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政治毕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经典巨著《资本论》的核心理论之一,这一理论深入地阐释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是单个资本的总和。“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含着保障生产消费的资本的流通,还包含着保障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为核心,即如何实现价值补偿(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和实物补偿(社会总产品的价值由货币形式转化为物质产品和服务)的问题。
社会总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执行的结果即为社会总产品。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按用途分为生产资料部类Ⅰ和生活资料部类Ⅱ两大部类,按价值构成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三大部分。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要想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要保证全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发展,可用公式表述为:
I(c+v+m)=Ic+IIc
II(c+v+m)=I(v+m)+II(v+m)
实现条件I(v+m)=IIc
简单再生产是积累的一个现实因素,是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扩大再生产的巨大潜力。通过上述公式可以显而易见的推导出I(c+v+m)+II(c+v+m)=Ic+IIc+I(v+m)+II(v+m),由此可见,全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之间的总供给、总需求只有保持数值和比例上的平衡,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开展。
马克思认为,同样的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要想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要保证全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发展,可用公式表述为:
I(c+v+m)=Ic+I(Δc)+IIc+II(Δc)
II(c+v+m)=I(v+Δv+m/x)+II(v+Δv+m/x)
实现条件I(v+m)>IIc
扩大再生产是对简单再生产的发展与扩充,I(v+m)>IIc表明不能完全实现对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的等价交换,即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要存在多余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通过上述公式可以显而易见的推导出I(v+Δv+m/x)=II(c+Δc),由此可见,全社会生产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之间的总供给、总需求只有保持数值和比例上的平衡,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开展。
二、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说明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同样适用,通过对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不难发现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由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难以保障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国家进行干预和调控。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存在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从而确保以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正常运行的问题。面对我国当前产能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协调以及有效需求不足等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为保障总供给和总需求二者之间的平衡,国家进行了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但需求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难以解决长期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缺乏强制性难以产生有力的调控效果;错误地认为市场机制可以自动解决资源配置的问题。故而要正确地处理好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我国当下的经济实际来看,从供给端发力迫在眉睫。
以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为基础来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相应地,宏观调控方式的选择也要依据马克思的相关经济理论和所处的经济大背景以及实际进行。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需要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在尊重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发挥好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实施宏观调控要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厘清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政府应该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并且宏观调控手段实现的全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不仅仅是指价值量上的机械相等,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种集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为一体的整体平衡,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
三、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指导宏观调控的现实意义
(一)强化了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科学价值
依据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所指出的要想使社会生产顺利进行,就必须保证全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实现动态平衡。参照这一政治经济学原理,有助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提高生产资料的有效供给,便于实现社会生产的协调发展。社会宏观经济的合理运行,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这一原理蕴含着丰富的理性逻辑演绎体系。通过这一系列的逻辑演绎体系得出要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共同协调社会经济运行状况,这种理性逻辑演绎体系有助于把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现象简化为易于分析推理的公式,这对于我国宏观调控的安排与布局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为我国的宏观调控提供了方法论层面的指导。形成了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智慧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制,强化了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科学价值。
(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和当代中国经济实际相结合的成果,同时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需要对我国宏观调控的理论体系进行研究。通过对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结合中国特色宏观调控的实践经验,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理论体系。与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机制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而西方却以私有制为基础,寻求资产阶级利益的最大化,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长。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理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延伸和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无源之水,只有把马克思的经典经济理论贯彻落实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实践中来,才能实现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三)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逐步转为中高速;经济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逐步转为质量高效型;经济发展动力由依靠资源、劳动力逐步转为创新驱动。必须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概念是对宏观经济政策思路的全新认知,也进一步指明了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以及落脚点。供给侧改革尽管意味着宏观着力点发生调整,但并不代表全盘颠覆所有经济改革的举措,而是一系列改革举措更明晰、更具体的表达方式,从而有助于带动改革红利更快释放出来。这些举措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使得市场经济的长处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消除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的障碍,形成了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良性循环。
政治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探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供给侧改革和供给学派的理论差异入手,从社会商品部类的平衡角度和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角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探究,从而得到了立足于实际,发展中高端生产力、提振科技创新的结论。以期能够由远及近的保证我国市场能够繁荣稳定。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20)03-0-0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依旧放在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深化改革以推进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减少低端生产或无效供给,发展振兴有效的中高端产业供给能力,在维持供给结构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尽全力提高商品的生产能力。经由政策手段、科技创新、实业经济等措施,以解决我国供给侧现存问题。
一、供给侧改革与西方供给学派的不同
1.西方供给学派的现有观点
西方供给学派片面性的强调供给可以创造需求,意图从单纯的供给方面推动经济政治的发展[1]。增加供给和生产动力,最终使用的手段就是减税政策,通过振兴人民储蓄理财的积极性。西方供给学派的思路不能说完全错误,但是过分突出税率在经济中的错误,特别是注重供给侧而对需求侧市场的忽视,只能说是一种完全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例如在今天如果生产大量的机械打字机,是很少有收藏家和猎奇者之外的市场存在的[2]。
2.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现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立足于政府干预的基础上,在考量社会需求的前提下,保证供给方面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完整性,从而发挥政府经济部门在市场调控和生产资料配置上的领导作用,从而以其在周期性微调的情况下发挥长效的经济振兴作用。
二、社会总商品部类平衡角度的改革研究
社会总产品能够分为两类:其一为能够进入或必须进入生产消费之中的生产资料商品,其二为进入个人消费领域的生活资料商品[3]。在商品部类的平衡性上,生产资料商品需要向生活自理商品提供生产资料,生活商品则必须向生产商品提供消费资料,其中的平衡关系是社会生产消费的基础。举例来说,工人需要买菜做饭来维持工作,生产出的商品换得工资来进行买菜做饭。这之间的比例是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生产率不变的前提下,扩大生产需要雇佣更多的工人,从而使得工厂能够消化更多的生产资料;但是更多的工人需要企业维持更高的人力成本,让工人能够消费更多的消费商品。如果生产紧缩,或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率大幅度跃进,就会出现供给拥塞的情况,这时的工厂倘若进行人力优化,工人失业或薪水降低,同样也会降低消费商品的需求,造成更大规模的供给拥塞现象。为了避免这种链式经济反应,需要保持平衡稳定的供给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马克思在社会总商品再生产理论的宗旨思想就是部类比例平衡。为了维持市场处于出清状态,控制再生产和部类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才能够使经济进入稳定发展阶段[4]。
大的消费生产部类进入平衡阶段,也就意味着各个细分部类也进入了合理的平衡比例,保证在各个小类之中的生产和需求达到了平衡,这样才能够维持整个社会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之间的正常运转。如果某些小类出现了产品过剩,另一些小类出现了产品不足的现象,对整个社会都是一种严重的生产资料浪费,甚至会影响经济的平稳运转。
部类供需不平衡是我国当前经济所面临的问题,产能失衡是过去经济飞速发展所遗留下来的合理问题。但是如钢铁、煤炭、石化方面产能严重拥塞,重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非常严重,因为技术问题,生产效率也较为低下。但是一些轻工业、新兴产业的产能仍然不足,民生经济无法得到足够的生产资料,发展部分受限。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前苏联就面临着国防与民生经济的严重失衡,并且最终导致了社会的巨大混乱。这种最深层次的产品部类供需失衡,仍然需要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大化的警惕。
三、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角度的改革
社会主义经济是存在计划特征的市场经济,是在政府部分干预下的自主经济。当前世界,除朝鲜、香港与美国外,全部国家或地区都使用带有政府管控调节的市场经济进行发展。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调整,以最大限度的解放生产力为目标,提高生产资料的配置效率和产出结构,提升全要素的生产率,适应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的人民需求和国家福利。
篇2
1937年英国学者罗伯特逊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命题,其主要着眼点在于阐述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增长来带动本国经济的增长。后来美籍爱莎尼亚学者纳克斯通过分析19世纪英国与新殖民地区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原因后,在20世纪50年代对这一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他认为:19世纪的英国(即他所认为的中心国家)的经济增长,通过外贸带动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即他所认为的国家)的经济增长,外贸起到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关键因素,是中心国家经济增长使得对初级产品需求的扩大,这样,初级产品的生产国即国家就成为国际分工格局的受益者,其初级产品的出口迅速增加,而高度的出口增长率会通过一系列的动态转换过程,把出口部门的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其它各个经济部门,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
传统的发动机理论把先进国家描绘成了后进国家的“恩人”。它构成了符合西方偏见的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经济关系的框架,受到一些西方学者的推崇。
2.现代贸易发动机理论的质疑
从发展经济学家中产生的现代贸易发动机理论,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不但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同它们自身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更着重强调它们的出口增长受制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现代贸易发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刘易斯在1979年12月接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演说中就指出:“发达国家控制欠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环节是贸易,当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较快时,它们的进口增长速度也加快,而欠发达国家就出口得多。”他还根据统计得出,欠发达国家初级产品出口增长正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增长率所能预测的2/3,不多也不少。
而以普雷维什和辛格为主要代表的一些拉丁美洲经济学家从分析贸易条件(指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恶化的角度展开了“中心——论”。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为中心,控制着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地带,国家只能顺应中心国家的发展,这种依附关系在国际贸易方面则表现为发展中国家贸易非但不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反而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的原因,普雷维什还进一步指出发达国家通过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3.纳克斯的自我否定
对于传统命题的质疑从未停止过。欧文·克拉维斯也曾指出:19世纪经济取得成功的国家几乎都不是以出口主导型增长为其标志,而经济发展不成功的国家在19世纪倒有过相当大的出口扩展,其规模不亚于一些温带地区国家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出口扩展。他认为,应该把贸易扩展形容为成功的经济增长的侍女,而不是经济增长的自主发动机。也有人认为,对于岛国或小国,贸易可能起到发动机的作用,但对于幅员辽阔的大国,外贸对其经济增长一般只起着相当程度的作用,而非发动机的作用。
而丰富和发展了发动机学说的纳克斯本人后来也改变了看法,他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观点只适用于19世纪英国与新殖民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到了20世纪,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未导致对初级产品的需求的大幅度增加,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生产制造对原材料尤其是初级产品的需求下降,再加上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劳务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对原材料的需求落后于生产的增加,以及发达国家对工业原材料的节约使用,发达国家农业保护主义蔓延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因而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并未通过初级产品需求的增加而带动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这一观点,基于实际条件的变化,实际上否定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命题。
4.再度流行的发动机理论又面临诘难。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亚洲“四小龙”等亚洲国家和地区通过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本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并且先后步入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一理论再度流行。经济学家迈耳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一书中指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的高速增长可以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利益:(1)出口扩大意味着进口能力的提高,进口中的资本货物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资本货物的进口不仅取得国际分工的利益,而且可以提高国内的技术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国内的投资流向越来越集中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促进生产的专业化,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3)出口的扩大克服了国内市场狭小的局限性,生产规模可以不断扩大,从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4)出口的扩大,特别是加工制成品的扩大,会增加对向出口部门提供物资投入的部门的需求,这些部门转而向其他供给部门增加需求,如此循环往复下去,不仅带动所有部门的发展,而且会大大地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这一点对经济运行机制不健全的国家尤为重要;(5)出口的不断扩大鼓励外资的流入,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国内投资不足的难题,而且能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对普遍缺乏资本的落后国家日益重要;(6)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会促使国内出口产业以及相关产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从而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
相比传统的贸易发动机理论,迈耳的论述显得更为完善。进入80年代以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国家相继效仿日、韩等国,大力发展出口产业,并且取得成功,成为东南亚经济圈的“四小虎”,然而1997年一场金融风暴席卷了整个东南亚地区,导致这一地区出现了近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脆弱性暴露无遗,贸易发动机理论再次面临诘难。
二、贸易发动机的实现条件——从争论中得到的启示
不管是传统的、现代的、还是再度流行的贸易发动机理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孤立地论述对外贸易的作用,忽视了对贸易发动机实现条件的分析。贸易作为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原理不会变,但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效果如何,则完全取决于发动机的实现条件被满足的程度。
1.稳定的出口市场是贸易发动机启动的外部条件
对于19世纪新殖民地区的国家,国际贸易作为经济成长的发动机,首先依赖于稳定的出口市场,这是发动机启动的条件。新技术革命趋势出现以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呈现减弱的趋势,这就使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那种“带动兼控制”的作用强度降低。对于当展中国家来说,新发展起来的制造业面临的是激烈的国际竞争,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困难远远超过当年率先工业化的国家冲破自然经济壁垒的困难,传统制成品的生产出口受到发达国家更高科技的竞争优势的压力,大量依靠低工资的生产出口又受到各种贸易壁垒的抵御,而且,整个世界经济并非一直处于繁荣而保持较高需求的,这样出口市场并不是有保证的,这些原因都使得发动机的启动比以往困难得多。
日本及“四小龙”的出口导向战略之所以成功也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从50年代起美国出于政治目的采取的对外政策是以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为代价的,对东亚各国,美国一直保持其国内市场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市场的相对开放状态,另一方面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1950—1974年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也使国际市场保持了长期稳定的需求,东亚各国抓住这一机遇,成功地启动了经济。然而,发展中国家出口相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会导致国际市场需求相对不足,当东盟四国效仿日本及“四小龙”先后加入出口导向行列后,东欧、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也都在加快向出口导向转化的步伐。对东盟四国而言,出口市场越来越没有保障,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市场日趋拥挤,这必然会加速东盟四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其出口导向战略遭受重创也就在所难免了。而对于当年获得发展的新殖民地区国家和60年代取得成功的日本、韩国,贸易发动机启动的外部条件是相同的,即保证贸易发展的稳定的出口市场。
2.贸易动力的转换是贸易发动机持续运转的内部动力
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贸易增长的动力来自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这样就会合乎逻辑地推出随着这种比较优势带来的边际增长收益下降,贸易增长会逐渐减缓,发动机将无法持续运转的观点。东盟四国便是一个明证,在经历了十来年的出口高速增长期后,出口增长开始下滑,而导致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的原因,就是因为1996—1997年起国际市场电子产品的过剩,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外贸逆差增加。所以香港有影响的怡富证券公司报告指出“东南亚各国的对外贸易已从经济的推动者变成拖地区后腿的因素”。
建立在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上的贸易增长动力会随着自然资源或劳动力资源优势的逐步丧失而减弱,贸易增长到了一定时期就面临着贸易动力转换的问题。贸易增长动力转换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比较优势的高级化,即比较优势由自然禀赋上升到技术、管理和营销网络等后天禀赋,二是建立起竞争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三个层次上: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创新优势。实现贸易持续增长的关键是贸易动力的转换,创造新的比较优势。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往往表现出另一种形态:“贫困化”增长,即随着建立在原有比较优势上的出口的增长贸易条件不断恶化,这事实上是由于贸易增长动力没有随着贸易增长阶段变化而相应转换造成的。
3.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于促进其结构转型
贸易的基础是现行的价格结构,价格结构的基础是比较优势结构,但这两个结构只有形成贸易和强化现有分工的功能,而没有使产业结构优化和转换的功能。
从发展中国家的长远利益看,对外贸易的发展应有助于国民经济及贸易结构的转型能力,当这一条件不被满足时,则会付出经济结构僵化,有增长而无发展的代价。所以不能为贸易而贸易,发展出口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转换能量来自于技术进步、要素积累以及产业政策所造就的优惠的价格条件。在这里贸易动力的转换与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内在统一的。
4.资本要素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结构转型的关键
实现贸易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在于生产要素的积累和技术进步。对于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要素积累的核心是资本要素的积累。在平衡的国际收支上,商品出口的顺差与资本要素流动的逆差是并存的,商品出口实现的国际价值用来“购买”本国短缺的生产要素、资本以及与资本相伴随的技术与管理,而降价出口、亏损出口则不利于出口部门的发展和资本要素的积累。
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仍然是基础。一旦贸易与技术进步两者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那么必然会对经济增长形成更大刺激。尽管技术进步不论发生在任何部门对经济总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当技术进步发生在出口部门时,它可能会大大提高本国该产品的出口优势,为本国创造一种新的出口产品,扩大贸易利益,所以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应当特别注重于出口部门和有潜在出口可能的产品上,以形成贸易与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贸易靠技术进步创造更大的生产能力和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出口又为技术的进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即资金来源。
如果出口的扩大不能导致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要素的积累,并进而形成出口增长与要素积累和技术进步的良性互动关系,出口发动机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而如果出口部门的发展是相对孤立的,或者出口部门是一些低档次的产业部门,而非高附加值、深加工的制造业,那么出口产业对其它产业的带动力就很小,出口作为经济增长发动机的作用就不会很明显。
总之,作为经济成长的总体来说,出口是诸动力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发动机,外部市场可以利用到何种程度,国家贸易政策在何种程度上促进贸易动力的转换,以及贸易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是否形成良性循环,都直接关系到贸易作为经济成长发动机的作用效果。
三、开放还是保护?出口导向还是大国经济?——并非贸易政策的本质所在
篇3
2. 音乐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一定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符合本学科的理论发展解决学科建设、科学发展的理论或方法问题,要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3. 音乐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一定要难易适度、大小适中如果论文题目的研究范围太大,将不适宜学生在短期内完成
4. 音乐专业毕业论文的选题在确定过程中,既要考虑论题的创新性、严谨性还要考虑论题完成的可行性。
下面为大家推荐几个音乐专业毕业论文的题目,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浅谈钢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演奏能力
2. 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表演理论研究
3. 试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
4. 通俗音乐现状及发展趋势研
5. 论钢琴演奏中的放松问题
篇4
[2]许信刚,童德文.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1(10).
[3]王颖,尹勤,王晨,陆凯霞,万振东,唐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大学教育,2014(12).
[4]刘国华,张伟东.提高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
[5]王晓波.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流程和质量研究[J].大学教育,2013(5).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就业报告已出炉法学失业率排名第一.东南网.http://fjsen.com/m/2009-12/12/content_2478007.htm.
[2]凌斌.论文写作的提问和选题.中外法学.2015(1).
[3]刘继峰.毕业论文与就业矛盾之分析及解决——以本科生法学专业为基础.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3).
[4]张英丽、杨景麟.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现状与对策——基于调查的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13(12).
[5]叶云飞.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焦飞,等.当前高校教师教学、科研态度的网络调查解析.医学与哲学.2015(1).
参考文献
[1]张晓帆.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毕业设计改革实践与探索[J].人民论坛,2015,(33):151-152.
[2]许骏.本科经管类毕业论文质量静态与动态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余嘉元,汪存友.基于VPRS和证据理论的毕业论文综合评价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43(14):230-232.
[4]李敦东.基于AHP-FCE的外语专业毕业论文综合评价系统设计与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9):79-82.
篇5
在过去的12年中,科学技术、贸易企业管理生产出巨大的知识与财富。土地与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减弱。国家与企业都必须在持续与巨大的变化中谋求生存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要素就是知识。既然企业的输人与输出都是知识,知识的获取、更新、存储与共享就成为企业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后,我们发现过去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如资金、原材料、土地等,逐渐变得不再重要。知识管理收集企业的所有信息流,并系统地再组织、数据与信息分析,知识管理内容不断丰富。知识管理在生产企业的应用将更加广泛,而且,知识管理包括个人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不再是个人知识的集合,而是协同丰富的隐性知识。增强知识管理与提升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长期战略。企业基础设施也需要发生变化,以利于评价各种知识领域,包括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存储、知识利用等,目标则在于创造财富。
本文的目的是验证组织知识管理能力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力的影响能通过理论模型测定。换言之,知识管理能力不仅仅是获取信息与知识,而是一种保证信息能提升生产效率的工具。
1研究现状
关于知识管理能力与竞争力关系的研究有很多。You(1997)提出了一种衡量研发活动与市场有效对接的绩效评价方法,用一种绩效函数曲线描述不同的预期竞争力价值。Chen(1997)指出当台湾企业由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转移时,通过一种经济政策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水平。这两篇文章的目标都集中于竞争力,还有另外一些文章研究了知识管理能力与竞争力的关系。Lin(1999a)建议,建立知识管理数据库能引导数据共享与知识创造的价值生产。Liueta1.(2001)指出,发挥知识管理优势能激发员工潜力和加速员工知识积累。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竞争环境中生存的必要条件。DavenportandPrusak(1998)在<TheDigitalNervousSys.tem》一书中对知识管理进行了定义,认为知识管理包括收集、组织和转移信息三部分。Matsushita莫基者指出:“当今市场是集成化与竞争化的”。每一名员工的智能是企业持续管理的关键,即“对于每种组织类型,向信息导向型转变都是最有利的”。Polanyi(1958)按照知识表示方式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NonakaandTakeuchi(1995)将隐性知识定义为一种过于抽象以至于难以转移和表述的员工特征。Howells(1996)认为隐性知识是一种难以编辑的专门艺术。这种知识只能通过信息学习行为和一系列过程获得。Leonard—Barton(1995)将知识定义为核心持续能力。包括四个因素:硬系统、管理系统、员工技巧与知识、价值观与规范。依据专业水平,Quinneta1.(1996)将知识总结为Know—what知识、Know—how知识、Know—why知识和Care—why知识。GrantandGordey—Hayes(1996)进一步指出综合知识依赖于普通知识,从而将普通知识分解为语言、符号交流、常识技术、共享手段与识别个人领域知识的能力五部分。
Chang(1999)将知识管理工具分为四种,分别为知识获取的信息技术、知识创造的信息技术、知识积累的信息技术和知识扩散与转移的信息技术。Tsai(2000)将知识管理定义为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存储与知识共享(1999b)注意到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的现象,指出企业赢得竞争的唯一方式是培育核心竞争力并将其发挥其强大作用J。Porter(1990)在《TheNationalCompetitiveAdvantage}一书中提出国家竞争力培育的钻石模型[t6]。Chi(1999)构建了如下竞争力指标:a.预测能力:组织适应环境变化和战略调整的能力;b.创新能力:强大的研发能力、业务管理和产品流程的持续提升;e.营销能力:开拓市场、提高销售额和创造利润;d.产品与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能力;e.企业愿景与责任: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和构建完美蓝图;f.才能培育的能力:最大程度开发员工潜力以完成企业目标;g.信息技术利用的能力:企业高效利用信息技术以提升效率;h.资金使用能力:企业高效利用资金以提高效率;i.国际业务管理能力:通过管理全球资源和国际业务最大化获取利润的能力。
2方法与模型
本研究集中于知识管理能力的四个主要功能。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存储与知识共享是其测量因子(自变量),企业特征、技术优势和企业规模是因变量。研究框架与理论结构。
2.1假设本文有如下假设:
2.1.1知识管理能力与竞争力关系。
HI:不同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差异将导致竞争力的重大差距;
HI—1:知识获取能力导致竞争力差异;
HI—2:知识更新能力导致竞争力差异;
H1—3:知识存储能力导致竞争力差异;
H1—4:知识共享能力导致竞争力差异。
2.1.2企业状况与竞争力关系。
H2:不同的企业状况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H2—la:不同的企业特征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H2—lb:在不同的企业特征下,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H2—2a:不同的技术优势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H2—2b:在不同的技术优势下,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H2—3a:不同的企业规模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H2—3b:在不同的企业规模下,知识管理能力对竞争力有重要影响。
2.2研究变量与测量因子定义a.企业状况:必须考虑三种与竞争力有关的基本条件,即企业特征、技术优势与企业规模。b.知识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是企业生产流程中产品设计、组装与生产的技术与专业知识的前提条件。本文将其分为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存储与知识共享,并讨论其与竞争力的关系。C.竞争力测量因子:本文的竞争力测量指标包括企业预测能力、创新能力、销售能力、产品与服务质量、企业愿景、培训能力、信息技术能力、资金使用能力、国际化管理能力等。
2.3调查问卷收集与数据分析本文以我国高技术生产商为实证研究对象。生产商都是我国高新技术园区的成员厂商,但不包括精密仪器制造商和生物技术生产商。因为这两种制造商在员工规模与产品产量上都比较小,不进入本文研究范围。集成电路、信息技术软件、计算机及其配件商、电信商都是本文研究范围。本文抽样调查的对象的员工数都在5O人以上。因为高技术企业经常遇到数据收集难题,我们决定对所有的企业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采用Likert五标度法设计,以测量每个企业对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测量标度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数据与信息分析如下:a.Chi—Square检验;b.方差分析;e.关系分析。从2002年9月开始,我们对300家企业发放了不记名调查问卷。在2002年11月共收回调查问卷111份,其中102份有效,其余的9份不全或不清晰,被我们清除。从调查中,我们得到的实施状况如下:
调查问卷中的竞争力指标是建立在相关研究的基础理论上的。相关研究的测量范围和项目也被引入以支持我们的研究。学者与专家的注解也包括其中。对于完整的调查问卷,在对每个回答者的分数等级划分的基础上对每个因子进行Cronbach系数检验。根据Nunnally(1978)的观点,基础研究的可靠性等级在0.8以上就被认为是可接受的,而探索性研究的可靠性等级只需要0.7以上[1引。在知识更新、知识存储与知识共享中,每个对象的竞争力绩效的可靠性系数都大于0.7,因此认为本研究达到检验要求,系数值。
3检验结果
3.1企业状况与竞争力关系Chi—square检验被用来识别企业状况与竞争力之间的差异。表2显示了Chi—square检验的结果,检验结果表明所有的指标项目都没有明显的差异。
3.2企业状况与知识管理能力关系与不同的企业特征与企业规模相对应,我们对他们对知识管理能力的影响进行定位。表3中的结果显示,企业特征与企业规模对知识管理能力影响不显著。
3.3知识管理能力变量分析对于每个回答企业的区别体现在资本、规模和员工数量,本文使用变量单因素分析方法(AN0VA)进行测量,结果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在资本项目中知识更新能力具有明显差异(P:0.092)。一般知识更新只涉及到一个项目,但如果它多少与企业的资本项目相联系时就变得非常重要。通过输入更多的资金,企业的科学技术水平能迅速积累,整合企业的能力。而且知识共享能力不具有显著的差异(P=0.230),但其他的项目具有显著差异。即,在员工数量项目上,知识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存储存在显著差异,只有知识共享不存在显著差异。
3.4竞争力变量分析对不同资本、销售额与员工数量的企业的不同竞争力因子的差异也进行了检测,结果如表5所示。在表中,企业竞争力对资本和销售额不具有明显差异,其P值分别为0.378和0.136,这与拥有大量资金的企业能够在业务流程能力和产品质量上投人更多有一定关系。这对于提高销售额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员工数量没有显示出对业务绩效提升的显著影响。
3.5知识管理能力与竞争力关系表6显示了四种管理能力因子与竞争力关联矩阵的Chi—square检验结果。即,这四种管理能力因子与竞争力强相关,由此验证了假设H1,不同组织的知识管理能力差异将导致竞争力的显著差异。
3.6知识管理能力与竞争力关联关系分析对每个知识管理能力因子以及其与竞争力关联进行Pearson’S关联分析,对于所有知识管理能力因子的关联系数,得到一个强关联矩阵。对于每种知识管理能力因子与竞争力,检验结果显示其关联关系达到显著水平。表7显示了各种因子之间的高度正相关关系。超级秘书网
4结论
篇6
一、诉讼和解的性质
(一)各国对于诉讼和解性质的学说
诉讼和解别称诉讼上的和解、裁判员上的和解,是指双方当事人把他们对诉讼恳求的觉得互相让步的原因在诉讼进步行一致陈述的行动。在国外,狭义上的诉讼和解既容纳在诉讼程序中进行的和解,也容纳诉讼提起前进行的“前的和解”。一般认为,诉讼和解是双方当事人间达到的合意。在外国传统的官事诉讼中,受公安积极学说理论反应,法官对当事人达到诉讼上的和解一般持观察积极的态度,重要是为当事人需要一种对话、协商的沟渠,而不是自动地向当事人建议和解或者积极地促成当事人间的和解。第二次全球大战以后,各国的诉讼数目不断增多,新的诉讼类型不断呈现。为了革命诉讼频率,各国在本国的官事诉讼程序改造中,开端重视诉讼和解,法官在诉讼和解中演出的角色也趋势积极。
对于诉讼和解的性质,学界存有很多争议。重要有以下几种角度:
1、公法行动说。这种学说认为诉讼和解是纯粹公法上的法律行动,在实质上和诉讼外和解雷同,通过诉讼和解达到的和解协议归于公法上的和解约据,确定了诉讼和解和公法上和解约据的间断性。德国的埃乌斯(Eccius)、柯勒(Kohle)、罗森贝克(Rosenberg)以和日本的河本喜和之等均持此说,指出诉讼和解之因为呈现诉讼法上的后果,即呈现结束诉讼的法律后果,是由于对于诉讼标的的争执已经开端,本案诉讼已缺乏诉讼的事物,故而赋予和解行动和规定审讯同样的法律后果。各国法律规定应将和解协议记叙于思路之中,就是为了对和解协议加以明证。美国官事诉讼法学界亦多此说,但和德日学者不同,他们不认为和解协议象样直接终结诉讼。
2、诉讼行动说。这种学说是超出一度简略的逻辑推理所得出的,即按照发生何种法律上的后果,行动即愿望具备何种法律规定的急件的理论,得出了既然和解发生诉讼法上的法律后果,则表明和解具备诉讼上的急件,无疑就是诉讼行动的建议。德国的保罗(Palu)、比洛夫(Biilow)和日本的雉本朗造等持此说,认为诉讼和解是按照诉讼法规范来评论诉讼行动,是双方当事人超出互让而使诉讼终结的合意,或者说是对于终结诉讼的合同诉讼行动。内中,前端别称合意说,后者别称合同诉讼行动说。
3、两行动并存说。这种学说认为诉讼和解一范畴发生实体法上的后果,另一范畴也发生诉讼法上的后果。那样,证据发生何种法律上的后果,就必需是何种法律性质的行动的逻辑反推,发生两种并存的法律后果的法律行动也特定是两种呼应的法律行动的并存。诉讼和解从表盘上看来只管只存在一度行动,但是在法律上,却存在着作为公法行动的和解和作为诉讼行动的终结诉讼的合意两个行动,并且,这两个行动是并存的。德国的赫尔维希(Hellwig)和日本的山田博士即持此说,觉得诉讼和解是公法上的和解约据和终结诉讼合意的诉讼行动两者的并存。在该学说内部,针对诉讼和解中的公法行动和诉讼行动间是不是存在联专业,又分成不同的集团。
4、两行动竞合说。这种学说认为诉讼和解不论从景象或是法律上看,均但是一度行动,但这一度行动却是一度具有双重属性的特别行动,既具有在当事人之间存在的公法上的和解约据的性质,又具备在当事人之间以和当事人和法院之间存在的诉讼合意的性质。并且,这一学说完整确定了在诉讼和解的公法性质和诉讼性质之间存在交流和沟通。德国的施勒克(Schnke)、尼克逊(Nikisch)、莱特(Lent)和日本的加藤正治等撑持此说,把诉讼和解看成是同一行动中含两种行动的属性。目前,这一学说是诉讼法学界的暗流角度。
(二)本国对诉讼和解性质的选择
公法行动说夸张诉讼和解乃是一种公法上的和解,诉讼和解达到的和解协议是公法约据。这一角度是树立在约据法的高度繁荣的房基上的,这也是公法行动说为英美法专业国度广泛采用而被陆地法专业国度弃如敝履的重要原因。本国的法律政策,晚唐师德、民国师日,新我国初期取法苏联,改造后又以德、日和本国台湾地域法律为力点剖析学习事物,而合同法在本国的发展亦不过是十数年。显然,公法行动说并不合适本国国情。
诉讼行动说只把诉讼和解当做当事人间达到的终结诉讼的合意,而没有看到,在这一合意达到进程中,当事人对自身实体权利的处分以和和解成立后和解约据对当事人的桎梏力。这样的性质理论明显不合适归纳诉讼和解这一法律行动的全貌。
两行动并存说内部,对于作为公法行动的和解和作为诉讼行动的合意这两者是不是有联专业存在着分歧。暗流角度认为这两者是离别独立存在并且各自独立的施展作用的,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两者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专业。前一种角度割裂了诉讼法和实体法之间的联专业,难以让人尊重;而后一角度固然保持了诉讼法和实体法之间的当然联专业,但在一度法律事实中存在两个交错不可分的法律行动,始终令人费解。
两行动竞合说和并存说的不同之处就取决,在诉讼和解公法范畴和诉讼法范畴的互通和交流这小半上,竞合说内部不存在有分歧,也就是说,竞合说保持认为,假如诉讼和解存在公法上无效的原因,那样,在诉讼法上也必定引起该行动无效。并且,竞合说所提出的一度行动两种性质的说法,令人更易于接收;恰如人同时具有当然属性和全球属性、货物亦有应用价值和价值之两重性。
事实上,不论何种学说,均不能很好地说明在各国的公安实践中呈现的对于诉讼和解效劳的争议,并且,虽然是在各个学说的内部也都存在着分歧。更值得留心的是,不论从何种学说出发,通过适当的修正,都象样导入雷同的建议。这样一来,对于诉讼和解性质的争辩象样说仅仅是一种试图将其合理论进步行介绍的技能性的论争。因此,在构建本国的诉讼和解政策时,不应太过拘泥于现部分对于诉讼和解性质的理论,更应当着想的是目前本国公安实践对于这种政策的愿望,即现实为什么愿望这一政策,现实愿望这一政策为何。毕竟,法律之因为被制定,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愿望。并且,在法律发展史上,各种成文的法律概念都是在对现实存在的法律政策进行提炼的房基上发生的;而全球又是不断发展的,现在我们所提和的法律术语的含义和其生育之初相比,固然已经被大大增加了,但是,面对增加的法律实践,法哲理论仍然经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千万,就纯粹的理论探究而言,作者更偏向于两种性质竞合说。
诉讼本身,就不是单纯的由诉讼法便象样完成的活动,事实上,诉讼即是实体法和诉讼法共同作用的“场”。张卫平教授已经谈到:诉讼法学在剖析上将诉讼作为自己的剖析事物时,在剖析方法上也有必要从实体法和诉讼法两者的互相干专业来把握诉讼景象。宣传实体法和诉讼法相对的二元观时,更要希望当然科学的剖析方法。在现代法治体专业中,形成了实体法和诉讼法两种不同的法律体专业,因此,虽然是一度阅历事实,也象样从实体法和诉讼法这两个不同的范畴作价值上的判定。具体就诉讼和解来说,正是官事诉讼法规定了当事人象样在官事诉讼中进行和解,和解是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之一;同时,官事诉讼法还以处分原则为基本原则之一,赋予当事人处分自己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的权利,和解才得以在诉讼中进行。因此,当诉讼和解客观完成之时,便当然地具备了诉讼行动的性质。而官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又是官事实体法范畴内公法自治实质在诉讼范畴的体现,且当事人在诉讼和解中彼此让步所处分的乃是自己的官事好处,和解协议内容的正当和否应当以实体法为审查根据,这又使诉讼和解具备了一种实体行动的性质。在某种意义上,诉讼和解相等于一度官事约据,当事人之间的和解协议表面上就是规定一度约据来解决当事人之间的争议;和一般官事约据不同的是,和解约据是在诉讼中达到的,并由法院见证人,是诉讼约据中的一种。
诉讼和解的效劳,即当事人之间的诉讼和解协议成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法律后果。这里的“和解协议成立”是指和解协议由当事人处处确定的、且通过了法定程序而生效。理论界对于诉讼和解效劳的争议重要取决,诉讼和解是不是具有既判力,即是不是具有和规定审讯雷同的效劳,而内核心题目又取决诉讼和解在实体法上的瑕疵是不是反应其诉讼上的后果。对于该题目标学说象样分成三种:
1、既判力确定说。这种学说认为,诉讼和解是审讯的轮换,则规定无疑地拥有既判力,除了诉讼和解中存在复审情由,才可依复审程序否定原和解的效劳;除此之外,当事人不得以和解存在实体法上的瑕疵为由提出觉得。以日本的兼子一为专人的学者持此说。
2、既判力否定说。这种学说认为,规定审讯具有既判力,即是说审讯未经规定,当事人就不得以已裁判员的诉讼标的再行或提出和审讯相相对的觉得,法院也不能再编成和之相相对的判定。因此,既判力表面上是一种国度权利,具有公权性质,而以诉讼和解确当事人之间公法上和解行动的性质而言,不可能性发生既判力。因此,当事人千万象样就诉讼和解实体法上的无效和撤销原因提出觉得。德国的罗森贝克(Rosenberg)、尼克逊(Nikisch)、赫尔维希(Hellwig)和日本的新堂幸司等学者确定此说。
3、限制的既判力说(调和说)。这种学说的重要角度取决,只要诉讼和解中不存在实体法上的无效和撤销原因,该和解就具有既判力;同时答应当事人就诉讼和解中实体法上的无效和撤销原因提出觉得。重要有日本的菊井维大等学者持此说。
在具体的公安实践中,陆地法专业国度和英美法专业国度对于诉讼和解效劳的规定多有不同。陆地法专业国度的诉讼和解政策大都规定,和解一旦成立,即具有和规定审讯同等的效劳。也就是说,诉讼和解成立后,诉讼终结,当事人间的权利任务得以规定、创设或转变;第一审达到的和解,当事人不得上告,上告审中达到和解协议的,原审审讯当然无用;并且,部分国度也赋予和解协议以可强迫履行力,在一方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事情下,另一方象样据此向法院申请强迫履行。
英美法专业国度的政策则略有不同,正在进行的诉讼程序并不因当事人间达到的和解约据而人造终结,终结诉讼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撤诉,撤诉后原告是不是能够再次来源于和解约据的商定;二是“合意审讯”,随即当事人间达到的和解环境记载于法院裁决以上,形成“合意审讯”,合意审讯和一般审讯一样发生开端诉讼的效劳,并且具有既判力和强迫履行力。
(二)本国对诉讼和解效劳的选择
既然诉讼和解兼具两种性质,那样其效劳千万也同时体现于诉讼法和实体法上。在诉讼和解的效劳题目上,我们赞成限制的既判力说。这一学说重要是从既判力作用的两个范畴进手的。一般认为,既判力的作用象样分成两个范畴,一范畴作用取决禁止当事人提出和审讯内容相相对的觉得,另一作用则是不答应当事人对审讯于意义和陈述上存在的实体法瑕疵进行斥责。在审讯的事情下,既判力的作用重要体现于前端,后者通常寓于前端之中。但是,在诉讼和解的事情下,由于关专业到当事人的意义和陈述,后一作用也浮出水面。在着想诉讼和解的既判力题目时,首先应当留心到,既然已经选择了两种性质竞合说作为本国诉讼和解政策的房基理论,那样,出于答应当事人对实体法上的瑕疵提出觉得的着想,着眼于既判力的后一作用,就应当否定诉讼和解的既判力;但是,在诉讼和解中,既判力前一范畴的作用仍然存在,假如完整否定了它的既判力,就无法禁止当事人就原诉讼标的再行,法院也不得不再次审理,这种事情不但不能减免法院和当事人的诉累,并且顺有利鼓励当事人进行诉讼和解,无疑是错误的。因为,对原告的这种再诉或者觉得必需予以遮断,即还应当对既判力的前一作用给予承认。简言之,就是在不存在实体法上无效和撤销原因的界线内,应当承认既判力。这样,诉讼和解一旦成立生效,便和规定审讯具有同等效劳,象样终结诉讼,并且禁止当事人就同一标的再行;同时也可周济存在有实体法上无效和撤销原因的诉讼和解。
限制的既判力说超出对既判力作用的不同侧面进行区分,使得诉讼和解确当事人象样因实体法上的瑕疵获得周济,和和解的性质理论相连接;又决不会引起当事人滥用权利,就原诉讼标的再行、增多法院压力,不失为本国官事诉讼和解政策构建合理论上的适当选择。由此引来的另一度题目是,当事人该如何就实体法上无效和撤销原因提出觉得?是另行还是进行旧诉讼?我们建议,本国在政策构建时选择进行旧诉讼,即由异议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申请确认诉讼和解有效和否,和解有效则法院宣布诉讼终结;和解无效,则进行原部分诉讼程序。如此,该诉讼中原部分诉讼形状能够原封不动的进行进行,象样减少诉讼本钱;并且,原法官较之新案法官能更好地审查和解是不是无效。
三、诉讼和解政策的具体程序安装
(一)德国的尝试和解政策
1、诉讼和解的构成急件。重要容纳:(1)和解必需在这个德国法院前订立,重要是诉讼法院,也象样是任何其他的以竭力方法治理和解标的地普通法院。(2)应当是在已诉讼专业属程序中订立和解,但在其他合适程序(如独立的证据程序、同意诉讼费用救助的程序以和和解程序)也可进行。在程序开端呈现既判力以后不再可能性订立诉讼和解。(3)诉讼和解的订立人是诉讼的双方当事人,第三人也象样加进诉讼和解。(4)和解标的是本案诉讼标的的全部或部分,也象样连累和本诉讼没关于专业的争点。这使得从整体上混杂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专业变化可能性。(5)诉讼和解的内容特定是双方当事人互互让步的原因,虽然是相等小范畴内的让步。
2、诉讼和解满足诉讼行动有效急件的特别请求。它容纳:(1)和解的情势是在法院前的口头意味,在法院专业属的程序范畴内和其记载范畴内,后者为有效性所需。记叙了诉讼和解的诉讼记载必需向参和人宣读、出具或播放并由其允许,否则诉讼和解无效。(2)诉讼人有权订立和解。(3)法院对以和解方法开端的权利争议是不是有管辖权和法院职务任命是不是正当皆不反应诉讼和解的效劳。
3、诉讼和解合适实体法的有效急件。即:(1)假如实体法对和解内容规定了情势,则该情势被诉讼记载露面。(2)双方当事人必需具有和解才能,即必需有权对诉讼标的订立和解。(3)假如和解标的是一项处分,则作处分的和解当事人必需具有处分权限。
4、诉讼和解的效劳。诉讼和解首先是一度诉讼行动,它的效劳千万首先表示于诉讼范畴。在和解充分有效的事情下,权利争议开端,还没有呈现既判力的审讯也被消灭。假如和解存在可履行的内容,则具有强迫履行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对和解事例呈现表面既判力的确认,它但是审讯的露面。而诉讼和解在实体法上的效劳,通常除非在和解规定了双方当事人的实体法律关专业(有时也容纳第三人的实体法律关专业)时才呈现。
5、诉讼和解的无效。基于诉讼和解的双重性质,诉讼法上的原因和实体法的原因都可引起和解的无效。假如实体法范畴有自始无效的原因,则除实体法效劳外,和解的诉讼法效劳也被取消;假如诉讼法范畴有无效的原因,则和解的诉讼效劳不呈现(即不呈现诉讼终结),而实体范畴是不是无效,则归于少数事情,纯粹的实体法和解或可依《民法典》第779条保持。
7、诉讼和解的周济。对诉讼和解无效性的裁判员是在旧诉讼中进行的,即诉讼应当按照认为诉讼和解无效的一方当事人的申请而进行;若在进行的旧诉讼中可能性证明和解有效,则诉讼终结。此种事情类似于对诉之撤回的有效性有争议后又由法院在呼应的审查后确定其有效性的形状。假如法院认为和解无效,则可对之超出中间审讯或者在对诉编成的结局裁判员的理由中编成裁判员;假如法院认为和解有效,则应超出结局审讯(诉讼审讯)确认权利争议已经超出诉讼和解终结。
(二)美国的诉讼和解政策
美国的官事诉讼和德国同属当事人学说诉讼模式,但两者又有不同。在德国的官事诉讼中,法官在诉讼程序挺进范畴享有较大的自动权;美国的法官则深受公安积极学说理论反应,通常处于“超然”的裁判员者位置。因此,在相等长的历史时代内,美国法官对增进当事人和解抱持着一种积极态度。19百年中期,美国商事纠纷激增,为了缓解法院的职业压力,鼓励和解开端作为一种计划在实践中应用。20百年60时代,美国呈现了诉讼高峰,法院为了革命频率、节俭资源,尽可能性地在诉讼程序早期阶段促成当事人和解,不断在法院内部形成了以法官对事例进行积极治理为手腕的增进和解移动,还修正联邦官事诉讼规矩以增进和解。现在,美国官事诉讼事例中除非将近5%是终极进进审理程序。
在美国,“和解”一词被广泛应用,其涵义在事实上有狭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和解泛指通过各种轮换性纠纷解决机制(ADR)所达到的非正式审理的原因;而狭义的和解则是一种专门的诉讼和解政策。并且,虽然是狭义的诉讼和解政策,也具有多种情势。其重要内容有:
1、审理前会议。证据1983年对《联邦官事诉讼规矩》第16条所做的修正,初任何诉讼中,法院均可依职权命令双方当事人的辩护律师或未由辩护律师确当事人到庭从事审理前会议。该审理前会议重要基于以下目标履行:(1)增进事例的裁决;(2)尽早并且连续的克制事例进程以使事例不致因缺乏治理而被延误解决;(3)减少无心义的审前活动;(4)超出周到细密的准备革命事例审理的质量以和;(5)增进事例的和解。修正后的联邦官事诉讼规矩将增进和解作为审理前会议的一度公然目标,因此,也有学者将审理前会议称为诉讼和解会议。通常事情下,主持审理前会议的法官和从事庭审的法官是各自独立的,以防止对后续审理负面反应和干扰。部分法院还专门设有从事和解法官。
2、当事人建议审讯计划。《联邦官事诉讼规矩》第68条规定,在开庭审理前10日事先的任几时候,反对对手恳求确当事人象样向对手当事人提出一份包括答应法庭如此审讯内容的建议。假如该建议被对手当事人所接收,双方当事人即以容纳该建议和承诺命令在内的相干材料向法院申请审讯。假如被建议确当事人不接收建议中的审讯计划,则诉讼进行进行,但是,当通过开庭审理所取得的审讯金额和建议中审讯计划地金额等额或者不足其额时,拒尽建议确当事人愿望义务对手在提出建议后的费用,容纳对手当事人的辩护律师费。这一规定促使当事人在诉讼中苏醒正义地判定自己的诉讼前景、评估可能性呈现的原因,希望好处的最大化。
3、集团诉讼和解。美国《联邦官事诉讼规矩》规定,“一度集团诉讼除了通过法官允许不能被撤销或和解,并且集团和解协议必需以法官命令的方法将这种撤销或者和解的建议告诉集团的每一度成员”,并且给予集团每一度成员提出异议的机会。当事人自行和解,即一般官事诉讼诉讼专业属中的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达到和解协议后,向法院书提出双方当事人签订的撤回诉讼的书面申请书,终了正在专业属中的诉讼程序。
4、诉讼和解的效劳。当事人之间达到和解后,并错误然终结诉讼程序,而是愿望当事人递交撤诉申请,或者恳求法院以和解约据的内容为内容编成审讯。前端仅被视为当事人之间的普通约据;后者由于由法院以审讯的方法编成,所以具有既判力和可强迫履行力。
(三)本国诉讼和解政策的具体程序安装构想
1、诉讼和解的构成急件:(1)在法院审讯前,不问诉讼进行到何阶段,诉讼和解都应被答应。上告审中同样象样达到和解,和解协议生效后,原审审讯当然无用。(2)诉讼和解的订立人是诉讼双方确当事人,第三人也可参和。(3)诉讼和解可就诉讼标的的全部或部分甚至和本案无关的争议达到,力求厘清当事人间的权利任务关专业。(4)和解应当在法院的主持下达到;当事人象样私下协商,但必需在法院对所达到的和解协议进行确认。
2、诉讼和解在程序上的特别请求:(1)主持和解的法官应当和负责审理的法官互相独立,并且不得就各自的职业进行交流。(2)法官主持和解的职权仅只限为当事人需要对话的沟渠和作为当事人达到和解的见证人,以和对和解协议进行情势上的审查。(3)诉讼人在获适当事人授权后象样订立和解。(4)当事人在法院达到和解后,应将和解协议记叙于庭审记载上,始生效劳;当事人私下和解的,象样恳求法院制作和解书,在双方当事人、法官和书记员签字后生效。
3、诉讼和解应当符合公法上对于合同的规定:(1)官事诉讼中的好处是当事人有权处分的。(2)和解协议中当事公民权利任务的分摊,没有违背法律的强迫性规定且不违背全球公共好处。至于当事人之间是不是必需要互相让步,只要和解协议上列明的权利任务分摊符合全球公共好处,双方当事人是不是互相让步在所不问。(3)当事人具备诉讼才能。
篇7
一、对学生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明确毕业论文写作观念
对毕业生进行论文写作这一阶段而言,明确毕业论文写作观念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特别注意的是本次毕业论文是开展远程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业水平以及研究方面的能力进行一次综合性的检验,还是对学生对所学知识以及技能的培养,且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方面的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两者相结合,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中去。与此同时这部分内容还需要专业教师在其中起到指导性的作用,所以学生若能够认真听取指导教师对自身毕业论文写作提出的意见,在加上学生自身的努力,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思维,同时对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方面也有积极性教育意义。
(二)认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
本文所讲的文献资料,具体指的是与远程开放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时,与其所选择的题目相关联的专业书籍以及学术论文等,对于学生而言,在进行实际论文写作时,重点就在于全首位了解和掌握与选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做到融会贯通。而对于这些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检验,则需要学生做到的是多多关注近年来与本次选题相关的一些学术论文。通常来讲,若刊载学术论文期刊级别越高的情况下,则说明该论文期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以及权威性,通过这种类型的论文期刊,特别是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其中的统计年鉴、调查报告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之后的问题分析方面以及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基于以上,学生应该通过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在有限时间对文献资料进行针对性查阅。
(三)积极听取教师对论文提出的意见
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以及论文写作时,若没有指导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光靠学生自己是很难完成的,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论文选题开始主动与指导教师就本次毕业论文写作进行沟通,通过沟通征求教师对自身进行论文写作的意见,学生听从教师提出的意见并改进。就整个论文写作阶段而言,学生遇到的写作困难以及问题都要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系,通过教师指导来完成并解决问题,若出现因学生自身原因导致困难或问题没有办法妥善解决的情况下,也应尽最大可能将困难与问题对毕业论文造成的不利影响降至最小。
二、对教师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认真履行作为教师应做的工作职责
对于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而言,其最重要的就在于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合理行使自身作为指导教师的权利。(熟体而言,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就在于对毕业生写作全过程的指导,对毕业生所写的毕业论文选题方向、论文结构、文字质量等多方面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同时还要对学生论文定稿的指定位置签署自身对该论文的评审建议内容。从整体上来讲,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全过程中,主要从论文选题、论文初稿、论文终稿以及论文答辩四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指导,确保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符合毕业论文写作的相关要求,帮助学生顺利毕业。
(二)指导学生对本次论文写作的合理选题
所谓选题,就是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对本次论文写作的选择以及需要进行研究的学术问题提供帮助,也可以选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需要进行解决的问题或矛盾等。基于以上,这就需要教师指引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尽可能贴近当下实际生活中或工作中的热点、难点等方面的问题。就经济管理类专业而言,例如题目《浅析企业领导如何在管理中实现有效授权》在写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如题目《当前中小企业如何在发展中留住人才》的写作范围比较广。对于以上几种论文选题,指导教师应结合当前实际对学生论文选题进行一定的制止和纠正。例如题目《A市XX企业对员工绩效考核的分析与改进策略》这样的论文题目比较清晰,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两者进行有效结合的选题。
(三)定期进行经济管理专业的论文指导
对于远程开放教育的论文指导教师而言,需要明确当前院校对学生毕业论文提出的基本要求,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要求其根据自身研究方向,进一步补充与专业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知识;即使非本人研究的领域专业知识,也应做到基本的掌握和了解,只要这样,才能在之后学生毕业论文上提供比较全面的、深入的指导。基于以上,这就要求论文指导教师对本专业具有权威性的核心期刊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而言,主要有《经济学动态》《管理世界》等期刊,同时还要对当前各大行业、政府机构等的最新经济动态以及数据有基本的了解,以此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起到指导作用。
三、对教学组织者方面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的要求
(一)对学生进行培训
对于毕业论文写作期间需要的资料收集方法,应培养学生积极运用当前信息化手段,对于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而言,因其在图书馆进行文献资料查阅的时间比较少,这时候可引导学生通过中国知网等学术论文数据库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和下载,以便于学生在之后论文写作中借鉴使用,作为班主任、管理机构等教学组织者,应积极培养学生对电子资料的下载和使用能力,引导其访问各大高校、省级等电子图书馆,以此来将远程开放教育的特征展示出来;除上述网络收集文献资料,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针对学生自身论文写作中的问题,例如写作提纲,写作观点提出等方面内容开展调查。
(二)对指导全过程的监控
就远程开放教育本身的教育特征而言,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空间分离状态,学生很容易因论文写作期间某个困难点而放弃写作,教师因此放弃指导,而这也就从侧面对远程教育组织者提出了挑战难题。基于以上,为有效保证指导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克服困难,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指导全过程的监控,通过监控的方式来帮助指导教师与学生解决其在论文写作期间遇到的问题,同时还要定期与指导教师、学生进行联系,明确毕业论文写作情况,对此远程开放教育机构应对毕业论文写作建立全过程的长效监控机制,并将其提升至对远程开放教育教育质量以及社会声誉方面的影响中,以此来不断完善毕业论文质量保证机制。
篇8
项目简介:本文是南昌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应用性本科院校文科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研究”(2012,主持人:侯艳霞)的部分研究成果。
doi:10.16083/ki.1671-1580.2015.05.011
(南昌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应用性本科院校文科类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如何构建文科类毕业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等内容进行研究。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发现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监管体系,并长期贯彻下去。
关键词:应用性本科院校;文科类毕业论文;质量保证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25―02
本文主要围绕应用性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如何构建文科类毕业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等内容进行研究。
一、文科类专业毕业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文科类本科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少有实践机会,毕业论文成为他们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机会。但是近年来,文科类毕业论文都有不同程度的被忽视现象,以至于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不高。
影响文科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就业求职和单位实习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学生忙于找工作和单位实习,无心认真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安排在临近毕业的学期,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无心写论文,而已就业的学生则忙于单位实习。
2.选题缺乏独创性:选题是写好论文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一些院校的选题都是学生自己选择,往往重复老套,论点的提出、论证以及结论往往附和他人的观点,难有突破和创新。
3.毕业论文撰写时间短:虽然大多数文科类毕业生选题时间定于大四上学期,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只有大四下学期,这段时间与毕业求职基本重合。毕业生因忙于求职和实习而推迟返校,写论文的时间往往不足一个月,因此常出现撰写论文不认真的现象。
4.毕业论文缺乏足够的图书资料支撑:根据抽样调查结果,50%以上的学生撰写论文时身在外地,无法使用学校的数据库和图书资源;在学校的学生也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对自己的论文所涉及的主题进行详尽的国内外文献研读。
5.不能借鉴理工科研究的科学方法和统计软件:文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多数研究课题是有一定主观性意见的,而无法像理工科那样普遍采用公式和算术;某些研究可以采用理工科研究方法,但是文科学生本科学习期间较少涉猎,因此也尽量避免采用。
6.管理环节的不精细:学生论文撰写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是需要指导教师、学院、学校参与指导与管理的过程。由于一位指导教师往往带很多学生,加上学校院系日常事务繁多等因素,无法全程严格跟踪每位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
二、文科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1.毕业论文质量保证管理体系建设
文科类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体系是对毕业论文质量进行管理的体系,它借助必要的组织,把组织内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行为组织起来。 因此,首先需要建立学校学术委员会的顶层设计和管理系统,主要是教务处本科教学管理委员会;然后,各院系管理委员会要制定更为详细的管理过程和规定;最后便是指导教师的指导。
2.毕业论文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建设
(1)建立严格的选题制度
根据本专业的具体情况,选题时注重课题的专业性和创新性。选题应首先由指导教师商讨提出, 经所有指导教师审核并确定。
应用性本科院校文科类毕业论文的题目应当以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点,结合本专业的市场与实践,注重原创能力的开发,选择理论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题目。
(2)建立毕业论文开题审批制度
毕业论文选题需符合专业的综合培养要求,由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确定,提交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选题背景、课题研究的现状与研究空间、中文和外文文献、毕业论文的总体框架与研究方法等内容。然后组织开题答辩。
(3)建立毕业论文撰写过程反馈制度
这一制度应该包括实时反馈进度、抽样调查和学术诚信检测,在学校、学院、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不断互动中督促和管理学生的论文写作。
(4)建立指导教师和学生激励制度
质量保证要与激励师生积极性紧密结合,对优秀的指导教师,学院要给予奖励;优秀毕业论文要存入学校数据库,给予这些学生适当的嘉奖。
3.毕业论文质量保证过程组织体系建设
过程组织由教务处、答辩委员会、指导教师负责。毕业论文整个过程可分为前期的任务布置、开题、中期检查和论文答辩四个阶段。
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包括毕业论文撰写的要求、拟解决的问题、方法等。
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开题报告,给出开题检查意见,由数名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开题进行检查。
中期检查要做好记录,作为评判的根据之一,主要查看论文的进度和质量,以答辩形式组织数名指导教师形成检查小组。检查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按开题报告预定的内容及进度进行,开题后已完成内容,后期进度计划是否可行。
答辩,毕业论文的最后环节,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全面考量毕业论文的质量,查看论文写作者的学科知识及对所研究领域的认知。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成立由4~6名指导教师构成的答辩团体,每名答辩者的时间为半小时。答辩教师对毕业论文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提出问题和修改意见。
4.毕业论文质量保证评价体系建设
(1)开题评价:包括毕业论文选题来源评价、课题理论深度及应用价值评价、研究方法评价、参考文献评价、中外参考文献的数量与质量评价。
(2)中期检查:包括研究任务评价、阶段性成果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下一步任务。
(3)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的报告评价:包括开题报告评价、任务难度评价、理论应用评价、专业知识认知评价、规范格式评价、文献评价。
(4)答辩小组答辩评分:毕业论文成绩应根据论文本身的质量和答辩表现由指导教师和答辩团体进行评定,指导教师成绩占60%,答辩成绩占40%。这种评定方式客观地反映了学生论文水平和在答辩过程中的表现。 此外,在所有论文中评出优秀论文和不合格论文,比例上应当正态分布,其中优秀占10%、合格与良好占80%、不合格占10%。对不合格论文要求学生再次认真完成各个环节。
三、结语
鉴于应用性本科院校理、工、文专业毕业设计的差异和笔者所从事的专业,本文以应用性本科院校文科类专业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此类院校毕业论文工作在管理和评价中的问题及其原因,探索构建文科类毕业论文质量保证体系。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发现毕业论文工作中的问题,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完善毕业论文质量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孟梅,范世东,陈永志.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01).
[2]周晓薇,蒋华江.地方高校毕业论文状况分析和对策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9(03).
[3]王丽辉,乐娟.文科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4]潘友仙,过建春.提高文科类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的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6(01).
[5]陆士桢,王玉兰.本科(文科类)毕业论文工作质量标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LackandImprovementofTakingStandardEnglishasTeachingGoalandPriority
篇9
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发展迅速,毕业生数量增长很快。现有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类型繁多,主要包括管理学院双学位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以及国际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和国际学院国际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等多个层次。2010届毕业生183人,2011届毕业生130人,2012届毕业生234人,2013届毕业生212人,2014届毕业生211人,2015届毕业生219人。六届合计1189人。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指导教师只有23人(含3名双肩挑人员,还有一些教师出国深造、外出学习),教师年人均指导学生8.62人,论文指导的工作量较重。由于毕业生在毕业前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考会计证、考驾照等社会活动,大多心神不宁,难以全副身心投入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更遑论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了。到来年春天,只有短短八周时间,要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十分困难的。
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应该选择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色和适用条件?本文通过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实证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研究方法和目标
在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0-2015届1189名毕业生中,由于部分同学毕业论文的电子档案未能找到或者不全,本文只找到598篇资料齐全的毕业论文。因此本文只对这598篇有效论文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不同研究方法的使用频率中,试图发现毕业生选择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基础
1.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在具体实证分析之前,本文先确定本科毕业论文有哪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知网”输入“毕业论文研究方法”等关键词,获取相关文献20余篇。删除一些级别不高、不太相关的文献,余下有近10篇重要论文(见文后参考文献)。在这些论文中,浙江大学马庆国教授在《管理世界》杂志发表的论文《管理科学研究方法与学位论文评判标准》最为经典。虽然该文主要是针对管理类(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谈研究方法的,但其基点高、立论准,能够为本文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庆国(2004)认为,从内部理性(logos,人的思维、推理、分析)和现实世界的关系来看,主要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如下四个大类别(称为四类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和实验研究方式。“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和“数理分析的方式”本质上是演绎式的。在管理科学中,一时还找不到“从理论到理论”的事例。以数理分析为核心的演绎方式,是理论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实证研究方式,即从现实出发,通过调查,获取数据,通过以统计分析为主的对数据资料的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被研究对象的演变规律,或者相应的结论、理论。这是管理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是国际通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相关结论被承认的基础,是研究论文的通用语言。这也是学位论文所要使用的主流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式,也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提炼前提,用实验方法研究变量间关系,特别是因果关系的研究方式,也是管理科学研究的主流研究方式之一。它突出的是管理科学结论的可重复性。
欧阳桃花(2004)提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实验法、案例研究法等。
李仁意(2010)将国外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假设法、实验法和模型分析法。国内营销研究方法分为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和评估法。
经过小组研讨并请教相关专家,本文将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划分为5大类:描述性研究法、定性分析法(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对比法)、定量分析法(实验法、调查法、实证法)、案例分析法(兼具定性和定量研究特色)、研究方法不明。
2.主要研究方法的特征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上述研究方法的概念和特征如下:
(1)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它将已有的现象、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2)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参与式观察研究,是指研究者直接参加到所观察的对象的群体和活动中去,不暴露研究者真正的身份,在参与活动中进行隐蔽性研究观察。其优点是:不破坏和影响观察对象的原有结构和内部关系,因而能够获得有关较深层的结构和关系的材料。其缺点是:由于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处理不当易影响观察的客观性。
访谈法(interview)又称晤谈法,是指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因研究问题的性质、目的或对象的不同,访谈法具有不同的形式。根据访谈进程的标准化程度,可将它分为结构型访谈和非结构型访谈。访谈法运用面广,能够简单而叙述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资料,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对比研究法,作为几个基本的科学探索方法之一,是把一组具有一定相似因素的不同性质物体或对象,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通过综合比较它们在构造方面的差异(因),在性质方面的不同(果),得出这种物体或对象某性质(果)是由什么、哪些因素(因)造成的。
(3)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市场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实验法是通过主动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4)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结合市场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具体分析、解剖,促使人们进入特定的营销情景和营销过程,建立真实的营销感受和寻求解决营销问题的方案。
三、实证分析
1.统计结果
本文主要对河南工业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2012-2014届598篇有效毕业论文所使用研究方法的频率进行统计,以反映大学生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的选择差异(见表1) 。
本文发现,案例分析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首先的研究方法,占一半以上。其次是定量分析方法,达到四分之一。排名第三的是描述性研究方法,不足一成。定性分析排名第四,不足4%。研究方法不明的毕业论文将近一成。在定性研究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是访谈法,其次是对比法。在定量分析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方法是实证研究方法,其次是调查法,运用最少的方法是实验法。
表1 2012-2014届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使用情况
研究方法 使用数量/百分比
描述性研究方法 37/6.19
定性分析法 对比法 7/1.17 20/3.34
参与观察法 0/0
访谈法 13/2.17
定量分析法 调查法 74/12.37 152/25.42
实验法 1/0.17
实证研究法 77/12.88
案例分析法 336/56.19
研究方法不明 53/8.86
合计 598/100
2.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的原因分析
案例研究方法,即运用大学生身边、所处城市或地区、亲友所在的企业或行业的具体案例,去印证某一营销理论或策略,这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在大二、大三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学习中,类似的训练已在开展,只是规模小些。这也是一半以上的大学生选择此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在学位论文中使用调查法、实证研究方法和实验法等定量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方向。本次调查显示有四分之一的毕业论文选择这类研究方法,这说明相当部分高校已经将“科学研究方法”当作“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内容,也说明相当部分大学生已经较为熟练地使用了这类研究方法。这中间,选择调查法和实证研究的比例大抵相当。而选择实验方法进行毕业论文写作的比例甚少,说明高校在这方面的教学和训练不足。
描述性研究方法,亦即仅仅使用基本的经济管理理论,进行逻辑推理。具有一定难度,对于逻辑推理程度不强的学生来说,选择这种方法的可能性较小。使用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理论积淀,需要长期的理论关注,更需要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并非短期内能够养成。在具体运作时也有一定的操作难度,本科生较难掌握。
在定性研究中,大学生较多地选择了访谈法和对比研究法,没有人选择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
访谈法要求大学生与相关企业和行业人士就某一个营销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和交流,这种研究方法对于一些演讲能力强,与人交流畅通的大学生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应该承认,仍有部分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较弱,特别是与企业和行业高层,就一个专业问题进行深度交流的能力较弱,这也是这些学生没有选择这种研究方法的重要原因。
做对比性研究,需要依靠科学的指导,精细的规划,才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如果仅仅做表面的比照,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就难以得出创新性的结论。大学生在这方面还是需要训练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
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看似简单,容易操作。但它需要一定的设施设备,还需要与被观察对象的深度沟通,赢得他们的信任,并与他们较长时间的相处。这对于处于毕业季、人心惶惶、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操作起来就较为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近一成的毕业论文研究方法不明。也就是说,从网上拼凑一些资料,没有做深入的鉴别,没有做深入的分析,就得出一些看似“合理的”结论,仍是一部分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广场做法。如果毕业论文体现不出“论”,说服力也就大打折扣。态度不端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学校相关部门把关不严也会助长这种风气。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案例研究法、定量研究中的实证研究法和调查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较多使用的方法,而描述性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中的访谈法、对比研究法和参与观察法,定量研究中的实验法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较少使用。
造成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同研究方法使用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与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条件和难易程度有关的,另一方面是与当前高校对本科生科研的重视程度、本科生的科研氛围有关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与大学生对待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和投入程度有关的。
2.建议
(1)进一步营造高校本科生科研氛围
篇10
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常伴有冲动和攻击行为,具有很大的危险性,日益受到精神科专业人员的重视。丙戊酸钠,是一种不含氮的广谱抗癫痫药,属GABA转氨酶抑制剂,作为一种情绪稳定剂被广泛用于躁狂症的治疗,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本文回顾分析我科2008年6月~2010年6月间住院用丙戊酸钠治疗的30例精神分裂症且具有攻击行为患者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间我住院治疗具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3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总分>38分;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修订版(MOAS)评分总分4分以上。≥2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8周以上;排除脑器质性疾病,无严重心、肝、肾等躯体疾病、癫痫、药物过敏、白细胞减少史及严重的慢性衰退症状等。男26例,女4例,患者平均年龄(32.4±5)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4.5±3)年,住院时间0.5~3年,平均住院时间(2±0.5)年。
1.2方法 治疗以原用抗精神病药物维持不变护理毕业论文护理毕业论文,其中氯丙嗪15例,氯氮平8例,利培酮5例,喹硫平2例。加用丙戊酸钠,起始剂量为0.6g/d,平均剂量1~1.2g/d;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用包括言语攻击、对财物的攻击、自身攻击、对他人躯体攻击4个分量表的MOAS各评定一次。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共18项,分别计算加权分及5个因子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各评定1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2周、4周末各检查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及血常规1次。
2 结 果
2.1治疗前后患者在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5个因子分比较无显著变化。30例治疗后MOAS比较:降至0分者8例,占26.7%,不同程度改善者10例,占33.3%,无改变12例,占40%,总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60%。
2.2不良反应 加用丙戊酸钠后,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尿常规、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5例(16.67%)患者在治疗开始的2周出现轻度胃肠反应,饮食差, 恶心,8例(26.67%)患者出现椎体外系症状,7例(23.33%)患者出现嗜睡、口干、头痛,4例(13.33%)患者出现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均经对症处理后减轻或消失。无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停药者论文格式模板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3讨论
有研究显示精神病患者攻击行为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更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往往与命令性幻觉、被害妄想、易激惹、猜疑、敌意和怪异行为有关;经抗精神病药治疗,大部分患者其攻击暴力行为会好转或消失,但对部分患者的冲动攻击行为疗效不是很理想。临床上常联合应用苯二氮革类药物治疗,可短时间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和激惹,但苯二氮茧类药物较快耐受、镇静和成瘾性的问题不易解决。有报道采用改良电休克(MECT)治疗可快速有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冲动攻击行为[1]。另外,神经松弛剂氯丙嗪、氟哌啶醇急性期应用虽有良好效果,但较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近年来,抗癫痫药丙戊酸钠作为心境稳定剂被广泛应用精神疾病治疗中,丙戊酸钠可强化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2]。本研究结果显示:合用丙戊酸钠治疗具有兴奋躁动或攻击暴力行为、对抗精神病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有效率为60%得以控制或显著改善。Casey等通过多中心的双盲研究实验也发现,用奥氮平或利培酮合并丙戊酸钠比单一用奥氮平或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起效速度快、疗效好,可不增加抗精神病药的剂量,缩短了住院时间护理毕业论文护理毕业论文,安全有效,患者有很好的依从性。丙戊酸钠可强化不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单一治疗时无效,这些效应显然不能为稳定心境、减少冲动或抑制攻击所解释,而是改善了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如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本组8例以氯氮平长期治疗,仍具有攻击行为,加用丙戊酸钠1~2周后攻击行为得到控制。原因可能是合用丙戊酸钠后提高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疗效[3],阻断了电压敏感钠通道,减少神经递质释放,强化了不典型抗精神病药阻断D2和5-HT2A受体的效应有关。本资料中加用丙戊酸钠后,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尿常规、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常见轻度胃肠反应,椎体外系症状,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减轻。无因严重不良反应而停药者。
总之,丙戊酸钠可强化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可不增加抗精神病药的剂量,安全有效,患者有很好的依从性,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孔军,刘铁榜,杨海晨,等.MECT联合治疗伴兴奋攻击行为的难治性分裂症的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5,17(9):485-486.
[2]左代英,吴英良.抗癫痫药物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J].山东精神医学,2006,1(1)62-65
篇11
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现更名为“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自2008年成立至今,一直遵循内蒙古大学“求真务实”校训,秉承内蒙古大学“开放、开门、开明”的办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为鄂尔多斯及内蒙古地区培养了大量本科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近来经济形势的突变,煤炭和煤化工发展受限,本科生面临越来越紧张的就业形势,学生考研的热情高涨,不可避免的与本科生正常教学产生时间、内容及培养要求等各方面的冲突。这一现象在大部分地方普通院校呈蔓延之势,除了影响本科教学外,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冲突尤为明显,导致毕业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热情不高、投入不足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降[1],甚至引起一些取消毕业论文/设计的议论[2]。大量对策建议加强本科科研训练、提供经费支持、提高过程监管、提前加强设计和工作后考研等措施[3,4],在一定上提高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然而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还需进一步的统筹规划,结合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要求,找到标本兼治的办法。
一、时间冲突
以2016年考研为例,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时间为:2015年12月26日至12月28日。2016年2月中旬,各院校陆续公布初试成绩。3月上旬,34所高校自划线公布。3月底至4月上旬,34所自划线院校复试。4月上旬至4月底,国家线院校陆续开始复试。因此,考研学生的只有在2016年1月至3月上旬的时间较为充裕,可以准备考研之外的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事宜,而这段时间正是学期期未和寒假时间。内蒙古各大学研究生复试名单公示日期为2016年03月22日,复试考试时间为4月1-2日,在此期间,研究生考试过线考研生则要准备复试考试,即4月份以后才有时间准备毕业论文事宜。
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化学工程工艺专业本科生在3月10日完成毕业实习,3月11日开始毕业论文/设计,4月20日提交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考虑可知,考研学生以读研为主要要务,在复试之前都需集中精力准备复试,只有4月3-20日共约18日的时间准备毕业论文/设计。考研生根据现实一般都选择做毕业论文,而没有参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也只能选择让学生做综述论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本科生需要做好文献资料整理、撰写内容提纲和组织综述内容等,并确保格式无误,重复率较低,时间上不够充足。
二、内容冲突
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化学专业考试内容为: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化学专业综合一和化学专业综合二,部分专业需考数学和相应专业课程。研究生复试分笔试和面试,笔试科目为外国语、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面试内容由学院老师指定。研究生招生考试主要在选拔政治、英语和专业各方面成绩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考研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复习政治、外语和数学等非专业课程。特别是外语考试内容没有结合专业外语内容来考试,导致考研生在进入研究生学习以后,阅读和撰写英文文献遇到较大的阻碍。
而毕业论文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文献查阅、论文框架的构建、论证材料的选择和形成论文初稿,实验论文还需要准备实验方案、实验材料、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等内容。毕业设计要求完成课题背景及意义、设计技术参数、目标、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及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技术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技术路线和参考文献等内容。特别是重点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都紧密结合指导老师的科研工作,实验经费充足,仪器设备集全,在读硕士和博士较多,这些资源都给本校的本科考研生或保研生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使这些学生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期间经历了完整的科研训练和教育,大大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总之,考研与复试的内容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由于目的不同,导致两者内容相差较大,而本科生由于时间有限,无法兼顾。而且在大多情形下,考研的学生都是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准备研究生选拔考试和复试上,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准备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必然导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低下。
三、要求冲突
研究生考试与复试的目的主要是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筛选一批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和专业基础扎实的本科生,通过进一步专业学习,培养成具有一定科研素养或工程试验能力的硕士研究生。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科学研究及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研究生选拔考试和复试偏重于各科目基础知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对科研方面能力要求体现较少。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本科生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一次全面检验,同时,能锻炼学生独立完成科研工作的能力。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要求与研究生培养要求具有一致的地方,然而,这一点要求在研究生选拔考试和复试中体现较少。
四、对策思考
由于考研学生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导致部分重点高校通过提高本校免试和复试成绩比例,来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然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为一项全面而完整的科研训练工作,其本身就具有为研究生学习打下基础的作用,这一点是研究生指导老师希望录取生重点加强的部分,这个目标上所有高校老师的目标是一致。正因为如此,提出如下建议:
1.将毕业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本科毕业课题在大四上学期就可确定。这样毕业生可以早点准备,考研生也可以在入学考试完后全身心投入相关工作。
2.改革研究生复试内容,增加毕业论文/设计相关内容的考察。由于外语、数学和政治等科目的考试在入学考试中已全面考察过,复试考试内容有重复之嫌。而对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的了解程度,更能体现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
3.合理控制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学生比例。由于研究生指导老师一般要求录取生参与毕业论文实验,普通高校应该控制一定的论文与设计学生比例,以提高部分毕业生科研经验和素质。
总之,通过上述考研与毕业论文/设计冲突的分析,提出的建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合考研和毕业论文/设计上的部分矛盾。然而,具有如何操作以保证研究生录取工作和本科生毕业工作的协调性,还需进一步在制度上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张超,刘雷.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原因浅析[J].科技信息,2009,(30):74-75.
[2]饶家辉,张乃生.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辨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4,8(3):100-104.
[3]贾宇波,童基均,寿萌吉,张华熊.本科毕业设计中若干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9,(Z1):152-153.
[4]康薇.考研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设计新思考――以湖北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20):159-160.
Consideration of Conflicts between Undergraduate Thesis/Design with Postgraduate Examination
WU Zhen,ZHANG Xian,PANG Jing-lin,ZHANG Xian-ming,GAO Yan-peng,YANG Zhong-ping
篇12
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而言,时间和精力的缺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工作。由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或是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工作,或者担负着行政领导职务,常常无法保证或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还是一门选修课,教学的质量往往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1.2相关专业教材缺乏
教材作为承担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就全国范围内而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相关教材数量而言,专门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较晚,加之相关高校对课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导致了国内从事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编订的人员有限。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许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材往往采用政治学或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料,其内容缺乏公共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性、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就仅有的几部教材而言,教材内容普遍存在滞后性和非针对性。在这些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中,有的教材侧重于经济类管理,缺少针对性;有的侧重于政治学,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随国内外公共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更新,许多方法和事例难以满足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要求。
1.3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目前,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现阶段,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仍未摆脱普通课程教学的窠臼,缺乏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自身特点的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局限于知识点的讲授,并没有注重通过将知识点的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实践有机结合,而是空洞的说教,一旦遇到具体的写作,学生就无从入手。因此,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仅仅停留和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僵化。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该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和本科论文写作的双重特点,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而现在的教学仍然停滞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依旧单一僵化。教学、教材和课件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被动地依赖教师,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亦步亦趋的督促式指导,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升的路径探析
2.1明确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
设置公共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当依据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各自学校自身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情况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就目前而言,应当突出强调它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地位,引起师生们的重视。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总目标应定位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结合顾客——学生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质量目标,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知识运用、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的培养”。①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在教师的教授和帮助下,通过学习了解毕业论文的基本属性和特点,逐步掌握如何进行论文选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结构和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最终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2.2优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针对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的现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一,针对教学和科研相对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未来公共管理专业的青年将逐步实现高学历,科研能力将成为青年教师的强项,教学经验的不足可以通过逐步的教学实践得以弥补。因此,未来青年教师无疑将成为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的主力。而就现阶段而言,首先,高校有关部门应当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其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恰恰需要平时的摸索和锻炼。其次,学校、学院可以聘请校内外一些学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过这些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不仅可以减轻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压力,而且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其二,针对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老教师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参与到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中来,对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阶段而言,由于老教师承担着相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或行政任务,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校强制让这些教师承担这门课程,其教学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目前最优的解决路径是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老教师更多的是对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而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的第一线,形成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教学梯队,既达到了锻炼教师队伍的目的,又扩大了学生与教师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的空间,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2.3更新专业教材内容
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不强,教材多侧重于经济管理类或政治学类教学,脱离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为了改变目前教学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联系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教材,提高专业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教材应当服务于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首先,在理论层次方面上,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必须明确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共性特征和作为专业学科的个性特征。教材必须明确毕业论文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目标,并为教师的教授提供一个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学习论文写作的教材。其次,在实践能力方面上,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熟练掌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并且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实现将四年所学知识与实践问题有机结合,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4改进教学方法
篇13
6、对法律实践书面材料考核的内容有:法律实践时的基本情况与表现:书面考核材料的内容与文字表达。法律实践成绩评定办法:
法律实践书面考核材料由指导教师凭此规定成绩。电大分校负责法律实践书面考核材料的成绩审核。
注:法律专科要求撰写的是:社会调查;法律本科要求撰写的是:法律实践。
二、毕业论文:
1.毕业论文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的集中实践环节之一。
2.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修完全部专业主干课程,已修课程达到最低毕业学分80时进行毕业实践环节。
3.毕业论文是实施法学专业教学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
4.毕业论文的选题应当在法学专业范围之内,并符合法律专业的特点。选题时应当结合我国司法实践,选择应用性强或者当前司法实践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对我国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讨。
毕业论文的形式应为学术论文,本科字数不少于6000字,专科不少于5000字。
6.毕业论文的要求:学生应在事实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详实,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语言通顺。
7.毕业论文评分标准为: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五等,凡是成绩在及格以上者,给予5学分。
(1)优秀:观点明确,论述充分,论证严谨,有一定的独创性,科学性较强,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格式规范,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重点突出。
(2)良好: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理论性,论证较为严谨,逻辑性较强,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言流畅,答辩中问题回答正确。
(3)中等:观点明确,内容较为充实,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论证较为严谨,逻辑性较强,文章结构完整,层次较为清楚,语言流畅,格式较规范,答辩中问题回答基本正确。
(4)及格:观点明确材料较为具体充分,能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结构较为完整,层次较为清楚,语言流畅,格式较为规范,答辩中问题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5)不及格:有下述情形之一者为不及格:观点不明确或有严重的政治性错误,材料空泛或虚假,论证片面、紊乱、无逻辑性、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楚、语言不流畅、文章体裁不符合规定,字数少于要求的字数,有剽窃、抄袭、由他人或者其他弄虚作假的行为,答辩中不能回答问题或者表现出对自己论文的内容完全不熟悉。
注:本科的学生要求100的答辩,并且在答辩时用幻灯片的形式演示自己论文的主要内容。专科的学生不要求答辩,省校对学生的论文按30的比例随机抽取进行复查,如果有成绩不符者,要求对所有的论文重新进行审查。
三、相关的要求:
1、学生应该和指导教师及时联系,有任何的问题和指导教师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