图像法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图像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图像法论文

篇1

在讲授电场时,通过实验演示,很多同学都相信互不接触的电荷间具有力的作用。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此电荷之间应该存在一种物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是什么呢?从而引入了"电场"。有的同学还不理解,进而人为的引用一种客观上不存在的线来描述电场,即电场线。将无形的物质用有形的东西来表示,大部分同学明白了。可以看出在教学中采用图像法具有形象直观、易掌握等优点。当然有时也会遇到一些麻烦。

篇2

2013年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11-1班为对照班,2014年以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12-1班为实验班,2个班级学生的学时数一样,学生起步几乎也是一样,讲授的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主要内容相同.在11-1班中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讲授理论上的图像处理原理和方法;在12-1班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为了验证在数字图像处理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效果,对2个班级分别进行了数字图像处理理论知识测试和编写一个图像边缘提取的程序.理论知识测试结果见表1(满分100分).编程题是通过在线考试系统完成的,由计算机给出的成绩,编程题测试结果见表2(满分20分).

篇3

图象是指根据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等而设计的地理图和画组成的系统,包括 教学挂图、地图册、附图、插图、填充图册、地理图片、自制教学挂图、板图、板画、幻灯、投影和录像等,以及地理模型、地理标本和地理教学仪器(地球仪、三球仪等)等的示意图。

导学是指在教师启发指导下,学生积极思维,自觉探索、解决问题的教与学的过程。

地理图象导学法是指以图象系统为媒介,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图象,积极思维、自觉 探索问题,从而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能力、智力的教学模式。

二、地理图象导学法的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一课时由一个或数个教学环节组成,例如“黄河的忧患、根治”一节课可以由“黄 河的忧患”和“黄河的根治”两个环节组成。而每个教学环节又由四个教学步骤组成。

这四个教学步骤是:

①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前的准备阶段,包括教师启发式的导言、展示系统图象、学生的读、 听、看等。例如“黄河的忧患”的教学,教师可以先通过导言,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展示系统图象(中国地形图、黄河流域水系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地上河示意图”等,让学生观察。

②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所展示的图象,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同 一个教学环节的几个问题具有相关性)。同时,指导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例如,上述“黄河的忧患” 四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图象和利用已学的知识思考和解答。

③探索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基础上,请个别学生起来解答问题或上台指着图象解答问题, 其它学生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其间,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适当的补充说明和启发,以便于帮助和引导学生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

④总结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指图作补充、修改、归纳和总结。

三、地理图象导学法的基本观点及其理论依据

第一,地理图象不仅起直观教具的作用,而且是围绕系列问题,精心设计的,符合逻辑思维规律(由简到 繁、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等规律),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教学媒体。它始终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个步骤。

第二,要求教师“变教为导”,强调教师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自己获 取知识的方法。

第三,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张学生自己思考、探索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第四,要求一课时分为数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提出的系列问题具有相关性和逻辑思维规律性,便于学生 由浅入深探索、解答问题。

该课题的基本观点,符合地理学科“综合性”、“区域性”的特点;符合地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符合地 理逻辑思维的规律;符合地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体现了“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论观点。

四、地理图象导学法的现实意义

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设计出既能吸取古今中外各种教学法的优点,又能体现地理学科教学特色;既能发 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利于打好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兴趣、地理能力,开发智力的教学方法或模式,正是当今地理教学改革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而地理图象导学法较好地解决 了这些问题,因此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

1、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特色

利用图象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最突出的特点。地理图象导学法对地理图象的要求比一般把 图象作为直观教具有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考虑到单一的图象设计,还考虑到图象的组合;不仅考虑到图象的直观作用,还考虑到图象的启发作用。它要求图象为教师提出的问题服务,为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服务。它要求 图象的作用始终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从而把对图象的要求和作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最高层次。

2、体现了“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现代教学论观点

图象导学法强调教师语言的引导和图象的引导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它重视学生动脑(思考)、动眼(观 察)、动口(回答)、动手(答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引导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与学和谐统一。

3、有利于培养地理能力

由于图象导学法主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图象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有利于学生各种地理能 力的培养。如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地理比较能力、地理判断推理能力、地理图象判读能力、地理图象再现能力、地理图象填绘能力、地理记忆能力、地理自学能力的培养等。

4、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由于图象导学法图象多,直观性强,提出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的独立思考也容易产生学习动机,故有利 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5、有利于素质教育

篇4

设立有效的救济途径制约政府行政征收权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救济程序的严谨和完备,是权利实现的主要保障。我国现行法律对被征地农民的救济程序还有很大缺陷,这显然不利于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由于救济程序的缺失,很多失地农民无奈走上上访、之路,这无疑就违背了土地征用目的的初衷。应当为失地农民设立并完善行政救济程序、司法救济程序,设立并完善公益诉讼制度。有效的救济是制约行政权的最后防线,在政府行使行政征收权与农民私权发生争议时,需要行之有效的救济途径来解决纠纷。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救济是建立土地征收纠纷的司法救济机制,司法救济通常由司法诉讼作出终局裁决,即人民法院接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成员的诉讼请求,依法定的审判职权和诉讼程序,审查土地征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裁判土地征收行政争议,纠正土地征收行政违法,监督相关行政主体依法行使农村土地征收权,实现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合法土地权益的司法保护和救济。目前,我国土地征用只在安置补偿部分才涉及对被征用人的救济,而且一般都是先有行政机关裁决,对行政裁决不服再申请行政复议或是提起行政诉讼。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其它环节如:行政规划、征用决定等重要行政行为并没有相应的监督和救济方式,这无疑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彻底的。因而建立完整的救济途径能够监督和制约政府的行政征收权,防止征地过程中对农民合法权益的侵害。

完善农村土地征用程序,保障农民在民主决策中的权利

在征地过程中,农民应该拥有参与及决策的民利,这一方面体现了宪法赋予公民享有的平等参与全国性和地方性事务的管理和决策的权利,另一方面体现了基层民主政治运行过程中的一系列自治性的民主政治权利。农村土地征用涉及到千家万户农民的利益,因此完善农村土地征用程序,保障农民在民主决策中的权利就显得十分必要。实践中政府应从三个方面完善农村土地征用程序:一是加强对农村土地征用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检查力度,从源头上抓好城市建设规划审批,划定永久性农田保护区,全面落实占补平衡要求,尤其是要加强对所谓“公共利益”的审核,严格监管土地征用过程中出现的滥用行政权力的问题;二是增加农村土地征用的听证程序,弱化政府的行政职能和主导作用,应当考虑设计专门针对征地目的正当性和必要性的听证程序,设计制定补偿方案的听证程序,充分听取和考虑被征地人的意愿。听证的具体步骤可以参照《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听证程序举行,邀请与征地行为本身没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主持,被征用的主体可以就涉及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双方充分予以交流。若征地主体不能举证证明其征地目的的正当性或者举证不充分,征地不应得到批准。征地主体不能证明补偿方案的可行性,土地征用程序就不能启动;三是加强农村土地征用的民主性,充分尊重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意愿,强化其参与作用。作为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和使用人,农民对土地征用这一对其自身有巨大影响的事项的意见应被尊重和考虑。同时,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及时公开土地信息,向社会公开土地征收的有关情况,公布对土地征收有影响的决策信息、补偿的范围、标准和时间等资料,让农民知情。然后,让农民可以有效地参与决策、改变失地农民“被告知”的角色,这样就可以提高征用土地的透明度,防止在征用土地过程中的暗箱操作,被征土地的农民才能理解征地行为,积极配合政府的征地活动,使我国逐步实现土地征用的民主化和公正性。

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征用的补偿制度,充分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

篇5

我喜欢电脑,坐在闪动的屏幕前,用灵巧的鼠标在方寸之间,把自己的想法表达的淋漓尽致,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科技的发展,数字化的应用的确是很神奇的事情,我的生活也被改变了许多。眼前的这一切对于几年前的我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几年前的我正热衷于绘画艺术并沉醉其中而不能自拔,更不用说是用电脑了),可是这一切又是那么的真实。当时还是想等我有了钱再搞什么艺术也不迟。在大学里学了四年的设计,喜欢绘画的我越来越喜欢设计了,在我眼里设计更甚于绘画,而且我从中找到了二者的结合--插图设计。

中国清代著名的山水画家石涛曾经说过:“笔墨当随时代”。在设计应用广泛的今天,设计也应当跟随时代。技术更新层出不穷,思维更迭变化迅速,给现代生活各方面以巨大的冲击。设计当然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应用水平的提高,对于个性化很强的插图设计来说,有了越来越多的表现手法、手段。作为传统的设计应用手法,插图设计经受了很大的冲击,也吸取了现代科技的精华,从而焕发了新的活力。在数字化的今天,插图设计作为绘画和设计的结合体在数码时代的今天,它到底能走多么远,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艺术需要个性,设计当然也需要个性,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设计更需要具有个性。随着电脑以及各种数字化设备在设计领域的广泛使用,只有个性化的设计作品才能在行业中有立足之地,才能在行业中受到推崇,才能获得艺术价值。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变化和信息的视觉化的发展,数码化的设计正在侵蚀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处于艺术及设计领域边缘的插图设计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最近几年,在图书杂志、时装展示、广告、音乐以及电视荧屏上,插图画频频亮相。而且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各行各业,在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过程中插图设计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了。

插图属于“大众传播”领域的视觉传达设计(VisualCommunicationDesign)范畴。是艺术设计的分支。最基本含义是“插在文字中间帮助说明内容的图画。中国古代因插图出现的形式不同,故名称各异,如:宋元小说中的卷头画则为“绣像”,而表示章回故事的称为“全图”。插图的英文单词通常称为illustration。在中世纪圣经手抄本中称illumination,指圣经或祈祷文中的装饰性文字和图案造型。Illumination是由英格兰撒克逊语系的lim-limm(绘画之意)和法兰西语系的luminer(给予光彩、发光之意)二者的折衷语。插图的另一英文单词是icon.icon意指宗教书籍中的圣像。现代插图是指视觉形象说明、论证文字的概念或图示事情的经过。现代插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插图概念指插图,即用来论证和说明的绘画作品;而广义的插图概念指可以作为说明和论证的视觉材料,如插画、图表、摄影等。本文的讨论是建立在广义的概念基础上的。

自古以来,插图一直被宗教、文学、词典、图鉴等所引用作为文字的辅佐,透过图画、图解而赋予文字具体的内容。在印刷术刚刚发明时候,人们利用石版或木版的黑白线条绘图技术来制作插图,出现了少量的经帛卷的印刷品,例如中国1900年在甘肃省敦煌千佛洞出土的最早的在公元868年的刻印精致的《金刚经》卷中的插图,而在欧洲黑暗时代的流传于教士之间的手抄本、细密画和油画等,以及同时期出现的版画也都出现了大量的手绘图画。

然而以文字为传达手段的历史已久,在十五世纪德国人谷登堡发明的铝合金活版印刷术以及脂肪性油墨发明之后,大大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速度,使大量的书籍开始传播,书籍传播成为主要的传播渠道。于是插图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从此,插图的应用便成了近代视觉传达的主流。而这个时期,书籍是使用插图的主要媒介。

在十八世纪的法国以文字为主的同时,也还极为盛行使用图形插图。但是,随着中国明清出现的木版套印以及十九世纪彩色石板画的出现,使得部分插图应用在海报的设计中。此外,十九世纪的英国绘有图画的报纸也极受欢迎。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不断有如英国的华尔·特克兰(Walter·Grane)与凯利·葛利纳韦依等人的儿童图画书,一般以插图而非以文字为主的出版物品出现。此外,十九世纪末开始,许多出版的美术杂志也极为重视图版与插图。因此,使报刊杂志成为了插图的最佳媒介。而且户外看板、海报、商标招贴、包装外盒、产品说明书等等,无一不运用广告插图,并使视觉传达方式确立下来。

摄影技术问世后,插图设计逐渐被照片所代替,绘画艺术开始趋于抽象化,不论是构图或技巧都增添了表现内容的意义性、象征性、风俗性等魅力或面貌,追求色彩的再现性,重视个性表现。从而导致了对现代绘画产生影响巨大的艺术流派的出现,如: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立体画派等等现代绘画艺术流派。也使插图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插图绘画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就象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达利(SalvadorDali1904-1989)为《唐·吉柯德》所绘制的插图,充分表现了现代绘画大师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另外,由于绘画材料的多样化,从而使绘画的技巧上出现了由单一的石版印刷、油画到水彩、丙烯等技法的发展。

随着现代印刷工艺的革新以及电脑的出现,设计的技巧以及方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现代激光照排机的使用取代了手工制版的工艺,使各类图片在设计中大量出现。电脑的使用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而插图设计师依旧停留在传统以及现代的架上绘画中。因此,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大部分时间里,插图都处于萎靡不振、岌岌可危的状况。随着商业市场的扩大,它的老主顾棗设计和广告部门已经变的更为廉价,其选择也更自由。由于电脑的运行速度加快还有软件更新换代,包括Freehand、Photoshop和Illustrator等各种图片处理软件的大量提供,设计师和艺术指导似乎认为他们自己就能够应用电脑创造出自己的意象来。而这种局面更由于人们能广泛的接触市场所提供的大量的储存好画面的软件,以及盗版激光光盘(如Photodisk照片光盘)的大量涌现而愈演愈烈。它们充斥于能够被巧妙处理的、随意剪辑的图片造型之中,而且有关“时尚”的印刷品书籍泛滥,于是,在九十年代传统插图已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往往被看作是地方性的、昂贵的、不可剪辑的、审美怪异的,并显现出了一种“复制加照片”的时代精神。

众多的说明性文字的图片并非出自经过传统训练的插图画家之手,相反,成篇累牍、跃入眼帘的图形都是那些图形设计师们整天和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打交道的结果。当然了,我们也要承认其所存在的艺术价值。但是,终日沉迷于图形的拼凑,使得设计师到插图设计家对

图形设计明显失控,从而插图的艺术魅力就像离奇有趣的古老遗迹一样被人遗忘。

在九十年代中期科技高速发展,电讯业的发展,使日本和美国动画的大量传播。至今我还清楚的记着《变形金刚》、《超人》、《铁臂阿童木》、《超时空要塞》、《猫和老鼠》等经典的动画片。这些设计的出色的动画形象让人记忆犹新。电子游戏的普遍从街头的模拟机到家庭用游戏机的普及,家庭用游戏机从8位机到16位机到Play-station到现在的Play-station2、X-Box的发展,以及各种类型的电脑游戏的发展,RGB、角色扮演、即时战略、军旗式等等类型,大量的原画(造型设定)以及小场景插图的出现开始应用到非静态的动画设计中。

而在视觉传达领域电脑图像充斥大众视觉的时候,部分插图设计师认识到电脑对设计的巨大影响而重新思考解决视觉问题的途径。“在数字革命的觉醒中,相对于用Photoshop软件进行美术剪贴的兴盛之势,使以颜料和墨水绘制的插图看来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对于那些仍以传统方式工作的人们,对绘画技艺生存荒废的讨论以刻不容缓。”插图设计家达瑞尔·雷斯在1999年11月在美国插图画家联合会(AOI)研讨班上讲到。

随着欧美插图设计的觉醒以及信息大量的涌现,设计越来越要求视觉的单纯化和技术上的革新,而科技的发展、电脑的普及导致了数码设计家将数码技术在插图设计中广泛的应用,并使数码插图设计在其创作中充当的重要的角色和作用。随着“纯艺术”和“商业设计”两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插图设计师的技艺填补了图形设计和艺术之间的空白,而且使用的画具也越来越数字化、简约化,新型插图因此获得了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内涵,从而使技术和想象力的接合达到了前人所不具有的高度。

用鼠标作画不仅反映出插图画家创造形象的能力,而且使插图在曾经令人痛苦的就业领域重新繁荣,而且从审美的角度看,它具有简洁、可复制的属性,因为越单纯的图形,所承载的信息越大,给大众的想象空间也越广阔,所以不仅在图形设计行业,而且在整个传媒界正对这种日趋流行的风格做出反映。正如插图画家尼克·辛吉斯评论:

“在我的潜意识里,用鼠标画画,早已和用一支笔或一根油画棒作画没有什么两样了。这一媒介使作起电脑来更快、更好,而且也更便宜。”

首先,数码设备和软件解决了插图画家思维上不断变化的需求。

插图画家克里斯蒂安·拉塞尔认为:“我发现了一个明净的世界,真正美的澄澈。我能在转瞬之间重新着色,重构画面。总之,以任何我想要的方式重新确定大小、剪裁图像。我对这种全方位建构式的绘画、剪裁和粘贴等要素几乎纯粹数字化的制作越来越感兴趣。”数码设备和软件利用现代科技的便捷性使设计师对思维的转换的不确定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例如这些软件Photoshop、Freehand、Illustrator、Painter不仅有着统一的优势:跨平台特性(支持PC、Mac)、统一友好的用户界面、强大的图形操作处理能力、对多格式的文件的支持、完善的文字排录功能、广泛的兼容性,而且都有各自的特点:软件Photoshop的面板中的路径(Path)工具、橡皮(Eraser)工具、铅笔(Pencil)工具等。对于文件的大小都提供了象素(Pixel)、厘米(cm)等度量单位。Painter为使用者提供了油画、铅笔、水彩等大约五百种笔触的效果,并可以利用手写板、压感笔等数码设备掌握对笔触的透明度、干湿程度以及笔触的变化等的控制。Freehand、Illustrator等矢量软件都有贝塞尔曲线工具使用节点控制便于调节和修改。以及各种颜色(color)、历史记录(History)、图层(Layer)等面板。这些功能的使用都对插图设计师的设计过程起到了方便快捷的作用,减短了设计和创意的修改过程,减少了流程的重复性劳动,从而使插图师的灵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这种几近科技的手法正在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甚至包括唱片封套的制作。例如艾克·库尼格在其设计的唱片封面所表现出充满了科技数字化的人文气息、整齐、又不拘泥于画面的插图风格。

其次,媒介的变化也是导致插图设计变化的条件。

随着文化的载体从传统的纸媒介到现代电脑的普及,以及被称为“第四媒介”的网络的出现;传播方式从手抄到书籍到网络;表现形式从一维到二维到三维以及伴随网络出现的四维空间的变化。数码技术的发展使世界有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但是我们并不把数字世界的跃进视为威胁,事实上,对于那些如此痴迷电脑的人,各级可支持软件和高性能计算机,为他们的作品增添了另一个维度。就象费尔亚兹·杰弗瑞将作品借助3dMax实现了二维向三维表现的过渡。使用3dMax中对人和物体进行建模,再进行合成,从而形成另类的插图设计。数码将绘画技艺和插图绘画引领进以前从未涉足的领域。

再次,网络和多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使插图的应用走向了四维的范畴。

网络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有传播速度快、传播信息量大、无地域性、交互性强的特点,并且由于综合了包括视频、图形、文字、动画、音频等在内的多种媒体的效果,增添了插图的时间性和交互性,使插图从二维、三维走向了四维空间的最新趋势。大量的flas在网上成为创作在线动画和播放动画主要形式。矢量形式的便捷和制作的快速,使插图的传播在互联网(internet)上成为别致的风景线。而多媒体中,动画同影像的结合,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另外在电影制作中纯动画的影片出现,例如迪斯尼的《狮子王》、《小鸡快跑》等以及梦工厂的《埃及王子》、《怪物史莱克》、《怪物公司》等也是建立在插图基础上发展它的扩展应用,同音乐、故事情节结合起来,使插图设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图形设计和插图画家重新确定的伙伴关系中,二者应找到共同前进之路。插图画的特长就在于能创造形象。当然了只幻想着只要有Freehand和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就足以应付一切,那只能是设计师的傲慢无理。作为插图的诉求效果视对象而异,应该具有个性、机智、幻想、奇异性(非一般性)、现代感性形象或较强的审美之特点与趣味。因此,许多插图设计师心里都藏着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梦想,希望把自己的设计完全交给内心深处的创作直觉。但是,就象所有的商业设计一样,插图设计师必须从根本目的(传播信息)出发,溶进自己的理解、激情,并运用高超的表现技法、技术、创造出为大众(接受者)乐于接受的视觉语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插图既不是作者仅仅从自己审美情趣出发的恣意所为,也绝不是书刊内容及其它信息的简单告白和注释。它必然是一种创造,是在传播信息的制约下画家的才能和个性的充分体现。它有巨大的价值和社会价值。直接影响和强化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这一切要求插图设计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审美水平以及艺术创作力。其中也必然包括了对视觉语言的表现魅力的追求。

当然,一个高明的插图画家显然不能不具备高度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必然又是为更

迅速、更方便、更清楚、更具心灵震撼力的传播信息,而对表现语言进行的一种筛选、优化和创造。这种能力首先需要画家具有较强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具有把信息视觉化的转化能力,它要求插图画家具有多变的形式语言和高超的表现技能,并能在适应特定的传播需要的限制中充分发挥个性和意象的魅力。

“照相机的诞生并没有将戏剧斩草除根,留声机的发明也没有封杀现场表演的音乐,计算机的应用并不意味着手工绘画的终结,二者并行不悖。一些优秀的作品常常是传统技艺和数码技术的混合体。用电脑扫描成品、手工处理色彩、利用其影响,所以这些能力都能充实你的工具箱而不是限制它。如果你不确信这个工具箱是多么的有用,那么,就请看一看插图画家的世界吧!”

参考文献

《画笔与鼠标》

编者:(英)安格斯.赫兰德译者:任念文

供稿:(英)LaurenceKing出版公司

出版发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美国插图艺术》

编者:中羽

出版发行: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日期:199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现代设计大系-视觉传达设计》

编者:潘公凯卢辅圣

出版发行: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日期:2000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篇6

机械制图作为机械专业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较高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项目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同协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培养学生成为实用型的专业高能力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项目计划的制定是项目教学法中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教师可以先拿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零件进行举例,讲述其中的技术关键,然后各小组抽取零件,并制定项目名称,之后对所取零件的特点、零件草图的选择、技术要求、零件工作图的绘制等诸多方面进行讨论,准备好项目工作所需的图纸、手册等必要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分发一下参考资料,如方案、尺寸基准和技术要求的选择以及测量工具的使用等,以供学生参考。项目计划的实施是项目教学法中的关键,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参考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整体素质为重点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大概是5-6人。教师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项目流程和任务书,学生们依照内容和流程进行讨论、设计和制作,各个小组要凭借自己所学的知识做出零件草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探讨,或者向教师询问,由教师进行解答。项目结束后,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项目成果,促进团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进而加强了他们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水平。机械制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在传统的教学中,枯燥无味的讲解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运用项目教学法能够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机械制图课程在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识图和绘图能力的培养,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绘图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另外,项目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便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能够让学生比较积极主动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在展示成果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提高了他们的专业能力,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打下稳固的基础。

篇7

1.2人民对土地开发整理缺乏足够的认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适用于广大农村的项目之一,人们对于项目缺乏足够的认识,有的只是知道这项项目是一种德政工程,所以大家对这项项目具有很大的期望,期望通过这项项目的开展能具体解决大家的一些实际问题。但是人们对于项目的具体开展流程、以及项目的长远意义并没有良好的认识。当土地开发项目涉及到其自身的利益时候,人们就会自然的产生抵触情绪,不主动的为项目开展提供帮助,甚至破坏项目的正常开展。如在某县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由于项目材料的运输车队需要经过某村的自建公路,所以当地村民就提出了收过路费的的要求,甚至有的村民会在路上设置障碍,破坏材料等。

1.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除了上诉问题外,在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包括项目资金短缺、使用中介缺乏规范等。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是一项较为庞大的项目,所需要的资金较多,有关部门对于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式不是根据具体项目所需要的情况而定的,而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受投入资金量而具体执行,这样的模式下,项目很难开展,对于项目开展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如在某地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资金问题,在实施过程中按照资金量而进行了工作,但是其功能工程的整体性就没那么完整,所以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不满,纷纷要求增加工程。另外,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中,常常会借助于一些中介结构的力量,但是由于对中介机构的资质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所以存在一些中介机构业务水平低下,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顺利开展,还有的中介机构在工作中,常常会脱离项目实际,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实施,这种情况也会影响项目整体的质量。

2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有效对策

针对上诉问题,需要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管理,并加大投资力度,加强项目实施人员素质等,其具体的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

对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管理工作,需要从项目规划、项目实施、竣工验收以及项目移交等方面实施管理。

(1)需要设计合理的项目规划,这是项目顺利开展的前提。这就需要当地的政府将工作做细,并统一思想,召开全体人员会议,主动的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并对一些重点普遍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还需要将项目的范围进行明确,并进行相应的土地测绘等工作,明确土地的归属权问题。然后需要对项目实施的具体内容以及相关政策进行处理,这关系着整个规划的有效实施。

(2)对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过程,需要加强施工管理,确保项目工程的实施质量,并保证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加强项目实施进度管理,从施工人员、施工设备的落实方面入手,在施工前制定详细科学的实施计划书;②根据国家相关政策、制度规范等,加强对项目实施的质量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加强有效监督,对于不合格的工程,监理单位需要勒令有关施工单位进行整改;③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合理的安排资金使用,并做好相应的规划,避免出现投资的盲目性,对于每一笔资金的流向,都需要严格的给予审评,制定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并监督其有效执行。

(3)在项目竣工验收阶段,需要加强验收管理。①制定完善的工程验收制度,并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②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对项目进行自检,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③强化项目资金审计工作,只有对项目实施审计后才能进行资金的结算;④做好相关资金的支付工作。在项目施工验收完成后,需要进行项目的移交,这个过程中,要明确交接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投资方扣除工程费用的5%作为项目质量保证金,如果发现施工质量不合格或者无法进行修复,保证金不给于支付。对于质量保修期过后的管护工作及费用在项目实施过程前也应该重点考虑。

2.2加大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宣传力度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关系到所有群众的切身效益,具有长远的效益目标,所以需要广大的人民积极参与和支持。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项目的宣传力度,使群众充分了解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提升项目实施的社会性以及生命力。

2.3全面提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人员的专业素养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人员是整个项目的终端,也是开展项目的实施者,其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整个项目的顺利实施。所以必须加强实施人员专业素养的培训,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责任性强的项目实施队伍。对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人员,要定期的进行培训,并合理的调配施工人才资源,保证实施队伍中专业人才的全面性,将土地开发整理人员与项目有机的结合起来实施管理,确保项目高质高效的实施。

篇8

研究道路交通的致因机理,就是通过研究致因因子及其相互关系,揭示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成因和发展过程。本文基于此思路逐项分析道路交通运营事故的成因。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影响因素繁多,并且每种因素对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影响方式、影响规律和影响程度也可能不尽相同,对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作用机理也有区别。即使同一种因素在不同状况下对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影响程度也可能不一样。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影响因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往往存在伴生、衍生、转化和耦合等相关关系。根据上述对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影响因素的分析,本文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通过构造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模型,来识别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找到影响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最重要的关键因素。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致因机理体系如图4所示。

3道路交通突发事件影响因素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3.1解释结构模型说明ISM方法由JohnN.Warfield在系统论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是系统工程中结构模型化技术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术,用于定性表述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间的层次关系。其核心思想是:系统具有复杂性;系统是可分的,由元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具有层级性和结构性,各元素之间存在互为的或相继的、易于判别的因果关系,也存在难以辨析的、松散的耦合关系;从整体论的视角看,元素之间的最大耦合关系就是所有元素共同构成了系统。ISM方法的分析思路是:利用图论的关联矩阵方法标注出系统各元素间易于识别的因果关系和不易于辨析的耦合关系,借助N阶二元矩阵至多N次自乘布尔运算,结果即趋于稳定的特征,运用数理逻辑推导的方法解构复杂系统的层级结构。近年来,ISM方法在农业、经济和工程质量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地区经济开发、企业安全生产、企事业经济管理等。

3.2模型构建本文用S1、S2、S3、S4、S5、S6、S7、S8、S9、S10、S11、S12和S13分别表示设施条件、人为因素、自然环图2ISM基本工作原理境、人工环境、道路基础条件、路网拓扑结构、交通流状态、专业人员比率/管理组织机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预警管理、应急资源保障、交通安全决策、应急响应能力。运用解释结构模型进行结构解析的步骤如下:第一步,确立影响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在课题组会分析讨论并咨询道路应急专家学者和交通部门管理者的基础上,给出上述13个因素间的逻辑关系。其中,“V”表示行因素对列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A”表示列因素对行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O”表示表示彼此之间没有影响。第二步,建立邻接矩阵R。基于图3所示的影响因素间逻辑关系,结合式(3)得到邻接矩阵R。其中,“1”表示有影响,“0”表示没有影响。

4结语

篇9

2搞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提高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从云南省1999年和2004年两次遥感监测成果分析,大量开发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是云南省近年来局部地区水土流失程度加剧的主要原因。但长期以来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只停留在常规的巡视检查模式上,仅有定性的结论而没有定量的数据,因而也就没有对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项目进行处罚的准确证据和统一尺度,使处罚工作难以开展。随着云南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不断推进,将进一步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在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中的作用,提高云南省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设计与实施计划是水土保持方案监测章节的延续和深化

(1)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的要求,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共12个章节,其核心内容是围绕水土流失防治目标确定防治措施布设,防治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监测只是整个水土保持方案中的一个章节,在整个水土保持方案中处于次要地位,它主要从监测内容、方法、时段、频次和点位等几个方面做了基本要求,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较差,不能指导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需要监测设计与实施计划来深化。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明确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在初步设计阶段要编制水土保持监测设计与实施计划”。大部分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是在工程立项前,主要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受主体工程设计阶段深度的限制,水土保持方案中水土保持监测章节的内容不能全面和准确地完成监测布局与设计。监测设计与实施计划是在水土保持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建设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更加具体、准确的设计,是水土保持方案中监测章节的延续和完善,将监测的设计和实施工作充分统一。

(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作为一项相对独立和实践性较强的水土保持工作,从业单位和人员必须具备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监测单位的项目监测设计和实施成效是对其资质考核的核心内容,而大多数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单位并不具备监测资质,方案编制人员也无水土保持监测上岗资质。方案编制、水保监测尽管具有很多相同的知识,但从实施角度来看,它们存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实践性更强、专业性更高的监测设计与实施计划来指导整个监测工作。

4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设计论证是监测机构的一项职责

篇10

(1)将图像中的象素点的灰度值分别与以上四个方向的核模板相乘。

篇11

目前,国内外碾压混凝土坝的防渗型式主要有“金包银”式防渗结构,常态混凝土薄层防渗结构、钢筋混凝土面板防渗结构、薄膜防渗结构、沥青混合料防渗结构和碾压混凝土自身防渗结构等几种。

就厚常态混凝土(金包银)防渗结构和碾压混凝土自身防渗结构做重点比较。

二、两种防渗结构设计

2.1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加变态混凝土防渗结构

根据《碾压混凝土坝设计规范》(SL314-2004)并参考国内类似坝高的工程,上游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厚度大于1/5的坝面水头,并因坝前作用水头而变化,沿高度呈台阶状布置。

本水利枢纽工程坝体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厚度自坝顶高程745.50~706.50m为4.0m,高程706.50~672.00m为6.0m,672.00~坝底从6.0m厚度渐变至8.0m。

675m高程以上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强度标号为R180200,抗渗等级W10,抗冻等级F300;675m高程以下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强度标号为R180200,抗渗等级W10,抗冻等级F100;坝体内部采用三级配碾压混凝土,防渗层横缝间距与坝体分缝间距一致,为15m,缝内设置横缝排水管。在二级配碾压混凝土下游侧设置水廊道及坝体排水管。

变态混凝土的厚度规范定宜为30~50m,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00cm。本工程坝体迎水面变态混凝土厚0.6~1.0m,变态混凝土与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同步浇筑。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层面均采取铺水泥粉煤灰净浆,缝面铺标号为M25、厚度为1~1.5cm的水泥砂浆,以加强层面及缝面结合的可靠性。

2.2“金包银”式防渗结构

参考国内类似坝高的工程,常态混凝土厚度自坝顶745.50~675.0m高程厚度为3.0m,675.0~坝底厚度为4.0m,675m高程以上常态混凝土强度标号为R90200,抗渗等级W10,抗冻等级F300;675m高程以下常态混凝土强度标号为R90200,抗渗等级W10,抗冻等级F100;坝体内部采用三级配碾压混凝土,防渗层横缝间距与坝体分缝间距一致,为15m。在常态混凝土下游侧设置排水廊道及排水管。

下游坝面655.0高程以下设置厚2.0m的常态混凝土,强度标号为R90200,抗渗等级W10,抗冻等级F300,并在内侧设横缝排水及坝体排水管。

三、两种防渗型式比较

就两种防渗结构物理学性能而言,实验室及工程实践均能证明常态混凝土和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在密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弹模、极限拉伸值和抗剪断参数等方面均能很好地满足设计要求。

本工程就两种防渗型式从防渗体的抗渗性、抗裂性、抗冻性、施工、投资等方面进行比较、以选择适合本工程特点的防渗型式。

3.1抗渗性

3.1.1二级配碾压混凝土的抗渗性

上游防渗体采用富胶凝材料的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并在上游面辅以变态混凝土,经工程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碾压混凝土各项指标均能达到设计要求,混凝土很密实,层面结合良好,其防渗标号可以达到W8~W12(相当于渗透系数2.6×10-9cm/s~1.3×10-9cm/s),甚至更高。

3.1.2“金包银”防渗结构的抗渗性

“金包银”是在坝体的上下游面设1.5~4.0m厚的常态混凝土作为防渗体,这种防渗型式类似于常态混凝土坝,上游常态混凝土防渗层是整个坝体的防渗屏障。

常态混凝具有很好的抗渗性,混凝土经振捣后各项性能容易达到设计要求,其结构密实;常态混凝土浇筑与碾压混凝土同步上升,常态混凝土中没有薄层面,只有升程之间的缝面(施工缝),而施工缝处理方法渐渐成熟,因而防渗层混凝土的强渗透各向均一。只要控制好防渗层常态混凝土的温控防裂问题,“金包银”防渗效果与常态混凝土坝相似,防渗性能良好。

3.2抗冻性

3.2.1二级配碾压混凝土的抗冻性

碾压混凝土的抗冻性与常态混凝土一样,主要取决于硬化混凝土的强度及混凝土内部的气泡性质,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降低混凝土的渗透性,可以提高其抗冻性,但不是主要措施。掺用引气剂是提高混凝土抗冻性的有效措施。与常态混凝土相比,碾压混凝土水泥浆含量少,较为干硬,加入相同引气剂掺量时,不容易形成大量致密、稳定的气泡,加上粉煤灰具有消泡作用,混凝土达不到所要求的含气量,但是通过加大引气剂掺入量可以使含气量达到最佳含气量(经验表明:当粉煤灰掺量达到30~50%时,为达到4%~5.5%的含气量,引气剂的掺量是常态混凝土的8~10倍)。

室内试验以及石门子、龙首工程实践证明,通过加大引气剂掺量可以使碾压混凝土的含气量4%~5%(最佳含气量),可以配制出抗冻等级大于等于F300的混凝土,以满足工程需求。

3.2.2“金包银”防渗结构的抗冻性

就常态混凝土而言,产掺加一定的引气剂很容易达到要求的含气量,混凝土经过搅拌气泡分布均匀,抗冻性相对较好。

3.3施工

3.3.1二级配+变态混凝土防渗方案施工

采用单一的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方法,减少了施工干扰,为实现全断面碾压混凝土创造了条件,变态混凝土防渗是在坝体上游面一定的范围内,碾压混凝土摊铺施工中铺洒适量的水泥浆,使该处的混凝土变成具有坍落度的类似常态混凝土,然后用人工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3.3.2“金包银”防渗方案施工

“金包银”防渗形式推荐的施工方案为:常态混凝土与碾压混凝土同步浇筑,先浇筑一层厚0.3m的常态混凝土,在浇筑碾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层厚为0.3m。两种混凝土均采用薄层同步上升,虽然施工干扰较大,但由于实现两种混凝土同步上升,不会形成交界薄弱或是冷缝面,有利于坝体的安全。

3.4投资

本工程队两中国防渗结构分别计算工程量,并进行投资分析,“金包银”防渗结构坝体直接费比二级配碾压混凝土防渗结构坝体直接费多出920万元,而且“金包银”尚未计施工干扰引起的费用增加。

四、比较结论

从抗渗性来看,“金包银”具有较好的防渗能力;对于二级配碾压混凝土防渗,根据目前的实验成果及工程实践,已经建成的几座碾压混凝土坝气钻孔混凝土芯样的渗透系数均达到了10-9~10-10cm/s,甚至更高,完全能够满足高坝的防渗要求。

从防渗层与坝体内部这两种混凝土的结合来看,两种防渗结构型式均能实现两种混凝土结合良好,但“金包银”施工干扰太大,施工工艺复杂。

从抗冻性来看,两种防渗结构均能满足建筑物的抗冻设计要求,但常态混凝土粉煤灰掺量相对较少,且经拌和机搅拌,气泡分布均匀,抗冻性能相对较优;掺加引气剂的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可以达到4%~5%的最佳含气量,也具有良好的抗冻性。

从施工来看,“金包银”施工干扰太大,需要增加工序,施工工艺相对复杂,施工工序甚至超过了常态混凝土坝,对碾压混凝土施工干扰大,难以充分发挥碾压混凝土快速施工的优势;二级配碾压混凝土防渗型式施工方法单一,有利于快速施工。

从投资来看,二级配碾压混凝土防渗型式较省。

篇12

(二)中小学乡土课程的概念

小学、初中本是九年义务教育自然连接的两个学段,但其各自为阵、相对封闭的办学格局导致了弊端日显的“ 衔接障碍”和学生成长人为的“扭曲之痛”。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新课改在农村中小学得到有效实施,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学乡土课程,在中小学乡土课程中增加联系本地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实际的教学内容,对于贯彻落实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乡土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概念辨析

所谓地方课程是指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由地方根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设置、补充完善和改编,并由地方管理的课程,包含了乡土课程。而校本课程则是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要开发校本课程,其中有一个很重要很丰富的课程资源是不能忽略的 , 那就是乡土课程。可见,乡土课程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既存在着联系,又存在区别。

1、乡土课程与地方课程

乡土课程与地方课程最显著的相同点:都是为了促进教材的多样性,使教材更适应不同民族、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乡土课程与地方课程的不同点在于:地方课程被纳入到整个国家课程体系之中,具有一定的法定地位,而乡土课程没有正是纳入到国家课程管理体制当中,只是在本学科内作些补充,没有纳入到国家法定地位。

2、乡土课程与校本课程

乡土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弥补了国家统编教材的不足。

乡土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不同点在于:

(1)校本课程可以是乡土课程,但也可以是乡土课程以外的其它课程,而乡土课程编写的课程几乎是本土的,空间相对来说很狭窄。

(2)校本课程的设置只要不偏离学校这个中心,几乎什么学科都可设置,而乡土课程的设置主要是本土的历史人文和艺术。

(3)校本课程开发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频率较快,而乡土课程一旦开发出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综上所述,乡土课程是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课程资源丰富,为更好的建设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提供了物质支持。乡土课程以其本土性特点,使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在实现传承地方优良传统的价值时有了可靠的根基和强劲的支撑力。

(四)开发和实施中小学乡土课程的价值

新课程改革的三维课程目标明确规定:课程应该培养学生三方面的素质,即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开发和实施中小学乡土课程不但具有这三个维度的价值,而且更有行动的催生意义。

1、认识家乡

认识家乡是开发和实施中小学乡土课程的基础性价值。我们学习乡土课程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认识家乡。无论我们成就有多大,地位有多高,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现代青年都要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家乡多做贡献,真正热爱自己的家乡。家乡其实是一个很神圣的名词,家乡是个大宝藏,我们要努力的开发这个宝藏。在这个宝藏中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民风习俗、桥梁民居街坊的演变、老城市改造的利弊思考、历史人文景观的开发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等等。

2、热爱家乡

热爱家乡是开发和实施中小学乡土课程的提升性价值。热爱养育自己的家乡是热爱祖国的出发点。很难想象一个对家乡没有感情的人会对祖国有深厚的情感,热爱祖国与热爱家乡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乡土是童年的“ 烙印”,因此,“乡土”这一概念,承载着一份对故土的依恋、一份回报家乡的责任,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内涵。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家乡的“一方水土”和“一方人”就是“乡土”内涵的具体所指。家乡辉煌的过去、灿烂的文化、名人的事迹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理应成为激发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思想情感的生动课程。

3、建设家乡

建设家乡是开发和实施中小学乡土课程的关键性价值。农村广阔优美的自然环境、古老的历史故事、优良的传统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都是乡土课程丰富的资料来源。乡土课程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动手操作,增强了他们的能力,扩大了他们的视野,让今后学生有一种走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心家乡,自觉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中。

二、开发和实施中小学乡土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课程环境看:乡土课程倍受冷落

事物能否受到人们的重视取决于两种价值:本体性价值和功利性价值。本体性价值是指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功利性价值是指事物对于实现其他事物所具有的价值。乡土课程的编写更多的涉及乡土文学、乡土历史、乡土地理等,与学生的高考意愿相违背,乡土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不是很高。这些因素不仅制约着学生乡土知识的学习,也制约着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更制约着附着在乡土课堂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产生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

1、学校角度

在“ 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成了为分数和升学而较量的“竞技场地”。学校教学理应与社会息息相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的学校教育内容很少和本乡土文化相认同、相联系,编写的课程使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周围世界。

2、教师角度

在“ 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变成了按固定尺度铸造标准件的“陶工”。新编乡土课程以“育人为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学生角度

在“ 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被变成按标准加工的“原件”。不得独立思考,不能主动探索,既缺乏独立性,又缺乏积极主动性,既丧失了生动活泼的天性,又失去了持续发展的潜能,并导致了创造力的低下,与时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格格不入。

(二)从课程开发看:忽视课程开发资源的整合

课程资源是课程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课程资源的整合既包括教师资源的整合,也包括学生资源的整合。乡土课程的实施与开发不能仅仅依靠一校之力,更重要的是必须采用合作开发的形式。这样既可以增强乡土课程开发的实力,又充分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节省了人力、财力和时间。但一些学校急于形成“ 办学特色”,注重“名牌效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校本位思想。为了区别自己学校与兄弟学校,想尽办法开发出各种乡土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从课程设置看:课时设置短缺

1、课程设置短缺现状

新课程标准对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乡土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 新”。表现在它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 ,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不同是知识的难度,系统性有所降低。但目前存在课时紧张,负担过重,完不成教学任务的现象。

2、课程设置短缺的原因分析

篇13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互联互通成为提高信息服务能力的重要前提,任何一个图书馆都难以同时满足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层次用户的信息需求,也不可能实现对所有资源的收集和管理,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就是为了解决个体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和信息需求无限性的矛盾而采取的图书馆间合作建设与发展的策略。现阶段,我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资源的布局和配比方面,因此多将信息资源共享效率低下的症结归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技术手段的落后和宏观调控的缺乏。信息资源共享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过程,是一种分析投入成本和产出收益的博弈过程,通过借鉴博弈论的研究方法,从图书馆个体利益和共享集体利益的关系出发进行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阻碍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因素,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1博弈论概述

1.1博弈论的涵义

博弈论,也称对策论,英文为Game Theory,是根据信息分析及能力判断,研究多个决策主体之间行为的相互影响作用,以取得收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一种对策理论。其中的“博弈”是指个人、队伍或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及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根据环境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变化,从各自允许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加以实施,并从中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中国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存在博弈思想,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较好的博弈论案例。自20世纪80年代,博弈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对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博弈论“囚徒困境”经典模型分析

博弈论经典模型囚徒困境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即甲、乙两人被怀疑是合伙的偷盗犯,警方虽逮捕了他们但没有掌握充分证明两人犯罪行为的证据,警方将其分开单独审问,双方不能进行信息的交流。警方对这两个嫌疑犯的量刑原则是:如果一方坦白,另一方不坦白,则坦白者从宽处理,判刑1年;不坦白者从重处理,判刑7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则每人判5年刑。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警方由Tile据不足,只能对每个人各判刑2年。表格1中的框图体现了这个博弈的分析过程,左方是甲的可选择策略,上方是乙的可选择,双方均可做出坦白和不坦白两种选择。其中包含数字的格对应甲乙的一个策略组合,每格第一个数字代表甲的报酬,第二个数代表乙的报酬。比如第二个数字格是指当甲坦白,乙采取不坦白的策略时,甲的报酬为-1,乙的报酬也是-7。图中的报酬均为负数,以表示判刑的年数。

在警方交待了量刑原则以后,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进行分析,选择坦白或不坦白的策略,此时双方展开了博弈的过程。首先分析甲的思考过程,当甲进行决策选择的时候一定会先考虑乙的想法。根据图表1的矩阵图可见,当囚犯乙选择了坦白的策略时,囚犯甲坦白则获刑5年,不坦白获刑7年。由此,当乙选择坦白时,甲必然选择坦白(因为5

如果仔细分析囚徒困境报酬矩阵,甲乙双方若都作出不坦白的决定,会得到更好地结果,即各判刑2年。可是因为没办法进行信息沟通,每一方都会担心对方坦白但自己不坦白时会受到重判(即对方坦白获刑1年,自己不坦白则被判7年)。因此,每个囚犯都从个人利益出发考,最终的结果都会选择坦白坦白,(坦白,坦白)便是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必然的均衡结果。

囚徒困境的结论折射出的道理发人深省,从个体的视角思考做出的占优策略决定(-5,-5),显然劣于做出合作策略的选择(-2,-2)。换句话说,从单个个体的角度出发得出的占优策略,从整体而言得出的却是最不理想的结局。囚徒困境最终达到的策略均衡,体现出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冲突。目前,图书馆在数字信息资源共享问题上也存在着类似的矛盾,我们将“囚徒困境”的博弈分析方法运用到资源共享问题上,也可以解释合作的不稳定性及相关问题。

2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博弈分析

2.1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静态博弈

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一直是图书情报界关注的重大课题,每个图书馆都有资源共享的愿望,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实现整体效用的最大化。假定参与共享合作博弈的图书馆为A、B两个,分析图2矩阵可以发现,如果A、B馆都选择合作策略,每个参与者均可获得收益为10,总报酬最大为20;如果A、B两者中有一方选择合作,而另一方选择不合作,参与者报酬分另4为6、12,总报酬为18;倘若A、B两馆都做出不合作的选择,那么各馆报酬都是8,总报酬16是最小值。可见(合作,合作)策略是团体利益最大的策略选择(20>16)。

事实上,一些图书馆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从个人理性角度出发,最终与团体利益冲突,陷入“囚徒困境”。类似于囚徒甲、乙的决策过程,A馆会根据B馆的决策选择策略,当B选择合作策略时,A若选择合作可得10,A若选择不合作,既省去了共享资源需付出的成本,又无偿享受了B馆提供的信息资源,报酬是12。因此,A必然不会合作(显然12>10)。同理可推得,B做出了不合作的选择时,A仍然会选择不合作策略(因为8>6)。显而易见,无论B做出合作或者不合作的选择,A都会采取不合作策略。同样的分析结果对B馆也是适用的,最后的博弈结果为(不合作,不合作),这时总报酬16,小于最优策略的总报酬20。

这一博弈矩阵可以看出,大家最初都希望达到(合作,合作)总报酬为20的结果,但是通过报酬矩阵分析可见,即便已经签订合作协议,各自馆也会抱有“搭便车”的心理,就是如果你合作我不合作,我就可以占到便宜(12>10),于是各自违背共享约定,形成了图书馆资源共享博弈的(不合作,不合作)结果。

上述两种博弈均为一次性博弈,参与博弈者都只能进行一次选择决定,另外博弈参加者在做出自己决定的时候并不清楚对方的决定,大家都是同时决定自己的一次性策略选择。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参与者都做出了自己的策略选择时便已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博弈过程,并得出了最终结论,这种博弈称为静态博弈。在静态博弈中,出于个人理性的策略选择往往导致了从整体而言的最坏结果。一方面,在达成合作协议以后,参与者都会有投机的心理,并从自身利益出发暗地选择了不合作的做法。另一方面,对于一次性的博弈,只要参与者做出了最终决定便完成了博弈过程,对于违反约定的行为没有补救和惩罚的有效措施,无法通过后续的博弈进行调整和制约。

2.2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动态博弈

实际上,博弈通常为一系列重复进行的运动,即相对静态博弈而言的动态博弈,在连续进行的动态博弈中,上面结果会有所不同。

2.2.1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无限次重复博弈

无限次重复博弈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可以无限次地重复进行下去。如果设定在数字资源共享的无限次重复博弈中,不管哪一方图书馆在其中的一轮合作博弈中采取了不合作的行动,在以后的博弈中便会遭到其他馆“不合作”的报复策略,而且这一不合作策略会在未来的所有博弈中重复下去,长此以往,首先违约的一方便永远失去了与另一方合作的机会。因为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存在着对欺骗和违约行为报复的机会,因此参与合作的各方会担心采取不合作策略给自己带来的长期损失,不会主动选择不合作的策略,使得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得以维持。

继续用图2加以说明,对于图书馆A,各馆如果一直处于合作的状态,便可以长期获得报酬10,累积起来10+10+10+…,但如果抱有机会主义的想法,打破约定选择了不合作的策略,他的确获得了一次性的利益,得到报酬为12,但在以后的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均会受到对方不合作的报复行动,收益只能为8。为了一次性的好处,使得日后的收益从原来合作策略时的10+10+10+…下降为不合作策略时的8+8+8+…。显然,任何一个图书馆在数字信息资源的无限重复博弈中,为防止被报复而丧失长期的经济效益,都会遵守协议,采取合作的策略。

2.2.2数字信息资源共享的有限次重复博弈

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假设事先约定只合作5次,用逆推法进行分析,各方均知道第5轮博弈是最后一轮博弈,因此这一轮博弈便同静态博弈无异。根据前面的分析,这一轮的违约不可能在以后受到惩罚和损失,那么,每个图书馆出于个人理性出发选择的占优策略就是不合作的结果。逆推到第4轮,因为大家都可以推算出第5轮不合作的结果,因此第4轮博弈也会采取不合作的策略。由此类推直到第1轮,都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显然,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共建合作是不稳定的,博弈的最终均衡策略为(不合作,不合作)。

3用博弈论的思想解决数字信息资源共享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参与博弈的各方合伙的机会必然是有期限的,信息组织间的合作共享是否根本无法实现呢?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着长期合作的共同体。事实上,无限次重复博弈的主要界定标准在于参加者均不清楚哪一轮博弈会是最后一轮,合作各方担心违约会遭到日后的“报复”便会把合作策略坚持下去。在有限次的重复博弈中,如果合作双方不确定哪一轮是最后一轮,参与者会认为日后还要继续打交道、博弈状态会继续维持,这便同无限次重复博弈无异。所以,在不能确定终止期的有限次重复博弈的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博弈中,合作解是可以存在的。当然,为了维护合作模型的稳定性,更好的实现团体利益的最大化,必须配合以必要的措施。

3.1建立信任机制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成功建立,取决于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和对于联盟内部规则的遵守程度,能够取得收益同时实现持续的发展,其中成员馆之间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成员间除了应相互理解对方的行为和立场,尊重对方的观点,还应加强组织内的交流,达成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另外,信任评审机制的建立也十分必要,通过建立完备的综合性、长期性评估测试标准系统,对成员的联盟策略及行动影响因素进行持续地跟踪测评,通过完善细致公平的执行制度,形成稳定可靠的运行机制。

3.2建立监督机制

对于合作中的各馆,都希望采取最优于自己的策略,以期得到最好的结果,因此为了达到合作团体利益的最大化,应该对各成员进行有效监督,维护合作协议的顺利执行。要在建立领导协调组织和健全监督机制上下工夫,在明确各成员权利义务的基础上,监督各成员的行为。对于损人利己的倾向和行为,及时采取措施,必要时对违反合作协议的成员进行制裁,甚至终止合作。

3.3建立保障机制

因为各图书馆之间的规模与发展水平不均等,建设规模大、信息丰富的图书馆往往很难与信息量相对较少的图书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另外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经常发生“搭便车”的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建立保障机制加以制约。在内部评估制度规范的基础上,对贡献大的图书馆要采用奖励的办法进行收益补偿,同时针对慵懒的图书馆,通过采取惩罚的方式实现督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