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贸易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青岛,位于整个蓝色经济区的中心位置,整个山东省的东南部,副省级城市,全国五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被誉为“中国品牌之都”、“世界啤酒之都”和“世界帆船之都”。在2011年1月,国务院批准青岛市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作为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城市,全市进出口总额1191.3亿美元,港口吞吐量35012万吨,实际利用外资28.4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52.8%。烟台市,地处山东省的东部,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内以及东亚地区国际性港口城市、商贸城市和旅游城市。综合其发展潜力,烟台被中国社科院评为未来10年最具潜力城市之一。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整体规划中,烟台市将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港口城市、金融贸易服务中心和旅游度假胜地。日照,位于山东省的东南部,整个蓝色经济区的南部,是黄海之滨的新兴港口城市。日照城市的经济发展依靠港口优势,临港工业迅猛发展。与其他城市相比,日照市的临港工业将以“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为发展模式,逐步延伸至山东省的其他城市,带动其他城市的发展。在经济生产总值方面,2010年日照市已经突破了1000亿,其中在第二产业方面,增加值561.55元,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为突破600亿元,这充分体现了日照作为港口城市,发展港口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威海,地处山东半岛的东部,是我国沿海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旅游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威海市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50强城市之一,2011年全市的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大关,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5万元。因此,威海进入到蓝色经济区依靠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大力发展其对外贸易。潍坊,位于山东省的中部,同时也位于蓝色经济区的中心位置,是山东半岛都市群最大城市。与之前的四个城市相比,对外开放的港口优势不明显。但是,潍坊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经济发展之路。在2011年,潍坊市实现生产总值3541.85亿元,增长11%。至2011年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57家,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因此,潍坊市在第二产业方面比其他城市具有更大的优势,极大地稳固了半岛地区的经济贸易基础。东营,位于山东省的中北部,位于黄河入海口,“胜利油田”的所在地,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年轻的城市。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2600亿,保持着较快的增长,人均生产总值迈入十万元大关。胜利油田,作为中国第二大油田,涵盖石油勘探、钻采、管道输送、石油化学品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等各个领域。石油行业关乎到整个经济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从国际形势和国家贸易的角度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石油仍将是世界的主要能源,而石油勘探行业势必将被国际投资者看重,从而注入大量资金,引导石油行业进入新的阶段。滨州,位于鲁西北地区,整个蓝色经济区的最西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海岸线共240公里。作为渤海湾重要的城市,滨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是鲁西北地区重要的机械制造、纺织、印染行业城市。虽然整体的经济状况与其他城市差距较大,但是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京津唐地区的重要的交通要道,滨州还是为整个经济区的贸易发展做出了贡献以上七个城市共同组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上述现状可以看出:城市之间有各自的发展轨迹,同时又有相同之处。所以,我们在分析经济区对地区经济贸易发展的影响和采取的措施时,既要考虑共性,又要考虑特性。
各城市经济指标体系的建立
分析城市经济贸易的发展,需要建立可靠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但要有经济区发展的特色,应包括:经济总量方面、一二三产业方面、经济区贸易发展的重要行业方面等。这些指标作为对各个城市的描述,为了便于更好地找到各个城市之间的差距,将样本城市之间的各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聚类分析法的原理与应用
1、聚类分析法的原理描述
聚类分析是按照数据本身的结构特征对数据进行分类的一种探索性统计方法。“聚类”的实质就是按照数据距离的远近将数据分为若干各类别,是的类别内数据的“差异”尽可能的小,类别间“差异”尽可能的大。分析的基本步骤在确定距离的基本定义和类别间的距离的计算方式,然后依照类别见的远近,通过把距离接近的数据归类到可能的聚类结果,最终利用相应的指标来确定能够分成几类。对蓝色经济区城市的不同数据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处理,具有改变之前经验分析法的无法从数据本身定量的分析的弊端。因此,从可得到的数据着手,运用聚类分析方法从蓝色经济区的数据本身的数值之间的特征对数据进行分类。具体而言,将现有统计指标作为基础,以经济区各个城市的数据为对象,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出合理的蓝色经济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水平测量的分类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统计得出不同类别的特征值。
2、实证研究
根据上述的原理,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个地市的数据进行收集。
3、结果分析
篇2
关键词:跨海通道;商品贸易;积极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为代表的跨海通道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也将跨海通道的建设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其中大连到烟台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引人注目。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修建将使得东北、华北、华东等地区以及东北亚地区区域联系更为密切,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人、财、物的流动更加迅速和庞大,为我国商品贸易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渤海通道对商品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渤海通道缩短了区域的时空距离,拉近了人们的心理距离,对形成环渤海地区统一生产要素市场创造了条件
1.环渤海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阻碍商品的自由流通。尽管环渤海地区被称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成为中国北方经济发展的引擎,由于渤海海峡的天然屏障,环渤海经济圈被分为京津冀、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三大板块,三大板块以各自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为依托,逐步发展为三足鼎立的诸侯经济态势。目前,在行政分割的五个省市之间区域合作机制缺乏,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不足等原因,相互之间竞争多而合作少。
从环渤海各个地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分工结构来看,该区域在项目安排上呈现雷同现象,各省市在产业政策上追求大而全,导致产业结构明显趋同。也正是这种区域经济的重复建设,区际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不明显,相互间的贸易需求较弱,使得地区保护主义盛行,地区行政壁垒较多,市场分割严重,最终结果是相互之间争资源、争项目、争投资等现象严重,商品等生产要素流动不畅,造成了资源、效率的巨大浪费,导致大量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造成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2.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设将推动环渤海区域一体化进程,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跨海通道的建成打破了原有的区域限制,通过点效应将原先两个联系很少的区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快了资源的市场配置和产业的整合,便利了资源共享,促进了区域产业整体效能和综合效益提升。
(1)点效应的形成。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直接连接隔海相望的大连和烟台,使得同三高速实现全线贯通,通道继续向北延伸贯通营口、鞍山和沈阳,向南延伸联通威海和青岛,这些点形成新一轮的发展极,表现出极强的集聚效应,吸引资本、人员、技术、产业等进入这些区域。
(2)轴效应的形成。随着点效应辐射范围的逐步扩大,点之间逐步形成组合倍数效应的以这条通道为主轴线的轴,这个轴线的交通量逐步增大,经济效率逐步提高,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和时间价值。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形成了以沈阳-大连-烟台-青岛为轴线的交通大动脉,同时实现了沿海交通大动脉与内陆地区的衔接,使众多的内陆区域有了一个更加便捷、畅通的出海口,势必会产生大量的物流、客流,这样就要求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的支撑,从而拉动和创造交通需求,诱导新的交通网络的发展,形成依托此轴线的新的交通轴。
(3)点-轴-圈 综合集成效应的形成。即为多个点-轴型系统的组合所形成的综合效应。表现为在辽宁省以沈阳为点向西南发展,以京哈铁路、京沈铁路为依托,形成沈阳-锦州-葫芦岛-秦皇岛的轴线,在西边与京津冀相接;在山东省以黄烟铁路、胶济铁路、威乌高速、青岛-银川高速为依托,以烟台、青岛为点横向发展,形成烟台-青岛-潍坊-淄博-济南-聊城的发展轴线,向北与京津冀相通。这两个轴线继续纵向、横向的集聚、辐射、发展,与沈阳-大连-烟台-青岛轴线一起形成一个有多个发展极协同作用的交通圈。 逐步形成的四通八达的一体化交通网络,使得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快速、高效,物流、人流更加自由、加速运行,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更加突出。随着交通圈的逐步发展,最终达到一种产业互补、分工协作的产业一体化的环渤海经济圈, 逐步消除地区间的行政壁垒,实现劳动力、资本、技术的配置在整个区域逐渐发展为由市场来主导,在区域内部更加自由、合理的流动,逐步形成统一的劳动力、资本、技术市场。
(二)实现南北贯通,缓冲了南北运输压力,使南北商品流通更加快速便捷
目前,就全国范围的铁路网来看,交通运输线都是超负荷运载,运输能力与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严重的制约着物流、人流的快捷运转,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就渤海海峡两岸的铁路交通网来看,进出关交通运输瓶颈问题突出。虽然东北是我国铁路运输最发达、路网最密集的地区,渤海海峡北岸布有京沈线、京锦线、京通线和哈大线,但直接进出东北的铁路通道只有一个出口-山海关。由于山海关是连接关内和关外的唯一陆上铁路通道,通过能力十分有限。这样的地理位置和封闭的环境,直接阻碍了信息、资金、技术、产品、资源等市场要素的南北流动,对东北经济的发展的制约是不争的事实。渤海南岸只有一条蓝烟线胶济线,运能只有1 000-2 000万吨左右,使得山海关的南北运输线成葫芦状,瓶颈制约明显,这种局面使得南北运输不堪重负,致使更多的物流、人流分流到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上来。
为了缓解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带来的运输需求,我国加大了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提出了五纵七横等国家干线建设规划。然而,全国公路建设仍然满足不了需求的增长。从水路运输来看,这些年来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呈负增长,而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分别增长了251%和454%。由于铁路、公路的瓶颈制约,沿海各大城市货运要走水路,内地相当多的货运量也改走水路。更为重要的是沿海港口吞吐量从2000年至今翻了一番,但港口能力明显不足。流通成本是制约商品流通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输可以扩大流通商品的种类和延展商品流通的范围。目前,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之间无论是陆路运输还是水路运输,都是既要途径更多的路程,而且耗时较多。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建成后,真正实现了环渤海经济圈人流、物流的闭合环状通道,从根本上改变了环渤海南北的铁路和公路运输路线,大大节省运费及时间,使得南北农产品、其他商品等加速流转。
第一,为农产品流通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快速通道。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粮食生产的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是我国粮食生产和安全保障的重要基地。东北经济区每年都有大批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要运往关内,但是面临出关难的巨大运输瓶颈。处于渤海南岸的山东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同样面临难以快捷北上的困境。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直线取道海上捷径,绕过山海关这处瓶颈,开辟了东北地区至山东省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最短运输通道,缩短沿线地区这些农产品储运的时间,加速农产品的流通和农业信息的交流,改变农产品的市场环境和需求状况,扩大了市场空间,加快了粮食产销区的衔
接,有力的推动了农贸市场的发展。
第二,南北互补品流通更快,种类更多。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东北地区在经济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大东北经济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种比较齐全,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以冶金、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共同构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产业。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比较活跃的增长极,原材料的短缺、高级技术人才的缺乏,以及所需设备对国外市场较高的依赖度,已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长三角、珠三角可以加强与东北地区在轻工、食品、电子等方面的交流。这种经济结构的互补性在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助推下,可以构建一条互通有无、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南北经济纽带。
(三)加强环渤海地区与经济腹地的良性互动,推动新一轮人流物流运转,为培育全国统一大市场创造条件
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网络的密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沿海省份的交通便利程度,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建设明显超过中西部地区。在我国中西部的大多地区,基础设施的短缺仍是困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实现交通网络等方面的无缝对接,才能促进区域商品的快捷流通。
1.环渤海地区加强了与其经济腹地的经济联系。对于处于环渤海南岸的山东省来说,在极力拓展与经济腹地的联系,加速建设山东省与内陆省份完整的高速公路运输网络,新的省际大通道建成后,山东将形成与京津塘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区、中原经济区和西北地区之间的便捷通道。对于处于环渤海中心位置的河北省来说,近年来在积极以加快港口、高速公路、铁路建设为重点,基本建成以港口为龙头的 东出西联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以强化沿海与腹地互动。东出就是利用河北省港口群和沿海综合物流体系,为华北、西北等地区提供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提高河北省及这些地区的开放水平;西联就是加强与京津、山西、陕西、内蒙古、鲁北、豫北等地的经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双赢共进。辽宁提出五点一线的一项关于全省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与其经济腹地内蒙古东部地区、吉林和黑龙江的联系。这些涉及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地区的经济腹地的交汇点即是环渤海地区,交汇点的焦点即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的纽带作用,而纽带的中心则是实现同三高速的南北对接,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修建对连接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地区的经济腹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渤海通道使得各经济腹地互相覆盖,加强了全国市场一体化发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成贯通了属于国家规划建设的五纵七横12条主干线中最长的同三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在胶东地区、苏北地区向西与新欧亚大陆桥、青岛-银川高速、霍尔果斯-连云港高速相接,加强了与中西部地区的经贸联系和合作。向南与京沪高速铁路、京福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等国家重点布局带相通,与长三角、珠三角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港澳台地区加强了联系。向北与哈大、京沈铁路、沈大高速相接,贯通了整个东北地区,使得东北、华北、西北等地区区域联系更为密切,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成为东西、南北方向上的物质、信息、资金、技术、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联系的纽带。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是这条纽带得以畅通的结点,是一个以点、轴带面最终使得这些地区形成互动的网络式发展格局,为逐步形成人流、物流、交通流、信息流等自由流动的区域共同市场,为国内商品贸易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四)加强我国与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国际商品贸易的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环渤海经济面临快速发展的极好良机,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使得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公路、铁路、水路综合运输网络中最发达、最灵活、最重要的枢纽,使得环渤海地区成为投资的热点,为加快制造业的转移奠定了物质基础,也对进一步推动我国与东北亚地区经济贸易的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东北地区是我国与东北亚地区加强经贸合作的桥头堡。我国的东北地区的北部和西部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蒙古国接壤,南面与朝鲜半岛相连,东部与日本隔海相望,具有国内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目前,东北地区具有与东北亚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和经贸往来的相对较完善的交通网络,有12条公路同朝鲜、俄罗斯、蒙古相连,有5条铁路分别与俄罗斯和朝鲜接轨,其中以大连为桥头堡,以哈大线和滨州线为通道的第一欧亚大陆桥是重要的国际大通道。这些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完善为我国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的经贸合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与东北亚地区加强经贸合作的中心。环渤海地区是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日益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地区的中心部分,也是中国欧亚大陆桥东部起点之一,居我国与亚太地区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枢纽地位。随着区域经济联系的日益密切,环渤海地区逐渐成为我国与东北亚加强经贸合作的中心。
东北亚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我国与这些资源富有国家开展资源贸易前景非常广阔。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煤炭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近50%, 远东地区的铁矿石储量占全俄储量的10%左右,石油储量超过150亿吨,俄罗斯每年通过铁路向中国输送1 000万吨左右的石油。我国与蒙古国也建立了良好的互惠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其矿石资源开发。日本经过十余年的经济结构调整,仍未完全摆脱困境。当前日本更加注重把国内结构调整与中国华北结合,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把开发西海岸的列为本国21世纪的战略目标。韩国提出重大经济举措之一就是把中国作为它的第二内需市场,同时重点开发与中国邻近的西海岸地区。中国、日本、韩国新的开发计划同时集中于该环渤海地区,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又使三国的相近城市在经济上存在着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交叉的依存关系。因此,可以预见,中、日、韩之间在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合作将呈加速趋势。
第三,渤海海峡跨海通道架起了我国通向东北亚地区的桥梁。发达的交通网络是区域合作的基础,交通运输是实现地区之间经济联系、加强商品贸易交流的物质手段,完善、配套的交通运输体系使得地区间的物流通畅,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如同一座跨越渤海的桥梁,打通了东北亚西部的贸易通道。它接通了与东北亚合作的桥头堡和中心地区,并进一步向南贯通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联通了我国的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向西与第二欧亚大陆桥相接,与我国中西部地区形成了良性互动,搭建了一条我国中西部地区、华东地区等通向东北亚地区的桥梁,同时也打开了俄罗斯远东地区资源南下的陆上通道,使第一欧亚大陆桥与第二亚欧大路桥实现了对接和联网,扩大了我国东北地区及俄罗斯重工、木材、化肥、粮食等物资与内地的交流,扩大华东地区轻工、食品、电子等物资与东北及俄罗斯的交流,加强了我国与韩国、日本的信息、科技、人才、商品交流,对推动区域经贸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结束语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不仅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是构建环渤海区域一体化交通体系的重要载体,对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将发挥重大作用;对完善全国交通网络体系、对拓展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腹地、进一步加强东北、华北、华东地区经济贸易的合作,将发挥重要的功能。它联通
了第一亚欧大陆桥、第二亚欧大陆桥,贯通了我国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对推动东北亚地区商品贸易的交流以及东亚经济一体化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魏礼群.世界跨海通道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魏礼群,柳新华,刘良忠.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渤海海峡跨海通道》课题组.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金凤君.东北地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周立群,祝茂.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尚存问题与对策[J].环渤海瞭望,2004(8).
王诗成,郑贵斌.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列为国家战略的可行性分析[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3(11).
有关国际经济贸易论文范文二:谈关于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反倾销问题的分析
摘要:反倾销是一种贸易政策措施,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由于世贸组织对反倾销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使我国成为反倾销的严重受害国,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试图探讨对我国进行反倾销的原因,并提出我国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反倾销;倾销;经营理念;价格承诺
一、反倾销问题的发展现状
反倾销是经常采用的一种主要的贸易保护手段。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原本是对立的,但发达国家在全球的经济主导地位和它扩张性的本质,决定了现在推行的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意志的体现。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推行他们自己的经济制度,作为要求他国参加国际经济的准则,从而达到掠夺他国资源和财富的目的。同时,发达国家又利用制度上的优势,以合法的理由为借口,通过更加隐蔽的方式设置贸易障碍,以保护其本国的自身利益,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因此,通过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发达国家既掠夺了他国又保护了自己。所以,对于国外的反倾销,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一种贸易保护的措施,而应将其同现行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联系在一起,认清其实质。反倾销是新贸易保护主义实行贸易保护的最高级工具之一,行之也最有效。它具有高度隐蔽性的特征,能够利用反不正当竞争的合法行为作掩护,实施贸易保护。
二、当前我国反倾销面临的形势
首先,进口产品冲击国内产业的趋势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按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2003年我国关税总水平由2002年的12.7%降至约11.5%,其中工业品由11.7%降至约10.6%,农产品由18.5%降至约17.4%;在非关税措施方面,将取消部分商品的进口配额与许可证,提高进口配额增长率和非国营贸易配额量。因此,在世界市场供求失衡、技术进步等因素导致的国际市场产品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进口产品冲击国内产业的趋势将进一步发展,我国进口宏观调控仍将面临较大的压力。
其次,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给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跨国公司重新调整全球生产布局,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步伐将明显加快。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一些新的产业领域也将逐步向外资开放。但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国际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同时,美国、欧盟、日本等世贸成员根据我国在入世议定书中的有关承诺,还在纷纷制定针对我国的过渡性保障措施和非市场经济的反倾销法案,这使我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工作面临的国际法律环境更为复杂,必将对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构成新的威胁。
第三,遵循世贸组织规则对调查机关依法保护产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世贸组织的规则对各成员的政府行为具有强制性的约束作用。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案件的调查和裁决中,要求调查机关的每一项调查工作都必须依法进行。WTO相关协议对调查机关的具体调查程序、信息披露程序、裁定与公告程序、透明度和非歧视等多方面的问题都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这对我国调查机关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我国应对国外反倾销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商会作用,加强政府宏观管理
我国外贸商会建设远远滞后于对外贸易的发展,一些本可以由行业协会来统筹管理的工作无法落实,造成了不良后果。一方面,商会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管理好行业的经营秩序,防止企业之间出现低价竞销的行为,减少不必要的内耗,使企业能够通过分享市场份额,达到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商会本身的特点,促进商会、商检、海关和企业的沟通合作,发挥商会的协调作用。对一些出口商品,只有商会核定符合行业协议价格的,海关才允许出口,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混乱。这样一旦被提起反倾销诉讼,就可以随时提供于己有利的证据,为有力抗辩作准备,改变被动应诉的局面。同时,加强政府交涉和管理。首先,国家有关部门要对不应诉或应诉不力的企业给予严厉制裁,将反倾销应诉与出口管理结合起来,制定真正体现谁应诉、谁收益的具体措施。加强企业自律,倡导公平竞争,处罚低价出口,力求把反倾销诱因降至最低程度。其次,需要国家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如规定出口定价,禁止低价出口,惩罚低价竞销者。还可以采取增加配额等优惠措施来鼓励优质产品的出口。尽快建立出口风险基金或反倾销应诉基金,有组织地开展反倾销应诉,终止国外的反倾销诉讼。
(二)转变企业经营观念,积极应诉
首先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一直遵循创汇第一、利润第二的经营思想,但是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必须使外贸出口企业尽快建立和健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使企业的经营目标转移到追求利润最大化上来。这样出口企业就能提高自律意识,着眼大局,考虑整个行业的利益,改变我国外贸中低价竞销、出口增量不增值的现状,为国家争得应得的利益。其次由于倾销指控一成立,其造成的损失不会只是某一家企业,而是整个行业、整个民族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因此要想胜诉,每一个涉诉企业必须团结起来积极应诉。这是因为单个企业往往难以支付高额的调查费用;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自信;难以详细了解国际反倾销法;缺少必要的技巧和谋略。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应诉反倾销案件
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和国际通行规则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是外经贸行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也是推进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整顿外贸经营秩序的需要。中国需要加速建立反倾销法律体系,以国际公认的反倾销法则来规范自己的竞争行为。这不仅是我国的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而且也是在国内市场进行反倾销执法的需要。这既可以保护国内企业的正当利益,又可以用来制约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反倾销的歧视。今后要加强对企业的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加大对某些不良行为的制裁,进一步完善反倾销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应诉国外反倾销案件
(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
一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引导企业多出口高技术产品,走内涵式增长道路。鼓励优质产品出口,让企业看到生产优质产品的经济效益数倍于劣质品,优先出口优质产品,限制劣质品出口,改变传统的外贸绩效评价指标,由量向质转变,由总额向附加值转变等。二是在提高商品档次的同时,争创世界名牌。首先,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商品的内在质量。其次,要积极运用非价格手段如商标、包装、公关、广告策划等组合策略来参与市场竞争。此外,在确定准备新进入的国际市场前,要了解该市场的产业结构与商品特点,尽量使我国出口产品与当地产品呈互补关系,从而有效地避免反倾销引起的麻烦。
(五)加快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提高反倾销能力
由于我国缺乏应诉国外反倾销方面的高级人才,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反倾销的能力。反倾销应诉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它要求必须具备经济学、法学、会计会等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说,只有懂会计、懂经济、有法律实践和一定外语水平的律师才能胜任反倾销工作。而目前这恰恰是我国律师队伍的薄弱环节。因此,一方面,司法行政部门、律师协会、名牌综合性大学、研究机构等各有关方面要重视综合人才的培养,给他们以机会参与反倾销工作,既可以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在实践中找出不足。另一方面,可以把一批长期从事反倾销工作的人才派到国外去学习,学习和掌握国外反倾销的一些法律法规、通行惯例、应诉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我国反倾销的应诉能力。当前可以聘请熟悉反倾销应诉业务、工作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起诉国律师作为我方的诉讼人进行应诉。
(六)在适当情况下提出价格承诺,争取反倾销的主动
价格承诺也是反倾销应诉可争取到的一种结果,是反倾销被投诉者与反倾销当局之间达成的一项提价协议。被投诉者承诺按提价协议规定的价格出口,可以消除因倾销对进口国造成的损害或损害威胁。所以,这种方法也能对进口国的损害作出补救,因而进口国在一定场合下也愿意接受。
实践中,欧盟对价格承诺采用得较多,而美国采用得较少,但并非不能争取。过去,我国的出口企业与欧盟达成过一些价格承诺的协议,后因我国的一些企业未能很好地遵守而导致欧盟不再愿意对我国采用。因此,今后我国企业应提高自身的信誉,在适当的情况下还应积极争取价格承诺,以期把握主动。
所以反倾销最初只是以保护国内产业不会遭到破坏为目的的,并不普遍采用,只有当国外产品有意破坏本国市场和生产时,才能采取这种措施。从各国的实际立法中我们不难看出,反倾销措施随着立法的深入而得到进一步加强,现在已成为最大的贸易壁垒之一。尽管进口国提出反倾销的出发点是正当的,但是实际上反倾销与理论上预期的目标相距甚远:反倾销实际上没有起到保护竞争的作用,而是变成了限制竞争的手段;反倾销也并没有表现为公平竞争,反而本身产生出不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陈铁军.充分利用WTO规则积极应对出口反倾销[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2,(04).
唐礼智.唐建中.外国对华反倾销透视及启示[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2,(10).
陈伟.我国出口产品遭遇反倾销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7,(01).
孟兰兰.反倾销对我国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7,(04).
宋伟.中国遭遇反倾销的宏观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J].经济与管理,2008,(11).
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Finch,C.R.Crunkiltion.J.R.(1999)CurriculumDevelopmentin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Planning,ContentandImplementation.Boston.AllynandBacon.
[2]王涛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改革[J].大学教育科学,2008(5).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论文范文二:网络经济在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而且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网络已经从最开始的为人们提供各种信息资源逐渐演变成为人们通过购物平台,人们使用网络在家即可完成物品购买,此种情况的出现推动了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方面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增长,而且还对国际贸易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对网络经济对国际贸易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经济;国际经济贸易;影响
近些年来,网络经济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而且其重要性也逐渐地突显出来,当前网络经济已经对国际贸易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鉴于此种情况,应该对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影响进行了解,对其积极的影响进行推广,不利的影响则给予改进。
一、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一)积极方面的影响。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有积极的一方面,也有消极的一方面,本文对两方面影响都进行了分析,首先是积极方面的影响,具体影响如下:第一,可以减少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很多人会从国外购买物品,这就是国际经济贸易。在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中,从国外购买商品不仅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还需要办理很多的手续,这样不仅延长了贸易时间,而且还增加了贸易成本,但是网络经济不同,人们可以直接从网络上下订单,当国外企业收到订单之后就可以发货,货物会直接送到买家手中,这样的交易方式减少了中间环节,而且还节省了时间,所以说网络经济的出现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国际经济贸易的效率,而且还降低了成本[1]。第二,加快了全球市场形成的步伐。网络经济优势在于不受地域因素的限制,无论是你身在哪里,只要有网络,就可以从世界各地购买你想要的物品,这种新型的交易模式很受人们的欢迎,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等融入到了这个大市场中,全球性市场的形成步伐逐渐加快。另外,网络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催生了一些新贸易方式的出现,比如说,在国际贸易交易中,物品订单、提货单以及发货单等都需要交给相关部门审核,在这一过程中,电子商务可以将纸质信息转换为电子数据信息,然后通过网络传输给相关部门,此种新型的贸易方式就是网络经济对全球经济贸易产生积极影响的体现之一。第三,提高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在我国贸易中,服务贸易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快,而电子商务的应用则提供了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2]。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服务贸易交易的成本降低,其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而电子商务又和商业贸易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说,在此种情况下,我国的旅游业、工业以及移动电子商务等贸易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使我国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消极方面的影响。网络经济的发展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也有着消极的影响,本文对这些消极影响进行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使国际贸易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有很多网络黑客会侵扰,而且网络交易所采用的网络资金支付方式也会存在着安全隐患,这样的情况就使得国际贸易面临更大的安全风险。另外,在网络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犯罪的现象与日俱增,此种情况的出现也使得国际经济贸易面临着严重的安全风险。第二,暴露了我国物流发展水平落后的弊病。在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网络来开展的国际经济贸易离不开物流行业的支持,要知道,国外的货物若是想要运送到买家手中,就必须要通过物流来进行配送,而当前我国的物流发展水平和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表现出来的:首先,物流信息系统较为落后,对物流信息的更新不够及时;其次,物流一体化发展还存在漏洞;再次,物流专业方面的人才比较匮乏,当前人才紧缺成为了制约物流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最后,物流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和电子商务等类型公司的战略性合作不够全面[3]。第三,导致人才紧缺局势更加紧张。电子商务是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因为其发展时间比较短,所以国家对此方面人才的培养体系还不是很健全。也就是说,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了与之相关的课程,但是因为此课程是新开展的,所以教师的教学经验等多方面都还存在问题,这样就使得此方面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另外,高校培养出的电子商务人才就业率比较低,此种情况使得就业现状和人才需求不平衡,两者处于矛盾状态,这一情况的在加剧了人才紧缺局势的同时,也使得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
二、推动网络经济更好地影响国际经济贸易的措施
(一)对网络知识进行宣传。若是想要促使网络经济进一步的影响国际经济贸易,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网络知识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企业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电子商务是新兴产业,有很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此产业的重要性,针对此种情况,应加强网络知识的宣传,提高企业对此重视程度,然后促使企业能够从电子商务中发现新的商机,并将电子商务带出国门,成为国际经济贸易开展的新渠道。
(二)对产业结构进行升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而且还是制造业大国,有很多产品都是中国制造,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在国际市场中处于中下层,所能开展的工作都是较为简单的,并且没有技术含量,还会对环境等造成破坏的工作,而产品中的核心技术则掌握在其它国家中,这样的产业结构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4]。针对此种情况,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我国应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扶持本土企业,尤其是一些生产高科技、无污染以及多功能产品的企业,只有这部分企业提高了竞争力,我国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才能提高自身地位。
(三)为网络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在网络为主的时代中,国际经济贸易竞争中是否可以处于优势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此种情况,国家应该为网络发展构建良好的环境,解决网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安全风险等,然后应该将国内的骨干网络集中起来,以此来拓宽我国网络在国际市场中所占比例,增加网络的覆盖率,以此来促使我国的网络经济发展能够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网络应用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会参与网络购物,而且网络购物人数以及购买商品数量正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网络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同时还对国际经济贸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针对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若是其影响是积极的,那么就应该进一步的发挥其作用,若是其影响是消极的,则应地消极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促使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所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能够加快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师如男,袁玮顺.网络经济对国际经济贸易影响的研究[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4,(11):33-35.
篇4
2.进口贸易
在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体制,进口了一部分有毒废弃物,严重威胁我国的生态环境。例如,在我国广东沿海地区,部分乡镇企业为了获取经济收益,进口大量有色金属废渣,以及部分有毒废弃物,在废弃物进行再生的过程中,将会严重污染我国的生态环境。
3.国外投资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之后,部分外国企业逐渐进入我国,尤其是跨国公司,外国企业的进入会为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生产技术以及控制污染的主要设施。但是,也会存在很多问题,外国企业在投资我国企业的过程中,由于我国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进而将污染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我国。因此,面对上述问题,如果我国不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环境壁垒
现阶段,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切入点,通过立法形式,制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制定大量环境准则,以阻碍外国产品的进入。这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出口更多的产品,使其无法赢得市场竞争力。
二、强化我国环境保护与国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
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应当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断强化环境质量,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1.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1.1建立健全绿色贸易壁垒研究机制。现阶段,为使我国环境保护与国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相关管理部门应当经常开展二者的理论研究会议,收集各个国家与绿色壁垒相关的信息,尤其是影响我国出口的绿色壁垒,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如果发达国家违背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即非歧视原则,不能科学、合理的利用绿色壁垒,我国应当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此外,我国应经常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共同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1.2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最近几年,我国虽然已经签署了与贸易相关的环境保护公约,但是,却没有明确规定法律法规的具体细则,并且大部分法律法规仍旧停留在行政立法阶段,并且立法层次也有待提高。此外,我国还应不断改进环境标志制度,在完善环境标志的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出口产品质量标准、制造工艺以及产品认证的过程中,应当严格依据国际基本标准和原则,进而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其次,我国应强化管理进口商品的各个环节,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严格审查外资产品进入的各个环节,以免外资企业将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如果外资企业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应当进行严格的整治,以达到我国环境标准的要求。
1.3调整和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
在国际竞争的过程中,我国应依据自身发展的实际,科学、合理的配置资源,对于部分附加值较小的初级产品,应当限制其出口。此外,我国应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的切入点,不断强化出口产品的环境保护标准,以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出口与国际标准相符合的产品,不断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以实现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应当解决微观问题。
2.1树立绿色的营销理念。绿色营销是指: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准,通过使用营销工具,满足社会需要的经营销售活动。因此,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以环境保护与国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为基本原则,以环境保护为企业的经营理念,以绿色消费为主要的切入点,进而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贯穿于企业生产各个环节,以使企业经济收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变化需求,进而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强绿色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于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应考虑是否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如果企业获得国际绿色环境标志,通过使用绿色环境标志,以不断强化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环境保护的标准,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据较大比重,加快我国企业的发展进程,以使我国经济稳固的向前发展。
篇5
2.户籍管理信息化的数据流
户籍管理信息化的数据流从新生入学起,即开始建立,直至学生毕业离校户口迁出。新生入学前,进行基本数据准备。学生开学报到前,在户籍管理信息系统中选择迁移户口或者放弃迁移户口。迁移户口的新生自助填写一些内容信息,包括户口迁移证上的“出生地”“籍贯”“原住址”等。新生自助填写的信息经过保卫处核定后,生成正式的在校生数据库。在校生能够办理借用常住人口登记卡、补办身份证、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等业务。毕业生能够在户籍管理系统中办理户口暂存和户口迁出。教职工数据流与学生完全相同’使用相同的数据结构。
3.户籍管理信息化的功能模块
户籍管理信息系统分为PC端和移动端两大平台。经过调研,学校99%的学生使用微信。因此,微信平台作为户籍管理信息化的重中之重进行开发推广微信平台分为新生、在校生、毕业生三个基本模块。第一’新生模块。新生在报到前,户籍管理系统中已经存在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学号等。新生只要有微信,通过身份证号和学号即可实现微信号与户籍管理系统的绑定。新生在绑定微信号后,如果学生自动放弃迁移户口,签订放弃协议。如果迁入户口,学生自助输入“户口迁移证”上的相关信息,包括“出生地”“籍贯”“原住址”等内容。第二,在校生模块。保卫处在核准新生自助上传的信息后,生成在校生数据库。在校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预约借用常住人口登记卡、补办身份证、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等业务,预约成功后,会返回微信通知。此外,微信平台还具有提醒功能、黑名单功能。例如:学生借用常住人口登记卡的时间默认为8天,还有1天到期时,平台会自动发送微信通知。学生超期归还常住卡,则自动拉入黑名单,同时也会发送微信通知。拉入黑名单后,学生用户则不能在微信平台预约办理任何业务,直至管理员在后台解锁。未将户口迁入的非京籍学生也可以在微信平台预约办理暂住证等业务。第三,毕业生模块。由于北京市留京指标的特殊性,北京市教委制作留京报到证、北京市人社局下达留京接收函的时间节点在毕业当年的12月31日。因此,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在毕业时将户口迁出,大部分学生是要申请户口暂存学校,等待单位下达留京指标或者再寻找能够解决北京户口的工作机会。学校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方便,允许户口暂存学校半年。申请暂存户口的学生要在微信平台申请,但如果毕业前确定户口迁移方向,那么,毕业生就可以在微信平台直接申请将户口迁出。
二、户籍管理信息化的启示
从学校户籍管理信息化的工作实践来看,从提出信息化构想和设计方案,到信息化落实历经三年多时间,有以下几点启示:
1.资金保降是户籍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户籍管理信息化的最大难点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资金问题。资金不到位,再好的构想和设计都是一纸空谈。因此,没有领导层对信息化的大力支持,户籍管理信息化是不能实现的。
2.信息化创新思维是户籍管理信息化的原动力户籍管理者的信息化创新思维,是户籍管理信息化的原动力。如果户籍管理者本身没有信息化创新思维,那么,户籍管理信息化便失去了原始动力。只有户籍管理者本身不断用信息化创新思维来考虑工作实际问题,户籍管理信息化才能取得进展。
3.流程再造是户籍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不是灵丹妙药,必须依托网下工作流程再造。一是要工作任务分解,面向全校的户籍管理工作要分解到学院,尤其批量办理新生和毕业生户籍业务时,如果不这样,即便是信息化也不能产生高效率。二是要简化工作流程,信息化在使用流程上必须简单、简洁,减少设计层级,否则,信息化反倒是使用起来效率很低。
篇6
1.2电子商务的特点
电子商务是一类崭新的商业体系,它的特征比较突出:运用互联网网络的通信技能,其对象是商业项目,使各类数据能够被度量、操作、整合、传播,在全世界区域内展开商业项目,使每个步骤高效整合变成一个总体,便捷迅速,安全保障,节省开支。
2电子商务在经济贸易中的影响
2.1有利于外贸的良性发展
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有着关键作用。电子商务为交易两方供应了方便快捷的交流途径,削减了制造方与购买方间的距离,使当下的市场效益数据能够被度量、操作、整合,削弱了对实体的要求,节省了买卖双方的各个能源的开支。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多国之间的商业项目也逐渐增多,多国之间的贸易项目也得到了催化。同时电子商务有利于外贸数据交流准时高效,能够彻底合理地对比各个国家企业的强项,在世界市场效益中搜寻最适合的商品,加入各国的任务分配之中,使任务分配的效率逐渐提升。在此基础上,有利于企业不停整改深化,在提升制造效率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强化自身能力水平,推进各个国家贸易的开展进程。
2.2促进经济贸易的结构调整
在当下的市场效益中,人们越来越欣赏每个产品的特色,特别是电子商务为人们供应了实现各种要求的途径,商品的特色催化了诸多崭新商业,这类崭新的商业也加入到联盟分配任务之中,不停竞争,推进社会的物竞天择,完善了市场效益体系。与此同时,也强化了能源利用效能、制造效能,削减了开支,完善了各种能源的分配。在效益体系整改的进程中,大规模的公司可以借助电子商务来分析社会的特色强项,不停地强化技能,增添工作室,提升工作水平,进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虽然电子商务可以让各类企业实现网络销售,但是中小型公司只能依照经济趋势,灵活地开展制造,将重点放置于社会对于商品特色的要求上,及时高效地实现社会愿望。大规模地公司和中小规模的公司都运用了电子商务,都是为了在社会中开展竞争,但是营销策划却大相径庭,这为当下市场效益的体系整改提供了关键的借鉴作用。
2.3扩展人民消费方式
通过分析雅虎2012年的年度报表,可以发现阿里巴巴2012年总销量达到了一万亿元。众人皆知,阿里巴巴网络交易都是用以实现人民的生活需求,通过分析消费总额可以看出当前外贸交易途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以往依靠于实际商品和店铺的购买途径,转变为当下依靠互联网进行交易的途径,并且电子商务扩大了人们对于商品的选择范围,科学地运用互联网能源对商品的价位和效率展开比较,削减了购买方与供应方的间隔,科学地运用了供应方的各种信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运用电子商务购买自己所需或者心仪的商品,通过简易的步骤,就能够浏览诸多产品,商品的各个属性(比如外形、材质、功能等)显而易见,并且不停完善的售后服务保证了人们消费的权益,因此电子商务不只提供了全新的交易手段,同时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标准。人们交易手段的变革、生活标准的提升都标志着市场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也牵动了中国构建小康时代的进程。
3在经济贸易中发展电子商务的策略探索
3.1建立、完善电子商务法律和制度
美国、欧盟等电子商务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我国也不例外。虽然中国已经相继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办法》《、电子签名法》等法律规范,但仍然不能满足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需要,我国应该尽快推出操作性强的电子商务税收等法律和相关市场规范,对不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要尽快进行修改,为推动电子商务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与指导。
3.2提高贸易的信息化水平
公司的数字化能力要求公司不停优化电子商务的认知,培养更多的电子商务有关的技术人员并且加大有关技术的应用,保障与全国电子商务之间的交流,加强公司数字化的变革。市场效益中体系的科学配置通常会使效益总体获得巨大利润,完善市场效益体系,各国依照能力和范围来分配任务,整改效益实体中电子商务和实际商务的比重,推进市场效益体系的完善深化。
3.3完善贸易信用体系的建设
诚信模式的构建与销售方、供应方的效益紧密相关,不断深化诚信模式可以为销售方、供应方构建和谐、公正的贸易环境。所以,在贸易进程中,销售方、供应方都必须重视自身信用,依法办事;有关机构和部门必须重视领导诚信模式的构建,并开展统计配置;与贸易相关的其他方必须先评估销售方、供应方的诚信。
3.4完善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和谐的法律氛围可以保障电子商务的安全,此方式不仅为销售方、供应方提供了安全保障,还使销售方、供应方可以遵照法律办事。营造一个优良的法律氛围,要求有关部门不停地观测、分析社会趋势,构建有关的法律制度,保障销售方、供应方的权益;在市场效益中的每一方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使得电子商务的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
篇7
(三)实施本地化经营发展战略本地化经营发展战略是我国同拉美国家经贸关系更进一步的重要保障,企业在拉美国家进行投资经营的时候,应当积极探讨本地化经营策略和方式,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形式、经济发展方式和居民消费特点等等,利用技术、管理和资本运作等相关软实力增强竞争优势,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积极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要素等等,不断增强投资给当地人带来的实惠,这不仅能够增强当地人对我国企业的接受度,而且有利于良好企业形象的塑造。
(四)尽快建立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经贸合作方式目前,在拉美国家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大都是我国知名的大型企业,如中粮油、中国电信、华为集团等等,但是我国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资本、技术、市场营销等影响因素,与拉美国家相关企业的合作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双边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未来,应当积极鼓励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经贸合作方式,深化双边经贸关系的内生动力,进一步体现我国中小型企业适应性强、发展灵活的明显特点,国家应当在投资项目指导、投资制度说明以及拉美国家地区基本情况等方面给予中小型企业一定的指导,不断优化中小型企业的投资环境。
篇8
(二)积极拓宽我国与拉美国家之间的外资合作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经济增长点的调整,将拉美地区作为新的投资热点比较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当前,我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大部分集中在资源开采、制造业等少数领域,并且随着国家之间能源资源争夺的越演越烈,这种投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外资合作领域。投资企业在进行外资投资领域选择的时候,应当将投资眼光集中在能源合作、生物能源技术合作、农业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拓展投资领域,调整投资产业分布,强化产业链合作环节,不断推动我国与拉美国家直接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本地化经营发展战略
本地化经营发展战略是我国同拉美国家经贸关系更进一步的重要保障,企业在拉美国家进行投资经营的时候,应当积极探讨本地化经营策略和方式,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形式、经济发展方式和居民消费特点等等,利用技术、管理和资本运作等相关软实力增强竞争优势,在经营发展过程中积极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要素等等,不断增强投资给当地人带来的实惠,这不仅能够增强当地人对我国企业的接受度,而且有利于良好企业形象的塑造。
(四)尽快建立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经贸合作方式
目前,在拉美国家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大都是我国知名的大型企业,如中粮油、中国电信、华为集团等等,但是我国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资本、技术、市场营销等影响因素,与拉美国家相关企业的合作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双边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未来,应当积极鼓励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经贸合作方式,深化双边经贸关系的内生动力,进一步体现我国中小型企业适应性强、发展灵活的明显特点,国家应当在投资项目指导、投资制度说明以及拉美国家地区基本情况等方面给予中小型企业一定的指导,不断优化中小型企业的投资环境。
篇9
(一)吸引外资存在困难发展国际贸易最重要的就是资金的周转,而招商引资恰恰就是吸纳资金的必要基础,但是国际市场的复杂性以及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使得我国在对外引资方面出现了一定的难题。主要的原因在于:第一,金融危机的蔓延,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很多发达国家在对亚洲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时变得异常谨慎,而且流入的资本也在大幅度缩水,种种因素都对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第二,很多新兴的地区都加入到招商引资的队伍当中,这样更加加剧了我国在引资方面的压力,使得我国原有的资金很难支撑起本国贸易的发展。
(二)我国整体经济的波动幅度较大现如今,各国的经济发展日益密切,在如此不安的环境下,国际性的波动自然就更容易出现,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这些不安的经济波动很容易影响到在全球化发展中的国家。尤其是我国,我国的市场在发展中尚不是十分成熟,如果遇到外部的冲击非常容易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去冲击,最终使我国经济的整体出现分裂。
(三)在某些方面影响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被逐渐显露出来,在这样的条件下,产品本身的科技含量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对我国整体的贸易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如今,信息密集型的服务化产业逐渐走向世界市场,并具有着占领市场的趋势,但是我国的服务产业的信息化发展较为落后,如果缺乏科学的改革,我国的对外贸易一定很难适应当前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
(四)国家在市场融合上存在着障碍区域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大地减少了国与国之间投资的障碍,也减少了贸易壁垒的产生。但是,各国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文化差异,而且形成的是一种竞争的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国与国的发展、融合,无法真正形成规模化发展。
三、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经济
(一)立足于高新技术领域,发展技术产业贸易我国应当及时抓住跨国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实施的战略与技术,把握住资本本身溢出效应,从而实现本国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应当在原有的产业基础上,不断开拓市场,为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提供一定量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从而立足于技术领域,实现技术性产业饿的出口贸易发展。
(二)积极拓展贸易空间,实现多元化发展第一,我国应当积极落实并完善出口退税工作,完善出口信贷或者信用保险等政策措施,从而保证出口退税的稳定性,有效地扩大信用保险的覆盖范围。第二,我国应当继续完善海关、质检等方面的工作,尽可能地提高贸易的便捷化水平。同时要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海外的新市场,坚持以质取胜,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利用贸易法对自身形成保护在现阶段的贸易发展中,我国应当重视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冲击与损害,制定出相应的对策,积极地参与制定或修改贸易准则,从而更为有效地维护我国正当的贸易权利,以防一些贸易伙伴通过贸易规则的解释权或者制定权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我国应积极地参与到国际性的贸易组织中,对整体的运行进行参与和管理,从而防止一些贸易方单方面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造成我国贸易出现问题或者是不确定的隐藏式风险。
篇10
3.国外投资。自从我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之后,部分外国企业逐渐进入我国,尤其是跨国公司,外国企业的进入会为我国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先进的管理理念、生产技术以及控制污染的主要设施。但是,也会存在很多问题,外国企业在投资我国企业的过程中,由于我国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进而将污染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我国。因此,面对上述问题,如果我国不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环境壁垒。现阶段,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切入点,通过立法形式,制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制定大量环境准则,以阻碍外国产品的进入。这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出口更多的产品,使其无法赢得市场竞争力。
二、强化我国环境保护与国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的主要对策
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应当处理好环境保护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断强化环境质量,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1.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1.1建立健全绿色贸易壁垒研究机制。现阶段,为使我国环境保护与国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相关管理部门应当经常开展二者的理论研究会议,收集各个国家与绿色壁垒相关的信息,尤其是影响我国出口的绿色壁垒,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防范对策。如果发达国家违背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即非歧视原则,不能科学、合理的利用绿色壁垒,我国应当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此外,我国应经常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共同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
1.2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最近几年,我国虽然已经签署了与贸易相关的环境保护公约,但是,却没有明确规定法律法规的具体细则,并且大部分法律法规仍旧停留在行政立法阶段,并且立法层次也有待提高。此外,我国还应不断改进环境标志制度,在完善环境标志的过程中,应当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出口产品质量标准、制造工艺以及产品认证的过程中,应当严格依据国际基本标准和原则,进而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其次,我国应强化管理进口商品的各个环节,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严格审查外资产品进入的各个环节,以免外资企业将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我国,如果外资企业存在环境污染问题,应当进行严格的整治,以达到我国环境标准的要求。
1.3调整和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在国际竞争的过程中,我国应依据自身发展的实际,科学、合理的配置资源,对于部分附加值较小的初级产品,应当限制其出口。此外,我国应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的切入点,不断强化出口产品的环境保护标准,以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出口与国际标准相符合的产品,不断扩大我国的对外贸易,以实现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2.企业应当解决微观问题。
2.1树立绿色的营销理念。绿色营销是指: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准,通过使用营销工具,满足社会需要的经营销售活动。因此,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以环境保护与国际经济贸易协调发展为基本原则,以环境保护为企业的经营理念,以绿色消费为主要的切入点,进而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贯穿于企业生产各个环节,以使企业经济收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变化需求,进而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2.2加强绿色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对于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应考虑是否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如果企业获得国际绿色环境标志,通过使用绿色环境标志,以不断强化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环境保护的标准,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使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占据较大比重,加快我国企业的发展进程,以使我国经济稳固的向前发展。
篇11
1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应用
1.1电子商务的概念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应运而生,电子商务其实是一种以依靠互联网为主,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在特定的方式下,进行全球的商业贸易,实现网上交易、网上洽谈、金融活动等综合性的服务活动的一种商业运营模式。
1.2电子商务在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与传统的商务活动相比,更加有助于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寻找优质的贸易伙伴。开展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有贸易伙伴,使用电子商务寻找贸易伙伴,将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以及资金的投入,更加不会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1]。第二方面是在网上进行洽谈。贸易洽谈是国际贸易业务非常重要的一步,互联网的独特优势能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处理功能,交易的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跨地域的进行交流。第三方面是进行网上交易。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的交易更加的直接,省略掉了很多中间环节,节省了交易的时间和费用。
2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2.1缩减了交易流程,实现了电子化
电子商务正在改变着国际经济贸易业务的流程,无纸化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无纸化贸易已经实现远程、自动交易[2]。电子商务缩减了贸易流程,避免了重复的操作,大大节省了成本。
2.2有利于中小企业加入国际贸易中,实现多元化
要想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占据一席之地,需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掌握全新的经营模式,利用电子商务减少企业支出成本,掌握大量市场信息资源。我国目前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很多都是中小型企业,企业缺乏大量的资金,没有突出的特色,很难和国际大品牌相抗衡。如何才能在国际的舞台中崭露头角,成为很多小型企业老板思考的问题。电子商务的引进,给这些企业家们全新的思维模式,电子商务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商机,同时,能够使企业快速的适应市场的变化,赢得市场的先机。
2.3电子商务引进了虚拟的市场,增加了交易的危机
国际贸易交易全球化,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电子商务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市场,进行交易。虚拟市场跨越了地域、时间的限制,使全球的商品信息更加的公开、全面,有效地避免了进出口商品信息不符,进而增加了同类商品的竞争性,充分的发挥了市场价值规律;电子商务的运作增加了交易的风险,电子商务主要应用于国际贸易的交流,但是在虚拟的世界,很容易引起交易中的风险,网络黑客的侵袭,支付方式的信用安全以及交易商品的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在电子商务交易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给交易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2.4企业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企业出现危机
我国很多贸易公司长时间以传统的方式进行贸易往来,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特别是电子商务方面。因此,在运行电子商务贸易往来过程中,企业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出现的问题,导致企业出现危机。
3电子商务背景下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策略部署
3.1培养电子商务全方面的人才
对于电子商务一个全新的经营模式,我国仍然处在一个初级阶段,电子商务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提高我国整体的竞争力,然而人才的缺乏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国的发展速度。因此,我国政府要改变高校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轨现象,提倡高校培养实践能力强、理论基础扎实的综合性人才[3]。
3.2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氛围
电子商务逐渐成为现代国际贸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加快了我国与世界接轨的脚步。在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我国积极的参加到国际贸易当中,但是仍然处于非常弱势的群体,缺乏自己的核心价值,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融入到国际贸易当中,给我国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机遇,使我国能够立足于世界的竞争当中。营造良好的商务环境,使电子商务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为企业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3.3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要想适应快速发展的国际经济贸易的进程,我国企业需要充分的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掌握最先进的经营理念,从而应对出现的各种问题,使电子商务融入到企业当中,为企业创造全新的价值,从而使企业屹立于国际贸易的舞台。
4结语
作为新世纪最具有潜力的电子商务,必将影响全球的国际贸易。我国要想屹立于全球经济贸易当中,需要高度重视我国的电子商务,将电子商务作为我国与世界接轨的重要工具来对待,利用电子商务推动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充分地利用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方面带来的机遇,将推动我国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翁海杰.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企业文化,2013(8).
篇12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产品的价格、质量和技术含量作为出口竞争力的要素,很少考虑其它标准。随着环境保护问题的全球化趋势,进出口产品的环保标准越来越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热点。发达国家一方面不惜投入巨资发展环保产品,实施补贴政策;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法规、环境标志、绿色标准等制度,为其产品树立良好的形象。这些政策和措施大大地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将产品的“环保标准”作为竞争力要素,在我国可以产生两方面的优势:其一,环保产品兼有带动高新技术发展和促进企业改革的双重特点。它针对有关企业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低等问题,目标明确地要求企业从解决环保问题入手,促使产品生产向技术水平高、资源利用率高、污染尽可能少、经济效益好等方面改进,使环保产品的生产成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切入点;其二,可以充分发挥我国产品在价格方面的优势,避免所谓“低价倾销”或政府补贴之类的无端刁难。按照世界贸易组织修改后的国际补贴与反补贴规则,环保产品的这类补贴属于不可申诉的补贴范围。因此,我国既可以名正言顺地对环保产品提供专项补贴、低息贷款,又可以进一步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大大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我们可以通过“以内需促外贸”的途径,大力发展环保产品,促使出口产品符合环保标准。要消除那种“产品不外销就不能促进外贸发展”的错误观念,要让企业家明晰“绿色壁垒”问题,辨识高增长中的潜在危机和巨大的内需市场的关系,引导我国企业开发比较绿色环保产品,迎接WTO挑战。据世界银行1997年一份报告说,中国每年空气和水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就相当于GDP的8%,也就是说基本抵消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成就。为此,我国在21世纪初计划的环保总投资将超过5000亿元。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外国企业必将以中国“入世”为契机大举进入,我国企业如果无动于衷,就会坐失发展的良机。
2.以基地带动环保产业发展
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贸易叫做环境贸易,主要包括环保产品和服务的贸易,以及环保领域内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现在,国际上的环境贸易额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多半为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所占有,连东南亚国家也达到500多亿美元,而我国每年仅有0.2亿美元的环保产品出口,发展差距相当大。中国加入WTO后,如果不大力发展环境贸易,在这方面的出口差距不仅要拉大,而且国内环保市场还要被发达国家占领。
发展环境贸易的核心是发展环保产业,就产品而言,它可以独立形成多种符合环保标准以及环境要求的产品类别和体系。在产业发展上,它仍然要依托在其它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它产业已经形成的技术、人才和资金,进而形成自己的产品、营销和服务。正因为如此,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不惜投入巨资,率先以高科技为动力发展环保产业,亚洲的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也竞相大量投资环保产业,并优先加以扶植。我国的环保产业近几年来以高于30%的速度增长,产业实体已有8000多家,但是年产值却不到40亿元。究其原因,主要是乡镇和私营企业所占的比重很大,生产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工艺技术落后,产品和工程质量不高,难以大规模地形成系统的技术和产品体系。当务之急,一是要努力寻找主导项目,引进高科技内容,以科技为动力、以项目为纽带、建立产业集团,尽快地形成产品系列和工业体系,实现规模经营。二是要积极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转产、改制,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和龙头作用,以此来实行对环保产业的政策扶持,增加投资、降低成本。只有这样,我国的环保产业才能实现由粗放式向集约化方式的转变,真正获得大发展。
发展环保产业的关键是找准并确定主导项目后,再根据市场条件建立环境贸易基地,以便进一步实现集约化经营,向国内外推进环境贸易。环境贸易基地应具有带动周边经济、辐射国内外市场的功能,它是在原有外经贸发达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如果没有产品市场,环境贸易便无法开展。环境贸易基地可以相对集中一些工业实体,形成环保产业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按照“清洁生产”的要求生产环保产品。同时,环境贸易基地也有利于吸引和集中众多的优秀人才,有利于直接对外招商引资,有利于国家实行扶持政策,有利于通过市场大规模地筹措资金。总之,能够集中许多有利条件的环境贸易基地,必然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放大效应,为环境贸易创造大发展的良机。
二、以“多极化”遏制国际金融霸权
1.金融自由化的实质是为了实施金融霸权
所谓金融霸权,就是一个国家或集团利用其业已建立起来的霸权地位,通过强制推行金融自由化打开别国金融市场,进而利用其货币的特权地位、攻击性的金融投机和国际资本流动来剥削其它国家,干扰乃至控制其经济。美国利用美元霸权、投机资本、衍生金融工具、政治霸权以及高科技力量,已经确立了金融霸权地位,实现了对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在中国加入WTO问题上,美国一直要求中国开放金融市场,目的就是有利于实施其金融霸权。分析金融自由化的实质,我们就能避其锋芒、指其要害,采取积极进取的对策。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约有3750亿美元在美境外流通,使美国每年约获益150亿美元,占其GDP的0.2%。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却不必对等地或干脆不负责任地偿还它们。美国可以通过美元贬值,既减轻外债负担,又刺激出口,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当美国出现经常账户逆差时,可以通过印刷美钞来弥补赤字,维持国民经济的平衡,将通货膨胀转嫁给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现金融危机时,美国可以通过货币政策的变化把部分损失转移到世界各地。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大量输出流动资本,通过投机性的运作,利用金融自由化在国际间追逐高额利润。他们利用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良好环境,以金融自由化为契机,大举进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证券和房地产之类的市场,造成配套本币的贬值,诱使本币升值,造成进入国经常帐户的逆差。一旦时机成熟,他们便带着丰厚的利润大量抽逃资本,却给东道国造成短期内无法弥补的资金真空,导致货币过度贬值而出现金融危机。
国际游资的投机性运作制造了这样一种“金融怪圈”:游资利用金融自由化无序地流入一个国家,破坏了其原有的资金平衡,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为抑制通货膨胀,该国就必须提高利率,而高利率又进一步使国际投机资本趋之若骛。为了摆脱这种恶性循环,这些国家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助,并且要接受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的苛刻条件。我们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已经看到这种活生生的事实,由发达国家制造的这种“金融怪圈”,不但为他们攫取了大量利润,而且使3000多亿美元的外资由东南亚转向美国。它促进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却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金融危机。
发达国家还把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作为攻击对象,以利于他们进一步实施金融霸权。从国际贸易初期的“海琴业务”,到现在一系列的金融衍生方式,活跃在金融市场上的这类游戏规则都是发达国家利用金融霸权地位制定的,这些规则旨在加强发达国家的金融霸权地位,发展中国家得到的往往是短期内的虚假繁荣。当他们利用游戏规则捅破自己吹起的经济泡沫后,不但掠取惊人的利润,制造了金融动荡,而且乘人之危,以低价收购危机国家的企业和金融机构。
2.运用“多极化”来遏止“金融自由化”
金融霸权国要达到金融侵略和剥削的目的,必须掌握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拥有巨额的国际投机资本;二是利用金融市场自由化;三是操纵金融游戏规则。中国加入WTO后,绝不能像“入世”前那样被动性地只能执行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而应该积极参与制定或修改有关规则。常言道:“他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根据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多极化”格局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制定以下有利于主动进攻的对策:
(1)以“多极平衡体系”化解“以霸权掠取比较利益”的倾向。当今世界存在着“三区三对成三角”的战略格局。所谓“三区”,就是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和大东亚的经济发展区域;所谓“三对”,就是每两个经济发展区域组成相互作用的一对;一对是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东亚构成环太平洋的合作,即亚太经合组织(APEC);一对是NAFTA与EU构成跨大西洋的合作,即拟议中的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一对是欧盟与东亚构建跨印度洋的亚欧合作,正在通过一年一度的亚欧会议来实现这个目标。以每对为一条边(或称一条经济链),就形成了全球性的国际经贸“大三角”。在这个大三角体系中,处于一极的美国,正凭借其霸权地位向各国推行其金融霸权,从不对称的局部发展中攫取较多的利益;处于另一极的欧盟,则通过加强欧洲联合的努力与美国抗衡;中国处于东亚这个经济高增长的第三极中,一方面受到来自美国金融霸权的压力,另一方面却受到欧盟对亚洲新战略的鼓舞,欧盟在《走向亚洲新战略》的政策中明确地强调:要发展双边和多边关系,加强投资与金融方面的经济合作,并特别强调与中国发展全面的合作关系。欧元和日元已经对美元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日本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但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却经常被一些变数搅得升降不定;欧元启动以来持续疲软,欧洲央行可能会继续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却强调维持联邦基准利率不变,致使欧、美利率调整的趋势不同,有利于维持美元走强而使欧元失宠。很显然,欧元、日元必将与美元长期地抗衡下去,其结果必然动摇美元的霸主地位而产生一种平衡关系。我们只要注意把握机遇,适时适量地利用这种抗衡关系,就可以促进我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和技术合作,增加吸收外资、调整外汇储备结构,化解那种“以霸权掠取比较利益”的金融霸权倾向。
(2)以“极坐标的市场体系”拨转开放金融市场的单方指向。东南亚金融危机表明:陷入危机的国家基本上都存在着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而这些国家却将其出口导向战略定位于以矛盾因素构成的直角坐标系中。在金融自由化的前提下,由矛盾要素构成的金融市场最容易遭受国际金融投机的攻击,进而被扭曲并陷入金融动荡的怪圈。
我国的金融结构也存在着矛盾问题,现在,我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入世”的条件,在处理好现有矛盾的同时如何对外经贸发展进行战略定位呢?我国应抛开那种以矛盾因素建立直角坐标系的定位法,可以用原点与一条射线构成的“极坐标”来定位。这就是以我国为原点,以中国大市场对外吸引力为“辐射线”,并具体地表现为进出口贸易链,形成外经贸的“三圈链环”市场来取代“自由化”的金融市场。
“三圈链环”只是从地理位置上对我国外经贸活动的形象描述,它的内圈是由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组成的大中华经济圈;中圈是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经济圈;外圈则是中国与欧、美等国家组成的贸易链。
以极坐标体系建立的“三圈链环”是一种全方位开放的市场关系,其侧重点在贸易,注重以开放的贸易市场取代“自由化”的金融市场。在贸易方面,三圈上的国家毫无差别;但在金融方面,三圈上的国家却内外有别。同属于中国经济圈的内圈,是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和地区,而香港又是贸易和金融开放度最大的地区。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完全可以通过互相学习来完善自己的金融市场;在中圈上,东亚的一些国家已经饱尝了金融霸权的苦果,也教会了人们如何认识金融霸权和防范金融风险,所以,将东亚列为金融市场开放的中圈,更有利于我国吸取如何开放金融市场的教训和经验;对于外圈来说,极坐标赋予的贸易待遇和内圈是等同的,但对于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应该有所差别,因为,内圈在国家上是统一的,而外圈上不仅存在着的差异,还存在着金融霸权。除了警惕之外,对于外圈上的国家也要区别对待,我们要珍视同欧盟的金融关系,要进一步发展同俄罗斯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同时要谨慎地与美国发展金融关系,从中吸收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益的东西。
我们将贸易与金融分开,强调以开放的贸易市场取代开放的金融市场,道理很清楚:首先,WTO是一个世界性的贸易组织,将贸易与金融分开而侧重于贸易关系,是无可厚非的;其次,中国注意到贸易与金融的相互关系,已经让中国香港极大地开放金融市场,并且正在有选择地在沿海和内地逐步开放金融领域,说明正在正确而稳妥地运作金融市场,为发展中国经济积累经验,进一步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因此,我们谨慎地开放金融市场,并理直气壮地要求修改一些金融游戏规则,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任何单方面要求中国开放金融市场的指责,都是站不住脚的。
三、以“技术贸易服务”为重心取代“金融自由化”倾向
金融与贸易原是两个概念,发达国家为了借贸易之名打开一国的金融市场,便将金融的服务行为纳入贸易领域,称之为“服务贸易”。他们对传统服务业并不感兴趣,只专注于金融、保险、通讯、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尤其关注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企图在中国缺少竞争力的情况下占领我们的市场。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贸易的有关性质和特征与服务贸易不完全相同,技术贸易能够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创造要素禀赋,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因此,我们可以开诚布公地阐明技术贸易作为服务贸易重心的“双赢”意义,制约和取代“金融自由化”。
1.技术贸易及其服务就是重要的服务贸易
美国是当今服务业最发达的国家,它在许多服务行业中,特别是在高技术服务行业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美国却将其中容易被我国吸收和替代的高技术称为“敏感技术”,千方百计地加以限制,连商业卫星发射这类合作性的服务也受到种种刁难。说来说去,美国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旨在强调其中的“金融服务自由化”,而限制高技术服务自由化。这种失之偏颇的做法,到头来也限制了美国自己的经贸发展。据统计,美国企业因技术出口管制每年要丧失几十亿美元的对华出口额,在这些技术出口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大量的技术服务,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贸易所创造的价值大大地超过了技术产品的垄断价值。在这方面美国的波音飞机公司已经尝到了甜头,为了与欧洲的“空中客车”竞争,波音公司在我国的天津和厦门建立了飞机修理等服务业,赢得了巨大的商誉和经济效益。但是,美国国会中一些人却仍持冷战思维,他们需要的是金融霸权,迄今为止,美国从总体上仍没有取消对华技术贸易中的限制性立法,它所推行的只是一种被扭曲了的服务贸易自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技术封闭化、神秘化正在消失,技术外溢和弥补技术差距的时间正在缩短。虽然美国有很多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类似的技术同样可以在其它国家出现,就某一项高技术而言,欧盟、日本、俄罗斯乃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可能超过美国,美国一次又一次地将技术贸易的机会让给其它国家,有朝一日美国一定会醒悟过来:技术贸易就包含着重要的服务贸易。
2.发展技术贸易的中介服务,真正实现“双赢”
有关学者运用统计资料作出比较研究后指出:我国在利用FDA(外国直接投资)中,付出的市场代价是巨大的,以市场换技术的效果显然不尽如人意。现实与初衷的差距非常大,我们必须对“以市场换技术”这个引资的战略重新进行审视。通过对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得出的主观原因大致有:投资方与引资方动因差异,技术转让与技术消化、吸收的差异等等;客观原因大致有:引进技术不合理,我国企业与外国投资公司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我国技术引进的社会、经济、技术的配套系统不完善,利用外资与技术的政策环境亟待改善等等。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就在于进行技术贸易时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服务措施。
篇1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汇率作为国家宏观经济的主要调控手段和经济杠杆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大多数国家都利用汇率作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调节货币流通和发展本国经济的主要手段,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因此,汇率问题的研究近年来成为了全世界的一大热点。
2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2.1汇率变动引起的贸易商品价格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可通过引起国内和国际市场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来影响进出口和贸易收支。
本币贬值可降低本国产品相对价格,提高国外产品相对价格,这样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增强,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有利于扩大出口量,限制进口,促进贸易收支的改善。但是贸易收支对汇率变动的这种价格传递和竞争效果,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受汇率变动到进出口商品价格的调整是否存在时滞以及时滞长短影响。在国际市场中,汇率变动引导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动可在瞬间完成,但其引导的进出口价格的变动相对迟缓,因此本币贬值可能导致本国贸易收支先恶化后再逐步改善,存在一个J曲线效应。J曲线效应在汇率较为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国家和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比较明显,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相对软弱、经济运行相对封闭等往往会使得J曲线弱化和变形。
另一方面,受汇率变动引起的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程度的影响。现今大部分国际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大部分商品也不是同质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进出口价格变动幅度可能并不等于汇率变动的幅度。由于进口和出口是相对的,将汇率传递定义成汇率变动引起价格变动幅度。但是由于出口商有一定的决定价格和产量的权利,而商品价格的变动必然引起需求弹性的变动,使得本国货币贬值并不一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同比例上升,一般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幅度要小于汇率贬值的幅度,这就是不完全汇率传递。一般说,如果市场集中程度提高,进口商品用国内货币标价的范围扩大,则汇率传递系数会降低;若产品同质和替代程度提高,国外厂商相对国内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扩大,则汇率传递系数上升。在这主要讨论进出口需求弹性、进口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外国政府的报复、与生产成本有关的投入要素的来源、科学技术发展以及进口国的政策调整等对价格传递机制的影响。
2.2汇率变动引起的收入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可以通过影响国民收入来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如若货币贬值的国家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贬值的这种支出转换效应会改善自主性贸易余额,自主性贸易余额的改善会通过凯恩斯乘数的作用,提高一国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增加会相应提高国内支出。如果贬值引起的自主贸易余额改善超过因国民收入增加而带来的进口增幅,即满足罗宾逊-梅茨勒条件,则货币贬值的主要影响仍然是改善贸易收支。
第二,贬值通常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导致贸易条件恶化。若国民收入中支出比进口的比重很高,则贸易条件对支出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在国内货币贬值后,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包括国内商品和国外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贬值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
2.3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水平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除了影响贸易品相对价格外,还会影响本国一般价格水平,进而影响贸易收支。在货币贬值后,主要可以通过三条渠道影响国内物价水平。
首先,贬值使得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上涨。进口品本币价格上升,一方面直接影响进口原料与半成品的价格,进而使得本国商品成本提高,就比如当前的能源价格;另一方面由于进口消费品价格上涨,必然会推动本国工资水平上升,间接影响本国商品成本。这两方面共同导致本国国内价格水平上升。
其次,若贬值在短期内促进了贸易收支的改善,则引起贬值国的出口需求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在出口大于进口时,意味着该国总收入水平大于供给国内需求的产品和劳务。在此条件下,国内会由于过度出口造成国内产品供应不足导致通货膨胀。在短缺经济条件下,这种状况会尤其加剧。相反,在国内需求不足时,出口会缓解通货紧缩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如果一国尚未实现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只会使资源利用程度提高,更接近充分就业程度。因此,货币贬值导致的贸易收支顺差在两种情况下不会导致物价上涨,一是国内产品和劳务的供给大于需求,二是国内生产要素尚未充分利用。
再次,贬值后出现贸易收支顺差,则外汇储备会增加。外汇储备的增加,将使央行通过购买外汇而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多。实际上,当国际储备增加时,很可能会导致国内物价上扬。国内价格上升,从两方面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第一,当名义货币供应不变时,价格上涨使得公众所持有真实现金余额下降。为让真实现金余额恢复到意愿持有水平,公众一方面会出卖有价证券,从而使市场利率上升,投资下降;另一方面会减少消费支出,两方面作用结果是国内总支出下降。这样必然影响贸易收支的变动。第二,假定国外价格水平不变,当国内价格上涨幅度超过本币名义汇率贬值幅度时,则名义货币贬值不但不会引起货币实际贬值,反而会导致实际汇率上升,最终会恶化贸易收支。
2.4汇率变动引起的支出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
汇率变动能够通过影响支出变化进而影响贸易收支。支出变化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代表结构变动的支出转移,另一种是代表数量变动的支出改变。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是通过支出转移和支出改变共同完成的。
汇率的变动会引起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化,本币贬值则本国出口商品的对外价格下降,而本国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上升,所以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而言更便宜了。这样贬值就会使得国内外支出从外国商品转移到本国商品。支出转移能否实现以及其效果是否显著则取决于国内外商品的供求弹性。供求弹性大时,则汇率变动后通过影响支出转移就可以改变贸易收支状况。
汇率的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不只是通过影响支出转移来达到,还会通过改变支出规模达到。本币贬值则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支改善。但是随着本国出口商品的增加,本国的国民收入将增加,从而本国的支出规模就会扩大,从而就会导致进口增长,这样贸易收支的改善程度将减小。这就是汇率变动通过支出数量的改变进而影响贸易收支的原理。如果考虑回传效应,那么本币贬值后本国的国民收入提高,则本国的支出规模扩大,从而提高了外国的国民收入,反过来又增加了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从而扩大了本国产品的出口。这样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就更为复杂。
从以上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理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到,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是个复杂的过程,汇率变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渠道来影响贸易收支:汇率变动引起的贸易商品价格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汇率变动引起的收入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汇率变动引起的价格水平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和汇率变动引起支出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另外,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程度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譬如汇率变动的国家的经济还有汇率的传递程度等。所以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很复杂。
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评价与建议
3.1加大篮子中欧元的比重,并考虑英镑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与欧洲国家的贸易产生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我们可以在参考一篮子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加大篮子中欧元的比重,并在决定人民币汇率水平时考虑英镑的影响因素,降低汇率变动对我国和欧洲国家贸易的不利影响的程度。
3.2加强东亚货币合作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与新加坡间的双边贸易收支也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加大东亚货币区的合作,通过合作来减小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新贸易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单一盯住美元转变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后,东亚汇率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盯住美元的东亚货币肯定会因为人民币对美元浮动而与人民币汇率关系不稳定,而非盯住美元的汇率和人民币的双边的汇率可能会更加不稳定,这就会影响到我国与东亚国家间的贸易关系我国应该继续积极参与亚洲货币合作。以后要先建立以人民币和日元为核心的次货币区,然后逐步融合,形成真正的东亚货币区。
3.3加快出口产品的产业升级
人民币升值后,由于进口品的价格相对会降低,所以我们应该多进口高新技术产品,从而来提升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加快我国的产业升级,而要避免奢侈商品的进口。还要调整外资引进的政策,在引进外资时要重视技术与管理的引进,吸引的外资要能满足我国对技术的需要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促进我国国内产业的升级。我国目前出口产品多为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非常低廉,而且附加值较低。因此我们应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鼓励企业创建自己的品牌,提升产品档次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实现出口产品的动态升级。
3.4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对外贸易
我们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去国外投资,增加能源、资源导向型对外投资。这样可以增强我国企业的经营能力,又可以绕开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扩大出口,同时还可以满足我国能源和原材料依赖型企业对能源以及原材料的需求。
3.5提高风险应对的能力
汇率制度改革后,弹性的汇率制度加大了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企业出口面临更大的风险。所以企业可以多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来降低出口的风险。而金融系统应该加大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开发,以满足企业的需要。政府则应加大对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推进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引导培育市场主体管理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俊江,史本叶.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J].经济纵横,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