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语文教师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语文教师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语文教师论文

篇1

(一)采取自我导向学习,促进彼此专业素养

自我导向学习是一种历程,个体能够采取主动态度、分析自己学习需求、建立学习目标、鉴定学习资源与发展学习策略,这种学习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自我导向的学习是学习者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风格,选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并能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鉴的过程。例如,可以采用阅读模式,阅读与语文教学工作有关的知识、论文、期刊、报道、网络资源等。其次,书写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事实、推论等书写下来,与同事讨论、分享后,加以反省。这种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察觉隐含于其中的信念、假定、理论、甚或是偏见,而且可将理念加以试验,由此发展并深化语文教学知识。因此,教师的成长与学习可以是自我导向的学习。语文教师要自己引发学习动机,并独立持续进行各种学习活动。而且能够运用基本的学习技巧,安排适当的学习步骤,并有效运用时间进行学习。

(二)利用网络学习,建立网络学习社群

就语文教师而言,网络学习是教师的另类空间,网络学习是多样化的,例如虚拟学校、远距教学、网络教室等等,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型态及终身教育的机会。计算机网络上学习的具体途径相当多,首先要发展科技信念,如相信网络沟通便利、能善用科技搜集信息等等。其次,可用视频会议方式,进行同步学习,如开会或学习,让网络上的使用者,可以同时看到画面,听到声音。另外,要提供不同主题的讨论,让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元化思考,并以学生为中心,设置课堂脉络情境,这有助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将不同讨论主题应用在教学实务上。

(三)运用行动研究,落实课程与教学革新

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行动研究是语文教师改进教学与辅导、课程发展、促进专业发展、及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行动研究包括由语文教师个人独立完成的“个别行动研究”和与其它教师合作的“协同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核心即是反省,反省是促进专业的手段,甚至是专业的本质。专业人员就是运用反省来构思问题,设计与评鉴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主体思考下,教师可以发出声音,与同事相互讨论教育议题,澄清自己信念与价值。

篇2

1.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一个宽松的环境,可以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加乐于从事某项活动或工作。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宽松环境的创设也是不容小觑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落实。如在教排球移动时,我没有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而是在教之前,用绳子绑住球,两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排球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2.多用激励语言,强化学习信心

学习的兴趣,需要信心的支撑。没有信心,也就没有兴趣。学生的成长需要鼓励,对体育课的兴趣,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才能让兴趣永葆青春活力,长盛不衰。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有时会遭到一定的挫折,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般从不会到会,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进步,也会有波动;有成功,也会有失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寓情于教,循循善诱。在教学中,我多采用鼓励、激励的语言去鼓励学生练习。

二 构筑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

参加体育活动意识的强弱或高低直接影响着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效果。因为大家都清楚,人的意识决定着人的行动。一切人的行动都是由人的意识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目前,初中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接纳。但体育训练是会有波折的,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构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

篇3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

初中语文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生涯的筑基阶段,初中语文一旦加入人文教育,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但目前初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却缺失严重,情况不容乐观。

现阶段,仍有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人文教育对于学生的重大意义,导致在教学环节中缺少了人文教育;大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简单地讲解课文,没有深入挖掘课文背后蕴藏的人文精神和内涵进而对学生进行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没有明确提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教学目的,致使学校和老师都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二、语文教育如何体现出人文教育

1.深度发掘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起步阶段,其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涉猎范围也很广阔。从现代诗词到古体诗词,从散文到文言文,从中国名著到外国名著一应俱全。初中语文教材均是中外古今各位名师大家的作品,其意义与内涵都极为丰富。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发掘将其中蕴藏的人文教育题材进行剖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例如,在《沁园春・雪》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分析其内容,更要深入挖掘写作背景与作者心理情感等。《沁园春・雪》是在全面抗日之前写下,其中不仅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更是赞颂了当时的各路革命英雄。表现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抗日的坚定决心。教师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内容,可以热爱祖国坚决抗日的伟大品质展现到学生面前,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

2.加强与学生沟通促进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多样全面的,并不是仅限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从广义层面来讲,人文教育包括了道德审美心理交际等方面。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促进人文教育。多与学生沟通,可以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学习上教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语文是一门理解记忆性的学科,与数理化等有严谨的公式和推理的科目有差异。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学过程的不足与学生学习困难的地方,双方进行意见互换。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难点在什么地方并加以改进,学生也可以明白老师重点想讲什么并着重掌握。其次,在生活方面,教师也应当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解惑,帮助学生解决在道德观念上的一些问题,促使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最后,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教师虽然贵为师长,是学生的长辈,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长辈带来的只有压力。教师自身先放下教师的身份,真心实意地和学生打成一片成为朋友,用自身的言行来影响感染学生,发挥自己作为教师的榜样作用,才能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审美情趣等。

3.在语文测评中引入人文教育

现今语文评测依然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初中语文单以一个数字将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这对于学生的人文教育是极不利的。语文教学评测应当引入人文精神,使人文教育透过语文评测得以体现。具体来说,首先,应该改变语文评测的模式,取消按照考试分数来划定学生优良的规则,改用更加有人文精神的模式。其次,扩大语文评测的范围,将学生的课堂表现、道德素养水平以及平时和学生沟通交流的结果等均纳入语文评测的范围。通过这种综合考量,才能真实体现出人文教育。最后,引入互评机制。最了解学生的还是学生,学生通过相互评测,不仅可以发现自身的缺点,还可以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这对于学生成长和人文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

例如,初中语文教师让学生互评试卷,可以发现学生互评都是按照标准答案来进行对错区分的,不存在酌情给分的情况。虽然从语文角度来说严格按照标准答案区分对错不太合理,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其能够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对错区分,没有加入私人因素,说明学生之间的评测是很客观公正的。

三、结束语

人文教育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其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全面健康的发展。虽让当前人文教育缺失较为严重,教育方式也较为缺乏,但只要教师能够认识其重大意义,并努力在教学活动中加强人文教育,就一定可以将人文教育的观念普及开来,推动人文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一)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兴趣,就会由被动变成主动,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传统的教法将学生看成被动的知识灌输对象,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使用传统的教学工具向学生面对面地传授知识,通常只能是听其形而不能观其形,一些很简单的事物描述得很复杂也不能使学生明白。而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音频、视频设备来向学生授课,它以图文并茂的特点,为学生创建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极大地促进和改善学生的理解能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形成学习动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立体式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足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功欲,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创新能力。这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为中介的整个课堂得到优化,教学的密度加大,教学的效率提高。

(二)旧题翻新意,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查字典,在小学就学过,在初中一年级又进一步学习,学生也都掌握音序、部首、笔画这3种检字法。当复习到这些知识的时候,学生会感到这些知识早已熟记在心,用不着再复习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是按照当时讲述这些知识的要求去对待它,又怎能有趣呢?若能对其再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让学生了解字典的如“”“(引)”“(喻)”等符号表示什么,有什么意义,这样就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复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应用。以复习修辞为例,不是要看是否知道什么是比喻,什么是拟人,什么是排比等,而是要理解别人文章里为什么要用这些修辞方法,自己会不会用这些修辞,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写。

(三)使知识精炼化,形式多样化新课标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例如把散布于各册中相关联的知识,搜集、整理、加工、提炼、浓缩,使之改头换面,穿新衣、戴新帽,利用表格、填空等形式,重新唤醒学生的注意力。再如对重点篇目作者情况的复习,教师提醒学生从名、时、地、评、作这几方面动手集中、归类、整理,之后教师再归总。然后让学生动起来,以竞赛抢答等形式来使学生牢记这些知识。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巩固所学。

二、复习流程的安排要合理

根据复习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状态,优化复习训练程序,把复习流程工艺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中考复习阶段的训练程序可安排以下五步:

1.摸底测试,即利用近年的中考试卷对学生进行初中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检测。

2.系统复习,即根据考试的范围、要求和复习目标,按知识板块指导学生逐项对应复习。

3.重点复习,即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选择其中某些富有能力训练价值的重要知识进行强化训练。重点复习时要注意到知识的难点和学生的薄弱点。

4.综合练习,即将初中语文知识集约,编制训练题供学生训练。

5.模拟测试,即根据中考试卷的结构、题型、难度,编制试卷进行模拟考试。

三、复习中,重视复习效果、提高复习效率

初中语文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在复习时既要注意复习进度,力争中考前要将知识复习完,更应该重视复习效果、提高复习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重视复习效果、提高复习效率?

首先,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复习课,这包括每一节课的复习目的、复习内容、复习方法。复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白这节课我们应该学到什么、掌握什么,它决定了我们教师应该选择怎样的复习内容和复习方法,也决定了我们教师只能选择怎样的复习内容和复习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目的决定一切”。

篇5

(三)教研氛围不浓。初中历史的教研活动长期处于误区当中,大多历史学科教员都偏向高中历史教学,而很少关注初中历史教学。因此初中历史的教研活动很少在校纪以上的场合举行,这一点和主科频繁甚至过多的教研活动形成了强烈对比,初中历史教师得到的交流机会实在太少,难以促进教学水平的上升。即使在校内的教研活动,也大多是挂羊头卖狗肉,走走过场就了事。

(四)学生情绪不高。大多数学生对待历史学科的态度都有这样一个进程:初一时好奇而认真听讲,初二时失去兴趣开始松懈,初三时无暇顾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心中的功利主义作祟,并且年级越高,中考压力就越大。初中学科中,历史本来就得不到老师的足够重视,学生在考试的压力下,自然就对历史的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

(五)教学效果不好。这里大概有两点原因,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从教师方面来说,初中历史专职教师资源少,教学方式和质量参差不一。一些非历史专业教师因对历史不够重视而在课堂上敷衍了事,讲不清重点难点,造成学生听课质量下降。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本身对历史课程兴趣不高,上课难以集中精力,不重视课堂纪律,影响教师上课发挥,导致课程质量一再下降。

二、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一些问题的对策

(一)改革中考制度。上文提到的一些问题,大部分都与中考制度脱不开关系。可以说,中考制度是制约初中历史教学的一大诟病。事实上在高考当中已经实行了多年的文科综合考试,为什么不在中考实行史地生的综合考试?哪怕在中考的分数占比中,历史与体育占得同样比分,也不至于会受到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冷待吧?在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活动中,往往存在着这几个误区:

1.抱着功利主义的态度,学必所考,不考不学。

2.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非主科课程可以在以后的教育中进行弥补,但却忽略了初中课程中设立历史学科一定是学生有学习历史的必要的。

3.认为将史地生列入中考名单中是增加学生负担,但却以此为借口增加学生在其余主科上的负担,同时还减少了学生课程的多样性。我国如今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至于历史学科虽然不是一门实用性强的科目,却是一门可以养成学生文化素质的科目,它在当代环境下其实是具有不得不学的必要性的。历史学科要做到的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高尚的未来人才。

篇6

(2)对古诗意境的领会。对古诗词句理解固然重要,但要真正理解古诗,只了解词句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古诗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通过联想与想像去丰富古诗内容,完成对古诗意境的艺术再创造,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水平。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只从字面去理解就是: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的丛林深处,不时传来黄鹂的叫声,是那样的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的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但这样一来似乎缺点什么,如果启发学生想象,让他们再进行艺术创造,效果肯定不一样。全诗的意象是春潮、雨、野渡、横舟,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表达了诗人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和希望在急剧变化的社会潮流中寻找一点自由和宁静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我就请同学们结合全诗,自己把握意境,然后再进行想像,把他们想到的画在黑板上。课堂上一下便炸开了锅,每个同学都很积极,自豪地在黑板上画出他们的“大作”。这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加深了,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何乐而不为?

篇7

二、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途径和方法

1.正确的教学思想、教师观。教师要有人格魅力,要有丰富的感情,为人师表,成为楷模。只有教师有美好的情操,高尚的品格,才能在文章中找到切入点,联系点。联系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熏陶,品德教育,教师则影响思想、心理与情感的施教者。语文教师如果不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正确的教师观,语文教学不会取得成功。而应当以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挥传统教学中科学的有用成分,突破陈腐落后的教育思想束缚,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同时,树立为国家培养人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应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养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2.正确的新学生观。今天,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教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看待学生。现代社会更注重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生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动地位;既能与学生融成一片,感染打动学生。又要保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权威。如果说游泳教练最有效的手段是“下水!师生同泳”。那语文教学也同理。语文教师只有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同学习、同感受、同思考、同共鸣,才能使学生进入善举、善思、善得的学习境界如《背影》一文教学,我以前按照教参模式进行,介绍背景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还特别抓关键词和句进行分析。例如:“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让学生分析其中动词所含人物思想感情,这些动词如何用得好,不可替换等等。但是学生们并不认为是这篇名作的精彩片段,反而认为父亲买橘子给儿子这样的小事不值一提。作为语文教师,我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当作重要任务完成,精心设计,认真落实,学生并不喜欢,没有真正领会到《背影》这篇文学名作的艺术魅力,心理很不是滋味。后来再次教这篇课文时,换了教法:我先谈我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讲父母对我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帮助,特别是我求学道路上支持。然后由学生谈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谈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帮助。在这次教学中,学生们表现得非常激动,发言积极,更令人感动的是,有部分学生是含着热泪向大家讲述父母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故事。接着师生一起学习《背影》,这次学生们精神状态和过去完全不一样,连让学生表演父亲爬上月台的吃力动作都很投入。在这特别的情境之中,师生一起认真体味,轻松分析了文章的语言、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达到了一种融和。其实语文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以人教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篇8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意识和各项能力均处于形成中,在初中生物教育中强化人文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生物理论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成长,是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初中生物教师需积极渗透人文教育,以生物知识讲授为着手点,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以此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利用生物教材内容,挖掘人文教育因素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材不仅是知识传授的一种媒介,还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要资源和依据。教师需以生物教材为载体,利用教材中蕴涵的人文信息实施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受到人文教育的熏陶和感染。初中生物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认真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和潜藏的深层意蕴,通过对教材的透视为学生传达部分生物学方面的本质信息,让他们感受人文信息的普遍存在。而且教师需利用生物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文关怀。

比如,在讲授“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教材中的图片信息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心脏,心脏由什么组织构成,有什么功能,使其清晰地认识到心脏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接着,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表层生物信息为学生讲述心脏在人体生命中的关键功能,亩上升至生命意义和珍惜生命的人文教育的高度,并使他们意识到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主动加强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心脏潜力和增强体质。如此,教师借助生物知识特点引领学生探知生命的奥秘,让他们主动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其带着人文情感进入课堂学习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生物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深入了解生命的特性,还能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人文意识。

二、结合生物实验教学,增强人文教育效果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教师在实施人文教育过程中,不仅需着重挖掘理论知识中的人文信息,还需结合实验教学,引领学生在实验观察、操作、分析和探究中受到人文教育,从而增强人文教育效果。初中生物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借助实验目的展开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因素的存在,深入分析生物知识中蕴涵的人文信息,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究生命的奥秘,认识到生命的伟大,学会尊重和关爱生命,从而提升个人精神境界和思想意识,并且增强人文素质。

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时,教师可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导入新课:生物呼吸、燃料燃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到缺氧呢?消耗的氧气是通过什么途径补充的呢?让学生知道本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出示问题:通过这个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让学生观看实验,思考回答问题: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然后,教师可演示“金鱼藻释放氧气”实验,设计问题: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实质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光合作用能够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氧气,意识到人类和植物的和谐统一,树立爱护植物的人文意识。

三、积极开发课外资源,拓展人文教育范围

生物是一门自然类学科,在初中生物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离不开课外资源的开发。教师需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和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和交流,以此拓展人文教育范围,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接受人文教育。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实施人文教育过程中,要积极开发课外资源,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校园和社会,和他们一起寻找大自然中的原始事物。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让他们带着个人对自然生物的认识摄入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广阔的课外资源中提升人文教育质量。

在这里,以“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为例,教师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引导学生向大自然学习和感悟生命,利用课外资源进行人文教育。教师可先设计问题:每天与大家朝夕相处的生物有哪些?你们知道它们有多少种?分别叫什么名字?分为哪几类?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课外调查。然后,教师可将班内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明确调查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每一小组展示问题:你们小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是按什么特征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为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和提升感悟,可设计问题:在调查中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有什么收获?这样能够让学生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

在初中生物教育活动中实施人文教育是相当重要的,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还能帮助他们健全道德品质。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可基于教材内容,与实验教学有机融合,并积极开发课外资源,不断拓展人文教育范围,全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9

初中语文 人格教育 强化

教育不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教会其应用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健全其人格品质,使学生能够在未来,更加契合社会的需求。初中是人格培养的最佳阶段,小学生意识懵懂,无法获得品德教育,高中在极大的学业压力之下,人格教育已经成为了奢望,大学虽然学习环境轻松,但是学生的人格品质已经基本成型,难以在发生有效的转变。因此,初中是最为适合锻炼学生人格的阶段。

一、初中语文教育中加强学生人格教育的意义

(一)满足人格培养需求

教育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并不是完全以理论的分析和研究,便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在语文教育和人格教育结合时,首先应明确教育理念,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熏陶学生的意志品格,培养学生综合发展。

(二)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经济的发展,为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父母需要不断地工作来维持基本生活,孩子相应的便是极大地缺乏家庭教育。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必然会造成人格上形成缺陷,不仅会排斥知识的学习,甚至会在人际交往中逐渐极端化,这样的发展态势,将影响到孩子的一生。因此,在初中进行人格教育,有效地增强学生对于社会理性的认知,使其能够鼓励自身发展和学习,并在高尚品格的帮助下,完善社交或同学之间的关系。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使其再获取知识的同时,加深对于自我的理解,以塑造健全人格为目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并在学生受益的过程中感染他人,帮助素质教育有效的落实。

(三)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愈加复杂,不仅要求专业技能和发展潜力,而且对于工作者的人格需求也极具提升。人格所体现出人的道德水准,而道德则是普通民众所对行业衡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各行各业对于工作者的人格需求均在不断的提升。而人格的培养则完全属于教育的责任,初中教育至关重要。近年来,初中语文课程不断改革,课程中对于学生人格的培养要求也有所提高。因此,在社会发展的综合性需求下,初中学校培养学生的人格发展,不仅是与之相契合,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获得美好的未来,而做出的努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实施举措

(一)突出人文精神

教育是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帮学生积累知识和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校园学习方式。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人格的教育,只有学生受到了充分尊重,才能够更加投入到其中。因此,在语文教学时,应极大发挥语文知识的人文优势,以人文精神影响学生,使其在被尊重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而语文知识中的名言警句,对于学生有极大的激励作用,这些句子是人类发展中所留下的精华,能够在学生生活中归正方向,有极强的引导作用。另外,教师应紧抓课本,我国语文课本中的文章,目前已大多是精华之作,通过这些文章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情怀。如杜甫的忧于国民;陶渊明的高风亮节;文天祥的爱国情怀等。学生在品味历史伟人的情感时,便能够为自身树立目标和榜样,进而还能够增强审美情趣,锻炼文化品位。

(二)加强情感渗透

情感教育的深入性,比之任何教育形式都有极大的优势,但是虽然功效较强,却难以真正的实现。调动学生的情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找到作品中的关键,而这个关键还需要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共鸣的情感的前提,但是目前语文课本中所描述的场景,与学生所生活的时代有天差地别,在无法真实的理解状况之前,产生共鸣也成为了奢望。因此,在教师引导学生时,还需要用符合现代化的教育资源,可根据课文所示内容,寻找现代中与之契合的文章、电影、音乐。如学习《》一文时,现代社会中的学生大多数对于艰苦并不了解,难以与之产生共鸣,而采取影视剧作品,通过让学生观看,便能够对艰苦条件产生情感的关怀,进而将其带入到人格之中,使学生未来在社会生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贫苦者的情感需要,并予以适当的关怀。

(三)营造民主气氛

行教育体制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民主气氛,要求教师尊重、帮助、鼓励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不再像以往过于强调对于学生严加看管等教育方式。新的教育方式也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态度,真正的课上课下尊重学生,课堂中能够尊重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有效地引导其思路。民主气氛并使教育手段,而是一种教育形式,只有长久地贯穿在教育中,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民主,逐步增强信心,敢于在课堂中发言或提出质疑,教师在细心的引导和鼓励后,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开拓,主动、认真地思考课文内容,进而通过课文锻炼自身意志品格的提升。

(四)巧借作文育情

我国历史中涌现过无数的文豪,而这些人无一例外都具有高尚的情操。其实,中国历朝历代所出现作文好手不计其数,但是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将作品流传下来,问题在于这些人所写的文章,虽然文笔极佳,却对后世难以产生影响。因此,在作文课时,教师应首先告诉学生这样的实事,使学生能够在写作中逐渐注重人格品质的植入。写也是加深记忆和深入思考的最好方式,学生植入人格的过程中,也能够深化自身的理解,在健全人格的过程中拥有准确的方向。

【结 语】

综上所述,人格对于学生的现在和未来都十分重要,只有在教师有效的帮助下,才能够实现人格的健全,情操的培养,为学生成为社会可用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林玩君.关于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思考[J].美与时代,2007(04)

【2】冯潇.浅谈《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语文学刊,2011(04)

篇10

青春发育期,初中学生性格开始内敛,体育课上部分女生扭捏、放不开,尤其是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更是不敢当众练习,缩手缩脚,对老师的督促,表现得不情愿;部分男生觉得学动作没意思,缺乏学习的动机和热情。体育教学的主线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这个过程如果是师生之间的单项传递,体育教师以教材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者自居,无视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忽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那么即使运用游戏法、竞赛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中学生产生抗拒心理,尤其是批评指责、贬低体罚,更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和逆叛的心理。采用何种方式才能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其热情呢?我认为改进学习的关键是改进教学方法和观念。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体育已建立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体育观,体育教师应该从竞技体育框框中走出来,体育课不是教师的表演秀,而是学生的舞台。围绕一个教学内容,学生是主体参与者和表现者,体育教师的任务是根据知识点,因人、因地、因时地安排适宜强度和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身体活动,并分析这节课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精心设计课的流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内容单一、有难度的内容,积极引导,师生共同讨论练习形式和方法,使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行为赞赏鼓励和语言赞赏鼓励同样重要。语言赞赏鼓励在各类教学中运用得最广泛,体育课也不例外,学生较好地完成某个动作时,教师应该用“太好了、非常漂亮、进步真大”这类激励性语言。学生的练习信心不足时,教师应用“加油、坚持住、你能行”这类鼓舞性语言。体育教学在操场上进行,以身体练习为主,空间大,经常分组分项。这时,一个赞许的手势和眼神比语言表扬更具有张力。针对一些初中生内敛、害怕的心理,体育教师可辅助其完成动作,并顺势做出成功或加油的手势,对学生继续完成动作起着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赏识教育应体现年龄特征

正确的赏罚能激励学生自立自强,培养上进精神,而不当的赏罚只能破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一旦受挫,就会失去信心,无所作为,空洞的说教只能使学生乏味、麻木。因此,赏识教育必须因学生的不同特点而有所改变,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要采取不一样的赞赏方式。

1.初一年级学生需要具体的赞赏

初一年级学生刚进入青春期,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仍占优势,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在体育课中好学、好动,有很强的表现欲,体育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应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运用游戏和竞赛,为他们提供各种参与机会,并把赏识教育细节化,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小组之间相互找优点,形成自我肯定和相互欣赏的意识,老师针对具体情况,激励之余,引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能自信地面对自己的不足,培养适应能力。

2.制造赞赏初二年级学生的机会

初二学生已形成一定的自律性,但普遍较敏感,个别学生做动作放不开,完全是应付式的。对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教师的赞赏对其同样有效,但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不会像教师所期望的那样理想,特别像健美操这类教材在初二年级的开展尤为困难。女生难为情、怕动;男生协调性差,不愿做。对于这种情况,我教了学生一套趣味棍操,学生很快接受了。一根体操棒在手,大家很感兴趣,熟练之后,我加快练习节奏,并逐渐用音乐代替口令,效果不错。再把学生学习棍操动作和态度中的优点大加赞赏,分析趣味棍操和韵律操的异同点,提出韵律操的律动性,用棍操体会身体感觉。这样,一套别有情趣的持棍健美操就水到渠成。对于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教材,同样可以设计成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让他们主动探索、发展。教师只需把关爱和欣赏及时传达给学生,为他们引路、护航。

篇11

按照创造教育新的理论体系,课堂应当成为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平台,教材的知识作为载体,把过去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再创造”过程,这样通过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来让学生掌握好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必然把文化科学知识学得好,用得活,“引爆”学生的潜能,激发创新和实践的欲望,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给学生留出独立探索、研究的机会,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求老师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做,真正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自主实践;老师应重新组织教材内容,尽可能从学生探究的角度,挖掘出教材中本身较平淡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2.科学人文精神是现代科学文化人必备的时代精神,它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进行科学与人文教育整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利用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如下几个方面的科学人文精神:

(1)严谨、朴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数学学习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心灵。数学中的概念、命题、定理的证明和表述是相当准确、简明的,无须修饰。数学的结论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藻修饰,更不允许有任何夸张。数学的思维方式能使人们养成缜密、有条理的良好习惯,长期的磨练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理智、自律,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美国数学教育家克莱因说:“在最广泛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美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撇学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张扬。数学中的“权威”是“规则”,结论是正确逻辑推理的结果,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必须自觉遵守数学规则。数学解题中要求步步有据,有利于讲道德、重依据的品格的形成。这种由数学教学熏陶所产生的对规则的敬畏感移植到人和事物,从而产生对秩序的尊重,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和法规的习惯等。

(3)诚实、求是,刚正不阿的品格

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似是而非的问题,在本质上要求数学研究者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不允许有弄虚作假。它用最少量、最明确的语言传达最大量、最准确的信息;用最抽象、最概括的语言传达普遍存在的矛盾和规律。前苏联数学家辛钦指出:首先,数学教学可以培养人正直与诚实的品质;其次可以培养人的顽强与勇气。数学作为一种精神,一方面通过演绎证明等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数学的每一步向前发展的艰辛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不懈努力的意志、品质和正直、诚实的人格魅力。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伽森狄说:“谁能从小受数学的熏陶到那样一种程度,即已经习惯于数学的那种不容置辩的证明,谁就能养成认识真理的能力,从而不会轻易放过虚伪和假象。”数学课中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是数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一种新的人文精神。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理性、批判、自由、公平、竞争等精神特质都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对于形成人的求真意识、创新观念、独立人格、进取心态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二、如何具体实施素质教育

本文中,以两个例子来说明,如何操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例一]关于“圆周角的概念”的教学

这个概念的教学方案可设计为:先以具体实例复习圆心角的定义,然后教师点明要求学生根据圆心角的定义给圆周角下定义,同时画出圆周角的图形。这种设计就比直接给出定义,或者在具体的实例基础上归纳出定义更有助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方案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归纳,其智力参与程度更高,对于学生的类比思维、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为有效。

点评: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出新知的生长点,利用旧知获取新知,可为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创设情景,铺路架桥。

[例二]关于讲授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

这个教学的方案可以有几种。教法1:尽快地告诉学生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然后做一些熟悉它的计算。教法2:告诉学生,本次课所求多边形内角和同边数有什么关系。先看四边形,同学们量得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用拼剪的办法,看出都是2个平角)不用拼剪的办法,你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吗?(有的学生作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2个三角形。(这里出现了“把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来研究的思想)

点评:这是一种注重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方法。教师授课应将知识的得出过程讲给学生,真正的好老师应该在课上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得到知识的逻辑过程。

参考文献:

[1]朱巨元.建立好数学策略教与学的“工作平台”.中学数学月刊,2001,12

篇12

一、教会学生做事的责任心和义务感

1.立志勤学。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让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谈谈自己美好的梦想。这一过程可以在教学《理想》一文时进行,课堂上的拓展延伸使学生从文本提升到个人。问题设计“你的理想是什么?”或“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可以口头表达,也可以书面表达。学生有了奋斗目标才会努力去实现它,也才会对学业有积极的态度,专心并致力于自己的学业,千方百计地把它做好。

2.勤劳俭朴。勤劳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文本内容使学生懂得勤而不惰,俭而不奢。理解劳动光荣,懒惰可耻,只有辛勤劳动,才能取得成就。如在教学《我的第一本书》时,理解乔元贞的好学和家庭的贫困。他小时候是第一名,长大后却成了走街串巷的小商贩,生活的贫穷使他失去学习的机会,学生在了解“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同时,也深刻理解了当时贫困的现状。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了勤俭节约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的意识。

二、教给学生待人的尊重与友善

1.尊老爱幼。《大道之行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大同社会的美德让学生学会谦恭有礼,对人有爱心。从《背影》中理解父爱,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在《散步》一文感悟道德责任。

2.诚信友善。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陈元方对父亲朋友的不守诺言、没有礼节直言不讳,使学生懂得诚信的重要性。真心诚意待人是立身之本,小到不说谎、守时,大到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都是诚信的表现。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揣摩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们教给学生的是忧国忧民之心。朗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感受诗人以死殉国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深深地打动了学生的内心。这些鲜活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将德育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灵。

3.关心集体。《伟大的悲剧》中斯科特和他的队员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值得所有的人去崇敬。而《斑羚飞渡》一文也从动物的种群利益出发,老年斑羚为挽救年轻斑羚搭起了生命的长虹,这种集体主义精神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给学生树立了集体主义精神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三、培养学生的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

1.热爱生命。基础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以“热爱生命,追求自我完善”为核心的“立身之德”,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珍爱生命,追求自我提高,积极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生活要求。《热爱生命》一文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真理,敬畏我们的生命,相信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的生命紧紧相依,和我们的生命结成最紧密的“联盟”,我们就会感受到生命的剽悍与强大。

篇13

另外,情感教育并不是完全独立于语文其他内容教学之外而存在的,例如情感教育对于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极为关键的,阅读培养的过程有泛读、通读和精读三个过程,精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体味作者思想情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这个阶段需要学生以一定的情感教育为基础来进行,同时也是对情感教育的一个逆向促进的过程。在写作训练中情感教育更是异常关键,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中,基本的语法和表达方式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当然随着每个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但是众所周知,没有思想情感的文章是空洞的,也是根本不值得一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文章创作的时候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底之外还要具有丰富的情感,这样创作出来的文章才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重要意义阐述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情感发育比较敏感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情感往往比较脆弱,情绪也不是很稳定,这些不稳定的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对这些影响我们教育成果的因素给予重点的关注,语文这门学科由于其独特的情感教育作用而被很多的教育者当成是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诸多的教学实践中,语文这门学科的这个特点彰显的淋漓尽致,很多学生通过语文的情感教育作用而情感健康地发展,对自身的学习产生了不小的积极促进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情感发展的引路者,要通过我们的教学来让学生的情感健康地发展,为学生成绩的提高提供一个坚实的保障。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具体方法阐述

语文这门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文章中学习,而但凡是文章必定会包含着作者真实的情感和创作的汗水,而对于优秀文章的学习单纯地研究其中的文字和语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真正优秀的文章并不仅仅是文辞的华美和语句的流畅,最重要的是真挚的情感以及过人的思维,所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必不可少的包含着情感的学习。

1.导语引入,奠定情感氛围

在语文的教学中导语的使用是极为关键的,如前文所述,我们对于文章的学习并不是单纯地文字和语句的学习,而是情感的把握,而在课前学生并没有了解到本节课中所要学习的文章内容以及文章中的真情实感,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为学生做一个简单的铺垫,利用几句简单的导语来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一个基调,也能够让学生感受文章内容的情感氛围。同时这个导语的引入还能够起到一个良好的过渡作用,让学生能够从课间休息的轻松愉悦之中尽快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氛围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例如:我们在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的时候,通过文章的名字我们就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质疑的情感,中国人真的失掉了自信了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导入的时候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是在什么样环境下提出此问题,又是怎么样进行反驳的?“在九一八”后,“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论调弥漫在当时的社会,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亡国先亡心,为了鼓舞民族的自信力,针对悲观亡国论调,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得到了培养。

2.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想的共鸣

有道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的文章中有很多也是来自于我们日常真实的生活,只是经过了作者艺术的加工而变得华美绚烂,这些作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真正能够用心去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和创作时候的心酸和苦累,例如:初中阶段有很多描写母亲的文章,这对学生情感的教育意义是极为深刻的,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而反思自己母亲每日的辛劳和为自己无私的付出,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真挚,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我们的母亲,去面对我们每一天的生活,这种方式的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保持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困难坎坷。

3.写作训练,加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

初中阶段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去领会文章中的真情实感,而对自身情感发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通过情感教育来流露自己的情感,这个在写作训练中有着集中的体现,初中阶段的写作已经过了小学阶段以单纯的文字组织和语句通顺为评价标准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作品应该适当地融入一些真实的个人情感,这样学生创作出来的文章才能够具有真实意义,也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够让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给情感教育以充分的重视,充分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独有的特点,让学生的情感能够健康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情感的教育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