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桩筏基础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初步设计时拟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然而在基坑护壁桩开挖过程中发现位于地面下11m左右的粉细砂极不稳定,在土体自重压力作用下,粉细砂自然上涌,10h最大上涌达2m。护壁桩施工虽然采取有效方法控制了粉细砂上涌,但代价太高。建设方要求基础设计采用其它方案,经研究拟采用筏板基础。然而该工程位于山坡上,勘察方及建设方担心过大的基底压应力可能会导致粉细砂从地势较低处涌出,要求作用在粉细砂土层上的最大压应力不能超过200kPa,该应力值与土体的自重应力基本相当。通过对上部结构进行分析计算,主楼部分由于层数多且抗震墙基本布置在主楼部分,导致基底压应力远超过允许值(除非筏板向四周扩展得很大)。而裙楼部分对地基产生的压应力即使在人防荷载作用下亦不到200kPa。由于受到基底最大压应力的及场地范围影响,必须采用桩筏。
3补偿平衡法
作为本工程设计的注册结构工程师,本人查阅了国外类似工程的设计文献,决定采用文献中的基础设计方法-补偿平衡法。经过计算,结构下部六层荷载由地基土承担,六层以上的荷载由桩基承担。这种方法参考了桩同作用,利用天然地基的承载力,使桩基与天然地基互补,采用控制沉降的方法将上部荷载由桩和筏板共同互补承担,使桩的数量及筏板的厚度得以减少,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4布桩方式
在建筑工程中采用桩筏基础,是为了确保建筑物不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和不超过允许范围的倾斜。在传统的桩筏基础设计中,主要采用等桩径等桩长等桩距布置,然而对本工程而言,由于上部荷载的不均匀性及受场地限制,若采用均匀布桩将导致结构重心与基础形心距离远大于文献《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的要求。同时使有些桩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有时筏板的不均匀沉降也比较大。考虑到主楼和裙楼的荷载差异性,且当前建筑工程中主要采用灌注桩,便于调整桩的桩径和长度,本工程决定采用不均匀的布桩方式,其布置方式大体有如下几种:图1(a)为等桩径等桩长不等桩距;图1(b)为不等桩径等桩长等桩距;图1(c)为不等桩径等桩长不等桩距:图1(d)为桩径桩长桩距均不等。本工程的设计中通过不断调整桩距及桩的承载力,以达到筏板形心与上部结构的基本重合。
5桩土复合地基设计
5.1桩土复合地基的优点
5.1.1增强桩身上部桩侧土的结构强度,可以提高桩的承载力,改善桩的变形特性,减少地基沉降。
5.1.2通过对桩的施工,实现对桩间土的挤密加固,充分发挥和利用地基土的承载力,有效地解决软土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
5.2桩土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按照《建筑桩基基技术规范》(JGJ94-94)52条之规定,对于桩数超过3根非端承桩复合地基,当根据静载试验确定当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其复合基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为:R=ηspQuk/YS+ηcQck./Yc,其中Qck=qck,·Aco由于qck为承台底1/2宽深度范围内(不超过5m)内地基土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由于该范围内土层为粉细砂,所以地基土不管挤密与否,地基土承力允许设计值均控制为200kPa,其极限承载力近似取400kPa。
5.3桩土复合地基及基础沉降设计
设计拟采用φ400钢筋混凝土锤击沉管灌注桩,设计时考虑到若以中风化岩为桩端持力层,虽然可提高每根桩的设计承载力,但桩在设计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极小,有可能导致地基土尚未开始工作桩就已受压破坏。为此决定所有桩均采用摩擦桩,以粗砂层为桩端持力层。通过计算及静载试验确定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500kN。由于单桩承载力及土极限承载力的确定,通过平衡荷载法初步确定的总桩数就可以求得每根基桩的设计承载力。当基桩的承载力确定后,根据每根柱或每片剪力墙的荷载进行初步布桩。由于为不均匀布桩,所以桩数不能完全由承载力控制,还应通过地基的沉降来调整桩的布置。由于桩在压力为1000kN时测得的位移为35mm,在压力为500kN时的稳定位移为15mm,而无桩部分基础的理论计算位移为22mm。显然在桩同作用下,基础位移肯定会大于桩或土任一种情况下产生的位移,甚至会达到两者位移和。因此把桩与土孤立起来进行设计显然不妥。因而桩同作用下的基础沉降设计成为本工程的一个难点。由于设计桩距一般在3.75~5.5D间,桩对土有较大的挤密作用。挤密系数f=LxS/(LxS-3.14D2/4)(L、S为桩距,D为桩径),挤密后的平均压缩系数近似=原系数/f。再根据同一土层中的压压缩系数与压缩模量的相对关系,近似的推算出挤密后地基土的压缩模量。桩土复合地基的基础沉降量近似=挤密后土产生的沉降+桩在设计荷载作用下产生的沉降。通过不断的调整桩距及桩的承载力,达到桩土复合地基与无桩地基沉降量的基本一致。为保证理论与实际的一致,要求勘察单位在桩施工完后,重新钻探取样,测顶桩底以上土的压缩模量。通过比较,两者差距完全在允许范围内。
6实际沉降的分析与研究
该工程从投入使用到现在已超过四年,通过对施工及使用阶段的沉降测量,主体竣工时最大沉降量为18mm,最小沉降量为10mm,相邻柱与柱之间的最大沉降差为4mm;竣工一年后最大沉降量为24mm,最小沉降量为14mm,相邻柱与柱之间的最大沉降差为4mm;竣工三年后最大沉降量为25mm,最小沉降量为15mm,相邻柱与柱之间的最大沉降差为4mm,说明沉降已基本稳定。此沉降量稍大于理论计算值,但远小于规范允许值。该工程的沉降规律也与附近的一栋纯筏板基础的房屋基本一致。即四角的沉降量大而中部的沉降量小。
7结论
篇2
Key words: pil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problem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TU74
桩基的实用与选择不允许地基有过大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高层建筑或其他重要建筑物。重型工业厂房和荷载过大的建筑物,如仓库、粮仓等。对烟囱、输电塔等高耸高结构建筑物, 宜采用桩基以承受较大的上拔力和水平力,或用以防止结构物的倾斜。对精密或大型的设备基础,需要减小基础振动、减弱基础振动对结构的影响,或应控制基础沉降和沉降速率。软弱地基或某些特殊性土上的各类永久性建筑物,或以桩基作为地震区结构抗震措施。当地基上部软弱而下部太深处埋藏有坚实地层时,最宜采用桩基。如果软弱土层很厚,桩端达不到良好地层,则应考虑桩基的沉降等问题;通过较好土层而将荷载传到下卧软弱层,则反而使桩基沉降增加。总之,桩基设计应该注意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这两项基本要求。在工程实践中,由于设计或施工方面的原因,致使桩基不合要求,甚至酿成重大事故者已非罕见。因此,做好地 基勘察,慎重选择方案, 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也是桩基工程施工必须遵循的准则。
二、桩的施工方法
1、预制桩的施工
1.1锤击法。桩基施工中采用最广泛的一种沉桩方法。以锤的冲击能量克服土对桩的阻力,使桩沉到预定深度。一般适用于硬塑、软塑粘性土。用于砂土或碎石土有困难时,可辅以钻孔法及水冲法。常用桩锤有蒸汽锤、柴油锤(见打桩机)。
1.2振动法。振动法沉桩是以大功率的电动激振器产生频率为700~900次/分钟的振动,克服土对桩的阻力,使桩沉入土中。
1.3压入法。压入法沉桩具有无噪声、无震动、成本低等优点,常用压桩机有80吨及120吨两种。压桩需借助设备自重及配重,经过传动机构加压把桩压入土中,故仅用于软土地基。
1.4射水法。锤击、振动两种沉桩方法的辅助方法。施工时利用高压水泵,产生高速射流,破坏或减小土的阻力,使锤击或振动更易将桩沉入土中。射水法多适用于砂土或碎石土中,使用时需控制水冲深度。
2、灌注桩的施工
主要工序是成孔及灌注混凝土。成孔可分为套管成孔、干作业成孔、泥浆护壁成孔及爆扩成孔四类。
2.1套管成孔灌注桩。将带有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尖或活瓣桩尖的套管用锤击法或振动法沉入土中挤土成孔。在管中灌注混凝土后,边振动边将套管拔出,同时混凝土得到振实,在土中成圆柱桩体。套管成孔灌注桩适用于软土地基,不受地下水位影响。由于套管灌注桩在淤泥中成孔,有时会出现缩颈和断裂,施工时要严格掌握操作顺序、灌注混凝土量和拔管时间,必要时可二次沉管、复打予以补救。
2.2干作业成孔灌注桩。用螺旋钻成孔,不需泥浆护壁,孔壁自立,孔径不变。经清底放入钢筋骨架后灌注混凝土,用混凝土振捣器振实。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土质较好的粘性土及砂土。
篇3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于2005年在《手机出版:21世纪出版业的新机遇》对“手机出版”做出了首个概念解释:“手机出版,在世界上尚无人对其下过定义。
笔者认为,随着上网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正在成为互联网的重要终端设备,手机出版是网络出版的延伸与组成部分。”随后,匡教授在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曾对网络出版下的定义做出新的理解和延伸,并认为“所谓手机出版,就是以手机为媒介的出版行为,是网络出版的延伸。”
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子音像出版社副社长王勤认为:手机出版就是以数字代码方式,将有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的内容信息经过编辑加工后,以无线、有线接入或者以介质存储方式,和传播于移动终端的行为。
笔者认为,手机出版是另外一种网络出版形式,虽然说,手机技术在迎接3G时代到来的时刻,已经与互联网联系越来越紧密,并且在以后会更加紧密甚至达到技术的融合。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从出版这个行为上来说,手机与互联网是两个不同的分支;从技术上来说,互联网出版以互联网技术为平台,而手机出版则主要运用无线通讯技术,二者有不同的传输渠道和方式;从网络语言上说,手机出版主要是WML语言(日本的I-MODE手机用的是CHTML语言),互联网出版一般使用的是HTML语言。
总之,手机出版依然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表现形态,并且将很多其他媒体出版物进行数字化加工后,通过无线网络、有线互联网传播到手机或终端阅读器上,供读者使用或者下载的传播行为。
二、手机出版的特点
1.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手机出版拥有全球巨大的客户潜力,因此发行数量也将会非常庞大,而且手机出版物现在引领的也是一种“娱乐化、快速化、浏览性”的阅读方式新潮流。
2.零纸张、零印刷、零运输成本的运营模式
传统出版业由于是纸质媒介,因而纸张成本、印刷成本、运输成本都很高,而手机出版物的发行及运营成本则因为其特殊性而大大降低了。通过手机这个载体,可以省去油墨纸张印刷等费用,且电子出版物可以直接到达用户手中,从而避免了传统模式中的经销商、店铺等,极大地降低了中间环节的成本。
3.终端客户的定位更加精准
在手机出版中,手机作为终端设备,处在不同消费水平的人们会选择适应其身份的手机。同时,这些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爱好、习惯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因此,这就要求阅读人群要定位精准、内容设计要灵活科学。
4.手机出版渠道管理简单
传统出版的渠道合作及管理比较复杂,采用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零售、批发等,在进行渠道设计的时候还需要根据出版企业各自的产品、结构、适销度、用途等不同特点来进行。而手机出版采用一站式的渠道管理,直接面对手机发行渠道商,无库存要求,回款周期较短。
5.手机出版物互动性强
手机出版物与读者有着更强的互动性。传统出版一般都是单向性的出版,受很多条件的限制、制约,与读者互动费时费力,往往很难搜集到精确的读者信息以及意见反馈;而手机出版则造就了一个星状网络,每一部手机都是这个星状网络的重要环节,从而能够实现对出版物销售的跟踪,对出版资源进行快速的收集,能够进行及时的读者调查,能够收到最新的读者书评和意见反馈等多方面的功能,这些对出版者和读者提供了双向的服务,实现了更广泛、迅速的互动。
6.手机出版传输广泛、扩展性强、自由度大
手机出版的信息量大,而且调整起来不像传统出版那样受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的制约限制,往往能够在内容上随时扩展、修改,而且只要有传输网络的地方,手机出版物就能够到达,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三、手机出版目前的发展状况
1.手机出版的传播形式
权威机构认为:手机作为第五媒体,承载业务内容的方式,仍是对其他媒体的延伸,从这个角度,将手机媒体业务划分为“手机报”、“手机音频广播”、“手机视频/电影”、“手机电视”、“手机小说”等五种常用业务。
目前,我国的手机出版已经形成了手机小说、手机报纸、手机杂志、手机原创文学、手机游戏、手机(无线)音乐等门类齐全、灵活多样的手机出版格局。
2.手机出版的模式
手机的出版目前是以移动运营商为主导的商业模式,且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较为普遍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1)短信或彩信形式
这是一种新的流行文化形式,优势在于便捷性,因为大多数手机用户已经养成了收发短信的习惯,短信小说只须一次订制,就可以定期接收,无需额外操作;劣势在于短信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十分有限,信息类型也较为单一,不足以满足大规模出版的需要。同时手机用户处于受众一方,难以将阅读感受进行反馈,手机媒体交互性的优点未能得以发挥。
(2)通过WAP平台把互联网上的信息和业务引入到移动电话等无线终端
和短信型相比,WAP型的优势首先在于可基本实现全文出版,其次是WAP网上能够承载的信息更为海量,用户选择空间更大,但目前网络带宽较窄,传输速度慢,手机屏幕又比较小,大大限制了WAP网的发展。对出版单位而言,可以通过分析WAP用户的消费纪录,了解产品的市场表现,从而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和产品线调整。
(3)将信息用二维码进行编码,使二维码信息以彩信的形式在手机里存储、阅读、传播。
2008年3月28日,“中国手机出版服务平台”正式启动,这是基于二维码技术的移动多媒体出版平台,能够为读者提供延伸信息服务。同时该平台为读者与出版社之间提供了及时、高效、便捷的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了网上的图书交易、图书信息与内容的编辑和、图书信息检索及订阅、新书推荐、积分抽奖活动、网络调查、物流监控等出版各环节所需的必备功能,从而开展直接面对读者的双向互动营销,实现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的优势整合,使传统出版行业实现跨媒体经营成为可能。
与WAP网上有海量的电子书资源相比,二维码型突破了以往需要输入网址的上网方式,具有使用方便、上网快捷的优势,用户进入的是出版社的专属页面,目标指向明确,出版社可以借此全方位地展示自身形象和产品,最大限度地开展营销。劣势在于,目前能支持二维码扫描与解码功能的手机价格相对较高,普及率低。
(4)在手机中嵌入阅读软件,使手机成为移动阅读器。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数字出版技术商北京方正阿帕比的移动阅读技术,方正阿帕比将手机书客户端阅读软件预装在诺基亚、多普达、康佳等多款手机上,用户就可以直接到阿帕比手机数字资源中心下载手机书。
预置型的优势在于,一旦阅读软件预装成功,而且用户养成了使用习惯,比通过WAP型浏览更加高效。这就好比网上聊天,通过电脑预装了即时通讯工具QQ或MSN后,聊天就更加方便快捷,用户体验优于通过论坛或聊天室聊天。劣势也在于对手机终端的硬件要求较高,普及率不易提高。
3.手机出版的发展
目前,手机出版的发展非常迅速。从国际上看,手机出版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发展期。2006年,日本手机图书出版额已达238亿日元(15.9亿人民币),据推测2007年将达到400亿日元(26.7亿人民币)。从国内看,2006年我国手机动漫市场规模达3166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达到4300%。另据新华社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通过手机进行文学阅读的用户已经超过3000万,并且近两年来手机文学读者年均增加80%左右。到2007年4月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4.87亿户。这一庞大的用户群将使手机这一数字阅读终端群体数量不可避免地扩大。
并且,艾瑞咨询《2007-2008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报告》分析认为,数字出版物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个人付费、集体付费和广告等营收渠道存在一定的发展阻碍,手机出版物将成为近期数字出版行业的突破重点。
所以,手机出版势必将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行业。
四、手机出版面临的问题
虽然手机出版正在走近我们的生活,但由于诸多制约因素,手机出版的产业链没有形成,商业模式也还不成熟,产业规模并不如预计的那样大。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曾经指出,目前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观念、产业链与商业模式、数字版权、数字内容监管、标准化、阅读方式等问题以及技术壁垒,是制约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产业转型的关键因素。
1.资费高
尽管中国移动不断下调相关费用,但相比日本来说,还是比较高。日本实行手机单向收费,包含上网包月费在内每月才需3000日元,极低的资费使得日本手机上网的人数超过了电脑上网的人数。而且,手机报纸的摘要可免费阅读,如欲全文阅读则只需每月加付200-300日元(由话费中扣除),仅相当于购买一张地铁票的钱。在我国,虽然很多用户有手机上网的需求,但上网费用之高阻碍了此项业务的发展步伐。此外,手机上网速度慢也影响了手机出版的发展,相关各方均期待3G时代的到来为其带来新的气象。
2.内容少
虽然我国手机出版目前既有单份传统媒体的品牌出版,也有内容出版商对内容资源的编辑整合,既有传统媒体,也有没有传统媒体依托的内容服务商,但内容建设仍是摆在手机出版面前的一大课题。当然,这也有深层的原因。
在我国,手机出版是电信运营商和SP的积极推动,但WAP网站内容比较贫乏,手机原创文学刚刚起步不成气候,传统媒体对手机出版的重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分成比例低,传统出版业并不积极。内容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SP的分成比例是3:7,而日本手机出版发达,除了手机上网后可以访问到足够丰富的内容,有重大影响力的10余家报纸都很看重手机出版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内容提供商与电信运营商、SP的分成比例是7:3,内容提供商拿走了手机出版的绝大部分收益,电信运营商只得到9%,从而扶持了该产业的发展。
3.盗版易、监管难
我国对出版物实行的是审核制,但手机出版尤其是其中的原创文学出版是一种大众创作大众阅读的行为,5亿手机用户都可能成为出版者,如何在出版前对内容进行审核成为一大难题,手机出版中还可能出现侵犯知识版权的问题。由于侵权成本低、非常方便,而维权成本高、风险大,目前还没有良好的对策。
4.上网速度慢
手机上网速度慢,也影响了手机出版的发展。3G出现以前,我国的手机上网速度一般只有10~14kbps(千字节/每秒),甚至不如2000年前后我国推行ADSL时的普通互联网链接网速。3G在今年开始试运营后,手机上网速度将提高到100kbps(千字节/每秒)以上,一些基于手机的各类增值服务业务将出现井喷型增长。因此,各方面也都在期望3G时代的来临。
5.技术标准难统一
在数字出版领域,格式的不统一成为行业之痛。直接关系到产业的做大做强。方正的CEB、超星的PDG、书生的SEP、Adobe的PDF、知网的CAJ等,各自都有一套格式,电子书业没有行业通用的标准和格式。标准不一致导致用户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器软件,这也增加了用户阅读的成本,同时也不利于行业内容的交换和整合,这是数字出版难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手机出版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手机出版的问题,很多业内人士都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魏玉山表示,标准化是产业化的基础,没有标准会很难有大的跨越和发展,“通过制定一套手机出版的标准体系,将推动手机出版的标准和管理。”因此,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承担全国新闻出版技术标准委员会的工作,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推动手机出版标准的制定:第一,制定一套手机出版的标准体系。第二,使用手机出版的成像格式标准。第三,制定手机出版的监管标准。
这些提议都是针对手机出版的监管难及内容少方面所采取的措施,还未有针对资费高、手机上网速度慢及技术标准统一方面等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因此,还需要做很多努力。
六、结语
虽然,手机出版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是依然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3G时代的到来为出版产业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相信3~5年后随着3G在中国的逐渐普及,相关法规的完善,手机媒体将实现网络化、宽带化,手机将成为随身携带的、交互式、多媒体的大众媒体,将创造一个巨大的出版市场。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
[2]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王勤专栏博客http:///wangqin/.
[4]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2).
篇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建筑行业自身获得了迅猛发展。建筑施工技术,尤其是建筑桩基施工技术取得了明显进步。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建筑施工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建筑桩基施工是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加强建筑桩基施工技术的研究就成为了施工企业的必然选择。
建筑桩基施工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是建筑施工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建筑桩基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建筑桩基施工是基础工程,众所周知在建筑施工中基础工程的重要,加强建筑桩基施工技术的研究是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在建筑桩基施工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保证建筑工程顺利完工,同时也可以提升建筑工程的整体性能。笔者将重点探讨在桩基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建筑桩基施工概述
建筑桩基施工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施工工种,它是建筑工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桩工技术在几千的发展中也取得了很大进步。目前,不管是桩基材料,桩类型,还是施工方法与传统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桩基施工技术也取得了明显进步,它逐渐形成了具备现代化基础的工程体系。
在建筑施工中大量采用桩基可以减少工作量,同时节省了材料消耗。桩基具有很高的竖向单桩承载以及群桩承载力,桩基能够承担高层建筑的竖向荷载。同时桩基还具备很强的竖向单桩刚度。在自身承载较重负荷的前提下,不会产生不均匀沉降。桩基这种性能可以保证建筑物不会发生超过允许范围的倾斜。正是因为这种性能,桩基可以用来抵御风吹日晒,性能优良的桩基,在地震中也不会有太大损害。桩基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保证高层建筑抗倾覆稳定性,说白了就是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
在建筑桩基施工中经常要把桩基穿过可液化土层。只有穿过可液化土层才能支撑稳定的坚实涂层以及基岩。当建筑物所在地区发生地震后,由于桩基自身具有足够的抗压以及抗拔承载能力,因而它能确保建筑物不会发生过大倾斜。当然有一个前提,是要保证桩基自身的质量。只有在充分保证桩基自身的性能,才能真正保证建筑桩基施工的质量。这是建筑桩基施工的第一步。桩基施工无论是对于高层建筑还是道路施工来说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加强桩基施工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前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句古话,充分向我们说明了建筑桩基施工的重要性。加强建筑桩基施工质量控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保证桩基自身的质量与性能。这是做好建筑桩基施工的第一步。
2建筑桩基施工的基本步骤
上文提到了建筑桩基施工的重要性,并且指出了建筑桩基自身的质量性能和建筑整体质量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建筑桩基施工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桩基自身的质量。在充分意识到桩基自身质量的重要性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建筑桩基施工的基本步骤。
建筑桩基施工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其自身又包含多个步骤,但总体上可以把这多个步骤,大致分为两步:一是建筑桩基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二是沉桩阶段。做好建筑桩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进度顺利完工的关键,同时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在建筑桩基施工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施工前的准备阶段甚至比沉桩阶段还重要。下面,笔者就来详细论述这两个阶段。
2.1施工前的准备阶段
一如上文所述,建筑桩基施工前的准备阶段,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施工本身还重要。所谓施工前的准备阶段,一般意义上主要是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桩基现场进行全面的勘察,二是对施工设备尤其是机械设备的准备,三是技术准备,四是现场准备。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论述这四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对工地现场的全面勘察。建筑桩基施工的方法的确定,设备的选用全依赖于对现场工地的全面勘察。对工地现场的全面勘察是进行建筑桩基施工的基础。针对建筑施工现场的全面勘察主要内容包括:对施工现场的地形、水利、天气等基本自然条件的勘察;对施工现场成桩深度的图纸勘察,要精确掌握各种物理性指标;对邻近建筑物的位置、距离、现状、使用用途的考察;要对建筑物整体的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的布局,地下管线的布局、埋置深度、结构等要精确把握;要对建筑物各种人为以及自然地质现象,例如地震、爆炸等现象的充分把握。以上提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具体的勘察内容要结合施工现场的具体要求来确定。
机械准备。建筑桩基施工主要是要通过机械设备来完成的。针对机械设备的准备也是施工前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施工人员在选用机械设备的时候,要根据设计的桩型,结合施工现场的土质状况来进行选择。在建筑桩基施工中常见的机械设备时候螺旋钻机和震动沉管钻机。这两种设备的是桩基施工中最为典型的设备。我们在选择石碑的时候就是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取。施工人员必须要对这两种设备的基本性能以及使用条件了如指掌。螺旋钻机主要适用于水位以上的粉土、沙土、膨胀土中,而震动沉管钻机主要适用于那些淤泥之中,最为典型的是粘土,素填土。两种机械的直径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螺旋钻机的直径一般要求在300到1000毫米,相反震动沉管钻机的直径要求是保持在400毫米左右。具体选择哪种机型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取。
技术准备。技术准备主要指的是在施工前必须要编制施工方案,确定施工方法,施工顺序,邻近建筑物的保护措施等主要内容。施工进度的规划,劳动力需求的确定,各种材料设备的需求计划。这些内容是在施工前必须要考虑的因素。现场准备。现场准备主要指的是在施工前,必须要保证场地平整。高层建筑物的桩基一般要密布。在施工前,尤其是各种机械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前,首先要多工地现场进行平整。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保证桩基的垂直度。成桩之前,要专门对施工现场的各种障碍物进行清理处理,对那些施工区域内的电杆、跨越施工区的电线,以及旧建筑等障碍物要及时清除。只有各种障碍物清除干净才能保证建筑桩基施工的顺利实行。
2.2沉桩阶段
沉桩阶段是正式施工阶段,这是建筑桩基施工的主要步骤,施工人员在进行桩基沉桩的时候,一般有两个步骤,一是灌注沉桩,二是预制混凝土桩与刚装沉桩。这两个步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桩基施工过程。我们要加强桩基质量控制就必须要从这两个步骤下手,加强对这两个步骤的监督。
3建筑桩基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以及对策
在建筑桩基施工中经常会遇到许多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保证桩基施工质量的关键。在施工中常常会遇见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单桩承载力不符合规范。二是桩倾斜过大。单桩承载能力低于规范主要是有这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桩坑沉入深度不够;二是贯入度太大;三是桩倾斜过大。桩倾斜过大的原因主要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预制桩质量差,预制桩质量差主要体现在桩顶面发生了倾斜;二是桩基在安装过程中安装位置不对,框架与地面的角度不是按照规范形成垂直关系,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倾斜;三是桩距过小的原因。
针对以上质量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应对:一是补送结合法。在建筑华族昂及施工中可能在接桩的过程中发生节点脱开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补送结合的方式。首先要做的是把节头顶紧,如果桩实在不够长的话,那么其次要做到就是适当补长。二是补桩法。补桩法有两种方式,一是桩基承台前进行补桩,二是在地下室补桩。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建筑施工技术,尤其是建筑桩基施工技术的发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建筑桩基施工是其中的重点内容。建筑桩基施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我们必须对建筑桩基施工技术保持高度重视,要加强建筑桩基施工质量控制。要针对施工常见的单桩承载能力偏低以及桩倾斜过大的问题,要专门采取补桩法以及补送结合法。
参考文献:
[1]彭圣浩.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陈希哲.土力学地基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5
中考制度就象一根指挥棒,中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现在初中毕业生考省一级重点中学竞争十分激烈,考上重点中学则意味着考上重点大学的希望很大。在这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标准是把升学率作为重中之重。对于一所初级中学来说,生源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升学率高,本施教区的学生不会流失,特别是优质生源不会流失,又可吸引施教区以外的优质生源到学校就读,为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样学校既有充足而优质的生源,又有富裕的办学经费,顺利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中考不考的内容,学校只能放置在一边。
2.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抵触情绪
许多学生家长认为:中考都不考校本课程,你学校要我孩子学习校本课程不是浪费时间吗?你学校只要把中考要考的内容教好了,我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就行了。面对学生家长的不合作态度和压力,学校只能全力以赴抓好应考内容的教学。
3.学生没有时间学
我对学生做过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作业太多,课程内容难度大。新课程改革后,有的课程难度加深了,例如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把原来的历史、地理、政治三科合在一起,知识点分散,容量大,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材难度大,学生对教材理解上所花费时间多,再加上作业多,学生也没有时间学。
4.教师没有精力
新课改后,课程种类多,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由于对新课程不熟悉,教师备课花费的时间长。有的教师既要教国家课程,又要教地方课程。还要教校本课程,而且经常变换不同版本的教材,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评职评先、奖金的发放,都与本人的中考成绩挂钩,教国师只能集中精力抓好学生的成绩。
针对目前许多初级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开而不发”的现象,我们应该立足实际,研究解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一、加大中考制度改革的力度,把校本课程作为中考内容的一个部分
目前,中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之所以困难重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升学考试制度瓶颈的制约。校本课程是不同于传统国家课程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其评价、考核手段也都有自己的特点。而目前国家的升学考试制度并没有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的实施而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考试分数仍然是升高中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从而忽视其他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目前许多地区对校本课程评价只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内容,由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评价实施方案,学校具体操作。这种评价实际操作上随意性大,对校本课程开发起不到推动作用。因此,只有把校本课程作为中考的一个考试内容,各个学校才会重视起来,校本课程开发才会走上正轨。
第二、争取早日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
篇6
钻孔灌注桩基础是一种能适应各种地质条件的基础形式,也是输电线路广泛运用的一种基础形式,施工工艺已较为成熟。该基础为直接在所设计的桩位上开孔,井孔内注满压力水,然后在孔内加放钢筋笼后,通过导管灌注混凝土而成。钻孔灌注桩基础属隐蔽工程,且影响其质量的因素较多,如不抓住重点进行有效防控,就有可能发生质量问题,甚至质量事故,对社会和施工企业本身都造成重大影响。本文对输电线路钻孔灌注桩基础的主要质量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主要的防范及处理办法。
1 钻孔过程中常见施工质量问题及其防治
1.1 钢筋笼上浮问题
1.1.1 原因分析 ①如导管在混凝土中埋入过深或钢筋笼放置初始位置过高,深埋的导管下口流出混凝土,推动导管外上部混凝土整体上升。此时下半节钢筋笼的主筋、箍筋与混凝土已半粘着,并由于坍落度的损失而粘着力较大,由于上升产生的顶托力之和大于钢筋笼的自重,因此推动钢筋笼与混凝土一起上浮;②如在混凝土灌至钢筋笼下时提升导管,灌注混凝土自导管流出后的较大冲击力,推动了钢筋笼的上浮;③如混凝土灌注到钢筋笼底板附近,混凝土的灌注却因断水断电机、械故障等原因中断,30分钟或者更长时间后才能重新灌注,此时桩孔内顶部混凝土产生坍落度的损失或局部初凝,致使混凝土流动性变差,当重新灌注时,混凝土托动钢筋笼整体上移,严重时可能断桩;④钢筋笼在制作、运输、堆放、起吊等过程中不符合规范要求,存在钢筋骨架内径与导管外壁间距过小,主筋搭接焊接头未焊平,粗骨料粒径太大等问题,在提升导管过程中法兰盘容易挂带了筋笼形成上浮。
1.1.2 防范及处理办法 ①要准确定位钢筋笼的初始位置并与孔口固定。导管下放时应确保导管在孔位的中心之上。混凝土接近笼时,将导管埋深控制在1.5~2.0m,同时注意导管的出口与钢筋骨架的底端不得平齐灌注混凝土,并随时掌握导管的埋深及混凝土灌注的标高,控制导管底口与钢筋骨架底端高差不小于1m,如混凝土埋过钢筋笼底端2~3m时及时将导管提高于钢筋笼底端;②保持和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是灌注混凝土施工的基本原则,同时改进灌注工艺及把握好初凝时间也是施工控制的重要环节。配制混凝土要按配合比严格控制,灌注要保持快速连续进行状态,缩短灌注时间。也可以掺入适量缓凝剂,防止进入钢筋笼时混凝土的流动性变小;③做好混凝土灌注前的各项施工准备,检查及保证水电供给,检查机具、工器具能正常使用且准备齐全等,并安排轮流值班,做好好各种应急预案。开始灌注后,就必须保证灌注混凝土的连续性,最大限度避免中途停工;④防范因钢筋笼不符合施工要求,要在灌注桩的上部分增加钢筋件并设固定装置防止钢筋笼上浮,或者制作钢筋笼时有意让底部向外倾斜10~15mm,把一根箍筋焊接在钢筋笼最下面的主筋的端头上。在加工钢筋笼骨架时要严格控制质量,在运输时要做好保护尽可能防止变形。导管埋入时要控制好导管外壁与钢筋笼内筋之间的空隙,大于骨料最大粒径的2倍;⑤浇灌过程中,如出现钢筋笼随导管拔出而上浮的情况时,立即控制混凝土浇灌速度及浇灌量,单向旋转或反复上下摇动导管,及时处理好导管与钢筋笼的挂带问题;⑥如因导管埋入过深导致钢筋笼上浮的情况时,立即停止灌注。如检查出埋深超过9m,立即拆除多出部份导管把导管的埋深控制在3.0~8.0m以内,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在适当提高坍落度后方可重新灌注;⑦如无法控制钢筋笼上浮,立即停止浇灌混凝土,在拔出导管后回填粘土入孔内,问题桩作废桩处理,通知监理和设计后确定重新补桩。
1.2 断桩问题
1.2.1 原因分析 ①使坍落度不符合要求,当坍落度过大时,会出现离析现象,粗骨料相互挤压则会阻塞导管;当坍落度过小或灌注时间过长时,混凝土下落阻力则会加大而阻塞导管。两者均可导致卡管,终造成断桩;②浇注混凝土时,没有采用“回顶法”从导管内灌入,而是从孔口直接倒入的办法灌注混凝土,诱发混凝土离析而造成凝固后不密实坚硬,少数孔段出现蜂窝、疏松、孔洞,甚至断桩;③如灌注时间过长,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力势必增大,同时导管提升和起拔过多,若仍采用提升阻力很大的法兰盘连接的导管,在提升时极易造成连接螺栓拉断或导管破裂,产生断桩;④如在清孔过程中未对孔内泥浆含砂率控制不严,监管不力,则会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造成混凝土上沉渣过厚,推动该部份沉渣难以被导管内混凝土压力推动,迫使混凝土浇注中断,易形成断桩。
1.2.2 防范及处理办法 ①灌注时严格科学地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和粗骨料粒径。如更换水泥标号、品种或生产厂家,务必事先做好配合比试验,按科学配合比控制混凝土质量;②必须从导管内灌注混凝土,灌注过程必须连续、快速、有节奏,灌注混凝土要准备足量,且绑扎水泥隔水塞的铁丝要根据首次混凝土的灌入量而定量,严格控制防止断裂;③选用导管必须要有足够的抗拉强度,能承受其自重加上盛满混凝土的重量,同时内径最好在30cm以上的并保持一致,误差应小于±2mm,内壁无阻光滑。导管在组拼后须用球塞和检查锤做通过试验。导管最下一节长度一般为4米左右,且底端不得带法兰盘,否则在混凝土内会很难拔起。为了便于丈量长度,每节导管长度应统一,并作记录和标记;④清孔过程中要及时对孔内泥浆的相对密度进行调整,以保证清孔后泥浆的相对密度要达到设计要求。清孔后分别从孔的口部、中部、底部提取泥浆,以检测泥浆的各项指标是否达标;⑤成孔后必须使用冲洗液认真清孔,清孔时间应根据孔内沉渣情况而定,只有当孔底沉渣值小于规范要求时,方可进行混凝土灌注。
1.3 孔壁坍陷问题
1.3.1 原因分析 ①施工工艺控制不当,对地质条件关注不够,未根据土质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泥浆和成孔工艺,导致泥浆护壁质量差;②护筒埋设过浅,护筒的接缝和回填土不够密实出现漏水漏浆情况,造成孔内出现承压水或孔内液面高度不够,孔壁静水压力降低;③对清孔的冲洗液和孔底沉渣控制不严,导致泥浆粘度和密度降低,孔壁静水压力衰减,孔壁牢固度降低;④在松散砂土中钻进过快,或在某一处空转时间过长,或用给水管直接冲刷孔壁;⑤待灌时间过长没有及时灌注混凝土,或灌注时间过长;⑥吊装钢筋笼时,碰撞和损伤孔壁。
1.3.2 防范及处理办法 ①认真分析地层结构,成孔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机具,如土质为松散砂黏土或流沙,应提高泥浆的比重和粘度,选用密度、胶体率、黏度相对较大的质量高的泥浆;②选择足够强度和尺寸的护筒,遇松散易坍的土层应适当埋深护筒,并用粘土密实填封护筒四周;③成孔后必须使用冲洗液认真清孔,清孔时间应根据孔内沉渣情况而定,清孔后分别从孔的口部、中部、底部提取泥浆,以检测泥浆的各项指标是否达标,只有当孔底沉渣值小于规范要求且孔壁牢固时,方可进行混凝土灌注;④加强钻孔的现场管理,钻进速度和空转时间要控制适宜,采用适当的方法保持水头的稳定;⑤成孔后待灌时间一般控制在3小时以内,并派熟练地技术人员控制好混凝土的灌注时间;⑥搬运和吊装钢筋笼时,应防止变形,安放要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钢筋笼接长时要加快焊接时间,尽可能缩短沉放时间;⑦发生孔壁坍陷,应暂停施工判明坍陷部位并认真分析原因。当坍陷的水量较小时,在坍陷部位上1~2m处回填粘质土混合物和砂后可继续钻孔,并严密监控坍陷数量变化。当坍陷无法控制时,立刻拆除护筒和钻机,待回填钻孔并重新埋设护筒妥善后再钻;⑧当钢筋笼吊装或清孔造成塌孔时,立即停止施工并将钢筋笼吊出,添加泥浆护壁将坍陷物清理干净,不再继续坍陷后重新安装钢筋笼和清孔。
1.4 护筒冒水问题。
1.4.1 原因分析 ①在埋设护筒时,护筒周围的原状土压实度不够;②埋设时护筒内外的水位差过大;③钻头起落时不慎碰撞和刮损护筒。
1.4.2 防范及处理办法 ①在埋设护筒之前,根据地质条件,选用最佳含水量的粘土将坑底与四周土壁分层夯实;②开孔时选好护筒适当的高度,护筒水头高度应保持在1.0~1.5m;③应派经验娴熟的技术人员进行钻头起落监控,尽可能避免碰撞和刮损护筒;④如发现护筒冒水现象,不可继续施工,须立即停止钻孔,以含水量佳的粘土将坑壁四周加实加固;⑤如出现护筒严重移位或下沉情况,则停止安装并重新安装护筒。
1.5 缩颈问题
1.5.1 原因分析 塑性土膨胀,使孔径小于设计尺寸。
1.5.2 防范及处理办法 ①选用密度、胶体率、黏度相对较大的质量高的泥浆,尽可能降低失水量;②将合适数量的合金刀片焊接于导正器外侧,起钻或钻进时可发挥扫孔作用;③成孔时加大泵量,提高成孔的速度,这样孔壁在成孔一段时间内会形成泥皮,孔壁则不会渗水和引起膨胀;④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扩大孔径消除缩颈。
1.6 钻孔桩身偏斜问题
1.6.1 原因分析 ①存在技术性失误,钻孔机械定位不准确,或施工人员放样有偏差;②钻孔时在土层遇到孤石或障碍物,或在岩石倾斜处和软硬土层交界处,钻头因受阻不均偏移导致桩孔倾斜;③钻杆连接不当或弯曲,导致钻头钻杆两点中线处于不同轴线;④钻架就位后未进行调平或场地本身不平整,导致钻机、底座、钻盘不平而产生偏斜;⑤开挖基坑时一次性挖土深度过大,由此产生土侧压力导致桩位错动,桩位偏差超出规范允许范围。
1.6.2 防范及处理办法 ①加强技术管理,减少人为的技术性失误,放样和机械定位须根据技术参数反复校核;②钻入斜状岩层、土质不均匀地层、孤石或碰到明显阻碍地层时,须调慢钻速,不能一味快进。在地质不均匀地层中钻孔时,宜使用钻杆刚度大、自重大的钻机;③钻孔前须平整场地,并夯实硬化,枕木应均匀着地尽量找平。钻机安装时钻架上吊滑轮与转盘中心在同一轴线,钻杆位置偏差控制在不大于20cm,此外安装导正装置也是防止偏斜的有效方法。④在松散易坍地层钻孔时,应尽可能加固地层,钻速不宜过快,注意观察钻杆角度和桩位偏差;⑤应对一般的偏斜情况,可用钻头上下反复扫钻数次削去硬土,如效果不佳,回填粘土至高出偏孔处0.5m以上重新钻入;⑥如偏差较大,应通知监理及设计人员鉴核,桩箱及桩筏基础必要时在基础底板内增设暗梁,单桩基础通常重新补桩。
1.7 桩底沉渣量过多问题
1.7.1 原因分析 ①未对准孔位,吊放钢筋笼时碰撞孔壁泥土坍落桩底;②泥浆注入量不足或泥浆比重过小难以把沉渣托浮;③未进行二次清孔,或清孔不干净,或清孔后待灌时间过长泥浆沉积。
1.7.2 防范及处理办法 ①吊放钢筋笼,桩中心与钢筋笼中心要保持一致,吊装速度不宜过快,应控制好不碰撞孔壁。建议使用钢筋笼冷压接头工艺,加快钢筋对接速度,减少空孔时间从而减少沉渣。钢筋笼置毕,检查沉渣量是否在规范要求控制之内,否则利用导管二次清孔,直到符合规范要求;②泥浆的质量要选好并控制好泥浆的粘度和比重,不能用清水替代。混凝土灌注时,导管底部至孔底距离最好控制在30~40mm,混凝土储备量充足,导管一次最好埋入混凝土面下超过1.0m,以利用混凝土的巨大冲击力清除孔底沉渣;③成孔后钻头在孔底10~20cm上保持慢速空转,循环清孔要超过30分钟。
1.8 卡管问题
1.8.1 原因分析 ①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过大;②初灌时隔水栓堵管;③混凝土流动性、和易性差造成离析;④灌注混凝土不连续,在导管中停留时间过长;⑤导管进水造成混凝土离析。
1.8.2 防范及处理办法 ①控制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必须小于钢筋笼主筋和导管直径最小净距的1/4并小于40mm;②隔水栓直径要与导管内径相配,同时兼顾良好的隔水性能以保证顺利排出。③灌注混凝土时必须加强对混凝土坍落度和混凝土搅拌时间的控制。坍落度宜控制在16~22cm,保证良好的和易性;④必要时可掺入适量缓凝剂,以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易性和缓凝;⑤导管使用前应试拼装试压,试水压力为0.6~1.0mpa,以保证导管连接部位的密封性。在灌注过程中,为了避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塞,混凝土要缓缓倒入漏斗的导管。
2 结束语
篇7
(一)全国各地区不同程度的落实该政策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三年我国每年都有上万家企业享受到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且每年享受该政策的企业数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目前加计扣除政策主要在经济发达省市实施的较多,享受到该政策的企业超过了1000家,其他省市均在100-500家,极个别省市没超过10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小企业是研发创新的新生力量,但由于政策的敏感度和财务管理不如大企业等原因,能够享受到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少之又少。
(二)超半数的被调研企业享受了政策优惠
根据对全国各地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及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调查的数据显示,近60%的被调研企业表示在近几年曾申请过加计扣除政策,这其中80%的企业达到要求享受到了该政策带来的优惠;很多企业表示,申报时的研发费用额度与税务部门认定的额度有着较大的差异,这是影响企业享受该政策益处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数据还显示,企业最终可以被认定的研发费用只是申报时额度的一半。
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问题分析
(一)研发费用范围受限
根据国家税务局和发改委的相关规定,有关加计扣除的研发项目只允许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领域开展。此外,国家税务局和发改委规定的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的范围比财政部门规定的范围小,文件规定研发在职人员的五险一金,外聘研发人员劳务费,研发活动的房屋使用费,委托个人研发的费用等在加计扣除的口径外。对特定领域的研发费用的限制致使限定外的研发活动得不到政策的支持,降低了政策的适应性,影响了部分企业研发创新的积极性。
(二)归集研发费用困难
研发费用归集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会计制度的规定与之会计处理不匹配,在新的会计准则出台前研发费用设置在成本类科目下,相关企业普遍反映很难完整准确归集研发费用,而新会计准则出台后虽然解决了没有独立科目的问题,但全面实施还需衔接时间;再则还涉及交叉费用问题,同一笔研发费用很可能涉及多个研发项目,在账目上很难将研发和生产的费用清晰准确的分开核算;最后相关政策对研发费用的口径不一,国税发[2008]116 号文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国科发火[2008]172号) 中均涉及对企业研发费的归集和认定工作,但前者口径比后者窄两者不一致,给企业相关工作带来困扰。
(三)项目认定管理不够完善
企业研发项目的认定是一项具有强专业性、高技术性的工作,研发项目只有满足新技术的要求才能享受加计扣除政策。但不少税务部门表示,目前部门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在实际的认定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对企业研发项目的认定包括了该项目是否在技术工艺等方面有实质性的改进,并取得成果;是否对相关行业有推动作用等,而税务部门鉴定的结果有时往往存在差异。存在差异的认定结构可以向当地的政府科技部门提出异议,但对异议的处理流程并未做相应的规定,使得不少地方在真正实施的时候面临许多困难,影响了加计扣除政策的实行。
(四)区域差异政策落实不均衡
国家各省市经济发展不一致,受到经济发展的条件差异、领导的关注程度及国家的政策力度等的影响,加计扣除政策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得到很好的落实,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落实情况不够理想有待加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担心落实该方面政策进而影响了地方的财政收入,因此对执行该政策产生了抵触的情绪,甚至不为执行。从享受政策的企业数量来看,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的好几倍,这种政策落实的不平衡也影响了科研资源的市场分配,拉大了地区间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的发展。
三、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对策建议
(一)政策设计层面的对策建议
从四方面对研发费用政策设计提出对策建议。第一,可以实行普惠制优惠政策,建议取消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税收优惠领域的限制,无论是不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项目都给予政策扶持;第二,虽然建议取消优惠政策的领域限制,但限定研发活动要在中国境内执行。这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吸引外资企业的在我国开展研发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研发技术外溢性和人才的培养,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三,增加有利于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根据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度的放宽研发费用的政策,用以满足中小企业在创新研发中的资金需求;再则可以改变优惠方式,对不足抵扣的研发费用可以给予盈利年度起结转返还税收,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入。第四,将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的范围矿大。例如企业在职的研发人员的五险一金及外聘的研发人员的劳务费用,与研发相关的会议差旅培训等费用可计入加计扣除政策核算范围,税务机关可以对研发费用提出详细的解释说明增加该政策的可行性。
(二)政策执行层面的对策建议
政策执行层面提出了三方面相应建议。第一,加强政策协调。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国家层面比较抽象,缺乏具体的执行力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哪些可以加计扣除各地规定又不统一。建议规范地方政府实施细则,增强政策的可行性。第二,完善政策管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涉及到了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将各部门的创新管理职能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政策合力,可以提高加计扣除政策的执行效率。第三,强化企业创新管理。建立以创新为企业目标的激励机制,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建立以创新为企业目标的研发管理制度,各部门间协商合作,做好研发费用的管理工作;建立以创新为企业目标的财务核算制度。企业要对研发费用设立单独的核算账本,做到账目清晰核算有据。
(三)政策服务层面的对策建议
政策服务层面的建议包括了两方面。第一,设立政策宣传服务体系。相关管理部门通过网站来介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各级的税务机关通过办税服务大厅的LED显示屏来宣传此政策并演示操作流程;同时为了企业方便了解此政策,运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大力宣传。第二,设立政策辅导、咨询服务体系。可在办税服务大厅设立政策咨询辅导窗口,并采取定点定时讲座的方式,帮助企业建立研发费用台账,并及时沟通了解企业关于政策方面的需要。成立政策辅导小组,邀请会计师、税务师对企业进行具体记账及国税、地税操作流程等培训,讲解政策要点、操作实务等知识,让企业能更好的掌握并运用政策。
(四)政策环境层面的对策建议
政策环境层面给出的建议包括一下内容。第一,加强地方行政领导的考核和执行部门的考核。树立“经济发展税收增长是政绩,支持创新适当减税也是政绩”的行政管理理念,将研发扣除政策的执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将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落实到执行部门考核制度中,对企业实际产生的研发费用及加计扣除金额等指标量化分解,定期对完成情况进行督查。第二,建立人才培训机制。加强企业财务制度完善,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帮助企业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增强其实务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符合享受政策的企业做好各项指导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范金等.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依据及对策[J].科研管理,2011,( 5)
篇8
1.前言
高层建筑中基础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对高层建筑本身及其周围环境的安全至关重要,其造价与工期对高层建筑总造价和总工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对某一具体高层建筑物,可能有多种基础设计方案可供选择,只有经过技术经济比较,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规范进行设计,才能得出较经济合理的方案。现将基础类型的选择与一般要求进行简要说明。
2.基础选型
2.1高层建筑基础的常用形式
高层建筑的上部结构荷载很大, 基础底面压力也很大, 一般的独立基础己不能满足承载力的技术要求, 因此, 应采用特殊形式的基础,常用的基础形式有梁式基础、筏形基础、箱形基础、桩基础、地下连续墙基础等,以及这些基础的联合使用。
(1)钢筋混凝土梁式基础
这种基础一般设置在柱列下或剪力墙下,适用于地基承载力较高而上部结构不是很高、载荷不是很大、没有地下室的情况。
(2)交梁式条形基础
它是用两个方向的梁式基础把柱纵横相互联系起来。当地基承载力较高,上部的柱子传来的荷载较大,没有地下室,而单独基础或柱下条形基础均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时, 可在柱网下纵横两向设置交梁式基础(也成十字交叉条形基础)。这种结构的形式比单独基础的整体刚度好, 有利于荷载分布。
(3)筏形基础
它是由钢筋混凝土组成的覆盖建筑物全部底面积的连续底板构成。筏形基础的平面尺寸应根据地基土的承载力、上部结构的布置及其载荷的分布等因素确定。筏形基础又有平板式和梁板式两种类型。有地下室和没有地下室的情况都适用。
(4)箱型基础
基础的整体外形如箱,由钢筋混凝土底板、顶板和纵横墙体组成一个整体结构。这种基础刚度很大,可减少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高层建筑一般设地下室,可结合使用要求设计成箱型基础。
(5)桩基础
由设置于土中的桩和承接基础结构和上部结构的承台组成。桩有预制桩、灌注桩、人工挖孔桩(墩)和钢桩等,具有承载能力大, 能抵御复杂荷载以及能良好地适应各种地质条件的优点 , 尤其是对于软弱地基土上的高层建筑, 桩基础是最理想的基础形式之一。
(6)地下连续墙
这是在土中钻、挖、冲孔成槽,在槽内安放钢筋网(笼)、浇注混凝土而形成的一种地下钢筋混凝土墙体。它的适用范围很广,如建筑物地下室、水池、设备基础、地下铁道、船闸、护岸、防渗墙等,均可采用地下连续墙,既可当做基础又可当做支护。
(7)联合基础
有时为了加强基础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如提高其抵御水平荷载的能力,、一定程度上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防水能力等,要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础形式联合使用。论文参考网。如当受地质或施工条件限制, 单桩的承载力不高, 而不得不满堂布桩或局部满堂布桩才足以支承建筑荷载时可考虑桩基础与片筏基础联合使用;当在软弱地基土上建造高层建筑时可考虑桩基础与箱型基础联合使用,以及其他基础形式的联合使用。
2.2 基础类型的选择
高层建筑的基础选择应考虑以下条件综合各方面因素选定:
(1)上部结构的类型、整体性和结构刚度;
(2)地下结构使用功能要求;
(3)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
(4)抗震设防要求;
(5)施工技术、基础造价和工期;
(6)周围建筑物和环境条件。在进行高层建筑基础方案选择时,应进行多种基础方案的分析
比较,选择出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的基础形式。
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应采用整体性好、能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建筑物容许变形要求并能调节不均匀沉降的基础形式。工程地质条件是选择基础类型的重要依据。对于一般场地,当建筑物不太高,地基土层承载力较高、压缩性低,或基岩就在地表时,可选择天然地基梁式基础或筏形基础;若地基下仍有一定厚度(3~5 m)粘土层时,应首先考虑箱型基础或筏形基础加大埋深,再考虑桩箱、桩筏以硬土层为持力层;场地地震基本烈度大于等于7度,浅部又存在可液化土层时,应采用桩基穿透可液化层,支承在非可液化土层中;当地基土承载力不足、土层厚薄不均、存在较大的地基沉降或不均匀沉降时,应选择与桩基组合成联合基础。
目前已建的高层建筑中,采用最多的基础类型是筏形基础、箱型基础或桩箱、桩筏基础。近年来,由于对地下室空间使用功能要求的提高,内隔墙较多的箱型或桩箱基础的采用已越来越少,而带地下室的筏形或桩筏基础的采用越来越多。
筏形基础和箱型基础在地基土比较均匀的条件下,基础平面形心宜与上部结构竖向永久载荷重心重合。当不能满足重合时,偏心距宜符合e小于等于0.1W/A的要求。式中W为与偏心方向一致的基础底面边缘抵抗矩;A为基础底面的面积。论文参考网。对低压缩性地基或端承桩基的基础,可适当放宽偏心距的限制。计算偏心距时,裙房与主楼可分开考虑。
3.基础的一般设计要求
3.1 基本要求
在进行基础设计时,为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必须满
足下述三方面要求:
(1)基地压力小于或等于地基的允许承载力;桩基础或复合桩基础要求基地总荷载小于或等于桩基承载力与桩间地基土承载力的总和。
(2)地基计算变形量小于建筑物允许变形值。
(3)水平力作用时满足稳定性要求。以上三个要求为基本要求,对不同的高层建筑物应分别对待。
3.2 埋深要求
为保证高层建筑在垂直载荷和水平载荷作用下的稳定性,高层建筑基础应满足一定的埋置深度要求。在确定埋置深度时,应考虑建筑物的高度、体形、地基土质、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埋深从室外地面算至基础底面,宜符合下列要求:
(1)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埋深大于等于建筑物高度的1/15。
(2)桩基础:埋深大于等于建筑物高度的1/8(桩长不计在内)。
建筑物高度系指从室外地坪到屋面的高度(不包括突出屋面的电梯间、水箱等局部附属部分)。当建筑物采用岩石地基或采取有效措施时,在满足地基承载力、稳定性要求并满足基地零应力区要求的前提下,基础埋深可适当减小。论文参考网。当地基可能产生滑移时,应采取有效的抗滑措施。
3.3防水要求
当高层建筑基础为带地下室的筏形基础、箱型基础等地下结构时,基础混凝土不仅强度要满足要求,还要满足防水要求。当有防水要求时,混凝土抗渗等级应根据地下室最大水头与防水混凝土厚度的比值按基础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表采用,且不应小于0.6Mpa。必要时可设置架空排水层。
4.结束语
在进行高层建筑基础选型和设计时,如能按照其各自的一般原则,再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上部结构、地基情况、工程造价等各方面因素,选择合理形式进行设计,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很多方便。
【参考文献】
[1]刘起霞.特种基础工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6.
[2]陈国兴,樊良本等.基础工程学.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3]晏文峰.高层建筑基础选型与设计[J].中外建筑,2007,(1):85-86.
篇9
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是高层建筑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整个高层建筑结构的经济与安全问题。尤其在高层建筑密集的大城市,其地震设防等级高,风载大,工程地的质条件差,并且大多数城市地下水位较高。同时,高层建筑的体型日趋复杂,地基基础类型多变,所有这些因素,都给高层建筑地基基础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础的选型合理与否,将对整个工程的造价,工期,安全等有极大影响。
1高层建筑基础与中低层建筑基础区别
1)工程造价比较高,基础方案的选择需要更准确可靠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和更全面深入的分析比较,才能做出既符合安全质量要求,又经济合理的地基评价和设计处理方案。2)对不均匀沉降比较敏感,受压深度比较深,需要更确切的变形指标和计算方法。3)基础埋深或要求处理地基的深度比较深,与现有施工条件及设备、材料的关系比较密切。4)对地基的承载力要求比较高,除了垂直荷载比较大以外,还需要考虑水平风力和地震力的稳定性。
2高层建筑基础类型及其优缺点
2.1桩基础
桩基础又称桩基,是一种古老且又常见的深基础形式,是深基础中最重要的一种。
1)适用范围。不允许地基有过大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的高层建筑或其它主要的建筑物;作用有较大水平力和力矩的高耸结构物(如烟囱、水塔等);地下水位或地表水位较高,施工排水困难时;软弱地基或某些特殊性土的各类永久性建筑;需要减弱其动力影响的动力机器基础或以桩基作为地震区建筑物的抗震措施;重型工业厂房和荷载很大的建筑物,如仓库、料仓等。2)优缺点。桩基础具有承载力高、稳定性好、沉降稳定快、沉降量小的特点,可以抵抗上拔力和水平力,又是抗震液化的主要手段,适用于机械化施工,且能适应各种复杂地质条件。当地基上部软弱而在桩端可达的深度处埋藏有坚实地层时,最宜采用桩基。桩基础属于地下隐蔽工程,尤其是灌注桩,很容易出现缩颈、断桩或沉渣过厚等质量缺陷,影响桩身结构完整性和单桩承载力,造成工程安全隐患。所以施工质量也是桩基设计很重要的环节。桩基础的工程造价较高。3)高层建筑桩基础的特点。①桩支承于坚硬的持力层上,具有很高的竖向承载力,足以承担高层建筑的全部荷载。②凭借巨大的单桩竖向刚度或群桩基础的侧向刚度及其整体抗倾覆能力,能抵御风和地震引起的水平荷载与力矩荷载,保证高层建筑的抗倾覆稳定性。③桩基具有很高的群桩刚度(摩擦型桩)或竖向单桩刚度,在建筑自重或相邻荷载影响下,不会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并能保证建筑物的倾斜不超过允许范围。④箱筏承台底土分担上部结构荷载。桩身穿过可液化土层而支承于稳定的坚实土层或嵌于基岩,在地震引起浅层土液化与震陷的情况下,桩基凭靠深部稳固土层仍具有足够的抗压与抗拔承载力,从而确保高层建筑的稳定,不产生过大的沉陷与倾斜。
2.2筏形基础
筏形基础是底板连成整片形式的基础,亦称筏板基础、片筏基础、满堂红基础。它既可用于墙下,也可用于柱下。可以分为梁板式和平板式两类。1)适用范围及优缺点。筏形基础以其成片覆盖于建筑物地基的较大面积和完整的平面连续性为明显特点,它不仅易于满足软弱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减少地基的附加应力和不均匀沉降,还具有其它基础不具备的功能,例如: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能跨越地下浅层小洞穴和局部软弱层;作为水池、油库等的防渗底板;提供地下比较宽敞的使用空间;有地下室或架空地板的筏基还具有一定的补偿性;能适应位于其上的工艺连续作业和设备重新布置的要求。筏板基础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平面面积较大,且厚度有限,造成它具有有限的抗弯刚度,无力调整过大的沉降差异,尤其是对于土岩结合地基等软弱明显不均的情况,就需局部处理才能适应;在局部荷载下,既要有正弯矩钢筋,也要有负弯矩钢筋,还需有一定数量的构造钢筋,因此,经济指标较高。2)发展现状。对地基条件好的高层建筑,优先考虑天然地基。筏形基础较箱形基础更有利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将有更大的发展。在解决混凝土收缩裂缝的基础上,逐步减少后浇缝的设置,促进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地基的加固处理方面的成就,也将会促进筏板基础的应用。相信筏板基础的应用前景会更广阔。
2.3箱形基础
箱形基础是由顶、底板和纵、横墙板组成的空间盒式结构。它的纵横墙设置必须符合一定刚度要求,因此,具有极大的刚度。箱形基础一般有较大的基础宽度和基础埋深。
1)适用范围。高层建筑为了满足地基稳定性的要求,防止建筑物的滑移与倾覆,不仅要求基础整体刚度大,而且需要埋深大,常采用箱形基础。对于一些地震设防等级较高的地区,可根据抗震要求而选用箱形基础。2)优缺点。①箱基的整体性好、刚度大,由于箱基是现场浇筑的钢筋混凝土箱型结构,整体刚度大,可将上部结构荷载有效地扩散传给地基,同时又能调整与抵抗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并减少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的不利影响。②箱基沉降量小,箱基的基槽开挖深,面积大,土方量大,而基础为空心结构,以挖除土的自生来抵消或减少上部结构荷载,属于补偿性设计,由此可以减小基底的附加应力,使地基沉降量减小。③箱基抗震性能好,箱基为现场浇筑的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底板、顶板与内外墙厚度都较大。箱基不仅整体刚度大,而且箱基的长度、宽度和埋深都大,在地震作用下箱基不可能发生滑移或倾覆,箱基本身的变形也不会很大。因此箱基上一种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基础形式。④箱基的用料多,工期长,造价高,施工技术比较复杂,尤其当进行深基坑开挖时要考虑人工降低地下水位、坑壁支护和对相临建筑的影响问题。此外,还要对箱基地下室的防水、通风采取周密的措施。
2.4桩筏基础
当受地质条件限制,单桩承载力不很高,且不得不满堂布桩或局部满堂布桩才足以支承建筑荷载时,常通过整块钢筋混凝土板把柱墙(筒)集中荷载分配给桩。习惯上将这块板称为筏,故称这类基础为桩筏基础。筏可做成梁板式或平板式。桩筏基础主要适用于软土地基上的筒体结构、框剪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以便借助十高层建筑的巨大刚度来弥补基础刚度的不足。
2.5桩箱基础
桩箱基础是由具有底顶板外墙和若干纵横内隔墙构成的箱形结构把上部荷载传递给桩的基础形式。由于箱体刚度很大,具有调整各桩受力和沉降的良好性能,在软弱地基上建造高层建筑时较多地采用桩箱基础。桩箱基础是一种可以在任何适用于桩基的地质条件下建造任何结构形式的高层建筑的“万能式桩基”。
3结语
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方案的选型,必须充分掌握设计的主要依据,特别是岩土工程勘察资料,一定要真实可靠。对同一建筑而主,不同的基础形式会有不同的工程造价。设计人员因地制宜选择基础形式,提高基础设计的可靠性,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篇10
1 背景材料及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本文选取三层土体,尺寸模型为60m(L)×60m(B)×100m(H),土体物理参数见表1。采用3×3群桩基础,桩径为1.0(1.2)米,桩长为60m,桩基布置见图1.1,承台平面尺寸为11m×11m,厚度分别取1.5m,2.0m,2.5m,3.0m。施加25MN的压力荷载,采用GTS模型中的桩单元设置桩基与土体之间的摩擦界面单元,以此来模拟桩侧摩阻力。桩端设置弹簧,以此来分析桩端阻力的变化情况。土体、承台采用实体单元划分;由于桩基的长径比为60,长径比较大,因此桩基使用离散的一维杆系单元。模型如图1.2。
表 1 土层物理参数
Tab.1Th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soil
图1.1 群桩平面布置图(单位:m) 图1.23×3群桩有限元模型
Fig.1.1Layout of piles(unit ,m) Fig.1.2 Element model of 3×3 piles
2 承台沉降分析
在桩长、桩距等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对承台施加25MN的压力荷载,研究分析不同承台厚度下的承台沉降。结果如图表所示;
图2.11.5米厚承台沉降位移云图 图2.22米厚承台沉降位移云图
图2.3 2.5米厚承台沉降位移云图图2.43米厚承台沉降位移云图
表2 承台沉降随厚度的变化
Tab.2The settlement of pile caps under different thickness
结果分析:
①保持桩身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承台厚度的增大,承台沉降逐渐减小,但变化幅度不大。
②由沉降位移云图可以得出,承台的最大沉降都在边角处,呈现中间小,两边大的现象,说明在外力荷载作用下,承台内的应力传递路径发生了改变,沉降产生了不均匀性。
③提高承台厚度对沉降的影响较小,而增加承台厚度会加大工程的投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在选择承台厚度时,需要综合考虑多项因素的影响,选择最佳厚度。
3 桩顶荷载分析
3.1承台应力分析
在桩长、桩距等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对承台施加25MN的压力荷载,研究分析不同承台厚度下的承台应力。结果如图表所示;
图3.11.5米厚承台应力云图 图3.22.0米厚承台应力云图
图3.32.5米厚承台应力云图图3.43.0米厚承台应力云图
表3.1 各厚度下承台应力表
Tab.3.1 The tress of pile caps under different thickness
结果分析:
①由于桩基及周围土体的影响,承台的应力分布存在着明显的非线性和不均匀性。压应力主要集中在承台顶面的墩柱相接处,以及侧面和底面的跨中处,柱边及桩边缘附近产生了高压应力区,使该区域内混凝土受到较大压应力;拉应力出现在底面及靠近底面的侧边处,靠近桩顶处发生应力集中现象。
②随着承台厚度的增加,承台的内力发生了改变,最大主压力和最大主拉力逐渐减小,其中承台厚度从1.5米增加到2.0米时,压应力和拉应力衰减比较明显,从2.5米到3.0米,压应力变化幅度不大,不出现拉应力。该结果表明,在工程允许范围内,保持荷载及其它参数不变的条件下,可通过提高承台厚度减小拉压力,防止承台底部混凝土由于压应力过大出现裂缝,同时可以降低高压应力区域内的最大压应力,防止该区域内混凝土受压开裂。
3.2 桩顶荷载分析
群桩编号参考图1,由于几何模型的对称性,桩①、②、③、④和⑥、⑦、⑧、⑨的轴力和变形一致。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心桩⑤、角桩①、边中桩②进行分析,对桩顶反力及角桩/中心桩、边桩/中心桩的反力比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2:
表3.2 不同承台厚度下桩顶反力表 (单位:kN)
Tab.3.1The tress of piles top under different thickness(unit:kN)
图4-23 承台厚度与桩顶反力比曲线变化图
由上表及曲线图可知:
①随着承台厚度的增大,桩顶反力逐渐大,桩顶反力比逐渐减小。承台厚度从1.5m增至2.0m时,角桩/中心桩、边桩/中心桩的反力比变化率最大,随着厚度继续增加,反力比的降幅趋于稳定,各桩桩顶荷载分配差异性减小。该分析表明承台自重增加可使桩顶荷载分配发生调整,同时改变竖向荷载传递路径,使传力更加均匀。因此适当提高承台厚度,可改变应力传递路径,使桩顶荷载分配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群桩基础的整体稳定性。
②随着承台厚度增大, 桩顶反力也逐渐大。但承台厚度为2.5m和3.0m的角桩和边桩的桩顶反力差别较小, 说明当承台厚度增加至某个数值(有效厚度)时,各桩顶反力差异性接近一致。因此,在设计中应当尽量减小承台厚度至有效厚度,同时考虑承台的构造要求,选择最佳厚度。各种承台厚度下的桩顶反力,都是角桩最大,边桩次之,中心桩最小。究其原因是承台沉降不同使得承台底部(即各桩桩顶)受到台底土的反力作用不同。中心桩位于承台中部,台底土分担了很大外力,桩顶反力最小;而角桩居于最外缘,受台底土的支撑作用最小,自身承担的外力最大。
4结论
本文主要探讨了不同承台厚度对超长群桩基础力学性能的分析,随着承台厚度的增加,承台沉降逐渐减小,桩顶荷载增大,桩顶荷载大小趋向均匀。在工程实际中,应当合理选取最佳承台厚度,同时考虑承台的构造要求,以达到结构受力及工程节约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超长群桩基础承载机理研究. 张喜刚龚维明 著 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韩梅.竖向荷载作用下桥梁桩基础沉降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3]陈安.软粘土中桩同作用模型试验与机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长沙:中南大学,2006
[4]张建辉,靳元峻,余晓雅等.不同桩长、桩径桩筏基础的分析方法[J].岩土工程学报,2006, 28(11):1958-1963
[5]谢涛,袁文忠,朱明.群桩基础竖向承载力群桩效应模型试验研究[J].铁道建筑技
篇11
一.前言
随着城市和建设进程逐步加快,各种地下建筑逐渐出现,这些建筑在进行设计施工和正常的运行中,由于一直基本处于下下,很容易受到来自各种地下水的侵蚀,地下水对整个地下建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在建筑施工和竣工后的使用中,要做好各种抗浮措施,如此,可以更好的防止地下墙体发生裂缝或者是软化坍塌,对确保整个地下建筑的安全和工程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地下水对地下建筑的危害探究
1.地下水水位变化对建筑工程的危害。地下水的水位一般会受到降水,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水位的升降,地下水位的上升下降,会对整个建筑结构的设计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首先,当水位上升的时候,不仅仅会造成地震沙土液化速度加快,规模扩大,更会使得建筑结构下的岩土发生断裂,变形扭曲,滑坡,崩塌等多种地质灾害,严重降低了整个建筑结构中基础地基的承载能力,不利于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不利于整个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增强。其次,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最后,地下水的冻胀也会对建筑结构的设计产生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当冻胀的地下水升温使得水浸湿和软化岩土时候,会使得地基土质的强度会大幅度降低,使得建筑物的沉降幅度变大,地基容易发生很大幅度的变形,造成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差。
2.地下水会对建筑物的建筑构件造成很大的侵蚀性。地下水会对建筑构件中的混泥土,可溶性石材,和建筑主体中的管道,金属构件等造成很大的腐蚀和侵蚀,不仅仅会加快各种构件的老化,寿命缩短,更大幅度降低了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刚度。
3.地下水的水力状态容易发生改变,会使得在饱和的砂型土质的建筑结构设计变得更为艰难。当水力发生变化时候,土质的效应力大幅度降低,容易形成流砂,使得建筑结构下的土体发展流动,造成地表地基的坍塌,威胁建筑结构的稳定。
三.地下水对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的受力影响
1,地下水对地基基础设计中应力计算的影响
在地下建筑结构设计中,最关键是要确保地基的稳定,进行地基设计时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精确计算出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在计算地基任意深度的自应重力时候,要以地下水位为分界线,地下水上面的土质,一般采用的是土质的自重应力。如果地基位于地下水的下面,那么,地基在水下的砂性土需要综合考虑到地下水的浮力作用。如果还是粘性土质则变得更为复杂,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一般认为,如果在地下水下面的粘性土质的液性指数不小于零,那么,此时土质会是一种流动的状态,每个土质颗粒之间有很多自水,这种情况下,土体便受到了地下水的浮力作用。因此,在进行地下水位之下的自重应力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分析确定是否需要将地下水的浮力纳入其中。如果液性指数在零之下,那么土质会保持在固体的状态,土质就不会受到地下水的浮力,在实践操作中,一般都会按照不利的状态来进行综合考虑分析。
2.地下水对天然地基承载力的影响
在建筑结构地基的设计中,要做好天然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地下水对地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一般而言,都会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位于地下水位之下的土质,会很容易失去表观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多半是由毛细管和弱结合水所形成的,当失去凝聚力的时候,会使得土质的凝聚力大幅度降低。其二,当受到地下水的浮力时候,土质将会很大程度的降低了自身的凝聚力,也因此会使得建筑结构设计中地基的的综合承载力变弱。在实际建筑结构设计中,都会假设地下水水位上下的土质强度都是一样的,只是单一的考虑到地下水的浮力对土质的承载力产生的影响,当建筑结构设计的地基持力层在地下水位下面,而且不具有透水性,那么,不管基底上层的土质是否具有透水性,都统一使用保护重度,当地基的持力层具有透水性的时候,可以将有效重度纳入范围。
五.抗浮设计方案与具体措施
除箱形基础和内部无柱的地下构筑物外,采用片筏基础的地下室的结构一般难以满足整体抗浮的刚度和强度要求,故将地下室划分为若干结构单元进行抗浮验算是合理的,抗浮设计需结合结构单元抗浮验算的结果选择或调整结构抗浮方案及措施。抗浮方案及措施有:
1.主体工程采用桩(挖孔桩除外)基础时,单层地下室或裙房地下室可用桩协助抗浮,因为受地下水变化的影响,该桩可能抗拔也有可能承压。
2.主体工程采用天然地基时,单层地下室或裙房地下室可采用加大恒载(如覆土)抗浮,或将单层地下室和裙房及裙房地下室的结构处理成垂直荷载作用下的子框架结构支承于主体结构上,由主体结构协助抗浮。后者需修正原设计对应于子框架的梁柱内力与配筋和主体结构中支承子框架的节点的梁柱端的内力和配筋,修正的原则是取二次设计中承载力大的配筋和截面。主体结构离支承子框架节点较远的梁柱端内力受影响较小,一般可以不必修正。
3.抗浮锚桩协助抗浮。如图1,抗浮锚桩的结构设计方法基本上同锚杆,适用范围比较大。常用于大空间、大面积的单层地下室或裙房地下室及地下构筑物抗浮,当水压力较大时,用分布抗浮锚桩无梁地下室底板的方案易于设计且比较经济。
4.地下罐体的抗浮设计应注意其基础或基墩在地下水的影响下可能受压也可能受拉,要做两个方向受力的强度验算。
5.在必要时要做抗浮桩或抗浮锚桩的拨和压的双向受力验算,承压验算宜考虑桩土协同工作,桩主要起抗倾斜作用,注意抗浮验算单元应与协助抗浮的方案吻合,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室外抗浮覆土要扣除地下水的浮力,悬挑出室外的地下室底板可以适当考虑上面覆土的内摩擦角按倒梯形截面计算抗浮力,抗拔桩和抗浮锚尽量布置在柱、墙下或对称布置在柱下,共同形成基础梁的支座,可以使抗拔桩和抗浮锚桩的受力均匀。
如图2,当基础梁的刚度较小时,要避免跨中抗梁的内力计算,因基础梁的竖向位移刚度从柱下至跨中各点不相同,所以布置在基础梁跨中的抗拔桩和抗浮锚桩对基础梁跨中是新约束,应注意计算简图的处理,调整基础梁的配筋,工程地质勘查应考虑协助抗浮的抗拔桩和抗浮锚桩的布置方案对桩长的影响。
五.结束语
地下建筑的抗浮设计施工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后续施工,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工程进度,工程成本控制和工程质量的保证。加强地下水对建筑结构设计影响的研究,找出地下水浮力对地下室和建筑物结构施工设计的重要影响方式,和发生原因,有助于地下建筑结构设计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地下水是建筑结构设计中无可避免的载体,水压力和地下水的浮力都会优先于地基对建筑物的结构产生反力作用,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对地下水这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做出深入研究,这是保护地基稳定的关键环节。同时,通过探究发现,地下水主要还是通过影响到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基础设计的受力,主要是建筑结构的自应重力和建筑结构的承载力,要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浮力上面加以改善和修正,尽力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保证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建浩 王永裕 地下建筑的抗浮技术措施 [期刊论文] 《西部探矿工程》 -2004年1期
[2]杨方勤 段创峰 吴华柒 袁勇 上海长江隧道抗浮模型试验与理论研究 [期刊论文]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ISTIC PKU -2010年3期
[3]赖泽金 李涛 彭星新 地下建筑物的抗浮设计 [期刊论文] 《中国房地产业》 -2011年8期
[4]贾金青 陈进杰 大型地下建筑抗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技术 [期刊论文] 《建筑技术》 ISTIC PKU -2002年5期
篇12
引言
复合地基是指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加固区是由基体(天然地基土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的人工地基,加固区整体是非均质各向异性的。根据地基中增强体的方向可分为水平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和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通常称为桩体复合地基。根据竖向增强体的性质,桩体复合地基可分为三类: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柔性桩复合地基和刚性桩复合地基。
一、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概念
刚性桩复合地基是在地基土中置入刚度很大的桩,桩体材料有CFG桩、素混凝土桩、预制桩等,成桩工艺包括振动沉管工艺、螺旋钻孔压灌工艺、静压桩工艺等,从而对不满足承载力或变形要求的地基进行加固而形成一种人工地基。为使复合地基最大地发挥其承载性能,减少沉降变形,通常在基础底面以下铺设一定厚度的粗砂或碎石褥垫层,碎石粒径一般为3-5mm。褥挚层的铺设范围通常比基础底面以下的素混凝土垫层宽150mm。由于褥垫层的设置,刚性桩复合地基在受力时,桩顶能很好地向上刺入褥垫层,并通过褥垫层的调整,使桩间土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桩同作用的目的。与散体材料桩、柔性桩复合地基相比,刚性桩复合地基由于复合地基中桩的刚度相对较大,从而使上部荷载能向深部土层传播,故能大幅度地提高地基承载力,且复合地基的沉降量相对较小[1]。
刚性桩复合地基由于能够发挥桩问土的承担作用,所以比桩基经济。同时,因桩体强度、刚度较大,沿其全长的侧阻及端阻均可以比较充分的发挥,因此同散体材料桩复合地基相比,它能更大幅度提高地基承载力,故可用于高层建筑。因此,在我国内陆地区的高层建筑中有很广泛的应用。
二、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和褥垫层的效用
对于刚性桩复合地基,通过桩体作用,可将荷载传递给地基中较深的土层,使加固区附加应力减小,而使非加固区附加应力相对增大。与未设置桩体时(天然地基)相比较,刚性桩复合地基加固区中不仅模量提高,而且附加应力减小,土层压缩量减小明显;而非加固区附加应力和压缩量是增大的。两者综合起来看,采用刚性桩复合地基还是可以明显减小沉降的。
刚性桩复合地基除了拥有一般复合地基的各种效应,还有一些自己独立的特点。如置换效应、挤密效应和约束效应。由于桩土相对变形基本协调,而刚性桩体的模量比桩间土的模量大出许多,因此在荷载作用下,桩体可以将所承受的荷载向较深处的土层中传递,并且还减少了桩间土承受的荷载,提高了地基的承载力。复合地基中桩体起到的这种既能提高地基承载力,又能减小地基变形的作用,这就称为置换效应或桩体效应。当在人工填土或者松散砂土中采用挤土成桩工艺时,桩体的楔入可使桩间土的孔隙比减小,密实度增大,桩间土因而被挤密,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和模量都得到提高,这种因桩体的楔入而产生的效应称为挤密效应。当采用振动沉管工艺时,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就具有挤密效应。由于刚性桩的刚度相对土体的刚度要大许多,因此在荷载的作用下,桩间土的侧向变形受到了桩体的约束。由于桩间土的侧向变形受到了约束,相应的其竖向变形也受到约束,因而提高了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同时又减小了复合地基的变形,这就是约束效应。
为保证筏板基础与复合地基中刚性桩和土能共同作用,桩顶设置的砂砾石褥垫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由于桩体的压缩模量远远大于土的压缩模量,桩的变形要小于土的变形。褥垫层的设置为桩体向上的刺入变形提供了通道,变形过程中,砂、石不断调整补充到桩间土上,以保证在任一荷载下桩和桩间土始终共同工作,从而改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性、变形特性。因此褥垫层在整个复合地基体系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能保证桩同承担荷载、减小基础底面的应力集中、调整桩土水平荷载、调整竖向桩土荷载的分担。
三、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体系的优点
自从972年首次提出桩筏基础的概念以来,桩筏基础很长时间内在高层建筑的基础形式选用中处于统治地位。桩基础虽然有效,但是桩间土的承载力被白白浪费掉了,尤其是当桩间土的承载力较好时,尤其显得可惜;另一方面,当天然地基处于岩溶发育等地质条件复杂地区时,桩的施工较为困难,施工人员的安全和桩基的质量都不易得到保证,这时复合地基的优点就得到了体现。复合地基可以较为充分的利用桩间土的承载力,因而它一出现就受到了重视和广泛应用。
早期的复合地基多为碎石桩复合地基和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等,这些复合地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天然地基的承载力,但是随着现代建筑向高层发展,建筑的体型和结构日益复杂,这些传统的地基处理方法己不能满足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桩体的刚度太小,不能有效地将桩身应力向深处传递;其次,施工质量也不稳定,离散性大。比如,碎石桩桩身在距桩顶距离2d-3d左右处为高应力区,因周围土体的围箍作用有限,容易发生鼓胀破坏,即使增加桩长也不能提高地基承载力。在此情况下,寻找一种承载力高且变形小的地基处理方法是大势所趋。而刚性桩复合地基就是这一趋势下的产物。刚性桩是一种高粘结强度桩,可以将荷载传递到较深层地基中,当桩端持力层土质较好时,还可发挥端阻作用,因此刚性桩复合地基克服了散体桩复合地基和柔性桩复合地基的缺点,既能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又能使地基变形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其施工质量也较为稳定,施工质量可以得到保证。随着刚性桩复合地基理论和施工处理技术的发展,刚性桩复合地基因其具有沉降小、承载力高等诸多优点,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选择采用刚性桩复合地基。
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在受力时,一方面筏板的内力和沉降将受到刚性桩复合地基刚度和上部结构刚度的影响,这将导致刚性桩复合地基上板的工作状态与其它地基形式上板的工作状态有差异;另一方面在上部荷载较大并考虑上部荷载刚度的情况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桩的工作状态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2]。国内自80年代末就己开始了刚性桩复合地基应用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研究内容多集中于单桩复合地基和多桩复合地基的承载与变形特性以及复合地基的破坏机理。而目前随着刚性桩复合地基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高层建筑筏板基础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分配、荷载传递机理呈现出何种情况;复合地基褥垫层厚度、桩土模量比、置换率、布桩方式的变化对筏板内力和沉降又有何影响。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刚性桩复合地基一筏板基础体系的工作性能、工程造价等因素。因此,研究刚性桩复合地基一筏板基础体系在考虑上部结构刚度时的工作性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四、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体系已经在高层建筑地基基础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目前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理论研究已经落后于工程实践的需要,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方法还不够完善,本文作者根据现有研究理论,结合工程实际,对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和优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经实践证明,刚性桩复合地基具有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等优点,推广应用这种地基处理技术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13
一,而结构成本的控制是房地产项目成本控制的关键。
在整个结构成本管理控制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点:⑴做好事前控制。这是整个结构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⑵设计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设计过程中必须控制好的关键环节,严格按照设计流程做好精细化设计。⑶设计过程中适时、适当的引入外部资源。聘请专业化的设计顾问公司,全过程的进行工程设计的管理和结构成本的控制,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好的结构设计不仅能给房地产公司降低工程成本,更可以给房地产公司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
1.结构的设计优化并不是单纯的挑毛病
而是通过交流、沟通,找到更为合理、经济的设计,从而在满足各种规范的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杜绝不必要的浪费,做好成本控制。结构设计的优化是在充分尊重原设计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优化的过程,互相学习,也有利于提高设计院结构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某项目2栋13层与23层相连建筑、2栋30-33层建筑、5栋9-13层建筑,共9栋。场地附近有一条河流,地下水位较高。场地土质较软,表层4米深度内有部分淤泥质土,地下室底板下土的承载力为160kPa,在17米至22米处有密实的粉沙层,在37-55米处有密实的沙层。基岩埋藏很深。6度抗震、基本风压0.45。本项目对回款的周期要求较高。
本项目地下室的布置思路:采用一层大地下室 9栋高度和层数相差较大的建筑连为为一体,形成一个整体的大型地下车库。优点:交通及停车,小区的物业管理,地下室外墙的数量。但缺点也是明显的,一是导致地下室结构的超长,再就是各栋建筑单位的不均匀的沉降。
为此,对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地下室结构超长的解决办法是:⑴结构后浇带的设置——费用、间距、封闭时间、施工便利性;⑵混凝土膨胀外加剂的使用——数量、费用、位置;⑶构造配筋的适当增加—— 数量、费用、位置。其次,各栋建筑物的沉降差以及主体建筑物与地库间的沉降差解决方式是:依照当地的基础设计经验,⑴9-15层建筑通常采用预制方桩基础,以粉砂层作为持力层,桩长约17米,摩擦型桩;⑵18层以上建筑通常采用钻孔桩基础,以砂层作为持力层,桩长约45-50米,摩擦型桩;⑶12层建筑物采用无桩筏板基础有过成功的案例,按程序计算沉降有15CM,实际观测仅4CM在无锡观测到的建筑物最大沉降不超过 6CM。
2.优化结构设计是对结构设计进行深化、调整、改善与提高
也就是对结构设计进行再加工的过程。结构设计的优化,不是以牺牲结构安全度和抗震性能来求得经济效益的,相反经过设计优化的工程,结构布置更为合理、差错更少、用料更省、结构更安全。某高层写字楼,结构高度90.30米,地上24层,地下二层,抗震设防类别丙类,七度抗震设防,结构形式为框架核心筒体系,基础形式为平板式筏基,建筑面积约2万平米。结构设计优化的主要内容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楼层楼盖体系的结构设计,二是核心筒的尺寸及墙厚,三是平板式筏基的板厚和有关构造。设计优化时对其它一些结构设计细节也给与了一定关注。经优化结构设计后,仅前述三个主要方面,可比原设计节约混凝土在2000m3以上,钢筋约70吨。通过结构设计优化,在节约结构造价的同时,使结构自重减小了约40000KN,相当于40KN/m2,约为两层半楼房的重量。从而大大增加了竖向结构构件和基础的安全度,减小了地震力,提高了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构设计优化达到了提高项目技术和经济双重效益的目的。
又如:某工程9栋住宅,其中3栋18层、 3栋22层、 3栋28层、采用大地下室连接为一,土质情况:25M深度内,土层较松,桩侧摩阻力为15-30 kPa,越向下土层越密实,桩侧摩阻力逐渐增加为50-70 KPa,38米以下各层桩端阻力均较小,为1500-2500kPa。
原基础方案按当地的习惯做法及地勘报告建议:18及22层建筑选8-1层作持力层,桩长为40米,28层建筑选8-2层作持力层,桩长为50米。
选择方案:一是全部选用50米长的Ф500及Ф600 的预应力管桩!二是节省工程造价 (桩的性价比、承台的尺寸);三是进一步降低建筑物的沉降差及沉降值;四是方便施工管理,提高桩基检测的效率,降低检测成本。
对于Ф500管桩,当桩长由40米增加到50米时(增长25%),其单桩承载力由1435KN增加至2080KN (增大45%),单位桩长的性价比大幅提高80%!
3.施工图审查与结构设计优化并不矛盾
它们的着眼点不同、侧重面不同,施工图审查并没有义务审查设计的经济性,而结构设计优化的目的之一是控制成本、并使设计更加合理。当然,结构设计优化的结果也必须通过施工图审查。某3+1层建筑,4层住宅,半地下室,淤泥质土,厚度约为18米,承载力为70KPa。在32-40米处有较好的沙层,可做桩基持力层,此时Ф300 的预应力管桩承载力为600KN。
原基础方案:筏板基础;8米长的水泥搅拌桩加连接梁形成复合地基 + 止水筏板;长度为35米的Ф300 预应力管桩,一柱一桩 + 止水筏板;预应力管桩方案最经济(便宜16%)!最安全!较搅拌桩施工周期短!
优化设计后,方案调整为:±0.00 标高的取值,地下室的埋深:——对支护、土方、水浮力、抗拔桩的影响;覆土厚度的控制:——地下室布局、景观的要求、管线的要求;地下水位高度的取值和应用:——抗浮设计水位和最低设计水位;
地下室底板的布置方案:
——承台间设基础梁加大板式结构
——桩承台兼柱帽的无梁筏板板结构
(造价相差20%-30%!)
结果:总共节省工程造价 3500 万元以上!
4.结构设计的优化工作不会影响设计、施工进度
可与设计同步进行。设计优化工作也可以按工程进度要求分阶段进行。某工程由共六幢高层建筑组成,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结构设计优化的主要内容是:桩基、剪力墙的布置和墙厚、楼层现浇板、地下车库的底板与顶板、地下室外墙、框架柱梁等。
工程结构设计优化后的经济效益:省去人工挖孔扩底灌注桩计 360棵。基础筏板厚度减少,共计节约混凝土用量570m3,钢筋用量减少约220吨。地下室外墙、基础抗水板、顶板共节省混凝土用量约计2000m3,节约钢筋70吨。主楼现浇板节约混凝土超过1000m3。1#住宅楼减少剪力墙布置后,节约混凝土约400m3,钢筋约45吨。6#酒店经结构优化布置后,每层增加净高约150,减少了梁混凝土用量,梁柱钢筋用量减少约20吨。
经过上述粗略计算,整个工程经结构设计优化后,与原设计相比节约的直接费用在600万元以上。
总之,由于成本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想在不同的项目上应用同一种管理手段、方法进行成本管理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但在设计阶段对结构设计进行优化,从而降低成本,这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