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流通管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流通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流通管理论文

篇1

因为目前收购价分成定购价和保护价,要回答1998年的粮食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必须分别对定购价和保护价收购的粮食进行计算,即从比较定购价和保护价与市场价的差价以及按定购价和保护价收购的数量来推算“三项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因为定购价、保护价以及定购数量是一个确定数,如何估计市场价和按保护价实际收购粮食数量是决定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在6月1日开始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不允许非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直接收购农民余粮之后,“市场价格”好象从市场中消失了。其实不然,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还在起作用。根据我们最近对10个省市的抽样调查,市场价格在少数地方略低于或相当于目前保护价水平,而在大多数地方却高于政府决定的保护价。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允许私商自由进入收购农民的余粮,根据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CAPSiM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市场价格将比目前的保护价分别高出7%、5%和2.5%,目前不少决策者和一些学者认为,私商进入粮食收购市场会降低市场收购价格的判断是值得争论的。市场价格的水平是由市场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决定的,它们之间平衡状况决定了市场的价格水平,在这一价格水平下,若市场收购者(或竞争者)增加,或者说买方增多,只会使市场价格提高而不会下降。所以从目前的“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中农民得不到政策干预的额外收入,即使不计算各地的“压级压价”,根据我们的测算,农民从“保护价”收购中得到的净收入是负数,负收入的幅度取决于按“保护价”收购的数量,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主要粮食合计由于保护价政策而减少的收入大约在20.7亿元与24.8亿元之间(表1)。

表1.“三项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略。

在“三项政策”的影响下,实际上,私商粮贩从农民那里购买的粮食所付的收购价格虽然略高于“保护价”,但这些收购价比在没有执行“三项政策”情况下的市场价要略低一些(稻谷3%,小麦2.5%,玉米1.5%),由于“三项政策”,农民在卖给私商粮贩粮食后的收入减少大约在15.6亿元至17.7亿元之间。农民收入的提高实际上主要来自粮食定购任务和定购价大大高于市场价的结果。根据我们的测算,全国农民由上交定购任务所增加的收入大约为126亿元。以上三项收入变化的合计大约为86-8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还不到10元,只相当于去年农民收入的0.5%!

(二)国家的财政负担和企业亏损估算

国家的财政负担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财政的直接补贴,二是银行贷款利息补贴。由于很难做到“顺价销售”,许多地方在省内不得不实行对口调拨的强制性财政补贴方法,即销区从产区调进粮食时必须给予财政上的补贴,比如在福建省,闽东从闽北调进粮食每吨稻谷的财政补贴为200元。这种补贴水平在各地有差别,由于我们目前没有全国各地省内的各种对口调拨的详细资料,假设全国平均对口调拨的财政补贴为150元/吨,同时假设对口调拨数量为2000万吨,这意味着地方财政1998年用于省内的对口调拨财政补贴数额将达到300亿元(2000万吨*150元/吨)。

据我们对10个省的摸底调查,今年按保护价收购的粮食由于受到种种压力(仓库、资金和顺价销售等),数量不会大幅度超过去年按保护价收购农民的余粮数量。假设今年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粮食平均库存为1.2亿吨(实际数可能比这个数还大),由于不能实现顺价销售,一年内将要付出的利息105.80亿元(1400元/吨*1.2亿吨*6.31%,按商业利息计算)或96.8亿元(按粮食收购贷款5.76%利息计算)。若这些粮食平均库存期为1.5年,粮食企业所付的总利息将达到144.8亿元左右(96.8亿元×1.5),另加银行贷款的利息补贴13.5亿元。这样国家和地方的财政负担总和为313.5亿元(300亿元+13.5亿元)

由于无法实现顺价销售,国有粮食企业亏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陈粮损失和价格逆差。陈粮价格平均每年下降40元/吨,由于陈粮而带来的损失将达72亿(40元/吨×1。2亿吨×1.5年)。价格逆差额估计将达到276亿元(230元/吨×1.2亿吨)。粮食企业总亏损额将达到348亿元(276+72)。加上地方粮食调拨财政补贴300亿元,银行贷款利息补贴13.5亿元,总共661.5亿元。

(三)粮食市场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3年以来,中国的粮食市场得到充分的发展,地区差价在逐渐缩小,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得到不断的提高,然而实行三项政策以来,粮食的地区差价拉大了,这种差价拉大不但表现在产区和销区、沿海和内地以及省际之间,而且在省内各县的粮食价格差异也在扩大。这意味着由于地方本位利益,粮食贸易的地区封锁在抬头,建立全国一体化粮食市场目标正在受到严重的挑战。

以高价(定购价)收购粮食、高价(顺价销售)销出粮食实际上是与粮食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背道而驰的。要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必须依据价格规律办事,对农民的补贴最好通过其它方式而不能通过垄断一级市场提高收购价格来实现。日本能够使国内的大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5-6倍,也是由国内市场和供需平衡决定的(通过限制进口),而不是通过政府垄断国内收购市场来达到的。

(四)粮食产业化面临严峻挑战

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由于政策上、技术上和操作上的各种问题很难实现优质优价,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助长了低效农业、“低质”(相对于优质)农业的发展。早籼稻的积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近年来,各地通过摸索、总结并开创了一系列优质高效的粮食产业化路子,一些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产销一体化,如组建各种形式的股份制粮农联合体,连片生产,形成规模经营,形成利益共同体,按产业化要求实行粮食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等。这种粮食产业化发展在许多地方有不断发展和扩散的趋势,然而,自从“三项政策”实行以来,人们开展担忧实行垄断收购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能否承担起这一重任。我们所到之处,从农民那里,从国有粮食企业那里,更是从主管粮食生产和推广粮食技术的农业部门那里都得到了一致的回答:粮食产业化难以实现。

(五)就业问题

“三项政策”即使能按原来设计的方案贯彻实行,解决了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就业和亏损问题,却使全国更多的非国有粮食企业,尤其是直接参与粮食收购的私商粮贩的就业问题受到威胁。何况“三项政策”不但很难扭转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亏损问题,而且由于无法实现顺价销售,全国的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普遍停发了工资,国有粮食加工企业没有停产的职工也下岗了多半,原来已承包出去的国有粮油商店,不是转向产品经营,就是轮流“上岗”,因为由粮食部门批发出来的粮食根本无法顺价销售。某县的一位营业员对我们说:“去年以前,县城里一半以上粮食是从我们粮食部门设在城内的10多个粮油门市部里销出去的。现在我们一天只能卖几斤,市场全被个体户占有了”。就在这个国有粮油商店的对面,是一个由个体户开的粮食零售店,店内堆满了粮食,见我们来调查,还没等我们开口,一位女老板模样的人就上来搭话:“今年我们家粮食大丰收,这里卖的籼米全是自家生产的”。其实这个县由于水灾早稻减产30%.

(六)消费者的影响

高价收购粮食,若完全能再实行顺价销售,在更高的价格下,消费者的购买力会降低,这又加剧了“卖粮难”的问题以及国家储备粮的增加。更为不幸的是,提高粮食价格会减少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而目前政府正在刺激城市居民消费品的内需。粮食价格的上涨也将对工薪收入者的生活增加压力,尤其是那些领取失业救济金、刚下岗的国营企业的职工。

(七)粮食贸易

“顺价销售”也直接影响到粮食的进出口贸易。粮食产区、粮食出口企业、中国粮油进出公司及设在各地的分公司纷纷对现行“三项政策”可能对粮食出口造成的影响表示担忧。国家已在政策上取消了粮食出口补贴,粮食进口于1997年也实现了关税配额制。在目前国内粮食收购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尤其是小麦和玉米),如何做到出口无补贴,在进口关税配额内如何保持低关税(0-4%),以及如何确定进口关税配额数量,不但是与粮食进出口相关的国内所有企业关注的问题,而且也是国际社会近年来对中国表示关注的问题之一。美国政界、商界及学者已多次提出为什么1997年中国国内的玉米价格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取消粮食出口补贴”政策下,中国还能从东北出口大量的玉米?继而产生了对中国政策的不信任感,使他们更认为,在WTO谈判中中国的国有贸易(StateTrading)问题是不可忽视的。许多东欧国家加入WTO同时能继续保持国有贸易的状态,中国的国有贸易问题却一直是中国加入WTO谈判中有重大争议的问题之一,这同放开国内粮食市场不无相关。

(八)国际社会的影响

最近,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欧盟各国以及许多国际多边组织和其它国际社会对我国目前实行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他们普遍认为“三项政策”

是改革的倒退,是回到了过去的“计划经济”。世界银行将在它即将公布的一份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战略的报告中提出对中国目前“三项政策”改革的质问。一位美国教授呼吁中国政府必须充分相信国内粮食市场已得到相当程度发展,市场能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中国应该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的粮食已走向市场化,让更多的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了解中国市场的发育情况,而不应该重新垄断粮食收购市场,否则必然使人们又感到中国回到过去的老路。

三、政策和建议

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刻不容缓,1995年至1997年三年创记录的粮食产量、粮食储备的大幅度增加以及粮价的下跌是为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性机会,政府今年年初开始制定的“四分开一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原则是完全正确的、及时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政府把当前深化改革的重点转向“三项政策”。这种想利用一项改革方案解决多种相互冲突的目标是难以奏效。

由于篇幅关系,本报告不能就新形势下稳定市场的能力何在,中央目前确定的库存水平能否稳定物价,中央政府是否能够期望地方政府(省和县两级)运用缓冲库存来稳定物价以及“四分开一完善”等政策性问题逐一展开讨论。这里只对今后如何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设想提出一些建议,包括长期的政策和当前的一些临时应急措施,供领导和决策者参考。最基本的想法是在日益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环境中,我们需要一套新的体系来运行粮食经济,在这种新的体系里,政府的重要功能是作为市场公平竞争的公正裁判员,作为市场稳定的调节者、作为市场发育的支持者。

(一)长期政策

第一、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公平竞争必须体现在市场运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只在批发和零售市场上实现公平竞争,而在收购市场上实行垄断,“理论上”是可行的,实际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控制和监督成本非常高。只要有漏洞,只要有利可图,不管是合理不合法,还是合法不合理,“寻租”这种经济行为是必然的结果。

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我们的观念不能停留在如何培养国有粮食企业在粮食流通领域中起怎样的主渠道作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建立一种新的粮食流通体制以培育高效的粮食运行机制。它的主体可以是国有粮食企业,也可以是非国有粮食企业,让他们在市场竞争中去实现。从事粮食收购的私商粮贩受到农民的欢迎,甚至在目前不合法的情况下还能够生存,说明他们在粮食市场中已占有一定的地位,有一定竞争力,粮食市场是可以盈利的,开放粮食市场不但能减轻政府的粮食财政负担,而且能够促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提高市场运行效益。

国有粮食企业的亏损,有政策的原因,更有体制的原因。1996年以前,收购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盈利的不多、亏损的也不小。不管是从粮食的专业人员、仓储、加工、市场网络上看,还是从资金来源和贷款补贴上分析,若能实现“四分开”国家应该说已给国有粮食企业参加市场竞争提供了非常优惠的条件,国有粮食部门的300多万人不是多了还是少了的问题,人员多、工资负担重是经常被引证的论据,但实际上人工费用占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粮食经营的总费用不到四分之一。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级批发市场,集市贸易市场有多少国有企业同个体户一起在那里摆摊位?走向市场需要有坐办公室的决策者,更需要深入市场的经营者。总之,体制、政策、观念、“主渠道”的老大哥架子是问题的所在。另一方面,大量的离退休干部确实给国有企业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这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在把国有粮食企业推向市场之前,政府也应该按照“新老帐”分开原则,使其“轻装上阵”。

第二、建立新的独立的、垂直运行的中央粮食储备系统

在国内粮食市场开放之后,市场价格能否稳定?这是我们改革中最关键的问题。在这里,首先必须相信我国的粮食市场已经相当发达,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果建立独立的、垂直(从上至下的)运行的中央粮食储备系统,开放粮食市场不会引起象1994-1995年那样的大幅度粮价上涨的局面。同时必须明确地方粮食储备系统不可能在稳定物价上起太大的作用,更不能期望靠建立庞大的、耗资巨大的地方粮食储备系统(省和县)来稳定国内粮食市场,1994-1995年国内粮食市场波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这也是被国外许多国家所证明的。因为地方政府不会主动地用行政手段通过有效的缓冲库存系统,来实现全国市场物价的稳定,他们常常等其他地方(如其他省)先行动,然后伺机而定。

要达到稳定市场物价的目标,只有建立一个由中央政府控制的真正能独立运行,不受地方政策影响的新的粮食储备系统。设立在各地的粮食储备机构必须是中央在地方的分支机构,人员、工资、市场购销等等一切都不受地方政府支配。中国的粮食市场商品率占总产量的比例不到30%,70%的人口(农村人口)基本解决了他们自己的粮食储备问题。这同其它发展中国家有明显的区别,它意味着国家需要掌握的粮食储备量若能有效地运行,中央粮食储备率(粮食储备占消费总量的比例)可以比其他发展中国家低得多。那么中央粮食储备量到底需要多少,当然需要进一步研究,但肯定要比现在中央和地方两级粮食总储备量要少得多。据东南亚国家的经验,国家粮食储备量占本国粮食消费量的比例一般在5-10%之间。

为了建立这样的一个新的、独立的、垂直运行的粮食储备系统,地方政府的责任是向中央政府提供一定比例的为稳定市场而支出的财政费用,而不是要地方政府抽出这一部分钱来建立他们自己的地方粮食储备。

这样新建立的中央粮食贮备系统不但能真正做到稳定市场的目的,而且对减少财政负担,促进国有粮食企业商业化、市场化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三、市场建设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支持市场的发育,这包括对交通、市场信息和通讯等公共措施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粮食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和零售市场及其市场制度,为粮食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以及完善各种合同实施的机制等。

(二)、近期应急措施

要建立一个高效的、稳定的、全国粮食市场完全一体化的粮食流通系统需要一定时间的努力。那么在近期内,政府应该采取那些应急措施来应付目前粮食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呢?这里我们提出五项临时措施,供决策部门参考。

第一、在保持定购粮收购的前提下,暂时取消今年秋粮和明年夏粮的计划性非定购粮收购业务,开放粮食收购市场。

取消国有粮食收储企业非定购粮的收购业务可以减轻国有粮食企业的库存暴满压力,减少粮食库存费用,减轻农业发展银行面临的大量粮食收购贷款资金继续沉淀的负担,提高整个粮食市场的运行效率,从而节省社会成本(因为私商粮贩的粮食经销费用仅是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一半)。否则,按保护价和定购价收购的粮食捆在一起,要实现顺价销售,结果两者都不能实现。

开放粮食收购市场,允许私商粮贩从事粮食收购业务,不但能促进市场的一体化进程,搞活粮食流通体制,提高粮食市场的运行效益,而且不会降低粮食的市场价格。今年各省确定的保护价实际上只是相当于粮食生产成本,在执行“三项政策”之后,真正的市场价好象消失了,私商粮贩只是根据政府的保护价确定他们的收购价。实际上根据我们的预测,目前的“保护价”和私商收购价比真正的市场价要低10%左右。今年下半年,真正的粮食市场价格应该比去年高,因为今年的粮食产量不可能超过去年,而且净进口减少,所以暂时取消非定购粮的收购业务,允许私商粮贩进入收购市场对农民收入会有促进作用。

第二、增加粮食出口

暂时允许国有粮食企业以保护价的价格结算粮食出口业务,同时增加一些出口的“暗补”措施,以缓冲国内临时的供过于求的市场压力。当然这项政策只能是临时的应急措施。

第三、明确今年按定购价收购的粮食实行财政补贴政策

根据我们测算,今年按定购价收购的粮食若不再执行顺价销售的原则,需要200多亿元的财政补贴。这比坚持顺价销售所造成的损失要低得多。

篇2

中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地方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对于时代而言,这些变化的特征较为集中体现在地方自和区域之间的联系加强。在这一过程中,地方各级传媒扮演了何等角色?地区间的新闻信息流通呈现出何种面貌?从一个长时段的视点来看(1949年建国以来),以省为单位的区域间新闻交互是如何演变的?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政经发展又是如何从一个侧面体现在省际新闻流通中?显然,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不久前,笔者和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合作,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研究。(2)本文即是对该项研究成果的一些初步综述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扩展深化。

关于中国大陆“省”的研究

1949年10月,,当时全国还没有全部解放,由于国土辽阔,情况复杂,百废待兴,中央政府为了便于加强对各地区党、政、军的领导,曾于50年代在有关省之上设置“行政大区”,分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西北等六大区。至1955年大局稳定,中央政府决定撤销大区。自此,“省”一级行政单位(包括中央直辖市和自治区)便成为大陆在中央政府直接领导下最重要的地方行政单位。在“省”以下虽还有“地区”和“县”,也各自发挥其重要的地方行政功能,但并不能视为实质性的行政单位。

近年来,学界对中国大陆“省”的研究明显增多,论文数量迅速增长。归纳起来,这些研究主要采用3种取向。第一种是“中央—地方”研究取向。这是研究传统的主流思路。第二种是“区域比较”。这种方法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它主要关注区域发展中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同时分析区域间的不平衡现象和研究其发展的模式。第三种是“省的个案研究”,通常以一个省,或几个省份为对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上述3种研究取向,主要是为实现不同的研究目的而设计,方法虽异,但无所谓优劣,然而在分析阐述上则各有利弊。“中央—地方”研究取向主要关注“省与中央(北京)”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因排除了省与省之间日益频繁的交往互动,以致难以深刻理解中央与“省”之间的变化。“区域比较”方法将诸多省份划为大区(例如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中部地区、西北地区等),而不是针对省际关系和它们的互动情况探讨其性质,这样在解释区域发展或其他问题时,忽视了省际互动和其间差异这一重要因素。此外,这种研究方法较多关注经济发展方面而甚少涉及其他方面。“个案研究”取向虽然提供了某个省份的详细资料,但这种方法难以令人了解全貌。不过它可以为下一步的省际研究奠定基础。

通过以上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现有的对“省”的研究,还未涉及省际互动领域,作为上述3种取向的补充,我们认为需要发展出第4种研究取向,即:系统的省际关系互动研究。这种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被研究对象视为某种同质单位(例如,“省”被视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最重要行政管辖单位),研究的问题需涵盖或适用于所有这类单位,并对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或这种联系的某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这种研究取向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困难在于收集资料难度很大,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头绪繁多。另外,如果缺乏整合性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也使研究不易进行。就本文而言,我们尝试采用这种研究取向,探讨中国大陆省际间的新闻信息交互流通。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对外开放,另一方面也要对内开放,只要目前市场经济及区域开放持续下去,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各省将进一步加强它们之间的互利交往。据此,省际间的新闻流通总量及分布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了解省际水平互动关系和社会结构变迁的一个重要指标,对探究省际交互联系更具意义。当然,本文研究的范围只是新闻信息,虽然这只是省际互动关系的一个方面,但其重要的潜在价值则不容忽视。

省际新闻流通的分析框架

上面提到,运用某种整合性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对采用第4种取向的研究至关紧要。我们在设计研究方案时,受到盛行于70年代研究国际间新闻信息流通方法论的启示。当时,一大批学者的实证研究成果,促成了“建立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的大辩论,最后导致美国退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简言之,研究国际新闻信息流通的学者揉合了发展传播学和批判学派的特点,视跨国新闻信息流通为世界体系运作的一个方面和构成要素。同时,它也是世界体系的产物。许多学者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揭示了不平等的国际新闻传播谱系,也揭示了世界体系内在的结构矛盾和冲突关系。世界体系是当代左翼思想家华勒斯坦(Wallerstein)提出的一套分析全球问题的理论体系,其要旨是将世界划为“中心”(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边缘”(不发达国家)和“半边缘”(介于两者之间)三大块,以全球视野,分析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90年代,冷战结束,但华氏理论不仅未过时,反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而倍受重视并被其他学者发展出许多新的分析和论述。

传播学者几十年来通过研究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媒体对外国的报道,总结了几种带有普遍性的模式。主要的发现在于“中心”地带和“边缘”地带信息流通失衡现象及单向主导的传播资源分配制度。90年代中期,在两位著名国际传播学者统筹下,一批学者同时对38个国家如何报道全球214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规模最大的国际新闻信息交互流通的调查,采用系统整体的研究框架和统一的内容分析方法,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数据,从2000年开始,研究成果分卷出版。

回顾几十年来积累的文献,可以说国际新闻信息流通的研究已具备充分的理论范式和整合分析的框架。我们认为,通过对有关因素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整,这一成熟的分析方法似可借鉴作为一国内新闻信息流通研究的基础框架。

省委机关报与省际新闻流通

在国内传媒体制中,每一家省委机关报就是该省的“人民日报”,它代表省的领导层向全省说话,履行传递政令,上情下达的职责;同时,它在中央与地方的互动关系中扮演着中介角色,又在与外省的信息交流过程中,成为把门人及外省特定形象的塑造者。但是,由于国内传媒传统上是一种垂直单向性的宣传型模式,省委机关报历来以宣传上面政策,报道下面省情为主;面对其他省份的报道,除了一些常规的新闻(如“祖国各地”,“塞外风情”等花絮新闻)可按编辑专业喜好处理外,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在改革搞活的年代里,尤其还要顾及地方的经济利益、贸易往来、人口流动等有利或不利本省的因素。换言之,省委机关报在国内1500份地方报纸中占据关键位置,它们“守土有责”,通过某些机制,对其他省份的信息进行筛选,决定是否让它流入本地区。也因此,这种传递既涉及政经因素,也涉及编辑程序;既有一定的采编运作习惯使然,也同省委领导层的理性偏好有关联。以此类推,这种情况也可存在于地方各级传媒中。这说明,中国地方传媒机关报和外部信息交互的运作机制,是一块有待深入开拓的研究领地。

省委机关报这种“精英导航”特性,使得它在众多的各类地方媒介生态圈内始终执政治传播之牛耳,其权威地位无可替代;也由于各省省报一般在1949年建国以后就开始不间断地连续出版,而其他种类的媒体则无此条件(如“晚报”和城市电视台,直到80年代才开始兴盛起来,且是以某一特定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我们顺理成章选择了全国各省的机关报作为代表媒体,并以每一省的党报对外省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长时段系统抽样内容分析方法搜集材料,试图从历史延续性的角度,探究建国以来省际

新闻流通是怎样体现在省委机关报上的。

研究关注点和主要发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研究的问题和关注点定位于以下两个方面:

1.1949年建国以来省际新闻流通的模式与形态变化;

2.“”前(1949—1966),“”期间以及后时代(1977—至今)3个阶段省际新闻流通的比较。

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考察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反映在省际新闻流通中的变化,为进一步探索它与50年来社会变革的关系提供研究的基础资料。(3)

因此,我们选择以系统纵向设计的方法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内容分析。在具体操作上,分别选定3个年段,在相距各20年的时段中,又分别选取两个连续的年份点,每个年份抽取4个星期的省报进行全体抽样调查。为了降低特定年份殊事件的影响,每个时段都分别包括这两个年份。最近的年份为1995—1996年,倒溯上去的20年中为1975—1976年(末期),最后倒溯的年份为1955—1956年(前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3个年代分别是代表各自的10年时段。总之,这样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可反映过往40多年间中国大陆社会变革的历史轨迹,也在我们驾驭的范围内。(4)表一、表二为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表一:省际新闻流通量统计表

1955-19561975-19761995-1996

两年内消息总数290715097269

每天平均数51.926.9129.8

每省每天平均数2.01.05.0

单省消息比例%87.284.995.1

消息形式

一般消息%66.382.762.5

简讯%7.3225.8

相片%26.515.311.8

涉及本省的消息%2.22.42.4

头版消息%49.840.54.8

新闻主题

政治军事%14.136.510.6

经济发展%63.835.835.7

科学技术%8.310.116.4

文化娱乐%7.54.515.2

罪案%1.90.79.4

天灾人祸%1.48.44.2

趣味%2.936.3

其他%0.212.1

表二:省际新闻的空间分布

1955-19561975-19761995-1996

被报道:%

最多的九个省606761

中间的九个省272526

最少的九个省13813

报道者:%

最多的九个省424155

中间的九个省323232

最少的九个省262713

被报道:%

最多的五个省435245

最少的五个省635

报道者%

最多的五个省262437

最少的九个省13147

[page_break]

归纳表一、表二的数据,省委机关报反映出来的省际新闻流通特征如下:

一、省委机关报每天登外省消息并不多,报道量偏低,但近年呈上升趋势。1955—1956年间,平均每份省报每天只有两条外省新闻;1975—1976年间,每天只有1条;目前则为5条。其中,增长最快的省份为上海、天津、广东、江苏等地。

二、质的方面,65%以上的省际新闻报道属普通消息类报道,新闻图片类型的报道不断减少。而90年代简明新闻类则明显增多。

三、版面安排上,50年代不少外省新闻处理成简讯栏放在头版,而当下的作法是将非本地的新闻(包括国际、国家和外省)放在内页固定的版位上。这说明近年省际消息在省报的特点是数量增多但重要性降低。

四、报道主题方面,经济消息占据主要地位,政治新闻在文化革命后期占36%以上;同时,除了科技新闻有10%和76年唐山大地震使灾祸消息攀升至8%外,其他种类的报道则少得不成比例。90年代的重大变化则是新闻类型呈多元化趋势,趣味性的软新闻和罪案新闻的比例增加较明显。

五、空间分布上,在所有3个年段中,省际新闻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省份。信息丰富省份和信息贫乏省份的差距在90年代呈扩大趋势。1995—1996年间,9个信息丰富省份占了55%的报道量,而9个信息贫乏省份仅占13%,比率为4.21。

结论

这项研究调查了建国以后3个年代省委机关报进行省际新闻交互流通的情形和模式,取得了一批宝贵数据,对认识大陆前、中以及贴近当今的90年代省际间的新闻信息相互之间的交流状况颇有裨益,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和启示,故研究本身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开端,是一个孤立的个案实证,还缺乏多元有效的参数变量进行更复杂的量化统计,从而作出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传统上,大陆的报刊是以“中央—省—市(地委)”三级党报为核心的垂直管理体系。政治学者A.Liu早期研究表明(5),这种垂直统领性的媒体结构和全方位网络式宣传导向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领导权和宣传上的话语服从(1971,P175—176)。按照分工,中央一级的报纸(包括综合性和行业对象性报纸)除了负责传递中央的信息外,也侧重各地新闻动态的报道。在时代,传递和推广各地符合中央意图的先进典型和地方经验往往是中央一级报纸要唱好的重头戏。而省及市一级的报纸主要任务则放在上情下达和报道本地区新闻上,对其他省或市的横向报道往往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尤其是80年代以来的社会转型更使这种变化赋予了和以往不同的内涵。但是,这种变化又受制于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既有体制结构、不同媒介的限制;也受到经贸的、地缘文化的、人口的、历史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省际新闻的流通量研究还需和中央传媒对各地报道的新闻流通量的变化联系起来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内在的关系。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各省的省委机关报对外省报道总量一直偏低,期间,每天只有1条,反映了当时高度一元化的宣传整合模式。到了90年代中,这种一元化的模式已有所改变,但省际新闻的流通量仍然较低。平均而言,每家省报每天也不过只有5条外省消息。换句话说,每6个省里面,只有1个省的消息出现在它省的机关报上。这种状况,一方面大大落后于日益密切的地区间水平联系,另一方面又揭示出中国大陆新闻媒介在宣传报道上,至少在各省的“精英导航”机关报上,仍然较为偏重信息的垂直单向流通。而建国以来省际新闻流通呈现出来3种模式的异同,恰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与不变的矛盾,新的社会改革因素和旧的体制之间的矛盾,以及地区间愈来愈加大的信息失衡矛盾。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传媒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单一党报/媒介体制在官方权力的政治掌控和市场经济的资源调配下正不断向双轨制结构演变,即:新兴的市民—市场导向的商业媒介体制同传统的党报媒介体制在经济和政治上“各占一方,共存补缺”,甚至实行“小报(代表市民的商业媒介)养大报(代表正统的党报媒介)”,这情形有些类似80年代以来建立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国营企业和非国营企业(如合资、民营、集体等)的双轨制现象(6)。当然,由于传媒的政治敏感性,商业媒介目前的政治地位和影响要比非国营企业小得多。但是,这类媒介(主要指市民报/晚报,消遣杂志,有线电视台/各省的卫星台和新近崛起的民营网站等)对促进地方信息交流意义重大。根据一些零碎的材料,一些市民报(7)如《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南方都市报》等近年来不仅重视本土新闻的报道,也较为重视外地新闻尤其是社会的财金新闻的报道,这需要今后专门的研究予以实证了解。

鸣谢

本研究曾获得香港浸会大学学术研究基金资助,在此表示感谢。另本论文初稿曾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世界新闻传播100年国际研讨会”(2000年10月20—21日)上报告过,并获数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教,本文的定稿已尽量吸收了他们的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注释:

(1)见Muir.R.(1981)ModernPoliticalGeography.London:Macmillan.

(2)笔者与祝建华的一部份研究发表在《新闻学研究》期刊,2000年7月号上,题为“中国大陆省际新闻流通之研究(1955—1996)”,第161—181页。本研究从方案设计到大量的数据处理分析,祝建华教授都贡献良多,笔者感到受益匪浅。

(3)本研究是系列研究计划的第一个项目。

(4)关于操作与抽样过程的几项说明:

1)1955—1956年间的3份省报不适用于全部3个年段,其中一份直至1975—1976年依然阙如,《日报》于1956年后期才创刊;《宁夏日报》于1959年创刊;《海南日报》则在80年代后期才出现。因此,在3个年段中互动省报样本数不一致,1955—1956年间是27份,1975—1976年间是29份,1995—1996年间是30份。为了保持连贯性,我们只使用27份省报样本在3个年段内进行比较,29份样本在70年代与90年代进行比较,90年代的对比则使用30个样本。

2)我们初步检测发现,大部分省报很少报道其他省的新闻,因此要进行内容分析的研究(通常每年选取一或两星期)必须选取数量相当大的样本。我们在所选择的6个年份中,就每一年的4个

星期28天内的省报,进行全部抽样调查,或者说我们选取的样本,包括了4816期报纸。

3)由于本文研究的是省际新闻报道,其他表述意见的文章,例如社论、评述、读者来信以及副刊、广告、天气预报等非新闻性的材料均未采用。

4)关于“省际”新闻的定义,我们参考有关国际传播研究传统界定的关于“国际新闻”定义的阐释来判定符合本研究需要的“省际新闻报道”的定义。

5)北京是个例外,因为它既是首都又是一座主要省级城市,我们将它代表国家和城市的双重身份作了特殊的处理,在研究中排出了有关中央政府与国家大事的报道。

6)假如一则新闻报道涉及一个以上的外省,我们采取多个省的条目处理。

7)国内一流大学的3位资深新闻资料室管理员协助担任资料收集工作,他们运用上述标准对选自30个省份出版的省报新闻报道进行分类,然后根据下列要求逐项进行编码:事发地点(即外省名称),新闻数量,是否涉及本省人士,报道类型(普通新闻、简明新闻、图片新闻)和刊登位置(头版或内页)。由于编码人员经过反复培训,素质较高。加上编码要求明确,最后编码分类的一致度符合标准,达到满意的要求。

(5)见A.Liu(1971)CommunicationandNationalIntegrationinCommunistChina.Berkeley,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

篇3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在制造业商品总成本结构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10%左右,而物流费用占20%~40%,用于生产的时间约占10%,而用于物流过程的时间却占到90%。所以降低物流成本和缩短物流时间对企业降低总成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的物流活动涉及多个外部企业,光靠企业自身是难以达到物流总成本降低这一目标的,因此必须采用供应链管理这一先进的管理思想,通过在供应链伙伴间信息共享,协同运作,来有效地降低协同成本。本文把RFID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系统,从而来实现整个供应链各伙伴间物流环节的协同运作和快速反应。

2.RFID技术

RFID(RadioFrequencyldentification)即射频识别,它利用无线电射频实现数据传输,从而实现非接触式目标识别与跟踪。PaVlD根本性地改善了物流操作,它主要由如下六方面组成:

(1)EPC编码标准。EPC码是由版本号、域名管理者,对象分类、序列号组成的一组数字。其中域名管理是描述与此Eyc相关的生产厂商的信息;对象分类记录产品类型的信息;序列号唯一标识货品。

(2)EPC标签。EPC标签由天线、集成电路、天线接口和底层四部分构成。EPC标签有主动型、被动型和半主动型三种类型。主动型标签有一个电池,用来为标签中微芯片的电路运转提供能量,并向识读器发送信号;被动型标签没有电池,它从识读器获得电能;半主动型标签用一个电池为微芯片的运转提供电能,但是发送信号和接受信号时却是从识读器处获得能量。

(3)识读器。识读器使用多种方式与标签交互信息,近距离读取被动标签中信息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电感式耦合。只要贴近,盘绕识读器的天线与盘绕标签的天线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磁场。标签就是利用这个磁场发送电磁波给识读器。

(4)Savant(神经网络软件)。每件产品都加上标签之后,在产品的流动过程中,识读器将不断收到一连串的产品电子编码,传送和管理这些数据,是由Savant软件来实现的。Savant包括多个模块,如事件管理系统(EMS)、实时内存数据结构(RIED)和任务管理系统(TMS)。其中EMS用于读取识读器中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平滑、协同和转发,将处理后的数据写入RIED或数据库。RIED是Savant特有的一种存储容器,是一个优化的数据库,TMS的功能是把由外部应用程序定制的任务转为Savant可执行的程序,写入任务进度表.Savant支持的任务包括三种类型:一次性任务、循环任务和永久任务。程序模块通过两个接口与外界交互:识读器接口和应用程序接口。

(5)对象名解析服务(ObjectNamingService,ONS)。对象名解析朋务将EPC码与相应商品信息进行匹配。当识读器读取EPC标签的信息时,EPC码就传递给了Savant系统。Savant系统再在局域网或互联网上利用ONS找到这个产品信息所存储的位置。

(6)物理标记语言(PhysicalMarkupLanguage,PML)。EPC码用来识别单个产品,而PML用来描述所有关于产品的信息。除了描述不改变的产品信息(如物质成分)之外,PML还可以用来描述动态数据和时序数据。动态数据如食品的温度或机器震动的级别等。时序数据是指离散且间歇地变化的数据,如物品所处的地点等。这些数据都存储在PML服务器上。PML服务器由制造商维护,并且负责输入他所生产的所有商品的信息。

3.物流管理系统的设计

通过设计一个基于RFID技术的物流管理系统,实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四类供应链成员间的协同运作和快速反应。

3.1系统模型

系统利用网格对分布、异构、动态的计算资源进行集成,利用门户将供应链伙伴间不同系统、不同类型的数据源、应用和服务集成到一个信息平台上,利用语义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信息表达的不规范统一到一个语义层次,从而为物流管理提供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及功能集成.系统是由多个Agent形成松散耦合的网络体系。系统模型见图2。

Agent通过装有RFID识读器的货架接收实时RFID数据,这些销售点的实际库存数据与预测产生的计划库存一并发送到早期预警Agent。若产生低库存警告,将其通过Agent送入补货计划模块,组织补货。

3.2系统整体架构

系统以制造商为核心企业,整体架构如图3,包括计划、执行、报表及业务智能。支持模块包括ERP及DW系统。

系统采用第三方物流,即承运商以第三者的角色接受物流外包业务,承运商实际上担负起了物流执行者的角色,即由单纯的运输、仓储及流通加工扩展为提供物流服务、追踪信息、紧密协同的供应链伙伴。

3.3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如下:

(1)顾客从智能货架上选择商品放入购物车内,推购物车从装有RFID识读器的过道中通过,商品统计便自动完成,顾客付款后,交易结束。

(2)当货架上商品量低于域值时,发出低库存警告,告知进行补货。系统利用预测算法根据以下信息产生即时补货需求、未来运输需求、补货及RFID补货决策:

A)受警告商品最近三个星期和一年前的库存水平历史对比(来自数据仓库DW);

B)此间零售店这些商品当前的发票和出货单;

c)在短运程内可提供多余库存的零售店摘要;

D)迅速检查有问题的零售店中的促销活动,了解导致库存水平下降的原因;

E)最近几天此零售店区域内捧在前10位的被报道商品。

(3)根据未来货运需求,首先配置车辆负载,即通过多个仓库组合实现以整车货的方式运载以降低费用;其次根据天气情况、建筑物分布情况制定最优路线,最后确定逐站装货点。生产控制中心根据补货需求组织生产。

(4)系统再一次监测到缺货警告,对计划进行更改,并将更改计划进行广播。

(5)生产商分捡好产品,随即交付运送。

(6)商品到达零售商分销中心,运载车辆通过安装有RFID识读器的接货口大门时,自动完成清点并输入数据库,商品被直接送上传送带,分销中心按照各个零售店所需的商品种类与数量进行配货,商品装车发往各零售店的途中,借助GPS定位系统或者沿途设置的RFID监测点,可以准确了解商品的位置与完备性,从而准确预知运抵时间。

(7)运抵零售店后,卡车直接开过安装有RFID识读器的接货口大门,商品即清点完毕,直接上架出售或暂时保存在零售店仓库中,零售店的库存信息也随之更新。

当顾客随意放置了商品,通过覆盖了整个零售店的RFID识读器能很容易地找到商品并归位。同时商品一旦进入到RFID识读器覆盖的各个场所,RFID系统就自动承担起EAS(电子商品监控)功能,从而有效地防止商品失窃.这样从商品的生产到零售商再到最终用户,商品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分布情况及商品本身的信息,都完全可以利用RFID技术实时准确地反映在系统中,从而整个供应链流程都将变成一个完全透明的快速反应体系。

4.结束语

通过将RFID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系统当中,可以大大缩短物流各环节之间商品信息的交换时间,加快了物流的流通速度,并使得物流各环节的信息更加准确、及时和透明,供应链各伙伴之间可以协同运作、科学决策,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熊璋,王剑昆.基于智能标签的射频识别系统的研究和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3,29(20).

篇4

2.目前食盐流通管理体制

(1)专营组织体系

我国对食盐流通实行专营制度,但在管理体制上食盐专营与烟草专卖是不同的。在烟草专卖制度下,烟草行业自上而下建立了“行业集中统一和垂直领导”的管理体系,食盐行业没有建立起完全垂直管理的体系,而是实行行业归口管理。在中央层面,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拟订食盐的生产计划,承担盐业和国家储备盐行政管理工作。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下同)的盐业管理机构不直接归国家盐业主管部门垂直管理,其编制、人员及经费均归当地政府部门管理,仅在业务上接受国家盐业主管部门的指导,而且各地盐务管理局的归口单位也不一致,有的归发改委,有的归经贸委、商业、轻工、供销等部门。各地区(省、市、自治区)内,管理体系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垂直管理(如山西省);二是省(市、自治区)盐业公司对所在地市、县公司部分垂直管理,部分分散管理(如北京市);三是分散管理(如辽宁省)。

(2)政企关系

目前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共有32个省级盐业公司,其中河北省实行产销管理分设(河北省盐务局与河北省盐业公司一套人马、两个牌子,负责河北省制盐行业的管理及行政执法;河北盐业专营有限公司负责本省食盐专营业务,并设有河北省供销社盐业管理办公室负责销区盐政执法),其余30个省级盐业、盐政管理职能政企分设的有8个,分别是北京、天津、云南、辽宁、青海、福建、山西、;正在实行分离、尚未完全到位的省有3个,分别是黑龙江、吉林、江西;其余19个省均为政企合一,即盐业公司和盐务管理局是“一个机构、两个牌子”,多数实行内部部门分设、职责分开。在盐业执法方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盐业管理条例》,盐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盐业执法工作,执法人员绝大多数是各级盐业公司职工。同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卫生部门及公安部门等也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承担着盐业管理职能。目前,各级盐业公司对碘盐的食盐计划完成率、碘盐覆盖率、合格碘盐使用率(即“三率”)负有直接责任。

(3)产供销管理

我国的食盐产供销体系由生产企业、批发专营企业和零售网点组成。按照现行食盐专营制度规定,碘盐只能由食盐定点生产企业生产,盐业公司负责本区域食盐计划的组织落实及销售供应。

3.对当前食盐流通管理体制的评价

食盐与其他普通商品不同,具有公益性和商品性双重属性。从目前所实行的食盐专营制度来看,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更能客观评价我国的食盐流通管理体制。当然,也要正视专营体制所出现的问题。

(1)食盐专营的社会效益

食盐专营制度下,我国经济、安全地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性目标,由于食盐保持较低的价格以及对盐业领域强有力的管理,有效抑制了私盐泛滥,对老少边穷地区也保证了以统一的价格供应食盐,且没有发生明显的供不应求等情况。从历史规律看,我国每隔3~5年就会发生一次全国性的大面积食盐抢购风,局部的食盐抢购基本年年发生。特别是2011年日本发生核泄露危机后,一些地区食盐被抢购,盐价暴涨,多地食盐脱销。在此情况下,各地盐业企业紧急启动应急机制,确保了食盐价格稳定和充足供应。在食盐专营制度下,各级盐业生产和流通机构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解决了大量人员的就业问题,盐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盐产量跃居世界第一,效益不断提高。

(2)食盐专营的经济效益

我国通过建立食盐专营制度,在没增加任何经济投入情况下,经济有效地实现了全国居民补碘需求。以2012年为例,人均在食盐上的消费支出约为13元,每月1元多,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0266%~0.0355%,吃盐成本在人们日常消费中所占比重微不足道。在专营制度下,食盐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在保证供需关系稳定的前提下,为国家贡献了一定的税收。在专营制度下,政企合一,市场监管费用也主要由盐业公司承担,减轻了财政负担。

(3)食盐专营出现的问题

毋庸讳言,在专营体制下,各级盐业公司承担着保证碘盐供应的政治任务,又肩负着资产保值增值、实现利润的经济责任,同时还要履行市场监管的行政职责。政企不分导致经营行为不规范、角色定位不清晰,容易出现利用政治或行政职能为经济职能服务的倾向,也容易导致专营范围扩大化。在食盐专卖体制下,制盐企业生产的食盐必须通过与自己有购销计划的盐业公司才能销售,这就造成了工商利润如何分配的问题,也使得负责运销的盐业公司处于买方垄断的地位。产销分离的制度设计是产销矛盾产生的根源,食盐生产企业不能直接进入市场从而缺乏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经营范围的限制导致区域分割,食盐批发企业发展没有突破地域界限,没有在区域范围内或全国范围内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市场主体,经受市场冲击能力弱,经营效率较低。

篇5

如图1所示,该系统主要包含四个重要部分,包括物流管理信息系系统、物流监控系统、物流网站以及数据交换平台。在此基础上利用WebServices技术,对所有物流数据进行汇编与技术化处理,从而实现终端数据的贡献,并实现不同用户数据之间的交换,实现跨平台数据传输服务。

1.2系统结构分析

1.2.1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在C/S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其主要对象是物流总部与各分支部分之间的信息交流,并实现信息交互。它是物流系统的核心部分,也是系统结构的指挥中心。该系统的目的在于是将不同结构部分内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技术化处理,包括数据信息进行初步的采集,利用不同的传输渠道实现信息流转,最终完成数据的变更,从而将有效数据公布出来,它是物流公司给管理层进行整体性统计与指挥的系统结构。该信息系统内部包含下设的子系统,是在总系统下对不同物流信息进行管理的系统。可以完成对物流信息的初步的统计,并针对不同的物流信息进行规划与收集,从而完成数据的入库、出库等,根据不同的物流信息安排车辆运输,实现对车辆的调度与派送,同时,在此系统结构内部还配置了相应的客户跟踪系统,实现对货物的跟踪,为财务部提供可供就算的业务量。

1.2.2物流网站物流网站是建立在B/S模式基础基础之上的,它是整体物流公司的门户,主要功能在你与实现对外宣传,承载了交流信息,并利用浏览器实现在数据平台上将相关数据进行交互处理,从而保证个人、企业与客户之间信息交互与透明。物理网站可以建立在Web服务器之上,并利用互联网与局域网,将不同客户的信息与物流信息传输到中央数据处理中心上,这样就可以完成对物流信息的贡献,从而为客户提供在线提交功能。同时,利用互联网门户为个人提供相应的功能,并对实时更新物流新闻。

1.2.3物流监控系统物流监控系统是借助C/S模式建立的,它配置GPS卫星系统,将物流数据信息传输到卫星设备上,在通过专用数据传输渠道数据发射到车载GPS独立设备上,从而实现对物流的追踪,并配合物流监控调度中心对物流信息进行现实性监控,调度中心是建立在GPS服务器以及Map服务器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系统。在运载车辆上配置GPS移动设备,将物流信息间断性传输到GPS服务器上,并通过代码分析,实现车辆的定位,在利用专业的信息传输渠道,将实际信息传输到MAP服务器上,借助GIS空间分析系统,制定最合理的配送线路。物流中央信息处理中心根据物流信息与实际运载路线状况分析最合理的运输路线,设计最佳合理配置方案。

1.2.4数据交换平台根据物流空间的本身体质,与不同物流业务的需求,建立Web环境下的物流空间信息系统多层体系框架结构,是一种整体性的数据交换平台与数据交换模式,最终实现不同物流信息在数据系统内部,利用不同的物流信息传输渠道来完成数据交互,它是一种规范性的XML文档。数据交换平台是建立在总系统之下的单独运行系统部件,它嵌入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与数据服务器之间,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完成对不同物流单号的确认与委托。信息被搜集进入数据库后上传至数据服务其中,可以利用数据交换平台与Web服务器进行简单的数据交换,主要表现在用户在线信息的传输与浏览。该系统主要利用C/S以及B/S模式,并实现二者的相互结合建构起信息交流框架,其设计是通过WebService技术实现的,通过对不同数据进行处理与收集,完成数据的传输,并在信息凭条内部将不同的信息进行内部与外部的相互传输,在信息平台内,完成不同的数据的传输,相比利用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其效率更高,准确性更好,并具有内部保密性。在该系统内部,不同的数据之间的交换都需要建立在不同的网点之上,即利用不同网点对区域内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并配合使用外部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因此,网点主要功能在在于将不同的物流信息进行汇编,其处理的数据资料庞大,因此,目前内部有一定程度的因访问量巨大而造成数据传输缓慢的问题。

篇6

系统开发采用数据访问模式(C/S)设计结构,后台采用ORACLE数据库,客户界面采用与数据库有良好关联的PowerBuilder为开发工具,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数据的安全性和系统的稳定性。Oracle是大型关系型数据库,其本身提供的数据库技术能够满足特大型企业数据信息的处理和存储,以及解决数据的安全性等问题。PowerBuilder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面向对象的开发工具,提供了和数据库进行关联的非常良好的接口技术,能够用来开发具有个性的用户界面,其本身的功能非常全面、实用。

1.2需求调研分析

1)响应客户需求

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并围绕客户需求展开工作,尽量为客户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客户的需求以订单的形式在系统中进行体现。

2)调度管理需求

调度管理要求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有效控制车辆运行并对车辆进行全面监控。调度管理以路单的形式在系统中进行体现。路单是整个物流运输的核心环节,它贯穿物流运输的各个环节,对订单进行反馈,是结算的依据、成本核算的载体、仓储管理的基础。

3)结算管理需求

结算管理指生产统计对客户、供应商(外委车队)进行收入、支出结算,它以结算单的形式在系统中进行体现。结算单支持开票方变更,可以开票至付款方、托运方或收货方。统计结算员将结算单过账到财务后,可自动打印发票。

4)成本管理需求

成本是指车辆因运行而产生的人、财、物的消耗,将车辆运行的成本归集到单车上,便于对单车进行考核。成本分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主要包括车辆折旧、保险、养路规费、燃油、轮胎、辅油、辅材、零配件、在外费用、工资等。

1.3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

针对调研的需求分析,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开发了基础数据管理、订单中心管理、调度中心管理、结算中心管理、成本中心管理、综合报表等功能模块,其他还有系统管理、现金报销和钢材货位管理辅助功能。

1)基础数据管理

系统采用基础数据统一管理的模式,便于维护。基础数据包括公司共享数据和生产数据两部分。共享数据通过接口从其他模块系统引入,生产数据只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主要的共享数据包括组织信息、车辆信息、车队信息、客户信息;主要的生产数据包括业务类型(物资/作业类型)、运输路线、钢材品种、运价清单、燃油类型、计量单位、司机信息和供应商信息(外委车队)。通过维护基础数据,保证系统最基本数据的正确性和统一性。

2)订单中心管理

订单管理主要是用来承接外部运输订单和固定运输业务。通过接口,将客户的运输提单直接引入到公司系统中,生成运输订单。通过运输订单了解客户的运输需求,细化运输任务,便于调度人员安排运输车辆和货源。订单的设计以给客户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为原则,提供了路线变更服务、改变运输方式服务等。通过订单的状态,有利于控制运输进度。审核状态的订单可开具路单,而草稿和完成状态的订单无法开具路单。物流管理系统中订单管理主要完成的功能。订单的录入、修改、取消;ERP订单自动接收:对于能够与ERP信息系统接口的生产计划来源,通过运输系统和ERP系统接口,自动完成这部分运输订单的数据检验和载入,进入系统后和其他订单一样处理;订单的审核生效:完成订单的确认工作,审核后订单即进入生效状态;订单信息查询:根据订单的相关信息查询具体订单,支持模糊查询;订单列表界面:可按查询条件不同,支持多种模糊查询。

3)调度中心管理

调度中心管理是整个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它是通过路单来实现的。路单的主要功能包括控制运输过程、反馈订单的完成情况、作为结算的依据和财务控制的源头。路单也有草稿、审核和完成三种状态。调度员开具路单时为草稿状态,表示车辆和货源都已准备就绪,可以装车。审核状态表示装车完毕,车辆可以运行。车辆回来后,将运输期间发生的费用录入到路单中去,将路单设置成完成状态,表示1次运输活动结束。路单的状态表示运输活动的不同阶段。只有审核状态的路单才能进行打印;驾驶员必须手持打印的路单才能离开;只有客户签字的路单发生的在外费用才能追加到路单中去。通过状态可以统计车辆的待装时间、运输时间。路单审核后,表示运输活动正式有效,其运量也累加到订单的实际运量中,从而对订单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审核状态的路单可以进行车队产值统计核算,可以作为统计收入和财务支出的依据,也是财务监控业务的基础和源头。路单也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提供足够的支持,在运输方式上分为直达运输、中转运输、二次运输和无需运输,在收入方式上分转账、现金和内部用车,从而很好地解决了各种运输及结算间的难题。

4)结算中心管理

统计结算管理分统计收入结算和统计支出结算。收入结算指为客户运输钢材收取运费形成的财务收入,支出结算指为供应商(外委车队)承运运输任务形成的财务支出。结算单是和客户、供应商进行结算的凭证,其数值取自运输路单。结算单分草稿、审核和过账3种状态。草稿状态的结算单将运输路单引入到结算单(行项目);过账状态的结算单通过接口自动进入财务系统,在财务形成应收账款或应付账款。

5)成本管理和现金报销

成本是指在运输过程中或与运输有关的活动产生的费用和消耗。进行成本管理主要是为了细化管理,将每次运输的收入和成本进行对应,从而得到单车每次运输的大致利润,便于生产分析和财务控制。运输成本主要包括燃油、通行费、住宿费和罚款等;与运输有关的成本包括职工工资、行补和车辆保险费等。

6)综合报表

综合报表是对系统中的数据以报表的形式进行归纳、汇总和展示,主要用来支持业务和辅助管理。统计报表系统提供27个分析报表,主要分业务支持报表和辅助管理报表,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报表定制。

7)货位管理

货位管理是为仓储业务的开展而设置的,通过定义货位及通过控制中转运输路单和二次运输路单的状态进行入库和出库管理。货位管理能非常直观地了解仓储基地内的货物的类别和数量,较好地解决了运输和仓储间的衔接关系。

8)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为系统管理员进行后台系统设置而开发的,诸如用户界面的组合、用户的定义、用户所属部门、用户权限、页面的定义等,都是通过系统管理完成的。只有系统管理员才有权限管理系统后台设置。

2技术难点整个系统在开发过程中主要解决了以下几个技术难点

1)通过订单、路单、结算单的状态,控制运输进度,体现运输的不同阶段

只有特定状态的订单才能开具路单;只有特定状态的路单才能用来结算、归集成本或辅助仓储管理。状态分成草稿、审核、完成(过账)3种。草稿状态代表原始状态,任何内容都可以修改;审核状态代表正式状态,任何内容都不能再修改;完成状态代表1个子流程的结束。子流程之间的数据传递是通过状态进行控制的,只有特定状态的数据才能流转到下一子流程,否则系统不予通过。

2)系统在统计结算管理设计时,区分承运车队和结算车队,其中承运车队是产值的归集组织,结算车队是收入的归集组织,因而从根本上理清了产值和收入之间的钩稽关系。

3)实现了财务、生产统计业务一体化管理

在使用新系统之前,生产统计业务和财务是脱节的。统计业务处理完成后,生成的统计数据需要到财务系统重新录入,在财务系统中再进行二次处理,因此,财务只能被动地接受统计业务产生的数据,而无法对统计业务进行监控。新系统中的数据高度共享,统计和财务使用同一个数据,最后在财务中生成的信息就是从统计的原始数据,即路单中的数据生成的,财务可以追溯原始数据。在路单中增加收货方、付款方,同时增加了开发票方,直接解决了财务的二次处理问题,因此统计结算单过账到财务系统后,可以直接打印发票并进行记账。

篇7

1.2订单表,主要存储订单相关信息,管理员根据此订单生成相应运单。

1.3运单表,存储生成的运单相关信息,根据物品交运情况,改变运单的状态。

1.4货物信息表,存储交运物品的信息。

2二维码的生成和解析

2.1服务器端二维码的生成

二维码生成在服务器上实现,当管理员点击生成运单的时候,根据运单信息生成二维码。信息数据包括:订单号、订单人、货物名称、下单时间、收单人、收单人地址,还包括生成时的运单号,运送人等。二维码在生成的时候会先将数据转换为二进制,并根据其大小来安排每行的小方格的个数。然后通过特有的QR编码方式将二进制数据进行编码,并且安排好黑色、白色小白块的位置。在它的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都会有一个固定定位区域,其他位置为数据区。

2.2Android端二维码的解析

移动终端基于Android系统设计开发,客户程序的使用涉及到用户和派送员等多个角色。用户登录后可以选择二维码查询运单情况,界面如图4所示,再选择拍照或从相册提取照片,如选择拍照,则进入照相及获取解析二维码过程。二维码的解析涉及到图像图形识别分析技术,笔者使用了二维码开发者提供的开源代码库来进行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在扫描的时候程序会用摄像头首先寻找固定的定位区域,判断出哪里是二维码区域并取出数据区域,再利用其编码原理进行解码,首先转换为二进制数据再转换为所需要的数据,并显示给用户。

篇8

2)作业时间控制:切换型号的周期及当款型号作业时间。

3)生产统计:现场生产效率和设定标准效率比较,设定偏差预警值。

4)产品档案:已生产型号的实际生产效率信息存储、查看和调用。

1.2显示界面要求

1)可视化管理,以LED数码管或液晶显示屏做显示界面。

2)可实时按要求更新显示目标产量、实际产量、时间、生产率等;出现异常预警。

3)可用计算机接收、存储、显示、处理采集的数据。

1.3流水线产量信息管理要求

1)每完成一款项目,需记录下所有相关生产数据,包括产量、效率等。

2)相关生产数据,可通过主控器键盘控制显示于显示器中。

3)相关生产数据可存于SD卡中,通过电脑可取出相关生产数据。

4)生产数据可通过RS485通信协议传送于电脑中。

5)生产数据属于实时记录,确保断电瞬间数据并未丢失;恢复电源后按断电前状态继续工作。

2设计原理

分为两部分设计,上位机软件开发和实时数据采集显示系统。

2.1上位机功能及实施方法

1)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采用C++或VB编写程序代码,实现一款与RS-232通信协议的应用软件,处理数据接收和发送。

2)可保存下接收数据,查询和更改。

3)参数设置屏幕显示,输入流水线产品型号、产量、目标等要求。

4)传送与接收指令波特率范围可调1200~115200。

2.2实时数据采集显示系统软硬件开发

微处理器可以为单片机、ARM、FPGA等。根据处理数据速度需求选择不同处理器,由于数据采集和显示控制部分需要在流水线不同的工位使用,每条流水线需要使用100台以上的数据采集和显示系统,故我们采用了成本低廉的51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数据信息需要以最快、准确进行不断更新,信息接收和发送数据方式我们采用单片机中断寄存器方式。显示和键盘部分,采用普通IO口动态扫描方式进行循环扫描控制,实现人机系统界面设计。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 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能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我们所采用的传感器,数据输出的波形为,根据波形方式,我们可以采用单片机外部中断控制数据信息接收。即可保证数据准确接收又不会影响其他功能运行。SD卡是一种基于半导体快闪记忆器,拥有高记忆容量、快速数据传输率、极大的移动灵活性以及较好的安全性。在此应用于存储产品档案、生产过程统计、生产时间记录等。由于SD卡具有SPI通信方式读写,所以为了方便连接,我们可以应用单片机普通IO口来模拟控制SD卡读写。3)2.4G无线技术,其频段处于2.405GHz~2.485GHz,所以简称为2.4G无线技术。无线技术主要就包括几种,即红外、315MHz无线射频、蓝牙、调频和2.4GHz数字高速射频技术。这几种无线方式中,其中最早出现的应该是红外无线,红外无线有效接收距离短,且无法支持多方位传输(只能在发射器四周45°内),电力消耗大,抗干扰能力差。接下来就出现了315MHz,这种方式的产品可能目前最常见,传输速率较低,抗干扰能力一般,容易出现信号中断和无线频段互相干扰的现象,优点就是比较便宜。在325MHz射频无线基础上,又发展出了调频无线,同样价格比较便宜,传输距离较长,可全方位接收信号,抗干扰能力较高,仅支持单向信号传递。 而蓝牙呢,从技术角度讲,在传输距离、速度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在微处理器和协议使用许可方面的高要求,使得整套产品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对国内大部分消费者来说还是难以承受的,耗电也比较厉害。2.4GHz的无线传输,从基础上来讲,也是基于315MHz的射频发展起来的,由于频率大幅度的提高,所以传输速率可媲美蓝牙,达到了2Mbps的速度,功耗却大大降低。并且因为采用完全开放式的网络协议,在价格上具有绝对优势,传输距离较长,所以足够日常大部分的应用。一套完整的系统需采用两片微处理器。主控制器主要用于处理数据显示、传感器信息处理、2.4G无线数据发射和接收。另一片微处理器,也必须带有2.4G无线发射和接收模块。该部分电路主要用于接收主控制器传送来的数据,并通过微处理器进行解码。将接收的数据存于EEPROM,并通过异步通信方式传送致PC机。PC机接收到数据后,存储于硬盘中,在通过互联网实时更新。当上位机需要发送指令时,则通过RS-232接口将数据传送于从机微处理器,该处理器对数据进行解释,并通过2.4G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发送于主控制器。(从机发送的指令如:产品换型时间、目标增加时间、清零、更改波特率等)。为了不让相关数据丢失,主控制器对传感器信息、按键检测、无线数据接收,必须实时检测处理。按键检测对于微小的时间延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此可采用软件循环扫描。但传感器信息和无线数据接收对时间要求比较严格,所以我们可以对传感器和无线数据采用MCU中断方式进行控制。这样可以确保数据不易丢失,又不会影响子程序运行时间。对于无线模块的发射、接收,我们必须设置一组编码协议。该协议必须具备独特、稳定、简约、易解。相关数据我们都会进行存储,如实际产量和目标产量都会实时存于EEPROM,并定期传送到SD卡和通过2.4G无线发射致PC机中。

篇9

学校利用心理咨询室积极有效地对留守儿童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工作,办好家长学校,形成教育的合力。此外,校领导、班主任等还经常集中到与心理咨询室就留守儿童问题开会,进行研究探讨,并交流各班级留守儿童的工作经验。心理咨询室的成员还利用书信或者电话等方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保持联系,还利用节假日等不同的时间,邀请回家的父母就留守儿童的问题到心理咨询室讨论和交流经验,举办亲子活动,以及共赏孩子们的书画作品展和写作征文作品展等。心理咨询室通过形式不同的心理咨询,促进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架起一座沟通、理解的桥梁。

2.课堂教学是留守儿童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如政治、语文和历史等,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资源。以不同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的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食粮,来丰富留守儿童的思想和精神世界。

班主任根据年级、班级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关注班级中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每一节班会课,认真设计挫折教育等内容的主题班会等,增强学生的抵抗挫折的能力。生活本就不会一帆风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监护与督教,在生活中学会面对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挫折与坎坷。多开展挫折教育的主题班会,甚至将挫折当做常规班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更能引导学生在情绪的低潮时期,在遭遇困难、挫折的时候,能够更好地面对,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战胜他们。另外,班主任认真设计感恩教育等内容的主题班会等,多讲身边的好人,身边的好事,丰富学生的精神食粮。让学生对社会、父母和亲朋好友等,多存感恩之心,永怀感恩之情,传承中华民族感恩的传统美德。

3.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用爱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我校经常邀请相关的德育、心理教育的相关人士或学校里的德育、心理教育较有成绩的领导来为全校师生开设心理辅导讲座,加强对师生的心理训练和心理指导,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如2009年邀请关工委的胸前满挂功勋章的老领导到我校就道德、法制方面开展讲座。2013年11月,“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专家邹若萍到我校开展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辅导讲座等。

2010年9月17日,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师生和家长到我校举行“惠东县红领巾情系‘希望家园’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月饼捐赠仪式”活动。2011年1月7日,我校部分留守儿童,参加了团省委、广东省青联、广东青基会举办的“2011广东省青年社团迎春团拜暨新年慈善音乐会”,百名留守儿童的活动。2012年6月17日,我校部分留守儿童参加了“幸福广东,创享移动希望工程第五届南粤会亲———惠州会亲”贫困儿童的活动。2013年5月29日,团县委、老干部金秋志愿者服务队,县建设系统志愿者服务队,到我校“惠东县青春助力‘少年梦’快乐六一”慰问活动。团县委副书记罗敏、建设系统副队长朱林,团镇委书记刘建雄等举行了捐赠仪式。

篇10

2)合同审核阶段风险与内部控制。在合同审核阶段,风险主要为合同中的风险项目(或发现风险项目后未指定有效的控制措施),合同起草人员(团队)未对审核人员的意见进行有效考虑,导致其中的风险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合同审核阶段风险均属于内部管理风险。在合同审核阶段内部风险控制中,可进行分批次合同审核方式,即将原有合同审核团队打散,根据资历、能力将人员分为两组,先由“初级组”进行审核,再由“终级组”审核,统计两组人员所反应的内容,寻找两组意见中的重合处与差异处,要求合同起草人员(团队)必须更正两组信息的重叠处、详细分析两组信息的差异处,保证两组人员所反应的意见都能得到有效反应。若企业合同审核队伍人员数量较少,不具备分组审核的意义,则应严格各项管理条例,保证合同中的风险能得到有效解决。在整个内部控制过程中,合同承办部门及所涉及到的其他部门都应指派相关人员参与到合同审核过程中,严密分析合同内容,避免风险发生。若发生明显、重大的遗漏、不足之处,要及时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保证问题得到解决。在合同修改之后,要进行二次审核,保证修改的合理性。

3)合同签署阶段风险与内部管理措施。在合同简述阶段,风险形式主要表现为越权签订合同风险、合同印章管理风险。面对这些风险,在内部控制中,首先要划分明确的合同签署权限,严禁越权签合同;建立印章管理制度,指派专人负责印章管理工作。同时,也要根据相关条例,对合同印章使用情况进行分类处理,保证印章使用变得有据可查,实现印章风险的控制与避免。对于合同被篡改、泄密等问题,可以通过当面签署并对合同进行分类归档管理,可有效避免合同泄密、篡改风险。最后,在合同履行阶段,还存在履行风险与变更转让风险,例如,合同终止风险、双方处理纠纷风险等,各类风险问题,对于这些风险问题的避免,均需要通过加强制度管理与严格审核、检查程序等方式,进行避免,以维护企业的利益。

篇11

1.目标和准则子系统明确了建立辅助项目的宗旨和必要性。留学生在当今国际社会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环境中以及校园文化影响下产生的文化适应障碍和特点决定了辅助项目的必要性,实用性和时效性,这是“变”;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最大程度的帮助新来留学生缩短文化适应期,调整好心理等诸多方面为未来的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2.技术子系统的内涵最为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留管人员的工作指导思想、跨文化管理能力以及辅助项目建设的具体内容。工作指导思想包括服务意识、奉献精神、人性化管理的理念。跨文化管理能力指外语水平、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不同民族国家留学生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工作中的有的放矢。管理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想当然,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发现真正的需求和存在的问题。辅助项目具体内容包括:入学教育、学业指导、中国国情及文化宣讲、生活服务、语言社会实践活动、语言和心理辅导。入学教育重点是我国法律法规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和社会风俗教育,建议分国籍分语言进行宣讲,并以生动例子加以说明,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学业指导主要通过授课教师指导和开展留学生之间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完成。中国国情及文化宣讲不仅包括第二课堂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和体验,更应该把关注和讨论中国社会当今热点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使学生真正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启动主观思考,使学习不止步于书本知识。生活服务范畴广泛,可通过制作手册的形式解答学生普通提出的重点问题,强调实用性。语言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交活动,如为留学生介绍中国助学伙伴,鼓励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等;观光游览名胜古迹,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汉语竞赛等,创造机会让留学生参与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社会心理子系统,指对不同民族和国家留学生特点的准确把握,包括他们的思维模式、行事风格、心理特征和团体情感,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座谈会和语言社会实践活动等工作。广大留学生是愿意参与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的,他们希望自身价值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得到认可并树立新的文化身份,只是有时候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和完全的表达。这就需要留管人员深入的了解学生,发现其闪光点和内心真正的需要,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勇敢的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塑造真实的自己,帮助其建立起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4.组织结构子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多层次的学生工作管理组织,如留学生会、各国分会,特别可以尝试以勤工助学的形式聘用优秀留学生作为本国学生事务的管理者,这可以充分发挥其语言和文化背景上的优势,提高管理效率,组织学生体现其有特色的活动和社团,及时反应留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和诉求,活跃留学生管理。二是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规范每项事务的流程。例如对校外住宿学生的管理,从外宿申请到及时在辖区派出所登记再到文明住宿保证书的签字,规范是学生安全的有力保障。三是利用现代通讯方式,进行实时沟通。使用微信、微博等手段确保信息高效传达及征集反馈意见。

5.外界因素子系统主要指影响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外在因素,如国际形势的变化、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以及社会发展对高效管理提出的诸多方面的新的要求等。特别强调的是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和处理办法。高效留管部门必须对可能发生的突况有预见性并建立应急预案,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保证第一时间与教育行政部门、公安机关等有效联系,协同解决,降低不良影响。

(二)留学生辅助项目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目标和准则子系统即帮助留学生解决在文化适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其顺利的在华学习和生活做好相应准备是留学生辅助项目建立的出发点,包括留管人员综合素质和服务具体内容在内的技术子系统是留学生辅助项目的基础,社会心理子系统和组织结构子系统是辅助项目顺利运行的保障,外界因素子系统又直接作用于目标和准则子系统,对其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总之,留学生辅助项目各组成部分既是统一的整体又保持着动态的平衡,需要相辅相成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留学生辅助项目系统化建设的意义

(一)提升我国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形象,吸引更多海外学子来华求学

对一所大学、一个国家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是对其大学教育综合评价中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灵活而又人性化的留学生辅助项目能够切实的帮助每一位来华留学生更好的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和热爱中国,并在中国文化氛围中建立起新的身份和自我认同,这无疑将提升我国大学教育的国际形象,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海外学子来我国留学,从而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留学大国的理想。

(二)完善制度建设,发挥留管人员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水平

建立系统性的留学生辅助项目对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的制度和管理体系是法治和人文关怀的高度统一。因此,留管人员有更大的空间发挥自身优势、运用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多元文化的沟通使者,帮助留学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学习生活。通过留学生辅助项目的建立,我国的高校管理能够真正与世界接轨,同时为教育国际化贡献一份力量。

篇12

一、RFID物流管理系统结构设计

常用的系统采为B/S 模式,同时结合开源GIS 服务平台,建立完整的服务网站,系统硬件则是RFID 标签、RFID扫描器以及网站运行服务器,系统构架则是采用Appfusel.7 框架,主要针对客户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持久层的设计:客户层主要是为用户和系统提供交互的界面,其中企业包括了面向客户的服务应用,而这些应用则是在计算机系统的Web浏览器中运行,Web 服务器层会对户浏览器发出的请求进行响应,进而实现对各个消息的反应;表示层则是在web 服务器收到客户发出请求之后,通过JSP 进行响应,JSP是为了方便客户操作而进行的各种人性化界面设计,通过建立抽象的WEB构建实现对页面结构的设计,并且维持页面开发的高效率性,对于用户指定的预测对象,通过与WEB底层服务器的结合进行确定。业务逻辑层是整个系统架构的核心价值部分,其主要是对业务的管理,通过对业务规则的制定、业务流程的实现,对实际的业务系统功能进行设计,其所对应的便是整个系统构架中核心功能部分,其物理位置在数据访问层与表示层之间,起到了各个结果的数据传输作用,并且通过改变上层数据实现对下层控制;如果系统是分层设计,则是对于各个层要遵循了面向接口设计的思想,系统结构的设计以分层式结构设计效果最佳,但是其也是最难实现的,所以常设计的系统构架则是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这对业务逻辑层的拓展设计影响重大。持久层是系统内部数据保持层,也就是程序状态的维持层面,其作为相对独立的逻辑层面,主要是实现逻辑数据持久化,并且通过在数据库建立持久层,将数据库作为一个独立的逻辑块来使用,其主要通过对各个各种关系型的数据库来实现数据的持久化,通过JSP判断数据是否需要迁移,数据持久化代码是否需要重新编译,如果JSP的客户业务层的数据发生辩护,则数据持久化逻辑代码需要重新编译,以维持其的程序状态。

二 、结束语

综合上述,通过对物流管理系统以及RIFD 技术在物流管理系统中的应状况分析,对RFID物流管理系统组成、工作原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可以得出通过RFID物流管理系统可以对有效的提高货物出入库的效率,而且因其系统操作简单,系统运行成本较低,使得其在各个行业中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对仓库物流盘点效率甚微,这也是RFID物流管理系统需要进一步研究之处,RFID物流管理系统在物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因其自身的优势,将会在其他的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作者:张国卫

篇13

本论文阐述了我国中小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简要介绍了物流管理的概念和基本理论。主要完成对企业物流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功能模块划分、数据库模式分析,并由此设计了数据库结构和应用程序,实现了分布式环境下适合中小型制造企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该系统的项目背景、研究意义、物流系统的发展线装和系统的特点及应用。

第二章对中小型制造业物流系统的用户环境、系统业务流程进行分析,提出系统的模型构建方案。

第三章对中小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体系结构设计、功能模块划分和数据库设计。

第四章描述了系统的软件架构和开发工具,并对系统界面进行了介绍。

第五章总结与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字:物流管理系统,企业物流,物流系统设计

目录

1我国中小型制造业物流系统的发展现状...1

1.1研究背景和意义...1

1.2物流系统的发展现状...2

1.3物流系统...2

2中小型制造业物流管理信息的分析...3

2.1用户环境分析...3

2.1.1对物流管理的重视度不够...3

2.1.2中小企业物流环节脱节...3

2.1.3信息技术水平落后...4

2.1.4物流社会化程度低...4

2.1.5订货信息不准...4

2.2业务流程分析...4

2.3中小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型构建...5

3中小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6

3.1系统的体系结构...6

3.2系统模块设计...7

3.3数据字典设计...9

4系统的实现...9

4.1系统的软件架构和开发工具...9

4.2系统界面...10

4.2.1计划管理...10

4.2.2采购管理...10

4.2.3验收管理...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