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计算机操作员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计算机操作员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计算机操作员论文

篇1

根据教育部于2000年1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改革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以前,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考试主要以平时上级练习成绩、期末考试(笔试)和平时出勤情况来作为学生的考核成绩;考试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单一,考核内容仍重于理论;而笔试考试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当今这个“人才饱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时代,为什么计算机专业人人员从事的工作确实跑业务,做销售员,或是跟计算机有一点搭边的文员,却不能胜任一个全职的办公自动化人员。因为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理论与实际没法结合。在操作方面文字输入速度慢,不熟悉机关公文规定格式的排版,不熟练办公软件的应用。

这一系列问题说明现行计算机专业课的考核机制存在一些不足: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把学生尽限于校园内,为考试而考试,例如,有学生平时表现非常好,上课认真,期末考试笔试卷面成绩相当不错,但是计算机一级考试却通不过,这说明了利用原先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不能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不能充分突出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迫使我们不能不反思。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需要进行改革。

二、课程考核改革思路

为了更好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进程,着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落实教学过程和增强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全面测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果,达到较高动手能力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性人才的目的。为此,将采用计算机一级考试和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为考核目标。

通过考核既要检测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的基本理论的了解和基本操作的使用;又要检测学生对办公自动化运用程度,重点考核学生对OFFICE的实际操作能力。

结合课程的培养目标,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本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一)教、学、评相互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和上机实验是学生学习内容。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要合理调配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与完成实验的时间,掌握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技能,最终达到学习目的。上机实验是以实际教学和计算机一级考试内容相结合,直接明了的从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联系,把学生的学与学生平时课堂练习和课外应用相对应。提高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及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强化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平时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地教学过程设计。我们采用平时的教材教学与等级考试、认证考试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甚至在平时实验联系中我们可以“一对一”的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时要不断地操作实践,对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主动性,直到学生100%掌握为止。这样就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推进对学生职业化办公能力训练和提高,接近职业化教育的事实。

三、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根据历年来,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尤其是职业技校、中专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基础已相当不错,我们对这类学生最关键是在于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而普通高中上来的学生在办公软件操作方面虽然没有中专、技校的学生基础好,但高中阶段该课程也是必修课,对于这些学生我们的考核方式要进行改革。

(一)首先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考核内容上要明确,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内容有:信心社会概念、计算机硬件的概念和组成、网络的相关概念,以及office软件的基础应用。

当然我们对这门课程在教学方式上也统一,要把原先先以教材为主的理论课堂教学,或是没有实际操作的虚拟黑板式教学方式,改为实质动手操作的多媒体演示教学,和学生机房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使学生更明确的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能体现信息教育的特色。 转贴于

(二)我们对学生要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要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但在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中我们的考核标准也要做适当的调整,以便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能够有所改变,能真正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以前我们采用平时实践训练、平时的考勤情况以及期末理论总结性笔试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没有压力,自己真正学到多少东西是模糊的,但近年了我们应该把学生是否能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是否能获得计算机操作员认证来作为实质的考核标准,对学生来说是实质的学到了东西,能熟练的掌握和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在总结性考核时临时发挥失误的影响,又可以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提高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人才需求相符合,体现了职业化。

(三)我们鼓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就报名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等级考试是在十一月中旬,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参加考试,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但并不影响学生通过率,因为我们前面也提到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逐渐在提高,在高中阶段已有一定基础,只是进行对办公软件实质操作的巩固和理论知识的强化。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把计算机一级考试放于大一的第二学期,也就是每年的四月中旬,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相对要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差,在第一学期我们将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一致,只是放慢教学的速度,教学过程中会更加详细的去演示每个操作题,当然我们不可能保证每位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是满意的,所以在第二学期,我们开展计算机等级考试考前辅导,整个辅导原则是学生自愿参加,辅导内容以一级考试的内容为重点,80%的以上的教学时间是以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为主,机房为教学场地,不再以教师的教为主,以学生的练习,难题解答为主,教师起辅导作用。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在大一的第二学期会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操作员认证考试(已经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学生)。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的内容主要有四大块分别为:计算机系统操作与使用、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计算机操作员资格认证考试是符合现在社会需求进行培养人才,能完全充分体现职业化水平的职业资格认证。当然,我们照样也对学生进行培训,此类的培训是与实训教学相结合。每个班级的实训周里,我们会重点培训微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与使用(微型计算机的使用操作方法、基本外部设备的使用与一般调整方法、微型计算机文件系统的操作与管理、常用软件的安装设置方法、计算机病毒的检查处理方法),而其他几点(文字信息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因特网操作)与计算机一级考试相符由学生自己练习。在实训周里我们将进行实践考试,全部课程结束后组织理论考试。完全符合学校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计算机职业化能力水平又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篇2

1、开放式网络互连及计算机网络存在的不安全要素

由于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着众多的体系结构,体系结构的差异性,使得网络产品出现了严重的兼容性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开放系统互联(OSI)模型,把网络通信分为7个层次,使得不同结构的网络体系在相应的层次上得到互联。下面就根据网络系统结构,对网络的不安全因素分层次讨论并构造网络安全策略。

(1)物理层的安全要素:这一层的安全要素包括通信线路、网络设备、网络环境设施的安全性等。包括网络传输线路、设备之间的联接是否尊从物理层协议标准,通信线路是否可靠,硬件和软件设施是否有抗干扰的能力,网络设备的运行环境(温度、湿度、空气清洁度等),电源的安全性(ups备用电源)等。

(2)网络层的安全要素:该层安全要素表现在网络传输的安全性。包括网络层的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和完整性、资源访问控制机制、身份认证功能、层访问的安全性、路由系统的安全性、域名解析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入侵检测应用的安全性和硬件设备防病毒能力等。

(3)系统层的安全要素:系统层是建立在硬件之上软环境,它的安全要素主要是体现在网络中各服务器、用户端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取决于操作系统自身的漏洞和不足以及用户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机制的安全性、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和来自于系统层的病毒攻击防范手段。

(4)应用层的安全要素:应用层的安全要素主要考虑网络数据库和信息应用软件的安全性,包括网络信息应用平台、网络信息系统、电子邮件系统、web服务器,以及来自于病毒软件的威胁。

(5)管理层的安全要素:网络安全管理包括网络设备的技术和安全管理、机构人员的安全组织培训、安全管理规范和制度等。

2、网络安全策略模型及多维的网络安全体系

行政机关的网络安全需要建立一个多维的安全策略模型,要从技术、管理和人员三位一体全方位综合考虑。

技术:是指当今现有使用的设备设施产品、服务支持和工具手段,是网络信息安全实现的基础。

管理:是组织、策略和流程。行政机关信息网络的安全建设关键取决于组织人员的判断、决策和执行力,是安全成败的必要措施。

人员:是信息网络安全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不论是安全技术还是安全管理,人员是最终的操作者。人员的知识结构、业务水平是安全行为执行的关键。

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进而响应改进的循环系统,我们构造网络安全策略模型为:防护-->检测-->响应-->恢复-->改善-->防护。

运用这个安全体系我们解决网络中的不安全要素,即在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和管理安全等多个层次利用技术、组织和人员策略对设备信息进行防护、检测、响应、恢复和改善。

(1)物理安全:采用环境隔离门禁系统、消防系统、温湿度控制系统、物理设备保护装置(防雷设备)等,设置监控中心、感应探测装置,设置自动响应装置,事故发生时,一方面防护装置自动响应,另一方面人员发现处理,修复或更换设备的软、硬件,必要时授权更新设备或设施。

(2)网络安全:采用防火墙、服务器、访问控制列表、扫描器、防病毒软件等进行安全保护,采用网络三层交换机通过划分VLAN,把网络中不同的服务需求划分成网段,采用入侵检测系统(IDS)对扫描、检测节点所在网段的主机及子网扫描,根据制定的安全策略分析并做出响应,通过修改策略的方式不断完善网络的安全。

(3)系统安全:采用性能稳定的多用户网络操作系统Linux作为服务器的基础环境,使用身份认证、权限控制进行保护,用登陆控制、审计日志、文件签名等方式检测系统的安全性,进行接入控制审计响应,通过对系统升级、打补丁方式恢复系统的安全性,可以通过更新权限来改善用户对系统操作的安全性。

(4)应用安全:采用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组件访问权限和加密的办法进行保护,用文件、程序的散列签名、应用程序日志等方式检测应用程序的安全性,通过事件响应通知用户,采用备份数据的办法恢复数据,通过更新权限完善应用系统的安全性。

(5)管理安全:通过建立安全管理规章制度、标准、安全组织和人力资源,对违规作业进行统计,制定紧急响应预案,进行安全流程的变更和组织调整,加强人员技能培训,修订安全制度。

3、行政机关人员安全的重要性

行政机关网络信息的安全,人员占据重要的地位,网络安全的各要素中都涉及人员的参与,因此对人员的安全管理是行政机关网络信息安全的重点。

首先组织领导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建立周密的安全制度(包括网络机房安全制度、计算机操作员技术规范等),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防范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

其次是组织员工进行信息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对专业技术人员做深入的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培训。

再次是网络技术人员要定期对设备巡检维护,及时修改和更新与实际相应的安全策略(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软件等)。

最后是安全管理人员定期检查员工的网络信息方面的安全问题。

4、结语

行政机关网络安全从其本质上讲就是保障网络上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和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仔细考虑系统的安全需求,将各种安全技术,人员安全意识级水平、安全管理等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安全的信息网络系统为行政机关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篇3

一 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考证的现象

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都忙于考证,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考证热”的现象反映了当前大学教育中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职业需要的脱节和矛盾,需要在教育与就业观念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反思。“考证热”的现象,也给政府主管教育和经济部门提出了制度革新和政策调整的新课题。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政府经济主管部门要加强企业教育培训的力度,保障主管部门规范职业资格的考试与培训制度,不要增加应试者的负担。

二 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考证的必要性

1.有利于强化师资建设

计算机等级考试不仅是考学生,也在考教师。首先,一个学校申请了某个认证考试考点,必须组织教师培训学习,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加强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了统一要求的考试,教师也会自觉地去了解考试信息,学习考试大纲,了解考试题型,进而指导学生复习,为学生辅导。在该过程中会学到以前读书时未学到的知识,特别是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组织等级考试,可以积累教学实例,大大提高教学水平。

2.教学目标统一,较全面地考核学生知识水平

高职院校不像中学,很少考试,即使考试,也考得很肤浅,很容易过关,这样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教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师也没有明确定位教学目标,在同一个学校,常出现教师教学进度、教学重点不同的情况。考试也是自己教、自己出试题,试卷质量无法把握,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如果采用等级考试的教材,明确规定学生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必须通过等级考试,这样,教师和学生目标定位就很明确。另外,计算机等级考试分笔试和机试,既能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又能测试实践操作能力,一举多得。

3.获取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职院校的毕业证书社会认同普遍不强。如何检测高职生文凭的“含金量”呢?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可作为学生升学、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参考。笔者认为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考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很全面,也很有针对性。

4.考证是顺应人才需求多重性和学习型社会发展的要求

我国加入WTO后,高新技术、高级经营管理、法律顾问等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人才流动的空间将更广阔,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将会不断提高。今后的人才就必须顺应多重性的要求。这种人才多重性表现为技能型、技术型等。这必然需要一种更为合理、更能联系实际的系统的经过培训确认的人才认证。显然,考证是最合理的人才认证方式。高职院校学生在大学时期完成符合人才需求多重性要求的考证,必然会成为企业的抢手人才,能迅速给企业带来可观回报。高职生考证本身也是一种新的“专业+技能”的科学施教模式,是对当前高等教育中专业基础知识不足的有效补充,也是将大学生学科知识与社会实际有效衔接的体现,它在最大程度上使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之间找到有效的平衡。高职生通过培训学习获得证书,本身就是对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肯定,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这些持证高职生的综合素质。

三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考证的管理

高职毕业生要顺利走向市场、步入企业,不仅要学好相关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只有具有熟练技能水平的毕业生,到生产一线才能直接顶岗。因此,许多高职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相应的计算机证书。根据我国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实行就业准入制是政府维护公民利益的一项举措,职业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就业准入制要求从业者必须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从近期IT培训市场行业结构分析,与前两年相比有较大变化,从事IT行业的学生已经成为参与培训的主流。与两年前相比,有了大幅提高,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就业压力增大,毕业生急需一项显著的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企业在面对众多高校毕业生选择人才时,更看重实战技能和综合素质,于是学生开始选择以培训的方式加强自身综合能力。二是国内IT人才的缺乏促使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了就业,选择IT的工作岗位。这使从事IT专业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比例逐年提升,甚至有超过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的势头。

参考文献

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11-03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沟通,是当前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43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县级中等职业学校综合改革计划的通知》(桂政发[2014]64号)文件精神,为了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搭建中高职教育相互衔接的“立交桥”,提升县级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动手能力强、技艺精湛操作娴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与蒙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在2015年2月份签订协议,开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合作办学模式。协议规定双方共同制定和实施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开展校企合作、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的工作。下面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介绍中高职衔接“二三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一、“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的衔接

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是有差异的。中职教育目标是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需要的初、中级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目前的中职教育仍然是以基础教育为主,而高职教育是在高中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把科学技术转换为产品的能力。经过市场调研,并且根据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蒙山县职业技术学校情况,我们确定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为:中职阶段(前两年)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电子电路基本原理,具有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维修和销售等技能,能熟练使用电路基本测试仪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后三年)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信息网络的网络结构和电路的基本知识,具有电路设计和调试能力,具有通信网施工、监理及通信网维护、优化网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保证没有意愿升到高职继续教育的学生具备就业的能力,也要保证有意愿升入到高职继续进修的学生掌握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衔接

要实施中高职教育的相互衔接,如果没有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必将会严重影响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难以保证各层次的职业教育质量。因此,由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蒙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组成的团队进行市场调研,走访行业专家,根据企业相关典型工作岗位的调研材料,进行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转换为相对应的学习领域,多次召开研讨会,制定中高职层次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设置课程,选择课程内容和制定课程标准,进而制定出了一套能指导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图1 “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团队老师充分把握中、高职教育不同层次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不同阶段的要求,注意理论深度的前后递进和有效衔接,扩展专业知识内容的同时又要保证避免交叉重叠。把中职电信类专业的课程和高职电信类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充分整合,从而形成了中、高职衔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我们把体系中的课程分为:专业基础及素质拓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专业拓展能力培养以及综合能力培养四个模块,如图1所示。把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课程分为中职开设课程、中职高职衔接课程和高职开设课程3类,如表1所示。

表1 “二三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表

基本素质课 德育课 防艾、爱国、环境教育(2)、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礼仪规范课程(1)、法律常识(2)、演讲与口才(1)、职业健康与道德(2)、职业生涯规划(2)、就业与创业指导(2)、军事训练及入学教育(2)、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安全教育(2)

文化课 语文(1)、数学(2)、英语(2)、计算机应用基础(2)

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 实用电子技术工艺(1)、电子线路(1)、电子技能实训(2)、电工作业(2)、电类专业应用数学(3)、电子电路测量技术(3)、电路分析基础(2)、专业综合辅导课(3)、数字电子技术(3)、模拟电子技术(3)、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2)、电子电路综合技能(3)、C语言程序设计(3)、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3)、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3)、物联网应用技术(3)

综合实训项目 专业综合设计(2)、暑期专业顶岗实践(2)、毕业顶岗实习(2)、职业资格培训及考试(2)

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含毕业教育)(3)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3)

专业拓展领域课程 电子领域方向 办公设备(1)、动画设计(1)、家用电器(1)、电工技能实训(2)高频电子技术(3)、VB程序设计(3)、单片机综合项目开发与实训(3)

通信领域方向 计算机组网与维护(2)、办公巩固与网络(1)、高频电子技术(3)、通信电源技术(3)、数字通信技术(3)、计算机网络技术(3)、光通信技术(3)、三网融合技术(3)、通信基站维护与管理(3)、通信工程制图(3)、通信工程设计与概预算(3)、网络规划与优化(3)、LTE组网与维护(3)

其他类教育活动 技能比赛 国家级(2)、省部级(2)、院级技能比赛(2)等

备注:括号内阿拉伯数字1为中职开设课程,2为中职高职衔接课程,3为高职开设课程

三、“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职业资格证的衔接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行双(多)证书教育,将实践性教学安排与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取得中、高职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学生经培训并通过社会化考核取得与提升职业能力相关的其他技术等级证书。

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毕业生必须在中职毕业或者高职毕业时取得计算机操作员、电工操作证、通信设备维护中级证、单片机设计员中级证、AutoCAD操作中级证、通信工程监理工程师、华为工程师认证的一种。中职阶段考取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操作员、电工上岗证),在高职阶段考取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中级证、通信工程监理师等),并鼓励多考取不同的职业资格证书。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一体化人才培养学生可以考取的职业资格证如表2所示。

表2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培养

可选考的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

序号 职业资格(职业技能)证书名称 颁证单位

1 计算机操作员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2 电工操作证 南宁市安监局

3 通信设备维护初、中级证 南宁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4 程序设计员初、中级证 南宁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5 AutoCAD制图员(1-4级) 南宁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

6 通信工程监理工程师 工信部

7 华为工程师认证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四、“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学生管理的衔接

“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从中职教育阶段就开始实施。大部分刚刚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初中以前的基础教育中学习能力都比较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往往都比较难以管理。为了在学生管理方面做到无缝对接,我们成立“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学生管理团队(以下简称团队老师)。团队老师由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老师和蒙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的老师组成,主要成员由专任教师、班主任以及学生辅导员组成。团队老师主要任务除了共同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之外,仍需承担共同管理学生的任务。具体管理措施为:

(一)团队老师共同做好中职新生入学教育。中职新生入学教育由团队老师共同完成,充分让学生理解“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个人要进行中高职衔接培养的必须性。从今年的实施情况开看,中职学生的入学教育我们做得比较好,大部分学生表示会在两年之后选择升入高职继续进修。

(二)团队老师组织学生参观高职院校校区。在2015级中职新生入学之际,团队老师已经组织学生到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参观,主要是校园环境、教学环境和校内实训环境的参观。大部分学生对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表示认可。

(三)团队老师每年组织学生进行技能比赛。团队老师计划每年在中职举行技能比赛。比赛期间,评委由团队老师以及企业代表组成。在高职技能比赛期间,团队老师组织中职的学生进行观摩,以树立对自己专业的兴趣。

(四)团队老师每年召开一次表彰大会。在一年一度的学生表彰大会上,组织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优秀学生和优秀毕业生到中职学校进行成功典型案例教育,与中职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及工作经验,帮助中职学生制定职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

五、“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的衔接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由于中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所以中高职的实训基地建设应该根据中高职培养目标和作用出发,建设不同层次的实训室。我们主张蒙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建设的实训基地应该是具有实用性、基础性、操作性和技能性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实训基地建设要体现高技能性、应用性以及管理性。校内实训基地分为中职校内实训基地、中高职共用校内实训基地以及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其中中高职共用基地设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主要承担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综合类实训项目,中职教学阶段需要进行的综合实训项目以实训专周的形式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具体校内实训室如表3所示。

表3 “ 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

校内实训基地一览表

层次 实训室名称 实训室作用及主要承担课程实训

中职 电路基础实训室 开设电子元器件的识读、选用及检测,电子产品装配工艺知识、焊接技术,安装与连接工艺,整机安装技术和装配实例。主要承担电子技能实训、实用电子工艺、电子线路等课程教学。

电脑设计实训室 开设计算机系统结构认识、常用办公软件的实训,主要承担课程办公设备、动画设计等课程教学。

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 开设计算机网络网络安装、布线与测试等基础技能型的实训项目,主要承担计算机组网与维护等课程教学。

电子设备维修实训室 开设常用电子设备的维修与维护工作,主要承担家用电器课程教学。

高职 电路设计实训室 主要承担电路设计以及制作电路板的实训,只要承担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单片机综合项目开发与实训等课程教学。

电气控制实训室 承担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触电急救模拟等实训项目,主要承担电工作业等课程教学以及电工操作证、电工上岗证等职业证的考试培训。

计算机网络实训室 开设计算机组网、网络开通和网络安全维护的实训项目,主要承担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等课程教学。

移动通信实训室 主要开设3G系统结构组成、3G无线侧的BSC和基站的建设与日常维护项目,主要承担通信基站维护与管理、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通信电源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课程教学。

网络优化仿真实训室 开设无线网络优化软件的安装与使用;无线网络数据采集与测试、通信工程设计与概预算等实训项目,主要承担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通信工程设计与概预算等课程教学。

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室 开设智能家居、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等实训项目,主要承担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课程教学。

中高职共用 专业综合实训室 主要承担中职、高职中专业综合实训项目。主要承担专业综合设计、电子技能等课程教学。

电子电路综合技能实训 主要承担综合电路的实训项目,如基于TTL电路数字钟的设计与制作 ;数字音量控制电路设计与制作等项目,主要承担电子技能实训、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综合项目开发与实训等课程教学。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承担暑假顶岗实习及毕业顶岗实习。目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有15家以上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在第二学年和第四学年以及第五学年进行集中的暑假顶岗实习以及毕业顶岗实习。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和蒙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二三分段”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已经得到了合作双方院校的通过。2015年8月已经开始招收第一批学生共102人,3个教学班,按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正在实施培养。合作双方将会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李玉珠.中高职发展踏上“和谐号”[J].教学与职业,2011(16)

[2]殷侠,孙丽霞.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3]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研制:调查与分析[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篇5

一、构建“一线三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认真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以前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存在的问题,充分听取专、兼职教师和毕业生的意见,加强了基本工艺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建立与课堂理论教学体系相互平行、相互联系、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的“一线三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一线”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三训练”为基本技能训练(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计算机实习)、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实验、热工综合实习)、工程应用技能训练(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基本技能主要通过金工、电工、电子工艺和计算机实习得到训练。金工和电工实习要求学生达到一级钳工和一级电工的水平;电子工艺实习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元件的识别和检测技能、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电子线路焊接的技能和整机电路的组装、调试技能。严格把握工艺要求,电子线路焊接质量要好,焊点光滑、饱满,任何焊点不出现虚焊、假焊,各种元器件要排列规整,安装要遵守组装工艺规程,调试要按调试工艺进行;计算机实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维护,掌握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能力,掌握其他一些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基本知识,并达到二级计算机操作员水平。

综合技能主要通过实验和校内专业综合实习得到训练。在实验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选取与处理、实验基本步骤和各种图表的运用。校内专业综合实习包括四个方面的实习:热工过程控制系统仿真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对控制系统的整定、计算、分析和解决系统问题方面的技能;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调试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对控制系统安装、调试和维护方面的技能;热工开关量控制系统实习,主要培训学生安装(如接线、校线等)、设计和调试方面的技能;工程师工作站组态实习,主要培养学生设计、更改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的组态技能。

应用技能主要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得到训练。课程设计是学生消化本门课程基本知识的综合训练,也是工程应用的基础。毕业实习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重要环节,学生下班组、跟师傅、熟悉就业环境,并把学院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去;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关键环节,设计题目来源于生产、工程实际。通过毕业设计使学生获得现场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

二、基于电力工业标准,强化实践教学

(1)实验单独设课。实验作为一门课程与理论课程同样对待。对于实验份量较重的课程单设实验课,按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的要求,规划实施。一方面可以使实验内容循序渐进,自成体系;另一方面,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

(2)变实验、实习指导书为任务书的试点。可以使学生在明确任务前提下,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如自动控制原理的二阶系统响应上机实验就是把任务和要求布置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调程序、自己设置系统参数,自己写出实验结论。

(3)增加实验组数,减少每组人数。保证基础课一人一组,专业课2人一组。同时实行大循环,即一次实验同时开出几个实验项目,有几组学生同时做不同的实验,做完实验后进行轮换,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如热工过程控制仪表实验室可同时开出电动执行器、智能变送器和模拟变送器的实验,就是采用这种大循环方式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4)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开发的条件和场所。如计算机房全天开放,使学生上机时间大大加长。按计算机打卡统计,2008级自动化试点班平均上机时数约200学时左右,其中晚间开放上机时数约100学时。

(5)不断更新实验项目。专业教学改革开始以后开出了许多新实验项目,淘汰了许多旧的实验项目。

(6)强化实习教学。近几年又完善了金工实习场、电子实习场和热控实习场,其工艺操作训练项目齐全,设施完善、较先进。热工实习场拥有INFI-90分散控制系统(美国贝利公司产品)、MACS分散控制系统(和利时公司产品)、SIMATIC S7-300(德国西门子公司产品)可编程序控制器、LD301(美国斯玛公司产品)电动基地式仪表和EQN智能变送器(美国贝利公司产品)等先进的控制仪表,根据教改方案和现场要求改革实习项目,其调试维修工艺与现场相同,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校外实习方面,建立了5个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从厂内聘请兼职教师,收到了良好效果。

(7)开展学生热工技能竞赛。在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中采用了热工技能竞赛法。热工技能竞赛法与电厂开展的热工技术比武或热工技能大赛有相似之处。在实训室,也像电厂热工技能大赛或比武那样,摆上热电偶、热电阻、压力表、变送器和执行器等热工控制仪表,由学生进行安装接线、校验调试和故障排查,其动手操作技能训练与生产现场相差无几。

三、建设符合电力工业标准的实训室和实验室

2002年,自动化专业的前身——热工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被教育部命名为国家示范专业,那时投资了200多万元建设了INFI-90实验室;2008年,火电厂过程控制实验室被评为沈阳市重点实验室。2010年,又投资200多万元建设了热工控制系统组态维修实训室和现场总线实验室。这些一流教学实验设备是实施基于电力行业标准人才培养模式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热工过程控制仪表”是2004年国家精品课(高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除了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之外,基于电力行业标准的实验室标准还应增加一流教学的教学实验设备。本科“过程控制仪表技术”与高职“热工过程控制仪表”共用一个实验室。实验室标准是按国家精品课的标准制订的,现根据电力行业标准对所有专业核心课实验室标准进行了修订或制订。为保证“一流的教学实验设备”,这些教学实验设备还要随生产设备的更新而不断更新。

四、基于电力工业标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语音室在高校外语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大提高了高等教育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尤其是在提高学生听力和会话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从根本上摆脱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单向教学的重要手段。 

 

 概念及其作用 

 

语音室是进行听、说等语音交互的专业教室,是适应外语教学发展的需求,加强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理想场所。语音室分为数字语音室和模拟语音室。数字语音室与校园网连接,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补充和推动了校园网应用的发展,使语音室和校园网都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也解决了多媒体数字资源占用空间大、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为学校提供了语言教学应用与管理的专业环境。 

数字语音室的数字化技术和强大灵活的教学功能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投入到外语学习中去,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语音室中实现视、听、说的充分结合。 

1.培养阅读能力 

由于传统的外语课堂教学过多地承担了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任务,外语教师常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知识点的传授、复习、掌握和操练上,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训练不足,阅读内容局限于教科书和配套教材,阅读量小、知识面窄、实时性差,致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较差。数字语音室通过dvd、mp4等影音文件和计算机、互联网为学生提供实时性强、知识点丰富、内容新颖、吸引力大和可读性强的阅读材料。 

2.培养听力和口语能力 

数字语音室为听力和口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设施和语言环境。现行外语教科书和配套教材远远不能满足系统训练和提高听力训练的要求。语音室的重要作用就是将多数有声资料的语言交流与交流背景融合在一起,较真实地展示语言交流的过程。以英语为例,学生可以根据原声带的对白进行模仿,能较快掌握正常语速、语流、语感的英语口语。同时,学习英语必须懂得一定的英美历史和文化背景特征,了解一些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和习惯,不少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听力理解产生了一些困难,而通过数字语音室可以播放介绍英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影音资料,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数字语音室在外语教学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1.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传递 

数字语音室的学生座位大多前有挡板、左右有隔板,半封闭的座位在空间上造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阻隔。主控台也有一定高度,教师授课时由于需要戴耳机或使用有线话筒,往往是坐在主控台后上课,学生戴上耳机后,教师常常无法看清学生的面部表情,目光交流减少,无法把握学生的情绪信号。如此一来,相对于传统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传递大多只能通过声音进行,教师也难以自由走动,课堂气氛容易陷于沉闷,影响教学效果。 

2.语音室的使用效率低 

现阶段有许多学校还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语音室教学系统,数字语音室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有的教师现代教育思想观念落后,迷恋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结果导致价格昂贵的语音室教学设备的优势无法在外语教学中得到很好发挥,整个教学过程仍是单一模式,把数字语音室仅仅视为传统录音机的升级版;二是有的教师还不能制作、使用符合现代教育技术要求的教学课件;三是语音学习系统易淘汰、易损耗;四是语音室技术及管理人员学历层次低、流动性大;五是有的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缺少应有的控制,不能将自主学习与统一授课有机结合,从而降低了该系统的使用效率。 

3.教师的指导作用常常被忽视 

由于摒弃了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数字化教学把教师从繁重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很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紧密结合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特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使原本应学生占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成了教师与计算机的独角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机会减少,教师甚至变成了放映员或计算机操作员,造成主次颠倒、人机错位,以致教学效果得不到保障。 

4.语音学习系统易淘汰、易损耗 

近年来,语音设备伴随着计算机不断发展变化也从起初的听音型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其软件系统在逐渐完善、功能也日益多样化,但它也像计算机一样成为易淘汰品,仅仅几年的时间,就要对语音设备的各种硬、软件设施进行更新换代;同时,语音设备又易损耗。一方面,在语音室授课的基本是外语系教师,在这个小群体中,对语音设备应用的掌握能力参差不齐,由于教师对设备不熟悉及操作上的失误,很容易引起各种故障导致计算机中途“罢课”。另一方面,学生精力充沛,对于新鲜事物非常好奇。来到语音室,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就充分表现出来了,由于误操作而引起的人为故障也时有发生。 

 

 提升数字语音室在外语教学应用的对策建议 

 

1.加强教师培训,转变教师观念 

对教师进行培训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是不定期向教师传授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使他们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二是课前对教师进行语音室操作程序的培训,了解语音学习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常用应用软件的简单操作。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对教师的要求又提到了一个更新的高度,要求其不断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强化信息意识,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 

2.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和职能 

数字语音室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反而加强了教师的隐性工作量。事实上,数字语音室不可能取代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的只能是驾驭教学过程的教师,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系统并使其内在驱动力发挥作用上,体现在科学地选择和恰当地采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上。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素质,外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知识、跨文化交际常识、深厚的语言理论涵养,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3.加强日常维护与科学管理 

要使语音室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最佳,在平时就要熟练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了解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知识,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使用。此外,还必须配备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对使用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传授操作和维护保养常识。还要经常检查设备运转情况,及时处理故障并作好维修记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语音室在大学外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也必将愈加重要,正确地应用多媒体,可使单调枯燥的听力教学课成为受欢迎的丰富多彩的新型课程。 

 

参考文献: 

篇7

Abstract: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is to practice ability as the key point, training to adapt to the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of higher technical and applied talents.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training objectives, determine its teaching process must highlight practical aspect, must strengthen to the higher level of occupation skill traini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and puts forwar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Key words: personnel training; teaching mod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计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为主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以应用为宗旨,加大实践训练的比重,使学生毕业即能上岗,上岗能顶岗,顶岗能顶用。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强专业改革和建设,将实践教学的地位和学生技能的培养,提高到教学体系的主体地位。

我们针对软件行业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及社会对软件技术人才需求的状况,进行就业岗位分析,形成了“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

依据市场对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以职业岗位群要求为依据,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能力为主线,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理论、素质相结合的项目化课程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并融“教、学、做”为一体,重在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标准化建设,为全省及至全国高职院校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1岗位、能力及工作任务分析

充分分析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任务导向,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下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完善递进式课程体系建设。

1.1.1岗位及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及分析,岗位可以分为软件开发员、软件产品检验员、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计算机操作员、信息处理技术员、软件及计算机销售与推广人员、软件技术支持人员等。

1.1.2工作任务、岗位能力与n程体系的关系

本专业的工作任务贯穿整个软件开发的全部过程,按照软件开发流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将这工作任务、岗位能力及课程紧密联系。(见表1)

1.2创新“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并创新“任务导向、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4+1+1”、“4+0.5+0.5+1”人才培养运行机制。

“4+1+1” 模式主要内涵:“4”是以专任教师为主的2年4学期在校理论教学、单项技能实训、能力模块综合实习;“1”为校企合作的企业岗前软件真实项目开发、硬件实战维修维护职业能力培训;“1”为一学期的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该模式已在2010届毕业中试行,效果良好。

“4+0.5+0.5+1”模式主要内涵:“4”是以专任教师为主的2年4学期在校理论教学、单项技能实训、能力模块综合实习;“0.5”是以专职教师为主的半学期校内“软件实训平台” 综合项目实战;“0.5”为校企合作的企业真实项目岗前职业能力培训;“1”为1学期的企业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根据我院软件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平台的完善,教师指导实践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将本专业学生的综合项目实训环节通过引进“软件实训平台”在校内完成,这样有助于提高本专业教师的项目综合实施能力。(见表2)

1.3教学内容实施

1.3.1模块实训

模块实训是小案例,是验证性实验,学完一个模块单位后,要求学生用本单元学的知识解决一个综合性问题(项目任务)以巩固本单元所有知识,并提高实践能力。在每个模块单元的学习结束后,教师将演示一个实际的项目,并提出与本单元模块相关的工作任务,让学生自主得学习并查询相关资料来完成模块中与本单元相关的功能。然后教师给学生讲解模块功能的关键代码,并给学生提出要求,让学生自行模仿完成。通过模块内容的实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学会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2项目实训

所有模块单元学习完成后,将学生分成小组,由有开发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一个真实项目,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有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流程,并积累开发经验。这个阶段要进行用户需求调查,所有过程完全按照公司软件开发的规范运作,并在一周时间内,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实际项目,小组人数根据项目的大小而定。

1.4教学方法改革

1.4.1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在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前期将企业开发的案例简化为学生易于接收的实例或者小项目,讲授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并熟悉开发工具使用,课程是以实际工作要求来训练学生。

1.4.2案例式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将放弃“提出概念、解释概念、并举例说明”的传统意义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将案例作为重要载体来组织教学,通过案例“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方法,归纳并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取更全面的知识。

案例教学采用滚动拓展模式,先精选出一个典型、简单的案例,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展,使学生在知识的逐步扩展中,建立起知识体系的结构。

案例的选取与改造,同时要兼顾知识性、针对性与趣味性。

1.4.3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在课程教学中,将教学过程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学生在小任务驱动下完成学习及操作过程。在“任务驱动”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发挥、自主创造,并在考核中,对学生的创新给出较高的评价及肯定。

在具体的教学的工作过程中,教学方法将用于各个阶段:任务调查、任务计划与决策、任务实施、任务检查与评价、任务拓展。

2 明确核心课程,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及核心课程项目化实训教材建设

以“程序设计综合能力”为核心,按“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基础”、“程序设计基础”、“项目开发训练”等学习方向及过程,将专业课程划分为程序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高级编程基础、网站开发基础、项目综合开发等五大模块,重点体现在专业核心岗位技能的要求,突出学生实操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核心课程,形成能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过建设核心课程院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实训及专业综合项目实训课程的开发。加强教材的建设,建设必须按照项目教学和工学结合教材及相关实践指导教材编写。

3 创建共享型的教学资源库

共享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从资源建设及平台建设两方面入手,资源建设主要以核心课程为主、其他课程为辅。包括教学目标及标准、教学指导文件、课件和网络课程等内容,建成的教学资源先进、项目丰富的资源库。平台建设主要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课程资源搭建在平台之上,为专业提供教学及研究共享的平台。

4 创建服务地方经济及人才培养的社会综合服务平台

4.1提升教育培训的服务能力

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加大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基础技术的培训、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职业综合技能方面的认证培训的推广力度。

利用我院职业鉴定站的优质资源,为社会提供了软件职业技能鉴定及硬件维修维护等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4.2提高生产和科技服务能力

积极开展企业科技开发、产品研发工作,争取为企业提供免费服务。积极开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员工的培训、城市劳动力的再就业培训。通过计算机的培训,解决农民工的就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提高企业的新增员工职业素质。

鼓励教师积极加入政府及行业专家库,积极参与各种顾问评审咨询活动等,并利用广泛结识各界人士,拓展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5 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完善相关的政策、建立管理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专业职能优势,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方式,搭建合作对接及信息沟通平台。使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得按需组合,相互的支持、集合优势团队、共同发展等的良好运行机制。

采取积极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国内外合作办学将有较好成效。积极探索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几年来,本专业在课程设置、实训的安排、毕业生的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方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创新课程体系结构,积极探索创新的产学研合作,力争使学生与企业的需求“零对接”。

1)建立了校内专家及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将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的论证、人才培养计划制订、课程内容确定等专业建设工作,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实时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2)与企业联合建立一批校外实践教学的基地。

3)经常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就业。

参考文献:

[1] 潘安福,熊健民,何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0.

[2] 于海静.美德日澳高职产学合作及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6).

[3] 何向荣.“科技新服务型”的高职产学研合作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4).

[4] 金之亮.中外合作办学的基本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5] 王珍妮.计算机软件技术高级工教学实施方案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2006(4).

[6] 曾文权,曾文英,龙立功.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5).

[7] 陈斌,杨桦,凌晓萍,等.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双平台―双主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

[8] 曾峥,简国明,李善佳.地方高校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12(5).

[9] 聂晶.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教学+水平考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18).

[10] 禹树春.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6(4).

篇8

腕管缠绕于手腕掌的一侧,主要组成部分是腕骨和腕横韧带[5],其中腕横韧带为正中神经受迫的主要原因,引起腕管综合征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6]:①局部因素有腕管容积减小,腕管内容物增加如脂肪瘤等[7];②全身性因素有引起神经变性的因素:如糖尿病、痛风等,体液不平衡如妊娠、甲状腺功能低下等;③姿势因素如长期用腕的劳动者如流水线操作员、计算机操作员、拄拐杖的老人等[8]。但需指出的是目前仍有一部分腕管综合征的患者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确[9]。2.腕管综合征的治疗

物理疗法适合于病程较短、疼痛感较轻的患者,但其复发率较高,远期效果不够好[10]。

推拿疗法遵循法则是“舒筋通络,活血化瘀”,主要操作步骤是:拇指用力揉阳溪、极泉、曲池、外关、合谷等穴位,按住腕部压痛点4min;拿前臂三阴经2min拨腕横韧带3min;摇法摇动腕部6次;两侧分推腕掌4次;拔伸五指[11]。

除上述推拿治疗外,还可以选用针灸推拿小针刀、腕管内注射药物等方法[12]。需说明物理疗法中的推拿治疗对腕管综合征患者虽有一定疗效,但是手法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者,应立即考虑手术治疗。本课题选取1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经物理治疗方法后,仅有2例无再复发[13]。

内窥治疗应用也较为广泛,内镜治疗治疗腕管综合征是一种通过约1cm的皮肤切口、在很轻的组织侵袭下进行的微创治疗。它的优点是减轻了术中创伤的痛苦,明显缩短了治疗时间,增加的手术的安全性,术后无手掌部痛性瘢痕及皮神经瘤形成,术后可很快恢复日常生活活动,无需石膏外固定,能减少了术后生活上的不便和痛苦。尤其是对于双侧手术患者来说,极大地较少了术后的不便。内窥镜治疗适用于:病人有夜间患手麻醒史;经肌电图EMG检查报告腕部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潜伏期延长,>4.5ms,先行3个月正规保守治,临床症状未能改善者行手术治疗。

该手术应用是有其限制性,对于继发性病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滑膜增生,腕关节明显肿胀,腕骨骨折畸形、囊肿、肿瘤等所造成的腕管内容积变小,拇指对掌功能障碍,同时需做拇指对掌功能重建者视为其禁忌证。

内窥镜技术治疗腕管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由于技术和手术材料的问题,目前国内行ECTR手术费用较常规手术高,但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与之相反。因此,随着科技的发展,内窥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微创伤手术的要求,内窥镜下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应用会更普及。

笔者结合近期文献,总结一些内窥治疗的案例,手术方法大致为:术前、术后进行常规镇痛处理,患者平卧,伸展患肢,近侧腕横纹水平掌长肌腱尺侧1.5cm处作为手术入口[14]。手术步骤为: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切开筋膜层置—入直径4.0mm[15],30°视角内窥镜头观察—切开腕横韧带—内窥镜观察正中神经形态—退出内窥镜头—缝合切口[16]。3.腕管综合征内窥镜下治疗的疗效观察

本课题中选取的30例腕管综合征患者采取内窥治疗,其中明显缓解26例,缓解3例,1例无效,手术在25min内完成,手术有效率97%。这提示我们内窥镜下治疗效果显著,临床上值得推广和应用[17]。4.结论

本课题通过总体回顾大量文献资料,结合我科3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和随访结果,综述了腕管综合征的病因、治疗方案和内窥治疗,由于大多数医者和患者对该病不够重视,误诊、诊治时间推迟现象时有发生[18],据统计,该病发病人群中仍有44%原因不明[19],因此笔者认为该病在治疗上越早越好,病状较轻的患者应早期选择物理疗法,松解正中神经,物理疗法失败的情况下手术治疗,随着医学手术治疗技术的进步,内镜治疗将走向正轨,服务患者[20]。参考文献

[1]罗世兴,赵劲民,苏伟,沙轲,韦庆军,李晓峰.关节镜和开放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相关并发症的系统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09).

[2]魏鹏,陈宏,章伟文,周丹亚,胡瑞斌,蒲爱华,李学渊,王欣,滕晓峰.内窥镜下Chow法治疗腕管综合征的疗效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0(11).

[3]谭鸿,陈曦,谢德,汪红,方志.内窥镜下应用组合式带槽透明扩张管治疗腕管综合征[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09).

篇9

顾名思义,“学科馆员”首先是按学科分工的高素质的文献信息专家,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学科馆员是指熟悉一门或几门学科知识,并掌握图书情报知识,具有丰富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经验、能够有针对性地为相应学科提供高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与传统图书馆员相比,学科馆员具备两方面的必备条件:首先,学科馆员比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员有更高的要求,除了基本的信息素质、服务技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之外,学科馆员需要具备相应的学科背景。传统的图书馆员要求具有较广博的知识视野及图书情报学或文献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备计算机操作应用的基本技能,外语水平达到中等以上,同时具备较强的信息查询和编辑能力。而学科馆员既要具备较广泛的科学文化专业知识,精通某一学科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多的图书情报学和文献信息学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数据库建设的能力及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达到较高水平的一门外语,并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加工等能力,即必须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学科知识;有深厚的学科底蕴;是某学科的文献信息专家。

由于学科馆员与图书馆员在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上的差异,因此对他们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相对而言,图书馆员对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背景要求更高,而学科馆员对某一学科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员只有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与丰富的服务经验才能熟练应对多种多样的用户需求,而学科馆员更强调知识的专业性,要对自己所负责的特定学科知识有较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一般图书馆都要求学科馆员具有某学科的大学本科基础,“熟悉主要专业参考文献、参考工具书和网络资源站点,掌握学科发展趋势,把握学科研究前沿和热点,能够为专业用户提供专业化的信息帮助”。①优秀的学科馆员应能从纷繁多样的信息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合理利用信息的检索途径、方法进行信息咨询,较好地满足不同信息用户的需求。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学科馆员的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必须身兼计算机操作员与计算机系统管理人员、网络管理员与数据库管理员等双重角色;“既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要掌握计算机技能。”②国外高校图书馆对学科馆员专业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如果按照这一标准,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员中符合学科馆员条件的人数较少。因此,要想在全国高校推行学科馆员制度,强化业务素质的培养应是重中之重。

学科馆员既是一种新的管理制度,同时又是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它要求对读者用户提供更主动、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传统的图书馆员主要为到馆的读者用户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帮助其解决利用图书、期刊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的是一种“坐等上门”的服务方式,被动地为各种不同的读者群体提供丰富多样的服务,并按照读者的需求对文献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从而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效益最大化的目的,因此,这种服务明显地存在着主动性不强、层次不高、方式单调等问题。而学科馆员则采取一种“主动上门”的服务方式,深入到科研、教学活动中,成为学生、教师、科研团队的伙伴、学习顾问等,重视发挥专业学科信息的联络职能。其服务方式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针对性,针对不同读者用户的服务需求,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强化信息服务的个性化特色;二是服务内容的专业性,注重对不同学科用户的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善于发现和挖掘读者潜在的信息需求,从名目繁多的信息中发现并找出对解决问题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提炼和加工,从而实现信息服务的专业性;三是服务手段的多样性,积极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展不同形式的信息传递、信息导航服务,注重提供学科信息个性化服务、主动推送服务、检索服务等。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科馆员成为事实上的教师、E-1earning环境中的课件设计者、网络学习的指导者、技术环境的维护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服务的主动性职能。

传统的图书馆员为读者用户提供的是一般性借阅、检索与咨询服务,馆员面对的读者来自不同专业、学科,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相互之间没什么必然的逻辑联系。有些问题对于普通馆员来说,有些勉为其难,因为一般的图书馆员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无法真正了解为数众多的读者的特殊需要,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学科馆员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专业科研人员,相对而言,学科馆员的服务对象更为具体、更为明确,服务的范围较小,读者群体相对稳定,信息需求有很多共性,学科馆员在有限的范围内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去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所接触和面对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所提供的信息等服务工作更有专业特性,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科用户的需求。专业服务、主动服务是学科馆员制度的主要目标。而其中积极、主动服务又是搞好学科服务的前提,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各专业读者的特殊需求,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服务。

传统的图书馆员凭借其对各类馆藏资源及其布局十分熟悉的优势,解决读者在使用图书馆资源的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向读者提供一般性的、浅层次的、事实型的信息服务,属于普通性质的文献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学科专业性强,致力于解决科研人员在学科教学及项目研究中遇到的研究性问题,为用户提供高水平、深层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从一定意义上说,为学科用户提供更直接的、便于解决问题的知识型信息服务,是学科馆员的工作核心。譬如,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对于本校知名的资深教授学者……开展‘一对一’的贴近式服务,让学科馆员的信息服务如同为他们配备专门的‘科研秘书’一样”,③对有重大课题的部分专家提供科研方面的专门服务,以准确、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协助重大原创性项目研究,以鼓励本校教师创作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术精品。

传统图书馆员的信息服务手段是以手工操作为主,馆员从对书刊的采购、编辑、加工、入库、管理到利用目录卡片、书本式的目录索引及文摘等检索工具,都是通过手工操作,即使是图书馆员为读者用户提供的信息咨询服务,也是借助翻阅参考工具文献、查找相关资料来解决用户提问,然后用手工整理后形成咨询档案,以口头形式向用户回答。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信息服务渠道得到拓展,信息服务手段得到更新。学科馆员的服务方式由传统单一的、被动的、静态的检索转变为多样的、主动的、动态的信息查询。服务内容由常见的传播知识发展为获取与开发信息资源以便为用户提供及时的高层次的专业咨询。利用多种服务手段为学科用户提供多方面的信息资源。

总之,学科馆员与图书馆员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服务角色,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一定的优势互补性。其中,主动服务是学科馆员区别于图书馆员的本质所在;个性化服务是学科馆员的突出特色;学科专业化服务是学科馆员的服务核心,也是学科馆员制度能否达到深化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的预期目标的关键。学科馆员的产生和发展,是图书馆信息服务深化发展的需要,是传统图书管理工作的延伸。在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时,要全面科学地理解“学科馆员”的多重内涵,在吸收传统图书馆员制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馆员制度的优越性。

注 释:

①张在昭:《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版,第6页。

②赵茹林:《现代图书馆信息管理》,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0页。

篇10

一、平面版式设计的内涵与运用

平面版式设计又称编排设计、版面设计,是平面设计中的一大分支,主要指运用造型要素及形式原理,对版面内的文字字体、图像图形、线条、表格、色块等要素,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编排,并以视觉方式艺术地表达出来,并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编排,使观看者直觉的感受到某些要传递的意思。表面上看它是关于编排的学问,而实际上,它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版式设计的范围可涉及到报纸、杂志、书籍、画册、网页等平面设计的领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翻阅报刊、浏览网页的时候,又或当我们漫步街头与各种林立的广告牌、指示牌、商标等相遇时,更有超市、商场中琳琅满目的商品包装、商品陈列的样式,现实生活中学习用的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的版面设计,为自己博文进行编辑装饰,DIY电子贺卡、生活影集这些都是经他人或自己精心设计展示出来的版式效果,我们也从中自觉不自觉地感知与品味版型设计。这说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不但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版式设计作品.同时也衍生了许多新的专业,如网页制作与设计专业、动漫制作专业、多媒体技术专业等,而这些专业都与版式设计有着紧密的联系。

二、开设平面版式设计课的必要性

1.平面版式设计课有助于相关设计软件教学目标的完成。据调查了解,中职学校电脑美术专业、动漫制作专业都开设了平面设计这门课程,有专职教师任教。他们基本上都是既具备相当的设计素养,又拥有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而其它专业的必修课“多媒体技术”中的word、powerpoint,或计算机专业、网络设计专业的专业课及精品课程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coreldraw中有关文字的排版、色彩的搭配、图形的组合等有关编排设计方面的课,还是由信息技术课的老师讲授。由于信息技术与平面设计两个专业跨度较大,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来自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的平面版式设计、美学知识缺乏,对版面排版、色彩搭配一般规律了解不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所举示例只注重了信息技知识的传授和堵养。学生虽然学习了很多的有关设计或文字排版的软件,却不会利用这些软件进行相关的创作;或者信息技术老师由于设计(美学)素养不够,往往不能很好利用平面设计的编排规律对设计元素进行组合排列,主要表现在对版式设计中的文字、图形、色彩及点、线、面等设计元素的编排能力较弱,从而直接造成有关设计课不能达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创作的教学目标。开设平面版式设计正好对辅助学生学习相关设计软件和信息技术达到教学目标。

2.平面版式设计课能激发学生学习设计软件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上所述的几个软件,如果只让学生学习软件操作的技术,没有了解学习这个软件的真正目的和意义,那么学生的学习就相当枯燥。由于学生没有版式设计的基础,要求他们运用这软件对文字、图形、色彩以合理、美观的形式表现出来时就显得相当困难,对字体的运用、图片的放置、色彩的搭配比较随意,版面杂乱无章,色彩花俏,毫无美感。而开设平面版式设计课,使他们懂得运用平面版式的编排规律,用这些软件制作出各类精美而具有艺术效果的版式作品,他们就有了成就感,并认识到平面版式设计在专业课中应用的广泛性.自然就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欣赏到国内外大量的版式设计作品,开阔了视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自然就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相关软件的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平面版式设计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而平面版式设计是视觉艺术的一大分支,它与其它艺术一样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对美的审美能力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教育和享受。在生活中经常听到学生赞美某个设计作品或某本书籍中的图形图像多么美,但是不懂作品为何美,美在哪里,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作品,更加不会欣赏优秀的版式设计作品,或对作品的评价仅止于感官认识,至于作品的内涵、意境都不能领会。这就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需要老师在设计课中多引导学生分析、评价作品,从版式中的构图、点线面、黑白灰、空问、色彩等美术语言去分析作品,让学生审视美、领悟美、捕捉美。在“平面版式设计的原理”这一章中讲授的平面版式设计的视觉流程、平面版式设计形式与法则、平面版式设计的造型要素、平面版式设计中的网格体系及色彩象征,这些内容就很好的诠释了如何有效地将特定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目标受众,如何在版式设计中做到诉求理念和设计表现的个性化统一。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学习版设计原理和版式设计中的文字、图像和色彩组合构成法则后,审美评价能力和情趣也得到了一定提高。

4.平面版式设计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意理念。版式设计是指在规定的版式上将各种所需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达到视觉生理学和视觉心理学的高度统一。版式设计尊重视觉美学的自身规律,达到视觉感官的完美结合。创造想象力是人类最伟大的能力。而平面设计就是表达想象力的平台。学生可以创造性地把个人见解、设计对象以及版式等设汁元素重新组构,来表现版式设计的个人风格。学生对不同色彩、肌理、块面、紧密、动势等进行编排,编排出给人或紧张或放松或兴奋刺激或夸张怪诞的视觉元素,这就是版式设计的创造性活动,它不但能使学生在编排中掌握排版能力,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意理念。

5.平面版式设计课可以拓展就业范围及提升就业能力。2l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电脑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在一些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的重要性.有些公司还提出要求有文字编辑能力、图形处理等方面的能力。现今最热门的职业是IT互联网等有关职业(智联招聘网排行榜),招聘此类人员大部分都要求具有网站整体页面的设计和布局观,有较强的文字、色彩、图形设计能力,能独立完成网页设计作品,有较好的创造性思维及较好的审美观。所以在中职学校普及开设平面版式设计这门课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图形、文字、色彩等设计元素的编排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机率,而且使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发挥更大的潜力,实现从最初的图形图像处理人员到平面设计人员的晋升,平面版式设计基础使他们得以持续发展。

三、开设平面版设计课的可行性

1.平面版式设计课程的开设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要求,美术课在中职学校为必修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服务,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文件要求美术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所以,笔者认为在中职学校普及开设《平面版式设计》这门课程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具有可行性。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艺术素养,还辅助学生学习好“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中的有关课程,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学生学习好相关专业精品课程,提升专业技能水平,为学生转岗就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学生对平面版式设计课程大多有学习兴趣。几年来,笔者在中职学校开展平面版式设计课的教学,丰富了美术课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对文字、图形、色彩的编辑和平面设计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的兴趣。为了证实开设这门课程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和对所学专业课是否有辅助作用。笔者在每学年课程结束后就向学生做问卷调查(如图1和图2),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85%的人感到有兴趣,97%的人感到对自己所学专业课有辅助作用。当然还有15%认为学习平面设这门课无所谓或没有兴趣,还有3%人认为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没有辅助作用,这说明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还需要改正,还要帮助小部分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提高对版式设计的认识。

图1选项为:a.很感兴趣(22%)b.有兴趣(63%)C.无所谓(11%)d.没兴趣(4%);

图2选项为:a.很大(28%)b.较大(51%)c.不大(18%)d.没有(3%)

3.平面版式设计中的文字、图像、色彩元素的变革。在网络信息时代以前,一个设计师要设计有创意的图形或艺术字体,就要有深厚的绘画基础,对色彩的搭配有着深刻的认识。而现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图形资源的共享,要取得一幅有创意图片是相当容易的,当前各种艺术字体的产生也为设计提供了素材。另外在各个软件中自带的色彩填色对话框里丰富而有序的色彩,很好的描述了色彩的分类,可帮助个人快速地选择正确的色彩而定出作品的色调。在以往的色彩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要做大量的色彩练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要制作精细、工整,不允许有一点错误,不然可能就会导致返工。然而运用排版和绘画软件进行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等就很方便,只需要几个简单的步骤就可以做出手工制作难以表现的效果。

篇11

一、社区技能操作队伍现状

目前,仙河社区在岗技能操作服务人员467人(不包括非全日制用工),占用工总量38.3%,其中从事技术工种人员311人,占66.6%,非技术工种人员156人,占33.4%。

1、技能结构。社区现有高级技师2人、占0.4%,技师10人、占2.1%,高级工104人、占22.7%,中级工76人、占16%,初级工39人、占8%,非技术工种人员156人、占20%(如图表1所示)。根据油田《从事技术工种人员持证上岗管理规定》要求,“从事技术工种的人员,须取得相应工种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仙河社区从事技术工种人员持证上岗率为69.5% ,高技能人才比例为33.12%。

2、年龄结构。社区技能操作服务人员平均年龄42.2岁,30岁以下人员20人、约占4.3%,30-40岁人员179人、约占38.3%,40-50岁人员212人、约占45.4%,50岁以上人员62人约占12%(如图表2所示)。

3、工种分布。社区技能操作队伍涉及19个技术工种和8个非技术工种,从事技术工种人员中,保育员68人、汽车驾驶员55人、物业管理员(维修工)44人、中式烹调师31人、经管员29人、计算机操作员(含接待员)21人、电工(持有特种作业操作证)17人、绿化工15人、其它39人;非技术工种人员中门卫及保安员87人、保洁员28人、勤杂工15人、其它27人。

4、职业资格评价开展情况。近五年来有226人次通过职业资格评价,其中初级工95人、中级工74人、高级工44人、技师11人、高级技师2人,持证上岗率增加12个百分点,无等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比例由2:0.5:1.3:1.4:0.05:0优化为2:1:1.9:2.6:0.25:0.05。

二、社区技能操作队伍存在问题

1、技能结构比例仍不尽合理。近年来,单位和职工对技能升级重视程度明显提高,技能操作队伍技能结构逐步优化,但与油田要求和部分社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如图表3、4所示),具备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人员较少,非技术工种人员所占比重较大,从事技术工种无证人员中50岁以上人员占有较大比重(约占40%),大大制约了持证上岗工作目标的完成和后备技能人才的培养。

2、年龄老化严重,人数递减加快。2007年以来,仙河社区共增加用工52人,其中管理人员4人,专业技术人员48人,技能操作人员0人,技能操作人员总数由621人减少为467人,减幅24.8%。平均年龄和老龄人员比例逐年增加,今后四年内年均自然减员人数为11人,社区技能操作队伍存在严重缺员和断层现象。如维修工平均年龄49.3岁,50岁以上32人、占51%。

3、技术工种队伍形势严峻。一是年轻后备技能人才紧缺。40岁以下人员中非技术工种人员约占38.3%,无等级技术工种人员约占17%,共约占55.3%。二是年龄较大的非技术工种或无技能等级人员所占比重较大。45岁以上人员中无等级人员94人、占66%,技能升级难度大,给职业资格评价、技能操作队伍技能结构优化和整体技能素质提升带来很大困难。三是物业系统技术工种缺员严重,持证上岗率较低。以物业管理一、二公司为例,非技术工种和无等级人员分别占90.9%、86.5%,每小区管理处电工平均1人、绿化工平均0.5人,而维修人员、绿化工持证上岗率分别为19.6%、25%(市政管理公司分别为53.4%、50%)。消防战斗员、汽车驾驶员等工种也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员和断层现象。

4、培训资源不足。一是师资力量薄弱,拔尖技能人才紧缺。二是工学矛盾突出,外出培训成本高,外出培训机会和时间得不到保证。三是培训硬件设施有待完善,基层单位缺乏规范的培训教室和练兵场地。

5、职业资格评价合格率不高。近年来,职工参加职业资格评价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鉴定合格率逐步提高,但仍有相当数量人员未能顺利通过鉴定,技能水平和培训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针对以上问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技能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一是继续实施内聘技师制度。2008年以来,实施了内聘技师制度,拓宽职工岗位成才渠道,逐步提高高技能人才待遇,积极发挥其传帮带作用,先后有46人次职工取得7个工种内聘(高级)技师资格,充分调动了职工参与技能培训、岗位练兵的热潮和积极性。2011年技能鉴定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有46人通过技能鉴定考试,合格率65%,其中1人取得高级技师资格,2人取得技师资格。二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注重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认真抓好以岗位练兵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功训练,强化“一专多能”培训,开展多层面的技能考核或技能竞赛。每年举办一届社区层面职业技能竞赛,为广大职工提供“展示自我、提升技能、比学赶帮超”的平台,引导职工学技术、练本领,在全社区掀起了“学技术、学业务、练本领、强素质”的活动热潮,提高了职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业务能力,提升了职工队伍整体技能素质。

2、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制定职工培训激励办法。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并与待遇相联系,充分调动各单位开展职工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和广大职工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促进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二是发挥技能津贴作用。现有岗位岗点标准与工种分类、技能等级等结合不紧密,存在岗位名称不严谨、同岗位人员归级不合理、非技术工种岗点高于技术工种等情况,影响了职工学技术、提技能、参加职业资格评价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技能操作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进程。

3、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评价工作。职工技能升级和队伍技能结构的改善是职工队伍素质提升的重要标志,社区一直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积极鼓励引导职工转变观念、提高技能、岗位成才。职工对职业资格评价重视程度普遍提高,参加技能鉴定积极性逐渐增强,技能鉴定通过率稳步提升,技能操作队伍技能结构逐步优化。为了提升职工参加技能鉴定合格率,我们组织社区兼职教师、内聘技师授课带徒,开展针对性鉴定前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将进一步探索培训模式,规范管理,落实责任,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能鉴定合格率,提升职工技能素质,优化技能操作队伍整体技能结构。

4、优化调整队伍结构。加强后备技能人才培养,积极开展技能提升、一专多能培训,鼓励符合条件的非技术工种人员、管理人员等参加技能鉴定,在寻求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围绕技能操作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畅通人才成长通道,鼓励引导符合条件的非技术工种人员通过培训转岗到技术工种岗位上来,优化技能操作队伍技能和年龄结构,实现技能人才梯次培养和可持续发展。一是鼓励具备职业资格等级和特种作业操作证的人员转岗到相应技术工种岗位上;二是在积极推进物业服务业务外包的基础上,对替换下的年轻职工进行电工、绿化工、汽车驾驶员等紧缺工种取证培训,并补充到缺员岗位,缓解社区严重紧缺岗位人才断层矛盾。

篇12

一、前言 

 

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7月的《第二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31日,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4.2亿。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增长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电子化培训 

 

20世纪90年代电子化培训在美国诞生。发达国家超过80%的公司采用了电子化培训方式,而在我国,企业培训市场还是以传统培训为主。 

广义的电子化培训是指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传递教学的内容,传递的方式包含国际互联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企业及其相关的组织间建立的外部网络(extranet)、卫星传递(satellite broadcast)、录音及录影带、交互式电视及cd-rom等。电子化培训主要有以下特点: 

1.电子化培训在时间和地点的安排上比较灵活。电子化培训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随时都可以进行培训,时间、地点都可以灵活地做出安排,因此培训教师和学员不会受到限制,还能够消除参加人员数量和结构的限制。 

2.电子化培训的内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电子化培训的内容全面,信息量大,内容更新快。受训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受训内容。 

3.电子化培训可以综合各种媒体的优势,大大提高了培训效果。电子化培训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将音频、视频、动画、文本以及交互式材料综合起来,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帮助每一位学生以最适合自己的速度学习,是一种效率更高的教学技术。电子化培训方式还大大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能够为员工量身定做培训方案,可重复性学习,还易于随时掌握培训效果,以改进培训内容。 

4.电子化培训的成本显著降低,包括培训的场地设施、教材、差旅费等费用很大程度上将取消或削减。据统计,电子化培训能够节省50%~70%的费用,还能够将一些课程分解为短小的片断,然后分成多天或多个星期学习。对企业来说,这种方式能够避免全天候培训对工作造成的影响。

三、企业成功实施电子化培训所需的关键要素 

 

(一)企业高层的支持和对电子化培训的宣传 

企业高层是电子化培训实施的重要支持力量。企业高层主管亲自参与企业电子化培训系统的构建,可以获得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支持。向员工宣传电子化培训,提高员工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能够使员工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二)实施电子化培训系统进行员工培训与开发 

一个完整的电子化培训系统是由电子化培训课件和学习管理系统组成。电子化培训系统可以提供的功能主要有: 

1.员工信息管理系统。员工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员工的注册、审核和信息的修改等。企业的员工通过自己的用户名申请学习资格,通过密码进入学习系统。对自己的个人信息进行登记,包括员工的职务、所在的部门、培训经历、学历等,以方便培训管理者对员工更好的了解。管理者可以直接根据部门或者员工的姓名对员工信息进行查询。 

2.培训计划的管理系统。对于课程内容,培训管理者可以根据本公司和本部门的具体需求添加、更改、删除课件;对员工的学习申请进行批准。还可以利用电子化培训系统中的课件制作工具将企业或部门拥有的一些珍贵的学习资源制作成个性化的文档、视频、音频等各式的课程,上传到学习系统中,使公司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共享。也可以在线制定公司整体的培训计划或者部门的培训计划,随着计划的实施可以对计划进行适当的修改,使其更适应企业的发展。 

3.培训的跟踪监控系统。培训管理者可以对员工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对每个员工学习的课程,以及课程的学习时间,学习进度,或者是每门课程的学习人员和学习时间都可以进行统计,对员工在学习中所作的学习笔记进行检查,完整的对员工的学习状况进行监控,为员工的绩效考核提供依据。对于积极学习的员工进行奖励,没有按时完成学习计划的员工进行督促。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培训计划进行修订,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4. 系统平台。一个成功的电子化培训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信息管理平台为学员提供学习支持。它是基于网络、便于交互、界面友好的软件系统, 而且涵盖教育、教学、管理等各个方面, 从学员培训、教学管理直到培训结束,都要使用这个平台, 使教学过程、交流过程、管理过程能够顺利展开。同时, 这个平台的内容要随时更新,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三)电子化培训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电子化培训要求培训教师既是一位现代教育培训工作者, 又是一位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员。培训教师还要根据培训目标设计培训内容, 选择培训方式, 然后把培训内容放到网上。同时,教师要通过网络交互平台对不同进度、不同程度、不同能力的职工给予不同的帮助和辅导,引导受训职工开展自主性学习。此外,需要项目维护人员定时对培训系统进行维护,避免发生因系统故障而导致学员无法进行学习的状况。 

(四)电子化培训的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成人的学习特点 

借助图表、漫画、音视频、flash 动画等生动的多媒体技术手段,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场景对话、案例分析等互动教学方式,使学员置身于一种人性化的轻松氛围中,能够在“例中学”、“玩中学”,从而加深理解,快速掌握知识和技能。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不但要充分考虑学员的专业学习课程,还要考虑学员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尽量满足学员综合能力发展的需求。 

(五)完善培训制度建设 

对于实施电子化培训的企业来说, 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其次,要制定相关的培训制度。最后, 实行培训标准化, 保证培训的时效性、一致性和完整性。 

 

四、结束语 

 

电子化培训将是企业培训方式的主要趋势,也是信息时代企业培训的首要选择。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企业实施电子化培训提供了前提条件。企业经营革命和企业人力资源竞争也促使企业需要加大培训投入来增强员工的忠诚度,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电子化培训和传统培训方式相比所具有的优势以及电子化培训用于新员工培训开发对企业和员工的意义也是企业选择这种培训方式的重要原因。 

实施电子化培训方式进行员工培训开发是有一定要求的,只有符合要求、具备实施条件的企业才能够采用电子化培训的方式,同时,也可以尽可能避免电子化培训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 

 

篇13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学校体育、体育教育、健康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等相关专著和论文,收集各学校体育教学资料,并对相关资料整理、分析,为本文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访谈法

走访校址在南宁市的五所国家级重点全日制广西中职学校,了解各校办学概况和体育教学现状。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统计系统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归类和

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1.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的改革深入,各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本位,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依托加工制造、商贸服务、小语种、信息技术、交通运输、水上运输等学校专业资源和国家助学金制度优势,打造特色专业,积极推行“2+1”办学模式,培养大量初中毕业的农村、城镇籍学生,这占全部生源的97%以上,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技能型职业人才。就业率提高,使学校得到规模化发展,各学校一、二年级在校全日制学生均达到3500至7500人的规模。由此,也带来了新形势下中职学校体育如何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的新问题。

2.存在的问题

从访谈和收集的各学校体育教学资料数据及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职体育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体育教学发展滞后,跟不上中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在“2+1”办学模式前提下,专业技能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比例增大。体育课作为基础科目,体育教学学时在相应安排上,各学校应对不一,学时安排有四学期、三学期、两学期,较为混乱,存在随意性。体育教学课时和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到保证,易造成学生高技能、弱体质,难以塑造身心健康适应社会需要的中职毕业生,使得体育教学跟不上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2)教学内容走普高路线,针对性不强,无职业特性。调查结果显示,除交通运输水运类专业专设航海体育课程,各学校均未能针对不同专业职业工作特点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没能正确认识学生在中职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准职业劳动者地位,不能选择未来职业所需的实用性体育锻炼内容,造成学生职前不懂体育,职后不会健身的后果,锻炼无针对性,达不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3)教学手段较单一,无法适应教学需要。随着学校生源增多,而师资力量薄弱,场地设施和教学设备投入不足,体育教学任务重,工作量大。只能采用传统的教条式、放羊式教学,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建议与对策

1.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创造条件,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学校要坚持“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中职体育指导思想,注重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以及体育健康观念的形成,同时兼顾学生闲暇体育生活与终身体育锻炼的需要,重视学生智力、能力、创造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方法上注意提高学生自主学练、合作学练的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启发式教学是现代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觉钻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起来,使“教的方法适应学生学的方法”,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身心素质得到较快、较好的培养和主动发展。

教学计划安排和教材内容的选择。中职学校是培养在生产一线需要的各种中等专门技能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教学计划、内容既要具有与学生年龄相仿的高中体育特点,又要有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职业需要的身体锻炼特点。因而,学生不仅有参加体育活动的要求,而且开始追求体育锻炼的实用价值,注意探讨体育与人生的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所以,中职体育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中职教育在校学习阶段和今后工作、生活的

需要。

2.实施模块化教学

根据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学习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进行体育教育工作,结合和借鉴其他中职学校先进的成熟经验,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积极推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中职体育模块化教学,包括基础模块和选项模块(A、B)。

中职学生一般年龄阶段为15―19岁,也称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在生理、心理上正处于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阶段,男女生性别特征差异明显,并有着开始进行职业选择的特点,且学生生源地几乎全部来自农村和小城镇,普遍存在体育基础较差,身心素质较弱的具体情况。

当前,学生健康的身体作为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参加生产和提高道德精神的载体,其先决地位更为突出。同样,作为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教学对健康身体的塑造所起的作用也更为重要,所以,学校中职体育课程应安排为四学期(两年制),每周两学时的基本保障,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合理选编适宜的“校本教材”,制订课程标准,男生、女生分班教学,并安排好每天1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

(1)基础模块要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安排在一年级(两学期72学时),将能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发展体能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适应生存环境和体现合作精神的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列为基础模块的必修课程,旨在全面锻炼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教材选择。

①理论教材,体育与健康基础、卫生保健知识,打好理论知识基础,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

②实践教材,身体素质练习(在整个中职体育教学中统筹安排,与运动项目合理搭配,相辅相成);田径:跑、跳、投;体操:队列队形、基本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单双杠、健身形体操;球类:篮球、排球、足球(各学段任选其中之一项)。

要求:掌握基本技术、简单战术,并能了解比赛规则;理论与实践相互配合,互相促进,提高增强学生体质和掌握体育技能、技术效果。

(2)二年级选项模块(A、B),两学期72~80学时可交替开展。选项模块A:重点在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运动能力,增强体力,提高力量素质和心肺机能,学生学会掌握两种运动项目技能进行自我锻炼。选项模块B:为了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教材选择具有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职业身体训练的特点,课程内容选择按系列要求教学。

选项模块A教材选用:①理论教材,运动项目理论知识、技术、战术和竞赛规则;运动损伤预防和处理。②实践教材,身体素质练习;健身类:有氧运动、武术、形体训练等;保健类:保健操、导引、太极拳等;娱乐休闲和传统类: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篮球、足球等。

选项模块B选修教材:根据学校开设专业的特点和职业劳动者工作时身体姿势的主要状态(站立型、伏案型、综合型三种),选择未来职业所需要的实用性体育锻炼教材内容,有效降低职业病发生率,保证学生生产实践活动所必需的机能和运动能力得到发展和完善。比如:钳工专业要加强手臂力量、计算机操作员手指灵活性练习、站立型警察安保专业的防卫运动项目等。

①理论教材,职业劳动与体育锻炼、运动参与和组织、运动和保健按摩。

②实践教材如下。

系列1,站立型酒店服务管理、市场营销、幼儿教育等专业:形体训练、体育舞蹈、有氧健身跑、太极拳、游泳、上肢力量练习等。

系列2,伏案型会计、文秘、计算机操作等专业:强调户外运动项目(健身跑、太极拳、球类)等。

系列3,地质类专业:登山运动、负重行军、天桥、障碍跑、爬绳、野外生存等。

3.实施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按多元化要求构建课程评价体系,学校以课程评价作为实现课程目标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按照具体目标提出的多元要求,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静态与动态评价的有机结合原则,对课程的“教与学”效果进行判断,进行身体素质的量化评估,提供准确的教学科学化依据;并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

开展。

4.加强体育教师的培养

学校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职体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体育基础,还要了解和掌握学校各专业特点、职业劳动者特征的情况,具备“双师型”素质,才能因材施教,完成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何运祥,蔡克全.就业导向下的中职体育教学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6).

[2]刘清黎主编.体育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