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管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护理人员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护理人员管理论文

篇1

对编外护士实行人事,实行同工同酬。由我院的人力资源部门根据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劳资制度对736名编外护士进行了人事,基本工资、福利津贴和在编护士(在编护士按照国家事业单位职工对待)享受同样的待遇。

1.2第二阶段

构建护理单元岗位风险系数和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第一步,专家访谈。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共访谈专家10名,访谈内容为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的方法和基本维度。第二步,文献研究。对国内外2000年以来关于护理人员绩效考核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以目标管理的5个SMART为原则,提出初步的护理单元绩效考核指标框架。第三步,预调查。选择10名专家参与了预调查,根据结果分析确定了不同专业护理单元的岗位系数和护理单元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草案。草案包括一级维度3个,二级维度10个和三级条目池91条。第四步,通过3轮的Delphi法确定了护理单元的岗位系数和形成了包括3个一级维度、10个二级维度和88个三级考核细则的考核指标体系。共咨询专家20名,有经济学专家参与,3轮后的统计学数据均符合统计学的要求。第五步,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对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和参考权重计算一、二级指标的权重,对三级指标采用平均加权的方法确定最后的计算分值和权重。

1.3第三阶段

构建护理单元工作质量绩效考核量表。第六步,以护理单元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依据,从Delphi法咨询的20名专家中选出10名专家进行2轮的咨询,最终确定了42条量表的考核细则。统计学数据均符合统计学的要求。第七步,护士工作情况调查表的编制。以42个考核细则为主体设计调查表,调查表的内容效度为0.818。第八步,实地调查。对甘肃省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士的工作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采取了科室整群抽样的方法,采取自评的方式,Likert5级评分标准共调查了10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602名注册护士,涉及的科室为内、外、妇、儿、急诊、手术室,并且每个科室必须有1名护士长参加。第九步,因子分析。通过对602名不同专业护士就42个子项目(考核细则)对自我工作情况的评价,运用因子的分析方法,通过直接旋转法(DirectOblimin),逐步删除、提取最终得到了具有5个因子和41个子项目的医院护理单元工作绩效考核量表。共解释了71.457%的方差,并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包括5个因子41个子项目。

1.4第四阶段

护理单元绩效考核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采用C语言作为开发工具,ACCESS数据库作为数据平台,该系统与现有的操作平台Windows有良好的融合性,与Office办公软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并兼顾了整合其他应用软件的未来趋势要求。根据本课题前期的研究成果《护理单元绩效考核体系》的主要内容建立与此相匹配的数据库,并采用易于管理、查询、简洁的菜单设计,所有数据的录入均在明确的提示下直观方便进行。系统设计坚持以需求主导性为原则,以护理单元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效益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同时还设置了科室的基本信息维护、科室的成本、收入的数据维护及报表的输出功能。

1.5第五阶段

护士能级对应。由我院的人力资源部和护理部根据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和《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的要求,并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对护士进行分级管理。以台湾模式的护士层级设置为参考,由六级层级护士N0、N1、N2、N3、N4、N5构成。岗位设置为临床护理岗位、护理管理岗位和其他护理岗位3类。对于没有从事护理工作而占有护理编制的人员,将由人事部门进行清理,进行转岗。

2结果

护理人员薪酬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本体系由基本工资、绩效、福利津贴3部分构成,绩效工资以护理单元为考核单位从3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

2.1基本工资与福利津贴

由我院人力资源部根据国家事业单位劳资制度的有关规定对护理人员的学历、工作年限、职称将基本工资共分为4个级别13档。级别越高工资越高,并根据科研、论著、文章、教学等在每个级别进行档次的划分,如三级7档为副主任护师。护士的工作情况每年由护理部对护士进行综合考核后上报人力资源部进行备案,与医生一样每5年进行1次岗位级别的考定。

2.2护理单元风险系数

根据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结果对科室的岗位系数进行了设置。设置的原则主要是根据科室的工作、工作压力、工作复杂性、职业病、工作时间特征、风险系数设置不同的系数。共分为A、B、C、D、E5个级别,主要目的是体现专业价值,鼓励护士选择到一些特殊的科室工作,如急诊、ICU、儿科这些工作压力大专业性强的科室。不同的级别给予不同绩效系数。如ICU为A极,护理单元的绩效系数为2.0;所属B级的科室有急诊、神经外科、儿科等,系数为1.8。

2.3护理单元及护士的绩效考核

护理单元绩效考核指标共包括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效益3部分,权重系数分别为0.4、0.4、0.2。通过医院的HIS系统进行数据的自动采集和计算,以护理单元为基数进行工作量的统计。工作效率、工作效益按实际工作量分值计算,是考核体系量化考核的主体内容。由护理部每月以《护理单元工作质量绩效考核量表》为标准对各护理单元进行考核。考核后由医院经济管理处对护理单元进行薪酬的统一管理和测算,计算方法为护理单元绩效=(工作质量+工作效益+工作效率)×岗位系数×科室人数,而护士个人的绩效=岗位班次系数×层级系数×护理质量考核分数。

2.4护士能级对应

N0级护士所对应的绩效系数为0.95,N1级护士所对应的绩效系数为1.00,N2级护士所对应的绩效系数为1.05,N3级护士所对应的绩效系数为1.10,N4级护士所对应的绩效系数为1.15,N5级护士所对应的绩效系数为1.20。按照科室的性质设置不同的岗位并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不同级别的护士数量,科室层级越高的护士越多,说明科室的专业性及工作强度就越高。因此,N4级别以上的护士数量对于科室的总体绩效成正性的作用,即N4级别以上的护士数量多,科室从医院获得的总体绩效就高。护士能级划分和资质的评价方法。

3讨论

3.1理论基础

关键绩效指标法(KPI,KeyPer-formanceIndicator)是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方法,是目标管理法与帕累托定律的有效结合,明确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使业绩考评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之上。有学者提出了两维绩效结构模型,该模型认为任务绩效是与员工的工作内容密切相关的,同时也和个体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熟练程度和工作知识密切相关的绩效。周边绩效对于组织技术核心的维护和服务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可以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有利于员工任务绩效的完成以及整个团队和组织绩效的提高。因此根据现代护理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优质护理服务的推进,本课题加大了对于周边绩效内容的考核如患者满意度等,而对任务绩效的内容如护理安全和质量加以量化和细化,使之更加符合现代护理服务的内涵,突显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

3.2薪酬管理体系蕴含了创新理念,消除了身份差别,体现了公平性原则

本薪酬体系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和福利津贴完全按照国家的政策对所有的编外护士实施人事,与编内护士等同,消除了身份差别,实现了卫计委提出的“同工同酬”的指导思想。在绩效工资方面本薪酬体系是以护理单元作为绩效管理的基础,医疗和护理的绩效完全分开进行测算和分配。因为我国大部分医院实行的以科室收益为主体的传统绩效分配方法无法有效地体现护理工作的真正价值,而护理工作是一个社会价值大于经济价值的职业。医院经济管理处对护理单元进行薪酬的统一管理和测算,再由护理单元在科室内部进行二次分配,以护士的工作岗位、个人工作能力、工作量为标准进行分配,完全打破了以往的“身份”管理为基础的分配方案,而是以“岗位”管理为基础进行分配,对所有的护理人员实现同工同酬,有效地激发了编外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稳定性,防止了人才流失,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则。在我医院实行该薪酬管理体系后,护理人员的流失率从2010年的14.7%下降到2011年的5.0%、2012年的3.0%。

3.3薪酬管理体系清晰有效,起到了激励作用,促进了人才梯队的发展

薪酬机制的开发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医院激励机制的核心。一个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可以起到吸引、留住护理人才,充分激励护理人员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医院获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管理学家Harrington认为管理是不能模糊描述的,首先要进行量化管理,因为它能控制并最终实现各种改进。本体系的构建完全体现了量化管理,在绩效管理体系的三个方面根据不同的内容涉及了不同的量化方式,最终进行护理行为结局的控制并实施改进。而我国医院护理人员的考核以经验管理为主,绩效考核的标准单一并且在指标方面存在偏差,定性与定量考核脱节考核流于形式,难以与薪酬挂钩,绩效考核的导向不明确等问题,因此造成了护士的职业认同感差。有研究显示,70.7%的护士认为目前工资收入无法体现个人的价值,造成了人才的大量流失。本体系根据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的原则将各种考核细则进行细化,使之与临床实践中各种护理行为的结局结合起来,以便能客观地评价护理单元的工作质量,对于周边绩效中很难用量化考核的方法的指标如团队精神采取精神薪酬奖励的办法,提高护士的能动性。在整个体系中明确了护理工作的行为主体、责任主体和利益主体,建立了以正强化为主要目的的激励机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稳定了护理队伍,并能帮助护士个体的专业成长和促进护理团队的发展。

3.4绩效管理信息化,提高工作效率,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采用以后,与医院的HIS系统相结合,护理工作量采取了自动化采集,充分利用了本系统多层面的统计功能全面统计分析数据,提高了护理单元绩效分配方案的透明度,确保绩效分配的公平合理,跟踪奖励分配各环节,落实绩效考核监督机制。信息系统中的各个模块,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不同专业护理单元的工作量、护理质量、岗位系数等元素,避免出现平均主义,医院层面上可以整体把握各个护理单元的护理质量和安全的控制,综合考虑各项指标,以经济手段为杠杆促进护理单元的均衡发展。

篇2

1.2实施方法:

①选派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使护理人员在实际护理过程中能较为准确地识别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②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护理风险意识教育等;③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护理质量反馈及护理风险意识教育,举办专题讲座,举办继续教育学习班供护理人员学习,组织院内培训等方式,使护理人员接受风险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树立护理风险意识,提高护理风险处理水平;④将护理风险教育的经验和体会制作成内部教材并且分发给医院护理人员。通过以上各种措施来加强护理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1.3评价指标:

记录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前后患者投诉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以评价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版本选择SPSS15.0,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实施前后相关指标比较: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后,患者投诉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护理工作具有风险高、复杂多变等特点。护理风险伴随于护理过程的始终,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有可能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影响,同时也会对护理人员及所在医院带来一系列不必要的伤害等。研究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最大程度地降低护理风险,最终达到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目的,是护理管理者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本研究表明,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后,患者投诉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率明显提高。与实施护理风险意识教育前比较,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由83.3%提升至94.4%。

篇3

2.1提高了新进护理人员专业理论和业务水平。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新进护理人员在职培训,加速了新进护理人员的成长。2005年以来,本院对近年来新进护理人员进行了专科理论和25项护理技术操作与急救技能考核,结果合格率达90%。大部分护士熟练掌握电除颤、上呼吸机、心电监护、呼吸皮囊操作等抢救操作。2005年6月份ICU病房开设以来,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率达95%以上。掌握了护理记录单的书写标准及质量要求,使护理记录单的缺陷明显减少,书写合格率达97%。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明显提高。

2.2提高了新进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自觉性。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每批调入、聘用的护理人员思想稳定、工作主动,学习积极性高涨,许多新进护理人员正在接受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为全院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夯实了基础。

2.3促进了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几年来,本院通过对新进护理人员培训及管理,造就了一支基础扎实、技术过硬、操作熟练、服务态度优良的护理队伍,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率达97%以上,赢得了病人、医生、社会各界的赞扬。2003年妇产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4年急诊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5年骨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5年护理部被评为浦江县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同年11月顺利通过“二级乙等”医院的评审。近两年来,全院业务总收入亦有所增长。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率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学.北京:光明日报社出版社,1990.38.

篇4

(二)绩效工资核算分配的原则和方法

1、实行年薪制原则医院可以根据科室年工作量和个人工资级别设立年薪,平时按照实际数进行比例发放,对各项考核成绩达标及优秀的人员实行一次性提成奖励,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各科室进行调整。

2、绩效工资归集要求医院可以将医生作为医生组的基本核算单位,将护士作为护理单位的基本单位,对两者分开核算、独立分配。护理单位必须优先满足本协作区医生组收治病人的要求,根据所收治病人的工作量按照医生和护士各自的标准进行业绩统计和核算。

3、考核方式在医院医护人员绩效工资核算分配中,医院应根据医生、护士、行管以及后勤等在同系列的不同岗位上设立质控目标考核指标,逐月进行考核统计。根据质控考核指标,逐级上报,将医疗服务质量与量效直接挂钩,并将每个月考核结果作为员工绩效考核的一部分。

二、绩效管理在医院中的作用

(一)激励作用

医院传统薪资分配局限于反映不同岗位的劳动差别,难以真实体现出不同效率员工在同一岗位上的劳动差别,无法调动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基于绩效的薪资分配制度,能将不同个体在岗位上的表现很好的反映出来,有利于医院合理的考核和评价每一位工作人员,从而使得绩效薪资起到正确衡量工作人员实际贡献的作用。往往绩效工资将员工的个人业绩、科室业绩以及医院整体业绩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提高绩效管理的激励性。

(二)规范作用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生命线,同时也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综合反映着医院的医疗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医德医风等。因此医院必须重点提高医疗质量,对医院及员工绩效进行严格管理,使医院绩效管理进一步规范医院医疗行为,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医护水平,促进医院和谐、长效的发展。

(三)导向作用

通过医院绩效管理能打造良好的医院文化,营造一个服务意识强、团结合作的良好工作氛围,帮助医院工作人员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增强医院凝聚力,使医护人员感受到医院的归属感,从而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为医院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绩效管理在医院中的应用

(一)准确设定岗位系数

为更好的实施岗位系数工资制,就必须对医院各个岗位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按照不同岗位技术、劳动以及服务的复杂性,责任及工作量的大小,采取因事设岗和能设置二级科室绝不设一级科室的原则,将功能雷同、职能相近的科室进行合并,以确保岗位系数工资制能顺利的实施。另外,医院应引入基本的竞争机制,遵循“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原则,选拨出技术硬、水平高的专业医护人才,以促进医院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科学的制定绩效

工资制医院需要对所有科室往年的收入、成本、工作数量及质量、效率指标以及群众满意度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评,并将考核结果与医院工作人员的岗位风险、工作责任、实现绩效以及医德医风直接挂钩,与保健、行政、后勤等科室拉开距离,同时将相同科室中不同岗位、不同职级的人员拉开距离,从而使绩效工资制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定与实施。

(三)提取足够的医院发展

基医院在激发医护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下,应该从大局出发,对医院成本进行综合控制与评价,在发放绩效工资的同时,抽取一定医院未来事业的发展基,为医院长期、健康、和谐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并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

(四)建立完善的工作业绩

考评制度为进一步规范医院医护人员工作行为,激发他们工作的热情,医院必须制定一套统一、完善的考评制度,并全面贯彻落实到个人,使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并将其作为医疗服务质量、工作量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

(五)加大医疗风险赔偿

储备医院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医院绩效管理的经验,医院直接为医护人员投保,使患者得到应有的、合理的赔偿,减轻患者和院方的经济压力。同时医院应加强绩效管理,提高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和技术服务质量水平,从而尽可能减少差错和过失。

篇5

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护理工作情况进行观察,以36名护士和36名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8-}-32岁,平均26岁。工作时间最短2年,最长12年,平均7年。在临床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临床实践前后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相关组成、环境、设备均无较大改变(尸>0.05),具有可比性。

1.2概述

护理人力资源主要指具有从事护理工作智力能力和体力能力的在医疗机构直接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的护理人员。内容主要包括护理人员的数量、学历层次、职称层次和健康状况等。护理人力资源管理是卫生服务组织利用护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对组织中的护理人员进行规划、培训、开发和利用的过程,是一个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科学管理的过程。

1.3方法

我院近年来借医改动力,利用新医改的机会,积极对护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进行优化配置,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模式,具体如下:

(1)常态措施:以人性为基础,重视人才的作用,认识人的才能和价值,实施教育管理和促进。进行护理理念知识教育,提高护理人员认识,追求制度管理与效益管理的有机结合,实施综合管理制度,改变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有效的护理服务。

(2)人员排班配置:对护理人员进行恰当、有效的选择,进行优化配置,以充实各科所规定的内容,完成护理任务。对完成某项护理任务的环节进行程序和动作所耗费时间的测定。基于目前临床护士实际从事直接护理和间接护理工作的计算结果对目前实际配置数值进行统计,依据护士人数一(床位数X床位使用率X平均护理时数)/每名护士每天工作时间的公式进行对比配置,考虑护理人员的事假、产假、病假、节日长假等实际缺勤的计算结果,在计算过程中考虑机动系数,按护士人数一(床位数X床位使用率X平均护理时数)/每名护士每天工作时间X(1十机动系数)的公式进行标准配置。结合医院实际进行编制配备管理,病床与护士比尽量达到l:0.4,实行弹性排班,以便有足够的护理人力为病人服务,促进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根据工作量、患者总数,在中班、夜班的某些时段增加人力,做到合理用人、按需用人,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减少非护理性工作时间,使时间得到有效利用。

(3)护士自身管理:培养护士良好的职业索质,从职业道德、专科护理、心理人文等方面进行培训,形成有效的管理制度,注重护理人员内心世界,进行思想引导,消除消极情绪。(2)管理方式:建立服务型护理管理理念,在尊重和理解护士的基础上了解护士的各种需求,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和制度,加强协调沟通,进行科室间护理人员动态调配,减少非一线护理人员比例。(5)其他配合措施:其他科室对应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后勤支持保障,围绕临床一线开展工作,增加护理人员为病人服务的直接护理时间,提升护理质量。根据工作数量、质量、职称、职责考评进行奖金分配。

1.4研究评定

调查内容为我院在编护士人数、床位与护士之比、床位与医师之比、医护之比;对研究对象应用社会学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管理者、护理人员、患者进行访谈、现场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评价,并观察差异。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义士、)表不,且进行z检验,以PGO.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篇6

1.2方法(1)加强护理人员资源管理:合理分工,优化结构,科学配备护理人员是护理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组织有效护理活动的主要保证。护理部按照“二级乙等”医院的标准,对各科护理人员从结构到数量进行科学配置,并安排素质好、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护师进行带教。(2)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培训:护理部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进行终身教育的有关规定,制订了新进护理人员继续教育计划、护理人员“三基”培训计划。规定新进护理人员在聘用期间,必须参加规范化培训及继续护理学教育。鼓励她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学习,争取拿到高一级的学历。并组织经验交流会,安排“老”护师介绍工作学习经验,以便提高新进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3)实行岗位培训与考核:分批安排新进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或短期培训,同时狠抓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4)规范护理记录:护理部根据护理工作实际,按照浙江省《病历书写规范》,制订了护理记录单书写规范及检查标准。对护理记录的书写格式、记录原则、内容要求做到详细的规定。要求新进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严格按规范进行书写。(5)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常规,是防范护理缺陷的关键。因此,护理部根据各科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结合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健全护理安全防范事故措施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查房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从而达到了制度明确,操作规范,违制必究,进而把护理缺陷杜绝在萌芽状态。(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感和慎独意识:护理部1年2次组织新进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和法制教育,同时安排每月一次科室、每季一次护理部安全隐患分析会,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使新进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护理职责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医护人员道德规范,营造一种强烈的职业安全氛围。(7)加强护理安全及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对新进护理人员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律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组织新进护理人员经常学习《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护士管理办法》、《护理工作流程再造》及《护理管理与临床护理技术规范》等护理安全管理的有关文件,使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让新进护理人员懂得安全保证对病人来说是优先考虑的问题。提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认识。让新进护理人员知法、守法、依法、护法,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护理。(8)规范护理过程,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部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加强基础质控、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实行护士长夜查房、每月一次护理部行政查房制度和每季一次护理质量大检查制度。护理部组织质控小组成员及全体护士长进行全院护理质量分析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同时,护理部每季度对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平时不定期下科室进行考核、提问,以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责任性,防患于未然。

二、效果

2.1提高了新进护理人员专业理论和业务水平。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新进护理人员在职培训,加速了新进护理人员的成长。2005年以来,本院对近年来新进护理人员进行了专科理论和25项护理技术操作与急救技能考核,结果合格率达90%。大部分护士熟练掌握电除颤、上呼吸机、心电监护、呼吸皮囊操作等抢救操作。2005年6月份ICU病房开设以来,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率达95%以上。掌握了护理记录单的书写标准及质量要求,使护理记录单的缺陷明显减少,书写合格率达97%。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明显提高。

2.2提高了新进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自觉性。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每批调入、聘用的护理人员思想稳定、工作主动,学习积极性高涨,许多新进护理人员正在接受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为全院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夯实了基础。

2.3促进了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几年来,本院通过对新进护理人员培训及管理,造就了一支基础扎实、技术过硬、操作熟练、服务态度优良的护理队伍,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率达97%以上,赢得了病人、医生、社会各界的赞扬。2003年妇产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4年急诊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5年骨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5年护理部被评为浦江县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同年11月顺利通过“二级乙等”医院的评审。近两年来,全院业务总收入亦有所增长。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率双丰收。

【参考文献】

篇7

1.2方法(1)加强护理人员资源管理:合理分工,优化结构,科学配备护理人员是护理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组织有效护理活动的主要保证。护理部按照“二级乙等”医院的标准,对各科护理人员从结构到数量进行科学配置,并安排素质好、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护师进行带教。(2)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培训:护理部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进行终身教育的有关规定,制订了新进护理人员继续教育计划、护理人员“三基”培训计划。规定新进护理人员在聘用期间,必须参加规范化培训及继续护理学教育。鼓励她们通过不同的形式学习,争取拿到高一级的学历。并组织经验交流会,安排“老”护师介绍工作学习经验,以便提高新进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3)实行岗位培训与考核:分批安排新进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或短期培训,同时狠抓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4)规范护理记录:护理部根据护理工作实际,按照浙江省《病历书写规范》,制订了护理记录单书写规范及检查标准。对护理记录的书写格式、记录原则、内容要求做到详细的规定。要求新进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严格按规范进行书写。(5)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常规,是防范护理缺陷的关键。因此,护理部根据各科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结合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健全护理安全防范事故措施的各项管理制度,如查房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从而达到了制度明确,操作规范,违制必究,进而把护理缺陷杜绝在萌芽状态。(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感和慎独意识:护理部1年2次组织新进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意识和法制教育,同时安排每月一次科室、每季一次护理部安全隐患分析会,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使新进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护理职责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医护人员道德规范,营造一种强烈的职业安全氛围。(7)加强护理安全及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护理安全意识:对新进护理人员经常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律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2]和依法施护的观念,组织新进护理人员经常学习《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护士管理办法》、《护理工作流程再造》及《护理管理与临床护理技术规范》等护理安全管理的有关文件,使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让新进护理人员懂得安全保证对病人来说是优先考虑的问题。提高对护理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认识。让新进护理人员知法、守法、依法、护法,为病人提供安全的护理。(8)规范护理过程,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部成立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加强基础质控、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实行护士长夜查房、每月一次护理部行政查房制度和每季一次护理质量大检查制度。护理部组织质控小组成员及全体护士长进行全院护理质量分析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同时,护理部每季度对病人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平时不定期下科室进行考核、提问,以加强新进护理人员的责任性,防患于未然。

二、效果

2.1提高了新进护理人员专业理论和业务水平。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对新进护理人员在职培训,加速了新进护理人员的成长。2005年以来,本院对近年来新进护理人员进行了专科理论和25项护理技术操作与急救技能考核,结果合格率达90%。大部分护士熟练掌握电除颤、上呼吸机、心电监护、呼吸皮囊操作等抢救操作。2005年6月份ICU病房开设以来,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率达95%以上。掌握了护理记录单的书写标准及质量要求,使护理记录单的缺陷明显减少,书写合格率达97%。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明显提高。

2.2提高了新进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自觉性。通过严格规范的管理,每批调入、聘用的护理人员思想稳定、工作主动,学习积极性高涨,许多新进护理人员正在接受不同层次的继续教育,为全院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夯实了基础。

2.3促进了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几年来,本院通过对新进护理人员培训及管理,造就了一支基础扎实、技术过硬、操作熟练、服务态度优良的护理队伍,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率达97%以上,赢得了病人、医生、社会各界的赞扬。2003年妇产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4年急诊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5年骨科护理组被评为市级巾帼文明示范岗。2005年护理部被评为浦江县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同年11月顺利通过“二级乙等”医院的评审。近两年来,全院业务总收入亦有所增长。取得了社会、经济效率双丰收。

【参考文献】

篇8

2、机制不完善,培训缺乏全面性

人员的选取、配置和使用是否合理,这是关系到企业发展成败的大事,而加强员工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培训是提高员工乃至整个企业水平的一种必要途径,一个企业,一定要有相对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不断的引领员工汲取打的、更进一步的专业知识,才不会让企业发展停滞不前,相对于新建的盐湖化工企业来说,员工培训工作理念为重要。目前的化企业在加强员工培训的问题上存在错误认识:(1)认为培训费时无用,培训计划制定不够完善,敷衍了事,、缺少关于培训结果的考核机制等问题;(2)培训内容、时间、人员选择不当,目标制订不当,导致培训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3、劳动关系杂,工会组织缺乏管理

劳动关系既是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一大“基石”,又是企业和谐的“晴雨表”,而在盐湖化工企业中,工会组织并没有切实履行好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由于劳动者在工作是对企业的认识不高,特别的对于一些不懂法律的劳动者来说,只要工资高就行了,且企业工资分配机制不完善,在招聘员工时,不帮员工买保险,在享受社保制度上,职工还存在后顾之忧,劳动安全卫生得不到有效保障,在劳动关系方面,尤其是职工在就业、劳动保护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二、盐湖化工人力资源管理改进对策

1、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制度落实处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每个企业管理者必须履行的职责,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具有创新意识,善于学习,具有敬业精神,具有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能力。通过对这些能力的提升,更加明确了企业管理者应当发挥的领导作用,通过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素质,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有助于管理者落实责任,确保企业各种政策、制度、组织绩效间的密切联系,维护企业人事政策和制度的连贯性,促进企业更好的成长和壮大。

2、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切实维护劳动关系切实推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法制化进程。在企业人员配置方面,按需设岗,以岗定人。在劳动关系管理方面,按国家劳动保障法的有关规定,及时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按期缴纳社保、医保、养老保险资金。规范企业用工,减少和避免劳动争议。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由于生产企业的特殊性,要特别关注职工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是企业的生命线,一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安全生产,增强职工安全生产防护和保护意识,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教育,在职工中培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习惯,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制定实施严格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形成人人关心安全生产的工作局面。

3、实施积极的就业策略,帮助企业员工再就业。

(1)开展就业培训。

通过张挂横幅宣传的形式,鼓励员工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注意及时推广就业市场热门抢手的各类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及时扩大培训专业层次面,鼓励员工参加劳动局举办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核,对文化学历层次偏低的学员,则鼓励他们参加如上岗培训等类型的技能培训,把专业等级从初、中级工覆盖到初、中、高级工、技师队伍的建设中,开展与校企的合作,送教上门、联合办学、分段培训,提供订单式的培训服务,使广大员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成为自觉行动,使每一位学员在培训中学有收获,不同程度地提高他们的文明素质和技能素质,提高他们对市场化社会的适应能力,也克服了学员由于缺少文化而惧怕学习的心理,从而实现有目标、有计划地促进就业。

(2)加大扶持力度。

篇9

1.2方法

对某院住院病人应用病人安全管理以实施护理管理,其具体措施如下:(1)在整个医院中建立病人安全质量控制小组,质控小组组长必须是本院中高学历、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有一定责任心的人员。成员是那些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并且取得护士或护师资格证人员,并且实行护理部、科室、质控小组三级管理责任制,护士长必须是高学历有丰富工作经验并且取得护师以上的护理人员。在各个病区都必须设置专门的病人安全责任护士,并且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质量控制小组和安全责任护士对住院病人进行安全检查,并对其检查效果进行评价,如发现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需要立即对其进行改进,以保障住院病人的安全。(2)在乡镇医院的护理管理过程中,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也十分重要。现在乡镇护士的综合知识水平相对不高,临床一线工作的大多是低学历护士,一些还没考取资格证书,专科知识贫乏。在乡镇医院工作中,病人的病情往往都很复杂,涉及到很多的专业知识,经验不足的护理护士很难正确评估病人的病情,对于实施治疗护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提高护士的素质,培养护理人员与病人的交流沟通技巧,可以提高住院病人的护理满意度,增进病人对护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3)必须定时对在岗保洁人员进行培训。现在乡镇医院招聘的保洁人员大多数文化水平低,对病毒、细菌、感染之类的概念一窍不通。所以,我们护理科室必须认真细心地给他们讲解其中的相关知识,使他们对医疗废品分类、地面消毒等能够正确处理,对防止及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4)如出现不良事件,医院需要立即组织人员,采取有效的措施救治病人,最大程度降低对患者造成的损害。另外,医院应该组织专门的护理人员,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进行讨论和分析,总结相关的经验,积极吸取教训,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5)医院护理管理部门可提出一定的建议,例如,根据国家编制要求增加护理工作人员,改善护理人员的超负荷工作情况,并且多争取一些培训经费及培训机会,保证培训学习不成为空头口号。还可以增加一些必要的安全设施,解决此类现象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3观察指标

医院护理科室可制作病人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每月由护理部门或者安全责任护士向住院病人发放,对病人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

2结果

应用病人安全管理后,医院中住院病人的护理满意度为96%,住院时间为(7.4±32.1)d,发生不安全事件为2次;而应用前,护理满意度为72%,住院时间为(15.6±44.7)d,发生不安全时间为21次。对应用病人安全管理前后的护理满意度、不安全事件发生次数和住院时间等进行对比,应用后均优于应用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篇10

[中图分类号] F270;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3- 0072- 02

20世纪末,企业文化的建设浪潮首先在西方企业管理界兴起。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从企业发展的更深层次上研究企业管理,特别是用来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增加企业发展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认同,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动力。鉴于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这次浪潮被称为企业管理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革命。企业文化对于人力资源的获取、控制、培训和激励具有直接的或潜在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企业文化的形成、维持及发展。因此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只有认真研究二者的互动关系,并使二者紧密结合,才能保证企业管理工作高效健康运行。

1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实践中形成并为全体成员所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职业道德、行为模式及共同信念的总和[1]。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沉淀下来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独特文化思维与行为模式,是文化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产物。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发展的动力,行为的准则,成功的核心。

一般说来,企业文化包含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物质层面4个层面的内容。 这4个层面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层次到浅层次的过程。精神层面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所在;制度是根据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设计、为了体现和内化企业文化的价值观而制定的行为规章;企业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保障企业文化价值的实现;物质层面则是依据企业的规章对员工进行激励和凝聚的具体措施,是企业文化中较低层次的内容。

企业文化有两种状态:现实态和理想态。所谓现实态就是指企业中实际存在的主流价值观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理想态,即为实现企业价值观念,增强企业核心能力和个人发展空间而提出的战略目标所蕴含的理念和行为方式。为实现理想状态,现实状态需要不断地对企业管理进行调整和优化;理想态则是现实态的目标和发展方向。这一过程本质上就是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某组织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为实现组织的特定目标对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的活动。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与管理,实现人力资本的升值,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并创造更多的价值。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利用了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充分利用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对可利用或潜在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培训、开发、调配,使人力和物力保持最佳比例,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2]。

美国著名的人力资源学者麦克纳认为,人力资源的本质要素在于所在的组织文化,以及它的变革和管理。文化与与组织战略结构、目标紧密相连,并对员工的招聘、选拔、评估、培训等产生重要影响。这其实揭示了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即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既是要为人的发展提供科学的途径,也要保证组织效率的最高化。而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文化就是二者利益的平衡点。

2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2.1 企业文化引导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

与企业文化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更强调制度、措施、手段和效果,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目的性。而上述管理要素效果的充分体现,离不开对企业文化背景即企业文化的依赖,企业文化不同,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管理也必然各异。因此,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起以企业文化为基础和导向的管理方法,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充分尊重人的发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最高境界。

2.2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完善手段

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通过多种形式辐射和传递给员工,并需要员工自觉地认同,逐渐使企业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等深入员工内心。而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方法都是针对企业的短期或长期目标制订的,具有强制性特点,可以使抽象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等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快速被企业员工所认可。因此,可以把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企业文化的完善手段。

以人为本、相互促进是两者的本质联系。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潜力,是企业文化的终极目标,也是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 因此,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联结点就是企业的员工。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人力资源管理,都是通过员工来实现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是刚性的,并不能包含企业发展的一切,此时就需要柔性的企业文化来起作用,使二者相互促进。

3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互动

3.1 善用企业文化凝聚和激励人才

一个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人才,只有“引得进人才,留得住人才,用得好人才”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充满后劲和动力。因此,要善于利用企业文化来激励和凝聚人才,使得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在优秀的企业文化影响下具备高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企业文化的核心在于其价值观。在共同价值观的引导下,企业内部不同层次的成员可以紧密团结在企业的周围,以高度的凝聚力形成一种异常强大的团队文化。这种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是一个优秀企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因为一个企业只有具备团队意识,才会在企业内部形成友好协作和相互帮助的文化氛围,个人意识服从于集体意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取向与企业的共同理念、经营宗旨逐渐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一种企业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企业的战斗力。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全体员工产生一种无形的激励作用。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很可能是无形的,而且往往是精神层面的,但其作用却是无比巨大的,可以使一个人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奉献,而不图回报。同时,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又是密不可分的。

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更好地发展和巩固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又为激励机制的实施奠定了特定的心理基础。这是因为,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可以使员工的工作行为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回报,使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3.2 利用企业文化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在对人才的激励作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共性,即都可以激励员工的行为,但也有不同点。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考核和评价往往是感性多于理性,内部自我约束力量大于外部强制约束力量。因此企业文化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往往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主动的,其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要好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考评和监督体系。

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设计过程中,除了要注意一些硬性指标的设计之外,更要充分体现和利用企业文化的软约束力,让员工充分体验到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馨和自己的存在价值。

一个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因此很多企业只贪图一时之利,把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的追求,忽视了人的内心感受,给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损失。鉴于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之间这种千丝万缕的、相互促进的联系,人力资源管理应充分利用企业文化所具有的无形却又巨大的力量,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

3.3 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企业文化重塑

世界知名企业海尔“激活休克鱼”的管理理念成为哈佛大学MBA的教学案例,为人们所熟知。但人们或许并没有进一步思考,为何中国有那么多知名企业,唯独海尔主动激活的“休克鱼”成功活下来了呢?海尔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企业文化的重塑才是“激活休克鱼”成功的根本所在。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企业管理过程中往往具有 “功利为先”和“人治为主”的先天不足。其中的长官意志、任人唯亲、拉帮结派等现象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制约,但基于文化的惯性和继承性特点,使得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调整。因此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企业文化的重塑就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般而言,一个传统的企业,特别是一个合并后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管理实现企业文化的重塑。在企业内部形成新型的企业文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管理层要明确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痛下决心,革新除弊,在全企业人员中形成改革的思想;为形成新的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必须提拔一批与新文化相符的人员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主力;改变管理重点和奖励结构,对于有利于企业文化重塑的组织、个人和行为要作为管理和奖励的重点;保证所有管理人员和员工明确新文化所需要的行为,形成规范,落实为行动,保证新战略的实施。

3.4 人力资源管理强化现有企业文化的意识和行为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的获取、控制与激励、培训与开发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些内容都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

“获取”主要是指人力资源的招聘。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衡量知识和技能的学历固然是要首先考虑的,但品德与文化价值因素亦不能忽视。如果一个企业员工只具备相应的工作技能,而在价值观方面却与企业文化不协调甚至冲突,那么在工作过程中企业文化也很难对其进行有效同化和整合。这不仅对企业的发展不利,也会使受聘人员由于没有合适的生长环境而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在人力资源的获取环节就要注意把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融于其中。

用企业的价值观实现对人力资源的控制和激励。当今时代,人力资源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如何吸引和留住企业的核心人才,培养他们对公司的忠诚度和凝聚力,并激励他们无私奉献,不断创新是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这就需要企业必须通过合理有效的绩效管理,使得优秀人才能够人尽其才,付出和回报相符。这从表面上看并无新意,但在现实中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企业必须具有尊重人才、任人唯贤的价值观才能保证落实。

培训与开发是对职工实施培训,使其尽快适应企业组织生产和岗位角色,并使企业员工迅速接受企业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向员工灌输价值观念,使其认可企业文化。企业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中应注意避免生搬硬套,而应采取非正式活动、团队合作、管理游戏等方式,将企业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达给员工,内化为员工的价值追求。

总之,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理清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并实现二者的互动,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说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一种外在的、刚性管理的过程,那么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内在的、柔性管理的过程,刚柔并济,实现二者的有效互动是现代企业管理成功的关键。

篇11

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发展已有二十余年历史,①但至今仍对许多基本理论问题莫衷一是,如人力资源会计属财务会计领域还是管理会计领域;人力资源价值研究角度是社会角度还是企业角度;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以及研究范围等。②我们认为,上述问题的症结是混淆了模糊性与精确性之间的界限,试图用精确计量思想去解决模糊计量问题。

一、人力资源会计模糊性

精确化是传统经典科学方法的核心,精确方法的逻辑基础是传统的二值逻辑,它要求对每个命题做出要么真、要么假的明确判断。这适于处理概念和命题清晰的逻辑模式。当它用于处理模糊概念和命题时,理论上将导致逻辑悖论。最著名的逻辑悖论是秃头悖论③。传统数学是适应力学、天文、物理、化学等无生命的机械系统发展起来的,这些学科的对象,大多是界限分明的清晰事物,允许人们做出非此即彼的逻辑判断,进行精确刻量。但对于生命现象、社会现象等研究对象而言,由于此类学科的研究对象大多是没有明确界限的模糊事物,不允许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不能进行精确的刻量,这为分析范式向建立在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自组织论、复杂性科学等系统科学为基础的系统范式发展奠定了条件。④此类事物需采用模糊数学进行刻量。

自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创立模糊数学,首次提出“模糊性”观念,并对“精确方法的局限性和模糊方法也具有科学性”,提出“模糊集合隶属函数概念”后,模糊性观念被许多学科和领域广泛应用。所谓模糊性,是指对象或事物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实际生活中它表现出不确定性、非线性、非平衡、随机性、权变等模糊现象与特征。人力资源会计模糊性是指由于人力资源会计对象的复杂性和会计计量方法、计量手段以及会计人员对人力资源认识的局限性而导致的提供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近似性、动态性及不确定性等属性。

二、人力资源会计模糊性产生的原因

人力资源会计模糊性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会计对象的模糊性

1.人力资源的普遍联系性。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导致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单一因素情况的判断和决策,人们可能做出清晰确定的结论;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判断和决策,就会相当复杂,具有模糊性。模糊性总是伴随着复杂性而出现,复杂性意味着因素的多样性、联系的多元化。因素越多,联系越错综复杂,越难以精确化。人力资源模糊性首先表现为人的普遍联系性,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从相互联系中交流思想、学习技能、提升价值。人力资源价值如不考虑本体因素,在不同的社会联系中,其价值衡量是不同的,如某人之于家庭、单位、社会等不同联系中,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同样重要。这就形成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角度和范围的模糊性。

2.人力资源的发展变化性。发展变化性就是不确定性,变化就是对固定界限的否定,对原有界限的扬弃。发展变化事物的基本特征就是性态的不确定性、类属的不清晰性,即模糊性。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价值特征不相同。物质资源(如机器设备)随使用而价值逐步转移,剩余残值逐步减少,人力资源价值可能不随使用逐步降低,可能逐步增加。这就形成了人力资源确认、计量的模糊性。

(二)人类对人力资源认识的模糊性

产生人类认识模糊性的原因归纳起来有:

1.人类认识对象经历了由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类思维内在机制的一个不断深化的层次;

2.信息时代,急需提高人类思维的“活性”,以适应信息环境的需要,“活性”问题归根到底又是模糊识别、模糊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等思维整合机制问题;

3.人类认识有一个从宏观原理到微观机制转化的过程;

4.模糊化思维需要模糊数学、人体科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以及人工智能等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为模糊认识提供必要条件。⑤不同的评价者对某人价值可能做出差异较大、甚至相互否定的评价,也许是对“人类对人力资源认识模糊性”最好的证据。人类对人力资源认识的模糊性产生了人力资源会计目标、归属学科领域等模糊性。

以上两类模糊性问题,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和实务影响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人类认识的模糊性,可以通过改进人类认识能力,将模糊性问题转化为准确计量范畴;客观事物的模糊性,有待于事物的发展变化,只能进行模糊刻量。当两类模糊交织在一起时,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目前尚无刻量公认数学模型。

三、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糊性

人力资源会计基本理论问题存在很多争议,本文仅选择人力资源价值问题分析其模糊性和相应对策,旨在抛砖引玉,望大家斧正。

(一)人力资源价值——财务会计无法承受之重

1.将人力资源价值纳入财务会计范畴模糊了财务会计边界。企业为取得、维持和开发人力资源发生的全部支出纳入财务会计体系进行核算会计理论界几乎不存争议。目前理论界比较倾向于将人力资源价值核算纳入财务会计范畴。笔者认为将人力资源价值纳入财务会计范畴违背了财务会计的本质、模糊了财务会计边界。葛家澍教授指出,“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既不试图提供可能的未来的信息,又不产生非财务信息。”⑥财务会计从计量的时间属性看,应是历史属性,而非未来属性。正如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第4号报告指出的一样,“企业财务会计是会计的一个分支。他在下述范围内,以货币定量的方式提供企业经济资源及其义务的持续性历史,也提供改变那些资源及其义务的经济活动的历史。”让财务会计体系来反映人力资源价值,这是一个虚幻的错觉,看起来很美。其实,现行财务会计报表体系中,“资产负债表”中“资产项目”反映的一般就是成本,不是未来价值。如果财务会计体系都解决了人力资源未来价值问题,那如此众多的经济学家(尤其是劳动经济专家)不如改行学会计。可见,将人力资源价值纳入财务会计范畴模糊了财务会计边界。

2.将人力资源笼统定性为企业资产模糊了产权边界。有观点认为,“人力资源要进入会计体系成为要素,那只能是被确认为资产。”⑦人力资源产权分为所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市场经济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源载体和企业是两个平等产权主体,契约合同签订后,人力资源产权便发生了分解和让渡。人力资源的所有权仍归人力资源的载体所有,且契约期满后,人力资源的经济增加值(EVA)产权也归属人力资源载体所有。契约期内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处分权和部分收益权则让渡给了企业。契约期内企业拥有和控制了该人力资源所代表的劳动力,而非劳动者。可见将人力资源笼统地定性为企业资产会模糊企业产权边界。其次,即使企业拥有劳动力(人力资源),按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进入会计体系可选择计入“成本、费用”而非仅限于资产,如生产工人工资计入“生产成本”科目,企业管理人员工资计入“管理费用”科目。

(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模糊对策

根据模糊理论,由于人力资源载体的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使人力资源会计具有模糊性。我们认为,研究人力资源会计时,应首先明确研究的角度是企业角度而非社会角度,人力资源的社会价值短期内纳入会计体系并不科学且不可行。即本文所称人力资源是指企业在企业期内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本。从产权角度看,人力资源是企业“法人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者权益与企业权益是两个不同的产权主体,人力资源会计应为维护股东权益而非劳动者权益服务。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发展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广义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计量是指为了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内确认和列示财务报表的要素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现代汉语词典》把计量定义为“把一个暂时未知的量与一个已知的量作比较。”现行会计理论体系将计量定义为在财务会计报表中披露,属狭义观。《现代汉语词典》将计量确定为与已知量比较以刻量未知量,属广义观。前者必须采用货币计量属性,计量范围狭窄,信息的有用性相对较低;后者可以采用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属性,计量范围广泛,灵活提供有用信息。所以,计量人力资源价值应采用广义计量观,而非现行财务会计理论中的狭义计量观。即在计量人力资源价值中主要应采用非货币性计量单位。

2.人力资源价值模糊计量单位。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的决策有用信息受“成本与效益、重要性”等原则制约,信息不是越精确越好。根据人力资源价值计量广义观,人力资源价值可以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但主要采用职称、学历等非货币计量单位。只要有助于实现会计目标即可。即使采用货币计量单位,也有多种选择,如元、万元、亿元计量单位等;其数量除传统的精确计量外,还可以采用期间模糊计量,如某教授价值可以采用(100,1000)亿元等形式进行。

3.人力资源价值模糊报告观。人力资源价值在企业发展中具有战略地位,现行财务会计体系只提供人力资源成本信息,无法满足投资者决策需要,在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中披露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已成信息使用者普遍需求,受现行财务会计确认、计量等限制,现行财务会计报表体系无法提供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如何解决此矛盾,在现行财务会计体系中讨论此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需另辟途径。葛家澍教授设想为,一是创新现行财务会计,将报告企业财务历史与报告企业未来财务预测合二为一,二是,“保留财务会计的传统特色和作用,坚持可信性放在首位,而同时发展另一门以相关性为主的新兴学科——财务预测。”⑧未来会计(AccountingForTheFuture),对内“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绩效、管理绩效乃至企业的整个经济运行绩效”;对外“不断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⑨也许是一种未来趋势。人力资源价值模糊报告观是指在现行财务会计报表之外,如表外披露、其他财务报告、其他报告等形式,模糊的提供企业核心人力资源信息的一种模式。个体人力资源价值信息可以通过模糊数学模型进行计量,而企业整体人力资源价值信息目前尚无公认最优计量模型。从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角度看,人力资源价值模糊报告观能够满足决策需求。

注释:

①张文贤.2002.人力资源会计.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36

②中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与方法”研讨会综述,《会计研究》1996年第6期。

③苗东升.1987.模糊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6-7

④乌杰.1999.经济全球化与国家整体发展——系统范式下的思考.北京:华文出版社

⑤李晓明.1985.模糊性:人类认识之迷.北京:人民出版社,286-288

篇12

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写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写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

二、设计

设计是在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

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巴甫洛夫语)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

有些护理论文的撰写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

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篇13

二、设计

设计是在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写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写作尤为重要;(

3)写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写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写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写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巴甫洛夫语)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

有些护理论文的撰写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

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写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

论文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写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写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