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学管理制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3.忽视评价作用,评价内容简单。就目前大学教育来看,其虽然具有着一套较为成熟的评价制度,但是该种评价制度主要以考试为主,通过学生的卷面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明显过于片面简单。同时,部分大学教师也并不重视评价的作用,没有利用评价指出学生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得学生失去了一个增强自我认识,强化自我完善的有利时机。
1.立足教学实际,活化制度规定。通过上文我们已经知道绝大多数学生选择的专业并不真正的适合学生,严重局限了学生作用的发挥,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也会造成影响。鉴于此,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一下柔性处理,改变传统僵硬刻板的规定,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转换专业的机会。首先,为了保障学生可以将有效的时间都应用在专业的学习上,转换专业应提早进行,一般应放在学生入学之初的一到两个月内,学校相关部门可以接受学生调换专业的申请。其次,专业的调换不能任意进行,学校应确定学生是否真正适合其所申请的专业。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进行考核,如果各项标准均达到专业转换的要求,即可批转。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学生更换专业的盲目性,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到其申请专业进行试听,与申请专业的教师进行交流,让学生更好的做出决定。
篇2
2.教学管理制度采用至上而下的模式,缺少服务观念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教学是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应处于服务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它应该保证应用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为一线教师和本科生做好服务工作,及时解决或转达师生要求和意见。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学校主管部门的纽带,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具有主辅层次的关系。但目前的教学管理制度却执行着上传下达的管理模式,追求管理的稳定性、执行力,忽略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及感受。表面上看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但脱离了一切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形成了重管理形式轻教学实践的工作风格。这使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实践虽扛着威武的改革大旗,却不知所措地惟命是从,而忘记了真正的方向,谈不上教师和学生的发言权和自主性。
3.没有真正把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
目前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大多侧重事务性的工作环节,如开学的教学工作是否如期顺利、各项教学资料教师是否按时完成上交、期中检查教师的听课记录(教案、点名册、课件等)是否齐全、期末考场是否秩序井然、考后各类归档工作是否符合规格等。工作的标杆便是整体局面的平稳有序,不出乱子,满足于教师在教,学生在学,却忽视教与学的实际效果。再加上多数应用型本科都是民办高校,管理不得不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所以教师的工作量加到极致,重点关注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否满负荷或超负荷,而对教学质量的实际效果重视不够。对教学质量的评估采用机械化、程序化操作,忽略了办学定位和目标,这样的教学管理只限于让一个教育机构规律运转,与教育的宗旨和目标相距甚远,没有实现管理为教学服务的功能。
二、促进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工作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实践工作的统一是指二者的目标和初衷一致,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当二者的工作目标一致时,才没有谁服从谁的矛盾,只有服从共同的目标。一个协调运作的管理机制将极大地减少内耗,使各项教育工作更富效率。管理制度是为实践活动服务的,背离了教学工作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将失去对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支持的意义。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需要相应的应用型教学管理制度支撑,如果教学管理制度自成体系、独自运作、主次颠倒,那么应社会需要开展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便是隔靴搔痒,不达目的;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能为之提供辅助支持服务的教学管理制度;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意识、执行灵活有度的教学管理制度;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没有一个与应用型本科教学目标一致的教学管理制度,诸多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的研究、课题开发、实践研讨都将是功亏一篑的。我们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三、建立服务于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教学管理制度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决定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决定着教育特色,建立一个服务型、务实型的管理制度体系,关乎教育质量和教育规律。以下建议基于本人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层教学工作经验,从环境、制度、方式等方面提出几点教学制度改革的愿望。
1.建立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环境
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共同打造互动的保障环境,确保应用型本科的创新性、应用性教学没有硬指标的制度约束,同样也确保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为教学服务的同时有柔韧度和科学性。目前标准化、僵化、局部单项管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其形成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如政府对应用型本科的评估标准是统一的、规范的、严格的,教学制度要保证各项教学活动形成的资料和数据符合评估要求;企业对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没有参与的动力和热情,他们可以在人才拥挤的市场上方便地找到所需人才。但我们不能认为改变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现状只是高校的职责和任务,政府和企业的推动力也是根本性的要素。政府减少对教育的行政干预,留更多的自主空间给高校开展教学改革、管理创新,才能形成自由民主开放的大学氛围,才能谈得上实现教育的初衷,回归教育的自然规律。企业与高校的互动同样需要政府的促进,只有大环境宽松后,实践层面的改革才富有实效。因此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才能促使应用型本科的管理制度改革放下包袱,轻车简从,直达目标。
2.建立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管理制度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为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的,而上述这些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什么样的课程设置符合社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适合课程特点和学生技能的培养、什么样的考核方式更适合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评估等等,只有教师和学生最有发言权。建立民主参与的动态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增强学生应用技能为原则对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再设计,有利于开创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局面,有利于教学改革朝着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向努力,也会更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教师学生为本,实行灵活、自由、宽松、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体现大学精神,才能让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工作符合其自身特点并造福社会。
3.建立适合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教学监控模式
教学监控包括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对学生考核方式的管理。专业课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主体,对于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不适于采用规格化、程序化、形式化的管理模式。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应该从企业认同和学生认同感入手,企业认同、学生接受的教学质量才是我们追求的方向,不被市场接受的教学效果,即使完美符合学校各项制度,又有多少社会意义?建立适合专业课改革的教学管理模式才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目标,只有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工作的目标一致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预期;对于教学效果的监控管理应该建立弹性灵活实效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和企业说话;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不应由管理部门限定,约束对学生的评估考核方式就是对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限制。何种方式能评估学生的应用技能并适合专业课特点,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适当放权给专业课教师,知人善任,给教师信任和尊重,而不是对教师期中、期末的考试题型规范否、题库建设完成否、平时教学资料齐全否进行监控。
4.形成针对应用型教学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文化
教育需要文化氛围,工厂式的管理不符合教育特性。应用型本科传授给学生的业务技能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靠硬性、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能达到效果的,相反这样的管理模式将会像桎梏一样约束着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自主性,会大大偏离应用型的教学定位。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管理文化才能造就积极活泼的课堂,才能引领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技能、智慧、素养的空间里自由翱翔。对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用行政式的管理手段进行苛责,除了让教育工作围绕管理工作开展外,会让人忘记教育本身的初衷。所以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管理文化有利于应用型本科放手开展各项教育改革实践,有利于教学工作符合应用型的特色,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的实现,规范化、程式化的教学管理制度要追求的服从、统一、大好局面会在这种良好的管理文化中以赏心悦目的方式呈现。
篇3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从《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这本书所做的调研成果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教学管理制度中的权利失衡现象。《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一书中,作者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对五省市十五所高校的相关情况做了翔实细致的调研,运用访谈、问卷等方式对高校负责人、高校教师、专家进行深入调查。通过调研统计和资料、数据分析,作者对成书阶段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有了深刻了解,指出目前高校从属院系自力不足。高校对教学管理权力抓得过紧,这种集权制管理虽然在管理措施实施时方便统一开展,但随着高校招生不断扩容,学校依然采取集权制管理显然与本科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符。高校从属院系的教学管理自不充分,很多问题也会随之凸显。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在大学教学管理的实践中,要改变集权制与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要将一些管理权限合理、适度地下放,提升从属院系教学管理的自由度,提高管理效率。其二,教学管理制度中以“控制”为重心的现象。《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指出,大学教学管理以“控制”为管理重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自力被削弱。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在大学教学管理的规制过多,教师的教学自受限,影响其专业水平的发挥;大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被压缩,其学习主动性受到影响。比如高校设置的专业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术领域,学生能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能否在可以发挥自身所长的专业学习,不但取决于学生的选择能力,还取决于高校给予学生的选择空间。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进入校园后在专业选择空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是通过选修课也不能弥补的遗憾。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应从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入手,充分保障大学生的学习自主EWONPUBLISHING阅读评论•权与教师的教学自。学校应跨越自缺失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鸿沟,采取有效措施给大学生和教师更多自由空间;改变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僵化、机械、教条的现状,充分体现弹性学制的优势;参考《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改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师和大学生创造良好“教”和“学”的环境。其三,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平等性及服务性不足的现象。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来看,以管理者为主导、管理者与学生地位不平等、教学支持服务不足等特点还较为突出。根据《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的相关调研可知,一方面学生民主参与的程度不高,大学生民主参与的机制未真正建立起来。这种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制度建设,影响了平等服务的制度属性,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难以被管理客体接纳,管理效能发挥的实效性不强。这体现为“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管理契约的失衡直接导致了师生对管理活动参与意愿与参与度的降低”。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缺乏。管理具有二重性,它是管制与服务的统一体,但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所体现的服务性相对不足。例如大部分高校在学习指导服务、学习资源(图书、实验)服务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平等性和服务性的不足,高校外部的现实要求和高校内部结构变化的不适应,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过程中,我们要从管理体制的宏观层面入手,改善政府管理的集权性,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管理客体的个体需求,以增强内外因制度问题改变的内驱力。此外,我们还要改变强权式管理传统对教学管理走向的固化,淡化管理者的中心意识,以平等服务的教学管理理念激发教师与学生参与管理的意愿,从而提升管理客体对管理行为接受度,推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构想
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呼唤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制约了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突破现行体制的不足使之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其一,提高院系教学管理的活力。院系对各具体专业、具体学科教学的情况最了解和熟悉。因此,高校教学管理体制要以院系的教学管理为本,学校要合理放权,促进院系管理效率的提升。高校在教学管理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从教师、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学院教学管理的实际出发,适当放宽院系管理的权限。教学管理的整体重心要下放到院系,当然,重心下移不是单纯地强调放权,也不是主张削弱学校教务处(部)等部门的应有作用,而是让校级职能部门注意角色调整。高校应最大限度挖掘院系管理的潜力,激发院系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低重心的权力下放促进院系教学管理的有效落实。其二,坚持人本理念。在具体实践中,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以人本理念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坚持人本理念就是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中,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即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要服务于管理客体。作者针对以往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刚性化的问题,提出大学管理要尽可能达到刚柔并济的管理平衡。作者在书中指出,高校在改革和构建大学管理制度时,要尽可能落实人本教学理念,既要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也要保障教师的教学自由。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体现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给予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权。同时,高校制定的教学制度要尽可能弹性化,弹性化的教学制度能充分发挥“学分制”与“学年制”的优势,并避免二者的劣势。教学制度的弹性化还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通过自主学习、教学评价、学籍管理等制度的改革,帮助大学生实现学习自由。教师的教学自由保障则要从教学的自、教学的弹性、负面制度的减少等方面着手,促进教师教学自由的更好实现。其三,强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是由高校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同时也是市场体制下高校管理的必然要求。“管理就是服务”的命题在当前更凸显其时代意义。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要从教育沟通、资源使用、学习顾问、信息服务等服务制度的构建入手,做好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例如,把全校各院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简介汇集成册,编成教学指导书或教学一览,并及时更新,便于学生了解和修习相关课程。高校教学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大学教学高效实施的关键要素。高校教学管理由多重的管理元素构成,包括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实践层面的管理元素,而制度是多重管理元素的重要媒介,是实现大学教学管理效益的根本保障。《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提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不能故步自封,要与时俱进地将院系、师生、服务作为制度的改革理念。同时,高校在大学教学管理实践中要降低管理重心,以制度的弹性化、平等化、服务化建设促使制度规则的实现。此外,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环境建设也不容忽视,高校要在制度构建过程中保证院系管理的有效落实,拓展师生发展的自主空间,构建服务完善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机制。
作者:刘秋云 马红坤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一、坚持并创新校本教研制度,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坚持开展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当然,在教研制度的建设中,首先必须建立成教师之间学习研讨制度,可将教师按所授课程组成不同的教研组,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定期的集体备课、相互探讨切磋,做到见贤思齐、相互提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校际间的联片教研制度,邀请外校的专业教师一同参加教研活动,通过观看优质示范课堂、相互对话、座谈、研究等形式,使教师充分交流,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其次,注意开展教学反思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均开展反思活动,发现问题,共同分析探讨,及时加以解决,在反思是不断前行、不断进步。这些都是加快教师主动成长与专业发展的有益方法与途径。
二、加强教师学习制度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教师自身学习与进修方面的制度建设,如建立教师自学制度、互助交流制度、师徒结对一对一制度,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充实教育新理念。为此,学校也积极为教师的学习与提升创建良好的平台,如学校组织开展计算机网络知识培养工作,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这个巨大的知识载体,开展网络资源利用、相互学习与交流活动。在学习与教学手段的辅助上,可切实加强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制度建设,尽力引进远程教育资源,既能帮助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也可以帮助其较快地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好地运用在教学活动当中去。对于青年的教师或教学经验尚不丰富的老师,可由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专业能力强的老师,与其结成一帮一的对子,相互听课交流帮助,这样既能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又促进了老教师的知识和观念能够不断的更新。
当然,如何通过学校制度建设来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还要许多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地方,如从建立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制度,建立教学评比制度等来督促老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专业能力,起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效果。
篇5
一、激发动机性原则
随着现代教学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的主观情意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是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先决条件。例如《月光曲》(现行六年制十一册)一课,分辨事物和联想是教学难点。在教学这部分课文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单元训练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采用设疑激趣的方法,调动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去主动求知。教师可先用形象的语言过渡,引出穷兄妹俩看到的画面(可配合、投影片)。然后问,“穷兄妹俩在美妙的音乐中陶碎了。他们联想到什么呢?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这样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标志词语找出答案,最后问学生“通过穷兄妹俩联想到的画面,你知道曲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贝多芬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可联系已掌握的学法,联系上下文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在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同时,如果不能充分考虑到学生情况差异,是不会收到满意的效果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使学生产生需要感、自信心、愉和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渐进性原则
任何事都不是一挥而就的,学生掌握阅读的学习方法,也是如此。阅读教学学习方法指导应从低年级抓起,从基本抓起。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有一个起始、忘却、强化巩固、自觉运用的过程;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拿分段来说,大纲中规定四年级开始“学习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但是这一阅读技能形成、熟练却要经过很长时间,甚至要延续到初、高中才能基本形成,为什么这样呢?这是由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不同文体结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学识水平、年龄特点和好忘规律,要耐心、细心、精心地运用多种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指导。
三、序列性原则
阅读教学的序列性原则是由阅读知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决定的。在阅读教学中,各个学年的教学重点是成序列发展的:一年级是词句训练,二年级是句群训练,三年级是段的训练,四年级是段与段的训练,五、六年级是篇章训练。每个单元训练重点也是呈序列状编排的。小学阶段概括主要内容的技能要经过概括句意、概括自然段意思,概括结构段意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几个阶段才能形成。这几个阶段是梯度发展的。前面是基础,是局部,只有基础打好,才能形成系统的技能体系。教材编排的序列化为学习方法指导的序列化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学中,针对教材特点,围绕年级和单元训练重点进行有序的专项强化训练,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独立阅读能力。
四、反馈性原则
反馈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反馈,学生就难以真正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学生的求知心、自信心和既定的目标难免受到影响,这就势必影响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有意识的信息反馈可分为设置条件和直接参与两种。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倒数第二自然段时,教师用感情饱满的语调叙述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和战友歼灭敌人后,问同学“‘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这句话中的‘才’都包含了什么意思?”(①的行为是保证这次战斗迅速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②他的精神鼓舞了战友们。)这样设置反馈条件,就能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便于学生调控学习行为。再如教《月光曲》贝多芬弹奏第二支曲子时,学生只理解到海面上起了变化,曲调也起了变化。这时教师反馈到情况后,再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直接参与,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曲调的变化又说明贝多芬的内心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这样,学生就马上会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作出自主性调控。
五、能力培养性原则
学法指导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措施。在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时,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1.教师要善于导拔、点拔,注意铺设思维途径和方法,不要替代学生的学习行为,要敢于放手。
篇6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从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对人的智能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人的智能不像传统教育观点,那样认为人的智能主要决定于智商测试,其实这种简单的智商测试只能测评人的数理逻辑思维与语言智能,而人的真正智能是多元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和任务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与一般语文阅读的本质既有相同不同,它应该是教师指导小学生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的书面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结合自己头脑中己储备的信息进行连续性的思维活动,把书面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还原为具有特定自然景物特征、蕴含的特定思想情感过程。简单的说一般语文阅读就是由“言”学的本质是教师指导小学生进行“言”、“意”的双向还原过程。正确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意义有助于更好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文教学的基本过程;也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有助于深入理解语文课文内容和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
基于上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认识,我们还必须弄清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本身所担当的任务。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部分第一自然段指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的质量,能力能够进行听说读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大纲的第二自然段进一步说:“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构想
把多元智能的教学理论方法作为一个比较具体的项目工程方案提出的目的,就是以便在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甚至一个班级进行实验,这样涉及面窄,易于取得各方面认同,可以迅速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多元智能工程的构想分为两个部分,即多元化理论指导和阅读活动实施策划。
(一)多元化理论指导
1.阅读思维的多元化
由传统教学观点的一元化到多元化是教学思维上的一项突破。这是参与人员必须首先确认的,即确认每个学生的智能都是多元的,现在的应试教学不利于开发学生右脑,全面调动他内在的积极性和自身的多元潜能。我们推行这套理论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所有学生的各种智能在语文阅读过程中都能发掘出来,使得那些单元智商高的学生考得更好,而那些考差了的学生仍能充满信心;最后不仅是获得了学校语文阅读的课本知识,而且还获得了社会实践的能力。因为实际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这样培养出来不同智能强项的多元人才都能符合社会需要。真正应正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观点。
2.阅读目标的多元化
基于多元教学理论认定学生智能的多元化,那么每个学生的个性、感悟、智能的展现兴趣偏好当然都不会完全一样,如果用统一的目标去套用本身就不合理,也不符合我们一贯强调的“因材施教”的观念。所以目标多元化的实质是对于不同的学生和他的智能强弱展现,应该赋予这门阅读课程中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目标。”总之,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统一目标最终还是满足不了不同学生具有的多种智能强项所产生的强烈求知愿望,也很难满足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需求。
3.阅读内容的多元化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主要的,但除了教材与此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一般比较开放和灵活,允许教师在一定范围内作些选择。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使选则的读物既符合教学目标同时又符合个人兴趣爱好以达到较好的阅读效果。此外,结合学生多元智能的强项,还可以根据教师指导或自行寻找适合自己感兴趣的多种课外读物,以及深入社会实践必须学习的那些专业读物。总之围绕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多元化,内容丰富,学生有比较广阔的活动空间。
4.阅读方法的多元化
确立了学生自主精神后,还要掌握和拥有多种科学的方法,才能取得快速有效的教学成果。面对大量的参考教材和课外读物,学生还必须善于结合学习目标,择优而读,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总之,学生必须掌握各种科学方法,随机而用,所以自主学习中拥有多元学习方法确对提高学习效果是极为重要的。
(二)阅读活动实施策划
要想让学生学好一门学科,首先就要让他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而枯燥单调的教学方法是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定要多动脑筋,根据上述多元化的理论与指导思想,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完成小学生阅读的教学任务。
1.小学阅读教学中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的培养
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有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加德纳强调通过直觉学习的方式来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以达到智能培养的目的。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人至今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直觉学习对学生的真实影响与强大无比的力量。直觉学习是一种强大有力的学习,在许多情景中被证明是足够可靠的。
2. 小学阅读教学中身体——动觉智能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这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也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人的身心之间有着隐秘而复杂的联系,当心理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为生理能量。如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胆小、羞怯、紧张等,实际上是心理障碍的躯体化表现,如柔韧性差、灵敏性差、耐力差;反之,心理健康、思维活跃,表现在行动上则是动作敏捷、意志坚强,表现在行为上便是柔韧和富有耐力。因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躯体是自我的一大重要资源,它拥有巨大的潜能可待挖掘。关于身体的理论已成为一个学科群。
3. 小学阅读教学中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
篇7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高校一直对实践教学非常重视, 也进行了一些相关实践教学管理研究,目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没有形成科学、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实践教学管理相对松散。
2.缺少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实践教学过程性监控和教学质量评价缺乏有效的体系。
3.对于制药工程专业来说,目前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缺少企业和行业经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水平不够。
4.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是在校内外实习基地中完成的,目前对于实习基地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重视不够,缺乏长期有效的规范化管理。[2]
二、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
1.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在学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制药工程专业特点,针对制药工程专业的各个实践环节制定更为细化的管理制度,使得每个实践教学环节有章可循。在制定每个具体环节的管理制度时应注意做到分类管理。比如,制药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环节的管理应包括三个层次的教学管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创新性研究实验。对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要分类进行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综合性、设计实验项目认定和开放实验的管理规定。此外,还应制定相关管理人员工作制度,以确保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定期开展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工作。[3]
2.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按照实践教学流程可以分为教学准备监控、教学过程监控、教学效果监控。监控的对象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教学单位、指导教师、学生。除了结合日常的期初、期中、期末检查环节外,监控的形式还可以是听课检查、中期检查、专项检查等。对各个流程的监控实行专家考评、同行评价、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对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有效的进行反馈,并注重对反馈结果的整改情况的检查,避免监控过程流于形式。
3.优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综合性创新性能力的培养,以使学生成长为能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应用性能力的考核。通过考核模式的多样化,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规范考核质量标准等方式对学生的综合性创新性能力进行考核。通过优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提高学生对实践能力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实践教学达到最佳效果。[4]
4.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性本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要求具制药行业和企业背景。目前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亟待加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通过企业研修、企业挂职等方式鼓励教师深入制药企业一线进行学习。为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可以将企业挂职与职称评审、工作量奖励等挂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设企业课程、聘请外聘教师和开展专业讲座的形式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制药行业专家进行实践教学。[5]
5.整合利用实践教学资源
制药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实践教学资源较少。在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方面,往往没有将实验、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实践活动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看成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统筹安排,没有将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 不仅不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也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通过将不同环节进行整合来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资源。比如,可以在专业实习过程中同时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的过程中由企业指导老师和校内指导老师共同进行指导。
6.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管理
制药工程专业的很多实践环节需要在实习基地中完成,因此要注重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管理。应根据实习基地建设的要求制定合理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在实习过程中明确学院、实习基地、学生和指导老师的职责。注重对实习过程的教学管理和实习材料的归档整理。在实习基地的建设管理中还应注重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长效机制。
结语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实践教学。为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需要改革目前的实践教学管理现状,强化实践教学管理,从而更好地提高制药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培育出应用型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虹.新时期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科教文汇,2014 (272):33-35
[2]林贤进.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2,15(1):164-166
篇8
二、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和监控制度、体系,深化教学管理改革。
建立和完善日常教学管理制度,制定教学日常管理内容和流程分解工作表,修订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细则;建立美术系规范化的学生成绩评定、审核与存档制度建设,建立教育实习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专业实习管理制度和流程、外出教学实践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建立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多维的学生评教和教学质量评估考核方法与制度。
将制度化的工作要求,纳入年终量化考核,以制度促进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
三、加强美术系网站建设,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和资源,打造现代教学管理与监控模式。
以网站建设为切入口,探索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努力使网站成为教学管理与师生互动交流的信息共享平台,成为信息执行的重要传播窗口,成为政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有效工具,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有效资源的利用。
同时,在今后尝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和教学改革实验的探索,建立教学研究网。并建立论坛性质的学生交流和专业探讨的空间平台,促进学风和学生管理工作建设。
四、加强教研室的建设,建立有效的教研室管理与运行体制,制定日常工作管理程序和要求,充分发挥教研室在管理质量、提高质量方面的作用。
本学期教研室建设重点在日常教学管理制度的建立,理顺工作环节和程序,落实岗位责任,要求教研室定期围绕教学和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书育人等问题开展活动,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五、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1.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实施教学过程,认真组织各专业各年级本学期所开各课程的教学活动,并按照教务处的要求,按时落实下学期的教学任务安排。
2.完成01美术学教育实习各项工作和任务,落实03设计,04美术、设计专业外出教学实践各项工作。并制定规范化的管理监控制度。
3.配合学院及教务处,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包括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和正常运作。
4、按照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规范,切实抓好05届(01级)学生毕业设计(创作)创作和毕业论文撰写的指导工作,把好指导的各个环节,有质有量的完成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评审、答辩和总结工作。
5.按照毕业实习工作计划和规范,做好01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的总结。
6.结合成人教育的实际,做好成人教育美术学专升本毕业论文指导和评阅答辩工作,做好毕业生离校相关工作。
7.完成微格教学训练和师范生技能测试,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8.鼓励教师在课内外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生以学风建设为先导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科研研究和参加各类专业竞赛。
六、以“迎评促建”为抓手,提升教学质量
1.加快教学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并对历史资料进行彻底清查整理,在学习历史系、中文系相关系科管理经验同时,走访兄弟院校艺术专业学习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基本完成教学资料基础管理建设。
2.加快推进“迎评促建”工作,在去年完成学院下发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的指标体系分解工作的基础上,要求教研室、各职能单位和教师进一步落实相关指标建设的细化任务、阶段目标和以及具体措施,并进行自查。
3.按照学院围绕“迎评促建”这一主题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讨论,组织全系教职员工进行这方面研讨活动,与时俱进,加快观念转变,树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教育观和质量观。
4.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健全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认真执行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5.积极推动设计专业教师理论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鼓励有条件的美术学专业教师逐步实行多媒体教学形式,鼓励制作课程教学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6.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项目立项,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7.在每两周一次的系例会,及时讨论教学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出席情况进行考勤。
篇9
1只要理论教学正常了,就完成了教学管理的任务
这种想法不仅体现在教学管理的主要负责人身上,也是社会上对高校教学管理的普遍认识。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有:①部分家长仅有高中以下学历,他们在求学过程决定了对于诸如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可能闻所未闻。②部分家长虽有大学求学经历,但是在求学期间,由于学校或者自身的原因,对实践教学也重视不够。③我们的“学而优则仕”的民族特性也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一些重要考试比如考研、考公务员、资格考试等,基本上没有牵涉实践部分。教学管理的主要负责人一旦形成“不出事,过得去”的看法,那么其本上该单位的实践教学管理就会很难有所进步,而且相应的下级管理人员、普通教师和学生也会被动地认同这种看法。最终会形成上下应付实践教学的恶性循环。这种结果进而会强化社会对实践教学的负面认识,认为其真的不是很重要。这种看法的谬误之处在于:①和国家的要求相违背。教育部在“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中明确要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2],实践教学的缺乏,只会造成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距离越来越远。②和学校的投入相违背。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二本高校。其(实践教学课时费+实习经费)/理论教学课时费的比值约为1.2。也就是说实践教学的运行经费实际是高于理论教学的。这里还未包括实验耗材经费、实验设备维护费、实验室建设经费等固定投入。而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比重都呈越来越大的趋势。所以,实践教学的管理不到位将导致教学投入的很大浪费。如要改变这种认识误区,各高校要对自教学管理主要负责人而下的所有管理人员明确提出实践教学管理方面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这样,才能将重视实践教学从文件推向实践,也才能真正提高办学效益。
2重视实践教学就是加大实践教学设备设施的经费投入
这种看法一般体现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主要领导上面。实践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是必要的。但是这并不是实践教学管理的全部。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之一是以不计效益地增加设备设施的投入来掩盖在管理上的偷懒,就像简单地认为满足其金钱上的需要就是对小孩的全部的爱一样。产生这种想法的第二个原因是各二级单位负责人乐见其成:既重视了实践教学,好做文章;又弄来了设施与设备;甚至极少数的还可以在其中谋点私利。在这种思路下,部分高校的实验室建设方面出现了轻论证、重购买、轻管理的两头轻,中间重的做法。造成了重复投入、设备设施闲置的情况。降低了学校的办学效益。要纠正这种想法,一方面要重视设备设施投入的论证和管理工作。要以未来教学需求和已有满足情况做依据做好论证工作。设备购入后,对其所产生的实验人时数数据等一定要有相应的考核。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实践教学管理人才的培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方法的构建。
3有没有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差别不大
这种看法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管理人员上面。产生这种看法的主要原因如下:①相关人员对实践教学管理系统不太了解,不知道有哪些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可以提供哪些功能。②管理人员自己并没有一套明确的、可行的对实践教学进行规范化管理的思路。又由于实践教学管理的复杂性,所以认为目前自己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是正常的,认为大家都差不多。③由于对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的不了解,怕增加更多的复杂性,所以不愿意使用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这种看法的谬误之处在于:①如前所述,实践教学的投入很大,原有管理手段粗放,而一个合适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实际上是一套合适的实践教学管理的规则和流程,它可以使实践教学的管理变得精细化和规范化,这无疑会既节省资源,提高效益,而且还可以提高管理的公平性。②实践教学的管理最难的地方在于,由于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复杂性、突变性,所以实践教学的监管是最难的。因此可以网络化管理较好地解决实践教学的监管难的问题。我校委托湖南青华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所开发的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包括了供一般老师使用的WEB版和供教务管理人员使用的桌面版。系统包括了实习教学管理(培养方案管理、实习任务管理和经费预算、实习计划管理、实习借款报账、实习检查),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任务管理、实验排课调课、实验检查、实验工作量人时数计算),实验室管理(实验项目管理、实验耗材管理、教育部实验室统计数据上报等),毕业设计管理(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成绩上报等)等功能。该系统一方面实现了实践教学管理各主要方面的管理流程,另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实践教学监管困难的问题。通过实践教学督导和评价政策的配合,目前,我校实践教学管理借助于软件管理系统已逐步走上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之路。
4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不是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
这种看法主要体现在一般教学管理人员和普通老师的身上。产生这种看法的主要原因有: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相对于外出实习一般没有经费或者经费较少,而相对于实验而言,又没有相对具体的实验原理和步骤。所以教学人员都可能不是很清楚该如何做。②这些内容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如何督查,相应管理人员心里不太清楚。③由于场地或者设备有限,而专业人数较多,且安排时间比较集中,所以实际的教学安排有困难。以上原因造成忽视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后果。而这种忽视则造成了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在很多高校成了实践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比如,有的高校这类工作了最低只给到4课时/班/周(我校是24课时/班/周)。有的指导老师一周可以带4~5个班的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有的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的教学安排地点基本在图书馆、学生寝室等。部分学校的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的教学基本形式就是布置任务,批改学生课程设计报告,给出成绩,彻底的将全日制教学变成了“函授”教学,其中就有意或者无意的省略了对学生的指导这一主要任务。这种认知的谬误在于:①一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中,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是校内实践的主要内容,其学分一般都超过外出实习和校内实验。②对于专业教学,要达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目的,就目前而言,领进门的工具只能是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整周实践环节。原因是当前大多数的生产实习很难做到顶岗实习,因而难以承担“领进门”的任务。而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由于其缺乏应有的系统性,也难以承担此任务。唯有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和毕业设计(论文)是综合性的,专业性的训练,学生可藉由这些环节来领悟本专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从而迈入专业之门。③没有较好的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的训练,会造成最后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环节难以展开,教学效果很差。实际上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是大多数普通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薄弱环节,各高校要在解决其所需设施设备、具体如何规划和展开教学、如何评价学生和老师在期间所作的工作等各方面进行思考以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5现有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是公平合理的
持这种看法的往往是教学管理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①根据以往经验类比理论教学,认为其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也是基本合理的。②以“很难有绝对的合理”为借口,不愿意费神思考该类问题。③公平合理牵涉到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切身利益,阻力很大。④管理手段粗放,精细化程度不够,难以提供公平合理管理的依据。这种看法的谬误之处在于:①理论教学的管理是成熟的,长期下来形成了一套基本公平合理的管理制度。但是实践教学则由于管理过程中变化因素较多,因此有很多管理制度是粗放的,缺乏公平性考量。②实践教学管理中的不公平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最终造成管理越来越困难越来越混乱。例如,课程设计安排在学生宿舍分散做和安排在教室或者实验室集中做,课时是一样的,那么有些老师就会尽量的安排学生在宿舍做课程设计。假设课程设计一次带一个班工作量是20,一次带五个班是100,那么有些老师就会以老师缺乏等各种理由能多带就多带,即所谓的“一只羊是看,五只羊也是看”。学生做毕业设计,在校内做和在校外做,老师指导不指导,课时都相同,结果就会造成有的指导老师对学生是否返校做毕业设计根本不关心,认为不回来更省事。实习过程中,实习任务安排的多和少,课时和经费是一样的,会造成部分指导教师尽量的少安排实习内容,既能顺利地挣课时,又可能节省经费,方便自己从中牟利。诸如此类的问题,造成的结果是实践教学效果好不好全凭指导教师的良心,最后就是“傻人”越来越少,学校和学生越来越吃亏。③实践教学管理中出现经费管理问题,基本都是由这些不公平或者不合理的制度引起的。有些学院领导认为某些实习,照某种做法,不需要这么多经费,于是就截留下来了。有些学院领导,认为某些学年论文或者课程设计老师没有付出那么多努力,不应该给那么多课时,所以大量课时费就截留下来了,这样就形成了小金库,相关人员越来越“滋润”,进而让那些坚持原则的学院领导既没有所谓的好处,又要背负很大的舆论压力。解决实践教学管理中的公平合理性问题应结合政策、手段等各种措施。我校首先采用了实践教学管理系统,获得了各个实验、实习具体如何开展的精细的数据,为经费和课时做到“按劳分配”提供了依据。其次采取了督导加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监管办法,再加上合理的资金和课时分配政策,使得我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正逐步向公平合理性方向迈进。
6结语
实践教学在高校教学中会越来越重要,其投入也会越来越大,如何提高办学效益?首先就要统一认识。我们给出了实践教学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主要的认识误区,还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文中并未提及,而且认识误区也会根据所在学校不同,学校所在的不同层次而又有所不同。但是所有学校在统一认识,集中力量对实践教学进行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管理制度上注重合理性、公平性,以提高学校办学效益的目标是一致的。
作者:向华政 曹格瑞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篇10
1 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有待规范
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地区经济环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市场以及各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因此在新的形势下,高校研究生的教学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但是从当前各大高校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来看还有待进一步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对研究生课程的划分过细,从而导致课程失去了可操作性;二是不同模块课程的比例失衡,影响了专业培养的目标,在相对固定的研究生学习年限内,公共课程占有的课时数量过多,在很大程度上占取了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三是课程体系随意性较大,主要表现在一些学科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思想,不能有将出发点落实到人才智能结构,因人设科或者因课设人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导师队伍有待加强
当前虽然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导师的数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导生招生人数过多,因此容易造成导师长期处于过度劳累的状态。导师因为精力有限,不可能花费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部分研究生因为没有得到导师及时有效的教导,没有形成学术规范,为了能够顺利毕业,甚至出现抄袭论文的现象,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业。
(三)培养体制有待健全
在高校中,对研究生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制定培养计划、组织课程学习、开展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术论文课题研究以及学位论文答辩。在实际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中,还缺乏一套相对完善的体制对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从而导致对研究生培养环节上把关不严,首先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没有将学位论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然后是缺乏对研究生管理人员相应的奖惩制度,从而导致个别管理人员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最后是高校缺乏全面的网络化研究生管理系统,导致高校的各个院系之间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极大降低了研究生的教学质量[1]。
2 新形势加强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课程建设,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在课程建设这个环节,高校应该充分结合当前研究生培养现状,根据研究生的专业发展以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制定出一个具有科学化、合理化、操作性强的研究生课程结构。一般文科课程的设置是在一年内就完成所有课程,接下来两年则是论文写作和答辩,但是第一年大量的课程设置无疑会减少学生参与主动探究的时间,然后在接下来两年又会因为课程太少变得懒惰,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以一年级学科下设置为例,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以及研究生的需要,对课时进行及时调整,对课程设置中的各类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和精简,调整后具体如下:需修公共基础课2门,专业基础课2门,专业课2门,选修课7门。此外,还应该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分层管理以及分类指导,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应该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从而确保研究生能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作为高校研究生的导师,他们最了解带教研究生的思想素质以及学习水平,他们不管是在学术上、教育上还是在阅历上都具有权威性,作为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定性,让导师参与研究生的教学管理过程,相信这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导师队伍的建设,要重点加强导师的道德素质、学术素养的建设,除此之外,还应该针对高校新增导师缺乏培养经验的问题,定期组织导师参加相关培训活动和教育,并为导师之间相互交流提供平台,齐心协力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2]。
(三)完善培养体制,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完善高校研究生培养体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加强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进一步深化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实施选课制度,加强研究生网上教务选课系统基本建设工作;二是严格制定出"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制度,随着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传统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对执行标准进行统一和规范,从而保证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考核和激励制度,从而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由于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本身是一项弹性较大的工作,这不仅跟管理人员的水平有关,还跟他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关,因此通过建立教学管理工作考核和评估体制,可以实现对教学管理效果的客观评价,并方便学校根据考核结果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从而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激情,提高研究生教学管理的质量。
3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育事业总是朝着不断前进的方向发展,因此高校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也应该在不断探索中前进。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这必然对从事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的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我们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积极进取,确保教学管理工作与时俱进。
篇11
1.2从管理制度合理性和执行层面来看,一般医学院校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年进行,对于五年制专业在大五上学期进行选题,四年制专业在大四上学期进行选题。在最后的一年的实践时间中学生除了要完成毕业论文外,还需完成专业实习。基于这种浮躁和功利角度,学生很难静下心阅读大量文献、完成实验操作、现场调查以及撰写出高水平的论文[4]。加上学校管理层面往往出于对就业、考研的支持鼓励,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存在执行不严、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毕业论文最终成绩评定要求不严格,第一次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修改后几天就可以进行二次答辩,且没有真正因为论文答辩没有通过而不能毕业的学生。通过学生中“届届相传”,使得一些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只是走过场,不影响最终毕业获得学位,所以学生也就越来越轻视毕业论文过程。
2 硕士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对策分析
2.1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及科学研究能力,为毕业课题开展提前打好基础
学生是完成毕业论文的主体,经调查发现,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固和统计知识缺乏是毕业论文写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专业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囿于这些问题,学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专业知识的传授主要依托于日常教学,而科研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培养起来的,都需要贯穿整个硕士教学过程当中。在毕业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提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实训环节,增加实习见习环节的现场调查机会,为学生专门开设论文写作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方面的技能,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建立健全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做好毕业论文质量的制度保障
在毕业论文工作实施前,学院必须建立健全毕业论文制度,使毕业论文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例如,建立毕业论文选题审批制度,实行教研室、二级学院学术委员会两级遴选制度、选题变更制度、毕业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制度,优秀毕业论文推荐评选制度,以及对指导教师激励奖励制度等等。根据各专业特点,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实施措施。
2.3提高指导教师论文指导能力
教师的科研基础和能力对毕业论文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医学院校要创设科研条件,加强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特别是对需要完成毕业论文的非重点学科、非医学专业教师予以一定的支持,帮助青年教师提升科研能力。
2.4毕业论文工作的前期管理
做好毕业论文工作的启动以及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的过程的管理。首先要让学生摆正心态,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启动会的机会,向学生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向学生宣读学院毕业论文各项管理规定,倡导学术诚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在毕业论文工作的初始阶段,组织选题遴选会审定选题质量,保证所有待选题目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选题后组织开题报告会,通过评论与指导,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及时纠正,保证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开展。
2.5毕业论文工作的中期进展管理
毕业论文的中期管理是指毕业论文开题后到论文完成前的管理,主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计划完成规定的研究内容,选题是否变更,是否完成文献综述部门的写作,工作量是否饱满,是否能按期完成毕业论文,以及课题研究过程中是否存在困难;检查课题原始记录本填写的规范性,是否能反映出研究的真实性。指导教师要多和学生沟通,至少保证 2 周对学生做一次具体指导,要求指导教师保留指导记录。在检查中对教师的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存在的具体问题、建议的解决方案等进行检查,通过学生进行调查对指导教师履行职责情况进行了解,对态度不认真的指导教师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其认真履行指导职责。
篇12
2.教学管理制度采用至上而下的模式,缺少服务观念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教学是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应处于服务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它应该保证应用型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为一线教师和本科生做好服务工作,及时解决或转达师生要求和意见。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学校主管部门的纽带,教学管理与教学服务具有主辅层次的关系。但目前的教学管理制度却执行着上传下达的管理模式,追求管理的稳定性、执行力,忽略了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忽略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及感受。表面上看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但脱离了一切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方针,形成了重管理形式轻教学实践的工作风格。这使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实践虽扛着威武的改革大旗,却不知所措地惟命是从,而忘记了真正的方向,谈不上教师和学生的发言权和自主性。
3.没有真正把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
目前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大多侧重事务性的工作环节,如开学的教学工作是否如期顺利、各项教学资料教师是否按时完成上交、期中检查教师的听课记录(教案、点名册、课件等)是否齐全、期末考场是否秩序井然、考后各类归档工作是否符合规格等。工作的标杆便是整体局面的平稳有序,不出乱子,满足于教师在教,学生在学,却忽视教与学的实际效果。再加上多数应用型本科都是民办高校,管理不得不考虑成本和收益的关系,所以教师的工作量加到极致,重点关注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否满负荷或超负荷,而对教学质量的实际效果重视不够。对教学质量的评估采用机械化、程序化操作,忽略了办学定位和目标,这样的教学管理只限于让一个教育机构规律运转,与教育的宗旨和目标相距甚远,没有实现管理为教学服务的功能。
二、促进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工作统一的重要性
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实践工作的统一是指二者的目标和初衷一致,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当二者的工作目标一致时,才没有谁服从谁的矛盾,只有服从共同的目标。一个协调运作的管理机制将极大地减少内耗,使各项教育工作更富效率。管理制度是为实践活动服务的,背离了教学工作的教学管理制度,也将失去对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支持的意义。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定位和培养目标需要相应的应用型教学管理制度支撑,如果教学管理制度自成体系、独自运作、主次颠倒,那么应社会需要开展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便是隔靴搔痒,不达目的;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革需要能为之提供辅助支持服务的教学管理制度;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创新需要具有创新意识、执行灵活有度的教学管理制度;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没有一个与应用型本科教学目标一致的教学管理制度,诸多应用型本科教育理论的研究、课题开发、实践研讨都将是功亏一篑的。我们应用型本科教育需要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实践的统一。
三、建立服务于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教学管理制度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决定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决定着教育特色,建立一个服务型、务实型的管理制度体系,关乎教育质量和教育规律。以下建议基于本人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层教学工作经验,从环境、制度、方式等方面提出几点教学制度改革的愿望。
1.建立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环境
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共同打造互动的保障环境,确保应用型本科的创新性、应用性教学没有硬指标的制度约束,同样也确保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制度在为教学服务的同时有柔韧度和科学性。目前标准化、僵化、局部单项管理的教学管理制度,其形成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如政府对应用型本科的评估标准是统一的、规范的、严格的,教学制度要保证各项教学活动形成的资料和数据符合评估要求;企业对高校的教学和管理没有参与的动力和热情,他们可以在人才拥挤的市场上方便地找到所需人才。但我们不能认为改变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制度现状只是高校的职责和任务,政府和企业的推动力也是根本性的要素。政府减少对教育的行政干预,留更多的自主空间给高校开展教学改革、管理创新,才能形成自由民主开放的大学氛围,才能谈得上实现教育的初衷,回归教育的自然规律。企业与高校的互动同样需要政府的促进,只有大环境宽松后,实践层面的改革才富有实效。因此三位一体的制度保障,才能促使应用型本科的管理制度改革放下包袱,轻车简从,直达目标。
2.建立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管理制度
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管理制度是为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的,而上述这些工作的直接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什么样的课程设置符合社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更适合课程特点和学生技能的培养、什么样的考核方式更适合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评估等等,只有教师和学生最有发言权。建立民主参与的动态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增强学生应用技能为原则对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再设计,有利于开创应用型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局面,有利于教学改革朝着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向努力,也会更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教师学生为本,实行灵活、自由、宽松、严谨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体现大学精神,才能让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工作符合其自身特点并造福社会。
3.建立适合专业课教学改革的教学监控模式
教学监控包括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对学生考核方式的管理。专业课教学是应用型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主体,对于这类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不适于采用规格化、程序化、形式化的管理模式。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应该从企业认同和学生认同感入手,企业认同、学生接受的教学质量才是我们追求的方向,不被市场接受的教学效果,即使完美符合学校各项制度,又有多少社会意义?建立适合专业课改革的教学管理模式才能服务于应用型本科的教育目标,只有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工作的目标一致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预期;对于教学效果的监控管理应该建立弹性灵活实效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和企业说话;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不应由管理部门限定,约束对学生的评估考核方式就是对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限制。何种方式能评估学生的应用技能并适合专业课特点,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适当放权给专业课教师,知人善任,给教师信任和尊重,而不是对教师期中、期末的考试题型规范否、题库建设完成否、平时教学资料齐全否进行监控。
4.形成针对应用型教学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文化
教育需要文化氛围,工厂式的管理不符合教育特性。应用型本科传授给学生的业务技能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靠硬性、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能达到效果的,相反这样的管理模式将会像桎梏一样约束着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自主性,会大大偏离应用型的教学定位。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管理文化才能造就积极活泼的课堂,才能引领教师和学生在知识、技能、智慧、素养的空间里自由翱翔。对于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用行政式的管理手段进行苛责,除了让教育工作围绕管理工作开展外,会让人忘记教育本身的初衷。所以柔性、艺术性、人性化的管理文化有利于应用型本科放手开展各项教育改革实践,有利于教学工作符合应用型的特色,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的实现,规范化、程式化的教学管理制度要追求的服从、统一、大好局面会在这种良好的管理文化中以赏心悦目的方式呈现。
篇13
一、构建人本理念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
人是学校管理最重要的对象,学校管理需要解决两大课题,即对教师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高校教学管理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所采用的一切手段和方法都必须围绕人的因素开展,这就要求我们管理者首先要认清学校管理的特殊性。构建人本理念为核心的管理制度,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活动中确立以调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以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为目标。管理制度应该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以使师生在这种保障下得到个人的最优化发展。首先,要确立教师的定位,明确教师的职责。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应充分维护老师的根本利益,即以教师为本。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的职业特点,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以及对教学程序的组织和安排上。学生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事实证明,如果整个学习过程都由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我控制,实际效果较差。而由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安排,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较好的一种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整个过程的组织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原动力,领导和推动着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过程的发展。其次,教学管理工作要关注现实问题,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工作重点。要为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构建新型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适应新经济对人才的新要求以及人才结构的新变化。
二、基于人本理念,关注教师需要
了解和重视教师不同阶段的需要,不仅要充分关注教师在物质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并尊重教师的精神需求。实际上,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在需要是人格尊重、专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管理者应给教师的成长创造并提供最优条件,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给予充分及时的关心,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从而使教师激发出自我实现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去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然而在现阶段的教学管理中,我们仍然过分地依赖于量化管理,过分依赖于指标评价,如有的学校在实行学生评教时,所采用的方法过于机械,导致对教师的评价出现较大偏差,用这种有失公平的评价结果与老师的薪水和职称评定挂钩是极不负责任的。这样的管理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对教师的主动性发挥造成不利屏障,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的总体发展。而事实上,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相比,教师更渴望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应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个人潜能。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应注意下面三个方面:第一,制定管理制度应换位思考。学校管理者在传达任务时,要注意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换位思考,注重教学任务的合理分配,重视教师的心理需要,创造愉悦的工作氛围,使教师认可并乐于接受任务。第二,制定管理制度应充分体现尊重与信任。对教师的充分尊重和信任对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坦诚相待,彼此真诚交流,亲近融合,给教师充分信任,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第三,制定管理制度应满足教师的成就需要。要善于搭台子、铺路子,使每位教师都有展示的舞台和自我实现的空间。
三、塑造和谐发展的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思考和创造能力
在高校中塑造一种团结、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对促进学校管理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并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观点,沟通情感,从而做到共同发展和教学相长。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平等、宽容、尊重。学生之间应做到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互相尊重、共同成长。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很长的,在这几年的时间里,要使心理上得到归宿感、安全感,就需要与同学建立一种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学校的教职工之间同样要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教书育人的使命和要求。现代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高校良好的文化氛围内更好的全面发展。我们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从校园环境入手营造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氛围,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在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中,鼓励学生自由思考,不断探索,增强自信心和活力并勇于尝试。高校教学管理应特别重视情感作用的发挥,不断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要使学生从喜爱老师转化为乐于接纳教学内容。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关心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打开学生心扉的心灵密码。管理者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生活,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对课程及专业的自由选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转贴于
四、以人为本,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以人为本,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充分挖掘教学管理人员的创造力,是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不断创新与发展的关键。高校应充分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推行“教学管理人员准入资格”,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能力,从而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包括以下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