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教学法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比教学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对比教学法论文

篇1

相对于联想教学法,扩展对比教学法的最大区别是:该方法强调所授知识点是在学生所学专业方向内的扩展教学,而非全面的或者生活化场景的扩展对比。联想教学法关注的是某个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常常会用生活别容易理解的物品或者现象来与所授知识点建立一种联系,可能是形态上的相似,或者发音上的相仿,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种联想往往是在很大范围内的联想,多数都脱离所在的专业背景。扩展对比教学法更注重的是专业内部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其可供联想的范围有限,且强调是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2.对比有平行对比、同向对比和反向对比

所谓平行对比,就是对比的知识点之间是平行的,比如讲述深度的时候,选择海拔、高度等来进行对比,就属于平行对比。同向对比,即一个现象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的学科中,其作用是不一样的。反向对比,即知识点之间是一个反向关系,比如一个阐述流体的流出机制,一个阐述流体的流入机制,但二者之间本质上是相通的。

3.强调各门专业课之间的关系

由于教学中的扩展是限定在学生所在专业的定向扩展。因此,需要教师对各个专业课都能有较好的认识,以便实现科学的教学。扩展对比教学法提供了一个手段,就是将各门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挖掘出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融会贯通的能力。

4.形成对所学专业的整体全面认知

扩展对比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一个个知识点的串联下,形成对所学专业的全面认识。因此,该方法的落脚点并不在某个概念的阐述,而在整体的认知。基于这种认知,让学生更能发现在某门专业课的缺陷和不足,同时也为其后续攻读研究生或者就业选择更细的专业方法提供一个全局认识。

二、扩展对比教学法在石油工程中的应用

1.平行对比的应用

笔者在教授“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时发现,关于深度的概念极度容易混淆。在这门专业课中,深度是指从转台面开始计量的井眼轨迹的长度,实际上也是钻井中所有下井的钻柱的长度之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深度的起始点不是地面,而是转台面。因此补心距(地面与转台面的高度)的大小将直接影响深度的大小。扩展一:在采油工程中,我们说的射孔的深度;在测井中,所说的储层的深度都是钻井与完井工程中所说的深度,即基于转台面的井眼轨迹的长度,这个深度作为这口井的重要标示,伴随这口井一生。深度将永远是一个大于零的正值。扩展二:由于深度是一个相对量,在工程中广泛应用。但在地质中,用得相对较少。对地质工程师来说,他们不关注相对的位置,他们关注的是储层的绝对位置,即储层位置在大地坐标系中的坐标,x,y和z。此处的z指的是海拔,它是指地面某个地点或者地理事物高出或者低于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海拔高度的简称。这个z值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它表征的是一个绝对位置,不会因不同的钻井设备或者井眼轨迹而发生变化。建立联系:用一个图形来说明,深度与海拔的关系。当一个目标靶点确定后,地质工程师给出其对应的坐标,钻井工程师需要根据地面条件及地下条件设计相应的井眼轨迹,以期实现准确中靶。到达这个目标点(绝对位置,海拔概念)的轨迹千差万别(相对长度,深度概念),对应的深度也可能有巨大的差异。通过阐述、对比联系让学生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掌握其用法和区别。

2.同向对比的应用

“钻井与完井工程”课程中讲授压力控制一章时,会讲到发生溢流进行关井作业后气侵及其对钻井的影响。其中会讲到一个图,即关井后由于地层流体不断进入井筒,井筒中压力分布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在地面的立管压力和套管压力逐渐升高,且变化的程度不一样。对于高渗连通性好的储层,压力上升的速度较快。因此,可以采用气侵关井后立管压力和套管压力变化曲线粗略判断井控的难易程度,地层压力大小和地层渗透率大小。同向对比:在“试井分析”专业课程中,会讲到压力恢复试井。即油井生产一段时间后,突然关井,采用压力计测量井底压力的变化情况。进而绘制压力曲线,采用试井分析的方法求取地层压力、储层参数、表皮系数等参数。试井中,关井后有一段井筒储集效应,即地层流体还会继续进入到井筒。其流动的原理与钻井中因为气侵而关井的原理是一致的。建立联系:展示两张图,一是“钻井与完井工程”中的压力变化曲线,二是“试井分析”中的一条典型的压力恢复曲线。通过图形阐述其相同之处,结合试井中能计算的参数,反过来讲述钻井中压力变化所包含的意义。

3.反向对比的应用

在“钻井与完井工程”这门专业课程中,会反复讲授一个知识点:压力及其应用。钻井中,为了实现安全钻井,往往采取衡或者过平衡钻井,即保证钻井液产生的液柱压力大于地层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钻井液将会在压差的作用下进入到地层,从而形成对储层的伤害。压差越大,储层越疏松,滤失进入地层的钻井液越多,同时钻井液自身的性能也会影响滤失量的大小。反向扩展对比:钻井过程中钻井液向地层滤失,与采油过程中,地层中的原油向井筒流动具有相似性(“采油工程”课程的内容),只是流体流动的方向不一致,但其流动的机理是一致的。而在“渗流力学”一门专业课讲授过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径向流动产能方程(“渗流力学”课程的内容)。建立联系:在黑板上手写径向流动产能方程,让学生回顾其推导过程。从方程中,解释影响产能的正向因素:储层厚度、储层渗透率、生产压差。影响产能的负向因素:流体粘度、储层伤害及泄流面积。同样的类比也可用于钻井中的泥浆滤失,其滤失量的影响因素与生产中径向流动的影响因素是类似的。通过回顾一个知识点,建立起两门学科的联系,同时加深对专业知识点的认识。

篇2

在生理学的理论授课中,有些知识较难理解,可通过“说笑话”、“讲名言”、“打比方”,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加深理解记忆,一次就达成了教学目标。

1“说笑话”如讲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其中的绝缘性使各条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互不干扰,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确性和准确性。假设无绝缘性,且脸部皮肤的痛觉传入纤维与臀部皮肤的痛觉传入纤维走行在同一神经干内,那么打一下“脸”就会“屁股”痛,打“屁股”就会“脸”痛。学生听到这里便会哈哈大笑,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加深了对绝缘性的理解。

2“讲名言”在讲“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作用”时,举古人曾“头悬梁,锥刺股”,刻苦攻读。

从生理学角度,运用的就是痛觉的刺激使上行激动作用增强,而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保持觉醒,避免瞌睡的。再如讲嗅觉是适应现象时,举名言“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是就是嗅觉的适应,并且包含深奥的哲理,给同学讲一讲,不但加深对嗅觉适应的理解,激发了学习兴趣,且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3“打比方”在讲突触延搁时,举一个跑步时“比喻”。如一人单纯跑100米,耗时很短即达终点,但如100米中间有一条河(相当于突触),那么该人再跑这100米时,要过河,首先要脱衣服,游过去,再穿上衣服(相当于递质的释放、扩散、与后膜受体结合),然后才跑到终点,耗时很多,所以要耽误一段时间。这样通过这个“比喻”同学对突触延搁的理解更深刻,学习生理学的兴趣更浓厚。

运用比喻法讲解《免疫学》

在学习免疫学常遇到的困难是概念抽象、头绪繁多、推理曲折,尤其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双重性和歧义性等困难。若运用比喻法,可以生动形象地阐明免疫现象,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1抗原抗体具有特异性结合的特点抗原只能在与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也只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这种性质即抗原抗体的特异性。比喻时,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作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一种抗原结合,这种钥匙和锁的特异关系好比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关系一样。钥匙与锁这一对物品为众人所熟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与抗原抗体之间的关系相似,用这个比喻可以使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易于被学生接受,使学生对特异性有了具体的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3

一、研究对象

选择河北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2012级体育教育高尔夫2个教学班的本科生共计60人,分为(1)班30人为实验班、(2)班30人为对比班。

二、研究内容

在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计算机课程中,针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分别采用探究式教法和传统教法进行授课。通过比较以确定探究式教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习成绩有很大的提高。

笔者自执教以来发现在计算机教学中同行们用的教学模式均为: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上机练习这样的传统模式,导致学生有一种“被学习”的感觉。而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学习新知识前给学生提出了要求:对教材的内容提前预习、分析、提炼知识点、完成教师根据本节内容设置问题对应的任务,学生从“被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从角色的转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从而提高自学能力。本研究对象为大一新生,随机分班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出两班的差异很小。通过一学期按照不同的教学模式授课后继续对两班学生情况进行调查和测试,以确定应用探究式教学法教学的效果要优于传统模式教学法。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的要求,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ElsevierSDOL期刊全文库、SpringerLink期刊全文库和Lexis Nexis Academic数据库等网站进行了相关研究的检索,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资料,并对所获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分析。

2.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在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调查。

3.实验法

通过实验来验证探究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是有效的、可行的。

4.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分析实验得出的结果及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善,并对数据和结果进行比较,以期使本研究效果更客观、更可靠。

四、结论与分析

1.学生方面

一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了考核,从考核结果来看,实验班对本教材各知识点的掌握都要优于对比班。尤其是上机操作部分,实验班的正确率较对比班要高很多。鉴于此,笔者认为,将探究式教学法引入计算机教学中是可行且效果非常显著的方法。

2.教师方面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知识点,教师就要在问题的设置、学生兴趣的培养等问题上多下工夫,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1)在探究式教学法中问题的设置相当关键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 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从整个教学实践过程看,探究式教法中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探究式教学法中问题的设置是今后研究的重点课题。

(2)教师投入精力的多少决定着实验的成败

在探究式教学法中,要想体现其核心――探究,就得解决学生愿意“探究”与否、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能“探究”多少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在问题的设置中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参与进来后,就会随着教师的引导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进行“探究”,展开激烈的讨论,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游德有,吴敏丽.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计算机与网络,2010(1).

[2]丁小文.探究式教学在高职技能类课程中的应用: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2(3).

[3]李莉.探究式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问题设置的基本原则[J].教育革新,2010(2).

[4]杨小艳,张海娟.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计算机工程应用技术,2009(6).

课题来源:河北体育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2J

YZIC08

作者简介:

篇4

SCI论文作为当今世界一流的科学论文收录检索条目,它的写作与发表已成为国内许多高校衡量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SCI论文写作过程作为了解与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手段及思路、了解国际最新科研动态的过程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的提高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极强的推动力。此外,伴随着我国医学研究领域不断加强的国际学术交流,以英语为工具语言的学术论文写作已成为众多医学研究者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学术成果的必备要素。但是对于一直在重教学轻科研的传统培养模式下成长的医学研究生们来说,他们所具备的写作知识远不能满足现阶段从事科学研究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需要,他们在英文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也仅仅是小学时学习的应用文写作知识,以及通过自己阅读文献的零星积累。因此,要完善医学研究生教育体制,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深厚学术素养、创新意识和能独立从事科研的高素质医学人才,针对于医学研究生的SCI论文的英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但是截至目前,针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SCI论文的英文写作能力的研究尚为数不多,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集中体现在:一、从研究对象来讲,多数研究停留在对SCI收录期刊的语篇结构及句法层面的语言特点的分析,旨在为学术写作提供方向导引但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二、从研究方法方面来看,主要有对体裁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的研究,但目前并无太多的实证研究证明其有效性,大部分研究只是在文本分析或学生问卷反馈的基础上给出进行体裁教学或探究式教学的建议,缺乏学生的写作的数据分析。三、在研究内容方面,据笔者的调研情况看,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郑家伟(郑家伟,杨秀娟,张善勇,2011),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杨植(杨植,2012)和第三军医大学的詹小青(詹小青,廖荣霞,陈敏,2010)的研究涉及到具体专业SCI论文的英语写作之外,其他研究均从广泛意义上探讨SCI科技论文的写作及课程建设问题,因而研究缺乏针对性,此外,就SCI科技论文本身来讲,几乎没有研究涉及到特定专业下的具体论文形式写作的探讨。

因此,笔者认为探讨不同教学法在医学研究生SCI论文写作中的影响程度,找到和发现不同教学法下学生SCI论文写作能力的最佳发展维度对于弥补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中的空白,更好更快地促进我国研究生SCI论文的写作能力发展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具体来讲,本研究重点围绕写作教学常用的体裁法、成果法和过程法来展开,其研究结论如下:

一、体裁法

总体来讲,体裁法对学生语篇结构的影响最大。在教学中,教师分别选用了比较标准的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和临床总结的范文与学生品读,重点讲授了学术论文与学生较熟悉的说明文、记叙文以及一般性论说文的体裁区别。此外,对于学生影响较大的应用文体裁意识,教师也着重进行了讲解和分析,使学生首先从文章样式上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和掌握。反应在写作中,学生一般能基本遵循学术论文的篇章结构,做到不落要素,但是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才能使文章各部分结构匹配合理、详略得当。

二、成果法

在学生SCI论文写作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成果法对其学术语言维度的影响功不可没。由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母语因素的干扰,并且长久以来缺乏学术语料的输入,因此,研究生们的写作水平体现在语言层面上则基本处于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水平,不但缺乏学术词汇的积累,而且在句式结构和表达形式上单一枯燥,不符合学术论文的表达习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大量学术语料的输入,一方面通过精选真实语料中的高频词汇和表达法来强化记忆,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评价纠正学生文本中的语言、语法问题和非常规表达现象。由此,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积累科学词汇和表达,并通过不断的写作训练应用到真实的写作任务当中。

三、过程法

在实际教学中,过程法一直以组合的形式应用于前两个教学法实施过程之中,通过学生的座谈和问卷反馈分析,过程法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一方面依据过程教学法的写前、写中和写后的学习阶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在写前阶段应用头脑风暴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在写中阶段,通过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和互评引导学生不断地修正文本并反思错误原因。在写后阶段,教师除给予建设性的点评之外还会进一步指出学生下一步的改进目标。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求学生对课堂的每一个学习步骤进行课下反思,从教和学两个角度对课堂教学给予评价和建议,反思自我学习的优势和劣势等。通过反复练习,学生逐渐在过程法中领悟到了批判性思维的实质和意义,掌握批判性思维的行为策略,并能自觉地把这种策略应用到后续的学习和研究活动中。学生科研能力水平提高了,其学术论文的写作能力自然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参考文献:

[1]郑家伟,杨秀娟,张善勇.如何撰写与发表口腔医学SCI论文[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9(5):420-429.

篇5

1 研究目的

写作是体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最重要的一种产出性技能,是考察学生英语思维的有效途径。然而,英语写作教学都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疑难顽症。学生作文中的许多句子就是单个词母语式的简单堆砌,语法不通,逻辑不清。究其原因虽说比较复杂,但中学的应试教学是应该负一定责任的。尽管外语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也不断强调要培养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然而事实是许多老师为求高分,为求升学率仍然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点、语法点的讲解以及海量做题上,很少有初、高中教师能真正把重点放在听说读写这四项实用技能的指导和训练上。结果是大批学生即便到了大学阶段,其听说能力都非常有限,更不用说涉及到构思、语言组织、语法的融会贯通等更加综合更加系统的应用能力的英语写作了。

这种现象在高职高专学生中间尤为凸显。先抛开语言表述能力不说,但就句子的语病来看真是千奇百怪,句子结构混乱、主谓不搭、成分缺失、修饰性成分错位、非谓语动词错用等语病随处可见,甚至时态、语态的错误也十分常见。而大多数学生要面临考级和雅思考试,其中英文写作占了相当的比例,写作辅导时若重新从语法讲起,进行系统综合训练有些不切实际,对于学生整体写作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基于此,采用语块教学法是在基础、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的情况下,整体提高学生写作成绩的有效途径。

语块教学法是相对于一些传统语言教学法的弊端最先由Lewis(1993)提出来的,其基本原理是:“语言由语法化的词汇构成,而不是词汇化的语法”20多年以来语块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得到众多国内外学者和教学者的广泛研究论证证明其是集词汇、语法、语用为一体的词汇化板块,它的这种特性使学习者将语块作为整体进行学习,会极大提高语言输出的流畅性、准确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符合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因而可以作为一种切实可行的写作教学方式,在外语教学中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前景。

2 实验设计

2.1 实验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定量方法探索和证明语块法的应用方法和学生英语写作成绩之间的相关性。此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为Nattinger&DeCarrico对语块的结构和功能分类法。

2.2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11年入学,自然情况基本相似的两个高职英语强化班,一班为实验班(实验过程中采用语块教学法),另一班为对照班(实验过程中采用常规教学法)。

2.3 研究方法

测验法:通过实验前后两次对两班学生分别进行作文考试,运用SPSS统计软件通过组内和组间对比对两班学生的作文成绩进行分析比较。

2.4 实验步骤

前测――分类指导――后测――数据分析――结论。

3 语块教学法在写作课上的应用

3.1 实验班的英语写作课以语块教学法为中心

3.1.1 以话题为线索帮助学生学习语块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的共同目标都是未来要参加雅思考试,因此应按照雅思模式来进行写作训练。雅思议论文写作基本围绕诸如教育、科技、发展、政府、媒体等14类话题进行。

在学习每一类话题写作前,先向实验班学生推荐足够的相关语块。以话题“环境”为例,笔者帮助学生总结足够有用的单词和语块,如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me-saving machines/bring 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ergy shortage/ be responsible for/green house effect/do great harm(good) to…/in short supply等。然后有意识地通过造句、翻译、写故事等练习识记消化它们;再通过范文学习它们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它们;还可以在范文学习之后仍然使用这些语块改写范文的方法进一步巩固这些高频语块,使之最终成为学生运用比较自如的表达词汇,以备日后涉及此话题时能信手拈来。

3.1.2 以体裁为线索帮助学生学习语块

以话题为线索学习语块是帮助他们从微观上打下一个良好的写作基础,而以体裁为线索学习语块是帮助他们从宏观构建语篇。英语写作常见的体裁有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写作等。一些被称作“宏观组织者”往往被用在于不同的文体来帮助组织信息。根据不同的文体学习和积累大量的语块可以提高他们作文的有序和一致性。例如,对于议论文,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以下语块组织话语结构:①提出观点语块: I believe that / I am convinced that /In my opinion/ My point is 等。②列举论据语块: first(ly)/secondly/thirdly/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second place…/ what is more/ moreover /in addition/ last but not least等。③转换话题语块: as far as... be concerned/as for.../however/on the other hand/on the contrary / every coin has two sides等等。④结束话语语块: all in all/to sum up.../ in summary/in a word/in brief/in conclusion/on the whole等。

3.2 对照班的教法

对照班的英语写作课以常规教学法(过程法和结果法)为中心:[1]欣赏和学习范文,总结论点并仿写。[2]就所要写的题目引导学生讨论,提供必要词汇和论据,拟写提纲,然后写作、批改、讲评。

4 结果分析

4.1 前测结果的组间比较

前测作文平均得分情况(如表1)。

从上述得分情况首先我们可以看到, 对于实验班和对照班无论每个项目平均得分还是总平均分数均处于4和5分之间。这样的成绩说明了这项研究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整体较低。其次,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每一项得分和总平均分数未见明显差异,只有-0.07%。结果清楚地表明, 实验班的受试者与对照班的受试者处在相似的英语写作水平上。

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p=.937(P> 0.05)更加科学地证明了两个班的平均分差异不显著。

4.2 后测结果的组间比较

后测作文平均得分情况(如表2)。

经过近两个学期的分组指导,在对两个班进行统一题目统一标准的第二次作文测试后,获得了上述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两个班的作文成绩无论单项平均分还是总平均分对比前测成绩均有了较大的进步。然而,与前测结果不同的是实验班每个单项平均分和总平均分都超过了对照班,尤其在连贯与衔接、词汇资源和语法掌握方面更为明显:组间差距分别为11%,17.5%and10.6%。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0.039(

5 结语

篇6

一、外语教学法的多样化趋势

外语教学包括五个基本问题:教者,学习者,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怎么教即教学法是外语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学法得当则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因此,自从有外语教学,教者即外语教师就开始探索成功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法的多样化趋势是指外语教学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外语教学法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流派和体系,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从以下外语教学法流派的简单回顾可见一斑。

外语教学法流派最早可以追溯到15-17世纪的“拉丁语教学法”,也叫“语法模仿法”,它是语法翻译法的前身。

语法翻译法因用母语按照语法规则翻译进行外语教学而得名,因其直接继承了拉丁语教学法又被称为传统法,因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有人称之为阅读法。强调阅读能力,忽视听说能力。论文格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与之对立的直接法。

直接法因排斥用母语作为中介,主张用外语与客观事物建立直接联系而得名。又因为其具有类似幼儿学习母语的特点,被称为“自然法”。直接法强调直接学习外语和直接应用外语,忽视甚至排斥母语的中介作用和语法对于外语教学的意义。

听说法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美国。听说法重视句型操练,所以也叫句型法。听说法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但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句型操练的反复性和机械性使课堂沉闷,学生失去兴趣。视听法的出现弥补了听说法的某些不足。

视听法出现于上世纪50年的法国。视听法主张视听结合,当时采用的手段是利用幻灯片图片创造语言情景,所以也叫情景法。论文格式。视听法在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听说法,同时重视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外语教学。

认知法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是认知法的语言学基础。认知法强调学习者学习语言,特别是学习语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功能法或功能意念法也叫交际法,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欧。功能法主张教学不要像语法翻译法那样以语言语法为纲,也不要像听说法、视听法那样以结构为纲,而应以语言的表意功能为纲,强调用语言做什么,即用语言叙述事情。同时强调交际能力是语言学习的目标。社会语言学是功能法案的语言学基础,社会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是它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论文格式。

除此之外,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批新型外语教学法应运而生,如产生于保加利亚的暗示法,产生于关国的沉默法、顾问法、自然法、全身反应法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外语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新的外语教学法将不断问世。我们发现,每一种外语教学法都有其自己的特点,在外语教学中都曾经发挥和正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后出现的教学法在多数的情况下并不是取代了原有的教学法,而是借鉴和发展了前一种教学法。纵观当前外语教学界,我们发现,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二、外语教学法综合化趋势

外语教学法的综合化趋势是指各种流派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国外外语教育专家把这种综合化的趋势称为折中(Eltecticism)。

我们首先以听说法的发展为例说明综合化的趋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听说法在美国崛起。它以句型为核心。强调听说的机械操练以培养习惯。因此也叫结构教学法或句型法。由于它不仅从横的方面科学地处理了翻译法和直接法的某些分歧,而且从纵的方向上协调了教和学的关系。所以被日本的小川芳男称为教学法的科学时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法体系。在其四个基本教学原则中,其对比原则吸收了翻译比较法中对比原则的精华,而这一原则正是Mager倡导的翻译比较法中最有价值的一个思想。听说法提倡的养成习惯原则也是从Palmer二十年代提出的培养学生五种语言习惯中继承下来的;另外,它对本族语的态度、直观教学的观点,用归纳法教语法的原则等均来自直接法。听说法把这些原则和方式围绕句型和机械操练配合应用,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在现代外语教学中发挥了巨大影响。由上述分析可见,这种教学法体系汲取了不同类型的教学法的长处,又以某个方面为主,形成了自己特点。其中的折衷因素是十分明显的。

我们再以近几十年来颇为风靡的交际法为例。交际法以意念功能为纲,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同时注重语法和句型教学,注重合理使用本族语。由此看来,交际法折中融合了多种外语教学法的合理成分:不仅继承了直接法重视口语教学的原则,容纳了听说法的言语实践性,借鉴了听说法的句型研究成果,而且还吸取了语法翻译法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听说法也在向交际法靠拢,这主要体现在增加语言的情景,加强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教学。这应该是外语教学法折中融合的一个典型例子。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不是完美的,外语教学法之间的综合正说明了这一点。通过综合,外语教学法各个流派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增强了各流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三、外语教学法网络化趋势

外语教学法网络化趋势是指外语教学过程中网络手段和网络资源的利用越来越普及,网络在外语教学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利用网络进行外语教学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这一趋势的产生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而实现的。网络的丰富资源,网络的快捷方式,网络的视听手段为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前景。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外语教学法发展的新方向。网络化条件下的外语教学成为外语教学界研究的新领域。

外语网络化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学习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不但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也给教师在专业知识上、信息化素养上、知识范围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学生创造思维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从学生活跃的思维中体会、学习到非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而促进教师知识的全面发展。

我们知道学生间的交流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外语的常规的教学,学生的知识信息来源于教师,学生的学习交流一般都是在课后与放学这一段时间内,而大多都是以本族语为主,而网络就为学生的外语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与外语母语者进行在线的即时的语言交流,这种交流是真实的,可以打破课堂活动的虚拟,学生能体验到利用外语交流的快乐感,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外语学习的实用感和成就感。

网络正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和必将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外语教学法是不断发展的,每一种外语教学法的产生都对外语教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外语教学法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多样化和综合化趋势启示着我们教学法没有最好的,只有综合利用,才能发挥各种教学法的优势。外语教学法的网络化趋势既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空间,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周正东.外语教学技巧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左焕其.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岩.折中主义的外语教学[J].外语界,2001,(2).

篇7

一、引言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体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重要教学活动,也是学生锻炼创新思维、提高动手能力的必要学习环节。植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典型应用型学科,植物生理学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研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农林高校的专业教学与创新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勇于创新的综合能力值得我们深思,植物生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现状

虽然植物生理学具有实验性较强的特点,但是传统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着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模式单一、实验技术落后等问题,表现为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一些验证性的机械操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扮演被动的“操作工”角色,而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较少,缺乏对学生的科研思维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导致其与植物生理学的学科发展相脱节,实验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不高。目前,国内已有部分高校相继开展了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陈颖等通过对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自编教材、教学大纲的改写,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设立和实施,初步建立了具有林业院校特色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体系。谢国生等对农科类植物生理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实验方法、实验考评体系进行了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实验教学效果。尽管如此,高校现行开设的大部分植物生理学教学实验,仍然远远滞后于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发展,许多新方法和新技术均未能在教学实验中充分体现,极大限制了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研究前沿技术的了解。因此,如何优化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有效提高植物生理学的实验教学质量,是当前植物生理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博士共同创建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学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这种教学方法是通过“项目”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新方法,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教学、科研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教学过程。项目教学法近年来在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部分专业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在包括农林高校的本科院校高等教育教学中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尤其对于该方法在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尚未见报道。由此可见,实施项目教学法将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它不仅要求我们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还必须实现传统教学体系的彻底变革。因此,在农林高校专业实验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是一个创新的尝试,通过项目教学过程将“教师布置,学生被动操作”的传统体系变革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究”的新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能力、合作精神,旨在为我国农林高校的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四、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

笔者针对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基于项目教学法构建了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变为设计性项目研究,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项目设计方案制订项目实施交流讨论完善总结论文撰写”的整个项目教学过程,并将传统实验方法和现代仪器测定方法相结合,使学生既能深刻地了解实验原理,又能接触到先进的分析仪器。每个项目的方案设计、准备工作、具体实施、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都由各实验小组独立完成,教师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只给予适当的指导,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项目设计。以西南林业大学林学专业为例,将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四个验证性实验改变为四个设计性项目,构建了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新体系,见表1所示。

2.方案制订。将学生按照自由组合方式分为4~6个实验小组(5~8人/组),每组根据兴趣爱好分别确定四个项目的研究选题和研究内容,由教师教会学生使用CNKI、维普、万方、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或通过植物生理学研究相关的代表性学术期刊《Plant Physiology》、《Physiologia Plantarum》、《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植物学报》、《植物生理学报》网站,由每个小组独立检索查阅国内外重要文献,归纳汇总资料,制订四个项目的研究方案,然后由教师审阅并提出修改补充意见。

3.项目实施。根据制订的项目研究方案,每个实验小组独立完成四个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在此期间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由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实验研究材料可以选择校园常见的植物,比如滇润楠、香樟、爬山虎、油麻藤、三叶草等,也可结合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中的研究材料加以利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器皿准备、仪器调试、材料预处理、试剂配制、形态/生理指标的观察测定、数据整理、结果分析等一系列环节均由小组成员协调完成。此外,各个小组之间可以定向研究同一植物对不同处理的响应,或者比较不同植物在相同处理下的差异,然后横向对比各自研究结果,统筹分析讨论。

4.交流讨论。待项目完成后,由各实验小组组长汇报项目研究成果,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共同讨论。通过不同小组之间的相互质疑,帮助学生学会自评互评,相互取长补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探讨,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多样性。

5.完善总结。学生汇报完毕,教师主要针对项目的设计方案、完成质量、创新性和应用性等方面进行点评、完善和全面总结,并及时记录归档应用项目教学法在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取得的经验和需要改进之处。

6.论文撰写。在学期规定时间内,每个实验小组按照科技论文写作的标准格式,独立撰写科研论文,然后交给教师批阅。教师对论文的写作进行评价指导,对于内容新颖、写作规范的论文,教师进行重点修改完善,并推荐学生积极向专业学术期刊投稿发表。

五、实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

通过对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具体表现为:①提高了学生对植物生理学研究的兴趣热情,以及主动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积极性;②增强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③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⑤加强了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总之,学生通过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的学习,得到了良好的科研思维训练,显著提升了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所在课程组根据多年的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经验,编写了《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摒弃了一些技术陈旧的实验,增加了应用先进仪器设备的实验,并注重对同一种实验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加以比较,实验设计具有较好的系统性、研究性、实用性,适合农林高校农学、林学、资环、生技等专业本科生实验教学使用。今后,关于植物生理学的实验教学改革仍需深入研究,我们将继续坚持“基础与前沿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实验项目的优化、先进仪器和技术的引入等方面不断探索,努力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惠娜,范玉琴,许良政,杨期和.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植物生理学实践教学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352-11353.

[2]陆长梅,常福辰,沙莎,李建宏,陈崇顺,陈国祥.如何在植物生理学教学上结合实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2013,30(1):67-70.

[3]张立新,胡景江,麻鹏达,赵军,史永敏.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多元化互动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30-132,146.

[4]陈颖,汪南阳,谢寅峰,施大伟,何开跃,徐彩平,胡菲.林业院校植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6):3817-3819.

[5]谢国生,王学奎,崔克辉,蔡明历,徐玖伟.高等农业院校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8):134-136.

篇8

本专题的13篇论文皆以2001年以来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为背景,以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如何应对新课改提出的新需求和新挑战为主线,开展理论和实证研究。那丽芳、秦本彬以云南几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教材、学生试讲及教法、师资状况,从课程设置和教师的知识结构两方面阐述如何优化课程设置以面对新课程观[3]。王来喜教授在课堂活动设计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应对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新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包括“同时使用两本教材”、“开展小组研究项目”和“写学期论文”[4]。虞洁在解读《英语课程标准》(2001实验稿)的基础上,对华东地区几所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概括进行访查,总结教材、教法及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将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分为理论知识、微格教学、教师口语、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细类;分散、延长教学实践时间;利用课堂示范教学等[5]。董岩紧扣新课程标准,对改革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方法选择的恰当性、教学评价手段的科学性展开探讨。各项对策具体直观,值得高师院校借鉴[6]。

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之教学方法研究

本专题共有七篇论文围绕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实施采用的教学法展开研究。其中四篇论文力推任务型教学法。周晓琳提出“树立源于中学、高于中学的教育理念”,提倡“强化探究性教学”以应对任务型教学法对传统教学理念、高师教学法教师和学生的挑战[7]。另外三篇分别对反思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和协商教学在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中的使用进行论述。陈少薇认为“反思性教学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运用不仅可以使师生共同进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师范生批判反思能力,有效地将英语教学法思想内化为教学能力。”[8]应丽君教授针对现行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存在的问题论述和归纳了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意义并付诸实践,取得良好成效[9]。刘夏芬教授建议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学校管理者、学生三方的协商,优化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提高教学质量[10]。

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之教学手段研究

在本专题中,笔者所谓的教学手段是指学校教学设施、现代化教学技术和设备等硬件条件。该专题的七篇文章均为实证性研究,包括微格教学、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信息技术、QQ空间、多媒体技术和远程教育在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极具时代性和前沿性。研究结果多以试验数据形式呈现,彰显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对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远程教育应用于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可培养师范生反思性学习和“教学行为研究”的能力[11],为从教以后开展反思性教学和行动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暴露出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微格教学、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中的“虚拟”和现实的教学终究还是存在差距的,特别是师生角色的虚拟如若运用不恰当则会出现游戏效果,导致“劳民伤财”。

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之教学理论研究

本专题的四篇文章将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与国外教学或学习理论结合研究,为我国英语师范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建言献策。陆晓彬深入论述了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教师”培养的多维切合,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强调评价的多元性[12]。李金妹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从教育经验观和“从做中学”两方面探讨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加强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学实践性的启示[13]。苏秋萍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四大属性与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紧密结合,强调教学中的互动、学生多层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建立多元化的学习途径,从教师、学生、教材、教法、学法、环境等多方面全方位探索切实可行的改革途径[14]。

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之教师培养研究

虽然关于教师培养(本文专指教师职前培养)的专题研究论文只有三篇,但是,教师培养的话题却贯穿于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各类相关研究的始终。究其原因,是这门课程的历史使命———培养合格英语教师所决定的。然而,现行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在培养师范生的过程中重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讲解,轻理论与实践结合训练;教学法教材陈旧、单一;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未变;学生自身认识不足等问题具有普遍性,成为制约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优秀师范生的瓶颈。针对已成共识的问题,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的专家学者们纷纷提出应对策略。盛红梅教授从哲学的高度提出并倡导新的课程观、时空观、主体观、评价观,为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如何更好的培养未来英语教师开创了新思路[15]。赵晓光在加强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师范生从教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力保课程目标的实现[16]。郭粒粒从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的学习规律、情境教学的运用、多元化评估体系的建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四个方面开展对策研究,为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改革指引方向[17]。姜忠平、黄衡田二位教授围绕新课改下高师英语教师教育问题提出贯彻四类目标:“情谊目标”、“技能目标”、“认知目标”、“审美目标”和发挥三项教育目标功能:控制功能、引导功能、激励功能,以保证英语师范生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18]。

研究综述

基于上述对新课改实施以来高师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相关研究论文的梳理与简评,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研究客观,但有待深入

各项研究对高师院校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以及该课程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等方面的认识基本达成共识,且论述客观。在感性和经验层面充分肯定该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在英语师资职前培养方面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但是对其学科性质和学科定位的科学性和理论性缺乏论述。同时,普遍承认课程实施过程中课程体系、课程资源、课程评价、教学方法、师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但是,各种标新立异的对策多数处于理论构想阶段,尚待验证。#p#分页标题#e#

研究方法简单,缺乏多样性

研究方法以简介性和经验性研究为主,缺乏方法论研究、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等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型的科学研究。在已有研究中,实证性研究论文只有十篇,而且其研究成果有待论证和推广。所以,转换已有研究范式,开展多维度、多手段的科学研究成为必由之路。笔者认为,应该在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调动学科教学论课程的一线教师,大力开展行动研究;同时,调研师范生的学习需求与社会的就业需求,以需求分析为出发点进行实践研究。以此模式能够促使高师英语教学论课程的研究由单纯说理走向理论与实践更完美的契合,凸显该课程的实践性特征。

研究领域广泛但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研究

篇9

一般来说,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大致经历了从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到“功能——概念教学法”,到“交际教学法”,再到“任务型教学法”的过程。

语法——翻译教学法是指通过母语(汉语)对英语文本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译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语法、阅读、写作和翻译知识及一些技能,但相应地会减少教师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时间与机会。

“功能——概念教学法是1957年欧共体成立后在欧洲盛行的从语法——翻译教学法分解出来的一大分支”,采用该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老师不仅介绍语法结构,更侧重于运用主题、情景、功能和概念(理念)等方式让学生实现彼此用语言进行顺畅的交流。

交际教学法采用综合教学手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技能。培养学生提高交际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交际化。后来交际法成为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外语教学法流派。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交际法的新发展。该教学法将语言形式融入到“任务型交际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任务型教学法主张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者通过任务型交际活动“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领悟、使用、输出语言并进行互动”。

二 关于传统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对比分析

目前仍然有许多老师由于种种原因在大学英语教学方面,比如在学生英语读写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教学模式,对于有利于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交际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利用不够。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固然能增加学生的语法、阅读、写作和翻译知识及一些技能,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甚至包括学生真正的语法、阅读、写作和翻译实际运用能力的时间与机会。

任务型交际活动要运用真实的生活语言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理解、交际时他们的注意力应集中在语言意义上,而非语言形式上。交际活动以解决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为目标,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将一定的语言形式与内容(如语法、词汇,句型,语篇等)巧妙地融入任务型交际活动之中,可以保证学习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三 传统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优缺点

第一,语法——翻译教学法是指通过母语(汉语)对英语文本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译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语法、阅读、写作和翻译知识及一些技能,但相应地会减少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时间与机会。

采用功能——概念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老师不仅介绍语法结构,更侧重于运用主题、情景、功能和概念(理念)等方式,让学生实现彼此用语言进行顺畅的交流,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在真实生活中进行交际的能力,但模拟的功能与情景仍然与真实的生活语言有差异。

交际教学法采用综合教学手段,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技能,培养学生掌握交际能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交际化。后来交际法成为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外语教学法流派,但有时交际与互动常显得缺乏系统性与规律性,仿佛是师生之间为了交际互动而勉强地进行交际互动。

第二,任务型交际活动要运用真实的生活语言完成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理解、交际时他们的注意力应集中在语言意义上,而非语言形式上。交际活动以解决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为目标,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将一定的语言形式与内容(如语法、词汇、句型、语篇等)巧妙地融入到任务型交际活动之中,以保证学习者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系统性。

另外,笔者提出“探究式”任务型交际活动应在传统的以文本阅读为基础的大学英语精读课“任务型交际活动”中增加“探索与研究”的元素,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真正以语言为工具来探索、研究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结束语

相对于传统教学法而言,任务型教学法设计任务型交际活动以便发展学生的探索研究型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理念,在英语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

参考文献

篇10

科技英语一般指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科学著作、论文、教科书、科技报告和学术讲演中所使用的英语,科技英语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现代英语的一个专门的新领域,涉及面广,内容包罗万象。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入,科技英语越来越彰显出其重要性,因此世界上许多大学都设立了相关专业。翻译教学法融入科技英语教学,适合科技英语的自身特征,符合语言教学的原则和规律,有助于实现科技英语的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科技英语的特点

科技英语主要是涉及数、理、化、医、生、农、建筑、天文、电子机械等方面科技专业知识的英语科普文章,基本是书面语言,科技英语词汇具有国际性,70%以上来自拉丁语、希腊语。词汇意义比较专一、稳定,用直译法、音译法和半音半意法可准确表达科技新词的科技内涵,多使用正式规范的书面动词来替代具有同样意义的口语化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大量地使用名词和名词词组,大量使用非谓语动词短语及分词短语,经常使用缩略语。语法结构上,科技英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讲述客观现象,介绍科技成果,突出行为客体。用It作形式主语,替代后面that所引导的作为主句真正主语的从句,常用It作形式主语替代句子后面作真正主语的动词不定式短语。常见包含两个及两个以上从句的长句用于表达科学理论、原理、规律、概述以及各事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语篇方面,主要通过词汇衔接和逻辑衔接,词汇重复出现可以减少语言在传递中产生的歧义,通过逻辑连接手段体现句子的语义联系。科技文章一般由导言、正文和结论或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2 语法翻译教学法的发展

语法翻译法又被称为传统法、古典法、旧式法(Old Method)、阅读法、普鲁士法(the Prussian Method)等,是外语教学中最古老、影响最远的教学法体系。它的主要代表人物为奥朗多弗(H.Ollendorff)和雅科托(Jacotot)。最早的外语教学法起源于15~17世纪的拉丁语教学法,当时被称作 “语法模仿法”。西欧一些国家在18~19世纪确定了翻译法的教学地位,翻译法非常重视语法教学,在当时被称作“语法法”或“语法翻译法”,因其继承了拉丁语的传统又被称作“传统法”。语法翻译法的出现为“外语教学法”单独作为一门学科奠定了历史基础。这种方法中翻译既是教学目的,又是教学手段,通过母语教授外语、先分析语法、以翻译为基本手段、然后把目的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

3 语法翻译教学法应用于科技英语教学的优势

我国英语专家王宗炎认为:“学英语,必须懂得语法知识。不懂语法知识,听英语、读英语无法理解,说英语、写英语更无从下手”。语法翻译教学法应用于科技英语教学,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语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目的语的理解,语法框架清晰,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确切地理解科技英语的抽象概念,抽象词义和复杂的句子结构。通过母语和目的语的互译与比较,了解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的异同,理解和掌握科技词汇的用法,以及科技文写作的常识,从而提升学生科技英语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4 语法翻译教学法在科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实例

为了介绍语法翻译教学法在科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本文选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英语科技文选》第一单元为例,详细阐述其应用策略。

(1)教学内容和步骤安排。每单元分为A、B两部分。A为精读课文,B为泛读课文。课文和语法材料的安排是先语法、后课文。每课课文后附有用母语详细注释的词汇和详细解释的语法规则。

(2)以演绎法讲授语法知识。先讲词汇构成、语法规则,分析句子成分,然后举例说明,并让学生练习和巩固知识。如在这一课词汇部分讲授词的派生,前缀anti-,mis-,ir-,un-,句子结构部分讲句型“It+be+adj.+to do/that clause”“It +be+past participle.+that clause”。科技文体采用这种句型用以客观表述某些事实。词汇短语意义的学习采用同义词、反义词对照法。另外一个重要的语法项目是“表达原因“的方法,如Because,since,as,in view of the fact that,on account of the fact that,owing to the fact that,seeing that, because of,on account of,owing to,due to,This accounts for……,This explains why……,This account for the fact that……等。详细讲解之后学生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

(3)母语―― 目的语互译。母语和目的语之间要逐字、逐句互译。互译是科技英语教学的基本方法,本文通过互译,让学生了解“the known,the unknown,the unknowable”,同时通过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检查学生语法知识是否熟练掌握,改变教师单向灌输的行为。双语互译,有助于学生两种语言思维的灵活转换。课后附有翻译练习,先给出学生短语,并给出汉语句子要求学生翻译。

(4)培养学生科技文阅读、写作和口语能力。主要方法有:单词拼写、单词填空、造句、语法填空、句子排序、背诵课文、阅读、写作等。第一单元要有求生阅读B:The West’s Debt to China,分析句子成分,英汉互译。并通过写读后感、或缩写原文等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科技文写作的风格及方法。结合交际教学法,教师课堂上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讲解语法知识,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强化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篇11

这种识字方法适用于刚入学不久的儿童,因为他们听课注意力时间短,写一横一竖对他们困难,可是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决定他们好娱乐、爱游戏。动画、图片教学法恰好具备这个特征。例如学前班上册《写字》课本中的生字“三”,教这个字时可设计一张生字卡“三”,三张图片(其中一张画上三只猫,另外两张分别画着三朵花和三个小学生)。教学时,首先在投影仪中放出生字卡“三”引读,然后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写书画笔顺;其次分别展出三张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和多少?使小朋友在玩乐中掌握生字的读音、笔画、笔顺及结构等基本知识。

2.“读顺口溜”识字教学法

根据儿童大脑发音特征,六七岁儿童正是语言发展较快阶段,他们爱听故事、好读儿歌、背歌谣、绕口令、顺口溜等。故对那些字形易错的独体字编成顺口溜,让他们在读顺口溜中学习记忆生字,会收到好的效果。

3.猜谜语识字教学法

这种识字方法,不仅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孝、想象和理解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例小学语文第一册看图学词学句第六课《比尾巴》中有“公”、“鸡”两个生字。教这两个字时,老师编成谜语告诉他们“头戴大红帽,身穿花袍袍,每天早早起,高声喔喔叫。”这时学生别说多高兴,个个兴致勃勃,很快猜出谜底,从而加深了对“公”和“鸡”两个生字音、形、义的理解。不过采用这种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超越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范围,否则会事倍功半。

4.对比识字教学法

这种识字教学法,主要运用形近字和同音字的教学。通过对所属字的音、形、义的对比,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些字,并能在应用中对号入座,例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十七课《三只白鹤》中有“午”和“升”两个生字,就可以用已学过的生字“牛”和“开”对比“牛不出头是午”,“开”的第一笔换成撇是“升”,这样记就容易许多了,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知识巩固练’习中?

5.联想识字教学法

《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意思就是说象形要忠实于客观事物,随物赋形,以曲折的笔画来勾勒客观的对象,这就成了象形文字。许慎又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这句话讲,从字的形体上初看起来只是一种标诡式的符号,但仔细观察,便能发现它们的 内在含义。实践中这种识字教学方法初看似乎超越了小学生的思维,可按许慎说的话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中国中等教育研究论文集语文编缉利用这种方法去教“象形字”和“指事字”会有独特的效果。“山“‘口”两个象形字和“上”、“下”这对指事宇是 学前班《写字》上册课本中的四个生字,在教“山”和“口”这两个象形字时,让学生掌握其读音,随物赋形,不难记住这两个字;在教“上”和“下”时,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其音和形,此后以横为基准线,作为象征性标志,逐步引导学生区别“上”、“下”的意义。

6.形、义识字教学法

形义识字教学法是针对那些形体易混字的识字教学。例小学语文第二册看图学文第七课《乌鸦喝水》中有“渴”和“喝”两个生字,这两个生字右同左不同,易使学生张冠李戴。利用形义教学法,很快解决了这个问题,渴了要喝水,故“渴”是三点水旁;水要口来喝,因此“喝”是口字旁。

7.知识迁移识字教学法

这种识字教学法,也称为自学识字法。主要应用于合体字教学。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已掌握了不少独体字和偏旁部首。而合体字是由独体字和偏旁部首组成的,所以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独体字和偏旁部首去学习由它们组成的薪字,不仅省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熟练为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力,引起他们尽可能地自己探索。”例如《谜语》中有“语、腰……”等十个生字,按一般识字教学教这十个生字一节课完成很紧张,可利

用迁移识字教学法教,时间宽松多了。

8.换部首识字教学法

篇12

一、生态教育学概论

生态学概念是在1866年由德国科学家提出来的,可理解为“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008:241)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学院院长Lawence Cremin提出了“教育生态学”,他认为:教育受到多种结构和因子制约。把教育教学环境作为动态的生态环境来考察,运用生态规律指导教学,探究适合高校英语写作教学的创新模式。

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生态因子

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彼此给养反馈,循环往复的复杂过程。而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生物因子体现各不相同。从宏观角度可以阐释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前者包括自然因子,社会因子,学校因子,文化因子,课程因子,后者主要有心理因子,教师因子和学生因子等。生态因子可以归为几类:

(一)教学目标因子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大学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三个层次,一般要求(basic requirement):完成一般性写作,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以及事件发生,能写常见应用文,就一般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写出120词的短文,用词恰当,语意连贯,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而较高要求(intermediate requirement):要求学生具备基本表达观点的能力,能撰写英语小论文。(2006:137)在写作教学中,为学生设定学期学习能力培养目标,也要根据学生已有语言基础设定阶段性目标,从词汇p句法p段章来考察学生的写作目标是否实现。

(二)教材因子

从近年外研社p高教社等选用率较高的近多本流行大学英语写作类教材来看,教材的结构编排经历了语法式写作―句段落语篇写作―主题式读写写作―创新思辨写作几个阶段,更加注重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加入英语文体知识和语用知识的渗透,使学生能够在有话可说,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内容上,新编教材还加入了如学术写作,四六级写作等模块。体现了写作的实践特征。但多数教材未配课件,使得课堂互动活动相对单一,不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及优化。

三、教学原则和课程设计

(一)体裁-过程写作教学法(P-G)

在总结了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体裁教学法的基础上,英国斯特灵大学Richard Badger和Goodith White提出了体裁-过程教学法,强调写作情境的设置和写作准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方式。其教学方法主要分为范文讲解;模仿写作;独立写作;编辑修订;终稿五个阶段。

(二)课程设计

依据大学外语写作教学的合作原则和适度原则,本文提出可行性课程大纲,供两学期使用。主要分为写作技能和拓展写作两部分。第一阶段,读写结合,分为时态p人称,语态改写段落,仿写段落,段落赏析和听写练习;阶段二,拓展为看图说话,关键词p无关键词作文,续写,故事新编;阶段三,为专题写作,微微小品,母亲情深,热题,新闻调查,环游记,网购,影视论坛等主题进行写作活动。

第一阶段主要通过半机械式操练环节使学生熟悉英语的语言规则,把握英语句段的整体性,通过不同方法使学生熟悉英语句段套路。通过模写段落和范文欣赏,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语法知识体系,在文稿和范文的对比中,了解英汉句子结构性差异,逐渐纠正错误造句思维,明确英语段落中的衔接连贯等现象。第二阶段,以单个图片或一组图片为媒介,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叙事为作文角度完成图片解析―内容确定―关键词作文―无关键词作文并讲评。第三阶段主要以记叙文和议论文为重点,要求学生搜集素材―组内讨论―列出提纲―主题式作文―范文鉴赏。

四、总结

写作能力是高中英语学习基础上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着重培养提高的语言输出技能,在有限的写作课堂里让学生了解英语写作,投身英语写作,掌握英语文法,喜爱英语创作,让不同的教学和师生生态因子相互流动,学生能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势,同时,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利用学生角色的转换,激发写作热情,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学有所得,习有所获。

参考文献:

[1]牛翠娟,娄安如,孙濡泳,李庆芳.基础生态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付华桦,吴雁华,曲利娟.生态学原理与应用[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邓丽君.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英语专业基础写作教学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11,4(10)

篇13

著名英国语言教育家West于20世纪初在印度从事英语教学时提出了以“阅读法”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的理念,并首次将阅读区分为“精读”和“泛读”。自此泛读教学便逐渐进入了语言教学专家们的视野,成为阅读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重点。但是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对于泛读课型教学以及教材的研究自进入21世纪以来才逐渐得到学者们的重视,远远落后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其他方面,更加落后于国内英语教学中泛读课型的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更显差强人意。

本文拟对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泛读课型教学以及教材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文章所参考的论文主要依托于《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对外汉语研究》《语言与翻译》《语言教学与研究》等核心期刊,以及国内外重要会议论文集,分别以“对外汉语泛读课”“对外汉语泛读教材”“对外汉语阅读课”以及“对外汉语阅读教材”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筛选共检索到论文资料16篇,其中有关教学方面的论文有6篇,有关教材方面的论文有10篇。

二、正文

(一)关于对外汉语泛读课型教学法的研究

对外汉语泛读课型教学法的研究以鲁健骥[1]开启了对外汉语泛读课研究的大门。文章介绍了“精读”和“泛读”这两种课程在我国外语教学中发展的背景。该文章认为“‘精’和‘泛’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体现了语言教学中的“质”和“量”的辩证关系。”文章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大力提倡“精读”“泛读”分科,主张开设泛读课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然而,自泛读课进入课堂开始,就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老师对于泛读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没有清晰的认识,很容易把泛读课上成精读课,详细地讲解生词和语法点,导致泛读课堂沉闷无聊,甚至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老师对于泛读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一堂泛读课往往以“学生阅读――完成练习――订正答案――老师讲解”这样一个固定的模式进行,教学内容也局限于现有的教材,由此老师和学生都对泛读课越发失去兴趣。

于是陆续开始有学者着眼于课堂实践的角度,从不同角度探讨泛读课该“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问题。

高磊[2]提出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帮助留学生获得汉语阅读自由。作者提出在泛读课堂中增加元认知技能的训练,以此使学习者更加熟练的运用元认知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李宗宏[3]把图示理论运用到对外汉语泛读课堂中,通过图示理论,在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阅读图示,能兼顾语言要素和文化要素两个方面,并且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进行语篇分析,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章进行认知加工,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任务法进入第二语言课堂,开始有学者尝试着将任务法引入对外汉语阅读课堂,姚敏[4]认为我国对外汉语泛读课堂有公式化、大众化和应试化的特点,而教师运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任务活动链”,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动机,提高阅读速度。

这些文章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对外汉语泛读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方案,从文章论述来看,学者们都致力于改变老师的教学法,从理论阐释或教学经验出发探索老师应该怎么教。然而,对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来说,这些都应该辅以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先前的理论研究是否具有实际操作性,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课堂效果。吴门吉[5]以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两种调查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对学习内容的需求等多个方面,同时通过访谈优秀教师了解教师的想法,调查结果表明,二者并不是完全符合的,有的甚至背道而驰。

因此在对外汉语泛读课教学法的研究方面,我们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想法,学生想在泛读课堂中学什么,怎么学,适当地把这些与教学理论相结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改进,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把泛读课堂打造成对外汉语特色课堂,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关于泛读教材的研究

笔者分别以“对外汉语泛读教材”和“对外汉语阅读教材”为关键词于各核心期刊上检索到论文共10篇,分别涉及教材的编写原则、对现有教材的分析、以及现有教材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

早在1991年,吴晓露[6]就提出了阅读技能训练的对象、目的、原则和方法该文认为阅读课要与精读课区分开来,泛读的要求是理解文章或故事的大意或作者的主要观点。对此,朱勇[7]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张世涛[8]从教材中选取的阅读材料的难度、内容、篇幅和教材的练习四个方面分析了泛读教材的编写原则。

这些文章对编写对外汉语泛读教材的阐释,无疑对泛读教材的编写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朱勇[9]提出输入调整这一手段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阅读材料,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输入调整对伴随性学习的积极作用。此外他还对现有五本泛读教材中输入调整手段的运用进行对比,发现已经有学者开始尝试着将新的输入调整方法编入教材,但是单部教材依然存在单一性、主观性、外部输入调整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