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建设信息化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设信息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建设信息化论文

篇1

三、坚持高质量培训,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取决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把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推进信息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创造用好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培训,要培养一支精干的高级管理建设人才;要培训—批复合型的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应用人才;要进行政府上网的应用性培训,在领导干部、在职公务员和广大职工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性培训,尽快适应网络时代“电子政府”的要求;要加强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工作,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全民素质。

篇2

l管理系统的信息化

在建筑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避免误入以下2个认识上的误区:

(1)误区1:信息化只是生产工具。由于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比较依赖于工程的需求,所以有人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只是为了工程设计服务的一个生产工具,而忽略了企业信息化其实是为整个企业目标服务的,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2)误区2:信息化是技术问题。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信息化建设是技术性的工作,只要花些钱买些硬件和软件,教会员工使用就完事大吉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是对企业管理的一次提升,它是将信息技术、企业组织构架、经营战略、营运流程、人力资源等诸方面协同集成、最重要的是流程再造促进企业管理转变。企业信息化的成功要素“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所以单纯技术性的概念会将企业信息化的实践引入误区,这也是国内许多企业往往信息化投人大但效益不高的症结所在。

真正优秀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将适合于某一行业的、经过考察多个成功企业最终将最先进最适合的管理理念融人到信息系统中的管理系统。大家需要先优化现有的管理,使用优化后的管理思想来选择定制自身使用的系统,然后再使用这一含有管理思想的系统来进一步改变大家的管理思想,从而实现相互促进,用好的思想建立好的系统,再用好的系统渗透更好的管理思想,形成良性循环。

2设计系统的信息化

设计单位最大量、最重要的工作是生产设计,信息化的要求也最紧迫。随着竞争的加剧、设计规模、复杂程度的加大,对团队协同完成整体设计、增强设计团队的配合与协同,从更深层次来提高设计效率、提升设计资源的整合、缩短设计周期、以更进一步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需求愈来迫切。基于这种需求,人们提出了采用图文管理、知识管理以及协同化设计相结合来完成设计系统的信息化。

2.1图文管理

以纬衡浩建科技有限公司的解决方案为例解释一下图文管理。

(1)快速建立设计资源数据库。

(2)文件自动扫描上传:扫描画出的所有图形文件然后归档到某工程。

(3)手工上传。

(4)自动识别和归档。

(5)提取图鉴信息。根据建立的分类规则,将某1文件分类后归档。

(6)自动拆分图鉴。将1个图拆分成n个图,即n个文件,给予不同信息提取海量数据。根据以上几步,建立起了图文数据库,这样就可以实现全文检索,图鉴检索,图文检索,提高设计图纸的重用性,节省了开发时间,共享了资源,避免了重复开发带来的资源浪费。这样提高了生产效率,也给企业赢得了声誉。

2.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一个个体或组织将自己和别人的经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知识管理学家认为,知识分为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而企业的知识管理不仅仅是对企业中个人而言的,它是指企业作为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使企业…T、应市场的挑战,并且能够比竞争者保持一定程度的领先。现在,企业对信息化系统得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处理,也不再是单纯的行政事务了,其任务是要提高整个企业的运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知识共享和再利用的问题。知识管理意味着在恰当的时间,将正确的知识传给正确的人,使他们采取最合适的行动,避免重复错误和重复工作。

篇3

一、究竟什么是档案信息化?什么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信息化是指档案管理模式从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向以档案实体的数字化信息这种主要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的转变过程。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要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要实现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要实现档案信息高度共享,而这必将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

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各遵循什么原则呢?

档案信息化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规范性原则:制定和实施档案工作标准和规范,是档案工作现代化的需要,是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需要。实现馆(室)藏档案信息化,一方面可以将馆(室)藏的档案通过扫描等技术手段转化成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接收电子文件进馆,但不管是通过馆(室)藏档案数字化还是接收电子文件,都应该坚持规范性原则,制定相应的标准、规范和法规,如:字符内部编码标准、数据处理格式标准、信息输出标准(包括信息的显示、打印、传递等直接面向网络用户的服务格式)及数据交换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文件的归档,传统介质档案数字化,数字化档案的保管、传递、利用等工作都实现有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避免出现各自为政,互不兼容,重复建设等现象发生。

2、安全性原则: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也日益显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充分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在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方面我们可以采取:物理安全策略;访问控制策略;(如入网访问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防火墙控制等。)信息加密策略;网络安全管理策略等。

3、效益性原则:由于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必须要遵守效益性原则,讲究信息化工作的效益,要根据自身的能力,根据馆(室)藏基础,分析用户需求,研究馆(室)藏体系还要考虑馆(室)藏档案的利用率。选择数字化的内容要“经典”,主题要与社会利用“热点”相结合,把重要的,利用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把那些利用率较高且利用后能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档案数字化,可以带来巨大的效益。而那些利用率不高的档案则无需数字化,否则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根据馆(室)藏档案的特色选择这些档案进行数字化,提供独具优势的服务。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优势,特色馆藏信息和特色服务往往是赢得用户和创造效益与价值的关键所在。在进行数字化建设时,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做到按“需”数字化。

以我单位为例:我单位现保管着管理类档案、产品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基本建设档案、实物档案、照片档案、地质档案等多种类别的档案。但其中以地质档案的利用率最高。地质档案中详细的记录着每一口油水井的动、静态资料以及每口井从投产到目前的生产数据,油水井演变过程,能给我们提供初始条件下地下储层的情况,是原油生产建设的主要依据,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条件。有效利用地质档案为油田的高效开发和稳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因此我室就将地质档案做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重点,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率先对二十一万余份地质档案进行了档案信息数字化工作。

那么档案信息化建设又需要遵循什么原则呢?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1、文档一体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前提。这就要求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到办公自动化的总格局之中,与办公自动化融为一体,同步进行。同时,也要求档案人员积极介入此项工作中,提出档案管理和电子文件归档方面切实可行的需求。

2、归档双轨制,是纸质文件向电子文件过渡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虽然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和应用,但它的法律作用和凭证作用尚未取代纸质文件的地位。据专家预计,在较长的时期内,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还会继续并存。而且按照国家档案局的要求,电子文件必须与相同版本的纸质文件一同归档。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在网络时代的必由之路,是深化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必然要求。它是一项耗资大、要求技术含量高的业务建设。作为企业内部的档案馆(室)要想在信息化建设中有所建树,使档案工作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并能将档案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还应该坚持前瞻、协作、实用、人才储备四项原则。

1、前瞻原则: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数字化档案馆,将档案资源和档案各项管理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实现档案信息的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它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地有序进行,是一项耗资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所需的各类硬件及网络设施、软件开发以及进行数字化的投入,都需要高昂的费用。因此,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作为企业内部的档案馆(室)在极其有限的财力前提下,一定要审时度势,深入调查,科学论证,努力保证软硬件配置、软件开发标准和网络结构等在各实施阶段的一致性,将有限的财力用在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部位,保证软硬件资源的可继承性,使其既能适应当前信息业的特点和要求,还能符合今后发展和应用的趋势,尽可能避免资源的浪费。

2、协作原则:档案信息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管理规范、数据库等方面的建设,在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于人力、财力有限的企业内部的档案馆(室)来说,独立完成这些项目存在相当大的难度,这也是制约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一大难题。因此,只有坚持协作的原则,加强与企业内各个部门的沟通、协调与配合,主动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各部门的配合。才能保证这项工作在各阶段的顺利实施。

3、实用原则: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在量,更在于质,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档案馆应坚持实用的原则。不仅要对馆藏档案目录进行数字化处理,更应有选择地对馆藏档案进行全文数字化,在信息服务的特色内容和独特形式上做文章。用自己的特色信息服务满足社会需求,使自己的信息具备"惟一性",从而让利用者面对庞大的信息体系,而选择点击你的网址;根据利用者的需求,将馆藏信息资源加工成系统的、专题的、有序的信息,有机地将它们连接成一个整体,为利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4、人才储备原则:由于电子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档案工作的需求。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的实现不是档案馆(室)某一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单靠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档案队伍素质对档案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档案队伍计算机技能的提高是目前档案部门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档案馆(室)只有克服困难,迎头赶上,与其他行业同步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科技信息的日益全球化以及就业的压力,高职院校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所占的地位日益提高。众所周知,高校档案是高等学校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管理及其他各项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等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是学校发展历史的缩影和真实写照。也是衡量一所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因素有之一,其价值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其服务领域也由原来的高校内部逐步扩展到社会诸多领域。例如南京大学档案馆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首先,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教育深化改革的需要。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不断合并重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新的办学模式不断涌现,对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速度和效率的需要越来越高。如果还沿袭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势必会滞后于高校工作的发展需要。其次,高职院校利用者利用的内容拓宽了,要求也提高了。不仅仅是查阅大量的纸质档案文件,更要求档案工作者提供各种形式的专题服务。例如毕业生选导师时,不仅要求要查询所选导师的论文专著,还要求要查询该导师参与的科研项目以及学术报告的视频等。最后,传统的档案管理服务手段已跟不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政务普及。档案人员要管好档案,就要提前介入电子文件和管理工作中,以管理档案的形式管理电子文件等有用信息,可有效避免出现电子档案文件管理的“时空黑洞”。

二、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绝大多数都是由过去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大多数高职院校档案室规模小,起步晚,投入少,技术设备落后。总体的信息资源建设状况尚存在以下问题:

(一)多数高职院校领导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缺乏认识。档案管理工作停留在建档、管档上,没把档案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来认识和利用。导致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再加上有关部门参与意识薄弱,在档案资料的收集、利用等方面未能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更提不上对档案信息化建设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二)开发和利用的方式和手段落后。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已对本室档案实行计算机管理,初步实现了在电子文件统一归档。但都未作为档案进行系统化的处理,而且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的管理软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了这些宝贵资源的散失。由于当前电子文件的保密、保真技术尚未成熟,档案信息不能联网。提供档案利用的方式大部分还以手工操作为主,计算机操作为辅。不能实现档案目录网络管理与档案信息网络化管理共享信息资源的要求。如果档案积累的时间比较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这给档案的查找、更新和维护都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三)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专职档案人员少的问题。档案日常管理工作繁琐,一个人要身兼数职,工作无法细分。高职院校档案工作人员要么毕业于非档案管理专业,多数是半路出家的,缺乏档案管理基础理论知识,要么档案工作人员只有专业知识而缺乏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档案工作部门甚至成为接收富余人员的机构,造成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整个档案队伍素质普遍偏低。再加上一些具有高级职称的档案管理者面临退休,高职院校又缺乏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措施。这都意味着档案事业的发展不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三、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设想

第一,作为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者应站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高度,不断更新管理观念。把档案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来看待,有效地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率,提供对外宣传等信息保障。更大地发挥档案信息化的作用,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创造奠基。

第二,建立—套科学、合理的档案工作管理制度,让工作人员心情舒畅,自觉地去履行岗位职责。档案部门应明确电子文件归档的时间、范围、建立一个大多数软件都能接受的文件信息存储、交换格式标准。才能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共享。著录时使每一项数据项与事物形成映射关系。开发利用时,要健全电子文件的使用和管理记录。电子档案形成后,制定保密和备份制度,使电子文件尽可能地处在安全保密状态。

第三,加强档案管理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现有的档案队伍大多知识结构单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员必须是既具备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又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技术的人才。重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的优化,不断补充青年档案管理人员来充实队伍。

第四,充分利用校园网,收集整理档案信息,建立电子档案管理数据库。把档案软件管理系统接入学校的校园网,实现档案查询和检索自动化。鼓励各部门以电子文件的形式按规定格式和要求上报档案材料,如照片、录音、录像、文字等。利用网页制作技术,在校园网上开辟档案信息站点。

第五、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校不同就在于专业设置,具有行业特色,注重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鉴于此应加快建立本校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的特色数据库档案。加强教学档案建设,突出高职院校室藏特色。

第六、档案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有使用权限的问题,但网络易受到黑客攻击、网上窃听与篡改、病毒、程序缺陷、技术淘汰等众多因素的威胁,故要建立档案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

结束语:总之,高职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不仅仅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管理效率,还对维护学校权益等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需要企业管理标准化作为支撑,信息化系统也需要企业标准化的数据。标准化工作主要包括企业管理标准化和企业信息标准化。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基础是管理制度标准化和管理流程标准化。从管理制度标准化来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管理制度的标准化,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流程、岗位职责,做到有法可依。二是信息化制度标准化。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和推广,也需要标准的制度和体系的保障,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各类业务应用系统的可靠、高效、持续、安全地运行。同时,为保证信息化系统的运维,建立信息化培训和考核制度,即要普及信息化知识,又要将各部门人员对系统的应用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关于管理流程标准化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业务流程标准化,一个是工作流程标准化。业务流程表示企业一个完整业务过程,包括前后部门之间的协同,不同信息之间的流转。业务流程标准化是对企业管理层面的规范。而工作流程是具体工作的办理顺序,体现在系统中就是一些审批流程。信息化归根到底就是对数据的处理,信息化的意义就在于能将离散的数据通过采集、保存、传递、共享、分析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从而进一步转化为企业知识,而作为知识资源又可以指导和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为决策服务。而目前企业的信息标准化程度低,数据格式根本不统一,数据之间缺乏必要的勾稽核对关系,部分信息归口管理部门不明确,造成数据重复、冗余、不一致,严重时可能导出决策层做出错误的判断。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需要以制度化和标准化管理为保障,构筑信息化管理的牢固基础。据调研显示,66.3%的企业建立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62.3%的建筑施工企业已经建立了运行维护管理制度;59.5%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机房及设备管理制度;49.6%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组织管理制度;44.4%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采购管理制度;42.9%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38.1%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培训管理制度;33.7%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信息化相关技术资料管理制度;30.2%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数据采集管理制度;29.0%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应用与绩效管理制度;1.6%的建筑施工企业建立了其他信息化管理制度。可见,绝大部分企业对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运行维护管理制度以及机房及设备管理制度比较重视,约半数企业对信息化组织管理制度、采购制度、建设制度比较完善,具备较好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数据采集管理以及应用与绩效管理制度被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在下一步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制度制定时应得到关注。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标准化需要首先建立信息标准体系,体系包含一系列的信息标准文件,例如:数据分类标准、数据定义字典、数据标准名称和数据编码标准等,这些数据标准首先统一了不同的业务数据模型,是信息管理的基石。信息标准体系内容涉及企业管理所有业务领域,包括组织机构、人员、工程、合同、客商、材料设备等。针对具体业务应用的数据元,标准体系要求统一分类、统一名称、统一定义、统一编码、统一属性、统一值域。规范企业信息标准化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第一是兼容性,信息的标准化工作要充分考虑企业业务中原有数据标准,保持信息化数据标准和业务标准的一致性。第二是标准性,保持编码唯一性和“无二义性”,符合数据元标准体系中数据定义和属性定义的原则。第三是扩展性,充分考虑未来业务发展和信息膨胀,在设计编码的时候给予充分扩展空间。第四是可操作性,数据编码与将来的系统实施紧密结合,充分考虑信息系统实施的需要,编码的具体工作可以提前于系统实施。第五是统一性,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按照统一的编码规则体系进行。第六就是建立信息标准化管理体系,包括技术人员配备,以及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标准、更新等制度建设。

篇6

实际情况表明,绝大部门医疗单位的各种信息系统都是向公司购买的。由于各个血站的规模不同,管理方式也不同,加之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信息管理系统于每个单位都会有不同的参数设置。对于这些不同的设置,如果软件公司的工程师不能及时、详细地了解到具体情况,则会延长测试和改版时间,这对整改系统是不利的,同时,会滋生单位上、下级间的负面情绪。当软件公司进行维护时,如果不能及时对自身的信息化设备和相关设置进行对接,则会引发错误。对于信息系统的开发,由于血站人员的构成和环境因素,其技术水平和积极性无法与专业软件公司相比。信息管理部门置身于医疗系统,最接近一线,最易了解一线的需求,是医学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角色。要想加快医学的信息化建设,信息管理部门必须熟悉其业务流程。因此,血站信息管理部门应熟悉各个环节的业务,在与软件公司的沟通中起着桥梁作用,能在最短时间内配合软件公司完成信息更新;血站应是合格的信息系统维护者,必须掌握好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情况,了解现阶段各个信息点的运行状态;血站需要有一定的开发能力,能对购入的软件进行消化和了解,以实现所购产品的自主维护。

3信息管理部门应不是维修部门

从2008年对广州地区多家医院信息科的领导的访谈看,各家医院的信息科都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低技术含量的IT服务,且有些医院为划分人员的层次结构,未能进行IT服务的科学管理。为了使信息管理部门能更好地进行核心管理,避免被低技术含量的IT服务影响,其定位不应为维修部门,应从整体层面考虑,设置专门的维修团队或由外包公司进行。同时,应规范维修流程,信息管理部门员工的精力应投入信息系统维护工作和学习新兴技术当中。

4信息管理部门应是血站信息化业务培训机构

实际工作表明,很多软、硬件问题都是因各级医务工作人员的误操作、疏忽和操作不熟悉造成的,很多故障都可由指导医务人员自行解决。对于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具有更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理解水平,同时,在使用电脑时,学历高的工作人员往往比学历低的出现错误的概率低。因此,加强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员工信息化业务水平,是现阶段信息管理部门脱离低级工作的有效方法。信息管理部门应熟悉各项血站业务流程,在培训中融合业务操作,从而使得相关培训完整、有效。

篇7

二、河南农村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成本问题。河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彻底的农业大省。经济实力相对落后。农村信息化成本问题就是所面临的一个严重危机。面对经济实力低下,生活在温饱,甚至是温饱水平以下,文化素质又普遍比较低的农民来说,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经费来添置并不太奢侈的农村信息服务设备并支付数额不菲的运转费。因此,如何让需要农业信息的广大农民获得廉价的信息服务,是农业能否快速发展的关键。

2.农村人口数量大,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河南有7000万农村人口,占人口数量的70%,相当一部分人连电脑都没有接触过。许多行政村中,只有一个人懂电脑,也就是从大学生中招聘的村干部助理。这就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河南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因此,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以及文化知识也是影响着信息化发展的要素。

3.农村信息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大大降低了其利用价值。目前我国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仍是广播、电视和报纸。广播和电视的传播属于线性传播,速度快,播出信息不可任意回放;报纸属非线性传播,速度慢,但信息可以反复阅读。然而这些传统的媒体都是单向传播,只能把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却无法把农民的需求反馈回来,然后再主动向农民提供服务。农民只能通过另外的途径即电话和信函传递反馈信息,这种原始落后的信息交流方式和缓慢的信息传递速度使不少信息既丧失了信息的时效性,又缺少了问题的针对性。因此,信息化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

三、推进河南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成本问题过高。这些基本得到了解决。中央和河南省政府每年从财政中拨款,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专款专用。同时我们还应该从多渠道,多方法筹集资金。严格控制成本。防止出现重复建设,浪费建设。争取做到村村通网络,家家有电脑。

2.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环节,也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再次,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因此,要将乡镇学校和农村信息化的建设联系起来,以乡镇学校为依托建设当地农村信息中心,将乡镇学校建设成当地信息中心,作为农村信息化的突破口。另外,要有计划地开展信息队伍人才培养,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户利用信息,共同发展。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扩大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创新研究机制。只有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扩大农民对农业信息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

4.为农民提供可靠便捷的信息服务,建设村信息平台,帮助农民及时了解政府政策,形成反馈体制。其中,一要突出农民增收这一主线,使农业信息服务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挂钩,让农民从获取信息中得到实惠。二要联系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引导农户或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三要结合国情,使农业信息的进村入户工作积极而有效地进行,重点解决好广大农村的信息覆盖问题,使计算机网络和传统媒体在农村信息服务中优势互补,使农业企业和农户能用得上、用得起。

篇8

1.3服务器虚拟化的优势每台服务器的利用率大幅提升,从而硬件投入需求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并且大幅降低数据中心的电费开销。利用虚拟化管理程序,可以轻松实现快速部署服务器、服务器备份镜像等操作,方便服务器管理,大幅减少维护成本。

2主流虚拟化软件分析比较

要有效地解决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信息系统数量快速增长导致的服务器的数量及管理维护成本快速增长的突出问题,合理使用和管理几十甚至上百台的同构或异构集群,使之发挥最大功效,就需要合理选用具有强适应性和优越性能的高职院校服务器资源虚拟化部署方案。下面就几款主流虚拟化软件进行分析比较:2.1Xen思杰基于Linux的虚拟化服务器Xenserver,是一种全面且易于管理的服务器虚拟化平台。因为XenServer最早用于Linux服务器,所以它与Linux兼容性一直保持很高,XenServer最大的价值也是体现在Linux服务器上的,所以如果用户主要使用的是Linux服务器,尝试使用XenServer应该会更合适。

2.2Hyper-VHyper-V是微软开发的一款虚拟化产品。Hyper-V底层的Hypervisor是运行在最高的权限级别下的,微软称其为ring-1(Intel称为rootmode),而虚拟机操作系统的内核和驱动运行在ring0,应用程序运行在ring3下,可以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其实微软Hyper-V真正优势在于免费上。因为Hyper-V是集成在WindowsServer中的,所以如果主要使用微软相关产品并且需要与微软管理工具的集成度很高的话,Hyper-V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2.3ESXiVMware公司的服务器虚拟化软件ESXi专为运行虚拟机并最大限度降低配置要求和简化部署而设计。ESXi的虚拟化架构是裸金属架构。(裸金属架构是指虚拟化软件直接安装在服务器的硬件上,并允许多个未经修改的操作系统及其应用程序在虚拟机中运行。)在ESXi中,虚拟机的虚拟设备驱动与ESXi内核里的物理设备驱动直接相互连接。这不仅能提高性能,还能提供更广泛的操作系统兼容性。VMwareESXi提供储存虚拟化的功能,可以兼并服务器而减少设备购买及维护成本外,也可因效能的高低需求,以VMotion技术在各服务器之间动态迁移系统平台,让系统管理员更有效的实现资源调度,并且当系统发生灾难时,可以在最短时间,迅速恢复系统的运作。可以说VMwareESXi是适用于任何系统环境的企业级虚拟机方案,其适应性与稳定性已经得到实践证明与广泛认可。ESXi可以让大多数在x86上执行的操作系统都能在虚拟机直接上运行。

篇9

城建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由软件、硬件、数据三部分组成。其中,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可以通过引进得到,唯独数据库的构筑只能依靠自己扎实建设。因为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和成功运作,要靠基础数据的支撑和对基础数据的科学管理。为此,必须努力将档案管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调整到适应信息化建设上来。一方面,要根据档案管理的要求,对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任务提出明确要求,联系实际,不断加大信息管理系统研发应用工作的力度,积极扩展研发成果和实际应用。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档案管理和档案数字化工作,推动主要业务工作重点有序向信息化建设全面转移。

三、在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1.数字化、网络化不等于信息化。城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具有广泛的内容,它包括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的有序整理、信息数据库与信息网络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规范标准的制定等等。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档案资料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的建设等同于信息化建设,而应从多方面入手促进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

2.立足现实,加强标准化建设。城建档案信息技术处理,既有地域上的差异性,又有业务上的共同性。目前,各地城建档案馆普遍单独进行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开发,无论是经济性、通用性都不利于协调统一。当务之急是加强城建档案馆之间的横向联系,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把计算机应用及适合共性特点的软件开发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要力求软件功能设计既具有相对的统一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较强的应用性,争取在最大范围内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整合档案信息资源,以整体优势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确保“城市记忆”功能的实现。城建档案集中、系统地保存了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信息优势。因此,信息化建设不仅要解决好与城市建设系统各专业、各行业及其管理环节上的合作,实现城建档案信息与相关信息的融合贯通,还要解决好信息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安全传输问题,确保“城市记忆”功能的实现。

4.注重质量,加强特色建设。信息化不应流于表面和形式,而是要注重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档案信息是否适合用户需求,是否实现了档案服务功能的全面拓展和最大优化。如果传输的档案信息不能被接受和利用,那么信息化就意义不大。为此,城建档案工作必须与社会广泛联系,了解社会需求,掌握信息利用规律,深入挖掘馆藏潜力,注重特色建设,在档案信息服务方面充分体现吸引用户的魅力。

5.着重用户的实际与需求。不同方面的用户是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直接受用者,但由于受计算机知识等因素的制约,使城建档案信息化与一些用户还有一定距离。重要的是要建设一种便捷的、更加适应用户需求的新型档案信息服务关系,充分照顾用户需求,保持与社会同步发展。

篇10

1.2网络建设与信息共享

强化信息网络建设是社会保险发展的重要依托,这要求各社保部门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实现社会保险的信息资源共享。一方面,信息公开是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环节,不以开放为前提的信息化建设是低效率的建设,而网络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媒介,有效利用网络优势,使用户便捷高效地进行社会保险相关事务办理也是社会保险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注重和强化相关部门与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险办理机构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社会保险信息化征管的实施需要社保部门对大量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和管理,强化社会保险部门与其他部门的信息共享工作,社保部门在进行内网建设时,要关注信息安全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在进行外网建设时,要关注用户界面的友好性和面向社会大众的信息服务问题,从宣传、管理、等环节加强社保信息的公开与共享建设。

1.3规范工作与统一管理

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秩序、规范社会保险各个工作环节的业务流程是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社保部门既要保证社会保险的信息安全,又要加大社会保险信息共享的力度,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这就要求社保部门明确社保工作的各项秩序,使得业务流程有条不紊地运行,减少意外风险的发生。社保部门可以使用以网络技术为手段、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新兴管理方法,将社会保险登记信息、投保人员信息、社会保险金缴纳信息及各种基金的账务信息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中,以便对社会保险相关信息进行及时调用与科学管理,避免因人工管理而易发生的误操作问题。

2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改进策略

2.1建立统一网络与数据标准

要在全国范围内构建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网络,就要以各省、市、县社会保险的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建立以社会保险主管部门与相关机构为主体的内网和面向社会大众的外网,并在城市联网的基础上构建全国社会保险信息网,通过全面规划与实施方案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争取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各城市互联信息网络建设。在社会保险信息网络建设过程中,数据标准的统一尤为重要,只有达到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数据才能在不同信息管理系统间实现交换和跨时空、跨地域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实现社会保险信息全国联网。

2.2建立资源数据库与信息共享

建立资源数据库是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必须面对的挑战,社会保险信息资源数据库中应包含投保人员的基本信息等内容,以现代化管理手段进行信息存取和信息服务,而建立资源数据库只是第一步,及时进行系统升级和数据更新才是资源数据库后期维护的重要环节,只有建设灵活、动态和具有一定开放性的数据库,才能满足社会保险工作人员的信息管理需求和社会大众的信息获取需求。此外,各地区应该统一资源数据库的数据标准,这对扩大资源数据库规模和实现各区域间的社会保险信息资源共享具有重要作用。

2.3完善相关制度与法律法规

要推动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就必须对社会保险信息化相关问题进行制度革新,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法律法规,这对规范各社保部门的信息管理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各地区社会保险信息网都应该实行统一的数据标准,在信息采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等工作环节中有据可依,社保部门也应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力求信息安全并积极提高信息查询与获取效率,政府部门也应该积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对社保部门进行审查与监督。

2.4提高社会保险人员素质

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需要高素质信息人才的支持,因此,社保部门应该积极提高内部社会保险人员的信息化素养,综合考察人才的信息责任意识与网络操作水平,既要求社保人员具备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和专业的理论基础,又要求社保人员学会运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手段,提高其计算机操作能力与系统维护能力,各单位可以通过定期培训和考核的方式检验社保人员的业务水平,也可以通过责任制度和奖励机制提高社保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各行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社会保险的信息化建设也应积极跟进,全面规划与制度革新、网络建设与信息共享、规范工作与统一管理是目前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性问题,对于现阶段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的不足,相关单位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网络与数据标准、建立资源数据库、完善相关制度与法律法规和提高社会保险人员素质等方法进行改进。

作者:徐士刚 单位:黑龙江省农垦二九一农场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篇11

1以系统化思维构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体系

现阶段,针对基层信息化建设中的不足,需要先对其各个县域、乡镇、农村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中的设备进行实际的调查统计,然后借助现代化的办公系统,根据动物卫生管理系统的框架结构实践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在互联网+思维的引领下做好基层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的思路指导;并在制度层面按照市级相关规范条例,结合当地情况具体设置一系列关于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安全、技术、风险管理规范,以及人才引进条例;然后,根据制度规定引入责任追究制度,令各个方面的职能明确与责任实施对接,落实到具体的负责人,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同时,应根据制度规范条例方面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满足的标准与要求设置对应的建设考核评估指标,并将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与评估机制进行多机制并行推进发展,形成“以制度引领、多机并推进运行”的信息化建设体系;并按照系统思维,使其中的大体系构建完成后,在每个部分做好小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化建设效率[1]。

2配置匹配性的硬件资源及软件资源

基层的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应与市级信息化建设进行匹配设置,比如以县级防疫为主,在该中心下的镇级、农村点状分布形式上根据地理位置、移动通信发展水平,管理辖区的范围以及养殖动物的数量等具体资源分布,对应地匹配电脑、网络、软件、传真、复印打印一体机、摄像头和GPS定位仪。完成此类资源配置后按照动物种类、屠宰场地、养殖中的卫生状况,对应设置相关的评估指标,形成基层由县级统一管理的视频主导、资料指标化传递、信息多点分享,检疫、消毒、兽药应用、屠宰和肉质出柜,以及中间各个环节间的动态化监督、备案,建立动物档案,使管理监督与风险预防等贯彻到可以追踪每头出栏动物上。在技术导向下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从技术路径出发,由县级组织各镇的卫生监督人员实施技术培训与一般性的操作、安全防护,并派遣具体的巡回人员进行多地域间的技术指导与支持,提高信息化建设完成后的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并全面推进信息化实践应用。

3多样化推进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

由于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牵涉到基层整体的动物防疫,以及后续的肉质品质量,因而在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从多个方面实践。首先,在管理层面需要以现状与应用中的问题、信息反馈实时进行制度补充、革新,并对应调整各机制运行中的具体内容。另外,针对视频、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应将监督机构与防疫机构进行结合,提高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享率,并做好相应的备份处理;若某个号牌的动物出栏、运输、屠宰、肉品出售,则应根据其出生、挂号牌时间、喂养环境、应用药物与所用饲料、卫生状况、疾病中的预防情况,以及相关应用药物、运输过程是否存在某些过失处理等,做好针对每一头动物的信息收集、整理形成档案,并在完成肉品输出后对其档案进行保存[2]。多种资料之间的对比可以更完整地实现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后的无缝监督,提高食品安全监督水平。

4结语

动物卫生监督牵涉到民生问题中的生产与生活,也与农户、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需要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就预先做好整体战略意图方面的计划推进与研究探讨;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对应的高效化监督手段;建议在现阶段根据具体发展状况增加人为的下基层监督与信息化监督两种监督措施并行的方法,一方面做好监督工作,另一方面针对农户养殖过程中的不合规范的方法进行有效的纠正与指导,为其健康养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由于基层信息化建设中会遇到诸多因素阻碍,因而应制定循序渐进的建设推进工作,争取以渐进方式推进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

作者:邹小娟 单位:新乡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篇12

二、企业信息化环境中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来看,由于绝大部分的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都不够健全,而且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所以,直接导致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中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难以突破的瓶颈。没有完善的会计信息化,就会因为缺乏完善而且科学的体制规范,致使企业的内部管理极其混乱,让企业的发展相对而言比较落后。就目前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以几个建设问题是比较常见的:1.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起点低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时间并不是特别的长久,因此,国内大部分的企业在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未能站在较高的高度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仅仅只是停留在传统而且局限的思维模式中。始终没有办法从传统的手工核算方法,然后计算方法,事后报账的固有思维中跳脱出来,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结果不理想。2.企业内部的协调性能差企业内部部门多,人手繁杂,在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过程中,能力,出现内部衔接性能和协调性能差的现象,从而直接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成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很多企业在对财务进行管理的时候,其会先经人工核算,在录入到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这种财务管理模式说简单一点就是从一个人的手里,再到另一个人的手里,两者在来回交换的过程中,如果衔接性不强,调节性能差的话,就会影响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无法发挥它原有的管理功效和预测功能。

三、加快企业信息化环境中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加快企业信息化环境中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转变传统的思想,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思想的起点,不要因循守旧,固执已见,沉溺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应当从企业自身的实际采购情况,库存情况,销售情况等方面着手,及时发现并且了解企业财务的财务分析,资金管理,成本控制以及财务预测等实际情况,然后将这些情况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企业一体化的信息管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建设,不仅仅只是指利用计算机来对企业的财会业务进行核算而已,这是一种能够帮助企业将各项财务情况进行集中化管理的模式,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只有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属于自己企业完善而且科学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才能够让自己企业的财务管理和财务监控水平得到提高,为其的腾飞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张苏馨 单位: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用事业分公司

参考文献:

篇13

1电厂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按照国家政府机关对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是构架现代化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活动的必要要求,电厂企业也不例外,必须按照规定落实好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将档案信息数学化处理并依靠档案管理软件与网络实现远程录入、查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无纸化办公的需要,通过信息化管理,档案信息存储量大、保存时间长、录入方便、档案信息分类清楚、查询快捷,是企业产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得力工具,是迎接各种评估检查以及企业政策制度决策的依据来源[1]。

2电厂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现存主要问题

目前,电厂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在不同企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现存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专项资金投入不足,硬件配备不齐备。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先进的、数量足够的硬件设备是开展各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条件,需要确保各科室、车间有先进的办公电脑、打印机、碎纸机、扫描仪、网络、U盘、摄影机、照相机,保证配套数量,并根据技术更新情况和设备陈旧情况及时的报废更新。目前,普遍性的问题是:1)电脑的更新换代跟不上,大型的编辑、剪辑速度慢;2)打印机多为简易机,打印速度慢、硒鼓质量易损、打印机故障率高;3)扫面议扫面清晰度低、运行速度不满足大批量扫描需要;4)摄影机数量少,借用手续繁琐;5)领导总认为现在手机都有照相功能,不需要照相机,没有专业化的照相机,不可能拍出高质量的档案信息资料;6)U盘由职工自费自备,往往存储空间小,图价格低廉质量难以保证,一旦损坏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信息损失;7)无线网络覆盖率有限,很多信息化资料需要先传输到计算机电脑上,因为无线网络覆盖区域和传输速度有限,移动电脑、手机等不能在电厂任意位置输入录入信息;8)专业化的档案信息管理软件不先进,电厂具有自身特点的档案信息类别和内容,需要专业化的档案信息管理软件,并且具体项目与电厂的各项管理制度与生产实际相匹配[2]。2.2人动过程中,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交接不细致。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各车间科室与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紧密协作。当出现人事职位变动时,往往会给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工作交接不细致,导致新人新岗不熟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业务流程,更容易出现档案信息的归档不及时与丢失。2.3档案信息化管理网站维护不够。很多企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网站缺少维护,导致档案信息化管理网站的信息量少、内容陈旧,不能发挥网站的管理服务功能。具体分析原因如下:1)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量庞大。2)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技术人员专业性差,不是信息化管理专业背景,缺少技术功底。3)基层部门在落实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时,不落实。4)主管领导不重视,专业岗位人员工作作风有问题。2.4档案信息化管理规格不统一、指标不细致当前,很多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指标不细致、基层工作任务不明确,以及信息材料的规格要求模糊、不统一等现象,不利于档案信息的系统管理和查询使用。

3电厂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3.1电厂企业管理层要注重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专项资金投入。高水平的电厂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与专项资金的投入是呈现正比的关系。电厂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专项建设资金投入:1)在专项资金上确保各科室、车间有功能先进、且配套数量充足的办公电脑、打印机、碎纸机、扫描仪、网络、U盘、摄影机、照相机等。2)在预算中,做好信息化档案建设所需要的办公耗材、设备维护预算。3)采购专业化的档案信息管理软件,最好是能够与供应厂家定制符合电厂实际需要的专业化管理软件。4)进一步做好网络建设,实现电厂内网络覆盖无死角,方便档案信息化管理。3.2领导要高度注重具体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建立责任制。电厂应进一步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狠抓档案信息化管理落实工作,将档案信息建设工作与日常的岗位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做到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工作进度同步[3]。要求全体员工具有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对不落实、私自销毁、归档不及时、不按规格要求的现象坚决追究其本人责任与部门主管领导责任。3.3人动,做好工作细致交接。电厂各部门人动时,不要匆忙,要树立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给予充分的时间以细致的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交接工作,避免出现新人新岗不熟悉档案信息化建设业务流程的现象。可以制定出结合岗位工作实际情况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手册,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流程、规格进行制度化建设,在新人履职新岗之前可以学习,在新人履职新岗初期可以按照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手册的内容来作为标准。3.4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网站维护。1)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招聘专业对口的专职化工作人员,配备足够数量的信息化管理建设队伍。2)对现有人员,应该定期的开展全员培训学习工作,组织全体职工学习档案信息化建设。3)要建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定期检查机制,通过细致化的评估检查指标体系检查、督促各部门落实好档案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任务。4)要通过制度,约束、强化网站维护与建设工作,并且注重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应用,提高使用率。3.5统一规格、细化指标。高质量的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集团公司或电厂档案管理部门出具详细的工作方案,在工作方案中应该明确好各项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具体的要求。为了实现规范化的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统一并细化工作指标和验收检查标准。

4结束语

电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时间比较短,其建设过程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需要电厂领导、档案信息工作人员和基层部门统一思想、狠抓落实。

作者:李勇 单位:国能德惠生物发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