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幼儿美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创设游戏化的绘画情景。
如何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真正体验到快乐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创设游戏化的绘画情景。因为游戏是一种能够使幼儿将内部精神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所以游戏是幼儿美术创造活动的重要形式,我们应当充分地利用游戏,为幼儿的艺术创造提供条件,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如命题画花布,我是这样安排的:我边抱着布娃娃,边说:“过几天,就是小丽丽的生日了,她很想穿一条漂亮的花裙于,我们送给她好吗?”幼儿齐声说:“好!”接着我又说:“不过在做裙子前,先要设计一些美丽的花布,你们想想看小丽丽喜欢什么样的花布呢?”幼儿可来劲了,争着说出了格子布、彩条布、点子布、星星花布、小动物花布等……整节课中,幼儿始终沉浸在“我是花布设计师”这种快乐的情景中,大胆想象,设计出各种色彩鲜艳、图案新颖的花布,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进行恰到好处的指导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作画技能、创新能力等等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承认幼儿的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地加以引导。如郭屹腾小朋友想象力比较丰富,作画大胆,构思新颖,但有急于求成的小缺点,他的作品粗看比较零乱。色彩单调,细品方知其中的新奇之处,对于这样的孩于,我一方面肯定他的独创性,另一方面则用商讨的口吻,鼓励他认真选色、涂色,丰富画面的色彩。纪歆怡小朋友喜欢临摹范画,线条流畅、色彩鲜艳是她的作画优点,也许是女孩的天性——爱美的缘故吧!不管什么画面,都喜欢添画上翩翩起舞的蝴蝶、振翅欲飞的蜻蜓,我在赞赏她良好的作画技能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她联系生活经验,拓宽思路,向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诸如“哇,这么漂亮的大轮船开在海洋里,谁来欢迎它呢?”、“这些小朋友为什么这么快乐?他们在干什么?”……慢慢地她的思路开阔了许多,添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对一些缺乏自信心的幼儿,我更是不断地鼓励、赞赏他(她),使他们充满信心,大胆地绘画。
四、走进幼儿的绘画世界
幼儿的“真实”世界与成人的现实世界是不同的,让幼儿像成人那样临摹、写生,是有悖于“童心”的,他们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大上,太阳、飞鸟、白云画在地上,对于这样天马行空的幻想,教师要表示赞赏,千万不能作贬低性的批评,比如说“你怎么回事,别的都画得好好的,偏偏就画上个黑太阳。”、“哎呀,怎么把鱼画到树上去了。”这样你会大大挫伤幼儿的自尊心,扑灭了求异思维的火花,而应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态,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表现与艺术创作,并及时给予赞扬与鼓励。一次美术课中,陈源画了几只可爱的小猫眯和小鱼,我看了暗自一喜:嗯,陈源画得真好。可当我再次回到他身边时,好好的一张画己面目全非,只见画面上刷刷刷地画上了几条黑曲线和一团火红的东西,我真想批评他,他却仰起小脸,娓娓动听地讲起了其中的故事:“一天早晨,猫妈妈带着小猫去河边钓鱼,忽然树林里冒起了黑烟,起火了,你看猫妈妈要去打电话报警呢……”你瞧,孩于的想象力多么丰富,我差点错怪了他,我们应该珍视这份童心,让更多的幼儿在自己的绘画世界中尽情地泼墨挥毫,表达他的思想感情。
五、正面评价幼儿的作品。
篇2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美术的一切活动都是以观察为基础的,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观察艺术对 象的形象结构、颜色等特征,并用语言进行表达。所以我经常利用观察这一环节,让幼儿练习说话。如:在教 幼儿画金鱼时,我先出示放在水中的金鱼,让幼儿观察金鱼的外形特征,并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当姿态各 异的金鱼展现在幼儿眼前时,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金鱼的颜色真多,有红的、有黄的 ,还有黑色的……”,“金鱼的尾巴摆来摆去好漂亮,真象美丽的飘带”,“金鱼的眼睛是鼓出来的,象珍珠 ”。……这时老师如果顺势地教幼儿学说新词和完整的描述性语句,幼儿就会很感兴趣,从而产生一种学习的 冲动,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教学。
二、操作中的说话
幼儿不论手中操作什么东西,常自觉不自觉地发出一些声音,或自言自语,或与他人对话,这些声音大都 与操作内容有关,而且老师也制止不了。于是我就抓住幼儿这个特点,并加以诱导利用。我常把操作过程编成 儿歌,让他们边做边说。如教幼儿用泥塑苹果时,我就编了一首儿歌:“搓搓搓,搓成一个小圆球,上下轻轻 压个坑,中间再插一根柄”。在教幼儿画小猫时,我边画边念:“有间小房子(头),开着两扇窗子(耳), 挂有一个帘子(额),住着两个孩子(眼),合用一口锅子(嘴),每人一双筷子(胡子),房下有个土墩子 (身体),旁边有个钩子(尾巴)。这样幼儿在操作时兴趣很高,既掌握了操作要领,也练习了说话。
篇3
【关键词】亲子美术 教育
学前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越发凸显其重要性,而亲子美术教育是其一种最能体现家园共育的活动形式,旨在幼儿在与家长、教师、美术材料的互动中,掌握美术技能,获得身体、智力、情感、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因为亲子美术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亲子美术活动深受许多幼儿园教师的喜爱,在幼儿园的美术展示活动中,经常看到亲子美术教育活动,幼儿园的环境当中,也处处都可以看到亲子美术作品的展示。然而我们发现,许多亲子美术教育活动都只是打着亲子的幌子,走形式,事实上名不符其实,例如,在亲子美术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
镜头一:活动中家长只是陪衬,回答问题的是孩子,动手操作的是孩子,而家长在活动中默不作声,顶多只是帮孩子拿拿工具,填涂颜色,而且在活动中家长和孩子缺少交流,没有合作,两者完全的剥离开来,只是为了亲子而把家长和幼儿硬凑在一起开展美术活动,其实活动中有没有家长都无所谓。
镜头二:家长乐此不疲地盲目包办,孩子在活动中则成了闲人,或者是家长指挥孩子做这做那,孩子则毫无思考,也就没有得到任何发展。
那么在亲子美术教育活动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们可以如何更好的开展亲子美术教育活动,让亲子美术教育活动不仅仅只是走个形式,而是真正实现亲子美术教育的作用呢?那么以下将根据我园开展美术教育活动的实践经验,浅谈一些关于如何开展好亲子美术教育活动的看法。
一、选择生活中的主题激发兴趣、适合亲子。
1.俗话说:艺术源自于生活!所以选择的主题内容,首选来自于家庭生活的内容,最好是家长和孩子都熟悉都感兴趣的,这样更容易引起幼儿和家长的共鸣。
2.其次,内容选择要照顾到家长和孩子的水平,要有家长发展的空间,也要有孩子发展的空间。也就是说,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弹性大,有家长和孩子合作的可能。我们特别强调合作这个词,只有难度有梯度了,家长和孩子才有合作的可能和兴趣,否则太简单了,家长觉得没意思,孩子也都能自己完成,根本不需要家长参与,也就失去了亲子美术的意义;太难了,孩子做不了,必然出现都是家长指挥幼儿去做的现象,忙坏了家长,孩子却只是扮演木偶的角色,没有思考,没有体验,没有从中获得有有益的经验。
二、引导家长和幼儿共同积累丰富的相关经验。
我们会经常发现,在亲子美术活动中,孩子们爱发言,而家长普遍都是聆听者,又或者当家长发言时,说得内容孩子们都听不懂,大人和孩子都各自说各自的,没有共鸣点。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家长和孩子在活动前期没有共同的情感体验,没有共同的知识经验做支撑。
我们在活动中总结出来一个经验:亲子美术不仅仅只是一次集中教育活动的亲子美术,而应当是基于开展了一系列围绕活动主题的亲子活动为前提的亲子美术教育活动。也就是说,通过这些系列的亲子活动,把孩子和家长的生活、情感、技能以及幼儿原有的美术以外的其他领域的学习都很好的发生一个关联,整合多领域的经验,这不仅为幼儿和家长提供了许多交流的机会,满足了他们感受美、发现美、了解美、探索美的欲望,也为孩子在亲子美术教育活动中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更新教育观念,三者有效互动。
1.清晰的角色定位
教师、家长、孩子形成教育的共同体,不要过度去强调谁是教育者,谁是受教育者,因为不一定都是老师和家长教孩子,孩子也一样可以成为家长的老师。我们总希望大手拉小手,可有的时候小手也可以拉大手,老师和家长都要学会往后退。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孩子也会启发你,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表现技法甚至比有的家长懂得更多,很多材料家长不知道怎么用,而孩子都能当家长的老师;有的时候孩子们凭直觉思维所搭配出的颜色、构成的图案,往往比成人的想法更稚趣、更具有创意。
2.互动的活动过程
老师和家长总是怕孩子做不好,活动中一看到孩子的线条不够美、色彩不够好就直接打断孩子的创作,试问:在活动中总是被打断、被纠错,孩子们会开心吗?老师和家长总是充当检察官的角色,会享受到亲子绘画的快乐吗?肯定不会!其实只要不过度关注技能,同时多关注美术活动的人文性和愉悦性,意识到这不仅是完成一个美术活动,更是通过这个活动创造出很多家长和孩子的接触机会,一起来当探索者,一起去感受美、发现美,一起商量如何更好的表现美,然后一起找材料,一起创作,这样才是亲子美术的真正乐趣。所以,请家长和老师都要更加有耐心一些,掌握一些方法,学会启发孩子,学会给孩子建议,不漏痕迹地给孩子指导,大胆放手让孩子去做,相信孩子会做得更好。
四、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幼儿和家长的情感体验。
1.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根据活动的内容设置相关的活动场景,多渠道让幼儿和家长感受美,从而激发幼儿和家长兴趣,调动幼儿和家长的已有体验。例如:布置主题场景;展示幼儿与家长收集来的与该主题相关的图片、物品;展示之前相关的作品做分享,最好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完成的作品等。
2.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在与幼儿和家长的互动中,围绕活动目标准确的抓住困惑点和矛盾点,抛出问题让幼儿和家长都来思考,启发幼儿和家长利用已有的美术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特别强调在引导时,要注重幼儿和家长相互交流。
五、投放种类丰富的材料,给幼儿和家长想象创造的空间。
在中国,大部分家长都比较少接触美术活动,可能很多材料孩子知道而家长却叫不出名字,可能材料的使用方法孩子会而家长却不懂,这是一个很棒的契机,我们可以投放丰富的材料,一来既可以让孩子从弱势走向强势,给孩子们当小老师的机会,促进家长和幼儿的互动,同时,丰富的材料意味着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在材料利用上,可以引导家长和幼儿发挥想象,做足材料的文章,给幼儿和家长无限想象和创造的空间。
六、提供多样化的范例,促幼儿和家长表达交流。
家长和幼儿欣赏的水平和层次是有很大差别的,可能大人喜欢的东西,孩子不喜欢,孩子喜欢的东西,大人看不上。所以,在活动中需要多提供一些多样化的范例供幼儿和家长欣赏,让幼儿和家长都有得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大胆表达交流,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让家长和孩子互相了解需求,了解喜好,了解创作的想法。反之,如果范例品种太单一,或是太少了,孩子和家长没得选择,表达的也就是那几句话,活动的氛围自然就显得压抑苍白。虽然有的时候会担心范例局限了幼儿和家长的思维,但是任何创造都是基于模仿的为基础的,退一步说,即使是模仿,也不可能做出一模一样的作品,多少都会有创新,所以提供多样化的范例是很有必要的!另外要特别注意,活动中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幼儿和家长欣赏和交流。
七、营造交流平台,引导幼儿和家长正确评价。
大部分人会认为,有了家长的参与,美术作品的视觉效果一定会很好。其实,一旦这么认为,那么家长和老师在看作品的时候,大家又会同样用画得好不好、像不像来评价作品,我们的孩子们习惯了这样的方式,也就只会麻木的用这样贫乏的词汇来分享自己的体验,模式化的去评价作品了。
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出现,建议在展示交流环节,先不急于对作品的视觉效果作出评价,可以先从人文性、愉悦性等方面来评价,关注亲子美术活动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注重孩子和家长情感的抒发,例如:让每一个家庭来介绍自己的作品,讲解作品名字的意义,分享在创作过程中和爸爸妈妈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等,充分挖掘美术活动中所隐藏的人文教育价值。这样每一幅作品都因为有了幼儿和家长所赋予的情感和思考,变得有灵性、有思想、有感情,作品也就生动起来了,然后再从作品的视觉性和实践性方面来交流,幼儿、家长和老师一起从色彩、线条、构图、材料使用等方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并通过交流共同获得有益的知识技能。
八、关注美术亲子教育活动价值的延展。
在一次美术亲子教育活动结束后,不要急着就此画上句号,其实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可以做,例如:可以把交流评价中的问题带回家思考,一家人共同商讨,继续创作,循环分享;可以亲子共同通过上网、实践操作、阅读等方式丰富相关的知识技能经验,探索新方法、新材料,创新表现;可以将活动中的作品作为礼物向亲朋好友表达心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总之,我们可以采用很多方法延伸亲子美术教育活动的价值。
综上所述,亲子美术教育活动只有充分意识到亲子美术教育的意义、作用,并且做到幼儿、家长、教师三位一体共同感知美、发现美、欣赏美、交流美、挖掘材料创造美,最后一起分享美,那么我们的亲子美术教育活动才能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论文【二】
思维是人类最绚丽的花朵,而想象和幻想则是这朵绚丽花朵的花蕾。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形象思维走在抽象思维的前面,想象和幻想则走在理性的前面。人类在“幼稚”期肯定是充满想象和幻想的。从遍布世界各地的远古时代人类的出土文物中,从那些图腾、神灵中,无处不见早期人类的神奇幻想和想象。
想象和创造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创造是艺术的灵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则更注重对幼儿艺术情感的熏陶。主要渗透于文学活动、美术、音乐、科学、数学等一系列领域中。让幼儿欣赏美的语言,画一幅合情而不合理的画,感受一段音乐表现的情景,提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这些都是幼儿想象发展的良好途径。
瑞吉欧教育经验中的“一百种儿童语言”特别强调了美术这一特殊语言。它是人脑思维的外在表现,而且最能反映儿童想象创造的结果。因此应充分利用好美术活动的契机,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专家认为:美术对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确实比较有利,但要看什么人去上,怎么上。由此可见,在转变观念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方式方法,才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 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带领幼儿迈开想象的第一步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求知成材的起点。一般来说,幼儿对画画和左手工都有一定的兴趣,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调动、培养和运用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1、取材于幼儿生活经验。
人的想象力,包括艺术想象力,是从生活中来。现实生活为想象提供了基础。而幼儿感兴趣的也是周围熟悉的事物。幼儿园的一草一木,老师和小朋友,我的爸爸和妈妈,以及他们所从事的活动、爱吃的水果、喜欢的游戏,《过年了》、《运动会》等都是幼儿经历过的感兴趣的话题。当然幼儿积累一定的绘画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2、运用于幼儿的所好。
活动前,经常有幼儿这样问:“老师,今天画什么呀?”说明幼儿对绘画的内容十分感兴趣,急切想知道。这时教师不妨试问:“你想画什么呀?”幼儿将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讲述。有的说画大狮子,有的想画童话世界……。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幼儿的这种情感体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活经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想象空间。教师可根据幼儿提供的题材作一些范画,满足他们想象愿望,更进一步激发幼儿的作画兴趣的灵感。
3、借助于语言的功能。
语言能激起人遐想,调动人的思绪积极向上地遨游在想象情境中。它是培养想象力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平时多给幼儿讲述童话故事,让幼儿创编故事情节,围绕一个素材编一段完整的情节,如拎着篮子的小猪画面让幼儿展开讨论:今天小猪阿姨要去干什么?她到哪里去?路上会遇到什么事情呢?幼儿各持己见,答案各不相同。教师及时鼓励他们发散思维。一方面幼儿受到情绪感染,另一方面,通过想象,头脑中再现故事的画面并且反映在画纸上,使幼儿的语言绘画能力同时得到发展,让幼儿学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二、注重幼儿美术活动的成果,激励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
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美术活动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方面首先要超越自我认识,提高创新意识。
1、正确看待幼儿的自我体现。
儿童往往比成人更赋予想象。大人和孩子看同一幅画,大人看了就认为这是一幅画,他不会去想什么太多的事情。而孩子呢,看着看着,就会想:旁边是大海,还有别的什么。成人看孩子的画,觉得杂乱无章,会用不理解的态度点评它。但不妨静心听听孩子是怎样给自己的作品加以语言描述,赋予它生命的。有一只自动笔上画了两根线,他说:我设计这样一种笔,两根导线插在人的大脑上,人想什么就写什么,这样人就不累了。再有一个小女孩画一个在飞的人,画面简单而且也看不出什么。她说:“我想着人飞到天上去,相小鸟一样,看着山和水。”多么美妙的想象!这时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也许艺术之花就从这里绽开了。
2、激发幼儿体验想象的乐趣。
想象的内容反映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他想什么就画什么。有些孩子缺乏这种情感流露,无法在他的作品里宣泄情感。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幼儿渐渐产生幻想的动机,赋予他们想象的能力。让孩子欣赏一幅同年龄具有创造水平的画,一支带导线的笔两根导线插在人的大脑上。我借助于画面利用情境语言来引导想象力缺乏的孩子:闭上眼睛,现在你好象戴上了这支笔,写了很多很多字,累吗?一点儿也不累。让幼儿感受笔的神奇功能,起到幻觉的作用,从而激发想象的愿望。
三、提供幼儿美术活动的渠道,帮助幼儿拓宽想象的思路。
艺术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就像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在重视其它美术活动对幼儿想象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欣赏活动也不可忽视。
1、合理利用抽象作品的幻想功能。
抽象作品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天空。如西班牙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是一幅富有想象的抽象作品,幼儿欣赏时创造性地表述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理解。有的孩子说:“我感觉一个人在变魔术。他把自己的一只眼睛、脚变没了,把沙滩变成了一条直线。”又如英国画家戴维帮伯格的“阳光下的树”同样是一幅极赋想象的作品。有的幼儿说:“火山爆发了,石头都被烧化了,红红的,像张开大口的老虎冲下山冈。”还有的说:“这是一床金色的被子,躺在被窝里甜甜地睡,梦见我在花丛里跳舞。”在欣赏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绘画活动。让幼儿自己设计“鞋子车”、“我喜欢的房子”、有的设计的房子是水果型的,有的房子挂在大树上,是为小动物准备的。让幼儿设计京剧人物发型,幼儿可以不受常规的约束,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2、积极评价名家作品的艺术效果。
选择著名画家典型的作品,如凡高的《向日葵》,明快的色彩变化给幼儿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像一团火在燃烧,暖洋洋的。毕加索的自画像,幼儿通过讨论、猜测画家的心境和个性特点,并用“我认为……”“我觉得……”“我有一个看法……”等等积极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想象和幻想是创造性的基础。想象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在大脑中产生许多新的形象。它离不开人的现实生活经验。而幻想大多和自己的希望联系在一起。幻想是指向未来的。科学的、积极的幻想就是理想。幻想的内容更多的是头脑中想出来的而不是现实中存在的事情。根据幼儿的想象和学习的特点,我认为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现状还存在着这样两种弊端:
(一)创造性匮乏
现在的美术教育活动大部分还没有走出误区。老师画一个苹果,孩子都照着画一个苹果;老师画两片叶子,孩子也跟着画两片叶子。老师让孩子仔细观察范画中动物的外型特征,区分五官和四肢的位置,然后一点一点临摹。教师过于重视所画物的比例关系,根本就没有留给幼儿想象的空间。
篇4
美术欣赏作为一项基本的美术教学活动,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教学中存在着,是学习美术不可缺少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美术欣赏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欣赏了解人类不同历史阶段的绘画种类、绘画特征及每个时期的美术创作背景,了解作品的风格。美术欣赏对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拓宽创作视野,弘扬人类正义精神,确立开放、宽容的审美心理,重构知识结构有着积极意义。
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同样,美术欣赏也是对幼儿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能使幼儿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欣赏内容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教育。
幼儿美术欣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欣赏与绘画、手工、玩具等内容有机结合,构成美术教育的完整体系。我们必须了解幼儿的欣赏接受能力和范畴,才能为幼儿欣赏教学做好前提准备。首先,幼儿认知美和欣赏美是需要时间和方法的。美的欣赏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生活中美的形象、美的形式随处可见,但幼儿对这些美不一定能直接感受到,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帮助其提高审美能力,达到审美目的。其次,幼儿美术欣赏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开阔幼儿的视野。人们既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世界,也可以用艺术的方法来认识世界。前者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后者是具体的形象思维活动。三至六七岁幼儿的思维特点就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是需要用艺术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的。因此,在美术教学欣赏中,幼儿通过欣赏教学可以了解许多个人经历无法得到的丰富知识。
二、幼儿美术欣赏的范畴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对美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无束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美术作品中美的理解,提高审美意识,培养儿童的审美敏感性,使其在生活中更加有信心,能主动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儿童的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审美活动。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儿童充分调动他们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可以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有选择性的,什么样的物象他们可以感知、接纳,接纳到什么程度都受其感知能力和内在情感结构的制约,表现出来的特征也不尽相同。因而,我们进行美术欣赏活动前需要了解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状况,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对生活中美的物象的认知程度和接受程度,以便能使欣赏活动真正达到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效果。
实际上幼儿在出生2-3个月时就对生活中的光和声有了明显的感知,并能够逐渐熟悉某种形象和声音,过了4个月,它就会主动寻找光源和声源,5个月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去伸手抓摸自己感兴趣的物件,并能通过手足舞蹈和咯咯的笑声来体验人生最初级的审美乐趣。
2-3岁是幼儿能够欣赏具体形象和感知具体情节的阶段,幼儿情感是单纯的,他们为之陶醉的事物都带有某种幼稚的特征。简单的形状、单纯的颜色以及单纯的情节都能引起这个阶段孩子的共鸣,而一些深沉、含蓄的表现很少对幼儿产生影响。幼儿的经历有限,他们的内在情感比较单纯、自然,审美体验也是单纯的,已有经验的参与比较少,也没有成人那么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他们的审美体验更多的是对物象感知的认识及伴随着的感性愉快。
幼儿过了6岁以后,大脑机能日趋完善,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标志,就是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都有了明显增强。精力的充沛给幼儿的审美提供了足够的能量,他们的审美能力已相当成熟,艺术才华也逐渐显露。历史上许多驰名世界的伟大艺术家都在幼儿阶段表现出了惊人的才能。
一般来说,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大致包括3类:
1.经典性的美术作品:包括古今中外各种题材的美术作品、雕塑及工艺美术品,这些作品有着较高的艺术性,对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最有帮助。
2.儿童画家创造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是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创作的,深受幼儿喜爱。
3.幼儿的绘画:包括国内外的优秀幼儿作品,同园同班孩子较好的、富有创意的作品,这些作品距离幼儿情感最近,最容易被他们接受和理解。绘画作品的欣赏,在幼儿的欣赏活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作品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能够使幼儿欣赏到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物象的美,使幼儿的审美层次不断提高、不断延伸。而对好的欣赏作品,要使幼儿产生美的感受,产生更丰富的联想,并能够用艺术的语言和词汇表达出来,还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正确科学的方法和富有情感的语言,能够使幼儿、教师和欣赏作品融为一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似与不似的审美评价
幼儿对美的感受是阶段性的,每一个阶段对形象和色彩的理解和感知是不同的。在造型方面,幼儿一般喜欢看一些具体的、简练的形象,在色彩方面,他们也总喜欢鲜艳和绚丽的色彩。就单一色彩的物象与五彩斑斓的物象来说,幼儿一般喜欢后者,因为后者的色彩对视觉的冲击力较强,并且能够激发幼儿多方面的联想,也最能使他们感到兴奋和愉快。这种凭借好听好看韵标准来判断对象的美丑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幼儿在审美力发展提高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阶段。但是审美毕竟是一种宽泛的精神活动,它的内涵并不局限于这种初级的标准当中,粗犷的造型、滞重的色彩在绘画当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也从不同角度传达着美的信息。如果要使幼儿能够真正切实地欣赏这样的美就要跳出初级标准的束缚,向更高层次升华才行。
似与不似的审美标准是幼儿美术欣赏中一个很重要的层次。在艺术观念上,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是以道德为价值判断准则的。中国传统历来讲究作道德文章,把绘画的功能也定位于“明劝戒”、“著生沉”这一辅翼道德的层面上。中国传统绘画虽然在技法上是注重笔墨的,但在作品的内涵上也是借物咏怀,抒写胸中逸气。因此,历代的绘画作品中大多都能看出作者表达兴趣和情绪的痕迹。幼儿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可以从似与不似的角度,由教师悉心引导去观察,去扩展自己的思维,抛开具象的束缚,主观地去理解作品。因为幼儿的思维还处在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一时还不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时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总之,让幼儿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必须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作品须接近生活才行。因此,欣赏美术的似与不似不能以对错的观点来评价,不能随便否定,而是应该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逐步提高。
四、教师审美素质的提高
篇5
理解能力是人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包括整体思考能力、想象力、类比力、直觉力以及解释力等。美术学科中包含了许多工艺和手法创作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无不展示了创作者的整体思考力,发挥了创作者的想象力和类比力,更需要创作者的直觉力和解释力。因此,一个成果得美术作品展示了创作者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大班幼儿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来发展大班幼儿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大班孩子们的美术课中,教师让孩子们画外星人。外星人孩子们都没有见过,但是孩子们在看动画片和电影的过程中对外星人有模糊的概念。这就需要孩子们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根据自己对外星人的理解来作画。在画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自己对外星人的模糊理解和直觉,通过与人进行类比,综合自己的想象力,画出自己脑海中的外星人。每个孩子画出来的外星人都不一样,因为每个孩子对外星人的理解不同。经过这样的引导作画,孩子们锻炼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大班的美术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来培养孩子们的理解能力,以发展孩子们的智能。
三、在美术课中培养大班幼儿的分析能力
分析能力又叫逻辑思维分析能力,是人在面对具体事物的时候,能够根据积累的经验和相关知识,有效选择和实现特定目的的能力。在美术创作中,面对创作素材,如果想创作出自己想要的作品,就要求创作者对素材进行分析,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创作出自己想要的作品,成功的美术作品,需要创作者有高超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为了发展大班幼儿的分析能力,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来让孩子们进行创作,以提升孩子们的分析能力。例如,在大班幼儿的美术课中,教师为孩子们每人准备了橡皮泥若干盒、小瓶盖若干个、粉笔一根、大黄豆若干粒等等素材,让孩子们用这些素材来为自己制造一辆汽车。孩子们面对这些素材和老师的要求,开始开动自己的脑筋,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怎么用这些东西制造汽车呢?”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分析着手制造起来,孩子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最后制造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汽车,有的老师可能也没见过,不过也是孩子们眼中的汽车。通过这个作业的完成,孩子们锻炼了自己的分析能力。
四、在美术课中培养大班幼儿的记忆能力
篇6
(二)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人类大脑有着独特的构造,左右脑分管着不同的思维行为,其左脑主要分管抽象思维,右脑则负责处理具体形象的信息。幼儿文化知识的学习,如文字的记忆、数学知识的掌握,都属于左脑的掌管范围。在以往的学前教育中,往往存在左脑负担过大,右脑锻炼不足的现象,非常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美术教育能够通过教育、引导幼儿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开发幼儿的的想象和形象思维,从而达到开发右脑的目的。而且在美术课堂上,存在大量的动手实践机会,可以让幼儿手脑并用,提高大脑的控制与调节能力,并增强幼儿动作的灵活性、准确性及协调性。
(三)学前美术教育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开发美术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行为,所以学前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它将幼儿的创作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内容。每一名幼儿都有美术创造的无限可能和潜能,幼儿教师要平等对待和充分尊重每一位孩子,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幼儿主动的发展,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同时,幼儿教师也要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探索与创造行为,不要对其进行过多的限制,从而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因此,培养儿童的艺术修养,全面发展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是学前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帮助幼儿健全和完善人格的主要手段之一。
二、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各种能力的培养
(一)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是儿童认识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而美术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因此儿童的绘画是其在有意识的表现所观察的生活的结果。幼儿由于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往往喜欢画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新鲜事物,而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他们往往对那些新奇的、富于变化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幼儿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特点,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中不同层次的事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主动的去捕捉和发现美,并通过绘画去表现出来,从而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二)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形象记忆力的培养儿童的形象记忆力是指其能够对见到的事物进行记忆,并在一定的时间之后,通过回忆将事物的形象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描述。绘画、手工等美术活动都是以事物形象作为对象的美术活动,儿童在观察、记忆和描述的过程中,完成了一项美术作品,有效的锻炼了自己的形象记忆能力。在幼儿对观察绘画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可以引导其回忆自己所曾见过,但又不在身边的一些物品,并让其通过美术的方式描绘出来,从而对其形象记忆的调配能力加以提升。
(三)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是创新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素质教育所重点培养的一种能力。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这也是其灵魂和生命力的所在,通过学前美术教育让儿童拥有最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为其创造能力的释放开创一条通道。有了创造性的思维之后,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内容进行再次的组合和创造,从而获得新的观念、方法。
(四)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想象力的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时观察能力与记忆能力的一种发展、延伸和升华。由于对于外部事物没有过多的概念性拘束,儿童对于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有着自己的理解,某些而不见的事物,在儿童眼中却有着极为丰富的含义。绘画等美术活动,可以让儿童拥有一个释放这种想象的渠道。幼儿通过绘画将自己所理解和想象的事物予以展现,在得到鼓励和认同后,他们能更加积极去发展自己这份想象的才能。
(五)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思想的培养学前美术教育不但包括各种美术作品的创作,也包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论,虽然由于幼儿特有的年龄特征,不可能对艺术审美拥有过于理性的审美分析,但可以通过幼儿教师的合理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艺术美的存在和基本形式。通过美术教育来培养和提高儿童在认识、发现、感受和创造美,进而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陶冶审美情操,并培养丰富的艺术情感,这也是开展学前美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之一。
篇7
(一)组织各种形式美术活动的能力
要善于用富于童趣的语言和动作组织美术活动,让幼儿产生轻松、愉悦的游戏心理,使他们更加乐于参与活动,更能放松、大胆地表达意愿。如采用拟人、比喻的方法向幼儿阐明创作意图,可以让绘画内容与幼儿生活关联,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创造。现在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采用的是多渠道的、开放的、动态的美术活动形式,更多的与幼儿的生活、游戏融合在一起。
(二)将美术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教学的能力
结合各种体态语言进行形象生动地讲解和描述,尤其是生动、具体的情景性语言,将美术技能中一些抽象的内在规律转化成贴近幼儿生活的浅显道理,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这里强调的操作并不是幼儿美术具体技巧,也不是最后完成的美术作品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而是强调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在多种感官协调下所获得的体验。对幼儿今后的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发展来说,这远比单纯的技巧要重要,并且有意义得多。
(三)鼓励幼儿的创造性想法和表达能力
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力。幼儿所特有的不受客观世界规则所约束的想象力,使他们具有独特的创造天赋。幼儿美术作品的珍贵之处,恰恰就在于他不受任何条框和规则的限制,不用考虑逻辑和比例,凭他们自己的想象和主观感觉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从幼儿美术教育的角度来说,一幅精美的或栩栩如生的作品可能并不比一幅随意的涂鸦更有价值。教师要保护幼儿的这种创造性,既要有发现幼儿创造性的眼光,又要有积极的鼓励行为,用欣赏和发现的眼光来评价。
三、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幼儿园要顺利地开展美术活动,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幼儿感受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环境的变化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教师应充分考虑大、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选择地合理布置活动室,可以根据一定的主题内容,并与日常教学相联系,努力营造一种不是模式化的、具有延续性和目的性的、愉快的、富有情趣的环境氛围,以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适当的时机,让幼儿感受特定环境的气氛,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是美术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造机会,让幼儿去感受不同环境的气氛,丰富审美情趣,开阔心胸视野。如在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时,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带幼儿去参观民间艺术展览、艺术博物馆等,让幼儿在大量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独特的传统艺术作品中穿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所创造的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博物馆与展览是孩子学习的第二课堂,特殊的氛围、浓郁的特色对幼儿有强烈的吸引力,会在幼儿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有利于充分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提升个人素质。在特殊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东西,有许多是在活动室环境中无法感受到的。也可以让幼儿走出活动室、走出园门,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环境中的美。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师应力求将美术教育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到玩与学的统一。
篇8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教学创新
1.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激发孩子的创作灵感。创新不是“学”出来的,而是需要激发、培养出来的,幼儿的创新更是如此。要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诱发幼儿的创新灵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发现美、创造美。在美术活动中除了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线条和技法外。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展开想象,把想象中的东西表现出来。例如美术活动(汽车),传统的教法是老师教,孩子画,但教师如果充分挖掘教材的话,孩子可以创作出的内容会更多。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想象未来的汽车是什么样的,现在的汽车还有什么不足,你心目中的汽车是什么样的,你的汽车有什么特殊功能等。教师启发式提问运用恰当的话,可爱的孩子们定会有好的创意。神州飞船的成功发射也可以作为一个幼儿美术活动素材。教师可先让孩子了解“神十、神十一”知识,想象神秘的宇宙,然后设计自己心目中的飞船、宇宙或外星人等。教师只要肯动脑做一个细心观察的人,就会使生活中的很多事物成为幼儿美术活动的资源。民间和本土的好多东西很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也会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民间、本土美术素材就很适于幼儿学习。例如我市的本土艺术:石头画、驼绒画、沙画、树叶拼画、雕刻艺术、夜光杯等,都可以开发成美术领域的资源,让幼儿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动手去做。孩子们在理解和参与的过程中开阔了眼界,通过观察、探究、模仿等形式表达对家乡本土文化的了解。2.保护孩子的艺术天性。幼儿画画、唱歌、跳舞、讲故事、做手工等,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识、想象、愿望或情感。幼儿的画稚拙、天真,很多作品在我们成人看来有点乱七八糟,内容也不是太合乎情理,与教师的要求不太一致,但这一切都是幼儿自我认识的真实表达。即使孩子的作品水平一般,教师也要以鼓励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当孩子们画出不健康需要纠正的内容时,我们也应该斟酌自己的语言,用孩子能接受的活法去纠正。3.让幼儿在实践中发掘出他们的创作潜能。创作灵感来源于充分的实践、体验,幼儿美术创作灵感也应来自于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我们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多进行动手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在活动区准备多种绘画和手工材料,让孩子们随时都能动手操作和绘画。孩子们对绘画材料和基本操作初步认识后,教师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操作要求,让孩子对操作保持新鲜感,从而对美术活动的始终保持较高的兴趣。4.正确评价幼儿的艺术思维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个性化表达和创造对于幼儿的创新想法、创新行为应给予更多的鼓励,让幼儿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
篇9
1.2农村幼儿园的地域性特征
1.2.1教育教学设备不足
普遍农村幼儿园在物质基础设备方面明显不足,无法充分地提供农村幼儿必需的学习以及生活需求。部分贫困区域的农村幼儿园甚至连学习必需的桌椅都严重地不足,还得让学生自己配备参差不齐的上课桌椅,对幼儿的身心发育极为不利。至于配置与美术教学所需的高昂用具设备自然更是奢谈。
1.2.2农村幼儿教育管理尚不科学
从改革开放迄今,虽然农村的生活水平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农民的视野也得到了拓展,但国内当下在幼儿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范仍旧不够完善,主管部门在对农村幼儿园的批准设置、资源配置以及监管力度等方面都尚处于空白的状态,大多数的农村幼儿园教育均属于私立学校类型,办学资金实力参差不齐,尤其在美术等艺术方面的教育投入更是捉襟见肘。
2提供科学合理的环保创意美术活动的途径
2.1搜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幼儿时期对于周边事物的认知主要借助于直接感知的途径来获得。幼儿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创造的灵感。对于农村幼儿来说,让幼儿们自觉地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去搜集废旧的材料是切实可行的美术教学方法。譬如,农村几乎家家养鸡,幼儿们可以把剩下的鸡蛋壳作为绘画的材料,这样既环保又达到美术创作的目的。相类似地,用过之后废旧的“可比克”瓶、吸管、毛线、纸袋等等,都被幼儿们搜集来当作创造的物质材料,并被孩子们创造成花草树木,甚至是飞机、机器人等美工物品。通过搜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明显地强化了幼儿们的环保理念与勤俭节约的意识,又丰富了孩子们实践的直接素材,可谓是一举多得。材料在美术教学中是一个关键的媒介,使用丰富多样的材料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们内心深处强烈的创作欲望。自然界、生活中本身为幼儿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物质材料,果壳、落叶、鹅卵石等这些习以为见的素材都能够有力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从平凡中发见不平凡。
2.2手脑共用,变废为宝
由于是自己的实践成果,幼儿对于所搜集来的素材特别珍爱,并会天马行空式的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废旧的素材自由地创造成各式各样的艺术品,实现自己的创作欲。例如,在教学《毛线的妙用》一课时,幼儿们将自己搜集来的毛线拼凑成多姿多彩的图案,小兔、小鸡、小鸭、小鹅等小动物们,五角星、小房子,甚至是想象中的恐龙、外星人等造型都在孩子们的手下一一呈现。再如,在教学《打扮废旧瓶子》时,幼儿们将搜集来的废旧瓶子上粘贴上绘有丰富多彩图案的纸张,或用涂料水彩等精心地将其打扮一番,或剪成时钟、动植物等各类造型等,妙趣横生。
3学校与家庭齐心配合
家长的配合是幼儿园工作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在幼儿们进行环保创意美术活动时,幼儿园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邀请部分孩子的家长一道参加,配合学校的工作,支持孩子们的环保创意美术活动。譬如,双层活动小人、电池掌控活动的小人等各种类型的纸板小人的出炉也包含了家长的一番心血。家长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变废为宝的技术,同时也加强了环保意识,从而使得环保教育有效地在家庭中开展。班级设置的“百宝箱”中的废旧物品也日益增多,美工区的活动也日趋多样化,从而进一步地提升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篇10
一、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基础是民主。幼儿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融洽,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构建:第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不同的教学情境会让幼儿产生不同的心境,这对于提升幼儿的美术表现力将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形象的道具和声像环境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幼儿通过这种氛围获得感悟并产生兴趣。教师在其中要注重适当的引导,科学合理地调节幼儿的情绪,激发幼儿的想象,让幼儿能够在看一看、想一想和画一画、玩一玩中不断培养创造力,让他们产生美术创作的冲动。第二,创建以幼儿为核心的美术课,让幼儿积极地参与美术创作。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幼儿为教学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基本上被广大教师接受,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幼儿的参与意识,提升幼儿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幼儿多动手,通过具体的创造引导幼儿的创新意识,并将创新和发现问题的权利下放给幼儿,凡是幼儿能够通过自我探究获得的结果,教师不应该代劳,也不应该暗示,而是要引导幼儿探索和发现。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幼儿有表现的机会,搭建展示舞台,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表现欲。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通过信息、语言以及形象方面的引导,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做参谋。教师要充分信任幼儿,让他们自由想象和创造。如,在国画教学中,教师只需要教授幼儿笔墨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幼儿自己创作,这时候会出现千人千面的现象,从而有力地提升了幼儿的创新能力。第三,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不仅要创设情境,让幼儿成为教学主体,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科学合理的要求,而这些要求要具备长期性和实效性,要求幼儿自己画的和别人不一样,现在画的要和过去画的不一样,要让幼儿敢于不断否认自己的过去,才能够有效地引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当然这些要求也要紧密结合幼儿的心理特征。
二、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第一,选材要尽量广泛。对此可以让幼儿充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创作,构建新的形象组合,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同时还能够展示他们的纯真内心。如,在立体造型的绘画教学中,就可以包装盒为切入点,构造一些简单的造型,然后使用纸张、泥土等材料构造一些复杂的造型,这样就能够让幼儿充分理解黏结、组合的创造模式,最后再以幼儿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水果和蔬菜等材料进行组合,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第二,命题要尽可能的巧妙。如果在构造教学中以蔬菜和水果为主要材料,就可以将课题定为《蔬菜的联想》,然后运用流行的木匠教学法,提供给幼儿一些木块和一把量尺,让他们测量不同木块的长、宽、高,然后拼接成相应的物体。物体的拼接实际上由幼儿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解答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联想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三,构思要从趣味着手。以《蔬菜的联想》为例,教师要抓住联想这个关键词,通过启发、诱导以及鼓励等方式引导幼儿将多种材料进行有效结合,并通过联想的方法让他们按照自身的构思和设计不断创造和探究,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第四,鼓励幼儿动手创作,这是将构想转变成现实的重要过程,也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关键环节。如,在《纸条工艺》一课的教学中,教材主要介绍了纸条的卷、折、扭、粘四种方式,让幼儿将纸条剪切成等宽,然后创作、小女孩的头发以及眼睫毛等。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手工制作,能够让他们将自身的想象转化成具体的实物,对于激发幼儿的创造力极为关键。结语美术学科对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门学科的优势,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从而不断提升幼儿的创造力。
作者:杨中洲
篇11
教育实践中的很多问题都和教育指导思想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思想的教育目的有关。笔者在从事10余年的幼儿美术教育工作中深感教育目标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因此提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如何阐述的问题,希望通过研讨,获得共识。
一
幼儿教育是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作好各种准备的教育。它的教育范畴包括身体、智力、情感、思维、语言、品德、美感等很多方面。它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种各样具体的教育活动实现的。幼儿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教育总目的的手段。所以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为少数有艺术天分的儿童而存在,而是在总目的指导之下的具体目的,所以可称之为目标。
目标是教育思想最典型、最集中、最概括的反映,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其教育指导思想也有一个演变的历史过程。
将图画、手工等活动纳入教育课程之内开始于一个世纪前的英国和德国,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人们深感工艺教育的需要。在当时,美术被认为是可以培养观察能力,使头脑细密,又能掌握很多知识和技术的学科,所以初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技能教育为出发点的,而且都从几何形入手,然后进入写生,对幼儿也以同样的方法去教,只不过难易不同罢了。
20世纪初,很多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美术研究开始兴盛,如凯尔仙修泰那(Kerschenstener)等,他们积累了很多儿童绘画的研究成果,结果使欧美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变革。奥地利的法郎兹·西泽克(Cizek)提出了革命性的主张,提出不要给儿童强加成人的思路和方法,要按照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教育,并使儿童的创造性得以实现。在以后的年代里,英国的赫伯特·里德(Herbertread)和美国的罗温菲德(Lowenfeld)也对美术教育理论作出突出的贡献。里德指出“儿童艺术是人的表现方法之一,模仿成人的想法是错误的,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通过美术来发扬光大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应有的基本态度。”罗温菲德也认为艺术教育“不是为传授艺术而进行的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来塑造人格。在艺术心理学的领域里,美国的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IfArnheim)对视觉与认识与思维的深入研究为通过美术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力奠定了基础。正如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艺术乃是增加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敏锐的感受力,任何一个领域的创造思维都将是不可能的。”
与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相呼应的是以德国包豪斯(Bauhaus)造型设计学校为代表的现代造型艺术潮流。包豪斯将一切造型领域里共同的基础内容作为学习内容教授给学生,取得了效果并推动了“构成”的发展,这不但对生产和造型艺术有极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美术教育。图案、手工这些教育内容被重新加以认识。抽象化、象征化的表现在造型中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美术教育同人的生产和生活愈加密切,美术教育的范畴广为扩展。
综上所述,今天世界上的美术教育已由写实和抽象两个方向发展而来,并和心理学、教育学相结合,成为以艺术施教,借艺术来培养智力、创造力、人性与社会性的教育。“通过艺术而进行教育”成为大多数国家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
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集中体现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对美术部分的阐述上:
“在幼儿观察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初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的美的欣赏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初步掌握使用美术工具及材料的技能。”
对于这一阐述,可以认为是我们过去对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认识。笔者认为,首先应肯定这一阐述的意义,它在促进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将具有参照意义。同时也应指出,时展了,认识也发展了,这一阐述已不适应今天我们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以及未来对幼儿美术教育的需要,主要意见有以下几点:
(一)未脱离以成人对美术的理解来看待幼儿美术活动,以客观反映论对待幼儿美术活动,因此不适合幼儿美术活动的心理特点与表现特点。必然将幼儿美术引入写实的模式之中。
(二)文字表述抽象和概括不够,反而使活动范畴受到局限。如“绘画、手工(纸工、泥工、自制玩具等)”这些形式都可以用造型活动来概括。再如“观察力、想象力”,我们知道,幼儿美术活动会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智力中就包含有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因素,因此,可以用智力来概括。
(三)创造力是区别于智力的一种能力,也是美术教育最为突出的一种功能特征,但在表述中因平列的关系,难以清晰地认识和记住这一重要的目标。
对于以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三个领域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内容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形式美感的教育,即视觉对形式美的认识与理解,这是区别于其它美育形式的主要特征。另外,用“欣赏力”一词,是过高的目标,幼儿的美育主要在于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的知觉与感受,尚难达到欣赏力的程度。
根据以上几点意见,笔者认为,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应重新修正。
为使目标及其阐述更为科学,我们首先必须对幼儿的美术活动的性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众所周知,幼儿美术不同于成人概念上的美术,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也不同,这并不是难易程度或循序渐进的问题,而是由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决定的。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而是用心灵对知觉样式的把握和理解去表现。幼儿美术如同原始人类的艺术活动一样,是他们认知和表现的一部分,可以说它是一种混合体,它既是幼儿自身本能的欲望的表现,又是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既是体质、智力的体现,又是情感、态度的表达,既是游戏、又是学习,既有模仿,又有创造。幼儿美术教育正是基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这种混合体的特点,因此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功能特性。它的作用包括诸如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等等。在这些作用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具有培养创造性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造形活动实现的。造形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是幼儿美术教育区别于其它教育(如语言、数等)最重要的内涵。
三
造形活动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活动领域。从原始社会的石器、陶器到现代社会千姿百态的视觉艺术,人类的造形活动随处可见,它和人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人类的造形活动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够按不同物种的标准和美的标准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具有求新、求美的特点,它是人的本质需要,也是满足这种本质需要的本质能力不断发展的表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源于人的手和脑的活动,视知觉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视知觉本身具备着一种思维的本领,具备着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尤其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是经过知觉的选择作用生成的意思进行的。而造形活动为视知觉提供了具体的感性材料,又有通过造形活动的过程,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使想象现实化。因此,造形活动有助于人的创造力的发展。
人的造形活动离不开实践,科学家为大脑机能定位的研究和认识规律的研究表明,大脑与外界存在着某种一致的关系,大脑皮层的活动取决于脑细胞与外界的交互作用,形成自身的代码(图式),用来译解和反映对象世界,这样,经常接触某一事物的人就形成了对该事物的代码,例如,经常听音乐的人,就形成对音乐的代码,而不接触音乐的人头脑中缺少编码,自然就难以解码,也就只能听见,而听不懂音乐。创造性的造形活动也是如此。对于幼儿来说,只有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才能建立起创造性的代码,因此,尽管说造形活动有助于培养创造力,但美术教育中模仿为主的模式并不能达到这一目标。因为在活动中对技术的追求已经束缚住了自主性的探索性的表现的可能性,使其不能形成创造性的代码。
造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造型艺术,与美术互用。广义则泛指无论有无美的要素,凡人类利用一切可视可触的材料在空间或平面上做出看得见,摸得到的形象或物体。如果我们从广义的意义上去看待幼儿美术活动,则除了图画和手工以外,幼儿的很多游戏活动都是造形活动,例如,孩子在雪地上用脚踩出花样、用插塑积木摆出各种形态,在下过雨的水沟上筑坝,在沙子堆里造城堡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创造性的造形都是具有意义的。因此,广义的造形应是我们对幼儿美术活动所持的态度。由此出发,也更为容易拓展幼儿美术活动的内容并与其它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幼儿的造形活动是与游戏分不开的,他们对随手搭合的树叶、纸片、小棍极感兴趣,对能够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改变一种材料的形也极感兴趣,如果我们把孩子看成是小小的原始人,就容易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对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那样感兴趣了,他们的活动中不仅满足了游戏的需要,而且得到了关于物质世界的真实信息以及自己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每一种新材料或新式样的接触和体验都会使他们形成深刻的记忆并影响久远,所以增强幼儿对各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造型材料的体验,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工作,从这种体验中就培养出造型艺术的基础感觉。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分为“意象表现”和“机能性表现”。这两种表现在活动中都是依赖视觉形式实现的。也就是说,幼儿在造形中的着眼点是美术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只对“形”(形状、色彩、构成要素等)以及由“形”引发的联想感兴趣。例如,当孩子在涂鸦期能画出圆形时,他并非要画什么东西,而只对这种最简单的能把图与底区别开来的“形”感兴趣。在以后出现的象征性符号和各种各样的形象样式及组织形式中也是以形的变化和关系为基础的。他们对手工活动的态度也是如此。他们对泥工、折纸等活动的兴趣在于这些可变形的材料能够实现他们造形的意愿,从而体验到创造“形”的快乐。
幼儿在造形活动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对美的认识和感情,他们对美的认识是肤浅的,但却是基础的,因为美的内涵是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造形艺术为幼儿对美的认识,尤其是视知觉对美的形式的认识提供了条件。因此,美术教育本身就含有美育的内容。当然,美育不仅通过造形活动,它还需要其它教育活动才能实现,但造形活动中的美育作用是重要的,因为它为幼儿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可以现实化的视觉的美感表现形式。
幼儿在造形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离不开他们自主的活动,自由地表现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条件。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是幼儿主观欲望和想象的产物,如果在活动中是为了自己的表现而做或画,他们会自然地将心里的美的情感流露出来,从而产生自然、诚实、大胆、朴实、直率、稚拙的特点,尽管这些作品在一些人眼里是幼稚可笑的,但它所具有的个性和心意是明确的,而模仿成人的艺术的作品则失去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所以,幼儿美术活动应更多地给予孩子自生性,教育者的工作是为他们提供条件并启发诱导使其实现这种创造,而不是简单地教他们照猫画虎。
综上所述,创造性的造形活动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实质。以此为中心来考虑就容易展开其它教育功能。所以应重视通过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来培养幼儿潜在的创造力。
篇12
1.2幼儿美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
美术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主要体现在幼师一般是通过示范性的教学模式来传递美术教育。这种美术教学的方式,虽然加入了很多美术技能培养上的指导思想,强化幼儿在美术方法和技巧上的训练,但是起不到激发幼儿创造思维能力的教育目的。
二、完善美术教育与增强幼儿个性化发展潜力的模式构建策略
2.1更新幼儿美术教师的教育理念,引进新幼儿个性化发展思路
按照《美术课程标准》,幼儿美术教育的教育理念需要考虑到以下方面:美术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美术教学与各大学科资源整合、美术自身各大领域教育整合。另外,幼儿美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最终还是要落脚于激发和强化幼儿的综合素颜。
2.2遵循幼儿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
由于不同幼儿之间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许多的差别,为此美术教学上需要全面考虑到教学对象的使用范围,遵循幼儿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消除简单观摩公开课程的固定教学模式,转变成为一种具有强的针对性的美术教学模式。
2.3提升幼儿美术教师的综合素养
从幼师自身的角度来讲,提升美术教师的综合素养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为此,幼儿教师需要时刻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定期检查和强化自身的美术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水平,提升幼儿教师的职业素养以及先进有效的现代幼儿美术教学理念。通过实践经验与结合理论,才能够在美术教学上有的放矢,提升整个幼儿美术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篇13
视觉文化;幼儿美术;教学实践
视觉文化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强调用视觉形式来表现抽象的或者具体的事物,它具有大众性、感官性和虚拟性。例如照片、海报、雕塑、建筑、动漫、连环画以及各种绘画作品等,在生活中,视觉文化影响和熏陶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伴随着教育改革,视觉文化给幼儿美术教学带来许多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让传统的美术教学遇到不少困难。所以,要做好幼儿美术教学必须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一、视觉文化的内涵
视觉文化是一种美,是对自然和艺术评价的哲学研究,是来自心灵和视觉上的感官。司温特纳.爱博斯在他的著作《描述的艺术》中写道:“视觉文化主要关注视觉概念、制造形象的机制,以及视觉技术,所有这些都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与荷兰绘画史相关”。在今天,视觉文化也被注入了新的内涵。美术教育是视觉文化主张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古往今来的美术风格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重视视觉文化,重视来自视觉上的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在古代已经蕴含了丰富的视觉文化,那些故事壁画和故事画卷传承着中华文明。在原始社会,人类在洞穴里刻画各种图形用以记事表情,是世界上最早的壁画,这些简单的壁画体现出他们渴望装饰居住环境的愿望,同时也反映出他们的理想和信仰。自魏晋到唐宋以来,佛教道教盛行,寺院道观多有壁画,甘肃敦煌的壁画保存了大量杰出的艺术作品。随着明清时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卷轴艺术盛行,那些珍贵的画帖是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中国北方的园林雄伟壮观、南方的园林灵秀精巧,素有“北雄南秀”的美誉,故宫、颐和园、天坛、承德避暑山庄、清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等,不仅是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世界文化遗产,这可以算作中国对视觉文化的一大贡献。绘画、雕塑、建筑中的视觉文化无处不存在,对幼儿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改革后的美术教育需要把视觉文化的内涵引入教育实践中。
二、幼儿美术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困难
传统的美术教育中,一般是幼儿园的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些简笔画,或者是以老师为主体来讲解美术,幼儿自己动手画画的几率比较小。老师在教幼儿画画的时候启蒙教育做的不够好,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确切的说有的老师自身的观察能力不够,过于注重写实。有一个小孩看到夕阳照耀下的绿草呈现出金黄色和橘红色,就画了一片金黄色和橘红色的草地,这时候老师告诉孩子草只能是绿色的,不能有其他颜色。还有一个小孩因为看见彩霞画了彩色的天空和几朵彩云,老师告诉孩子天空是蓝色的,没有其他颜色,云彩只有白色。这样不利于培养幼儿的感受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影响幼儿以后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所以,引进视觉文化,做好美术教育,首先老师自身必须具备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
三、如何解决幼儿美术教育中遇到的困难
1.改变传统教育方法,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
要做好幼儿的美术教育,老师要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学会思考,自己学着画画,学着做手工。视觉文化具有虚拟性,老师要把视觉文化和美术教育结合起来,让孩子画出自己所看到的世界,画出自己心里的想法,把美术当作自己表达视觉和心声的语言。老师应该运用网络教育,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美术方面的知识,播放一些受欢迎的动画片,让孩子学画卡通人物,从而培养孩子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老师要正确的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审美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教导幼儿学做手工,开展有效的美术活动。
无论是美术还是视觉文化,都不简单的停留在描画平面图形上。所以,老师应该教导幼儿画立体图形,学会描摹,把所看到的景物画得栩栩如生,而不是只画一些简笔画。同时,培养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理应教孩子做手工,例如用彩纸折叠花篮、蝴蝶、星星和千纸鹤等。同时要学会鼓励孩子,老师可以剪一些小红花或者画一些小红花,用奖励小红花来鼓励画画很漂亮,手工做的好的孩子。对那些绘画和手工做的不好的孩子也要多加鼓励,要耐心教导,如果孩子有进步就用奖励小红花来培养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不断进步。也可以办一些小型的幼儿美术比拼,用幼儿的优秀美术作品做画报或者墙报。
3.开展童话故事与绘画相结合的美术活动。
很多小孩喜欢听童话故事,老师可以给孩子讲一些赞扬真善美的故事,然后让孩子画出故事中的主人公,例如让孩子画出他们心中的白雪公主、灰姑娘、美人鱼、唐老鸭和米老鼠等。也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力,以连环画的方式画出故事情节,把美术当作一种语言表达能力。随着教育的发展,幼儿教育也越来越重要。在视觉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要做好幼儿美术教育,必须注重幼儿的实践能力,注重互动性的美术教育,将视觉文化和美术教育相结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开展有效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这样才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加强幼儿对视觉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作者:向超 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