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政治文化生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新课程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含义
首先,“贴近学生”是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中学生在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呈现新情况、新特点。另外,由于高考升学压力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不同问题,家庭经济条件有贫富之分。因此,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德育理论,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关L经济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和困难,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
其次,“贴近生活”是指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教学实践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当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讲的基本观点,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还要讲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讲学生身边的人与事。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
最后,“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贴近实际”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生活化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细心发现,挖掘生活素材,一定要对生活素材进行认真筛选,力求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引领学生在这种生活背景中进行体验,使学生能自主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力量。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透析事物本原,领悟生活真谛。
2如何将生活化素材引进高中思想政治课
一是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新教材体系在编写上以生活为主线,删除了繁、难、偏、旧的东西,增加了生活实际和时代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和时效性。通俗易懂,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知识生活化,客观上,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然而,生活是经常变化、发展的,有些教材内容中的生活事例,离学生现在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滞后性强,证明力弱。如果教学中,不适当加以改变、整合,不仅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例如:在讲《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和创新)时,结合广东实际,以凉茶为例,它是怎样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学生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要求自己说一说。在课堂教学时,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代替教材中的离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的事例,更易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更易理解教材的理论观点。
二是筛选生活素材,使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程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在生活中感悟到抽象的道理。
三是课程内容要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课程内容要在知识、思想上、心理上与学生的经验储备、个性特点和思维水平相适应。因而,只有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利于学生道德内化,帮助学生化知为行。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筛选生活事例,不注意贴近学生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材料;而用成年人的生活来取代学生的生活,这样,无法让学生获得有效的生活体验,也难以使课程知识内化。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让班上的六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张同学过生日,他们五个准备怎么庆祝他的生日。这五个同学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90元钱的大蛋糕,有的准备送给他一支钢笔,小张本人也表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他的这几个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让班上的其他同学对他们各自的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然后我及时地将课本上本节的知识点拨出来。这时既让学生深人地理解了知识,又让6位同学得到了感悟:怎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达到了言传身教和结果。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且接近了其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四是创设多元、个性化的生活情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是今天时展特征。人们的生活也随着时展而日益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人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彩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让课程内容回归学生多元化的生活中去,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定格学校内这一狭隘的范围。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能促使学生学习进步、努力发展,还能促使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完善,兴趣多样;能在多元化生活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办事。如果教学内容创设的生活情境局限,或割裂和肢解学生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生活,这既难于使学生学习生活有滋有味,兴趣素然,又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发动学生走出校门,进人工厂、农村、市场、机关单位等进行调查、访问、拓展视野,定期邀请专家作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生活,开拓了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2
2、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优点之二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对学生开展能力训练,它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从而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优点之三是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在生活化教学之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内容都不再局限于课本之内,而是非常贴近生活,非常具有生活当中的乐趣,这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学习政治。
4、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主要优点之四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深刻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作用,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
二、开展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措施
1、更新教学理念
若想开展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首先应当要更新教学理念。高中政治教师应当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重视起开展生活化教学,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多组织学生深入到生活当中去实践、去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再者,学校领导层也应当重视起开展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要加大对这方面的宣传与支持,积极组织教职工进行培训,以及还可以定期在校内开展一些有关政治课程的实践活动,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进实践学习中来。
2、改变教学模式
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大大促进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开展。高中政治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多多引入一些如实践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开展实践教学,从而在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学生拥有更多的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的机会。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分组开展政治知识的资料查阅和课题研究,然后再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多媒体课件、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将研究成果展示出来,从而让所有学生都能够亲身参与到政治课程的实践学习当中。
3、完善评价机制
完善评价机制也是开展生活化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措施之一。教师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高中政治教学评价机制,使其考核形式不仅仅局限于笔试打分等,而具有更多生活化形式的考评。例如实践报告、辩论大赛等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方式,都可以是评价学生政治课程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教师只有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才能够真正全面地掌握并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学习当中所存在问题,并找出其解决方案。
篇3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陈旧,缺乏实用性
纵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陈旧,并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伴随着生活化的到来以往的教育内容很难适用并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育信息的滞后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脱离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同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现如今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改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其实践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确保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
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相应措施
(一)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只有真正的实践于外界的大环境后,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自主生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才能真正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想更好的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实践机会与条件,以此来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获得理想的成果,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尤为重要。高校之所以成为人们学习的目标无疑都是为了将来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但是伴随着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许多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很难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就业方向。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渗透到大学生的择业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大学生进行真确的自我评价,积极调整心态,更好的帮助大学生解决择业难的问题。其次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工具。大学生作为多媒体时代的领军人物,更是花费了许多时间在互联网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动态,通过网络平台更好的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三)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连接
要想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生活化,在确保教育理念、内容的改革基础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实际生活紧密连接是思政教育生活化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学生的精神文化。要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首先要帮助学生将他们认为不可实现的理想转变为现实,其次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性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
篇4
初中政治本身就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政治教学内容,如思想品德修养、人文素质的提高等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生活化的案例才有教育意义,只有将政治教学融入生活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与意义。为此,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具体生活案例,以生活案例为主线,讲授政治知识点。也就是说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于生活主题当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教材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中的第一课《爱在屋檐下》为例,这一课时主要以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地良好品德,以感受亲情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以生活中典型的孝敬父母的人物事迹,如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陈斌强等的感人事迹为案例,引导学生孝敬父母,感受亲情,然后布置学生回家后为父母洗脚等任务,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得到素养的提升。
二、立足学生生活,将初中政治知识点融于生活之中
生活即是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初中政治教学必须要与学生的具体生活有效结合,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将初中政治知识点融于生活实践当中,使学生在同具体生活世界进行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体会人生。所以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看见的、听见的以及所感知到的具体的生活案例、社会热点等,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给学生以感悟的空间。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政治教材第二单元《养成交往品德》中的第三课《诚信为本》为例,这一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在这一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学生生活中可见的诚实守信的案例为基础,展开教学。比如某一学生拾金不昧,主动将捡到的金钱交给老师,教师就可以以这些学生生活中可见的例子为导向,对学生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进行表扬,鼓励与赞扬这种高尚的品质,鼓励学生向学习,使学生以此为榜样,并在生活中将这种高尚的品质践行下去。
三、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就是要以具体的生活情境影响学生。所以,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不能单纯的依赖于教材,而是要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借助环境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思想修养。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政治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中的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为例,这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讲述网络的优势与缺点,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应该理性上网,学会保护自己,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在学生的生活当中,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爱玩网络游戏,上网过度,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在这一课时的教学当中,教师就可以以上网现象为例,创设学生上网成瘾的生活化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列举上网成瘾的危害,列举上网可以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怎样杜绝网上的不良诱惑,如何避免上网成瘾,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网络,做到健康上网,发挥网络有利的一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利用文化资源,增强政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
虽然政治教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些典型的案例均可以用于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当中,以生活化的案例引导政治课堂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并且以学生生活中听见或见过的案例为教学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等。但是,政治教学却高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一般来讲,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从小就耳濡目染,对于家乡文化必定有一定的特殊情感,以家乡特有的文化资源为教学案例,无疑可以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初中政治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选择富有本土气息与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初中政治教材第三单元《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中的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为例,教师可以搜集当地的具有民族气息的文化信息,如民族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等,先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讲述自己家乡的民族文化历史以及具体信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由浅入深,逐步向学生讲解政治知识点,让学生学会尊重民族文化、体会民族文化的价值、学习民族文化,增强自己的家乡荣誉感。然后再组织学生对家乡文化进行讨论,体会家乡文化的真正魅力。
五、结束语
在初中政治教学要以生活化、实践化为主要目标;要立足学生生活,将初中政治知识点融于生活之中;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要利用文化资源,增强政治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利用学生生活中能够听到的、见到的典型案例引导政治教学,对于学生掌握与理解知识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以及道德素质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莫薇 单位:平塘县塘边中学
参考文献
篇5
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而初中生的人生价值观还不够稳定,和容易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初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引入社会相关事件到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来,并对这些事件进行详细的分析、探讨,剖析社会现象的根源,是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生活化思维教学的实效性,进而运用生活化的思维模式去认识和理解生活和初中政治的紧密联系。例如,在当前老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利用初中政治知识,政府在这个问题上采取怎样的措施,鼓励人们见义勇为的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生活化的思维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思维教学的实效性。
3.生活化思维教学的乡土性
通常初中生基本上是本地的学生,学生对社会信息的了解大多数都是源自于本地的生活情况。对于本地的风土人情认识更加深刻,对本地的生活有着别样的情感。因此,在初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紧密联系当地的人文、地理以及风俗习惯,设计富有乡土气息的初中政治课堂。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初中政治的课堂上感受到生活化思维教学的乡土性。例如,教师在讲授“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一章节时,江苏的学生可以切身体验到苏州园林的传统文化的魅力;河北的学生可以感受到评剧、皮影戏的风采;东北的学生可以感受到东北二人转和扭秧歌的文化……。学生通过切实的生活体验,并结合政治课本的内容,能够更加深入地对家乡的传统文化做出了解和继承,是初中政治教学具有乡土性的特征。
4.生活化思维教学的情趣性
篇6
按照传统的观念,这一堂课就是教师教学生在受到侵害时要如何保护自己,采取什么应对措施。然而,原本与学生们息息相关的内容,在一味的说教下只会让学生感觉更无聊、乏味。而笔者则是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变教师为主体的讲授为学生为主体的演讲,上了一节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演讲能力。按照课程标准,本课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防范侵害的意识与能力为载体提升初中生能够辩证、多角度地进行讲演的学习能力。而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勇气和信心;树立依法维权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学法、用法的主动性。思想政治课本身就是比较严肃的,因此也显得枯燥乏味,但理论是死的,教师是活的,能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的原因不仅仅是选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教师的生活化语言和生活化的师生关系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笔者在日常学习工作中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这样可以缓解课堂气氛。在课堂设计方面,笔者注重选材生活化,如在引入话题时,用中国好声音诈骗信息探讨来引入,揭示提高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随后播放视频《小鬼当家》来设计问题:主人公面对不法侵害时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从而得出结论:中学生不仅要有保护自己的意识,还要有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些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他们先是小声讨论,随后在笔者的提示和鼓励下,跃跃欲试,踊跃地发言,当笔者要求用演讲的形式时,他们也毫不畏惧,大胆发言。在学习保护自己的具体方法时,笔者采取了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每个组都选出代表来发表自己组员的意见,因为存在竞争,短短几分钟内,每个小组的代表对三个情景进行讨论结果的汇报,而且十分精彩,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有一位女生,思路特别清晰,将每一条都讲述得很到位,把本课学生们的学习要点都提炼出来,同时还结合了生活中的情景,特别是结合了校园里存在的一些现象、校园文化以及受社会关注的新闻报道,都是学生们常见到、常听说的,整堂课学生们很有激情,即便是在最后,笔者构建知识结构图时,学生们一改往日的乏味,而是和笔者一起回忆、设计、构建,激情满满。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我们一起编写了《防护口诀》,学生们很认真,将口诀进行一次次的修改,以方便大家记忆。就是因为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选取学生们身边的事、受关注、感兴趣的素材,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打造了一堂生活化的课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笔者对于本课也做了积极反馈,学生们表示很喜欢这样的讲课方式。
篇7
正所谓“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想改变政治教学中的不良现状,就实现生活化思维的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管窥江苏省高邮市城北中学王才祥需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理念,摒弃以抽象化、规范化和灌输为教学特征的传统教学理念。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正确理念是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理念,是需要突出学生发展能力的理念,是以调动学生意念,深入挖掘学生内在潜力的理念。要想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正确理念,首先需要将学生作为政治课堂教学的主体,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格,促进其知识的发展;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参与教学的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加的贴近实际的生活,才可以使教育的信念扎根于学生的实践中;再次,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使学生明白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可以满足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这些发展不仅包括学生知识的发展,还包括学生心理、人格等的发展。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政治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粉笔加黑板”和“教师口授”的授课方式,并且这种教学方式还在不断的沿袭。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弊端,其不仅缩短了有限的政治课的课时,也没有提供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通常丰富的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如果一味的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将严重的削减学生学习有关政治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基于此,初中政治教师需要尽早采取一些有效的改革及变革措施,通过这种方式,将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切实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进而提高其政治教学质量。例如,政治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这种文、图、声、像并茂的方式,并结合一些具有生活化的素材,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进而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质量和效率;教师也可以通过电脑、电视等科学技术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
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政治课堂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教育者,对于课堂的质量的好坏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自己的作用(引导作用、教育作用等)发挥到最大限度。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并要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各种好的教学活动引入到授课中来,使政治课逐渐地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此外,在开展政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指引学生亲身体验掌握知识的真实感受,并对知识生产的过程进行探讨,通过这种真实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组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选取一些与政治教材内容有关的,贴近日常生活实际的,以及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真实的素材,使现实生活和课堂教学更加贴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地感觉,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其对于生活的认识,加强政治教学的实践性、时效性以及针对性,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政治教学,学生可以切实掌握用政治思维去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的时候,引入一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实例,如我国在2011年出现的抢盐风波,在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对于有关的辟谣者进行了严厉的打击;还有近几年出现的“豆你玩”“蒜你狠”“火箭蛋”等社会不良现象,政府都及时采取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以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在学到政府职能的同时,也激发了其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篇8
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德育工作是教育最高、最后的目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标新增设的《文化生活》是中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就是要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一、加强爱国教育,树立远大理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更高更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一是能面对市场自立奋斗,立志成才的精神;二是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三是要有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四是要重视信誉,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五是要在广泛的社交活动中能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具有合作能力;六是在与国外人士的交往中不亢不卑,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等。
如在进行《聚焦文化竞争力》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面对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如何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当代青年学生绝不能袖手旁观,必须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肩负的责任,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以主人翁的态度投身于实践。在进行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的教学时,我把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让学生心潮膨拜,大大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在《我们的中华文化》的教学时,我引用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视频 ,让学生思考: 你能从中概括中华文化的特征吗?这样一场文化盛宴有哪些文化意义?在感悟中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励青年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二、加强公德教育,规范日常行为。
开展对学生的道德道德教育中,应以社会公德、日常行为规范和家庭美德教育为主要内容,以中华民族传统为源头,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二德一规”知识,并继承、吸收、创新、光大民族传统美德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道德教育还应坚持知与行统一的原则,即要明理又要参与,只有通过学习主导实践,才能将良好的道德品质转为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而内化为学生的伦理观念和人格力量,最终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教学中,我引用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故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引导学生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长辈、尊敬兄长的传统美德。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文化》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以丰城创建文明城市的教学情境,并设置了问题探究:在创建文明城市中,谁是主体?作为市民,在创建文明城市方面可以做些什么?市民参与文明城市的创建有什么意义?启发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真正实现知行统一,并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为构建和谐文化,形成文明风尚作贡献。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学中,紧密联系时事焦点——食品安全事件,倡导学生要以诚实守信为荣,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加强生命教育,实施生存关怀。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生命教育,给予学生生存和人文关怀。具体表现为:一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打好心理基础;二是开展和谐发展教育,使学生做到与他人、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三是开展生存教育,引领未成年人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御,不参加危害身心健康的游戏活动,让青少年懂得生命是可贵的、生活是丰富的,不应该轻易放弃生命等等。
在《文化塑造人生》的教学中,讲授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途径时,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全的人格,并引用丰子凯先生曾做过的比喻:他把人格看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人的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完满健全的人格。 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格健全的人,并努力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在《永恒的民族精神》的教学中,列举我国近年面临的雪灾到震灾等灾难,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而倒下去,关键是我们有不屈的脊梁——中华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始终要有一种自强不息的意志和品格,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好,走的更远。在《在文化生活中选择》的教学中,课前围绕“上网”和“阅读”进行一些调查活动,在课堂上进行汇总和讨论,引导学生要文明上网、绿色阅读,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教学中,把诗歌引入课堂,引用了温总理的诗——《仰望星空》,引导学生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科技论文,《文化生活》教学。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篇9
音乐教材的第1单元只有1节内容,按照教学进度安排也只允许教师用1节课时间把它讲完,而音乐与人生是1个非常大的课题,在教学要求上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以下3个问题: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及其艺术作用;怎样欣赏音乐;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从表面上看这3个问题好像基本概念的成分很强,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单从书本的内容入手,在课上要讲述大量的理论知识,又要欣赏3首音乐作品,通过实践证明,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教学的时间不够,而且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而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必修3的教材,整本书间的就是《文化生活》,它的4个单元内容的标题分别是: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在这本教材中深刻阐述了生活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提高了学生对于文化赏析、文化修养的认识,理解文化传承、交融和创新的意义,这中间当然少不了音乐文化,甚至讲到了音乐文化是怎样影响人的成长的,例如:在教材的第17页有这样1段话:
在生命的长河中,
总有1段经历让你终生难忘;
总有1段情感让你刻骨铭心;
总有1段理想让你永不放弃;
篇10
例如:在教学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前,笔者布置学生与教材自主对话:你能感受到当代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吗?请举例简单描述。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根据你的切身体验,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大众传媒的发展?面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我们应如何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学会选择,做文化生活的主人?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与教材自主对话,清晰教材的内容,理解教材的思想,提高归纳分析能力,具有初步的、相关的感受、体验和判断力。在此基础上,课堂教学时,学生的话就多了,思考就多了,感情就丰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了,课堂教学就能呈现异彩纷呈的景象。
二、引导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在价值引领中认同,在观点辨析中选择,提高学生参与文化生活的素养
1.师生平等对话,启发、引领、升华
《文化生活》教材“凸显观点”、“关注过程”。要为学生提供确定的观点,需要论自己的理,树自己的形象,以引导学生趋之,信之,仰之。这需要思想政治教师既要“坚持灌输”,又要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文化,师生共同选择合适的、有效的话题,真诚地展开平等对话,还要教师根据课堂生成的话题,采用教学机智,即时开展对话。这种对话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在启发、追问、辩驳、反思、引领、升华的对话中让学生感动、激动、触动,使模糊的认识、错误的选择、不确定的观点等一一被澄清、纠正、确立,使《文化生活》的学习过程既是文化常识的学习,又是文化精品的欣赏和富有诗意的审美体验,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在文化家园里漫步的快乐,享受到真实的思想碰撞与精神的历练。
例如,在上“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时,笔者用一个视频:“福州的民俗节日—拗九节的习俗”引入新课,按预设就此展开“传统习俗的继承”的学习,但是基于学生与教材的对话,他们对这个知识是有一定思考的,看完视频后,就有同学问:老师喜欢这个传统习俗吗?没等老师回答又不断有同学举手发问;老师给长辈们送粥了吗?送拗九粥就是孝顺吗?老师怎么理解中国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孝顺”文化?在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思维的影响有多大?要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是靠“传统文化”还是靠西方文化?……这些问题有的是预设中课堂要展开讲解的,有的是根本没有预设;有的预设在这堂课解决;有的预设在下几节课讲解;有的是老师真没有想到的。面对学生激烈、尖锐的追问,教师就此与学生展开课堂对话,还是托辞不答继续上课?在征得学生选择之后,我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这种对话已经超越了“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该不该”的思考。它是一种思想的见面,是一个问题的探究,是一种价值的判断与选择,是一种素养的提升。特别是教师最后的宣讲(独白)、升华,获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传统文化尽管有许多糟粕,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了阻碍的作用,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的土壤,是维系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当你手捧拗九粥,当你颂读国学经典时,你心中涌动着的是中华民族的情,荡漾着的是对我们民族的爱。因此我们的责任是怎么去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怎么去挖掘与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同学们你说呢?
2.生生积极对话,合作、探究、成长
“最好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文化生活》某些框题的教学,如果只凭教师单纯的空洞说教很难达成教学目的,学生听起来会觉得非常抽象、空洞、枯燥无味,几乎无法被学生所接受,更无法谈及触动学生内心的价值观和文化观的变化。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如果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之间展开对话、交流、讨论,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学生间的对话方式,既可以是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阐明观点,交互看法,互相讨证,相互启发,相互交流沟通,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英国文豪萧伯纳说得好: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学生间对话,有助于学生间相互激发灵感,产生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从而增加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使情感在交流中流淌、加深,使新观点新看法在相互碰撞中不断地“跳跃出来”,促使知识的转化,价值观的提升。
例如在每节《文化生活》授课前5分钟,都安排一位同学作“文化小论坛”,让同学们在每节课都可以享受到文化大餐,都可以听到不同同学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同学们自查资料,自制PPT,自成对话风格:或呈现各地不同的文化特点,或呈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精彩;或评述某一文化现象,阐述自己独特的观点;或邀请其他同学共同探究某一文化主题活动,分享彼此的策略……小小论坛,体味文化,洞察生活,塑造人生。
再如,课堂可以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之间展开辩论,如“流行与经典”哪个价值大?从无臂钢琴师刘伟到意气风发的林书豪,谈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哪个更重要;“雷锋精神学不学,老人摔倒扶不扶”?面对这些新鲜的话题,同学们分组探究,进行多层面,多样性的对话,一方面从中学会合作、共享、理解、尊重,形成良好的交往合作品格,促进共同进步成长;另一方面,学生在活动中能将抽象的观念转化成自己的切身感受,从而达成教学的目的,有利于提升参与文化生活的素养。
三、倡导学生与家长、乡亲对话,了解本土文化,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
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富含大量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活文化、、红色革命、风俗习惯、人生礼仪、文学艺术,特别是福州十大名片(三坊七巷、马尾船政、林则徐、三山两塔一条江、闽剧、温泉、寿山石、昙石山文化遗址和青云山)蕴含着丰富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理念和道德规范,是进行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的生动素材。但是作为福州人,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特色文化未必都十分了解,但这些乡土文化资源的真实性、民族性,就分布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耳濡目染,具有亲切感。一方面我们引导学生可以与家长、亲人直面对话,获得更详实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组织调查、访谈、参观、研究性学习等形式与福州乡亲对话,激发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感。
例如,我们请有乡土文化特长的家长到班级给学生作福州传统文艺讲座。通过与家长对话,使学生更加了解福州的评话、十番、伬唱、闽剧等剧种。学生还兴趣盎然地与家长一同排练演出福州评话《甘国宝》,体味自己的家乡文化;我们请家长到学校开设《福州俗语与中学生修养》选修课,与家长一起“攀讲”;我们请家长作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老师,通过学生与家长的对话、学生与乡亲的对话,写出的研究性学习论文《我们一起来攀讲吧》、《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剧的调查与分析》、《福州饮食文化探微》等均在省、市、校等获奖,对文化生活的教学起到增墨加彩的作用,使《文化生活》教学熠熠发光。
四、落实“学生与心灵”的对话,触动内心世界,达成教学目标
《文化生活》课程是以中学生熟知的文化现象为依托,以文化发展的一般理论为研究对象,旨在提高学生文化鉴别能力、文化赏析能力、文化素养、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它的教学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从而做到知行统一,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落实“学生与心灵”的对话,触动内心世界,是达成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篇11
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从文化的育人功能来看,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提高师生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从而奠定和谐校园所需要的普遍的文化基础。文化具有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用文化的力量来教育师生、感染师生,使每个师生都能知法守法,弘扬正义,诚实守信,勇于创新,才能最终实现校园和谐。
从文化的导向功能来看,建设和谐文化,有利于形成学校的主流价值,从而为和谐校园构建提供全体师生共同认同的价值体系。文化主导着人们的价值观。经过和谐校园文化的引导、熏陶和规范,形成和谐校园的核心价值体系,使师生都能以服务校园和谐、促进校园和谐、实现校园和谐为己任,摒弃破坏校园和谐、阻碍校园和谐的观念和行为,和谐校园才能健康发展。
从文化的凝聚功能来看,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凝聚师生,形成人人向往和谐校园、人人服务和谐校园建设的向心力。文化可以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当校园和谐成为全校师生员工普遍认同和追求的目标,校园文化表现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可以号召全体教职员工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而奋斗。
二、和谐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关系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如果说由中学到大学环境的变迁,已给大学生带来了心理冲击的话,那么,由大学到社会,将面临着更大的心理挑战。复杂的社会生活要求大学生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有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交际能力,否则,就有可能无所适从。大学校园文化生活的蓬勃兴起,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方面得以很好地兼顾。而校园文化活动则是促使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催化剂”。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往日“象牙塔”内的单纯和幻想,使大学生大大缩短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2.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文化素养的提高、知识结构的完善
大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是不平衡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也是不同的,而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一方面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表现、提高自己的领域;另一方面,也能为大学生实践志趣、爱好,完善知识结构,开辟一个广阔天地。如大学的“英语角”、“演讲协会”、“科技中心”等就是这样成立起来的一些社团。
3.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往往缺乏对我国革命历史的了解,缺乏对国情的了解,受外来文化冲击较大,同时大学生的人生观又正处于逐渐成熟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正面的灌输和引导必不可少。但毋庸置疑,以熏陶为主要手段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意义也是极其重大的,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好、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4.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随着改革开改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校园社团活动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红红火火、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也正是它,给大学校园增添了一种气氛、一种活力,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5.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由于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对社会复杂人际关系如何认识和处理的教育,另外大学生自身的社会阅历较浅,因而容易用自己良好的愿望来设想社会,而当他们涉入社会后一遇到挫折就感到不适应,有些人表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多数人对步入社会有兴奋感,当然,也有人存在恐惧感。因此培养在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就目前看,狭小封闭的课堂和寝室是难以完成的,而校园文化则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例如在由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同学们组成的种种文化沙龙和社团中,使他们更容易进行感情交流。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着力点
充分发挥和谐校园文化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注重大学精神的培育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把学校精神的培育作为长远目标。培育大学精神,关键是要营造优良校风。校风是和谐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扎实开展师德教育,积极建设“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
2.注重大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实践上讲,构建和谐社会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从人际关系角度看,和谐社会应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这就需要大学生要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尤其要培养合作精神。这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的要求。
3.加强大学生诚信理念的重建
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为此,高校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必须把大学生诚信理念的重建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要通过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倡导诚信立身、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待人,唱响主旋律,树立诚信的正确导向。要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诚信教育的大环境,积极营造诚信的育人氛围。
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必须与人才的培养和加强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这种竞争又最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上,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是专才,而且是通才,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由于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立足于全面发展,注意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学习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射作用。
总之,构建大学的和谐校园文化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普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要不断探索校园文化的发展规律,创建出更多更好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篇12
xx团支部每学期初都会召开团员会议,对该学期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并配合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完善、严谨的工作计划;学期末团员会议将对学期的工作进行详细的讨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同时认真填写《团支部工作手册》。在xx团支部内部实行的是例会制度,每月第二个星期三下午定期开会,同时会定期召开团员会议,在交流每个团员学习体会与心得的同时,总结团支部工作得失,有效的促进了团支部工作的开展。xx团支部非常重视团费收缴工作,团员们也积极配合,每次都能够按时上缴团费,做好团刊征订工作,并按照要求及时上报各种材料。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 chazidian.com
篇13
三、勤思。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要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学习反思。对于设定的教学情景,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多种途径中寻找最佳方案来解决问题,“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所以,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常常对一些经典题目尽可能多地设计思考题型,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怎样理解这个问题(材料)?如果不这样的话,会有什么影响?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选择题会怎么设计?非选择题双又会怎么设计? 等等。而学习反思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每一模块、单元、课、目的学习之后,回忆其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和收获,有助于更好地领悟教学的基本观点,提高学习能力。对解题思路进行反思,回顾自己解题的思维过程。如一道关于哲学生活的材料题,可以引导学生回想:我是怎样考虑这个问题的?还可以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我是以什么为突破口的?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该怎么办?材料还揭示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这样就能在日常的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四、能说。让学生说,引导学生用口头语言、政治术语描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阐述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研究发现,言语活动有利于减少学生思维的盲目性,帮助学生寻找新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成功率。因此,我经常根据教学目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指导其口头描述所观察、学习的内容,以及考虑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说,让学生爱说、想说、敢说,把自己的真实思想说出来,以期达到政治课的德育目的,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会写。包括揭示社会现象和撰写政治小论文。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大量信息,如因特网、影视广播、报刊杂志等,然后结合课本知识将信息中所蕴含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道理揭示出来。这样做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归纳各种信息的能力。二要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这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表达能力的有效训练方法。我们可以在讲完一个单元后进行适当的训练。如讲完“生活与消费”时,可布置学生撰写有关“货币与生活的关系”、“对居民消费现状的分析”、“某商品价格波动的前因后果”等课题。学生们通过调查研究,从大量的社会现象中了解到有关生活消费的现状,提出了自己比较深刻的看法,其中不乏独创性、新颖的观点。通过这种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论表达的能力。
六、综合探究。新课程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后面都编排了一组综合探究的内容,综合探究式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综合探究教学要立足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综合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有效的学习。
综合探究课是一种基于案例、综合知识、创设情境的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由于教师特点、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不同,综合探究课的教学形式也可多种多样。但无论采取怎样的教学程序,其教学的过程一般有这样几个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开展探究――交流研讨――归纳反思――展现成果。下面列举几个“综合探究”活动的设计方案:
1、辩论会(或辩论赛)方案型《正确对待金钱》
2、调查方案型《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