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建筑发展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发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建筑发展论文

篇1

2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指的是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减少建筑材料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实现绿色建筑必须从材料和设计两方面进行考虑,建筑过程中必须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施工中避免建筑材料的浪费。环保型建筑材料应该是耐久性好、不散发或很少有害物质,现代建筑工程中环保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建筑物外表保温隔热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另一方面,环保型建筑材料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节约能源,有一些材料的生命周期很长,所以只要质量没有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就可以继续使用下去,在建筑工程中尽可能使用可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和可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走绿色建筑道路。绿色设计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建筑设计师都在优化自己的设计方法,保证建筑空间物尽其用,避免建筑空间的浪费。例如,香港一个建筑设计师就在一个30平米的建筑空间中实现了绿色建筑形式,他主要采用的是折叠的方式,房间内所有的空间和家具都是折叠起来的,他可以将墙拉下来当做床,30平米的空间在进行设计之后,实现了对建筑空间利用最大化的目标,这个30平米的建筑空间里有大客厅、大书房、十几个卧室、大型厨房等,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建筑设计师已经将绿色建筑的概念纳入在自己的设计中,绿色建筑发展的前景很好。另一方面,节能设计应该和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在绿色设计中,应该最大限度的使用被动式能源系统,建筑物不要朝向主风向,尽量减少建筑的负荷,在建筑物中要保证南北通透,两面通风,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的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空调等降温设备的使用,减少空气中氟利昂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积极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这也是未来建筑的主要发展趋势。

3智能化建筑

建筑智能化也是未来建筑发展趋势的重要方向,在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的情况下,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掘,使绿色建筑能够和智能化建筑有效结合起来。建筑智能化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较大程度的便捷,能够充分满足人满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实现建筑智能化,就必须依据科学技术不断对建筑材料进行研究,提高建筑材料的性能,使建筑材料能够满足建筑智能化的要求,为建筑智能化提供充分的保障。现在已经有一些建筑材料实现了智能化,比如会呼吸的墙体,主要就是说这种建筑材料具有像人一样的呼吸功能,这种墙体可以自行对居住空间释放和吸收水汽、热量,将室内设定在一个合适的生活标准中,为居住者带来舒适、健康的居住感受。智能化建筑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提高建筑设计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建筑智能化也会慢慢出现并得到推广,推动人类建筑史的发展和进步。

篇2

篇3

1、住宅建筑装饰材料的污染及其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对住宅建筑的环境设计重视起来,力求创造一个舒适、高雅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但是室内装修使用不少材料大都是由化工材料制成的,有的本身含有有毒物质,它们不断地向室内空气中挥发有毒成分,给人体带来不良影响。据报道,美国环境保护局的专家们曾经对数个城市的10幢新建房屋建筑作抽样检查证实,在现代化房屋建筑内空气含有多达500余种的化学物质,比室外要高出许多倍。又据美国微生物学会年会有关论文报道,现代房屋建筑的2%~3%有石棉和氡,10%左右有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含有这些有害物质的建筑被称为“病态建筑”,这些有“病”的建筑常常会把自身的“病”传染给房屋的使用者[1].

事实证明,建筑材料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所释放的各种气体如氨、甲醛、苯、氡等对人体的健康非常不利。封闭的室内环境由于温度、湿度较大,有些材料会为霉菌和细菌生长提供养料,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具体来说,住宅建筑装修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板材类。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人造装修板材,内含超标的甲醛,如大芯板(细木工板)、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以及用这些板材制作的复合地板、家具等。甲醛主要来自于制作复合板材所使用的脲醛树脂胶,这种胶具有胶接强度高、不易开胶的特点,是目前生产各种复合板材普遍使用的粘合剂。脲醛树脂胶含有甲醛,会形成游离甲醛气体释放到空气中,而甲醛为高毒性物质。

(2)石材类。石材类装修材料如花岗岩、大理石、石膏、瓷砖等,含有一种叫做氡的有害物质。氡是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9种环境致癌物之一,它是仅次于吸烟的第二个肺癌致病因。

(3)涂料类。房屋装修使用的油漆、涂料、防水材料,以及各种油漆涂料的添加剂和稀释剂含有有害物质苯。

(4)水泥等。水泥等建材主要含有有害物质氨,它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装修设计的环保,最主要取决于材料的环保程度。现在的建筑材料打出了很多环保的卖点,如节水、节能、防霉、防虫、防菌等,这给了设计师更大的发挥空间。不过,设计师一般是按照客户的要求,以及开出的价格来选择用料的,环保材料价格相对较高。

我国目前室内装修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但在重视和治理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原因如下:首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要求越来越高,但很多消费者的室内环保意识并不强,在装修时注重的往往是居室的豪华与气派,而忽视了装修后的室内环境污染。其次,从我国装修材料市场上看,大多数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并不了解自己生产或销售的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因而不能按照国家标准生产或销售装修材料,使污染室内环境的建材源源不断产出并流入市场。再次,装修材料生产企业资质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没有采用无污染技术(清洁生产)。

2、住宅建筑应合理选择和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

2.1注重采用新型环保建材

作为现代建筑工程重要物质基础的新型建材,国际上称之为健康建材、绿色建材、环境建材、生态建材等。环保型建材及制品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健康住宅应能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应达到的具体指标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尽可能不使用有毒、有害的建筑装饰材料,如含高挥发性有机物的涂料;含高甲醛等过敏性化学物质的胶合板、纤维板、胶粘剂;含放射性高的花岗石、大理石、陶瓷面砖、煤矸石砖;含微细石棉纤维的石棉纤维水泥制品等[2].

因此,应该仔细地选择和恰当地运用环保型建材,将建筑材料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限制在最小范围内。避免使用那些产生放射性污染的材料,溶剂型油漆、化纤毛毯、复合木板和其他建筑产品都可能在空气里释放出甲醛等挥发性的有机混合物(VOC),这些化学制品不仅影响建筑工人和建筑使用者的健康,同时,也会增加环境中的粉尘和有机物污染。

2.2遵循国家的环保法规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于2002-01-01正式实施。室内装修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国家的重视,最近,国家质监局等部门公布实施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有害物质限量》等一系列环保法规,应努力执行。应选用已通过环保管理认证的材料;减少设计中色彩鲜艳石材的运用;多采用优质聚酯漆和环保型硝基漆,减少或杜绝在空气流通较差的房间使用醇酸油漆的数量。当然,不同的建筑类型有不同的设计标准,但健康和无害化应该是普遍的原则。

2.3加强宣传工作,提高环保意识

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环保建材知识的教育,使全民树立起强烈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树立加快发展环保型建材的责任感,自觉地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环保型建材的工作中。室外的绿色营造了美丽的环境,室内设计方面同样需要环保意识,严格控制住宅建筑的装修污染:

(1)要严格选材。首先,要看装饰材料是否是正规生产厂家的产品,要查看生产厂的商标、生产地址、防伪标志等。然后,要看产品检测报告中的甲醛、苯等有害物体释放量是否合乎标准。

(2)要在装修后找有资质、正规的室内环境监测部门进行检测,听取专家的意见,选择合适的入住时间。最好空闲一段时间,使室内有害物质消释到安全系数内再入住。

(3)在入往后常开窗户加强通风,加速室内不良物质和气体的排放。

(4)如果在入住后有不良反映,要及时到医院检查身体,并请检测部门来检测,及时清除致病的污染源。

(5)要学习、掌握一些装修环保标准和法规,在遇到因装修污染引起的纠纷时,要按照国家的环保法规依法调解或经诉讼解决。

3、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3.1提倡绿色住宅建筑

20世纪90年代开始,“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专家们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绿色建筑就是“资源有效利用的建筑”,亦即节能、环保、舒适、健康、有效的建筑,简言之为低能耗、低污染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用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提倡使用3R材料(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二是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宜采用取得国家环境保护标志的材料、产品。

与传统建材相比,制造新型建材不仅可以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和能耗,而且能使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得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新型建材不仅不会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污染,而是有益于人体的健康,有助于改善建筑功能,起到防霉、隔音、隔热、杀菌、调温、调湿、调光、阻燃、除臭、防射线、抗静电、抗震等作用;制造新型建材不仅可以采用不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生产技术,而且在产品结束其使用寿命后,还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加以利用,不会形成新的废异物。

3.2提倡清洁生产(无污染技术)

减少建材生产对地球环境和生态平衡的负面影响。现代社会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建筑材料的大量生产和使用一方面为人类构筑了丰富多彩、便捷的生活设施,但同时其发展是以能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笔者认为,忽视原材料的“环境价值”是建筑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原因之一。因此,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的建筑设计,就必须把原材料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加入衡量建筑的价值体系中去。建筑是取之自然又回归自然的创造性工程,所使用的材料不应对人体及周边环境产生危害,如墙体采用粘土砖即是对自然的破坏。并尽量采用低蕴能材料,避免有毒污染材料。建材生产避免以破坏、占有土地林木为代价的,在我国每年的建材资源消耗达50亿t,毁坏农田6700万公顷。就可持续发展建筑而言,对木材的选择需要慎重进行。树木的砍伐可能带来相当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运输能耗、生物差异多样性的损失、可能发生的局部经济环境被破坏等问题。

环境亲和的建筑材料应该耐久性好、易于维护管理、不散发或很少散发有害物质,当然,同时也得兼顾其他方面的特性,如艺术效果等。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建筑材料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需要开发研究无污染技术,清洁生产环保型建筑材料。例如,利用工业废料(粉煤灰、矿渣、煤矸石等)可生产水泥、砌块等材料;利用废弃的泡沫塑料生产保温墙体板材;利用废弃的玻璃生产贴面材料等。既可以减少固体废渣的堆存量,减轻环境污染,又可节省自然界中的原材料,对环保和地球资源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免烧水泥可以节省水泥生产所消耗的能量;高流态、自密实免震混凝土,在施工工程中不需振捣,既可节省施工能耗,又能减轻施工噪音。

3.3节约资源,降低能耗

按广义生命周期的观点,建材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建筑物营运、建筑物的日常使用、建筑物的拆除解体、建材再利用等方面能耗。加工越细致和制造过程越复杂的产品和材料,通常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更多的能源。一般来说,耐久性越好的材料,导致室内污染越少。绿色建筑师们往往就地取材,减少使用金属、混凝土之类加工程度高、能耗大的建材;就地加工,减少使用金属、混凝土之类加工程度高、能耗大的建材,重新开发短寿易耗废旧材料。选择再处理(如油漆、再加工、防水防火处理等)较少的建筑材料,或者选用那些对其维护只产生最小环境影响的材料。另外,功能要求的变化,使用期限的限制,城市发展的需要等等都可能需要建筑被拆除或改造。如果在设计时就考虑了其拆除时的问题,则可对材料的再生和循环使用起到相当的帮助。积极利用可循环使用的建筑材料,可以减少垃圾掩埋的压力和节省自然资源。建筑物到达使用期限后,其材料应能自然降解或转换。

3.4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

发达国家在对环保型建材的研究、开发、实施上起步较早,制订了一些有机挥发物散发量的试验方法,规定了一些环保型建材的性能标准,并且开始推行低散发量标志认证,同时,开发了一些环保型建材新产品。国外消费者对建筑装饰材料的环保程度要求很高,西欧各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建材目前达环保标准的已超过90%,日本还推出了无化学住宅。在倡议和发展环保型建材的基础上,一些国家已经建成了居住或办公用的样板建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充分利用老旧建筑的材料,尽可能使用由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由再生原料制成的建材产品可以减少固态垃圾,以及制造的能量消耗,而且节省自然资源,这也是具有环保意识的做法,在世界上逐渐流行起来[3].比如,在西班牙塞维利亚1992年世界博览会上纸制建筑曾大量登场,展览会的入口标志塔就是由预制纸构件来建成的,它的直径为13m,高达33m.由于这座塔是可完全分解的,所以,在展览结束后其材料不会浪费。再比如,美国弗里斯特儿童商店总部的地毯是使用处理过的塑料瓶,入口门廊则使用回收的玻璃灯泡制成的瓷砖。许多国家还致力于研究建筑废材(包括工业废材)的改造再生技术,及其与成本的关系,以更广泛地节约资源、减少地球垃圾。

4、结束语

环保型建材是一个内涵深邃、外延广袤的概念,它是生态建筑赖以发展的基础。材料的革新往往引起技术上的革命。近年来,各种各样的有利于节能和环保新材料的问世,如透明泡热材料、高强轻质材料、高保温玻璃等,大大推动了生态建筑的发展。

我国环保型建材的发展已开始起步,目前,我国已开发的装饰材料有壁纸、涂料、地毯、复合地板、管材、玻璃、陶瓷、纤维强化石膏板等。如防霉壁纸,经过化学处理,排除了壁纸在空气潮湿或室内外温差较大的情况下易出现的发霉、起泡、滋生霉菌的现象;环保型内外墙乳胶漆,不仅无味无污染,还能散发香味,可以洗涤、复刷等。应该积极注意新型建材的信息,新型建筑材料在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材料将能积极主动地应付自然环境的挑战。可以相信,大力推广环保型建材,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设计,实现住宅建筑可持续发展会逐步变为现实。

参考文献:

篇4

(一)全面准确理解绿色施工的内涵

绿色施工作为建筑全寿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实现建筑领域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并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四节一环保")。实施绿色施工,应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

1.实施绿色施工的原则。一是要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二是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绿色施工的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

2.绿色施工不同于绿色建筑。去年建设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因此,绿色建筑体现在建筑物本身的安全、舒适、节能和环保,绿色施工则体现在工程建设过程的四节一环保。绿色施工以打造绿色建筑为落脚点,但是又不仅仅局限于绿色建筑的性能要求,更侧重于过程控制。没有绿色施工,建造绿色建筑就成为空谈。

3.绿色施工不同于文明施工。前两年,绿色施工的概念刚刚出现时,它的涵义尚不清晰,不少人很容易把绿色施工与文明施工混淆理解。当时从某种程度上,文明施工可以理解为狭义的绿色施工。随着国家战略政策和技术水平的发展,绿色施工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绿色施工除了涵盖文明施工外,还包括采用降耗环保型的施工工艺和技术,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能源。因此,绿色施工高于、严于文明施工。例如,《导则》中对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的保护,节材、节能措施等都有所规定。绿色施工也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各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发展状况稳步扎实地开展,避免做表面文章而浪费。

(二)绿色施工是建筑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筑业肩负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绿色施工是建筑业积极承担这份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和实践形式。建筑活动一直是自然资源和能源高消耗的生产性活动之一,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建筑材料的加工、使用以及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废弃物和对周边的污染等都对生态环境产生极大影响。据统计,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近30%,建筑用水、钢、水泥等都占很大比例。比如建筑用水,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每年缺水量达60亿吨,有1/6的城市严重缺水。我国年混凝土制成量达20亿立方米,配制这些混凝土所需的用水量约有3亿多立方米,再加上混凝土养护用水量(如果按照传统做法浇水养护,水的消耗量将超过搅拌用水),相当于每年60亿吨缺水量的1/10.而且目前施工用水几乎都是自来水,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为混凝土搅拌和养护完全可以使用中水。尽管建筑施工水资源的消耗量相对于高水耗工业企业,单位产值耗水量比重较低,但是工程建设本身的流动性和临时性造成施工用水管理比较粗放,还有较大的水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的空间。还有,比如建筑垃圾,根据北京、上海两地统计,每施工一万平方米平均产生建筑垃圾500-600吨。而这些建筑垃圾可以通过填埋和铺路等方式再利用。由此可见,建筑业为贯彻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的潜力巨大,责任重大。绿色施工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建筑业以工程建设实践"四节一环保",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

《导则》在施工中如何做到四节一环保都提供了针对性控制措施,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中,涉及提高用水效率、加强非传统水源利用(中水、雨水、基坑降水阶段的地下水)和用水安全;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中,强调节材措施、结构材料的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加工和安装方法优化、围护材料的节能性能、周转材料的合理重复使用;在节能与能源利用中提出机械设备机具、施工用电照明、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选用节能的机具设备、合理设计工序和配置设施降低耗能的要求;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中,提出严格临时用地指标、强化临时用地保护、合理紧凑施工总平面布置,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道路管线和交通线路;在环境保护中,强调扬尘控制要根据不同施工阶段不同材料采取分类控制措施和指标,如土方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低于1.5米,结构安装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低于0.5米,在建筑垃圾减量化中,住宅建筑每万平方米的建筑垃圾不宜超过400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建筑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40%,土石方类的达到50%等控制要点。(三)绿色施工是实现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建筑业能否抓住未来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适应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国家战略,关键在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要从加快建筑业企业改革发展,提升建筑业综合竞争力入手,核心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从传统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高效率的集约型方式转变,建造方式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绿色施工正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

绿色施工的提出,对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促使企业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组织工程建设各个环节,以创新管理方法、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的精细化管理,取代单纯依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为特征的粗放式管理,摆脱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绿色施工的提出,必然要求大力推广应用新型环保材料和节能型设备,应用先进成熟的施工技术,加强数字化工地等信息技术应用,并大力发展建筑标准件,加大建筑部品部件的工业化生产比重,从而有利于构建密切联系生产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和推广机制,增强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建筑业技术进步的步伐。绿色施工的提出,必然对施工现场一线工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需要重视并加强工人的培训教育,尤其是对一线农民工的培训教育,保证绿色施工的实施,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四)绿色施工是企业转变发展观念、提高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

绿色施工的实施主体是企业。当前我国建筑业企业仍然主要通过铺摊子、比设备、拼人力来获取企业效益,往往最注重经济效益,越来越关注社会效益,对环境效益还缺乏足够认识。企业项目组织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的重心一直放在工程建设速度和经济效益上,现场污染和浪费现象普遍严重。绿色施工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施绿色施工并不意味着企业必须要高投入,影响工期和经济效益,相反会增进了企业的综合效益。

首先,绿色施工是在向技术、管理和节约要效益。绿色施工在规划管理阶段要编制绿色施工方案,方案包括环境保护、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措施,这些措施都将直接为工程建设节约成本。因此,绿色施工在履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节约了企业自身成本,促使工程项目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其次,环境效益是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建筑业企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势必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形成潜在效益。比如在环境保护方面,如果扬尘、噪音振动、光污染、水污染、土壤保护、建筑垃圾、地下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等控制措施到位,将有效改善建筑施工脏、乱、差、闹的社会形象。企业树立自身良好形象有利于取得社会支持,保证工程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乃至获得市场青睐。所以说,企业在绿色施工过程中既产生经济效益,也派生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最终形成企业的综合效益。

二、加快推进建筑业绿色施工的步伐

(一)加强研究和积累,建立完善绿色施工的法规标准和制度

我国的绿色施工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势头良好。部里出台《绿色施工导则》仅仅是一个开端,还属于导向性要求。相关绿色施工法规和标准都还没有跟上,尤其量化方面的指标,比如能耗指标。因此,我们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

一方面要在推进绿色施工的实践中,及时总结地区和企业经验,对绿色施工评价指标进一步量化,并逐步形成相关标准和规范,使绿色施工管理有标可依。比如《导则》中评价管理属于企业自我评估,有关评估指标和方法尚需要企业结合工程特点和自身情况自我掌握。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我们将把一些企业的好经验及时总结和研究,条件成熟时上升为标准,有些还可以上升为强制性标准。

另一方面研究建立工程建设各方主体的绿色施工责任制及社会承诺保证制度,促进各方企业在绿色施工中自觉落实责任,形成有利于开展绿色施工的外部环境和管理机制。

(二)以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推行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能够以点带面,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为此,《导则》专设"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一章,鼓励各地区通过加快试点和示范工程,引导绿色施工的健康发展,同时制定引导企业实施绿色施工的激励机制。目前,要对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的技术内容和推广重点做进一步研究,逐步建立激励政策,以示范工程为平台,促进绿色施工技术和管理经验更多更快地应用于工程建设。此外,要在相关的工程评优中,加入绿色施工的内容要求,提升工程的绿色含量,强化激励作用,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三)加强绿色施工宣传和培训,创造良好运行环境

篇5

浪漫性的表现是离不开现实性基础的,科学的发展给建筑的表现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当地的人文基础,民族传统,风俗习惯还有环境条件等都影响了建筑的发展。

古希腊的建筑,多用柱子,其柱式美丽端庄,肃穆大方,表现了古希腊“高贵的纯朴和壮穆的宏伟”的艺术精神,人体美和美丽的神话都深深的影响了古希腊的建筑。到了古罗马,随着券拱和券柱式的出现,有了像万神庙和凯旋门这样的通过几何和宏伟的外型来表现伟大建筑。帆拱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拜占庭的建筑,像圣索非亚大教堂和圣马克教堂,通过帆拱技术来构筑大空间,给人以广阔的感觉。以后的罗马风,歌特以及以后的现代建筑,建筑的每一部发展都是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

在2001年12月~2002年1月进行的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国际设计竞赛中的最佳方案——穿越银屏,由RTKL国际有限公司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所合作设计。此方案通过光线、材料及其空间变化把电影从拍摄、制作和上映的各个特点充分体现出来,总体上透着电影的虚拟性特点。而其与绿色的全面结合,既融入了环境,体现了生态概念,又用了绿色将生命的概念植入电影这一人为艺术中,成为“生命之树长青”理念的载体。

可见,浪漫性是建筑的性格和活力的体现。它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个寓意,都体现了建筑师的特点和风格,也体现了历史,科学和社会的特点。

2建筑的现实性

这里所说的现实性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建筑的技术和材料,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一个脱离了现实的建筑就算多么的浪漫和多高的艺术性也不会被人们所接受,进一步说,脱离了现实的建筑是不会具有多高的艺术性的,那是梦幻中的空中楼阁。先看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国家电力调度中心”,作为长安街上的建筑,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以其典雅、内在的气质和古都的城市环境相协调,结合地域性的特征,能充分考虑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在对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融合,室内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上做了积极的尝试。以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力求充分体现当代的先进科学水平,以期形成以艺术、人文、和谐、技术为特征的当代建筑的风格,来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和首都风貌。它是浪漫性和现实性的统一的体现。

2.1建筑与科学

科学是建筑的技术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建筑设计提供了许多方便和新的思路。例如上海黄浦江上的南浦大桥,这种斜拉丝悬索桥只有在近代的钢丝和结构力学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出现的。

出生于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就是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的典范。他对建筑设计的研究涵盖着科学分析、数学论证、仿生演绎等,以其学识和想像力把雕塑、建筑与结构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解决建筑问题的新思路,其作品堪称科学与艺术想结合的典范。他的这种思路和风格体现了建筑应该是“科学+艺术>建筑”的时代体现。

建筑与科学的结合就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相结合的体现。科学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而艺术又给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建筑与环境

建筑总是和周围的环境一起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于是,在这里景观的协调成为中心。和谐是主要的思想,而建筑和背景以及其他建筑的关系成为影响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主要因素。

E·H·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一书中提出了背景秩序的问题,他认为背景秩序的建立,需要弱化该形象对人的视觉造成的刺激,最主要的原则是要避免“视觉显著点”的形成,从而维护背景环境的整体秩序。背景环境需要保持相对低平的景观位势,就其中的某一个背景元素来说,需要采取与周围建筑统一的设计手法,即在实势因素(高度、造型、材料、色彩等)方面作出呼应,减少彼此间对比,达到“背景协同”。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莱特的流水别墅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人民英雄纪念碑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与周围的人民大会堂等建筑和广场上人流的环境氛围结合起来,既作为了广场的一个标志,又给人一种宏伟,肃穆的感觉。

2.3建筑与人

大家都知道建筑要以人为本,从人们的真正需要出发,来进行设计,在“以人为本,融于环境”的前提下,再进行艺术的创造,美的勾画。

西萨·佩里建筑师事物所设计的工程项目包括世界金融中心、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美国驻东京大使馆、马来西亚KLCC大楼、华盛顿里根机场等。他们坚持“回映建筑”的思想。这个思想特别强调对特定条件的全面回应的重要性,而获取最佳设计。特别关注业主的需求、造价、技术和环境。他们为日本的森大厦业主设计的作品“爱宕青山”通过精巧的设计,高效的高层塔楼和最大程度的开放空间,尽可能保持所有的自然环境,也是他们“回应建筑”的体现。

3总结

篇6

经济全球化是大潮流,我国加入WTO已成定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观念、技术、管理、法则等诸方面都会有深刻变化。人才争夺将更为突出。

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将深深影响我们今后的活动。我们要关注、要应付。

二、关注能源结构变化的影响,推进节能

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的大局一时还难以改变,但清洁优质能源-天然气在城市中应用的数量会增长,推进以电力为终端能源消费的主体的努力会增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力度会加大。我们如何应付对这方面的变化,在技术与应用上早作准备。传统的集中供热模式在何种条件仍可继续发展,应该如何发展多元化的复合能源技术及工程应用。

电力经营体制会改革,发电输送和分配会分开,用户有优选权利。对于我们专业这种非均衡性负荷的日益增长,供电峰谷平衡难题将凸显。对电力经营体制改革,我们如何更好互动。

终端用户用热(冷)计量收费的实施,已成定局,只是时间早晚和实施方式的问题。这一改革会影响到方方面面。我们要从整体系统地加以思考,寻求各种对策,应对复杂的实际情况。

建筑节能是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我们专业担负着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促进高效节能的设备开发和工程应用,优化专业系统设计,实施和运行管理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及手段是近期的一项迫切任务。

三、关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站在巨人肩上求更好发展

因特网的影响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利用它在信息掌握与共享上最易做到,不重复,不做虚功,推进智力接力赛,最能体现效益和效率。

利用因特网的特点:传播速度快、无时间与地域限制,开放、互动、双向沟通等,改变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实施异地智力协作与集成,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异地联网调控、电子商务等等都值得关注。

四、技术发展途径的选择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设备;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系统;

开发新设备、新系统;

篇7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是以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约束性指标为契机,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通过实现绿色建筑的“四节一环保”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具体目标应该与绿色建筑的定义(简称“四节一环保”)相一致,包含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五个方面的目标。绿色建筑的节能目标是大力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的地区实施节能65%标准,“十一五”期末建筑节能1.1亿吨标准煤。绿色建筑的推进现阶段以加大新建筑节能为主要突破口,同时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国务院批准的《节能中长期转型规划》中,建筑节能作为节能的重点领域,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1.1亿吨标准煤的目标。这一目标将分别落实到新建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三大领域之中。

绿色建筑节地方面目标是以“十一五”规划提出耕地保有量1.2亿公顷为基础的贯彻国家推行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调整的要求,执行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70%以上的政策。

绿色建筑节水的目标可以参考《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水目标,单位GDP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20%以上,全国设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5%,生活节水器具在城镇得到全面推广使用,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污水处理量的20%,南方沿海缺水城市达到5%~10%,“十一五”期间节水690亿立方米。

绿色建筑的环保暂时还难以制定明确的数字目标,因为作为目标基础的现有建筑物污染排放统计还很缺乏。《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规定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10%,所有城市都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全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亿吨/日。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重点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重点体现在政策法规、科技创新和建筑实践三个层面。政策法规层面以全方位政策法规推进绿色建筑;科技创新层面以适宜性技术研发支撑绿色建筑;建设实践层面以全寿命周期视角实践绿色建筑。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基本政策是:一是积极推进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必须首先解决建筑节能问题。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政府强制要求所有新建建筑必须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支撑体系;设立了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二是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设立“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通过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和办法,对绿色建筑工程项目或技术产品予以确认;逐步推行绿色建筑性能评定认证制度,推动绿色建筑认证机构发展。三是完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支撑体系,编制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制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建立结构体系绿色评价、绿色建材分析评价等关键技术集成平台。

中国中央政府一直积极出台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绿色建筑法规体系应逐步健全,形成一套完善的三维体系框架,第一维度是横向体系,横向体系由主干法和相关法组成。第二维度是纵向体系,纵向体系由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四个层次构成。第三维度是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类型,除了强制性办法,还应该包括激励性办法和政绩考核办法。此外,还有强制性的政策规定及激励性政策。另外,在政策法规体系中,需特别提出的是通过政绩考核手段实施节能减排,通过对地方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的考核手段促进他们切实推进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法规体系是各个部分互相依赖形成的完整系统,激励和处罚手段需要主干法和相关法相互配合以及部门间的合作,因此法律法规的完善需要长期的建设过程。

篇8

1.2相应的经济产业链不完整

虽然目前我国在绿色建筑系统在理论知识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完善,而且在一些技术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特别是在一些新技术研讨方面已经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我国建筑行业将这些领先技术进行运用的过程中,却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产业链尚未成熟,而且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具有不同地区的分散性,以至于很多民用建筑的绿色化基本处于难以实施的阶段,那么,绿色建筑基本上成为有钱人的一种“展示”。如何更好地使用建筑节能材料以此降低建筑成本,真正地解决绿色建筑在我国普及所面临的难题。另外,节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也势必会带动更多的相关工业的发展,然后目前没有和我国建筑市场相适应的经济工业链。因此,绿色建筑相应的经济产业链不完整严重制约着中国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

2绿色建筑发展策略

2.1总体规划

合理的整体规划已经成为降低建筑能耗的一个非常好的策略。例如,当一栋建筑的一些功能、规模、场地等方面确定之后,这栋建筑的朝向和外形等都会在较大程度上对建筑能耗起到较大的影响。而且现在很多住宅建筑的内部负荷较小,而外部负荷变化较大,起到主要的影响作用。所以,需要在这栋建筑外型设计不断地追求小一些体形系数。这样就可以在建筑的整体规划方面起到很好的节能作用。

2.2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

目前,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其中被大家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为太阳能,并且是在实践使用中是最多展示的,太阳能作为一种天然的能源,来历的范畴是十分广泛的,一起太阳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资本,可循环使用是它的最大优势。建筑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太阳能技能所使用的原理为,太阳光的反射设备在有用使用的状态下,给建筑物带来了热量和光照,进而将节省能源的施工技能到达规范。太阳能技能的首要使用形式,充沛的表现了立异的技能与技术在当时的建筑中合理使用的真实写照,一起也是建筑施工的节能技能与现代科技的有用交融。太阳能在建筑业的使用上,能够将不可再生的资本得到节省,让太阳能最大程度上发扬其效用,让当时的建筑中每一项功用都能够有用使用,进而让人类在生活中感受到更优越的生产效劳。

2.3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水资源方面,我国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在很多城市都处于缺水状态,主要由于我国人民对于水资源的浪费较为严重。因此,需要提高建筑物的节水能力。可以讲住宅小区的供水系统分为两套。第一套系统是专供饮用水,其主要用于饮用、煮饭等。该饮用水系统必须要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洁净水。第二套系统是专供使用水,该系统的水能够循环使用,可以把住户的洗菜、洗衣、雨水等引入到专门的蓄水池内,然后可以进行过滤、净化、去污等,然后再次循环至住户的“使用水管”,这样可以用于供洗车、绿化、冲厕、排污等。如果我国的建筑物安装了两套供水系统,就能够节省大量的用水。

2.4建筑围护结构的改进

一所建筑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好坏会对建筑使用能耗产生较大的影响。最近几年来,我国很多建筑围护结构中,使用的玻璃面积日益加大。从绿色建筑角度进行分析,透明的围护结构虽然能够增加室内采光量,然而也要将玻璃面积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主要是由于透明围护结构的热阻远小于非透明围护结构热阻,特别是在夏季,如果过多的太阳照射,室内温度必然升高,那么就无形中加重了空调系统负荷。因此,需要在建筑物的一些外侧透明部位要设置遮阳物,例如卷帘、百叶窗等,以此降低太阳对室内的照射量。所以,从绿色建筑节能角度出发,需要对透明围护结构的面积进行严格的控制。

篇9

1.2缺乏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节能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也包括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方面,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节能建筑涉及到暖通、建材、电气、环保、智能信息等领域,是多个学科的交叉和结合[3]。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利用新型建筑材料可以做到恒温保温,减少建筑热传导性,提高建筑物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但由于核心建筑材料价格高昂,也阻碍了节能建筑的发展。面对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将太阳能、风能发电技术等与建筑设计规划结合在一起,推广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对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大部分建筑的能耗还依赖于一次能源,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相对落后,加之光伏电池板、风力发电装置的一次性投入较大,维护保养成本高,并且对于多余电量并网技术和政策不够完善,导致清洁能源在节能建筑领域推广应用困难。

1.3缺乏综合评价体系和政策支持

我国节能建筑的起步较晚,目前缺少对节能建筑进行综合评价的技术标准,建筑物建成后,无法提供有效的节能数据,消费者不能直观地看到节能效果。现有的评价体系侧重于建筑环境质量的评价,忽视了建筑本身的经济性和舒适性,亟待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机制。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节能建筑的发展。目前,国家已设立了可再生能源基金,在推动可再生能源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但是,由于节能建筑建设成本高昂,而其所带来的节能减排的环保价值无法体现,消费者为其所增加的建设成本埋单的动力不足。

2德国节能建筑发展的启示

推动节能建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不仅需要设计和工程方面的技术支撑,更需要政府政策、立法方面的支持。德国在推动节能建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一些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

2.1积极利用太阳能和先进的保温技术

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已经做到自用有余,余量并网,将能源消耗转变成能源生产。智能电网建设以及并网政策,让消费者享受到可再生能源带来的利益。

2.2注重对现有建筑的技术改造

与我国面临的同样的问题是,德国的老式建筑也没有采用节能保温材料,使得冬季供暖能耗较高,舒适度下降。德国从政策层面鼓励和支持居民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并提供补贴和资助。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率,还进行了水处理、雨水回收、垃圾生物降解等技术改造。

2.3出台节能建筑标准规范

通过制定节能和保温技术规范指标,不断优化节能建筑的建设,保障节能建筑的推广和普及。

3对我国节能建筑发展的几点建议

在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的大背景下,在大力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时机下,发展节能建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3.1提高居民的节能意识,大力宣传推广节能建筑

在我国工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加快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每年冬季供暖期华北地区雾霾不断,导致了生存环境恶化、交通拥堵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大力推广节能建筑,加强对建筑的保温隔热,以减少冬季采暖能耗,对于缓解碳排放、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意义重大。应在全社会树立节能建筑的绿色形象,加大低碳节能建筑的市场需求。

3.2加大科研投入,研发面向市场需求的节能材料

节能建筑发展缓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国节能建筑材料稀缺,许多建筑材料需要进口,导致成本加大。因此,应加大对适应市场需求、性能良好的节能材料的研发。政府也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加大对节能产业的扶持力度,给予更多的优惠,例如减少节能产业税收、降低贷款利率、提供部分补贴、简化相关产业审批流程等。

3.3建立相关的机制监督,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我国对于节能建筑领域的相关检测及规范、监督和监管机制缺乏。一方面,政府应建立相关机构,加强对节能建筑的认定,并出台相关的规范,使节能建筑有章可循。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于节能建筑建设以及效果的监督和监管,使消费者切实能使用到高效能的节能建筑,防止为降低成本偷工减料,使得节能建筑空有其表。另一方面,使用节能建筑带来的环境效益非常显著,在节能建筑发展初期,政府应制定一些推广政策,以补贴节能建筑初期建设的高昂成本,鼓励居民使用节能建筑[4]。

篇10

1建筑的双重属性

从人类和建筑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到,人类所从事的大规模建筑事业是从奴隶社会建立以后才开始的。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整个建筑活动的意义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在社会中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更重要的价值是在于反映当时的思想和艺术的要求[1。正是在这些需求的引导下,逐步形成了建筑的双重属性。

首先是建筑的社会学属性。当人类社会出现阶级的划分后,建筑的形式就不再是为了适应遮风避雨、逃避野兽攻击而存在,而是通过自己的形象和空间来表达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需求。

其次是建筑的自然科学属性。任何建筑形式的出现和演变都离不开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技术发展的约束,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建筑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建筑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建筑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2建筑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某个时代的建筑是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物质文明、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的综合反映。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则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例如下图一反映了上海市1949年以后历年房屋竣工面积的变化情况。将它和上海市1949年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情况相对照,可以非常轻易地得出结论摘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期也必然是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期[2。

和此同时,建筑业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以上海经济发展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假如将上海历年的国民经济总值进行分类统计,可以发现上海市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上海经济高速发展的几个重要支柱之一,而且从1995年开始,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市继工业之后的第二大经济支柱(图二)。

现在,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届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年的6280元增加到180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253元增加到8000元。其结果就是摘要:无论城镇还是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都将对生活条件和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老百姓对人均公共服务设施的占有量、环境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世界银行的探究报告和相关专家的探究结果,我国新建建筑将主要集中在未来10~15年内完成。其中,公共建筑在1998~2010年间增长速度为6.6%[3。

可见,建筑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我国经济和政治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公共建筑在上海乃至全国必将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3建筑发展的环境制约性

建筑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建筑的形式和功能也是多种多样,但是建筑正常运行的基础却是相同的摘要:任何建筑的正常运行都以消耗一定能源为代价,如照明系统需要电能、空调系统需要电能或油、天然气等等,所有这些为了维持建筑正常功能所必需消耗的能量统称为建筑能耗。

仍然以上海为例。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上海的房屋竣工面积已经翻了几番(图三),其中公共建筑的面积在2001年底已经达到8696万平方米。和之相对应的是建筑能耗的增长。根据上海市终端能耗统计资料,以建筑能耗为主的第三产业能耗从1980年到2001年也翻了一番(图四),假如再加上生活消费能耗,上海市建筑能耗在2001年已经接近国民经济总能耗的30%[4[5。

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地球上可以使用的、具有成熟应用技术的能源主要是矿石性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他们的使用都会带来对环境的污染。建筑发展对能源的消耗也就意味着建筑的发展必然带来环境污染。非凡是上海,主要能源是煤炭,由煤炭燃烧引发的大气污染物,如SO2、CO2、粉尘等,每年需要消耗上亿人民币来治理,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说,环境的污染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制约功能[6[7[8。

4建筑节能对建筑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筑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但是另一方面,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这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则意味着不可再生能源的加速消耗和地球环境的日益恶化,为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设置障碍,成为自身发展的绊脚石。因此,如何调整两者的关系成为影响建筑业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应该看到,建筑业的发展是必然的,那么建筑正常运行需要消耗能量也是必然的,所以建筑业发展中所存在新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筑消耗的是什么能量以及如何消耗能量。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经济的快速发展包括建筑业的迅速发展都在加剧着能源危机,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危机。假如建筑消耗的能量都来自可再生能源,那么建筑业的发展将不会受到能源消耗的制约;而消耗的可再生能源通常都不是矿石性能源,它们的使用不会加重环境的负担,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这也有助于保护环境。不过这或许是若干年后的事情,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讲,做到这一点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现阶段影响建筑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建筑中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方式。

从上个世纪70年代,人类就已经开始探究建筑如何消耗能量的新问题,而且所有的探究内容都围绕着“节能”展开,因为实现建筑节能是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然而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国新建建筑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大量浪费能源的建筑,所以有关专家呼吁,为了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建筑节能。我国建筑能耗总量大、比例高、能效低、污染重,已经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新问题,可以通过对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建建筑按节能标准进行建设和设计,以及发展建筑节能产业等方式开展建筑节能。

有专家计算出摘要:假如从现在开始对新建建筑全面强制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对既有建筑有步骤地推行节能改造,到二O二O年,中国建筑能耗可减少三点三五亿吨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约八千万千瓦时(大约接近四点五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相应可减少电力建设投资约六千亿元人民币),由此造成的能源紧张状况必将大为缓解[9。

由此可以很轻易地看出建筑节能对建筑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建筑节能的开展不仅减少了建筑自身的能源消耗,缓解了国家的能源紧张局面,还保证了自身及其他建筑的正常运行,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

参考文献摘要:

1)杨深。建筑七千年。天津摘要:科技翻译出版社,1990.7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探究所。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综合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课题组,2003.5

3)中国上海网站摘要:http摘要:///

4)同济大学和上海市建筑节能办公室。上海市建筑节能目前状况和未来展望。2003年上海市公共建筑调查报告。

5)同济大学。节能工作在上海——能源基金会项目《上海地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结题报告,2003年。

6)上海市环境保护局网站摘要:http摘要:///gongbao/linian2002.asp

7)邓孝成。优化生态关键在防治燃煤污染。

篇11

在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的时候,当今世界却有80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面临淡水资源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多人正生活在缺水状态中。预计到2010年,还将增加8个国家,缺水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节水是缓解这一问题较现实的办法,而污水回用是一条有效的节水途径。采用建筑中水系统,使污水处理后回用,有着双重意义既可减少污染,又可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在建筑逐步向绿色生态建筑发展的同时,建筑中水系统成为建筑给排水的一个发展方向。

不少国家已着手建筑中水道系统的研究和实施,各国根据自己区域特点确定出适合其国情的中水回用技术。早在1926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的CrandCanyon国家公园将处理过的废水回用于冲厕所、草地喷水、冷却水和锅炉给水。1960年科罗拉多州修建了一套中水回用系统提供高尔夫球场、公园、高速公路等的景观用水。美国在1975年的中水利用量占总取水量的38.7%,并以每年4%~5%递增。1977年,佛罗里达州建成一套200km长的中水系统为公园、高尔夫球场、校园、住宅区草地、冷却塔提供水源[1]。目前哥伦比亚城有1/3经生物处理的城市污水回用作为城市杂用水;加利福尼亚州约有200余座中水工程,城市污水回用中水量占污水总量的31%。南非温得和克市已建成处理能力为450m3/d的污水回用作中水的系统。印度孟买已建成7座处理能力为150m3/d~250m3/d的中水工程,用于补充空调冷却用水[2]。英国需用淡水量以每年2.5%的比例增长,其给水量的1/3不得不取自含有污水处理后排放河流的河段。前联邦德国70年代时的地面水污染较为严重,所取河滩渗滤水和人工地下水都是地面水经过不同处理后,再经渗滤和回灌地下的。这说明英、德两国的污水回用是客观存在的[3]。日本在1989年有844套中水设施,东京市就有日处理量约为200m3的中水系统建筑物60余座。我国北京市目前已建成首都机场、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清华浴池等几十项中水工程,总设计能力约3000m3/d。大连、天津、青岛、太原、深圳等城市也先后建成一系列中水工程。《北京市中水设施建设管理试行办法》规定:新建的面积20000m2以上的旅馆、饭店、公寓等;新建的面积30000m2以上的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大型文化体育建筑等;按规定应配套建设中水设施的住宅小区、集中建设区等都应配套建设中水设施,现有建筑属前两项的可根据条件逐步配建中水设施。

1中水水源及用途

中水水源可取自生活污水和冷却水,一般可按下列顺序取舍:冷却水沐浴排水盥洗排水洗衣排水厨房排水厕所排水。医院污水不宜用作中水水源。中水水源可分为3类[4]:A不含厨、厕排水,以冷却水、雨水、洗浴水为主的优质杂排水;B含厨房排水的杂排水;C杂排水+厕所排水。

全世界人均用水量约为100L/d。加拿大埃德蒙顿市1994年人均用水量为434L/d,漏水率为4.8%;新加坡1994年人均用水量为135L/d,比1993年增加6.5%,漏水率为8%;1981年日本东京都人均用水量为250L/d,千叶县人均用水量为205L/d;广州市1997年为350L/d[5~6]。根据不同的处理程度、出水指标和各用途的用水水质标准,中水可作不同的用途,见表1。中水的最大用途是冲洗厕所,占使用量的90%以上。以东京都为例,冲厕用水为90.6%,冷却用水为3.0%,消防用水为2.4%,洗车用水为1.2%,清扫用水为1.2%,绿化用水为0.7%,其它0.9%。

表1各种用途用水水质标准

用途冲洗厕所空调冷却洗车、消防洒水北京中水

水质标准

国家美国日本美国日本美国日本美国日本

浊度/NTU20<5~3010<1010<5~1520<5~25—

pH—5.8~9.0—5.8~9.0—5.8~9.0—5.8~9.06.5~9.0

CODCr/mg/L—<20~60—<20~60—<20~60—<20~6050

余氯/mg/L—————>0.2—>0.2管网末端>0.2

硬度/(以CaCO3计)mg/L—<300~500300<300—<200~500—<300~500—

悬浮物/mg/L10

蒸发残渣/mg/L—<500~1000800<300500<500—<1000—

氨氮/mg/L—<20—<20—<10—<10—

ABS/mg/L<1<2<1<1<1<1<1<1~2<2

大肠杆菌/个/L—0~1———0~1—0~1<3

细菌总数/个/mL—<100——————<100

BOD5/mg/L—<10~20—<10—<108<10<10

色度/度40<10~5030无不30<20~3030<20~50<40

注:嗅除北京中水水质标准为无不外,其他各种用途用水水质标准皆为无异臭味。2处理工艺流程与水质

中水原水水质不同,处理流程也不一样。我国一般采用以下几种中水处理流程[7]:

流程1(物化处理为主)适用于A、B类原水

原水格栅调节池混凝处理或气浮过滤消毒中水

流程2(生化处理为主)适用于A、B类原水

原水格栅调节池生物处理沉淀过滤消毒中水

流程3(二段生化处理)适用于B、C类原水

原水格栅调节池一段生物处理沉淀二段生物处理沉淀过滤消毒中水

流程4(物化+生化处理)适用于B、C类原水

原水格栅调节池混凝处理或气浮沉淀生物处理沉淀过滤消毒中水

日本、美国、南非等国还采用活性炭吸附、臭氧消毒、反渗透等方法进行中水处理,其中日本在中水处理及应用方面较为突出,一些实例[8~9]见表2。日本中水原水多为生活杂排水,也有试验用水和研究用水。处理流程中多采用了活性炭吸附和混凝沉淀法。我国80年代起建立了一些中水回用试点工程并逐步推广,主要采用物化与生化相结合的方法,其实例[10~11]见表3。

表2日本中水处理利用实例

单位名称中水用途原水水质处理量/m3/d处理流程出水水质

东京工业大学长津田地区研究用水

冲厕用水生活杂排水pH7.7,SS250,BOD200,COD150,硬度614,氨氮191200原水活性污泥生化脱氮混凝沉淀砂滤活性炭吸附

栗田工业会社大楼冲厕用水冷却水pH7.7~8.1

BOD33~84

电导率390~840100原水快滤消毒pH5.8~8.0

BOD20~60

电导率<823

A制造会社总部大楼冲厕用水生活杂排水BOD200,COD150,SS250140原水油水分离旋转圆盘快滤活性炭吸附BOD5,COD5,SS1

日本住宅公寓芝山住宅区冲厕用水

垃圾箱

冲洗用水生活杂排水最大161原水活性污泥混凝沉淀砂滤臭氧处理活性炭吸附pH5.8~8.6,BOD10,COD20,SS5

神户制钢所机械研究所化学部门研究楼试验用水

冷却水研究楼排水140试验用水中和混凝沉淀反渗透活性炭吸附再利用

冷却水砂滤再利用pH6.7,电导率65,COD<0.5,TDS49,Ca6.8,Mg1.8,Cl-15.9

横兵国立大学冲厕用水

冷却水试验排水BOD20,COD20,SS20500原水过滤调节pH混凝沉淀2次过滤活性炭吸附臭氧杀菌BOD<5

COD<5

SS<5

大阪市公园局二级出水城市环境用水10000二级出水快滤去除ABS消毒

东京都中央市场芝浦处理厂

二级出水清扫水池

洗车冷却水150二级出水过滤

注:表2、表3中SS、COD、BOD、TDS、Cl-、各种金属含量、硬度、氨氮含量的单位是mg/L;电导率的单位是μS/cm;大肠杆菌的单位是个/L。

表3中国中水处理利用实例

单位名称中水用途原水水质处理量/m3/d处理流程出水水质

北京结核病医院冲厕所、绿化、洗车、景观、施工用水二级处理出水COD40~50,BOD10~20,SS30~40,氨氮4~10,余氯6~8,大肠杆菌<500200二级出水调节池管道反应器平流沉淀池过滤消毒COD12~28,BOD1.6~16,余氯0.8~2,大肠杆菌<5

首都机场冲厕所、绿化二级处理出水COD24.1,BOD9.7,SS18.7960二级出水调节池管道反应器(消毒)平流沉淀池过滤消毒COD12,BOD1.1,SS4.5

北京市劲松宾馆冲厕所、绿化、景观、喷泉浴室宾馆淋浴水COD33~103,BOD50~80,ABS1~2.7,大肠菌2500,油脂20.5~33.5,SS200~318120原水曝气调节池一级接触氧化二级接触氧化纤维球过滤余氯0.5~1,COD1~20,BOD0.75~10,ABS0.08~1,大肠杆菌<3,油脂0.3~1,SS<5

北京市万泉公寓冲厕所、绿化、洗车洗浴水COD150,BOD80,SS60120原水调节池接触氧化沉淀过滤消毒COD<50,BOD<10,SS<10

北京市亚洲大酒店冲厕所、绿化、洗车、景观洗浴水COD150,BOD80,SS60120原水格栅调节池混凝过滤生物活性炭消毒出水达北京市规定的标准

国际服务中心冲厕所、绿化、洗车SS100~150,BOD100~1501500原水调节池曝气池混凝沉淀砂滤活性炭吸附消毒SS<5,BOD<5,余氯<1

3中水的回用方式

3.1单独循环方式

单独循环方式是指在单体建筑物中建立中水处理和回用设施,这种方式不需要在建筑物外建立中水管道,但其处理费用较高。如日本电气大楼、日本电视大楼、北京劲松宾馆等。

3.2小区循环方式

这种方式一般用于大规模的住宅区、较新的开发区等范围较小的地区,区内建筑可共同使用一套中水处理系统和中水道。如日本八王子市多摩新城区、千代田区、大手町地区等。

3.3地区循环方式

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三级出水、雨水、河水等作为中水水源,供给某个区域的建筑或住宅。如日本新宿副都心地区、幕张新都心地区等。

4中水供水方式

中水的供水方式由建筑物高度、室外中水配水管网的可靠压力、室内管网所需压力等因素决定,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4.1简单的供水方式

当室外中水配水管网所具有的可靠水压大于室内中水系统所需总水压时,可采用不另设泵和水箱中水供水方式。这种方式具有设备少、维护简单、投资少的优点。其水平干管可布置在首层地下、地沟内或地下室天花板下,也可布置在最高层的天花板下、吊顶内或技术层中。

4.2单设屋顶水箱的中水供水方式

当室外中水配水管网的水压大部分时间可满足室内中水系统所需水压,只是在某一用水高峰时间不能保证室内供水时,可采用单设屋顶水箱的中水供水方式。当室外中水配水管网压力较大时,可供水给楼内用户和水箱;当水压下降时,高层的用户可由水箱供给中水,该方式的水平干管一般为下行敷设。

4.3设置水泵和屋顶水箱的供水方式

当室外管网水压低于室内所需水压时,靠水泵抽水到屋顶水箱(见图1)。

图1设水泵和水箱供水方式

4.4分区供水方式

对于多层和高层建筑,为缓减管中配水压力过高,可将建筑竖向分区供水。低区由室外配水管网直接供水,高区通过水泵和水箱供水(见图2)。

图2分区供水方式

5经济性分析

污水处理作为中水原水,无疑增加了处理设施建设费、运行费和管道铺设费。但从长远来看,中水回用在经济方面具有以下的优越性:

(1)中水就近回用,缩短了运输距离,而且由于减少了城市供水和排水量,从而减轻了城市给水排水管网的负荷,对总投资而言是经济的。

(2)以污水再生作为水源,经济上低于开发其它水源。为了取得水源,一些城市不惜远距离调水,取水费高达0.10元/m3(上海市)。由于水源的污染,一些水厂不得不花费重金将取水口上移。北京从怀柔水库引水修建的供水规模为100万m3的水源九厂,工程投资为7亿元,张坊水库总投资为7.2亿元。每天处理1m3污水的投资大约为1200元~1500元,处理相当于1m3自来水的污水投资约为960元~1350元(按80%~90%计),那么城市每日供应1m3自来水,不包括供水管网和排水管网,其总投资约为2160元~2850元,而中水处理工程造价约为同等规模上、下水工程造价的35%~60%。

(3)中水道的维护管理费低于上下水维护管理费,而随着上下水价格的提高,中水的成本逐步接近上、下水费。使用1m3的中水就相当于少用1m3的上水,同时少排放接近1m3的污水,这就相当于2m3的上下水的价格和维护费用,故利用中水是合算的。

(4)可节约用水,有利于可持续性发展。中水回用可节省水资源,减少水资源污染,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一般而言,商住小区设置中水系统可节水70%,研究单位可节水40%,民用住宅区可节水30%,日本某些建筑物节水率达76%。深圳市规定建筑面积大于2万m2的商住区,4万m2以上的办公建筑,日排水量250m3以上须设置中水设施。1992年符合此规定的有200项,可节水3.2万m3/d。

6结语

(1)中水道技术是污水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在我国由于多方面原因,尚未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应从立法、政策、宣传等方面加以解决。

(2)中水设施可设置在建筑的地下,以减少占地面积。中水系统设计和施工时应防止中水污染上水。中水管道与上、下水管道平行埋设时,水平净距应大于0.5m;交叉埋设时,中水管道应位于上、下水管道的中间。为了防止中水处理系统故障,应设以上水作为中水水源的切换装置。

(3)不断改善中水的处理工艺,尽量降低中水系统的造价和运行成本。在保证中水水质的同时,提高上水的水质,并拉开上水和中水的价格,以推动中水道技术的应用。还要注意解决中水对设备、管道的腐蚀和结垢问题。

(4)中水回用作为开源节流的有效途径,将成为城市建筑给排水的发展趋势。首先在单个建筑中应用单独循环方式;并在一些新建小区中应用小区循环方式。走一条从小循环到大循环,从新建区向旧城区,从缺水地区到其它地区,从经济富裕地区向贫困地区的路子,最终建立完善的城市中水系统。

(5)大力加强节水宣传和中水道知识的普及,改变人们认为中水很脏、都用自来水也多花不了多少钱的观念,提高用户对中水回用的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Metcalf,Eddy.WastewaterEngineering.ThirdEdition.USA:McGRAW-HILLInternationalEditions,1991.1137~1139

2汪广丰.中水道技术的应用.西南给排水,1994,(2):21~23

3高明远.建筑中水工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2~258

4范懋功.日本中水处理技术.西南给排水,1995,(3):27~29

5水处理技术录特别委员.カテダのエドモントン市の水道事情にっいワ.水处理技术,1998,(4):41~49

6水处理技术海外文献抄录委员,シンガポ一ルの水道事情にっいワ,水处理技术,1997,(8):49~52

7建筑中水设计规范CECS30:91.北京: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1992.7~11

8宇田川,等.杂用水道の现状.水道协会杂,1995,(6):2~21

篇12

2建筑艺术影响因子

自古以来人的思想观念一直是影响人们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的重要因素。建筑艺术的审美包含于审美,所以人类的思想是导致建筑艺术会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就以中国主流思想和建筑的关系为例。提到中国建筑无论是外国人或者是中国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建筑。木材被中国人作为建筑的主要用料离不开中国人传统价值观中的天人合一。无论是儒家,道家或者是佛家都将自然看作是有机整体,认为天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也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人不要试图去改造自然,应该尊重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管子?水地》中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土地为万物的本原,生命的源泉,万物生于土地,死后又重新回归大地。世间生命轮回如斯。当中国古人意识到木材取于自然,与泥土又有生命之亲,腐朽之后又能重归自然恰巧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从此木构建筑成为了中国人血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篇13

建筑的目标在于创造完美,也就是创造最高美的效益。建筑有两重性格,就是其浪漫性和现实性。浪漫性是指建筑作为一门艺术,设计美和表现美,给人感官上的完美感受。而其现实性则是指它的科学性。这里的科学性,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建筑既要达到居住,使用和纪念等作用,又要在艺术性上尽量达到美,而这个美又具有民族性和传统性。

1建筑的浪漫性

这里提到“浪漫”,主要用来指建筑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其整体的艺术性。无论是什么样的建筑,有其主题,用来表现这个主题的手段和方法,就是其浪漫性,它可以写意,可以比喻、夸张,也可以对比等。人们接触一个建筑首先是它的形式,它给人的第一感觉影响着人们对该建筑的总体评价。

柯布西耶后期代表作品法国孚日山区的朗杳教堂,给人第一眼的感觉是一种虔诚和肃穆的感觉,它通过比喻,把教堂的外观形式设计成一个像一双正在祈祷的手,以此来表现其教堂的主题。多重的象征和新奇创造,内部小巧的空间与开阔的室外环境利用,使这个教堂独具魅力。美国建筑师莱特设计的唯一教堂,同样是教堂,它也是三角形式的建筑,外形也像是一双正在祈祷的一双手,但是它的风格和朗杳教堂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是橙色的运用,给人以活力,其相交的角度比朗杳教堂要尖锐一些,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好象是有种直接聆听上帝教诲的感觉。同样是教堂,同样可以找到祈祷的手的象征的意义,但是两种在颜色和外形的运用上的差异,使这两个教堂给人的感觉大有不同。

浪漫性的表现是离不开现实性基础的,科学的发展给建筑的表现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当地的人文基础,民族传统,风俗习惯还有环境条件等都影响了建筑的发展。

古希腊的建筑,多用柱子,其柱式美丽端庄,肃穆大方,表现了古希腊“高贵的纯朴和壮穆的宏伟”的艺术精神,人体美和美丽的神话都深深的影响了古希腊的建筑。到了古罗马,随着券拱和券柱式的出现,有了像万神庙和凯旋门这样的通过几何和宏伟的外型来表现伟大建筑。帆拱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拜占庭的建筑,像圣索非亚大教堂和圣马克教堂,通过帆拱技术来构筑大空间,给人以广阔的感觉。以后的罗马风,歌特以及以后的现代建筑,建筑的每一部发展都是伴随着新技术的出现。

在2001年12月~2002年1月进行的中国电影博物馆的国际设计竞赛中的最佳方案——穿越银屏,由RTKL国际有限公司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所合作设计。此方案通过光线、材料及其空间变化把电影从拍摄、制作和上映的各个特点充分体现出来,总体上透着电影的虚拟性特点。而其与绿色的全面结合,既融入了环境,体现了生态概念,又用了绿色将生命的概念植入电影这一人为艺术中,成为“生命之树长青”理念的载体。

可见,浪漫性是建筑的性格和活力的体现。它的每一个变化,每一个寓意,都体现了建筑师的特点和风格,也体现了历史,科学和社会的特点。

2建筑的现实性

这里所说的现实性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建筑的技术和材料,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一个脱离了现实的建筑就算多么的浪漫和多高的艺术性也不会被人们所接受,进一步说,脱离了现实的建筑是不会具有多高的艺术性的,那是梦幻中的空中楼阁。先看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国家电力调度中心”,作为长安街上的建筑,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以其典雅、内在的气质和古都的城市环境相协调,结合地域性的特征,能充分考虑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在对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融合,室内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上做了积极的尝试。以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力求充分体现当代的先进科学水平,以期形成以艺术、人文、和谐、技术为特征的当代建筑的风格,来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和首都风貌。它是浪漫性和现实性的统一的体现。2.1建筑与科学

科学是建筑的技术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建筑设计提供了许多方便和新的思路。例如上海黄浦江上的南浦大桥,这种斜拉丝悬索桥只有在近代的钢丝和结构力学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出现的。

出生于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就是把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的典范。他对建筑设计的研究涵盖着科学分析、数学论证、仿生演绎等,以其学识和想像力把雕塑、建筑与结构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解决建筑问题的新思路,其作品堪称科学与艺术想结合的典范。他的这种思路和风格体现了建筑应该是“科学+艺术>建筑”的时代体现。

建筑与科学的结合就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是抽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相结合的体现。科学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而艺术又给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建筑与环境

建筑总是和周围的环境一起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于是,在这里景观的协调成为中心。和谐是主要的思想,而建筑和背景以及其他建筑的关系成为影响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主要因素。

E·H·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一书中提出了背景秩序的问题,他认为背景秩序的建立,需要弱化该形象对人的视觉造成的刺激,最主要的原则是要避免“视觉显著点”的形成,从而维护背景环境的整体秩序。背景环境需要保持相对低平的景观位势,就其中的某一个背景元素来说,需要采取与周围建筑统一的设计手法,即在实势因素(高度、造型、材料、色彩等)方面作出呼应,减少彼此间对比,达到“背景协同”。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莱特的流水别墅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人民英雄纪念碑耸立在天安门广场,与周围的人民大会堂等建筑和广场上人流的环境氛围结合起来,既作为了广场的一个标志,又给人一种宏伟,肃穆的感觉。

2.3建筑与人

大家都知道建筑要以人为本,从人们的真正需要出发,来进行设计,在“以人为本,融于环境”的前提下,再进行艺术的创造,美的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