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素质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素质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素质论文

篇1

计算机教学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质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以计算机软件为载体的教学。而软件的易传播性,也是引起教学方法进行变革的巨大动力,从历史的角度讲,信息的收集和传播方式的每一次变革都有力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而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推动了现代社会向前发展。同样,好的教学软件也能推动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时,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也可随着软件迅速推广全国各地,这就是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正确恰当地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么应对汹涌如潮的信息,从而获得自身发展,因此教师的角色更应该是一名向导和顾问。另外,创新能力和信息技能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才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的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

3运用计算机培养大学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从“参与创造”为宗旨,培养创新精神,几千年来日益增多的知识与传统所产生的具有权威性的师生关系,至今在全世界大多数的学校存在,虽然有很多教育家批评这种“教师中心论”的观点,但大多数又走向了“学生中心论”的另一个极端,教师应该针对学会的信息社会,培养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传授多媒体课件“PowerPoim幻灯片”的制作方法时,我们可以先教学生制作一套简单不能修饰的幻灯片,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过的其它知识,如加入图片、动画、声音等,再补充“超级链接的应用”介绍,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幻灯片生动起来了,这样在教会学生基本知识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感受到面对信息时代的技术进步和知识更新的加速,要有再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4培养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

计算机网络也与其他事物一样,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作用,特别是学生,当他们面对那些五光十色,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时,辨别是非的能力差,容易受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教学生网络知识的同时,必须针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网络信息的能力,Internel在方便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同时,各种不良信息也鱼目混珠,泥沙俱下,有很多不健康的信息也通过网络泛滥,因此必须使学生懂得”网络垃圾“的危害性,让他们学会自主选择健康的信息,并能对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如黄色信息、非法信息等J等进行反省,批评和处理,使他们的大脑中树立一道无形的”防火墙“,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努力规范网络行为的能力,比如对黑客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些黑客从自己的智慧去挑战别人和正常的生活秩序,从而陶醉在技术的违法行为之中,学生对此有的想入非非,甚至跃跃欲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是非观,努力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综上所述,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德育只能引导而不能强迫,只能促进而不能代替,只能是给予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不能“拔苗助长”只能观其素质特长因势利导,而不能任意摆布;只能以示范、说理鼓励、表扬诱导学生为主,而不能以批评、惩罚为主,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才是教育的成功之路。作为计算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教会学生“为学”,更要教会学生“为人”。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2]钟志贤.2l世纪学习理念[J].教师博览,2004,4.

[3]L-fSLIC.计算机教师的德育工作.教育,2003,5.

篇2

新时期,激烈的劳动力市场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即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择业或转业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市场用人需求。就业的可持续发展性还体现在就业的质与量的高度统一,就业不但要有基本的数量保证,同时也要有基本的质量保证,扩大就业人数是基础,而提高就业质量则是根本。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就业能力的提升需要一定的基础,语文素质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拥有高水平的语文知识素养的大学生能够始终保持较好的持续发展动力与拓展张力,提升大学生持续发展的人格魅力。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爱岗敬业以及成功转岗就业。因而,语文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就业的基石。

(一)语文素质教育以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为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所存在的高分低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语文教育就是为了将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贯彻落实,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语文教育中,注重将知识体系融合于字、词、句、段落、篇章等文本形式上,发挥它们知识载体的作用,实现交际的目的;若工具性不强、使用方法不当,就很难产生出实际的应用效果。缺乏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大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时候,会遇到种种问题,如口语表达能力欠缺、求职意向书词不达意、错别字连篇、不能够正确理解用工合同中的条款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发展空间。高等教育不仅服务于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是服务于社会管理、领导型人才的培养。因而,全面型、德才兼备型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人才培养目标,它是与时展紧密结合的教育目标。语文教育要与时代紧紧相连,对大学生进行文采、口才及人才的专项训练,以保证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二)语文素质教育是生存之本

大学生毕业之后,由于初步踏入社会,难免会带有一定的学生气,不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当中,在工作岗位上也会表现出一定不足之处,这些困难的克服,都需要有一定的语文素养作支撑。实践证明,对语文有着较好的理解和把握的学生,往往也会有较为宽泛的阅读面,能够对生活形成更为客观、成熟的认识,能够对其所从事的职业、对社会抱有乐观的态度,做到爱岗敬业。我国文学界泰斗张志公先生就医时,面对病历写不通顺的医生,感到自责,他认为自己没有教好学生,连基本的病历都不会写,是一种失职。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学习的,同时也应该通过此类事件看出我国语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说出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在于让学生成为知识与技能的主人而非永远的跟随者。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服务于社会,让更多的在职人员更加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爱岗敬业。

(三)良好的语文素质教育是就业的基础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包括能说、善听、常写、好读,这些习惯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些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推而广之,应用到其他的学科及领域中,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完善人格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惯并不能够直接产生知识或技能,却可以将其作为一种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使得学生获得一种持续的、能够终身受益的自我拓展能力。高等教育要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其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语文素质就是该基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缺乏最为基本的语文素养,必然会在其以后的交流与生活中遇到种种障碍与困境。随着新时期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必须做到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机结合,让每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都能够明晰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够在今后人生中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做到正确的转岗就业;语文教育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大学生就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

篇3

(1)急功近利。

大学生在就业时未能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例如自己的所学专业、事业志向、实际能力等,而是在择业的过程中一味的追求收入较高、工作条件优越、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这种心态往往会使其难以找到真正适合的工作,进而频频受挫,失去信心。

(2)心理素质较弱。

这是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一方面大学生在就业时,面对问题与压力情绪波动较大。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做事时自控能力较弱,缺乏毅力与恒心。许多大学生在精神与情感上比较脆弱经不起挫折,对于失败与困难,在心理上往往无法承受,可能会出现失望、沮丧甚至自暴自弃的情况。

(3)缺乏实践经验。

现在的高等教育水平下,虽然部分学校设置有实践课程,但是大部分大学生更加习惯于学习书面上的理论知识,在工作或者生活中,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不能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4)职业素质认识的缺失。

大学生在就业前缺少职业准备,对于岗位的要求与职责不够了解,不清楚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这种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情况,使大学生就业准备不足,导致其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相脱节,令大学生在求职的竞争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局面。

(5)过于依赖他人。

大学生在择业时,过于依赖家人、朋友、老师的帮助,而这种状况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由于缺乏择业经验、社会关系简单,面对择业的选择时大学生难免产生依赖心理,从而把选择权放在他人手里,忽视了自身的需求与条件。这种依赖性不予以消除,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非常有害。

1.2社会稳定。

由于大学生就业难,岗位竞争激烈,给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及压力。一方面,众多毕业大学生面对着“一毕业,即待业”的窘境,巨大的就业压力,会在社会形成恐慌的情绪氛围,威胁社会安定。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能够多角度、多方面的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达到提升就业率的目的,从而缓解这种状况。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水平不高,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劳动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无疑是一种对人力资源与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每一个大学生都需要其家庭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培养。而这种浪费会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隐患。由此可见,提高与拓展大学生职业素质以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是非常必要的措施。

2、大学生与企业的双方需求

2.1企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总体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企业已经不仅仅单纯的要求员工的专业知识,他们更加重视员工的综合素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应该不断地汲取新知识,努力提升自身职业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要求的能力。当代的企业更加注重就业者是否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注重处理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的企业中,不再是固定不变的简单劳动,工作人员不但要处理好本职工作,同时要及时发现处理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能够主动快速的解决问题。

(2)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

对于每一位踏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引起其过度的紧张、焦虑、不愉快的情绪,以至于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发挥。可见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抗压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时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3)继续学习能力。

在当代社会,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新技术和新发明的不断出现与运用,员工仅仅靠学校所学的知识难以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企业员工需要不断继续学习接连而来的新知识、新事物来完成本职工作。

(4)人际交往能力。

现代企业中,需要工作人员有着较强的人际协调能力与沟通能力,使其能够在工作中进行良好的沟通、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失误从而顺利快速的完成工作目标。

2.2大学生。

随着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想要脱颖而出,顺利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专业与职业志向的工作,那么就必须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与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由于众多原因,当代大学生虽然专业知识的学习普遍比较到位,但是在职业素质方面却非常欠缺。而学生们也逐渐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也希望通过一些途径改善自身在职业素质方面的缺失。许多大学生希望能够在自身条件与要求下接受专业的、系统的职业素质训练。通过制定职业目标,有针对性的提高职业素质。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希望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多参与实践、实习活动,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篇4

篇5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情感教育

微时代以来,特别是微信的开通,学生有了更多的网络阅读的机会,而不再局限于在学校接受知识的传授,同时在课堂上也会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领悟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因为教师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使者,更是传授学生社会道德的先行者,特别是现今的网络社会,诸多教育方法和手段都是面向主体学生,并且是按照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既定需求对学生进行群体教育,以便最大限度保证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兼顾个别学生身心发展,调和个体的差异和满足情感需求,现阶段,在我国在高等教育中,依然还是以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着力点,而对大学生能否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否适应社会和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另外,旧有的体制造成的评价标准往往体现在考试分数及其能力的高低上,就是说所有的学习理念都服务于文化知识的提升,这种狭隘的教育目标势必会对学生形成较为枯燥的教育氛围,或者说将会不可避免地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忽视必然不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网络高速公路的开通,负面的公共舆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较大,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特别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竞争加剧造成大学生的独立竞争意识也随之增强,个体自我调节能力的不足使大学生追求的人生目标趋于功利性,变得更为实际,对社会主流大众文化和人文氛围表现出相对淡漠的态度,所有这些消极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其日后走向。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2015年公布的关于大学生心理调查数据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17.37%,有某种单一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44.9%,并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持续上升,大学时期是人生最为美好阶段,大学时光总是给人带来无比的留恋和无尽的人生回忆,大学期间的个性心理也日间趋于成熟,与此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上情感较为丰富,情绪多变化,人格相对不够稳定的时期。

对调查结果做横向质性分析,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情绪化严重,遇事易兴奋,易暴怒,大学校园里可以经常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放松大学生的焦躁情绪,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便会使大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大学生从不成熟向成熟阶段的过渡,青春期极易产生兴奋冲动,遇事缺乏周全的思考,常常会有情绪失控行为。二是习惯性抑郁。大学阶段通常会感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而使得自身心理压力超负荷,比如学业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等常常会使他们感受到外界压力而在学生内心产生抑郁的不良情绪,甚至会出现厌恶、痛苦、自卑,郁郁寡欢,觉得生活苦闷。三是嫉妒心强。高中阶段的佼佼者,自进入大学以后,遇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才俊们之后,自己的失宠状态使自己陷于孤立,可能产生嫉妒的情绪,若不及时调整心态,会使大学生的人格变得尖酸刻薄。四是易焦虑。焦虑想必是每个大学生经常会有的情绪体验,如考前对自己信心不足,对考试结果过于担忧,生活中无法适当与人正确沟通,与同学相处产生误解和摩擦等都会使得他们产生心理焦虑,身处群英聚集的大学校园里,如果过于轻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偏颇心态得不到有效的干预,同样会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或者社会问题。五是冷漠孤独。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对大学的期望值过高,会使得大学生感到落空,进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日间变得冷漠,得过且过,感情淡薄,外加大学生普遍都是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和亲朋,对外界环境的陌生感,对家庭和父母的深深依恋,也同样会使他们感到孤寂,这些心理问题必须通过适当的心理拓展训练才能有效地解决。

目前,美国高校在大学生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干预教育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有一挡节目叫《生存者》,于2000年被《时代》周刊评为最受欢迎电视节目,节目通过其巧妙的构思、独特的情节设计以及高超的拍摄手法,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借鉴,而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拓展训练来说,实为一部好教材,对我国各校正在开展的入学新生军训加入拓展训练项目的编排设计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告别虚弱,而且精神层面的健康也同样重要,所以健康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况良好和道德评价体系健康。因此,改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紧迫任务。

特别是对大一新生而言,经历了十几年寒窗苦读和紧张的高考,其社会适应能力显然会比其他高年级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逊色一些,好的一面是进入大学之后便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都试图去努力地做大胆尝试,较为自信地解决实际问题,再加入学心理教育的介入,都会使新生在新环境下尽快适应新环境,充满自信地迎接人生新的阶段,然而,有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偏差一些,原因就是能够进入高校学习的大学生大多都是高考分数较为理想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学习自觉性相对比较强,但是,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和成长经历往往也不尽相同,同时又普遍都是从小就在父母的百般呵护下长大,特立独行的个性比较强,规范自己独立生活的自律性较差,在与同学相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没有社会责任感和缺乏担当精神,自我约束上表现不佳,没有危机意识,对未来的人生走向缺少规划而且选择不够明确,在遇到困难时随即表现出的就是不知所措,有时会选择逃避现实。心理咨询网络平台的开通,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依赖心理健康资源,网络信息的内容涉及面广,丰富和拓展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通过网络可以使各个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新多媒体技术,采用多样的信息呈现手段,使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心理变化情景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网络世界是个虚拟社会,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去网上冲浪,可以使有心理疾病者通过网络平台毫无顾忌地倾诉,以达到心灵沟通和心理平衡,同时,网络社会又在某种程度上说存在着真实性,在虚拟空间里的人们反而更容易倾情流露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说,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洞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剖析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需要从多维度思考,比如家庭教育是否缺失、学校教育是否健全、社会因素以及大学生自身性格成因等因素做综合分析,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往往承担着最基本的教化功能,家庭教育对学生个体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家庭环境是个敏感而又重要的因素,如父母的知识和阅历、家庭经济收入以及住房面积等都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健全,家庭的和谐氛围会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完整培育,诸多家庭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生活在这个特定环境中的大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外的研究数据表明,在信息高速公路未开通之前,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尊重了孩子的主体行为选择,并且鼓励和积极地去引导其思想的正确表达,并且耐心地听其倾诉,而且求同又忍异,以此方式为媒介将会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打开一扇开放的沟通桥梁,着往往使孩子们在追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有效地抑制和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促进他们向健康化轨道发展。相反,如果父母教养方式是以娇纵子女的手段去溺爱,这往往和子女的沟通经常告别使用处罚和拒绝等手段去无条件满足,这只会给子女在社会适应能力磨练上产生的负面影响。此外,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容易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思想侵蚀,而且较少得到家长的关注,大多家长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注重孩子文化知识的提升上,这更容易导致孩子身心发展陷入不健全境地,扰乱了他们正常的社会化历练并且直接影响其日后的人生走向,笔者在韩国留学读博期间,以自己在国外的亲身经历对中韩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做了横向比较分析,韩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在课余时间外出打工的经历基本都有,而国内的孩子上大学之前的勤工俭学经历基本很少,甚至说是没有。

参考文献

篇6

(2)师资力量不足

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与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水平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英语教师承担的公共课程繁多,很多教师都是超负荷运转。高校英语教师忙于写文章、评职称,任务的繁重使他们很少有时间参加进修。同时,高校英语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3)教学重心倾斜

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而应试教育在高校英语中还占据主要地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原本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具有积极作用,但很多高校把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生学位挂钩,导致很多教师把考试作为目标,侧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学生为了考过四六级,搞题海战术,忽视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独立钻研精神。这种教学重心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走进了应试怪圈,没有达到学与用的真正结合,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大学英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及难题

(1)大学英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长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这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国际交流的推进,英语在发展国际市场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对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紧跟时展步伐,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大学英语还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束缚,课堂教学侧重于语法知识,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锻炼。把大学英语教学中本该有的素质教育变为了应试教育,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无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高校应把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专业人才。

(2)大学英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面临的难题

当前,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但成效不大,与预期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改革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师资队伍等。大学英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还会遇到诸多难题,如英语教师教学理念跟不上时展,会阻碍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完善,未建立科学的评价系统等。只有解决了这些难题,才能推动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3大学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途径

(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内容等都有影响,所以大学英语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必须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观。大学英语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传统教学中以知识灌输为目的的观念是绝对不能保留的,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正确观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改革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选择具有时代性、趣味性、知识性等特点的教材,让学生接触新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当前很多高校选用了内容丰富、思想性强、趣味性强的新教材,成效显著,为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应借助多媒体网络搜集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实课堂,拓展学生视野。

(3)丰富教学手段

大学英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必须丰富教学手段,紧跟时展步伐,既要运用新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又要充分发挥优秀教学手段的作用,达到两者的融合。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普及了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一些高校还没有认识到多媒体网络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大学英语注重学生运用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是素质教育的需求,也是时代与英语人才的要求。通过多媒体网络能给学生提供逼真的情境,优化英语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活化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能否达到相应的目标,与教学方法有着很大关系。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英语交际能力越来越重要,交际法被引入了课堂。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区,过分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基础知识的传授。英语基础知识与运用能力培养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同等重要的。教学中采用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走极端,如启发式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都得到了应用,这些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教师应灵活运用,最大化地发挥教学方法对辅助教学的作用。

(4)创新考评体系

考评体系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基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一种考评手段,对英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考评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首先改革考试内容。素质教育环境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重视,考试内容应增加口语考试,减少一些语法结构题所占的比例。其次要灵活考试。考试层次应进行划分,不管如何划分,考评都要建立在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这一基础上。

篇7

1.2应用型本科院校忽视大学语文课程。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纲》充分肯定大学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主渠道的地位。可见,大学语文课程是其他任何课程不能够取代的,尤其是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它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围。他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为其做出巨大的贡献。但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在专业课程的计划中每学期所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课时,有些专业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会反复出现,既浪费了课时又耽误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而给大学语文课程留有很少的课时,从必修课改为选修课,选修课变为没有课。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取消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1.3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课教师的文学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他们有时候难以与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会造成大学生对文学理解的障碍,部分教师的文学功底比较薄弱,对大学语文教学信心不足,存在畏惧心理。大学语文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只有几名教师担任,并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教育学科团队,从而导致教学科研方面的进步十分缓慢。

2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作用

2.1大学语文课程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

文学语言是语言应用的最高层次。文学不仅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艺术的语言,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模仿的最好材料。所以,学学语文是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最佳渠道。学习汉语的最佳方式就是深入感知汉语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了解文化,是学生了解支撑表层文化的深层文化,即文化中带根本性的价值评判和思想观点。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学习到许多典故格言,修辞手法的了解,能够加深对汉民族思维方式的理解,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汉语的领悟力和应用能力。通过了解中国文化来学习语言艺术,语言的学习也会学得更加感性和充实。

2.2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理论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认识人生,陶冶情操,激发创新灵感,为大学生在校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利于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各方面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的培养。

3如何利用大学语文课程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

3.1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

国家的兴旺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成败靠教师。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学校就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团队。在培养大学生素质方面,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力量,大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直接面对学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把专业知识、业务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把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优良的思想作风传授给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多参加业务能力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深造,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

3.2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合理适当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多媒体教学既可以拓展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授《西游记》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播放电视剧《西游记》,让学生通过影音效果对这部作品有初步的整体感知,避免老师只是无谓的分析和叙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使学生失去了对作品主动思考的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帮助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效培养他们的文化素质。

篇8

现代教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及网络辅助教学成为可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要求逐步提高的现实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新的教育模式强调师生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使教师的为师意识显得尤其重要。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独立性,将学生看成与教师享有平等人格的人,公平,友善地对待学生。其次,不能因为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学习兴趣等任何原因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和机会,也不能人为地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但要充分了解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性,帮助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洞察另一种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技能。其次,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做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变化,以取得的进步肯定学生的努力,坚定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念,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积极主动性。再次,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观,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口袋”或“考试的机器”,教师的任务是帮助,督促,引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受学生的批评。最后,公正地对待自己和同事。在教师集体中,要学会欣赏别人,以赞赏的态度看待对方的长处,优势,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顺利进行教师之间的合作。

三、仁爱学生,贡献社会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师要实现自我价值,服务人民,贡献社会,就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师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待人,趋向合群等良好的社会情感和开朗乐观的个性。师爱的内容深刻而广泛。首先,师爱是教师给学生的亲近感。教师对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关怀体贴,使师生之间产生了爱的情感。其次,师爱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作为成人的大学生,只有在得到教师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才能与教师产生心灵的共鸣,甘愿听从教师的指导。最后,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由衷的期待感。这种情感可以触动学生的心灵,诱发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增强对师爱的认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师爱,在处理师生冲突中锻炼师爱。

四、积累职业知识,提高为师技能

孔子的“游于艺”是指在人文培养基础上道道地地的一种精神自由的状态。而专业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职业技能的逐步提高是达到精神自由境界的前提。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共同构成。其中,语言学基础知识、英语语言文学常识、中国文学素养、英语教学法、二语习得理论、英语测试理论等都是称职的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普遍原理和这两大学科中与语言教学所特有的最新发现是大学英语教师完善自我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技能包括:

1.普通话水平,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两种语言互译的能力。

而语言表达能力尤其重要,因为时展的要求,全球化的今天,中英两种语言碰撞的机会无处不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急需提高。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甚至母语教学都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而相对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并造成了过去的聋哑英语等严重问题。

2.组织、管理与协调的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小组互助式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主题式,任务式教学模式,都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上述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3.现代教学媒体运用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真实的语言材料,使学生能在更大的范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用自己的真诚和耐心关注每名学生,倾听学生心灵深处最深的声音。教师需要投入自己的一份情感,对待学生要多些热情、少些冷漠;多些赞美,少些批评,这样学生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解放。

五、赞美与欣赏

莎士比亚把赞赏比喻成照在人心灵深处的阳光,可见赞赏的温暖和力量。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渴望得到阳光雨露,都渴望得到鼓励和支持。那么作为青春洋溢的高中生,他们多么希望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教师的表扬与肯定,老师的表扬可以写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可以带给他们青春要为理想而拼搏的勇气。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多些鼓励,例如“你的发言触动了我的思维,震撼了我的心灵”等,教师对学生的赏识与鼓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品格。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只有积极的心态和不断的努力才能成功。

六、调动积极性

教师要关爱每一名学生。教师只有把关爱注入每个学生的心田,学生才能体会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感觉,才能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求知的愿望。班主任只有热爱教育工作,有工作责任心,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践活动中。班主任对工作要热心、对学生要耐心,这样才能发挥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自己与学生的良性沟通。

七、开好会议

班干部是教师的左膀右臂,也是班级建设的核心力量。对于班级干部的选举一定要加强重视,因此班主任要经过民主选举班级干部,这样选出来的班级干部才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班主任应该帮助班级干部在同学中树立威信,让同学们对班干部信服,这样才能开好班干部会议。而开好班干部会议更是加强班级建设的有效途径,因为班干部是联系老师与同学之间的纽带,可以使老师及时掌握班级的第一手资料。教师要定期开展主题班会,班会的过程中要尽量让每一名同学都能发言,让同学们敞开心扉,这样不仅能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声,更能增强学生们之间的友谊。主题班会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主题班会要富有时代感、具有感召力,内容更要推陈出新。

篇9

2.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中评价内容上的立体性不够

以南昌工程学院为例,现有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得出的结果在参与期末学生综合测评的工作中具有操作的可行性和登录项目内容的直观性。但是,从内容来看,评价的立体性还有欠缺。所有数据内容不能准确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有立体体现。为了便于社会和他人,以及学生对自身的德育素质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工作开展的实效性,提高对于激励学生自觉加强自身德育素质和提供学生就业信息的实用性。

3.知行不统一,德育评价结果存在片面性

学校现行德育评价方式仅通过学生对其他同学思想道德素质和文体素质的等级评价,除了前面提到的同学之间会由于接触的多或少对互相的了解存在差异,除此之外的问题就是对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德育评价无论是作为教育评价研究的分支还是德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都应该从学校及社会整体角度和从学生个体角度对德育进行整体评价。

4.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素质评价结果

重视程度不够学校仅以学生的德育素质评价体系算做期末综合测评的成绩一小部分,对德育评价的态度不够重视,没有采取相应措施。更不能在学生之间产生对于德育素质评价重视的态度,反而变成走形式。正是由于学生对于德育素质评价工作缺乏重视,造成评价过程中出现不严谨认真的态度,成为恶性循环,从而使评价者不能全面认识评价体系,使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体系无法正确发挥对于大学生德育素质等方面的激励作用。

二、大学生德育素质评价对策与建议

1.评价内容科学合理

在原本划分的两项文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两项大的分类方向基础上进行更详细科学的划分,如划分为: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公德素质、法纪素质及身心素质五项,更贴近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必需的自身素质要求。

2.评价方式切实可行

在学生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之前,自我评价应该放在最先且面向全部同学和老师的情况下。如在班会上做德育素质评价之前,每个同学可以从上面五个方面分别谈谈自己这一个学期以来的表现,在鞭策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同时,让其他同学更加了解你,增强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3.评价主体多元化

对学生进行的德育素质评价工作应该不仅局限于同学之间的互评,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素质评价时能否考虑拓宽参与评价的主体,如应该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及学生社区评价,等等,旨在全方位了解学生真实状况,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做出科学评价。

4.认真对待评价对象的差异性

就当前大学生现状来看,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可能在有些方面会不同。如大一新生,除了需要考察评价的基本几项素质之外,还有一些对于大学生活适应性和参与能力的需求;以及大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所需的素质要求。

篇10

(二)大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

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不是说要放弃教育,而是要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形式,让学生在自我意识下自觉地、主动地进行自我能力的认识,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并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过程。马克思的德育论中认为,教育与自我教育是相辅相成、统一进行的过程,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教育的必要条件和内部原动力。所谓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就是指大学生为了树立良好的思维道德品质而自觉地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和修缮活动。因此,强化养成教育就要按照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和规律给予必要的外部指导,要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自觉地把教育者的要求和影响主动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维意识和道德准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能力,并以此规范自身的思想言行。养成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要塑造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要在实践教育活动中培养大学生自我道德认同、自我行为监督和自我素养评价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三)增强德育实效性的需要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贯将德育作为塑造人思想品格的单向性工作。这种认识是对德育低级层次的认知,缺乏对德育教育本质内涵的界定,容易造成受教育者在思想和行为上的脱节现象,是对德育认知的偏误,充分说明了传统德育教育在实效性上的缺失。与此相反,大学生养成教育在完成传统德育教育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受教育者不断自我修缮和不断社会实践强化训练的过程,具备了双向的学习、交流和反馈的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道德教育的实施上具有较高的优势,它可以准确反馈和评价出受教育者在接受养成教育培养过程之后的行为习惯建立、自我修养能力及养成教育成果实效。大学生养成教育所体现出的教学互动、自我约束、自我修缮、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新模式,有效地诠释了社会实践中高尚思想品格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质,增强了教育内容的传播效率,保证了养成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有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二、素质养成教育实践路径的探索

“大学生素质养成教育”是长春师范大学总结多年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经验,历经10年教育积累,探索出的适合师范院校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教师素质、身心素质、特长素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构建了全员养成、全方位养成和全过程养成的格局,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示范性。

(一)明确的目标体系有助于全方位养成

根据素质养成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行为养成的特点,制定整体、阶段和专题相结合的目标体系,从而实现养成教育的全方位进行。整体目标确保养成教育的长效性,阶段目标夯实养成教育的过程性,专题目标保障养成教育的操作性。通过循序渐进的目标培养模式的实施,在过程中赋予养成教育目标的新内涵,有效地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相融合,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式内化过程,着实地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整体目标的设定要从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来关注,要以师范养成教育的特点为切入口,将“思想道德素质、专业能力素质、教师综合素质、身心素质、特长技能素质”五大目标合理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中,分步骤、分层次整体实施推进。要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为根本抓手,根据高师院校学生特点,在专业能力素质培养和学生特长技能素质培养上下工夫,同时狠抓教师综合素质和身心素质,强化教师基本技能,让学生具备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运动机能和心理适应能力。阶段目标要侧重养成教育的过程指导,大一阶段为适应期,侧重于大学认识、诚信爱国、三观培养、专业学习、自我展示、自我设计的导航。大二、大三阶段为发展期,侧重于学术科研、实践创新、身心健康、职业道德、特长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大四阶段为成熟期,侧重于学生多种素质的综合运用能力、与社会的对接能力的养成。

(二)明晰的实施体系有助于全过程养成

在目标体系的指导下,实施体系就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采取教学、实践和考评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建设,全力提升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学水平。通过“课内课外”“动手动脑”“软件硬件”“教师学生”的四个结合,全过程训练,全方位覆盖,加强学生教师基本技能培养,促进学生从教能力的整体提升。教学环节中要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拓展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思想政治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把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相辅相成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融会贯通,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选修课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实践环节中要整合育人方法,创新实践体系,拓展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养成教育途径。

篇11

1.3心理素质拓展课程设计的相关研究

心理拓展训练的理论基础是体验式教育。杜威所倡导的“从做中学”的思想对后期的体验式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体验式教育的理论代表还有皮亚杰、库伯等。皮亚杰的学习和认知发展模式把学习看作是同化和顺应之间的辩证过程,即经验被同化于概念之中,同时概念也要对经验做出顺应。库伯通过对杜威、勒温、皮亚杰的学习模式的回顾,把学习描述为一个起源于体验并在体验下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但学校的“素质拓展训练”在形式和内涵上又有了新的丰富和延生。学校心理拓展训练从最初的“团康模式”向“综合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已经不断的完善并丰富。“团康模式”最初是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所产生的一种培训模式,是一种旨在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快乐开心的培训方式。“团康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开心、刺激、好玩、新奇和惊险。它通过简单的活动,营造快乐、活跃的现场气氛,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训练模式”是指通过有挑战性、趣味性、震撼性的训练项目来达到学员体能上的锻炼、精神上的震撼,同时考验学生的应变及团队的协作、组织领导、危机处理等能力。目前很多社会上的拓展训练学校多半是采用“训练模式”。“认知模式”实质上是指通过项目的体验实现有意义的教育,教育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或者启发学生的情感。“综合模式”是学校心理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在经历了一要素论、二要素论、三要素论之后所出现的多元要素构成的教学模式。

2.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课程设计的思路构建

2.1课程目标设计

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开展强调了对课程目标的重视。有学者认为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以围绕课程目标的确立、实现及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被定义为目标模式,其经典形式为“泰勒原理”,即通过目标的确定、经验的选择、经验的组织及结果的评价的回答,构建课程设计的模式。美国课程理论专家蔡斯(RobertS.Zais)将课程目标划分为课程的总体目标,学科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目标三个层次。其中第三层次上的课程目标是指课堂教学的最近成果。本文采用第三层次的课程目标,并将课程目标理解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预期学习结果”。

2.2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四类:基础类项目、破冰类项目、激发类项目和升华类项目。课程的结构设计主要是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每次课程的具体目标选择适当的项目进行组合,以实现心理素质拓展课程的有效性和系统性。

3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课程实例分析

大一新生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他们带着期望来到一个新的陌生环境中,彼此渴望交流,但是常常不知如何迈出第一步。相对与中学的课程,大学的课堂相对松散,没有固定的教室和时间让同学之间有更多频繁的交流,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有助于让班级同学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有更好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本文以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心理素质拓展课程为例,就课程目标、班级规模、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分析。

课程目标:从个人层面上,提高新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从团队层面上,增强班级同学熟悉度、集体凝聚力、提升团队意识。课程班级规模:30—60人。

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主要选择破冰类和基础类的项目,项目的选择遵循有的放矢、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

篇12

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教学过程有的放矢

目前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也在大胆地进行着改革,就其使用的教材而言,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县以上重点中学使用的教材就有7种,非重点中学使用的教材种类则更多,因此为了掌握新生在中学的学习情况,每个大学物理老师有必要常备、常换每一时期的中学物理主流教材,以期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和中学物理教学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教材的不同必然导致各个学校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深度有所差异,因此新生入学后,可关于中学所学内容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而其中最有效和直接的办法便是对其进行入学摸底考试。学生在中学所学物理内容的差异随着时期和学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也就是说这种差异是动态的,尤其对我们军队院校而言,学生来自祖国各地而且大部分来自农村,上述差异及其变化则更加显著。因此,我们要在动态中把握这种差异及其变化,就必须对每届新生进行仔细的入学摸底,然后根据其对物理的掌握程度及时地、适当地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教案,该补充的内容及时补充进来,该删掉的内容毫不犹豫地删掉,绝对不能“一本教案用十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实物演示走进课堂,能力培养即时展开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演示实验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锻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增加感性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大学物理课程的主要内容都应有演示实验(实物演示和多媒体仿真演示)。实物演示实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课堂实物演示、开放演示实验室、演示实验走廊等等,非物理类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规定实物演示实验的数目不应少于40个。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大部分高等院校、尤其是我们军队院校没有或者不健全开放演示实验室和演示实验走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课堂实物演示实验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调查之一显示: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很多中学的物理实验课几乎是空白;调查之二显示:大学物理实验课时间很紧,老师讲解本次实验仪器的使用和与本次实验相关的基本理论尚显不足,就更不可能有时间做其他的演示实验。调查总结:大学物理课学完了,学生还从来没有亲眼见过一次完整的、规范的物理实验操作。中学没有接触过物理实验,大学物理理论课堂上没有演示实验,进入大学物理实验室以后众多学生在一两个老师的指导下直接进行实验,其结果是摸着石头过河,实验操作不规范、仪器损坏一大片,其效果可想而知。物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就其认知过程而言,这种教学环节的脱节和残缺现状是不正常的。目前多媒体课件已在大学物理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在于信息量大,尤其动画使课堂教学形象、生动和直观。但是就多媒体课件本身而言偏重于视觉效果,而实物演示实验就其本质而言则属于实验,因此,我们在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正确地处理多媒体动画和传统课堂实物演示实验之间的关系:多媒体动画绝不能代替课堂实物演示实验。因此,笔者建议在大学物理理论课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做一些可行的、简单的、基本的实物演示实验,例如电学中自感现象的实验、机械波中的驻波实验等等。这样,一方面强化了物理学的实验科学本质、增加了物理的真实性和课堂教学的力度;另一方面,学生也从老师完整的、规范的操作过程中学会了规范操作和严谨治学以及敏锐的观察,同时这种带演示实验的课堂教学更显生动和活跃。

3紧抓物理学科内涵,素质教育水到渠成

首先,我们看看物理学的内涵,物理学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规律,它以实验为基础,是除了数学以外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内涵决定外延,因此,我们在工科大学物理的教材编写以及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这种基础的导向作用,切不可把工科大学物理的外延变得太大。当然,物理学要向前发展,它的成就已经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但是就工科大学物理教学而言,其对象是高等学校工科的低年级学生,其首要目标之一就是基本物理理论,同时这些基本理论对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是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因此,基础性是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的根本。如果要想让学生更加开阔视野、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前沿问题及发展和在其他科学中的成就及应用,我们完全可以开辟第二课堂搞讲座、报告等等。作为辅助教学,笔者很提倡这种第二课堂的教学形式,它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活跃了校园的学术气氛。其次,基本物理理论不仅是学生学习工科各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而且也是学习近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如果工科大学物理的基础打不牢靠,那么其他专业知识和近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就不会很大。再次,就目前中学教学的内容而言,实际应用性内容占了相当比例,教学内容整体上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同时理论化程度相对以前有所降低,因此大学物理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强化学生在中学不曾强化的基本物理理论。综合上述三方面的原因,我们没有必要过分扩大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的外延,而应该把它严格定位于基础学科,重点教学基本物理理论。

4创设素质教育情境,关注个性科研人才

教师的教育理念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立足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并现实地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培养的氛围。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物理学基本教学内容之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深入,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最好能够激发学生对此问题探索的内部动因和欲望。当然,这种激发的手段是多样的,可以是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现实问题引导,然而现实问题的提出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学生后续探索的渠道也不是很通畅。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关注个性发展,教学过程适当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将其科研成果和科研想法适当融入大学物理教学,不但使得教学内容显得高大上,教学过程变得有血有肉,同时,也给学生的后续探究拓宽了道路,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在目前学生对物理课缺乏兴趣、工科物理课时少、任务重的前提下,大学物理教学困难重重,笔者从以上几点给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期提高大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工科大学物理课在传授基本物理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观察和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孙立春.素质教育新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篇13

首先,树立起知恩感恩的校园文化。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校园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们。高校要营造一种感恩教育的校园文化,通过宣传栏、校广播台、校报等媒介,对感恩事迹进行一定的宣传。这种宣传要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典型,才能够触动大学生,让他们自己树立起学习感恩精神的榜样,并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其次,从实践层面上引导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面或口头上,实践往往能够取得更直接的教育效果。高校应该在多引导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到山区的希望小学,深入到边远的落后山村,深入到孤寡和残障人士身边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只是念一会儿报纸,唱一首歌,打一桶水、做一顿饭。学生在踏踏实实的实践中得到尊重,回报社会,才能够了解到感恩的真正含义所在。

再次,利用特殊时期及重要时刻进行感恩教育。高校有不少种类的助学金,用于对家庭贫困和学习刻苦的学生进行帮助和鼓励。高校应该利用发放助学金的机会,开展一系列活动,树立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优秀典范,号召学生进行学习,并开展励志教育,营造感恩气氛,让大学生在接受帮助的时候学会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