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学生消费议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生消费议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生消费议论文

篇1

如一次考试作文为考生提供的材料是一幅漫画《拔牙》―牙医不小心拔掉了病人的好呀,留下了坏牙,要求学生写篇议论文。由于议论的主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考生就要根据“熟悉”的原则,有所选择。对社会上一部分人工作马虎有感的考生,可以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写成思想评论;对现实生活中成绩与错误、优点与缺点对立关系感触较深的考生,可以写成哲理评论;还可以从改革的角度,写成时政评论等。这样选择不同的角度都是切合漫画内容,符合作文要求的。

二、抓“新”

所谓“新”,就是根据要求,选择人们很少选择的角度来作文,给人以出奇制胜、新颖别致的感觉。就学生平时作文来看,如果要求写议论文,则大部分学生都是选用一两个角度来写,写出的内容缺乏新意,大同小异,阅读时给人疲倦感,当然不会得高分。因为多数学生选择的角度,都是从材料的字面意义或本意出发的,就事论事,这样的作文是很难得高分。

如果能改换一两个角度,就会令人耳目一新,获得较高的分数也是不言而喻的。仍以上面的作文题为例,不少考生都是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批评给患者做手术不负责任、粗心大意、去好留劣的错误做法,但都是这样写,就难免千文一面了。而有的考生则独辟蹊径,从当今社会改革人事制度的角度行文,批评某些单位“革掉了优秀的民族文化”,“革掉了优秀人才”;保护了哪些畸形变态的“低俗文化”,庇护了“碌碌庸才”,触及的主题很深刻,令人深思警醒,给人以新奇的创意。这样的作文,比较容易得高分,应该肯定“出新”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三、要“小”

从社会大角度来论证某一个道理,难度也较大,一般人不容易写好,因为它涉及面太广,一般人并不具备广博的知识,而作为一名中学生,就很难把握住度,至少写不深刻,要想使论证的问题深入浅出,同时又有话说,最好以“小”取胜,通过细小的角度,看出具有普遍的问题,即“小中见大”,选择的角度小,反映的主题大。还以上面的作文题为例,如果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批评给患者做手术的少数医务工作者,这虽是材料的本意,但职业道德是个范围很广的话题,泛泛而谈的话,很难写深刻,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举教师批改作业的例子:教师将学生作对的作业判错,将做错的作业判对,从这一小角度出发结合漫画,可以谈教师应当如何工作,怎样具有责任心?

篇2

体裁:议论文

题材:文章可以先简述有些中学生隆重庆祝生日的现象,而后提出观点;接着论述为什么说中学生不宜隆重庆祝生日,论述可以分几个方面论述,一是中学生还是消费者,隆重庆祝给家里人增加负担;二是给中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如攀比心里、如到大人的场合去庆祝,受一些不健康思想影响等;三是影响学习,要隆重庆祝势必花费时间;然后提出建议,中学生过生日要过得简朴有意义,可提供几种方式,如给母亲送个小礼物等;最后深化观点。

题旨:通过令人信服的分析论证,表明中学生不宜隆重庆祝生日。

辨析:此题目不宜写成记叙文,论述的过程要注意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不能将话说得太绝对,应留有余地,因为题目中有“不宜”二字。

篇3

【考点概说】

中考议论文阅读主要有以下考点:论点的辨析、提取和归纳;论据的类型、作用及补写;论证方法的辨识和理解;论证结构的分析和论证思路的理解;论证方式的运用及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及作用,鉴赏议论文的语言风格;联系自身实际对选文观点进行评价、感悟或拓展。

议论文阅读常涉及的文体知识有:

1. 论点,指作者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在形式上是一个肯定性陈述句,具有判断性,能够明确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主要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几个论据共同论证一个论点时,要注意其顺序:或时间,或空间,或主次,或数据的大小。

3.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1)论证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解决怎样证明。

(2)论证方法的类型: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阐明某个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某个论点,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道理论证,可分两种,一是直接讲述一些支撑论点的基本道理,揭示事情的本来面目,令人信服;二是引用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公理,阐明某个道理,增强论点的权威性,使文章极具说服力。名言警句影响力大,格言谚语公理为大家公认,道理不言自明。对比论证,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形成鲜明对照,互为衬托,特别能突出某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4.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由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个部分构成。

5.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严密。

【中考题例】(2012年娄底市中考题)

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

侯 磊

①记得小时候,老师说饭前要洗手,我们嫌麻烦,总是借口托词,甚至想出歪招来对付。后来,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饭前不洗把手,就感到心里别扭。读书那会,总爱睡懒觉。毕业到了部队,作息变得规律了,每天早晨一到6点,生物钟就条件反射似的准时敲响,偶尔赖在床上也难睡着。看来,凡事成了习惯也就变得自然了。

②习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曾有人问“当代雷锋”郭明义:“你自己家里也不富裕,为什么还拿出那么多钱帮助周围的人,而且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他的回答很简单:“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习惯成自然。”从典型身上,我们看到了习惯的力量。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高达90%的行为源自习惯的支配。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也说:“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如果学雷锋也能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雷锋”岂不天天在身边?

③习惯的养成要靠日常的点滴积累。纪念日要学雷锋,但纪念日仅是“加油站”。“善与美蕴藏在生活点滴中”,雷锋做好事就表现在每时每刻,落实在日常点滴。出差乘车,他帮乘务员扫地;战友归来,他帮助补补课;路遇困难,他帮忙搭把手。正是一件件小事,凝聚了雷锋精神的光辉。“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是“积善”。积少才能成多,积累本身就是一种养成。

④本职岗位是养成习惯的基本平台。雷锋是一个实干家,他总是把实现崇高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钉子精神”是雷锋爱岗敬业的生动写照。谁能说干好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带动周围的人,不是学雷锋呢?如果你是一名学生, ,这是在学雷锋;如果你是一名农民,能种出让人民群众放心吃的粮食和蔬菜,这是在学雷锋;如果你是一名人大代表,能经常到基层走访,履职尽责反映群众心声,这也是学雷锋。导演陈国星在拍摄电影《郭明义》中体会到,善待周围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做有益的事,就是学雷锋的体现。作为一名军人,当雷锋精神扎根于内心,爱岗敬业成为我们学习、训练、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时,那岂不是天天都在学雷锋?

⑤“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崇高的道德观念,能不能产生现实的力量,关键在于能否长时期的坚持。“京城活雷锋”孙茂芳执著50年做好事,除了因为崇高的道德追求,还在于他的毅力和坚持,在于他把学雷锋化为实实在在、持之以恒的自觉行动。习惯带来的持续自觉,也许只是凡人小事、举手之劳,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能成就伟大。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

中考原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选文第②段举郭明义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3.结合上下文,将选文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补充出来。(2分)

4.你如何理解第⑤段中“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这句话的意思?(3分)

最新拟题

5.请你根据第②段所论述的观点,为其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6.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7.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讲求竞争与效率的时代,学雷锋早已过时。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述理由。

一、如何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并进行准确提取或概括?

这类题考查方式有三种: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②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③对文章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首先,通读全文,弄清文章对何事发表议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然后,看文章中是否有适合直接做中心论点的句子。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观点的完整陈述,是一个概括力很强的句子。它可能在文章的开头,也可能在文章的末尾或中间。许多时候,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上面娄底卷第1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题目“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统率全文,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如果文章当中没有一个适合做中心论点的句子,那么,就要由自己来概括了。概括中心论点时,一定要注意:语言要简洁,要顾及全文,表达要准确完整。

二、怎样辨别论据的类型并正确理解论据的作用?

这类题目的考查方式有:

1. 文中运用了哪些论据,并指明其类型。

论据类型主要有两种: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以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2.概括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

解答这类题目时,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字数控制在50字左右。

3. 分析论据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论据的作用当然要和论点联系起来。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直接或间接证明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如娄底卷第2题,“选文第②段举郭明义的事例,有什么作用?”其答案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习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

4. 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补充事实论据,必须使用概述的方法,将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其表述形式为:人物(谁)+故事梗概(怎么做+结果怎么样)。也可模仿原文的事例格式来写。补充理论论据,则多引用名言警句。如娄底卷最新拟题5,要求为第②段论述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可举“板凳妈妈”许月华,靠两条小板凳代替双腿走路,照顾福利院的孩子,坚持30年不放弃。

三、怎样辨别论证方法并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这类题目考查方式有:

1.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法或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然后对照概念进行分析。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进行,一般不会出错。如娄底卷最新拟题6,“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第④段列举学生、农民、人大代表做好本职工作即是学雷锋的事例,是举例论证,即事实论证。

2.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答题时,先说某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即典型、有代表性、有很强的说服力,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分析其作用要和论点联系起来。答题方式为: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应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如娄底卷最新拟题6,作用是雄辩地证明了本职岗位是养成习惯的基本平台这一观点。

四、怎样分析论证的层次,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结构。而按照思维形式,又可以有以下几种结构形式:①由一般到特殊的“总论——分论”式;②由特殊到一般的“分论——总论”式;③“总论——分论——总论”式。答题形式为:“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或“在该段中,作者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使用××论据,再次运用××论据,最后得出××结论”。

五、怎样感悟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把握字里行间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题目的形式有:(1)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析画线句的意义和作用;(3)简要分析某段语言的特色和表达效果。

上述几种题型都围绕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来命题,解题时要联系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等特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

阅读议论文,同样涉及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如娄底卷第4题,理解“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一句话的意思时,一要分析该句在段中的含义,二要联系现实生活,特别是考生的生活体验。答案可以这样表述:“如果我们每个人自觉地把学雷锋做好事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人生就更有价值,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六、怎样评价文章的观点,并能结合实际来认识和理解?

这是近年来出现频率很高的创新性试题。常见形式有:①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你谈谈对××现象的看法。②结合你的感悟,说说你对××观点的理解。③读了这篇文章后,请谈一谈你对××问题的思考或建议。解答时,应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最好能运用相关的论据,以增强说服力),理由最好有二至三条,最后得出结论。陈述理由时建议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以理服人,增强说服力。如娄底卷的最新拟题7,这是一种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学雷锋是不会过时的。因为雷锋精神的内涵是无私奉献,是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的付出,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锋精神也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从每年评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从千千万万的志愿者身上,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雷锋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的时代变得更诗意。所以,学雷锋永远不会过时。

名师提醒

议论文阅读是中考必备考题,其内容贴近时代脉搏,因而具有时效性。由于中考命题考查立足于简单的议论文,阅读材料时一般遵循“通读材料,提取论点——再读材料,筛选论据——明晰论证,理清结构——品读语句,体会语言”的流程,只要在答题时循序渐进,一般都能准确应对议论文阅读题。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

1.分析论据的作用时,同学们最喜欢写的一句话是“证明中心论点”。这看似正确,其实大错。因为分析某一个论据的作用时,必须联系论据所在的段落,一般情况下,论据证明的观点常常在论据之前或之后,并不一定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2.分析论证的层次或论证思路。这类分析题考查对论证过程的理解,答题时一定要出现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等,这样表述,才能将论证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

3.评价观点题,这类试题多为开放性试题。肯定、否定都可,关键在于观点必须明确,论据必须具体,阐述理由时一般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再次重申论点。

不对生活发脾气

蒋忠平

①林语堂云:“人类的快乐是感觉上的。”人生亦如草木,须经历春夏秋冬,这是大自然赋予的节奏和韵律。而人到底是万物的灵长,足以令万物仰视的人,能更加清楚地解读自己。这“解读”就是“感觉”,就是“品”。

②不论是圣贤还是草民,不论是英雄还是小丑,都是一列疾行的列车,遵循着同一轨迹,即从始发至终点。然而,究其细微,人与人竟是千差万别。正如面对黄叶有人会想到考察气象,有人会想到人的暮年,有人会想到扫起来生火。我们不便评头品足,一切都顺理成章,这是人对自身命运的品尝方式。

③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和平时期再难把人严格地区分为“好”与“坏”,许多界线都变得模糊不清。尤为严重的是,时代更加看重效率和改进,这导致人人都把自己忙成一团,失去了彼此照看和监视的机会。人生变作一杯酒,摆在每个黎明或黄昏,等他自斟自酌。其中的况味除了自己还有天知地知。品味人生,是另一种意义的自觉查考,简单地说便是:看你自己的了。

④人们似乎都有一个怪癖:易于铭记坏的遗忘好的,所以很轻易就做出了“世风日下”的结论。的确有一些人被花花绿绿的物欲击沉了,的确有时正义跌入血泊而邪恶站在一边狞笑,可是绝大多数的人仍在洁身自好。一些人会迎着凶险前行,另一些人留在原地一脸苦色、心中不安,还有一些人当了逃兵,为余生留下数不清的羞愧。人们终究找到了一面属于自己的镜子。淡品人生,“淡”,不仅是超然风度,而且是人们留给自己的冷静。所有人品味人生的结果都是一致的:我们欠世界太多,谁也没有理由沾沾自喜。

⑤人们不可避免地演着自己的戏,悲哀的或是欢乐的。明末清初大批评家金圣叹曾说过“不亦快哉”三十三则。历史潮涨潮落,一切都留在昨日。人们在一种迥然不同的环境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约而同地寻觅着“不亦快哉”。有人找到了,有人没找到。这就是人生,这就是那段艰难的航程。

⑥人生还似一支针剂,在进入社会的脉管之后,会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它,有的驱除了病变,有的带来毒副作用,有的什么也没带来。倘若我们的人生是后两者,那么,我们只有在那一张一次性消费的履历表上记上这样四个字:无效生命。还是那杯摆在晨昏的酒,我们以亢奋的抑或沉郁的眼光端详之后,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人生的滋味就在你的眼角眉梢了。

⑦最后让我们一道心平气和地淡品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并一道暗暗给自己一个决定:不再对生活和世界发脾气。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第22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引述林语堂的话有何目的?

3.第②段画线句是什么论据?其具体作用是什么?

4.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5.联系语境,说说你对第③段中加点词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不对生活发脾气。

2. 引述林语堂的话是为了论述人类能更加清楚地解读自己、认识自己,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篇4

3. 语篇理解能力考查学生的语篇聚合能力,指导学生改变以往重语法、轻意义、重语句、轻语篇的学习策略和习惯。同时考查学生语篇语义的概括能力、对语篇内部结构的逻辑分析能力,以及对逻辑用语的有效把握能力。

4. 新增学生说的能力的考查,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二、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应试能力

进入高三以后,首轮复习侧重帮助学生全面且系统地掌握高中所学英语基础知识,重点是词汇,语法,模块的复习,夯实学生基础,抓住中等生,促进学困生,进一步提高优等生。二轮复习侧重于学生专项解题能力和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应试技能。三轮复习侧重于查漏补缺,通过高考模拟调适心态,学生能掌握一定的应试策略。

第一轮英语复习重在打好学生的基础,同时注意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考试中,学生普遍反映很多题目一看就会,但一做就错,原因就在于基础不牢。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扎扎实实地抓好基础,才能遇到题目一看就会,一做就对。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和句型等。在词汇方面,按照大纲要求,高三学生参加高考时,要求掌握3500左右的词汇及相关词缀。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强弱。

英语词汇分三类:(一)基础词汇,就是写(writing)的词汇,约占总词汇的三分之一。每单元的基本词汇、短语,在书面表达中有可能用到的词汇,学生必须会写并正确使用。没有拼写错误,作文才会高分。(二)中等词汇,就是一看就懂意思和用法的词汇。这部分词汇的熟练掌握是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得高分的保证。历届高考题中完型填空选项中的词汇是很好的材料,老师整理后让学生掌握。注意一词多义中的较不常见的用法,如head(v.率领,朝某方向走)和value(V.尊重)的动词用法。(三)“高分”词汇,就是不常见、较难的词汇,包含前缀后缀的词汇扩展。分层施教,共同提高。帮助学生掌握常见的构词法,有效扩大词汇量,提高猜词义能力。

笔者认为,近年高考的变化注重了对学生语法知识的考察。动词的谓语和非谓语形式,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和名词性从句等是高中学生必需掌握的语法。在语法填空题中,与之相关内容的题目就占到了近一半。五种基本句型是写的基础,所以英语句子都是基本句型的展开。复习过程中从短句入手,到长句的理解和掌握。英语特级教师,北京四中英语教研组组长李俊和老师在备考经验介绍会上说, 高三学生读懂和分析50个英语长句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选读高考真题长句,或让学生把阅读中的长句摘录下来加以分析理解都是可行实用的方法。例如:These are times when nothing is important but the bottom line, when you can do things any old way as long as it “pays”, when, in short, people look on work as a path to ever-increasing consumption(消费) rather than a way to realize their own abilities.( NMET2006广东卷.B篇)

新增对学生说的能力的考查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让学生把英语说出来(get your English spoken)是听说人机对话考试成败的关键。对所有考生来说,高考英语听力测验需要的不再是“听见了”就行,而还要“听得懂”且“说得出”。Part A (reading aloud)要求考生进行模仿,朗读时要与原声及画面一致,不能使用任意的语速朗读,超前或滞后都会影响成绩。科学使用《高考备考指南》《百朗英语听说风暴》等英语听说材料很重要。每节课安排学生说的机会,既可以让学生开口,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听说材料中Part A模仿朗读单独进行,用时不长,训练到位。学生一问一答,进入Part B(role play)的角色。每个学生堂上一分钟英语演说,针对Part C(Retelling)训练学生连续说的能力。训练学生说出来是人机对话考试的关键。

篇5

难道作为人类文明硕果的经典名著真的要被当代中学生抛弃了吗?难道悠久的文化遗产就此终结?不行!不能让文化大师们给我们留下的一个个高峰,一座座里程碑毁在他们手里。身为语文老师绝不可袖手旁观,从何入手呢?恰巧《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主题是“好读书,读好书”,它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走近大师的良好契机。

“你们带来最喜欢的书了吗?”话刚出口,学生高高举起了各自的“书”。!大大小小的尺寸,五颜六色的封皮真让我眼花缭乱。

细看之下,有《哈利・波特》,有《读者》,有《八十天环游地球》……

“请给大家介绍你所读的书。”

“老师,我先说!”一向快人快语的薛翔文站了起来,“《龙珠》中的孙悟空为了拯救地球和大坏蛋沙鲁同归于尽。这种牺牲小我的无私品质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看《龙珠》还教会了我怎么样才能赢得别人喜爱和尊敬,那就是做好事。做坏事的人只能被人所唾弃。”

还没等薛翔文坐下,早已按耐不住的单单就站了起来,指着手中的《轻音乐》杂志对大家说:“这是我的最爱,一期没落下。”顿时笑声一片。“别笑!也许有人会说,娱乐杂志对学习无益,这是错的。它向我推荐许多积极向上的美妙的欧洲音乐,有助英语学习。它中英结合,里面有些英语单词,如‘音乐排行榜’的一首名为《Breaking the rules》的歌曲,我不清楚中文如何解释,查字典,哦!是“打破规则”。就这样,耳熏目染,我积累了更多单词,寓乐于学,何害之有?”她的这番“慷慨陈词”赢得掌声阵阵。

我看到刘思佳桌上放着本《左手倒影,右手年华》,这个小姑娘有好几次向我说过她特别喜欢那些少年作家的作品,特别是郭敬明写的书。刘思佳此时也正对我“目送秋波”示意我快让她发言呢。果然不出我所料,她站起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最崇拜少年作家郭敬明,他把初三学生的心理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刘思佳还没坐下,就又有人站起来“老师,我爱看《蜡笔小新》。”“我喜欢‘可爱陶’……”看到学生们如此争先恐后,我赶紧赞赏:“大家真的是做到了‘好读书’,而且没有人读‘黄色’和‘黑色’书刊,我很欣慰你们没被和暴力污染灵魂。喜欢卡通漫画,我也算一个。”顿时和学生拉近了距离。

欢呼声中,“流行作品真差!”这个反对声音鹤立鸡群。班长赵雪梅皱着眉头嗖的站起来,“卡通、武侠书没几个字,价钱却很贵,熊人,没啥好处。”她的话犹如凉水倒进了煮饺子的锅中,教师里顿时鸦雀无声了,我见时机正好,赶紧说道:“人口渴了时,给他杯白开水就行。不渴了,就想来点橘子汁尝尝。如果再给你杯牛奶喝,你要吗?”“要!要!”学生说。“多有营养啊,我要!”还有人喊道“如果是加锌、加钙牛奶就更好了!”哈哈,正合我意,我借势说:“读书也是这样,没书可读,有本东西就行,没条件挑挑拣拣。反之,当然要选‘营养丰富’的书了。”学生会意地点头微笑。“老师,是不是不光要‘好读书’,也要‘读好书’呀?”有学生问。“对!正是我们讨论的问题,读好书。”我回答说。

俗话说:打铁趁热。我赶紧向学生们大力宣传:“经典名著真酷!在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的作品中大部分逐渐被无情的时间老人所淘汰,从而湮没无闻。只有那些思想特别深刻、艺术成就特别高超的出类拔萃之作,才能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地流传下来。这些作品,我们就称之为‘经典名著’。”“老师,经典名著离我们的生活太久远了,还有必要读吗?”一个学生问道。看来想说服他们还真要有过硬的道理才行呢。“问得好”我接着说,“他们产生的年代虽然距离我们的生活已经比较久远,他们描写的内容虽然有一些与我们的现代生活也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他们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对人生、对未来的博大深刻的思想容量,以及塑造出来的那些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还有那大胆的想象力、有趣的幽默感和优秀的文学语言,不正是我们读者去拜读他们的理由吗?”我看到了学生们信服的眼神,为了让他们心悦诚服,我进一步启发说:“读经典名著还有其他好处么?”教室里响起了互相交流的嘀咕声,一会儿,语文课代表“小诸葛”林钧鹏站起来说:“老师经常告诉我们做事要讲究效率,我看呐,读经典名著就是讲求效率的表现。”有人不解,他就解释道:“你们说,人的生命是不是很有限的?人的精力是不是也是有限的?以有限的生命、有限的精力在无限的书籍海洋里遨游,这不是浪费吗?所以说读书籍中的精华不就是讲究效率吗?”他的话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看到学生们的悟性如此之好,我真的是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这时,许慧子站了起来,“老师,我喜欢高尔基的《在人间》《童年》《我的大学》,这可以算是‘经典名著’吧?我佩服高尔基,它是那么的好学、刻苦,通过自身的努力最后终于考上了一所大学,我要向他学习。”许慧子的话声刚落,就引得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高尔基从没读过真正的大学!”马上就有人指出了许慧子的错误。我看看红头涨脸的许慧子,又看看笑个不停的其他学生。许慧子犯的错误所暴露出的问题是我不曾预料的。但她也如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只爱“浅阅读”这一个病症。它既表现为只喜欢读通俗易懂、轻松省力的流行作品,也表现为阅读时泛泛看过,不求甚解。这种种弊端,不仅是教学,就是做人也常常暴露出来,我的脑筋飞快地转动着,“大家想想,许慧子为什么犯下这样的错误?是因为读书不仔细、不认真。所以,我们不仅要读好书。而且还要在‘深’字上下功夫啊”。我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嘲笑同学的错误,拉到了关注自己也可能存在的问题上。也提出阅读的新要求:读书要深入。

这时,又有几位同学相继站起来发言。“小秀才”刘丰博说:“本人最喜爱看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看他文绉绉的模样真有点满腹经纶的味道。“它使我明白,想要伸张正义,要德、能、智兼备,这样才能打败邪恶;有勇无谋,反遭其害。这使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亦如此。非凡的创造力也不可或缺,这样方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本书是我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会好好的利用它来充实自我,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说得真好!”我拍手称赞。

“再好也比不上我!”我的赞许激发了其他男生的竞争意识。“老师,我读《基督山伯爵》把感悟归纳为八个字。”孙滨故意卖了个关子。“快说!快说!”“愿闻其详!”“听好了:谨防暗箭,立足社会。就是告诫我们要提放那些觊觎你的财富、名望、地位的人,同时还要注意聆听长者的教诲,对他们的人生经验,有所取舍,这样才不致很容易被小人暗箭所伤。”他得意洋洋地朝着大家挥了挥手,显示出自己的得意。这让语文课代表林钧鹏很不服气,“我也爱读书,我喜欢《读者》。我曾以为叛逆才是青春的色彩,也曾不听父母的叮咛,读了《关于父子》之后才发现自己拒绝的是最崇高的爱。令我意想不到的是,《读者》中的许多名人事迹成为了我丰富的事实论据。有了这些翔实可信、典型精辟的论据,我写议论文更加轻松。”他的话得到了班级中不少《读者》杂志拥趸们的热烈响应。

“你们的发言棒极了。可好像没人喜欢自然科学的书吧?”我故意说道。

“我!我喜欢!”“我也是!”两个男生争着站起来,于承吉抢着说:“我读《大众软件》有两年了,当我为班级建网站时,像‘窗口振动’‘单位换算’等特技效果才能被我运用于内,使网站如虎添翼,受到大家的好评。

“我敬佩《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教授。”顾翔打断了于承吉的话“霍金教授患严重的‘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行动困难,而他的突出贡献则是在他20年中,被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所做出的,因此倍受尊重。他对生命的热爱,证明了天生我材必有用,也告诉了我们生命是何其宝贵,我们是何其幸福。他对科学研究的热诚和求知欲,也绝对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学习。”霍氏的书,也早听说过,却始终没有勇气拜读,怯于理科知识的匮乏。如今,我的学生初三,才初三呀,就不但读了,还收获颇丰。我不禁由原来的小觑他们,到刮目相看。这乐陶陶的读书,沉甸甸的感悟,令我思绪联翩。我由衷地说:“让我们为顾翔鼓掌,你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向你们学习。”并深深鞠了一躬。学生一时愣住,之后,即被我的坦诚感动,又为伙伴的真知灼见而自豪。课堂里洋溢着民主、探索的活跃气氛。每个人都敞开心扉,直抒胸臆。或是争相上台发言,或是在四人小组,各执己见。直到下课,每个人似乎都意犹未尽。

我随堂展开的问卷显示――喜欢读经典作品的如《红楼梦》《童年》《时间简史》占31%,通俗作品占69%。其中如《大众软件》等自然科学仅占11%。可见,读是读了,读得不多;悟是悟了,悟得不深;看是看了,看得不广。《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的“好读书・读好书”的主题设置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它切中时弊,走进生活,和学生零距离接触,给学生打造了一个弘扬个性的读书大舞台。但,这仅仅是开头,如果身为老师,囿于一课之见,一课之得,一课之功。那么,不仅是可悲,也是可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课既有裨益,更有反思。我似乎刚领悟了“成人成才,语文为大”的份量。也透析出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得失。又从学生的身上,有所顿悟。平时嘻嘻哈哈,凡事都不放在心上的林钧鹏,对青春的领悟,如此独到;平时闷声不语的刘丰博,内心世界如此丰富;偏科厉害的顾翔,他的感受如此深刻。此前多次批评于承吉看“闲书”是丧志,孙滨读《基督山伯爵》是不务正业。现在看来,一味指责学生,是为自己的无所作为,无所建树,挡块遮羞布。他们的过失,老师难辞其咎。

我们天天喊素质教育,不外乎培养善于学习,学以致用,能不断创新的人。素质既指人文素质,还包括科学素养。人文和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二者同样不可或缺。只懂人文,不懂科学,就会成为边缘人;只懂科学,不懂人文,则会成为空心人。人文和科学教育应并重,人文和学科素养应兼备。那么,我们的读书呢?不亦如此么?

篇6

4.理解的公共性与自主性及其难度——私人语言、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的纠葛张中,ZHANGZhong

5.明永乐时期藏传佛教在汉地的传播和影响胡启银,HUQi-yin

6.梁启超的人学思想董四代,王海林,DONGSi-dai,WANGHai-lin

7.北朝元氏与勋臣八姓婚姻研究马志强,MAZhi-qiang

8.大同善化寺"朱弁碑"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李振明,LIZhen-ming

9.中国古代田亩步制与亩积考陈连洛,郝临山,CHENLian-luo,HAOLin-shan

10.杜甫《兵车行》与白居易《新丰折臂翁》之比较冯喜梅,赵晓洁,FENGXi-mei,ZHAOXiao-jie

11.长夜无眠叹羁旅——柳永羁旅行役词夜意象统计与分析孙小梅,SUNXiao-mei

12.姚孝锡诗歌情感探微杨爱敏,姜剑云,YANGAi-min,JIANGJian-yun

13.《饮冰室诗话》中的新诗萌芽卢娜,LUNa

14.伊甸园结构中的生存意义指向——《一个女士的画像》解读陈惠良,CHENHui-liang

15.《法国中尉的女人》女主人公萨拉的"最终自由"王燕,WANGYan

16.上古汉语变声构词研究述评秦敏,QINMin

17.网络"控"族新词及其所折射的社会文化心理李媛媛,LIYuan-yuan

18.现实与浪漫:现代西方语言学流派的类化储一鸣,CHUYi-Ming

19.话料库语言学在词汇和话语研宄中的运用高凤英,GAOFeng-ying

20.翻译中的母语正迁移李建军,曹灵美,LIJian-jun,CAOLing-mei

21.转换生威视角下的逆转换翻译理论李贵荣,LIGui-rong

22.财政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大有可为李春根,罗丽,朱国庆,LIChun-gen,LUOLi,ZHUGuo-qing

23.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席红梅,XIHong-mei

24.地方院校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及其对策赵玉萍,ZHAOYu-ping

2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体性作用探析郭芸,杜喜荣,GUOYun,DUXi-rong

26.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与高等教育王志强,张育存,张旻,WANGZhi-qiang,ZHANGYu-cun,ZHANGMin

27.篇章主位结构对英语阅读的启示王芳,WANGFang

28.听力理解中图式理论局限性的研究杨丽,YANGLi

29.对我国服装面料外观再设计现状的思考与构想李晓宇,LIXiao-yu

30.论谢赫"六法"之向的辩证关系王玉贞,WANGYu-zhen

31.中国当代水彩画的民族性乔彬,QIAOBin

32.中国画中花鸟画的虚与实辛晔,XINYe

33.对书法作品品位的思考祁文峰,QIWen-feng

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必然性的再认识陈海顺,CHENHai-shun

2.转型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四维建构李青,LIQing

3.对完善我国跨国法定继承法律适用立法的思考段冉,DUANRan

4.禅宗与宋代的尚意书法窦元章,DOUYuan-zhang

5.《拉摩的侄儿》中两种伦理观的对立殷明明,YINMing-ming

6.季敬姜"知礼"与周礼在鲁的嬗迁倪晋波,NIJin-bo

7.人口流动对东周血缘家族的影响聂甘霖,李珍梅,NIEGan-lin,LIZhen-mei

8.论楚王对世族政治军事权力的限制白松梅,BAISong-mei

9.云冈石窟佛经故事的艺术传播方式郝春涛,HAOChun-tao

10."昙曜五窟"与文化刘慧芳,LIUHui-fang

11.晋北道情的生存状况及发展前景宫文华,GONGWen-hua

12.关于女性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的当前意义钱虹,QIANHong

13.女性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第九届中国女性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降红燕,李木桂,刘瑞兰,JIANGHong-yan,LIMu-gui,LIURui-lan

14.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文学观念的变化蒲日材,侯艳,PURi-cai,HOUYan

15.清末学堂乐歌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曾锋,ZENGFeng

16.古代汉语中物量表示法的发展演变裴瑞玲,PEIRui-ling

17.数词"二"和"两"古今用法之比较徐秀花,XUXiu-hua

18.形容词重叠式的审美意蕴檀栋,TANDong

19.跨文化背景下儿向语的普遍性特征王哲媛,WANGZhe-yuan

20.网络流行语风格特点的语用学研究王雁冰,WANGYan-bing

21.二语口语表达困难成因与对策探讨曹宁,CAONing

22.英语委婉语的隐喻认知与语域映射梁旭红,LIANGXu-hong

23.大同市旅游业竞争力研究郝金连,邵云芳,孙玉梅,HAOJin-lian,SHAOYun-fang,SUNYu-mei

24.大同老龄人口旅游空间行为分析赵华,王国梁,ZHAOHua,WANGGuo-liang

25.WTO与N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比较郭晓刚,GUOXiao-gang

26.角色转换意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张伟平,ZHANGWei-ping

27.学校社会工作在贫困大学生支持系统中的运用姜峰,JIANGFeng

28.大学英语基本技能培养中的文化渗透张海燕,ZHANGHai-yan

29.从本科教学评估看高校档案工作的问题及对策刘继荣,LIUJi-rong

30.关于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模式的探讨高丽云,GAOLi-yun

31.升本院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思考王小燕,WANGXiao-yan

32.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王宏霞,WANGHong-xia

1.略论中国的法治资源林群丰,LINQun-feng

2.交通肇事罪三题周玉文,ZHOUYu-wen

3.中西方地缘战略理论研究刘志财,白海燕,LIUZhi-cai,BAIHai-yan

4.近20年山西区域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仝建平,TONGJian-ping

5.阎锡山兴办山西教育的性质申国昌,贺鹏丽,SHENGuo-chang,HEPeng-li

6.日伪统治广州时期的烟毒业马永,MAYong

7.大同皇城气象刍议力高才,LIGao-cai

8.云冈文化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凌建英,张月琴,LINGJian-ying,ZHANGYue-ying

9.大同北魏明堂方位与平城遗址陈连洛,郝临山,CHENLian-luo,HAOLin-shan

10.大同观音堂明王雕塑艺术分析武建亭,WUJian-ting

11.从巴赫金与王国维的作品看作者的地位问题黄肖嘉,HUANGXiao-jia

12.《全元文》补遗三篇李润民,牛贵琥,LIRun-min,NIUGui-hu

13.论杜运燮20世纪40年代的轻松诗李晓璐,LIXiao-lu

14.吴宓与郁达夫爱情遭际之比较乔军豫,向天渊,QIAOJun-yu,XIANGTian-yuan

15.一幅私欲泛滥的社会图景——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简析马彰铭,MAZhang-ming

16.荒诞派戏剧的深层特质探析陈利娟,CHENLi-juan

17.谈流行语"雷"梁永红,LIANGYong-hong

18.南部侗语体词性结构的修饰语研究熊南京,姜莉芳,XIONGNan-jing,JIANGLi-fang

19.论委婉语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唐建福,易斌,TANGJianfu,YIBin

20.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庞中兰,李莉,PANGZhong-lan,LILi

21.英汉使役词汇化模式下的译者思维差异吕芳,LüFang

22.论英语隐喻意识及其培养任红锋,RENHong-feng

23.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促进基本民生事业发展李春根,李建华,LIChun-gen,LIJian-hua

24.美国新闻集团产业价值链对中国传媒的启示王海燕,WANGHai-yan

25.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姬翠梅,王喜军,张桂梅,JICui-mei,WANGXi-jun,ZHANGGui-mei

26.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蔡福华,CAIFu-hua

27.关于自主学习中文化适宜性的思考周彦彤,王尚祥,ZHOUYan-tong,WANGShang-xiang

28.大学英语兴趣课堂的构建侯彩静,HOUCai-jing

29.影视艺术教育中的审美导入杨云,YANGYun

篇7

 

关于“浅阅读”,在我们所见到的材料中,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它是相对于“深阅读”

 

而言的,是一种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及信息的急剧膨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工作压力的增大而出现的一种新趋势。其表现为:读者在选择读物时偏重于畅销书、期刊等休闲、时尚、通俗、娱乐性质的书籍,少看或不看那些大部头的经典名著;而人们阅读的态度也呈现出“功利化、随意化、浅显化、休闲化”的倾向,阅读目的的实用性增强;阅读的意义和宗旨也偏离了传统阅读的审美、感悟、思考的轨道,转向休闲、娱乐、消遣的需求。

 

“浅阅读”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浅阅读的阅读文本具有人文精神缺失的先天不足,传统的价值观念、人文关怀、审美理想、道德规范,一概遭到其无情解构和彻底颠覆;其次,“浅阅读”导致“对文学审美经验的淡化”,“经典文本所追求的思想内容的超越性、反思性、批判性,艺术形式的独创性、实验性、先锋性,以及充盈期间的忧患意识、苦难意识、神圣意识,在浅阅读文本中是统统被弃如敝屣的叭¨。浅阅读尤其对青少年语文学习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我们发现,这种“浅阅读”不仅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而且在语文教学中也普遍存在,比比皆是。语文教学中的“浅阅读”即对文本的阅读停留于表层,缺乏深度的思考、感悟、咀嚼和品味,并且呈现出感性化、随意化、娱乐化等倾向。其主要特点与表现如下:

 

.快速浏览,阅读表层化;自由选读,阅读碎片化阅读有精读、速读、略读等之分,它们各有自己的应用范围和作用。速凑、略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和能力,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但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常常将精读课上成泛读课:让学生“用1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后教学就转为讨论,这种“浏览式”的阅读必定是浮光掠影的、流于表层的,根本谈不上“咀嚼品味、体验感悟”,完全背离了阅读的宗旨和意义,基于这种阅读之上的讨论也必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阅读的价值与意义首先体现在“读进、读懂”基础上的读透、读精,方能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也只有反复涵咏体察、思考玩味的“深度阅读”才能真正承载语文教学的使命。

 

一些教师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鼓励学生任意选读,喜欢哪一段就学哪一段,哪一点印象最深就谈哪一点,结果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教师逐一展示和解释,教学成了回答学生问题的答疑。而学生所提问题良莠不齐:有的虽表述不同但实则重复;有的脱离文本,主观臆想;有的脱离上下文语境和文章逻辑线索,呈现出碎片化倾向,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将文本肢解成多个孤立的互不关联的片段;有的甚至不是语文教学要讨论的问题。

 

.游离文本,阅读泛语文化;消解文本,阅读呈现随意化阅读泛语文化主要表现在过分注重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教育的灌输,而忽视了对文本的语言艺术的领悟,以致使语文课偏离了基本方向,呈现出泛语文化倾向,语文课成了无所不包的大杂烩,却唯独缺少“语文味”。更有甚者是离开文本、架空文本单纯对内容作无限的发挥、拓展。语文课变成了其他课的“附属品”,即将语文课变成了文化课、思品课、自然课、历史课的“打工者”,结果是“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家的田”。例如,在学习《齐人有一妻一妾》时,有人让学生探究“人类应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死海的资源死海将来是否真的会于涸?我们该如何拯救死海?”学习《愚公移山》,有人组织学生讨论“愚公为什么不搬家,到底应不应该移山?”这种就内容谈内容的解读偏离了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方向,是语文教学的“自我放逐”【2I。

 

一些教师由于对“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存在不正确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误将不同学生对文本的不同感受等同于“个性化”体验,从而导致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开放式阅读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与分寸,结果是信马由缰,由学生随意发挥,任意解构、消解文本,甚至对经典文本进行颠覆性的戏说、解读。其具体表现是,脱离文本的语体,不顾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歪曲文本的原义,超越文本的道德底线,对经典作品及其人物故意以现代的眼光进行调侃、嘲讽。例如,阅读《愚公移山》时,有学生提出,愚公移山是破坏生态平衡,不如“搬家”;阅读《我的掇掇于勒》时,有学生认为菲利普夫妇的行为很正常,这种情况在当代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普遍存在,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这些理解,貌似合理,被一些教师说成是个性化、多元化的创新理解,但只要稍做思考,就可以看出,这类解读以今律古,完全以现代人的生活经验和观念来理解作品,表现出的是对文本的极大的不尊重和对阅读主旨和意义的偏离。

 

.活动泛滥,阅读娱乐化;乱用多媒体,阅读感性化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口号下,一些教师让学生“动”了起来,1分钟讨论、编制表演课本剧、辩论、采访等综艺活动的形式被搬上了课堂,一堂课短短的分钟,学生们欢声笑语,讨论交流,自编自演,提问采访,辩论演讲,“动”得不亦乐乎。然而,我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这些活动追求的是表面的热闹和丰富,实则为活动而活动,缺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缺少感悟和品味,甚至脱离了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和规律,有的甚至是在戏说文本,歪曲文本。例如,有的教师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让学生在简单地梳理了文章的线索、人物的关系后,即进行讨论、辩论、表演,在学生调侃、搞笑的表演中,于勒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老板,带着菲利普一家吃。肯德基、麦当劳”,而教师作为教师,却将此作为得意之作大力褒奖学生的所谓激情、想象力、创造力。至于该文的深刻思想内涵、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等则统统予以忽略。“有些语文课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旗号下,变成了喧闹的自由市场,变成了随意的谈话节目,变成了五光十色的声像展播,变成了各显其能的综艺赛场【3M,“课堂失去了宁静祥和的阅读氛围,也就失去了阅读的本真状态,没有‘静’的支撑,‘动’变成了过眼烟云,空中楼阁忡【3饰。

 

“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提出对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和现实意义,但由于有的教师对这种“整合”缺乏正确理解,滥用、乱用多媒体,导致了阅读的感性化倾向。一些教师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出了动听美妙的音乐、美丽的画面、标准的朗读示范、预先设计的板书,阅读变成了轻松、愉悦、刺激的“文化快餐”,学生欢迎。教师得意。

 

然而,这些教师们却没有意识到,多媒体的运用导致的喧宾夺主,遮蔽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与体验,读文变成了直接的读图、听声音,文字的独特魅力与其引发的丰富的想象在这里荡然无存。长此以往,学生只爱看图、听声音,怕读文字或读文不深,必将导致语文深度阅读能力的削弱和丧失。正如有专家指出的,“这种文本被‘缺席’阅读所造成的结果是:阅读平庸化,阅读感官化,阅读惰性化,阅读僵固化竹[4他。“这种以读图来挤兑文本阅读的做法,完全抛弃了文本阅读特有的长处,完全背离了语文课以‘语言教学’为核心的宗旨.是一种错误的做法”HJ62。

 

.肢解考点,阅读功利化;拓展以时文为主,阅读时尚化虽然新课改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但应试教育的积习并没有完全消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时常会看到应试教育的痕迹,那就是以。考试”为阅读教学的指挥棒,因而对文本进行考点肢解。我们在初一、初二的课堂上就经常能听到教师对学生强调“这里是考点”、“这种问题,考试时应该这样回答”之类的说教,有些教师甚至把原本充满文采和情感的文本肢解成一个个考点问题,然后逐一解说标准答案,并强调一些考试注意事项。这样,阅读能力的提升俨然就是极端的功利性的应试能力的提高。

 

到了初三,更是几乎无课不提考点,甚至写作辅导课,教师也常常总结出很多所谓的写作技巧,诸如议论文、记叙文各种文体应该怎样开头、怎样结尾,第一段写什么、第二段写什么等。这就使本该充满个性和灵性的作文变成了。千人一面、千面一腔”僵化生硬的模板。这严重损害了学生对阅读、写作课的热情与兴趣,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感和疲劳感的直接原因之一。

 

课外阅读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其质量与效率高低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课外阅读应与课内教学相呼应,形成“课内得法、课外得益”的态势,从而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但是,我们发现,与课堂“浅阅读”相似的是课外阅读的拓展也呈现出严重的“浅阅读”倾向,即教师在课堂布置的课外阅读多以时文阅读为主。例如,很多教师选摘《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上的文章作为训练的篇目,而布置对经典名著的阅读时则未能指明出版社与版本等的要求。这样学生为求省事,就只多读经典名著的“通俗本、普及本、精简本、口袋本”,甚至阅读一些戏说、歪说经典的读物。这是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无厘头地曲解、恶搞经典名著,并且自以为是。个性化阅读”、“创新理解”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71一二、语文教学“浅阅读”的原因分析产生语文教学的。浅阅读”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如下。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标准的误读、误解新课程改革带来了全新的理念,教师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改革中,比较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标准的许多地方存在着一定的误读、误解,所以就导致课堂教学出现“浅阅读”

 

现象,与真正的课改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例如,对语文学科的特点认识模糊。新课改摒弃了以前的语文纯工具论的观点,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思想,但这个思想落实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却由过去的机械操作的“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的讲解,滑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过度偏重语文的人文性,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教学架空了语言教学,片面进行思想内容的挖掘,语文教学出现了泛语文倾向。又如,课程标准中提到“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等,一些教师就将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理性分析与新课程对立起来,课堂上不敢讲“知识”,该分析的不分析;谈新课程要求增强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悟,有些教师上课就避开“讲解”,似乎教师讲了,学生就不能体验、不能感悟了,以致教学中学生随心所欲,教师“不作为”;新课程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发展为本”,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坝4将其异化为“以学生为中心”。还有,将“个性化”阅读变成了“随意解读”。将“愉快式”教学误解为表面的热热闹闹或只给学生以浅层的感官刺激,使课堂变成了“娱乐场”。新课程强调语文活动的开展,但大多数教师对“活动”的含义认识不清,“过分关注显性的、可控制的外部活动,而忽略了具有内隐性质的、难以观察和调控的内部活动,这使得语文活动徒具其表,缺少了品味和思考的过程”【3J。总之,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标准的误读、误解是造成语文教学“浅阅读”现象的主要原因。

 

语文课改的关键在教师,希望在教师,然而目前一些语文教师的素养却很不如人意。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的阅读内容都与教学教材息息相关,阅读主要还是围绕考试转,围着分数转,跟考试、分数没多大关系的书籍,他们很少碰”【5J。对教师的访谈得知,很多教师没有仔细地读过课程标准,有的教师手头、案头甚至没有语文课程标准,他们所谓的课改理念、标准只是教研活动时听来的只言片语,理解上也望文生义,断章取义,一知半解,这样的水准当然难以胜任课改的重任。阅读匮乏直接导致了教师的学养和底蕴缺失,导致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感悟能力低下,因而在教学中不能准确地把握语文学科的定位。

 

.社会上“浅阅读”现象的影响社会上,“浅阅读”之风盛行,经典阅读风气衰微,人心浮躁,影响和渗透着教师和学生的“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据调查,中学语文教师除了教辅、教参、休闲杂志、报刊外,基本处于“不读书”的状态,教师阅读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教师的学养和底蕴的缺失。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大多集中在教辅书上,此外就是一些卡通、动漫书、畅销书,或者上网浏览信息、聊天。市场上充斥的一些“戏说、大话”经典名著的读物和超越道德底线的对经典名著的歪曲、颠覆性地改写的读物,对学生的理解更产生了不良影响,是导致他们在课堂上出现歪曲、戏说文本的原因之一。学生课外阅读是对课内阅读的有益补充和拓展,表现出较强的可选择性和灵活性,其主要内容应该是中外名著和文质兼美的文章,阅读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视野,增加阅读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品位。课外阅读直接关系着课内阅读的质量,而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则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缺乏必要的指导和监控,与课堂教学脱节。

 

可以说,大多数语文教师和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处于“浅阅读”状态,而“浅阅读”的功利性、消遣性、浏览式、跳跃式、碎片化等典型特征及“快速、、快扔”的消费指征对教师、学生语文阅读有着明显的影响。教师对社会上的“浅阅读”缺乏抵制能力,自然对课堂上学生的各种“浅阅读”现象也不能进行有效的鉴别和引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