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描写美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我毕业实习前,老师给我们放一组幻灯片,感触很深的是:片中有一组上课时的学生习作,约十几张。第一张是副非常写实的水粉风景,然后逐渐过渡到色彩和形的分离,到最后一张已经面目全非,成为其它的系列作业。从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其教学的科学性,他们通过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教材,把笼统的、复杂的、虚的艺术问题分解为一连串较简单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课程,每个单元都有具体明确的目的要求,学生在学校学完这些课程以后,能较好地掌握习作的基本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没有明确地把素描这门复杂的课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单元,把构成素描的各种因素单抽出来,并设计相应的作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教师和学生能逐一解决。我们现在的素描教学,虽然也是按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的,但课程基本上是按所画对象的简与繁、易与难进行设置。
当然,现在有不少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教学中采用了分解难题的办法。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一年级还是二年级,学生都是在教室里照着书画,让学生照着画时去“悟”。悟性高的学生,遇到了好老师,可能也没有能掌握最基本的要领。再不就是只讲哪儿长、哪儿短、哪儿亮、哪儿暗,弄得学生不知所措。从一开始就用全因素的标准要求学生,而没让他们象学徒那样从每一具基本的技法性问题入手,从每一个最简单的要求做起。
有一句老话“先学会走,再学跑”。但我们的教材教学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永远只会“走”,只会跟着老师画,被动临摹;而学生又性急,一开始就想“跑”。我们的教学技法,应该让学生“走”的时候想到“跑”,为了“跑”得更快而学会一步一步的“走”。要目的明确,分阶段逐步达到。
另外,在绘画色彩教学教材的相当范围内,还继续着师傅带徒弟的作风。这有好的一面,就是说老师的风范及对艺术探索之精神会无形中传给学生。也有不好的一面,由于教师的知识量及艺术趣味的限度,容易使学生思路狭隘,不利于学生发展。
所以,我们的色彩教学,应该怎样教,才能更有利于教学,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为他们走向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的确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我在多年教学工作中,时常反思以往的学习,并认真学习了当今色彩教学的动向,待静下来后,却感到一片茫然。现在的教学与几年前的老师教学相比,并没有什么变化。当然,我认为并非变就好,不变就不好。只是觉得,目前,在中师色彩教材中存在随意谈谈形象、明暗、冷暖等,仅从词义上简单讲讲,却不去研究色彩自身的客观规律的现象。而在我国艺术蓬勃发展,众多思潮循环往复的今天,就更难得有谁系统谈谈色彩规律及教学问题了。
省师范科成立了美术课改中心组,以写实或抽象等面貌特点相互区别,但是不管做什么,在对色彩的认识与处理原则上,却都是有共同规律的。而我们是不是引导学生去研究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现在,一些教师对学生色彩教学做了一些改革,比如,上学生参与课题布置,专门学习色彩构成等等,但这还远不能令人满意。因为构成规律是从规律当中提出的规律,普遍性过强,个性不足,未免有些远离自然,略有生硬之感。如果放任学生自己安排课题,只重个性,又觉得有些草率。参与本身虽然可以刺激学生作画的主动性,但学生仅仅是画了一张自己认为有趣的画,并没有在课题中发现,理解和系统地解决什么。这又过于自由,失去了教学的严谨性。我们不能仅仅把学生培养成照虎画虎,照猫画猫,或是东抹西抹,似乎就是前卫,别的什么也不学不管的人。这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只会助长学生的惰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对各种风格与表现方法的探求精神。我想,如果让学生的才华得到真正的自由发展,真正地把他们的创造力激发出来,就必须引导他们走一条科学、严谨的治学之路。为今后走上美术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暂时抛开学校教学不谈,回顾一下以往的大师们没有哪一个不是认真研究自然,从自然中发现规律,并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充分体现的。文艺复兴盛期时大师达,芬奇就是认真研究了15世纪大师的色彩与构图之后,一改以往的线性透视中所追求的用平面来排列,而用以中心点出发的透视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焦点透视法。在色彩上也改变了以往平板、单纯的色相对比,而把明暗对比的全部色域引入他的作品中。如在《岩洞圣母》与《施洗者约翰》等作品中,都是从明暗处理的角度抑制了色彩的对比效果,突出了明暗效果,从而扩展了明度领域。这个巧妙变异的技巧,成了今天的明暗对比法。由此可见,历代的大师没有哪一个不认真研究前辈大师及艺术规律的。正是由于他们的苦心经营,人类的文化艺术史才有了今天的背景,给艺术研究与发展创造了各种可能性。这也是我们今天要加以研究,加以继承与发展的东西。
色彩教育,应该从学习那天起,就让受教育者认识艺术规律及自然规律,并在科学、系统的指导下,对色彩学的系列问题进行认真练习。教师的责任则是系统、明晰地引导学生研究训练这些课题。从而使他们通过对色彩的学习,领悟色彩艺术的真谛。可是在中师的色彩教材中,欠缺系统的理论,教师多凭自身的经验(有的是不合格的经验)来教学,因此,教学的效果并不那么理想。
色彩教学,应该着重训练色彩自身的艺术规律,把色彩系列对比及美学理论等课题逐个加以解决,在色彩对比的课题中,我们是否可以从色相对比与绘画的角度开始研究呢?
篇2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的提出,兴趣是美术学习的源动力。应将美术教学的特色充分发挥,课程的设置讲授都应该适应学生的现有的知识体系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转化成一生不变的爱好。
一、构筑教师的独特人格力量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一般来说,人格是包括性格、气质、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的价值取向等方面。教师独特的人格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力量,在教学中能发挥独特的功效。教师的人格能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日后的心理发展,成绩提高很大程度都受此影响。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 一名美术老师拥有高尚人格,他在美术的教学过程中个人魅力悄然散发,学生的人格正处在形成阶段,老师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的影响巨大,学生喜欢美术老师,美术老师上的美术课程学生也就自然喜欢,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很快的激发出来。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激发与保持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成功的美术教育,不仅取决于学生对美术课是否感兴趣、教师是否拥有高超的教学水平,师生之间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是否成功。教育是教师将浓浓的爱播撒到学生的心灵,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教师是博爱的、无私的、奉献的。对学生来说,声色俱厉的训斥、喋喋不休的敦促,远不如老师慈爱的眼神、正确的引导。老师在满足学生知识需求的同时得到了老师对他们关爱、尊重、认可。学生的人格得到尊重,自身的价值能更好体系,学生在集体中能更好的与大家相处,对集体的归属感更加的强烈、形成一个人人奋发向上的集体氛围。师生间像朋友一样个沟通交流、老师和学生间没有隔阂、老师用爱感化学生产生了很强的亲和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自然的孕育于了。美术教学教学活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传统教学,教师的目标重心是熏陶学生、增强学生美术学习的综合素质、提升美术绘画技能。学生则是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增强美术修养,形成独立的美术鉴赏绘画能力,学好基本功为日后工作打下基础。美术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形象、变成引导者合作者,教学的组织者。美术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讨论探索美术问题,启发学生,让他们养成自主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主性。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激发与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篇3
二是教师指导问题。美术特长生中有一部分美术专业能力相当强,但文化课相当弱。还有一部分并没有美术基础,只是基于高考容易,才学美术,所以,他们在日常的学习中表现出对文化课的不热情,求知欲望不够强烈。学生层次不一造成了作文教学的难度。而受传统写作教学观念的影响,美术特长生的写作指导停留在没根据学情,写作体系混乱的现状。有的语文老师一种高度讲到底,省事固然省事,但缺乏针对性,导致收效甚微;有的语文老师想尽办法,又提不起美术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也就望而却步了;有的语文老师甚至根本不讲写作方法,好不容易有了两节课的时间,抓紧留题目,让学生速写、速交,然后速评,更是伤害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三是学生实践问题。不喜欢作文的学生大致可分三类:一是“无话可说”型,因缺少写作的素材,没什么东西可写;二是“词不达意”型,因缺少系统的写作指导,和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不知道怎么写;三是“饱受伤害”型,因缺少正确及时的评价,以至于在下一次作文时就提不起兴趣。也就是说,学生生活经历简单、课余生活不丰富、阅读面有限、教师的作文指导方法欠佳、评价不当等,都制约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那么,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如何快速提升美术特长生的作文水平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指导,巧妙对接专业学习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发挥文体优势,积累美的素材。
高考作文有一个很重要的评判标准,那就是“叙身边事,说平常理”。部分语文教师认为写议论文更保险,并把这种观念施加给了学生,其实不然。高考作文是不存在文体歧视的。美术特长生大可以发挥自己善写记叙文的优势。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生活、熟悉的环境,也有建立在自己生活环境上的或喜或悲的心情故事,这些就可以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因此,美术特长生大可以抒写自己专业学习生涯的酸甜苦辣。越是真实的东西越感人,从这点来说,美术特长生将自己专业学习的感受和思考入文,既得心应手,又真实感人,更彰显个性。如:
我们背着画板游走在人群边缘
校园似乎总把我们排除在外但我们懂得自己的方向
还记得第一次为了艺术踏上火车心里是如何的不安
即使是下雨天下雪天也挡不住艺术考场的热闹非凡
我们回到学校坐在教室摸着半年没有摸过的课本
我们害怕我们想哭可是我们只剩努力奋斗了
我们相信太阳还会升起在明天
二是打造语言优势,进行美的描写。
美术特长生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艺术作品。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与评价,既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更训练表达能力,可以达到专业、作文同步发展的效果。尤其是美术作品涉及到对光影、色彩、形体等的描绘,鉴赏久了,功夫深了,对学生在作文中进行各种美的描写大有裨益。如:仿佛还有水草的摇动。在一片涌动的深绿中,不同颜色的莲花,正在悄悄地开放,显得格外娇艳而矜持。光线在画面上翩翩起舞,睡莲在漫无目的地向上飘荡。水的色彩和浓度呈现出田园诗般的宁静,神话般的迷离。面对着这幅画,我在那一刻竟有悬身于怪异水世界上空的感觉,看着白云的倒影在睡莲巨叶间的水面滑过。
篇4
二、对教材中的优美句子或文段进行摘抄或诵读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者根据学生特点精心挑选的。让学生每学一课即自行挑选背诵一些优美语句或段落,并按不同的体裁进行分类整理摘抄。
学习说明文,重在积累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如,学《苏州园林》积累:1、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打比方,作比较) 2、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一景。(引用)
学习议论文,重在积累文中的事例及名言。如,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积累:美国实业家罗兰布歇内尔在1971年的一天,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有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文中还有德国发明家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可以积累。
学习记叙文、小说,重在积累文中的环境描写句及画龙点睛的议论句。如,学鲁迅的《故乡》,积累: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2、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学习议论文,重在积累文中的议论句。
学习诗词,重在积累文中名句。如,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积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学李清照的《醉花阴》积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学习文言文,重在积累文中名句及事例。如,学诸葛亮的《出师表》积累: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长期对各种文体的语句或段落进行积累,既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学会各种文体的写作,更能让学生汲取中外文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利用学生手中的资料书,积累素材
学生手中的语文资料书中的仿写、改写、选词填写及现代文阅读文段,都为学生积累优美文句提供了好的基地。可引导学生采用“题海撷珠“的方式进行收集,日积月累,定会收获不小。
1、仿写题选摘。例如,请按照例句的句式写一句话。例句:友谊是酷暑里的浓阴,为你挡住似火的骄阳。仿句:友谊是严冬里的炭火,为你驱走逼人的寒气。友谊是雾海中的航标灯,为你指明航行的方向。
篇5
一、“写”的词义辨析
在对“写”的含义考证方面,大型的字词典做的都比较充分,例如《汉语大词典》中“写”就有十六种注释:
1.发三声的“写”有12种注释
“①移置;输送。②倾吐,发抒。③舒畅,喜悦。④尽,竭。⑤仿效,模仿。⑥用模型浇铸。⑦摹画,绘画。⑧映照。⑨描写。⑩抄写,书写。⑧写作,创作。⑩立约租赁。”
2.发四声的“写”有4种注释
“①倾泻。②疏泄。③通‘卸’。④泄漏,泄露。”
对以上词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十几种含义可以进一步的概括:
1.三声“写”的②注释和四声“写”的①②注释(下文序号后省略“注释”两字)指的是思想情感或物质的抒发和导引;三声“写”的①和四声“写”的③④是指某种物质或信息的移动。这两部分可进一步概括为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以这一含义去比照“写”的其它含义又会发现三声“写”的⑥⑧是这种含义在具体境况下的体现,④则强调这种含义所指的运动的范围和程度。
2,三声“写”的⑦和⑨可以概括表述为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⑤是这种行为和方式殊的一种。
3.三声“写”的⑩、⑩都是以书写文字为基本动作,从这一角度看似乎可以将这两种含义作为三声“写”⑩的引申义来看待。笔者目前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史料证实是否存在这种引申,但这三种含义确实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经过以上整理,笔者认为“写”一般具有如下所指:
(1)指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有倾吐发抒、移动、泄漏、疏泄等含义。
(2)指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包括描写、绘画、模仿等。
(3)指书写文字的行为和方式以及由此引申出的行为和方式。如抄写、书写、写作、立约租赁等。
二、.‘写”与‘.描”‘.画”等类似字词的比较
在美术理论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与“写”有相近含义的字词。例如不只是“写”,还有“描”、“画”、“作”等字都可以与“字”和“画”组成词语,表达与“写字”、“绘画”类似的意思。单独看这几个字的含义并不能将它们与“写”明显区分开,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这几个类似字词的比较来进一步确定“写”的内涵和外延。
先来比较一下“描”和“写”。“描”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描画、摹写”,在《辞海》中指“依样摹写或绘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照底样画(多指用薄纸蒙在底样上画)……②在原来颜色淡或需要改正的地方重复地涂抹”。常用的由“描”组成的词语有:“[描朱〕亦称‘描红’……在一种印有红色楷字的习字纸上摹写……比喻模仿。……〔描花〕依照花样描摹。……〔描画]②夸张地叙述;形象地叙述。……〔描诗]谓诗作无创造性,依傍、承袭古人。”
对以上解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描”虽然也有写和画的成分,但众多的字词解释大都有“摹”的意思,即.‘照着样子写或画”,还有“重复地涂抹”的一层含义。我们由此可以判断出“描”的含义侧重于形象的模仿、重复,且允许修补改正。这一过程中由于有原始参照的限制而显得拘谨且缺乏创造。与之相比,“写”的倾吐、倾泻、疏泻等含义更有一种富于运动感的多变的创造性意味,且由于倾吐内容的不可重复而具有不可重复性。
“画”在《辞海》中解释为“绘,作出图形。在其它词典中的解释也比较一致,显示出比较单纯明确的含义。它比“写”甚至比“描”更强调形象性,更不计较过程而只追求“图形”结果的出现。由于“画”没有像“写”的倾吐、描写等携带情感和意识内容的含义,使得“写”与之相比较更富于情感和精神性而较少工匠式的制作感。
“作书”和“作画”中的“作”有写和画的意思,但更偏重于对这两种过程的抽象表述。相较而言,“写”显得更加具体化而具有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在与“描”、“画”等类似词语的比较中,“写”相对而言具有情感性、不可重复性、创造性、多变性和可操作的运动感,但形象性不及“画”,理论的概括性不如“作”,严谨性不如“描”。
三、书法和绘画中与“写”有关的常用术语辨析
书法中与“写”有关的词语很多,如临写、写红、写字、摹写等等。经过上两节的分析,我们应该比较容易地区分出各个“写”具体的含义,其中,笔者希望通过对“写字”的分析,再次强调“写”的特征。
“写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语,很多人把所有徒手呈现字的方式都称为“写字”。这种用法在日常生活中未尝不可,但其实“写字”一词有它比较确定的含义。除了“写字”外,还有“描字”和“画字”的说法,比较一下它们三个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写”的特点。
“描字”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描成的字。指做作不自然的书法。结合(二)中提到的修改涂抹的含义,我们可以判断出对文字形态的描摹严格来说不应称为“写字”。如果是像建筑工人在墙上写标语一样,先画出字的外轮廓再刷卜颜色,这种情况应该叫“画字”。这种字只是一种有文字形态的图案,而非思想情感抒发的结果。“写字”正好与之相反,字是思想情感的“迹化”,字的内容和形态意味如果与写字的人要倾吐的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及时的联系,那么这种作字的过程用“写字”来表述就不是很恰当。
“写”在绘画术语中也非常常见,如写意、写生、写实、写真、写形、写神、写景、写照等等。这些词中“写”的含义不尽相同,不可一概而论。现选择其中几个具体分析一下。
“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纵放一类的画法,与‘工笔’对称。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故名。笔者认为,在写意一词中“写”同时具有(一)中归纳出的三种含义,这三种含义分别对应“写”的不同方面:以类似文字书写的技巧和方法描绘意象或物象,并通过这一过程和产生的结果倾吐抒发思想情感。新晨
“直接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此处“写”的词义主要集中于(一)中归纳出的第二种,有描绘的意思。第一和第三种词义的成分多寡不定。
“写实”指“真实地描绘事物。此处的“写”也应是第二种含义,即描绘。一般不具有“写”的第三种含义。
篇6
一、“写”的词义辨析
在对“写”的含义考证方面,大型的字词典做的都比较充分,例如《汉语大词典》中“写”就有十六种注释:
1.发三声的“写”有12种注释
“①移置;输送。②倾吐,发抒。③舒畅,喜悦。④尽,竭。⑤仿效,模仿。⑥用模型浇铸。⑦摹画,绘画。⑧映照。⑨描写。⑩抄写,书写。⑧写作,创作。⑩立约租赁。”
2.发四声的“写”有4种注释
“①倾泻。②疏泄。③通‘卸’。④泄漏,泄露。”
对以上词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十几种含义可以进一步的概括:
1.三声“写”的②注释和四声“写”的①②注释(下文序号后省略“注释”两字)指的是思想情感或物质的抒发和导引;三声“写”的①和四声“写”的③④是指某种物质或信息的移动。这两部分可进一步概括为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以这一含义去比照“写”的其它含义又会发现三声“写”的⑥⑧是这种含义在具体境况下的体现,④则强调这种含义所指的运动的范围和程度。
2,三声“写”的⑦和⑨可以概括表述为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⑤是这种行为和方式殊的一种。
3.三声“写”的⑩、⑩都是以书写文字为基本动作,从这一角度看似乎可以将这两种含义作为三声“写”⑩的引申义来看待。笔者目前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史料证实是否存在这种引申,但这三种含义确实有比较紧密的联系。
经过以上整理,笔者认为“写”一般具有如下所指:
(1)指某种主客观存在向另一种存在的运动或变化。有倾吐发抒、移动、泄漏、疏泄等含义。
(2)指将某种主客观事物的状态或变化用文字或形象呈现出来的行为和方式。包括描写、绘画、模仿等。
(3)指书写文字的行为和方式以及由此引申出的行为和方式。如抄写、书写、写作、立约租赁等。
二、.‘写”与‘.描”‘.画”等类似字词的比较
在美术理论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与“写”有相近含义的字词。例如不只是“写”,还有“描”、“画”、“作”等字都可以与“字”和“画”组成词语,表达与“写字”、“绘画”类似的意思。单独看这几个字的含义并不能将它们与“写”明显区分开,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这几个类似字词的比较来进一步确定“写”的内涵和外延。
先来比较一下“描”和“写”。“描”在《汉语大词典》中解释为“描画、摹写”,在《辞海》中指“依样摹写或绘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①照底样画(多指用薄纸蒙在底样上画)……②在原来颜色淡或需要改正的地方重复地涂抹”。常用的由“描”组成的词语有:“[描朱〕亦称‘描红’……在一种印有红色楷字的习字纸上摹写……比喻模仿。……〔描花〕依照花样描摹。……〔描画]②夸张地叙述;形象地叙述。……〔描诗]谓诗作无创造性,依傍、承袭古人。”
对以上解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描”虽然也有写和画的成分,但众多的字词解释大都有“摹”的意思,即.‘照着样子写或画”,还有“重复地涂抹”的一层含义。我们由此可以判断出“描”的含义侧重于形象的模仿、重复,且允许修补改正。这一过程中由于有原始参照的限制而显得拘谨且缺乏创造。与之相比,“写”的倾吐、倾泻、疏泻等含义更有一种富于运动感的多变的创造性意味,且由于倾吐内容的不可重复而具有不可重复性。
“画”在《辞海》中解释为“绘,作出图形。在其它词典中的解释也比较一致,显示出比较单纯明确的含义。它比“写”甚至比“描”更强调形象性,更不计较过程而只追求“图形”结果的出现。由于“画”没有像“写”的倾吐、描写等携带情感和意识内容的含义,使得“写”与之相比较更富于情感和精神性而较少工匠式的制作感。
“作书”和“作画”中的“作”有写和画的意思,但更偏重于对这两种过程的抽象表述。相较而言,“写”显得更加具体化而具有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在与“描”、“画”等类似词语的比较中,“写”相对而言具有情感性、不可重复性、创造性、多变性和可操作的运动感,但形象性不及“画”,理论的概括性不如“作”,严谨性不如“描”。
三、书法和绘画中与“写”有关的常用术语辨析
书法中与“写”有关的词语很多,如临写、写红、写字、摹写等等。经过上两节的分析,我们应该比较容易地区分出各个“写”具体的含义,其中,笔者希望通过对“写字”的分析,再次强调“写”的特征。
“写字”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词语,很多人把所有徒手呈现字的方式都称为“写字”。这种用法在日常生活中未尝不可,但其实“写字”一词有它比较确定的含义。除了“写字”外,还有“描字”和“画字”的说法,比较一下它们三个的含义,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写”的特点。
“描字”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描成的字。指做作不自然的书法。结合(二)中提到的修改涂抹的含义,我们可以判断出对文字形态的描摹严格来说不应称为“写字”。如果是像建筑工人在墙上写标语一样,先画出字的外轮廓再刷卜颜色,这种情况应该叫“画字”。这种字只是一种有文字形态的图案,而非思想情感抒发的结果。“写字”正好与之相反,字是思想情感的“迹化”,字的内容和形态意味如果与写字的人要倾吐的思想情感没有直接的及时的联系,那么这种作字的过程用“写字”来表述就不是很恰当。
“写”在绘画术语中也非常常见,如写意、写生、写实、写真、写形、写神、写景、写照等等。这些词中“写”的含义不尽相同,不可一概而论。现选择其中几个具体分析一下。
“写意”是“中国画中属于纵放一类的画法,与‘工笔’对称。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故名。笔者认为,在写意一词中“写”同时具有(一)中归纳出的三种含义,这三种含义分别对应“写”的不同方面:以类似文字书写的技巧和方法描绘意象或物象,并通过这一过程和产生的结果倾吐抒发思想情感。
“写生”指“直接以实物或风景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式。”此处“写”的词义主要集中于(一)中归纳出的第二种,有描绘的意思。第一和第三种词义的成分多寡不定。
“写实”指“真实地描绘事物。此处的“写”也应是第二种含义,即描绘。一般不具有“写”的第三种含义。
篇7
1.1背景:得到帝室的支持
由于社会的动荡,经济的发展,与外来文化艺术的吸收与融合,经过大分裂、大融合后,致使南朝时期,在艺术思想领域逐渐出现了与两晋不同的新格局。东晋时期,佛教势力渐渐传入,至南北朝开始,是佛教艺术逐渐从萌生走向高峰的至关重要时期,成为其各代名擅一时的艺术家乃至社会上下百姓对于佛教文化都抱有一种崇敬的心态,积极投身于艺术潮流之中,并出现建寺造塔、开窟造像的风气 。
1.2南朝造型的题材表现
在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题材较多,种类丰富。由于受南朝主流意识及南朝人士的审美特点的影响,浸润到了释迦像的造像着衣及服饰样式方面,致使南朝的释迦佛像的服饰多为褒衣博带佛衣,其着衣特点同时也体现出了民族融合的社会形势。综合南朝大部分的佛教造像,其造型题材虽有区别,但是所相处的思想文化背景及其佛教造像的推崇人士的审美模式相同,从而各题材的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是完全一致的。
上世纪后半期以来,南朝早期的佛教遗物与具有南北艺术风格相融合的佛教造像大量出土,正在矫正现代人们对于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艺术发展面貌的整体认知,南朝佛教造像在当时时期所产生的巨大成就以及对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现在已逐步得到学术领域的普遍认同。
1.3南朝宗教创作观点
南北朝美术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宗教美术。宗教美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社会现实必然会决定着艺术的发展。现实社会中的进步力量和衰颓力量的对立与斗争,都必然的会在艺术中反映出来。南北朝宗教美术的宏大的规模与巨大的创意意图,体现了人民的深厚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在表现技巧上也是有着跨越性的进步。虽然佛造像艺术在神态描写上表现的不够个性化,但也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精神特质。
2、谢赫审美主张
谢赫的“六法论”一直以来是衡量中国艺术科学又系统的审美准则与以及创作准则的重要依据,对中国艺术作品的审美发展趋势有着重大的启发。因此以“六法论”的审美观点对他所处年代的佛教造像进行剖析。
谢赫“六法”的重要观念为: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经营,位置是也;传移,模写是也。中国的古代美学对艺术作品的创作所评判的标准一直不以“内容”与“形式”为准则,而是以“风”、“气”“韵”“骨”的审美标准进行艺术审视,致使这些审美标准在当时所有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是相互融合、相互贯通、互为表里的。中国美学概念中尤为突出的特点是同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承,“体用合一”“知行合一”,既有意识观念层面的精神内容,又有实施于具体实践的方法理论。
2.1重形神
关于“六法”,“气韵生动”是其总则,是统罩、统领其余五法的总纲领,强调创作者的内在灵性,在中国艺术作品中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在谢赫品评二十七位画家时已透出了这一消息,例如,评论姚昙度的“画有逸才,巧变锋出,魑魅神鬼,皆能妙绝,同流真为,雅郑兼善,莫不俊发,出人意表,天挺生知,非学所及”表现出姚昙度在艺术表现上有着高超的才能,这种极高的艺术表现才能不是通过后期的培养而形成的。 “气韵生动”作为形而上的精神内容,制约着艺术家的艺术传达向着体现活泼生动的效果方面发展,并同时把这种理念作为具象的艺术效果。在此时期,佛教造像极大地融入了南朝人士的审美情趣。整个造型的艺术特征比较显著,精神状态以及性格也较为生动。
2.2“以形写神”
中国佛教雕塑注重的是形象内在的精神活动,而不是过于注重外在的形体准确度的塑造,它通常都是通过对于艺术作品情感化的空间把握与处理,加上艺术创作者的直觉式联想想象与抒感,甚至增添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手法表现,由此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抒情写意的艺术表现效果。所以,中国佛教造像给予人的感觉不像西方古典雕塑那样直观,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气势逼人、一触即发的火气,而是像中国的书画那样用笔藏锋,将力量包含在其中,以其含蓄美、内涵美,给予人以更多品味的余韵。
2.3重L骨
谢赫的“骨法用笔”是通过艺术作品人物造型的描绘从而反应出人物特质的笔法以及线条的要求,“骨法”原本是对纸质以及帛上的绘画创作的笔法要求,然而现在用此法研究南朝石质材料的佛教造像,又会产生怎样的艺术碰撞呢?南朝佛教造像最突出的艺术风格为“秀骨清像”,主要指的是佛陀或者是菩萨造型的外表皮体态较为削瘦,面貌较为清秀俊美,神情隽秀,双眸中深谙笑意的体态以及神态的造型样式,尤为亲切,充满飘逸高迈的独特艺术效果。这些样式与古印度佛教造像的造型、寓意都有所差异。其一为:由阳刚之气转变为清秀俊美之貌。其二为:由厚重简约的服饰风格转型为轻巧修饰风格。导致这种特征差异的因素是由于古印度佛教逐渐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互融合,同时,受中国的儒道传统文化对于佛教文化的借鉴与改进的结果,佛教造像的气韵优雅的风格不免有几分儒雅之士的高尚在其中,同时,也包含着南朝世人对于佛教文化的虔诚与崇敬之心。
3、结语
中国古代艺术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人的审美价值,对艺术作品从而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对现当代艺术的传承不仅具有现实意义,并且对今后应当如何挖掘,使其成为拥有世界性意义的艺术文化价值,为人类今的后艺术文化发展产生促进作用,毋庸置疑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着这一重要宗旨,本篇论文确定了研究的出发点,试图从谢赫的审美观点来分析南朝佛教造像的艺术特征,融入了“六法论”中的重要观点进行了对比阐述。从而使得中国古代雕塑领域的艺术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多层次。
【参考文献】:
篇8
首先,我们的素材要极具个性化。可以选择那些能够揭示人生灵魂大主题、展示穿越时空大境界、表现见解独特大智慧、描写宏伟壮丽大意象、颂扬英雄壮烈大精神,使作文具有大气象的国内国际大题材,增强厚重感和现实感。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尽量关注自己熟悉的素材,构建自己方便驾驭的题材库。然后熟记最典型的人物的名言,牢记他的典型事例,了解他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其次,可为屈原、司马迁、苏武、陶渊明、李白、苏轼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名人找替身。比如,能用屈原的地方,而用诸葛亮、文天祥、冯唐、李广等人代替;能用司马迁的地方,却用蔡伦、郑和、卞和一类的人代替。尽量用“新人”代替“故人”,用陌生代替熟悉,用典型代替普通。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学科或行业类别分类整理素材。比如按文学家、数学家、翻译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学家、书法家、美术家、音乐家、舞蹈家、科学家等类别去整理名言和典型事例。同时照顾到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这样,就能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构建起立体的素材库。
二、写作结构简单化
如何根据现有的材料建一座房子,这就要巧安排。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是说阅读文章要理清作者思路,遵循思路把握文章的“真谛”(主旨)。同样,写作也要有明晰的思路,尽管作者的思路一般是隐性的,但在考场上要尽量将之显性化。不然,阅者就不易很快地准确把握。为了便于操作,我们可以借鉴杨初春老师议论文快速作文口诀:“提论点,阐释清;讲道理,事例证;正面讲,反面论;到结尾,再照应。”例如,一学生根据“沉香与木炭”材料所写的《坚信自我》一文中一上来就提出我们应该“坚信自己”的观点;然后简要阐释“坚信自己,就是坚信自己的立场,坚信自己的道路,坚信自己的力量,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像沉香一样发出自己的芳香”;接着举出李白、辛弃疾、、达尔文和林肯的事例作为正面例子进行论证;再用材料中年轻人的失败的事实作为反面论据;最后照应开头重申论点“请坚信自己,相信是金子终有一天会发出光芒”。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三、写作语言精美化
语言表达的作用恐怕就是黏合和装饰。墙体正不正,墙面平不平,色调美不美,特色明不明,直接影响到房子的外观效果。因此,考场议论文的语言成了成败的又一关键。
首先,要有个漂亮的开头。通常在开头宜采用引用、对偶、比喻、排比、反问等手法抓住阅者眼球。如2009年陕西考生的满分作文《西安的无奈》开头写道:“兔子弃长补短,以它的弱项代替擅长的奔跑,不禁令人哑然失笑。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的西安!巍巍的城墙是你千年不变的沧桑容颜;淙淙的护城河是你历经千辛却依然盈盈的眼波;葱葱的骊山是你一如既往的青丝。周朝古拙的铜鼎是你坚硬的骨骼;秦朝磅礴的兵马俑是你卓尔不群的身姿;唐朝宏大的石经是你闪烁的思想。”作者就运用了比喻、反问和排比等多种手法,使人眼前一亮。
篇9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古希腊时期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与雕刻家均未获得与其艺术成就相应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尊重。古希腊时期,人们享受着艺术品,却极为蔑视创作者,“这就好比带给我们欢娱的香料和染料,而制造者都是没有教养的下等人。”也正是这种心理,没有人愿意从事美术职业,因为即使像菲狄亚斯(Pheidias)或阿佩莱斯(ApeUes)那样创作出伟大的艺术作品,人们也依然会认为他不过是一个手艺人,一个工匠。
绘画尤其雕刻是一项需要付出艰巨的体力劳动的工作,在古希腊以奴隶制为基础的社会中,体力劳动是由奴隶完成的,因此,画家和雕刻家的地位并不比奴隶高多少。而由于雕刻家的劳动强度更大,其社会地位比画家还要低。
另外,古典哲学对于人们的观念有着巨大影响,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从未将绘画归人包括诗歌、音乐在内的文化艺术的范畴。作为美术来说,逼真生动地表现自然是从古至今的画家们致力追求的。文艺复兴时期,阿尔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瓦萨里(Giorgio Vasari)等人提出的“模仿自然”的观点是其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自然的猿猴”是对于画家的高度赞赏。在我国画论中亦有“观画之术,惟逼真而已,得真之全者绝也,得多者上也,非真即下矣”的论述,然而,正是美术的这种特性恰恰成为被古希腊哲学家们轻视的根源。苏格拉底认为绘画不能像诗歌那样描写人的灵魂,因为绘画不能“描绘这种既不可度量,又没有色彩……而且还完全看不见的东西”。柏拉图在关于神圣灵感的论述中,提及了诗人和音乐家,但并未涉及画家和雕刻家。他认为绘画无法传达神性的精神,这是由于绘画是对于物质世界表面的一种模仿,而这种模仿所展现的仅仅是事物的一小部分。亚里士多德尽管在他重要的诗论中流露出一些关于美术的痕迹,但并未展开真正意义上的探讨。
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社会地位状况
15世纪初,尽管对于绘画和艺术家的评价有所提高,但那些体面的市民们仍然不愿自家子弟选择美术作为职业,因而,除了阿尔贝蒂、布鲁内莱斯基(FiUipo BruneHeschi)、达·芬奇等少数几人,很难在15世纪找到上等阶层家庭出身的艺术家,这一点连最进步的艺术中心地佛罗伦萨也不例外。通常情况下,父亲如果从事了美术职业,儿子们便会在其父的作坊中工作,并成为作坊的继承人,这与中世纪时期的手工作坊相同。美术作坊在世袭中延续,常可达数代以上。洛伦佐·吉贝尔蒂(Lorenzo Ghiberti)家族有五代人成为金匠和雕刻家,罗比阿(Robbia)家族三代人的作坊延续了几乎150年。
在法国宫廷,画家的地位也仅仅比马夫和厨师略高,直到16世纪,画家才上升至“贴身侍从”。这一称呼为诗人、音乐家、巫师所共有,地位低于军人、神职人员、书记员等。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家的地位有了明显的转变,但就地域的差异转变的进度和程度也各不相同。如日后将取代意大利成为绘画艺术中心的法国,甚至到了十七八世纪,中产阶级家庭中仍然会出现类似米开朗琪罗家族的反应,他们同样不希望自家子弟学习美术,并认为这是一项卑下的职业,狄德罗(Diderot)曾说,在这种恶毒的风气下“只有几乎没有生计,走投无路的穷苦公民,才肯让他们的子女执起画笔”,因此,“我们最大的艺术家便出身于最寒微的家庭”,因为所有的父母“有理由不肯让儿子选择一门会使他们论于饥寒的职业。
二、艺术理论的重要作用
但是,艺术家的个性化进步却从未停止过。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古风时期,雕刻家的签名便已出现在雕像和陶器上,公元11世纪以后的意大利,签名的绘画、雕刻作品也逐渐出现。比萨大教堂的青铜正门上(1180年)刻有的“我,比萨的波南诺,制作了这个青铜门”,以及皮斯托亚的圣雅科波教堂的祭坛镶板上的有“为了纪念上帝和使徒圣雅科波,我——佛罗伦萨的雕刻家莱奥纳多——于1371年完成了这件作品”之类的文字便是例证。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为使自己脱离原有阶层,成为拥有广博学识并受人尊敬的人文主义者,意识到了拥有坚固的理论性知识的重要性,“艺术家的地位的提高有赖于人们对于艺术的崇高性的认识。而艺术的崇高性取决于他的知识基础的完整性。”
(一)阿尔贝蒂的《绘画论》
在这部出版于1436年,被后人称为西方美术史上第一部系统画论的著作中,阿尔贝蒂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观察和论述了绘画艺术。这位从小接受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的贵族青年,是一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他将自己精通的数学、物理学、光学、哲学和神学等知识运用到了绘画领域,并认为“现代画家”应当掌握几何学、光学、透视法,精通构图法则和人体结构。他首次提出了定点透视理论和影响深远的“模仿自然”的观念,并将绘画与雕刻两门艺术并称为“绘画”,因为两者的媒介虽然不同,但艺术的目的是相同的。
在《绘画论》中,阿尔贝蒂将绘画提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他认为最高贵的绘画“包含着神的力量”。绘画是“完整的人类精神的展现”,“是一切艺术的主人”。阿尔贝蒂指出由于绘画是一种特殊性的活动,因此,创造者应是一些非凡的人,他们能够重新创造和解释人与自然,画家的再创造反过来又影响着现实世界,因此,只有接受完备的教育并且品格高尚的人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转贴于
(二)瓦萨里的《名人传》
布克哈特(Burckhardt)在他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这样谈到瓦萨里和他的《名人传》:“要是没有阿利佐的乔治奥·瓦萨里和他的非常重要的著作,或许我们到今天还完全没有北方艺术史或近代欧洲艺术史。”
当身为杰出的建筑师、雕刻家和画家的瓦萨里决心为艺术家们撰写一部传记时,毫无疑问,他已完全具备了创作一部伟大的美术史著作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他的艺术创作高峰期正值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稍后,虽然随着米开朗琪罗的年老,这个视觉艺术的伟大时代也开始日渐衰落,但瓦萨里有幸在他年富力强之时,亲眼目睹了那个辉煌时代的灿烂余辉。16世纪中期,恰好是回顾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最佳时刻,不少大师尚且健在,他是米开朗琪罗的学生和朋友,与其他众多杰出的艺术家交往密切。然而,瓦萨里为艺术家立传的做法,最初还是遭到了多方的强烈阻挠,瓦萨里因而燃起了与旧观念抗争的斗志,他决意要使自己的著作成为新时代开始的宣言,“作者不但采纳圣徒传的写法,把艺术家描写成像上帝那样的创作者,而且强调他们为人类树立了高尚的行为典范。”
瓦萨里著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人们认识到绘画以及艺术家应该拥有的崇高地位,在这部宏伟的巨著的序言中他郑重申明了这一目的,为了“赞颂赋予艺术以生命者”,“为了避免它们再次走向死亡,也为了让它们能够尽可能长久地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名人传》是一部真正为艺术家树碑立传并突出个人成就的著作,是艺术家传记化历史出现的重要标志。
三、艺术家地位的转变
艺术家社会地位的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但通常情况下,以意大利为例,新类型艺术家的出现被认为是在14世纪,这些新式艺术家大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多方面学识,被当时的人们称作“I’m universal”(全才),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后来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人。
篇10
苏卧农首先是一个花鸟画家,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充满生机、淡逸清新的画面。他的花鸟画作品,从时间上看,最早的作于20世纪20年代,最晚的作于70年代。时间跨度虽长,但在不同时期体现出的阶段性特色并不明显。他不像岭南画派的第一代画家如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人样,早期作品无一例外地受到来自于居廉等传统画家的影响。苏卧农的作品一开始便是那种“折衷派”的风格,明显地受到日本画风的影响。在颜料及其色彩的和谐方面尤其明显,在光和影的明暗对比、意境的渲染方面也有显著的烙印,如1929年的《鱼梦》。便将睡莲、落英、游鱼通过水的光亮、影的折射等将鱼之梦境很诗意地刻画出来,这在传统国画中是不可想象的。有趣的是,后来的作品则又慢慢地游离于“折衷”与传统之间,在刻画状物方面表现出娴熟、扎实的艺术根底。如1960年所作的《三棱剑花》、1962年的《月光花蝴蝶》等,所写之花、叶、蝴蝶,鸟、石、藤及竹竿等均工致细腻,赋色淡雅。他在颜色的调和方面,既不同于“折衷”派的融合东洋的技法,也和传统的没骨或工笔重彩等技法不同,而是在勾勒赋彩中突出画的意境。虽然画面不着一诗,却能感受到一个传统文人画家的诗意,正可谓一首无声之诗。后来他的儿子苏百钧承其衣钵,也主要是继承晚期的这种风格。
就风格而论,我们不妨以40年代为分水岭,将苏卧农的花鸟画分为两个重要的时期。前期多半受“折衷”派的影响,后期则在融合“折衷”派和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主要风格。我们今天在市场上见到的主要苏画,也多是后期的这种风格。
从题材上看,苏卧农的花鸟画主要包括木棉、鸽子、三棱剑花、喜鹊、鸳鸯、柿子、桃花、新竹、雪竹、椰苗、柳树、塘虱、燕子、螳螂、鳜鱼、鲤鱼、火鸡、月季、枯藤、鹰、牡丹、梅花、芭蕉、松鼠、荷花、白鹭、老鼠、南瓜、金鱼、水草、鹤_、珊瑚兰、蜻蜒、瓢虫、蚂蚱、蜜蜂、凤仙花、螃蟹、山鸡、睡莲、罂粟花、稻草、昙花、葫芦、石楠花、青松、吊兰、芦苇、石榴、孔雀等各种动植物,丰富多彩。在描写鱼和鸽子方面尤见其功力。他能将水中游鱼通过颜色与光影等的渲染烘托出鱼的动感和各种情态,赋予鱼以一种思想、感情。无论在技巧还是意境上,近代画家在画鱼方面,均罕出其右者。如作于1 939年的《游鱼》、1935年的《九鱼图》等都是这类艺术佳构。苏卧农的画鸽也是很见功力,如作于1950年的《环宇和平图》通屏,所画飞翔中的和平鸽,构图宏伟,气势磅礴,表现出罕有的大气。他对于鸽子的描写,用笔精细,色调平和,在工整中不乏逸韵。
作为一个花鸟画家,苏卧农同时也兼擅人物、山水。
他的人物画行世较少,目前所见仅有两件。其一为作于1928年的《摘果》图。所画乃一个着白色长裙之年轻女子拿着竹钩摘柿子的情形。所画之女子与方人定作于二三十年代的人物画极为相似,很显然是受到日本画的影响。画面宁静,色彩温和,红色的柿子、发黄的落叶、雪白的长裙、乌黑的发髻以及略带薄雾而显得朦朦胧胧的空气相融合,汇成一种非常清爽和诗意的画面。这种日本式的刻画人物的方式显示苏卧农早年在不同画风上的探索。另一件作品是作于1958年的《采浮萍》。此画因为时代因素,人物的服饰、形态、意境已经不同于前作,但技法上仍然是一脉相承。
篇11
一、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实现课程优化整合
在现行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具有文质兼美、内涵丰富的特点,富有较强的文化意蕴和时代气息,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本只是一个范例。”所以,我们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运用好这个范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从中挖掘出语文特有的人文因素,在语文教学中形成一定的特色。素质教育倡导教师应用好教材,因为教材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利用语文教材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加强学生对文本进行研读的训练。同时,教师要注重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融入文本内容提供条件,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涵,学习对文本信息的加工整理能力,以此来获取知识、拓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进步与发展。
二、合理调整教材布局,高效利用教材资源
通过对教材资源的优化整合,可以极大地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对教材的利用率,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探索应用中我们发现,现行教材的布局安排以及知识的系统性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以增强文本的科学性与适用性。例如,在教学《学会合作》时,教师可以将文章结构进行详细解剖,甚至连课文中的过渡性语言都要进行详解,然后将文章一分为二,要求学生在其中添加与合作有关的正反事例,并添加开头与结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既有效利用了教学资源,同时也增强了作文写作的科学性。
三、整合其他课程资源,呈现开放课堂文化
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跨学科学习,这就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文本内容,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实现课程资源的优化整合,这也是各个学科课程的共同需求。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意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可以将不同的学科知识整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优质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比如,语文与美术、音乐学科之间就存在相通的领域,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加强课程资源的整合,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交融和渗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实现语文和音乐之间的相互渗透,如,借助音乐来进行氛围烘托,渲染学生情感;通过音乐赏析,来释放学生情感;利用流行音乐,实施课堂导入等。尤其是在进行诗歌鉴赏时,音乐往往扮演了“引路人”的角色,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诗人所描写的美妙意境,有效地烘托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充满浓烈思想情感的诗歌时,采取音乐导入可以将学生快速引入诗歌意境;在教学戏曲时,可以与音乐教师达成共识,实现音乐课程和语文课程的资源共享,不但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高效完成了课堂教学目标。此外,美术课程中也包含很多可供挖掘的人文因素,加强美术与语文的课程资源整合,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图文并茂,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整合网络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鼓励学生经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通过网络欣赏优秀文章,也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文章等,这些方式都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消灭错别字,掌握标准发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加强语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供条件。
五、合理运用生活资源,搭建良好的课程平台
语文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黑板报、学习专栏等资源优势,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组织学生成立报刊社、文学社,并鼓励学生积极踊跃投稿;经常开展优秀文章的评选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描写出来,以激发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的全新体悟等,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可以为语文教学搭建自主、开放、良好的课程资源平台。
总之,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不但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和民主性,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不断优化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品.通向成功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指南:读韩雪屏等主编的《语文课程教学资源》[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
篇12
二、运用真实物品演示情境
此法重点在演示过程,让学生认识课文中所提及的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其明白事理,并增进其实感体验,有利于语言表达。如在讲授冰心的《小桔灯》过程中,可三次出示自做的“小桔灯”。以实物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实物分析小桔灯的制作过程,意在突出小姑娘的能干,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时,以实物小桔灯点燃后的光亮激发学生们领悟和学习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同时,三次出示实物还可引导学生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有利于提高其抽象思维的能力。
三、借助美术作品展示情境
美术与语文之间应该有共同点,它们都是美的,它们借助不同的渠道抒发各自的情感。利用其可联系之处,可以使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立体可感,易于接受和理解。学生可以在充分感受形象中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进入乐学的氛围。这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在讲授白居易名诗《卖炭翁》一课时,出示图画《卖炭翁》可以使学生在图画的色彩、明暗、形象勾勒中去创造性地领悟卖炭老人的贫穷艰辛和宫使的掠夺行径,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特别是在说明文的教学中,美术作品如图画、雕塑、模型等有利于创设情境,更好地把握说明空间、说明顺序等,优化教学效果。
四、利用音乐效果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像的一门艺术。它激荡心灵,抚慰情绪,对渲染情境而言,确实不可多得。它与语文的相通之处在于均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文字浯言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系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当然,对于音乐的选择一定要符合课文内容的基本要求并综合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及选择积极向上、文明高尚的时代之音。这种选择也是对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如讲授布封的《马》一课时,我提前录制了马的两种不同叫声:低沉、悲哀、无奈――人工驯养的马;高亢、欢快、奔放――天然野生的马。通过两种不同叫声体会作者对两种不同状况下马的不同感情。
篇13
一、初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获得浅层次意义的学习。直接目标是初步熟悉课文。纵观大意,掌握文章梗概,了解作者著文的主旨,建立整体印象,作为精读的基础。感知的内容:(一)小说,主要人物和事件及其生动的感人情节。(二)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和情景交融的意境。(三)议论文,主要观点,基本思想和有力的论据。(四)说明文,说明的对象及其主要特征。学生要自觉地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独立地去感得、知得、悟得。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读书方法,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二、精读:理解性阅读是整体性阅读的第一个层次。也是阅读最主要的层次,阅读的目的在于理解。通过了解和领会语言文字之间的联系对文章整体理解学习。理解的内容有:(一)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二)文章的主要内容、层次结构、表现形式。(三)作者在文中表现的观点和态度。提倡学生在课本上圈点和标注,促进学生边读边思,边思边读,把文章的内容读懂、读通、读透。
三、研读:欣赏性阅读是在对文章整体理解基础高层次的学习。直接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的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研读的内容:(一)优美、精辟的语句、段落和表达技巧。(二)人物形象和典型环境的描写。此环节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进行独立思考、体会,敢于提出问题和发表意见。
上述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从教师的角度看,是一个指导的过程;从学生角度看是一个学习过程;从教与学的地位来看,学生应该是学习
的主体,阅读教学效果要靠学生的学习结果来体现。下面以初中教材为例,分明说明小说、散文、说明文、议论文三步整体阅读教学要求,以窥一斑。
小说
最后一课 了解小说梗概,感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①明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和含义。②了解主要人物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的主要内容③表现形式 欣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
1、梗概: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2主要人物:小弗朗士、韩麦先生 1、理解下列语句在句子中的含义和作用①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等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②“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③“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2、小弗朗士的性格:天真、幼稚、贪玩;韩麦尔先生性格:严厉而不失温和、对工作负责 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强烈的爱国热情。“站起来,脸色苍白”、“转身”、“拿起”、“——”“写”、“呆”、“靠”、“做”、“放学了——你
们走吧”
散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略知大意明其主旨(神) ① 弄明结构层次,理解“神”统帅下的聚散的具体内容。
② 体会句子的含义。 赏析优品的表达技巧及语言特色。
1、百草园有趣,三味书屋的枯燥;2、作者把百草园与“三味书屋”对比目的是突出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 1.赞美百草园:①夏天百草园自然风物。②神话传说。③冬天雪地捕鸟。2.作者写了哪4件趣事?(蜈蚣、斑——、何首乌、——盒子)3.“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表达“我”怎样的思想感情?(依恋和无
奈的感情。) 1.运用“不必说···比说···单是···就有···”等词语连缀起百草园的自然风物,从整体到局部;从植物到动物;从静景到动景角度不断变化,层次分明。2.赏析较第②自然节的语言,体会作者用语优美,构思巧妙地特点。
说明文
苏州园林 了解被说明事物及主要特征。 找出被记明事物特征的主要内容和层次。 说明事物的方法
1.被说明事物:苏州园林。2.苏园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布局”:美术画的建筑;“配合”:艺术美的山水;“映衬”:有画意的花木;“层次”:近远景致。另外还有:角落美、图案美,色彩美的特点。
1.说明方法:①比较说明 ②比喻说明
③引用说明④分类说明
2.说明中穿插描写和议论。
议论文
敬业与乐业 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 弄清段落层次,列出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 分析议论方法
阐明有业、敬业、乐业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表明作者确信敬业是人类生活不二法门的人生态度。 1.举例子,正反两个方面论证“有旦”的重要性。2.引用朱熹的话和列举拉黄包车与当大总统进行对比,论证。3.引用名言论记“敬业”的重要性。4.举例论证“乐业”的重要性。5.用自己的经历说明“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 1.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
2.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引用经典语句和格言,增强说服力。
整体性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它特别强调:字、词、段的教学要在整体教学中相机进行,真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段、段不离篇,体现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服从,服务于阅读能力培养的原则。另外,整体性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