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可视化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可视化教学论文

篇1

化学科学的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理论的感性认识,并通过抽象思维形成理性认识,而通过实验又可以验证和巩固概念、理论,使之发展和深化。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对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陶冶思想情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当注重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自发进行的,要靠教师引导、启迪,逐渐培养而成。首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观察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及提高观察能力的意义,要经常要求学生预先做好观察的准备,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制定进行观察的计划,掌握所必须的具体方法。这样有助于启发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提高了观察的效率,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在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配合下迅速提高;其次是教师要根据观察对象的特征,有意识的训练学生协调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从而提高观察质量;再有就是指导学生学会既全面、又分清主次的观察。既全面又分清主次地进行观察,就是要求既要重点观察主要现象,又不遗漏观察次要现象;既要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又要迅速地发现不易发现或容易消失的现象,经常这样要求学生,可以培养出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再还有就是指导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结合,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的目的是探索和发现问题,达到对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认识。观察能力能引起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越丰富、越准确,认识就越深刻,思维也就愈加活跃、广阔。观察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有助于对复杂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提高自己判断是非、区分本质和非本质的能力。教师应有意识的设计一些课题或者针对一些实验的异常现象,引导学生将观察和思维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在实践中经过一定的训练而形成的。实验教学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实验,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操作,在亲自实践的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但是,通过教育实习和见习的亲身体会,以及一些走上讲台的化学教师的介绍,目前中学的学生实验课中,一般做法是将实验目的、内容预先按实验报告顺序列于黑板上。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果改为根据实验特点提出课题要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实验目的及内容,选择仪器药品,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又能获得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3.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马克思说:“化学可以称为研究物体由于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可见,化学与辩证唯物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经常被忽视了。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不管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会受到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对立统一规律和量变与质变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把辩证唯物主义当作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理解,并用来指导当前的学习,以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指引他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化学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提高实验效果,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实验教学已经成为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点部分。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系统地将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实验课创新思维习惯独立

参考文献:

篇2

2.技术文化

技术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的操作性成果。技术文化离不开知识文化的理论支撑,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知识基础上的一种生产性文化,对人类社会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化学课程中的技术文化要素主要是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高中化学选修模块《化学与技术》是化学技术文化的集中体现。

3.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对过去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事实、进程进行记录、诠释和研究的一种文化。历史文化中包含着人文、哲学、科学、伦理道德等多种亚文化,可为现今及未来远景提供参考依据,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化学课程中的历史文化要素主要是各种化学史,如化学家们的事迹、与化学相关的发明、发现、发展和生产的历史等。

4.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的文化,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生命与自然环境及其之间的关系的认识的文化。自然科学中融入生态文化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双面性,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化学课程中的生态文化要素主要是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化学知识,如矿物资源的开发、化学变化对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影响等等。

5.艺术文化

艺术文化区别于人类其他亚文化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审美价值,除此以外,艺术文化还具有认识、教育和陶冶等功能。让学生在满足审美需要的同时,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通过艺术文化,让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引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深刻变化。化学课程中的艺术文化要素主要是与化学相关的美的存在,如生态环境美、科学精神美、化学美等。

6.伦理道德文化

伦理道德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自愿接受的内在的价值理想,二是遵循内在价值理想的外在的行为规范。科学文化所蕴含的伦理道德以及所表现的价值理想和行为规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化学课程中直接属于伦理道德文化范畴的材料较少,一般隐含于生态文化、历史文化中,如化学家献身于科学事业中所体现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化学与环境的关系中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等。下面以鲁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为例,列出教材中所含的部分文化要素(因教材中的文化要素都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呈现,故表1中未列出知识文化要素)。

二、文化视角下化学科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在“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1]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新课程教材加强了人文与科学的结合。人文文化作为满足人精神世界需要的文化,与科学文化相融合的目标就是强调化学学习不仅是获取化学知识,更要接受化学的科学精神、思想的熏陶,塑造科学品质,提升科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1.创造丰富情境,凸显STSE教育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自然科学。STSE教育是在人类生活的背景中将化学科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其实质是融知识、技术、生态、艺术、伦理道德等多种文化为一体的“多元文化教育”。通过STSE教育,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了解化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的联系,还能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STSE教育也是在科学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运用化学知识权衡利弊并做出恰当的选择,感悟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与社会责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以说,STSE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知识可承载的STSE内容,将具有类似STSE教育价值的不同的化学知识内容,用类似的设计思路组织教学,使学生分析、解决同一类实际问题时能形成正确的角度、思路和观念。例如在学习氮及其化合物时,先是在自然界的背景下呈现氮元素的存在及循环,然后是具体代表物的性质,再到应用物质性质分析解释环境问题。那么在学习硫及其化合物时同样采用自然界物质性质社会、环境的模式组织教学,就能让学生主动建构同一类实际问题的分析角度、思路和观念。[5]

2.融合历史文化,塑造化学科学品质

化学史是人类历史文明的一部分,它以各种各样的学科知识和科学史知识为载体,呈现了化学科学在人类历史中的发展轨迹,展现了人类在化学科学研究上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在化学教学中融合化学史教育,让学生在历史背景中学习科学知识,既能让学生在科学发现、演变的基础上,更准确地理解化学知识,又能在化学史蕴含的科学态度、精神的熏陶中,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合理、恰当地融入化学史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既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又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受到科学精神熏陶。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化学的历史文化素材,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让不同类别的化学史充分发挥不同的教育作用。例如:利用化学家的故事,可以培养学生求真求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如舍勒发现氧的故事、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的故事等等。利用化学发明、发现史、生产史、应用史,既能让学生了解前人的科研事迹,又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和能力,如侯氏制碱法、苯的凯库勒式结构等,都是很好的科学探究素材。

3.发掘地方文化,体现校本课程魅力

发掘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化学教学资源,在传承地方文化的同时,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学习化学,是促进人文与科学相融合的一条重要途径。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中留给学校和老师自主开发的课程,是基于地方和学校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课程。地方文化资源是宝贵、丰富的校本课程开发资源。以地方文化资源为载体,整理找出与化学关联的内容,然后确定其对应的国家课程内容,开发合适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熟悉的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感受化学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与价值观。地方文化资源非常广泛,包括人文历史、自然环境、生产生活等都是课程开发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包括历史文物、风俗习惯等;自然环境资源包括地质、矿物、水、气候、生物等;生产生活包括当地的工业、农业、手工业、服饰、饮食、建筑、交通等。这些资源都可结合地方特点,发掘出与化学相关的文化要素,例如陶瓷文化———硅酸盐、地方饮食文化———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大城市的雾霾———硫和氮的化合物等等。

4.展现化学之美,培养科学的审美观

法国哲学家韦伊曾说:“科学的真正主题是世界之美”。尽管美在科学中没有准确的定义,人们对美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美的确客观存在于科学之中,它总是与和谐、秩序、统一、完善等相联系。化学科学对物质世界的外在现象和内在结构的精确描述,展现了化学科学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审美价值。化学中处处存在着美,只要潜心挖掘,就会发现其中有着丰富的美学资源。科学审美作为科学研究活动的一部分,也是科学素养的一部分。在化学教育中将审美和科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化学及其文化之美的熏陶下,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科学的审美观。化学之美主要体现在现象美、结构美、守恒美、平衡美、理论美等等。如烟花燃放时发出的五颜六色的光、酸碱指示剂变色等,这些色彩绚丽的化学现象,展现的是化学现象之美;苯分子的环状结构、C60的足球状的结构等,它们对称、均匀的特征,展现的是物质结构之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展现的是化学守恒之美;勒夏特列原理指导下的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等,展现的是化学的平衡之美;元素周期律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其简洁性、规律性、预见性,展现的是化学的理论之美。

5.引入通俗文化,激发化学学习兴趣

通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和构成要素,是人类文化中诸多的亚文化之一。有着大众基础的通俗文化,作为我们身边发生的文化事实,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也反映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引入通俗文化,寻找合适的交点,让课堂上的科学文化与课余时间的通俗文化交融在一起,以通俗文化为纽带,拉近化学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一首《石灰吟》让学生们感到化学并非只能通过枯燥的文字和化学符号表达。再看北大原校长周其凤创作的化学之歌———《化学是你,化学是我》、普通老师创作的化学版流行歌曲《青花瓷》等等,这些都是在“接地气”的通俗文化中传播化学文化。尽管有些创作从科学的角度看并非那么完美与严谨,甚至有些世俗和随意,但不可否认这些和通俗文化交融的化学,让化学知识更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愉悦的化学文化中感受、学习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篇3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及任务是: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课程的选择多样性的背景下,在新课程教学实施中,对于学生学习的引导应该是有目的、多方面地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而进行的。在以往课程教学中,老师多的是采用传授法。此方法虽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能按科学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地教学;能使学生简捷有效地掌握知识。但是,通过比较,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是有缺陷的: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要内容,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它着重于传授科学的基本事实和基础知识,使得学生把科学知识当作不变的真理来背诵和应付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教师讲得多而学生活动、操作少,容易出现教学的满堂灌和学生的死记硬背,尤其是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然而,从学生认知活动的过程来说,掌握科学知识过程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我们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消化。教学活动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保证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这个过程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能有效地改变仅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2.1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索和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取知识、科学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目标是要培养学生通过自学和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会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被极大地激发,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

2.2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生活实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网络教学和生活实践是学生最喜欢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化学老师要从兴趣体验中去教学,从而让学生学会领会和探索。此外还要把生活中的化学原理与课本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体现出我们的社会需要和教学目的。

篇4

一以有机化学实验为起点

培养本科生科研素质从以上参与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学生中,组建本科学生课外科研兴趣小组,长期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实验、资料查阅、实验设计、学生课题申请、论文撰写、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和考研辅导等一系列的提高学生科研素质为目的的活动。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在笔者所进行教改的2个实验班中,实验组有多达18名同学主动强烈要求进入教师的科研实验室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由于学生的课余科研活性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因此笔者随后挑选了14名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同学,分成了2组,在一年二期的时候分别进入了两个不同实验室。与笔者以往通过其它途径所带的课外兴趣小组的学生相比,这些学生思想动机总体相对较端正,除了5个学生由于急功近利、功利思想较强等原因而中途流失外,其它学生一直踏踏实实,完成了多个环节的课外科研活性内容,坚持到大四完成毕业论文。在进入实验室初期,这些学生跟着老师或不同研究生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技能,同时也参与研究生的文献检索、实验设计、汇报等工作。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后,尽管有专业知识的限制,但是由于学生的主动积极进取学习,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所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技能,熟悉了所在实验室专业中文期刊的检索,也初步懂得了简单实验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的设计。经过一年的培养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设计并进行了独立的科研实验。在二年二期的时候,利用前期实验结果,指导学生撰写并积极申报省、校级大学生创新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完成时指导学生撰写科研学术论文,利用取得的科研成果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等竞赛。以上完成的学生科研课题同时可以作为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由于科研课题在大三基本完成,因此,在大四时学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考研或者其它与就业相关的个性化活动中。通过三年多的课外科研活动及组队参与挑战杯作品竞赛,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培养增强了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和论文撰写等方面的科研能力,也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自制力、毅力、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整体综合素质较高。例如,首先组队的两组学生中先后申请并完成了三项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和多项校学生科研项目;同时也发表了学生第一作者的论文或会议论文3篇;其中一组学生的作品获得了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由于毕业论文是几年积累的结晶,这些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整体水平较高,避免了目前普遍存在的本科毕业论文来自于教师科研成果的“拿来主义”。其次由于小团队有自己的目标和信念,大部分同学都能够至始至终坚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充电,其中有3个同学从大学一年二期到三年二期暑假,每个寒暑假都能留在实验室做实验,每个寒暑假只休息两周时间。再次,在所带教的学生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不是特别好,只有一人次拿过一等奖学金,但由于综合素质强,在研究生考试中脱颖而出,有5人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其中有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各一名(整个学院当年考取985学校研究生仅仅3名)。

二小结与重点

院校相比,由于一般院校药学本科学生总体科研素质相比较弱,如何个性化的提高一般院校药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笔者通过小范围的以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为基础/起点培养一般院校药学本科学生的科研素质的探索,能够充分发掘出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并激发出了学生在科研方面的潜能,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能够为一般院校药学本科生进行科研“早教”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吴建章 单位: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

篇5

家庭小实验指的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日常生活用品来替代实验室仪器和药品等,由学生独立在家里完成试验,这一部分知识主要是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补充.相对而言,这一类型的实验是比较安全的,而且实验仪器和药品都很容易得到,操作简便,不过这一类实验要求了学生能够在知识点运用上更加具备创造性和独创性.通过家庭实验,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细致、丰富的材料,拓宽、验证课堂教学内容,再配合上小实验,可以让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这样可以让学生将所学习的化学知识用于实际的生活中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探究兴趣.因此,化学教师要在生活中、生产中不断地积累素材,开发适合家庭进行的小实验.例如,在讲“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时,可以让学生在家里面进行实验,还可以配合上一个简短的视频:炒菜的油锅内燃火了,我们用锅盖盖住油锅,可以灭火!虽然这样的实验不支持学生去尝试,但是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处理生活中面对的紧急事件.

篇6

由上述可知,高职会计专业课教师培养个性化教学风格有着多方面的必要性。所以,对于培养教师的这一技能不容忽视。笔者在此对如何培养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希望能够对该培养水平的提高而做出一些贡献。

1、善于学习和积累

会计专业课教师要想培养自身特有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就笔者看来,首先就要善于学习和积累。无论教师的教学多么具有个性化,也需要建立在教师丰富知识的基础之上。而这种学习和积累不仅仅局限于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为重要的是要积累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吸取被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经过自己的理解与深化、变为自己的特有的教学方法。

2、善于提升个人魅力

个人魅力的提升是教师培养个性化教学风格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教师没有这种个人魅力,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达不到充分的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而这种个人魅力的提升不仅仅要依靠自身的专业知识,更要依靠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其特有的气质。所以,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修养。对于学生来讲,及时平易近人的朋友,又是师德高尚的教师。

3、善于表达情感

当下的高职学生有着自身多个方面的特点,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只是知识的讲述,那么一定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所以,高职会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教学,更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幽默、亲切的语言使得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输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4、善于剪辑教材

“课要有新鲜感,不能老是一副旧面孔”。“教学”,“教”在本质上是为了“学”。会计专业课教师在认真钻研吃透教材的同时,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讲授教学内容,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围绕教材所设立的知识结构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去剪辑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改造,驾驭教材。

5、善于组织教学

培养会计专业课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除了要做好以上几个方面外,善于组织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就需要突破以往传统的教学组织方法,并且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而所谓的学生为教学主体,就是指教师在进行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实上,会计专业课教师要想培养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其方法与策略还有很多,而以上仅仅只是对培养方法的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并且由于笔者对于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能力有限,所以,以上对个性化教学风格培养的研究也是比较浅显、片面的。因而仅仅凭借上述研究来提高会计专业课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会计教学领域的专业人士还需要对这一教学课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篇7

2)主体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趣盎然地去读,在自主阅读中学会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

3)创造性。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随着阅读内容的某一刺激,阅读主体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一个相应的阅读心理图式,以作为阅读主体的准备状态。教师不能只有一个答案、一条思路,更不能靠一本教参包打天下,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思维应当是流动跳跃的。

4)批判性。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到的体验,必须首先学会批判地接受、学习课文。一切创造都来源于怀疑,怀疑精神就是一种批判意识。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要经常性的树立一些靶子,让学生提出质疑,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2个性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2.1阅读教学改革的需要

个性化阅读具有探究性和体验性,所以实施个性化阅读,会改变以往阅读教学中重理性轻感性、重内容理解、轻情感熏陶,它强调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学习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培养创造性地阅读、理解的能力。它会使每个学生在读中积极思维,获得个人感受,教师会鼓励学生交流个人的感受,不断提高学生的感受力。

2.2帮助教师娴熟运用教学手段

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文时,播放一曲古筝《寒鸦戏水》,其凄婉的旋律能将学生带进游子愁苦孤独的心里去。教学平台的合理使用,可以使语文课堂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娴熟地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也是教师教学个性化形成的一个标志。

2.3有利于师生良性互动

有个性,有艺术,才能走出传统的、单一化的标准模式,形成师生语言的良性互动。语文教学个性化鼓励学生有个性地阐述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生活,让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走进学生的习作中去,那么,学生的作文才会有蓬勃的生机。

2.4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个性化阅读教学确保学生在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心态下进行阅读。它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学生的灵性、个性归还于他们,“心灵的无所羁绊”确保阅读中个性见解层出不穷。

3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改进策略

3.1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准备

首先,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必须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教师给予他们自由发表自己见解的时机,而不担心被嘲笑,各种解读都找到了存在的价值。其次,广博的知识准备。如语文基础知识(即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基本词汇、语法、篇章知识等),与读物相关的背景知识(即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发展、创作道路、主要作品及其影响等)。最后,丰富的生活经验准备。生活经验越丰富,对话也就显得越深刻。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化阅读即读者生活经验的兑现:读者若需提取文本的意义,必须有所支付。

3.2教师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准备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新课标第一次明确界定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创设、保护、发展这个‘平等对话’环境的责任人”,教师要胜任这一新角色。其次,教师要改变教法,与学生“一起上课”。大力倡导教师用自己的思维,读出文本中真实的内涵,从而指引着他们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并保证这种教学的顺利实施。最后,正视自我,不忌出错。教师应当以开放的胸襟,迎八面来风,以海纳百川的襟怀迎接挑战,不断地更新自己,充实自己。

3.3灵活处理教材,选取活动的最佳时机

篇8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讲过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课堂上教师的提问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师生互动可以通过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来完成,还可以通过学生提问老师回答来完成。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须巧设疑问。比如讲烯烃的化学性质,老师可以先讲几个实验现象,并把相关的反应方程式写出来,让学生分析一下主要发生了什么反应,再结合前面章节的内容,让学生大致写出反应机理,并把反应机理进行分类,比如是亲电加成还是亲核加成等等。羧酸那章就羧酸同时存在羰基和羟基,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与醛或酮相比,羧酸中羰基的亲核加成活性如何?

2.羧酸中羟基的氢原子与醇的相比,为什么酸性更强?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可以一一解答。这样该章的学习就会变得很轻松。学生可以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三、要引导学生多议

课堂上学生产生疑问怎么办?是由老师一个一个来解决,还是分类汇总后解决,抑或由学生一起讨论来解决?由于课时的限制,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多议多问,让学生相互之间开展讨论,自己解决发现的问题。老师可以在课堂上提问,然后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比如讲酯的亲核取代和克莱森缩合反应时,老师可以提出问题:以醛酮羰基的亲核加成及羟醛缩合反应为基础,分析一下酯可以发生哪些反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交上来的答案基本上是完整的。当然,问题也不要总是由老师提出,老师还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如讲共轭二烯烃的1,4加成,老师可以先写第一步机理,按照单烯烃的性质先进行第一步,生成一个碳正离子中间体,第二步老师可以直接写出和单烯烃一样的1,2加成产物,然后问学生:有疑问吗?有不同的想法吗?这个例子我们曾经试过,有很多学生举手提出了疑问。学生会问,第一步生成的碳正离子中间体为什么不重排?它是烯丙型的碳正离子,正电应该可以分散到另一个碳上,这样第二步就应该形成1,4产物。学生能这样分析问题就说明他们把前面章节学的知识都掌握了,也能激发出想问题的乐趣。这样,学生课后就会按照课堂上的模式进行提问和讨论,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除了理论学习外,还要与实践相结合。我们选择部分学生特别是毕业后继续读研和从事化学化工类工作的学生,一般在大二开始进入教师课题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比如我们学校的有机化学课都是在大二开的。上课时,教师可以先了解学生的情况,了解有哪些学生打算考研?有哪些学生对化学有兴趣,今后有可能从事与化学有关工作的?又有哪些学生对化学没兴趣,以后不想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工作?挑出一些想考研的和想从事与化学有关工作的学生参与课题组,一般是占班上人数50%的比例。然后将他们分成四个组,每个组有一个研究课题,课题与所讲的内容有关。让他们从查阅文献、总结文献开始做,由他们自己先提出实验方案,然后老师再指导他们确定最佳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确定后,由学生自己准备药品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这样,他们在查阅文献时可以了解化学的发展动态;提出实验方案时可以对所学的反应做个总结和比较;准备药品和仪器时可以了解一些化合物的结构和物理性质及一些仪器的用途。举个例子来讲,当讲到酸与醇的酯化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与酯化有关的课题。由于酯化是个可逆反应,不断地有水生成,要使这个反应向右进行,最好是把产物之一水移走。实验时可以让学生做个对比实验,一个是没装分水器的,就是让水留在体系里,一个是装了分水器的,将水通过与有机溶剂共沸带出来。实验后会发现后者的酯化收率较高,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移走产物之一反应会向右进行,收率会较高。每届参加课题组的学生都会有不少收获,做得好的最后还发表了论文,这些论文可以参与评奖学金,还可以参与保研等等。学生因此积极性特别高。学完了有机化学后,大部分学生还想继续留在课题组做实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不仅用实验验证了学到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锻炼动手能力,从实验中发现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且可以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下很好的基础。

五、改革考核方式和内容

篇9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般叫做“注入式”或“填鸭式”。这种教学模式,如果教师组织得法,调配得当,经验丰富,知识广博,在知识传播的系统性、扎实性、快速性上就会拥有独到之处。在我国大多数的课堂上,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注入式”都是主流的教育方法。但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从长时期看来,易导致学生产生学习疲惫感,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杜郎口中学和洋思中学等都有这种提法,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这种教学模式在理论上是一种进步,强调了学生这一主体在学习上的重要性。但这种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扎实性和快速性上却存在严重的不足,我们无法将课堂和知识完全交由学生支配,这样就失去了课堂本身的意义。

二、中学教学方法的分类

李秉德先生在《教学论》中对课堂做过系统的分类,我们参照可以得出五种形式:

(1)以语言文字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这是主要的一种形式。(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即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比如练习法、作业法、操作法等。(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比如陶冶法等。(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三、多元化教学活动的探索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社会各方面都在不断革新与变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的个性特征,他们更加渴望参与到教学中,不再愿意完全被动地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地调整,用多元的方法来引导、刺激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定义

多元化教学活动,即摒弃单一的、模式化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传递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为根本,运用多种授课方式、多种教学工具,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形象的、趣味的生活化内容。

2.建立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原则

根据不同的校情构建教学模式。校情的分析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2)考虑教师的专业水平;(3)考虑讲授的课型即讲授课程本身的内容。

3.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讨论

(1)说明文课型:参与式教学法

比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建筑》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就近找到一处古式建筑进行参观、学习,现场讲授。在参观之前,我采用学案的方法指导学生先自学课文,了解古代建筑的特征、术语。其次,学生在参观时通过手绘部分结构图加深了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课题组,复原本市古城部分建筑并绘出图纸,当做假期作业。假期回来,我们召开了研讨会,许多小组做得都非常精妙。可以说,在学习中将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既使学生看到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又有了学以致用的意识。

(2)文言文课型:读诵法、写作法、基础知识竞赛法。

虽文言文产生的时代较远,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了解它,比如:读诵法能使学生很好地把握节奏,了解内容。讲《项脊轩志》的时候,第一步先让学生通过学案疏通文义,然后引导学生重视三读,一读生字词,二读文义,三读感情。第二步是让学生写作,以文言的形式写一件自己难忘的事,要求不超过50字。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式就是写,在写中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使文言成为语言的习惯。通过朗诵会的形式,引起学生文言学习的兴趣。最后运用竞赛法强化基础知识,寓教于乐。

(3)诗歌课型:品读法、表演法。

“文之难,而诗之难又难。古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辩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司空图把品味语言的韵味作为学诗的前提。那么,我们该如何品味?如果是单一的模式,久之必会生厌。《邶风·静女》写的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细节描写很突出。我让学生用哑剧的形式即兴表演,学生用夸张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在欢快的气氛中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篇10

根据2007年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全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天然药物化学基础教学大纲”[2](以下简称《大纲》)中教学时间分配和实验项目与学时安排,按实验指导相应项目内容操作,时间是不够的(见表1,表2),而且有些重要实验项目或技能,《大纲》中没有安排或未包含(见表3)。中专学制短,课程设置较多,每门课程所必须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实需实验时间不可能全满足。《大纲》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规范、熟练的天然药物化学所必须的基本操作技能”,要达到《大纲》要求,就必须保证重要实验项目或技能的学习落实,这样,《大纲》的实验学时安排与要求就有矛盾了,怎样化解这个矛盾,本文作者在实验教学中,根据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特点,以充分利用重复性实验操作时间为课题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到了一定的效果。

1方法

1.1预习实验内容

实验前,要求学生全面预习实验内容,弄清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特别强调为什么这一步骤要这样做,还可用哪些方法能达到相同实验目的,通过预习和思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全面系统了解本次实验内容,以便在实验中合理分配和利用实验时间,避免或减少实验差错和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1.2利用课外时间

用相同的方法提取2~3次的实验步骤,由学生进行仪器安装并完成第一次实验操作,以后各次的重复性操作步骤或不同实验项目的重复性操作技能,由实验指导老师完成或派同学轮流利用课外时间完成。

1.3两个班级套作

如有两个相同专业的班级,对方法步骤相同而需反复多次操作的实验,可由两个班级分别完成,如提取两次时,第1个班级进行第1次提取实验操作,下一步骤实验产物由实验指导老师提供;第2个班级进行第2次提取实验操作,合并第一个班级第一次提取的实验产物,进行下一步骤的实验。

1.4穿插理论教学

对于单次时间较长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上述大黄蒽醌苷的水解和蒽醌苷元的提取等,由学生安装仪器,操作0.5~1h,余下重复性操作除参照“1.2”方法完成外,还可将各类型成分的提取、分离、检识和实例的理论教学,选择性地在实验室利用这些等待时间较长的间隙进行。

1.5时间套用安排

任课教师和实验指导老师,注意对每一个实验项目各技能步骤作好时间上的套用安排,如利用回收溶剂时的等待时间铺制薄层色谱硬板或配制试剂,利用薄层(纸)色谱展开或柱色谱洗脱的等待时间作化学检识反应等。

1.6开展问题讨论

不易套用安排的实验等待时间,由任课老师或实验指导老师出一些有关实验方面的讨论题目,也可以以学生的实验结果或实验中的错误操作步骤为题,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查找问题,展开讨论,如用20%H2SO4加热水解芸香苷时,为什么会出现浑浊澄清浑浊或沉淀现象?为什么有的实验组产率高,有的实验组产率低?薄层色谱时,容器空间饱和后,将容器盖子打开来调整薄板位置,没有重新饱和而直接展开,对色谱结果有什么影响?讨论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

1.7填写实验报告

还可利用这些空闲时间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要求书写规范,体会与讨论部分针对实验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失败结果、成功的经验或存在问题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2结果

《大纲》中安排的实验项目学时与实际需要学时相差近68%,而改革后所用学时不到《大纲》中安排时间的82%,是实际需要时间的47%(见表1)。表1《大纲》实验项目时间安排与实际需用时间(略)

黄酮类化合物(槐花中芸香苷的提取、分离与检识)6126萜类和挥发油(八角茴香油的提取与检识)262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研究(预试验)462合计223818

1.《大纲》中综合操作练习内容记载不明确;

2.黄柏中小檗碱的提取按渗漉法需用操作时间计算

《大纲》中已安排或包含的单次重要实验技能,改革后所用学时只需所需时间的61%(见表2)。

《大纲》中未安排或未包含的单次重要实验技能,改革后所用学时只需所需时间的50%(见表3)。

改革后,重要实验技能项目单次用时共22学时(见表2~3)。

3讨论

天然药物化学新《大纲》安排教学总学时为72学时,其中实验22学时,约占总学时的30%;2001年《大纲》安排教学总学时为76学时,其中实验26学时,约占总学时的34%[3];1994年《大纲》安排教学总学时为114学时,其中实验48学时,约占总学时的42%[4]。根据天然药物化学课程性质与特点,实验最好占总学时的40%左右,1994年《大纲》安排的实验学时比例较恰当,新《大纲》实验学时比例偏低,改革后重要实验技能项目单次用时共22学时(见表2,表3),加上不同实验项目所必须的相同操作技能,共需30学时左右,若适当增加实验学时,再如上述诸法进行实验安排,主要实验项目和技能是可以完成的,因有些理论课可在实验室利用实验等待时间讲授,故不影响理论课时。表2《大纲》中有安排或包含的重要实验技能项目单次所需时间(略)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重要基本操作技能较多(见表2,表3),中药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识是选择性地应用这些操作技能完成的,《大纲》中有些重要操作技能在所安排的实验项目中没有包含(见表2),因此,老师在实验项目安排和实验方法设计时应注意这些重要操作技能安排。表3《大纲》中未安排或未包含的重要实验技能项目单次所需时间(略)

所需学时合计不包括不同实验项目中相同技能步骤所需时间(未重复计学时)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不仅周期长,而且溶剂用量大,如果是重复性的操作步骤,按上述班级套用安排或由实验指导老师提供下一步骤实验产品,还可节约一定量的溶剂。

4小结

通过对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的改革表明,必须的重复性操作步骤,学生在实验室等待浪费的较长时间,可通过多种途经得到充分利用。

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实践性很强,其操作技能还将要为后期多学科实验和专业岗位工作奠基。新《大纲》计划总学时大幅下调,实验学时也权重不够,因此,任课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实验项目进行适当调整和巧安排,再按上述改革方法运作,天然药物化学主要实验项目和重要实验技能是能够完成的。

【参考文献】

[1]王宁.天然药物化学(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9.

篇11

    一、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的的对话关系

    (一)老师与学生

    “对话式”语文教学首先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传统的语文课堂几乎是教师 一个人独白,有时甚至取代了学生的思考权和话语权,这时的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和 自主性。他们习惯于被动地聆听、接受。然而随着时代、社会、教材的变革,教师与 学生之间应颠覆传统的灌输与被灌输的主客体关系,代之以“主人”与“主人”的平 等关系。师生不再是教育被教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主体,民主对话的双方,在对话 中分享理解对课文的感悟。初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较有发言欲、表现欲,一堂灌 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磨灭发言欲,到了初二初三就没有同学愿意发表意 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效果会有意想不到的提高。 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如果有的学生去过百草园、三味书屋,他们非常愿 意将他们所见所闻与大家一同分享。把话语权给他们,他们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结合文中鲁迅的介绍,学生以自身的眼光、童心去注视那个儿时的乐园——百草园。 不仅课文更宜于理解,学生还会自主地用探寻的目光去寻找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乐园。 通过对话,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不再仅仅被教,也通过对 话在教,他们将经历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

    (二)对话型教材

    教材是最基本的文本资源。对话型语文教学的真正实现,需要让教材成为与教师、 学生平等的特殊对话者。所谓平等,指这三者处于同一个层面上。特殊,指“对话关 系无疑绝不等同于实际对话之间的关系,它要更为广泛、更为多样、更为复杂。两个 表述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可能相距很远,互不知道,但只要从涵义上加以对比,便会显 示对话关系,条件是它们之间只须存在着某种涵义上的相通之处(哪怕主题、视点等部分地相通)”。[1]从这个层面上看,作者写作文本、读者解读文本,其根本目的都是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探寻、解读和超越,都在追求自身的存在价值和启示意义。 对话型教材该怎么编写?关键是要实现教材编写理念的一大转变,即从“教本”转向“学本”。教本的着眼点是学生是一个接受语言材料的容器。学本则重在学生的 自我探索、自主思考、自主学习。

    第一,教材编制要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能引起学生与教材主动对话的兴趣 和意愿。广义的对话,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 文本之间。编者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具有怎样的结构和机能,其形成、发展的规 律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和发展阶段,选择恰当的文本素材,进行合理加工编 排,以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

    第二,教材设计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应引导学生 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为之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

    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问题与讨论”中关于“狼”的专题共有四篇写狼的文 章:毕淑敏描写了“聪明”“神勇”的狼;蒲松龄描绘了“狡猾”“凶残”的狼;《中 国大百科全书》介绍了充满兽性的狼;《狼和鹿》叙述了由打狼引起的生态失衡的事 实。教材还通过“对中外成语、谚语、故事中狼的形象,应该用哪些词语来刻画?…… 从成语、谚语、故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狼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描述”等语句 引导学生自主质疑与思考,不是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知识和道理,而是给学生提供自由 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

    第三,注意通过创设各种有意义的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体验,加强与生活的联 系和沟通。“所有这些素材(指课程素材)的教育意义是潜在的,只有通过学生个人 的经验才能够被激活而得以彰显。……原先在被迫接受的‘学习’活动中处于边缘位 置的情感、体验也将获得与理智同等的地位。”[2]例如,人教版的《皇帝的新装》, 设计了“你如在场,会如何表现”的练习题;苏教版的《诺曼底号遇难记》,设计了 一个类似诺曼底号遇险的情景,请学生提出处理办法等。文本成了学生阅读的一部分, 成了生命活动、精神活动的一部分,学生无法只是作为文本的旁观者,而是成长为文 本积极的对话者,在精神上他和小乌龟一起生活,走进它的命运,思考它的生活,批 判质疑它的生存状态。

    参考文献:

    [1]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白春仁,晓河,等,译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

    [3]王玮.实现“对话教学”的四种形式[J].

篇12

1分析教学对象

我校是一所专科学校,教学对象是高职高专学生。总体上看,他们和本科院校学生一样,都具备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但要看到他们的不足和问题。在教学层面,主要问题有以下两方面。

1.1入学成绩普遍偏低,文化基础差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专科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很多考生是压专科投档线被录取的,其文化基础可想而知。

1.2人生目标模糊,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足,学习习惯不好。高职高专学生之所以未能进入更高层次的院校,大部分学生缺乏进取精神和求知欲望,而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对自己的将来没有客观的规划、明确的目标,只是盲目地、机械地学习,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入学后只是想“混”毕业。

2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药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对知识结构的需求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兼顾课程特点,确定本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目标。

2.1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所要求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如正确使用分析天平、滴定分析仪器,规范进行滴定分析操作等。

2.2具有初步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验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进行配制和标定各种滴定分析方法的标准溶液的操作。

2.3能运用常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进行含量测定。

2.4了解常见分析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制定教学策略

制定教学策略的原则是教学活动中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兼顾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使其具备将来从业所必需的职业素养。

3.1实验教学项目的确定通过常用分析方法,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要求学生掌握一整套规范的分析化学基本操作技术、技能和技巧。实验教学项目见表1。

3.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实验教学。教学设计的中心是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自然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3.2.1组织学生参与准备实验、预实验事先给学生划分实验小组,轮流参与准备实验、预实验工作。使学生能体验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不同,培养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另外,这样设计也相当于开辟了“第二课堂”,在计划学时之外又给学生创造了进行基本操作练习的机会。

3.2.2学生试讲实验课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较差。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突出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可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表1中的前三个实验是常用分析仪器的使用等基本操作练习,相当于总论。从实验四开始,是常用分析方法的实验,相当于各论。实验一~实验五由教师讲,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规律。鼓励学生从实验六开始,自愿报名参加试讲。抽签确定试讲名单、时间及内容,每堂课最多安排2人试讲。课前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指导,学生写好教案、板书。上课时先让学生讲,再由教师补充。同学和教师填评议表打分,综合得分记入平时成绩。试讲学生课后以书面形式上交讲稿及体会。

3.2.3要求学生主动完成实验结束的整理工作并互批实验报告实验课结束后,严格要求学生做好整理工作,以养成善始善终的良好工作习惯。在教师批改之前,以实验小组为单位互批实验报告,引导学生学习评价分析检验工作结果的基本方法。

3.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现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和谐自制、收集相关实验教学视频资料,适当用于实验课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将以往看不清楚的操作演示尽收眼底,且可以在分组实验时,根据个人需要反复播放,直至看清要点后再进行实际操作,避免养成不规范的操作习惯。

3.4开放天平室和基础实验室学生有时间、实验室没课时,学生可在遵守实验室规则和仪器使用规则的前提下,到天平室和基础实验室进行基本操作练习。管理相关实验室的实验技术人员每天例行检查仪器和实验设备,以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

3.5举办滴定分析基本操作技能大赛结合期末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开展此项活动。依照考核标准,取考核成绩的前六名(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给予加分奖励,平时成绩(占学期成绩的30%)依次加5分、3分、1分。以此强调本专业学生在分析化学实验课中必须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4设计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有关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测量、衡量,并给与价值判断。

4.1基本操作技能考核作为实验课的学期成绩

4.1.1考核安排基本操作技能在滴定分析部分已进行了严格地训练。每学期实验课进行到仪器分析部分时,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分批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技能考核。因为仪器分析部分,受仪器数量所限,学生必须分组轮流做实验,任课教师可对等待组学生进行考核(仪器室有专职教师指导学生使用仪器)。计划学时之内可多安排一次实验,同时节约了教学资源。

4.1.2考核要求在有限时间内,通过典型实验操作项目检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4.1.3考核方法采取过程考核,教师通过观察学生操作的全过程来评定学生的操作能力。过程考核内容全面,所得信息直接、准确。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5套试题,以一定格式印制题签(试卷)。为避免学生因认知水平的差异而影响其考核成绩,事先公布考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训练。考核现场学生随机抽取题签。开学初向学生说明考核方法,由学生抽签确定本人参加考核的具体时间。

4.1.4考核内容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常规实验中广泛涉及的实验技术,包括酸碱滴定管的使用、移液管的使用、容量瓶的使用、滴定操作、定量转移操作、准确稀释溶液操作等。

4.1.5考核标准

篇13

语文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学好这门课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积极的意义。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运用小班化教学。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策略,希望引起教学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为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意义

小班化教学理论早已提出来,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受到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它的理论依据有教育公平理论、教育价值观理论、教学论观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小班化课堂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小班化课堂教学的运用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也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三、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正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小班化课堂教学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小班化教学法得到更好的运用。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想更好地运用小班化课堂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应当成为小学语文知识的主动接受者,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习,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与学习习惯,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对小学语文的热爱,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2.重视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班化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必需的。所以,教师应该合理组织和安排教学,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营造良好的氛围。可在教学前,可以结合与本章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者情节,利用多媒体创设短小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美丽的武夷山》时,单纯讲解难以让学生对武夷山有详细的了解,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播放武夷山的影像则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播放武夷山的风景图画,并配上音乐,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老师对课文内容的讲解,使学生对武夷山有更详细的了解。

3.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小班化教学更需要老师关心每位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同时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成为学生信得过的朋友,为小班化教学营造更好的氛围,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同时,可以采用游戏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氛围,例如猜字谜,可以编一些字谜让学生猜,也可以鼓励学生编字谜,如找朋友、将课文内容适当改编、进行课堂表演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好地推动小班化教学。

4.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视频、音频、图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直观显示相关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猜猜这是哪里,当学生回答这是桂林的时候,向学生显示一段文字: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围绕甲天下进行讲解,适时播放相关的视频,将学生带入桂林山水的美景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桂林山水的美。

5.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例如,巧妙地设置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音乐、故事、笑话、设置悬念、表演等导入新课,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又如,采用分层次教学法,根据学生语文水平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合作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相互配合,友好竞争;活动教学法,组织抢答、接龙、小组竞赛、辩论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小班化教学效果。

6.改进小学语文的教学评价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让评价既改进教学,又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例如,采用及时评价的方法当场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缺点,并提出改正意见;采用多元化评价法,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价,改变单一地将卷面测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的做法。同时,将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增强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优化小班化课堂教学流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小班化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策略,以进一步增强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海英.语文小班化教学的实践创新[J].教育科学论坛,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