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在职软件硕士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 预审制度的必要性
硕士学位论文是综合衡量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研究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科学方法、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映具有新思想,新方法或新进展的创新能力。在数量不断扩大、培养质量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科学公正地评价软件工程硕士学位申请者的学位论文, 是保证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2.1目前软件工程硕士学位论文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
论文缺乏自己的实际创新点和具体工作。部分论文停留在对以往研究内容的重组或综述的水平,缺乏对自己实际工作的阐述和验本文由收集整理证,技术难度和工作量不够。论文写作缺乏整体性思路,很多学生论文撰写结构欠合理,对本领域内的工程和学术动态了解不全面,缺乏实用价值和社会效益。论文格式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各级标题字号、错别字、参考文献引用格式不够规范、图标排版不符合要求等方面。
2.2目前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制度存在以下问题:
2.2.1校内外评阅制度难以切实起到监控作用:以往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实行的是校内外专家的实名评阅制度,校内、校外两位专家评审意见中有一人没有通过的,就不能直接进入答辩阶段;如果两位专家评审意见都是可以通过的,就可以直接进入答辩阶段。评阅制度是对论文质量的一种监控方式,是对硕士生是否达到培养要求及质量的检验,但目前现实情况是对评审专家没有一套严格、完整的遴选机制,往往评审专家都是圈内熟人, 甚至是硕士生指导老师的好友、课题合作人等,他们事先知道论文作者和导师是谁, 碍于情面,论文一般均可顺利通过评审。即使觉得论文不符合评审要求的,也不会直接给出不同意进行答辩的意见结论。
2.2.2“双盲”抽检制度不能全覆盖所有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双盲”抽检制度(即评审专家不知道被评人、被评人也不知道评审专家),在多年实践中的确是提高学位论文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实现并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但由于实行的是抽检机制,并不全部覆盖所有的学生,抽中参加双盲审的学生比例有限,大部分学生和导师在得知未抽中参加“双盲”后,往往对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
2.2.3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流于形式:学位论文答辩成员组成尽管回避了导师,聘请了一些校外企业专家,但由于答辩专家通常是由导师聘请,会导致答辩专家们答辩时往往留面子,缺乏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即使有些专家坚持原则认真负责的, 但在投票时少数比率起不了作用, 结果常常是评审结论与实际水准不符, 答辩流于形式。目前硕士学位论文一旦进入答辩程序,就很少有不通过的,使得论文答辩本应该具有的权威性大有所失。
2.2.4无法确保论文修改质量:答辩专家即使指出论文中有些较大的缺陷和问题,需要进行修改,但是由于答辩已经完毕,并且决议通过答辩,在申请学位之前,学生就没有动力也不会去花时间对要求修改的论文内容去做充分的修改和完善。答辩专家组也很难在答辩之后继续跟踪确保对原答辩论文进行修改质量的监控。
目前学位论文评审方式与答辩方式不足以及时发现和有力遏制以上所述的问题,而学位论文作为全面衡量软件工程硕士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指标,因在各环节上予以严格要求,并在制度上给予切实的保证。因此,有必要在正式答辩之前建立一套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以确保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转贴于
3. 我们的预审制度和执行效果
预审,就是在硕士学位论文成型之后论文正式评阅之前进行的一项审查过程,采用匿名方式请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以决定是否可否进入答辩阶段的一项论文评审制度。对于达不到要求的,就要求其继续修改或者下一次再申请。设立预审制度的目的是想通过匿名评审专家组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审查,发现问题,查找缺陷,提出改进意见,并决定可否提交正式评阅并进入答辩流程,以保证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的较高质量。这是对以往论文答辩制度的一种修正、补充。它把对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重心提前到评阅前,使得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修改论文,并采用匿名审核,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对保证论文质量有较大的作用。
3.1预审制度的主要内容
预审由硕士学位候选人提出书面申请, 经导师同意并签署书面意见后,于每学期开学后第3周之前(大致在每年3月31日前、9 月30 日前)向学院软件工程硕士教学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提交完备的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包括学位论文一式2份以及已发表的符合学校有关规定要求的论文复印件, 并由管理中心形式审查相关培养环节是否全部完成。符合条件者进人预审程序。管理中心根据论文研究内容,选择2名以上相关领域的教授或副教授组成预审小组进行匿名预审。导师不得作为本论文预审组成员。论文预审的主要内容是审查论文选题、分析框架结构、研究方法、工作量、引用资料文献数据和写作规范、基本结论,并进行原创性审查,看是否存在抄袭、剽窃等问题。预审组在规定时间内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把关论文质量,对预审中提出的问题要求进行书面记录并填写《软件学院--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预审意见表》反馈至管理中心,由管理中心及时反馈预审结论至相关导师告知答辩申请人。硕士生根据预审小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认真修改论文。
预审结论分为以下几种:
(1)可以参加答辩:认为论文达到了硕士学位论文水平,且不需要修改,可以直接参加答辩;
(2)修改后再审:认为论文及课题工作接近硕士学位水平。但论文需要修改,并给出具体修改意见。学生需根据预审意见认真进行修改,修改后的论文经导师审查确认后,再提交管理中心提请原预审专家组审核。符合要求的,可正常参加答辩,否则就不能参加本次答辩,需整改后下一学期再重新申请。逾期未提交修改论文的,视为自动放弃本次答辩申请;
(3)不通过:认为未达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不能参加本次答辩。导师应指导答辩申请人完善课题工作,修改论文,下一学期再申请参加论文预审和答辩。
(4)涉嫌抄袭:发现论文涉嫌抄袭、并经查实的,则一律退回,并至少一年内不得再申请答辩。如果以后再次发现抄袭,则直接取消答辩资格和申请学位的资格。
3.2预审制度实施效果
预审制度实施以来,迄今已经完成了对1367位硕士学位论文申请者的审查, 其中通过预审的629人、推迟答辩的167人、需要修改的544人、抄袭27人,共授予学位1143人。从总体上看,预审制度真正起到了对论文质量的监控、提高作用。由于论文预审不是最终性的,且匿名进行评审,排除了论文本身之外的因素,预审专家组本着对学生负责任、帮助提高论文质量的态度对硕士学位论文提出问题和修改建议,有助于硕士生多方位思考并对论文进行有效改进,起到了协助其导师把住质量关的作用。论文预审不仅对当事人有很大的帮助, 并且对其他准备提交论文的学生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导师们也更加重视论文的质量和指导。
4. 预审制度实施的总结和思考
预审制度最主要的优势是对硕士学位申请人的论文质量进行事前监控,在正式答辩前,学位申请人能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预审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预审未通过的论文不许提交答辩,这在制度上将那些质量差的论文隔离在外,有效地把好了硕士生出口的质量。
在看到预审制度效果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预审的功能, 必须同时严格硕士生的开题工作,只有抓牢抓实开题工作,才能在论文工作的源头保障论文的质量;同时引起导师及其论文作者对论文质量的重视,导师是保障论文质量的关键因素,只有导师和论文作者共同重视,才能保障培养的质量。为了更好的完善论文预审制度,我们觉得今后还需要在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1)落实论文预审的后续检查机制,预审结束后, 学位申请人应该严格按照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认真仔细地修改论文。在评阅和正式答辩阶段, 评阅专家及答辩专家除了对论文的主要工作给予评价外, 也要评判硕士生的学位论文是否按预审意见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如果后续的检查机制落实不彻底, 预审专家所提的修改意见得不到严格贯彻, 预审也难免会流于形式。
(2)预审过程中,为了避免论文预审的偏颇,尽量做到同一位导师所指导的学生论文分送到不同的预审组,以尽量提高论文预审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篇2
专业硕士学位是区别于学术型学位的另一种类型的学位,目前我国已包括了在职专业硕士学位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专业学位教育的任务是,根据社会某特定职业或工作岗位的需要,培养适应该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始于1991年,初始主要为在职教育,历经二十余年,已发展包括了在职和全日制两种教育模式,己形成以硕士学位为主、包括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位层次并举的专业学位体系。在专业硕士学位方面,目前包括理、工、文、管、农、医、财经、政法、教育等39个学科领域,包括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会计硕士等多个专业,全日制硕士包括12个学科领域的158个专业学位。
目前,上述两种专业硕士均在招生培养人才,但二者在学制、管理、教学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在职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已实行多年,教与学等多方面均具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但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争议较大。全日制学术硕士人才培养最为成熟。全日制专业硕士实行只有6年,现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存在着职业性不突出、实践环节薄弱、导师力量不强、评价标准缺乏等问题。
作为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学位论文是其中重要环节之一,因培养目标与原有学术型硕士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不同,在学位论文环节中,论文选题应存在自身特点。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本文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选题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1学位论文选题中若干问题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产生于2008年经济危机和10年大学生扩招之际,实际上也是为了实现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发展目标”,即降低学术性研究生培养规模,调整研究生结构。这种调整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在具体实施时,由于经验和相应教学配置不足,也使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下面就学位论文选题原则、实践性、创新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1.1选题基本原则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从培养目的来看是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的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此,需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培养计划,其中主要需突出适应特性的行业或职业、体现应用型、达到高层次要求,在论文选题同样需按上述要求进行,避免偏离培养目标。根据教研[2009]1号文件,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
1.2实践性
在选题时,应注意专业学科领域,不可偏离专业人才培养初衷,强调知识整合和情境化,应按专业应用型要求,注重实践性,不可将专业硕士论文选题与学术型硕士等同。在选题中,应注重论文完成中的实践实训,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以达到全日制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未来专业或职业要求,能在就业单位经过自身短期积累,迅速成为单位中的中高层次人才。
1.3创新性
作为研究生,虽然是专业硕士,但学位论文也需在专业方面有所创新,按要求主要应为本行业或职业方面创新,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研究与开发,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技术方案研究,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应用基础性研究、预研专题,工程设计、工程设计研究与实施,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选题的创新性要求。
1.4可行性
同所有学位论文一样,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一样应具有可行性,该可行性需与其本身培养目标相一致,与学制、课程体系、专业或职业等相匹配。在全日制硕士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需要有不少于6个月专业实践期,这占用了学生完成学位论文的时间。本文认为,在确定选题时,应结合专业实践情况进行,以保证该学位论文选题的可行、实践性,真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2结语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人才保证。实施6年来,虽有不足但也在逐步完善中取得进展。随着进一步积累,近两年部分学校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生源得到明显改善,部分专业好于学术型硕士,这也符合了我国高等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初衷。本文从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望对该类硕士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作用。
篇3
2.工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点
IE最初主要应用在机械制造、电气工程、材料工程等领域,随着现代管理发展,IE的应用范围已扩大到服务行业、公用事业甚至政府部门。工业工程强调“系统观念”和“工程意识”重视研究对象的“统筹规划、整体优化和综合原理”。目前现代工业工程涉及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人因工程、生产及制造系统工程、现代经营工程、工业系统分析方法与技术等。
IE专业硕士研究生都是具有四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企业及事业单位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经过了一定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训练,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独立工作能力较强。但是,由于他们本科毕业已多年,外语水平不高,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较弱,基础及专业理论知识相对薄弱和陈旧,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另外工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大多是作企事业单位的骨干或重要领导者,他们是带着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而来的,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工程硕士学习方式是“进校不离岗”,集中在每周六和周日集中授课,保证了工程硕士在不耽误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学习专业知识。
3.创新工业工程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
3.1 工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总体目标
工程硕士的培养应该按照“积极发展、规范管理”的指导思想,认真分析和把握工业工程硕士培养的特点,努力提高工业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工业工程领域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的掌握某一门工程专业知识和工业工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懂得现代工程经济和现代工程管理理论,掌握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并能综合应用这些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3.2 创新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在体现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正专业工程硕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突出创新能力;重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加强管工结合,因材施教,灵活教学,注意IE领域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知识的传授。
(1)优化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
工业工程硕士是工程领域里的一种专业学位,它侧重于工程应用。课程设置强调较宽的学科覆盖面,因此必须对工程硕士生加强基础理论和拓宽专业知识,建立起一个合乎工业工程工程硕士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培养方案。管理领域的工业工程课程设置主要包括:①学位课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外语、运筹学、计算机软件基础、工程经济学、战略管理、工业工程理论与实务、先进制造技术。②选修课。现代生产与管理、人因工程、质量系统工程与管理、新产品开发学、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价值工程等与工程结合的工程领域或相关的技术课程。学位课学分19分,累计学分33分。
(2)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应用远程教育和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凭借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这种新的教学手段可以适应工业工程硕士生不能像全日制学生那样集中时间学习的特点,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和工作的空闲时间里进行自修,老师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如电子邮件等给学生布置作业和答疑等。
(3)抓好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关
①论文选题与开题。工程硕士论文研究题目一般直接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实际,工程背景明确、应用性强。论文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体现作者综合运用工业工程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开题报告由导师审查通过后,由学校组织3-5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小组论证,通过者方可进入论文阶段。②论文指导。工程硕士的指导采用双导师制,有校内具有工程实际经验的导师与企事业单位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兼职导师联合指导,保证工程硕士论文的质量。③论文答辩。论文经过导师审查通过,且工程硕士生完成了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并成绩合格,才可以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应有3位专家评阅,其中一位为校外专家评阅,另外两位为校内专家。答辩委员会由5位专家组成,并聘请校外工程领域具有高级职称专家作为答辩委员会主席。
篇4
面向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必须结合本校特色,培养具有商科院校特色、具备较高专业能力、工程素养和创新创业素质、融通商科(财经、管理等)领域知识、能胜任软件工程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的实施包括如下三个阶段:前两年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真实企业项目的分解,融入到教学环节;第三年按照分专业方向培养,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产业人才需求现状进行方向设计,通过校内和企业导师的协作,完成方向相关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一年进行综合性实践,既包括实际工作岗位上的专业实习工作,也包括校内的综合性演练。
1.2面向校企双向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组建一支在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都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具有专业特色和高素质的人才的核心和关键。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多年来采用引进和在职培养结合的方式进行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教师的国际交流,提升国际化视野,多名老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员的支持,赴世界各地访学。开展校企联合师资培养,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实现学校、企业、教师个人的共同发展与提高。聘请了企业一线工程师作为校外教师来协同指导实践教学,实现企业技术人员融入师资队伍和教师融入企业生产项目。
1.3构建层次化的实践体系
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创新和实践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课外实践、校外实践、毕业设计等层次环节组成。这四个层次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补,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结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在规划和整合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了的实验类、实训类和实习类教学模块。
1.4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大作业驱动教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教改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经验的有机结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研究与实践”、“基于网格工作流的教学资源共享、整合及优化配置的研究与实践”等研究成果为驱动,在继续弘扬优秀的传统教学经验的同时大力推广现代教学技术。
1.5创新能力的培养
1.5.1课题驱动下的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鼓励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的研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提升创新能力。近年来,先后有本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期间,学生主动开展了文献检索、程序编写、数据建模等研究活动。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学生不仅获得了素质拓展学分,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科研素养。
1.5.2科研平台融入实践教学
充分利用校内科研平台来开展实践教学。我校拥有“湖南省移动电子商务协同创新中心”、“移动商务智能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新零售虚拟现实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这三个省级平台。平台的研究人员也主讲了一些专业课程,各年级的学生也参与了这些实验室所承担的项目研发。
1.5.3创新创业融入培养体系
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相关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通过如下手段来实施:(1)通过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组织素质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开设校企合作创新课程、组织学术讲座、鼓励学生参与“互联网+”创业计划大赛和电子商务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其创新能力。同时本专业的每位学生都配备有学业导师和项目导师。(2)利用国家级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创客中心等平台对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3)通过与长沙市科技产业园合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场地、资金、指导等支持。
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2.1就业情况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特色
本专业培养过程充分考虑所在院校的商科特色,这在就业情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专业2016、2017和2018届毕业生就职于经济管理领域机关单位的比例分别为22%、24%和25%,远高于其他兄弟院校。而就职于其他类别单位的毕业生中也有一定比例是从事经管类岗位。就业质量方面,本专业同学的就业单位包括了蚂蚁金服、金蝶软件、去哪儿、华为等诸多知名企业。
2.2研究生入学率高
近年来,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研究生入学率在15%以上,学生遍布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知名985和211高校的相关研究生专业。
2.3学生各类竞赛成绩喜人
本专业以各类学科竞赛为依托,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些竞赛包括湖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华中赛区)、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团体程序设计天梯赛、湖南省大学生数学竞赛等,成绩斐然。多个学生团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国家级别的项目立项。在历年的创新创业大赛中,学生均有不错的表现。本专业同时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加各种专业相关证书的考试,如: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以提高就业竞争力。
[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王保建,等.新工科背景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47-54.
篇5
一、引 言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专业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西安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有着多年的工程硕士培养经验。前有工程硕士、会计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三个专业学位授予点,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涵盖机械工程、材料工程、电气工程、水利工程、控制工程等17个工程领域。学校长期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特别是为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利水电行业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行业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专业学位教育以在职人员不脱产攻读为主。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专业学位教育仅培养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培养应届本科毕业生,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的各项指导意见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和经验,从2009年开始我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培养模式进行了多层次的研讨和深入的思考。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学习期限短、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等影响培养质量的不利因素,在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建立了完善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定细则
培养方案的设置应能体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不仅要符合专业学位培养的实际,还要符合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律,特别是要体现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1]我校根据教育部文件的指导精神并结合多年来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设置课程与学分要求、必修环节要求、学位论文要求、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均做出了明确规定。
1.培养目标和定位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定位有其自身的特色,因为它的生源特点和培养模式既不同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也不同于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部在2009年[1]号文中明确指出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职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根据这一定位并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要掌握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担负工程或管理工作的能力;同时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在研究方向设置上,我校规定要科学、规范、宽窄适度,相对稳定,数量一般不超过6个。所设方向应属于本学科领域,且密切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并能体现我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2.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过去工程硕士多是在职培养,学生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有的是学校组织短期的培训班,学生在学校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学习;或者学校在校外教学点组织学生学习。全日制工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一样采取的都是学生在校全日制学习的培养方式,由学校集中进行管理。因此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文件,我校规定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进行,三部分内容可以相互交叉。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学分制,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课程学习要求在校内完成,原则上要求在0.75学年内修完全部课程学分;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位论文工作要结合工程实际,论文工作的有效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3.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是保证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基础。课程学习是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课程的设置要在学生已有的基础背景上,既要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又要考虑相关领域的实际需求,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课程设置可以按照职业需求自成体系,同时授课内容还要不断加入该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使之更能满足相关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
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设置参照了学术型硕士的设置框架,分为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在课程总学分要求不变的基础上,压缩了理论课的学分,增加了实践环节的学分。课程按一级学科设置,要求总学分不低于30学分,学位课不低于17学分,实践环节5学分。每门课一般为1~3学分,每学分对应16学时。每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原则上不超过8门,专业选修课原则上不超过12门。
在授课方式上,要求学位课一般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选修课可与专业实践相结合。选修课采用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辅导研究生进行研讨或实践为辅的方法进行学习。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要突出应用性,因此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较好理论水平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承担部分课程。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核心,它贯穿课程教学和论文工作两个环节。我校的专业实践要求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实习、实践形式可做多种安排,每个学科要制定出专业实践指导方案(大纲),供学生选择。学生撰写实习、实践报告,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实践教学可按下列方式实施:①具有特定主题的系列实验课或以实验为主的专题课;②与学科应用技术相关的硬件、软件设计或机构设计;③在本学科实践教学基地或与企业联合建立的实践基地进行工程设计、项目研究等方面的实践教学。
4.论文要求及学位授予
全日制工程硕士论文的特点不同于学术型学位论文,它主要侧重于对研究生工程或管理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因此论文可以是研究生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并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或实际管理课题,也可以是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企业诊断报告或高水平的案例分析报告。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独立担负专门技术、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将来能够从事技术应用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校学位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核:①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论文是否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进展;③论文中工艺、技术和设计的先进性和可行性;④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学位论文阶段可以根据导师的课题情况,在校或者企事业单位或学生拟就业的企业中完成。应聘请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应用研究经验的专家进行评阅,答辩委员会中应至少有一名来自企业或应用研究部门的同行专家。
学生满足相应的学分要求、完成实践环节和学位论文撰写且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后,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可以授予相应学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三、质量监督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我校在招生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导师遴选、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
1.生源组织与选拔
生源质量是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但目前由于社会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认知度还较低,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生源质量整体不高。针对这一状况,我校重点在复试上下功夫。坚持注重能力,把考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复试采取理论基础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较高理论水平的教授来进行命题,主要考核考生对本领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从而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考生选。既保证了生源质量,也为今后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2.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是缺乏具有相当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是保证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3]为了确保优良的课程教学质量,我校要求各专业学院选择实践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授课质量高的教师作为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必须具有专业实践经验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除部分基础课外,其他课程均由具有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担任。为了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提高教师的应用技术水平,我校同时还挑选一批综合素质高、学习和实践能力强、培养潜力大的中青年教师走进企业,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通过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将行业的新技术、新标准不断引入相应学科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我校聘请了一批在企事业单位中有着丰富工程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课程授课教师和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定期邀请他们来校为学生授课,同时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锻炼和完成论文研究期间的合作指导工作;并大力引进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学位教育,构建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从而最终形成本校授课教师、企业授课专家、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组成的多方位、高水平师资团队。
3.校内外导师遴选与职责
导师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把握培养质量的主体。我校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很多研究生导师承担着纵、横向科研课题,具备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良好条件。全日制工程硕士采用的是校企联合的双导师负责制,校内外导师的职责分工各有不同。校内导师为主导师,我校要求担任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的教师必须具有高级职称,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工作经验且在硕士学位授权学科领域内有明确且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已取得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或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具有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所需的研究经费。校外导师为副导师,应从与我校具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工程实践单位选聘,具有高级职称并与我校相关专业学位硕士授权领域有科研合作经历。取得了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有在研的科研项目和充足的科研经费,能提供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学期间的科研费用和学校规定的生活补助。研究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期间,能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工作、食宿条件和一定的科研补助。在校内有明确且较固定的合作导师。
校内导师的职责是参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的制订,负责拟定所指导学生的个人培养计划,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确定课题方向,组织并审查学生的论文选题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论文工作计划,指导科研论文工作,定期检查,严格保证培养计划的执行和完成。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工程技术实践与工程管理实践活动中能力的培养,论文选题与学位论文部分的指导等。他们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指导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建立校院二级管理体系
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实施的保证。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专门化三个主要特征。
系统性是指有系统的管理思路与管理机构,建立了系统规范的管理网络,并且贯穿全日制工程硕士的管理、招生、培养与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针对性是指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的特殊规律,目的明确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与服务;专门化是指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管理由专门的机构与专职的人员负责,建立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与程序。
校研究生学院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教学管理以及学位授予等环节的实施与质量监控。各专业学院具体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的配备、工程实践以及学位论文答辩等工作。校研究生学院的培养办公室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各项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日常管理工作由各专业学院主管院长负责,重要的问题由各专业学院院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重大问题报研究生学院及主管校长批准。
学校设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相关学院成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协助相关部门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实施全方位的过程管理和考核。
5.学位论文阶段
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是关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前者属于共性要求,后者注重个性培养。在论文标准上,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要有自己的规格、特点,不能照搬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标准。[4]为了加强论文质量的考核和评价,我校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论文选题由同行专家组成开题评审小组从论文选题的意义、工作量、技术难度和实用性等方面进行把关,强调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的实际工程价值,力争解决企业存在的技术改造、产品提升等实际问题,从而保证选题的质量。在完成学位论文后,研究生学院对学位申请进行严格审核,对学位论文进行“双盲”评审。在论文答辩阶段,聘请2名本领域或相近领域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评阅学位论文,而且至少要有1名来自企业的同行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的成员。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后,由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开会审议,通过后方能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6.实习基地建设
工程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高质量的工程实践是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科学发展的生命线。如果工程实践环节缺失,工程硕士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特色;如果工程实践没有有效落实,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就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工程人才。[5]由于我校多年来坚持“严谨的治学作风、严肃的教学态度、严格的培养管理”的优良传统,培养了大批专业基础扎实、应用能力突出的毕业生,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很多杰出的校友走上了领导岗位。学校通过校友办公室与全国各地的校友密切联系,通过校友的大力协助,学校与东方电气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联合培养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多个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设实践实习培养基地。企业在教学条件、教学设备、管理模式及部分专业课教师的选聘等方面提供帮助;学校则为企业提供参与项目合作,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模式的人才资源。充分发挥了校企双方各自在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
四、结束语
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出现改变了长期单一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研究生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其内在的教育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各个培养环节,通过优化培养过程,创新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为我国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使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能够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虞翔.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阶段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高职研究,2011(05):200~201
2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
篇6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一方面,相当于国内一流高校和各种强大资源,其硬件条件(如实验条件、经费支持、信息资源等)和软件环境(师资力量、管理体系、研究氛围、校企合作、公共关系等)处于相对劣势。但另一方面,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更为重视工程硕士培养,在导师选聘、学生待遇、学习环境上或能提供更有优越的条件,且政策层面更加灵活。以某地方高校2009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为例,共29人,学院在授课方式、生活学习条件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并为每位研究生配备双导师,研究生论文全部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因此,地方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条件往往呈现很大的差异性。
2.生员质量参差不齐
(1)知识背景各异:由于机械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材料、机制、电气、测控、管理等诸多学科,生员专业差异性大、毕业院校也各自不同,因此该领域的生员背景知识差异较大。(2)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工程硕士研究生大多来自地方大中型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一线及管理部门,具有极为丰富的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管理经验,但绝大部分人员离开高校较长时间,加之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精力学习本领域的前沿理论,存在一定知识陈旧现象,且英语、计算机等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3)学习积极性高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参加工程硕士学习的学员绝大多数都是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干部,甚至有些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往往很难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3.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协调一致
地方高校机械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企业、研究生本人三方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1)企业迫切需要学校培养出创新能力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为企业创造大量经济效益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往往很难将上述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培养方案并落实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2)大多高校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受以往惯性影响,往往会倾向于更为重视研究生的理论及学术水准提升,未能有效与企业沟通,协调一致,从而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3)绝大多数学员都是抱着很强的求知欲来学习的,但是往往低估了学习过程的艰苦性,加之家庭、工作方面的影响,往往会降低自己的要求,演变成为仅仅为了毕业证和学位证而学习,把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而有利于自身发展作为学习目的。
4.过程管理不够建全和完善
工程硕士研究生往往是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承担着繁重的科研、生产、管理任务,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又是“进校不离岗”,因此在硕士生培养阶段的学员往往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投入精力上会出现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冲突;此外,学习内容与学员自己的知识背景差距大,学习难度大;同时,导师往往在学校承担有其他教学科研任务,难以全身心投入。其次,在实际培养中往往沿用学术型培养模式,学院负责研究生的理论课教学、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工作,企业很少能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往往造成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与研究生的培养脱节。另外,“双导师制”是针对工程硕士特点而实施的,但由于学员是在职学习,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学校导师往往很难像指导学术型研究生那样细致指导,企业导师则往往是业务骨干或高层管理人员,难以抽出有效时间进行科学指导,从而使得工程硕士指导过程出现空档。
5.评价标准难以把握
工程硕士培养是为工业企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内容侧重于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毕业论文中应强化解决工程问题的新思路、新设想、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而不一定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而校内指导老师往往沿袭以往惯例,重学术水平轻工程应用、重理论轻实践,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仍需要进一步厘清,因此对工程硕士论文客观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提高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质量的探讨
针对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和区域内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师情、生情、校情,湖南科技大学在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培养体系,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省情、校情、生情,依照“突出实践能力”、“强化应用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及“夯实基本素质”原则,学校、企业单位、学员(导师)三方面结合协商制订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在具体实践中,开学前邀请研究生院主管领导、企业专家、部分导师和学员代表进行沟通,根据生产、开发、制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经现场专家、导师的交流和学员的面谈后,学员可以结合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选择合适的课程满足自身需要。
2.改革授课方式,强调灵活性和实用性
湖南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大都来源于本地大型工业企业,生产任务繁重,学员无法脱产学习。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确立班主任责任制,每个班级配备1名硕士生导师为固定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和联系。(2)多时段集中授课。由班主任提前调研,确定合适授课时间,然后提前通知各位学员。对于因特殊情况未能参加授课的学生则利用周末、节假日进行单独补课。(3)现场授课。对于部分距离较远的学员,湖南科技大学采用教师现场授课。如学校多次组织相关教师到学生较为集中的企业等进行集中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校企合作,深化“双导师制”
湖南科技大学针对“双导师制”进行了以下改进:(1)师生双向选择:入学前组织师生见面会,加强交流,保证学员、校内导师、现场导师研究方向的一致性。(2)重视论文开题。由学位分委员会统一组织、集中管理、集中审核、严格把关。(3)加强中期考核。由校内导师和现场导师组成评议组,互相检查监督,保证论文质量。
4.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为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湖南科技大学建立了研究生院、学院、导师三级管理体制,主要包括:(1)研究生院严把生源质量。在招生中全面考核学生理论水平、科研能力、综合素质,严把招生质量关。(2)学院负责日常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上有效结合学员实际工作内容、突出个性,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核方式采取读书笔记、笔试、研究报告、综合分析等多种方式。(3)导师负责督促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由专家组集中组织学生开题、期中检查,答辩过程由导师初审、预答辩、匿名评审等环节组成,确保研究生论文质量。
篇7
行动导向教学在高校软件工程概论课程应用中的突出优点就是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行动导向教学就是指在课程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软件工程概论课程来说,与现代化社会中的信息化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对于学生的教学及培养,需要不断加强重视。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该课程有了更好的理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学生在课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课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发现其中的奥妙。行动导向教学方式的应用,很好的满足了部分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开展模式的向往,重点在于把学生作为中心,进一步拓展了学生们的思维以及眼界,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以及实训能力。
2、进一步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
另外,行动导向教学的应用进一步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成绩的注重力度是比较大的,而且一些学生普遍形成了死记硬背的思维,对于实训课程了解少之甚少,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同时也不利于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但是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改革,进一步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就行动导向教学来说,做出最大的改进就是课堂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一些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可以采取情景教学,让学生有极大的兴趣投入到其中,才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
3、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方式掌握力度不够,理解不全面
由于受到不确定外界因素的影响,行动导向教学在课程教学应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方式掌握力度不够,理解不全面。目前社会中存在一部分资历比较老的教师,他们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力度是比较弱的,而且认为现代化教学方法没有什么先进之处,反而教学难度会增大,过程也会变得复杂。从而对于现代化教学方法掌握的力度不够。教师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得指路明灯,所以针对教师们不好的做法需要做出积极的改进。另外,还要积极招收掌握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教师,从而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自主性。
二、行动导向教学在高校软件工程概论课程中应用的改进策略
1、不断完善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针对行动导向教学在高校软件工程概论课程中应用的优缺点,提出了相关的改进策略。第一,不断完善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引导的作用,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与教师有着很大的联系。由于一些专业学校,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并没有很高的要求。但是正是因为此,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所以在对教师进行招收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教师掌握更全面,更高质量的关于粤菜的烹调技术,与外界的市场相结合,从而培养市场需要的学生以及人才。另外,需要不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只有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养水平,才能够让其在教学质量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促进学生对于软件工程专业有充分的了解以及学习的兴趣,需要学校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管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课程。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管理中也要不断创新方法,例如增加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环节,并且与课堂内容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来更大范围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教学方法不能够太单一,需要灵活的运用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从而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教学方法的运用也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来入手,从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不断完善实训设备,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
第三,不断完善实训设备,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未来从事的工作与现代化的信息化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高校中实训课程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训能力以及相关方面的技术水平,需要不断完善学校的实训设备,让学生较为全面的掌握现代化技术,认识并了解更多的现代化技术,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实训设备的完善离不开学校领导以及当地政府的支持,所以政府还要进行积极的投入以及资金支持,从而推动其更好的发展。
三、行动导向教学在高校软件工程概论课程中应用的前景分析
关于行动导向教学在高校软件工程概论课程中应用的前景分析将从两个方面做出具体的介绍。一方面,行动导向教学在高校软件工程概论课程的应用需要积极发挥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灵活的运用教学方式,针对不同的课程以及学生,需要应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人而异。另外,行动导向教学的方式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比较适合的,但是需要教师全面的了解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和核心,从而做出更好的诠释。另一方面,对于高校软件工程概论课程来说,与信息化技术联系的比较密切,需要不断完善实训设备,从而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以及创新能力。
本文通过对行动导向教学在高校软件工程概论课程中应用的现状及前景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且针对行动导向教学在高校软件工程概论课程中应用的优缺点做出了介绍,提出了改进策略。综上所述,为了推动我国教育行业更好的发展,需要针对目前教育行业存在的问题做出积极的改进。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导致形成了一种死记硬背的现象,从而学生缺乏解决问题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逐渐减小,既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教育水平的提升。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未知世界,不断扩展学生的眼界。行动导向教学在高校软件工程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训水平。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教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形成学生固定的思维,这就需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从而更好的提升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
软件工程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王存荣.行动导向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D].教育探索,2011(7):60-61.
[2]姜大源.“学习领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突破[J].职教论坛,2004,(6):61-64.
篇8
1997年3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寻求适合中国教育特色与课程教学的CAI发展道路,即第二代教学软件――CAI积件的开发[1]。同年,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系统阐述了“积件”的概念:是师生根据教学需要自主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工作平台,由积件库和组合平台构成,能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力,拓展CAI资源的通用性和实用性[2]。因此,积件即积件系统[3]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掀起一系列研究热潮。
本文梳理了近10年我国有关积件系统的研究文献,期望通过分析研究现状、发现研究问题、总结研究经验,为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发展提供参考。
1.积件系统研究文献统计及分析
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有关积件系统的学术论文进行跨库检索,检索主题设定为“积件”,检索范围包括“期刊、特色期刊、博士、硕士、国内会议、国际会议、报纸、专利、成果、学术辑刊”等10个数据库,发表时间为2006―2015年,结果共检索得到1282篇相关文献(截止2015年8月16日)。对这些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筛选得出与积件系统密切相关(以积件系统为文章主旨)的426篇文献,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见表1、2)。由此可以看出:
表1 2006―2015年积件系统相关文献数量统计
注:括号内的数字代表文献数量中的硕士论文篇数。
表2 2006―2015年积件系统相关文献年占比统计
首先,有关积件系统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探讨、技术开发、教育应用及研究反思等四个方向。其中有关积件系统理论探讨的文献总占比29%,内容包括积件系统的起源、定义、特点、组成、开发的必要性及原则、开发软件简介等,均为期刊类文献,其间2006―2010年文献量大,为主要研究方向,2010年后占比逐年下降,说明学者对纯理论的积件系统探讨已逐步成熟。积件系统技术开发的文献总占比21%,主要涉及积件库的建构、积件制作软件(如Flash、Authorware等)的应用、积件的存放与管理、积件组合平台的开发等,此类研究年占比不高,但2007―2009年文献中的硕士学位论文数量较多,有一定参考意义。积件系统教育应用(与具体学科教学的结合研究)的文献总占比最大,为48%,且呈逐步上升态势。本文将该领域文献进一步细分为应用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研究,其中应用理论研究包含积件系统介绍、与具体学科结合的基础、开发软件的选择等,占31%,应用实践研究涉及积件制作、积件系统建构、教育实验研究等,占17%。由此可知,积件系统的教育应用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积件或积件系统建构及实践应用研究并不多。积件系统的研究反思是学者对当下积件系统理论及建设方面的现状和问题的思考,仅占2%,却对积件系统发展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其次,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积件系统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从纯理论介绍向教育教学实际应用转变。但大部分教育教学实际应用文献(理论类)并未把握住研究的核心思想,而是直接套用积件系统理论,用大量篇幅介绍其起源、特点和组成部分。尽管如此,有关实践研究的文献占比还是呈逐年上升趋势,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增加,由此体现出学者对积件系统实用研究的期待和努力。
第三,由年文献量对比可知,我国积件系统的研究态势呈下滑趋势,表明积件系统研究进入实际应用阶段后,因开发难度较大,致使有实际成效的研究不多。
第四,进一步对积件系统教育应用研究文献在不同学科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见表3)可知:积件系统的教育应用研究在各学科中的发展极不平衡,其中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在整个教育领域中处于中等水平,但较大地落后于同是自然科学的物理、化学,且近四年均未有相关文献报道。
表3 各学科积件系统教育应用文献数量统计
2.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现状
结合文献统计及分析结果,进一步对我国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展开分析,总结如下。
2.1研究内容
积件系统由积件库与积件组合平台构成。积件库是教学资源的集合,包括五种类型: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微教学单元库、虚拟积件资源库、资料呈现方式库和教与学策略库。其中多媒体教学资源库是目前积件库建设的重要对象,该资源库中的内容就是积件,包括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等六种形式[4]。
(1)积件系统开发平台选择
积件开发软件有Flash、PowerPoint、Authorware、3DStudioMax等,其中Flash因操作控制方便、处理能力强和兼容性高等优点成为最常使用的动画类积件开发软件,图片处理软件有Photoshop、Coreldarw等,视频处理软件有会声会影等。积件的存放平台可依托校园网,使师生能通过网络访问对积件素材进行下载、修改和上传等操作,以丰富积件库。而积件的组合可选用PowerPoint作为平台进行操作。
(2)积件的制作与整合
中学生物学积件的获取有两种方式:已有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教师动手制作。目前,已有资源的优化整合是中学生物学积件的主要来源,如收集、整理科普及教学光盘中的动画、视频素材,对其进行分割、合并,获取积件;或将网络上已有的不同版本的Flash课件、图片、动画、元件优化整合到一个Flash文档中,制作成积件,此方式只是简单地对已有资源进行分割整合。而教师动手制作则要求教师在确定积件开发的相关学科知识点后搜集素材、制定脚本进行原创式积件制作,该方式对教师软件操作技能要求较高,难度较大,故资源较少。
2.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根据分析可知,大部分文献强调的是积件系统开发的必要性、与学科结合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积件系统开发和建构的具体案例并不多。在积件制作中,大多只是对已有资源进行简单的分割、组合,没有较大规模的原创式制作,也没有对新建积件进行教育实验研究以检测其教学效果。所以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积件系统开发不完善,教师对开发软件不熟悉,致使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出现停滞,研究步入瓶颈期。
3.发展我国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研究的策略
积件系统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针对我国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研究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策略。
3.1注重实践研究
积件系统从1997年发展至今在理论上已趋于成熟,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在实践中取得一定成效。中学生物学应将研究重点从理论探讨转向实践应用,在平台选择的同时,结合实例介绍平台的使用步骤和积件的制作方法,将新建积件切实应用于教学实践,检验其教学效果,以丰富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真正做到积件系统与生物学教学的完美结合,推动中学生物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3.2完善积件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
积件系统的开发不仅是平台的选择,还要有规范的开发流程。本文结合当前各学科积件系统的开发步骤,设计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开发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知识点筛选、积件制作、积件库建构、积件组合平台选择、积件系统教育实验研究、研究数据反馈、积件系统再修改等步骤(见图1)。
图1 积件系统开发技术路线图
3.3提高教师的软件操作能力
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开发的主要限制因素在于一线教师对开发软件的利用能力,且生命活动过程复杂,对能力要求更高。因此,有效提高一线教师和在校师范生的软件操作能力极为重要。对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可增设Flash、Authorware等软件操作培训课,并组织与计算机专业学生多交流,共同举办和参与积件制作竞赛等;对于在职教师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集中进行专业培训、竞赛和交流等。
4.结语
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方向。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的研究进入瓶颈期,究其原因在于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开发应用不多。因此,应将研究重点集中在积件和积件系统的具体实践开发上,注重积件技术与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同时积极提高教师的软件操作能力,吸纳跨专业人才的加入,共同促进中学生物学积件系统研究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莹.以基于积件思想的内接资源包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件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3.
[2]黎加厚.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1997(4):50-53.
[3]刘晓雪,李远蓉.重新认识积件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4(5):23-27.
[4]袁倩,陈迪.我国积件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反思[J].网络教育,2007(7):47-50.
[5]崔绪昌.浅谈积件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生物学教学,2008,33(8):30-31.
[6]徐莹.积件问题研究现状浅析[J].天中学刊,2012,27(5):139-140.
[7]王扬.师范生物教学中关于课件向积件发展的必要性[J].考试周刊,2007(49):99-100.
[8]赵玉柱.如何实现flash课件整合[J].中学生物教学,2008(6):48-49.
[9]刘甜.化学Flash课件的开发与积件库的建立[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4.
[10]袁倩.积件系统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6(9):56-58.
篇9
在这个普遍崇拜精英教育的时代,研究生学位几乎已经成为职场中人人必备的学历证明。如果没有,言谈举止略显底气不足的同时,很多人迫切地想用各种手段搞到一个学位。这也是目前各类研究生教育热度依然的原因之一。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通过者可获得国家认可的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双项证书。
专业硕士学位教育:
参加每年10 月的在职人员联考,学完之后再参加学校研究生院组织的学位考试,通过者可以拿到硕士学位,有研究生学历。
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进修班:
免试入学,可以参加每年5月份的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
学位考试,硕士论文答辩通过后可以取得硕士学位。
¥学费:12000~20000元不等
¥教材讲义费、考试费、论文指导费及论文答辩费 等其他各类费用:3000元左右
虽说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就业时没有太多的优势,甚至有时还是劣势,但当你的职场生涯需要再往前一步,更上一层的时候,学历依然是你必须要跨越的一道门槛。
影响职场“薪情”的关键因素――英文
English
如果今天还有人质疑学习英语的原因,海尔总裁张瑞敏的一番话可以作为最好的反驳:“我有翻译,但我还是要学英语,因为学习英语除了方便沟通外,还让我多了一种思维方式”。
如果说张瑞敏学习英语能给他带来思维方式的改变的话,普通的白领员工学习英语则直接事关个人口袋内银子的多少,学好英语对于能否找到一个“钱途”良好的饭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程
Lesson
华尔街英语
戴尔国际英语
EF英孚教育
韦博国际英语
费用
Expense
¥以上这些英语培训课程,起步价基本都在8000~10000元。
随着级别的递增,费用也水涨船高。
¥有外教参与的小型口语班,是英语培训中费用最高的一类,一般都在2~3万元。
此类高端英语培训由于其特殊的教育模式,例如自主的学习时间、全外教的小班授课、高档商务楼的教学环境等,都注定了成本比传统教学的要高许多。
计划参加这类型培训的人,除了关注师资、价格、地段等因素外,还要多问几个问题,例如是否可自由安排上课时间?如果对培训不满意能否退班或退费?
投资回报
Repayment
前程无忧的关于中国白领阶层的薪酬调查报告显示,英语精通程度对薪资的影响十分明显。中华英才网的数据也同样显示,精通英语的人在企业内更易获得高薪。
永远那么热门的IT
Internation
众多的学生和从业者痴迷于各类计算机IT 认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换取一个好的工作与稳定的薪水。从正规的国家计算机等级认证,到商业味道浓厚的Oracle、Cisco 等商业公司认证,国内IT 相关认证不下几十种。数据表明,大众在观念上仍然比较认同IT 认证的含金量。
课程
Lesson
软件开发测试工程师
网络构架工程师
网站开发运营工程师
北大青鸟APTECH
NIIT
神州数码教育学院
……
费用
Expense
¥IT 资格证书认证的费用和你想获得证书的数量有关,通常每项认证考试的费用都在800~1200元左右。
¥ 此外,你需要购买学习指导和应试手册之类的书籍(500元左右),参加练习考试(500元左右),如果还想参加相关的认证培训,那么还需要2000~3000元左右的费用。
¥Oracle认证是各项纯技术认证中最为昂贵的,总费用在8000美元到1.5万美元左右。除此之外,参加培训的人员还必须要有相关领域工作的一定年限。课程、高档商务楼的教学环境等,都注定了成本比传统教学的要高许多。
¥ 计划参加这类型培训的人,除了关注师资、价格、地段等因素外,还要多问几个问题,例如是否可自由安排上课时间?如果对培训不满意能否退班或退费?
投资回报
Repayment
相关的培训招生广告上,经常有这样的说法――获得了“××认证工程师”证书就能拿十几万年薪。虽然互联网全面复苏、手机行业的巨大容量对IT 行业整体薪酬提升形成强有力的拉动。但不可否认,IT 业正由当年的朝阳行业步入寻常。
职场人的终极梦想
MBA
和其他类型的充电相比,MBA 教育更像是果树顶端那颗最诱人的苹果,令无数人为之心驰神往。尽管饱受诟病,MBA 学位仍然是商界职场中广受欢迎的资格证明,想要取得MBA 学位的人才仍然在不断增加。选择攻读MBA 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与购买一幢房子或一辆汽车一样,是一个人将进行的最大投资之一。
排名
Compositor
全球MBA前10强
(英国金融时报2007年排名)
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
UniversityofPennsylvania:Wharton
哥伦比亚商学院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哈佛商学院(并列)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并列)
Stanford University GSB
Expense
费用
¥国内排名最高的是名列上述排行榜第十一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该校网站信息显示,获得MBA 学位需要学费169,000元,而这并不是国内价钱最贵的MBA ,由李嘉诚(海外)基金会捐资创办长江商学院MBA 的学费是248,000元。
¥ 国内部分高校的MBA 费用简列如下:
2008 年,清华大学国际MBA 项目学费98,000元,
MBA 在职项目学费8,000元;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MBA 在职项目学费95,000元;
复旦大学MBA 在职项目学费10,000元。
投资回报
曾任牛津大学萨伊德商学院长的安东尼・霍普伍德(Anthony Hopwood) 认为MBA 教育具备三个显著的优势。首先,它对曾给商业
世界带来重大影响的知识进行深刻的剖析。其次,让学员有机会融入其强大的关系网络中。第三,在备受推崇和名声响亮的商学院获得MBA 学位,就获得了在全球经理人就业市场上求职的敲门砖。但事实也不容忽视,MBA 依然不是职业生涯的点金术,有意攻读MBA 的人需要谨慎考虑。毫无疑问,不是每一个读完MBA 的人都会得到一份远远好过之前工作的新工作,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与MBA 学位相称的能力。如果出发点在于获得关系网络和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优势,那么,这种优势实际上只在为数不多的院校中才能获得。
TIPS
充电的N个时机ONE 当工作中缺乏专业知识时如果在学校里学的是基础学科,应用性不很强,或许这种专业知识的短缺还未直接影响到当前的工作。但是,由于缺乏专业背景和正规培训,这类人应该选择一个与从事职业相关的专业,以补充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尽快提升自己的价值,增加自身的职场竞争力。TWO 当需要更新知识结构时以当今社会的知识更新速度,那些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经过四五年已经差不多就被淘汰掉了。要想在日新月异的行业中求得发展,求得生存,就必须主动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技能、技术,给自己职业的发展补充新鲜血液。THREE 当职业发展缓慢时理性的职场人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进行仔细、认真地规划。
将学习进行到底
刘 娜
相比热门的“职业规划”这个词,北京博士德管理顾问公司资深顾问孙虹钢更愿意用谋划来描述他对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思考。在他看来,规划是一种模块式的组合,是在一种在成熟职业发展环境中才可能达到的状态:比如多少年到多少年是一个时段,每个时段应该干什么,这在事先都有了计划,按部就班地去做。孙虹钢认为,这种来自国外的职业规划实际上并不完全适合于中国社会的现实。而且这样的规划太无聊,“丧失了多少人生乐趣,少了多少惊喜啊”。
深谙太极之道的他更喜欢“谋划”这个词。谋划是先有了一个大的方向,而后制定策略,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情况而变化。在个人的职业发展生涯中,可以谋划充电,谋划转行,谋划提升,甚至可以谋划承受挫折。说到底,谋划就是个人职业品牌的经营。
对于职场中人津津乐道的继续学习进修,孙虹钢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十分重要的就是明确目的。
个人必须清晰地知道充电的目的何在,通过这种方式自己到底想获得哪方面的提升。目的明确,才能避免随波逐流。别人学IT 你也学IT ,别人念MBA 你也念MBA ,别人最后也许成为了某企业的CEO ,而你可能只是白白花了一堆冤枉钱,顶着MBA 的头衔却依然没有找到方向。
篇10
一、规划、预测与培养后续人才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人才规划和预测是其基础环节,也是进行后续人才培养的前提。在任何一家企业中,人才规划、预测要结合企业的人才开发战略,对企业的结构、员工的特征以及工作岗位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之后得出预测的结果。
我国的铁路运输企业目前采取了减员增压的策略,经济效益有所提升,但是也面临着种种问题,比如,铁路企业的工资待遇不高,工资的结构存在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选择。近年来铁路局在招聘特有专业的毕业生时往往招不满名额。这对铁路的人力资源部门带去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迫使人力资源部门不得不探索新的招聘方式,不能仅仅从事人员招聘和分配这样的工作,应该结合铁路企业人员构成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自然减员、更新设备等。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专业的统计软件进行科学预测,确定好人才培养目标,以铁路高校和职业院校等作为依托,结合自身对人才的需求,在学科的建设和实训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从而保证铁路运输企业可以有更优质的人才加入。
二、铁路运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兼顾社会性与企业性
铁路运输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产品结构具有特殊性,这就决定了铁路运输企业既有社会性的特点,又有企业性的特点。也正是如此,必须要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铁路企业的企业性特点是符合不断深化的市场经济的。铁路企业作为我国具有标志性的企业,其本身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其在社会的影响力,也同时会影响很多人对其的评价与定位。
三、管理方式的现代化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铁路运输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信息化与自动化,如调度、办公、安全等方面,这有效提高了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但是,人力资源管理并没有实现高水平的信息化,在企业的内部协调性不足的情况严重。要在铁路运输企业中实现管理方式的现代化与信息化,
首先,要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现在的管理系统存在着系统不稳定、内容不全面、设计不科学等问题,要借助现代的科技力量加以改进。况且,人力资源的管理不仅仅是客观的事实的记载,更要借助现代科技的分析系统,对人员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为铁路人力资源的利用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时候也要依靠现代化的手段,提高职工素质水平,引导职工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也可以请专业人士为其做好远程培训,这也是日后铁路运输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
四、管理理念要以人为本
铁路运输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在理念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员工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势必要对企业员工的性格、能力、喜好等各个方面做出了解。如果员工本身并不热爱铁路相关工作,即使是对其进行了很好的培训也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其看法,反而为了塑造一个爱岗敬业的员工付出了很高的成本。所以,还是要了解员工的想法,“顺势而行”,对于那些对自身工作感兴趣的职工,要加大培养的力度,增强其业务能力与职业素养,为铁路事业做出更好的贡献。在职工生活方面,要做到了解、关爱,让职工感受到正能量,才能够更好的投身铁路建设事业。
五、坚持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对于每个想要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铁路运输企业管理中,要做到尽可能公平地对待职工,这会直接影响到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但是这里提到的公平并不是“平均”,要根据职工对工作投入的多少决定其回报的高低,这才是公平的。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如果有失公平,很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比如:缺勤、工作不够努力、迟到早退等。贪污受贿、盗窃、责任感降低、工作热情减退,甚至是辞职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在有失公平的情况下发生,最终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如果人才流失,企业要重新进行人才的招聘,在招聘的过程中费用增加了,同时还耽误了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人力资源部门要坚持公平的原则,在做出薪酬计划的时候,要充分参考各种资料,考虑到发生变化的情况,尽量避免有失公平的情况发生。在管理日常工作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自动化的程序进行记录,不但可以节省时间还能够有效避免人为的错误。
六、结束语
总之,铁路运输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机遇需要人才去把握,面临的困难需要人才去克服。只有不断进行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改革,吸纳更多专业化、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才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戴弘.铁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篇11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大规模的结构性失业,退学、失业的人数急剧增加,一些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因此,职业生涯教育一经提出,就得到了美国上到总统、联邦政府,下到百姓的广泛支持,这为美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后的职业生涯教育虽然有过低潮,但总体上还是获得了不错的发展。今天,美国职业生涯教育已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美国联邦政府、各州、各学区都在职业生涯教育领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生涯教育的实施方面也发展出了很多不同的方式。2001 年,美国联邦教育部职业和成人教育署的研究《美国中学生涯发展干预项目分类系统》显示,中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方式分为以下四大类:课程本位方式、介绍性方式、建议性方式、工作本位方式[2]。在学校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课程本位是最有效也是最系统的教育方式,而课程是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载体。本文以美国得克萨斯州最新的中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为例,试图了解美国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一、得克萨斯州中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
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主要分为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建立三个有序的学习阶段,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生涯探索。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职业探索,熟悉职业的分类和“职业群”,并开始在职业群中做出尝试性的选择。在高中阶段,学生要对自己所选定的职业做深入的探究。这些内容在得克萨斯州的中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得克萨斯州于2010年了最新的《中学职业生涯发展必需的知识和技能》(Texas Essential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Career Development,TEKS)。根据《得克萨斯州教育法规》(the Texas Education Code,TEC),这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被安排于职业生涯课程中,该课程于2010-2011学年开始实施。初中有两门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即“探索职业”(Exploring Careers)和“职业入口”(Career Portals),这两门课程针对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高中有三门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即“职业准备1”(Career Preparation I)、“职业准备2”(Career Preparation II)、“问题和解决”(Problems and Solutions),这三门课程针对十一年级和十二年级的学生[3]。TEC对每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目标都有总结性的介绍。
(一)探索职业
每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都是不同的,并且在这个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变化。学生通过探索有效的教育和职业信息,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将会使用兴趣测试软件或者其他工具去探索个人的兴趣所在以及各种职业在教育方面的要求。这门课旨在指导学生通过探索,逐步建立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
(二)职业入口
这门课程的目标是创造一种高品质的、不断更新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为中学生未来的学业和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在特定的职业集群中探索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研究劳动力市场信息,学习求职技巧,并建立就业所需的专业文档。学生使用自身的知识去探索并设定目标。[4]
(三)职业准备1
职业准备1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机会,这种学习机会能够把课堂教学、有偿工作和就业经验结合起来,并且有助于加强学校、企业和社会各方之间的伙伴关系。这门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这种教学安排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们能够接受到关于就业技能的培训,培训包括职业技能、面试技巧、沟通技巧、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等。职业准备课程非常严格,它能够帮助学生达到学业标准,并为学生学业和未来事业上的成功提供支持。
(四)职业准备2
这门课程通过课堂技术教学以及在职培训培养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包括学生进行终身学习的技能、就业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职业道德、安全意识以及小组交流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一个个性化的培训计划以强化特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赞助商将为学生提供有偿职业培训。
(五)问题和解决
问题和解决是一门基于项目的研究课程,主要针对那些有能力研究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的学生。学生需要在与自身职业兴趣相关的主题上选择一个项目,用科学的调查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向观众展示。在此期间,学生能够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为了达到学术上的成功,学生需要有机会在不同环境中学习、强化、应用并转化他们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得到这些相关的优秀经历,并使这些经历成为学生争取“杰出成就计划”(the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Program)的重要资本。[5]
二、得克萨斯州中学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
在对得克萨斯州中学职业生涯教育的五门课程有了宏观了解的基础上,笔者将在本部分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每一门课程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地介绍。TEKS对每门课程中学生应该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并把每一项“知识和技能”细化为更具操作性的指标。在教学中,每门课程被分为不同的“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都要完成特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一)知识和技能——课程的学习内容
得克萨斯州把中学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到五门课程中,将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系统化,明确课程的重点和核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表1列出了每门课程中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以上的每一条“知识和技能”都配有具体的指标以指导实践。以初中部分的“职业入口”课程为例,八条“知识和技能”被细化为一些具体的、易于操作的指标(见表2)。[6]
(二)学习单元——课程的构成形式
每门职业生涯课程都由“学习单元”组成,这些“学习单元”覆盖了表1、表2所涉及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进行进一步整合,以方便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实施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以初中部分的“职业入口”课程为例,该门课程包括十个“学习单元”(见表3)。例如,第一个学习单元是“了解自己”,它包括A、B、C三个组成部分。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完成表2所列的“知识与技能”(2)中的(B)指标,即探索个人感兴趣的职业生涯。通过表3,我们能够对美国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情况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三、美国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
(一)普及职业生涯教育观念
职业生涯教育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生涯认知、生涯探索和生涯规划来实现成功的过程。美国教育总署专门对职业生涯教育进行了界定: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在于包括人的全部生涯,即从幼儿园到成年,按照生涯认知(career awareness)、生涯探索(career exploration)、生涯定向(career orientation)、生涯准备(career preparation)、生涯熟练(career proficiency)等步骤,逐一实施,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并建立个人的生活形态。
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往往被简单地理解为职业指导,在形式上几乎被家长的包办和学校的就业指导所取代,在现有的教育系统中基本不涉及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社会、家长、教师、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观念都相对淡薄。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过于重视对学生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其生活和工作技能的培养,这一现象在中学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导致学生在职业生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匮乏。
观念决定行动,人们只有在观念上接受并认可职业生涯教育,才会在行动中对其加以重视。因此,只有大力普及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观念,才能够为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提供便利。我们应该在全社会普及职业生涯教育观念,让大家能够接触、理解职业生涯教育,使全社会意识到职业生涯教育对学生终生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在我国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由于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很多学生在初中毕业后就要直接面临职业生涯的选择问题,因此,在中学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尤为迫切。
(二)开发职业生涯教育课程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及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设计是贯彻落实其教育理念、实践其教育思想的关键。得克萨斯州中学阶段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和兴趣等;第二,了解职业,包括对职业种类的了解、职业的技术技能要求、职业的教育要求、薪金等;第三,寻找并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即在了解自己和了解职业的基础上找到自己可能感兴趣的职业,并集中精力对这些职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详细的探索,为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准备;第四,培养有助于获得成功的能力,如学习能力、管理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理财能力和合作能力等。不同学习阶段的职业生涯课程的重点有所不同。根据美国生涯规划理论大师舒伯(Donald Edwin 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生涯发展的过程被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出生~14岁)、探索(15岁~24岁)、建立(25岁~44岁)、维持(45岁~64岁)、衰退(65岁~死亡),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职责和任务,前一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8]
目前,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较为普遍的职业生涯教育方式就是大学阶段的就业指导等一些就业前的即时培训,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我国学生在选择专业时的盲目和无助,以及在大学毕业时所面临的就业难等问题,与职业生涯教育缺失紧密相关,而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是弥补职业生涯教育缺失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发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是我国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重视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
在美国,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除了上文介绍的课程本位的实施方式以外,还有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美国学校就会开展“职业日”(career day)活动,“职业日”当天,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会接受邀请,义务到学校做关于自己工作的演讲;每年四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带孩子上班日”(Take Our Daughters and Sons to Work Day),在这天,家长会带孩子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让孩子接触并了解工作;等到孩子十三四岁时,“职业影子日”(Job Shadow Day)将会取代“带孩子上班日”的活动,孩子能够通过学校的帮助到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当一天义工;在上高中以前,很多学校都会通过“职业生涯兴趣量表”(Career Interest Inventory)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分析,以便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9]。这些活动都对学生职业生涯知识的积累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小就有职业生涯意识并有能力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这些方式,并与我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利用学校、社会等多方力量,开发多种职业生涯教育实践方式。
学校是开展系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场所,是职业生涯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而教师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影响至关重要。尽管我国的一些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注意到在学科教学中融入职业生涯教育,但大多数教师还是仅关注学科知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错过了很多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机会。一线教师是学生获得职业生涯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加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的职业生涯教育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生涯教育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卫华.美国犹他州7年级生涯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刘元.美国K-12生涯教育实践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3]Chapter 127. Texas Essential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Career Development[EB/OL].http://ritter.tea.state.tx.us/rules/tac/chapter127/ch127toc.pdf,2013-08-26.
[4][6]Chapter 127. Texas Essential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Career Development Subchapter A. Middle School[EB/OL].http://ritter.tea.state.tx.us/rules/tac/chapter127/ch127a.pdf, 2013-08-26.
[5]Chapter 127. Texas Essential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Career Development Subchapter B. High School[EB/OL].http://ritter.tea.state.tx.us/rules/tac/chapter127/ch127b.pdf, 2013-08-26.
篇12
一、导论
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生命无血脉难以生长延续,民族无文化难以生存壮大。以此类推,高职院校没有文化特色也难以存续发展。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兴盛崛起,其宛然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作为文化批判、选择、传承和创新的园地,理应承担起文化建设的使命,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高职教育在初步解决了规模扩张问题之后,校园文化建设却出现了趋同普通本科高校的迹象,使原本应具备的职教“特色特不起来,亮点亮不起来”,校园文化特色的缺乏越来越成为学校内涵建设发展的软肋,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永续发展无法避及的问题。
二、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校园文化的诞生、存在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吸收扬弃并对其进行不断的积淀、提取和升腾。调查研究显示,无论公办或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不理想,有的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有的对校园文化定位模糊或不准确,有的甚至盲目抄袭普通本科高校的文化建设模式,根本就谈不上校园文化建设,更别说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1.认识不到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对校园文化存在认识上的种种误区,有的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务虚的工作,做少做多无所谓;有的认为校园文化本身就存在,无须再建设,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软件建设被边缘化或片面化。对校园文化定位不准确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造成校领导的思想认识不一致,成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桎梏。
2.方法不当。部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不健全,缺乏了学校领导的统一指导。纵然有些校领导负责校园文化建设,但极少对整个校园文化系统、宏观的调控进行有力探究,而将偌大的文化建设“指派”给学团机构或宣传部门。校园文化建设陷入一盘散沙、群龙无首的困境,有的校园文化简单“沦落”为单一的社团活动。
3.投入不足。招生生源争夺愈演愈烈,很多学校把目光单单停留在校园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社会知名度上面,只注重专业学科建设,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直接对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4.文化内涵缺乏。我国高职教育兴起时间不长,多由以前的技校、中专甚至成教学校改制而来,短期内很难改变其文化底蕴薄弱、层次较低的缺陷。因为校园文化的形成是长年累积发展的过程,是大学精神不断传承、沉积、淀练的过程。
5.职教元素缺失。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是职业性的教育,其校园文化建设必定需要显示职业性特征。目前追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层次原因就是忽视了职教元素在校园文化特征形成中的决定性影响作用,根本没有意识到职教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
三、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特色校园文化的路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同时具有“高等”和“职业”双重特性,在与企业行业文化交流、渗透和融合中,不但丰富和创新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载体和表现形式,而且体现和强化了高职校园文化所具有的职业文化特色。
1.增强认知,明晰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定位。高职院校要明确意识到校园文化是“潜在”的育人力量,它在师生道德思想、政治理论、身心素质、文化知识的提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领导应对宏观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保持高度重视,将狠抓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工程贯穿始终,逐渐扩大校园文化的人力、资金投入,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同时,让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不断满足,进而为学校发展奠定思想文化基础,亦有利于打造师生幸福和谐的共同精神家园。
2.凸显特色,竭力打造职业特征明显的校园文化。一要凸显企业特色:按照高职教育宗旨,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入企前的企业文化意识,让学生在步入企业之前就能充分感受企业文化的“预熏陶”,进而入企后就能尽快融入企业。二要凸显高职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明确的培养目标及定向教育,注定让打造校园文化的高职特色成为必要。三要凸显地域特色:众所周知,区域内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一定程度上由该区域技术结构决定。因此高职教育要谋求发展必须积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主动服务于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从而在逐步适应并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四要凸显行业特色:专业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和根基,也是各项工作的龙头,通过结合专业、行业特点来建设校园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3.融入社会,适时加强职业规范熏陶。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强化职业教育特色、提升职业教育价值的前提便是研究人的社会化问题与职业规范的融通关系。第一,职业教育经考究成为塑造职业规范的最直接类型。其次,职业教育是形成职业规范的最佳形式。第三,职业教育让人们掌握职业技能和生存本领,使他们获得必要的社会生活规范,继而更好地在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自己的角色。最后,职业规范教育在职业院校中具有更强的可行性与针对性。学校通过不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创造发明、勤工俭学、技能大赛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长见识、学知识、强技能、做贡献、受教育,在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更好地履行了良好的职业规范。
4.注重内涵,努力推进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层,它影响着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形成,是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从某种程度讲,一所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优劣程度,往往是评判整个学校校园文化好坏的标准。它主要体现为学校风气、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群体意识、校园传统等等。它在日积月累中发展,历久弥浓,历久弥坚。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来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一是强化师德师风的示范引领作用。教师作为校园文化的示范引导者,其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对学生所作所为造成直接影响。大学之大,并非在于建筑物的高大与豪华,而在于是否有学识渊博、德高望重、授业解惑的学者大师。不可能每位教师都成为大师,但作为教师就应该时刻注重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与职业规范,积极提升人格魅力,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德才兼备,通过言传身教、道德教化及潜移默化的方式将良好的修养、高尚的品质、得体的行为递送给学生,让职业规范养成和道德教育培养如春风化雨般发挥。
二要深化人文教育的渗透作用。目前高职学生普遍欠缺人文素养,致使他们适应能力不强,价值观念混杂,想象创造力缺乏,敬业精神不强。调查表明,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人文教育缺乏的高职毕业生很难从容应对。怀特(美国著名学者)在《教育目的》中指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备的。”针对职业教育特点,学校可对技能教育中的人文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将技能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精心设置课程,扎实有效开展各类人文教育活动;强化隐性课程建设,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让专业技术中的人文价值得以传递;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人文精神,从而树立良好的技术价值观。
5.交流合作,有针对性地提高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水平。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底子薄、时间短、问题多、投入低、经验少,怎样构建适合本校实际的特色校园文化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职业院校可通过实地考察交流,积极主动与普通高校、知名兄弟院校和行业企业加强沟通交流合作,总结其校园文化建设的优缺点,吸取它们的失败教训,总结它们的先进经验,实现“为我所用、人有我优”的目的。
四、结束语
一所学校想要永续发展,“文化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势必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便成为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潜力和活力,亦构成其最基本、最持久的竞争优势。我们只要把握好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现存问题,借以科学的路径来努力建设,凸显文化特色,形成文化品牌,保持竞争优势,树立学校形象,那么浸染教师、熏陶学生、永葆生机、活力四射的高职校园文化场的孕育将不再遥不可及,校园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愈来愈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整体文化实力与竞争力,推进中华文化兴盛与崛起,我们信心满满。让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之路上昂首挺胸、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陈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8,(5).
[2]叶仙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0.
[3]马多勇,徐德志.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与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3,(4).
篇13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了访谈法、调查问卷法。
本研究的预调查访谈对象选取了20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下属一家研究所的员工,目的了解航天员工的主要压力源、工作倦怠的表现症状、荣誉感体现在哪些方面。
本研究的正式调查问卷以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下属两家研究所和一家民用产业公司的随机挑选的员工为研究对象,共发出问卷280份,回收252份,有效问卷238份,回收率为90%,有效率为94.45%。
2. 统计结果
2.1航天员工工作倦怠的统计结果
根据量表测试结果得出,航天员工工作倦怠及各维度的项目均分均位于2和3之间,说明航天员工的工作倦怠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在年g上,成就感低落存在显著差异,50岁以下的员工的成就感低落得分显著高于50岁以上的员工(p
在性别上,成就感低落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的成就感低落得分显著低于女性(p
在学历上,玩世不恭、成就感低落以及总的工作倦怠存在显著差异。
在职级上,成就感低落存在显著差异,基层员工和班组长在成就感低落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中层管理者。
2.2航天员工荣誉感的统计结果
航天员工的荣誉感的均分大于3,说明航天员工的荣誉感处于中等偏上的程度。
在年龄上,荣誉感存在显著的差异,事后多重比较发现,50岁以下的员工的荣誉感显著低于50岁以上的员工(p
在工作年限上,荣誉感存在显著差异,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工作3年及以下的员工的荣誉感显著高于工作4―6年的员工(p
3.工作压力、荣誉感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
3.1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分析
对工作压力、工作倦怠、荣誉感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三者之间彼此相关显著。进一步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检验工作压力对组工作倦怠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工作本身、人际关系、组织机构与组织风格对情绪衰竭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
3.2荣誉感在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的调节作用分析
采用层级回归分析的方法来检验荣誉感在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的调节作用。首先对工作压力和荣誉感分别进行中心化处理得到C工作压力总、C荣誉感,再求得二者中心化处理之后的乘积M=C工作压力总×C荣誉感,然后,将人口学变量作为控制变量放入第一层,将C工作压力总、C荣誉感一起放入第二层,将乘积项M放入第三层,以工作倦怠总作为因变量进行层级回归。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荣誉感在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起调节作用(p
4 .管理启示
4.1职业通道建设
在航天系统内工作4-6年的员工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都高于3年以下或10年以上的,荣誉感却相对来讲较低。而这些员工恰恰是企业里的中坚力量。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该思考如何提高这一阶段员工的工作状态,关注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角色意识和职业目标,稳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为他们创造更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4.2荣誉感培育
员工的荣誉感对工作压力和工作倦怠之间有负向调节作用。因此,提高航天员工的荣誉感将会有效改善员工的工作压力对工作倦怠产生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可以加强对员工使命感、责任感的教育,使员工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当然,精神教育之外,适当地采取一些物质奖励也会起到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