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智能化建筑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智能化建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智能化建筑论文

篇1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我们承担了南通大学重点教育研究项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方案的改革》,根据“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注重能力、柔性灵活”的改革方案,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结合的“电气类”专业建设、“工程化”实践教学,课堂内外创新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跟踪学科发展、构建“电气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根据“电气类”专业建设原则,按专业大类培养,强化系列课程和核心课程,重视实践能力,着重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3+1”的培养模式,前三年按“电气类”大类统一培养,后一年按柔性专业方向分流。(2)淡化专业教研室的界限,建立相互联系的课程组,课程组负责组织和实施各个专业教学、课程优化、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教学体质的弹性化。(3)开设执业注册工程师和电类职业技术资格培训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开设“电气类”创新研究实验班,开展大学生全国机器人比赛、电子设计竞赛、智能建筑竟赛、挑战杯等竞赛活动,实现创新教育和前沿研究相结合,为培养工程科学型人才打基础。(4)推行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建立闭卷、开卷、课程论文、课堂讨论、实验测试和论文报告等多文化综合考试评价系统。注重知识、能力和创新的综合协调发展。

2.以创新为指导,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1)“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层次和体系进行划分。按体系划分为实验教学子体系和工程训练子体系。工程训练子体系覆盖了所有层次,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工程训练不断线、层次化、体系化、多元化,每一层次的工程训练都是对该层次基础性实验教学的工程训练和综合提升。(2)实行分层次、分步骤的工程训练方法,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3)加强数字化、综合化和系统化实验,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3.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内容。(1)目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缺乏经典教材,但该专业发展迅速,部分知识内容需及时更新。针对现有教材建设中存有的问题,按照“电气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我们必须注重专业知识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注重智能建筑技术发展趋势,编写高质量的系列讲义和专业教材。(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属交叉学科,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较广,教学内容多与授课学时少的矛盾比较突出,这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创新教学内容,裁减或压缩相关课程中的相同内容,合理压缩课内授课学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多设置选修课,增加实践环节,有效利用和规划学生的课余时间。

4.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师资队伍。(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专业,该专业的师资队伍中需具备各个学科的教师,因此我们应该改革目前专业教研室教师只负责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的局面,加强各专业教研室的合作,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一支具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术带头人、知识、职称、学历及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2)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设计院所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通过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设计院所进修和参与科研项目,丰富本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培养本专业创新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一个新的技术领域,也是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一个新领域,该专业的建设目前尚不完善,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本文结合我校该专业的建设与实践,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可为兄弟院校该专业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篇2

建筑智能化一般是指该建筑物内具有楼宇设备自控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通信网络系统(CAS)。这三大系统是大项,每个系统中标还有许多不同的子系统。如楼宇设备自控系统中包含有: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公共安全管理系统等。按细分,楼宇设备自控系统有冷冻室调的监控、热源设备的监控、供配电设备监测、给排水设备的监控、电梯设备的监测、照明设备监控等。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又有闭路电视监视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出人口控制系统、巡更系统、访客和报警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

办公自动化从广义上讲即计算机取代人进行办公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的具体工作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这里仅指办公自动化系统,即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承担一般常规的办公业务活动,如一般文字处理、文档资料管理、电子邮件、统计数据处理等。至于部分经营管理系统等则由建设单位根据自身需要而自主开发软件。

通信网络系统内容繁多,实际上包含各种语音、文字。图象、信息的通信网络系统,与语音与传真服务系统、数据消息处理系统、可视图文定位、可视电话定位、会议电视系统、数字无绳电话系统、楼宇电视系统、数字无绳电话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扩声系统、公共广播系统、音响系统、同声传译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可以说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涵盖了弱电系统的所有范围,涉及专业面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智能化系统的建筑物对建筑师的建筑设计要求也高了。智能建筑的设计需要智能化设计人员与建筑、暖通、电气(强电)、给排水、结构等各工种设计人员的密切配合。

二、建筑智能化设计针对建筑的要求

智能化建筑物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先进设备和系统的进人生活正在迫使建筑环境与这种变化相匹配。

建筑智能化设计与建筑师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智能化系统进入建筑物,改变了传统建筑设计的一些做法。具体有:

l、各个智能化子系统有各种不同的设备,如楼宇自控设备、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设备、闭路电视监控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等。需要各种设备机房设置。

2、各个智能化子系统有各种不同的管线,如光纤、同轴电缆、通信电缆、控制电缆等,需要有竖井作为垂直通道;需要有吊顶作为水平通道;需要有架空地板、网络地板、线槽等作为室内布线通道。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在方案阶段就要考虑到这些机房的布局,面积大小;弱电竖井的配置;吊顶、架空地板等则需考虑层高。如果建筑未提供智能化系统足够的空间,则智能化设计要满足功能的要求也是困难的。

三、智能化建筑的设备机房设置

设备机房设置的数量、面积大小因各建筑物规模功能不同而不同。现以一幢2万平方米左右的高层办公建筑为例来说明。

1、消防控制室

一般需要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的建筑物均有消防控制室。采用较多的是集中报警系统,在消防控制室内设置一台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联动控制装置、消防广播装置、消防电话装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等,还有直流24V电源。消防控制室面积15-20平方米左右,3×5或4×5(宽×长)即可。这既考虑到消防设备的安放,保证消防值班人员有一个应有的工作场所,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考虑到值班人员休息和设备维修的面积。

消防控制室是火灾扑救时的信息、指挥中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消防控制室设置于建筑物底层,门向外开启,最好直通室外,门应为防火门,建议为外开双扇门,门宽1200mm-1500mm.

消防控制室周围不应布置电磁干扰较强及其它消防控制设备工作的设备用房。

建议消防控制室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最好设吊顶。对于一个建筑群,则设置消防控制中心,其面积适当扩大。

2、BAS中央控制室

设置楼宇设备自控系统的建筑物要设置BAS中央控制室。BAS中央控制室的位置应尽至靠近控制负荷中心,主要指冷冻机房。注意远离变电所等电磁干扰源,并注意防潮、防震。BAS中央控制室面积一般为15平方米左右,并应适当考虑工作人员值班、维修及休息所需的面积。

BAS中央控制室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当BAS中央控制室长度大于7m时,要设两个外开门的出口,门宽小于1m.建议采用防火门。

如果建筑物中所有智能子系统设备均集中设于一处,形成控制信息中心,则该中心面积为40-120平方米不等。

3、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

在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建筑物内设置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内置网络交换机、网络互联设备、主配线架。机房一般设置于地上一、二、三层,尽可能靠近建筑物电缆引人区和网络接口。机房内应有足够保证设备运输方便,门应向外开启,建议采用防火门,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其楼板荷载可按5.10~7.5KN/m2设计。

由于各建筑物计算机网络要与因特网相联,所以机防要靠近外墙面,及靠近接入网引人方向。

4、通信机房

一般建筑物均有电话系统。对于电话用户较多的建筑物要设置虚拟交换机,其机房20平方米左右。对于宾馆则设置程控交换机,其机房面积20平方米左右。当电话用户不多的建筑物单体可在底层设置电话交接间,其面积一般不小于10平方米。

通信机房、包括电话交接间一般设于具有外墙的房间,以利于进出线。通信机房门应向外开启,建议采用防火门。机房可与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设置在一起,其共同面积约40平方米。

5、闭路电视监控室

设置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防盗报警系统的建筑物要设置监控室。监控室当设置在环境噪声较小的场所,其使用面积根据设备容量确定,一般为12-50平方米。根据目前举例的建筑物,监控室面积小于20平方米即可。

监控室门宽不小于0.9米,高度不小于2.l米。门向外开启,建议采用防火门。监控室采用房架空200mm.

对于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的建筑物具有消防控制室,其监控室一般与消防控制室合用一室,面积则为40平方米左右。

6、电视机房和卫星电视机房

电视机房的设置较为复杂,现分几种情况说明

*具有自办节目的前端,应设置单独的前端机房,其使用面积宜为20平方米;具有自制节目功能的有线电视台,可设置演播室和相应的技术用房。演播室面积大小根据实际需要,其天幕高度为3.0-4.5米。演播室噪声应小于NR25.技术用房面积及间数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一般有播出机房(总控室)、备播室、化妆室、剪辑室、配音室、维修室等,还有一些办公用房。

*对于一般用户的建筑物则仅需在市有线电视进线处(靠外墙面)设置一间面积为10平方米的电视机房即可。住宅建筑则不必设电视机房。

*对于设置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的建筑物,则要在电梯机房层或屋面设置卫星电视机房,其面积约为15-20平方米。在屋面还要设置卫星电视接收天线。接收天线安装位置应避开接收电波传输方向上的阻挡和周围的金属构件,并应远离公路、电气化铁路、高压电力线以及干扰等干扰源。

电视机房和卫星机房采用外开双扇门,门宽1200-1500mm,建议采用防火门。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

7.广播室

设置有线广播系统的建筑物要设置广播室。当有消防控制室的建筑物,广播室可与其合用。当有电视播放的建筑物,广播室可与电视机房合并设置。

广播控制室的技术用房应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确定:

*一般广播系统只设置控制室,当录、播音质量要求高或者有噪声干扰时,应增设录、播室。

*大型广播系统室设置机房,录播室、办公室和仓库等附属用房。

广播控制室面积约为15m2,录播室面积约为40m2.门向外开启,建议采用防火门,门宽不小于1米。采用木地板或塑料地板,当配线较多或要求标准较高时,可采用活动地板,架空200mm.楼板、地面等效均匀静荷载3KN/m2.

8.声控室

对于设置扩声系统的会议室、多功能厅、多媒体报告厅等要设置声控室,设置扩声、控制设备。声控室一般设置于主席台、讲台一侧,面积根据功能、规模、档次,一般为10-20m2.场馆扩声机房设备较多,分为主机室,播音室、控制室,其面积稍大,约40m2左右。

9.控制室各种各样的智能化系统具有各种不同的控制室,如LED显示系统控制室。大屏幕公共显示系统在一些会展中心、车站、港口、交易场所,体育场馆等广泛。在设置大屏幕公共显示装置的附近要建控制室,面积10-20m2左右,建筑要求应按机房的基本要求,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计算负荷4.5KN/m2.设置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主教室建议设置控制室,其面积约为6-10m2左右。

10.风除上述机房外,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还会有其它各种各样的设备机房。如对于档次较高的国际会议厅,要设置同声传译系统,则建筑物内配置同声传译机房及译员室。同声传译机房面积一般20m2左右,译员室5m2左右,译员室数量根据语种多少而定。部分计算机中心、信息中心比较重要,则要设置UPS室,计算荷载6KN/m2.有的工程需要设置酸性蓄电池室,则要采用耐酸地面。如在停车场管理系统,则要在车辆进出口出设置管理室,面积约为10m2左右。总之,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各种各样的智能子系统设置相应的设备机房。

四、智能化建筑弱电竖井设置

1、传统建筑中,弱电管线一般只有电话、电视管线,大部分建筑物中垂直干线一般沿墙体暗敷(或明敷),使管线到达各楼层。这种传统做法已不适应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垂直管线的敷设要求。垂直管线沿邀陪敷主要存在以下:

*墙体结构,物别是大量管线的集中穿越

*给安装施工带来困难

*不利于管线检修

*不利于系统扩容及改造

在近几年设计的多层和高层建筑内,基本上都设置竖井以用于垂直干线的敷设。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广泛应用,弱电工竖井与强电竖井一样普通采用。竖井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建筑物规模、建筑物的沉降缝设置和防火分区等因素确定。

选择竖井位置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直靠近各种设备机房

﹡不得和电梯井、管道井共用同一竖井。弱电和强电线路,一般应分别设置在弱电竖井和强电竖井内。如受条件限制必须合用时,弱电与强电线路应分别布置在坚井两侧或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强电对弱电的干扰。

﹡避免邻近烟道、热力管道及其他散热量大或潮湿的设施。

﹡在条件允许时宜避免与电梯井及楼梯间相邻。

3.竖井的井壁应是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非燃烧体。竖井在每层楼应设维护检修门并应开向公共走廊,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丙级。

竖井面积大小除满足布线间隔及弱电设备、端子箱布置的必须尺寸外,并要留有不小于0.8m的操作、维护距离。

各楼层的竖井需上下层相应对齐,便于垂直干线线缆敷设。

4.弱电竖井内布置有所有智能化子系统的设备和管线、桥架。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就有各楼层设置的各种控制模块、端子箱、火灾报警总线、联动总线、手动启停重要消防设备的控制线、消防电话线、消防广播线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建筑物,各楼层弱电竖井兼作楼层设备问,内设置楼层网络网络交换机、配线架等,竖井并不单单是走线的井道。有时竖立井内还要设置电话分线箱,电视分配器箱等。所以说对于建筑来说竖井关非可有可无,不但要有,而且要一定的面积。

5.计算机网络系统,楼层设备的数量应从楼层配线架至信息插座水平布线的长度距离来考虑,当水平布线的长度在范围内,可设置一个楼层设备间。当超出这一范围,则要考虑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楼层设备间。当楼层设备间仅当计算机网络系统单独使用时,其面积为l.8m2时(1.2深×1.5宽),可安装个单孔信息插座的工作区所需的连接硬件和相关设备。一旦单孔信息插座超过200个时,可在该楼层增设设备间。计算机网络系统设备与面积对照加表一所示:

如果弱电竖井为所有智能化子系统共用,则弱电竖井面积大于上表所列面积,一般要达到4m2.当然,对于住宅建筑来说,房屋开发商为了提高住宅用户的使用面积,而限制公共面积。则竖井也可以小一些,但那只能在竖井内走线,有关部门设备只能放置于公共部位的墙壁上,实际上这是不可取的。

各楼层弱电竖井内要在楼板开出宽300mm的洞,以使布置桥架和管线。当设备、桥架、管线安装完毕后,该洞以防火材料封堵。

五、智能化建筑水平布线对建筑的要求

解决智能化建筑垂直干线的敷设问题,则还存在水平布线如何走,而且水平布线量更大,面更广。传统布线一般沿顶板,地板暗敷,这对少量管线是可以的,但对具有众沿多子系统的智能化建筑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

智能化建筑水平布线方式的确定,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它不仅对该建筑的指标或效益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该建筑的环境有很大影响。我们很难设想在一幢智能建筑中由于水平布线方式不合理,而造成空间压抑或使用功能单一的后果。

下面就主要几种水平布线方式加以说明。

1.桥架、线槽布线方式

这种布线方式即采用金属的桥架或金属的、塑料的线格布线,在通道吊顶内敷设。这种市线方式目前是常用的。它有安装简单、配线容量大等优点。但缺点是该建筑物一定要有吊顶。且桥架、线格安装在吊顶内,容易造成与通风管、给排水管道等抢占空间,引起净高降低。采用这种方式布线时,一定要与通风管,给排水管配合好。有的工程中采用塑料线槽沿墙明敷布线也是有的,但也需要建筑处理好墙面装修,否则要影响美观。

2.金属管布线方式

采用金属管在吊顶内敷设。这种方式施工简单且投资小,但对于众多智能化子系统来说,很多管子排列也是麻烦的。

3.网络地板布线方式

网络地板是近几年来的新产品,比较适用于智能化子系统的布线。它的主要缺点是投资大,普遍采用尚有困难。其优点是布线方便,容量大,而且强弱电线路可通过隔板分开;当工程完成后,如要变更线路,增减线路,出线口引出均很方便。特别适用于一些设备机房、计算机中心、、微机教室等场所。这种布线方式也影响层高。

4.架空地板布线方式

这种布线方式是利用架空地板与原楼板间的空间布线的方式。在夹层空间中一般采用线槽布线。其优点是布线简单,维护方便,适用干线路变更频繁,自动化办公设备较多的场所,主要缺点也是以牺牲建筑物层高为前提。一般架空200-300mm.

5.扁平电缆布线方式

这种布线方式是在楼板上辐射扁平电缆,并用胶带固定,盖上方块地毯的布线方式。其优点是敷设线路方便,维护简单,但缺点很多,贬平电缆不能辐射在通道上,重物下;投资大。主要问题安全性差,会由于摩擦平凡损坏贬平电缆保护层,产生不安全性。这种方式对建筑物的层高基本无影响、但应用不多。

篇3

2、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主观设计倾向在本文的参考文献(1)中,作者归纳出四种值得我们注意的主观设计倾向:

第一种是简单化。

例如: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保证恒湿,没有采用湿度调整设备;

第二种是概念化。

突出表现在综合布线设计上,水平线缆不问情由地一律采用超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甚至对所有的语音点都采用6类线缆也非常舍得;

第三种是形式化。

在设计中不分条件,只管堆砌技术形式,结果沦落成摆设。

第四种是理想化。

所谓理想化设计就是把运行状态静态化,忽视大环境条件和系统运行的动态特性。

2.2重广告轻标准

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覆盖面广,涉及的行业多,所以在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循规范,便于业主、设计师、工程师、承包商、供应商,在各阶段用统一的语言交流和运作。

可是时常看到有些技术方案,在不同程度上轻视标准。例如,在设计依据中罗列了不少标准文件名,设计内容却不符合标准,或者依据的仍是旧标准。

许多方案设计者热衷于厂家的广告,很重视广告跟踪。给出的设计方案富有广告性,大量的篇幅是在为厂家做广告宣传,甚至就是厂家广告宣传的翻版。

2.3缺乏整体把握犹如设备“堆积”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智能化的规划与设计应当是面向功能,为功能的实现而合理配置,并且尽量优化组合。然而有的设计者可能是设备集成商兼商,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把“最好”、“最先进”的设备都“堆积”到设计中;或许有的设计者是只从局部考虑,而没有考虑到能否和被设计的的建筑、环境相配合的问题,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智能化”;有的设计者还以“备份”为由,加大设备数量,实际上所增设备却从来是备而无用。

3、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对建筑物日后的运作起到一定的智能化作用。之所以存在如上所述的不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3.1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

不同建筑物,基于用户档次,应用环境等因素,对设备配置以及运行的要求,皆有不同的需要。必须既要量体裁衣式设计,防止与现实脱节,又要照顾到日后的发展,有冗余地设计,做到恰到好处,切忌“高不成,低不就”。不要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向亮点工程看齐,而一味的参考国外,参考高档工程。

设计人员因为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或者由于业主往往期望在本系统、本地区等范围内成为亮点,提出过高的需求,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设计,合理地配置。有时候,设计者对于供应商供货的要求,硬件方面的技术指标没有具体说明,或者重视述说了硬件方面的要求,而疏忽了对其软件方面的要求,致使设计时在总体思路上,或者对于系统日常运作细节的考虑,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2没有及时跟进科技进步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个有始无终的科技进步过程,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应用的提高,不断有新技术加入,也会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产生。设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忙碌,没有及时跟进,在设计中仍然沿用着过去不知那年那月的培训。

3.3各子系统设计缺少协调

子系统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设计院主设计完成后开始的,往往留给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进而给每个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或者总体设计师没有注意在各子系统设计时对智能化系统的指导,设计上缺少协调。

4、把好设计关的对策

4.1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

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进行优化,取得最大效果是智能化建筑设计的核心。应选择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单位,负责施行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包含建筑师、各所需专业的一体化和优化设计。应在设计阶段的一开始就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配合、协调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主设计,协助用户做需求调研并形成报告;向用户介绍智能化系统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供招标需要的技术文件;完善主设计的设计建议书,并且要说明各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设计建议和特殊要求,形成专业设计之间的衔接。招标文件不应由参加投标的集成商、工程商提供,以利于公平竞争;招标文件不应设置“陷阱”。

4.2技术评审至关重要

工程前期做好对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技术评审,对以后的建设过程至关重要,因

为很多事情在工程设计确定之后,要改变就比较复杂。与其在建设过程中要花数倍的精力来修正,倒不如在前期把好设计关,给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创造良好的开端,促进工程的良性运作。技术评审要审查设计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评审不仅要考虑与设计有关的技术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其它方面。技术评审意味着一种“关卡”,这种“关卡”用来确定进入下一阶段的准备就绪状态。

5、技术评审

国内外建筑业采用的工程发包模式有多种,其设计阶段都有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之分,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前进行,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后进行。

5.1基本的技术评审

初步设计评审:该评审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评审合格表示可以进入招投标阶段,或进入施工设计。初步设计评审不应与评标合并进行,因为投标者有多家,如果不能安排充分的时间,搞突击,就会走马观花。初步设计评审要为每个子系统及其功能上的相关组合进行评审,要对初步设计方案在全系统级的优化进行评审,要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实施性等等,为进入施工设计尽量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分析。

施工设计评审:审定施工设计是否符合初步设计和招标书的要求。如果符合,业主和中标施工承包商则可以签署合同,便可以由中标者开始各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为采购和施工作好过渡;如果不符或由于招标后设备选型改变、采纳了优化建议等,中标施工承包商应对施工设计作出修正和深化设计,直至全部相符。

施工设计评审认可的施工设计是具体施工的依据,时间要恰当,评审之后不要过多的变动,对采购和施工准备有不利的影响;进行地过晚,则可能推迟施工进度,整个工程期将拖延。在具体施工之前,应进行施工交底。

5.2技术评审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5.2.1评审的准备

评审的准备工作,应由业主技术负责人组织,恰当挑选设计者、专家,以最少的成员组成一个精干的评审小组;评审组的成员应充分地掌握被评审的专业,能胜任被评审专业的评审,以便参审者之间不用在交换意见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业主在评审前应准备好议事日程安排、评审项目和成套资料,以免到了评审会上措手不及;成套资料不能过多,如果超过了被评审的范围,不仅导致不必要的资料费用,而且有限的评审时间,也会导致评审质量的损失。

5.2.2评审的进行

应当保证评审组充分地审查所有的项目,并提供协调过的评论和指导;应当鼓励所有参审者采取坦率、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参审者之间应当通力协作;通过对问题正当地提出疑问,来找出设计的缺陷。

5.2.3评审的结束

应公布技术评审备忘录,备忘录应确认技术评审的记录汇编及更改项目,认可技术评审已完成。备忘录应包括会议中提出的重要评论、结论、决策和建议的概述及理由。

5.2.4评审的注意事项

要从“关卡”出发确定评审方针、议事日程、参加人员等各种评审活动;

应由总设计师负责制定技术评审计划概要和评审进度,并由业主认可;

应当给子系统设计者提供参加评审的机会,便于对各子系统进行正确的评审;

要有施工保障方面的职能部门(例如,基建处、供应处)参与评审;

物业管理部门,也应参加系统的设计审核,看看是否符合使用需要;

篇4

2、建筑智能化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1主观设计倾向在本文的参考文献(1)中,作者归纳出四种值得我们注意的主观设计倾向:

第一种是简单化。

例如:设计楼宇自动化系统保证恒湿,没有采用湿度调整设备;

第二种是概念化。

突出表现在综合布线设计上,水平线缆不问情由地一律采用超五类UTP(非屏蔽双绞线),甚至对所有的语音点都采用6类线缆也非常舍得;

第三种是形式化。

在设计中不分条件,只管堆砌技术形式,结果沦落成摆设。

第四种是理想化。

所谓理想化设计就是把运行状态静态化,忽视大环境条件和系统运行的动态特性。

2.2重广告轻标准

由于建筑智能化技术覆盖面广,涉及的行业多,所以在工程建设中需要遵循规范,便于业主、设计师、工程师、承包商、供应商,在各阶段用统一的语言交流和运作。

可是时常看到有些技术方案,在不同程度上轻视标准。例如,在设计依据中罗列了不少标准文件名,设计内容却不符合标准,或者依据的仍是旧标准。

许多方案设计者热衷于厂家的广告,很重视广告跟踪。给出的设计方案富有广告性,大量的篇幅是在为厂家做广告宣传,甚至就是厂家广告宣传的翻版。

2.3缺乏整体把握犹如设备“堆积”

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智能化的规划与设计应当是面向功能,为功能的实现而合理配置,并且尽量优化组合。然而有的设计者可能是设备集成商兼商,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把“最好”、“最先进”的设备都“堆积”到设计中;或许有的设计者是只从局部考虑,而没有考虑到能否和被设计的的建筑、环境相配合的问题,缺乏从整体上把握“智能化”;有的设计者还以“备份”为由,加大设备数量,实际上所增设备却从来是备而无用。

3、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设计者都希望自己的设计,对建筑物日后的运作起到一定的智能化作用。之所以存在如上所述的不足,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

3.1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

不同建筑物,基于用户档次,应用环境等因素,对设备配置以及运行的要求,皆有不同的需要。必须既要量体裁衣式设计,防止与现实脱节,又要照顾到日后的发展,有冗余地设计,做到恰到好处,切忌“高不成,低不就”。不要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向亮点工程看齐,而一味的参考国外,参考高档工程。

设计人员因为很难全面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和设计方法,或者由于业主往往期望在本系统、本地区等范围内成为亮点,提出过高的需求,而不能正确地进行设计,合理地配置。有时候,设计者对于供应商供货的要求,硬件方面的技术指标没有具体说明,或者重视述说了硬件方面的要求,而疏忽了对其软件方面的要求,致使设计时在总体思路上,或者对于系统日常运作细节的考虑,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2没有及时跟进科技进步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个有始无终的科技进步过程,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随着应用的提高,不断有新技术加入,也会不断地有新的问题产生。设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忙碌,没有及时跟进,在设计中仍然沿用着过去不知那年那月的培训。

3.3各子系统设计缺少协调

子系统的设计,通常是在建筑设计院主设计完成后开始的,往往留给各子系统的设计空间相当有限,进而给每个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的设计要求和建议带来不便,或者总体设计师没有注意在各子系统设计时对智能化系统的指导,设计上缺少协调。

4、把好设计关的对策

4.1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

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进行优化,取得最大效果是智能化建筑设计的核心。应选择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单位,负责施行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包含建筑师、各所需专业的一体化和优化设计。应在设计阶段的一开始就启用建筑智能化顾问公司,配合、协调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主设计,协助用户做需求调研并形成报告;向用户介绍智能化系统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供招标需要的技术文件;完善主设计的设计建议书,并且要说明各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设计建议和特殊要求,形成专业设计之间的衔接。招标文件不应由参加投标的集成商、工程商提供,以利于公平竞争;招标文件不应设置“陷阱”。

4.2技术评审至关重要

工程前期做好对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的技术评审,对以后的建设过程至关重要,因

为很多事情在工程设计确定之后,要改变就比较复杂。与其在建设过程中要花数倍的精力来修正,倒不如在前期把好设计关,给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创造良好的开端,促进工程的良性运作。技术评审要审查设计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评审不仅要考虑与设计有关的技术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其它方面。技术评审意味着一种“关卡”,这种“关卡”用来确定进入下一阶段的准备就绪状态。

5、技术评审

国内外建筑业采用的工程发包模式有多种,其设计阶段都有初步设计和施工设计之分,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前进行,有的将施工设计放在招投标之后进行。

5.1基本的技术评审

初步设计评审:该评审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评审合格表示可以进入招投标阶段,或进入施工设计。初步设计评审不应与评标合并进行,因为投标者有多家,如果不能安排充分的时间,搞突击,就会走马观花。初步设计评审要为每个子系统及其功能上的相关组合进行评审,要对初步设计方案在全系统级的优化进行评审,要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实施性等等,为进入施工设计尽量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分析。

施工设计评审:审定施工设计是否符合初步设计和招标书的要求。如果符合,业主和中标施工承包商则可以签署合同,便可以由中标者开始各种所需要的准备工作,为采购和施工作好过渡;如果不符或由于招标后设备选型改变、采纳了优化建议等,中标施工承包商应对施工设计作出修正和深化设计,直至全部相符。

施工设计评审认可的施工设计是具体施工的依据,时间要恰当,评审之后不要过多的变动,对采购和施工准备有不利的影响;进行地过晚,则可能推迟施工进度,整个工程期将拖延。在具体施工之前,应进行施工交底。

5.2技术评审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5.2.1评审的准备

评审的准备工作,应由业主技术负责人组织,恰当挑选设计者、专家,以最少的成员组成一个精干的评审小组;评审组的成员应充分地掌握被评审的专业,能胜任被评审专业的评审,以便参审者之间不用在交换意见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业主在评审前应准备好议事日程安排、评审项目和成套资料,以免到了评审会上措手不及;成套资料不能过多,如果超过了被评审的范围,不仅导致不必要的资料费用,而且有限的评审时间,也会导致评审质量的损失。

5.2.2评审的进行

应当保证评审组充分地审查所有的项目,并提供协调过的评论和指导;应当鼓励所有参审者采取坦率、公正和客观的态度,参审者之间应当通力协作;通过对问题正当地提出疑问,来找出设计的缺陷。

5.2.3评审的结束

应公布技术评审备忘录,备忘录应确认技术评审的记录汇编及更改项目,认可技术评审已完成。备忘录应包括会议中提出的重要评论、结论、决策和建议的概述及理由。

5.2.4评审的注意事项

要从“关卡”出发确定评审方针、议事日程、参加人员等各种评审活动;

应由总设计师负责制定技术评审计划概要和评审进度,并由业主认可;

应当给子系统设计者提供参加评审的机会,便于对各子系统进行正确的评审;

要有施工保障方面的职能部门(例如,基建处、供应处)参与评审;

物业管理部门,也应参加系统的设计审核,看看是否符合使用需要;

篇5

1.2提高技术人员素质

智能化建筑是对建筑科技含量要求很高的工程,m对建筑施工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智能化建筑领域覆盖面广,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技能,由于智能化建筑专业技术人员工作量大,工作专业化水平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对智能化建筑的质量和性能具有决定性作用,为确保客户满意程度,必须进行对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充分认清客户的需求,按照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智能化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严格按照既定施工方案,对建筑的各项性能认真考察,当前,我国智能化建筑领域专业人才匮乏,这既需要充分重视并帮扶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又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力度培养智能化建筑领域全能型人才。

1.3采取科学方式吸纳人才

由于当前智能化建筑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稀缺,一旦某些专业技术人才离职,将对正在进行的智能化建筑施工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智能化建筑团队的管理层和决策层,要制定科学的经济激励制度,保障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对本工作的高度热情,避免因为人才流失而造成工程质量下降和工程竣工日期拖延,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施工团队对已经形成成熟理论的施工方案,要严格保护其知识产权,以法律形式确保施工方案设计者的合法权益,在征得设计师同意的基础上,将不同设计方案进行整合互补,以期形成本公司独有的设计性优势。

篇6

建设方、设计方、集成方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的三个主要主体。他们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研究的主要对象。实际上,参与工程实施的单位往往多达几十家,其承担的工作各不相同,就目前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实施中大致涉及到以下几方:建设方、设计方、系统集成方(弱电系统总/分承包方)、工程总承包方、工程建设监理方。以上各方在工程实施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和实施与传统的建设工程相比,对参与工程的各方而言,无论其工作程序、内容、与其它各方的协调等都有所不同。为便于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工作的职责和界面,将贯穿工程全过程的各方归纳为:建设方、设计方和系统集成方。三方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中的工作职责和范围包括以下几点,见表1。

三方在工程中的职责和范围表1

对象

工作职责和范围

建设方

落实施工前的有关前期工作,提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的明确需求,落实建设资金,制订工程时间目标,安排落实各项计划,协调各种关系,组织实施直至竣工验收,接收管理。

设计方

总体负责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设计规范和业主的需求进行系统总体设计及有关文件编制,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平衡各工种设计问题,解决施工中的设计变更及有关问题,参与竣工验收工作。

集成方

依据与业主签订的总包合同,根据业主的总体工程时间目标,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施工规范,依据设计所提供的土建、结构、水、风、电设计图及有关技术参数,制定详细的节点计划时间表、系统深化设计、设备供货、组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施,协调各分包的施工、组织竣工验收,向业主提供竣工资料、系统培训、保修期内的维护和保修。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计算机、通信、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将有更多的系统进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范围,其设计、施工和安装等也朝着系统多、技术新和管理难的方向发展。事实上,建设方、设计方、集成方这三方,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既是利益的共同体,又是互相制约、互相牵制的一个临时组合体,他们对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实施,不管是质量,还是进度,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方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关系见图1。

注:合同关系协调关系

图1三方在实施过程中的关系图

三方对工程的影响和制约的有关因素见表2。

三方对工程的影响和制约表2

对象

对工程影响和制约

建设方

资金筹措与到位情况,需求预测和项目建设的标准与定位,筹建班子、技术人员的水平,外界因素的影响。

设计方

业主需求明确与否,设计人员技术水平,土建、结构、水、风、电各工种的平衡协调,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响应的及时性。

集成方

设计方设计文件和系统深化设计的深度,系统有关技术参数、接口的提供与开发,前、后道工序的影响,与有关设备供应商的协调,与各其它工种的工作界面、进度和组织协调。

2各方的职责技术界面划分

为了保证智能建筑工程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基于对工程实施的各阶段的分析,除小型和技术要求简单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外,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应按以下8个阶段进行:

(1)建筑智能化系统方案设计;

(2)建筑智能化系统初步设计;

(3)建筑智能化系统深化设计;

(4)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

(5)建筑智能化系统调试;

(6)建筑智能化系统初步验收及试运行;

(7)建筑智能化系统竣工验收;

(8)建筑智能化系统保修及维护。

以下将工程各方的职责及相关工作的界面划分及其流程进行归纳和总结:

2.1建筑智能化系统方案设计阶段

建设方组织专家、顾问、设计方在建筑扩初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方案规划设计、工程的可行性论证和立项等。

2.2建筑智能化系统初步设计阶段(见表3)

初步设计阶段的职责及主要工作表3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建筑智能化系统需求书或招标文件编制

设计方

智能建筑扩初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初步设计

2.3建筑智能化系统深化设计阶段(见表4)

在这一阶段,系统深化设计工作主要由集成方来完成。集成方按照招标书的要求,根据设计方完成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初步设计进行系统深化设计。

集成方提供的深化设计,应由设计方来审定是否符合建筑扩初设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初步设计和招标书的要求。如果符合,则进入建设方和集成方的合同签署;如果不符,集成方应对深化设计作出修正。以上工作应循环进行,直至全部相符,然后进入下一阶段。

深化设计阶段各方对工程的影响和制约表4

对象

对工程影响和制约

建设方

资金筹措与到位情况,需求预测和项目建设的标准与定位,筹建班子、技术人员的水平,外界因素的影响。

设计方

业主需求明确与否,设计人员技术水平,土建、结构、水、风、电各工种的平衡协调,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响应的及时性。

集成方

设计方设计文件和系统深化设计的深度,系统有关技术参数,接口的提供与开发,前、后道工序的影响,与有关设备供应商的协调,与各其它工种的工作界面、进度和组织协调。

2.4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阶段

2.4.1施工前的准备

在完成上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建设方与集成方可签订弱电工程总包合同,并可转入工程施工阶段,为保证工程施工的如期按质完成,实施前的准备工作极为重要。各方职责及主要工作内容(如表5所示)。

施工前各方职责及工作内容表5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①监督、检查集成方工程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②协调设计方和集成方的系统深化设计③认定集成方提出的工程施工计划、施工组织、施工工艺流程、施工管理制度、质量保证措施和计划;设备安装、验收方法;隐蔽工程验收计划和方法;设计更改制度、协调会议制度等④参与工程所需关键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和供应商或分包商选择的谈判并予以确认⑤提供和保证现场施工条件

设计方

①协助建设方认定集成方所完成的系统深化设计②协助建设方,认定集成方提出的施工有关制度,如施工计划、施工工艺流程、设计更改制度等

集成方

①完成系统深化设计和工程施工组织②完成施工计划、施工组织、施工工艺流程、施工管理制度、施工质量保证措施和计划等的制订③完成设备、子系统和系统测试、验收程序、方法

设计方和集成方的接口

弱电工程管线施工图的设计审查和签署

建设方和集成方的接口

按照总包合同的规定,完成子系统分承包方的供应商的选择,并完成设备采购合同的签订

2.4.2施工阶段(如表6所示)

在工程施工阶段,上述各方的职责表明,相关各方在施工中有许多的接口或交叉。其技术接口就是设计文件、施工文件和安装验收文件。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设计更改流程和设计更改的各方权限。

施工阶段各方职责及主要工作内容表6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①协调设计方、建筑总包方、集成方和监理方在工程实施中的配合②监督和检查工程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③参与设备安装环境及条件的验收④参与设备的开箱验收⑤参与弱电管线的安装验收⑥协助质监部门,对隐蔽工程进行验收⑦参与设备的安装验收

集成方

①全面组织和协调弱电工程的施工②组织进场设备和材料的验收③组织对设备安装现场环境及条件的检查④参与弱电管线的安装验收⑤完成隐蔽工程的质监验收⑥完成设备的安装验收

工程总包方

①按照弱电工程设备施工图,完成弱电管线的安装②提供弱电大型设备的吊装条件和工具

工程监理方

①监督和检查弱电施工质量②参与隐蔽工程的质量验收③参与设备的开箱验收④组织弱电管线的安装验收⑤参与设备安装环境及条件的检查⑥组织设备的安装验收

图2表示了在施工过程中,工程各方的关联。特别是涉及设计更改及其确认,应在工程施工以前就作出规定,一般来说,应由集成方进行设计修改,由设计方认可修改,由建设方和监理方批准修改。

2.5建筑智能化系统调试阶段(如表7所示)

调试阶段各方的职责及主要工作内容表7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①组织对系统的试用②审查准备接收的各种文档③准备接收系统的使用和维护人员,建立相应组织④组织对系统的全面测试

集成方

①实施并完成系统集成联调工作②完成系统功能和性能测试③准备并完成系统验收和移交的各种文档④系统提交建设方进行试运行

工程监理方

①参与系统功能和性能的测试②参与系统试运行后的全面测试

2.6建筑智能化系统初步验收及诫运行阶段(如表8所示)

试运行阶段各方职责及主要工作内容表8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①参与子系统的用户技术培训②组织并参与各系统的初验③审查所有移交文档④完成试运行前的准备工作

设计方

①审查所有初验文件②参与子系统的初验

集成方

①提交所有初验文件②组织并完成系统的初验③组织实施子系统的用户技术培训④提交系统运行和维护文件

工程监理方

①审查所有初验文件②参与子系统的初验

2.7建筑智能化系统竣工验收阶段(如表9所示)

竣工验收阶段各方职责及主要工作内容表9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①组织并参与各系统的验收②提交系统试运行记录③审查所有移交文档④提交系统运行和维护管理文件

设计方

①审查所有验收文件②参与各系统的验收

集成方

①提交所有验收文件②组织并完成系统验收③系统移交建设方运行

工程监理方

①审查所有验收文件②参与各系统的验收

2.8建筑智能化系统维护及保修阶段(如表10所示)

维护及保修阶段各方职责及主要工作内容表10

对象

职责及主要工作

建设方

①系统日常运行②监视系统的使用情况并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③定期完成系统使用情况分析和系统应用效果统计④提出系统扩充、更新或升级的规划⑤进行系统维护成本及其产生效益的分析

设计方

①定期回访用户,听取用户的意见②记录系统运行情况,检查设计效果

集成方

①按服务承诺提供系统维护和故障处理的技术支持和现场服务②进行系统使用情况的分析、故障情况的分析,提出系统扩充、更新或升级的建议意见

3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互提技术文件及其深度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文件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在其生命周期即方案、设计、实施、调试、验收和运行维护等全过程的记录和依据,其中部分文件具有法律效力,是工程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全面综合研究建筑智能化各系统的技术关键、实施要点以及工程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对工程相关各方互提技术文件的内容及其深度提出有关具体要求。

为保证各阶段技术文件的质量和完整性,规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文件编制的管理,在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有关要求。它适用于各类民用建筑工程和一般工业建筑工程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

技术文件的编制必须贯彻执行国家和当地有关行业和工程建筑的政策和法令,应符合国家和当地现行的有关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建设标准、设计规范(规程)和制图标准,遵守有关行业的工作程序。

本研究根据"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和"上海市智能住宅小区功能配置试点大纲"建立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互提技术文件内容及其深度要求体系,该体系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1)工程各阶段互提技术文件表;

篇7

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涉及几个方面:决策风险、行为主体风险、软件风险、组织管理风险等。具体可以表现为:工期风险、费用风险、质量风险、生产能力风险、市场风险、信誉风险、法律责任风险几个类别。

2.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控制

虽然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较多,但从项目组织、职责、流程与制度上建立一套风险管理机制不过,风险是可以管理,并得到控制的。风险控制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减少项目实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控制管理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2.1事前预控:

在建筑工程智能化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收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和动态,捕捉风险的前奏信号,以便更好地准备和采取有效的对策,包括项目投保等措施,预防和避免可能发生的风险。事前预控直接关系到风险发生的机率和风险损失的大小。

2.2事中控制:

无论预控措施做得有多么周密,建筑工程智能化的风险总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当风险发生时要进行有效控制,防范风险损失范围和程度进一步扩大。在风险状态下,依然必须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如迅速恢复生产,按原计划保证完成预定的目标,防止项目中断和成本超支,才能对已发生和还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良好的控制。

2.3事后控制

在风险发生后,要迅速及时地采取措施以控制风险的影响,尽量降低风险损失和弥补风险损失,并争取获得风险的赔偿,如向保险单位、风险责任者提出索赔,以尽可能地减少风险损失。

3.风险控制的方法

建筑工程智能化项目风险控制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3.1风险识别:

即预测和识别出项目目标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并予以分类。—般是根据项目的性质,从潜在的事件及其产生的后果,以及潜在的后果及其产生的原因来预测识别风险。

风险预测和识别的过程主要立足于数据收集、分听、整理和预测,要重视经验在预测中的特殊作用(即定性预测)。通过风险调查、信息分析、专家咨询及实验论证等手段,对项目风险进行多维分解,并充分征求各方意见,从而全面认识风险,形成风险清单列表。

3.2风险分析:

确定了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列表之后,就要查清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的性质,即进行风险分析,将风险的不确定性进行量化,评价其潜在的影响。它的内容包括确定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对项目目标影响的严重程度,如经济损失量、工期迟延量等,评价所有风险的潜在影响,得到项目的风险决策变量值,作为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

(1)风险损失量:即风险对项目造成的负面影响大小。风险损失量可用数值表示,即将损失重大小折算成对影响计划完成的时间表示;

(2)风险概率:它是风险发生可能性的百分比表示,是一种主观判断;

(3)风险量:它是指项目风险危害程度,计算公式为:风险量=风险概率?鄢风险损失量。

如:某一风险概率是25%,一旦发生会导致项目计划延长4周,因而,风险量=25%?鄢4周=1周。

3.3风险控制计划

完成了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分析后,实际上就已经确定了项目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它们发生的可能性和对项目的冲击,因而可以对风险排序。然后可以根据风险性质和项目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制定相应的防范计划,即风险控制对策。制定风险控制对策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基本对策有三种形式:风险限定、风险自留和风险转移,总的目标是减小风险的潜在损失。风险控制对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采用智能化开发方案。对于应“规避”或“转移”的风险在计划时必须加以考虑。

3.3.1风险限定对策

风险限定是对使风险损失趋于严重的各种条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而避免或减少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及各种潜在的损失。风险限定对策有风险回避和损失控制两种形式。风险回避对策经常是一种规定,如禁止某项活动的规章制度,损失控制是通过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或通过降低所发生损失的严重性来处理项目风险。

3.3.2风险自留对策

风险自留是一种重要的财务性管理技术,由自己承担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风险自留对策分计划性风险自留和非计划性风险自留两种。

3.3.3风险转移对策

(1)合同转移:是指用合同规定双方风险责任,从而将风险本身转移给对方以减少自身的损失。因此合同中应包含责任和风险两大要素;

(2)项目投保:是全面风险管理计划中的最重要的转移技术,目的在于把项目进行过程中发生的大部分风险作为保险对策,以减轻与项目实施有关方的损失负担和可能由此产生的纠纷。付出了保险费,在项目受到意外损失后能得到补偿。项目保险的目标是最优的工程保险费和最理想的保障。

3.险监控措施

由于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在制定了全面风险管理计划后,风险并非不存在。在项目整个周期中,需要时刻监控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

篇8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住宅工程经历了提供必要的居住条件和满足一定的舒适性要求两个发展阶段。近几年,随着“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提出,对住宅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能耗也随之增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5%左右,且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建筑能耗的增加和大量空调设备的安装,“城市热岛效应”日益严重,使环境日益恶化。经验告诉我们,依靠提高建筑维护结构隔热性能和密封性能的节能效果是有极限的,有时还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比如IAQ问题。在这种前提下,有学者提出了“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概念,即在不牺牲环境质量的前提下,以较低的能耗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显然,在众多的空调方式中,自然通风降温是最经济、最符合生态要求的空调方式。然而,能否实现室内持续的开窗通风受建筑物所处微环境的制约。微环境包括建筑物周围热湿环境、光环境、声环境和空气流场、空气品质等,而它们均受建筑规划布局、建筑造型、绿化、水景等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绿化对建筑周围空气温湿度、空气品质和噪音的影响。

2绿化对温湿度的影响

不同的地表状况会对建筑物周围的微气候产生很大的影响。实测表明:绿化草坪、水泥地面、裸地面在夏季工况下,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表面温度差异较大。这种差异的存在会影响到建筑物所处微气候、建筑物的热工状况、建筑物室内环境等,进而影响到建筑物的能耗。影响建筑物能耗的绿化可以细分成两种——环境绿化和建筑物绿化。

2.1环境绿化

环境绿化是指建筑物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表绿化,它包括草坪、花坛、树木等。环境绿化基本上以大面积的草坪间以灌木为主,道路两侧及广场周边以乔木为主,形成室外场地的立体绿化景观。这种绿化方式的优点在于草坪满足了人们在林立的楼群之间需要开阔场地的心理需求,道路两边的乔灌木可以有效的降低车辆行驶噪音对建筑的影响。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利用大量的太阳辐射能,直接减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此同时还通过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空气中的能量,有效降低该区域的空气温度、增加空气湿度。文献[1]的研究表明:相同时刻水泥地表面的温度大于草坪地表面的温度,该差值在下午16:00时达到最大值,约为10℃,两者之差的最小值出现在4:00左右,差值也在2℃以上。裸地与草坪两者温度分布的差别与水泥地和草坪的分布差别类似。相同时刻裸地地表的温度明显高于草坪地表温度,在下午2:00相差最多,约为12℃,夜间有所降低。相关研究同时表明绿化地面与裸地面、水泥地面相比较,对峰值温度的出现有延迟作用。在调节空气相对湿度方面,一公顷阔叶林,夏季每天可以蒸发2600升水,草坪等植物的叶面积,一般为地面面积的20倍左右,茂密的茎和叶通过蒸腾作用,能使周围空气中的水分增加20%左右。

2.2建筑物绿化

建筑物绿化是指对建筑物外立面、屋面的绿化。与环境绿化相比,建筑物绿化对建筑节能的作用更直接。主要表现在:夏季,通过植物冠盖、叶片的遮阳作用减少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通过蒸腾作用吸收建筑物维护结构的热量,释放水蒸汽,改善建筑物外表的热、湿环境,降低建筑空调负荷,实现节能;冬季,绿化主要起屏蔽作用,减小风压对建筑物的作用,从而减小冷风渗透和外表面对流换热损失,降低供热负荷,达到节能目的。

实测结果表明:在室外气温38℃时,无绿化建筑物的外表面(深灰色外墙涂料)温度最高可达50℃,而有绿化建筑物外墙面温度为27℃;有绿化建筑物室内温度较无绿化建筑物室内温度约低3~5℃,降温效果明显。

日本学者的实验研究表明:相同条件的平屋顶,在种植草坪的情况下,可使室内温度降低约7℃。

为达到夏季减少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冬季即起到对风的屏蔽作用又不至于降低太多建筑物对太阳辐射热吸收的绿化目的,建筑物立面的绿化应以多年生落叶攀缘类植物为主,屋面以种植草坪为主。超级秘书网

3绿化对空气品质的影响

合理选择绿化用花草树木品种可大幅度提高室外空气品质。树木、草坪净化空气是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通过光合作用每公顷阔叶林(相当于1公里道路两侧单行行道树)每天能吸收1000kg的二氧化碳,释放出730kg的氧气,可以供1000人所需,一般来说,一个人一天需要0.7kg的氧气,人均拥有10平方米的树木或25平方米的草坪,就能自动调节空气中CO2与O2的比例平衡,保持空气清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会吸收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氯气、氟化氢、氨及汞、铅蒸气等,例如成片的松林,每天可以从1立方米的空气中吸收20毫克的二氧化硫。

4绿化与噪声防治

植物能够降低噪音是因为植物的叶片能够将投射到它上面的噪声反射到各个方向上,叶片的轻微震动能使噪声能量得到消耗而减弱,据测定,快车道的汽车噪声,在穿过12米宽的林带后可以降低噪声3~5dB,穿过40米宽的防护林带时,噪声会降低10~15dB。

5结论

篇9

所谓的智能化住宅小区,是指通过综合配置住宅区内的各功能子系统,以综合布线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区内各种设备管理自动化的新型住宅小区。通常智能化大厦是“三A”系统,普遍认为智能化住宅小区也为“三A"系统,它们分别是:

(1)安全自动化(SAS-SafeAutomationSys-tem)

包括室内防盗报警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紧急求助系统、出人口控制系统、防盗对讲系统、煤气泄漏报警系统、室外闭路电视摄像监控系统、室外的巡更签到系统。

(2)通讯自动化(CAS一CommunicationAutomationSystem)

包括数字信息网络、语言与传真功能、有线电视、公用天线系统。

(3)管理自动化(MAS一ManagementAutomationSystem)

包括水、电、煤气的远程抄表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供水、供电设备管理系统、公共信息显示系统。

1、小区智能化系统的构成

1.1安全自动化系统

安全自动化系统以空间来分,可分为室内部分和室外部分。

1.1.1室内部分

住户室内红外线探头、紧急救助、煤气泄漏、门磁系统、所有信息连接到住户室内防盗智能控制主机。该主机负责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把分析结果传送到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电脑作处理。显示及打印情况、通知值班人员及110报警中心;其各部分组成功能如下:

红外线防盗探测器在住户室内每个入口及窗口安装红外线探测器,当有人非法进入时,红外线探测器触发报警,将信号传送至室内防盗主机,发出声光信号,主机并将此信号送至小区控制中心,控制中心电子地图,即显示出哪一栋。哪一户、哪间房发生何种类型报警,值班人员即可调度就近保安人员现场查询及处理。

煤气泄漏报警及自动关闭门系统在厨房和厕所各安装一个煤气泄漏报警器,一旦有煤气泄漏,即触发报警;一方面其自动切断煤气供应,另一方面如前述途径通知中心控制室由控制室值班员作处理。

消防报警系统。在客厅安装烟感或温感,当住户发生火灾时,触发报警,并将信号传送到报警中心。

紧急救助系统。当家中有紧急事情发生如生重病、有盗贼闯入,需要求助时,按紧急按钮,家庭主机即将信号传至控制中心,值班人员接报后即派人赶赴现场处理。

门磁系统。在门框上边中央位置安装一对门磁,当有人非法打开大门时,即报警,主机即将信号传至控制中心。

1.1.2室外部分

室外部分分下面几个系统:

小区摄像监控系统。在住宅小区出入口,主要路口及围墙边绿化带、地面,地下停车场设有监控摄像机,在控制中心值班人员24小时监视摄像机画面,并可24小时录像存储,提供犯罪证据。

周界红外线对射报警系统。在围墙段设周界红外线对射报警系统。当有人非法越栏时,即报警,并触发周界摄像机跟踪摄相及录相。

保安巡更签到系统。小区相应位置设立巡更签到器,规定保安人员巡更路线及巡更时间,保安人员配带签到器巡逻,控制中心的电子地图上就会显示出所有保安人员(配签到器的)所在位置。当保安人员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到指定地点巡逻,控制中心即发出声光报警信号,中心即可查询其位置,并用保安对讲机联络。

1.2通讯自动化系统

1.2.1利用电讯网络作为传输网络

通讯自动化系统有赖于外部网络的建设,如特发小区综合楼,邮电局设有商业网,光纤直通。传输速度快。传输效果好,并可提供ISDN业务(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Network)即综合业务数据网。它有四大特点:

它是以综合数据电话网(IDN)为基础发展而成的通讯网;

它支持端到到端的数字连接;

它支持电话和非电话各种通讯业务;

它提供标准的用户网络接口。

它的最大优点是:能在一对普通电话线上为用户同时提供电话、传真、数据和会议电视服务,并有较高的接人速度。能以128KBPS的高速度接人INTERNET和视聆通,真正实现网上冲浪。(普通电话接人最高速率为56KBPS)这样以借助于邮电的商业网1SDN业务而建立的家庭网络,完全可以提供与公司环境相同的工作条件,如果喜欢在家工作,你可以把家庭计算机网络连接到办公室的计算机网络上。要成为SOHO一SmallOfficeHomeOffice)族也并非天方夜谭。

这里顺便说一下,家庭计算机网络与家用电器的连接。日前从一份报纸上得悉,美国微软公司目前正与世界上几大家用电器生产商洽谈合作计划,计划利用微软公司的产品运用于家用电器的计算机控制。如果实现的话,不远的将来,田螺姑娘的神话就会变成现实。届时,计算机系统就会象一个非常称职的保姆为你承担一切家务安排。如:准时叫你起床、调节室温、照明光度、上网购物、准备食谱、播放音乐、处理电子邮件、搞卫生清洁等。当然要用上这些先进东西,有赖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个人收入的承付能力。

1.2.2利用有线电视网络作为传输网络

现在小区住户都接有线电视,有线电视天威网是一个双向的HFC网络,采用频率分割,数字压缩调制技术,除了传送常规的电视信号外还可以进行高速的数据传输,实现图象、数据和语音的三线合一。住户配备CABLEMODEM,通过个人电脑就要以在家进行电子邮件的传递、远程网络登录、股票实时操作、可视电话、传真服务、在宅购物、远程医疗诊断、安全监控、三表自动抄送等。

1.3管理自动化系统

1.3.1小区车辆出入管理系统

小区车辆的出入及收费采用IC卡管理系统,对长期用户可用月卡,对来访车辆可用临时IC卡,所有IC卡均经读卡机自动收费。

在小区出人口设置摄像机对来往车辆进行自动监控,把车辆的资料(车牌号码、颜色等)传输到管理中心软件中。当有车辆离开时,司机所持的IC卡必须和电脑资料一致,才能升杆放行。

1.3.2小区自动抄表系统

小区目前都是集中抄表,但基本上使用的机械表,而近年来电子水表、电子煤气表、电子电表已开发出来,三表的远程抄表系统也日趋成熟。三表输出的脉冲信息由计数器读出,储存于EPROM中,再通过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计算脉冲数量读出三表读数,并打印出来。先进的可以与银行联通,定期通过银行系统扣费,从而实现远程抄表与自动扣费结合。

1.3.3小区设备管理系统

现代住宅小区普通都选用恒压供水系统和VVVF电梯。这些都为实现小区设备管理自动化提供了先决条件。通过有关网络,控制中心可显示小区内主要设备如水泵、水池水位、电梯、高低压开关、路灯等的运行状况,并可通过软件控制设备,使设备运行于最经济合理模式中。当设备发生故障时,控制中心发生声光报警并通知管理人员处理事故。

2小区智能化实现的几种方式

2.1小区总线制

首先建立小区的区域网,把各个子系统连接起来,然后区域网再与公共网络联通。这样就要小区综合布线充分考虑各子系统需要,充分利用系统的总线资源,将数据通讯、对讲、呼叫、报警、设备管理等信号的传输纳入该总线。尽量减少小区布线,节省投资。

2.2利用有线电视网络

目前国内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日趋完善,已基本实现了图象、数据和语音的“三线合一”,通过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的一根同轴电缆,就可以实现小区智能化的所有功能,而上这个网络有极大的开发余地。例如:目前在国外正时兴IP电话、WEB终端和数字电视,只要插在有线电视插座上即可。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在信息产业发展上将是电信网络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2.3利用电讯网络

其实现模式基本和有线电视网络一样,在前面已经提及,故在此不再赘述。

3结束语

目前小区智能化正处于初始阶段,缺乏国家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其次是小区智能化建设有赖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总体素质的提高,一旦这些系统完善,用户便能方便快捷使用,让人花钱心甘情愿,物有所值;另一方面要实现小区智能化,还要得到政府各部门的支持,制定统一规划和相关法规。由此可见,要真正实现小区智能化,在我国仍需走相当的一段路。

篇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来,人们一直多在价值领域里进行讨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观念体系。笔者认为这种表述是不够明确的。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真正意义在于建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当代中国文化铸塑“灵魂”。我们应从文化建构的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铸魂”功能,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和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好地融入到国民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追求。

一、当代文化建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 “实践性”来“铸魂”

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造的过程,文化时刻处在建构之中。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文化创造,是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新质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在创造性的文化建构,这就需要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灵魂”来支撑。文化的“灵魂”也就是文化的价值精神,“就是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着文化质的规定和方向的最深层的要素,就是核心价值观。”[1]在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就从价值观的视域反思中国的文化建构问题。从价值观入手讨论文化重建,学者们认为应该有一个彻底的怀疑,提出“能自焚的鸟才是真正的凤凰”,[2]7要求对国人的价值观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但是如何改造,并没有一个理论上的自觉,只是认识到传统价值观不能适应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甚至阻碍了发展。出路在哪里,似乎谁也不太清楚。只看到中国传统价值观出现了许多问题,受到诘难,理性上要求改变,但是情感上根本割舍不掉。一方面,是文化上的血脉很难断掉;另一方面,走以西方价值观为指导的发展之路,又因为“文化是不可移植的”,[3]1以欧洲文化为模仿对象的“东施效颦”式的文化建构在理论上是讲不透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那么,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构的真正出路究竟在何方?任务只能落到具有“本体否定”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来。

因为,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建构中,最重要的就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生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它的生成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价值原创性,其原创性根源于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只有在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解决的实践中,它才能生成属于本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说,实践是创造精神价值的根本途径,是铸塑当代中国文化“灵魂”之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

实践直接规定了文化建构的时间与空间条件与范围,决定了文化建构的实质和内容。没有“实践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可能产生。因为:

第一,“实践”是文化建构中的方法论立场和基本理念。“实践”的基本内涵体现为:基于文化整体观的视野,关注于文化建构,强调文化建构的过程性,在文化建构过程中显示出特定文化的生成机制、运行逻辑、文化指向和感染力度。在实践过程中,关于文化价值现象存在和发展的情况,以及价值观念变化的具体规律都会在主体意识中逐渐内化、积淀,经过思维的加工制作,形成价值观念和价值理论。实践是一种产生价值观念的物质性活动。

第二,“实践”是人超越于物和当下自我的根本之路。人的存在方式是不断超越的过程,目标就是成就超越的人、理想的人,而人的超越性与理想性就是在实践中实现的,人的价值、意义就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在这个价值和意义生成的过程中,人也就被确立为意义的创造者与生产者,确切地说,意义的授予者。于是,创造与生产成了人的最深层的存在本质,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本质。

第三,“实践”是立足于现实生活,建构新型生活蓝图的人类活动,这是实践的重要精神气质。实践的目的是不断地变革现实世界。实践生成价值的现实性在于实践立足于人类的现实需要,需要的变革才使得社会历史呈现出不断生成的画面。具体来讲,从实践中发现现实困境,以此作为价值生成的客观现实根源,进而对这种困境持一种批判和超越的态度,并通过这种批判和超越以建构和生成主体价值理想。当代中国,应立足当代中华民族的客观现实与实际状况,反思我们民族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和主要问题,以此作为“共有价值理念”生成与凝聚的客观现实根源;在实践、人的生命和民族精神中,获取克服矛盾与解决问题的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以此达到对现实困境和事实矛盾的否定克服和理想超越,从而形成“共有价值理念”。

因此,从应然角度上说,“实践性”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性,在社会主义价值实践中,不断生成新颖性的、革命性的、时代性的、大众性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构,仍然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本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观的生成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实践性”是当代中国文化建构中的“铸魂”之本。

二、文化建构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铸魂”功能之表现

篇1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在智能建筑快速发展与社会需求急速上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专业以土木建筑为背景,以建筑物为载体,研究建筑物内电能的传输、分配、转换、控制、利用,以及建筑物内信息的接收、传输、处理、利用,是涉及多个学科的专业。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多。本专业使智能化融入到建筑当中,使节能融入到建筑环境当中,既涉及强电又涉及弱电,既涉及软件又涉及硬件。因此,涉及专业知识既包括建筑领域的建筑、结构、水、暖、电、管理等,也包括信息控制领域。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的学生从事建筑电气及其智能化相关领域的工程设计、安装施工、运行管理、产品开发、调试等,应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因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师应具有较广泛的知识体系和与时俱进的工程实践经历。

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师现状

2.1对口专业教师来源少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年轻的专业,没有本专业的硕士博士毕业生,高校引入教师的一项强制要求便是硕士以上学历,所以引入青年教师大多学习的是控制专业或者电气工程等相关的专业,没有土木建筑专业背景,新进教师需要较大力度熟悉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但大多数博士硕士引进之后,抱着原有专业不放,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建设当中,造成教师专业偏离现象。

2.2为评职将方向无关联的教学科研一起抓,精力有限,不利于教学进步

目前大多数院校评职考核标准都是科研量化,教研量化,主要看的数量和质量,参加项目的难度级别等,大多数教师对建筑电气智能化这个专业处于熟悉阶段,所以很难在此专业发表出有见地的高水平论文,但评职心切,急于求成,往往还是在熟识的研究领域发论文,搞科研。以追求快速的论文、项目产出率,很难静下心来专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不利于专业的发展,使院校的专业发展速度滞后于社会专业的发展速度,

2.3实践能力不强

当前,大多数高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专业教师都是从各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承担教学任务,毫无工程实践经验。近些年高校专业教师的引进首要看重的是学历学位,若是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刚开始的几年,也是了解专业最具激情的几年,除了满足教学工作量,最重要的任务便是继续深造,取得更高的学历学位,而且继续深造的专业一定不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往往都是相关专业,一边教学一边学习,专业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实践环节。即使博士生引进,也是直接进入教学,没有本专业的实践经验。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的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环节极为重要。

3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措施

3.1从量化考核方面作出调整,加强教师专业意识

在职称评聘上应根据教师从事专业的特点进行考核,不应该一概而论。从事像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这样的应用型专业的教师,在考核时,可略放低科研门槛标准,提高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把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实践经验转化为科研工作量,这样专业教师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锻炼,促进教学,促进专业发展。使专业教师踏踏实实、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建设上来。

3.2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应用型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尤为重要,可派专业教师到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挂职锻炼。学校应积极提供便利条件,如企业挂职期间无需完成教学工作量,期间从事的工作可折合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确保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指标,踏踏实实从事实践工作,了解最新行业发展现状,确保所授知识的实时性和实效性。

3.3从设计院、施工单位引入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专兼职教师,带动学校教师发展

在人才引进方面,对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这样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不必过多强调学历学位,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即使学历偏低也可优先引入,可主要考察他们在实践中的工程业绩,考察他们的工程技术职称。引入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教学经验,所以应该先对他们进行教师培训,使其具备教师的素质,即可承担实践教学,也可承担理论教学。

3.4增强校企合作

篇12

一、前言

由于智能建筑发展迅猛,而且技术更新周期愈来愈快,又涉及多个学科和多个管理部门,因此相对于智能技术的发展,其项目管理已远远落后了。本论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条件下展开研究。论文结合作者参与的某电信枢纽楼的智能化工程项目,对智能化建筑各个阶段的项目管理展开讨论与研究,并对智能化建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根据网上资料解释,所谓的智能化建筑指的就是将建筑、通信、计算机网络和监控等各方面的先进技术相互融合、集成为最优化的整体,具有工程投资合理、设备高度自控、信息管理科学、服务优质高效、使用灵活方便和环境安全舒适等特点,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建筑建筑。

二、管理上的问题与现状

1、有些开发商对智能建筑的内涵和复杂程度了解不深,对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状况知之甚少,也就重视和投入不够。专业技术人才配备不够,更没有重视专业人才的知识更新和学习提高。2、对规范和标准的学习和掌握不及时、不全面,更谈不上深刻理解和有效实施。3、对市场的需求了解不多,对自己开发的项目定位不准。4、注重“概念”操作,把“智能化”当成楼房销售的卖点,把精力和资金放在做秀上,不注意扎扎实实地做些实际工作,使买了房子的人大失所望,发现“智能化”不过如此,大有上当受骗的感觉,这种不实事求是的投机行为和“时髦”的炒卖现象,只能将建筑智能化根本引入歧途,从而抑制了市场需求。5、“重建轻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建设期忽视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的介入和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储备,管理意识落后,不知道智能建筑的高新技术含量高,同样需要高含量的知识型管理。多数购房者还不易接受智能建筑是高投入的知识性管理,只要求高标准的管理与服务,不接受相应标准的收费。物业公司也不愿意高薪招聘熟悉或精通智能建筑技术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系统运行中的一些小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使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无法实现智能建筑给投资者带来的应有效益。6、不能对智能化系统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要求,对图纸的设计标准、设计质量判断不准,对于工程承包商在设计和施工上的投机取巧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和识别。7、没有形成对工程技术于质量方面把握和控制的方法与程序,尤其对设备和产品的质量、性能与真伪缺乏辨别能力和检验手段,对安装和检测、验收过程缺少有效的控制程序和控制办法。8、贪新求全,片面听信供应商的什么“跨世纪”、多年不落后等虚假广告宣传,不知道始终保持先进是不可能的。因为工程总是滞后于科技的发展,且最新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应的。真正能做到“综合考虑、优化设计,既能满足各子系统的功能,又能实现系统集成”就是比较理想的了。9、在有些打着智能建筑招牌的建筑中,各功能开放性不足,各子系统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信息不能互通,资源不能共享,根本未实现系统集成,给系统升级和网络互联带来很多困难和后遗症。10、确定一个合理的价格应该是项目成败的基础。但有些开发商尽量压低投资,造成建筑物功能、档次下降,智能化系统肢离破碎,智能建筑虚有其名。要知道低于合理的价格时,就不可能得到好的系统,很容易掉进价格的陷阱。

三、智能化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重点

1.技术管理

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龙头,设计方案考虑得是否周密将直接影响最终达到的效果。而智能建筑的设计又不同于建筑其它专业的设计,如建筑、结构、水暖、电气设计等均由设计院完成,承包商只需按图旌工,有什么洽商、变更也都由设计院来认可。而建设部颁发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第十条规定“系统集成商必须根据工程设计单位提供的资料、图纸进行有关专业系统的深化设计,系统深化设计必须在与设计方案协调统一的条件下迸行优化设计、系统调试,在系统运行之后对物业管理人员提供培训、技术支持和维护服务。”因此,一般情况下,在设计院的电气工程师开始设计工作时,所有的智能化产品的选型都没有确定,设计工程师只能根据一些通行的原则,给其它专业提条件,为智工程硕十学位论文 第五章智能化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能化各子系统今后的深化设计创造条件,而他们做出的这些设计图纸,往往在后期因现场情况,设备选用情况、用户需求等变化极大可能作废或变化很大。

根据合同和设计要求,应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确定智能化各系统之间,以及每个子系统与机电设备、土建、装饰专业之间的工程界面,以及产品供应商、工种承包商及施工单位之间的工程范围,职责界面的确定,以及在工程实旋过程中这些工程界面的修改调整和再确认工作。

智能化系统工程界面的确定是系统开通的必要条件,是智能化工程中技术管

理的重点或者难点之一。工程界面的确定通常包括:设备材料供应界面的确定,

系统技术界面的确定,设计界面的确定及施工界面的确定。

抓好技术和施工设计图纸及其资料的审核。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涉及专业、

工种面较广,必须在施工前做好对智能化系统工程技术和施工设计的审核,及时

发现问题和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确保工期、质量和减少返工,尤其对智能化系统

工程而言必须对上述图纸、资料进行审核,以确保工程合同中的设备清单、监控

点表和施工图中实际情况这三者一致,也就是监控点表的每一个监控点在图纸上

必须有反映,而且与受控点或监测点接口匹配,其设备数量、型号、规格与图纸、

设备清单一致,这样才能确保系统在硬件设备上的完整性,并符合接口界面、联

动、信息通讯接口技术参数的要求。

2.实施过程管理

除了满足常规的工程管理外,对智能化建筑工程更应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专业与工种之间的协调配合。智能化建筑工程涉及土建、装饰、空

调、给排水、供电、照明、电梯等专业,在某种意义上建筑智能化工程是配合工种,在工程现场必须与上述专业密切配合与协调,尤其在阀门、水管温度传感器、流量计和水流开关及其安装、开孑L位置、凸台焊接、风门与执行器的配合等,均须与相应工种协调配合。

(二)加强工序之问的检查与验收。由于弱电工程的配管、线、槽和线路敷设

设备安装及调试,可能是不同的施工单位施工,因此当每个工序或工种施工结束后,必须填写相应的施工记录或安装表格,进行单体设备安装和穿线、接线时,必须按照隐蔽工程和相应的工程验收规范和设计图纸要求并进行交接验收,做好单体设备的测试记录,提交较完整的工程技术档案资料,以确保工程质量和防止扯皮。

四、结语

随着智能化系统良好的运行效果和整体系统优势逐步被大家认可和接受,从

中深刻体会到智能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必须尽可能采用标准化、模块化和系列化的设计,系统设备的配置应具有通用性强、开放性好、系统组态灵活、控制功能完善、数据处理方便、人机界面友好以及系统安装、调试和维修简单化,系统运行互为热备份,容错可靠等。前端一体化、系统集成化必将成为智能化建筑项目管理总结能系统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檀秋芬 浅谈智能建筑的发展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7)

篇13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改善,相对应的对安全性要求就会水涨船高。智能楼宇安全防范技术就解决了人们的后顾之忧,极大的加强了楼宇的安全性能。不仅安全性提高,而且还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在安全防范措施上的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等,而且更灵活便捷。举个例子,在整个安全防范技术应用中,通过报警控制主机集成专业的可视对讲系统或家庭智能终端系统作用就可以看出来,这个系统通过同一的平台,同时管理报警系统、监控系统和门禁系统,一旦发生报警,可自动联动摄像机和门禁系统,进行图像系统监控、记录、门禁的开关动作。相关安保人员足不出户,仅仅呆在监控室就能掌握整个安全情况。

二、智能楼宇安全防范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

我国对智能建筑中的安全防范技术的探索与实践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这时期里我国的智能建筑主要是一些涉外的酒店和特殊需要的工业建筑,才用的技术和设备主要是从国外引进的。虽然普及程度不高,但是人们的热情却不低,得到设计单位、产品供应商以及业内专家的积极响应,可以说他们是智能建筑的第一推动力。

我国智能化建筑初具规模,在我国房地产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楼宇智能化市场随之迅速成长。楼宇智能化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上海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应用楼宇智能化的建筑不断出现,目前楼宇智能化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高档住宅中应用普遍,成为高档物业的新潮流。闭路电视监控、门禁管理、停车场管理、防盗防灾报警系统等安全防范技术的常规化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三、智能楼宇的安全防范系统的主要内容

1家庭防盗报警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就是在家庭中比较重要的地点区域布设各类传感器,代替钢筋防盗网,主要由保安中心管理主机、家庭报警器、传感器和传输线缆组成。传感器主要有红外线探测器、热感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窗磁、门磁等,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不同的位置设置不同的传感器,这样不仅仅能够有效地探测非法侵入者,还能够避免业主牢笼中的感觉,可谓一举两得。家庭报警器与保安中心管理主机联网,当出现非法闯入者时,家庭主机报警,管理主机会显示报警地点和性质,保安中心可据此确定出警方案,及时制止犯罪。

2楼宇周界防越报警系统。楼宇周边的环境安全状况直接影响了楼宇的安全,因此,楼宇周界报警系统也是不可避免的。该系统由红外线对射器、接收器、报警主机及传输线缆组成。一般是在小区的围栏上,安装户外型红外多光束智能探测器,组成社区周界不留死角的防非法跨越报警系统。与此同时,控制器采用智能化模糊控制技术,可以避免由于树叶、杂物、风雨或飞鸟等小动物穿越围栏所引起的误报。

3闭路电视监视系统。智能楼宇的闭路电视监视系统是必不可缺的,该系统是指在重要的场所安装摄像机以提供利用眼睛直接监视建筑内外情况的可能,这样,保安人员在控制中心可以监视整个大楼内外的情况,保安人员仅仅只需在监控室,就可以掌握整个大楼的安全情况,大大加强了安全系数。

4、停车管理系统。地下停车场全部设计为固定车智能停车场,不允许临时车进入车场。其固定车辆进出流程为:进场时在小区地面入口处读卡,通过后再到地下停车场入口处读卡,经认可后进入停车场停车;出场时则相反。确保固定车进出流畅,限制其他车辆的进入。根据小区车流量的情况,为了保障车辆的进出流畅,地面任一出入口设计为均可出入车辆。

5、非可视对话系统。本系统采用非可视对讲系统与门禁系统相结合的技术,来实现对小区住宅楼单元出入口的安全防护。具体设置是在小区的每户设有一个对讲分机,通过门口机实现户外人员与房主的通讯,通过管理员主机实现住户、来访者与管理员的三方通讯与管理。非可视对讲子系统是智能综合管理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能和其他防范子系统一起有效地完成保安报警的任务,并提高楼宇品位和质量,真正达到智能住宅的标准。

四、安全防范技术的发展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安全防范技术已经超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是朝着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向迅速发展。

1 数字化

二十一世纪是个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数字化技术是几乎所有技术所追求的。作为智能化的安全防范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一定是朝着数字化前进的。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但是目前的很多安全防范技术还是处在模拟数据阶段,这是相对落后的技术。这对于安全设备的布线首先就是一项挑战。此外,在音频视频的传输保存方面既不方面又不快捷,还不能做到数据压缩,很是浪费资源。,虽然现在由许多厂家都宣传自己利用了先进的音视频技术,但还没有完全应用于实际中,将来的发展必将对音视频进行压缩,以便进行分析、传输、存贮。在信号检测处理单元部分,将更多地利用无线技术,减少布线,特别是一些新的技术将会应用在这个领域中。数字化也将为智能安全技术的应用打下基础,为引进其它的先进设备提供保障。

2 网络化

目前在每个安全防范系统中,都单独建有自己的专用网络,由于现在的安全防范技术中个别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安全防范系统的网络化没有真正的实现。安全防范系统实现网络化后,人们可以利用Internet随时随地的了解自己的安全状况,当有警情发生时,可以随时知道并第一时间自动的通知到相关部门进行及时处理,减少损失。并向着IP的智能安防系统发展。

3 智能化

随着各种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安防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防系统将进入注重智能化阶段。在安防系统智能化后,可以实现自动数据处理,信息共享,系统联动,自动诊断,并利用网络化的优势进行远程控制、维护。先进的语音识别技术、图像模糊处理技术将是安防系统智能化的具体表现。

4 规范化

目前,在安防系统中,各国都有自己的规范文件,但是对使用的技术却没有像电信一样有着全世界统一的技术规范,因此可能会造成相互信息的通信、共享、管理造成一定的混乱。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更大的区域联合安全防护网络,最大程度的提高安全性。

六、结束语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安防系统将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人们对楼宇智能化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久迫使我们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不断完善安全防范技术。智能楼宇的广泛应用,使得我国的智能楼宇安全防范系统的设置技术越来越成熟,随着智能楼宇的不断发展以及我们施工的经验的不断丰富,我国的智能楼宇建设应用必能向上一个新的台阶,其安全防范系统的应用也会越来越高效。

参考文献:

[1] 杨勇; 江楠.楼宇智能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二十五届中国(天津)2011’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中国会议]2011-09-01

[2]宋诗波.LonWorks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及解决方案研究[学位论文] .重庆大学2007-04-01

[3]刘希清.安全防范技术与建筑智能化系统(下) [期刊论文].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