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美国教育学家卢布姆说:“目标是预定的教学成果”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就是为了不教。”这就是说,教学目标就是教师所预期的学生达到的某种程度和变化。它是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中的具体化,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是素质教育中学生应达到的水平标准。而目标教学,就是将教学目标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就是语文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课文的实际内容,制订出严密的教学目标并付诸教学实践以期达到预期效果的教学。
与其他课程的目标教学一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必须解决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学实践中各阶段应做到:
课前要做好目标展示与自达。这是调动师生双边积极性以期共同为达标而努力的重要一环。所谓目标展示,就是课前对学生布置预习内容时,把所需掌握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如文章的作者、出处、时代背景、生字新词、语法修辞等,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所谓自达即学生按所定目标进行预习,通过自学课文,查阅工具书和借助已有的旧知识,解决识记、理解和一般运用这几个低层次的目标。目标展示与自达,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兴趣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是一种极好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在对学生的问卷中发现,学生对教师的上课表示满意,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检测等都不错,但在关键性的高考中,语文成绩并不理想,特别是阅读分析题的失分情况更加严重,这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学生的独立理解能力差。因此,语文课目标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应解决学生自学兴趣和自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学,自己发现问题,并加以识记、理解,进而运用。只有这样,预习才算是达到了预期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为教师在导读讲授中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重点、难点和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的研讨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换句话说,目标展示后学生能够自达,那么,目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成功的,反之,就是失败的。
课间是协同实现目标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取决于课堂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必须目标明确。就语文课而言,所教授的内容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双基怎样,特色如何等等,教师都必须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在实施目标教学时才能讲有依据,授有章程,循序渐进,得心应手,经过师生的双边努力,教学目标才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实现。诚然,课堂教学还必须教法得当,设疑、点拨、诱发、拓展都要恰到好处,在注意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如“咽”字,在课文中就有多种读音和多种意义:(1)yān,如把握命运的咽喉;(2)yàn,如狼吞虎咽;(3)yè,如哽咽悲伤。只有这样纵横联系,紧靠课文前后贯通,学生才能得到综合性的提高。也只有这样散发性与综合性的反复练习,目标教学才能得以实现。否则,要提高语文成绩,那只能是一句空话。此外,课堂教学不管是授课还是板书,语言都应精炼、准确,富于条理性和启发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上面所举到的“咽”字,若归纳则为:用作名词谈yān;用作动词读yàn;形容哭泣读yè。这样的概括,学生定能心领神会了。又如教授古代文化常识的农历的干支纪年法与公历换算时,更应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如已知1968年是农历戊申年,以此推算,1898年和1993年是农历什么年?象这样的题,除了要求学生必须熟记十天干、十二地支外,还必须教会学生,在已知年份的基础上,年份增加的,天干地支纪年换算向右推;年份减少的,向左推。这样,1898年向左推70年,而实际上六十甲子轮回转,所以只须向左推10年即可,则得出1898年为农历戊戌年。而1993年,是在1968年的基础上向右推25年,实际上天干向右5位,地支只须向右1位,则得癸酉年。经过这样画龙点睛的概括性总结解释,再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一练,“换算”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得活记得牢,趣味无穷,以后不管遇到怎样的变换,学生都可以毫不费劲地解决问题了。
课后是目标教学的补救和延伸。课堂教学的结果,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基本掌握了所授的知识,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并顺利地通过了达标测试,那么可以说,目标教学算是成功了。但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学生的领悟程度必然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要对那些领悟较差的“后进生”进行填漏补缺,对他们进行个别的或集体的辅导帮助,使他们顺利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对于那些尚有余力的“尖子生”,则应指导他们在达标的基础上拓宽加深,以课内学到的知识或规律向课外扩展延伸,去研究解决课外的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我深感我们的语文教师实在做得还不够。不少教师注意了差生的辅导,却忽视了尖子生的再提高,或反之。因此,要想使语文成绩获得大面积的丰收,课后的补救和延伸实在不可或缺。差生辅导好了,我们丰收的面积就扩宽了;尖子生辅导好了,我们的“单产”则更可观。只有这样,语文课的目标教学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语文课才更加显得阿娜多姿,妙趣横生。
篇2
教研教改之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育改革几乎伴随教学没有间断的进行。而真正成功的改革,应该改过之后几十年不变,生命力还是极其旺盛,不应该今天也改明天也革,那不是改革,是对改革的歪曲。而教改现在就是这样。教育科研人员只研究课本的科学性,(由于竞争)大量的教师使用教材,独立摸索教材的使用,很少共同精确研究教材的使用方法,几年这样,十几年还是这样,几十年呢?对自己的教学了解是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看到同一课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对教师定位应实是求事不应太高。教师不应该是教学改革和研究者,而应该是教学执行者,教学之最佳执行者。教材有些年级和学科已执行了几年十几年,至今却没有人给出一个使用方法。只有参考书泛滥成灾(重复没有直观操作程序,作用甚微),没有一个单位(人)对其它人进行系统教学交流。我们的教育,相当于五千人重复地研究一个,最多几个课题,而教学也是五千人研究百十左右课题。由于独立教学,错误时无法快速校对,正确时无法百十人共享,是人力资源的浪费,这就是教研和教改方向之错。
教研教改新方向
如此说来,教研和教改方向该动了,必须朝有利于教育教学方向动,必须有助于教师互助交流方向动,必须朝资源共享方向动。
过去这样的教学交流也有。小范围听课互助,大范围县市省优质课。对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上起了一定作用,那是历史之产物,但也必须随历史之发展而被淘汰。优质课由于是一节课,它只从微观教学研究,缺乏宏观教学研究,优质课的影响力是孤立的,有的是片面的虚假的。它不易同步影响,同时还受教师水平和学生水平限制脱离教学实际不易执行。当我们研究衡水之教学经验,不仅盯住他们的名师,复习资料,有一点不能忽略,这就是对教学全程监控,这一点必须足够注重视。它有什么作用呢?消极的讲教师不能不好好干;而积极呢,你干不好,有你学习的空间,而且是全程同步学习空间,有现在的过去的,甚至还有将来的这样对教师就直观形象同步,可操作,作用力大,一此名校除了有好的用人机制外,还应该有闭路或相当于闭路系统。但这也不是说我们到这些名校购买一些这样的光碟,就可以提高我们水平,它可能脱离了我们的学生教师资料的实际,我们必须把外校的先进经验与本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利用我们的名师,构建适合我们自己的全程教育系统,这样即经济又实用,还有效果,完全不必闭路监控就能初步实现。现阶段各校电脑摄影机已为这种教研提供了有力之工具,但现在这些器材,利用率不高利用方向不对,电脑除服务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还应该为教学服务,不仅去用它查资料写教案出试题,写论文,讲优质课,更应用于教学传播,而用它把用摄影机实录存储下来,以供其它同学科目年级教学之参考,这比参考书直观,比听课实用,以研究几个题用处大,会解决所有教师之通病,彻底走出教师高投入低产出的教学阶段,改变过去各种低级的劳作方式和方法,同时还可以把大量教育教学理论做成了案例影响一代教师,影响一代代学生,改变一大批教师教学习俗,极大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运作呢?
教学实录制做和应用方法
我们选择一个小学校一科的一个年级的几个在中考高考中优胜教师,用摄影机做出天的教学实录,实录不是某课的,而是一节一章一册的,必须实出一个实而不是剪辑,平时讲课怎讲就怎讲,教学方式方法不求新,其它教师易操作即可,实录时显示使用的讲义教学参考书,用以比较不完成时下节课的补救措施,体现课下学生作业内容的及解决学生学习的教育行为,这样的教研的有益之处应该不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只需自编自导自演。然后,制成压缩光盘放入其他学校,全面地同步的影响同一学科的其它人。如果有效全面开花。其他教师每天在教学时间内利用50分钟(还可以回家看)象影碟一样观察对比,找到每个问题说法正确吗?怎么就正确;这样教学准确吗?怎么改进就准确;这样教学简洁吗?怎么教学就简洁;这样课堂结构合理吗?怎么布置就合理;这样效率高吗?怎么就高。不仅研究宏观布局,还能研究微观处理.
篇3
l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包括实施方案、教研室基本职责、教学秘书管理条例、主讲教师遴选制度、课堂教学主讲制实施条例、教案讲稿基本要求、课堂质量监控方案等一系列课堂质量监控的制度和文件,保证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在制订制度的基础上,配合教研室和教学秘书的具体工作,每年定期进行主讲教师遴选,实行主讲教师聘任制。对主讲教师实行自愿报名、院内试讲,由经验丰富的特聘专家评估、符合要求者方能成为下一年的主讲教师;遴选结束后,完善主讲教师培训制度,通过组织主讲教师岗前培训,学习教学管理文件和规定,聘请教育专家讲授最新的教学动态和教学方法,使主讲教师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拓宽了教师的知识面。
成立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专家组,由经验丰富的特聘专家组成,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履行对主讲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阶段性指导和随机评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综合素质和教案讲稿进行评议,结合学生评议、同行评估以及自评,采用统一的评分标准,汇总后及时将评估专家和评估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到教研室以及教师本人,客观而真实地评价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引导和促进教师自觉地进行教学改革,促进总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另外,定期召开评估专家座谈会,听取评估专家对我院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到教研室以及教师本人;配合学校的教学督导,定期组织教学观摩、进行讲课比赛等等教学活动,增强教师的教学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每位教师在互学互评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建立教师教学激励制度,通过主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结果与上课课酬挂钩,激励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主动意识。
2加强临床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
本着“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理念,建立“初期接触病人——中期临床见习——后期临床实习”不间断、循序渐进的临床实践模式,在长期的临床教学管理中总结出临床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案:
2.1建立网络式管理体系,完善科学的临床管理机构
其网络是上有主管院长、医教科长、教学办主任,中有各科临床教研室主任、科总住院医师以及每一个带教教师,下有实组成管理网络。
2.2形成规范的临床管理文件,促进临床管理规范化
通过制定《临床带教工作管理规定》、《临床带教质量管理办法》,遴选和聘任临床教学主讲教师;提出临床科室研究生带教基本要求、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指导原则等等临床教学管理文件和制度,使临床教学管理逐渐规范化。
2.3教师层面的管理和质量监控,提高临床带教水平
一方面学院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对带教教师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在带教教师中实施临床教师主讲制,对临床主讲教师实施聘任制,规定临床主讲教师的任职条件、任职职责等。在实习过程中,实行临床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一是实习生对带教教师实行“背对背”评估,评估成绩将作为评选优秀科室、优秀带教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二是实行临床带教抽查制度,规范科室临床带教行为,实施对包括教学管理文件、实习生考勤登记、实习安排表、实习生登记册、出科考试试卷、临床小课登记表、临床小课讲稿、教学查房登记表、典型病例讨论登记册、实习生临床操作登记表等等教学内容的抽查,同时对临床科室的临床教学活动进行评估,并将抽查情况和评估成绩与相应的课酬、科室绩效和教研室绩效挂钩,从而加强临床科室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和督促临床科室按时按量完成临床教学活动。
2.4学生层面的管理和质量监控,加强实习生管理力度
每年根据不同年级组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诊断学基础》等五门课程基础知识考试,考试成绩将作为能否进入临床实习的决定条件,以强化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学习,为进入临床打下基础;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专门开设医德医风教育讲座,加强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学生进人病房实习后,明文规定,必须每周完成手写住院教学大病历两份,带教教师批改后按时上交,其书写质量将纳入病历质控范围,以此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在各临床科室定期安排临床小课和示范操作的基础上,利用模拟实验室这一有力的资源,分组分批组织本科生以及研究生进行临床轮训前的准人考试和临床轮训后的临床技能强化训练,保障学生在临床轮训中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水平。
2.5加强与教学基地交流,创造良好的基地教学环境
一方面定期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到教学医院就实习管理问题进行磋商,共同探讨临床教学实习管理的原则和规律,并协助各教学医院整理教学资料、完善教学制度、强化教学意识、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一方面定期到教学基地进行临床教学活动,包括教学查房、临床小课、示范操作等,组织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参加,通过院内院外的互相观摩、评估、学习,达到坚持正确的导向指导、帮助评估对象发现问题、改进工作、促使其建立质量意识和健康发展运行机制的目的;一方面每年为教学基地医务人员提供免费进修学习机会,提高基地教师的业务和带教水平。
3构建和优化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体制
3.1教研室规范化建设
篇4
1.1 教育研究意识现状
师范生的科研意识主要指的是他们在主观上有没有开展教育研究的愿望,包括对教育教学中问题的发现与探究,其主要体现在学生论文的选题上,教育研究类论文的数量,往往体现出该院(系)整体师范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但近几年来,毕业论文质量逐年下滑的同时,在选题上,一边倒的全是学科专业研究类课题,严重缺乏学科教育研究类课题。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严重偏离培养“教育研究型”师范人才的目标。以韩山师范学院生物学系为例,本文对近三届(2010届-2012届)师范类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情况作了简单统计:近三届的师范类毕业生总共有340人,在论文选题上选取教育研究类的共有25人,占三届师范生比例的7.35%。因此,从整体而言,其学生的教育研究意识还是相当薄弱,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不善于发现与探究,缺乏对教育研究的兴趣与愿望。
1.2 教育研究素质现状
良好的教育研究素质不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具有及时发现、科学分析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具有收集资料和信息处理的能力、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创新精神等等^。但目前很多师范生,缺乏作为一名未来教师所必应具备的教育研究素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写作基本功不够扎实。表现在有的论文中心论题不突出,论文结构不合理,缺乏基本的逻辑层次,思路不清;遣字造句的能力差;二是,收集和整理各种文献资料以及信息处理能力不强。具体表现在缺少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造成缺乏第一手资料,没有宽阔的资料收集来源,且引用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科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
2.提高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加强教育研究类论文指导
尽管不少高师院校十分强调要提高师范毕业生的教育研究能力,鼓励并加强师范毕业生对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撰写,但是并没有落实到实处,以致在选题上,一边倒的全是学科专业研究类课题,严重缺乏学科教育研究类课题。其主要原因有:1)学院政策上偏差,每年每位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研究经费只有区区几十元(有的院系甚至没有),要对师范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全方位训练,的确有点困难;2)传统的高等师范院校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上存在着重基础知识教学、轻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现象;3)在校师范生缺少教学实践经验,盲目地进行教学研究,容易出现脱离实际,流于资料堆砌的现象,而进行学科专业类毕业论文,他们都有模可仿,有的甚至做做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再将同类例文的数据修改并将其注释略作改动,即可成为自己的毕业论文;4)在高师院校中,老师缺少面对中学的专业教育研究类课题,大多数的教学改革课题都是针对高校课程,学生参与度不高;5)许多老师带学生做毕业论文,所给的课题基本都是该教师的专业研究方向,甚至是其所持有研究项目中的子课题,学生所做的研究有利于他们的课题研究,故而大多数老师不愿带学生做教育研究类的毕业论文。
显然,传统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已无法满足基础教育对“教育研究型”师范人才的需求,高等师范学院应以培养“教育研究型”教师为目标,及时地调整培养模式,特别是在毕业论文上,应加入、加强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指导,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努力培养学生教育研究的能力及素养,为其从教后的教育教学科研打下良好基础,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
3.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实现途径
针对毕业论文是对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一个重要培养途径。接下来本文探讨如何对毕业论文进行改革,以达到提高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目的。以生物学系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3.1 毕业论文方向内容改革
扩大师范生毕业论文研究方向,加强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在鼓励学生做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同时,予以一定的要求。对有能力带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老师做出硬性规定,规定其至少带4位学生做教育研究类课题,而对每届师范毕业生硬规定至少要有50%的学生做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有的学生要考研,因此其毕业论文方向可选学科专业类的)。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面对中学的教育研究类课题,自主发现问题并作出选题方向,尽可能满足自身作为一名未来教师的需要。
3.2 毕业论文方式方法改革
以往的毕业论文绝大多数是学科专业类论文,因此其论文形式比较单一。但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这种单一的毕业论文形式已无法满足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应拓展毕业论文方式方法。师范生在撰写毕业期间,应积极地走出实验室,到教学一线去开展毕业论文,学校为此应该多与中小学合作,建立长久的见习实习联系,让学生能在做毕业论文时,有学校可去、有对象可研究,学生也可以回到自己的母校开展研究。鼓励学生在教育见习和实习中开展毕业论文,实习中或见习的学生就是师范生完成教育研究最好的研究对象(在我们从业之前)。在见习、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中,将课堂所学的教育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作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成果形式也应该多样化,除了撰写论文之外,还可以将制作的优秀课件、优秀教案、优秀教具作为毕业论文的成果,但必需附上一定字数的说明。优秀的课件、教案或教具,不仅展示出作品本身的内涵,更是学生对课程深入了解与剖析的体现,只有具有较好较强教育研究素质,才能更好地发挥想象,展开思维,制作出新课标改革下适用于面向新时代学生中学课程教学的课件、教案、教具。因此,应鼓励学生针对中学课程教学,进一步探究新的教学方法,制作相关优秀课件、教案、教具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的成果。对毕业论文成果是课件、教案形式的,应以一定章节的课程量制作。而教具应是以某一知识框架内的所有相关可行可用教具或模型。在质的要求下,对量进行一定要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教育研究,而不是给学生逃避进行其他繁难毕业论文提供便利或途径。
3.3 毕业论文考核方式改革
针对毕业论文方式方法的多样化,毕业论文考核方式也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学生完成初步的毕业论文初稿后,经指导老师审查,再进行相应的修改。而以非论文形式作为成果的毕业论文,也由指导老师审查,以及有经验的教师或相关人员给予意见后,做出完善和修改。对于学科专业的毕业论文应由学科的资深教授组织团队进行审核,再给予评价;而教育研究类的论文应由从事教育研究的专业教师进行审核并给予评价。从而确定优秀毕业论文的选取与确立。除此之外,在答辩方面,对每种形式毕业论文的答辩,应由相应资深教授主持并当任答辩审核员,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毕业论出审核考察并给予建议和补充,尤其是教育研究类的毕业论文,更应如此,学生可通过老师们所提的问题和所给的建议作进一步的探究,不至于因为毕业论文的完成而停止了对教育研究的进行。
3.4 毕业论文管理制度改革
改进传统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从院到系再到导师,再由导师到学生,建立“院-系-导师-学生”四者于一体的管理模式,相邻两者相互监督,导师应定期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指导和指正,学生应多向导师请教与探讨。每篇毕业论文,导师应不低于10次指导次数,做毕业论文期间师生见面不低于10次。学院(系)应对参与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的学生给予经费,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给予发挥,为学生联系中学以便开展研究。对教育研究类毕业论文在政策上也应有所倾斜,放宽学生教育研究的方向,提供更多的优秀毕业论文名额和奖励,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育研究,选择教育研究类课题作为毕业论文,为其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作铺垫。
篇5
2.课堂中给时间。《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材也很精彩: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所以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的沟通。只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反复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联想,读中圈划,读中品美,读中创造,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3.总结时给机会。善于总结,才会有提高。学生的总结,既是前一个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综合,又是下一个学习过程的起跑点。当语文的学习中学生、教师、读本之间的对话达到颠峰时,一些生成性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情感洋溢万分,教师给了机会,让学生自主总结,在情感声得以升华,在学法上得以概括,与读本对话将会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自主学习才有保证。
二、变单一个体学习现状,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1、告诉学生合作交流去学什么。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作伙伴,以及合作交流的问题。在学生合作学习交流之前,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关键出作教学预设,哪个阶段要解决哪些问题,选择哪种最佳呈现方式,让学生明确这阶段学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
2、告诉学生合作交流怎样做。首先要明确小组角色、分工,做到全面参与,然后告诉学生要有自己的思考,并且交流意见,让个体在小组中动起来,最后要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变机械的接受学习现状,培养探索实践能力。
篇6
篇7
重视结果分析,强化实验教学效果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的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很简单,甚至无话可说。这就暴露了一个问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仅仅是简单地完成任务,没有思考,没有将实验结果与所学理论联系起来,没有考虑实验结果为何不和理论有出入,没有考虑可能存在影响实验结果的多种因素,更没有考虑这个实验延伸了,在实际中还可以有哪些应用。很多学生为了应付分析就简单地找借口,如没有操作好,实验条件限制,没有重复等等一些完全站不住脚的所谓“理由”来搪塞实验分析。不知道本次实验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以及原因。对此,我们强调重点在实验结果的分析。根据分析的合理性、全面性、逻辑性来评定本次实验的成绩等级,这样做就促使学生全面、合理地分析实验结果。甚至我们强调,结果的正确与否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无论结果的正确与否,关键要分析的合理,也就是错也要有错的原因,只要分析得当,同样可以得到较好的实验成绩。要让学生养成善于合理、充分地思考试验中遇到的问题,分析和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实验教会学生反过来思考实验原理,试图通过实验去解释理论,去试图扩展理论,看看理论在试验中还需要哪些补充,或者条件的限定,通过这样举一反三让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更加理解实验步骤设计、先后顺序的原因,更加理解实验操作的要点和关键;还要尝试改进实验,试看实验在现实中有哪些实用价值,有哪些可以改为创新性实验,一旦学生有这种想法就要鼓励他们去试探。学生考虑较为成熟时,就鼓励他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步骤,教师指导、修改后,鼓励他们将其作为创新性实验在开放实验室去完成。刚开始时,可能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但逐渐地发现一些思维较为活跃,肯动手的学生,先鼓励他们去做。然后,一些学生的思维逐渐地开始活跃起来,一些学生的分析方法开始全面了,思维开始多元化了,动手能力增强了,逻辑思维开始加强了,思考的理论根据更加充分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希望将这种方法推广应用到其它课程中去,以不断保持学生这种良好的苗头。
及时总结实验,扬长避短共进步
在我们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后加进了实验总结的环节。教师在提问学生时自己认识的改变,在与学生交流互动中普遍存在的分析或推理上的问题,在批改实验报告中遇到的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与学生交流中得到一些新的思考,甚至是一些新的想法等一些素材都成为本次实验总结的内容。提醒学生更正分析和操作中的错误,共同分享其他同学好的想法、分析方法和创新思维。当然这些也要作为教师以后备课的内容补充进教案。经过学生的实践、教师的提问,乃至于追问,学生的回答,最后的总结,可以将实验的目标提升。一个好的实验应该是没有结尾的,要留给学生更加广泛的思考余地。
精选实验项目,扩展实验覆盖面
篇8
很多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时,都注重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突出个性,展现特色。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制定了适合本校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并与学校整体工作目标紧密结合,促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同时,结合学校实际,重点在体育特点项目活动上大做文章,通过特点活动的开展不但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要培养每个学生的体育特长。通过学校活动项目的多样性,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学生投入其中。
3、着重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开展多样体育活动
首先鼓励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学校要把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日常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同时,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探索学生有兴趣、学校有特色的群体活动,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吸引力,进而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激励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真正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比赛”的活跃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所有班级的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为法定课外锻炼时间,安排体育教师组织辅导,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辅导等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并负责到人,使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有指导、有监督、有目标、落到实处。
4、“阳光体育运动”刺激体育教师教师转变观念
篇9
几年前,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中学数学的素质教育或者说中学数学素质的教育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
对于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美国内布拉其斯加大学数学教授史蒂文·邓巴认为:“之所以杜克大学的篮球水平始终能够保持在美国顶尖位置上,就是因为学校、教师以及家长们的通力合作,才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篮球精英。然而目前美国中学的多数学生只知道把数字填进公式里,而不去理解怎样运用这些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我们在中学数学教育方面失败的所在。”
美国官方和教育专家们认为,一些亚洲和东欧国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论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美国则把注意力放在一般的书本练习方面。这些完全不同的方法使得美国中学生数学成绩不佳。美国数学教育专家们呼吁,重新制定数学教学大纲。把解决问题、理解概念和实际应用三者结合起来,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以尽快提高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
20世纪以来,数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计算机的结合,使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代中学数学教育地的观念和内容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了,解决问题、理解概念和实际应用三者结合起来就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当前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大致情况是,学校里爱好数学、成绩好、又觉得比较轻松的学生不太多,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花的力气不少,但成绩并不好,数学成了学习的负担,拦路虎。大多数学生很难达到理想的数学水平和能力。其中有课程标准要求过高的原因;有教材内容过多过繁的原因;有教师水平不整齐,教得不够活的原因;更有现行评价体制的原因,因为数学是主科,总归是要考的,应试、要考高分的牵制力是很大的。
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将会逐渐改变这种局面,但是执行新课程标准的人数以万计,我们必须统一认识,为我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为培养新一代人才而达成共识。
一、关于课程标准的思考
由美国数学教育家的呼吁可见,课程标准是左右一代人的数学素质的行动性纲领,不可不高度重视,不可不认真制订,不同的课程标准培养出不同的人。在重视数学素质教育的课程下,培养出来的人雨季一定比注重数学分数的应试教育的课程标准下的人才要多而且精。可以说课程标准是指挥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社会和家长形成数学教育观念的魔棒。在教育普遍受重视的今天,课程标准的制订更是关乎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我国现行的课程新标准较以往的课程标准,显然是先进了不少,更符合国性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其制订的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应用性、发展性、创造性,现阶段看来是合理的,课程新标准要求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完全正确的,也完全符合数学文化素质的内涵。
课程新标准界定了数学素质的内涵,其中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更是精华;把数学看成是工具,用以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等;把数学看成是为其它科学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的基础学科;把数学看成是培养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手段;把数学看成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后二者是十分重要的理念,这就为数学的素质教育各个环节拓宽了视野,开启了思路。
如果要求大部分人都掌握高深的数学计算、推理和证明,把数学当作是人人都必须掌握的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敲门砖。当然会使有的青少年把数学当作拦路虎而不当作培养能力的手段和数学文化,从而使在其它领域本的所发展和创造的人才。因为数学的缘故而失去信心、失去机会,这当然是课程标准的罪过而不是数学的缘故。但是,课程新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从实践的角度考虑,如何解决“个体化教学”与班级授课制这一现实之间的矛盾[2]。课程标准的制订应是一个长期的探索的过程,不可能几个专家一挥而蹴,要反复实践,不断修改,不断更新,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总之,有了新的课程标准,便会有相应的新教材,相应的新教法,相应的新学法,相应的新评价,相应的新理念,也会改变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二、关于教材编写的思考
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线索和工具,是实现课程标准、提高数学素质、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材和课程标准一样是造就一代人的数学素质的工具,不可不高度重视,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体制下,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用什么样的教材就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毫无疑问,在课程新标准下的教材的编写,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化的版本,而是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为各类学校提供了比较和选择的余地。可以根据校情、班情进行选择,这是一大进步。
新教材所选择的数学素材,就来源于自然、社会与科学中的现象,是密切联系当前生活实际的问题,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将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返璞归真,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3],不要为问题而脱离实际,使数学纯化,与生活产生隔阂,但也要反映一定的数学价值,将数学本来的魅力充分展现出来。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和呈现突出了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轻结果重过程,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采用逐步加深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的理解,这比以往的教材改进了许多。
新教材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关注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介绍了有关的数学背景,特别是设计上先进了许多,这是很好的。作为数学教师应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摈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最终目的,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和教学功能[4]。
但是,在众多执行新课程标准的人中,教材编写者是第一批执行者,若他们偏离轨道。真可以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事实上,从目前的教材看就有此嫌疑,分明新课程标准不作要求的内容或者说已过时的内容,不在正文中出现,便要在教材的习题中出现,于是下面教学者,进一步扩大其力度,再走几步,可想而知,课程新标准也就新不了了,和原来列二致,这当然是指少数内容了。所以,好的教材应是以课程新标准为依据的,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带头执行课程新标准的。
总之,的了新教材,便会的相应的新素材,相应的新教法,相应的新学法,也会改变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现状。
三、关于教师教学的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数学教学应根据所要完成的教材内容,从学情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组织、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学生合作,努力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进行自主探索现合作交流,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习、渐渐进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锻炼思维,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仅学到知道,更学到方法、思想。从目前的情况看,数学教学的情况远非如此,估且不论教师的水平是否可以达到,就教师的态度就值得怀疑,有的教师想如此却不敢如此,这与社会的教育观念相关。
教师教学离不开数学教材,数学教材是数学教学的媒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线,教材不可能适应每个班每个人,教师要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进行创造性教学,结合学情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关注学生要多于关注教材,教育是一种关注,关注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5],适时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事实上,关注教材比关注学生多的情况还存在,忽略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忽略个体差异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待改变。
教师教学还要好紧跟时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习的内容图文并茂,栩栩如生,自然增加了教学的魅力,使学习者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6]。从目前的情况看,现代教育技术还停留在纸上者居多,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也是走过堂,没有真正落实,甚至有的地方现代教育技术的设备只是不动产而已,这是相当可惜的资源浪费。可以说,今天让学生使用坏一台电脑,将来他会创造出若干台电脑,教育要舍得投资。
四、关于学生评价的思考
教与学都要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是测验与考试,只关注学习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只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事实上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以定性描述为主,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把学生理想化。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手段和形式要多样化,要重视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课堂上适时对学生进行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还应评价教师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有部分教师还认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只是评价学生,这中、是不对的。
五、关于教育观念的思考
现在,家长和社会的教育观念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应试教育观念上,甚至一部分教师也不例外,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不在于课程标准,也不在于教材,而在于教师的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价上。
首先,现在对学生评价的手段单一,还是定量评价为主的唯分数论英雄,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生要当英雄就昼拿高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是被激励出来的,而是利益驱动下产生的。
其次,现在教师教学也并未脱离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上,对教师而言,不是不想进行素质教育,这里有水平、观念的原因,也有其它原因,还有社会观念的原因。
素质教育观念的形成,光靠课程新标准的制订和执行,光靠新教材的开发利用,光靠教师和新教法,靠新的学生评价机制,都不足以形成,必须一步一步地走,中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为了尽快缩短这个过程的时间,的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多出人才,必须大家都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改革热潮中的冷思考》郑毓信《中学数教学参考》9/2002
[3]《新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创设》陈辉志大才疏《湖南教育》6/2003
篇10
1.体育与美育的关系
美育和体育都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是美育的基础,美育也参与并渗透于体育之中。在体育中,人体和人体的运动以其美的形式进入审美领域,使运动者在亲身操作的运动中,积累了审美经验,形成并发展了审美心理结构。同时,体育文化的各种形态都含有教育的因素,成为审美教育的内容。
2.体育的美育功能
2.1强身健体的锻炼功能
体育运动可以从形态与技能上完美身体,使人肌肉发达,举止大方,青春焕发,使人体魄健康强壮,体形匀称健美。
2.2精神美的升华功能
体育运动有进取、竞争、对抗、承担负荷、战胜艰难困苦和经受胜败考验等特点,可以锻炼人的思想、意志和道德品质。
2.3技巧美的激励功能
体育中精湛的技巧与身体美、精神美交相辉映,形成一个体育健儿的完美形象。这些运动中的技巧、战术,把各种精湛的运动绘成动人的画卷,编就成美妙的诗篇,无不诱发青年学生对技巧美的向往,使他们产生模仿的欲望。而在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师完美、正确、成功的动作技术示范,也同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不拘一格的创新功能
在体育教学中,创新是“硬道理”。新则趣、新则美、新则灵。世界跳高记录的不断刷新,与跳高技术从跨越式、剪式、滚式、俯卧式直到背跃式的创新密不可分。体育运动创新产生的美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能接受新经验,改变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进而向往体育运动的创新美,产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新动力。
3.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实施
3.1教师应是教学中美的使者
篇11
2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体育教育改革实践问题
2.1.1师资力量薄弱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哈工体育大学中的体育学教导教师多数是本科教师,多数担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教师都是学校培养,只有小部分教师具备资格与能力参加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导致教师自身教学压力大,无法全心投入到教学中。而具备能力的教师则压力更大,不仅要负责课程,还要负责实践、论文等工作。
2.1.2招生持续性问题哈工体育大学近几年呈现出的研究生招生分数较高,始终没有降低,并且与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导致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形成的结果便是报告人数越来越少。
2.1.3课程设置问题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
2.2针对体育教育改革所需采取的解决措施
2.2.1强化师资团队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不断加强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认真地完成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并开设新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给研究生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和研究空间,聘请其他学科的教授担任教师开设课程,
2.2.2提高招生持续性必须要针对师资力量团队进行扩充,并且采取评职考核的政策来鼓励教师,每年引进优秀的教师以及师资团队,制定相应的师资培养计划,持续为体育学研究教育团队提供支持。
2.2.3科学设置课程科目学科想要发展,首先学生源就必须要充足,所以,针对体育学研究生的教育发展问题,需要利用招生政策加以支持,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即便是区别对待也要以不影响其他专业的情况下,来降低分数,保证招生计划完成。同时,积极鼓励其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跨学科报考,实现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发展。
篇12
一、物理教学实施网络教学的意义
1、时代呼唤教育改革,实施网络教学
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所谓“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其中学会认知是使学生掌握认知的手段、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所以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传播知识过程,而是一个知识再生产过程,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为此,必须建立一种以创新观点、创新的思想构建的创新教育体系。
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需要获取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这对于在学校里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及因特网来应付处理大量有用信息,并能独立选择和评价信息质量,从而更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必将成为学生必需的能力之一。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即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因特网上丰富的全球资源,是我们推进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手段和方法之一。
因特网已触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一些学校和公司已筹办网校和教育服务网站。教育网站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学教师,学生和家长。针对教师,网站为教师提供了进行教学交流的场所。针对学生,网站通过交互回答,帮助学生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素质和学习成绩。针对家长,可以通过网站帮助家长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探讨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网络教学和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网络教育使学生从灌输式学习转变到参与式学习,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可以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另外,针对中小学生课堂学习和教材教案、光盘资料大量涌现,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传播和获取形式,也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
2、物理学科需要进行网络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一般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从而建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由于物理学具有实验性强,抽象概念多的特点,使很大一部分学生一时难于接受,而成为中学生感到学习困难较大的一门学科,所以,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许多教师想了很多办法,尽可能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将演示实验的仪器放大,增加可见度,特别是采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来增强学生视觉等感官的作用,这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
中学物理教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探索自然科学的能力,即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特网把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以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改变教与学的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培养21世纪人才尤为重要。
二、网络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1、网络教学物理对教学模式的革新
①改变枯燥的学习方式。物理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最直接场所,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师教与学的最主要途径,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网络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网络上阅读文字材料,观看二维、三维的静止和活动图象,这种新形式的信息,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信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就使学生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能产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及时地获取信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相应的培养。
②建立立体、高效的传输信息。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花较多的时间书写板书,特别是上课时写例题、画图时用的时间更多,运用网络教学就能够用声音、文字、图形、图象立体地表现信息,就可以省用大量的时间,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针对难以理解和难以想象的物理概念、模型,通过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十分直观形象地解释、演示出。被学生充分理解,做到重点难点突出,达到理解的教学效果。
通过计算机进行备课,即文本输入,图象输入及课堂教学进程处理已经在中小教师中逐步推广应用,作为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最为充分的多媒体课件,其品种日益繁多,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多方面的人员参加,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学科研究人员,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有美术、音乐工作人员,有计算机应用的专业人员。在中学物理众多的知识点中,大部分可以开发为独立的多媒体课件。一个课件的优劣,不但要从教师的角度能够准确地把握住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本质内在的东西,更要从学生的角度能够正确地理解与掌握这些概念、规律,并能结合实际生活加以应用。
③注重交互性。进行交互式学习是网络教学优势的突出体现。交互式网络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允许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种教学形式富有趣味性和刺激性,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我们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学习方法:在老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建立好三维模式:
教师网络学生,利用网络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网络教学的备课工作量很大,不仅要备内容,还要备学生。具体内容是:(a)在计算机上建立教学主页。(b)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c)从教学需要出发,根据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对教学资源进行搜集、整合。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尽量多找一些相关知识及相关知识应用方面的网站、主页,像超导、光纤通信,宇宙飞船等近代高科技知识。上课时把相关的网址提供给学生,为学生的认知能力、个好留下发展的空间。同时能及时反馈,调控教学过程或检测学习效果。
2、在网络教学环境下,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①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现物理过程模拟。对某些难以想象的物理过程,通过课件的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认识这些物理过程。如光学中的光路,透镜成像规律、微观结构展示(α粒子散射、晶体结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轻松、交互、动态、开放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
②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现物理实验重现。对一些实验条件不易控制或存在某些干扰使得实验要揭示的物理现象不甚明细和明了,通过课件的演示把主要现象尽可能清楚地表现出来,同时,通过实物观察实验,了解现象,取得数据和资料,利用物理实验把主要观察的对象变抽象为具体,利用网络教学,化虚为实,突出关键所在,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整个实验过程,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也有助于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分析、概括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③增强情趣,培养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是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以形象性见长的网络技术与实验教学比之较为抽象的印刷媒体,更能影响人们态度变化,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网络教学与实验教学可以真实记录并再现或模仿事实的情景,用以创设教学所需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其特有的生动形象和声、光、色、动画、特技等表现手段和表现手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其“美”的功能对于激发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眼情操,具有独到的作用;在表现科学家动人事迹方面,具有形象、感人、激励等独特功效,有利于学生创新意志品格的培养。
3、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学会创新。网络教学说到底,也只是电化教学的一个新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它只是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功能和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都取决于教师,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用网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关键。
在使用网络的同时,教师要注意与传统的电教手段交叉使用,取长补短。传统的电教手段在某种形式上可能落后于网络,但它们可能会更注意某种感官的刺激,突出教学重点。另外,教师在如何布置家庭作业方面可能更要大伤脑筋,要避免学生思维雷同、相互抄袭,甚至是直接从网上下载,因此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应当更要符合每个学生的特点,使他们的脑筋活动起来。
网络的确能够提供大量的即时信息,但如果只停留在吸收信息上,那么创造的源泉终究会枯竭,信息的大量吸收有助于人脑的右半球形象思维的开发,却会导致左半球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消亡。因此,面对大量的信息,不仅学生要学会进行创新,教师也要进行创新。
教师要学会在课堂上把这些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和编排,围绕教学重点,屏弃一些无关的、不重要的信息,争取教学的最优化,同时也要让学生加强基本技能的练习,培养独创性人才。当然,学生也要学会创新,从正确的拼音、简单的单词拼写和算术运算开始,将盲目接受信息转变为有选择地接受信息,甚至对信息进行批判和补充,发展抽象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从网络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从虚拟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生动直观地显示在学生的眼内,加上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的物理事实,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学会了信息资源的利用;增强了对现代教育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网络环境下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面对新的世纪,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探讨物理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问题十分重要,势在必行,然而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1、网上资源还不够丰富,学生主体建构的能力比较差。
由于计算机网络目前现有的教学内容还没有系统化、规范化,教学内容还有待完善,网上教学资源远远不够满足师生们的需要,特别是新教材后的教学软件还未跟上,如果一个教师大量时间用于查找资料,制作课件将得不偿失,也是不现实的,只有大量开发网络资源,做到资源共享,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
由于学生尚是不成熟期,学生自我监控能力差,所学知识主体建构能力差,这就要求教师、家长进行正确指导,使其有侧重地选择,有目的的学习,学会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2、教师本身和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教师要转变观念,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已被学生所淘汰,要打破历来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用动态的,开放式的新思维方式来设计教学过程。
新教材强调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而我国目前学校条件参差不齐,师资中掌握、擅长并在实践中真正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人不多,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快我国学校信息化水平,而教师则首先要掌握并恰当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并在教学中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
3、网络教学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取代物理实验教学。
网络教学能够提高物理现象虚拟的模型及实验过程,但不能如实的反映物理现象的真实过程,如果教师过分追求华丽漂亮的界面,迷念多媒体的模拟实验,让学生草草了事,不重视学生观察实验的实际操作,将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扼杀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将一切事物都固定化,从而忽视物理现象微小的变化或物理变化过程中新的现象、规律,那将是对科学发明创造的一种扼杀。
参考文献:
篇13
2、妙对。用接对偶句以训练语言能力,上句一出现,下句接对。必须与之联系又受其制约。学生必须很快地理解上句,同时调动自己语言材料的积累较好地完成下句,这对语言知觉和言语生成的敏捷准确都是极好地锻炼。如“嘻嘻哈哈喝茶”,可对“叽叽咕咕谈心”。诸如此类的妙对,学生会感到通俗风趣,饶有兴味。
3、快问快答。这是对突发性提问转瞬作答的强化训练。教师设计一套难易适中的简答题,在限定的时间内作连续性的步步深入的提问。问语要干净利索,要求学生用直言句式简洁明快地做出回答。由于诘问内容广泛,跨度跳跃,要答得快、答得巧,必须使整个思维处于高度亢奋状态,使大脑的语言功能得到较好锻炼。
4、速喻明理。即迅速地用比喻说明一个抽象道理。如,“学习不能偏科,各门功课都很重要”,请同学们打个比方说。(可以是:“各门功课形成的知识结构,好像是由若干木板箍成的木桶,缺一块也不行”)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喻理构思、句型转换与整合,并流畅地表达出来,是颇有些难度的,但此训练具有实际意义。
5、一语中的。口语表达中“一语中的”,是思维和表达的化简。清代郑板桥有诗曰:“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以简驭繁的简语答对,常能一语道破玄机,闪烁着语智的光辉。训练时,可开列出一批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让大家当场选择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