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开心的暑假结束了,我迫不及待的来到了心仪很久的学校-**中学,想一想将要在充满文化氛围和青春气息的校园里谱写我学生生涯新的篇章,我心潮澎湃!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很快就结束了,回忆过往,觉得收获满满!
在高1810班这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集体里,我进步很快,我从一个懵懵懂懂的初中少年,慢慢长大、慢慢转变,表现得越来越勤劳、乐于助人,越来越勤奋、成绩进步,越来越积极、活泼开朗。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能很好的遵守校纪校规,课余活泼热情,经常主动营造班级紧张并活跃的学习氛围,被同学和老师所喜爱。我认真学习,虽然成绩只是中游,但我一直努力想成为优秀生,经过不懈努力由于成绩进步幅度大,我被评为学校“常规积极分子”。我参加学校的流行音乐社,课余参与并组织校园音乐文化活动。由于艺术表现力强,我被学校选拔为校园剧演员,经过海选初赛、层层淘汰,我参演的校园剧《**》代表学校参加了**省*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最终被组织单位省教育厅评为省一等奖。我热爱体育锻炼,喜欢足球、篮球等运动,参加学校运动会,代表班级取得了4*100米冠军,并最终为班级获得年级总分第一名贡献了力量,参加学校足球社,课余经常参加并组织比赛,既锻炼身体也交流感情,丰富了同学们课余活动。
虽然收获很大,进步不小,但我依然还有许多待进步的地方,我将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加注重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在新的学期,取得全面进步!
篇2
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2014年12月16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对综合素质评价的细节性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可见,在高中推行综合素质评价,势在必行。本文主要谈谈如何正确认识综合素质及其评价问题,同时对评价的方法与保障措施提出建议。
一、综合素质评价:评什么?
“综合素质评价,评什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追问:“什么是综合素质?”
对于“综合素质”,官方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界定。“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该文件要求,应对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同时指出,综合素质评价应以2002年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提出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基本依据”,具体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2006年2月,教育部在京召开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省(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研讨会”。此后,“综合素质评价”就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文献和文件中,其评价内容也基本定型为六个方面。
后来,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发生了变化。2014年9月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规定,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而2014年底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又规定,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内容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理解。
一是将“综合素质”理解为“非学术素质”,具体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这是绝大多数省的做法。其中,有少许省对这六个方面做了细微的修改:如湖北将“创新与发现”作为其内容之一,而青海增加了“实践与创新”这一内容,浙江则将这六个维度改造为综合评语(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情感态度、合作精神) 、审美与艺术、运动与健康、劳动与技能、探究与实践等五个方面。此外,2014年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将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分别规定为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和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
二是将“综合素质”理解为“学术素质”和“非学术素质”的综合。如北京市规定,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由基础指标(思想道德、学业成就、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和发展指标(个性发展)两部分构成。又如,河北省综合素质评价包括模块修习评价、学业水平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基础素质发展评价四个部分,其中基础素质发展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
三是将综合素质理解为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的综合。如《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规定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级指标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其中,“德”的二级指标包括思想品德、社会实践、德育学科学习,“智”的二级指标包括学习表现、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体”的二级指标包括健身锻炼、身体健康、体育学科学习,“美”的二级指标包括艺术活动和美育学科学习。此外,《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另一个地方指出,“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
从逻辑上讲,“综合素质”应是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包括学术素质(以考试成绩表征的素质)和非学术素质。研究者在考察了国外的综合素质评价以后,发现“基本上都没有把学生的学术能力或者学业成就排除在综合素质之外,而都是把它作为一块十分重要的内容”“把综合素质界定为除学生的非学术能力之外的素质,则基本没有”。[1]如果这样去理解综合素质,那高考就是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显然,在现实中,高考并不是,也不会成为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而且高考的作用与重要性远大于综合素质评价。基于我国高考及其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这一现实,只宜将综合素质理解为那些通过高考无法测出来的素质,其内容包括“非学术素质”,也包括些高考无法检测出来的“学术素质”。
二、综合素质评价:是什么?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综合素质是指高考无法测出来的素质,那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是不是应该对这些方面的素质分别进行认定,然后再合成一个总成绩呢?目前,绝大多数省的做法均如此。然而,这样做不仅无法准确测出综合素质,还会进一步导致教育的异化,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教师的工作负担。其实,这涉及到教育目的观的问题。
研究者认为,“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2]但长期以来,“独立个性”在教育目的中蔽而不彰。这或许是我们长期培养不出世界级创新人才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今天这个民主、开放而多元的社会中,学生个性的培养必须引起重视,而且必须在考试评价制度中予以确立。而这依靠统一的高考制度无法完成,故综合素质评价必须担当起发现和发展学生个性的重任。
长期以来,我们对“全面发展”的教育作了庸俗化的理解,认为全面发展就是让学生各个方面都得到高水平的发展。其实,全面发展的教育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让学生接触各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并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以此作为自己的终身志向进行深入学习。换句话说,全面发展的教育虽然要进行全面的教育,但并不要求(当然也不反对)学生各个方面都达到高水平的发展,而是希望学生接触全面的教育,进而找到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教育绝不能止于“全面发展”,而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发展。因此,有研究者认为,素质教育即追求人的个性发展独特性与整体性的教育。基于这一认识,该研究者认为,从“本质”上讲,“综合素质评价是个性发展评价”。[3]
综上,综合素质评价就是对高考无法测出的素质进行评价,其目的是发现学生除考试成绩以外的个性特长。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或者是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只是评价内容的示例,而不是完备的评价体系,或者说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并没有涵括所有内容。以此为基础,可以对评价内容进行修补。只要是学生身上具备的、高考无法测出的良好素质,都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对象,它可以是学术素质,也可以是非学术素质。比如,如果一个学生古文功底非常深厚,由于有限的几道高考题不足以反映其古文功底,那该学生的古文功底这一学术素质就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同样,假设另一学生特别喜欢生物,在读高中时已经自学了许多大学生物课程,并立志将来要做一个生物学家,但以高中课标为基准的生物高考无法评价该生生物方面的学术素质,因此它也应该是综合素质评价的对象。
三、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评?
进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评价。当前,综合素质评价基本上采用的都是“逐步细化再综合”的方式。依照这一思维方式,不论我们在细节上做多少修改,评价中的难题仍旧无解。问题的关系不在于细节性地修补,而在于转换综合素质评价的思维方式。
首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只能用“优势领域鉴定”的方式呈现。如前文所述,几乎所有省市采用的都是“逐步细化再综合”的方式。这一做法表现上看全面、合理、操作性强、逻辑清晰,但它只是为了领导和管理的方便,没有从学生素质发展的实际出发。
综合素质之所以无法通过高考来评价,就是因为它本身难以量化,故给出一个分数或等级本身就不合理。而对每一个指标给出分数或等级,然后再将它们进行合并更是荒唐。合并的前提是,被合并的素质具有同质性、可替代性,而上文所说的六个方面(或其它不同的维度)的素质不具备同质性,更不具备彼此可以相互取代的特征。比如,一个学生“思想道德”存在问题,我们不能以“学习能力”强来弥补。
另外,勉强合并的结果是掩盖了某些优良(或不良)素质。假如一个学生因舍己救人获得了“道德模范”的称号,那他“道德品质”这一维度按理讲就可以得100分(或“优秀”),但其它五个维度均没有突出表现,因而只能得60分(或“合格”)。最后综合起来,其综合素质只有66.7分(“合格”的水平)。一个被评为“道德模范”的学生,综合素质只是合格,显然不合情理。这不是因为其综合素质低,而是因为我们的综合素质评价是采用了求高求全的思维方式。
那到底如何评价综合素质呢?依据“综合素质评价是个性发展评价”这一思想,我们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应该从多个方面去进行,以便发现学生在任何一个可能方面存在的优势素质(或个性特长),因为若仅从有限的几个方面去评价,又假设学生的某一发展优势不处于评价的范围之内,那这一优势就得不到发现,进而会受到忽略或压制。因此,在呈现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时,不应该将多个维度的评价结果综合成一个总的结果;而应该只呈现学生发展最好的一两个方面,并说明其发展程度。其它方面,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不提及;如果有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所在。这就是所谓的“优势领域鉴定”的方式。在对综合素质每一维度的下级指标评价上,也应如此操作。如果某一维度有三个指标,某学生在某一个指标上表现特别好,得了“优秀”,在其它指标上没有不良表现,那该学生在该维度上就应该得“优秀”。换句话讲,如果某种素质人人都有,而且差别不大,那在综合素质评价时就可以不涉及,因为对其进行评价不仅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而且还增加了评价的工作量与难度。
其次,综合素质评价适宜采用日常观察的方法。综合素质不能通过考试或现场表现检测出来,且是通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多半都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那它只能凭借日常观察法来判断。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性的观察时,要注意两类行为:一贯行为和关键行为。这两类行为都能充分证明某种素质的存在。“一贯行为”是指某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一贯表现出来的行为。如果某一学生常年照顾其生病的奶奶,那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说明该学生具备“孝敬”的品质。“关键行为”是“在特定情境中学生主动做出的最能代表某种素质的行为表现”。[4]如果某一学生在上学途中看到一儿童落进了冰冷的河中,他奋不顾身地跳进河里将其救出,这一行为也充分说明该学生具备“舍己救人”的品质。对于这种特定行为,我们不能要求其表现一贯,因为他不会经常遇到类似于“儿童落水”这样的情境。
其三,对于每一个评价内容,只宜采用质性评价的方式。由于综合素质具有难以测量的特征,所以在衡量每个维度或每个指标对应的素质时,采用分数制的方法行不通,因为我们无法准确判断一个“道德品质”得85分的学生比另一个只得80分的学生优秀多少,优秀在哪里。另外,因为综合素质的模糊性使其评价具有更大的机动空间,假若在综合素质评价中采用分数制,就会导致利益相关者(如学生、家长、甚至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分分计较”,进而导致更多的腐败、公平问题。采用等级评价的方式尽管能回避这一问题,但它通常会遮蔽学生的某些素质。如:一个学生在“道德品质”这一维度得了“A”,我们不知道他是因为舍己为人,还因为拾金不昧,或者因为孝敬父母,抑或其它行为而得“A”。掩盖的结果是,高校在招生或用人单位在招工时,无法根据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来判断学生是否具备某种他们所需要的素质。所以,综合素质评价只能采用“评语评价”的方式,写实性地描述学生的素质及其表现。
四、综合素质评价:如何保证?
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能否得到真正落实,不仅取决于评价本身做得如何,而且还取决于良好的外部保障机制。
第一,必须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对于是否应该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让其在高校招生过程中起实质性作用,学者意见不一。有研究者认为,如果将其纳入高考,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导致更多教育不公,还会导致教育腐败增加。然而,高考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引领”着整个基础教育发展。现实的逻辑是,整个基础教育,均以高考为中心:高考要考的科目,就认真教;高考不考的科目就不教或应付性地教;在高考中占分比值大的科目,就重点教;占分比值小的科目,就一般地教。基于此,如果不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那它就不会受到真正的重视,进而会被虚化。但从各省出台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和高考方案看,综合素质评价均没有实现与高考的“硬挂钩”。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在现有的条件下确实可能会招致更多的腐败,但要明白:这不是综合素质评价本身的问题,而是管理制度的问题。因此,为了真正落实综合素质评价,还需要改革管理制度。
第二,必须建立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人们之所以对综合素质评价有种种担心与顾虑,根本原因在于综合素质评价的信度,而这又源自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如果综合素质评价失去了信度,评价结果自然难以在高考中发挥实质性作用或者被用人单位利用,而且评价本身对学生也起到了“反教育”的作用。因此,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必须建立起完备的社会诚信体系。首先,如果发现学生以及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弄虚作假,则应禁止该学生在三年内(或其它合适的年限)再次参加高考。其次,如果发现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或其他公职人员造假,则应停止其公职。再次,如果是相应的领导造假或参与造假,则应开除其一切公职。只有如此清晰的界定了造假的后果并严格予以执行,综合素质评价所需要的诚信体系才会形成。
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对于在综合素质评价中造假的学生,不论是由其本人造假还是其监护人造假,都必须给予处罚(如禁止三年之内参加高考);如果姑息了这一行为,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亦不利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如果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造假而得不到处理,那综合素质评价对该学生和其他学生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而且还起到了反教育作用。第二,如果某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中造假得不到严厉的处罚,则会带来更多的人在综合素质评价中造假,最终使综合素质评价千疮百孔,形同虚设。第三,诚信本身就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如果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学生违背了诚信原则而又不给予处罚,那就等于说综合素质评价违背了自己制订的原则。第四,触犯了诚信规则,接受处罚,这就是法制意识的前身,有利于法制社会的建设和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对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不诚信的学生给予处罚,或许是建立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良好突破口。
第三,充分发挥“熟人”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作用。所谓“熟人”,就是指对被评价者非常熟悉的人。因为是“熟人”,所以他们对被评价的学生最熟悉,其评价才最真实。正是这个原因,国外非常流行“同行评价”。如果诚信体系和惩罚机制完善,熟人在评价过程中不敢轻易替某些人作弊。同时,为了最大程度地防止“熟人效应”(即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为自己的熟人争取不正当的利益),评价过程必须是一个公开辩论的过程,并以相应的方式(如录音或录相)备案。在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熟人”应包括学生自己、同学、父母、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因此,综合素质评价必须建立一个由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家长代表组成的评定委员会。在具体评价时,应先由学生陈述自己一两个方面的优势,并提供证据;然后由评定委员会进行鉴定;再经过公示以及申诉;最后评价结果。如此评价,不仅操作性强,而且也避免了不同评价主体评价结果合成难的问题。
所有的保障机制,都需要主管部门做出顶层设计,并以政治的力量加以保证,而不能仅仅依赖某些学校、某些地区进行试点,因为这些保障机制涉及到整个社会的问题,而不是仅涉及某些学校、某些地区才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崔允t,柯政.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9):5.
篇3
3、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状况的学习方法,用心思维,分析解决问题潜力强,学习成绩优良。
4、有法律意识,公德意识,本人诚实守信,环境意识,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有爱心乐于帮忙他人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群众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维护公共设施和公共卫生的状况。乐于参加群众活动,能够为实现群众目标付出努力。品德优良善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尊重并理解他人。品德优秀,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5、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完成规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实验操作;能够结合所学不一样学科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潜力。
6、正确认识同伴的优缺点,了解同伴的客观评价,能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行为。有科学的保健意识方法,能够尊重同伴观点,理解同伴处境,多交一些知心朋友,融合关系。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自尊,自信,自己做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挑战自我,对错误要虚心请教。有团队精神,善于与人交流。
7、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各科成绩还算能够,没有偏科现象,此时喜欢和同学讨论问题,自主学习潜力强。上课能够认真听课并用心参与讨论,能够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自觉,独立地完成各科作业。
8、我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很乐于参加群众活动,珍惜群众荣誉,维护群众利益,此时我能表达个人观点,当别人的观点不受赞同时,我都会尊重他的观点,即使不对,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我会尊重和鼓励他。我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每当我有快乐的事,此时我都会与朋友一齐分享。我的人际关系也很融洽.我热爱生活,我喜欢观察生活,为了发展我的实践潜力,我会参加一些活动,不但能够认识一些朋友,还能够开拓视野。
9、我要努力找同学交流,了解同学们的所感所想,用心主动的和同学进行交流,与大家和谐相处。
篇4
尽管评价结果处理的研究一直以来是评价改革着重关注的话题之一,但是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处理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关注领域。目前,学者对评价结果处理包含的内容以及评价的步骤等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很成熟,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真正明确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内涵和价值取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评价结果处理的内涵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处理,是指在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学生评价信息的基础上,运用一定技术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表述,并与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等利益相关者进行反馈与交流,以及采取适当措施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改进和干预的过程。”根据学生评价的结果,通过采取适度奖惩措施,进行正向与负向激励。
2.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价值诉求
在以往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评价结果往往以一份科目成绩单、一份教师评语总结、一个档案评价袋或一张学生成长记录汇报单的呈现而戛然而止。事实上,要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终结性评价带来的固定的评价范式,需要在评价结果处理过程中始终贯穿教育的价值追求,即为了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
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问题表征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表述差、反馈低、交流缓、干预少,直接影响了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深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处理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从评价结果处理的内涵解析到价值追求再到模型建构,均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一些发展中的难题,但也在以下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
1.评价结果处理的目的:选拔甄别居于首位
当前,我国学校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目的仍然定位于为高考服务,为社会筛选人才服务。在这个大背景下,高中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们“尽职尽责”,重视的是如何培养出高分学子和高考状元,而忽略了对学生整体人格的塑造。针对评价结果的干预和改进更是止步不前,流于形式。这种对评价结果处理的认识只会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远。
2.评价结果处理的反馈与交流:相对缺乏
目前,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反馈还未提上日程,学校管理层、教师、家长甚至学生自己都囿于高考指挥棒的藩篱,对信息的反馈还只局限于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的成绩和分数,导致对综合素质反馈结果的效果很不明显。在评价结果处理过程中,学校也没有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反馈中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家校联系的匮乏和沟通的不畅使得大家没有产生合力,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处理问题,结果老师教育效果微弱,家长怀疑学校的工作,学生进步也微小。
三、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的改进路向
前文论述分析了当前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处理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可以就普遍存在的上述困境,以“促进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导向寻求评价结果处理的改进路向。
1.从应付考试到完满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高中生是独特成长的个体,是真实存在的有无限可能性的人,他们的终极目标不是高考这个唯一性。教师首先要把学生看成一个人,一个需要充分受尊重的人,一个需要发展的人,一个想要成为自己的人。家长要摒弃传统的只为孩子提供一切经济支柱而缺少精神关怀的理念,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内心想法,给予理解和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学生不再只是追求分数和排名,而是发掘自身的闪光点,由竞争转为同学间的合作,使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
2.从单向转为多向走向评价结果处理的“自我接受评价”
评级结果产生后,教师要与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进行多方面沟通,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纵向剖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调整学习方案,实现自己的个性发展。
3.从量化到质性的评价结果表述方式,提高评价主体的评价能力
当下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在当前评价结果处理中更好地运用质性处理方法。对于基础性的知识点考查,依据传统纸笔测验的方式进行量化处理,结果采用“分数”的形式以保证评价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对于比较模糊的诸如“思想品德、道德价值”这类难以量化评价的素质,则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处理方式。老师、同伴以及家长通过对被评价者日常学习交往过程的细节、行为的观察、描述进行写实,进而还原学生最朴实的学习、生活状态。
篇5
(一)综合素质界定不清
目前我国对什么是综合素质这个根本的问题认识并不统一。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界定尤其是在高校的自主招生中通常是将综合素质分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看似有一定的操作性,实则不易操作。这六方面的叠加并不等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由此发展而来的指标会有重复叠加。
(二)部分评价指标不合理
评价指标制定不合理的情况主要体现在运动与健康及审美与表现两方面。这两个方面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不但不能有效地达到合理公平评价的目标,反而给被评价者带来了更重的学习负担,并引发了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三)评价方案可操作性不强
现有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的操作性不强主要体现在具体评价指标难以测量,如在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中设置了学习动机、意志、个性、心理健康等指标,而实际上,这些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的评价难度很大,并且容易受到个人爱好、性格、心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在关系到能否顺利毕业、升学等高利害情境下,学生个体在评价时受到的影响更大。
(四)对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使用定位不明确
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高考构成了我国当前高中阶段评价体系的主体部分。在设计综合素质评价的当初,是将其定位于作为高中毕业依据的规定,作为高考报考和高校招生依据的规定,但综合素质评价与后两种评价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澄清。
二、美国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在美国,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各高校衡量是否录取的重要标准。 美国没有专门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或考试,但高中生要想进入大学深造,得向高校提交入学申请书。学校会根据入学申请书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确认其是否具备入学的条件。
(一)美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构成
在美国,一个完整大学入学申请材料主要包括了入学申请和附属材料两大部分,而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在这两部分中均得到了充分体现。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其入学申请主要由入学申请、中学报告、中期学校报告、两份教师推荐意见、备选知情人推荐意见、备选人才艺补充等组成。可以看出美国入学的申请材料十分全面地反映出一个高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它既有反映学生学业水平的总结性的标准化考试,又有过程性的课程选修情况和平时成绩(主要表现在中学报告和中期学校报告部分), 同时还有包括教师、学生、知情人等多主体参与的定性的推荐意见,因此对申请人综合素质的评价渗透于各个方面,可以从多侧面客观地表现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情况。
(二)美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方法
美国对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采取了一种与我国不同的方式方法,它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一个整体,采取了模糊评价和总体评价的方法,是一种基于教育活动和课程的评价,它与学生的教育活动和课程结合紧密,更偏向一种经验性的信息收集,通过这种方式方法所收集的信息既是可测的,又是真实的,从而保证了评价的可操作性。
(三)美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主体
美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主体主要有学生、教师、校长、知情人,它们主要通过评语的方式,反映不同的内容。一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其内容主要有课外兴趣活动、学术荣誉、课外的工作经历、初步的学术兴趣、专业和职业兴趣、生活细节、最喜欢的书和网站及电影、自写短文、才艺等,且学生的自我评价占据重要的地位,目的在于给予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二是教师的推荐意见,要求学生自愿地出示两位教过自己的教师的推荐意见,包括背景信息和具体信息及与其他学生相比较的信息,背景信息即是对学生认识的经过和主观评价,具体信息是学生课堂参与和表现的情况;三是校长或学校官员,校长或学校官员参与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提供的中学报告和中期报告中,中学报告提供学生在学校时的官方成绩单,还会反映学生在学校中的综合表现,如学业上的优缺点、对学校和团队的贡献等,主要评价平时学生所选的课程及所获得的成绩,具有过程性的特点。四是知情人评价,学生可以让自己所认为的能了解自己的人给出推荐和评价意见。
(四)相关管理部门和监督机制
美国高校自主招生,每所高校都独立负责招生入学的事务。在审核的过程中,各所高校都充分利用其校友会网络,让校友就近对申请人在可能的条件下进行面试,考察申请人的综合素质,为学校提供录取与否的参考意见,同时明确规定学生必须提供由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开出的成绩单。在诚信和监督机制上,美国遵循法制意识和诚信文化。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得到了社会认可,被视为选拔人才的手段。在工作过程中相关人自觉遵守评价伦理,同时多元主体的参与一定程度上保证信息之间的相互印证,杜绝了因为信息源单一可能带来的以偏概全和弄虚作假。当出现评价失实的情况,大学有权对弄虚作假者做出退学等相应处罚。
三、美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我国的启示
参考美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经验,针对当前我国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从其设计思路、功能定位、监督管理等方面有所参考。
一是在设计思路上,综合素质评价的维度和指标必须是可操作的,要做到评价的维度是能够全面,典型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做到评价指标是可以观察、评量的;要做到观察的结果能切实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是综合素质评价程序应尽可能地简化。在如何加强高中学校日常工作中做好学生信息采集工作,收集典型性的评价材料,方便知情人参与评价等方面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篇6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高校自主招生是高校招生多元录取的重要方式之一,自2003年该项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产生了新的影响。那么,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自主招生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内在的关联性?二者在新形势下有无不适应的地方?回答这些问题是本文的目的所在。此项调点是针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自主招生目标相互适应的课程观、人才观、发展观、考试观等多项内容进行的问卷设计,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相关问题的建议,为积极引导高中教育培养出大量高校自主招生所需要的人才提供参考。
一、样本介绍
本次调研对象分为两部分:一是对2016年的高三在校学生做了问卷与访谈,回收有效问卷共计415份;二是对普通高中的学校领导、任科教师、职员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40份。
二、分析维度与数据统计
问卷以高校自主招生考题与高中课程的相关度、高校自主招生对学生的考查维度、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联度、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择度作为重点。
1.高校自主招生考题与高中课程的相关度
高中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直接影响高校自主招生面试和笔试的效果。详见表1、表2、表3、表4、表5。
从表1可知,约半数学生认为,高校自主招生试题与初高中所学内容的相关度适中,说明目前的中学所学内容给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打下了一定基础,但也有近四成受访学生认为试题内容与所学内容相关度不大,说明中学所学内容与自主招生试题存在脱节现象。
表2表明,超过四成的学生认为,高校自主招生试题的范围太广,高校自主招生试题的难度太大,这也许跟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拔目的有关,这一结果也显示了目前中学所学内容与高校自主招生试题的内容存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
表3说明,一半的学生呈现出对高校自主招生试题不适应状况。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能完全适应高校自主招生试题。这表明,在同一群体中,学生对高校自主招生适应度差异很大。
从表4可知,对于学生对试题不适应的原因,学生大多认为有在校的学习过于重视高考考试科目、课程设置面太窄、缺少社会实践三个方面,这对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表5说明,如何应对高校自主招生,学生认为,在中小学阶段的成长主要靠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与实施综合素质教育评价的目的有一致性。同时,此表也说明课外的网络学习培训和学校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对应对高校自主招生有较大帮助。
2.高校自主招生对学生的考查维度
在自主招生的考查中,对学生考查的重点、知识和个人能力方面有什么特点?这凸显了相应的人才观。详见表6和表7。
从表6可知,学生集中选择“综合素质”“阅历”,说明高校自主招生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仅凭学生在校的学习内容去参加高校自主招生是远远不够的。
表7显示,从考查学生能力的维度上看,集中分布在逻辑分析能力、临场应变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口才与表达能力,说明高校自主招生非常强调对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阐释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3.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联度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也为高校自主招生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体现了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发展的基本诉求。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和影响,表8、表9、表10给出了相关的信息。
表8说明,大多数学生和教育教学工作者认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高校自主招生有价值,但参考意义有限。说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表9得知,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自主招生衔接不适应性的原因调查中,学生选择“考试内容不适应”“素质教育评价为考试服务”“高中综合素质教育评价占高校自主招生比重和分值不大”相对较多,说明学生对中学教学科目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对综合素质教育的功能的完善寄予了厚望。教育教学工作者选择“高中综合素质教育评价占高校自主招生比重和分值不大”“评价标准不统一”相对较多,这更多地显示出教育教学工作者与学生群体所处立场的差异。
表10显示,对于高校自主招生将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影响,学生的选择相对均匀,而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选择却集中在“加强对评价标准的统一,建立更科学的评价制度”“加强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开展”,这反映出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缺乏诚信的监督机制和惩戒体系,各类学校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自主性较小,也缺少社会实践的实质内容。这一结果表达了人们希望通过高校自主招生,成为撬动高中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杠杆。
4.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择度
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择度,反映了学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认同程度,从侧面反映了学生的考试观,见表11。
表11显示,很多学生没有做好是否参加自主招生的相应心理准备。毕竟,高校自主招生的要求,对大多数考生来讲无疑是一道很高的门槛。
三、结论
从“高校自主招生考题与高中课程的相关度”上看,招生试题与高中课程基本成正相关,但也呈现一定的脱节现象。这说明,高中阶段课程的设置,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性选择,同时,高中学生在如何应对高校自主招生的途径上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篇7
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话机制的必要性在于提高评价效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最大效益,是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并根据评价结果作出改进,获得发展。在传统评价中,评价者独家享有对评价结果的建构权,被评价者只能被动地接受评判结果。由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价值标准不同,双方对某些评价内容可能很难达成共识。而没有共识,被评价者就不可能接受评价结果;不认同评价结果就不可能有改进;没有改进,就不可能获得发展。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采用评价双方共同建构评价结果的方法,由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双方通过对话、协商,在对评价结果的看法取得基本一致的基础上形成评价结果,而不是由评价者单方做出结论强加给被评价者。“共同建构”评价结果是第四代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通过对话使学生认同评价结果的一种有效方法。这种方法可促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双方共享评价所产生的效益。
2、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话机制的可行性
(1)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京教基[2007]16号)之附件5《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中指出:“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业务,作为全体高中干部、教师的职务行为。”文件明确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工作定位,为评价工作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此外,北京市教委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也对这项工作的开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与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两部门联手合作研制了“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搭建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网络平台,使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变得日常化、简约化,使全员、全方位、全程评价成为一种可能。
(2)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性。评价指标要包含对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各方面的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面面俱到,要从中选择那些能反映学生综合素质本质特征的指标来使用。确定评价指标时不仅要考虑各区县的实际情况,而且要将综合素质评价的各部分内容分解为几个重要侧面和几个关键表现,以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性。如“社会责任感”是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侧面,“积极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则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表现,这可使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话的内容具体而有针对性。
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话机制的特征
在评价中,不能以强制的方式让被评价者与评价者达成一致的认识,应采取对话的方式,在充分交流信息和平等交换意见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取得对评价结果的认同,使评价取得预期效益。这种对话具有以下特征:
1、平等性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多主体评价的方式,即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和家长都是评价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发挥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根据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了解程度,我们在《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中,给不同的评价主体设计了不同的评价内容,以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对话的平等性,一是指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在对话过程中地位平等,即在客观事实面前评价双方都有表达个人看法和意见的权利;二是指评价者对所有的被评价者要一视同仁。评价必须以人为本,必须考虑被评价者的真实感受及其对评价方式的接受程度。给予被评价者与评价者平等的对话地位,特别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提高评价双方对话的通畅性和有效性。对话的平等性否定了评价活动中的特权和歧视,为评价双方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重要保证。
2、直接性
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强调过程性,它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为手段记录和储存评价信息。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更大一些。终结性评价是以形成性评价为基础进行的。
对话的直接性,一是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中所记录和储存的评价信息的原始性,二是指对话的内容是针对事实进行的沟通与交流。无论是被评价者还是评价者,都要为自己所提供的事实依据负责任。对话的直接性否定了评价活动中的客套和虚伪,使评价双方的对话变得真实可信,它在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话的几种方式
参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话的不仅包括提供教育服务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接受教育服务的学生和家长,而且还包括社区人士。由于是多主体评价,所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存在不同的对话方式。
1、同学之间面对面互评的对话方式
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班主任可根据实际需要(如评价的内容、评价所需的时间、评价的利害性程度等)选择对话的范围,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范围内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也可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交流。
在对话过程中,学生本人可主动陈述自己在某方面的行为表现,其他同学可对其陈述的内容进行评价或补充。这种方式,一是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二是可以互相监督、检查,构建一种诚信的监督机制;三是可以进行价值观的碰撞与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一”与“多”的电子平台对话方式
“一”是指某一个被评价的学生,“多”是指除这一被评价学生以外的其他评价主体。这种“一”与“多”的对话,可通过“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实现。对话是双向的:一是学生进行自我陈述,其他评价主体阅读;二是其他评价主体对某个学生进行评价,被评价学生阅读。
在电子平台上,由于不受时间的限制,所以学生本人可以进行比较充分的陈述,不仅可以用文字,而且可以使用图片、音像资料陈述。其他评价主体可通过阅读更充分地了解该生。这个平台不仅可以反映被评价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还可以多侧面地反映其文字水平、概括能力、信息技术水平,以及价值取向、是非观、判断能力等。
同时,在电子平台上,学生阅读其他评价主体给自己的评语的过程,也是了解他人对自己认同程度的过程。这种对话方式受其他评价主体对被评价学生的了解程度、评价者的价值观、评价者的陈述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个过程不仅可以反映评价者(特别是学生评价者)主动关心他人和了解他人的程度,还可以反映评价者的价值观、判断能力以及陈述水平等。
3、借助评价工具进行人机对话的方式
就北京市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而言,学生可以在“北京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升级版)”上,借助评价工具进行人机对话。被评价学生可使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选择不同评价内容栏目下的“使用工具评价”选项,再根据本栏目的提示进行操作,此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该生该项目的评价等级和反映该生现状的折线图,并予以记录。
4、社区人士评价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的情况
社区有关人士有义务对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的情况予以评价,评价可从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的方式可以是面对面的口头评价,也可以是书面评语评价。如果采用书面评语评价,则要让学生将书面评语带回学校,交给班主任。
四、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学生对评价结果的不同期待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客观现实,因而,不同学生对评价结果有着不同的期待。但这并不等于说评价没有标准。要将这些不同的期待置于评价指标体系之下进行统整,建立一种基于事实判断的评价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努力。
2、有效使用评价结果
篇8
一、职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确立的意义(1)确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成绩要求转变为更加注重综合素质。根据时展要求,我们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公民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从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运动与健康状况、审美与表现能力六个方面来综合评价学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确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传统的评价体系中存在诸多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中,教师是单一的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评价集中在学业评价,而且是固化的学习成绩评价,强调了社会、学校多学生共性的要求,期望他们都成为各门功课学习成绩好、思想品德优秀的学生。而现在的职高生有自己的个性发展需求,他们迫切希望参与评价,更看重自己与同学之间不同的价值追求,他们可能只是学习成绩一般、思想品德合格的学生,但是在某一方面有过人之处,他们希望在评价中能够体现他们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竞争意识、心理素质、个性特长等全面发展的要素。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确立,把学生、任课老师、班主任都纳入评价体系,分不同的维度进行评价,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肯定,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二、职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班级实践运用(1)建立职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根据教育部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我们建立了职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表,分为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和70个三级指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把这个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表在班级教室张贴,对各级指标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明白评价的维度,促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我认知、自我管理。
(2)确立班级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参与评价的操作流程。传统的评价体系中,学生是被动的参与到评价自己和评价同学的过程中的。在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下,在告知学生评价的体系和维度后,为了更好地把综合素质评价落实到每个学生,我们把学生纳入班级管理体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参与评价,我们采取了班级团队管理的模式来运作。首先在班级建立充分自愿、民主的若干个合作小组,每个小组组员3~5人,大家根据兴趣爱好、家庭环境、居住地等不同的依据,找到自己的小组;其次,小组的成员按照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制定本组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作为小组的承诺,面向小组和全班公布,以期得到小组成员和班级同学客观评价;最后,每个小组轮流值周,对本组和全班的其他各组同学进行评价。在这样的管理模式下,学生真正地行使了评价的权利,得到的评价数据才会更加真实。
(3)开发职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操作软件。传统的评价都是教师通过书写评语的形式来完成,这样的评价主要依据教师的文字表述,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自然也不能很好地接受评价反馈来完成自我成长。综合素质评价通过具体的数值来反映学生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元数值分析得到的结果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问题,更容易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指明方向。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这么多的数值运算,耗时耗力,到底如何解决呢?为此,我们自主开发了网络版的评价操作软件系统。利用现代技术,学生和教师只需要在评价系统中输入分值,计算机自动运行出结果。根据实际情况,我们把总额和素质评价系统中的22项二级指标作为打分点。22项指标中每项做得很优秀的5分,较好的4分,一般的3分,不好的2分,很差的1分。22项二级指标的得分再归结各自对应的一级指标中,得到具体的分值。这样一来,学生都可以得到一个综合素质评价表,包含了学生自评、互评(同学评价)、师评、最终评价(互评和师评的得分平均数)和等级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评价学生等级时,不是看具体的分数,而是看学生自评与最终评价之间的差值,差值越小,说明学生自我认识正确,反之,差值越大,说明学生自我认知不足。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很直观地指明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很明确地指明了学生努力的方向,在提高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提高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
三、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职业高中学生成长的作用(1)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为学生发展指引方向。学生的成长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仍是学生自己,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才会有其努力的方向,才能实现其全面发展。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学生每一段时间得到的评价报告单是一个动态的数值,这个评价报告单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及最终得分之间的差值,差值越小说明学生、同学、教师三方对某一项认知趋同,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得到体现,对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学生有了正确的自我认知,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指引方向,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发展自己。
(2)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本能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必须要学生投入到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在实践中提高能力。综合素质评价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面向班级承诺以及参与班级值周管理等活动,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诚信意识、竞争与合作以及团队意识的重要性。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挫折与成功,发自内心地认识了诚信、竞争与合作以及团队,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培养学生的自我成长能力,为学生发展提供动力。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最终都需要通过自我成长来实现。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通过对评价体系的认知和评价过程的参与,获得了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表的反馈,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且可以在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操作中去获得认知,取长补短,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最终促进自我成长。
对学生的评价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也需要与时俱进。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为学生评价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评价过程和结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推动的作用,在新时期的教育过程中,必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二、如何保证实证材料的丰富性和真实性
由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分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大板块,在评价主体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每一板块都要提供相应的实证材料,工作量相当大,如在“道德品质”中要求有每位学生“遵守纪律的情况记录”及“言行习惯方面的特例记录”;“交流与合作”中要求有每位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典型表现记录”;“学习态度与能力方面”要求有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作业情况记录”和“课外阅读笔记等的自学成果”;“实践与创新”中要求有每位学生的“理化生实验记录”“技术课课堂表现记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运动与健康”中要求有每位学生的“平时锻炼身体的观察记录”“课堂表现记录”“心理健康状况的观察记录”等等。限于职责,学校和教师可以注重平时积累,努力搜集尽可能多的材料,家长和社区工作者能够象学校和家长这样做吗?如果不能,那他们搜集的材料,就不容易保证最基本的数量、质量和可信度了。
三、如何保证各评价主体之间沟通交流的现实性和制度化
篇10
在高中生物教学新模式的转变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兴趣,要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首要的教学任务,才能够引导学生在高中生物学习中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事物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生物的实用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高中生物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的相关章节中,教师可以使用与学生现实生活具有紧密联系的事物进行举例,如大米。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杂交育种技术和产品。此时,学生很容易想到由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就能够了解到自己日常生活中常吃的大米就是通过杂交育种技术生产的,也正是因为杂交育种技术的发展,才能够养活世界众多人口。基于此,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学对现实生活的重要促进作用,才能够提高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填充,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例如,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实验教学的比例,让学生亲自参与生物实验,在实验中观察生物变化的现象,达到丰富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这就让学生摆脱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让学生对高中生物教学有一定的向往,而不是从心理产生抵触情绪。例如,在《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这一节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生活的环境,而不是仅仅通过讲述来完成教学内容。在亲自参与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对基础知识有了更深刻地了解,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更微观的生物世界,由此带给学生一定的新奇感和趣味性。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高中生物教学中。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同时,我国高中生物教学仍旧受到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往往只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观上忽视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具体地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往往采用讲述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在此过程中,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没有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高中生物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结合建构知识理论,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并提高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先学后教模式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所谓先学后教模式就是指以学生的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开端,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教学任务进行自学。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遇到的疑难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解答,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有效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将课堂教学的时间交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多种手段解决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中生物先学后教模式中,教师不但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更关键的是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篇11
一、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
对于高中生来说,由于他们正处于思维发展的时期,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就应该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高一的学生,教师首先应该运用简单和有趣的动画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可以结合社会上一些热点内容,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生物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以此来促进学生生物知识的形成。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在加强学生的生物基础上,增加一些课外的生物知识,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二、促进高中地理教师素质的提高
新课改下,要想做好高中生物教学,首先应该提高教师的素质,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给予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地理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科研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高中地理教师还应该在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以后,加强与地理有关科目的学习,以此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从而使自身具备较强的职业水准。
三、建立多元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整个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教师要建立多元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使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获取更多有用的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以评价来代替分析,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还可以使师生关系融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新课改下要想提高高中生物教学的质量,作为高中生物教师,首先应该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并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应该建立多元评价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冯梅,白海连.新课改形式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10(30).
篇12
一、高考改革对高考的重要性
(一)实现了对高考招生制度的完善
国家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形势下,逐渐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同时为了能够有效选拔人才,大力加强了对高考制度的改革和深入实施。根据对当前高考改革的研究发现,浙江省是高考改革的重要试验点,浙江省于2008年实施部分科目一年考两次试,2009年则实行高考分类改革考试,学生通过自主报考的形式实现考试。随着国家对人才的重视,国家教育部门更加强了对高考的关注,2011年和2013年浙江又在不同程度上对考试的方式进行了改革。高考改革是比较系统的工程,2014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相关内容后,浙江教育部门出台了浙江省中学教学指导意见等内容,从根本上实现了对高考招生制度的完善,为浙江省中学遵循高考改革的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保障了高考考试的质量
高考考试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考改革的成功与否。浙江高考改革试点通过对高考改革内容的深入实施后,在浙江高考过程中展开了一系列的工作,包括浙江省高职学校对学生相关学科技能的组织;扩大招生的范围和招生人数;开展高职院校高考前的提前自主招生考试等。高考改革后,浙江高考改革试点在深入实施过程中,能够通过对高中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跟踪和走访,从而对高中生的学科学习情况展开评估,极大程度上保障了高考考试的质量。
二、高考改革下的能力建设与提升分析
(一)提升了高中物理教育教学能力
高考改革深化实施下,能够充分提升高中物理教育教学能力。浙江省是高考改革试点的重要地区,通过对该地区高考试点改革的研究发现,浙江省在实施高考改革后,该地区的高中学校在对高中生展开教育教学时,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以高中物理为例,在高考改革深入实施后,高中物理教师能够通过对学科指导意见的了解,明确高考中物理考查的相关内容,从而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重要物理知识内容的教学。物理学中的牛顿第二定律应用,学考和选考中都是最高等D级的综合应用要求,因此,物理教师在课堂中,应利用两课时或是三课时对该内容加以讲解,以此提升物理教育教学能力。
(二)提升了高中生对学科的选择能力
受高考改革影响最大的便是高一学生的科目选择,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在高二伊始的时候,便会面临文理科的选择。高考改革深入实施后,浙江高考试点地区的高中生可以有权利从七个科目中自主选择三个科目,不一定局限在理科学科或是文科学科上。各高校专业(类)设限选考科目范围至多3门,但是考生只要1门选考科目符合高校设限要求即可报考。据统计,考生选考物理即可报考(包括高校设限选考科目为物理或没有设限选考科目)的专业(类),达到全部院校专业的91%。而原高考中,文科考生只可报考约34%的专业(类),理科考生可报考约66%的专业(类)。这意味着,在新高考方案实施之后,考生的专业选择面比现行高考文理分科有了大幅度提高。此种高考改革内容实施后受到了高中生的普遍欢迎,学生的选择面更广了。
(三)提升了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高考改革的深入实施,能够从不同程度上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浙江省高考试点在实施高考改革后,提出了关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建议,参考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机制,此种高考改革内容,使高中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上重视了综合素质能力的建设。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虽然高考改革实施后仍有少数学生对如何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存在疑问,但高中物理教师的素质教学,能够有效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建立提供建议。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包括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内容时,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对力的学习真实化,并通过和谐稳定的课堂环境,为高中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在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深入实施下,国家逐渐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尤其在科教兴国的战略下,高考制度的深化改革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高考制度的改革主要是为了使高考制度能够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全面的优秀人才。就本文对浙江高考改革试点的研究发现,浙江高考改革在不断深化实施中,在一定程度上使浙江招生制度得以完善,并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有效评价的实际问题
在对高中生物进行实践教学中可以发现,虽然新课改对教学评价具有相应的要求,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传统的评价并未受到改革的实际影响,导致目前的教学评价面临诸多问题,其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表现形式:第一是缺乏实践化的教学评价理念,通过教学研究可以发现,教学实践应当和评价理念保持一致,才能发挥出教学评价对教学的实际作用;第二是教学评价内容还需完善,我国高中生物在评价学生个人成绩时,依然将选拔和甄别建立于评价的价值上,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学习体验并不重视,比如学生对生物学的探索欲望和试验中的个人想法等,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第三是教学评价内容还需更加具体,在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教学评价内容是重要的部分,应当使评价内容免于出现综合化的情况,以带来不可估计的评价活动;第四是缺乏主动的教学评价主体,在我国生物高中教学中,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几乎只有服从的选择,缺乏对事物探索和自我反省的个人能力,不利于今后的学习和个人发展;第五是教学评价方法过于单一,目前,我国高中的教学评价几乎都是通过文笔来进行,对学生的评价都是通过分数来衡量的。这种传统的评价方法并不能对个人的阶段情况进行真实有效的体现,更不能反映出具体的价值观和个人能力,不能用单一的分数决定学生对学生的信心和热情;第六是还需规范化教学评价过程,在教学评价实际过程中,需要对高中生物教学进行全面性评价,对于具体的评价过程,还需要根据评价任务进行仔细分析。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有效评价的策略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应重视学生的全方面评价,如个人能力、价值观和学习态度等。在高中生物教学评价中,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应当结合学习目标、内容等进行具体的明细设计,对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等都应包含其中。高中生物教学的评价方法应当以发掘学生个人长处为目的,培养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同时,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不能仅仅以教师为主,学生也应当是其主要中心。在评价中,教师对于主导作用应当充分发挥,除此还需通过学生客观的评价能力,使学生成为评价中的主体,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相互评价或是自我评价的方式,来不断提升个人的学习能力。
三、表现性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的实践研究
1.表现性评价
目前,表现性评价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高中生物教学中。比如在高二生物学习植物生长的时候,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实验进行设计,并对实验步骤和材料等进行安排和设计,分析实验结果。教师根据这一整个过程评价学生的表现,同时还可以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设计相关问题:第一是学生对该活动的兴趣程度;第二是实验步骤的设计原理;第三是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式;第四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个人收获等。
2.档案袋评价
在学习高中生物的基础原理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评价,可以通过随堂记录卡的定制来实现。其中可以记录的内容有:第一是学生最渴望学习的知识;第二是学生所学到的新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第三是学习中存在的困难;第四是学生觉得需要值得注意的某些方面等。档案袋的评价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进度和学习难度都有真实的反应,十分符合于新课标的教育标准。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当采用科学、民主的评价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整个过程应当是积极向上的,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良好的作用。同时,有效评价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态度产生正面向导,并能因此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个人综合素质养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