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家长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家长教育论文

篇1

(二)幼儿家长对有些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到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普遍运用的教育方法是灌输式、教育目标也不是子女的实际想法,教育的内容也重智轻德,对于这些来说,现代的教育观将教育非万能论作为基础,对教育的有效性、教育的原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之间的作用更加的重视,在对教育方法、教育任务、教育目标进行设立的过程中,也更加的突出了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的健康发展为本这些理念。出了幼儿在教育观形成的时期所能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之外,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教育观,所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幼儿家长对家庭教育观念的全面性认识不深

儿童观与儿童发展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互为基础。儿童观必须要在对儿童的本质特点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对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遵循以儿童为本的基本原则,坚持将对儿童的发展进行有效地促进为原则作为基础来形成的。儿童发展观要将儿童观作为基础,还必须要满足三个要求:第一,对儿童的发展主体性尊重并且承认;第二,对儿童的发展潜能尊重并承认;第三,对儿童的发展差异性尊重并承认。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受到一些错误儿童观的影响,儿童发展观就容易变为以家长的愿望为基础,以家长的意愿为主体。

二、对我国当前幼儿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进行有效的改善

当前,对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引导的主要力量并不是专业的机构,而是图书出版商以及电视传媒。必须要承认的是,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图书以及电视节目对我国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想要对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正确的培养只依靠这两种力量的作用是不可能完成的,主要的原因就是下面两个方面,第一个原因就是家长在对图书的选择上以及收看电视节目上存在非常明显的随意性和随机性,无法为家长提供系统、稳定的指导;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图书市场中出版商有较大的差异,虽然有一部分家庭教育的指导产品质量较高,但是仍然存在一部分不科学、观点较为偏激的读物,这些读物具有一定的误导性。所以说,相关的机构必须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一)构建国家级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当前,我国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结构主要以妇联组织以及部分专业的学会为中心,对各种资源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政府需要对学术资源、行政力量以及资金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进行协同同坐,构建一个中国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权威性机构,主要负责对全国的亲子教育方案进行推行、研发、指导以及评估,以此来对亲子教育的实践工作进行引导。

(二)对图书和电视等传媒子单元进行规范和引导

当前,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学习的主要方式仍然还是要通过报纸、图书以及电视。所以,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使得传统媒体对亲子教育方面的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进行有效的提高,对网络等现代化的媒体进行充分的利用,以此来使亲子教育的受众面和覆盖面都得到提升。

(三)鼓励幼儿园开展亲子教育课程

幼儿园是对家长培训活动进行开展的另一个渠道。当前,幼儿园由于受到自身资源的限制,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的时候对外部的资源过度的依赖,也就是对校外的专家依赖过大。幼儿园由于对一些专家教授进行邀请过于的重视,而进行家庭教育活动所讲的主体也是由这些专家和教育随意决定的,这也就导致了学校全部家长的教育内容随意性较强,没有自主性、计划性以及系统性。为了使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系统性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就必须要将幼儿园中具有实际经验的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将外部专家作为顾问进行指导,让外部专家能够给予主讲教师一定帮助,让教师能够对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的进行完善,建设出亲子教育的体系。

篇2

2.给家长上课。对家长进行国际象棋普及,使家长参与到国际象棋的学习中。并且提前把要给幼儿讲述的知识点讲述给家长,让家长可以在家辅导幼儿的国际象棋学习。

3.将此方法保持下去,在每一批幼儿学习之前,对家长进行知识讲座和上课活动,使国际象棋教育真正做到家园共育。

二、让家长进入课堂,与幼儿共同学习

定期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进入到课堂中。

(1)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

(2)可以同幼儿共同学习,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3)还可以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邀请家长参加幼儿园教学活动汇报和特色活动展示,把我们一个阶段的教学成果展示给家长,接受家长的检验。

三、把“作业”带回家,引导家长在家辅导幼儿学习

每一次课结束之后,都要通过短信或者纸条的方式,及时告知本次课幼儿所学的内容,以及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和幼儿的学习效果。然后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内容,给家长布置“作业”,让家长辅导幼儿对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四、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幼儿实战对弈

当幼儿学习一个阶段后,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时幼儿需要找更多的对手进行实战对弈,从而可以加强幼儿对国际象棋运动的理解以及自身的实战能力。幼儿一直和伙伴、老师对弈、同家长下棋,久而久之会使幼儿对下棋失去兴趣。由于面对熟悉的伙伴、老师或家长,幼儿可能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这时,家长可以很好地利用互联网平台,让幼儿能够和更多的人进行切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首先要控制幼儿的下棋时间,这有利于保护幼儿的眼睛。同时无论输赢,对幼儿要以鼓励为主,不要打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篇3

1、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团结协作;

4、为人师表。

师德修养最可贵的就是为人师表,勇于奉献。如上期学校开展了"扶贪济困"的活动,作为班主任的我带头给山区儿童捐款捐物,学生在班主任的作用下,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更令人感动的是黄冰竹、林可心、耿子钦等学生家长主动到学校来捐款献爱心。教师的为人师表不仅感化学生的心灵,而且还通过学生作用于感化家庭和社会。

二、信任尊重家长,做到胸襟开阔。

篇4

在洛克看来,亲子关系的和谐友好是建立在正确树立家长权威观的基础之上的。“假如你希望,自己的儿子过了儿童期以后仍然服从你,那么,就一定要在他刚刚懂得服从,知道自己归谁管时,便树立起父亲的权威。假如你希望他敬畏你,便应当让他在婴儿时就敬畏你;而随着他年龄的增长,则应当逐渐与他接近。”在子女眼中,父母由“绝对统治者”到“毫无保留的朋友”的角色转换体现了正确的权威观树立的过程,即由“畏”过渡到“爱”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我国现阶段家庭教育中,一方面我们要做到在子女幼年时期使其对父母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能够听从家长的正确引导并服从管教;另一方面,当他们逐渐长大,能够运用一定的理性思维来处理事情的时候,家长要做到像对待自己一样去对待子女,给予他们应有的理解和尊重,逐步拉近与子女之间的距离,使子女懂得家长的严厉的“管教只不过是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是为了使他们值得父母的关爱和他人的尊重。”严慈相济,使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对家长树立起正确的权威观,从而在教导子女尊重家长的同时增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友好,为更好的实施家庭教育奠定思想基础。

正确对待和处理错误,培养子女谦逊公正的品质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在子女犯错误时应该收到惩罚,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应该利用他们的羞耻之心,使他们自己感到羞愧从而自觉改正错误,不可以不管不问,棍棒教育更是不可取的,只有在“一切比较温和的方法都试过了,都失败了,才可以采用”并且要谨慎使用。犯错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家长是否能够运用正确的方式处理自己的子女所犯的错误,是决定自己的子女以后是否具有谦逊、公平的性格的关键性因素,对所犯错误的惩罚方法和力度是否合理也决定了家长是否能够在子女心中树立威信和权威。

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家长对子女管教过于严厉或者过于溺爱的问题:管教过于严厉的家长在对待和处理子女所犯错误时只是一味的对其进行打骂,没有尝试运用其他方法使来子女认识并改正错误,在这种棍棒管教方法下,我们平时所说的“叛逆儿童”应运而生;管教过于放松,也就是对子女过于溺爱的家长,在对待和处理子女所犯所有错误时都采取忽略、无视的态度,以至于使子女产生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对的,想要拥有任何东西都应该被满足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从而导致了家庭中“小皇帝、小公主”的出现。针对当前家庭教育出现的这两种情况,我们要借鉴洛克教育思想中对待子女犯错的方法,做到“严慈相济”,不过于苛刻严厉也不过分偏袒溺爱,针对子女所犯错误的性质和严重性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并尽量使他们自己感到羞愧从而自觉改正错误,使子女在今后的为人处世中拥有良好的个性,能够谦逊、公正地对待每一件事。

树立良好的榜样,帮助子女建立正确的行为方式

“榜样比任何事物都能更温和而深刻的深入人们的内心。”洛克认为在所有教育方法中,榜样是“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子女建立起一系列正确的行为方式而进行的一些冗长道理和理论灌输的收效往往是微乎其微的,由于那些抽象的理论显然大大超出儿童的思维水平,想让其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家长能够以身作则,直观地在子女面前树立起你要她们遵守的礼节和行为的榜样,这样就能够使他们学习的又快又好。相反,如果想要避免子女做出那些行为也可以通过列举不好的榜样来杜绝子女出现相同的不良行为。

在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作为子女直接的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灵活借鉴和应用榜样教育法对子女日常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正面的影响,促使他们自觉建立起正确的行为方式。此外,榜样教育还有利于增加子女对家长的尊重和信任度,使其在遇到困难时愿意请教并采纳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在很大程度上也拉近了家长与子女之间的距离,正如俗话所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架构沟通的桥梁,引导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篇5

就是说,人在成长时期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善于模仿他人行为。作为家庭教育中担当“教师”职责的父母,如果不严于自律,不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则难以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难以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因此,根据颜之推的观点,作为家庭中的长辈应该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要以身作则,懂得“身教重于言传”的道理。讲究规范也是颜之推家庭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儿童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教他们学习规范的语言,掌握标准的语音。颜之推十分重视幼儿时期的语音、语用、语法、语义等方面的规范学习,他还强调对幼儿进行规范性语言的教育将直接影响儿童将来的学习,而且在幼儿的语言发展中父母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颜之推对幼儿语言规范学习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今天的儿童学习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孩子没有经过正规的普通话训练,以致成年后难以矫正其不规范的发音和语词运用。这就启示我们,作为父母在家不仅应该懂得规范语言的学习对幼儿的成长的重要性,还更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规范文明的语言学习环境。此外,在如何培养幼儿的问题上,颜之推主张“以德化人”,即以儒家孝悌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教化儿童。颜之推以“教妇初来,教之婴孩”为例来表明要把子女教育成有封建思想道德的人,就必须以道德教化之。但颜之推一再强调在儿童的品德塑造方面最重要的不是长篇说教,而是有效的长者示范。也就是说在教化子女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作为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言与行,为子女做出良好的表率。通过这种长者示范,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教育策略上:严慈相济、爱教结合、环境熏陶

前已述及,颜之推主张在具体的教育方式上采取的是以身作则、讲究规范和以德化人。然而,在中观策略上则主张严慈相济、爱教结合和环境熏陶。颜之推在面对子女教育上,特别注重把勤于督导与慈爱结合起来,他认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也就是说,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子女成材。颜之推进一步认为,幼儿无知无识,他们通常是根据父母的呵责与赞许而决定其行为是可行还是不可行。此时,如果父母放任自流,任其发展,那么孩子容易形成傲慢、自大;如果父母只是一味严加呵责则容易丧失孩子的主见和自我行为能力。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注意到其行为对孩子的导向作用,分清爱与严的关系,否则会导致两个极端:一是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关心、过分溺爱,养成孩子常以自我中心行事,而不顾及他人感受;二是导致过度专制,由于父母过度严厉的教育方式令孩子自感没有自由。

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一定要注意严慈相济,融爱于教育中,在教育中传递爱。当然,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持一致的教育观念也是十分重要的,否则不仅不能使孩子产生正确的是非观念,反而会相互消减教育的影响,使孩子无所适从、不知所向。除此之外,颜之推在教育孩子的策略上,还强调环境熏陶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他指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人在年少的时候,心神还没有定,与关系较好的人在一起,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其言笑举止,虽然无心学习,却自然相像,何况是有意学习的那些较为明显的操行艺能呢?由于处于幼年时期的儿童,其心无杂念,容易受到身边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与品行端正的人在一起,久而久之,自己也耳闻目染,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反之,自己也染上恶习,甚至走上邪路,这就是“必慎交游”的道理。

教育内容上:自立自强、虚心务实、立志向上

篇6

孩子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以至于在不到4岁时就能倒数20—1了。

2.做游戏的协调者。孩子爱做游戏。但并不是孩子想做的游戏就能做得到。因为有的游戏用现成的玩具是不够的。这需要家长为孩子另外准备一些游戏用的材料。这些材料除可以购买外,家中的很多物品都可以用来做游戏,如凳子、椅子、被子、锅碗瓢盆等等。我记得最清楚的一个游戏,就是孩子在两岁左右,一次逛街回来,他非要做“卖鳝鱼”的游戏。而且还要给他准备纸条(当鳝鱼)、钉子、两根小板凳、小盆、小刀(玩具塑料刀)。准备完后,他就真的卖起鳝鱼来了:坐在一根小板凳上,用小刀划钉在另一根小板凳上的纸条(鳝鱼),凳子下面的小盆用来装划好的鳝鱼。孩子做得很投入,津津有味,持续时间不下半个小时。显然,孩子在游戏中得到了乐趣,而且也培养了他的记忆、想象等能力。以后,孩子几乎每次外出活动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做有关他见过的感兴趣的游戏,家长自然就是一阵忙碌。但可喜的是,孩子专注于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注意力也越来越集中。这对于他以后专注于正规的学习、对学习感兴趣是大有裨益的。

3.注意游戏方式的多样化。一般来讲,孩子喜欢将自己感兴趣的游戏重复多次,比如搭积木(可拆装的积木),可以由简单搭到非常复杂,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搭,到自己独立搭,而且搭出家长都难以想象的形状来。但是,有时孩子也对某种游戏很快产生厌倦。这样,就需要家长变换游戏的方式,最好是不同的方式交替进行。就是同一种类的游戏,也要有多样化的形式。例如,识字游戏,就有讲故事、学识字,卡片法识字(卡片上有字,还有人、物、花鸟的图画),生活中识字(将字与生活中的实物对照)等等形式。

4.怀着饱满的情绪去做游戏。家长怀着饱满的情绪,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正在做的是活泼有趣的游戏。孩子对游戏有兴趣,教育效果才会好。为了让饱满的情绪感染孩子,家长应多说说鼓励的话。孩子受到表扬和鼓励,兴致就会更高,头脑会更灵活。家长的鼓励,还能培养孩子一项极其重要的品质——自信,这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极为有益的。

篇7

(一)目标取向的教育评价这类评价是以目标作为评价的根本依据,把目标细化为若干评价指标,形成具体的评价标准,再据此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目标取向的教育评价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如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泰勒认为教育目标是整个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期望通过教育目标与教育结果的比较,促进学生发展。他指出:“在本质上,评价过程乃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育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育目标的过程。”〔*〕“评价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两个测验。评价过程中不仅要报告学生的成绩,更要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的一致程度,从而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课程教材和教育教学方案。”〔+〕目标取向的教育评价,在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有长期存活之势。其原因在于它符合管理者和评价者的利益,符合盛极一时的教育研究科学化的潮流,符合工业社会的效率原则,并体现价值主体的意志,突出评价者的中心地位;还具有易于操作、效果可测量等特点。但目标取向的教育评价,在本质上受“技术理性”支配,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因而遮蔽了教育评价的本真追求。在这种评价取向下,人的发展标准化、同质化、程式化,无个体及其差异可言;个人生命不过是弱小而无助的囚徒,禁闭在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理性化的“囚笼”中。“技术理性”将人的生存空间悉数加以切割、限制,使人的生存和发展丧失了内在性和完整性。在这种评价取向下,价值主体、评价主体和评价客体出现分离,评价标准与评价情景出现分离,致使被评价者难以真正认同和支持对他的评价,评价中的主体和客体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发展。

(二)过程取向的教育评价这种评价试图冲破目标控制的藩篱,把整个教育过程都纳入评价范围。它借助形成性评价,提供有用信息,以推动被评价者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克龙巴赫和斯塔费尔比姆等人在对泰勒教育评价理论进行质疑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评价观。克龙巴赫认为,旨在改进工作的形成性评价的作用比总结性评价重要得多,“评价能完成的最大贡献是确定教程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使人们注意到教育评价的全部功能,克龙巴赫修改了泰勒的定义,认为教育评价是“为作出关于教育方案的决策搜集和使用信息”。〔!〕斯塔费尔比姆也强调:“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应该说,过程取向的教育评价由于关注过程的变化,及时寻找变化的原因,因而更有利于推动被评价者的发展。但是,过程取向下的教育评价并未真正冲破目标取向教育评价的藩篱,它仍然是在后者的框架中进行,只是关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按照斯克里文的意见,“形成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或人员)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采用的。这是一种为内部人员采用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另一种类型,它是在一个计划(或一门课程)完成后采用的,为的是满足某些外界听取人或决策人的需要”。〔"〕同时,斯克里文指出:“在形成性与总结性评价之间没有基本逻辑和方法论上的差别。两者都是为了检验某个实体的价值的。只有按不同时机、评价的听取人以及使用评价结果的方法,才能区分在什么情况下的评价是形成性的,或是总结性的。而且对同一评价来讲,在一个需求者说来可以是形成性的,而另一个看来却是总结性的。”〔#〕

(三)主体取向的教育评价主体取向的教育评价是随着主体性教育的凸现而成长起来的。它在促进主体发展的过程中,不是靠外部力量的控制和推动,而是取决于主体自身的自主选择,使每个主体的命运由自己主宰,每一个主体都在对自己行为的“反省”中获得主动发展。如“第四代教育评价”,就打破以往评价中的“管理主义倾向”,以“回应”各种与评价利益相关的人为评价的出发点,以“协商”为途径,达成共同的“心理建构”。主体取向的教育评价为教育评价价值取向的研究揭开新的一页。有学者认为:“价值论的研究就是一种主体性的研究。没有主体性概念的支撑,价值问题就难以成为真正的哲学论题并相对独立地加以展开。”〔$〕有的学者还指出:“将‘价值’确认为主体性范畴,强调价值的属人本质,就是对生活的价值意蕴和现象作出一定反思的结果,并因而成为国内哲学界的一个重要理论创获。哲学学者当时在价值论域打开的这个很大的缺口,不仅带来了价值问题研究的首次繁荣,而且把哲学推进到现实生活领域,使哲学重新作为生活自身的思想要素发挥作用,意义匪浅。”〔%〕主体取向的教育评价,在有助于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和促进人的主动发展的同时,由于人们对主体性的认识还处于传统的认识论框架中,导致在评价中出现很多问题。

传统的认识论认为,主客二者是分离的,按照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以“我”为主(体),客体外在于主体,主体凭着理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性,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传统认识论把主体从客体中分离出来,把自我主体从他人主体之中分离出来,这就容易导致主体的过分张扬和占有,导致自我中心主义而漠视他人、自然的存在,从而使人自身乃至人类陷于生存和发展危机的困境之中。由于受主客分离的认识论影响,整个教育评价并未走出依靠专家、科学和一套规范的评价之路。评价是自上而下的,评价主体间虽然增加对话,但由于彼此存在着话语权的不平等,导致评价中缺少坦诚。虽然被评价者可以参与评价过程,但因在参与中仍处于被评地位,难以形成评价双方主动建构的态势,从而使价值主体、评价主体、评价客体间难以真正相融。超级秘书网

篇8

一、关于特殊商品的价值问题

张教授认为传统价值概念不能说明现实中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了。他举了“处女地、自然矿藏、古生物化石”川等例子,认为它们都不是劳动产品,其中也不包含劳动,但是却都“具有价值”,所以他得出结论说传统的价值概念不能说明现实问题了。他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正确的。第一,他举出的所谓商品都是特殊商品,它们仅仅具有价格,而没有价值。第二,马克思的价值概念指的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指的是商品的价值,他的劳动价值论是说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规律的科学,但是张教授所举的几个例子都不是一般的商品,即不是劳动产品,这当然不在马克思的价值概念和劳动价值论解释的范围之内。当然,在商品经济中它们都取得了商品的形式。但是,它们都是特殊商品,应当做出特殊的解释,马克思就做过这样的解释,比如马克思就说过土地是一种特殊商品,土地具有价格,而没有价值。但是,张教授却主观地认为马克思的价值概念和劳动价值论解释不了这些问题了,这是不正确的。

张教授为了说明他的观点后来又举出了深山旅游区饭店中的野菜菜肴价格更贵的例子,这倒像西方经济学家为了否定劳动价值论而举出沙漠中的冰块昂贵的例子一样。他们研究问题不是从普遍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出发的,而是从非生产过程中极端个别的事例出发的,这样得出的结论怎么可能说明商品经济的普遍现实呢?

二、关于商品价值能否直接计量的问题

张教授认为,“在商品经济的早期”,商品生产中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容易计算,“而在世界一体化的今天”,商品生产中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不可能“精确量化”了。这并不是问题,而是一种必然性,对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都曾做过非常明确的说明,甚至可以说恩格斯在《资本论》第3卷所做的增补部分主要就是说明这一问题的。

张教授认为,传统的“价值”无法“精确量化”,社会必要劳动量无法“精确量化”,所以不能说明现实了。按照他的说法,好像价值应当能够直接计量似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价值只是劳动交换关系的一种抽象,它是通过价值形式相对的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量本来就是不能直接计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是它是无法直接计量的,在某一个时点上,生产一种商品的劳动时间是确定的,但是因为生产技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所以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随时变化的,是不可能精确地计量的。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曾经做过非常明确的说明。马克思说道,“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值的表面运动后面的秘密 “是不可捉摸的”。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无法直接计量的。张教授却以为价值应当能够直接计量,这是不正确的。他提出这个问题并不能否定马克思的价值概念。

张教授为了说明他的观点举了袁隆平的例子,这个例子确实很典型。说来巧了,我也曾举过这个例子,不过我举这个例子说明的观点和张教授的观点恰好相反川。他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袁隆平的复杂劳动究竟是普通老农简单劳动的多少倍?”他认为传统价值概念“难以精确量化”,解决不了袁隆平复杂劳动与普通老农简单劳动之间的倍数问题,所以对传统等价值交换理论提出了质疑。我以为,这是不正确的。前面我们说过,价值是无法直接计量的,但是不是不能计量,价值无法直接计量,但是通过间接形式,还是能够得到相对准确的计量的。当然,这需要解决价值量计量的前提问题。在这里,我要强调指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无法计量的,但是如果我们认识到劳动本身具有价值,我们就会发现价值计量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我曾经批评过经济学界目前流行的观点,他们只是说明了劳动创造价值,但是这样是解决不了现实提出的问题的,因为仅仅说明劳动创造价值并不能解决价值量的计量问题。现代生产都是集约化生产,个人创造的价值都融人到企业的最终产品中去了。从最终产品中计量出某一个别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这是办不到的。我们应当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证明劳动本身具有价值,这将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一旦证明了劳动本身具有价值,劳动价值的计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劳动的价值,这还是从现实中概括出来的一个崭新的命题,为了说明这一命题就让我们回到现实中来吧。劳动者付出个人劳动,企业支付货币工资,这是我们社会当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事实。这一事实说明,劳动已经作为交换的对象而且采取了价值形式,即个人劳动二货币工资。个人劳动二货币工资,这和马克思分析的“20码麻布=2镑”的意义是一样的。马克思的价值概念是从价值形式的分析中引伸出来的,我们通过“个人劳动二货币工资”这个等式的分析就会发现个人劳动是具有价值的。个人劳动具有二重性,即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统一。在这里,个人劳动当中包含的抽象劳动就是价值实体,抽象劳动的单纯凝结就是价值,即个人劳动的价值;货币工资是个人劳动的价格,是个人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它应当以个人劳动的价值为基础,应当通过竞争过程形成。个人劳动的价值是由其中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为各个劳动者个人劳动的复杂程度不同,其中就包含了不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就会具有不同的价值。工资是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如果创造了能够展开充分竞争的环境,使工资通过竞争过程形成,那么它就能相对准确地反映个人劳动的价值,这样就能体现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差别,从而就能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个人劳动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的实现,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个人劳动的价值就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实现。就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吧,他繁育优良品种,使种粮者增产增收,他创造了多少价值?在传统体制下他的工资收人非常有限,比普通劳动者多不了多少,他的劳动价值远未得到充分的实现。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他的劳动价值通过市场就能够得到相对准确的实现,劳动差别就能体现出来,他的个人收人也就相当可观了。比如,湖南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就估算过,袁隆平光品牌价值就可达1008.9亿元。他作为“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持有“隆平高科”250万股,以今日价格(2004年11月17日,每股11.3)计算其股票市值为0.2825亿元,还是相对准确地反映了他的劳动价值了吧(他的工资福利忽略不计)!

“袁隆平的复杂劳动究竟是普通老农简单劳动的多少倍?”这绝非难事。只要有了竞争环境,谁高谁低、相差多少就都是清清楚楚的。比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袁隆平跟我就差不多,从工资收人上看也许比我多一点,但是多得非常有限!但是,进人市场经济之后,谁高谁低就充分显露出来了,他可能是我的一千倍,或者一万倍,如果用心计算是能够相对准确地计算出来的。这里的关键在于要认识到解决计量差别的前提条件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在马克思那里早就解决了,比如他曾明明白白地说过,“虽然不同的劳动日的价值不等,价值还是可以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但是要使用这种尺度,就需要有一个可以比较各种不同劳动日价值的尺度表;确定这种尺度表的就是竞争。”“你每小时的工作和我每小时的工作是不是等值?这是要由竞争来解决的问题。怎么在张教授这里就成了解决不了的问题了呢?

价值无法直接计量,但是不是不能计量,它无法直接计量,但是还可以间接计量。张教授却以为价值应当能够直接计量或者无法计量,这样怎么可能反映市场经济的实际呢?

三、关于价值归属的问题

张教授还提出了一个价值归属的问题,即“依照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商品交换要按等价值交换的理论,商品就应当全部归劳动者占有;纯粹的生产资料所有者所获得的收益就都是‘剥削’所得。”川我以为,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这里的问题在于,现实中的“生产资料所有者”是“纯粹的生产资料”所有者,而不是“劳动者”吗?资本家作为“纯粹的生产资料所有者所获得的收益”是“剥削”,但是“劳动者”获得自己创造的“收益”怎么也成了“剥削”呢?他这里所说的“生产资料”“收益”实质上指的就是投资收人,我们认为现实中的投资收人并非“剥削”收人。当然,劳动者投资收人的性质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用理论做出新的概括,具体说需要用劳动价值论和资本有机构成理论来说明。

在现阶段,很多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经营管理人员,科学技术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等都有些存款,都有些利息收人。那么,他们的投资收人是“剥削”收人吗?如果提出这样的疑问,那不是把他们参加社会主义劳动,支援经济建设的积极性都给抹杀了吗?在今日的社会主义社会参与投资的都是劳动者,在以往的资本主义社会参与投资的都是资本家,以往的资本家脱离了生产过程,但是今日的劳动者脱离生产过程了吗?劳动者投资和资本家投资在本质上是不同的,资本家的资本收人是无偿占有的他人的劳动成果.而劳动者所得的投资收人则是自己通过劳动创造的。把今日劳动者的投资收人和昔日18世纪资本家的资本收人相混同是错误的。不劳而获,不投人劳动就可以参与分配,仅仅有了权力就可以参与分配,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大家都不劳而获,财富从何而来,怎么还能按劳分配呢?当然,仅有上面那些抽象的议论还不够,下面让我们做一点具体的说明吧!

假设,我有幸和张教授一起参加了铺设电缆的工程,工作任务是挖电缆沟,工程建设方按挖掘的长度支付报酬。张教授投资10万元钱买了一个掘沟机,每天挖掘100米(张教授暂时屈就一下,做一点操纵机械的劳动),每天挣1000元;我花10元钱买了一把铁锹,一天挖掘10米,每天挣100元。张教授投资10万元,每天比我多挣900元。对于我所得的100元,谁也不会提出什么疑问。但是,对于张教授多得的那个900元,那些所谓有学问的学者们可能就要发问了,你挣那么多,是怎么来的?那么,你如何回答呢?是劳动创造的,还是机器创造的?张教授可能会说这是我的劳动创造的,但是我也担心张教授觉得自己仅仅是拉一拉操纵杆或者按一按电钮,这些算不了什么,实际都是机器在劳动,价值是由机器创造的。如果张教授做了后一种回答,那我的看法和张教授的看法就是完全不同的。我以为,一切价值都是由劳动创造的,掘沟机不创造价值,张教授多得的900元是劳动创造的。当然,这不是说投资就没有意义了,投资当然有意义,张教授比我多投人99990元,结果每天比我多收人了900元,你能说投资没有意义吗?但是,它有什么意义呢?劳动者向生产过程投人一定量资金,购买了机器设备,那么他的技术装备水平就得到了提高,从而就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就会创造出较多的价值。在这里,投人资金只是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但是,投人资金的意义仅仅就在这里;资金并不创造价值,较多的价值还是由劳动创造的。张教授多得的那个900元就是由于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而在单位时间内多创造出的那一部分价值。很显然,张教授每天多得的900元是自己通过劳动创造的,并非占有了他人的劳动,他的10万元仅仅作为生产要素而已,并未发挥资本的功能。

当然,上面我们说得比较简单,说劳动者投人资金之后直接改变了自己个人的劳动条件,但是实际投资情况是很复杂的。实际上,劳动者也许是把资金投给了自己所在的企业,如果是这样就平均地提高了企业中各个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水平或提高了整个企业的劳动生产力水平,而不是提高了他单个人的劳动生产力水平。这还是假设把资金投给本企业时的情况,如果投给了另外一个企业,这笔资金的投人与自己劳动条件的改善就完全没有关系了;如果是存入银行、那就根本看不到使用到哪里去了。但是,无论经济现象具有怎样迷人的色彩,只要我们不被现象所迷惑,就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这正是科学活动的意义之所在。劳动者投人资金以后,不管是怎样使用的,也不管是使用到哪里去了,本质上都是提高了他个人的劳动生产力,从而能够使他个人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较多的价值。

在现实生活中,投资和使用投资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实际上很有可能会这样,张教授虽然有储蓄,但不会操纵掘沟机,他是用铁锹挖掘的,我虽然没有多少存款,但是会驾驶掘沟机,我到银行贷款买了掘沟机,开着掘沟机参加工程了。张教授参与储蓄了,他一边劳动,一边得到了“利息”收人,我使用了别人的资金也是优化利用资源的过程,也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收人也会增加,在还本付息之后还是比单纯用铁锹多收人了一些,投人资金的和使用资金的都增收了,双方都受益了。

严格来说,资金不会贡献,机器也不会贡献,“贡献”是主体的行为,是人的行为。张教授取得了劳动收人,但是当期没有消费,而是把消费时间推迟了,他储蓄起来支援了经济建设,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创造了较多价值,这是张教授本人的贡献。他得到的利息从实质上说是由他的劳动创造的,从形式上说也可以叫做对他延期消费的一种补偿。在这里,在自己使用物质要素的时候是提高了自己的劳动生产力,从而能够使自己创造较多的价值,得到较多收人;在储蓄的条件下是做贡献了,为别人提高了劳动生产力,自己则延迟消费了,仅仅获得一些延迟消费的补偿而已。使用别人的资金,是优化利用了资源,客观上改善了自己的劳动条件,从而使自己创造了较多价值,并且多得了收人。劳动者投人资金仅仅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而已,自己使用时有利于自己,别人使用时(或使用别人的资金时)既有利于别人,也有利于自己。资本的本质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能够占有他人的剩余劳动。在这里,投入资金的和使用资金的都受益了,怎么能说它是资本呢?剥削指的是通过垄断生产资料而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这里既没有对于生产资料的垄断,也没有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怎么会有剥削呢?

马克思只是说过,资本家的资本收人是剥削收人,但是马克思从来就没有说过劳动者的资本收人也是剥削收人,所有的投资收人都是“剥削”,这是强加给马克思的,从理论出发是得不出这样的结论的。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阶段和马克思所处的那个社会阶段是根本不同的。在马克思那时候得到资本收人的都是资本家,而我们今日社会得到资本收人的都是劳动者。劳动者得到的资本收人和资本家所得资本收人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我们应当结合今日社会的实际做出新的概括,而不能用马克思那个时代的结论说明今日社会的现实。张教授的认识不符合今日社会的实际,把它强加给马克思,然后说马克思解决不了今日社会的问题,这个逻辑是不能成立的。

篇9

新一轮课程改革围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观。这是整个评价体系的重大变革,也促进了语文学科评价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及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将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及相关综合能力作出更全面、科学的评价,并将实现评价的激励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及相关能力的全面发展。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对学生智力优势的迁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协调好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与评价主体工作量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决定能否发挥评价效能的重要问题。

一、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与个体优势迁移

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教育论文,学生的学业成绩是考查学生发展、教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但在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人们逐渐发现“人才”这一概念有必要重新诠释,对“人才”评定的标准也需要改变。人们开始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查学到了什么,到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查和综合评价。

在多元的评价指标下,每一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学业成绩不优的有可能富于交际天赋,沉默寡言的有可能具有绘画特长,生性好动的,却可能极具创新精神……这时,教师看到的,将不只是他们的缺点,而是同时看到有许多值得欣赏与鼓励之处,此时,何不紧紧抓住大加渲染一番,或不露斧凿地加以点化激励,以实现学生优势智力的迁移,促进其全面发展呢?

(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十一册《长江之歌》一课)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10分钟时间,请你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你对这首诗真的理解了。

(大约10分钟后)

生1:我仍以长江为主题,赋短诗一首,以此表现对诗歌的理解论文提纲格式。

师:你能用诗歌的语言来表现对诗歌的理解,而且又赞美了伟大的长江,我们体会到了你对长江的热爱教育论文,真了不起!

生2:我根据诗的内容作了一幅画。

(画面内容:远方高大巍峨的雪山背景下,条条小溪潺潺流下,渐渐汇聚,渐近渐宽。)

师:你对诗的内容理解得很深刻,而且画得很好,看出你有很强的想象力和高超的绘画水平,太棒了!

生3:我想给大家朗诵这首诗。

师:他今天发言非常主动,大家表扬他!

……

这位教师能够从不同方面去评价每个学生,帮助每个学生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也即发现并展示他们的智力优势。这样,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舒展,由此带来他们自信的增强、自尊的注重,这也必将促进他们的优势智力向弱势领域自然迁移。

(又一教师执教《凉州词》,在自由朗读时,一学生把“羌笛何须怨扬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读得非常响亮慷慨,另一个学生却读得低沉抑郁。)

师:(对生1)你能说说为什么把这句读得这么响亮吗?

生1:因为我对守边士兵的境遇感到非常愤慨,朝廷不关心士兵是错误的。

师:你能同情将士们的遭遇,说得很有道理。

师:(对生2)那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把这句读得这么低沉吗?

生2;因为士兵们很思念家乡,他们吹奏羌笛的曲调是幽怨的。

师:你能体会出士卒们的心情,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就请大家按自己的理解来朗诵这句诗。

(学生非常高兴,学习热情极为浓厚。)

当两个学生对一句诗的朗读作出不同的处理时,教师没有按常规思路马上肯定一个教育论文,否定一个,没有只从读的对和错本身去评价学生,而是关注学生的不同思维过程,并给予积极的鼓励,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允许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而教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也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评价理念。由此可见,只有放眼全面,关注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才有可能实现对学生优势智力的有效迁移,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与评价主体的工作量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大都是在量化范式下的标准化测验,评价的操作过程显得单调枯燥,因为教师不用考虑太多,所做的只是机械重复的阅卷评分,关注的只是分数的多少,很少考虑形成之因及对策,因而很少存在工作量方面的问题。

新课程倡导质性评价方法,强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以更全面深入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无疑,这样的评价更趋科学、更趋合理。但学习过程档案、评价日程表、反思日记、成果展示等定性评价方法的引入无形中给学生评价的主体之一——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工作量。不少教师不禁陷入迷惘:怎样高效实施对学生的评价呢?

建立学习过程档案是质性评价最具代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它的应用可能使本已十分忙碌的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育论文,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握好自己在评价操作中的角色和作用。教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自己记录为主,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制定好学习档案内容并教给学生记录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加以检查了解,适当添入自己的评价论文提纲格式。还可引入家长的评价,以掌握更多的评价信息。

以语文学习过程档案为例,可让学生自制各种收获卡,如“作文大王卡”、“朗读精彩卡”、“课本剧表演名演员卡”,可让学生填写“家庭作业反馈表”、可让学生填写“课堂表现记录表”等,可让家长填写“家庭表现记录表”等。可定期开展反思座谈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档案记录来了解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发展情况,实行自主评价,还可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家长参与评价,这样,不仅使评价主体趋于多元化,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加强,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得以提高,还减轻了教师在操作过程中的工作量,学习过程档案这一质性评价方法的优越性也得以充分展露。

就是对于考试这一传统的量化测评方法,我们也可以开动脑筋教育论文,加以变革,力求在减轻评价主体工作量的同时,还能较好地发挥评价的效能。

让学生自制试卷就是一种较好的尝试方法,教师可从大的方面限定范围,让学生自己命题,互相检测,相互评改。比如中高年级的语文试卷,可按字、词、句及语言表达、综合运用等项目引导学生自主拟题和组织测评。单元测试就可采用这种形式,不过次数不能太多。如此操作,不仅改变了学生对这一传统评价方法的看法,还均衡了评价主体间的工作量。这将使考试这一测评方法得以较好运作,并将实现其促进发展的本质功能。

篇10

“离开家乡爹和娘,背上行李走远方。酷暑寒冬多保重啊,打工路上自己闯。”郑源的《打工行》这首歌唱出了无数农民工背井离乡、出外打工的坚韧和辛酸,他们本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是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他们把孩子留在家里,孩子由夫妻一方抚养或由祖辈、亲戚代管,他们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样造成了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在外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教育、引导,造成孩子思想道德滑坡、行为习惯欠佳、学习成绩低下、安全隐患多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关。他们渴望得到关爱,渴望沟通理解,渴望帮助指导,但现实让他们苦闷迷茫,忧郁焦虑,孤独无助,内向自闭,他们的心灵是一片孤寂的荒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班主任大有作为。班主任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最了解他们,又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能保持很好的联系,可以在关爱留守儿童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关爱留守儿童,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这是走进他们心灵的前提。班主任先让他们自己填表或写自我介绍,然后通过家访等形式,全面、深入了解留守儿童。

其次,班主任要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班主任通过谈心、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愿。如果学生不便向父母倾诉,班主任代为转达;如果是不当的心愿,班主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还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让他们有追求,有奋斗的动力。还引导他们学会倾诉,有了委曲和困惑可以向老师、朋友、父母倾诉,也可利用作文和日记倾诉论文的格式。

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常常孤僻、胆小幼儿教育论文,自卑心理严重。班主任应引导班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组织“关爱留守儿童的帮扶小组”,开展“我和留守儿童交朋友”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班级如家一样的温暖。另外还要让他们为班级做贡献,让他们能力得到发挥,心理有归属感。

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避免留守儿童心理孤独,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班主任要了解关注留守儿童的交友问题,发现交友不当,应引导他们及时处理。

留守儿童最缺少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班主任应要求他们的父母与留守儿童进行密切沟通,每周至少通话一次,每学期至少回来探亲一次,或者孩子到父母工作地去探亲一次。并教会家长通话时多听孩子倾听,多引导,少教训,少说教。

留守儿童常常由单亲、祖辈、亲戚做留守监护人,由于他们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所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很多。班主任要多和留守监护人联系,了解学生情况,并和他们讨论教育管理方法,并为他们出谋划策,提高他们的教育管理水平。

引导留守儿童提高自我调控能力。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挑战。

篇11

1、认真开展好家长学校活动,注重形式的新颖、内容的丰富、让家长走进幼儿园,全面了解幼儿园的日常工作和教育教学情况。

2、要求家长参与幼儿园的主题活动评价及幼儿评价。

3、开通好家园路路通,及时与家长沟通。

4、丰富家长园地,使家长了解一些教学情况和家教信息。

5、用好联系册,帮助幼儿复习巩固教学内容。

6、做好家访工作。

7、开展好家长委员会议和活动。

8、选取部分优秀家庭教育论文并成立家长报,推广育儿经验。

篇12

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老师,但家长们认为,幼儿园嘛!就是带孩子们玩,上什么课、殊不知,幼 儿园的课还不好上,要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才有可能被 幼儿所接受。这从何说起呢? 幼儿园的课你别看它就只有这么短短的 15分钟或者25分钟、甚至到30分钟,如果要在整节课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确实要费很大的功夫, 要上好一节课,我们要查阅许多资料准备许多课件, 让每一门学科融合到其它学科中,而又始终以一门学 科为主,其它学科为辅,这样来组织教学,幼儿才不会被催眠曲一样的睡着或者是像蜂子朝王一样的起 哄。除此之处,老师的着装、表情、语言也要贴进儿 童化。这样才不愧是一个幼儿教师。

许多人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劳动创造着民族和人类的未来”。教师职业也正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羡慕与尊敬。因此,教师职业被认为是一种幸福的职业。但我认为教师的幸福并不仅仅来自这些高尚的评价,而是来源于教师的真情感受。

首先,教师的幸福来自幼儿的真挚的感情。

人都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幼儿,他们的感情总是会毫无保留地完全呈现在你的面前,没有虚伪,没有做作,有的只是真挚。所以我也特别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心甘情愿地做不起眼的“孩子王”。在人的记忆里,公式可能淡漠,定理可能忘记,而师生之间培养起来的真挚的感情,却常常经年累月不仅不淡忘,甚至会越来越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就像我参加工作多年,仍念念不忘曾经的母校和老师,那么若干年后,我的孩子仍能时时想起我幼儿教育论文,并相约来看望我,这难道不是我幸福的理由吗?

其次,教师的幸福来自于学生的成才。

教师的幸福除了收获真挚的感情外,还有就是收获了各类人才。工人、农民生产的机器、粮食能服务于社会,满足人民的需要,于是他们产生了幸福感、自豪感。那么教师呢?同样,当一个知识面很窄,各方面能力很低的娃娃,经过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中学

教师、大学教师的精心培养,就成了知识较丰富,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了。看到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各行各业上实实在在的作贡献,试问哪一位教师能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这就像农民在春天播下种子,等到秋天硕果累累时一样,心里充满了收获的喜悦,这难道不使你感到幸福吗?

再次,教师的幸福来自于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千差万别的,要做好工作,就得充分发挥创造性。由于这种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并且每时每刻都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处理各种问题。例如,由于你的点拨,使学生想出了更为简便、快捷的解题方法;由于你的帮助,使学生改掉了不良学习习惯,积极上进;或者又是你的辅导,使学生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这些无不闪耀着你创造性的智慧的火花,而由此带给自己的成功感更是令自己幸福不已。

篇13

在幼儿的成长历程中,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多种多样,人们一致强调学校和教师对幼儿教育影响的重要性及主导作用,但却常忽视了对幼儿健康成长的杀手锏~~~家庭教育。

研究证明,人生的头六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六岁以后所有发展阶段的总和。而早期教育与其说给孩子许多东西,倒不如说是让孩子失去许多东西。为了不让孩子失去更多,这就要求提高家庭教育素质。因为,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素质左右着孩子的未来,也是影响他一生的、最重要的老师。

那么,父母该如何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呢?众多学前教育专家指出:学前教育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寓教于生活及各项活动中,捕捉儿童身心发展各个阶段的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

经研究调查显示:“人对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是极微小的,小到几乎觉察不出的事,都具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则要求甚严和细心,具体来说家庭教育要做到以下十戒:

一:不要瞧不起孩子。有时候家长也许会对孩子说:“你怎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说:“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每当孩子听到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三:不要贿赂孩子。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四: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有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该知道,要孩子许诺是没有意义的。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幼儿教育论文,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五: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孩子的自主能力核心期刊。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六: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七: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比如说:“小明,差不多再过十分钟,你该进来吃饭了!”同时,他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做法是无效的。

八:不要纵容孩子。过分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自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九: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更不要对孩子说反话,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还很弱,若在他犯错误时说反话则会误导孩子,使他遵循、认可“反话”。

十: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假如你希望一个2岁的孩子同5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