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教学法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暗示教学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暗示教学法论文

篇1

二、“正确点拨”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第多斯惠曾深刻地提出:“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因此,在学案设计中,学法指导应该贯穿始终,如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因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指导线索。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例如,必修一古希腊民主制度这一课中,如何认识城邦政体对雅典文明的影响是一个难点。在学生合作探究、总结认识的过程中,得出的观点大都是不系统的,或者不太理解城邦政体。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这样引导:什么是城邦?希腊城邦发展有什么特点?对希腊文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小国寡民,有利于实行直接民主;独立自治,有利于希腊文明的延续性。)学法指导就是“指点、启发”,学案导学要体现“导”字,自主学习不等于完全自学,放任自流,课堂上教师应该讲解重难点知识,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在学生思考的瓶颈时期要注意适当点拨,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提升。

三、“巧用表格”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一环节特点是“精”。内容、语言要精。主要是向学生传授教材的知识结构。为了节省时间,我将知识结构预先写在幻灯片或小黑板上向学生演示讲解。不讲具体的知识点而是讲教材内容的“框架”。例如,必修二:中国民主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历程一课我设计成表格。通过完成表格,既加深学生记忆,又有利于促进、完善,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如果只靠老师讲,学生印象不会深,还容易混淆,因为讲述是传输态的信息,讲过了就没有了,甚至一不留神没听到就更是空白。而学案是存贮态信息,且知识点需要学生填,可以在课前初步整理,课上修正完善,课后复习巩固,考前还可以拿出来浏览。有一个不断完善、优化和巩固的过程。

四、“巧设练习题”巩固新知识

篇2

案例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某一案例进行鉴赏、分析,获得该案例的主要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按照该案例进行相关项目的制作,制作环节包括临摹、仿制到独立创作。影视广告欣赏课程的基本知识点有:信息、通讯类;金融、保险类;汽车及关联产品;房地产及其用品;家电、食品类;饮料(非酒精、酒精);药品与保健品、卫生用品;时尚商品;文化教育及关联用品、媒体;公用事务及服务、公益类影视广告欣赏。按照界域风格划分,典型的有:法国影视广告的创意风格、英国影视广告的创意风格、美国影视广告的创意风格、日本、韩国影视广告的创意风格、中国影视广告的创意风格等。而按照广告节的精品广告来进行授课,又能划分出戛纳广告节、莫比广告节及广告饕餮之夜等。如何在这些教学信息中挑选出重要的信息进行案例项目教学,是教师应重点考虑的教学问题。

三、案例项目教学具体实施方法

1.房地产广告选择一个优秀案例,分析广告的拍摄手法、建筑动画案例和广告语。通过课堂欣赏、实地考察等方式,使学生从广告中体验到美感及制作流程然后进行作业布置、案例分析、案例总结等,最后点评案例作业。案例作业完成后,教师开始进行项目化教学,让学生自拟课题,进行房地产广告的制作:实地考察,分析该地产的优势特色,提炼该房地产的广告词,进行宣传海报、建筑动画的制作,进行实地拍摄,然后进行后期剪辑合成。最终完成包括建筑动画、广告词语、宣传海报、视频广告等一系列项目化教学。

篇3

多年来,教师习惯了“我讲你听”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传递大多是单向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记,是消极的,被动的适应者,没能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

几年来,笔者一直努力探索和研究,发现利用“学案教学法”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笔者认为学案教学法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灵魂——探索性,也体现了现今世界外语教学的潮流——创新学习。

学案教学法是一种以学案为依托,极力倡导主体(学生)先行,并体现教师的主导性,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学案是“学案教学法”得以实施的基础,它的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确保学生学习中主体地位的落实,实现学生学习的最大效益,最大限度地为师生“互动——探究”提供课堂时空。

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目的,将学案教学导入在数学教学中。

在具体操作中,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认识学案教学法:

一、设计学案,落实新课程目标

学案教学的关键是设计科学实用的学案。

学案不同于教案。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开启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学案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它改变了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英语教学中“学案”的设计

英语教学中如何设计学案,从而达到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标要求,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从促进主动建构这一角度来设计学习方案,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学案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主导性原则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思考设计学案。学案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行之有效的可行性方案。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把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基本问题都反映到学案上;课上积极施教,设疑启发,组织讨论,精讲点拨,练习巩固,及时反馈,讲评到位。

2.主体性原则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学案设计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必须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把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确立他们的主体地位;必须充分依靠学生,注重让学生直接参与并完成一系列学习活动,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必须一切为了学生,千方百计营造学生主动发展的氛围和条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学案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有所收获。?

3.活动性原则

学案设计要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丰富的、有内涵的背景,开展多样有创意的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勤于动脑、动手,也可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答问题。通过积极有效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同学视野、撞击创新火花、提高学生能力。

4.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案设计要体现创新精神,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勇敢求知,求新求异。

5.问题性原则

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学案教学与问题设计的科学、新颖、灵活、恰当,富于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是学案设计追求的重要目标。

6.民主性原则

推行学案教学法,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习活动的经纪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引路人,讨论问题的平等参与者,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者,教学相长过程的直接受益人。

7.层次性原则

一个年级、一个班级的同学,基础和水平会参差不齐。学案设计要从学生、班级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是分层教学的客观要求。教学实践中,要设计出既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又尽可能满足有余力同学的需要,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激励性。

三、实施“学案”教学取得的初步效果

实施英语“学案”教学一年多,可以说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变化大。通过使用学案,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而是主动地参与,积极性很高。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学科能力的培养上,知识的落实上,学案发挥了一定作用。

2.教师素质的提高

以“实施学案教学为抓手,深化新课改”这一探索,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不再沉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随时可见。真正地将课堂交给了学生。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可谓是教学相长。

3.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实施“学案”教学中,由于增加了知识容量和学生思维量,讲练结合,正确处理了学生“减负”与增效的矛盾,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和学习能力,使英语教学有条不紊,提高了整个课堂教学效率,很好地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四、实施“学案”教学需注意和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1.“学案”的设计一定要有可操作性,讲求课堂的时效性,切莫流于形式。

2.“学案”的运用要与教学管理挂钩

3.对教师和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有三:用好、填好、留好。“学案”作为课上的学习材料,学习的依据和指导,要高效完成,做到“人人动脑,人人动手,全员行动”。学生要认真填写,并且要保存好,作为复习材料。

对教师的要求:要恰到好处地用好,不做无用功,再忙再累也要及时检查,并记录在案。每节下课时收回,有时内容没完成,下次完成时收回,这样不给“懒”学生留有偷懒的空间。

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师要组编整套学案工作量大,困难多。学生要借助学案自学也可能不适应。但学案教学法导入了各种有效的方法,容易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在学案教学模式中体会学习的基本程序,知识的把握技巧,由“观察模仿阶段”进入“自我控制阶段”,减少学习盲目性,学会高度概括技巧,简化学习内容,优化知识能力结构,为学生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所以,只要我们放开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进一步优化学案教学的质量,学案教学法就能在教学实践中散发出闪亮的光芒。

参考文献:

篇4

长久以来语文的课堂教学过于重视教师的讲授,程式化的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提倡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结合,强调教与学的沟通。导学案这种教学方法就是增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机会,改变原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导学案教学的特点

导学案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大胆尝试,是由教师编写的学习方案,但是不同于教案和学生的预习方案,主要用于引导学生利用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导学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学习目标、学习难点、学习重点、课程预习、合作学习、教师讲解、课后练习和学习评价等部分。导学案教学以学案为基础,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依据,具体的学习形式是小组合作或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辅助的作用。导学案在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教学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具有导读、导做和导思的作用,是培养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导学案的设计突出了问题的导读及课后的练习,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课程内容,进行了语文教学的实践。导学案教学重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这种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重视语文的人文性。

二、导学案问题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

导学案中设计大量的问题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激励学生探索知识,但是如果问题的设计不合理,就会极大地降低教学效果。比如在《故乡》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杨二嫂的转变的?对于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理解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具发散性和多元化,如果设计过于简单的问题,“作者是怎样对杨二嫂展开肖像描写的?”这种问题没有任何技术含量,不需要经过思考,在课本上翻翻书就能很容易找到,丧失了导学案扩展学生思维空间的作用,浪费了宝贵的课上时间,也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教学效果,流于形式,过于表面,与导学案教学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问题的设计要能在学生解答之后,又有所思,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导学案是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思路和纲领,学生在按照导学案的路线学生、探索过程中,能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自己又有新的思考,新的疑问,产生质疑并自觉地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才是导学案教学所达到的理想效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才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

三、加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

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形式可以是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表演和辩论会等比较灵活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大胆地说、尽情地表演、热烈地讨论。初中生正值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年龄,心理和性格都是比较积极的,教学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给学生以展现自我、自由发挥、积极思考的机会,比如学习《变色龙》时,可以组织学生把课本内容编成剧本,在课下熟读剧本,分配角色,在课上表演出来,以新鲜的活动吸引学生学习课本内容,深入理解文章中人物的表情、心理、性格,不仅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由于学习水平、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都不相同,所以教师应该做好指导工作,不能让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独挑大梁,水平稍差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沉默孤立,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性格、不同心理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安排,做好均衡的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此过程中有所收获,学到知识。

四、教师要做好讲解和点评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所偏差,教师要针对出现比较集中和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在精练的讲解后,要重视课后的练习,将掌握薄弱的环节,反复多次练习,有目的地安排当堂训练,将知识巩固起来,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由于导学案教学的特殊性,所以教师应重视过程评价和积极的鼓励。

五、结语

导学案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篇5

案例式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并不能适用于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案例式教学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的思维过程,贯穿着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符合人们的认识发展规律。主要采取教员引导与学员自主式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组织学员查找资料、准备发言提纲、讨论发言、提出意见等,让学员“身临其境”,变学员“被动式受教”为“主动式参与”,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阅读、感受案例,以一个决策者的身份对案例分析、判断,做出决定。同时学员在分析、判断、处理问题的同时也可充分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可行性,充实完善理论知识。正是由于案例式教学的这种主体性强的特点,案例式教学往往更适合于指挥类、战役类、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活动。

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过程的实施至关重要。案例教学具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性强调在仿真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案例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通常适用于实践性强的课程,而且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在选题时也应慎重,要根据适用的教学对象,把握好案例的层次。案例的情景应是学员以后任职经常可能遇到的情景,案例中蕴涵的问题和面临的决策,是胜任工作不可回避的经验。

因此案例式教学在选题时应精心选择、合理编组。所编写的案例应该能够引导学员认真阅读,深入研究,从中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论证采取措施的可能性,最后经过分析对比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过程的实质是通过案例为学员提供的模拟情景,充分调动学员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去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判断和论证性的研究工作,提高思维决策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水平。

二、案例式教学的教学对象要求

案例式教学过程中对学员的能力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案例教学过程中学员不再是观众和听众,而是教学舞台上的“主要演员”。他们可以动脑动口,质疑探索,提出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学员自觉听取别人的观点和经验,集思广益。

案例式教学的这种互动性对于教学对象而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动即需要教学对象具备互动的基础,互动的条件。这种互动的条件就要求学员在教学过程前熟悉案例的相关内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知识准备工作。学员的知识准备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案例式教学的教学效果。准备的过程可长可短,准备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案例式教学内容的可互动深度。因此采用案例式教学对学员的知识储备要求通常会比较高,尤其适合于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学员。这些往往不满足于空洞的理论说教,不满足于对知识的一般性掌握,而是希望通过在院校的系统学习,求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升华,做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恰恰可以较好地满足这部分学员的需要,适合于干部进修、中高级培训和研究生教育等班次的教学。

三、案例式教学的案例设计要求

案例教学法,是在对案例所述矛盾的剖析中培养学员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选择案例的方法。一是知识点选例法。即所选案例包含理论学习的若干知识点,通过案例分析,能够起到对理论的深化理解作用。二是矛盾点选例法。即针对理论在实际运用中经常出现的矛盾选择案例,以揭示理论运用中可能出现的障碍。通过案例分析,使学员掌握运用理论的基本方法,提高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及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点选例法。即选取那些反映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和新思路的案例。

当前在教学案例的设计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必须针对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点。方向选择正确的案例可以使学员在亲身体验各种各样活生生的真实案例中,产生感性认识。培养直接动手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向选择不正确的案例不但不能明确表述所要说明的知识点,还有可能使学员产生误解,使此次的教学失败。因此,案例的选择要有典型性和明确的指向性。二是案例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模糊性,不能见案知意。三是案例的难度要适当。在案例的选择上要难易适当,既不要太难,使分析问题无从入手;也不要过于容易,使学员无需经过分析、推理、判断就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不能引发学员进行不同认知的争论,使学员学习热情受挫。难易程度适中的案例,可以使学员就此问题进行激烈的辩论,并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使学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案例式教学对教员的素质要求

案例教学不仅为培养学员的全面素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教员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工作责任心等,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比如,案例的编写如何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抓住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确定选题;如何体现案例教学的本质属性,找出激发学员创新思维的矛盾碰撞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点;如何围绕问题调动所学知识,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等。还比如,案例教学中,教员如何组织和引导学员进入情况,成为案例教学的主持人、归纳总结的发言人、群体互动的引路人;教员如何发挥思想碰撞“催化剂”和背景材料“信息库”的作用等等。这就要求教员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底蕴和广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组织教学经验,还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和很强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以问题为牵引,教员要寻找各种现实问题,形成有序的教学体系,这是层次更高、难度更大的教学。实践证明,开展案例教学能够促使教员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激发创新思维,树立起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能够促使教员改善知识结构,丰富实践经验,从单一的学科专业型向复合多元型转变,从单纯的理论学术型向实践应用型转变;能够促使教员改进教学方法,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和思维创新上转变。

篇6

1.2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企业项目驱动下软件工程案例式教学法模式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企业实践项目往往问题规模庞大,复杂性较高,并不适合直接用于教学,必须经过提炼和抽象后形成适合课堂教学和实训的教学素材.(2)制定能够符合企业项目案例式教学法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3)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探索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建设.(4)传统以理论为主的软件工程教材已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必须着手建设本专业的特色实践教材.

2实施方案

2.1案例选择与制作案例来源于企业项目,又不同于企业项目.真实的企业项目规模大、复杂性高,而且企业追求有效地解决问题,个别功能模块实现过程逻辑不严谨,理论性不强.这使得企业项目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而应该对其进行适当改造,缩小问题规模,按照软件工程方法规范开发流程,完善开发文档,提炼教学素材.项目驱动下的案例式教学过程中,案例设计要突出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围绕如何解决关键问题引出软件工程的相关知识点,然后在软件工程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使用具体的技术工具解决问题.另外,案例设计还要覆盖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并且各个阶段的案例要具有连续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软件开发周期的各个阶段之间的衔接关系.

2.2课程教学大纲修订传统的软件工程教学大纲一般侧重理论教学,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比较流行的两种软件工程方法学,按照软件生命周期的步骤逐次展开,主要讲授理论,并穿插一些小示例.但是软件工程是一门理论性、抽象性都很强的课程,作为指导人们如何合理开发软件产品的方法论,其主要目的就是如何降低问题规模的复杂性.其次,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缺少目的性而被动地学习,学习效率非常低.引入企业项目后,学生为了解决真实的现场问题而组成项目小组并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习效率.所以,软件工程教学大纲应做如下修改:(1)将以理论为主的授课体系改为以实践为主的授课体系,把“提出问题——寻找理论——解决问题”的思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2)围绕企业项目开发过程,合理安排项目案例,最终覆盖主要理论知识点.(3)增加2周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学生可以组成5~6人的项目小组,自拟或在教师引导下确定题目,通过项目实践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大纲的制订只是完成了课程体系的基本设计,最终教学效果如何还是要靠任课教师来完成.目前,高校软件相关专业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目标与快速发展的软件产业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师软件项目开发经验与企业实际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是急待解决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建设产学合作的教学团队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最终出路.引入企业资深项目经理和工程师参与到课程设计和授课,解决学生项目开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4-6].但是企业人员的差旅费、课时费和授课时间等都是大问题,尤其是外聘专家的费用问题,目前无法解决.另外,外聘企业人员参与到课堂教学毕竟不是长远之计,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缩小与企业的差距,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稳定的课程团队才是最终目标.因此,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企业挂职锻炼机会,选派骨干教师深入到企业研发一线,利用1年的时间参与到企业项目的研发工作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目的.这样做不仅密切了校企合作的关系,而且为优秀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就业选择.这种“教师走出去,成果拿回来,学生送出去”的校企合作创造了合作共赢的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

2.4特色实践教材建设特色实践教材建设是企业项目驱动下的软件工程案例式教学法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改革成果的重要体现[7].传统的本科软件工程教材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力,而实践证明,这样的内容设置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学完课本后面对实际问题时还是无从下手.从“学以致用,以用导学”的角度出发,建设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实践教材,增加技术应用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但不会降低学生的培养层次,反而更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的深入理解,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2.5课堂组织和管理为配合企业项目案例教学法过程的有效进行,避免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将学生和教师置于教学过程中的平等地位,让学生积极地研究和解决项目问题是关注的重点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1)按照自由组合和自愿的原则,学生分成几个5~6人的项目小组,每个小组内部分工协作,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教师要按照“理论上讲解,实践上指导”的原则,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围绕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安排课前预习内容,鼓励学生主动研究问题,锻炼自主学习能力.(4)学生在课堂上以项目小组为单位针对具体问题积极讨论,深入理解问题,寻求问题解决途径,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6考核方法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8].为此,制定了组间与组内考评相结合、过程与结果考评相结合的分阶段考核体系,具体措施为:(1)考核由三部分构成:理论知识考核占30%,案例开发过程(分析、演讨和团队合作)占30%,开发成果(文档、程序)占40%.(2)个人最终成绩由个人所在小组成绩(40%)和个人成绩(60%)两部分组成.小组成绩是小组成员开发过程和开发结果的考核成绩.个人成绩是小组成员在开发过程中个人表现取得的成绩.(3)理论成绩采用闭卷笔试考核方式.小组成绩由项目开发各阶段成绩的平均成绩构成,由教师根据需求规格说明的完成情况评定.个人成绩由教师根据小组成员在项目开发中承担的任务和完成情况来评定,同时考查其在团队协作中的综合能力.

篇7

3.与物理相关联的科目的基础薄弱。学生的数学、地理、生物等科目基础较差,影响了物理的学习,教物理的同时,还要教其它科目的基本方法。

二、暗示法教学的具体应用

1.语言暗示。教师的语言暗示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树立信心,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新生第一节课时,我并没有直接进入第一节内容的学习,而是用了一个多课时的时间对物理学科进行了总体概括,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的应用前景,物理与数学、生物、地理等科目的关系,特别是从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或看到的事物去提取属于物理学的部分,让学生从老师的语言中,萌生追寻答案的欲望,让教师语言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2.体态暗示。在物理课的教学过程中,体态暗示是一种灵活而又有实效的教学表现,恰当的体态能丰富课堂的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在讲弹力这节内容时,学生对形变产生弹力很难理解,特别是微小形变的条件下,我们用肉眼观察不到。我从最简单的现象入手,用两张桌子搁着一根竹鞭,然后用手压竹鞭,这时能明显看到竹鞭弯下去了,能明显看到形变并感受到弹力的存在,教学效果非常好。

3.“旁逸”暗示。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故意从课本内容中跳脱出去,恰当地引入与知识相关的故事,似乎脱离了教学,却是旁敲侧击,让学生心领神会,举一反三。例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这章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导入课题,而是向学生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还给学生看了一段关于火箭发射以及航天员在宇宙飞船上生活的录像,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结束后,向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宇宙飞船是怎么进入太空的?宇宙飞船在宇宙里没有人提供汽油和电能,为什么它也能运动?”从中提取属于物理学的知识。由于课前暗示,教学效果很明显,学生带着问题去学,效率也极大提高。

4.环境暗示。学生主要的学习环境是教室,通过环境暗示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比如,在班级组织物理嘉年华活动,利用学习园地出版一些关于物理的新闻和故事,在教室的墙壁贴上物理学家的名言警句:“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阿基米德。”在这样充满暗示的环境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受环境的感染,营造出学习物理的氛围。

三、暗示法教学的作用

1.加强师生间的感情联系,增强教书育人效果。暗示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应用环境、语言、人格、体态等暗示,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而不乏味,学生在学习中学得轻松愉快,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师生之间能有效沟通,教书更育人。

篇8

篇9

随着社会发展、学校扩招,大批毕业生涌向市场。市场上出现了“就业难、招工难”的现象,为何?因为企业缺的是技能人才,而应届毕业生实践技能水平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新型办公设备的出现、公文和档案电子化,传统模式的办公室文书、档案工作方法得到改进。这些对技工学校文秘专业学生处理文书、管理档案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

另外,技工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缺乏学习兴趣。只有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专业技能。

二、《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以往该课程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学方法老套,上课枯燥,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

2.教学中理论脱离实践

教学中,主要讲授知识点,甚至有些实践内容都改为口头传授。比如,讲授关于电脑处理公文、档案等知识时,学生基本上接触不到电脑、档案办公环境、文书处理的办公设备等。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只能纸上谈兵。

3.教材落后

我国公文处理、档案管理在逐步优化,不断发展。传统的教材没有与时俱进,知识陈旧。比如,计算机辅助管理在档案管理中的地位日益突显。教材中阐述这方面的内容比重太少,不足以让学生深入了解该知识点。又如教材理论知识多,内容很少涉及到实践环节、工作情景模拟等,不能为学生提供工作环境所要求的知识。

三、《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要改变以往教学中的弊端,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方式之外,可采取以下教学方式:

1.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进行交互式探讨的过程,改变了过去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在案例分析教学的过程中,可灵活使用讲授法、讨论法和角色互换法等进行教学,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讲解档案库房管理要求时,要求学生分析一个新建档案馆内照明条件的案例,大家讨论、分析这个档案馆设计是否有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得出此档案馆设计违背了防光原则。又如播放北京卫视《档案》栏目中的纪录片《溥仪新生记》,片中有证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如何改造成功的档案资料。要求学生讨论分析纪录片中出现了何种类型的档案,以及分析档案利用的途径和重要性问题。这些方法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专题讨论法

课堂专题讨论是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开设的参与式教学环节,能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

《文书与档案管理》教学中,首先,教师要选择好难度适中、值得讨论的选题;选题要考虑技工学校学生的知识积累,能让学生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展开讨论,避免讨论冷场。比如采用“比较纸质档案、新型载体档案保管,并举例说明各自的优缺点”的选题。这两种档案的很多原始资料是学生经常在生活中接触的,如文件、照片、录像带等,学生容易理解。

其次,是课堂分小组讨论,一般以5人左右为宜。技校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待加强,学习主动性不够高。人数过多,个别学生滥竽充数或者干私事。人数过少,达不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在讨论会上,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畅所欲言,甚至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在比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也能加入小组讨论中来。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要巡堂指导,起到监督、指导作用。

讨论结束,每组派代表发言,促进各组交流意见,扩大他们的思考角度,保证讨论效果。最后,教师小结。

3.讲练相结合

《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知识是技工学校文秘专业学生必考证――秘书资格证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结合考证内容,布置适合学生做的练习,让学生多思考,巩固所学知识,为文秘专业学生考证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从学生做练习中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

4.专题讲座法

文秘专业教师的知识面、实践能力有限,需要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不定期地做有关文书与档案管理的专题讲座。通过讲解他们的工作体会,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工作实际情况,从而借鉴他们宝贵的经验,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少走弯路。

5.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即安排一定课时组织学生在校内档案室、办公室或校外实习基地从事具体的文书处理、档案管理环节,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工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增加工作体验感。实习期间,学校还可聘请档案专家讲课、现场指导,进一步提高学生技能。

6.情境模拟教学法

教学中可加大实训比重,进行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的情景模拟教学。比如,设定一个收文、发文的工作情景,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模拟收发文的工作流程,完成情景中所要求的文书写作内容。学生能深刻理解收发文的流程以及文书的写作格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还可将学生的情景模拟录成视频文件,播放给学生看,学生找出情景模拟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指正,达到最终教学效果。

又如,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进行档案纸质分类,拟写案卷标题,编制立卷类目、档号、目录、备考表等。教师还可提供部分新型载体文件,让学生上机房模拟管理电子文件、对新型载体文件归档。这培养学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文件与档案管理和各类信息处理的能力。

7.参观调查法

教学中,教师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档案管理部门,比如档案馆、档案室、办公室等。让他们实地了解档案部门的工作现状以及不同种类档案管理方法等。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撰写调查报告。参观调研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调查研究能力,让他们深刻理解档案管理实际情况。

除了以上七种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变考核方式等来改变《文书与档案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该课教师可与校外文书档案实训基地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训计划和方案,编写适合技校学生学习且与时俱进的校本教材。考核方式上,将实训成绩、测验成绩、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调研报告、课堂练习、期末闭卷考试相结合,促进学生技能操作能力的提高,以适应社会对文秘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梁健平.浅析技校《文书与档案管理》的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2]沈蕾,孙爱萍.《文书学》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档案学通讯,2009,(3).

篇10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三大基本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之一,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对于词汇的重要性,语言学家威尔金斯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Wilkins,1976,128)曾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威多森(Widdowson)也提出,在语言环境丰富的情况下,词汇和语法的交际功能相比,词汇是主要的,语法是次要的。只有在语境相对喷发贫乏的情况下,语法对语言的输出和理解才起比较大的作用(转引自Carter&McCarthy,1988)。黑尼斯(Hayness)和贝克(Baker)认为二语学习者最大的困难不是阅读技巧,而是词汇量不够。由此可以看出,语法的作用是调节性的,与词汇相比,它是服务于词汇的,词汇表达实际的意义,语法表达关系意义。也就是说,语言的学习就是词汇的学习,词汇的学习就是语言的学习。词汇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就显而易见了。

而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词汇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体现在词汇教学的“量”(掌握多少词汇量)和“质”(掌握词汇的深度)两个方面(魏恒建,2007)。一方面,《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显著增加。如:八级目标要求学生应“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者固定搭配”,(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九级目标要求的词汇量更是达到4500个;根据交际话题、场合和人际关系等相关因素选择较为适当的词语进行交流或是表达。另一方面,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新英语课程的内容与目标是:知识、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这充分体现了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以素质教育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从《标准》的描述可以看出,英语教师的任务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英语老师的指导下,形成有效的语言学习策略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所以适当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也是以《标准》为基点详细介绍了暗示教学法在实际高中词汇教学中的可行性。

暗示教学法(Suggestopedia)是由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G. Lozanov)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意义的有别于常规教学的新方法。洛扎诺夫(1978)为暗示教学法下的定义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实是一种把认知与情感、分析与综合、意识与潜意识结合起来的教学法,主要运用音乐、言语、动作、眼神、环境等手段,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影响人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全部心理活动,是一种设法改变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放松的一种教学方法。此教学法主张通过心理、教育、艺术“三途径”,遵循愉快、集中而不紧张,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和开发潜力而不损害身心健康的“三原则”,灵活运用树立权威、稚化、双层交流、语调变化、节奏契合及假消极“六技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究其在实际的运用中要遵循的原则以及教学手段来说,暗示教学法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有其实施的可行性。本文在暗示教学法的框架下寻找与《标准》的结合点来探讨其在实际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可行性。

暗示教学法是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遵循大脑两半球协调统一、有意识与无意识协调统一等原则,通过各种暗示手段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达到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暗示教学法还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暗示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如今对于词汇教学方法的介绍都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最终都是为了记单词而记单词,渐渐走入枯燥的尽头,而暗示教学法则避免了这些单调乏味且效果很差的词汇教学方法,将艺术手段和教学相结合,把学生的需要作为教学的重心,从学生学习的环境、情感需要和心理反应等层面出发的一种新颖的和个性化教学方法。本课题将暗示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的词汇教学中,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实施各种暗示手段进行教学,与实际的词汇教学情况相结合,建立愉快而不紧张的学习氛围,致力构建和谐的课堂的环境,从而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完整的暗示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新颖的教学方法,弥补了词汇教学策略关于以学生心理暗示为主的教学方法空白。

首先,从《标准》可以看出进入高中时期,学生的词汇量大增。作为学习英语学习的基本环节,怎样做到“有效率”的词汇教学方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暗示教学法是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需要。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和学生机械反应的课堂模式,暗示教学法是以学生的需求为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暗示”技巧为主创立一些英语学习的环境,然后结合暗示法中的音乐背景来激发学生的词汇记忆能力等,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

其次,暗示教学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标准》规定:“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这是英语词汇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其旨在改变那些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这是与暗示教学法的定义和原则都是不谋而合的。其中“暗示”是以间接、含蓄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思想、观念、意见、情感等信息,通过各种暗示手段来启迪学生沿着指向进行思考。暗示的妙处在于其方式的艺术性和感染性,暗示手段新颖、有趣的,这一思考的过程也是“跌宕起伏”的,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暗示手段来创设一定的课堂教学背景,用变换的语调来调节朗读词汇,播放能够强化学生记忆的音乐,这一过程需要学生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思维以及超强的记忆力等,无形当中培养了他们这些能力。暗示教学法的目的不仅仅只是要求学生的分数,还要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最后,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暗示教学法就是这种新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暗示手段来改变学生的学习环境,通过言语、表情、手势树立学生对学习的信心,用变换的语调来调节授课内容的单调和枯燥,播放符合学生生命节奏的音乐强化学生的记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关于暗示教学法的实际效用,我们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暗示教学手段的时要很慎重,否则就和预期的效果相背而驰。在移植和借鉴这种教学法时,我们应持慎重的态度,既不能过分夸大暗示教学的效果,也不必一概否定,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要把握其尺度。

[参考文献]

[1]谭蕾(Tan Lei):“暗示教学法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探讨”,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唐纳德·舒斯特,查尔斯·格里顿:《轻松、高速、神奇——暗示速学法》,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

[3]杨艳芬(Yang Yanfen):“暗示教学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4]《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篇11

一、教育心理学简介

历史上,心理学基本分为十大流派:内容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日内瓦学派、人本主义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这十大心理学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心理研究的客观发展,并慢慢整合统一,发展为现代心理学,并向教育、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向辐射,分别形成对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其中,兴起于20世纪50和60年代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巨大。人本主义心理学,于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以研究“普通人”的心理和自我为主要对象,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为主要代表理论,研究人的本质、尊严和价值,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开启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篇章。认知心理学,萌芽于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的认识过程;而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其研究是类比计算机的运作模式,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接受、编码、贮存、交换、操作、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外语暗示教学法的教育心理学依据

外语暗示教学法也叫启发式外语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创立的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当然,之后随着对暗示教学法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广泛,别的学科教学也使用到了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这个关于启发式教学法的概念中提到了两个要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积极主动学习。这两个要点分别对应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认知发展学派的幼儿教育理论认知发展学派的幼儿教育理论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主要观点为,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主动在周围环境中寻找对自己思维发展有益的“启发物”,形成新的认知链接,从而不断能动地发现、形成与构成自己的知识经验,以认识周围世界。所以,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内容要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阶段都具有自己的年龄特点。教育者应该通过观察和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方式,采用适当的方式去启发引导,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灌给他们。2.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是前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最近发展区指学生在有知道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这个理论说明了学生的思维从理论上具有被启发的可能性。教育者了解到这个可能性时,才能不断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即适应最近发展区,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3.人的自我实现潜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人有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潜能。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自我实现理论有三个主要特征:自我实现倾向是人类的一种自我完善的动机和需要;个人可以顺着自我倾向适当地自由选择;人具有关怀需要和自尊需要。这三个特征说明,自我实现倾向是一个基于生物性的主要动机,能使个体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变得有创造性。马斯洛认为,人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实现潜能、智能和天资的过程,是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人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自我实现。所以,人本主义认为,人的一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个体的发展。这个观点契合外语暗示教学法的理论。

三、外语暗示教学法的几大原则

(一)愉快而不紧张的放松原则

愉快而不紧张的放松原则是外语暗示教学法的首要原则,这符合人本主义所提倡的“以人为本”观点。也就是说,在学习外语的时候,要使学生置于一种愉快放松的环境下,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所以,在外语学习的课堂上,应该减少枯燥的纯语法讲解,而应该将语法讲解置于影片台词分析、故事讲解、歌曲学习,甚至是课堂游戏中,让学生的身心始终处于放松状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愉快放松的状态时,其潜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而陷入不愉快、恐惧、慌乱的情绪中时,肾上腺素会过度分泌,而大脑会发出排斥新信息的信号。另外,紧张的课堂气氛也会给学生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接受“学习是很苦的”这样的暗号而抵制学习,不愿学习,对学习产生恐惧厌烦的心理。

(二)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主要重视理性的力量,即有意识的能力;而“暗示教学法”追求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强调通过情绪情感加强无意识调节的能力,达到身心合一,促进学业进步。这一点在外语教学中尤其重要:英语阅读课分为精读(intensiveReading)和泛读(extensiveReading);听力课分为精听(intensiveListening)和泛听(extensiveListening)。精读是指每篇文章、每个句子细细地分析,包括其文法、语法和句法;精听是指在做听力训练时,一定要听明白、理解清楚所有内容;而泛读和泛听,顾名思义就是广泛的阅读和听力练习,其目的主要是广大知识面,并形成语感。也就是说,我们在看和听的时候可以不知其所以然,把自己置于这种阅读和听力的环境中,对外语水平的提高同样大有裨益。外语教学很强调语言学习环境,比如笔者的一名学生,英语基础不好,对英语产生严重偏科和厌学的情况。但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美国生活了半年,回国后英语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日常交流基本没有问题,困扰他很久的语法难题也基本攻克了,因为他能在做语法题时减少刻意地思考,而使其更接近于一种习惯性思维。这个就是有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产生的良好效果:当我们在使用母语时,不会过多地纠结于语法和句法,也是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接受了这个语言的所有信息点。

(三)暗示的相互作用原则

篇12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性语言,有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和研究这门语言。增强英语教学的效果一直以来都受到密切的关注。众多英语研究者和教师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并且将心理学、认知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来,相继创造出翻译法、听说法、交际法等许多教学法。试图找到一种完美的教学法是多少年来英语教育界孜孜不倦的追求,但到目前为止,任何一种已知的教学法都不能解决所有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随着对教学法研究的深入和不断的反思,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去没有,也许永远不会有这样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万能教学法出现。

二、后教学法

既然追求“最佳教学法”没有出路,以库马(Kumaravapelu)为代表的学者经过批判性思考和深刻反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后教学法”,从而将教学法研究引到新的路线上来。作为后教学法的集大成者,库马提出了由具体性、实际性和社会性三个参数组成的外语教学理论框架。它并没有提供或选择一种(最佳)教学法,而是提出了对待教学法的新思路,从而摆脱了教学法选择的困惑。首先,应当明确“后教学法”不是某种简单的、具体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而是一套统一的、不断发展并指导我们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具体教学方法的教学体系。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灵活、动态的外语教学指导思想。它对教师、学生和教育者进行了重新定义,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种参数,为教师具体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具。

(一)三种身份重新定义

后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法的一种超越,主要表现在对教师、学生、教育者进行了重新定义。一是对教师的重新定义。在后教学法外语教学框架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理论的执行者,而是教学研究者、实践者和理论构建者的统一。教师需要对教学中涉及各种因素进行综合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并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新的经验,并积极学习各种新的理论从而逐步构建一套切合教学实际,并且有自我特色教学理论。二是对学习者的重新定义。后教学法认为理想学习者是自主的。他在教师帮助下实现自我调控,最大化自己的学习潜力;他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并通过讨论协商来解决问题;三是对教师教育者的重新定义。传统教师教育者的角色是把各种教学法灌输给未来的教师,指导教师选择“最佳教学法”并进行模拟训练。在后教学法外语教学框架下,教育者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未来的教师确立外语教学的理念和掌握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

(二)三个基本参数

后教学法为教师具体教学实践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工具。在已知的众多教学法中,选择何种教学法使其在特定的教学环节达到预期的效果始终困扰着广大教师。后教学法提出的以三个基本参数——具体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作为组织外语教学的原则为教师进行取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特定性(particularity)是指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特定的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机构里教一组追求特定目标的特定学生。在特定性指导的外语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反思—行动”的循环,了解和掌握具体教学环境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然后再根据教学实践中的反馈随时调整。实践性(practicality)涉及教师与研究者的关系及教师理论的形成,它拒绝把理论家视为知识生产者、把教师视为知识消费者的两分法,鼓励教师从实践中创造理论,在实践中实施理论。社会可行性(possibility)指外语教学要对现实的社会政治保持敏感,重视对学习者身份形成有重要作用的社会文化现实。它拒绝把语言教学的作用局限于课堂内教授语言,把学习者的语言需求和社会需求割裂开。主张开发利用带入课堂的社会政治意识,满足参与者的语言和社会双重方面的要求。特定性、实践性和社会可行性三个参数三位一体,互相交织、互相协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影响着外语教学实践。

三、后教学法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首先,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不同班级应该准备不同的的教案。应当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专业背景、课堂反应是不同的。在充分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教师在备课时,应当针对不同的班级,在保障教授核心知识的前提下,为其量身打造不同的教案,也就是说相同的知识,在不同的班级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法。其次,课堂实践应当灵活,根据实际适度调整。例如,在讲解生单词的时候,教师通过对学生反应的观察,发现该单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就可以略过或加强学生对该词深度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学实践需要有教案以保证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又不拘泥于教案。教师应当注意多观察学生,根据其掌握状况适时作出一定的调整。再次,在实际教学中,要严格控制教学量,给学生理解和消化的时间。教师有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进度,或者被迫放弃交际法、暗示法等需要一定时间的教学法,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内容乏味,学生没时间消化吸收所授知识,结果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把握每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作为授课重点。同时应当对整套教材有很好的了解。有些知识点在教材中反复出现,这时如果该课的任务量大,就可以进行适当取舍,在以后的课堂上再作讲解,从而保证课堂任务量适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后,课后作业的设计和课堂设计同等重要。在传统教学法下,记单词、预习课文或完成课后练习题似乎成为固定的课后作业模式。这就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被动完成任务的状态,不利于他们自主学习者身份的转变。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鼓励学生接触更多的英文资料,学会自主学习。例如介绍学生看优秀的原声电影,推荐可读性强的优美英文短文,针对课文让学生作简单的相关话题报告,或者令学生准备下一堂课的教案,等等,都可以作为文课后作业的形式。

参考文献

篇13

教学的目的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口语课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所以主要是使用交际教学法。而精读课教学的目的是学生需要理解词汇,句子以及各段落的涵义;分析整篇文章的结构等。

教师所使用的应该是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及精心的课堂设计和教学环节。

二、精读的教学法

对于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需结合多种教学法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法有交际教学法、直接教学法、社团语言学习法、语法翻译法、暗示教学法等。

1.交际教学法。语言学和语言教学是截然不同的,但不可否认语言学对语言教学有很深的影响,同时语言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怎么看待语言。交际学派认为,语 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能力,语言教学的内容不仅要包括语言结构,还要包括表达各种意念和功能的常用结构。所以交际教学法和语言学的理论联系在一起,强调语义和交际的因素而不仅仅是语言的语法特点,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语言涵义和功能的种类而不仅仅是语法和结构的因素来组织具体的语言教学内容。

随着第二语言教学法领域的发展,成熟,语言教学法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由于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认识到了交际能力的重要性,现阶段交际教学法也日趋受到重视。交际教学法实际上一个是知识和技能的复杂系统,它包括语法纠正、接受能力、合适度还有实践操作等方面。著名英语教育专家William Littlewood曾经指出:“one of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s that it pays systematic attention to functional as well as structural aspects of language.”

2.直接教学法。直接教学法就是将语言学习情境转为语言学习应用,并训练学习者放弃母语作为参考的框架。要求教师在外语教学中,使每一个词语同它所代表的事物或意义直接联系,不经过母语翻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尽快丢掉“心译”直接用外语思维。课本是基础,相应地辅以图片和物体展示,强调的是问题、回答, 口头叙事,听写,模仿等课堂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新的语法练习。

作为面对大学生的英语精读课,教师会尽可能地创造英语语言的环境氛围,如教师会尝试用英语解释而不是翻译成中文,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思考和发言。

3.社团语言学习法。社团语言学习法又称咨询法(Counseling Learning),是由古兰创立的。它的特点就是在课堂上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为顾问,辅助者,学生是当事人,也被称之为人性化教学。

教师应该在教学材料的设计上具体表现出这种人性化的想法。这种教学法典型的教学活动就是人际关系间的交流。教师作为顾问给予学生建议,辅助,和支持。通过社团语言学习法,带着问题学习的学生在顾问的指导下解决了问题,而教师对教学材料则会更加熟悉。

4.语法翻译教学法。语法翻译法,其最简单的定义为:用母语教授外语的一种方法。尽管语法翻译教学法现在似乎显得过时,但在某种类型的课上仍然有它的应用价值,譬如英语精读课。课堂上教师会尽可能地如直接教学法所建议的用英语解释一切,但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得教师会用到过时但有效的语法翻译法。例如,当教师想要解释几个语言点时,如果用中文解释会更清楚,而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混淆不清。

5.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建议的是这样的一种语言观,词汇是中心,强调的是词汇翻译而不是语境化。暗示是暗示教学法的重点,它认为想象力和放松、舒服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用这种教学法激发学生,当学生遇到课文不认识的新单词时,教师不会即刻告诉他们意思,而是列举此单词几种用法的例子让学生去猜它的意思,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大学英语精读课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

怎样上好一堂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师所使用的应该是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及精心的课堂设计和教学环节。

1.课堂设计。英语教师准备教授一门课时,他需要了解教授的对象―学生的情况,年龄,学了多久英语,学了多少英语等,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决定课堂的设计。既然我们讨论的是大学英语精读,那么教授对象就是大学生,教师根据大学生的年龄,英语水平,课程大纲要求设计一系列的课堂活动。

大学英语精读课的课堂活动主要用交际教学法。在交际教学法里,学生是焦点,教师会组织一些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会要求学生阐述关于课文标题等方面的见解,教师也会给出几个课前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标题和课文内容的深层意义。通过这类的课堂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交际型的课堂活动,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是被动的,只是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角色,从导师变成了辅助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活动期间,教师实际也参与其中,首先教师要把整个班分成几个小组,组织全班的课堂活动。其次,教师是辅助者,当学生提出问题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教学环节。不管教学目的,设置,教学实施的规模如何,第二语言的教授都要求教师考虑到教学环节是教学策略应用的重要因素。教学环节不仅仅是包含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策略,而且是激发学生有意识或下意识地使用正确的学习策略的过程。

(1)课前准备。课前教师要求学生使用事前准备,选择性注意,事先练习等元认知策略预习课文。预习后学生对课文内容,课文的深层意义有了大概的了解。同时他们也知道上课时应该更专心听课文的哪一部分。

(2)课堂。课堂上,教师会鼓励学生使用认知和情感层面的学习策略。首先,给出几个课前阅读的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问题可以是关于题目的、课文的深层含义、文章暗示的意义、又或者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等。建议学生使用团体合作的学习策略,这也是社团语言学习法的具体体现。其次,课前活动环节结束后,教师提供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如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历史文化地理知识等,然后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补充。接着教师就是详细讲解课文,在讲解这部分并不意味着学生就充当被动的聆听者,教师也可以激发学生成为活跃的自觉学习者。例如,在讲解词汇时,鼓励学生用推理的学习策略,就是给出新单词的几个用法,让学生猜单词的意思。对于课文中出现的较难的句子,教师会要求学生首先尝试用英语意译难点句而不是直接翻译成中文,如必要的话,教师会使用语法翻译教学法来解析疑难。教师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告知学生课文的字面意思,还要进一步要求学生掌握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深层意义包括文化内涵,社会意义等。

(3)课后。教师布置几个课后问题提供给学生课后思考,并提醒学生运用提问的学习策略来提出若干问题而教师则作进一步的解析。

四、结束语

怎样运用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策略实际是没有统一的做法,但在关于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教学策略的理论指导下,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修正,相信大学英语精读课的质量会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Arnold,Jane.情感与语言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陈红,龙如银.浅谈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合作式教学[J].江苏高教.2003(2).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