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预算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资本预算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资本预算论文

篇1

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认为应强化预算管理的作用。预算管理首先是置于公司治理背景下的一种全方位的行为管理,它涉及到预算权限的划分与预算责任的落实;其次它是一种全员参与式的管理,也就是说预算不等于财务计划,预算管理不等于财务部门管理;最后,预算管理是一种机制,它能做到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将预算约束与预算激励对等地运用到各预算主体之中。同样的道理,如果将资本预算管理纳入预算管理的范围中,不难发现,资本预算管理不再也不可能单纯地表现为财务预算方法,它是将预算方法融入到预算管理之中,从价值管理与行为管理两方面对资本支出在不同项目间进行分配、规划与控制的一种管理行为。它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从价值管理角度看,它主要解决项目可行性及其选择问题,这也是西方资本预算理论的核心内容。但是我们认为,这还不是价值管理的全部,它应当而且更重要的是解决以下问题:(1)不同项目间在资本分配过程中的规划。企业在运用净现值(NPV)法进行项目选择之后,会提出不同项目在不同时间序列下的实施方案,由于时间的相互交错,A、B两个不同项目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支出规模,因此资本预算需要了解不同时间段下的资本支出总规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事先筹划资本支出总规模对公司现金流出量的影响。(2)筹资预算。筹资预算是资本支出预算的核心内容,这是因为:第一,项目投资总额并不等于对外筹资总额,对外筹资总额是投资总额减去部分内源性资金(如其他营业性现金流入量、项目折旧或利润再投资等)后的净额,因此预算的作用就在于事先明确项目的对外筹资总量,从而使筹资行为在事先规划的过程中为投资服务;第二,项目的交错及资本对外需要量的影响,有时B项目所需之资本投入来自于A项目试运行所产生的现金流,因此单纯从某一项目来确定对外筹资总额并不完全正确,它还需要考虑其他项目对该项目的影响,从总量上进行预算调整。(3)资本预算中责任会计。资本预算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将预算支出落实到预算主体上,为此需要将责任会计体系纳入预算控制之中,针对预算主体设置责任控制中心,该中心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利润中心、成本费用中心或投资中心,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资本支出中心,该中心的责任就在于按照责任预算的数量与范围正确地安排资本投入,保证所支出的资本是在预算控制范围之内的,所支出的资本是按照既定用途投入的,其最终目标是保证实际支出总额不超过预算或项目工程概算。为此,责任会计体系必须落实在责任预算主体中,建立统驭性账户,建立该账户的核算内容与程序,以及相应的报告制度。(4)资本预算与实际资本支出的过程对比与事后审计。资本预算管理效果的好坏需要通过事中监控与事后项目审计来评价,事中控制是为了保证项目进度及资本支出的合理性,事后审计则是对责任预算主体进行评价的重要环节,离开事中监控与事后审计,资本预算无法从管理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事实上,西方企业的资本预算尽管强化资本的项目选择作用,但是并不否认项目的事中财务监控与项目事后审计的功能,它们只不过没有将这些功能纳入资本预算范围中罢了。

2、从行为管理角度看,它主要解决资本预算主体的定位及其相应的责权利对等关系。这一点是与公司治理、公司管理相结合的。(1)从公司治理角度看,资本预算管理要明确的是:谁拥有资本分配的权力(就单一企业而言,是董事会还是总经理或者是部门经理;就企业集团而言,是集团母公司还是子公司本身等)?谁将对项目可行性进行最后的评议和决策?谁有权力对已经通过的资本支出预算进行调整和修正?谁将对资本预算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等等。(2)从公司管理角度看,资本预算管理需要确定的是:如何在组织内部确定相应的投资和责任主体?如何确定资本预算的管理责任控制体系?如何形成内部资本支出的责任会计体系与责任报告体系(即谁对报告的真实性负责、谁来接受责任报告、谁来评价报告等)?如何将资本支出预算与责任主体的业绩挂钩?如何评价责任中心的资本支出业绩?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将资本预算作为一项系统来考虑的,它主要从行为上来规范各责任主体的管理程序、管理体制,它构成了资本预算的重要内容。

二、如何强化我国企业的资本预算管理

篇2

(三)注重建设工程形象进度管理,相对忽视了利用预算管理以改进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控制能力在大型的基本建设项目中,较通行的做法是成立专项的“工程指挥部”,其由于组建时间短,加之工程建设任务繁重,缺乏完善的、有针对性的内部管理、监督体制、机制,也没有在建设过程中去建立、健全、完善的主动性、迫切性。参与建设人员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预算控制等知识储备,对工程量与论探讨进度环节不熟悉,不能有效制定分项工程投资预算,不能对工程造价实施有效控制。

(四)注重项目完工,而相对忽视了建设项目的预算考核普遍存在工程现场完工就是工程项目的结束的错误认识,整个基本建设工程的预算执行情况仅以最终“花了多少钱”来了结。对于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缺乏正式的、全面的考评;极少将基本建设各子项工程的预算考评纳入到整个基本建设工程的预算管理范畴,从而导致最终投资预算执行情况不佳,而不能对位找到直接责任人的现象发生。

二、如何加强基本建设投资预算管理

(一)切实抓好项目建设总投资的预算分解

1.以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额为纲,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的初步设计为依据,组织土建、安装、公用工程、信息等参建责任部门,分解投资总额至具体的项目建设部门,形成“人人头上有指标、单个子项有预算”的投资控制体系。

2.合理确定工程建设项目间接费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九条: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故要将建设参与人员工资、建设期间的管理支出等建设成本纳入基本建设项目预算中。

3.合理预算“不可预见费”。不可预见费是指考虑建设期可能发生的隐蔽工程、不可抗力、设计变更、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的费用增加。在分解投资总额时,合理估计,留足该项费用,为工程进度中的投资控制留下余地,同时也将促进施工图阶段的合理设计,为建设全过程的预算控制水平奠定基础。

(二)强化项目预算的过程管控

1.加强建设项目招标管控。建设项目招标方式是确定工程成本(造价)的关键环节之一。要将招标方式纳入预算管理,按国家法律、法规必须公开招标的,应纳入项目预算,严格执行。将投资控制关口前移,加强对招标控制价的审核,对超过项目投资预算的招标不予批准。

2.加强项目变更管理。依照设计图和中标工程量清单,对发生的工程变更,特别是涉及工程合同造价发生变化的变更,要切实加强预算管控,切实体现“项目预算”的刚性。对项目变更,要完善审批程序。对因工程变更调整导致超规模超预算的,要及时对预算总体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对未实施项目的设计、施工进行优化,及时启动“不可预见费”预算来补充项目支出,严格执行“投资可控”的总体原则。

3.加强建设项目工期管理。建设工期是可以从建设速度的角度反映和考核投资效果。在投资预算中,要在项目的建设期间内,对各子项的合同工期持续地进行监督,纳入到预算管理的体系中,和投资预算金额同步实施监管,及时发现项目拖延工期的情况,组织预算责任部门认真分析工期滞后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对其造成的后果,尤其是工程成本的支出不利因素进行适时评估,制定相应的措施,避免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陷入未完工程中,长期不能发挥其经济效益,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4.切实强化资金预算管理。加强资金统筹调度和集中使用,严格按照项目预算编制资金计划,严禁未经批准,变通预算项目串用、挪用资金。

(三)以投资预算控制为主线,以过程管理为依托,丰富和完善建设项目预算管理考评体系

1.突破“建设项目预算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计划”认识的局限性,从项目建设初始,就建立建设项目逐一预算管控的体系,形成投资预算为主,辅以工程变更、工期管理、合同纠纷等引起投资额度发生变化的因素纳入预算管理体系,持续对单一项目逐年编制预算,持续对单一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

篇3

一、将预算与公司的战略衔接起来,提供预算的客观性和有用性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预算是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要真正将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到实处,必须注意预算在战略和运作计划之间的衔接。在每年的预算编制之前,公司高层应提出集团公司的战略及跨年度发展战略,而且战略的目标必须是清晰明确的。有的企业的战略只是发展方向,如“成为明年国内最大的生产商”,没有具体到目标,是难以为预算编制提供指导的。根据战略目标的分解,可编制子公司和各职能部门的运作计划,并据此编制子公司和部门的详细预算。

二、正确处理战略、计划与预算的关系

战略、计划、预算都是市场中的计划机制,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发挥市场中的计划作用。而战略是一切计划和预算的基础,公司的经营计划是公司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案,预算则是在公司战略指导下对年度经营计划的细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公司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必须注意理顺三者之间,特别是预算与经营计划之间的关系。

三、建立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首先是置于公司治理背景下的一种全方位的行为管理,它涉及到预算权限的划分与预算责任的落实;其次它是一种全员参与式的管理,也就是说预算不等于财务计划,预算管理不等于财务部门管理;最后,预算管理是一种机制,它能做到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将预算约束与预算激励对等地运用到各预算主体之中。

资本经营下的集团企业,总部面临的经营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量资本支出与现金流出,使现金流量为负数;二是投资风险大,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由于投融资的不确定性导致大量临时性资金的产生,给全面预算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因此宜采用以现金流量为中心和以利润为中心两种模式混合的预算管理模式。公司在实行预算管理上,按内容可以分为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类。

经营预算是指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预算。它应当包括库存预算、采购预算、成本费用预算等。根据公司特点,经营预算管理应采用以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

资本预算反映企业关于固定资产的购置、扩建、改造和更新、资本运作的可行性研究情况。具体表明企业投资的时点、额度、收益确认、回收期、筹资和现金流。资本预算应当力求和企业的战略以及长期计划紧密联系在一起。资本预算管理是以投资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

资本预算离不开筹资安排,筹资预算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本筹集方式,二是资本需要总量及时间安排。在逻辑上,项目投资总额并不等于对外筹资总额,对外筹资总额是投资总额减去部分内源性资金(如其他营业性现金流入量、项目折旧或利润再投资等)后的净额,因此预算的作用就在于事先明确项目的对外筹资总量,从而使筹资行为在事先规划的过程中为投资服务;另外,项目交错对外源性资本需要量的影响也很大,有时B项目所需之资本投入来自于A项目试运行所产生的现金流。筹资预算工作的目的就在于事前规划,其目标在于不因预算提前安排而形成资本闲置浪费,或者因安排滞后而延误工期。

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关各项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它反映了各项经营业务和投资的整体计划,是企业的总预算。

首先应按照业务和职能逐级划分责任中心,确定责任中心负责人。公司(总部和子公司)可以划分为三级责任中心。

第一级:公司总部定位为投资中心。主要负责:

(1)对公司整体的收入、成本、利润负责;

(2)对公司整体的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债券投资、投资收益等的资本预算及资金预算负责。

第二级:各子公司定义为利润中心。主要负责:对各子公司的收入、成本、利润负责。

第三级:总部各职能部门定义为费用中心。主要负责:对该部门发生或归口管理的费用负责。

公司要以资产为纽带,实行分级预算。公司总部的预算管理以资本预算为重点,实行资金的统一筹划,集中管理,包括:

(1)从资本需要量方面对投资项目总支出进行规划;

(2)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决策进行优劣取舍;

(3)在时间序列上考虑项目资本支出的时间安排;

(4)研究筹资方式,制定筹资预算,保证项目资本支出需要;

(5)确定资本预算的审批程序和资本支出的监督控制。投资支出金额大,影响的持续期长,投资风险也大。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决策科学化,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使所选择的投资方案达到技术经济的统一与最优化。而投资项目支出与收入均以现金实际流出和流入为计算基础,它是评价投资效益的必要条件。

子公司要以经营预算为主,内容应包含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方面,加强成本费用和资金流量预算。

四、加强资本预算管理

公司总部的预算管理以资本预算为重点,资本预算管理不同于资本预算。要求必须做到:

(1)建立严格的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做到预算制订、审批、下达执行、修订、报告、评价与考核等过程的规范化,并强化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预算对责任主体行为的硬约束。该项制度应当由董事会来制订和解释,其他管理主体都只是执行主体,无权对此修改。投资部门归口管理资本预算,编制公司季度和年度资本预算分析报告,并在企业季度经营活动分析会和公司董事会上汇报资本预算执行情况。

(2)加强资本预算与实际资本支出的过程对比与事后审计。资本预算管理效果的好坏需要通过事中监控与事后项目审计来评价,事中控制是为了保证项目进度及资本支出的合理性,事后审计则是对责任预算主体进行评价的重要环节,离开事中监控与事后审计,资本预算无法从管理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建立集团对各子公司的预算考核指标体系

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总会有偏离甚至大的出入,就需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估。因为经验不足,可能一些偏离不是经营中的问题,而是预算编制的问题,必须首先排除,对运营过程的偏离,应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追根溯源,挖掘到差异的最低层。

预算考评应纳入集团整体考评体系之中。集团预算考评指标体现以下三方面的指标:

(1)预算标准确定层面,即预算准确性的考核,以提高预算的严肃性,引导二级责任中心贴近实际情况上报预算;

(2)预算过程控制层面,即预算项目任务完成的质量情况考核,以确保预算对应的计划任务按时、按质完成,引导二级责任中心积极认真地对待预算管理;

(3)预算结果完成层面,即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引导预算完成。

至于三个层面考核指标的权重,可以根据公司和责任单元业务性质、规模和管理重点有倾向性的侧重,强调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六、完善制度和流程建设

推行预算管理,公司应当建立《预算管理办法》,与制度相配套的流程也应同时建立和完善。

古人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管理的改善也同样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就全面预算管理而言,资料的积累分析、预算编制准确性的提高、预算控制与考核等工作都是与整个公司的管理相辅相成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精益求精,搞“运动式”的管理浪潮已经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大企业的成长在经历了高速增长之后,将要迎来的就是行业内残酷的竞争,而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来实现降低成本和费用、尽早取得竞争优势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斌. 企业预算管理及其模式[J].会计研究,1999,(11).

篇4

一、现代企业预算管理以及内容

通过预算对企业经营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激励、控制,以保证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就是预算管理。预算管理的内容包括预算的计划、组织、激励和执行控制等。

1.预算的计划。预算计划又称为预算编制。预算是企业为实现其目标的第一步工作,是把企业远大目标转化为各个员工行动的依据。企业理想的预算应当给企业员工增添动力,使每一个员工都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进行努力,从而实现企业目标。因此预算在企业目标实现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2.预算的组织。预算管理的组织是指企业根据实际需求,组织相应的预算机构,并根据每个岗位的要求,安排相应的人员,划分相应的权限和职责,以保证预算的实现。

3.预算的激励。调动参与预算员工的积极性是激励的目的。预算管理中激励措施的制定要以调动预算实施者的积极性为基础,同时也是加快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因素。

4.预算的控制。预算控制是把预算执行的结果做出及时的反馈,和预算进行准确对比,找出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并采取有效的相应措施来改正,以保证预算实现。预算控制的目是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和预算能够保持一致,预算一旦实施,控制职能是必不可少的。

二、油田企业资本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油田企业着重于强调对资本预算项目的评价方法,但是对投资后项目的控制和评价关注不够。具体来说,在资本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支出预算过度依赖行政单位,与区块生产、开发缺乏有机的结合。和其他行业相比较,油田企业有其独特的经济技术特点,这一特点就造成了石油企业生产的成本特殊性,这也就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有较大的影响以及要求。

2.认识和观念上对资本预算管理的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预算管理是财务人员和上级领导的事情,认识不到资本预算管理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对资本预算管理的理解不够全面,认识不到预算管理这种企业管理模式,应当包括财务预算、基本业务预算和资本支出预算等内容,并且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共为一体。

3.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预算编制方法来看,由于油田企业业务类型繁杂、企业规模庞大、各区块可比性差,在全企业内实行零基预算难度非常大,所以目前大部分仍然采用增量预算法。

4.预算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从预算执行结果考核的方式来看,由于预算编制混乱、不能根据生产和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预算,往往造成预算超支的责任不明确。在资本预算管理过程中没有有效的激励和考核措施,使得预算得不到很好的的实施。由于项目执行评价不够完善,造成争抢投资现象严重。对项目实施后的评价考核关注度远远不够,对决策者没有进行奖惩,使他们对投资效益不管不问,造成低效投资甚至无效投资,使得资金利用效率非常低。

5.预算执行与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测算结果是上级核定和下达成本指标的重要根据,所以有不少单位在的测算都含有很大水分,造成上级汇总出来的测算值比可分配值要高出很多,根本没有参考价值。另外在执行过程中灵活性不够,不能对变化的环境进行一定的预测和应对。从预算控制过程看,缺乏及时有效的监控手段,不能及时的发现成本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石油企业预算管理的保障措施

1.编制预算要根据油田企业战略

油田企业应当根据工作重心和自身业务特点编制业务预算,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出年度预算方案。年度预算方案需要符合本油田企业的经营目标、发展战略、筹资计划、投资计划和其他重大决议。这就要求油田企业首先对油田企业内部资源、行业市场状况、宏观经济形势等进行全面分析,明确长期战略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这样可以使油田企业各期的预算目标相统一,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

2.健全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

为增强预算管理,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价值管理,实现部门间的责任和权力统一,维护各部门权益,实现预算管理和生产管理的价值统一。组建由生产技术人员、销售人员、物质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财务计划人员等多方位人员组成的预算管理机构非常有必要,让这些人真正的参与到预算中去。

3.建立预算结果质询制度和预算预警机制

各预算执行单位实施预算时,将预算指标分解,从纵向和横向落实到内部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各环节,形成一整套的预算指标体系。预算管理要依据对市场情况的预测与分析结果,使预算指标经得住市场的检验。所以,油田企业所制定的预算指标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对外界的变化要具有应变能力。

4.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及鼓励举措,激励全员参预预算管理

要想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就要使各部门的员工都积极参与其中,包括企业的管理人员、中低级管理人员以及全体职工。目前,我国油田企业还不够正视预算的激励作用,对激励机制的建立还不够完善,也没有设立配套的奖惩举措。在考核业绩时,要以先进的预算为准则,对比预算数和实际发生数,对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设置配套的奖惩举措,来健全我国油田企业的预算管理体制。故,合理的预算考核体系的设立和有效的奖惩措施的制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进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使其一步步得到完善。

5.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编制动态预算以适应变化

动态预算也叫滚动预算,即在保证预算期间固定不变的情况下,一般把大于或等于一年的时间作为一个经营周期,依据已经了解的新的情况对下个季度的预算进行预测和修整,这样既保证了预算精确性的逐步提高,同时也可以使油田企业伴着环境的动态变化准确把握其前景。

石油企业预算管理建立和完善,须依据其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来适应内外环境的要求,而此是现实发展的必然选择。成本控制的加强,是完善石油企业的预算管理的积极措施,有着不可取代的的现实意义。预算管理的完善将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乃至社会效益都取得显明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传平,油田企业社区发展中的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7.8.

篇5

企业集团管理控制模式的选择,关键在于无论选择哪种管理控制模式,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母子公司资源共享优势和协同效应,能够保证集团总部和下属公司双方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和各自利益的平衡。

1. 1母子公司战略的协同

企业集团在选择管理控制模式时,应首先考虑母子公司战略的协同。集团公司作为母公司与下属公司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并且追求的目标往往会有不同。因此,集团总部要制定统一的发展战略,明确母子公司的功能定位,并通过构建和实施适合战略控制的管理控制机制,使子公司的经营不偏离企业的整体战略,确保母子公司战略的协同。

1. 2集团核心竞争力及整体绩效的提升

无论哪种管理控制模式,都必须确保集团核心竞争力及整体绩效的提升。即集团在把握整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通过管理控制协调各下属单位间的资源分配,实现企业现有资源的最佳组合和优势互补,培养和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管理控制机制的实施,激发和强化集团的整合作用,以提升集团的整体绩效水平。

1. 3集团内部利益的均衡

集团管理控制模式的选择必须考虑应能够协调母子公司、子公司之间的关系,较好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煤炭企业根据本集团的生产经营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集团管理的管理控制模式。应建立财务控制指导下的以全面预算为主导的管理控制模式,并逐步向着战略指导下的以绩效评价为主导的管理控制模式过渡。具体形式为集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评价管理及薪酬管理三位一体的管理控制模式。

2煤炭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模式

2. 1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在战略计划的指导下,在预算期内利用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职能,对预算的执行过程跟踪、协调、控制和修正,以求最优实施企业经营目标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3个方面。

(1)经营预算。经营预算是指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具有实质性的基本活动的预算。它主要包括销售预算、生产预算、费用预算及期末存货预算等。

(2)资本预算也称专门决策预算。资本预算是企业发生次数少、具有资金投人量大并在较长时期(1年以上)内对企业有持续影响的投资决策性质的一次性的业务预算。

(3)财务预算。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预算期内反映有关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它主要包括现金预算、预计损益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等。

通过全面预算的制定、执行与监控,实现经济资源及经营目标在各子(分)公司之间、母子公司之间及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合理分配,使之按照预算的总目标和细分目标的实现要求统一步伐,协调联动。

2. 2绩效评价管理

绩效评价管理是指采用现代科学评价手段,对企业所属子(分)公司、子(分)公司经营者及一般员工一定评价期间内实现的以全面预算目标为核心内涵的绩效,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做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再与被评价者薪酬挂钩的以绩计薪的内控管理机制。绩效评价管理主要内容包括:①经营者岗位说明书的设置。为了对子(分)公司经营者评价管理规范科学,从任职条件、职责项目、职责内容、职责标准、评价标准等方面对子(分)公司经理及子公司执行董事设置岗位说明书。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经营者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量化指标(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评议指标两部分,并细分为资产运营状况、财务效益状况、发展能力状况及其他能力状况4个方面的内容。定量绝对指标包括本年利润、综合成本、主营业务收人、其他业务收人、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货币资金缴拨、存货、应付福利费结余及公司综合绩效共10项指标;定量相对指标(比率指标)包括固定资产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营业)增长率及全员劳动生产率共4项指标。定性指标也称评议指标,包括领导班子整体素质、管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用户满意度、精神文明建设、其他重点工作(“三量”、开拓重点工程、劳动人事管理)及安全(百万吨死亡率)共7项指标。③评价基准的确定。经营者绩效评价标准,定量指标采用年度下达的预算标准;定性指标由相关部门制定具体评价细则(包括评价要点、评价标准和计分方法)。并在年初以预算及《子(分)公司经营者岗位绩效评价基准书》的形式下达。④评价方式的确定。由集团公司评价部门依据评价基准及各评价指标实际完成情况,采取赋分的方式进行评价。各评价指标合计基准分为100分。定量指标实际得分按照完成比率乘以标准分的方法进行逐指标计算。对于综合成本、本年利润等主要权重指标,根据其完成幅度采取阶梯加减分的方法加大计分幅度;对于定性指标由相关部门依据其评价标准和计分方法进行评价和赋分。最后对各项评价指标得分进行求和,形成经营者综合评价得分。⑤评价结果的分类。经营者绩效评价结果以最后综合评价得分、相应的评价结果类型及级别(A,B,C, D,E)来表示。⑥评价结果的使用。经营者绩效评价评出结果后,由集团公司评价部门编制经营者绩效评价报告,经集团公司绩效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提交董事会通过后,一份送交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归人经营者个人业绩档案作为评先、聘职的依据;一份评价部门留存,作为经营者计薪依据,进入经营者薪酬档案。

为了控制预算主要监控指标及各明细指标,在对各子(分)公司经营者绩效评价基础上,配合经营者的绩效评价对公司及一般员工也须进行绩效评价。

由于一定时期评价结果的变化可以反映经营者的业绩,又纳人其业绩考核,因此,实施对企业(公司)的评价可以使企业总体经济状况向高一级发展。

篇6

Key words:Financia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Reform; Construction

作者简介:贾创雄 1964年11月生 男 山西省万荣县 教授 硕士 研究方向:财务风险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基金项目:此课题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学建设与改革工程项目(课题编号07KC0065)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50-02

一、明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理财、管理、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意识的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修改和完善教学计划:

在修改和完善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时,我们始终贯彻如下原则,即:“重视基础理论,突出主干课程,拓宽专业口径,强化能力培养,立足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基于上述原则和要求,我们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压缩总课时,将本科四年的学时总数控制在2500学时以内,适当增加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践教学时间。 这样的调整与修改完全符合我们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2、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加入教育部财务管理专业目录中规定的核心课程,并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整合。 充分体现以“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为主线的专业课程设置思路。

3、增加公共选修课(全校通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比如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我们针对性地增加了财务咨询和资产评估两个方向的课程,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是为学生以后就业增加了途径和机会。

通过对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和完善,使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体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

2、 便于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

3、 更加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进一步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

1、鼓励教师进行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等。课堂教学要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加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使双方能够得到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同时,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强这一特点,我们要求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案例教学。

2、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运用多媒体或其他投影设备作为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建立各种教育软件,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等。通过上述资源的综合利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我校为了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了多媒体课件大赛,在人、财、物等方面都加大了资助力度。但由于我校实验室建设资金不足,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3、在学科建设上,我们推行了导师制。我们的导师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学生:学校从三年级开始给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课程学习、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写作的全程指导。导师制的推行,不但可以方便学生及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是对青年教师:学校专门为每年新分配来的青年教师指定指导教师,要求青年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教学、科研等工作,以便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成长,成为学科发展中的主力军,从而使师资队伍结构趋于合理。

四、加强教材征订管理与体系建设:

1、初级财务管理:主要介绍:总论(诸如企业组织结构、理论、经理行为、有效市场假设等若干基本问题);财务管理目标与职能;财务管理环境;基本财务分析技术;财务预测与预算;时间价值与风险报酬原理;证券估价原理;资本成本、杠杆与资本结构;融资组合设计;中长期筹资管理(含股利政策)概要;资本预算方法与应用概要;营运资本管理原理;企业兼并破产与重组概要;国际财务管理概要。该教材适用于财务管理专业的低年级学生,该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讲授。

中级财务管理:主要介绍:风险与报酬(扩展);折现现金流量分析;资本成本、组合投资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资本预算的现金流量分析;风险分析与最优资本预算;长期财务规划;普通股筹资;长期负债筹资;租赁筹资;中期借款筹资;优先股与认股权证;可转换债券;股利政策与内源融资;短期融资;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该级教材适用于财务管理专业的高年级学生,该课程安排在第四学期讲授。

高级财务管理:主要介绍:公司战略规划;总部对分部的业绩衡量与评价;不确定条件下的奖励制度与方法;转移价格;通货膨胀下的财务管理;中小企业财务问题;集团企业财务问题;企业并购动机与战略;企业并购;财务管理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前沿理论等内容。它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安排在第七学期讲述。

五、构建立体型实践教学体系:

1、在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过程中,我们加大实习实验课程的比例,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应用性。实习实践教学由以下内容组成:课内实习、生产实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学年实习和毕业实习;基本技能训练、投资项目评价系统、企业经营分析及预测系统、财务案例分析等实务模拟教学。

课内实习。课内实习是指在财务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中,由主讲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实习资料,学生在课堂时间内必须予以完成的实验项目。

生产实习。生产实习是指由老师带领学生深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参观学习,并在企业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

社会调查。一般安排在寒暑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要求调研尽量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课程设计。学生在学习了某些课程后,可以由任课教师对他们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课程设计,看看他们的动手能力如何。

学年实习。我校的学年实习一般是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亲自参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增强感性认识,培养以后的学习工作兴趣。由于学年实习与毕业实习时间上很接近,我们鼓励学生可以在学年实习基础上继续进行毕业实习。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早日考虑就业工作,增加其接触社会的机会。

毕业实习。这是结合毕业论文的写作和就业去向的选择进行的实习,该实习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以前教学计划是本学期开学后先上一个月课,然后再去实习。

实务模拟教学训练。对于实务模拟教学,一方面,我们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加入大量案例,使学生形象地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会计和财务管理模拟实验室的资源,多开设一些实务模拟训练。2005年,我校的财会模拟实验室得到财政部重点支持,于2006年底完成改建并投入使用,使我们的实习实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在实习实验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学校也在积极创造条件和筹措经费,加快实习实验基地建设,经常与企业界保持联系,聘请企业的财务管理专家来校讲课,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升我校的社会影响力。

五、尝试进行考试方式改革:

传统的考试方法主要是在课程结束时进行闭卷考试。这种考试方式忽略了平时的学习管理,容易导致学生平时放松学习,考试时临阵磨枪,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了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我们尝试进行考试方式改革。

1、每门课程均由教师指定考试方式,鼓励教师采用多种考试形式进行考核,并建议超过3学分(含3学分)的课程进行期中考试。除闭卷考试以外,教师可以采用开卷、口试、写小论文、综合作业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减少死记硬背,提高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考核。将期末考试(占70%---80%)与平时考核(占30%---20%)相结合,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平时考核包括:出勤、课堂提问和发言、作业、案例分析报告、期中考试等。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一些综合题,要求学生通过实习实验来完成,并写出实习报告;或每学期、每学年给学生若干题目、话题,要求学生写一至两篇论文,并给出分数,以考核学生。

六、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主体,也是教学的关键因素,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由于我校师资短缺比较严重,所以目前经济管理学院只好将会计和财务管理两个专业合在一起,教师队伍仅拥有15人。目前,学校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机制,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吸引优秀人才;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有所作为。争取在“十一五”规划期内,逐步形成知识结构合理、梯队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另外,学校还在积极开展与企业联合办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的办法,丰富教学人员的实践经验,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扩充实践教学队伍资源。

参考资料:

[1] 王化成《财务管理教学案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篇7

一、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的理论研究

在目标企业的选择方面,由于对企业并购的动机的理解不同,不同的企业并购动机理论其实都对目标企业的选择已经做出了限制,国外关于目标企业选择的理论研究中,主要的理论有:

(1)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并购的目的是将市场交易转化为内部关系,从而降低交易费用。是对企业纵向并购的一种理论解释。

(2)价值低估理论,主要是出于投机的考虑,该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由于投资者拥有的信息不全面,因此产生了资本市场上许多不太出名的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价格被低估的情况。企业价值被低估对并购的影响一般以托宾提出的q比率来表示,q为企业股票市场价值(V)与企业重置成本(K)之比,即q=V/K。当q>1时,说明企业股票市场价值高于企业重置成本,形成并购的可能性很小;当q

(3)范围经济和风险分散理论,范围经济论和分散风险论对企业混合并购做出了解释。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单一,一旦这种产品市场低迷,企业就会面临巨大的风险,所以通过并购可以分散风险。范围经济论和风险分散论为企业的混合兼并提供了理论支持。企业通过混合并购策略实现范围经济和分散风险,形成生产成本优势、市场营销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实现多元化经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4)市场势力理论与企业优势共享理论。该理论认为并购可使企业优势在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间相互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在现实的竞争市场中,一个企业可能拥有其它企业所不具有的竞争优势,如先进的管理经验、专利技术、品牌资产、产品差异化及独有的营销手段等,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在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之间进行分享,从而提高总体效益。

国内学者对目标企业选择的理论研究较少,倾向于研究目标企业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选优的方法。刘湘蓉(2001)对目标公司选择一般步骤及因素分析进行了阐述;欧阳春花(2004)主要研究不同的公司战略对目标企业选择的影响,刘智博)2004)通过实证研究了我国并购中目标公司的一般特征,何倩(2007)详细说明了层次分析法在目标企业选择的应用。

二、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在目标企业选择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重要的一环。企业价值评估在国外发展的已相对成熟,主要的方法有:贴现现金流法,市场比较法,净现值法,成本法。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相对有效,企业的价值评估类同于股票价值评估。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特有的流通股权与非流通股权分离的二元结构以及境内市场与境外市场严格隔离,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价值评估难度加大,因此,现金流贴现法与净现值法主要用在了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上,在非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上,收益法使用的也比较广泛,但由于非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市场比较法应用得相当广泛。另外,成本法也时有应用,成本法用重置成本法评估企业价值,它是从企业重建思路来考虑的,即在评估时点重新建造一个与被评估企业相同的企业或生产能力及获利能力所需的投资额作为判断整体资产价值的依据。这种方法在估算资产的实体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而且难以反映资产的收益特征。

另外,Stewart(1991)提出了经济附加值(EVA)价值评估模型。即公司的经济附加值等于提前收益减去公司资产账面价值乘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EVA 反映了企业税后净经营收益扣除了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后的收益,真正反映了企业真正创造的价值,能够有效的表现出企业的财务经济状况和企业的发展能力。

近年来,实物期权在价值评估中应用的也比较广泛。AngelienG.Z.Kemna 在(1993) Fina进行资本预算研究,在整个过程中进行实物期权的应用、核算,并发现对于战略性决策,实物期权确实比传统资本预算方法有用。

我国的学者也从多个不同角度对企业并购的估价方法及定价进行了研究。李长青(2002)提出了企业并购是把企业作为商品进行产权交易,研究了企业并购定价策略的方法,给出了决策模型和决策程序。聂志红(2002)总结了实践中对目标企业独立价值评估的几种方法,并从定性的角度构造了一个并购整体价值评估框架。喻剑(2002)提出了对目标企业并购溢价的现金流分析和整体价值评价的概念,提出了购并中的非上市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设想。黄薇(2007)论述了实物期权在目标企业定价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并购中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需要综合运用不同层次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在每次交易时都使用所有的定价模型、权衡所有的定价因素也是做不到的。应当根据并购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模型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段 云:并购目标企业优选的价值评估模型.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篇8

一、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的理论研究

在目标企业的选择方面,由于对企业并购的动机的理解不同,不同的企业并购动机理论其实都对目标企业的选择已经做出了限制,国外关于目标企业选择的理论研究中,主要的理论有:

(1)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并购的目的是将市场交易转化为内部关系,从而降低交易费用。是对企业纵向并购的一种理论解释。

(2)价值低估理论,主要是出于投机的考虑,该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由于投资者拥有的信息不全面,因此产生了资本市场上许多不太出名的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价格被低估的情况。企业价值被低估对并购的影响一般以托宾提出的q比率来表示,q为企业股票市场价值(V)与企业重置成本(K)之比,即q=V/K。当q>1时,说明企业股票市场价值高于企业重置成本,形成并购的可能性很小;当q

(3)范围经济和风险分散理论,范围经济论和分散风险论对企业混合并购做出了解释。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单一,一旦这种产品市场低迷,企业就会面临巨大的风险,所以通过并购可以分散风险。范围经济论和风险分散论为企业的混合兼并提供了理论支持。企业通过混合并购策略实现范围经济和分散风险,形成生产成本优势、市场营销优势和技术创新优势,实现多元化经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4)市场势力理论与企业优势共享理论。该理论认为并购可使企业优势在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间相互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在现实的竞争市场中,一个企业可能拥有其它企业所不具有的竞争优势,如先进的管理经验、专利技术、品牌资产、产品差异化及独有的营销手段等,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在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之间进行分享,从而提高总体效益。

国内学者对目标企业选择的理论研究较少,倾向于研究目标企业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选优的方法。刘湘蓉(2001)对目标公司选择一般步骤及因素分析进行了阐述;欧阳春花(2004)主要研究不同的公司战略对目标企业选择的影响,刘智博)2004)通过实证研究了我国并购中目标公司的一般特征,何倩(2007)详细说明了层次分析法在目标企业选择的应用。

二、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在目标企业选择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重要的一环。企业价值评估在国外发展的已相对成熟,主要的方法有:贴现现金流法,市场比较法,净现值法,成本法。西方国家的资本市场相对有效,企业的价值评估类同于股票价值评估。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特有的流通股权与非流通股权分离的二元结构以及境内市场与境外市场严格隔离,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价值评估难度加大,因此,现金流贴现法与净现值法主要用在了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上,在非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上,收益法使用的也比较广泛,但由于非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市场比较法应用得相当广泛。另外,成本法也时有应用,成本法用重置成本法评估企业价值,它是从企业重建思路来考虑的,即在评估时点重新建造一个与被评估企业相同的企业或生产能力及获利能力所需的投资额作为判断整体资产价值的依据。这种方法在估算资产的实体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而且难以反映资产的收益特征。

另外,Stewart(1991)提出了经济附加值(EVA)价值评估模型。即公司的经济附加值等于提前收益减去公司资产账面价值乘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EVA 反映了企业税后净经营收益扣除了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后的收益,真正反映了企业真正创造的价值,能够有效的表现出企业的财务经济状况和企业的发展能力。

篇9

    一、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

    财务管理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筹资、投资和收益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管理,是组织企业资金运动,处理财务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因此,从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概念可以看到,两者均以经营活动及其价值表现为研究对象,研究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通过价值的管理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众所周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是一种资金的运动过程:从货币资金的筹集、投资形成生产所需商品,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然后是生产,资金流入商品,形成可供销售的商品;再是商品的销售,又形成货币资金。而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正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日常资金营运活动及利润分配活动。由于资金是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或者说资金运动是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因此,财务管理就是以价值形式为研究对象。

    如前所述,管理会计也是以价值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价值信息的处理加工,从而实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因此,无论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都是对价值的研究,财务管理直接对价值运动进行分析和反映,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也是能够进行融合的,笔者认为,应当要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不仅是因为两者有一致的研究对象这一基础,还因为管理会计关键是对价值是一种分析和反映,可以说更多的是在方法上的研究,而财务管理直接进行价值的实体管理,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更有利于财务管理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中有许多内容和财务管理内容重叠

    目前,一般的教科书中,管理会计包括的内容为: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量本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投资项目决策、全面预算、成本控制系统、责任会计等方面内容。财务管理则包括:权益和负债筹资管理、长期和短期投资管理、长期和短期资产管理、利润及其分配管理、财务计划和控制、财务分析等。在这些内容中,存在许多重叠:成本形态分析、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作为预测方法,在财务管理的利润及其分配管理中也大量地运用;杠杆理论里两者都有阐述;存货控制的经济批量模型的运用;资金时间价值与长期投资决策分析;全面预算和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在财务管理的财务预测和控制中有运用;责任会计评价方法在财务绩效考核中有运用。这许多内容的重叠也是导致管理会计虽然在企业中方法有应用而不系统的原因,因此,笔者认为,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不但有利于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有利于财务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三、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

    由于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研究基础的一致性,同时,大部分研究成果的重叠,笔者认为,有必要将两者进行融合。同时在前面已经分析了管理会计是注重对价值的分析和反映,主要侧重于“技术”与“方法”;而财务管理是对价值实体的管理,更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因此,笔者认为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较好。

    笔者对于将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的具体想法为:

    1、对于重叠部分内容

    由于前者侧重于“技术”与“方法”,后者侧重于决策时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因此,笔者认为该部分内容可以列入财务管理,并在这些原理和方法阐述的基础上进行具体决策。如:货币时间价值原理、净现值法和内涵报酬率法等资本预算的方法、本量利分析基本原理、存货控制模型等基本的原理和方法放入财务管理后的阐述应加强,同时,财务管理在这些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来进行证券估价、价值分析、资本预算的具体决策、财务风险分析和存货控制管理决策,这样,财务管理不但要在财务上运用这些方法,而且需要对方法本身进行探讨。这样有利于原理和方法的融合和运用,也有利于其改进和完善。

    2、对于非重叠部分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上有部分内容非重叠,对于该部分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将其纳入财务管理中的财务预测,财务控制和财务考核。以上部分内容主要是管理会计中的预测分析、全面预算、标准成本控制系统和责任会计。事实上,企业进行的财务预测也必须进行销售、成本和利润的预测分析;财务控制中也少不了利用标准成本控制系统;财务考核中也必然会涉及责任会计的考核方法。因此,融合会使财务管理更趋向完善和整体效益;也会对企业的实际操作较有利。

    除此之外,还有如平衡计分卡(BSC)业绩考评体系、作业成本法(ABC)和作业成本管理(ABCM)、全面质量管理(TQM)和适时生产系统(JIT)等方法都可以被扩展到财务管理中。

    平衡计分卡是现代战略管理会计综合评价企业业绩的考核系统,由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往往更取决于一些非财务指标,而平衡计分卡在考核企业业绩时,引入了非财务指标。而现代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也必须加入非财务指标,平衡计分卡业绩考评可以给财务分析和财务考核带来一种新的视角,避免了单独使用财务指标进行业绩考核给企业带来的短视行为,有助于实现企业的长期财务目标,进而有助于企业长期财务管理的良性运转。

    作业成本管理是以提高客户价值、增加企业利润为目的,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新型集中化管理方法。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同时将成本计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对企业所有作业活动追踪并动态反映,进行成本链分析,包括动因分析,作业分析等,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信息;指导企业有效地执行必要的作业,消除和精简不能创造价值的作业,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作业成本管理可以使作业成本精简和作业效能提高,从而实现财务管理成本效益的要求。

    综上所述,企业的使命就是创造价值,财务管理的目的在于实现企业价值的增长,而依据价值增长规则和规律,建立以价值计量、评价、报告为基础,以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决策为手段,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必然是其选择,这也是管理会计融入财务管理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篇10

篇11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按照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下达于企业内部各个经济单位,以一系列的预算、控制、协调、考核为内容,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数据处理系统,自始至终将各个经济单位的经营目标同企业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对其分工负责的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对实现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 

 

二、全面预算管理以目标管理为导向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作为管理的根本,根据行为科学原理而提出的。目标管理中,一切管理行为从目标制定开始,以目标为执行导向,最后以目标完成程度作为业绩评价的依据。目标管理强调授予下级一定自主权,减少干预,在统一的目标下由员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强调事前明确目标,使下级周密安排并选择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减少对作业过程的直接干预。 

如果说战略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经营目标,目标管理思想则是全面预算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的导向。因为全面预算管理通过科学的预测,确定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相一致的预算目标,以该预算目标作为统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活动的导向,预算的编制、执行、评估考核都是围绕着实现预算目标来进行的。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预算管理活动是以实现预算目标为导向的。通过将预算目标分解为各预算子目标,然后把它们落实到每个责任单位,又延伸细化到每一位员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纵横交错、完整严密的目标体系。 

 

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 

 

(一)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下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体现了财务控制权在企业范围内的配置,是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共同治理下”的预算管理。公司治理结构理顺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预算管理关系:企业董事会最重要的工作是审批、考核子公司的预算,董事会不干预子公司经理层的日常经营行为,但是要对经理层的行为进行监督。子公司经理层负责单位预算的编制工作,企业在此基础上编制总预算。子公司的预算一经批准,就需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 

(二)全面预算管理是“全过程监控”的预算管理 

对于“全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预算管理贯穿于从原材料供应到最终消费者的全过程,涉及整个价值链的全部业务流程的始终企业预算管理以现金流量为主线,涉及营业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是对集团各单位、各部门所属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预先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测算,并对其执行过程与结果进行控制和考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它集经营预算、财务预算和资本预算于一身。 

2、预算管理是涵盖预测、试算、平衡、执行、调整、分析、评价、奖惩等环节的完整管理过程 

由于预算目标的设定是对未来进行的预测和规划,从而与战略有天然的联系;由于预算与企业各成员单位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源流相关,从而能有效实现集团范围内资源的全面、合理配置;由于能够提供实际业绩与预期目标的比较,因而预算是一种业绩评价体系和奖惩体系,能够激励各成员单位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这种全过程的监控,企业对子公司的财务监督转化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使财务监督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实行预算管理后,经营者任免、年薪和职工工资都将与预算执行挂钩,预算完成的好,经营者的年薪就高,职工的奖金就多;预算完成的不好,经营者就会面临免职或降薪的压力,职工也会面临工资降低或下岗的压力。 

四、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方法 

 

以目标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是以出资者的目标收益为经营目标,根据市场预测,倒挤出内部责任预算目标并形成详细预算的过程,其重点是通过苦练内功,充分挖潜以保证出资者收益目标的实现。它的理论依据是平均利润率理论,根据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因此投资者投资是要求获得的报酬可以量化。其公式为: 

投资者要求的报酬=总投资额×平均利润率 

其具体编制程序为:(1)由出资人根据预算编制方针及对企业的有关预测、决策分析确定目标利润,提出预定期间内企业各部门的具体目标;(2)由经营部门以市场需求预测为基础编制销售预算;(3)以改善内部管理为基础编制成本费用预算;(4)预算管理部门汇总审计并协调各单位预算,形成最终的全面预算方案;(5)全面预算报董事会批准。 

以目标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较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与企业战略管理的总体目标是相符的,它最适合于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而且在逻辑上,两权分离程度越高的公司越应该采用该预算管理模式。但其难点问题就是目标利润的确定,定得过高,实现难度太大,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是他们对预算管理工作产生消极对抗,定得太低,既不能满足投资者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要求,又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五、结论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开展现代化管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完善经济责任制度,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参与预算的编制,了解企业发展目标和明确责任,可以调动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开动脑筋,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降低和控制产品成本,增强企业凝聚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提高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持续经营能力。 

 

参考文献: 

[1] 推进全面预算管理 加强生产与经营结合 陈锡坤 中国总会计师 2007/11 

篇12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按照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下达于企业内部各个经济单位,以一系列的预算、控制、协调、考核为内容,建立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数据处理系统,自始至终将各个经济单位的经营目标同企业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对其分工负责的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对实现的业绩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

二、全面预算管理以目标管理为导向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作为管理的根本,根据行为科学原理而提出的。目标管理中,一切管理行为从目标制定开始,以目标为执行导向,最后以目标完成程度作为业绩评价的依据。目标管理强调授予下级一定自主权,减少干预,在统一的目标下由员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强调事前明确目标,使下级周密安排并选择实现目标的有效方法,减少对作业过程的直接干预。

如果说战略管理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经营目标,目标管理思想则是全面预算管理在实施过程中的导向。因为全面预算管理通过科学的预测,确定与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相一致的预算目标,以该预算目标作为统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活动的导向,预算的编制、执行、评估考核都是围绕着实现预算目标来进行的。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下,预算管理活动是以实现预算目标为导向的。通过将预算目标分解为各预算子目标,然后把它们落实到每个责任单位,又延伸细化到每一位员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纵横交错、完整严密的目标体系。

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特征

(一)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下的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体现了财务控制权在企业范围内的配置,是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共同治理下”的预算管理。公司治理结构理顺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预算管理关系:企业董事会最重要的工作是审批、考核子公司的预算,董事会不干预子公司经理层的日常经营行为,但是要对经理层的行为进行监督。子公司经理层负责单位预算的编制工作,企业在此基础上编制总预算。子公司的预算一经批准,就需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

(二)全面预算管理是“全过程监控”的预算管理

对于“全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1、预算管理贯穿于从原材料供应到最终消费者的全过程,涉及整个价值链的全部业务流程的始终企业预算管理以现金流量为主线,涉及营业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是对集团各单位、各部门所属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预先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测算,并对其执行过程与结果进行控制和考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它集经营预算、财务预算和资本预算于一身。

2、预算管理是涵盖预测、试算、平衡、执行、调整、分析、评价、奖惩等环节的完整管理过程

由于预算目标的设定是对未来进行的预测和规划,从而与战略有天然的联系;由于预算与企业各成员单位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力资源流相关,从而能有效实现集团范围内资源的全面、合理配置;由于能够提供实际业绩与预期目标的比较,因而预算是一种业绩评价体系和奖惩体系,能够激励各成员单位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这种全过程的监控,企业对子公司的财务监督转化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使财务监督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实行预算管理后,经营者任免、年薪和职工工资都将与预算执行挂钩,预算完成的好,经营者的年薪就高,职工的奖金就多;预算完成的不好,经营者就会面临免职或降薪的压力,职工也会面临工资降低或下岗的压力。

四、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方法

以目标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是以出资者的目标收益为经营目标,根据市场预测,倒挤出内部责任预算目标并形成详细预算的过程,其重点是通过苦练内功,充分挖潜以保证出资者收益目标的实现。它的理论依据是平均利润率理论,根据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因此投资者投资是要求获得的报酬可以量化。其公式为:

投资者要求的报酬=总投资额×平均利润率

其具体编制程序为:(1)由出资人根据预算编制方针及对企业的有关预测、决策分析确定目标利润,提出预定期间内企业各部门的具体目标;(2)由经营部门以市场需求预测为基础编制销售预算;(3)以改善内部管理为基础编制成本费用预算;(4)预算管理部门汇总审计并协调各单位预算,形成最终的全面预算方案;(5)全面预算报董事会批准。

以目标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较符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与企业战略管理的总体目标是相符的,它最适合于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而且在逻辑上,两权分离程度越高的公司越应该采用该预算管理模式。但其难点问题就是目标利润的确定,定得过高,实现难度太大,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是他们对预算管理工作产生消极对抗,定得太低,既不能满足投资者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要求,又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五、结论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企业开展现代化管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完善经济责任制度,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参与预算的编制,了解企业发展目标和明确责任,可以调动管理人员和广大员工开动脑筋,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降低和控制产品成本,增强企业凝聚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提高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持续经营能力。

参考文献:

[1] 推进全面预算管理 加强生产与经营结合 陈锡坤 中国总会计师 2007/11

篇13

一、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能够较好解决国有企业出资人缺位问题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公司治理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它明确规定公司各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力分布,并且要清楚表明决策公司实务时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所以,解决出资人缺位以及相应的责权利对称问题,是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先决条件。所谓出资人,就是向企业投入资本的人,即企业资本的拥有者,也就是股东。任何人的财产(资本)一旦投入企业,就变成企业的法人财产,投资者就享有出资人的权利。这些权利主要包括资产受益、按照法定程序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和聘请经营者、转让股权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资产必须同其他所有制资产一样,具有明确的出资人代表。同时,国有资产也应该具有一般资产的产权要素: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出资人出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资本回报,如果不能获取资本回报,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股东,就称不上是完整意义上的出资人,也就无法履行出资人的其他职能。

我国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着出资人不到位、产权不清的问题。直至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并由其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的所有者职能。国有资产一直没有一个真正的出资人代表。不仅如此,国家财政和国家银行贷款兴办的国有企业,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之后,国家从来没有收缴国有企业的资本收益,国家作为出资人的地位根本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按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要求,由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的国资委来进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的收缴,才能真正落实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责。国资委作为政府特设的相对独立机构,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管人管事与管资产相结合,责任、权力、义务相统一。同时,作为国资委最为重要的“管资产”的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建立国有资本资经营预算来管住企业的投资行为,还可以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资产收益和产权变动等经营活动进行规范,这有利于国有资本出资人充分履行其财产职责,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促进资产保值增值。

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有利于完善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建立有效的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但是,从目前我国企业改制与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却存在以下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第一,企业考核主体不明确。有些企业由财政部门考核,有些企业由国资部门考核,还有的企业由组织部门考核等。第二,缺乏比较科学和详细的经营者与企业的业绩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现有的考核制度体系基本上属于事后“训诫”的监督和约束机制,难以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事前监督和事中监督。同时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有的企业考核指标较多,有的企业考核指标较少,还有的一些指标相互矛盾等。第三,企业内部激励约束机制不对称。表现为一部分企业通过实施年薪制形成激励机制的同时,却缺乏有效完善的约束机制,造成“强激励——弱约束”的机制和格局。第四,我国经营者收入分配中仍然存在着平均主义以及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两种倾向。相当一部分企业现有的薪酬制度还无法体现出经营者的实际业绩差异和经营能力大小,更不能区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和不同情况下的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甚至经营情况差的企业的经营者收入反而更高。

要建立有效的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必须要正确评价与考核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经营者的经营业绩。为此,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起到完善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作用:(1)明确考核主体。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作为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同时又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执行者,无疑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和企业的经营业绩的评价与考核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2)使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以将要求企业完成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等目标以预算的形式加以明确,使考核指标与预算指标相结合。(3)形成激励与约束的对称机制。在经营预算指标与经营者考核指标相结合的基础上,再将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完成情况与企业经营者的收益、奖惩以及升迁等适度挂钩,消除过去存在的对经营者激励偶然性、随意性现象,使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进入法制轨道,从而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全面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益指标是按不同行业分解确定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行业企业经营者之间存在的苦乐不均现象。

三、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可以促进企业财务治理水平的提高

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建立有效的财务治理机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包括一些国有上市公司,在财务治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一些企业的财务决策机制包括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利润分配决策等方面的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不真实;有些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较为薄弱,财务控制制度不完善,企业财务风险较大等。正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了许多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效率的下降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以促进企业财务治理水平的提高。因为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求有严格、规范的企业财务预算相配合,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严格的财务会计体系。主要包括:(1)建立科学严格的财务决策系统。企业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财务部门等各个层次在财务决策方面的分权,明确各个层次财务决策的责权利关系,从而保证企业财务决策的正确性,以确保企业财务预算的科学、合理。(2)建立严格的会计核算系统。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关于生产经营过程和生产经营成果的信息,从而保证企业财务决策机构能够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同时以便于上级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3)信息披露制度。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目的之一是要了解国有资本投入与收益状况的信息以及资本预算执行情况等财务信息。这些信息主要包括:①反映预算期内国有资本经营过程的财务信息。②反映预算期内国有资本经营结果的财务信息,预算期内国有资本经营结果反映在国有资本存量期初、期末余额的变化上。③反映预算期内国有资本经营效率的财务信息。④反映预算期内国有资本投资预算的财务信息。(4)建立严格的审计监督系统。为确保企业财务部门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同时为了防止企业各级领导违反财经纪律或,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审计监督系统。

上述几个方面的系统与制度,构成了较为完整的企业财务治理机制,这些系统与制度的建立,是企业开展财务预算的前提与基础,从而,也是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必备的微观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