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工程资料员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是建筑单位工程活动中直接形成各种形式信息的历史记录,是工程施工全过程详细记录,是评定工程质量等级的重要依据,综合体现施工企业管理水平。施工技术资料的形成与管理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建筑施工资料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剖析目前建筑工程施工资料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问题进行对策分析。
二.施工资料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1.企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建筑行业标准、技术的日益提升,建筑企业管理模式渐渐地和国际标准接轨,施工资料作为建筑企业管理体系文件的一部分,必须跟上企业发展速度,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真实化、信息化管理。
2.真实记录工程质量
施工资料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包含工程建设施工过程的基础资料、质量保证资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记录等,是整个施工过程的―手材料。
3.对工程建设后的后续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工程交付使用―定时期后,由于工程施工、环境、业主使用等原因,工程可能出现一些质量缺陷,施工资料成为工程交付使用后维修、管理、改建和扩建的客观依据,是唯一的工程施工时的现场依据。建筑施工资料能为施工单位在其他工程建设施工时提供管线布局、隐蔽工程等的参考数据,起到范例作用。
4.体现施工企业管理水平
建筑施工资料是由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文件材料转化而来的,是工程承保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观反映、记录建筑单位主体及施工过程的重要文件,是建筑单位施工的直接成果之一,它与完成工程主体有同样的重要性,代表着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是评定工程质量等级的重要依据。
5.体现建筑企业内在质量的标准
施工资料是建筑企业技术、经验的积累,可以成为建筑企业内部员工技术经验交流的参考材料,与其他建筑企业技术交流的案例依据,对建筑企业其他工程项目建设起指导作用,可提高企业生产水平和工程质量。
三.施工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料编制缺乏规范性、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
施工资料编制不规范,随意涂改,修改时没有进行划改或者划改人未签名;文字、图标、印章不清晰;当资料为复印件时,没有在复印件上加盖印章;部分资料结论不明确;竣工图不符合规范要求;签字不严肃等。施工资料制作和实际工程进度不匹配,资料编制落后,甚至出现工程结束后“闭关修炼”施工资料。施工资料不完整,部分资料未编制或者漏编,部分资料外借后未及时归还,部分资料保存不妥,检查记录表填写不完整等。“闭门造资料”,一些建筑施工资料找不到任何缺点,现场实测实检、工程项目试验数据堪称完美,与现实规律不符。施工单位在试验中取样频率不足、取样代表数量偏少、取样不具有代表性,甚至有些施工单位干脆不试验,不取样,直接“做”出一组完美的数据,使得相关资料缺失了真实性。
2.资料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施工单位出现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而做资料,没有从根本性,往往只抓工程实体质量,忽视施工资料的管理,没有形成专门的施工资料管理规程和奖罚制度,缺乏监督机制。或者有制度但无执行力度,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成为墙上摆设。部分施工单位没有专职资料员。施工技术人员缺乏及时将现场资料归档的责任意识。资料员没有养成及时收集资料的习惯,甚至出现部分资料员不催不做,催催做做的现象。监理工程师没有做好周查月查的工作。环环脱节,导致施工资料管理责任不到人。
3.资料管理纵、横向不交圈
并重,执行与实践交叉的跨工种的综合性工作。项目工程师、施工技术人员、试验人员、材料人员等都各自负责其中某一部分资料的编制与管理,缺一不可,但是经常出现互相间缺少交流,导致施工技术资料中各工种间的技术资料交圈不吻合。
4.资料利用率低下
工程施工过程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查阅施工资料的习惯,而是凭经验,凭记忆查找问题。工程交付使用后出现质量缺陷,没有及时到城建档案馆查询工程技术资料,而是找原参与建设施工人员了解隋况,凭记忆准断。没有发挥施工资料的查询和依据作用。
5.缺少信息化管理
中小型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较弱,还拘泥于传统的纸质化管理,资料管理人员在施工资料的分类、归类、整理上完全凭借工程经验或者照搬别的工程资料管理目录,检索依靠人工检索,工作效率较低,工作成果离标准化尚有距离。
四.施工资料管理对策分析
1.加强组织建设,提高重视程度
成立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组成的施工资料管理和监督机构,定期检查施工资料管理工作,每个分部工程完成后进行大查,并及时归档。选派懂业务、精管理、有责任的优秀人员担任专职资料管理员工作,统一负责对工程项目施工资料的整编工作,专门划出资料存档的场所,确保施工资料保存的安全性。
2.制定资料管理规范
建立施工资料管理制度,细化施工资料管理的各个环节,明确资料管理员的工作职责。具体内容包含:资料管理流程、岗位设置、书写规范、依据规范、资料内容、移交实检,归档职责、存档办法等。
3.提高资料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加强资料员及有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培养一支有理论、懂技术、会管理、业务精的施工技术资料管理队伍,使各资料编制相关人员更新观点、提高认识、由被动变主动,认真理解和落实国家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的规程,提高施工资料管理水平。
4.将施工资料管理纳入年终考核
施工资料的整编和归存重在同步:施工资料收集与施工过程同步,施工资料验收与工程项目完工验收同步,规范日常管理,保证双同步。各资料编制相关人员的资料管理工作纳入年终考核。
5.建立激励机制
资料员薪资结构打破常规,采取低底薪,高奖励制度。以资料的规范性、及时性、完整性、真实性为权重内容,细化考核内容,重奖重罚。相关技术人员考核加入资料编制与管理内容,加强各工种之间的沟通,实现工种资料间交圈吻合。
6.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施工资料
开始信息化管理。通过开发施工资料管理软件,依托数据库实现对施工资料的分类、归类、处理以及检索,推动施工资料管理规范化和高效化。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资料管理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客观的记录施工全过程的情况和数据,是施工过程和后续工程维修管理的纽带,施工资料的好坏―定程度上反应了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筑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施工资料的重要性,软硬并举,信息化管理,切实的落实建筑施工资料的各项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友军 韩金 谢士杰 施工资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期刊论文]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6期
[2]唐孝敏 浅谈施工管理中工程资料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进[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17期
[3]黄勇瑞 论石油化工建设工程中资料管理的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期刊论文] 《广东化工》-2010年12期
[4]吕仁军 关于工程建筑中竣工资料管理的几点粗浅看法[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2010年35期
[5]罗文生 对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简议[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年21期
篇2
一、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图是告诉我们建筑工程应该按什么形状尺寸,用什么标准及材料来建造,而工程竣工资料是告诉我们建筑工程是由那些人,用什么工程材料,在什么时间里建设完成的。建筑工程竣工资料又是施工全过程的原始记录,是反映工程隐蔽后内在的质量记录。一旦发生某些工程事故,它就能为事故调查和正确处理提供有力的依据,也是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维护、维修、扩建、改建等重要的参考资料。做好工程竣工资料管理工作,对保证工程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提高工程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二、建筑工程竣工资料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资料整理不及时。隐蔽工程在现场验收以后,需要立刻填写验收记录表,并做好签证手续。而许多工程往往数天后才办理签证,出现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表内的验收日期和实际的验收日期不相符;分部工程验收不及时;由于工程初期事务繁忙,工程资料的整理往往被搁置,不能及时记录,甚至工程完成时才去整理。
2.分包工程的相关施工资料不规范、不达标或不齐全。一些大的工程项目施工时,常常将其中的部分工程分包出去,有些工程甚至分包给无资质的施工企业,导致该项工程完工时某些技术资料整理不规范或者资料不齐全的情况经常发生。
3.资料未按单位工程进行组卷
按照施工资料管理规程,一个建设工程由多个单位工程组成时,施工资料应按单位工程组卷。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个建设工程的多项单位工程有时由一个施工单位进行施工,许多施工资料为多个工地所共有,资料员更是同时兼多个工地资料的整理工作。为了减少工作量,经常出现建设工程不按单位工程进行组卷的情况。
三、加强建筑竣工资料整理的措施探讨
1.根据施工进度及时收集整理
建设工程竣工资料是施工项目、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的真实反映,因此要求各种资料必须按照施工的进度和验收安排进行及时收集、整理。现在有些项目部在平时的资料收集不是很及时,举个例子,有个工程项目都快要竣工验收了,还没有把水泥厂家的水泥28天的强度报告补进去,造成因竣工资料不全而耽误了工程竣工验收时间,要杜绝以上该情况,应做到:
(一)要指定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人员负责工程竣工资料的管理和对工程检测资料及质保资料逐项跟踪收集,现场的施工竣工人员还要将当天施工项目及各单项的工作内容完成后的资料及时做出来,不能堆积到一起,如果等工程验收时或有专项验收时再做,这样就会容易造成资料遗漏或者错误。
(二)与各分包方做好分部分项质量评定等各种原始记录,建立专项档案,使资料的整理与工程形象进度同步,施工内容同步。不会出现施工资料短缺、遗漏的情况。项目部有条件的话,要指定专人每个月将各方的资料统一收集,即使有露项缺项的情况,也能及时加以补充,也能及时发现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及时得以纠正。
2.工程竣工资料要有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一)真实性是做好工程竣工资料的根本。现在有些工程项目部要赶工程施工的进度,就将一些资料改下工程名称就直接使用,甚至造成好几个工程项目的竣工资料的检测数据都是相同的,还有这些人员不是天天在施工现场,对现场的施工情况不是很了解,当工程有检查和验收时,才急忙整理资料,对一些欠缺的工程竣工资料采取“后补”的作法。
要保证工程竣工资料的真实性,首先必须设立专职的竣工资料制作人员,了解现场施工情况,资料制作与工程进度同步,要坚决杜绝对原始记录采用“后补”造假的做法,否则,一旦工程出了质量问题,不仅不能作为竣工资料使用,反而造成工程竣工资料混乱,以致误判,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二)准确性是做好工程竣工资料的关键。分部分项要划分准确,数据计算要正确,不能随意的填写,不能随意涂改。有些项目部的工程质量评定表,做出来的数据都是满分,这一看就知道是不可能的。还有做资料的人员把钢筋力学性能检测中重量不合格的报告单当作合格的报告单放入资料,做资料的人就没有想过重量不合格的钢筋是施工现场是不能用的。
对一些新增的竣工资料,比如节能分部资料和智能建筑分部的新增资料也未能及时的更新和替换。而是很随意的做表格应付了事。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在思想上要引起重视, 其次在文字说明部分要使用规范用语,不能采用口头语,要让外行人也能看懂,不会产生歧义,确保资料准确、规范。
(三)不完整的竣工资料将会导致片面性,不能系统地、全面地了解单位工程的质量状况。除了质量证明材料,我们平时的施工日志、测量放样资料同样也很重要,虽然有些不需要作为竣工备案资料的部分,但我们也要把这些相关的资料放在一起,使质量评定表上的数据都是有据可循的。特别是施工中的一些质量检查记录,都要有整改回复和说明,现在项目部对主管部门关于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和质量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基本上都有回复,但对平时甲方或是公司内部的工程质量检查,有些就很少或更本没有回复,对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到底有没有整改或整改到位,也没有留下文字记录。如果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无法提供有效的说明和依据,对自己非常不利。
3.做好整理和保管
应要求有专人把资料收集回来进行统一的分类整理。资料要按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逐项分类整理。拿桩基工程的资料来说,我们可以按桩号分别整理,可以把每根桩的施工原始记录、检查记录、桩身质量资料放在一起组卷,组卷要求是平行进行,不能交叉进行。对资料按照备案目录建立专门的台帐,台帐要求不但能反应工程的施工进度和竣工资料是否同步,是否完整,还能方便查阅。
资料的保管也很重要,现在很多工程项目都有单独的档案室,有专职档案员,我们要有健全的资料保管制度和借阅制度,档案柜内要存放防虫、防霉等物品,要有放尘、防潮、防高温的措施。特别是在温州沿海地区台风暴雨较多,工地现场很容易积水,因此档案室的位置不可在低洼处,资料要放置在较高的位置。
四、结束语
竣工资料整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各个专业技术部门的一项复合型工作,要保证工程竣工档案资料的完整、准确、系统、齐全,真实地记录和反映施工及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就必须不断加强建设、监理和施工单位的管理水平,从而保证高质量竣工资料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庾季英 浅谈建筑工程竣工资料整理[期刊论文] 《山西建筑》 -2008年19期
[2]-徐燕 刍议建筑工程竣工资料整理[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年21期
[3]-原亮,武丽娜 浅谈关于建筑工程档案资料整理的注意事项[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5期
篇3
1.土建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施工单位出现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而做资料,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往往只抓工程实体质量,忽视施工资料的管理,没有形成专门的施工资料管理规程和奖罚制度,缺乏监督机制。或者有制度但无执行力度,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成为墙上摆设。部分施工单位没有专职资料员,或者管理人员理念陈管理人员理念陈旧,在管理思想、方式上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着以政治学习多,管理制度相对学习少,致使少数管理员埋头工作,对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了解掌握不够,导致落实不到位。
1.2资料利用率过低
目前土建档案馆里的工程技术资料很多,但很少有人去查阅、利用。遇到需要查找工程技术资料时,不是去查档案,反而找原来参与建设施工的人员了解情况,回忆结构状况,再凭记忆推断结构受力情况,这实在是一种浪费资源、不尊重科学的行为。没有发挥施工资料的查询和依据作用。
1.3资料编制不够严谨
资料编制不够严谨体现在施工资料编制不规范,随意涂改,修改时没有进行划改或者划改人未签名;文字、图标、印章不清晰;当资料为复印件时,没有在复印件上加盖印章;部分资料结论不明确;竣工图不符合规范要求;签字不严肃等。在对工程技术资料的核查中发现,有的技术资料签字不严肃,应当分别签字的,全由一个人签字;甚至有的施工单位还仿照笔迹代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人员签字,使工程技术资料失去了真实性。一旦工程出了问题要追查有关人员的责任时,就分不清责任,从而加大了处理事故的难度。施工单位在试验中取样频率不足、取样代表数量偏少、取样不具有代表性,甚至有些施工单位干脆不试验,不取样,直接“做”出一组完美的数据,使得相关资料缺失了真实性。
2.存在问题的相关建议
2.1完善资料管理制度
建立施工资料管理制度,细化施工资料管理的各个环节,明确资料管理员的工作职责。施工技术资料控制等级分三级:项目经理向公司分管生产的经理签定责任制;技术员向项目经理签定责任制;资料员向技术员签定责任制。各相关人员也须签定资料工作协调负责制。建设、施工及监理单位各级管理人员责任到位,各工种工作人员相互积极配合,真正认识工程技术资料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就不难杜绝资料和进度不相适应,资料滞后于进度的问题,确保了技术资料的及时性与完整性。
2.2提高资料利用率
在做工程时,都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工程技术资料的作用,确定最佳方案,尽量节约建设投资。各工程建设参与方认真负责,加强监督,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施工资料的整编和归存重在同步:施工资料收集与施工过程同步,施工资料验收与工程项目完工验收同步,规范日常管理,保证双同步。
2.3健全资料管理岗位
成立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组成的施工资料管理和监督机构,定期检查施工资料管理工作,每个分部工程完成后进行大查,并及时归档。质监站对技术资料核查时要认真查看签名,发现有代签现象要及时提出批评,技术资料要返工重做;档案馆收集档案时发现有代签现象的,资料要退回重做;施工单位的资料员要认真履行职责,签字手续要到位;监理单位的人员要认真负责,该签字的签字,不可让别人代签,如发现施工单位确有不符合设计要求、规范要求的行为可以拒绝签字,并向施工单位及时提出,要求其返工重做,直至合格后再签字。
3.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土建工程技术资料全面反映了建筑工程建设的详细情况,对工程质量评定、工程竣工后的管理和维护,是评定工程质量等级的重要依据,综合体现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及对新建工程的准备等,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因此,工技术资料的形成与管理对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真做好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建筑工程施工相关技术资料主要反映的施工过程中对于一些技术材料的应用,同时还能从客观上反映出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它不仅施工单位的成果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工程竣工后对整个工程架构以及最终完成质量进行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就其重要性而言堪比工程主体。施工资料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包含工程建设施工过程的基础资料、质量保证资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分部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记录等,是整个施工过程的一手材料。建筑工程技术资料是建筑物的质量证明文件,是工程预结算的重要依据,是竣工验收的的必备条件和认定各方责任的依据。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工作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最后一道程序,其形成的备案文件材料是工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日后管理工程的重要依据,而且工程备案和工程档案管理的性质和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因此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工作与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委托各级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管理,对深化建设工程管理体制,规范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工程结构论文管,建立健全工程建设长期有效的监督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技术资料反映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因为一家好的施工企业其施工技术资料必定是及时的、真实的、准确的、完整的。建筑施工资料是由施工过程中形成的技术文件材料转化而来的,是工程承保合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观反映、记录建筑单位主体及施工过程的重要文件,是建筑单位施工的直接成果之一,它与完成工程主体有同样的重要性,代表着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是评定工程质量等级的重要依据。
4.结语
可以看得出了,从技术资料的重要性来说,它是工程质量得到保证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土建单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在目前的情况看来,土建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不仅要靠严格的相关规章制度,也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提高素质,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才能将技术资料完好地保存下来。总而言之,土建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它对加快现代化建设发挥着很大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做好资料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篇4
1.顶岗实习的产生背景
2006年以来,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评估及示范院校建设,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人心,传统教育体系正在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于毕业前的综合实习,越来越重视贴近真实的工作环境,重视到生产一线去,以缩短毕业后的岗位适应期,我们称之为“顶岗实习”。
2.顶岗实习的重要性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传统优势专业,但建筑产品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它周期长、不可控因素多、技术革新快、施工工序多,使得毕业生在从事相关工作时,需要较长一段的适应才能找准自己的职业切入点。而顶岗实习恰恰是对这一缺陷的良好补充,让学生毕业前提前走上工作岗位,提前进入工作角色,大大缩短了岗位适应期。也提高了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顶岗实习的效果
(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人才,高素质体现在多方面,如:敬业、负责、诚信、稳重等。而学生长年在学校生活,当变换一个环境后,要逐步适应,才能不被现实淘汰。而顶岗实习恰恰让学生提前到工作环境中,早接触早成长,较早的培养了爱岗敬业的素质;在处理各种工作中学习如何待人接物等。
(2)将知识迅速转化为技能。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虽进行很多校内实习,但毕竟不是真实的工作环境,很多知识受实训条件限制,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通过顶岗实习,学生能主动将所学的各种知识综合运用起来,用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使得原来看似烦躁的理论知识,在一个个真实工作环境中,迅速转化为操作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具备岗位要求的技能水平。要想毕业后迅速进入角色,需要能胜任各种工作岗位。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对于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监理员、安全员等各种岗位能力要求有了切身体会,学生通过学习、操作、成长,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某一个或两个岗位作为目标,主动达到岗位技能要求,毕业就业时“零距离”上岗。
二、顶岗实习的实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1)教师层面。作为高职教师,要充分认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主动学习提高自身水平,以适应顶岗实习对自己的要求。时刻树立培养合格人才思想,克服各种困难,为顶岗实习让道,为学生成才贡献。
(2)学生层面。要通过专业教师、辅导员、优秀毕业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励志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让学生明白,今天的顶岗实习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合格顶岗。可以通过专题报告、毕业生事迹汇报等各种方式做工作。
(3)家长层面。要让家长参与到顶岗实习的监督评价工作中去,支持学生到艰苦的岗位上打拼,如实反映学生的平时表现,共同完成顶岗实习工作。
2.组织与制度保障
(1)组织保障。教学系部要成立专门的顶岗实习领导小组,部门负责人任组长。落实实际工作,责任到人。发动全体人员的社会资源,寻找优秀的实习企业,保障学生顶岗实习效果。
同时,要指定专门的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并统一管理。指导老师要遵守相关管理制度,按照规定时间及方式进行指导工作,服务广大学生。
(2)制度保障。制定专门的顶岗实习管理体制,科学制定一整套的管理办法,要涉及到顶岗实习中各个主体。要尤其重视双指导教师的实施保障。校内指导教师应保证充分时间和精力到现场指导学生,以及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加强实习指导。而学生大多数时间在工地上,所以,要充分调动企业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为此,学校应制定针对企业指导教师的管理和聘任制度,在这方面下足功夫,以达到校企双赢。
3.注重安全管理
建筑工地环境相对比较开放,而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无此环境经历。他们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投入到真实工作环境中去,成为了高危作业群体。因此,加强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管理工作尤其重要。
(1)落实安全责任制。学校要制定统一的安全管理制度,与各教学系部院签订安全责任书。各教学系部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重视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的组织领导,督促全体师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
(2)学校、学生、企业三方签订协议,明确责任。在顶岗实习实施中,如学生实习岗位是由学校联系落实的,则学生按有关程序和标准,必须与学校签订顶岗实习安全协议书。如果是学生自己联系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应填写《顶岗实习申请书》,经家长签字同意,企业盖章。并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报教学系院及教务处批准备案。
4.完善评价体系、合理评定成绩
要确保顶岗实习质量,就必须要建立针对顶岗实习的科学评价体系,以此来准确评价每个学生顶岗实习的成果。
(1)完善评价体系。首先,学校及教学系部在制定顶岗实习相关管理制度时,应该针对顶岗实习回有的特点,对顶岗实习手册(学生用)、顶岗实习指导手册(教师用)、顶岗实习报告等进行规范,建立科学的顶岗实习考评标准,建全一整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做到评价的规范化、合理化与标准化。
(2)合理评定成绩。顶岗实习评价要依据学生的实习协议书、安全责任书、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实习论文、实习资料、企业评价、实习答辩及教师过程考评等,综合学生、企业、学校指导教师的情况进行考核,合理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成绩。
三、结束语
近三年,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直不断尝试以顶岗实习代替传统的毕业论文,摸索出了一些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理论和方法,并付诸了实践。我们发现,只有充分把握高职教育特点,在理论研究和实践落实上下功夫,才能切实找到适合现代高职教育的顶岗实习实施办法,才能真正的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社会的多赢。
参考文献:
[1]张会彦,霍云谦.浅谈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2]胡瑛,杜绍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与管理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9)
[3]耿保荃.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篇5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来开设课程及调整课程内容,构建以能力本位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活动课程体系是当今职业教育界课程改革的新趋势。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五年规划(2011-2012年)》中多次提到,将相关行业企业的国际通用标准融入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中,将职业资格标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看出,国家积极提倡职业院校中的课程组成要素与职业标准进行衔接、沟通。本文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借鉴国内外建设类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将建设类职业标准课程化处理的步骤以及引入职业标准后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探讨。
一、职业标准课程化处理的步骤
职业标准“课程化”是将职业标准所含内容在一定目标的指导下,通过适当的方式转化成职业院校的课程或课程组成部分的课程活动,这是一种新的课程开发方式。鉴于建筑类专业的特点,职业院校应根据本校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资源、教学场地、实训基地等将建筑类职业标准的结构和内容转化相关专业课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具体步骤如下:
1、市场调研和工作分析
对建筑行业、企业的就业岗位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当前建筑企业及未来一段时间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本专业所对应的主要就业岗位或岗位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职业岗位,个别毕业生可能去设计院或社会职能部门等。施工单位的职业岗位主要包括:项目经理(国家一二级注册建造师)、员(即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资料员)、各班组(砌筑工班组、模板工班组、钢筋工班组、混凝土工班组、抹灰工班组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岗位是施工员。
2、确定转化对象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1059-2011中对各大员的工作职责及需具备的专业技能,确定达到该技能所需的专业知识作为转化对象。这部分工作的完成以学校专任教师为主,同时可吸纳建筑类企业专家、施工一线的技术人员参与。限于篇幅,本文仅讨论施工员。
3、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由于职业标准已经形成,得到了多方面专家的广泛调研,这简化了课程开发前期行业调研、工作岗位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复杂过程。表1为施工员工作职责、能力要求、典型工作任务等。
4、典型工作任务转化成课程结构
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可以转化成一门课程结构(如表1所示),课程结构采用模块式。课程模块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衔接的关键,不同的职业标准反映了不同课程的要求(如某项技能),而不同课程的组合则反映了不同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的要求。因此,将高职作为一个整体并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设计对不同职业大类的课程模块(包括基础课程模块和各专业模块),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各专业模块中反映具体知识技能的小模块即课程,这些课程必须涵盖职业标准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按照不同职业能力结构的要求,每个专业模块都由若干个必修和选修课程组成。按照职业标准中工作内容的安排顺序、完整的工作过程要求,以及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中的地位,并参照职业标准的理论和实践比重来决定各专业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时数和开设顺序,同时还需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发展规律,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校自身的教学资料等情况。要达到某一级职业能力必须完成若干个必修和选修课程,同时,所有课程要求都细化到知识点,通过知识点来确定各层次教学内容的衔接点,以避免不同层次的重复教育。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1059-2011,建筑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包括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资料员。标准中规定了各种专业人员所应履行的职责、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根据职业标准中规定的工资职责及需具备的专业技能,确定达到该技能所需的专业知识,然后将专业知识划分为基础知识(与职业岗位工作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通用知识(应具备的相关法律法规及专业技术与管理知识)和岗位知识(与职业岗位工作相关的专业标准、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岗位要求)三个课程模块,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不同,对专业知识的认知目标不同,包括“了解”、“熟悉”、“掌握”三个层次,因此,每个岗位的专业知识可由若干个必修和选修课程组成。图1为施工员所对应的专业知识模块及相应的认知程度。
5、将职业标准、地方技术标准融入课程内容
课程确定后,就要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确定课程内容。职业标准、地方技术标准融入课程内容主要依据职业标准中的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首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将典型工作任务分成若干个小任务或工作任务小模块,确定学习情境。然后根据职业标准中的技能要求对工作任务小模块进行分析,确定能力要点和知识点,并确定学习任务,最后,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目标确定学目标,进而确定学习情境目标、学习任务目标,根据学习任务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引入地方技术标准。在施工员学习中引入的地方标准主要要《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工艺规程》《砌体工程施工工艺规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工艺规程》《屋面工程施工工艺规程》《建筑防水工程施工工艺规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工艺规程》等。
二、引入职业标准后课程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采取以笔试考核为主,实践考核为辅;量化考核为主,质性评价为辅,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性评价为辅的方式。课程判断考核趋于对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考核,评价的指标主要指向掌握知识点的多少,对于学生在完成仿真或实际的工作中所表现的操作能力、责任意识、态度等岗位素质评价内容非常少。
引入职业标准后,课程的考核是建立在对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中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同时能力考核和理论考核并举。在理论考核中,除了以笔试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如听课、发言、出勤及作业等情况。在能力考核中,要从职业道德、操作能力、实践成果等方面考核,其中职业道德包括诚信守法、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安全意识、吃苦耐劳等;技能操作包括操作能力、操作中表现等;操作成果包括实训报告的完成程度、格式和内容、实训报告的质量等。
三、结语
对建设类职业标准进行课程化处理,有利于学生在校能接触行业与企业的标准;有利于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岗位证书;有利于生产和就业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建立动态和开放的标准体系;有利于课程开发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定统一的课程标准,从而实现高职教育质量的有效控制,为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有利的探索途径。
参 考 文 献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T250-2011)
⑵唐振华. 基于职业标准的高职课程改革策略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⑶施民宪,谢菁. 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改革. 职业技术教育,2009( 2):14―15.
篇6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一定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为实现某种规格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是对某类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综合概括。简单地说,它主要包括“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基本问题。①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②《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提出“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③《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 指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④对高职院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密切相关。
2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从2006年开始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经过五年的实践与探索,构建了“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实效。
2.1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
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面向建筑企业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施工员、监理员、工程管理员、造价员、资料员岗位为出发点,从职业岗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开展职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过程调研和分析,构建“课证融合、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情景相一致的仿真环境、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双师型”结构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全方位改革,形成基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的“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
2.2 “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1)工学交替,校企第一次循环,培养学生的岗位基本技能。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第1~2学期,学生首先在学校一体化教室学习职业基本素质课程和部分职业能力课程,然后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接受入职锻炼,针对将来的职业岗位环境,体验职业工作,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的考核后获得“职场体验测评合格证”。在此培养阶段,学生在学校一体化教室和校外合作企业之间完成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的岗位基本技能,实现“理论—实践”的第一个辩证性循环。
(2)工学交替,校企第二次循环,培养学生的岗位专项能力。针对施工员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在3~4学期,开设工程测量、基础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主体工程施工、屋面防水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专业职业能力课程,组织学生在建筑施工实训中心反复进行专项技能训练,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开展一体化教学,用以过程为重点、与国家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相融通的考核评价体系实施评价;然后安排学生利用暑期到合作施工企业参加1个月的实境训练,在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通过企业考核后获得“工作经历证书”。在此阶段,学生在校内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学习型生产实训室和校外合作企业之间完成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的岗位专项技能,实现“理论—实践”的第二个辩证性循环。
(3)工学交替,校企第三次循环,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在第5学期,学生在校内仿真实训室完成施工成本控制、施工组织管理等岗位综合能力课程的学习,实行对综合技能的实效考核评价,要求学生必须在进企业顶岗前通过一项建筑行业组织的职业资格鉴定,获得相应的土建施工员“职业资格证书”。
在第6学期,学生在校外企业选择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相关的岗位,校外顶岗实习6个月,结合顶岗工作完成毕业论文,进行岗位综合能力训练,并提升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接受双重管理和考核,以企业现场管理为主,学校通过校外顶岗实习管理系统进行监控;以企业的考核为主,考核合格后获得“顶岗实习鉴定证书”,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和可持续发展。在此阶段,学生在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企业之间完成工学交替,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实现“理论—实践”的第三个辩证性循环。
从第一个辩证性循环到第二个、第三个辩证性循环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循环。第一个循环是基础,第二个循环是发展,第三个循环是综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通过校企三循环,使学生完成从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锤炼等阶段角色的转换,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逐步提升。
2.3 “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1)以校企合作为抓手,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课证融和、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性属性;“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建筑施工过程,采取“校企三循环”教学实践,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属性;“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属性。
(2)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设计课程体系。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的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中培养人才,通过“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锤练”三次循环,分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还融入了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生涯指导与规划等基本素质教育的内容,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共同培养和提高。
(3)以“双证书”为载体,将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纳入到课程教学中。在课程标准中导入国家施工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涵盖“建筑工程施工员”、“建筑工程资料员”、“建筑工程安检员”、“建筑工程质检员”、“建筑工程造价员”、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及考点,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学生获得 “岗位证书”通过率达95%以上。
(4)以“工作经历证书”为着力点,改革实训考核方式。在“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锤练”三次循环的过程中,由企业和学校对学生共同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知识运用、岗位能力表现、工作态度和成果等做出评定,符合条件的由校企联合颁发“工作经历证书”,既是实训考核方式的重要改革,也是实践经历证明和就业参考,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资本。
(5)以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为途径,构筑开放的教学资源环境。紧密结合建筑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整合学校、企业、行业三方资源,合力打造具有“跟进发展、产教合用”的专业标准和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使之能直接服务于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同时又能服务于在职建筑工程从业人员,成为全面实现自主学习的平台。
2.4 “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1)明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工程建设领域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构建“课证融合、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以施工过程为导向,对相关岗位或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明确学生所需的知识、素质与能力,并着重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性发展,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将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与现行课程标准相融合,构建“课证融合、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包括综合素质课程与职业能力课程两大类,综合素质课程包括基本素质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包括职业通用能力课程、职业专项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
(3)创新任务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施与“工学交替、校企三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在“仿真企业环境+真实企业环境”的条件下实施教学,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保证学生校内学习内容和实际工作内容一致,学习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一致,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针对岗位、流程、任务的实践,真正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专业知识与技能到职业岗位技能的转化。
(4)建设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编写与课程体系改革相配套的“工学结合”教材。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吸纳企业一线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人员参编,将企业培训理念、企业文化、职业工作情境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知识直接融进教材。同时,在教材内容中有机导入国家施工技术标准、建筑行业岗位职业标准和岗位培训教材内容。
(5)打造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以培养具有建筑工程执业资格的骨干教师为重点,通过境内外培训进修,提升教师的改革意识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以“专业教师下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为途径,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聘请建筑企业技术和管理骨干到学校兼课;打造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校企互通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6)建成与建筑施工工艺过程相适应的校内实训工场,完善校外实训基地。按照“实训设备贴近企业设备、实训环境贴近工作环境、实训项目贴近工作任务、实训过程贴近工作过程和实训基地功能多样化”的原则,以学校为建设主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断加大对校内实验、实训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建、扩建实验室和实训室,购置新型和先进的设备仪器,不断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同时与广州番禺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广州番禺建安公司等10家建筑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7)改革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教学考核改革,重视过程监控,遵循“能力与知识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应会与应知并重”的考核原则,确定专业理论考核和职业能力考核的权重,并结合企业考核标准确定能力考核要素,做到专任教师考核、兼职教师考核、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与企业人才标准的“近距离”接轨。
篇7
针对社会需求培养适应建筑行业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提出的客观要求。山东省是建筑业大省,建筑企业数量达到8000多家,从业人员290多万,居全国第三位。作为山东省特色专业,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多年的建设发展中,不断深化“三通三融三证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同时,在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探索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打造专业优势和特色。
根据专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变“学科为本位”为“能力为本位”,使毕业生具有从事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一)职业岗位及能力分析
多年以来,建工专业成立了由专业带头人、企业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在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等方式,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其中,核心岗位为施工员、质检员,其他岗位为预算员、安全员、资料员、试验员等。根据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学生应具备的专项核心技能主要涵盖对建筑材料与构造的认识能力、识图与制图能力、工程测量能力、工程试验能力、施工管理能力、施工质量的检验能力、编制和计算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以及安全施工的管理能力等。
(二)课程体系设置
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公共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方向模块、个性化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技术平台和专业方向模块中,参照上述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总结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把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理论和技能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构建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相融通的课程体系。整合传统的教学内容,淡化课程的学科性,如将建筑施工技术、土力学与地基基础、钢结构、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等课程整合为六门施工课程,将房屋建筑学课程调整为建筑构造与识图,增加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课程,开设建筑施工图识读、结构施工图识读等整周教学,并在最后一学期开设综合实训,以完成某一工程的识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等,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考虑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培养的需要,搭建公共基础平台,构筑个性化模块。个性化模块包括主题学习、选修课程、社会实践、创新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项目式、个性化的主题学习,包括建筑结构形式调研、建筑工程质量问题调研与分析、论文写作等课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实现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指导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选修课程从介绍行业企业先进技术、延伸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设置,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在假期,分别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技术服务”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创新教育结合学生学习兴趣,设立特长生课题,教师课下引导学生参与,或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针对学生的个性开展个案式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整个课程体系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为专业建设与建筑企业人才需求对接创造了条件。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进行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建工专业探索以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来开发课程,变传授传统知识为提升职业能力。在课程改革中,推行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工作任务,以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根据各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科特点,确定其课程标准,主要内容有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关联课程、学习内容和学时、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资源、教师任课资质、教学场地和设施要求、考核标准、学习情境设计以及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依托施工技术实训场、土木工程检测中心、工程测量实训场等校内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以核心专业课程改革为突破点,如钢筋混凝土结构、混凝土施工、钢结构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等,融入行业标准和施工和验收规范等,保持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涵盖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课程进程表、考核方案、教学材料等。
以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为例,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构件的受力分析,更要强化识图能力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融入《砼结构设计规范》、《G10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等,设置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图识读项目,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分组学习,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模拟图纸会审等环节,在识图的基础上,完成梁板配筋图的绘制、钢筋下料计算及模型的配置,同时,撰写学习论文,考核方式包括笔试、汇报答辩等方面。通过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加强,对专业知识能够举一反三,综合素质有较大提升。课外根据后续专业课的需要,每学期发放典型建筑的施工图,让学生带任务看图,不断强化学生的识图能力。在课程改革中,体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同、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融的目标。
顶岗实习促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顶岗实习是培养高职学生与工程实际结合的重要教学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就业能力,促进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顶岗实习的企业有学校统一安排和学生自主联系学校认可两种方式,参考学生的就业意向,学生顶岗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通。为保证顶岗实习的质量,学生在实习前要安排校内指导教师,实习中有企业现场指导教师,根据实习岗位制定实习计划,加强实习期间的过程控制和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学生每天填写实习日志,从进入工地的第一天开始记录,记录每天在企业进行的实际工作和心得体会。(2)学生将每周的实习情况通过电子邮件、QQ、飞信等方式向指导教师汇报。(3)实习中期教师到主要顶岗实习单位走访检查。(4)实习期末要求学生返校接受全面检查并汇报答辩,检查内容有:顶岗实习情况鉴定、实习日志、实结。实习结束校企双方对学生综合评价,发放工作经历证书,实习企业优先录用顶岗学生。整个顶岗实习过程体现了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相融,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融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在校学习期间,学生还可根据职业发展的方向,考取施工员、预算员、测量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学生毕业可取得“毕业证+职业资格证书+工作经历证书”,提高了就业竞争力。
教师执教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三通三融三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提供了可能性,对教师的执教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是连接学生与企业的中间人,教师的课程整合能力、企业工作实践能力显现出特殊的重要性,是高职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高职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开放、综合的课程观念,具备开发和利用一切课程资源、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学组织领导者转化为课程研究者、设计者、实施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关注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
企业工作能力需要通过企业工作实践获得。从学校方面讲,要建立专业教师经常化、定期化、制度化的挂职锻炼制度,聘请来自一线工作岗位的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工作,带动并促进高职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从个人角度讲,在教学研究和专业技术上要具备不断进取、不断反思、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经过多年的发展,我院建工专业形成了行业影响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专任教师中,有国家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2人、注册建造师3人、注册造价师5人、注册安全工程师2人、注册咨询工程师1人,一半以上的教师来自企业,具有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职称,工程实践经验丰富,为特色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离不开深度的校企合作和良好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我院建工专业已在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但特色专业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今后还要紧跟时代和企业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武萍萍,孙世永.高职建工专业顶岗实习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18):12.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3.顶岗实习质量分析。尽管在前五个学期里学生经历和接受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但在刚刚进入顶岗实习初期,多数学生仍感到十分迷茫,导致学生实际进入岗位角色的时间滞后,同时,面对施工现场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较大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吃苦耐劳精神和自我约束力的欠缺,企业待遇的不平衡,在岗实习的学生往往频繁地调换实习岗位,导致学生实际顶岗实习的时间并未得到保障。因此,对离校顶岗实习的学生,指导老师、班主任、辅导员一般采取电话、短信、飞信、QQ、邮件等方式进行联系,检查并指导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但较长的实习时间(含寒假、春节),分散的实习地点,学生实习场所、通信方式的变更,实习人数的逐年增多(全系07级在外顶岗实习学生约370人),给顶岗实习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目前考查学生顶岗实习效果的依据,主要是顶岗实习结束学生提交的顶岗实习日志、顶岗实习报告、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毕业设计(论文)及顶岗实习学生被实习单位录用的比例。在近几届毕业的学生中,能够完成实习全过程实习日志的学生寥寥无几,而实习日志中能够全面反映当天实习地点、工作内容、实习体会、工程中的技术难题及处理方法等内容的也不多。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内容、格式、进度也因各种主客观原因达不到规定要求,甚至出现雷同、抄袭等现象,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评定时,会因学生的毕业就业而降低要求,学生浑水摸鱼,侥幸过关,学生严谨治学、踏实工作、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断缺失,职业素养不断下降,因而,顶岗实习学生被实习单位录用的比例仅有20%左右。
二、提高顶岗实习质量的建议
1.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立互动双赢和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的前提。例如我校可利用省示范院校、省特色专业、省优秀教学团队、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教育环境、专业师资的优势,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解决企业技术、管理、经营方面的难题,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使企业实现其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增长。另一方面,企业与学校通过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习基地、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服务等,使学校分享企业资源,实现学校人才培养、技术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由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教师依靠个人社会关系建立校企“私下”合作的现状,使学校与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合作伙伴,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篇9
现对几年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 积极推广使用“四新”技术,营造建筑精品
1999年12月,我在唐山一中第二教学楼工程项目部任技术负责人。工程质量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命,而要想获得好的工程质量,就要求技术管理人员要具有创优良工程的先进意识,作为该工程的技术负责人,由我牵头,首先着手建立、健全项目部的有关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按照项目工程施工方法,以我为首,将工程质量目标分解到各个专业技术岗位,在按照技术岗位的要求组织施工。先后建立了技术复核制度、工程质量检查制度、隐蔽验收制度以及质量通病控制措施和半成品保护措施等一系列有益于保证工程质量的管理制度。根据本工程大开间及混凝土浇筑量大的特点,模板支撑选用工具式快拆体系,配合使用覆塑竹胶合大模板,保证竹模板间隙不大于1mm;接缝高低差不大于1mm,表面平整度不大于2 mm,顶棚可取消抹灰工序,既可以节省水泥用量,又可以彻底根除顶棚抹灰空裂的质量隐患,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内外墙瓷砖表面平整、洁净、色泽协调一致,接缝填嵌密实、平直、宽窄一致,颜色一致;屋面防水层细部均经过精心处理,做法一致、美观;门窗表面洁净,无划痕、碰伤,涂胶表面光滑、平整、厚度均匀,无气孔;楼梯踏步相邻两步宽度和高度差不超过10mm,齿角整齐,防滑条顺直。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图和国家规范、规程和通用图集的要求施工,并按照创精品工程细部做法要求精心完成每一个分项工程,实现了“创高标准优质工程”的质量目标。通过对该工程技术工作的直接参与和控制,使该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益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唐山一中第二教学楼工程荣获XX年度最佳优质工程(金牌奖)及XX年度河北省优质工程奖。
二、 努力钻研专业技术业务,做好本职工作
自从到唐山现代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以来,各项工作干得更是出色。调任技术质量科科长之后,恰逢公司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该同志自愿放弃个人休息时间,一心铺于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和修改工作中,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充分体现了一个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总结我公司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经验,我形成了《浅析建筑质量管理体系》一文,并获得河北省建设系统科技技术论文一等奖。
在日常工作中,该同志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工作中如鱼得水,从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验收到施工技术资料的核查和管理,各项工作样样精通。在工作中形成的技术性文件和各种申报资料做得结构严谨、术语规范、见解独特、论断精僻,送到市里交流的技术性文件多次受到唐山市建设局、唐山市质量监督检测站有关领导的表扬,为企业赢得了荣誉。
随着公司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公司领导决定启动OSHM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上述两个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该同志又一如既往地投入到体系文件编写、初始状态评价、重大危险和环境因素辨识、管理方案的制定等工作当中,为企业顺利通过注册认证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参与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中,我个人也学到了国际通用的许多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作为三个体系的内审员也时刻为三个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做出艰苦的努力。共2页,当前第1页1
三、 推行无纸化办公,用高科技手段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该同志在潜心钻研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努力探索和研究电脑的软、硬件知识,把微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和AutoCAD系列软件成功应用于日常施工管理之中,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推进工程管理资料的无纸化管理,应用Word完成字处理工作,打印各种记录表格以及文字材料;应用Excel完成工程信息的存储和分析处理,为工程决策提供量化依据;应用PowerPoint制作培训用的电子幻灯片,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形式,生动、活泼地讲解施工技术知识和施工构造常识,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培训的方式,使高科技、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真正服务于生产和质量管理。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软件在工作中的推广应用,使施工技术人员彻底甩掉了笨重的绘图板和铅笔手工作图的重担,使工程绘图变得异常轻松。
我通过学习和钻研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积极动手实践,完成了企业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的建设,使各个科室的计算机实现了资源共享,除了共享数据以外,还能够共享诸如打印机、绘图仪等硬件设备,节省了大量宝贵资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至于更深层次的应用,如共享Internet连接上网,利用Netmeeting实现视频会议等连接手段的应用更是前景广阔。这一切都为最终企业内部的文件实现无
纸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总结建筑业企业实现无纸化办公的经验,我写成了《建筑企业办公局域网-搭建实例》一文;为了适应企业科技技术文献检索的需要又写成了《用Web浏览器查询工程信息资源》一文,这两篇论文上报到河北省建设厅参加河北省建设系统科技论文评审,均荣获二等奖。
四、 适应时展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不经常进行不间断的学习和交流,就不能适应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就要被淘汰。为此,我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各种培训班、技术交流活动。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间,先后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专题培训十余次,获得质检员、施工员、安全员、土建三级预算师、资料员等岗位资格证书;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内审员、OSHMS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内审员资格证书;获得河北省建设厅颁发的贰级项目经理资质证书。通过各种继续再教育培训班,使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同时也让我本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近五年来从事的主要技术工作的情况,通过从书本上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从他人那里学习,再加之自己的分析和思考,确实有了较大的收获和进步。成绩和不足是同时存在的,经验和教训也是相伴而行。我将继续努力,克服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
篇10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决定2011~2012年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重点支持1000个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建设,以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部署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围绕湖北省重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支持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和湖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建筑业是湖北省的支柱产业,湖北省是全国的建筑业大省,也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省份,从全国范围来看,建筑业也是当前技能型人才紧缺的五大行业之一,建筑类人才培养已被列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计划之中。2011年,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该专业面向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及武汉“1+8”城市圈,服务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建筑业及区域新兴产业、特色产业——钢结构产业,培养面向建筑施工、建筑管理第一线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的思路及目标
围绕武汉城市圈和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支柱产业——建筑业、钢结构产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提升专业内涵,凝结专业特色,促进“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按照“四方联动、三层合作、厂校一体”的办学模式,建立和健全建筑类专业理事会保障下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创新“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校企双主体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对应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积极推进任务驱动、过程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完善理实一体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为重点,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的三双式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以“外引内培”为途径,加大“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力度;试点实行多学期分段式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不断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三年的建设,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成武汉城市圈及大别山试验区建筑行业、钢结构产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成为区域内建筑行业、钢结构产业的建筑技术研发基地、职业培训基地。
三、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的途径
1.专业与产业对接,推进校企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以专业为纽带,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分理事会,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筑行业协会、建筑企业、教学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组成。通过政府协调、行业指导,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训及兼职教师聘任、学生实训实习与就业、社会服务培训等工作,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学院、系、专业三层合作,与湖北省一级资质建筑企业——湖北长安建筑有限公司联办长安建筑学院,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组建校企合作专业性学院——长安建筑学院,合作培养建筑专业人才,开设订单班——“长安班”,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的紧密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2.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构建“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校企双主体共育”的“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2年主要在学校进行学习,同时穿插开展校内外实习,最后1年到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实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原来的每学期,逐步改革为“一长一短一长”3个学段,实现分段循环教学,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分层训练,逐级递进,逐步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训练项目,分级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实现了校企双主体共育,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生的职业能力逐级提升,从而构建“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校企双主体共育”的“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依据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基于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以施工员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围绕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全真模拟,在对岗位(群)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进行课程开发,构建课程体系,设置专业课程,选择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有效性,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与湖北长安建筑股份公司、湖北玉环建筑公司等密切合作,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围绕岗位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强化实训环节,加大对专业课程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改革的力度,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专业操作技能,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围绕岗位职业活动、实际操作技能设置专业课程,从建筑行业的职业?工种岗位或岗位群?实际需要的技术、能力出发,根据国家相关专业规范标准,设计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教学模块,重新构建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于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4.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主要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安装工程公司、专业工程公司、房地产开发单位等,主动适应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安装、管理等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主要就业岗位是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次要就业岗位有造价员、资料员、测量员、监理员等。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求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从而对接相应的国家或地方职业技能相关标准。目前,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双证书”的比例已达到98%以上,我们大力推行“双证书”教育,实现“双证”融通的培养模式。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职业技能的教学与学习,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并按照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方式及鉴定程序,强化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证书,进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更加适应建筑工程施工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岗位人才要求。
篇11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达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途径和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学思想和观念。[1]尽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有成熟的理论构建,但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目前普遍形成的共识。人才培养模式又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师资素质和办学形式等微观层面,具有专业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特点,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尚存在下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作为建筑类的主打专业,各校该专业办学规模大多超出承载范围,专业“负重前行”影响整体服务水平,无力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二是单一的教学型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与适应性,暴露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差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缺憾;三是不少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色彩浓厚,教学与职业环境脱节,实践教学总体薄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四是人文教育融合不够,学生的劳动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等社会能力弱。
近年来,我们突破传统的教育思维,坚持服务宗旨,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在构建和实施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二、构建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理念,设计符合一定办学理念价值实现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职业性和技能型特征要求人才培养必须实施工学结合。服务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生存的土壤,只有通过各种服务才能促进专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以贡献谋发展,以服务求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以服务为宗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国家纲要精神为指导,重视和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力,是高职院校被社会、市场、学生及家长、行业企业、地方政府认可的基本,在服务体系方面,紧贴地方发展和需要的实际,打造宽基础、精品牌的服务体系”。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确定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主动适应区域建筑行业产业优化升级需要,以服务为主线,校内外企业并用,院、系与教师个体服务并存,将产学研等专业服务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实施服务驱动型“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驱动型“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所谓“双融合”就是以“校办企业”以及“合作企业”的生产项目为平台,实现企业的生产与教学融合;鼓励以专业教师引领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为载体,实现服务项目与教学融合;“三衔接”就是通过生产与服务项目,将企业生产的岗位标准以及各类服务的作业标准与教学标准衔接;将企业生产环境以及服务作业环境与教学环境相衔接;将生产产品以及服务项目与教学内容相衔接。以企业生产现场和专业服务场地形成流动教室。见图1。
三、实践服务驱动型“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
1.搭建立体式服务平台。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型人才培养,需要提供教学与服务一体的平台。它涉及职业院校和企业两个主体。而学校与企业是两个具有不同第一追求目标的机构,学校以育人为第一目标,追求社会效益;企业以赢利为第一目标,追求经济效益。要实现两者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相对性统一,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制化和规范化。[2]一是不拘一格,引入市场机制,形成适应铁路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技术服务体系。为此,明确建立院、系、专业教研室、教师个体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学院层面依托专业群兴办产业,由学院提供场地,引进企业资金,增强校内现有实训基地的生产,依托专业群开办4家“校中企”;系部层面则鼓励依托专业及其实训基地成立小型公司;专业教研室建立以教师工作室为主的从事承包型施工实习、项目型毕业设计、任务型顶岗实习、外包式图文处理中心;教师个体有兼职技术服务与公派技术服务等。[3]二是对接产业、企业,建立校企长效合作体制、机制。我们变单一的由企业提供教学平台为建立主动服务平台,使校企成为资源共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主要措施包括:(1)学院设立校企合作处,教学系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技术服务激励和保障运行机制。(2)搭建多个合作平台:与本市十几家规模建筑企业组建建筑职教集团,采取理事会运行方式;组建湖南省盐卤化工产学研战略联盟,以董事会体制运行;与铁路工程建设企业合作成立南方高铁人才培养与技术合作基地。(3)创新并实施校企人员互兼互聘、校企互通的组织模式。学院与相关企业共同建立校企合作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互兼互聘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业绩校企间互认与对接。学院给每个相关企业安排一个专业教师对接联络,以技术服务为载体,及时掌握企业信息,为实施工学交替带来方便。企业在接受服务中得到实惠。体制、机制建设保证了校企合作平台运行制度化、常态化。
2.改革课程体系。为适应服务驱动型“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课程体系要具有模块化和职业化特征。为此,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思路开发课程体系。广泛进行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和分析,确定了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和资料员。对职业岗位职责及能力需求进行了深入探讨,归纳该专业职业岗位(群)34项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根据性质相近、前后关联等原则合并、归类出14项行动领域,为满足职业成长规律和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建立了以建筑施工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3.制订教学方案。教学方案是对上述课程体系按职业教育的总体年限进行计划安排。我们改革传统的三段式(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培养阶段,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技能到综合能力的递进培养阶段。包括“专业基础及单项能力施工管理能力专业综合能力顶岗能力”四个能力培养阶段。实施“411”教学组织模式,即在1~4学期,除学习《建筑识图基础与CAD》、《建筑测量与放线》等基础性课程外,通过校中企和校内实训基地服务平台进行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理实一体化”项目训练,培养单项能力,初始体验入职岗位,融入职业环境,感知企业文化;第5学期,依托“校中企”或校企合作承接的工程项目或生产项目平台,针对完整施工过程中技术和管理的综合应用,分模块开展造价管理、施工现场组织与管理、安全与质量管理、资料管理、施工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第6学期,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进一步提升岗位适应能力,实现由学生向“企业人”和“社会人”的转变。
4.建立刚柔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1)全面建立培养专业人才需要的质量保障体系。为满足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突出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地位,对现有常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全面整理、修订与完善,形成较为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充分利用《正方现代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网络平台实施信息化教学管理。实施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扩大系部管理权限,保证教学管理“活而不乱”、“活而不松”。(2)积极探索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突出本专业教学的服务性、职业性和开放性特点,探索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学制最长可延至5年,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申请工学交替,学生在合作企业学习的专业课程,按照考核评价标准评定并取得相应的学分;除安排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需要的必修课外,增大选修课比重,使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发展需要自选学分课程;实施以证代考制度,对于取得行业岗位资格证或职业技能资格证的学生,按规定计入相应的学分。(3)实施弹性教学组织模式。服务驱动型“双融合三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技术服务与人才培养的交融和结合。鉴于目前实践教学组织的难度,明确优先考虑工学结合中的“工”字部分,允许打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实施学期中的分段模块式教学制。可根据企业生产和服务项目情况,适时动态变更教学进程,灵活安排教学,创造条件使衔接程度高的服务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尽可能在“做中学”或“学中做”。学生在这种开放性、职业化的环境中学习,获取职业经验,经历职业磨炼。(4)改革学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学校、行业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①健全考核评价方式。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考核与技能测试并行的考核体系。课程考核内容、方式的选择应尽可能与课程的性质、内容和教学模式相匹配,形成灵活、形式多样的课程考核,考核尽可能依托生产任务、技术服务项目,考核的方法可以采用笔试(开卷、闭卷)、口试、实操(顶岗能力)、项目制作、论文与答辩、网络测试等;评价方式可以将教师测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②探索特殊技能学生考核评价方式。结合学生学习兴趣爱好,鼓励个性发展,对具有特殊技能的学生,如参加竞赛获奖、发表专业论文、取得发明专利、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等,其相关课程可申请免试,单独考核认定。
5.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技术服务既是校企紧密相连的桥梁,也是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摇篮。专业教师的服务能力和动力是实施服务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一方面,为提高教师的整体服务水平,在教师年度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中增加了技术服务相关加分指标,每年有计划轮流选派2名专业教师分别到合作企业挂职,参与企业的项目管理;另一方面,为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校办产业引入股份制运作方式,专业教师参股并参与经营管理,承接设计、施工、监理、检测项目。在依托建筑专业群成立的校办产业中,有12位专业教师是企业的管理者和技术骨干,初步形成了“专业+公司+师生员工”的专业建设模式。把教学与生产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了一批较强职业技术型专业教师队伍。
四、实践成效
从2007年开始,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2009年被确定为湖南省精品专业建设项目,2012年该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取得了下列明显成效。
1.学生在生产、服务项目中学习,融入企业文化,身处岗位实境,接受综合训练。自主学习、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责任心、劳动观等社会能力普遍提高。
2.通过服务平台,建立了行业、企业和学校深度合作的机制。形成行、企、校“三位一体”,企业能工巧匠、学校师生参与其中的良性互动局面,近三年来,累计吸引了企业四百万元的投资,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扩大服务规模。
3.学生在生产、服务项目中学习,目标明确、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专业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得以提高,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奖率明显提高,用人单位称赞毕业生“基础牢、上手快、适应强、留得住”。近三年来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在90%以上,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也在92%以上,实现了高质量就业。
4.实施服务驱动型人才培养,教师们不得不走出“象牙塔”,进入“服务站”。与工程实际的全面接轨,全面提高了业务能力,现在学院本专业教师中,有2/3以上人员有企业工作经历,“双师”素质教师占85%。有65%以上获建筑行业注册执业资格。培养了省级专业带头人2名。
参考文献:
[1]望冠,彭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想[J].辽宁教育研究,2001,(5).
篇12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Supervision; File; filing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建设工程监理是指具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的委托,依据国家有关工程项目建设文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及其它工程建设合同,对工程建设实施的专业化监督管理。建设工程监理可以使建设工程活动的全过程监理,也可以是建设工程项目某一实施阶段的监理,如设计阶段监理、施工阶段监理等。针对我国目前监理管理现状,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施工阶段监理。而工程监理文件则是工程监理工作从准备、实施到完成的全过程所形成的产生的进度,质量检测、评估、投资控制及合同管理信息等各种原始记录,它是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的原始性依据,具有极其重要的查考凭证作用。
建设工程监理文件的作用
建设工程监理文件的管理,是指监理工程师受建设单位委托,在进行建设工程监理工作期间,对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与监理相关的文件进行收集、整理、分类、组卷、归档和提供利用等一系列工作。建设工程监理文件管理的对象是监理文件,它们是工程建设监理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工程监理在造价、质量和进度控制过程中,产生大量监理通知单、来往函件,工程月付款报审表、工程计量单、开工报审表、监理工作联系单、例会纪要、竣工结算审核意见书等常规文件,也产生工程事故处理意见书、专题会议纪要、工程暂停、复工令等因解决施工过程发现的非预见性的问题而形成重要文件;这些监理文件与工程资料一起构成了工程管理的全貌,缺一不可;监理文件的齐全、完整、准确,反映了工程管理的全貌和真实的过程。。
齐全完整的监理文件具有重要的凭证作用。
建设工程监理文件全面、真实的记录了工程监理工作的全过程、并客观地反映了工程管理的现状,因而工程监理资料在日后的调查取证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2012年8月24日5时30分,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引桥处)发生坍塌,有4辆大货车坠入桥下,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国家安监总局组织7名国家级专家成立事故鉴定组,对建设工期仅为18个月的我国长江以北地区最长的超大型跨江桥进行现场查勘、取证,对竣工档案、监理文件进行封存,对关键数据核算,初步判断,超载是桥塌的主要原因和最直接原因。由此可见建设工程监理文件在调查取证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监理文件与工程施工过程形成的施工技术文件具有交叉印证的作用。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工程监理监督工程施工是否符合相关规定,是否按图纸技术要求施工,是否满足用户需求实现设计目的,它们彼此作用、互相监督,共同记录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所形成的施工技术文件和监理文件交叉印证工程的全过程。工程项目开工前,施工单位需要进行施工方案报审,施工进度报审,监理单位在审查合格并确认后施工单位方可进行下一步工作;施工单位形成开工报告和竣工报告均应由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三方确认,监理工作月报和月付款报审材料中所反映的开、竣工时间应与开竣工报告一致。
二、工程监理资料收集归档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企业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者,在竣工文件验收和监理文件的接收过程中,在工作期间发现近年来监理资料工作虽有较大进步,但依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一些常见的资料收集不齐全
体现日常管理的工程监理例会、监理工程师通知单与回复单、月付款报表和月工程量报表等文件,河北省建设厅颁发的《河北省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程》中除工程监理例会外都有标准表格,根据监理过程形成的各种记录表格,若不齐全则是监理单位没有做好平时的积累。尤其是监理通知单与回复,反映了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在处理问题的态度与方法,没有通知单则看不出事件起因和监理单的处理意见,没有回复则看不出施工单位的做法和事件最终处理结果。存在监理单位往往只注意收集自己形成的监理工程师通知单,而不注意积累施工单位反馈的回复单,导致过程文件缺失。
2、签字不全或不规范
为保证档案长期有效的保存,真正起到凭证作用,项目施工过程,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和专业监理工程师要在大量的文件和记录中签字确认,要求用碳素墨水或黑色碳素笔签字。
在竣工的监理文件验收过程中,发现很多签字为代签或签认不规范。造成代签现象的原因是:一是专业监理工程师代替总监理工程师签字,二是总监理工程师代替专业监理师工程师签字,更有甚者是未有监理执业资格的人来代替监理前期。第一种情况中,项目总监理工程师是由监理法定代表人书面授权全面负责委托监理合同的履行,主持项目监理机构的工作,这些职责是专业监理工程师所无法替代的,国家及河北省相关部门对监理表格中的签字有具体规定,哪些必须总监签字,哪些只需专业监理工程师签认既可。哪些是需总监和专业监理工程师共同签认的。都做了详细规定;第二种情况中,虽然总监理工程师比专业监理工程师具有更高的权限,但是专业监理工程师是负责某一专业或方面的监理工作,比如旁站监理工程师,所以总监理工程师虽然是监理项目负责人,但其不是能精通所有专业的特殊的监理的;第三种情况的出现,严格说是渎职,一旦出现责任事故,根据情节严重程度,不但追究被代签人的责任,还要追究代签人的责任。
3、监理工作不规范导致监理文件收集困难
在实际监理工作中,一个总监及其项目部经常同时负责多项委托监理合同的监理工作。在签发各种监理文件时将所有监理合同的文件统一编大流水号,比如监理工作月报、工程例会、月付款报审表等。工程竣工后移交资料时又将这些资料分别按合同组卷归档,这样就形成了同一类资料在各自合同中的编号不连续。以监理工程师通知单为例,可能造成1、3期出现在监理合同1资料中,而2、4期出现在监理合同2的资料中,给监理单位资料人员的收集整理工作带来不便,给档案验收带来不必要的误解。
三、如何做好监理文件的积累、分类、整理工作
1、强化档案意识,做好监理资料积累,有效保证竣工监理文件的齐全、完整、准确
监理单位要在实际工作中加强档案意识,克服监理人员因“重监理轻记录,重现场轻案头”的思想,克服监理工作事务繁忙时漏记录的现象,克服留在手边、用时方便不向资料员移交的现象,明确专人负责,对日常工作的各种记录做好收集、分类、整理、整编工作,项目总监要不定期检查、督促资料员的工作,在布置各专业监理工程师工作任务的同时,明确其工作范围的文件收集和向资料员移交的责任;监理公司应把监理文件的收集、归档工作纳入监理管理制度中去,对项目监理过程中形成的监理文件进行的不定期抽查、检查、考核。这样就形成了从上而下,总监负责、责任到人,立体全面的监理文件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从而提高监理资料的工作质量,避免了项目结束后才开始收集,才开始对缺失文件后补的情况,保护了档案是真实性、原始性,为竣工后监理资料的顺利移交工作奠定基础。
2、强化监理人员培训,增强其档案意识,明确监理人员归档责任
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跟踪、指导监理文件的形成过程,对监理人员进行档案收集、整理专门培训,明确监理文件归档范围和要求,对监理文件验收、归档过程中常见问题进行剖析,并与监理人员共同探讨解决和应对办法,从而真正达到提高监理人员归档意识和责任的作用。由于计算机的普及,监理过程形成的各种记录、报告、通知书等一般均用70-80g的复印纸打印,而不再向定额站购买现成的可复写多份的专用表格,但是监理工程师和总监在监理过程所形成的文件往往要求一式三份以上,所以在垫复写纸签字时会发现,第三份以后的复写效果会越来越差,到第五份几乎是看不出有签字的痕迹,这也就个监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更细心、更细致地检查一下签字效果,为下一步收集、分类、整编和档案验收提供便利。
3、坚持监理文件的形成、收集、整理、归档与工程建设同步
坚持监理文件的收集、整理、归档与工程建设同步,坚持监理文件与竣工文件验收同步,发挥监理文件与工程竣工文件的互相印证作用。
篇13
1.1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电气工程中主要表现在总线控制,远程控制和集中控制中三个方面。总线监控让系统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不同的间隔可有不同的功能,还有远程监控所具有的优点。另外,现场总线监控设备就地安装,通过通信线与监控系统进行连接,不仅降低了成本,节约大量电缆和减少了安装维护工作量。还因为各个功能的相对独立性而不会导致整个系统崩溃瘫痪。远程控制可以节省成本费用,且组态灵活,但这种监控方式比较适用于小系统监控设置,而不适合设置在较大范围的电气自动化系统中。集中监控方式的系统设计较为容易,而且运行维护要求不高。其将整个系统的各功能集中到一个处理器进行运作,因此处理速度缓慢。当电气设备全部融入到控制系统中,监控对象不断增加,但电缆的数量剧增,投资方也有明显的变化。同时,隔离刀闸的辅助接点经常会出现位置不对的现象,造成导致电力系统在电气工程中无法顺利进行,因而集中式控制设计在电气工程中也被广泛的推广应用。
1.2变电站自动化的运用。变电站所应用的自动化技术,采用全微机化的电气设备,在计算机的屏幕上进行监控操作,利用计算机电缆来实现自动化管理数据,这便是通过多方面来监控变电站的电气设备的运行状况,进一步加强变电站的监控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工操作与监控,节省了人力资源,另外又可以大大提高变电站的工作效率,并有效的保证了变电站工作安全进行。
1.3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已经开始引进电气自动化系统,进行智能化建筑。其中数字电子化科技能化已经成了建 筑界的主要趋势。伴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和需求,以节约人力物力资源为主要目的建筑设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便产生了。智能建筑主要指CA(自动化)BA(楼宇自动化),消防自动化(FA)和保安自动化(SA),简称5A。其中有大量的楼宇设备自控系统工程、办公自动化系统、一卡通系统、电子设备与布线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智能灯光、音响控制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以及保安监控系统、智能化小区物业管理等一系列系统。
2.未来电气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电气自动化的应用涉及的领域很广,如电器开关、飞机汽车生产等各方面,我们应该辨证地看待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并且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与注意力在电气自动化的探究研发上。其中电器智能化也值得我们加以关注,例如自动控制、机器人和专用集成电路等方面。另外,与此相关的一些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也没有及时更新,它们无法适应现实情况,因此在管理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组织机构设置不统一等。为了让电气自动化能够更好地发展,应该加强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断专研学习,有选择的借鉴国外的较好经验与案例。
我国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研制工作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就开始了,并在七十年代初期收获到了集保护、控制和信号收集为一体的技术。在八十年代,由清华大学主持研发的35KV变电站保护自动化和微机监测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到了1998年,我国在总装机容量上达到了277GW以上,成为当时世界第二位,并预计在2015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进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现代人类对于生活的追求已经牵扯到智能化以及自动化方面。相应的,对自动化的技术也就越来越提出新的、苛刻的要求以及标准。因此当今电气工程中自动化技术正趋向于:
(1)由以前主要在输电与发电自动化方面向输电、发电和配电自动化进行全面的发展。
(2)在输电和配电方面,柔流输电技术(FACTS)得到了利用。
(3)在理论工具应用上,更加借重了当前现代化的控制理论依据。
(4)在控制手段上,对远程通信电力电子器件和微机的应用也在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可以说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由弱小到强大,由强大到走在世界前列是离不开电力工程人员的不断努力的成果。
3.电气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以及材料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施工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并深入施工一线,向施工技术人员了解施工进展,并发现施工中的问题,做好质量控制; 施工管理人员要督促资料员做好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尤其是隐蔽工程的验收资料及隐蔽工程的签字资料,确保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后才进行下一步施工。电气施工人员要做好接地工程、防雷引下线、管线和箱盒的预埋工作,确保电气施工的质量。
(1)接地工程: 接地工程是工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施工人员必须按照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确保接地线的连接,接地端子的预留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做好金属门窗、栏杆等金属部件的防雷工作,做好衔接,防止遗漏,确保接地设备的完善。
(2)防雷引下线: 均压环、避雷带、防雷引下线等都是保证建筑物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施工中确保焊接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并做好防腐处理,防止错焊、漏焊等失误,在防雷引线下的施工完成后,做好检查工作,确保工程的质量。
(3)配管与箱盒的预埋、预留位置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在这些电气设备的施工时,可以先对配电箱盒线盒内压线做样板,确保布线整齐、压接可靠,然后进行全面施工,施工完成后要做防锈和防腐处理;管线的预埋必须安全可靠,不能忽视每一个细节,确保施工无工程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