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校外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校外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校外教育论文

篇1

(二)社区教育的涵义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空间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单位,为开发社区生活,以其居民为对象实施的集体教育活动,因而被称之为社区教育。在我国,对于社区教育这一概念,目前存在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通常从“社区”这一概念入手,详细阐明社区的重要性,以“社区性”为突破口,进而确立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地位。教育部在2001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中对“社区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开发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特点的区域教育,与各类正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理的分工,在对各类教育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当前侧重于对社区内各类教育进行延伸、补充。总体上说,虽然目前对社区教育内涵的诠释众说纷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社区教育的不同方面,但是对其区域性、强调其对象的全面性、突出其功能的社会性、体现教育社会一体化的特征已达成共识。另一种观点则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将“社区教育”的重心放于“教育”这一概念,“社区”只是这类教育的一个特征,更多关注于社区教育的目的、方式方法、作用等等。其代表性的观点为:“社区教育的内涵应是在一定的社会区域内,把生活和教育结合成一体,发挥社区成员作用的、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并为了社区的共同发展和社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进行的一种全方位、全民的和终身的教育。”根据社区的界定,则所谓“社区教育”,已不是以往教育学中社会教育的概念,也不仅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它是一个大教育观的概念,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所以,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集各种教育层次、类别,以及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其目的就在于利用社区的所有资源,教育社区的所有成员,提高他们的素质、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一种新颖教育。

(三)社会教育的涵义

对什么是社会教育,到目前为止对其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广义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狭义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开展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知识的教育活动。”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的对象的角度加以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校与家庭之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其有关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内容的角度进行界定,提出“社会教育是以社会各界人士为教育对象,以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为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还有的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比较的角度进行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制系统以外的,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社会团体和私人推动为辅助,利用和设置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与设施,对全体国民所实施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

二、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对象和内容

(一)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一直是由政府出资兴建,投入运行经费,形成了一套管理和运行模式。从机7构的行政管理来看,校外教育具有弹性化的组织形式和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中国的校外教育机构可分为综合性与专门性两类。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机构目前主要指政府主办的校外教育机构(如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少年之家、儿童活动站等),这些机构属于教育厅(教委或教育局)、共青团、妇联、文化局或者科技局管理,其中以前三者为主。专门性的校外教育机构是专门为开展某项活动而设立的。如儿童图书馆、儿童阅览室、儿童影剧院、少年科技站、儿童铁路、少年农科站、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少年儿童广播站等。校外教育实施的主体也即上述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校外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平时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在课余时间,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和活动,在校外教育机构接受各种培训和指导。1995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文化部,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全国总工会、、全国妇女联合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校外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普及教育、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教育、游戏娱乐、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

(二)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区教育实施的主体是领导主体,具有官方性,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我国目前存在五种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二是“学校——社区互动型”模式;三是社区学院模式;四是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五是媒介型社区教育模式。离退休干部、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都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成员教育需要的,提高他们的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新能力的全民教育,是一种“区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的教育,每个社区成员既是社区教育的对象,又是社区教育的主体。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有研究者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把我国社区教育内容的变化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成了3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1993年,社区教育包括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三结合教育,社区教育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并且是一种单向性教育;从1993年开始,社区教育的内容还包括职业教育、文化生活教育、科普教育、法律教育、卫生保健教育等,该阶段主要开展成人教育;21世纪初,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理念的提出为标志,实现了社区教育研究范式与内容的转向。

(二)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很广泛,无论它的创办者是政府、团体或私人,只要它是对社会成员实施了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社会教育的实施者。广义地理解,一切社会活动和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狭义的实施主体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对社会全体成员,而不是针对其中的某个特殊群体。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施教于全体国民,这决定了只要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了社会生活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与广义教育无大异。

三、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间的关系

校外教育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从教育对象来看,校外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很明显,校外教育的对象包含在社会教育之中。从教育的内容和范围来看,校外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都可以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从实施的主体看,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包含在社会教育所实施主体之内,可以理解为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使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社区是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结点,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日渐深入,社区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学校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校外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的边界也日渐模糊。校外教育的社区化是校外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社会单位教育开始蓬勃发展,成为校外教育的主要力量。社会教育不一定以某一区域为限,是全社会进行的,具有广泛的区域和对象。社区教育则侧重区域性。社区教育使社会教育在特定的地域和范围即人们所居住的社区所进行的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实际上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但不等于社会教育的全部。

四、问题与建议

(一)校外教育概念有待拓展

一直以来,我国校外教育沿袭的是50年代由苏联移植过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完全由国家包办一切,教育部门完全依靠国家投入来开办校外教育。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进行,这种单一结构、单一渠道的校外教育办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校外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视校外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校外教育界定的历史局限性,应该给校外教育下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义。当前校外教育的内涵没有说清校外教育是什么,也没有明确校外教育要做什么。

(二)社区教育概念有待细化

社区教育内涵界定及定位至今不够清晰,发挥作用受限。社区在地域上如何界定,社区和行政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应等许多问题都没有明确。不管是校外教育、社区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存在管理上职能重复、责任不清等问题,因此,当前应当尽快完善上述各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自的权力和义务。

篇2

作者:梁淑君 单位: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学生了解外贸信函的常用格式和组成部分,通晓各个交易环节的常用专业术语、句型和惯用表达法,掌握各类信函的结构特点和行文特点,掌握外贸函电的语言规范性,能够熟练撰写交易各环节的函电,在不同的交易环节通过函电实现相应的业务目的,从而为从事与外贸相关的工作打下基础。抛锚式教学模式这里的“抛锚”,指的是教师把真实的问题或事例作为锚,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并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抛锚式也称为情境式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真实环境中,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外贸英语函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解的形式来讲授各个外贸流程,使内容更直观,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现在的进出口业务交往中,通讯大都通过电子邮件和传真进行。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现象。采用大量真实的函电素材演示,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行业务角色扮演。学生根据任务分组协作,共同构建问题的意义。教师可以把学生两人分为一组,分别扮演卖方和买方,让学生在协作中真切感受到外贸磋商的全过程,并建构认知图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而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下校正自己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运用外贸模拟软件为平台,为学生设置形象、直观的工作情境。比如使用VTOLW(VirtualTradeOnlineWriting:虚拟贸易在线写作)软件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外贸业务流程有效地激发联想,在各个环节中动手进行函电写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模拟中获得体会和感悟,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到外贸进出口企业实习,实际操作外贸业务往来的函电,为学习提供社会文化背景支持。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完成并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情境式教学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实践中来。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并作相应的引导和总结。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在教师的帮助下深化了认识,把外贸知识转化为外贸技能,促进意义建构的完成。随机进入教学模式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以不同方式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从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以使学生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建构学习内容的意义。在外贸英语函电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关于常用的固定表达法和专业术语的强化练习,提高重点内容的复现率,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

在练习中提供一些进出口业务过程中的常见错误例子,引导学生发现错误、更正错误,促进学生思维,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意义适当增加模拟实训,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内容,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操作能力。外贸英语函电的校内实训以不同的行业为模块,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熟悉将来就业可能从事的工作领域,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以汽车配件的出口业务为导向,贯通整个外贸函电实训过程。讲解目前广东地区汽车配件出口主要种类,以及出口面向的主要国家和地区,使学生对汽车配件这一具体的行业的出口业务流程有一定的了解。类似的,教师还可以依据当地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设计更多的函电实训模块,比如餐具、玩具、服装等。通过对进出口业务各个环节的函电操作实践,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的经验去理解、去同化、去建构新知识。以行业带动项目,强调高职高专课程的职业功能性。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幅度提高,加强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而且可以检验是否真正掌握了各环节的知识点,是否达到意义建构的要求。

篇3

一、学校安全教育的主流理念———“主动安全”教育

从各国学校安全教育实践中可以看出,虽然各国都根据本国实际和需要采取不同的安全教育策略,但有着显著的共同点,大家都秉持了近似的学校安全教育理念———“主动安全”教育理念。“主动安全”教育理念核心是突出强调培养人的主动性,强调人的主动性在安全防范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有一种不良倾向逐渐引起了各国安全专家和教育者的关注,就是人们越来越依赖技术、防护设施来保护自己。汽车安全就是个比较明显的例子,人们越来越迷信汽车厂家的安全技术宣传,诸如碰撞星级、安全气囊、ESP 系统等,认为依靠这些安全设计,驾驶者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正是这种错误观念才埋下灾难的种子,很多车祸的根本原因就是驾驶者主动安全意识的降低和缺失。安全专家和教育者都认为,技术防范始终是一种辅助,是低级防范策略,它只有与人的主动性防范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发挥人防范的主动性才是高级防范策略。学校安全教育之所以意义重大,就在于它建立了和发展了人的防范主动性。“主动安全”理念下的教育实践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其一,着重培养人的主动安全意识和主动安全行为习惯。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这方面教育实践,这是“主动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从英国的小学生守则中,我们可以看到,十条内容虽然不多,但几乎全部都是安全教育的内容,而且非常具体,通俗易懂,例如“……5.不喝陌生人的饮料,不吃陌生人的糖果;6.不与陌生人说话;7.遇到危险可以打破玻璃,破坏家具;8. 遇到危险可以自己先跑;9. 不保守坏人的秘密;……”安全教育(有学者也认为是“生命教育”)可以说是英国人受到的全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开端。其二,积极运用多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作为辅助,以人为本且不断改进。随着安全防范技术的进步,技术手段既成为安全工作的重要工具,也成为安全教育的重要辅助。法国在学校中推行了校园安全监测系统,监测项目细致,且系统和数据库不断升级。监测系统及其监测评估结果,既是学校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对教师、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最好教材,可以将教育培训活动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紧密结合起来。日本还专门开发了保护学生尤其是低龄学生的安全防护设备,如带 GPS 定位功能的安全报警器、手机、隐蔽的发射装置等。教师和家长经常辅导孩子使用这些设备的方法,辅导的过程就是有效的安全教育过程。其三,制定具体可行的法规、制度、标准等,保障安全教育及成果的落实。美国是依法保障安全教育的典型,奥巴马政府延续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CBL)关于学校安全的年度公告制度,要求各学区对校园暴力事件进行详细统计,并公布结果。该法规定,各州必须对“长期处于危险境地的学校”作出说明和认定,保证学生的知情权。这与法国的校园安全监测系统的作用是相似的,而且上升到法律保障的水平。美国学校都严格执行门禁制度,对来访接待和学生外出都严格审查和登记。这对学生是很具体的安全教育,让学生懂得,服从学校的管理制度自己才是安全的,服从管理也是有利于自护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我国学校安全教育需要改进和创新

我国学校安全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在学校安全教育实践、安全防范技术、相关法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较大成绩。国家教育部 2006、2007 年还先后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和《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工作有了明确的指导。但是,与世界学校安全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主流比较,我们仍存在差距。比较突出的不足是,我们的学校安全教育理念还没有跟上“主动安全”理念的主流,安全教育实践没有充分体现“主动安全”理念的重点,大多还停留在“应急”的层面,有些初步体现“主动安全”理念的教育实践还需要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改进和大胆创新。首先,法规制定方面。我们的法规条文相对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是以教育部令的身份下发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其第五章安全教育的第四十一条“……学校应当对学生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消防站参观体验……”这值得商榷,消防安全教育是必须做好的,而且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技能训练,没有条件也要结合实际创造条件做好。第四十二条“……学校应当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针对洪水、地震、火灾等灾害事故的紧急疏散演练……”这要求太低,一个学期(半年)1~2 次,这很容易使演练流于形式。《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安全教育讲的相对更具体可行,但《纲要》又没有法律效力,只能靠学校自觉,实际没有保障。这种状况显然需要改进。笔者认为,需要在国家法定课程中明确纳入安全教育的内容,保障课时,严格考核,可以和“品德课”“、体育课”结合。各地政府还要明令增加学校安全演练的内容和频次,并监督落实和考核。其次,教育实践方面。目前我们的学校能落实的安全教育比较不足,多数都是“应急”或“应季”的提醒式告诫,如寒暑假前,学校发给家长一些注意交通安全、防止溺水等告诫通知。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进行比较系统的体现“主动安全”理念的教育实践。笔者建议,要重点做好几个方面:其一,要明确学校安全教育的领导和指导,建议设置专职负责安全管理教育的学校负责人,专门指定公安、消防等专业安防人员作为学校安全教育的协调指导人,而且这些人员任期 4~5年,其工作情况纳入本人业绩考核。其二,统一编写具有专业水准的、符合“主动安全”理念的、适合各地实际需要的安全教育计划和教材,由品德课、体育课教师分别负责知识和技能教学,期末严格考核,考核结果记入学生操行档案。安全教育教学情况也纳入学校工作考核指标,并加大其权重。其三,加强学生安防演练,规定每月都要安排学生不同专题的安防演练,各地政府要明确要求社会有关单位给予演练大力支持,并监督年度演练计划、演练过程和演练效果。再次,安全技术辅助方面,要加大投入,强化支持系统建设。笔者认为,加大投入不要只想到为学校添置安防设备,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支持下为教师、学生和家长建立安防学习和实训的支持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是在社会各部门发挥优势、密切合作下建立起来,可以在国家安全、国防、公安交通、消防、卫生、食品安全、环保等社会职能部门的支持下,整合和开放各种资源,建设多种安全教育专业学习和实训基地(国防基地、消防基地、交通基地、防疫基地、环保基地等),并逐步形成相互配合的安全技术支持网络和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信息服务系统,为学校安全教育提供全方位高层次的技术支持。

作者:李强

篇4

首先,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高等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在办学观念、供给模式和运作机制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发展特点。在全球化的冲击下,随着西方国家大幅度削减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高等教育已日益表现出非公共产品的一面,具有半完全或完全竞争的特性。高等教育市场已逐渐从区域性的个别市场,演变成全球市场。为了应对这一变化趋势,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许多国家都纷纷制定高等教育对外营销战略,使出不同的招数,利用各自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优势,大力开展高等教育的对外营销活动。

其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其规则正在成为我国教育规则系统的一部分,成为约束我国教育国际交往的制度体系。中国“入世”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必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中求生存、谋发展。为此,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制定合适的高等教育对外营销战略,开拓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市场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市场环境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却面对着前所未有的良好的环境。

从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来看,作为教育服务承诺的国家之一,我国可以充分利用最惠国待遇原则,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对外营销争取到更多的权利,使其在与外国高等教育的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我国还可以利用透明度原则,使政府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及时了解其他成员国在高等教育市场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措施,并有针对性的向不同国外教育消费者宣传我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发展制度、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发展状况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利用透明度原则直接参与高等教育服务国际化新规则的制定,为我国发展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争取更多权利和创造更好的条件。还有是GATS规定“一成员可承认在特定国家已获得的教育或经历、已满足的要求、或已给予的许可或证明”,并鼓励成员国之间通过谈判和其他方式互相承认学历。我国高校所颁发的文凭必将得到更多的国家或地区的承认,这将在相当程度上消除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由于不承认或无法获得学历所带来的市场障碍,为我国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和在国外设立和创办更多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从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主要表现在各成员国对开放教育服务市场和贸易形式方面的具体承诺上。教育服务贸易有四种方式:跨境交付,指一个成员方在其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的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如通过网络教育、函授教育等形式提供教育服务;境外消费,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方境内向来自另一成员方的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如出国留学和培训;商业存在,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方境内设立商业机构或专业机构,如在其他成员方境内设立办学机构或合作办学;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身份进入另一成员方的境内提供服务,如外籍教师来华任教、中国教师到国外任教。从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来说,成员国对以上承诺越多对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就越有利。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秘书处的统计资料,截止2000年,对高等教育服务作出承诺的21个国家中,有6个对四种贸易方式作出了全部承诺。从不同的贸易方式承诺来看,对境外消费全部承诺的有18个,部分承诺的1个,不承诺的只有2个,这也就是说在境外消费方面,如出国留学和培训贸易方式基本上没有什么限制,更为重要的是,在已作出高等教育服务作出承诺的21个国家中,发达国家占将近一半(欧盟12国为一整体计算)。这也就意味着有能力支付境外教育消费的市场相当庞大,为我国开展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提供了丰富的市场资源;在跨境交付方面,已作出高等教育服务作出承诺的21个国家中,有16个作出了全部承诺,3个作出了部分承诺,也只有2个没有作出承诺,这表明在跨境交付方面,作出承诺的国家也占了大部分,这将使我国可以在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以满足国外教育消费者对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需求。虽然目前承诺开放商业存在教育服务方式的国家不多,全部承诺的只有7个,部分承诺的有12个,没有承诺有2个,但总的看来对我国发展高等教育对外营销是有利的。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目标市场和主打产品

如何利用以上有利宏观和微观环境,积极大力开展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的目标市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外营销的主要目标市场,从教育消费者角度来看,首先应该是海外华人、华侨,因为国外校友和华人、华侨对祖国传统文化有某种程度的认同感,希望了解祖国的语言、传统文化和现在的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教育市场。根据未来学家奈斯比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估计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台有5700万人;其次是外国人才市场上,那些为适应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需要而迫切要求获得中国高等教育消费者,近年来有这方面教育需求的消费者也日益增加;再次是对中国文化艺术以及语言感兴趣的外国教育消费者等等。从教育消费的地域角度来看,应该“加强周边,开拓欧美,兼顾亚非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外交方针。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所面对的宏观和微观环境,考虑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外营销的主要目标市场,并结合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我们应该考虑以汉语、中医药、武术和戏曲文学等传统文化科学以及在国际上已经形成具有自身品牌自然科学优势学科教育为高等教育对外营销的主打产品。

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主要形式

为了积极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不仅要有明确合理的目标市场和具有特色优势的主打产品,而且还要有积极有效的高等教育对外市场营销形式。第一应该充分利用教育服务的境外消费形式,继续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为了进一步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我国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民间团体和企业界,以及高校内部相关单位应该进一步提高对留学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留学生教育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解决我国由学校统包统管的、单一的、半封闭的管理模式,所带来的已不能适应留学生教育快速增长的需要,如校外住宿、学生社团、勤工助学等问题。更好地为外国留学生提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

篇5

1.2途径的差异分析

1.2.1城郊区差异为进一步了解中学生获取科学信息的途径,将数据做了城郊区差异的比较.城区学校的学生更好地利用了互联网及与人交谈的机会,同时,利用科学场馆的比例较郊区学生高出5.1个百分点,这与城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关系很大;位于郊区的学生则更充分地使用电视来获取科学信息,较城区学生高出了近16个百分点.

1.2.2性别差异在性别差异上,男生较女生而言会更频繁的使用互联网浏览与科学相关的网页及视频,他们也会较多的就科学话题进行讨论,故在互联网、与人交谈这两条途径上,男生比女生分别高出了7.4和7.6个百分点.而女生则更倾向于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如图书和杂志等来获得科学知识和信息,其中女生使用一般杂志的比例比男生高出了近9个百分点.

2中学生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设施的情况

2.1中学生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设施的统计首先,如图4所示,中学生利用较多的是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等(93.5%),科技馆等科技类博物馆(87.5%),及公共图书馆(83.9%),学校内供学生使用的图书阅览室也得到了充分利用(83.4%).但明显可以看出,各种专业科技场所的使用率普遍偏低,比例依次为工农业生产园区(33.2%)、科技示范点或科普活动站(28.6%)、高校或科研所实验室(25.1%).2.2中学生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设施与否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利用各种校外非正式科学教育设施的具体原因.在图4中利用率最高的前4项,大部分的中学生去过或没去过的原因都是出于自身的兴趣.而各种专业类科技场所的使用率之所以普遍的偏低,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学生不知道它们位于什么位置,尤其是不知道高校或科研院所实验室在哪里的比例高达45%.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直接表示对这些专业科技场所根本不感兴趣.

2.3中学生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设施的收获调查显示,只要是利用了各种科普场所和设施,觉得毫无收获的中学生占极少数,极大多数的中学生在这些地方都有所收获.同时,中学生觉得非常有收获的比例过半的有公共图书馆(59.4%)、科技馆等科技类博物馆(58.0%).加上觉得有少许收获的人数,比例较高的有科技馆等科技类博物馆(89.8%)、动物园等(89.2%)、公共图书馆(86.5%)、图书阅览室(81.3%).各专业科技场所虽利用率不高,但去过的中学生觉得有所收获的比例都在65%以上;最低的科普画廊或宣传栏也达到了61.6%.

3中学生校外科学教育的呈现形式和参与方式

1中学生对校外科学教育呈现形式的态度本调查中所谓的呈现形式是指我国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而在社会上组织举办的各种科普活动,中学生处于这样一种大环境中,对于这些形式的校外科学教育的了解程度如何?他们是否感兴趣?他们是否参与过?中学生对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都有一定的了解,完全没听说过的人占少数,只有科普宣传车这种形式在中学生群体中的知晓度稍差一些,没听说过的占到了45.8%.就是否感兴趣而言,普遍说来参加过的学生都表示出一定的兴趣,也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表示虽没参与过,但在听说后都有兴趣参加.但这些中科普活动普遍的参与度不高,最高的科技展览参观比例也为过半(44.4%).

2中学生参与校外科学教育的方式阅读报刊书籍、浏览网页、与人交谈以及参观各种科技场馆等都是中学生校外科学教育的参与方式,那么究竟哪些方式他们参与得较多呢?如图7所示,中学生更愿意阅读报纸、期刊或互联网上与科技相关的文章,同时与人谈论、参观科技场馆也是他们经常参与的,但是那些需要与人互动的话题讨论,以及需要动手参与的科技节等活动他们参与得并不多,这与这一代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与人交流的欲望与动手能力不强有一定关系,但这些活动的普及度不高、活动形式不具吸引力也对此产生了极大影响.参加科普讲座或其他科普宣传活动这种方式尤其不受欢迎,这可能与它们形式的单一性和内容的吸引力不够有关.

篇6

外语教学有其特殊规律性。培训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学历,也是为了加强语言能力、教学理论水平、教学技巧和现代教育理念,以提高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exam-orientededucation)的现象。从根本上讲,教师培训就是开发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s),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提高性和实效性。由于年龄、经历、性格、情感、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要发挥其应有功效,培训务必确保差异性、应用性和实效性。正如优秀教师所具备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一样。培训所涉及的内容也应是全方位的。为了真正将培训落到实处、卓有成效,根据社会发展对英语教育提出的要求,再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实际情况及教育现状,教师培训应涵盖以下方面:

1、完善培训机制

完善的培训机制是确保中小学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基础。目前,我国的培训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或者说还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再培训,再上岗”的原则,不断加强适合中小学英语继续教育课程的教材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完善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从而在机制上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2、明确目标定位

培训旨在唤醒教师的主动发展意识和专业自觉,促进教师的角色重建(rolereconstruction)。根据叶澜教授的观点,未来中小学英语教师理想的风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二是多层复合知识结构,突破“传统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三是形成更高要求上的新能力,如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四是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这就是我们期望的未来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理想风采。

3、更新教学理念

结合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学习观,培训的目的是使接受培训者完成对培训中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摈弃根据经验和教学实践所形成的教育理念中的不合理成分,树立相应的现代教育理念,能运用大教育观、学习观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reflection),探索新的教学行为。中小学英语教学应以交际为目的,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应充分领悟语言教学思想的内涵。克拉申(Krashen)认知理论认为,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新旧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而这种结合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由主体变主导,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组织参与交际活动。

4、提高教研意识

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师教研水平低下,难以适应外语教学改革的要求。长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外语教学应根据个体认知差异(cognitivedifferences),把握语言教学的规律及特点,科学实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就要求外语教师掌握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的培训。培养良好的教研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教研能力。教研能力的培养说到底就是培养用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在正确的外语教学理论指导下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技巧,这是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必然挑战,也是教师的必备本领。科研工作应以教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结合外语教学理论,在教材、教法等方面开展实证研究(empiricalresearch)。研究不能凭感觉,而要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回顾课堂教学行为过程,总结自己的优缺点并适时加以调整,形成新的教学决策能力,开展行动研究(actionresearch)。提高科研水平主要是培养科研意识、科研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5、强化信息技术

仅有良好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教学理论知识还不够,还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和应用信息技术能力,能切实理解当今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把握如何选择合适的信息通信技术来呈现中小学英语知识体系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应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利用网络搜集获取信息、加工利用信息、整合交流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和教学实践的整合。

6、形成整体衔接

我国的外语教育要不断改善宏观调控措施,立足整体,统筹安排,应根据国情(缺少语言环境、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不高等),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外语教育整体方案。中小学、大学外语教育应形成系统,环环相扣,“三位一体”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一条龙”的整体衔接。这就要求三者在大纲、教材、方法、考试等方面有可行的衔接安排,避免衔接不利而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学生对机械重复、炒现饭的外语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不相衔接的问题严重违背了教育学原理:前一阶段的学习要为后一阶段打基础,后一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深化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当前外语教学中出现的“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尴尬局面。

篇7

作者:彭小凯 单位:

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限制,教师可以选择全英文授课或加入部分母语帮助理解。鼓励学生用英文作出回答,如果学生用母语作出合适的回答,也应视为有效回答,至少学生听懂了问题。此外,教师对于同一话题或同一环节的表达方式不能一成不变。如问天气,what’stheweatherlike?/Howistheweather?/Didyouwatchtheweatherreport?/Isitsunnytoday?适当的变化,学生能够在原来已经掌握的句型基础上明白新句子,并且会根据问题变化,调整自己的回答。1.2TotalPhysicalResponse的应用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发出英文指令,学生执行指令。这种方法首先由JamesAsher(1977)提出,被称为TotalPhysicalResponse(TPR)。《基础英语I》Unit14HealthandBodyCare中有一个环节是认识身体部位,简单的带读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发出指令,学生执行指令,师生之间能积极互动起来。T:Nowlet’splayagame.Let’splayagameaboutourbodies.YoushouldlistencarefullyanddoasIsaid.Listenandmakegestures.T:Allofyou,standup!(ssmakeresponse)T:Clapyourhands!(ssmakeresponse)T:Rollyourhands!(ssmakeresponse)T:Shakeyourhead.(ssmakeresponse)T:Nodyourhead.T:Bendyourbodyand…touchyourtoes.Toes!T:Straightenupand…touchyournose.Nose!T:Tapyourshoulders.T:Tapyourknees!T:Washyourface!T:Brushyourteeth!T:Raiseyourlefthand!T:Turnaroundandtakeabow!在发出上述指令后,教师需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能做出相应的动作,那么教师可以继续下面的指令。否则,老师可以用夸张的肢体动作来示范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指令的含义。在学生已经熟悉这些指令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小组间由学生自己完成发出指令与执行指令的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局限于“听指令,做动作”的活动“,听英语,画图画”“,听英语,做手工”都可以灵活运用。TPR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集中精力去听明白指令并作出动作的过程中,几乎忘记自己是在学英语。教师能直观了解到学生理解与否,教师能适时作出调整。播放英文视听资料,呈现英语文化接触英语语言国家文化最方便、直观的方式之一就是播放视听资料。英文歌曲,英文电影,国家地理视频,商务视频都是可利用的资料。用作课堂学习的视听资料需要经过教师的挑选,其难度,内容要与学生的水平相当。丰富的英文视听练习,让学生了解了英语应用的真实环境,听到了地道的英文(不局限于英语教师的口音),了解了其语言文化环境。

教室或语音室是英语学习的主要场地,稍加装扮,就能让它们英语氛围十足如在教室里开辟英语张贴板,教师先准备主题(比如节日),制作工作任务表。集思广益,列出学生所说的节日,将全班分成若干组,然后各组选取自己喜欢的节日,领取自己的工作任务表,要求学生在所选的节日来临前一周布置好张贴板。教室里面就多了一块多姿多彩的英语园地。在选取主题时,教师可紧随学生的兴趣,可以是旅游经历,喜爱的明星,广州的景点或美食,或者是最喜爱的电影,等等。无论选择哪个主题,要求图文并茂,英文文字部分要尽量简短易懂,生词要求标中文含义。语音室一般英语课专用,在语音室张贴英文名言警句并由教师和学生经常更换,也可以张贴学生在英语课堂活动的照片,也能让语音室“英”味十足。实物、图片能创造出“此时此地”的环境实物,尤其是与主题相关的实物组一被呈现出来,能立即带动学生进入情境。从心理上来说,学生更愿意谈论"hereandnow(此时此地)"发生的事情。在《基础英语II》Unit9Products一课中,结合课文内容,一系列产品(包括相机,可乐,手机,牙膏,洗发水,奶粉,咖啡,笔记本,手表)展示在大家面前,学生马上进入状态,教师提问一带动,学生就踊跃说出产品的英文名称、品牌和广告语。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为图片展示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当实物展示不容易实现时,图片展示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虽然教室和语音室的空间有限,学生的衣着、发型、文具、通讯工具等都可信手拈来做教学素材;再借助多媒体手段还有学生广泛的认知能力,教师能创造的情景是无限的。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完整活动,促使学生在情境中协作完成工作教师精心设计的与主题相关的活动,能创造一个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在《基础英语II》Unit9Products一课中,当产品认知,品牌与口号认知等环节完成后,学生已经对这个话题熟悉了。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成员之间合作构思一件产品,每组画出或剪出产品的形状;设计产品的标志;设计产品的英文广告词,最后每组展示产品,介绍产品名称与广告语。每个小组在接到任务书后,会讨论设计什么产品,产品的模样,产品的广告语,标志,然后组员之间会分配任务,有的画产品,有的写广告语,有的画产品的标志,有的负责展示产品,有的负责介绍产品。各组在协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组员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与展示环节都是有效的语言输出。教师在布置活动时,不仅要确保具备活动所需的材料与工具,更要确保每个环节清晰明了,难度适中,可以操作。

创设英语语言环境就是人造一个更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目的是让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与这个环境互动、交流,从而让语言学习更高效。其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单一运用,也可综合运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英语将更高频率地出现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助以教师的努力,我们将会营造更自然真实的英语环境,实现英语学习高效率。

篇8

美国许多高校在其学校的主页上提供关于防范安全事故、采取安全措施的建议,内容详尽,指导性强。普林斯顿大学提供紧急事件应对措施,告诉学生遇见紧急事件时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其对各种类型事件都有相应的详细指导,如学生遭遇抢劫、火灾、身体意外伤害、化学药品泄漏、自然灾害等。此外,普林斯顿大学还提供意外事件前的准备措施,提醒学生怎样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2]学校开办各种培训班,让学生了解户外旅游常识、意外伤害紧急救援方法等,例如,户外先遣急救员课程(WFR)、心肺复苏术课程(AED)。[6]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向学生提供安全提示,涉及各个方面,包括一般性常识、居家安全、宿舍安全、取款安全等。[7]例如,取款安全的一条提示是这样阐述的:“不要把您的社会安全号码印在支票、驾驶执照或其他财务文件上。如果银行或其他机构使用您的社会安全号码或客户帐户,打电话或写信至公司申请一个不同的识别号码。”[8]

美国高校把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氛围作为加强诚信教育的有力手段之一,将安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普林斯顿大学设立警报热线、危机支援热线,在学校出现紧急情况下,会有专人接听危机支援热线,提供有关紧急情况和有效支援服务的信息,在没有紧急情况下,此线路保持留言状态。学生也可以通过广播收听紧急情况报告,普林斯顿大学的电视频道也会播出紧急情况通知和公告,学校的餐厅和电话亭都张贴了有关安全信息的海报。[9]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为学生编写了《安全手册》,全面地介绍学校的安全服务、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联系方式、遇见意外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各种安全提示。此外,学校每天都有安全记录,详细记录保安人员巡查的时间、地点,在什么地方有安全隐患,隐患是否得到处理等。如遇到意外事故,如学生物品丢失、身体意外伤害等,保安人员会及时处理并做详细记录。[10]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忽视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当提及保证校园安全时,更多是指向于管理、约束学生的行为以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而不是教育、引导学生如何避免事故、处理事故。”[11]在理论研究方面,“高校安全教育实施状况并不乐观,对高校安全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较为零散,系统性不强。迄今为止,国内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专著仍然寥寥无几。”[12]“大部分期刊论文在论述安全教育时,很少能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见解,其论述多为蜻蜓点水似的一掠而过。而且,对于安全教育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中小学的安全防护教育,对大学是否有必要进行安全教育的问题探讨不透彻,对高校安全教育应如何开展的研究也显得模糊。”[13]此外,关于高校安全教育与国外进行比较研究的论文更是少之又少。在具体做法的实施上,我国高校进行了一些尝试。例如北京林业大学、南开大学、四川文理学院将安全类课程纳入了课程体系;北京市教委于2006年召开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上海市教委2008年颁布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大纲》规定高校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山东市2010年出台高校安全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虽然,高校安全教育问题引起了政府、教育部门、高校的关注,但对其重视的程度仍然不够,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模式单一,缺乏前瞻性,效果甚微。[14]

高校安全教育需要完善的、规范的法律制度作保障,用以指导和规范高校安全教育的落实。美国的校园安全立法体系比较完善,多年来其一直重视和致力于制定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法规,形成健全的校园安全法律体系,使高校开展安全教育有法可依,为高校的安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相比之下,“高校校园安全是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的死角,当前我国没有一部统一的校园安全法。”[15]只有一些相关的政策和规定,这大大降低了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力度,不利于高校安全教育的开展和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借鉴美国高校的安全教育,应尽快制定专门的校园安全法律法规,明确权责意识,使高校安全教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走上依法治校的法制轨道,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p#分页标题#e#

篇9

(一)师资投入不足

主办学校对校外函授站、教学点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主办学校没有派遣本校教师到校外函授站、教学点进行授课,而校外函授站、教学点聘请得教师整体素质不齐,最后导致校外函授站、教学点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存在问题。同时由于校外函授站、教学点学费偏低和经济利益的追求,导致对校外函授站、教学点的资金投入不足。

(二)校外函授站、教学点学生问题

校外函授站、教学点学生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素质整体下降,给教学带来困难。随着今年来大学的逐步扩招,升学率也逐步提高,最后经过普通高校的逐级层层筛选,来校外函授站、教学点学习的学生的素质下降。同时在这些学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上的在职人员,基础理论知识单薄。其次是出勤率低。有很多学员因为晋升、职称评定、待遇等方面的压力,才来校外函授站、教学点学习,对他们来说拿到文凭才是关键,忽略了过程学习。

(三)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校外函授站、教学点办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把举办校外函授站、教学点教育作为创收的手段,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办学规模,而对校外函授站、教学点的教育质量缺乏管理,教学内容陈旧与实际应用脱节,从而导致教学难以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

如果不对校外函授站、教学点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管理体系,教学质量的提高将难以得到保证,校外函授站、教学点教育难以得到健康发展。

二、加强校外函授站、教学点教学质量有效监控与管理

对校外函授站、教学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与管理,关键在于加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校外函授站、教学点教学过程监控与管理就是函授站、教学点教学管理人员以教学过程诸环节的管理为内容,以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相关标准为依据,运用定性、定量以及其他方法,通过制定计划,确定目标,组织和指挥教师、学员和相关人员,在一定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下,共同实现教学任务的过程。校外函授站、教学点教学的主要环节,包括自学、面授、作业、答疑辅导、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考核、毕业设计及答辩。下面就对其中涉及的七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

(一)教学计划的监控与管理

教学计划是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指导思想和育人理念,自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监控与管理主要是看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否规范,是否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符合国家的规定;教学计划的执行是否规范,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课时、考核要求、实验实习等要求是否落实。针对教学计划监控与管理的要求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做好工作部署,对各教学环节提出总体协调意见,明确教学任务、明确职责分工、明确管理要求。(2)做好开课计划,对面授期间的总体教学任务、函授教学规模、教学场地及任课教师的落实、考试计划等做到心中有数.(3)编制函授面授教学总课表,有效监控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计划中规定课程、课时的落实.(4)主办学校必须及时向校外函授站、教学点下达工作安排和开课计划,以及时、有效地指导函授站开展各项教学工作,落实教学计划。

(二)教学大纲的监控与管理

教学大纲是学校为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所使用的,指导课程教学的基础文件。教学大纲为教师按照学校的教学意图和教学标准,规范备课、规范教学、规范考试,为学生明确掌握知识的要求,以达到既定的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质量标准,提供权威性的指导依据。教学大纲的监控与管理主要是看教师是否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备课、面授辅导;教师在面授辅导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范围、教学的课时分配、教学要求等,是否符合教学大纲的规定;教师是否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指导学生自学,自学进度计划中,对学生自学内容的权重、时间的分配、作业、实验等要求是否与大纲一致;教师是否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命题;使用的教材及参考书,是否与大纲的要求相符。要做好对教学的大纲监控与管理就必须:(1)检查教师对教学大纲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包括检查教师教案、随机听课、检查自学作业的批阅、审核试题、试卷分析等。(2)发挥教学大纲在帮助和指导学生自学中的作用,面授之前,要先将课程教学大纲、自学进度计划、教材、自学(实验)指导书、习题集等发到函授生手中,以保证学生的自学及各项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三)面授的监控与管理

校外函授站、教学点的面授就是主讲教师指导学员全面掌握教材内容、自学方法的课堂教学活动。作好面授的监控与管理就必须:(1)抓好面授辅导期间的教师管理。主讲教师应钻研教学大纲,认真备课,重点精讲,切忌照本宣科辅导教师主动与主讲教师沟通,做好教学上的衔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2)突出校外函授站、教学点教学的特点,有的放矢地组织和开展面授辅导。(3)抓好面授辅导期间的教学组织运行管理。在管理人员的检查、监督、协调下,提高学生的出勤率,保证教师的出勤率,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四)自学的监控与管理

学生自学是校外函授站、教学点教育的性质决定的,是完成教育学业的前提,同时校外函授站、教学点学生的自学,为主讲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地面授辅导,提供了保证。要作好自学的监控与管理就必须:(1)建立加强学生自学环节和开展答疑辅导的保障机制,为方便和指导学生开展自学提供必要的条件。(2)建立督促学生自学的监控管理机制,做到自学监控的规范化。(3)学生的自学作业与考试挂钩,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4)因地制宜,不拘一格,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保证实施答疑辅导。

(五)毕业设计的监控与管理

毕业设计是校外函授站、教学点教学过程的重要实践环节,为学生搭建了对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总结、凝练、提升和综合运用的平台;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践等实际问题的实战演练。要作好毕业设计的监控与管理就必须:(1)制定比较科学和详尽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组织和实施的管理方案。(2)保证毕业生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撰写期间,受到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

(六)考试的监控与管理

篇10

人的素质高低与受教育的程度有很大关系,教育的学科越丰富,范围越大,高素质的人才就越多,美术教育是一门形象思维的学科,“美术”从字义上讲就是造型艺术,并指绘画。“美”指美丽、好看,“术”指技艺、技术、方法。总的说来,“美术”涵盖了审美;形象思维;创造力;精神活动;行为表达方式和绘画技巧。有些人把美术单纯解释为画画,我个人认为不太准确,美术的特性与美术教育的促进作用有直接关系,因为它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快性。正是因为这种情感效应,才能实现寓教于乐。只有把素质教育寓美术教育过程中,又在美术教育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才能形成素质化的美术效应。

由此可见,我认为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方向就是:

1.通过多种最自然的美术实践活动来唤起学生身上潜在的美术本能,激发自身的美术需求,自由自在地表露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以此来培养学生感觉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审美的观念,陶冶情操。

2.通过多方面教育手段,让他通过参观、欣赏、体验、绘画、创作等途径,启发,认识,产生灵感,锻炼他们的耐力,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多种环节,以知、情、意、技的结合为基点,由深化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从中感悟生活的乐趣,提高全面素质。

二、明确素质教育的目的,确立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集中在人格的培养上,注重智力为知的素质,气质为情的素质,性格为意的素质,能力为技的素质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校外美术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习技能与技巧,单纯地掌握一些画法与作法,在他们当中培养多少职业画家。它的目标应体现在使每一个受教育个体自然流露的强烈的审美感受,提高新时期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健全的人格,独立生活的能力,勇于创造,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人。要完成这一培养目标首先是要把校外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被社会所理解,所认同,所支持,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重要的是参予各种无意识的艺术熏陶和有意识的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判断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有序地利用社会大环境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让学生走向社会,使他们看到广阔的外界环境是如此精彩。1990—1998少年宫美术组分别为世界妇女大会、国际海洋年、祖国、亚太地区计划生育委员会做大型主题长卷绘制,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国内少儿美术大赛,在国际交往中,与丹麦学生一起画画,与香港同学一起上课,与法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的儿童进行绘画交流展等。并注意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丰富教育手段,立足能力锻炼

校外美术教育的灵活性给我的教学领域以极大的空间。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及生理的特点,首先从儿童兴趣出发,对他们那天真幼稚的想象和随心所欲的表达方式,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开启儿童智慧的心扉,把幼小的心灵引向缤纷的艺术世界。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立足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感觉能力训练、鉴赏能力训练、创造能力训练、群体意识训练等各种能力训练。通过观察记忆、深入浅出来传达自己主观上的情感。

2.着眼要更新观念,塑造美好心灵

美术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孩子们了解外部世界的语言,同时又是可以用这种语言、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等内心情感。但是这种稚拙的艺术追求既不会自发地升华,也不会持久地保持下去,需要能及时得到正确引导和保护,使稚拙的追求变成前进的动力。经过努力上升到新的阶段。而这阶段又是十分短暂的。校外美术教学活动必须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接受能力、行为能力设置辅导纲目、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编写教材、教法,调整教态。在此基础上使孩子们体验到美术课中的愉悦和情趣。使之勤于学、善于学、乐于学,唤起了孩子们乐此不疲,学而不厌的学习之乐,塑造了美好心灵。在师生和谐的情景之中,进而创造出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教学结构体系,实现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培养目标。

三、体现素质教育整体性要素的特点,形成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方法的多样化

素质教育的特点就是要重视教育过程,即渗透教育。美术教育的过程就是素质教育在某过程中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的推动。重视素质教育过程是通向素质教育目标的必然的要求,同时也是在重视教育结果。

12

要在这个教育过程有所作为,并非易事。因为美术不同于其它学科,有美感才有激情,引导美感这就要求构成美术教育的各个环节都要基于这个基础,要在教学中做到形象直观,因此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1.学生素质潜在性的挖掘

青少年正处在生命最可贵的生长期,尽管他们思想单纯幼稚,但是他们所具有的天性是极其宝贵的。(天性是指年龄段),尤其是在美术创作中所表现出的灵动,大胆,无拘无束,天真烂熳,绝非成年人能够臆造的。并且这些宝贵的思维痕迹随着年龄的增长将转瞬即逝,如不及时捕捉,将遗恨终生。能否准确地寻觅,捕捉到这些生命亮点,挖掘潜在的素质,无疑实践活动给素质以外化的桥梁,并与美术创造结合于一体贯穿美术教育始终。

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生理特点,开设多类别课程:黑白画(线和形的装饰与构成)让学生通过观察与表现来进行具体与抽象结合,装饰与构成结合,线与形的排列组合,对学生进行美的感性训练。我用儿童的视觉语言启发和培养儿童运用绘画语言的能力。

透过记忆与联想激活动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描述和表现,从而使他们对自己生活的印象经过思考以后成为创造性表现。

我利用想象与表达对记忆中的事物进行补充和重新组合加工,创造出新的形象,丰富审美经验和积累。

色彩画(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让学生通过色彩的涂抹表达他们的意欲,根据直观反应再过渡到思维反应,启发儿童自身潜在的色彩感觉指导他们如何组合好色彩使其产生美感,培养根据描述运用色彩创造形象的能力。

同样的事物,由于不同年龄特点都会在画面上显现出不同的文化层次的审美素质水平。就是在同一题材的要求下,同龄人由于不同水平的审美素质和动手操作思维创作方式等多方面的素质水平差异也同样会产生不同形式的画面效果。因此在微观与宏观精细刻画中最能充分地挖掘出学生潜在的素质。

2.学生素质群体性的培养

人的个性素质与群体素质相互影响,一个人的发展取向决定于他直接或间接环境作用的影响。

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除了先天因素之外,后天教育至关重要。如果从小注意对儿童进行艺术熏陶,环境的改变可以极大地影响发育的速度。因此,美术教育的基点应该放在面向全体学生上,透过绘画观察儿童的知觉发展。适当适度地增加知识点,扩展知识面,保护他们在绘画这个形象思维过程中对形、色、空间等,能根据人的不同感受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

我依据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初级班采用分解组合教法、听故事编内容教法;中级班采用范画与实物对照教法、情景添加教法、速写与创作结合教法;提高班采用表现内容与创作形式相结合教法、写生与比赛结合教法。以多鼓励少批评,多趣味少单调,多实践少说教,来造就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和活跃课堂,由此使学生的整体性素质得到提高。

3.学生素质社会性的作用

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与整个民族素质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未来人才的素质应具有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具有在极剧变化的社会中有较强的适应力,乐于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具有更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具有与他人协作;对科学和真理执着的追求;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适应科学领域综合化,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和特长;具有掌握交往工作,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蕴育具有跨时代高素质的人才,不可忽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今的时代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对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利用的好会使他们受益匪浅,否则会适得其反,认识到这一点后树立素质教育为已任的主人翁意识,我把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从单纯的技法传授,模式先行的框框中解脱出来,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有利的各种条件(大型社会活动、各种竞赛、夏令营、国际交流、画展、采风等)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培养,事半而功倍。

使他们从社会的方方面面的反应中得到了深刻的社会教育,为将来怎样成才,报效祖国,服务于社会产生莫大的激励作用。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形成正确而健康的人生观,确立健康的人生价值取向产生了强大的促进作用。有许多学生或许对他们似水流年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留下的影响是淡淡的,而对在少年宫时某一次参赛、画展、采风、交流留下的记忆是终生难忘的。

所以说,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要着眼全面多层次在优化教育环境,通过多种手段,实现科学美育、社会美育、环境美育、家庭美育。

四、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原则,提高校外美术教学活动的质量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最可塑时期,素质教育的任务无疑使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美好的、向善的、崇高的和勤奋的精神力量感招下和鞭策下,更加完善。这种精神财富积淀的越丰富,越厚重,将来迸发的能力和创造力量是无法估量的。

因此美术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原则就是育人为本,将青少年的思想境界做洗礼和升华。学美术首先要树立高尚的人格,要摒弃世俗和丑恶,不慕虚华,脚踏实地地做人。只有这样才在自身的行为和创作中表现出优良的品德和心态。所以育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使他们的爱好、兴趣、特长得以发挥。美育和德育互相渗透,紧密配合,发挥美术教育的功能,因此我认为要完成好素质教育任务,校外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就必须提高质量,保证效果,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多年来,我从工作实践出发,贯彻校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大胆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理论到实践,从理念到操作,逐渐摸索自己完整的体系。并有相应配套的教材、教具、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的支持来体现自己的特点,把特色教育纳入教科研轨道,做到以科学理论为依据进行理性思考,以科学方法为指导进行具体操作,以实践结果为基础进行理论飞跃,以新的理论为起点进行新的构建。

分别编写了《校外美术教学活动辅导纲目》(初、中、高级)《美术课教学计划》,《少年宫美术课辅导方案》及少年宫美术课教材等教学理论方面的东西,逐步实现教育的科学化。

在教育目标上,我由教师单一主导化逐步转变为学生的自控化。注意发展他们的个性、独创性,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

教学态度实现民主化,与学生成为没有代沟的朋友,情感交融,课上声情并茂,课下和蔼可亲,激发他们的情感效应。

篇11

1.2高校体育改革要适应时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也逐渐得到了增强,使学校在追求体育实现健身效益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体育的长远发展,让学生在学习情趣的培养上、体育娱乐精神的掌握上,更加适合未来的生活需要。因此体育教育改革,要多注重学生不同于以往的需求变化,以创新性为根本目标,从各个角度上改善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达到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南京林业大学大一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收集资料,查阅近些年来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内容与方向,查阅高校实施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等相关文献资料。

2.2.2调查问卷法

对南京林业大学大一学生以当面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90分,有效率98%。调查对象男生412人,女生88人。

2.2.3访谈法

对学校部分学生、教师进行访谈,访谈内容涉及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态度及体育课程设置等问题。

2.3调查结果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频率低与影响原因从目前调查数据来看,现代高校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并不高,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仅占14%,而大部分学生则是每周参加1-2次体育锻炼。此外,从访谈中可以看出,学生晚上睡觉较晚,约有一半的学生都是在凌晨后才入睡,所以容易导致睡眠不足的现象。由此可见,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原因与日常生活方式有这较大的关系,并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身心健康。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外,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还有课程压力大、学习时间长等因素,但其中占有比率最高的还是学生上网的问题。首先从学习压力方面来说,有24%的学生认为课程压力大影响了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现代大学生由于就业的压力,导致很多学生忙于考证,所以增加了他们的文化课学习时间。上网已成为占有学生业余时间的最大比重,37%的比率也是在所有比重中占据着榜首的地位;然而,从现实中也可以看出,上网游戏几乎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课外娱乐生活的首选,这也是学生大大减少了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原因所在,所以,如何能让学生合理分配课余时间,避免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游戏,是众多高校都需要关注的问题。此外,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的原因,导致高校体育场地场地出现不足的情况,而由于场地不足而放弃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有19%的比率,虽然从比率上不是很多,但是在影响上并不乐观,它严重制约了有体育锻炼想法的学生没法进行体育锻炼,对学生的体育理念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3目前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方向

首先,从大学生的自身状态来看,现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极具下滑的趋势,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逐步降低,所谓的锻炼意识已所剩无几。而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除了体育课本身形式的传统之外,还有很大原因是需要归咎于目前大学的整体教育环境。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仅安排两到三年,每周仅有两个学时的体育课程,这很难实现所说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所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整体改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体育教育模式的改革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基础,只有完善大学体育的整体功能,把体育课内、课外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实现体育教学课程内外一体化,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真正达到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而实现体育教育的有效价值。

4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是促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手段

4.1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由来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最早出现于90年代,由天津市率先创建,随后便进行了全国的推广,并取得了较为优秀的教学成果,受到教育部门的肯定与好评。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就是以体育教学为目的,以运动项目为选项,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为一体,并由相关教师指导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从授课形式上来划分,主要有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它即承担了课内体育的课堂教学任务,又兼顾了课外体育的教学指导,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种新体系。

4.2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组织的形成

体育课内教学是以学生选项为基础进行教学,较原有教学模式相比有着较为相同的地方。体育课外教学是以体育项目为基础,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由体育教师进行指导完成的体育课程。学生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或体育竞技比赛后,将所得成绩列入平时的表现成绩中,根据学生的课内体育教学考核成绩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表现成绩进行综合评分,成为最终的体育成绩。

4.3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素质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等几个方面。首先,从教育目标上来说,教育目标是实现素质教育模式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依据;所以,教育目标的确立是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条件。其次,从教育内容来说,教育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课内体育中主要侧重于健康、品德、素养等内容,而在内外体育中主要表现为社会行为规范、团队意识、竞争观念等内容。最后,从教育途径上来说,教育途径是完成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树立审美观、培养团队意识的主要过程,所以,此方面还是过多的表现在课外体育内容上,主要是侧重于创新能力的开发及健全个性的培养等途径。

4.4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与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其主要表现如下:1、对体育教学资源不足的方面进行弥补。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情况较为普遍,所导致了许多高校都面临了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出现不足的现象,而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避免了学生体育锻炼和学习时过于集中的情况,使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上有了更好的学习空间,充分地发挥出对所喜欢项目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体育教育事业实现最终目的。2、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体育项目,首先便克服了传统教育上忽略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弱点,使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时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参加各种活动,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多样性需求。

篇12

1.2学生的外来文化评判原则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学生在外来文化的认知上存在问题,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种,最重要的就是学校外语教学模式存在误区,过分要求学生的考试成绩,不重视外语所涉及的文化伦理的培养。很多学生的外语学习目的仅仅是为了有好的发展前程,是为了实现某个目的而被动学习,外语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从我国学校教育方式来看,我国英语教学基础设施很不完善,很多地区教学条件很简陋,师资力量也很缺乏,导致英语教学工作无法按照教学标准进行。此外,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严厉,使得孩子在英语学习上产生了抵触心理,很难对英语文化形成认同感,孩子每天生活在跟英语毫无联系的家庭中,也不利于英语的学习和掌握。鉴于这些问题,我国必须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生学习外语的环境,强化学校教育设施建设,尤其是我们的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正确对待英语跨文化教育,提高对各种文化的批判认知能力,形成较为合理的跨文化学习态度。

1.3我国跨文化教育的涉及范围较小

虽然我国近年来加强了学校跨文化教育,但是这个教育模式还没有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教学大纲。直到1999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才增加了“提高文化素养”这一教学要求,目的是为了我国发展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这个大纲中开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但是在涉及大学英语文化教育层面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结构,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课堂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的语言教学中,跨文化教育涉及的内容存在认识偏差,大学的英语教材还只是停留在英语书面认知层面,没有涉及文化领域的思维发散板块,其参考数据相当少,尚未形成完善的教育系统。此外,在某些高校虽然有涉及英语文化的书籍,但是大多是介绍些表面知识,对于跨文化教育的实质内容没有进行总结,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不利于跨文化交流的进行。

1.4跨文化教育的方式不够全面

教师的跨文化教育方式非常单一,缺乏灵活性。就目前形势而言,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师对于跨文化教育理念较为陌生,缺乏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不能有效拓宽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做出教学调整。当前我国的教育机制过分地要求学生的考试成绩,用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导致教师也只能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跨文化教育,这样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分析,适合跨文化教育的英语教学主要分为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等,这些方法都是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质,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英语教学方法,确保可以有效将跨文化教育添加到英语教学中。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我国教育部门也有针对性地引进了一系列的教育理念,通过与我国教育现状的结合,为我国的英语教学方式拓宽了思路,促进了我国英语教学跨文化课题的研究。

2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建议

大学英语的跨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可以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提高教师跨文化教育意识,提高教师文化教育能力,做好学生跨文化教育指导工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跨文化教育改革,拓宽教学方式等。

2.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师跨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在2007年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表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出适应国际需求的人才,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使其可以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充分发挥英语的作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主动地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个课程教学要求的提出具有一定时代特征,对于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涉及了跨文化教育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使学生见识更加广阔,培养学生对于外来文化的意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有正确的文化认知感,可以对外来文化有客观的分析,对本国的文化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完全否认。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带动学生不断进行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是教学内容的关键,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有跨文化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可以主动了解外国文化,并且对中外文化的区别有自己的正确理解,使学生能够信服,也可以活跃英语课堂气氛。跨文化教育重点是教师的指导和对课堂进程的合理把握,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及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文化鉴赏和分析能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2不断强化教育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跨文化心态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需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文化认知感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可以自主对不同文化进行正确评判。首先,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应该根据所教授语言的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找到跨文化教育的切入点,使得教学过程可以实现由课堂教学合理地转向跨文化教学内容,不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其次,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感和评价能力,既不能盲目追求外来文化,也不能对本土文化盲目自信,在研究过程中以客观的心态进行文化理解,尽量不将主观感情添加到文化评价过程中。最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教育模式的策略分析能力,将英语教学课堂内容丰富化,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跨文化教育,不断增加英语教育跨文化课题的解决方式,强化学生对于跨文化教学的认知,将文化教育融入各个教学内容之中,经常启发学生去对比反思,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英语教学策略,改进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2.3加快教育理论改革,提高跨文化教育成果

跨文化教育工作必须做好教育理论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只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事实证明,学生的教育基础存在差别将直接影响到其思维逻辑、认知角度、判断依据和思考能力,因此,我国的跨文化教育工作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逻辑引导。另外,教师应该充分理解跨文化教育工作的实质含义,不断创新教育理论改革,从教育实际出发,将教学方案中添加跨文化教育内容,进一步提高跨文化教育成果。

篇13

由于当前与外籍教师签盯的是以时间限制为基础的外事合同,导致很难要求外籍教师进行额外的教研或者其他学校需要的活动,资源成本较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外籍教师使用效益,针对目前管理外籍教师的困难,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绩效薪酬管理。

l、评价和保证教学质量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表现和课后的反馈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估和督促,起到用制度来管理保豇上外教教学质量,具体考核条目和分值如下:

2、教学效果绩效考核标准:课堂教学情况评价占20%,学生课后调查表占考核的20%,按照外教所带科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的测试30%

3、教研备课占绩效考核20%

4、活动的配合和日常表现占10%

二.跨文化管理

在外籍教师管理中有效运用跨文化管理可以增进彼此理解增加工作效率。

(一)外籍教师与培训行业中方人员的主要文化差异:

1、受教育背景和过程不同。在从小的学校教育方式和体系以及周围人们文化价值的影响下,双方都有着不同的认识观,这样双方在一起进行教育活动时理解立场和教育观念有文化差异;

!、人与人之间的表达方式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思维,说话比较直截了当,东方人的思维模式呈迂同式表达,通常比较含蓄委婉,因此双方在一起沟通时需要了解彼此特点才能进行良好的合作。

2、个体生活环境和价值观差别大。中西文化在人文,饮食,时尚,政治、经济、尊教信仰观有着极大的区别,价值观是民族心理的深沉结构层次,它对人类的影响是深远的,怍用是无形的,中西方文化价值砚最主要的区别在下西方认可个人本为,中方建立在集体奉为主义,这样的价值差异需要经过了解,掌握才能够互相协调共同发展。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差异,有很多话题双方都互不理解,所以只有中外双方进行跨文化沟通学习才能更大的提升外籍教师在培训行业中的作用。

(二)针对以上主要文化差异,组织培训消除跨文化交流壁垒。

1、来华之前的拟聘用外籍教师首先进行网络的文化学习,为外籍教师提供详细的知识,同时对于不了解外籍教师国家以上这些背景知识的中方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也同样进行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培训,组织学生竞赛,外籍敦师网上答题等等活动,这种文化知识的集中学习可以有效的消除文化沟通障碍。

2、到岗培训具体在教学管理,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培训。在华教学的外籍教师学习一些简单的汉语知识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促进教学交流会有很好的作用,简单的汉语沟通,让学生同事家长感到亲切,具有了很强的文化归属感。

三、人本管理

以人为本进行的人性化管理为人本管理,这种管理模式适对外籍教师管理,由于文化差异,身处国外所以尢论是住生活上还足存情感上都会碰到困难,尽管国际交流非常发达,但对于脱离自我文化圈后的外籍教师来说,处在陌生的异国之地,身边缺少家人和朋友的沟通会有一种深的孤独感,这种情绪会导致教学喷量下降,影响学校业绩,以人为本对外籍教师进行人性化的管理能够较好的解决这种情况。

外籍教师人本管理具体方面:

l、在前面对此提到过对外籍教师的培训,这种培训对于外籍教师融人中国文化,熟悉了解异国知识,周围环境同事,学生会有很好的向导和帮助作用,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初次来华教学人员的陌生感,为以后进一一步生活和工作做了良好的开端。

2、工作成就感可以增加外籍教师的个人成就满意度,产生主人翁精神感。正如前面笔者在绩效考核中提到的对于外籍教师的绩效考核法,既能监控好教学,同时对外籍教师的工作也可以做出积极的评价,许多外籍教师对于自己的工作是认真的,因此给予其合理的评价,是对其工作价值的公平回报和对其劳动的尊重。同时也能让外籍教师有主人翁感,减少了与学校的距离感。

3、适当的生活关注可以让外教感受到集体对他们的关系和温暖。许多外籍教师来华后都不会讲汉语,加之学习汉语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汉语本身的难度系数,他们生活采购、出行等等生活方面的切实问题都需要管理人员的人性化指导和关怀,比如饮食,服装,影像,交通道路,旅游。在饮食方面外籍教师喜欢吃本土的食品,这需要外事管理员带其去提供西方食品的购物场所购买几次,练习使用筷子这些外籍教师非常需要的事情,对于看不懂中文电视的外籍人来说,看碟片或者上外文网站是其获得新闻讯息的主要渠道和消遣娱乐方式,因此生活比较单调和容易乏味,需要外事管理员了专门负责此类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