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都是洗涤义。《广雅˙释诂二下》:“沐、浴、濯,洒也。”“盥、洗”,义也同。《后汉书、崔姻传˙达旨》:“故土或掩目而渊潜,或盥耳而山栖。”注:“盥,洗也。”
[辨析]“沐”指洗头。《说文˙水部》:“沐,濯发也。”古人留长发,很注意洗头。古籍中这一类记载比比皆是。《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及入,求见。公辞焉以沐”。“辞焉以沐”,借口洗头,不见客。《僖公二十八年》:“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庄子˙天下》:“沐甚雨”,《田子方》:“老聃新沐”等等,都为其例。洗头要求明清、洁净,故引申有洁净义。《韩非子˙难三》:“知下明则见精沐。”又为芟除义。《管子》:“沐路旁之树枝,使无尺寸之阴。”头在人体的最上端高中语文教学论文,冲洗时是名副其实的首当其冲。故有“沐雨”、“沐恩”、“沐食”之说。这些“沐”,已抽象化,为蒙受义,褒意。
“浴”,洗身体。《说文˙水部》:“浴,洒身也。”《庄子˙天运》:“夫鹄不日浴而白。”·这是指身子白。《楚辞˙渔父》:“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而后冠,“浴”而后衣,一头一身,分明不同。引申于抽象方面,为修养德性。《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可与“沐”连用,也是蒙受义。《史记˙乐书》:“沐浴膏泽而歌咏勤苦。”
“盥”,洗手。《说文˙皿部》:“盥,澡手也”站。字从臼、从水、从皿。“臼”即“掬”的古字。皿是盛水器,上古一般用yí。(电脑上找不出这个字。意思是: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形状像瓢。写法是:“医”字的外框,内有一个“也”字。)会其意为两手捧着水在器皿中洗涤。汉王充《论衡˙讥日》:“盥去手垢。”段玉裁说:“古人每旦必洗手,而洒面则不必旦旦为之也。”(见《说文˙皿部》“盥”注)可见古人洗手颇勤。引申为名词,盛水器。北周庚信《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承姑奉盥。”其它数词无此用法。
“濯”,是一个通用的词,泛指洗涤。段玉裁《经韵楼集˙诗“执热”解》云:“濯训涤。沐以濯发浴以濯身,洗以濯足皆得云濯。”它既是一个浑泛之称,我们便不能也不必要率意把它指为洗身的哪一种专称;而上述洗身的各种专称,若改为“濯”,则各自的特点便会泯灭。同时,上面所说,不过还是洗人,“濯”也可以用于洗物。《孟子˙离娄上》有儒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里不可用“沐、浴、濯”。
“洗”,本仅指洗足。《说文˙水部》:“洗,洒足也。”《汉书˙英布传》:“至,汉王方踞床洗,而召布入见。”颜师古注:“洗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濯足也。”扩大之,也指洗手。《晋书˙王祥传》:“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实际上,身体各部分都可称洗。如“洗儿”(洗婴儿)、“洗耳”、“洗头”、“洗沐”等,它很早就成会洗涤义的通语了。也可用于洗物。《庄子˙则阳》:“掘之数仞,得石椁焉,洗而视之,有铭焉。”与“濯”比,“洗”的适用范围更大,如“洗心”、“洗城”一类的比喻用法就为“濯”所无。这些都证明了“洗”是这一义的大名、正名。
篇2
中考现代文阅读“词句理解考点”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是颇受出题者青睐的考查方式。
我们在回答此类题目时,要答出下面两个核心层次的意思:
一、还原表意晦涩的词句的本来意思
有些词句由于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而表意晦涩、模糊,这时,我们就要用直白的语言来还原词句的本来意思。例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引擎”这一句因为运用了比喻,所以想表达出的道理并不明确,但只要我们想到了“引擎”这个喻体是指能够为车辆、飞机提供动力的重要机械部件,它能推动车辆、飞机运行,我们就能还原出这个句子的本来意思:科学技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答出词句的言外之意
有些词句如果只读本身,往往读不出什么内涵,但我们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去读,就会发现词句背后隐含着言外之意。我们在理解这种类型的词句时,一定要答出它的言外之意。例如,《父亲的自行车》一文叙述了父亲用他的破旧自行车载着“我”和弟弟上、下学,直到“我”和弟弟读完了小学、中学,随后,文中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我读大学时,母亲还告诉我一件往事:我刚一岁的时候高中语文教学论文,一次急病差点夺去了我的生命。远在千里之外矿区工作的父亲把已经转危为安的我抱在怀里,几滴泪水落到我的脸上,我哇哇地哭了。“那些山路,全是悬崖绝壁,想起来也有些后怕。”许多年后,父亲这样淡淡地提了一句。
出题者要求考生回答出文段最后一句中“淡淡地”一词的内涵。结合语境,我们可以揣摩出它的言外之意:“淡淡地”一词表现了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反映了父亲对孩子深沉而朴素的爱。
我们在推敲词句的言外之意时,要结合句子的表达方式。比如,议论性的句子的言外之意往往是阐明了道理;说明性的句子的言外之意往往是说明了事理或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较为复杂的是叙述性的句子和描写性的句子,或者两者兼有的句子,它们背后有时既表现出了一个人的个性、感情,同时也阐明了道理,甚至是表现了景物或人的状态等等,比如上文中的“淡淡地”一词的理解就涉及到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面对这类较复杂的句子,考生切不可点到即止,应深入思考,全面作答,才能踩准得分点。
另外,词句理解的答题除了要涉及“晦涩语言背后的本来意思”和“言外之意”两个层次的内容外,在答案中还要指明这个词句所使用的手法及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手法”在这里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包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包括说明文中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同时也包括议论文中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议论方式,还包括外貌、动作描写等描写方式,甚至包括长短句结合、正衬、反衬等语文知识点等等,所涵盖的范围很广。作者之所以运用此手法而不用彼手法,往往是因为运用的这种手法在表达意思的时候能起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风筝中的科学》一文在介绍俄罗斯物理学家制作的用来发电的风筝的大小时这样说“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筝伸展后的大小论文下载。打比方说明的手法起到了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效果,风筝的大小借助有着一定表达效果的手法展现在我们读者眼前。文章为了说明牵扯这种风筝的绳索的长度,这样写道:“而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牵扯风筝绳索的长度,列数字说明的手法起到了具体、准确的说明的表达效果。
总之,词句的内涵往往是借助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某种手法来表现的,所以我们在理解词句时一定要涉及词句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综上所述,在作答“词句理解”时,我们的答案应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按答题的先后顺序排列):
1、手法;2、手法的表达效果;3、晦涩语言后的本来意思;4、言外之意。
列成公式:
词句理解的答案=手法+手法的效果+本来意思+言外之意
当然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我们在理解词句时,有时词句没用手法或词句本身表意比较直白,那么我们的答案中就可以不答手法或词句的本来意思。但是,对于以上四个要素,我们答题时,能答出来的都要尽力答出来,否则就会失去得分点。
我们还是以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引擎”一句为例,结合以上公式,得出一个较为全面的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手法),生动形象地(效果)说明科学技术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本来意思),表现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言外之意)。这样的回答不是又准确又简洁吗?
相关链接:
词句理解这一考点的题型在试卷中是以不同的“面孔”出现的,它不可能只是以“请理解下列词句的含义”这种单一的形式出现。下列题型是词句理解考点的常见出题形式:
1、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品味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这句话包含了人物怎样的想法。
3、请谈一谈下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4、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5、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分析下面句子,说说它是怎样表达出某种感情(或传达出某种效果)的。
7、说说下面句子是如何运用想象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外婆做针线活的高超技艺的?
8、请对下面句子从语言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品评。
9、请分析下面句子所使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10、请分析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11、请谈一谈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作用。
……
篇3
2、课堂教学脱离了语文教学“双基”
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们较为看重的是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不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对教材上的文章内容有时是一带而过,对文章中的字词难点都还没有给学生解释清楚,就跨过课了许多所谓的“引申、拓展和发挥”,就好像教学中涉及字词难点等“双基”知识教多了就不是在搞新课程,就不是在搞素质教育,轻了文本的解读,轻了必要的双基,如此的教学,学生就是学个十年八载的语文,语言问题还是个“问题”,“镜中花,水中月”就是语文教学的写照了。现在流行的过分使用多媒体教学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学生听着音乐、看着录象,似乎眼耳鼻舌身都在用功,“有声有色”,热热闹闹,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还是一知半解,还是不能够提高语文水平。
3、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在认识上有偏差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们进行词语的学习、文章的阅读积累、多少次说话的练习方能修成“正果”。特别是近几年来的素质教育下的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致使某些语文教师和学生便错误的认为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没有搞清楚“流”与“源”的关系,更不会理解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是个例子”的内涵。另外由于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等原因,致使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教师交办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上了,最终就会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作业荒废了。
二、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较为熟悉的形式巧妙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序曲”,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和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笔者在上诗歌鉴赏课时,就曾尝试用多媒体演唱《但愿人长久》这些流行歌曲作为鉴赏课的开始,进而引发学生的共鸣和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后,再去讲解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学生学习的效果便很好。
2、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
在课堂教学中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进而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笔者在自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然后在教室的引导下共同解决,这样的教学不但让学生掌握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要领,改变传统的学习状态,而且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提高了高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
3、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好的习惯
一是掌握科学的记忆习惯。在学习中“找出”一条适合自己记忆方法,同时一定把学习任务和时间联系起来记忆。因为语文不是短时间能出成绩的,需经常记忆。二是养成喜爱读书的习惯。要引导学生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名著培养健全的人格;伟人传记,则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名著,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三是培养学生动手写的习惯。现在有很多的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也背诵了不少经典名句,可是到写得时候却“巧妇有米不会炊”了,原因何在?就是写的太少了,玩的时间太长了,懒得动笔了,所以要培养学生动笔写的习惯。四是培养学生善于学习别人的习惯。我们知道新时期的高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并且还都有“不服谁”的认知特点,所以要求学生向别人学习,学生还可能不服气。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和心理疏导,让他们认可“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就是说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自己的教师,每个人都有你学习的地方,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也要有的,现今的竞争,让我们不再有“铁饭碗”了,而从实际来说也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五是培养学生怀疑,好问的习惯。只要有怀疑才可能有进步,我们老师都喜欢“好问”的学生,因为好问代表学生的进步和探究。
篇4
(一)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高中语文的学习离不开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找到学习榜样,通过学习榜样人物的宝贵精神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由于课外阅读覆盖的知识面相当广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能够丰富知识量,还能提高人文素养,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外阅读手段,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适时为学生推荐优秀的、经典的书籍,定期开展课外知识竞赛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如学完《张衡传》后,学生了解到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的地动仪早了1700多年,教师可以顺势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阅读和收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资料,并开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将人文教育作为语文教育的基础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注重知识的灌输,在解决问题方面一味寻求标准答案,禁锢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掌握语文课堂的精髓所在,思维上缺乏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无法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本质出发,形成新的语文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三)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良好教学环境的建立直接关系课程教学质量,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语文课堂作为文学教育的载体,同样肩负建设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人文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创新精神和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及工具性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格。如教学屈原的《离骚》时,教师不仅要进行诗歌字面理解方面的教学,还要将诗歌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屈原把“香草”比做具有高尚人格的人,把“美人”比做楚王,既表现对楚王的悲愤之情,又抒发了对祖国的忠贞之情。教师要在课堂中融入更多人文情怀,用屈原坚韧不屈的人格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还是进行深层思想教育的过程。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关注社会上或生活中的人和事,并进行反思,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进行思考,让学生关注人生,思考人活着的意义。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不仅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可贵,还可以体会到平凡而伟大的母爱的力量,感受到人世间无私的亲情,进而树立爱社会、爱他人、爱自己的人生观。
篇5
2.1课程设置难以统筹新课改在课程设置时,将高中语文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课两个部分,目的是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学习的宽度,为教学提供更多种选择。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教师对选修课把握存在一些困惑,不知应该如何进行相应处置。选修课有五个系列: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新闻与传记、文化论著研读、语言文字应用。如何进行选择,开几个系列比较合适,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此等等,都让教师感到束手无策,有的学校统一要求将选修课都纳入必修课的范畴,这无疑加重了教学负担。如果选择草率处置,其效果当然难以保证。
2.2学习模式适应较难新课改要求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想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这对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当然是有帮助的。但是,在具体实施时,由于教师普遍缺失操作技巧和方法,自主学习变成“自由学习”,合作学习只见形式不见效果,探究更是无形也无实际内容。课堂教学变成“四不像”,教师掌控能力下降,课堂秩序自然是乱象丛生。学生素质能力提高成为美丽的理想。
2.3教学实践争议颇多新课改特别强调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教学实践的确可以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并通过社会实践获得课本、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像参加报告会、研讨会、社会调查、辩论会、出墙报等,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但由于现实条件制约,这些实践活动的可行性真的是微乎其微。学校担心安全问题,当然不支持学生外出活动;家长担心成绩,更是不赞同什么实践;学生要迎接高考,当然也缺少参加实践活动的动力和激情。因此,教学实践难以正常开展,理想还停留在想象里。
2.4评价方式无法推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新课改要求实行学分制、等级制,就是通过积分的形式学习课程内容,达到一定学分就算达标,而等级制是对平时学生具体表现给予等级评分。像考试测验,用等级制进行评价。这样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革除唯分数论成败的弊端,为学生培养良好人格奠定基础。但是,现行分数评价方式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力,特别是高中还面临高考这个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改变评价方式的难度可想而知。家长不答应,社会不认可。新的评价制度面临尴尬,推行难度加大。
3高中语文新课改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应对策略
3.1全面整合优化课程学习资源高中首次实行必修和选修课程设置,目的是增加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为我们教学提供更多教材文本,我们不必在“必修”和“选修”这些字眼上踌躇。因为语文学习是很宽泛的,并不像数学有那么强的系统性,这些课程内容只不过是学习的载体和范本,无论选择哪篇文章,都不存在实质差异。因此,我们不妨对必修和选修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选编成属于自己的教学文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属于选修课程,可以适当选择其中内容作为必修内容来学习。像《长恨歌》、《登岳阳楼》、《西门豹治邺》、《狱中杂记》等,都比较有代表性,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历练机会。
3.2建立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改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引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教师要摒弃“一言堂”传统教学习惯。这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改革内容。在建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接受能力等因素,对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如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讲练结合,增加训练推演内容,让学生获得更多实战演练的机会。这对提升语文素质有重要帮助。
3.3把握教师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不是弱化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通过身份转型,发挥的作用更大了。教师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主宰者”,现在要转变为课堂教学中的服务者。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参与、合作,都对开展课堂教学发挥重要作用。以往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教师处于检察官或者旁观者的位置。如果教师能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学生学习热情必然高涨;如果由学生提出问题让教师来思考回答,恐怕会带来轰动效应。既然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服务者,就应该把课堂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如一些课程内容的选择、训练内容的设置等,不妨多采纳学生意见。
3.4注意教学方法运用的实效性教无定法,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要增加课堂的层次性多元性,这势必对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提出更高要求。针对性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教法,这样才能发挥其主动效应。为了让学生能够有学习的冲动和欲望,我在课堂内采用“情境描述法”、“生活矛盾举例法”、“文本剧情演绎法”、“横向桥接插入法”等,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能够在实情实景氛围中获得更真切体会,透过直观视觉、听觉冲击,产生同感共鸣。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师可以利用“横向桥接插入法”,将林冲作为八十万禁军总教头的相关画面桥接进来,让学生进行对比,看人物服饰、肖像、神态的不同。林冲原来是盔明甲亮、威武雄壮、风流倜傥、锦衣玉食、春风得意,背景是华丽的校场、宫殿;现如今已经是时过境迁,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整天是愁眉不展,冰雪下的草场更是凄凉不堪。这样前后对比,自然能够感知人物命运的变化。通过横向桥接插入比较,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人物命运有清晰把握,也让学生在细节分析解读中获得更多感知手段。
3.5正确处理好对学生行为评价新课改要求用学分制和等级制对学生行为进行量化评价,其实我们应该正确理解这种评价制度,在具体实施中还要考虑一个过渡的问题,学生对新型评价体制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考试时还是要注意分数制和等级制的并行,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还是要注意激励为主。要尽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表现采用委婉的手法,巧妙引导,或者让学生自评互评,也可以采用激将法、对比法、举例法等特别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学习鲁迅作品时,学生大多感觉难度较大,教师需要用合理的评价措施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像《祝福》这篇小说,中心人物是祥林嫂,对这个人物的认知,学生肯定会存在很多分歧。因为在那扭曲的社会背景下,祥林嫂作为一个弱女子,没有与社会抗衡的能力,悲惨命运早已注定。要让学生能够达成思想共识,还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如果教师能够深入到小组讨论之中,将学生看法中的“亮点”都集中到黑板上,并适时给予积极评价,或者是将学生的独特见解也一并列入,即使这些观点存有局限性,教师也要肯定其思考价值,相信学生一定会受到极大鼓舞,参与讨论学习的热情也会大增。
3.6做好教材与生活实践的链接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多采用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实践体验的方式获得真知,但由于条件所限,很多教学实践难以实施。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秦王约会赵王,这本身就是一个计谋,如果赵王不敢赴约,就表明赵国的软弱,秦王便会采取更大胆的行动。这就叫做“投石问路”。赵王准时赴约,而且蔺相如在酒会上请秦王奏缶,对秦王形成步步紧逼之势,突出蔺相如的“智勇”。如此,我们自然会想到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险境:遇到骗子,受到威胁,或者被坏人绑架。在这种危险的情境下,我们不仅需要沉着冷静,还要注意讲究策略,巧妙和对方周旋,赢得时间和时机,就可以顺利脱险。在“智勇”较量中,“智取”往往是最好的选择。
篇6
汪老只是用恬淡自然的文字为我讲述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可是却似有一束阳光穿越过荒芜的心灵,带走了那些没来由的阴霾,又似有一股潺潺的清泉,涤净了我内心的喧嚣世俗。静默中我突然间就豁然开朗了,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不管是平凡的人生还是坎坷的人生,生活的美丽和韵味无处不在,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用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直面生活,哪怕是人生的苦难挫折,也可以找到一种美的感觉。
我喜欢这种风骨浪漫的文字。不轻佻,不卖弄,不世俗,不华丽,不张扬。它们或者清新诗意,如朱自清如沈从文;或者朴实隽永,如季羡林如汪曾祺;或者幽默率性,如梁实秋如董桥;或者从容睿智,如史铁生如贾平凹……它们貌似平静其实却暗藏波涛,对心灵极富冲击力,这是因为,在他们的文字深处,都藏着一份相同的悲天悯人的情怀,都有着对真善美的情有独钟,和一颗葱绿茂盛的未泯童心和永远活泼泼的生活情趣。阅读他们的文字,幸福和温暖总是触手可及。
篇7
语文作为操作性很强的科目之一,必须注重培养学习者的语文学习能力,用实践活动强化语文学习,这在教学方法上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能只是局限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要尽可能地把学生带入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接触到真实的语文材料———生活,多与生活接触,参与实践,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反过来更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一本教材作为唯一学习来源,对现如今的语文教学已经不再适用,在开放性教学中,语文教学必须走出封闭式教学模式,以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展开学习,真正地在开放式学习中提升语文素养,将学到的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很好的联系起来,促使家庭、学校、社会的语文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增添三者之间的语文环境氛围。教师创造情景式教学对现在的教学课堂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语文教学也需要创设情景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语言性的描述,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再创想象,达到的效果一定很好。生活化语文教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时,就为学习语文知识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收获的知识会更加丰富、学习技巧也会显得更加灵活。学生在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一定是建立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的,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会自主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以亲身经历形成成长中的情感价值观,这些都是和生活密不可分的。从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特点来看,我们要尊重将知识带入实际生活这条规律,从规律中寻找生活化气息,使课堂不再枯燥。
三、语文教学生活化实例分析
篇8
阅卷中,改卷人对没有文题的作文是深恶痛绝的。而没有一个新颖,别致的文题,读者对于整篇文章,从心理上说,一开始就有一种慵懒,困倦的情绪。文题拟得好,对一个有一定学养,训练扎实的高中学生来说,文章已成功了大半。比较下面一组同一题材不同文题的拟定,即可看出一些端倪。
题材:热爱家乡
文题:a.我的家乡b.托起黑太阳的地方
同是写我的家乡——一块产煤的地方。两文都写煤矿工人为了家乡,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暗无天日,充满险情的矿井中不辞辛劳,默默奉献的生活实况后,发肺腑之言而成文,抒写了一曲赞美煤矿工人的颂歌。但比较文题,b显然更胜一筹。如何拟题,使之更具丰富的美感效应呢?
⒈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80年代中期,《送你一只金凤凰》问世。作者反映的是随着党的政策好转,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会现实。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题放在一件极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来深化。家景不好的莲姑向狭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车一用,在自行车出小毛病之后,桂嫂扬言要莲姑赔偿损失费;文中有莲姑一句气话“秋收结束,我送你一只金凤凰。”一句平淡的话,被作者别具匠心地用来做题目,却显得极有深意,把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日渐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题深刻反映出来。
⒉依材料来拟定文题
名家作名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文章,有如先天气血不足,后天有失调养的少年,蔫瘪而列丝毫生气。这是指导者的心头大忌。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如余秋雨《腊梅》这篇散文,文中体现了某医院护士小姐们凭着高尚的敬业精神,以极富生活情趣的具体活动——雨中护花,雪夜护花,雪地数花等感人至深的情节,拨开了弥漫在众多身患绝症的病人心灵天空上的厚实阴云,使他们在朵朵含笑绽放的腊梅花下重新激起了对生命的强烈渴求。最后全都病愈出院。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础材料(病人在护士小姐的精心护理下病愈出院)与联想材料(梅花不屈从于恶势力,与风雪相抗争的高洁可喜之性情),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紧扣住材料之间的类比性,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这样拟题,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较大幅度的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本质上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此类文题的设置,因为它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这种模糊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而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其思维过程为: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主题。这一过程与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题后,最先关注的是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而涉及基础材料;读者在对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响文章主题之门。也就是说,读者思维过程要历经一段漫长曲折的路途。从这个意义上说,围绕联想材料拟定文题,可以使主题得到深化,增添作品亮色。
三、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
前文强调了平时收集素材的重要性,并提出成块状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战时军需。但由于近几年高考命题走向有远离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入已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是必然。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充斥进我们熟悉的素材,娴熟运笔,写成文章。如1999年全国考题要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范围,自拟题目,写出文章。
有不少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记叙科学家不辞辛劳,终于完成人类记忆移植的发明过程,最后讴歌了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
篇9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改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标志着语文科课程与教学将实现时代转型。以新课程的相关要求为视点,语文课堂的概念需要重新书写。新课程在课堂的定向上突出了四个方面:课堂不是教师表演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舞台,不是训练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是探究知识的天地,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平台。
以这种课堂定向来审视现有语文课堂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使用,我们就会发现原本以为先进的课件演示只是“换汤不换药”,只不过是改变了传递信息的手段、形式而已:原来用“人语”和“人书”传递信息,后来加入“机语”;原来只传递“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后来传递“文本、图像、声音、影像”等信息。手段和形式虽有进步,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堂仍属于“教师传递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的模式,教师的“导演”角色仍然没有改变,学生仍然根据教师设计好的程序来进行学习,缺乏自主性。2、媒体传递的大多是陈述性的知识,很少涉及程序性知识。多媒体的满堂灌和知识的满堂灌一样,都是让学生“克隆”知识,缺乏探究性。
篇10
2.教师成为局外人,课堂中“沉默寡言”
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虽然运用了自主教学模式,但是在具体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题之后,自己似乎就成为了局外人,没有深入到学生之中了解学习情况,也没有及时掌握学生探究学习的进度。出现了教师闲得慌、学生学得乱的状况,课堂上出现了教师的“沉默”,教学互动性效果大打折扣。
3.追求轰轰烈烈,实际效果“参差不齐”
自主课堂中需要热烈的氛围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但是有的教师一味地追求气氛轰轰烈烈,停留于表面的繁荣。有些问题看似学生讨论得很有氛围,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深入理解,尤其是对重点难点的突破方面成效不高,整体教学效率明显低下。
4.检测固守格式,未能坚持“随机应变”
当堂检测能够及时获得教学的信息,便于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完善教学内容,这样的形式应当说是非常有效的。但是部分教师在运用中较为呆板,一定是印刷出来的作业纸才是正式的当堂检测,常常为了保证留有足够的教学检测时间,而倒逼合作探究环节时间压缩。
二、贯彻课改理念,让自主教学凸显成效
将自主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是正确和高效的选择。但是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科学合理,避免形式僵化以及片面理解的现象,从而真正体现自主教学模式对教学深入开展的促进作用。
1.坚持大局掌控,收放均在控制之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满教学智慧,尤其是要能够灵活掌握教学的进度、节奏,巧妙地处理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将教学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这一点对于自主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放”有度、“收”有力。应当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的内容与环节,绝不迟疑,立即放手,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应当由教师进行点拨引导的“收”的环节,也要“收”得到位。通过有放有收的互动来实现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2.坚持引领启发,以互动促教学深入
对于自主课堂教学而言,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不可忽视,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虽然可以达成一定的目标,但是许多方面的重点难点是需要教师提供帮助的,尤其是在思维方式方面的点拨,可以让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更为开阔,思考更为高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双轮驱动”,一手抓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一手抓学生学习难点的点拨,以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为主,辅之以教师的点拨引导。这样既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范围内解决难度中等以下的问题,也能在教师的点拨下解决难点问题,对整个教学目标任务的达成具有强力的推动作用。
3.坚持实效原则,摒弃华而不实程序
语文教学是一项务实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那种只追求表面形式的教学改革是伪命题,只有踏踏实实抓好教学的重点环节,才能够实现教学成效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对自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要点都应进行深入的研究,凡是能够省略的无效环节一概略去,始终紧扣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点,始终体现学生思维的启迪,始终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例如在探究题的设计中删除没有深入思考价值的内容,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明确牵头学生,保证学生的研究活动井然有序,避免叽叽喳喳“一窝蜂”的现象。
篇11
我们都知道,高中语文教材当中的文章篇幅很长,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根据课文顺序采取段落讲解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因此,对于篇幅比较长的文章,教师应该适当从文章写作顺序跳出来,找出文章的某个关键点,进行深入的探究,制定教学主线,从而对多个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比如,教师在讲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时,因为该文章是阅读课文,若教师一段一段进行品读,不仅缺乏阅读课的精髓,同时可造成课堂节奏非常刻板与拘谨。对此,可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提炼出文章中的“拦路虎”以及“下马威”这两个字为关键词,直接开展重点教学,制定教学主线,指导学生对铁路修建存在的难点进行品读。具体步骤为:首先,教师让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理解两个关键词的意思。第二,分析文章比较难理解之处,两个关键词有什么含义,主要代表什么?最后,取两个关键词当中的一个,写一段与课文相关的文字。通过依关键内容,对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可以省略教学时间,还能够保证教学质量。
篇12
等级式、扁平式教学管理结构,是长期以来高中教学管理的主要形式。学生处于教学管理金字塔的最底层,其兴趣和要求常常不受重视。教学的高级管理者与基础管理者、教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僵硬的状态。管理部门与教师之间也习惯了各自为政、不过多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教育界一致认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思维完善,也是优化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鉴于此,高中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正视学生个体差异,以平等、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其次,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尊重学生情感和心里需求,尊重学生人格,不以权压人、以威欺人,允许学生犯错,不歧视每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具体到教学管理中,教师不但要能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其帮助还要有度,如学生能自己完成的任务或学生通过努力去完成且对学生有所帮助的任务,教师就不要插手;学生力所不及或根本就没有想到、无从下手的地方,教师要适时引导,确保学生能在教师帮助下提高自我认知和监控能力。
篇13
听说读写,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综合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日常的朗读课文以及写作,都不是听说训练,而是读写训练。教师对于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视度大,使听说训练的开展广泛度不足。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自尊心的影响下,他们不乐于开口,影响了其实际交际水平的提高。要加强听说教学,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听说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到听说学习活动中,也可以利用听说教学活动产生的效果去吸引学生主动进行听说训练。像在新学期的第一次课,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三分钟,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一些乐于交际与表现的学生会踊跃地进行自我介绍,那些害羞的学生会因为课堂氛围的活跃乐于参与到交际中,实现从无话可说到愿意说话的过渡。其次,教师要利用有效的听说活动来保持学生的说话兴趣。要使听说教学可以一直进行下去,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大教学的难度与深度,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让学生爱上表达,保持学生说话的兴趣。当经历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后,如果教师一直让学生说三两句话,学生的表达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去开展讨论,与自己的学习伙伴交流,促进听说训练效果的明显。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就自己心目中荷塘月色的画面进行描述,与附近的伙伴进行交流,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听说练习中。另外,教师要因材施教,在听说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听说学习需求。一些学生喜欢演讲类的活动,教师要适当组织课堂演讲,满足学生表现自我的需求。一些学生则喜欢辩论,其听说技巧较多,教师就要针对课堂内容为学生安排辩论的命题,促进学生爱上听说学习,乐于跟着教师的引导去进行听说训练。
(二)利用口头式作文活动,加强听说教学
口头作文活动,是进行听说训练的良好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与语文思维的形成。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系,教师将听说教学与听说训练进行结合,会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快速提高。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事物组织学生进行口头描述,也可利用某一事件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成为小小评论家,利于学生出口成章,在听说能力提高的同时,收获更多。在口头式作文活动中,教师要坚持从简单与略难的顺序,引导学生从作文的主题讨论、构思表达以及片段展示做起,给学生创造听说的机会。比如在讲解有关于苏州园林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针对“苏州园林”这一主题,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建筑物,自己理想中的建筑物。再提出“我最爱的建筑物”这样的写作主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之后让学生到讲台前去分享自己写作思路,学生一起说一说,听一听,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思维,更让听说活动开展地更加自然且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