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项目管理本科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项目管理本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项目管理本科论文

篇1

(一)缺乏典型案例深入讲解。许多教师在具体的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大多一味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于学生而言,实践经验欠缺,且对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涉猎较少,本科课程相比于高中课程进度更快,接受和消化相关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此外,项目管理学课程理论知识较为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容易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二).缺乏实践教学环节。项目管理学课程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客观环境的限制,加之很多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要程度的认识不到位,致使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存在着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但从学科本质上来看,项目管理学属于应用型的学科,在课堂氛围中的理论教学无法提高学生实际管理能力,导致学生在接手实际工作时往往是纸上谈兵,遇到现实问题遍束手无策。

三、经济管理专业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建议

(一)提倡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针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寻找和设计相关案例,并将案例穿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自身工作时间或在项目管理者联盟网上搜寻管理案例和学习资料,并对素材进行提炼,对案例内容所衬托的相关知识点与随堂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基于现实生活中的有趣案例吸引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例如教师可将美剧《越狱》当作一个案例,而主人公迈克尔策划的越狱则视为一个项目,主人公本身就是项目精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慎密的计划越狱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何巧妙的与各个关键人物周旋,并对各种能利用的资源进行出色的协调利用,从而将“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理论知识反映到案例中,在提问时可让学生讨论:“若其中一个环节出了差错,如何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开始下一步的计划部署。”这样既能活跃教学氛围,又能让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二)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①教师可通过模拟教学的形式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对实践教学欠缺进行弥补;②充分利用实习机会引导学生提升项目管理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实习前需对实践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具体框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包括教学实施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等,保证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③鼓励本科生参与到院校的科研活动中,让学生将实际的科研课题当作一个项目来对待,加深对项目管理的理解,并在课题研究中逐渐提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资源利用的能力,逐步积累项目管理实践经验。

四、结束语

综上,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项目管理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运营管理,也不同于传统工程项目管理,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认清这一现实,结合具体问题,从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丰富课程内容、结合理论发展前沿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积极解决问题,真正了解和熟悉具体领域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小玲.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农业教育,2014,(9):89-91.

篇2

科技项目主要包括新产品、工艺革新、测试与完善等几大项目类型,依据其创新性和先进性,分成如下等级,一般的订单设计不属于科技项目管理范畴。

1.2项目申报

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原则上采用不同的申报机制。(1)立项竞争机制:针对战略型项目、全新产品、重大工艺工装项目等,实行内部竞争招标制。任何技术人员只要有完善的新思路新方案,就能够组建团队参与项目申报,在新项目面前人人平等,“不唯权、不唯上”,给任何员工以公平、公正的机会。在良性竞争中,更能实现理论上或技术上的突破。项目申报内容一般需包括:前瞻性调研分析、行业动态、技术可行性、项目链资源、社会效益、项目内容、项目时间、项目组成员等内容,其团队组建不受固有的部门隶属关系制约,可灵活借用组合。项目全面系统的分析,为后续可行性论证奠定坚实基础。(2)组织分配机制:系列化开发产品、复杂订单设计等实行分配式立项,以确保对市场的快速响应,也确保对原有项目整体性、系统性及经济技术条件的考虑,同时也是对原有研发团队所做贡献的肯定,有利于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申报的项目均由技术委员会组织答辩,审议项目技术水平先进性、项目开发条件和工程价值、组织管理能力及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同时评定项目等级、确定项目工资总额等。项目申报及评审情况均向整个技术体系公开。

1.3项目工资

为了激励技术人员积极申报科技项目、积极参与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的研发,以科技项目为导向,以待遇差异化为目标,推动集团科研工作不断发展,在基本工资、能力工资、部门绩效、岗位津贴等之外设立专门的项目工资。T、A、B、C、D类单个项目对应工资总额分别为:10万元、8万元、6万元、4万元、2万元。由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组成员工作量、重要度预先确定项目工资分配比例,并报相应技术主管批准。在项目工资结算时,项目负责人可根据项目组成员实际工作量、重要度、贡献、工作质量等调整预定的项目工资分配比例,并报相应技术主管批准。项目工资按照设计完成、样机完成等分阶段结算,原则上设计完成可结算项目工资总额的70%。T、A、B类项目,试制完成后需要进行样机评审,否则不予结算剩余项目工资;C、D类项目完成后应编制项目总结。项目工资分配情况向项目组成员公开,相关业绩与个人年终考核直接挂钩,是技术人员年终考核的核心依据。

2成本管理:紧抓过程监管,降低潜在风险

2.1项目状态

科技项目计划与监管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项目开发计划主要分成:年初计划、季度调整计划。在已经制定了研发计划的基础上,对项目在每个月中的运行状态定义为:正常运行(细分为设计、加工、装配、样机完成)、延迟、暂停、取消。项目状态用以对所有科技项目进行有效追踪、评估,动态监测项目执行成效,作为季度项目工资发放依据;最终在年末考核项目达成率,作为年度项目奖金发放的主要依据。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项目成功,降低潜在风险。

2.2项目季报制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每个科技项目的价值都具有不确定性,每个项目投资也不可避免地充满了高风险性。为了有效应对客观存在的风险,每季度对运行中的项目均实行评估与再确认,主要内容有:①项目本身是否按照计划正常运行:设计、加工、装配、样机试制等各环节是否存在瓶颈,时间进度、成本预算以及质量等是否可控。②市场需求是否有变:任何新产品研发均基于对市场需求的前瞻性判断,市场策划部门每月反馈的市场信息用以引导和调整研发方向,市场调研信息的跟进可以说是项目状态变更的核心依据。③内部条件是否有误判:技术成熟度、加工制造能力、外购外协条件、成本预算等。④是否有设计初期未预料到的因素,影响项目的执行质量,需要变更处理。综合上述评估结果,形成项目执行状态甘特图(Ganttchart),是项目季报的核心内容。

3资本管理:资本输出侧重远期投入,知识积累推动又一轮创新

3.1侧重远期研发项目的投入

为了能保持长久的技术领先优势,公司在技术项目上倡导“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理念。现有的技术及其完善,现有产品的批量制造和销售,是公司资本自我积累的源泉;但是,资本的输出则着眼于三、五年后的市场,对前瞻性新产品项目、基础研究和测试、工艺工装改善等予以重金支持,以取得在发展中巩固的成效。由此,公司也积极参与申报工信部、经信委及科技局等单位组织的政府科技项目,积极自筹经费投入新技术研发,提升公司项目档次,为未来发展做好充分的技术储备,也为国家和行业的技术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2项目知识积累推动创新

技术知识和经验是公司最巨大的无形资产。在项目的结项管理中,不论采用总结报告方式还是验收结项方式,均强调项目经验的整理和积累。包括项目所涉及的技术成果、知识产权、人员组织、资金结算,以及存在问题和经验教训等形成详实的文档,存入公司综合档案系统。为后续新项目的组织和研发提供借鉴和参照,为构建研发体系项目链奠定坚实的基础,不仅能降低重复研发和投入,更重要的是在项目经验的传承中推陈出新,触发更多新项目的诞生。

篇3

0 前言

高校教学改革工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目前各高校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下简称教改项目)立项工作,实现了以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且成效显著。但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高校教改项目管理方式显露出各种问题。本文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对地方本科院校教改项目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就目前现存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给出相应建议。

1 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实施

从表1可以看出,省级教改项目相比校级教改项目而言,其在经费使用、结题率方面均大大高于校级教改项目,从2001年-2016年我校省级教改项目共立项74项,到期项目24项,结题率为91.66%,总经费拨款数额为114万元,经费利用率在95%以上。从表1来看,我校校级教改项目结题率除2004年之外,到期课题结题率均较高,经费使用率则普遍偏低,除2015年之外,所有年度经费使用率均低于50%。

1.1 过程管理方面

我校省级教改项目中期检查、开题论证工作完成度达100%,校?项目开题论证完成度为14%,中期检查(或者阶段性检查)完成度30%。

1.2 项目研究规划方面

我校校级教改立项项目立项方向包括:

(1)课程教学改革,包括实验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在线开发课程等;此类项目占教改项目总立项的60%以上。

(2)人才培养改革类,包括应用型转型发展研究、产教融合模式改革、学分制、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等;此类项目占教改项目总立项的10%以上。

(3)实践、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类;此类项目占教改项目总立项的4%以上。

(4)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类;此类项目占教改项目总立项的1%以上。

(5)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开设的各类专项项目,如大工程观专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项项目、OBE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项、产教融合模式专项、课程考试改革专项、理工科课程改革专项、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改革专项。此类项目占教改项目总立项的25%以上。

1.3 研究成果方面

各类校级专项研究项目研究成果完全应用于教学工作中,研究成果使用率为100%,部分研究作为省级教改项目的培育项目,研究成果较为提出的作为各级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成果后续推广工作做得比较到位。

除校级教改专项项目以外的,其余非专项的省级、校级教改项目成果形式主要包括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软件,平台,人才培养方案等:其中论文、研究报告占总研究成果的90%以上,高质量论文(核心及以上期刊)仅占20%左右;各类专利、软件、教学平台、人才培养方案、网站等,这类型的研究成果占比总研究成果的10%左右。且研究成果利用率不高,大多数项目结题以后未做后续研究,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的转化率较低。

2 地方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重上级项目建设,轻本校自身特色项目建设

从上述分析情况来看,我校校级教改项目目前共立项540项,省级74项,从立项数量方面校级教改项目大大多于省级教改项目,但是课题结题率、经费使用率方面较省级教改项目均偏低;项目研究成果质量、有效性、可操作性、转化率较省级教改项目差距甚大。这都表明我校不论在学校管理层面还是在项目负责人个人层面,对上级教改项目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高于本校自身校级教改项目建设。

随着”十一五”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将 "质量工程"项目及教改项目作为对高校教学评估及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故各高校高度重视省级及以上质量工程以及教改项目建设,建立起了与之相匹配的校级项目作为培育对象,削弱了对本校教学改革实际情况研究,在项目的宏观设计和统筹方面较为薄弱。如我校为本校开展的教学改革计划制定的校级教改专项项目的仅占1/4左右,这势必会影响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和提高。

2.2 重立项结题,轻过程管理

一直以来,不论是质量工程项目管理还是教改项目管,“重立项结题,轻实施过程”的现象比比皆是,项目管理部门缺失对项目的过程性管理,或虽有中期检查等相关管理制度,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对项目中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未采取有效措施去监督整改。

项目负责人缺乏与管理部门进行有效沟通,项目负责人及参与人变更随意性大,有的不能按项目建设任务书中的建设目标完成研究任务。

2.3 重成果展现,轻成果转化及推广

目前,教改项目验收有固定的量化指标,将等研究成果作为衡量项目建设成果的唯一指标,教改项目负责人及高校教改项目管理部门只重视教改项目建设能否满足验收指标,忽略了教改项目研应究依托于教学实践,服务于教学需要,对建设成果向教学的转化以及推广应用极为缺失。

就我校而言,除校级专项项目以外的,其余非专项的省级、校级教改项目成果形式主要包括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软件,平台,人才培养方案等:其中论文、研究报告占总研究成果的90%以上,高质量论文(核心及以上论文)仅占20%左右;专利、软件、平台、人才培养方案,这类型的研究成果占比总研究成果的10%左右。且研究成果利用率不高,大多数在项目结题以后未做后续研究,成果转化率较低。

3 对提高地方高校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水平的建议

3.1 重视本校自身特色项目并积极扶持

重视校级项目的规划,从学校教学改革实际情况着手编写立项指南,侧重项目的实践性、实用性,对真正有研究价值和对教学实践有推广价值的特色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就我校而言,笔者认为应按照学校自身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修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指南,在项目立项比重上应做以下调整:

(1)学校根据自身教?W实践中的需求以及自办学特色开设的各类专项项目属重点扶持项目,立项比例由原来的25%调整到40%以上,经费拨款根据项目研究价值而定。

(2)人才培养改革类项目属规划类项目,研究成果对学校教学改革有指向性作用,此类项目立项比例由原来的10%调整到20%。

(3)实践、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类归属于课程改革类项目,比例调整为35%。

(4)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类项目负责人来自教学管理部门,研究成果与对我校教学管理有实际意义,此类项目占教改项目总立项的5%以上。

(5)为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另设立青年教师专项(10项-20项),此项目立项不占其余校级教改项目立项比重。

3.2 加强对项目过程管理,实施合同制

各级科研项目几乎都采用了合同制度管理,教研项目因经费不多、多数属个人项目等原因缺少合同制管理机制,致使项目管理部门无法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因此,在教改项目中采用合同管理制度,可让项目管理部门在项目中期检查及验收的时候有据可依,也能督促项目负责人按期进行项目建设。

目前,我校校级教改项目虽有中期检查管理制度,但限于各种原因,项目学校项目管理部门对省级教改项目均会进行中期检查,但并非对每批校级教改立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或阶段性检查。为保证项目建设质量,学校项目管理部门应每年固定对校级教改进行中期检查或阶段性检查,在检查中出现的问题督促项目负责人及时整改和调整研究计划,并在形成阶段性成果后拨予后期建设经费,项目结题时将中期检查整改情况作为考核指标之一。

3.3 加强对项目建设成果鉴定和推广,构建项目后评估机制

教改项目研究成果有论文等显性成果,也有在实际中推动教学改革,产生实际的效益的隐形成果,故需摒弃弃成果鉴定的片面化,更要注重隐形成果的价值。规范鉴定程序及方法,以完成成果的创新性、科学性、应用性为重要指标。此外,项目管理部门还应保证成果推广渠道畅通,设置奖励机制,对推广应用有贡献的项目负责人进行奖励。

篇4

引言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应用型本科高校,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首要解决的问题当属教育教学模式、专业学科建设。伴随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以应用能力为导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也逐步取得共识、成为主流教改方向。但是对于应用能力的概念内涵、具体的改革模式、培养规格等,还未完全厘清,未形成统一的范式。文章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对专业应用能力导向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科与教师为中心,教师围绕相关教材在课堂以讲述为主,学生课堂听讲,记忆,做题,书面考核,以记背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灌输,而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与实践能力极为欠缺[1]。传统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综合系统的运用与实践能力。现有教育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与实际业内需求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难以实现无缝对接,这对高校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以专业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

由于任何一个学科的专业都有一定宽度与深度,所以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也便成为相对难到达的目标高度,这需要本专业所有的课程应用能力作为基础、所有的技能应用能力作为支撑、融合本专业的所有知识,对本专业涉及的确定性的、非确定性的、难于直接用固定指标衡量的各种问题的解决能力[2]。文章将专业应用能力作为核心应用能力,主要就是探讨以专业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

1.结合专业案例启发教学。老师负责先将基础知识在课堂中讲授,同时利用案例,提出问题,引出学生们对问题的思考、讨论,让学生们利用课下时间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去图书馆借阅书籍等方式,自己找出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在讲授进度目标控制的保证措施的时候,可以通过案例讲解,分别通过组织措施的案例、技术措施的案例、合同措施的案例、经济措施的案例、信息管理措施的案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进度目标控制的过程,方便学生们在理解理论的同时,加以思考,加深记忆。

2.结合施工现场进行教学。可以把一些成功的工程项目管理案例的视频在教室里课堂上放出来,增强学生们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兴趣。同时如果有机会带领同学们进入工程现场亲临观摩,学习现场人员对工程项目管理的每一个项目每一个步骤的管理。例如,在讲解进度计划编辑程序的时候,校方和施工方进行协商,让学生有机会亲临施工现场,观摩施工进度,与课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真正方便工程项目管理的上手。

3.结合科研项目引导教学。定期让同学们写一些有关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论文,在同学们查找资料的同时,深化了同学们对工程项目管理的认知,同时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深化专业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课下在课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课下通过上网查找资料,通过论文的形式,每人提交一份关于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的论文,让学生们通过论文资料的查找以及对论文的组织,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对课本理论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也会提高学生们论文撰写水平。

4.结合实习实践创新教学。目前的实习与实践活动大多是由学校组织、教师安排,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与执行,教学效果大受影响。此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还不到位,实践教育的效果难以评价。因此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适当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另外,根据专业需要,重点打造综合性试验以及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再者,设置集中的实习学期,让学生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实习,实习期间可少量设置与实习相关课程,增加理论与实践的贴合度;同时建立实践教学情况的课堂报告制度,以客观公正评价实践教学的效果。

5.结合应用能力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体系中要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课程理念从“知识传授”向“素质培养”的转变,探索“应用能力”培养内涵。大学课程的设置要重拾专业本位的价值取向,强调课程建设优先与社会对接而非与学科对接,要充分考虑一线人才对工作一线的适应性要求。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生产或服务的现实需要,更多地倾向于现成、实用技术与规范的经验知识。而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相关结论,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其使用方法,学会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可尝试引入德国模块化课程方案,即系统化的课程,它是根据专业的能力要求,集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要点,形成有相互关联的课程体系。

三、专业应用能力导向教学实例――工程管理专业的“递进式课程、螺旋式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管理专业是学科跨度较大的综合系统学科,是土木工程技术、工程管理与工程经济交叉的复合性的新型学科,课程教学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以专业应用能力为教学导向,要求理论与实践具有较高的贴合度。因此,以课程理论为基础、以课程实践为应用,构建了“递进式课程、螺旋式实践”教学体系。

“递进式课程、螺旋式实践”教学体系,其实质是双轮驱动,即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交替并行。随着专业课程理论的学习,陆续开展相应的实践环节,让理论与实践紧密贴合,通过课程应用能力的强化,促进技能应用能力的提升,最终目标是专业应用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以课程实践为例,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设计出建筑施工图;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就以前面的建筑施工图为基础,设计结构施工图,这个过程中如果学生设计的建筑施工图不合理,结构设计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学生就会主动发现并纠正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错误,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会更加牢固深刻;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设计以前面两个课程设计的图纸为基础,计算工程量并确定工程造价,如果前面的课程设计有错误,工程量也是无法准确计算的,因此,环节学生依然会不断修正前面的错误并准确计算工程量以及造价;建筑施工组织课程设计是以前一个课程设计为基础,确定施工组织方案,计算工期以及资源需要量等,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以施工组织设计作为技术标,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设计的工程造价作为商务标的报价,最终编制工程投标书以及合同管理方案;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设计是将前面的课程设计进行整合,编制整个工程的项目管理方案,包括项目范围管理、项目组织设置、项目进度质量成本管理、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项目采购管理、环境管理、风险管理、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管理方案。

四、结束语

教育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期的认知、积累和总结。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时间的问题,但是目前我国有太多的限制条件导致了高等院校在短r间内还是要以应试教育为主,例如缺少足够的实习地以及系统授课与讨论研究。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学科跨度大、涉及知识范围广的综合性学科。针对目前工程管理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方向与专业应用相结合,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知识为基础的原则。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与改革,加强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提升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谢丹凤.我国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现状及教育模式的优化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5,(14):45-49.

[2]高林.以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7-29.

Exploration on Higher Teaching Mode of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 Ability Oriented

―Take th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s an Example

XIE Dan-feng,ZHANG Da-fu

篇5

(3)夯实基础,强化创新,多方位拓展和丰富实践教学内容,重塑学生知识结构。创建本科生科研训练、实验室开放和学科竞赛项目,并将其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推进产学研合作。将三类项目与相关课程相结合,突破传统内容局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融合。

(4)搭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多方协同、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的“大实践”平台。将相关实验室和工作室、大学生创意工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级科研和学科竞赛基地等校内资源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等资源进行有机整合。

篇6

2007年由我校和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牵头成立了四川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根据每年各参会高校介绍情况,并对国内有代表性的高校和四川省内各高校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实践教学环节是各高校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支撑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基地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约束,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较重,风险较高;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或现场管理人员出于安全考虑,经常不安排学生具体工作,甚至不让学生去施工现场,只安排学生在办公室看图纸或者整理资料。因此,学生实习效果很差,实习内容也不全面。

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专业四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更不能满足开设研究性实验课程要求。另一方面,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仅仅停留在为教学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围绕科研工作和对外科技服务进行,围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建设来展开。

3.实习教学方法和内容过于单一

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巩固和深化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实习环节有不同的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认识实习到课程设计,再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需要学生深入到项目现场,需要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而不能只停留在参观、讲解,否则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实习效果不佳。

4.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实际结合不强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检查,除了要求学生按进度认真完成设计内容或者论文内容以外,对设计题目和论文题目的选择最好能以实际项目为主。而多数学校毕业设计环节的论文题目或设计题目凭空想象居多,毕业设计的效果不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本科规范的指引下,结合近几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做法,对工程管理专业应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做一些总结和介绍。

1.以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为指导,构建和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规范指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包括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与工程管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专题讲座与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环节。课程实验由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进行开设,应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另外,某些综合教育内容,如学术与科技活动、自选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学术性社团组织活动等),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可作为相应的实践教学形式逐步纳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长效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其成为实践教学的载体之一

实习基地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实习基地建设应该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专家任校外导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习时候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辅导,也可以在学生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时候进行指导。另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场所,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感性认识,并可能通过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再强化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推进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相关专业

课程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教育观念上的认识误区,仅仅把工程管理专业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局限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强化人才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室是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创新研究的基础平台。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必须满足设备配套、专人管理、制度完善、维护及时。在模拟实验室中,可以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与实践,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对相关课程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工程项目实际管理过程的认识水平。实验室可以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由专人管理,除了教学以外,还可以给学生发放门禁卡,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研究型实验室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通过参与课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要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仪器等关键技术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实验模式,为案例教学的大力运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管理实践,通过学生个人及集体的分析与决策培养独立综合的项目管理工作能力,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实务基础。

4.聘请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学习

邀请校外导师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专题报告或工程综合案例讲座。校外导师一般是工程界、实业界的专家,每学期结合某门课程的知识单元来安排讲座内容,内容最好来自校外导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安排在课程学习到14周左右比较合适。通过讲座,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作,加强学生对专业问题及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是扩大教师知识面的一个机会。

篇7

高峰体验课程是本科生课程上的皇冠,它是指在一系列课程的最后开设的登峰造极的课程或者体验,具体目标是把相对零碎的知识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作为一种结束学业的仪式,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高等学校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项目管理知识和技术,能够解决项目管理问题实际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此,学校开设高峰体验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高峰体验,对此人们有各种不同的定义。威基纳(T.C. Wagenaar)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极点体验(culminating experience),通过学习这种课程,学生可以综合、拓展、批判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杜瑞尔(R.J.Durel)将其定义为“在一系列课程的最后开设的登峰造极的课程或者体验,具体目标是把相对零碎的知识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作为一种结束学业的仪式,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一种有计划的学习体验,要求学生合成先前学习的内容,并把新知识与既有知识基础整合,以解决模拟的或者真实的问题”。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的研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提出改进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的十项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营造高峰体验(Culminate with a Capstone Experience),呼吁在本科生教育的最后一个学期或几个学期,通过一门课程最充分地利用前几年学到的研究与交流技能,集中在一个专业项目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结论的能力。该报告还对开设高峰体验课程提出了五项具体建议:一是高年级习明纳尔或其他适合专业领域的高峰课程要成为每一个本科生学习的一部分。最理想的高峰课程应该将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凝聚到共同参与的项目中。二是高峰课程要使学生达到继续修读研究生学位或进入专业工作领域的水准。三是这样的课程是早期探索为本课程的高级阶段,要扩展、加深、整合整个专业领域的经历。四是专业项目可以是在以前的研究经历和实习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是只要有可能,高峰课程要使本科生进行合作性的学习和研究。报告倡导将高峰体验课程广泛地应用在各个学科的教育中。尼尔逊(Tomas K.H. Nilsson)和弗尔顿(Joan R. Fulton)针对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实践上的多样性指出:“虽然高峰体验课程的定义因系、因大学而不同,但这些定义都包含一些核心因素,都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结论的能力。换句话说,高峰体验课程是本科生课程上的皇冠。”

二、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教学目的与方式

1、教学目的

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是在管理科学(项目管理)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开设,要求学生综合利用前面几年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组建项目团队进行一个具体的项目策划与运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达到对整个学科的理解和实践。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问题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管理的技巧。

2、教学方式

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教学采用集中时段教学的方式,开展招投标真实环境模拟教学、校内外专家理论和实践前沿性讲座、团队拓展游戏、组织答辩委员会以及验收答辩会、论文撰写与指导、讲授、参观、具体案例研究、实践锻炼、团队项目研究、书面交流、口头交流、个人研究项目、无领导型小组讨论等。

三、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

1、教学大纲

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教学大纲如表1所示。

2、实施方案

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的实施方案具体分为八个模块,具体章节安排如表2所示。

(1)理论和实践前沿性讲座。从校内外聘请5—8位项目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省级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教师或管理咨询公司的工程师,为学生讲授项目的策划、商业计划书、项目可行性报告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自己创新性的项目管理思路和框架。

(2)项目团队组建。学生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组建自己的项目团队,确定团队组织形式,并制定团队章程,明确团队各个成员在所属团队中担当的角色和责任,并组织各个团队开展“心心相印”、“驿站传书”、“解手链”等加强团队凝聚力和领导者执行力的拓展游戏活动。

(3)项目可行性研究。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综合分析,编制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4)项目策划方案对比分析。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以及已完成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相应的设计方案的对比分析,完成相应的设计方案比选报告。

(5)项目招投标模拟训练。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以及已完成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方案比选报告等资料,进行相应的招投标管理工作,包括招投标机构的设立、招投标文件的编制、招标公告的、评标标准的制定、评标专家的选择等内容,最后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团队进行模拟项目招投标,力求在模拟真实招投标环境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6)项目运作管理。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以及已完成的各项资料,进行相应的运作管理工作,包括项目的时间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编制项目进度计划、项目成本预算、质量控制措施等报告。

(7)项目结项与验收答辩会。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以及已完成的各项报告等资料,进行相应的项目结项与验收阶段工作,包括项目的决算书、项目的审计报告、项目的成果汇编,最后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团队进行项目的验收答辩会。

(8)项目的总结与汇报。各项目团队将各自的项目可行性报告、招投标报告、运作管理报告等资料整理成册,提炼各自的理论性研究成果和实践性成果,在管理学相关刊物公开发表一系列论文,优秀项目推荐参加贵州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使学生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

(注: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671019);贵州财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 R.J.Durel.The Capstone Course:A Rite of Passage[J].Teaching Sociology,1993(21).

[2] 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高峰体验课程[J].中国大学教育,2004(11).

篇8

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的特点

1、管理对象的特殊性

以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马里兰大学合作举办的刑事司法学硕士项目(Master of Criminal Justice,以下简称中美MCJ项目)为例,其招生对象为具有学士学位及以上的本科毕业生,不限本科专业、不限是否在职、不限年龄大小,这就使得合作项目学生的生源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在管理中要注意各类学生需求的特殊性,及时地解决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既要引导应届本科毕业生逐渐进入硕士角色、参与科研。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进行合作研究的团队精神,又要兼顾在职人员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引导他们利用空闲时间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

与普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管理不同,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管理特别强调对学生英语能力方面的教学与管理。中外合作项目的特殊性使得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时刻都离不开英语:入学需要参加英语水平测试,或参加托福、雅思的培训及测试;外方授课前需要预习专业英文著作或论文:外方授课过程中需要与授课教师课堂互动或参加随堂测试: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英文;毕业论文的答辩需要英文。为此,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就要特别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多为学生提供锻炼英语能力的机会,鼓励其多听英文专业讲座、开展英语沙龙、与留学生交流等,更好地体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开拓更广的视野和就业空间。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主要授课时间在中国,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多通过网络,这就要求在学生管理中注重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和运用。从入学开始,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制作幻灯片(PPT)能力的强化;需要培养学生运用网络查找外文资料的能力;需要培养学生通过网络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提问和提交作业的能力;需要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培养学生规范地撰写毕业论文的能力等等。当然,对于普通的硕士研究生而言,也需要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中外合作项目对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研究的能力方面要求更高,力求使学生更加适应信息时代。充分运用网络和计算机工具进行交流和研究,学习外方先进的研究方法,从而终身受益。这就要求在项目的学生管理中必须针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更为严格地要求!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的能力。

2、管理方式的特殊性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中国和外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是教育领域的国际化,随之便带来其管理方式的特殊性。

首先,项目管理方式具有涉外性。以中美MCJ项目为例,虽然是硕士层面的教育,但其中方的归口管理单位并不是校研究生部,而是校国际交流处。相应的,项目要接受的是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的评估与审查。此特殊性也体现在日常管理中,外方教授来中国授课中方要签发邀请函,并向国际交流处提供教授简历、护照个人信息页、来中国的行程安排等,以便省教育厅签发签证表。这就要求中方办学单位尊重并按照外事程序和礼仪来进行项目的管理。

其次,项目管理方式具有合作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决定了项目在管理方式上的合作性。以中美MCJ项目为例,美方在中国设国际教育项目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并与中方共同管理项目的相关事宜;学生在中国学习期间主要由中方进行日常管理,而在美国期间则由外方管理。这就要求中外双方办学单位及时沟通、信息共享,共同管理好项目。

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的难点

1、教育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第三条规定: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第四条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应当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由此可见,国家鼓励中外合作办学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当然,这一原则也应贯彻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中,时刻铭记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是为我国培养优秀建设人才。

要达到《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的要求就必须紧抓教育,但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际的运行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难点。以中美MCJ项目为例,因为学生的录取权在美方,学籍在美方,颁发学位证的权力亦在美方,这就导致中方在项目管理中的权限极为有限。中方合作进行招生宣传但却没有录取权,日常管理学生却没有中方学籍且不颁发任何中方证书。由此可见,中方在项目的许多管理上并没有实权,直接导致中方在项目管理中处于弱势。这就使得“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得到实施。

2、学生意识问题

学生在中方校园学习,但因其学籍不在中方且其归口管理单位也不是校研究生处,中方不发给合作项目学生研究生证,这使得学生在中方校园的身份比较尴尬,由此带来学生在意识上对中方管理的忽视。以中美MCJ项目为例。虽然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但学生的学籍不在南京师范大学而在马里兰大学,所以学生对美方的课程学习态度上均比较认真,但对中方开设的课程态度上却相差甚远。作为中方合作办学单位,我们应反思中方开设课程与引进专业的切合度及授课教师的授课态度与授课方法。当然,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意识上的重视与配合,做再多的努力可能也收效甚微。

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的方法

1、紧抓教育

管理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维护着办学单位的形象和声誉及学生的利益等等。各办学单位应在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监督与管理下紧抓教育,把“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的中外合作办学原则贯彻在项目的管理中。

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管理,首先要维护中方办学单位的主动权。中方应是办学的主体单位,而不是外方的附属。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这决定了在选择合作单位及专业上必须根据中方办学单位的需求,把握选择的主动权,宁缺毋滥。以中美MCJ项目为例,南京师范大学选择的合作单位是同样具有百年历史和良好声誉的美国马里兰大学。根据USNEWS上的统计,2005年马里兰大学的学术声望在美国的250所大学排名中名列第45名。马里兰大学的刑事司法系更是堪称该领域的泰斗。这样首先从资源上决定了该项目的优势性。

其次,在教学的管理中,中方办学单位也应紧抓教育,维护中国学生利益、确保教学质量。以中美MCJ项目为例。虽然录取权、发证权在美方,但其主要的教学活动在中国进行。中方监督美方的录取,确保公平公正;监督美方教师的教学,确保课程质量;听取学生反馈意见,维护学生权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对于国内普通硕士而言,其收费一般较高,中方要保证学生能够学有所值,学到更先进的理念和研究方法。毕业后能服务于中国的社会建设。

再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中方也应紧抓教育。纠正学生偏颇意识。以中美MCJ项目为例,虽然学生的学籍不在中方,但学生的日常管理却离不开中方。中方为该项目在中国的实行提供了教学场所、为学生提供了后勤保障。该项目的学生虽然没有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证,但他们享受的是南师大研究生的同等待遇,切实生活在校园中。我们要消除学生的孤立感,让他们感受到南师大大家庭的温暖;鼓励他们听取相关学术讲座,共享法学院资源;鼓励他们和普通硕士一起参加活动,增进友谊和情感。

2、注重中外特性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放教育市场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产物,是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这就注定了在项目的管理上必须注重中外特性。

首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管理上需注重中国特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中国对国外开放教育市场,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可以不出国门留学,是中国吸收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下学生的教学与日常生活多在国内办学单位,相应的项目及学生的管理也多数依附于中方办学单位,对项目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的也是中国的教育行政部门。这就要求中方办学单位在具体的管理中要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接受检查和评估、做好汇报和备案等等。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也要根据中国校园管理的方式为其提供后勤保障等。因此,在合作项目的管理工作上注重中国特点必不可少。

篇9

0前言

本科研管理系统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使得科研管理更加信息化、自动化。本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完成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学校科研项目繁多,如果用手工管理存在许多不便之处,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可以有效地改善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之处。

1需求分析

我国目前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通常是经过手工操作完成的。申请一个项目首先从可行性分析开始,接着填写项目申请书和进度报告等。得到上级的批准通知后,根据批准通知规定的研究年限和资助经费,签署《项目责任书》,按批准通知中的修改意见对原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如无修改意见,按原研究方案执行、检查),经所在单位审核盖章后,按规定时间报送相关部门(一式一份)审查,作为拨款和检查的依据。

研究计划执行中,项目负责人每年须填写《项目年度进展报告》,报送所在单位。所在单位在检查考核基础上,对《进展报告》实事求是地签署意见。地区科学基金及联合资助项目,同时报送匹配经费的主管部门。

项目结束后,项目负责人应认真撰写《项目总结报告》(简称《总结报告》),并由单位审查、验收并签署意见。各单位应将本单位全部结题项目的结题简表,按统一规定录入软盘,于次年受理面上项目申请期同时统一报送计划局。最后由相关部门审核。

如下图:

这样的操作效率大大的影响了科研项目的发展进程,一个项目从申请到审核到立项的,到结项周期过长,而且不方便项目管理。

2系统设计

本系统是典型的项目管理系统,采用c/s结构。c/s结构前台是客户机应用程序,后台是服务器数据库。本科研项目管理系统分为三个主要功能:

(1)项目申请,包括项目申请书的录入、管理、查询,在项目申请书录入时还应该把一些项目相关的资料也一并录入,如项目小组成员的详细信息、项目计划等。在完成录入后,还可以对项目信息进行维护、查询等操作;

(2)科研成果管理,包括项目中产生的一些科研成果和论文著作的录入和一些教材资料信息的录入,同时还能对所录入的信息进行信息维护,包括新增,删除,查询,修改等;

(3)系统功能,它包括对用户信息的管理维护,可以新增用户、修改用户权限、修改密码;数据分析,对所有的项目数据和科研成果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图表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从而进行分析预测,研究项目开发的发展趋势。

3项目申请书模块管理

项目在开始时要先经过项目申请,因此,要首先填写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填写完成后,用户还可以对其他项目申请的情况进行查看、查询,了解实际情况。在项目管理子系统中包括三个内容:

(1)项目申请书的填写。用户在此填写自己的项目申请的基本信息。此外在填写项目申请书的同时,应该把该项目的小组成员和项目进度计划也一并填写。

(2)项目申请书的查看。一般用户可以查看其他项目的情况,管理员可以对其进行修改。

(3)项目申请书的查询。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查询条件,来寻找需要的项目资料。

功能:成立一个项目,就应该增加该项目的基本信息的记录,该窗口提供项目编号、项目名称、项目性质、所属学科、申请金额、批准金额、申请时间、项目负责人、所在单位、联系电话和是否批准的信息录入,而且连接计划录入和小组成员录入这两个界面进一步增加详细资料。

参考文献

[1] 张基温.信息网络技术原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08.

[2] 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01.

篇10

一、研究综述

鉴于《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应用性,很多老师都在积极探讨课程的教学模式。从目前研究的成果来看,研究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方法的研究,例如谢刚等人探讨了情景模拟教学法,以IT项目招投标情景模拟为例,探讨了在本科IT项目管理课程中应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过程。苏亚丽探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强调团队协作能力,建立新的课程考核体系,同时构建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李长云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了立体化的IT项目管理课程体系结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IT综合运用能力。龙琼认为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出更新教学观念,通过加强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大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力度,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韩万江通过“爱课堂”平台进行了SPOC课程建设,在课程中进行课堂与在线混合式教学改革试点。李长云构造了信息管理人才的“能力阶”模型,分析IT项目管理在支撑能力形成的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IT项目管理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三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一个情境”“一个专项”和“一个案例”的“三个一”教学方法。由此可见,课程老师已经意识到了这门课难教、难学,虽然从教学方法上进行突破,但是这种改革或基于特定的学生、或基于特定的组织方式,没有从根本上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解决途径。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种思考,从教的思考走向学的思想,从“过来人”的角度尝试帮助学习者找到更加便捷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课程内容描述

从本质上来讲,我国《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内容和体系源于美国的PMBOK,目前高校采用的教材大部分根源于PMBOK。美国PMBOK的内容则源于美国项目管理(并非特指信息系统项目)优秀实践的总结和集成,所以,课程知识的架构是以“应用”和“实践”为导向,从应用和实践中寻找问题,从理论中导出问题的答案。作者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体会到,在职学生和在校学生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采取的策略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和他们的知识背景是有关系的。在职学生通常会采用“联想式”的学习方法,将课程中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的管理过程紧密结合起来,相对学习效果较好。但联想学习的方法容易产生碎片化的知识,造成知识之间缺乏黏性和联系。在校学生由于是从学校到学校的一种学习背景,缺乏实践的沉淀,造成知识的抽象性。学习中只能生涩地记忆理论知识,无法有机地贯通知识,自然也达不到融合的目的。由此可见,对于在职学生,提高知识之间的黏性,实现碎片知识的整合是课程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于在校学生来说,从案例出发搭建知识体系,梳理知识脉络则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无论知识的整合,体系的搭建,抑或知识脉络的梳理,其根本是借助项目管理的思想把握或者构建项目管理的知识图谱。通常情况下,记忆知识图谱可以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但是对于在校生来说,这种方式只能造成“课程结束,还给老师”的结果;对于在职人员没有几个愿意花时间去记忆。因此寻求好记忆的方法,为后期知识的学习夯实基础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实际上,从PMBOK2004版开始,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在搭建这种知识图谱(如表1所示)。其本质在于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帮助学习者熟悉和掌握课程中、管理中心覆盖的知识点。对于从事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项目经理来说,表1的内容正是项目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各个活动,同时也是项目取得成功的宝典所在。由此可见,快速而准确地把握表1的内容是取得教学成功和实践管理成功的基础,但是实际的教学和管理是存在一些困难的。首先,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程,对于其中的内容甚至是名词都感到较为陌生。其次,表1中涵盖了项目管理中的44项活动,各项活动之间存在“包含”“关联”“因果”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定位和把握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好的学习方法是达到事半功倍的根本所在。

三、课程知识的梳理

(一)整体框架的描述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可以看成是一枚硬币,九大知识和五大过程则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而透彻地了解一枚硬币需要从正反两面入手,正是基于这种逻辑,表1的行定义为五大工程,表1的列则定义为九大知识管理。为了便于理解,可以把表1的行看成是直角坐标系中的横坐标,列看成是纵坐标。由于五个过程代表项目管理实践中不同的五个时间段,因此可以将横坐标看成是时间轴,代表项目管理过程中从启动到收尾经历的具有相关关系的五个实践过程。需要说明的是这五个时间过程并非严格的逻辑时间过程,它们之间具有时间重复性和交叉性,如图1所示。图1五大过程时间描述纵坐标代表的九大管理是项目管理涉及的九类管理,实际中代表项目经理从事的具有相关关系的九类管理范畴。为了便于理解,可以依据九大管理的不同属性,将其定义为从事九类不同工作的九个项目经理。进而,图1所表达的含义就非常明了:图中每一个点(x,y)表示某人在某个时间点该做什么事。如果项目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在每个时间点做什么事情,那么无论是大项目还是小项目,无论是系统开发项目还是系统集成项目,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项目管理过程想乱也乱不起来。

(二)表格特征的抽取

死记硬背表格,不得要领是无法获得好的学习效果的。表1内容繁杂无序的客观事实迫使学习过程必须另辟蹊径,寻找优化路径。实质上,表1描述的知识图谱是有很多内在属性和特征的,因此,特征提取则成为后继学习的第一要点。1.表格的行特征。直观观察表1可以发现,九大管理中唯有整体管理这一行写满了,其他八行均有空格存在。这说明九大管理中只有整体管理跟随了项目从启动到收尾的所有过程,其他管理都有空闲时间,这一点和整体管理本身的特殊性是不谋而合的。整体管理是九大管理中唯一一个宏观的管理,它从全局的层面把握整个项目的运行,整体管理从全局的角度协调平衡其他八个管理。2.表格的列特征。首先,表1的五列代表五个时间过程,在这五列中,有两列非常松散,分别是启动和收尾。两个实践过程各做两件事情,说明项目一头一尾两个时间段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复杂度不高。一头一尾四件事情也很容易记忆,分别是启动环节的“项目章程”“初步范围说明书”和收尾环节的“项目收尾”“合同收尾”。其次,表1的五列中,有两列较为丰满,分别是“计划”和“监控”。这说明,每个项目经理进入项目组织都需要做计划,项目经理的工作就是“计划,计划再计划”;每个项目经理都要做监控,通过计划和执行的对照,使项目纳入“监控”之中,这也是项目得以成功完成的保证。在“计划”和“监控”两个时间段,项目经理全部聚齐,这是项目开展绩效审核的最佳时机,也是项目各方进行沟通协调的最佳时机。九个项目经理在这两个时刻全部聚齐,也说明这是项目中复杂度最高的时间段,资源冲突最为明显。

(三)九大管理的逻辑分析

表1特征的捕捉实质上是为了对九大知识域采取逻辑分析的方法,而逻辑分析的目的则是从根本上把握项目管理的内在本质。逻辑分析一:在特征捕捉的过程中已经发现了两点:第一,表格一头一尾两列各有两件事;第二,整体管理在五个时间段均需要工作。由此可以断定,“项目章程”和“初步范围说明书”两个活动中至少有一个活动属于整体管理;“项目收尾”和“合同收尾”两个活动中至少有一个活动属于整体管理。“合同收尾”很明显与采购相关,它是属于采购管理的范畴,所以“项目收尾”必然属于整体管理,“项目章程”和“初步范围说明书”均属于整体管理,这一点是需要单独记忆的内容。逻辑分析二:抛开已获知的“项目章程”“初步范围说明书”“项目收尾”“合同收尾”四个活动;九大项目经理进入项目以后做的第一个活动必然属于“计划”,而做的最后一个活动必然属于“监控”,这一特征在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七个管理中比较明显。逻辑分析三:鉴于以上的两点分析可以梳理每个管理中各个活动在管理过程中的隶属关系和位置关系。

四、实例验证

以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的整体管理和时间管理为例,采用以上逻辑分析判断各个活动存在的时间点。

(一)整体管理

整体管理共有七个活动,以1~7的数据按顺序标识。由前述分析已经知道了“项目章程”“初步范围说明书”“项目收尾”三个活动处于启动和收尾环节,得到表2。此时只剩下活动4和活动5,根据表格特征抽取可知,整体管理项目经理在五个时间段都有活动。所以活动4和活动5至少有一个活动属于执行列,简单看一下4和5的名称,5是“监控项目工作”,自然属于监控列,因而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二)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是项目管理中三大核心管理之一,很多项目经理均以按时完成项目作为最大的挑战。时间管理共涉及6个活动,以1~6的数据按顺序标识,由逻辑分析二的内容和启动和收尾环节均无活动两点可知,活动1和活动6分别位于计划和控制两列,如表5所示(以X代表活动为空)。大体浏览时间管理包含的6个活动,其中活动5为“时间管理计划”,自然属于计划的范畴,那么5活动之前的活动2、活动3、活动4三项也必然属于计划范畴,得到逻辑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五、结论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具有内容广、关系复杂、融合多的课程特点,因而梳理和把握课程特点、课程内容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之一。论文从课程中有关项目管理的管理—过程知识图谱出发,分析了表格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并基于此找出了管理与过程内涵的几种逻辑关系。最后从逻辑关系出发,探讨了项目管理中44个活动在表格中所处的位置。论文的研究,可以说是这门科学“教与学”方法探讨的一块敲门石,从知识图谱尝试课程内容的记忆方法。论文一方面总结了项目管理中各个知识点的基本结构和整体框架,另一方面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项目管理的知识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思路。当然项目管理的教学和学习中还有诸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内容,例如,如何将九大管理的内容串成一条线,构架一体化、标准化、模块化的知识结构;如何深刻地挖掘表1背后隐含的九大管理、五大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使理论知识同步于项目管理实践,如何用理论规范和指导实践,这些都是作者后期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崔春生.“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中定量化方法的作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9):93-96.

[2]谢刚,李文鹣.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探讨———以本科IT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4):31-32.

[3]苏亚丽.IT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及其活力的增强[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31(5):64-68.

[4]李长云,田世海,姚锋敏,马树东.“IT项目管理”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7):100-101.

[5]龙琼.《IT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时代经贸,2014(11).

[6]韩万江,张笑燕,陆天波,孙艺.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初探———以“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11):38-42.

[7]韩万江,张笑燕,陆天波,孙艺.基于混合式教学的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建设[J].大学教育,2015(10):161-162.

篇11

一、本科生科研平台的构建

1、加强制度建设,保障本科生科研活动有序开展

为了有序地推进各类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学校自1998年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以来,一直注重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规范化管理,并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如:“浙江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管理暂行办法”、“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浙江大学‘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浙江大学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若干规定”、“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奖励暂行办法”等,成立各种学生科研项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各类项目的管理与组织机构、立项与实施程序、成绩和学分认定管理等,使得各类学生科研和创新活动更为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为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本科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2、拓展项目途径,扩大本科生科研活动参与面

学校不断加大本科生科研专项经费投入,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大学生科研训练途径,初步形成了国家、省、学校和学院四级学生科研实践创新体系。其中学校层面开展的校、院二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于1998年首次设立,立项数逐年增加,近两年来学校和学院每年投入经费200多万元,SRTP立项每年均在2 000项以上,参与SRTP的学生人数占同年级学生的70%-80%。2006年,我校成为全国10所首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高校之一,有63个由学生自主申请的项目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参加学生近200人。2006年,有42个学生科研项目获得首批浙江省“新苗人才培养计划”立项资助。据统计,2006年校院二级SRTP项目立项2021项,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含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学生科研立项159项。同时,学校还积极拓展学科竞赛种类和参赛层次,目前开展的学科竞赛有: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结构设计、程序设计、机器人、创业计划、电子商务、多媒体作品、财会信息化、演讲比赛、英语演讲、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广告艺术和智能汽车竞赛等15个各级学科竞赛,其中多个学科竞赛项目已发展到省级、国家级和国际性竞赛,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多,2006年达3000多人次。

3、加强硬件建设,创造本科生科研活动良好环境和条件

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科研环境。为此,学校积极规划和组织建设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硬件环境,从导向和投入上支持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基地、实践基地、学科竞赛基地和教学实验室建设。投入3000万元用于校内实践教学和学科竞赛基地建设,促进校内实践基地由单一的教学基地向综合性、创新型、多功能的本科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发展;结合世行贷款项目实施和新校区建设,投资2亿多元在紫金港校区建设了十多个以本科实验教学为主的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和五个公共教学服务体系;积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逐步实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创新实验室向学生全天候开放。通过近几年的建设,我校共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和课程基地14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230余个,校内大学生实践创新教育基地1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本科教学实验室40余个,为本科生广泛开展科研训练等活动,培养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硬件支撑条件。

4、改革教学方法,创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

在“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积极推进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校在2002年制定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修订学籍管理条例时明确规定,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通过参加各类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发表学术成果等方式获得4个第二课堂学分方能毕业。同时,为促进学生更快地了解研究、高效地进行研究,全校95%以上的专业开设了研究型、讨论型等能力培养课程。还开设了由各学科专业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学名师和教授担任主讲的新生研讨课和学科导论课程,该类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思维、学习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初步训练,使本科学生更好地了解各学科专业以及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2006年共计开设学科导论课367门次,新生研讨课34门,选课学生分别为71268人次、519人次。在本科实验教学中,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研究探索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研究性实验在实验课程中的比例,积极营造良好的本科生科研创新环境。在世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资助下建设的生物、物理、电工电子、机械4个基础实验中心构建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和研究实验组成的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各基础实验中心的基础实验项目更新率分别达到87%、77%、84%、72%;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开设多个平行实验,不仅让学生在课程开设的多个平行实验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还鼓励学生对同一实验提出不同的实验路线、方法,提倡学生自带实验和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到实验室去具体实施自己的设计思想,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5、制定激励政策,促进学生科研活动可持续发展

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广大学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参与。为此,学校制定奖励政策,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在各类项目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对各类人员的奖励政策:对学生的奖励包括学分奖励、 成果奖励、获奖奖励、科研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论文)、优先推荐免试研究生奖励等;对教师的奖励包括指导项目立项津贴奖励、指导获奖奖励、指导获得成果奖励、考核津贴奖励等:对项目管理人员也视其业绩分别给予适当奖励。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进一步保障了学生科研项目和创新训练的良好开展和高质量的完成。2006年浙江大学以学科竞赛成绩优异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的本科生共计63人,其中47人最终确定为07届免试研究生:2006年学校对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的奖励津贴达50万元。

二、本科生科研活动取得的成效

1、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培养能力的平台

学校充分利用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资源丰富、师资科研力量雄厚等综合优势,初步构建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建立了以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为主体的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活动平台。在此平台中,学生可以自主提出科研项目,也可以通过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研究,或组织团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等形式参与科研训练和创新活动,有效地推动了学生的研究性、交流性、搜索性学习,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需求,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各级各类学生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本科学生中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氛围,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如参与SRTP的学生人数从1998年第一期的156人增长到2006年第九期的近6 000人次,每年寒暑假都有数千名本科生继续在实验室和科教实践基地开展科研活动;各类学科竞赛的参加学生人数也从1999年的348人次迅速扩大到2006年的3000多人次。根据对SRTP实施效果调查,学生的科研素质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查阅文献资料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得到了显著提高。

3、学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篇12

一、大学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掌握和应用知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研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相比,研究性教学具有以下特点[1]。

二、“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践

1.“项目管理”课程的主要特点及其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意义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科交叉及应用广泛的课程,涉及管理学、技术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财务金融、采购供应以及法律、环境和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包括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等9大跨学科知识体系。因此,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与综合性。从“项目管理”课程的这一特点可知,现实的项目管理世界具有众多的纷繁复杂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各行各业具有各种各样实际的项目管理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项目管理”课程的学习,不仅要学习有关事实和概念的陈述性知识(what)的知识,而且强调对有关技能和方法的程序性知识(how)和有关自我认知及策略的元认知知识的学习,注重“项目管理”课程合理知识结构的建构和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项目管理”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不仅是对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的具体实践,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全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其它课程教学效果和实践环节顺利开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和探索

(1)确立通过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项目管理”课程的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较好地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要提高其个人自我发展与团队合作创新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综合运用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论、方法及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丰富情感,培养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创新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树立团队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以期做到“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

(2)精选和应用以问题为导向、规范先进和新颖的教学内容。由于“项目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科交叉及应用广泛的特点,而且项目管理过程本身具有独特性和环境的不确定性,确实存在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因此,在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时,主张以如何解决在现实的项目管理各个环节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为导向,与时俱进,精选和应用国内外项目管理规范先进的教材和新颖切实的案例与教学资源,开阔其项目管理的视野,启迪其项目管理的创新意识,以期促使学生在构建其对于项目管理的知识和方法体系,以及对实际项目管理问题的思考、讨论和解决过程中不断地塑造自我发展和创新的优良品质。

(3)精心构建和实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基于研究性教学的内涵和特点,为达到“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目标,实现教师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研究性学习,我们着重从课前、课中、 课后及激励机制四个环节与教师和学生两条主线具体构建“项目管理”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2-5]。

1)在课前环节,教师要努力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选用高质量的教材,需查阅大量的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研究文献和资料,以增加课堂讲课内容的信息量,精心备课。同时,教师自己要做好项目管理专业研究,洞悉学科前沿,进行长期的科研和教学积累和准备。对于学生而言,主要是课程预习、相关基础知识的复习等课前准备工作。

2)在课中环节,教师要进行有研究启发性的讲课和组织课堂问题研讨。除了应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进行引导式、启发式的案例分析,还注重探究式、对话式、参与式的问题探讨式教学,注重项目管理前沿知识和现实情况的介绍,引导学生对项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努力解决。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呈现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至关重要。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是激发学生智慧潜能、学会发现、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策略,为学生解决其它问题提供了借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在适当时机向学生展示自己与课程相关的科研成果和研究经历,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对学生来说,则主要是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分享成果。

为了使研究性教学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对教师和学生建立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于教师而言, 研究性教学相对传统教学, 对教师专业水平和授课能力要求较高,工作量较大,因此学校要有一套鼓励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激励机制,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鼓励。对于学生而言,要改变过去以期末卷面成绩确定课程成绩的评价体系,不再以期末一考定高低,学生成绩的评定不仅要考虑其课程结束时的卷面考试成绩,还要加大权重去综合考虑学生课堂的参与表现情况、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课题报告)的成绩。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成绩的高低,不仅要学好书本上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勤于思考,自主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对于教师而言,要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就要综合考虑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以及通过课程研究性教学对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创新意识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4)创建以学生自我发展为中心、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开放性的教学环境。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一些内容没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展开,因此,为了有效地拓展课外学习、研究和交流的空间,我们充分重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教学课件、电子教材、实用软件、网络资料查询、网上练习、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试题等外部资源,并通过网络进行师生交流和问题探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学生课外研究交流提供了平台。由此,使研究性教学走出教室,突破教材,进而增强其开放性。基于网络环境的“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活动方式及其组织形式见图3。此外,我们还将“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和研究拓展到项目管理技能训练、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以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学生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等教学和实践环节之中,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过程中,主动应用“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而自我完善和发展。

图3 “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

活动方式及其组织形式三、“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效果及其存在问题

1 效果

经过近几年“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培养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许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现实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管理问题,并撰写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他们还积极参加校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校级科研创新项目;有的学生还积极踊跃地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委员会举办的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举办的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共青团江苏省委、省科技协会等举办的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省文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等国家级、省部级的各类竞赛活动,并获得了许多的奖励。

2 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自主性参差不齐。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自主性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强,勤于思考,认真钻研,很快融入到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中。不仅课堂上活跃,积极主动参与问题的分析和讨论,而且能够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出色地完成课程论文。但有的学生更习惯于接受填鸭式的教学,对独立思考和研究问题缺乏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性较差,对于开展课题研究以及课程论文的完成敷衍了事。

(2)学生的理论素养与研究性教学的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尽管学生先前大多学习过“管理运筹学”、“技术经济学”,对“项目管理”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了一些了解。但一些学生的理论基础不够扎实,运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项目管理问题的能力有时难以适应研究性教学的需要。此外,由于本科生前期知识储备不足,特别是缺乏科学研究系统性的训练,科学研究过程中观点归纳和规范写作的基础性训练欠缺,导致课题研究和课程论文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学生提交的课程论文逻辑推理较差,思想深度不够,形式不规范,内容不充分。

(3)研究性教学的手段和目标与系统化的教学要求之间可能产生错位。研究性教学较为强调某些知识点的深入剖析和探讨,常采用专题讨论、案例教学等手段,围绕某些重要知识点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往往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6];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研究性质的内容,比如项目管理前沿问题介绍、一些研究成果的介绍、课程论文汇报等,占用了原有计划的上课时间,使得教学课时分配较为紧张。因此,成功开展“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必须在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基础上突出重要知识点的研究性、合理分配教学学时。

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性、学科交叉及应用广泛的课程。遵循研究性教学的特点和主要思想,以“项目管理”课程的主要特点为依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精选、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教学环境的创建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项目管理”课程研究性教学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掌握研究方法,培养研究精神,激励研究热情。由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具有主动性、探索性,其问题的解决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在研究过程中经验的积累会有助于学生解决更深、更难的问题,这样的良性循环会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甘大力.工商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煤炭高等教育,2010,增刊:30-34.

[2] 吴智宏,彭斌贝[HT6][SX)],石金和.工商管理专业房地产方向主干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与策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33-136.

[3] 赵洪江,马永开.投资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构建及存在的问题[J].现代教育技术, 2010年专刊: 48-50.

[4] 李敏,陈兴文,张俊星.信息处理系列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 2010,(8):80-82.

[5] 张斌.会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理论框架与经验证据[J].教育与现代化,2010 ,(6):45-48.

[6] 马风华.研究性教学方法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01-102.

Practice and Thinking o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f “Project Management”GAN Da-li

篇13

毕业设计是学生继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之后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抓好这个环节对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培养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感情,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及事业心,形成较强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毕业设计中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选题。选题对毕业设计实施时所进行的调研、实验、设计(论文)撰写等后续工作具有引导作用。恰当的选题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前提,它对毕业设计质量有直接的影响。高质量的课题能有针对性地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有利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理论广度较大和知识体系面宽的专业特点为毕业设计选题提供了灵活的空间,同时也使学生眼花缭乱,茫然不知所措,给定题带来较大难度。另外,学生存在既有认识深度、理论深度和毕业去向的差异,这对毕业设计课题选择提出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个性化要求。[2]如何恰当、高质量的选题,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项考验。本文拟根据有关文件对毕业设计的原则要求,吸取教学同仁的经验,结合笔者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实践体会,从选题的内容、深度和工作量这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见解。

选题工作首先是一项给目标定位的工作。这里所说的目标定位是指对选题所涉及的内容、深度和工程量的目标定位,即选题所涉及的内容、深度和工作量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或标准。从选题到定题的过程,也就是确立选题内容、深度、工作量的目标的过程。明确的目标能为学生毕业设计后续工作的实施指明方向。

一、选题内容的定位

在毕业设计课题选择时,首先应考虑课题的理论研究方向、范围和背景材料,即需要对研究方向、范围和背景材料进行恰当定位。

在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研究方向定位上,宜按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论模块进行选择。工程管理是交叉学科,所研究的理论领域和对应的知识体系内容非常广泛。在理论研究领域方面,现代工程管理理论可分为3个模块,即工程投资决策管理理论模块、工程交易管理理论模块和工程项目管理理论模块。[3]在实际选题时,学生应根据自己对上述理论模块掌握的程度、毕业去向等因素选择其中的一个模块作为研究的大方向。有的学者提出了以本专业的四个平台知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选题的方向。[4]事实上,这四个平台知识只是工具性知识,是为进行工程管理理论研究及应用提供管理工具与技术,不宜作为毕业设计的理论研究方向。

选题内容范围宜小不宜大,即选题时要尽量选择其内容范围较小的课题。由于教学计划中提供给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不长,故不可能完成较复杂的大课题。论文的价值不在于课题的大小,而在于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在校学生,其经验和学识都有限,很难驾驭较大的课题。因此,学士论文适宜于选择较小的课题,这样方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论文的撰写。[5]在实际操作中,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宜立足于某一理论领域中专项理论的研究及相应的管理工具与技术的应用,以专项理论为研究的突破口,结合相应的管理工具与技术,集中精力解决工程中的某一专项管理问题 。对过去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检查显示,毕业设计选题为领域型课题研究的论文,如“**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等,其内容空洞、雷同,抄袭、数据造假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专注于专项理论研究的论文如“**工程质量管理计划”、“**工程成本管理计划”等,构架与层次都基本清晰,内容都比较完整,管理工具与技术的应用都比较得当,也鲜有雷同、抄袭和数据造假的情形,完成的质量明显优于领域性课题。

选题背景材料应立足真实工程材料。“毕业设计(论文)应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选题的内容、深度和工作量均符合本科专业培养的要求”。这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评估文件》(2009版)中对毕业设计(论文)所提四条评估标准中的第一条,该标准首先强调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工程管理其实质是管理工程,毕业设计作为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核心目标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模拟性的)实际工程的管理问题。要做到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的结合,首先要做到毕业设计选题要有真实的工程背景资料。真实的工程背景资料可以是一份完整的施工图、一份商住用地拍卖文件、一份施工承包合同等。我们从2010年起,在设计任务书中就明确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必须以真实工程为背景资料,并且各不相同,背景资料还应成为毕业设计文件的一部分存档。单凭学生的能力,很多学生难于找到真实适用的工程资料,为解决这一难题,学院每年通过与市施工图审查中心、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咨询企业等单位联合,收集了大量的施工图、项目开发规划等原始工程文件或复印件,供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兴趣和未来的工作需要综合选定。实践表明,与以往的选题相比,从实际工程背景资料中选题,能加快学生定题的步伐,让选题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另外,真实的背景资料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研究的动力,完成的毕业设计效果较好。

二、选题深度的定位

在[1]中,作者将毕业设计课题类型分为三种:基础理论研究与探索型课题、工程实践型课题和常规模拟题。事实上,这说的是一个选题深度的问题。这里说的深度,是指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选题的深度可概况为研究型题型、应用型题型。

工程管理本科毕业设计宜选用应用型题型。本科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一个学习和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创造环节,并不要求论文非要有创见性、有发明或发现不可,因此,毕业设计最重要的目的是解决理论的应用问题。对于工程管理理论的应用问题,现有的工程管理规范和很多专业书籍都提供了程序化的工程思路、管理工具与技术,如《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PMBOK指南》等,如果学生毕业设计是参考上述资料,结合四年来所学的相关理论,再针对具体的工程项目进行必要的调研、计算、分析,较高质量地完成专项理论的研究及相应管理工具与技术的应用是不成问题的。

三、选题工作量的定位

很多大学或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任务书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字数给出一个下限限制,其出发点是以一定的字数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区,也容易造成学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即字数越多,质量越高,盲目追求论文字数而忽略论文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严肃性,导致设计论文冗长,篇幅过大,无效的内容和相关性不强的东西太多。

工作量与选题内容范围、选题深度关联密切,选题范围大,工作量必然大;选题深度深,工作量也会增加。因此,对毕业设计规定一个字数的限值是缺乏依据的。毕业设计的工作量应以设计论文的系统性、完整性为基准,而不是字数。

要控制学生设计论文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就必须要求学生做好设计论文内容的层次构架,内容层次构架至少要有二级及以上的分解目录。也就是在定题的基础上,学生下一步的任务是要形成比较完整的设计论述思路和工作思路。

以某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工程的进度管理计划”为例,该论文内容的一级分解可以是:进度计划的目标及依据、网络计划或横道图计划、进度控制等;其中“进度计划的目标及依据”的二级分解可以是:工程项目总进度目标、子项目进度目标、年度目标等;“网络计划或横道图计划”的二级分解可以是:工程工作分解、工作顺序排序、工作量估算、资源需求估算、工作时间估算、绘制网络计划图或横道图、编制资源需要量及供应平衡表等;“进度控制”的二级分解可以是:进度检查计划、偏差分析与纠偏措施、计划调整措施、进度报表等,如下图。

通过设计内容的层次构架,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层次构架理清研究的思路;其次,能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后续工作指明方向,有利于学生论文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另外,教师通过指导与审定学生的论文构架,以论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准则,学生论文的工作量也就基本定型了。

要做好设计内容的层次构架,必要的环节是做好开题报告。学生通过编写开题报告对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进行系统地层次构架,通过这种层次构架形成设计论文写作的基本骨架。

四、结语

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选题,其落脚点都是选题的内容、深度和工作量的定位问题。在内容的定位上,应遵循从管理领域至专项管理的思路进行,并立足于实际工程背景资料;在深度的定位上,应以实践应用型为主;在工作量的定位上,要抛开字数的限制,要以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和严肃性为准绳。编制开题报告也应是本科毕业设计选题的重要环节。对毕业设计内容、深度和工作量的定位工作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应有机统一于毕业选题工作中。要做到内容恰当、深度适中、工作量与内容深度相匹配,这是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的核心所在、目的所在。

[ 参 考 文 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