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信息科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信息科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信息科学论文

篇1

最近,我们耳中一直充满了“后工业化社会”、“信息技术,、“信息时代”、“信息崇拜”和“信息经济”这类说法。我们且仔细考察一下这类“信息”用语,以阐明需要以科学方法来测定和评估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技术在工作场所或在全社会中的影响不正是信息科学家的任务吗?“信息社会”是一个经常用于称谓“后工业社会,的用语(阿坦苇,1982年),在下列大量引用的引文中,奈斯比特(1982年)对之作了一番描述:“我们现在用我们曾经大量生产汽车的方法大量生产信息。在信息社会,我们已经使知识生产系统化,而且增强了我们的脑力。用一种工业方面的比喻来说,我们象在大量生产知识,而这种知识是我们经济的驱动力。人们不得不注意到,象其他人一样,奈斯比特也是在互换地使用“数据”、“信息”和“知识”这几个术语。作为信息社会标志的,应该是为社会福利而使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生产大量数据的能力。而且,大量生产出的数据,其效能并不能与信息的大量生产相.司,也不是生产知识。在一份提交加拿大政府的报告中,塞拉芬尼和安德里尤(1980年)将“信息经济万描述为这样一种经济:在其中,与信息有关的活动起着越夹越大的作用,并且改变着劳动力的构成。尽管人们似乎一致认为,与信息有关的工作;,比例在日益增加,但我们需探究一下,这些数字当中究竟有多少可用来支持关于这种增长的绝对性的论断。如果我们把那些致力于创造、加工和传递信息为工作当介与信息有关的工作,那么,这个门类毫无疑问是处于增长之中。奈斯比特(1982年)提出这样泛论断:195丁年只有17%的工作与信息有关,而在80年代早期,已有多至60写如工介与信息有关。较为大量的这类工作包括牛员、会计、证券经纪人、管理人员、你险业人员、官员、律师和银行家。某些属丁于边际地位的工作,也可列为信息工作,包括下述人夕:节口编制人、教师、秘书和技术人员。还有些工作常常归类为与信息有关,但人.门一可能不同意将其定为此类,这些人员包括医生、工程师、建筑师、社会工作者、护士和牧师。人们可以轻易地把上述职业中的许多工作划分为服务行业。某种工作以前可能一直被认为是一门职业或是一种服务工作,那么现在是什么使这种工作成为一种“信息”工作了呢?罗扎克(1986年)把直接与信息打交道的经济部门定义为“信息经济,环境中沟“信息部门,,它包括信用社、数据营理人,直邮公司、公共舆论专家市场销售专家和人口统计专家。“依赖信息的部门”要包括那些在决策时利用信息的企业,例如很行、保险公司、经纪业机构和政府。托夫勒(1980年)所描述的“信息领域”具有与奈斯比特为“信息社会”和麦克卢汉的“全球村”(萨普雷南特,1985年)相似的含义,因为,所有“信息领域”指的是一种传递信息的通讯网。托夫勒认为,如果有一个适当的“信息领域”,信息就可以有效地大量生产和传递,就如同目前大量生产的货物之有效流通一样。问题不是在于能否做到这一点,而是在于该如何去做,以便提供适于利用目标的信息。有什么证据使托夫勒得出结沦说,“人们和组织不断地需求更多的信息,整个系统开始输送越来越大的数据流。”人们可能注意到托夫勒话中的含混之处,即一方面人们需要更多的信息,一方面系统又正在提供更多的“数据”。在这些大量的“信息”问题中,人们盼望能出现对业已确定的信息科学研究的作用的高度认识。为此,人们盼望看到信息科学杂志有所增加,大学的信息科学系有所增加,看到这一学科的学位教学大纲。

三、信息科学

(1)学科的演变

信息科学在沉年代后期开始作为一门学科获得承认,虽然可以溯源于战后对技术的热忱,最明显地表现在布什的著述中(1945年)。自二次大战以来,控制礼传播科学情报的兴趣一直有增无减,而且在SC年代中期第一批人造卫星发射之后更加提高(谢拉和克利夫兰,1977年)。把美国文献研究所易名为美国信息科学学会,标志着这一领域已形成为一门可以认同的学问。博克(1968年)对信息科学提出了下述定义,这个定义直到今天仍然是正确的:“信息科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所研究的是信息的特性和作用,支配信息流的动力,以及处理信息,使之最便于获取并得以最佳应用的方法。信息科学所关注的是与信息的产生、收集、组织、存贮、检索、解释、传递、转换和利用有关的知识体系。”70年代对于实验性的和商业上可行的信息检索系统,以及理论基础的巩固都是重要的。这十年一直不断地热烈讨论信息科学是否应该被认为是一门真正的科学。谢拉和克利夫兰(1977年)作出了如下深刻的评论:讨论是什么构成信息科学基础的文章连篇累犊,逐篇进行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一种哲学的思辨论调,于是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人们在靠夸夸其谈来要人们承认信息科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80年代涌见出大量约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实验系统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检索系统,出现了文献计量学并更加深人地探究信息的基础J到80年代中期,我们能够看到人们终于承认信息科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克切恩,1984年)。‘同时,权威人士宣布“信息时代”开始降临,并到处散布说“信息”是一种商品、一种资源、一种技术,甚至是一个第三世界(希鲁克斯,1033年)。从布什的技术“定位”论,经过能年代对信息科学概念的推出,再经过70年代书目系统的统治,进人80年代又出现了文献计量学人工智能技术—信息科学已经作为一门稳定的和可行的学科而形成了,只是还不能说已得到充分的承认。在经过20年的应用和研究之后,人们可能还会提出下列洁问:为什么信息科学家这么少?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信息科学部门?为什么出款资助信息技术,而不相应地资助信息研究?当大学提出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浪潮时,这些间题求答之急迫更使人困惑不解。例如,H.C.克拉克(1989年)在他给校方的任职声明中写道:“我们必须对通讯、图书馆和信息研究、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的教授、学习、著迷和其他形式给予特别的注意。”

(2)当前状况

根据对本专业杂志的数目、信息科学论著撰稿作者的“本门,学科和北美各大学中信息科学的现状的考察,我们对80年代末期信息科学的状况做一点非正式的评价。萨拉塞维克(1979年)对文献进行了考察,力求掌握信息科学本身规模的状况。通过对《信息科学文摘》(ISA),《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文摘》(LISA)和《计算机评论》(CR)所复盖的杂志的考察,他测定《信息科学文摘》在45神杂志中与《图书馆和信息科学文摘》所选摘之文章甭迭,在31种杂志中与《计算机评论》重迭。他估计约有10种杂志专门研究信息科学,考察1986年《信息科学文摘》、《图书馆与信息科学文摘》和《计算机评论》重迭,也可得出对80年代末期信息科学生版物片类似月象。考察撰文作者的“本门万学科,可以表明信息科学的构成。对一项小型抽样调查的扫描表明,作者人数正在增加询是计算机科学家(或者,至少是计算机邹门的成员),尽管大多数信息科学课程设置在图书馆学淀。最后,让我们简单地考察一下北美大学中信息科学的状况,这里是大多数信息技术活动的发源地。人们立即得到的印象足:在这里信息技术的层次高,而信息科学‘几‘层次却很低。我们没有看到期待的那神信息科学系相应增加约情况。实际上,人沉必须煞费心机去寻找是否有所增加!相当普遍的情况是没立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不可靠的)系或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系。匹兹堡、德雷克塞尔和密苏里是少数几个有信息科学学院或信息科学系的大学。尽管信息科学是从通讯领域如信息理论与工程发展而来,而不是从图书馆学衍生出的副产品或分支,但其大部分学位课程今天仍设在图书学院。萨拉塞维克(1979年)一语揭示了底蕴,他说:“信息科学形成子软新型的通讯领域,而不是图书馆学或文献学的表象或变种。”今天,作为一门可以认证的学问的信息科学,主要是在图书馆学院的范围内实施教学和研究。如上所述许多论著作者从“太门”学科灼眼光看来,这是一种有趣的反常现象。需要提出以下问题:实际上有多少研究人员自认为或自称为是信息科学家呢?在以“信息经济”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中,他们何以能为数很少呢?

(3)与计算机科学的比较

我们且将计算机科学的形成和信息科学的形成作一番比较。两者都土现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两者都紧密依靠技术;都受到技术发展为强大推动;都是由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转行来研究的;都是主要着重于应用,而不是纯理论的研究,而且由于其应用的性质,两者都几乎涉及每一个其他的领域。当然我们看到,3c年后,实际上在每一个教育部门都没置了计算机科学系妥有了计算机科学学位灼毕业生,有为数众多的计算机科掌家,有专门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到60年代后期,有许多研究人员自称是计算机科学家,有具备各个档次的计算机科学学位的学生毕业。这些情况正是发生布关于计算机科学是否应该被认为是一门科学的不断争论之中。•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信息科学实际上没有学术部门;几乎没有信息科学的单独的学位,也几乎没有信息科学家。信息科学应用的学科交叉性(不要与信息技术混为一谈)似乎已经削弱了这一领域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说,计算机科学并没有发生这种情况。霍普克拉夫特(1987年)所表明的计算机科学发展与确立的多方面情况也同样适用于信息科学。他指出,计算机科学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它借用了大量的思想来加以发展与推广,基础研究能够综合并逐步提高计算机应用•中的成就。他率直地指出:“科学基础的规模不足,也缺乏足够的研究人员来发展这门科学万。他恳求计算机科学的应用要更好地适用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的潜力如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开发,将使我们在更高的程度上获得有关世界的知识。计算机科学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处理的问题。将使我们增强对学习过程、思维过程和推理过程的认识,•”…我们将开始探索概念、知识结构和语言的智能体系。

篇2

因此,通过信息技术来拓展科学教学的内容十分必要,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感受网络科技所带来的便利,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学习不仅能够扩充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容量,也能丰富小学生的日常见识,从而对一些未知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其次,信息技术也有利于科学教学的与时俱进,信息技术使科学教学变成一个动态过程,将一些最新鲜、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使科学教学变成一个充满了乐趣的知识阵地。

三、促使小学科学教学更加“有声有色”

信息技术以精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等技术优势,使小学科学教学变得异彩纷呈,成为一场调动小学生各项感官的教学盛宴,以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感染力,使教学更加“有声有色”,学生的学习也更加“有滋有味”。例如,教师在为小学生介绍叶子的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包含各种叶子的动态视频和优美的背景音乐进行导入,让小学生感受各种形态的叶子之美的同时,能在那种舒适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这对于提高科学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

2.1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微课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内容充实、简单易懂,是十分宜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步。首先是学生通过微课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熟悉教学内容,发现重点难点,再在课堂中提出来。其次是课后答疑,对于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弄懂或是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在课后通过回顾微课的方式,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记忆。最后是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真实喜好和想要了解的相关知识,自主选择相关的微课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这样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例如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微课资源,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让学生提出疑难点,教师再进行重点讲解。然后再回过头来对照微课教学资源,加深学生对疑难点的理解记忆。

2.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微课教学可以和课堂教学同时展开,两者互相弥补,互相支持,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教学课堂。微课制作方式简单,容易分享,可以建成微课教学资源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先用微课资源进行简单的知识点展示,然后立足于这些知识点,深入开来展开课堂教学。例如,中职计算机发展历史讲授时,教师可以预先通过微课,播放一些计算机从早期到现在的发展视频等。然后再让学生发表自己在观看视频后的感受,阐述一下现在计算机对学生生活的影响。如此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计算发展历史有直观的认识,更可以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发展对人们生活的改变,从而让学生重视计算机这门课程的学习。除此之外,微课还可用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比如在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搜集微课资源,向学生展示课本上所不具有但又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充满兴趣,更可以通过微课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3用于职业教学实践

中职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较强的实践性,除了一般的文化课之外,很多课程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这些实践活动都可以运用微课来进行方案说明或是规则制定。比如,要举办一次职业技能比赛,可以通过微课的形式将比赛参赛规则、比赛流程、评选方式等传达给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课上学到的技术,制作一些往届比赛的精彩画面或是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参与。在比赛过程中,可以通过微课及时显示比赛进程。对于最后获奖的作品,更可以通过微课进行全方位展示。比赛结束后,还可以通过微课总结比赛的经验,记录比赛的精彩瞬间,再将其作为微课教学资源,以备再次使用。

篇4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想像和指望他会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

转变学习方式究竞意味着什么?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但是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认识和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重要保证。

一、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学习是谁的事情,谁应当对学习承担责任?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自己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我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二、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除有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的根本弊端。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值得强调的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随着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增长和提高,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基本甚至完全的独立。

三、独特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持个性的体现。实际上,有效的学习方式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对某个学生是有效的方式,对他人却未必如此。正如多元智力理论所指出的,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的具体学习方式是不同的。这意味着我们提倡转变学习方式,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独特性因此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独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传统教学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很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导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现代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并把它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四、体验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中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此,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强调“操作”,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调查”,强调“探究”,强调“经历”。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讲,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来说,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儿童的直接经验,成为儿童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否则,就会失去其教育意义和发展人的价值。

篇5

玩游戏.上网聊天是中学生较喜欢的一种娱乐方式,特别是电脑进入教室后,除了教学需要外,也为学生玩游戏聊天提供了方便。如何把学生对电脑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呢?为此,我们让学生在校园网论坛上就“游戏的利与弊”谈谈各自的看法,结果很多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认为有益的游戏可以益智,有的认为玩游戏浪费时间,还有的认为只要处理好时间的等……”总之,通过这次班会课,一方面以学生喜欢的聊天方式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思考,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不可沉溺于攻击性的游戏。从而让电脑既成为学习娱乐的好帮手,同时也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知道如何正确处理好学习和娱乐的关系。

在教学管理中,作为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会协作学习,合作学习,并学会在合作中懂得同学间如何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例如在指导学生作品自评、互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别人的闪光点,每一幅作品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但总有一两点闪光之处值得借鉴,相互启发,结合自己的作品扬长避短,或者多位同学共同合作,技术交流、创意交流、既体现了互帮互助的精神,又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不断进步,不论作品还是人品都能越来越接近完美。这样,在学生间就形成积极、愉悦、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又用学生的优秀作品美化机房,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

二、信息技术学科与德育教育的整合: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而中小学德育任务主要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精神内核。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美好的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也才能做一个符合道德要求的人。在创作作品过程中,学生感到如何确定好的主题是最难的。其实有好多好的主题就在我们身边,例如教室的墙上就贴着“工作着、学习着是美丽的”、“人人都要做好人”等。在教学中我还利用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具体的事例,例如我碰到的一位交警,平时在烈日雨中指挥繁忙的,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还专门抓获一些偷车贼,让失去自行车的失主又能找回自己的马儿的故事,启发学生用作品把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表达出来,宣扬人世间美好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要多做好事、善事,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树立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美好的理想。

三、信息技术学科与语文、美术、学科的整合

现在的教育越来越重视美育教育,要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健康情趣和理想的境界。而美育又分美育、美育、文化美育等。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又将如何体现美育教育呢?在这方面我作了一些尝试。

杭州的四月是最美丽的季节,大自然是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最丰富的源泉。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市政府又花了大量的投资把杭州西湖装点得越来越漂亮了:南线开通,白堤、苏堤、西湖边都建了很多有教育意义和典故的雕塑、为学校的教育创造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人文环境,让每一个人在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里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体现了“环境人”的教育思想。

学校组织春游,这一周的信息技术课我就结合春游让学生把春游的感受通过你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有的学生用绘画描绘了春天的景致和春游的场景,还有的学生描绘的是心中的春天,让学生在创作作品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对学生进行自然美的熏陶。

现在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还有欣赏和制作flash作品,在指导学生制作flash作品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主题配上一些好的名画、优美诗词、和经典音乐,使学生对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优美的文学诗词、名画艺术、以及著名的经典音乐有所了解,有所感悟,让学生在整个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既学会flash技术,又接受了艺术美和文化美的熏陶。

美育教育的主要任务还有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学中要求学生将自己对美的感悟用不同的形式表现来,自然而然就形成立美创造活动。我们让学生美化修饰文章,作报刊,制作网页、flas等,这些活动本身就是艺术美的创造,而且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四、信息技术学科与情感教育的整合:

教育是门艺术,如果离开情感的因素,没有感染力的教育,根本谈不上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内化知识。这也是多媒体教学课件依旧不能代替教师教育的原故。

在教学中,我注意用情感的因素感染学生,创设一种师生平等、民主交流的教学气氛,同时也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教育离不开生活,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不再是仅仅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和服从教育要求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地探索世界、感受社会的过程。在教学生作电子报刊和网页时,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以“我最喜欢的**”为题自由创作,结果很多学生写了“我最喜欢的老师”“我最快乐的童年”“我最喜欢的书”等,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还有的学生表达了热爱人生,热爱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渴望人世间充满爱,追求真善美的情怀。

五、信息技术学科与心的渗透:

瑞士的学家裴斯特洛齐对教育就提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化、人性化”的口号。在作品的选题中,我一般都让学生自命题。法国的教育家卢梭就提出了“教育”的思想,就是要从学生的自然本性出发。他认为儿童的自然本性是向善的,因此只要尊重学生的本性,他的个性,就能培养出独立、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所以我们的教育就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感受。况且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感受的愿望,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里自由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这些作品,让我们了解学生真实的心声,也让我们教师真诚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和交流。结果很多学生写了《感恩的心》、《放飞心灵》.《我的世界我喜欢》等。当然也有的同学写了《扭曲的心》.《人生好苦》等,这都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关注,及时给予关注,积极引导,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有一颗健康快乐正直善良的心。总之,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分展现才华的机会,满足学生正当的合理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自主,乐于学习、这也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原动力,也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六、教学与诚信教育的整合:

网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但很多人认为网络是虚幻的。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教育学生不论在现实生活中或是网络学习中都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另一方面,很多学校都开通了校园网,并在校园网上开通网上论坛,师生在线交流等。一次我在网上碰到一位怀疑一切的学生,他问:“什么是诚信?现在上到处都在宣扬虚幻这个概念,现实生活中都没有诚信,何况虚幻的网络?”我告诉他:“很多自以为聪明的人以为说谎可以保护自己,熟不知,一个谎言的开始,就意味着将要用很多谎言来掩盖。况且一个人老说谎会很累的。如果你给别人诚信,别人就会给你诚信。说谎者在诚信者面前也只能诚信,何况谁又愿意和一个没有诚信的人交朋友呢?所以只有诚信才是对付虚假、虚伪、虚幻的最好的办法。”后来他告诉我他改掉了说谎的习惯,还在网上交了不少的好朋友。教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在网上平等对话,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更能接受。总之,网络作为一个工具,具有双重性,我们不能因为惧怕网上的不良信息就拒绝网络。况且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网络化的时代,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与网络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任何事情,只要正确引导,培养和增强学生的鉴别能力,不要盲目地陷入无聊的聊天和所谓的网恋之中,网络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产生很大的帮助。如果人人都能在网上作个诚信的人,遵守网络道德,真正的网络教育就会成为现实。

存在的及解决的策略

篇6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     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篇7

比如,根据往届学生在几何证明时,往往书写格式不规范,逻辑推理欠严密的前馈信息,在平面几何入门教学中就要特别加以重视.每节课有意识地安排一两名中等生板书,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给全班学生作典型纠正,不断强化书写格式规范化意识,逐步养成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样做效果良好.

2获取数学课堂教学信息反馈的途径

2.1口语反馈

这是师生双方通过口头语言交流获得的信息反馈,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以及学生质疑等.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激起思维的波澜.问题难度要适中,使大部分学生能作答,以保持信息畅通.课堂讨论应紧密围绕教学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要组织好不同想法的交流与争论.学生质疑就是对所学的某项内容提出疑问或不同见解,由同学或老师做出回答或解释.在以上过程中,教师可获得不少学生关于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实际掌握程度的信息.

2.2情态反馈

这是通过学生听课表情、坐姿和教师的教态交流获得的信息反馈.心理学告诉我们,青春初期的中学生,虽然不像小学生一样心理外露,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的神情上观察到其思维过程中思维受阻与否的一些迹象.学生两眼有神、端坐聆听,表明所进行的内容对他们有吸引力,教师讲授得法;目光转移、坐姿不稳,表明所授的内容没有听进去,思想上开了小差;表情乐观、态度积极,表明对所学知识已经了解;表明冷淡、态度消极,表明对所学知识没有理解好.学生的这些表情与动作,就给了我们一种反馈,在教学中若能及时观察,捕捉它们,并进行调控,就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3文图反馈

这是通过文字、图象交流获得的信息反馈,如教师板书、提供书面答案,学生书面练习、检测、板演等都是.书面练习和检测题应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由易到难,指名板演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应与题目的难易相适.

通过口语反馈与情态反馈,了解的多属信息的定性方面,量化程度较低;而文图反馈不仅信息量大,而且稳定可靠,教师可大面积了解学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

3数学课堂教学反馈信息的调控

反馈的目的是改进后继教学,实施对课堂教学的调控,使某一确定目标向预先制定的方向发展.对反馈信息的处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3.1及时激励启迪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或有特色的优秀解答,对于深入理解概念、公式、定理等有一定的价值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在全班给予推荐、肯定、鼓励,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我出了一道习题:若求的值.大多数学生的解法是先联立方程组,通过复杂的运算,把用含的代数式表示,然后代入求得结果为105.而有一名学生的解法却是:(1)×3—(2)×2得.如果面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予理睬,可能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反地应考虑到这个解法隐含着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对解决类似习题有指导作用,有必要加以深入探究,于是教师在给予肯定,鼓励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探求这种解法的道理.

这样不仅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态度,使学生获得求知的快乐和成功的愉悦,不断增加信心,强化学习动机,而且使他们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活跃课堂教学研究的气氛.

3.2及时明辨是非

在课堂巡视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或存在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如果是个别学生的错误,可进行个别反馈;如果是普遍性的问题,就要公开反馈,及时提供必要的事例材料,以澄清事实,明辨是非.

例如在棱柱教学中,教师按照课本讲述棱柱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也都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有的学生提出质疑,能不能把定义改得简单些,变成“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这一意外质疑表面看来很有道理,估计具有普遍性,有必要在全体学生面前加以澄清.把这一问题向学生提出后,不出所料,果然一片叫好.大部分学生认为是正确的,而且比课本简单.这时可在黑板上画一个反例图形,它符合学生所说条件,但不是棱柱.

3.3及时调节节奏

当教学内容较为容易,学生表现出心领神会或心不在焉时,可适当加快教学进程;当教学内容艰深复杂,学生表现出迷惘或畏难神色时,则需放慢教学进度,视具体情况或复述一遍或改变讲述角度,调节教学节奏,以求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解方程:,教学时我用移项、通分的常规方法解完了方程,接着转入下题,这时我发现一个同学若有所思,原来他从一个基本等式的逆用入手,采用“拆项法”来解,巧妙的解法,引得全班一片叫好.上述基本等式的逆用,既训练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又展现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拆项法.

篇8

建构主义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生命力越来越旺盛,成为在世界范围内日渐流行的学习理论,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下面,从“教”和“学”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究竟是什么?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在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者应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土和处理,从而获得所需知识。此时学习者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相关知识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或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这种意义下的学习是广泛而全面的。

(2)学习的两个途径—同化和顺应

建构主义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产生变化的两个途径,其中同化是指学习者将外在的知识信息纳人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是量的积累;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中的质变,当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外在的知识发生冲突时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变化,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为顺应。由此可以看出,学习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输人、存储和提取,而是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由于新知识的进人而发生调整和改变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3)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应发挥其主体作用。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用探索法发现间题,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努力提出假设并设法加以验证,并且应注意在解决问题时尽量将当前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的经验相联系,不断加强量的积累,注意向质的转变。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1)师生角色的转变

(2)自主学习的设计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有很大的依赖性,许多学习上的事情让教师包办代替,主动学习知识、发展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意识比较差。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力求改变这种现状,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不是没有目标的、放任自流的学习。教师可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设计。例如:采用支架式教学,首先应根据“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围绕实现教学目标建立一个相关的概念框架,然后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使其智力发展由一个水平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有所不同,其最邻近发展区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因材施教。采用抛锚式教学,可根据教学目标在实际情景中确定一个真实的问题(“抛锚”),然后让学生围绕该问题展开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先提出假设,然后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补充、完善,最终将问题解决。

(3)强调协作学习

英国大文豪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由此可见交流的重要。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协作学习展开交流和讨论,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资源的有效利用

为了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必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多媒体、网络、图书等)。在将资源的选择、使用和控制权交给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加以指导,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利用信息,提高他们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转变了教育观念,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莫定了理论墓础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学习过程主要靠教师传授,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根本得不到发挥。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所以要想使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坚持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学的中心任务,在教学中坚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潜能。例如: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实行学分制改革以来,积极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化课程模式,在课程的设置上采用了“宽基础、活模块”的教改思路,在保证上好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今后发展提供宽广基础的前提下,将专业课程设置了若干个模块,包括:电子声像设备模块、数字视频设备模块、通信技术模块等,供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和今后发展的意向进行选择。这种选课制度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保证。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提高学习兴趣、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支持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会发现问题,引起学习的兴趣,此时作为教学指导者的教师,应及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激励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有效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例如:现在有些教师常常使用激光笔代替教鞭在课堂上使用,就是这在黑板上跳动的红色的小点点,引起了一名同学的兴趣。起初他对激光笔很好奇,后来他发现当快速摆动激光笔时,打在墙上的光点会“点动成线”,甚至呈现出圆形,这种激光笔摆动后形成的轨迹与在《电子测量》课上老师用示波器演示的波形有相似之处。带着对激光笔成像的兴趣,他认真研究了激光的特点,发现激光具有集中力强、不散光的优点,而且激光笔容易使用、价格低廉。在老师的帮助和启发下,他采用激光束代替电子束,用两只电动式扬声器组成X轴、Y轴扫描偏转器,利用扬声器驱动杠杆和反射镜组成机械系统,将扬声器纸盆的平动转换为反射镜的转动,使激光束人射角发生变化,反射后投影到屏幕上的光点产生位移,从而使激光束沿X轴、Y轴扫描,最终形成图象。经过不懈的努力,最后他发明了“电动式李沙育图形激光演示仪”。由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其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为开展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通过问题解决方式进行学习是开展科技创新的必由之路

“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是建构主义的一条核心思路。建构主义认为,通过问题解决,学习者便可以深刻地理解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的途径遵循同化和顺应规律,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篇9

通过这种互动式与试验验证式的教学方法,既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兴趣与动手能力,同时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单一的被动学习转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自然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实际的工程知识与技能穿插在其中,活学活用,让学生的基本技能在不断反复使用的过程中达到熟能生巧。如讲电阻元件时,先讲电阻的基本特性,再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来加深学生的理解。

然后讲欧姆定律的含义与使用条件,最后以实例讲解电阻功率的计算。那么在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如何判断一个电阻的大小?从而引出如何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值的问题。

教师通过边使用边讲解万用表测量电阻值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示范完后,让学生按照万用表的使用说明书进行一次电阻值的测量,教师在旁边现场指导。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作业试验效果分析,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老师根据学生所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

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成绩考核采用综合考核的方式。期末考试分为实做与笔试两部分进行。平时作业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实验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期末笔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40%。这种考核方式实现了对学生的全面考核,提高了学生的试验水平,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技能。

篇10

2.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书本中有的课文内容很抽象,仅凭教师的讲述,学生即使当时学了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并没真正理解、掌握,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而运用信息技术,却可以丰富课堂教学。例如,笔者在教授《探索宇宙》一课时,发现学生由于年龄尚小,对宇宙中的许多现象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上,笔者先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借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后又将实验和投影结合,让学生看到“银河系”的状态。笔者在圆形透明的水槽中装了一些水,在水中撒上泡沫代表银河系的星系,把它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让学生观察。学生从水槽的侧面看水面是平的,屏幕上的正投影也没有形成旋涡。当笔者用玻璃棒绕中心快速搅动水槽中的水时,水中的泡沫一起绕中心快速旋转起来,从水槽侧面看到水面中间向下凹形成锅底状,屏幕上的投影也形成了旋涡状。这样的观察是比较真实有效的,使学生有机会看到了平常难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丰富了课堂教学。

3.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暗箱”问题

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知识属于“暗箱”课,如《人的消化系统》《人的血液循环》《植物怎样“喝水”》等。这些课文要求学生了解人体的生理知识,知道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理解植物体内的变化等,要达到这些要求空洞的讲解往往难以达成教学目标。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很好地解决“暗箱”课的问题。例如,《人的血液循环》一课,是典型的“暗箱”课,学生从外部无法观察到人的血液循环。于是,笔者就借助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了人的血液循环,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再讲解,学生便能轻松掌握相关知识,解决了“暗箱”中的难题。又如,在《植物怎样“喝水”》一课中,水分代谢是植物内部的运动变化,既看不到也摸不着,要学生掌握水分代谢的全过程,仅靠做三个实验是不能说明全部问题的,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建立一个发展想象的空间框架,把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排出水分三方面的知识统一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去掌握。为了解决这个“暗箱”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动画,让学生在动画演示的过程中了解植物用根吸收水分、用导管运输水分、用气孔排出水分的完整过程,把部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完整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溶解》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做实验,把所观察到的现象经过思维加工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笔者先让学生做“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的实验,让学生感知、认识并理解溶解现象。然后,笔者把这个实验利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放入水中的高锰酸钾颗粒慢慢变小,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水槽中的水却慢慢变红了。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做了这个实验,再用投影形式强化认知,大家都能说出什么叫溶解。把一个实验具体到细节的放大,容易使描述更清晰,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同时也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培养。

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找准结合点

找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是有效利用好信息技术的关键。课堂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教学片段、一个具体事例,甚至可以是解决一个知识点、一个具体问题,这样的简单课件也同样是一个好课件。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要用得恰到好处,要与传统教学取长补短、交相辉映。

2.体现主体性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当前,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辅助教学几乎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进行的,常常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内容设计一定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场景和一些趣味练习及智力游戏等。例如,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两个朋友在玩乒乓球,不慎将乒乓球掉入了一个很深的洞中。随后,出示一个问题: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将乒乓球取出来。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充分讨论,教师在热烈的讨论中顺势导入新课。这样的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活动得到了充分的促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11

(一)教学任务设计

教学任务是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它可以是来自生产一线的实际工作任务,也可以是工作中的问题。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教学任务的设计是一个关键环节,通过解决具体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来完成工作任务,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分析、体验、检查等活动,建构起与此相关的知识体系并形成能力架构。

(二)教学情境设计

教学情境,是学生处于其中进行学习的客观环境,教学情境要能对学生产生直接刺激,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习需求。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尽可能创设贴近工作实际的真实情境,这对工科专业课来说不难实现,如教授《汽车维护》课程,可通过汽车维护仿真软件实施教学,仿真软件创设了一个模拟真实汽车维护操作环境,让学生既能完成独立的操作任务,又能节省实践教学中的耗材使用。

(三)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资源指教学中所需的相关信息、材料、手段、器具、设备和场地等的总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其中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字化素材、资源、网络课程等等。近几年随着教学资源库、精品资源共享课等项目的建设,大量的教学资源已实现网络共享,体现出明显的信息化特点,图1列举了常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类型。由于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因而在设计选用时应特别注意,须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围绕教学目标选用合适的信息化资源,决不可用手段代替内容和目标。

(四)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在特定的教学条件下,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和媒介。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要设计普适性的教学策略外,更要注重如何达到各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性教学策略,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任务均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计算机基础应用学科文字录入教学策略、汽车故障诊断的教学策略等。在高职工科专业课教学中,教学策略的设计包含所使用的教学组织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激励策略、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平台、教学软件等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指教与学过程中的环节安排、时间规划、环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情境创设、任务导入、任务实施、检查评价等环节并确定其先后次序、占用时间、教学环境与场所等,确保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资源的合理使用。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过程,因而教师在设计时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周密的安排和规划,但在教学中亦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是传统教学中亟待改革的内容之一。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由平时考评、期中考评和期末考评三部分组成,忽略了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过程考评。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养成,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因此应注意评价的过程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特点,同时还要兼顾评价中的互动性和动态变化性。高职工科专业课常用的评价方式有:①小组互评、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强调自我评价;②期末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重在过程评价。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

(一)信息技术应用案例

图2为高职机械制图课程中滑动轴承装配图,该图对学生来说,专业技术性强,复杂难懂。而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将滑动轴承装配的平面三视图转化为三位立体动画,并将各个零件分别移开生成爆炸图,通过三维动画,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各零部件的形状和位置关系一目了然,如图3所示。

篇12

2.1教学现状

《密码与信息安全》是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具有宽广深厚的理论基础,涉及广泛的数学知识。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主要包含密码学基础、古典密码学、密码学数学基础、对称密码学、公钥密码学、数字签名、身份认证、密钥管理、密码学应用、网络安全协议等。知识跨度大、应用背景多、实践性强的特点确定了该课程具有较高的教学和学习难度。然而我校的《密码与信息安全》课程开设的时间短,积累的经验少,与其他课程比较,还有许多教学上的问题有待研究、实践并加以解决,并且该课程只有理论课时,没有实践课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该课程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或不知道如何利用该课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2教学内容方面

密码学中有三个部分:经典密码体制、对称密码体制和公钥密码体制,均涉及到大量数论、群论、有限域理论、计算复杂性理论等数学知识。包括向量、矩阵、模运算,大整数分解,离散对数、椭圆曲线等。对数学基础知识理解不够深的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而教师授课时,在课程的课时分配不充裕的情况下,只能忽视对数学知识的讲解,导致学生产生一些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

2.3教学方法方面

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是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该课程教学主要还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性,不能烘托起整个课堂气氛。且该课程的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才能真正理解、掌握,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让学生完全领会所学的知识以及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学生在学习中不知道学为何用,因而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4教学模式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围绕理论学习,忽略了实验教学。而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应使学生通过实践来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DES、AES、RSA、ECC、MD5等算法时,不仅只讲解它们的工作原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各种算法的实际应用,而应用的掌握必须在实践中完成。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强,需要不同学历层次、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共同打造师资团队。

3.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3.1教学内容改革

教师在授课时,应合理安排课时,补上相应的数学知识,完善密码学的知识面。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应数学知识实例,加快学生的理解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开发新颖、实用、趣味的教学软件,使教学直观、形象,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讲解具体算法时,可以通过flas来演示算法的,学生可以根据动画的演示清晰地理解算法的执行过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在设计该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时,应结合我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特色,在讲解密码算法和密码协议的同时,应讲解该算法或协议实际应用的例子,在课堂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演示给学生看,同时要求学生通过编程实践等手段实现相应的密码算法。这样,既符合该课程实践性很强的特点,也符合人才培养定位的特色,对学生未来从事信息安全领域的工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2教学方法改革

应该建立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用于相关课程的实践。如现有条件尚无法建立专门的实验室,可利用现有网络实验室,采用虚拟机软件和自主编程结合的方式来完成课程实践。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C、Java等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来实现一些典型的密码算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编写程序可以促进学生对算法的理解,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并且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骨干教师到其他学校交流,造就拔尖人才;根据实际需要,聘请本地知名公司、企业的资深专家和其他高校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成就较高的教师为兼职教师,补充教师的知识结构。

篇13

学生是最大的教育资源

年轻的南山实验学校时时有惊喜。青年教师余虹的小学二年级语文综合课《脱险的叶形鱼》,其新颖活泼让很多观摩教师感动得热泪盈眶。她的学生那样率真自然,她的课堂那样活跃热闹。在她的课上,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了许多资料,然后给全班同学朗读;学生不时地把小手举得高高的,提些千奇百怪的问题。余虹微笑着,不断地夸孩子“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棒!”

可在最初,围绕这堂课展开的争论最多也最激烈。没有专门的识字练习,这还是语文课吗?学生那么活跃,课堂纪律如何保证?……但实践很快证明,孩子们上互联网查资料,认识的字非常多;孩子们爱提问,脑子转得飞快,学习效果非常好。

教育专家靳家彦听完这堂课,兴奋不已。他说,儿童就是天生的学习者、提问者。如果课前孩子有10个问题,下课时这10个问题都解决了,于是没有问题了,但这节课也许不是最好的课。余虹的课不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还突破了传统的孤立式教学,将识字、阅读、作文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南山实验学校校长李先启常说,师生是共同学习的伙伴。在新的时代,学生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中的被动者,而是学习的主体。要牢固树立“生本理念”,使学生成为最大的教育资源。多年的“四结合”试验正在证明,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整合入手,创造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切入点。

技术不再是计算机教师的专利

南山实验学校教改的步伐快而坚定。小语“四结合”试验启动后,多功能计算机室、校园信息网络系统相继建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走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可是,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职教师很快就要‘没有饭吃’了”,南山实验学校副校长张鹏不无遗憾地说。南山实验学校不是在1998年就在全校各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程,由专职计算机教师来授课吗?原来,在试验中学校发现,由学科教师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围绕学科知识的一个主题组织学生学习,学生在包括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计算机能力等许多方面的能力,都明显高于信息技术课单列的班级。于是,这启发了学校逐渐将信息技术课单列转向把信息技术课时直接安排给学科教师中的计算机“高手”,由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直接进行整合,以期获得更好的效果。

和深圳这个新兴城市一样,南山实验学校的教师也是朝气蓬勃的。他们大多30岁以下,来自大江南北,对新事物有很强的学习和吸纳能力。经过几年的打造,全校教师对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掌握得游刃有余,能够在网络环境下办公、查询、阅览和利用智能化平台备课。有90%的教师会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会在网上进行学术研究。教师们的课件在省市乃至全国的比赛中频频获奖,其中余虹的课件《公鸡与狐狸》还取得了全国CIETE教学软件评比大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教师们的悉心辅导下,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得飞快。全校1700多名学生普遍会使用校园网,会利用网上资源。其中实验班和兴趣组的学生,每周有3至8课时的上机时间,他们学会了用计算机绘画、编辑电子小报,会做个人主页、班级主页。这些学生不但具有和同龄人相比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而且,他们的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和独立做事的能力,也明显超过对比班的学生。

7岁小学生的《新编三国演义》

如果告诉你,一个不到7岁的小学生就写出了万余字的文学作品,你会相信吗?在南山实验学校的校园网()上,记者就看到这样的景象: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在网上发表内容多样的日记、杂感、科幻作品和童话故事。其中有一位叫汤天的一年级小男孩,写了一万多字的《新编三国演义》,其文笔之流畅、想像之丰富,很难相信是出自于一个孩童之手笔。

其实连教师都没有想到,孩子们面对计算机会有那么强烈的写作欲望。起初,学生只是写出一句话、两句话的读后感,到后来平均每个孩子每天可完成100字到300字的写作练习,有些“高手”可一次完成近千字的习作。更可贵的是所有的写作活动都是学生主动、自觉地完成的。

Internet资源环境和交互工具,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表达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和良好的支持。孩子们最喜欢到校园网的童话频道、成语故事频道去阅读,然后利用网上的留言板,将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内容随时贴到网上,教师可在留言板上对学生及时回复并加以鼓励。学生在公布自己作品的同时实现了自我展示,很有自豪感和成就感。

在南山实验学校,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推动,“发掘”出了很多像汤天那样在某方面有专长的孩子。李先启提出个性化教育“上不封顶,下保底”,允许有条件、有特长的孩子超前发展,同时也鼓励、带动一时还落在后面的孩子。

从语文到英语、数学……

小语“四结合”试验为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最佳的时机和空间,低年级识字教学模式、阅读教学模式、作文教学模式等全新试验取得了理想的收益。敢于探索的南山实验学校又不失时机地将语文教学的经验推广到了其他学科中去。

教师们把互联网引进了英语教学,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活生生的英语。同时,又突破了“课上听讲、做笔记,课外复习笔记、写作业”的固有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在课外把英语当成一种娱乐和交流的工具来掌握。在学生眼里,英语课堂是轻松活泼的。教师徐阳杰在上《AnimalE-mails》一课时,首先指导学生上雅虎英文网站,然后选择“Greetings”(贺卡),再查找“Anyoccasion”(各种场景)中的“Animals”(动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动物卡片,整理自己搜集的资料并充分发挥想像,再制作成英语电子贺卡发送给同学。这个学习过程,使得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既启发了创新意识,又提高了信息素养,培养了交际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开发出数学计算机随机习题库,使学生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相应的训练,很好地解决了“吃不了”和“吃不饱”的难题,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