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交通工程职称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一般而言,交通工程自然具备垄断特性以及公共属性,这是它最基本的特征。它的天然垄断性主要表现为:对于相关的交通工程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它的公共属性则表现为:潜在的使用者为本地的所有居民,特别指出的一点是,使用者的个体并不是固定的。
(3)就本质上而言,交通工程是作为一种产品。它的卖方是由五大责任主体组成的,这是由我国的法律所决定的。这五大责任主体分别为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他们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对交通工程的质量负责。而买方,则是当地使用交通工程产品的人民群众。现在,支付交通工程产品存在以下方式:第一,是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审定的收费年限许可;第二,则是收取车辆的费用,再进行转移;第三,全部或部分财政性资金等,它们的价格都是一定的。因为买方的个体没有固定下来,所以买方实际上没有产品的议价能力以及交通工程质量的产品验收所需的专业判断能力。另外,对交通工程产品的天然垄断性和公共属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发挥了双重作用。其既是“买方代表”,又扮演着“裁判员”的角色。
二、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的关键问题
1、由于质量好导致利润低,现有激励机制负面影响过大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已经把交通工程生产方的利润定义为产品的价格与生总成本之间的差值。从整体进行分析,可以明显地得出一个结论:一旦工程质量得到提高,生产总成本必然会增加,尤其是管理、研发、机械设备方面;一旦交通工程的产品价格被固定下来,那么利润将会降低。在这种状况下,利润与工程质量之间将会存在某种关系,即单调减函数关系。为争取更多的利润,参加交通工程建设的单位将会达成共识,为追求最大利益进行结盟。在保证交通工程能够满足竣(交)工验收要求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使得工程质量下降。如此一来,在交通工程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将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比如许多工程乱象、工程安全隐患的产生,一般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为面对日常的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参与建设的施工单位将会组成卖方体系,相互分享资料进行造假。在已经被处理的案例中,使用真公章对数据做假、故意隐瞒工程质量问题等已经成为质量监督检查付桂喜南宁市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广西南宁530022工作中的常见现象。
(2)在具体的质量监督过程中,建设单位对于从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审查大多是注重形式,事实上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从业单位以及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没有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工作的,同时其招投标文件资质未能达到相关标准。一旦他们进入交通建设工程领域工作,交通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便出现了一系列的麻烦,像层层分包、违法转包、挂靠或借用其他单位资质等都是违法乱纪的混乱现象。更为严重的情况下,在一些地区市场格局已经演变为劣的施工单位驱逐好的施工单位,这对于交通工程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比较大的。
(3)为尽可能地降低投资成本,施工单位往往会偷工减料,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在其采用的原材料中,绝大部分是以次充好,这种现象屡屡产生,危害着交通工程的质量。
(4)在进行交通工程质量监督时,监理单位采取漠视的态度来对待一些不利行为。一些监理单位即使作出整改指令,但是并未真正去执行。遇到施工单位拒绝整改的状况,监理单位也没有及时上报上级部门,任由情况恶化。“监理不作为”已经成为交通工程质量监督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监理单位也面对着社会的质疑。
2、对于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相关法规中的罚则金额过大从某种意义上分析,法律或法规中过和罚是对应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法律不适合将将骂人者判处极刑,因为这会因为不能实施影响到法律的权威,或者是引起民愤。如今,在交通建设工程的相关条例中,对于一些质量较差的工程的处理,罚金过大。这些惩罚对于一些大工程是比较合理的,能够起到一个警示作用。然而,对于由地市级监督机构在监的概算额较小的农村公路改造项目而言,处以如此重的罚金是不合理的。实际过程中,在一些机构中,对于农村公路交通工程中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置,使得质量监督工作和相关法规的权威性受到了挑战。
三、对策与建议
(1)仅仅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为加大日程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力度,提高工作的实效性,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面对的最为紧迫的一个问题是,解决市级交通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质量监督工程师行政执法证问题。
(2)因为地域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地级市的交通主管部门必须总结自身的发展状况,参考有关的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法规,使得实际过程中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的制定更为科学。
篇2
2.原则二:目标化管理与节约的原则
目标管理是实现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终有通过目标管理,才能使整个工程建设具有向心力与凝聚力,通过对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等的合理调配,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而在具体的节约原则上,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是要强化科学管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视科学管理对于施工效率与方案优化的重要作用;其次是对于既定的财务制度要严格遵守,包括开支费用的标准、开支成本的范围以及其他相关财务制度等,而在具体的费用支出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严格的监督,并进行一定的强有力的限制;最后是制定出防止成本失控风险的应对措施,从而能够随时掌控建设成本,防止浪费。
二、当前交通公路运输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控制的制度与体系建设不健全、不完善成本控制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首先需要基于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与丰富高效的控制方式,从而能够为项目建设过程中成本控制工作的展开提供科学基础与依据。但是当前,我国应用于公路建设工程的成本控制制度并不完善,首要因素在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这就使得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出现问题,无法可依,对于违法行为也起不到一定的震慑与制裁作用。除此之外,相关管理指导措施的缺失,也使得整个公路工程建设的效率与质量深受影响。而在措施实施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施工秩序维护,导致工人工作热情较低,建设项目效率低下,进度拖延。而建设过程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也阻碍了成本控制的实施与完成。
2.成本控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作为工程建设项目,员工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也是最灵活的影响因素,所以要求相关施工人员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从事成本控制工作的人员要具备专业的成本控制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才能够保障整个控制措施的有效实施。当前,我国公路建设项目中从事成本控制的工作人员,一方面是整体数量较少,另一方面是专业素养有待提升。主要原因在于国内公路建设项目中的成本控制应用时间有限,也是近些年来才得到施工单位的重视,所以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必然。一名合格的成本控制工作人员除需要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与实战经验,还要有良好的责任意识。
3.成本控制过程中“重成本,轻质量”
在实际的公路项目实施过程中,常会出现因过度重视成本控制,单纯地为了建设资金的减少而忽视工程质量的问题,即“重成本,轻质量”,而这种现象与我们所提倡的陈本控制的核心理念是有明显的背离的。因为在实际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与问题要复杂得多。成本控制的主体是财力、人力以及物力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追求低成本就可以偷工减料、做残次工程。所以公路建设项目的人员一定要对成本控制有一个全面的科学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够达到成本控制的真正内核,不会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以及工程施工进度的延误。
三、推进交通公路运输工程成本控制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起完善的公路建设成本控制的体系与制度
在开展成本控制工作之前,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健全的控制体系与制度,对于控制的具体内容与方面进行明确的规范,从而能够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同时要注重员工之间的相互协调,并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为项目的建设打造强有力的制度基础与人员基础。
2.注重对成本控制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的培养
只有基于成本控制工作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才能促进整个工程的建设。施工单位一方面可以提高成本控制人员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内部培训建设,定期组织关于内部控制与管理的培训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而培训的内容除了基本的成本控制知识之外,还需要强化措施与方法的落实,真正在施工过程中实现成本降低与质量提升。3.强化对项目的质量监管工作建设施工单位要树立起重成本也重质量的理念,协调好成本控制与质量监管,实现工作之间的互通。质量监管需要项目管理者能够提供强有力的监督工作,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时刻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
篇3
交通工程项目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带来了飞速发展,它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交通工程建设不仅周期比较长,而且投入非常大,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相关企业和部门都积极致力于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研究,以期能有效节约资金、降低建设成本,从而促进交通工程项目建设的快速发展。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我们总结出我国交通工程项目施工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如下:
1.单位造价居高不下
就目前国内外的建材市场价格标准来看,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所需要的材料价格一直是持续增长;而通常状况下,我国的建材和劳动力价格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按道理来讲建设工程的整体造价也应该低于发达国家,但是目前的市场建材标价,我国的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所需的人力以及材料资源的造价都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2.长期忽视造价控制
在进行建筑施工时,工作人员更加注重的是工程价款的合理结算、施工图的审核预算等比较细致的内容,但其结果往往是收效甚微。而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所进行的造价控制往往是贯穿于施工过程始终的。所以说,我国的交通工程建设要想取得高速高质量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和研究。
3.造价控制意识低
我国的交通工程项目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来自于国家政府的投资,所以在进行项目建设时,相关企业和建设单位通常会更加侧重于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施工进度的完整性以及工程质量的安全性等等,侧重于控制工程造价的人员和企业单位是少之又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法兼顾的局面。
4.缺乏合理的造价控制措施
在交通工程项目建设中,一直以来相关工作人员对于造价问题都极不重视,再加上受长期从业习惯的影响对交通工程项目建设的造价控制的方式会出现较大欠缺,不能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造价控制标准和措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造价控制一直以来都停留在随机和无序的状态之下。
三、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交通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管理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工程内容繁多,对建设管理中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以及工程决算阶段的控制等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通过资源的合理利用,创造出有各自特色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进行工程造价的合理控制,才能真正做到小投入、大收益。
1.加强施工合同管理
交通工程项目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的投资决策、前期设计、建设项目的发包以及项目的实施与决算等诸多阶段。交通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主要是指对项目投标、合同的签订以及合同的履行再到合同的终止等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在交通工程合同中工程造价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而有效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水平最为重要和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加强施工合同管理。其主要方法就是要加强对合同备案的审查力度,看其内容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的相关规定,并看其是否和招投标过程中的承诺与要约一致。并且在实施合同的过程中要积极建立合同履约检查制度,努力提高合同的履约率,对发现的问题要进行及时纠正,并积极巩固招标和投标的成效,从而达到控制施工造价的目的。
2.加强设计变更管理
所谓设计变更是指设计单位改变和修改原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中所表达的设计标准状态。必须进行的设计变更应尽量提前,并严格按照相关条文的规定执行,同时要注意控制程序的合法性以及增资增量的合理性,对于重大设计的变更要进行及时的研究和方案论证,并按照正常手续和规定的程序进行报批。待变更文件签发后,才能对工程量和投资额进行合理的调整,进而使变更生效。变更发生得越早,其损失就越小;因此要积极加强对设计变更的管理,严格控制好设计变更,尽力将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防止因设计变更而使建设的规模变大,进而确保有效控制工程造价。
3.实行动态管理
对工程造价实行动态管理,就是要以市场为中心来对交通工程施工造价进行动态控制和管理。交通工程建设具有多阶段性,这也就决定了其工程造价具有多次性,与建筑基本建设过程相对应的各阶段的造价也动态地反映了项目的总造价,这也就决定了工程造价控制的动态性。尤其是在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由于外界客观条件的影响,通常会遇到一些突发性的事件,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设计和造价发生变更。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就需要造价工程师及时的分析和研究造价计划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进而顺利实现预定目标。
4.加强计量审查
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业主部门要及时检查工程实施阶段的支付情况。工程造价控制在建筑工程中起着主要的管理职责,要对施工以及监理的计量支付状况进行控制和管理。只有将工程指挥部对工程计量支付的管理检查工作做好,才能在工程建设中及时发现高估多算的行为,将工程造价过高的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以便于控制后期的工程决算。
5.加强工程决算
对工程竣工验收的工程决算审查也是造价管理部门控制施工造价的的重要职责之一。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能力大小直接决定了工程造价的水平。目前对工程竣工后的审计工作,通常是以财务审计为主,但是往往会由于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准不够,对于一些涉及交通工程专业技术上的资金问题不能较好地了解,所以业主要成立专业的审查机构,并配备专业的人员和设备,做好工程决算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实时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工程造价方面的法律规定,并积极了解价格动态,收集价格信息。同时,还要加强和规范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对建设的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尽最大可能地提高投资的收益,进而发挥造价人员的真正作用,达到控制工程决算的目的。
篇4
1.2经济指标每个城市都会拿出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投到交通建设及管理维护方面,交通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城市交通结构。例如:如果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在建设初期需要大笔的建设投资,而且建成后还需要大笔的维护费用,这都需要政府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通投资;如果城市大力发展小汽车,这就需要大量修建和扩建道路,需要投入大笔的建设费用,对于城市经济压力较大;如果发展常规公交,抑制小汽车发展,可以降低财政投入。由此可见,交通结构与交通投入密切相关,而且每一种交通方式投入的多少,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方式的运行效率。在达到同等交通状态下,交通方面投入的多少能够说明城市交通网络效率的高低,投入越少,说明投入资金利用的效率越高。由此认为,城市交通在满足人们出行需要的前提下,要尽量节省经济投入。如道路网采用道路单公里造价与道路网络长度相乘。
1.3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当前,城市机动化的快速增长,使交通拥堵和机动车尾气、噪声等对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日趋严重,控制交通污染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城市的交通结构及交通规模决定了交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因此交通对环境的影响可以作为评价城市交通系统效益的重要指标。交通系统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计算“空气污染物排放量EPp”来确定,这一指标根据不同交通工具的保有量、使用里程、污染物排放的量级等进行综合确定。
1.4交通能耗城市交通体系的正常运转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而目前广泛使用的石油提取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我国的能源储备量相对目前国内的需求十分不足,因此在保证交通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等于提高网络效益。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同等条件下,低能耗的网络效益好于高能耗的网络。因此,降低能耗是提高交通网络效益的一种方法。
1.5交通用地规模交通用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需要充分利用,以提高交通网络的效益,避免交通土地的浪费[8]。笔者提出“人均交通用地”这一指标来评价不同交通规划方案的优劣。城市交通用地的多少由城市交通结构和交通规模决定,不同的客运系统结构的交通用地消耗不同,人均交通用地可以通过不同交通方式的道路占用面积、停车面积、公交场站面积等进行计算。在对不同方案进行效益评价时,可以根据上述各公式的计算值进行打分(0~5分),成本越高,对应的打分值也越高,将打分值(即成本系数Ci)作为综合效益评价的输入参数;Fi取不同方案中Ci的最低值;价值取向系数λi的取值可以根据城市发展定位灵活取值。这样就可以得到各方案下的交通网络系统的总价值(总体效益值)。总体效益值的大小,反映了交通规划比选方案的优劣,从而为客观评价城市交通网络系统的总体效益和交通规划方案的比选提供科学的依据。
2案例分析
针对济南设定3种不同交通发展模式。方案1:小汽车相对充分发展,公交发展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方案2:公交发展处于主导地位。方案3:多方式协调发展———适度满足机动化;中心城市公交发展占主导地位,主要片区间建立小汽车与快速公交友好竞争、协调运行的复合型交通走廊。3个方案对应交通结构见表2。分别计算3种交通发展战略下的出行时间、经济投入、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和交通用地情况见表3。应用评价模型对3种方案进行评价。这里选取方案1各指标的取值作为F值,由于这里的F代表所实现的交通功能,本实例是在总出行量不变的前提下进行计算的,所以可以认为所实现的交通功能相同,也就是F取值一致。计算出3个方案的V值,见表4。评价结果分析:在实现相同交通功能的前提下,投入成本越低说明系统更优。对于评价结果来说,就是V值越大,系统越优。方案1的V值最小,是最差的方案;方案2和方案3评价结果非常接近。评价结果说明:方案1以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消耗资源多,危害环境,占用城市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都是最高的,不符合济南可持续发展要求;方案2以公交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符合济南可持续发展要求,也是本文网络效益评价模型所推荐的交通发展模式。
篇5
2.1施工准备
道路交通工程标志标线的设计与设置直接关系到交通安全,因此要针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各类因素进行考量,确保设计与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道路交通中驾驶员占据主导作用,行人数量占优,一旦出现事故,二者都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标志规划时要对工程路段行车流量、行人流量进行充分考虑,对流量的时段变化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从而确定标志设计准备工作。以车辆为例,汽车作为道路交通中主要运动对象,本身长宽高、运动特性、道路周边交叉口、用途等都可作为设施设计与设置、行车安全指标制定的重要标准,道路的宽度、弯度、坡度对于道路后续通行能力、安全性、流通性、管理工作等提供相关指导参数,另外要注意道路交通可能带来的污染,做好对噪声污染、废气污染、振动污染的考虑与预防,确保交通工程标志标线的设计达到最佳。
2.2标志施工技术
道路交通标志是利用文字、图形、符号等向行人与司机传递道路安全信息与车辆信息,是交通部门实施道路流量管理与安全管理的重要途径,标志包含警告标志、路标指示、施工警示、禁令、施工安全标志等,主要是在道路交通保持运转的情况下高速行车的司机或者行人可直观且快速的接收道路交通讯息,从而及时调整交通计划。比如道路中车辆能够安全、有序的快速完成行驶方向的更换与转移,实现变道,这是因为各种有关距离、方向、地点的提示给与了他们正确指导,但是若出现标志被阻挡、标志损坏、标志丢失等情况,无疑会严重影响行车质量与安全。交通标志施工中要注意积极与市政市容部门沟通配合,协商做好道路交通标志、周边广告牌的设定,尽量避免在标志50m范围内出现同色标志标牌,尤其是蓝色、绿色等与标志颜色容易混淆的广告牌;交通管理机构在标志设立过程中要积极与市政规划管理部门进行沟通,结合当前与后期市政道路规划情况尽可能做到合理、科学、有序的设定交通标志;对于交通标志周围容易出现树木阻挡的情况要与市政绿化部门积极沟通,定期及时修剪树木以避免阻挡道路标志。交通标志施工中要尽量考虑到工程路段全线总体情况进行标志布局,确保标志的设置具有统一性、合理性与连续性,可为司机与行人提供完整且准确的道路信息,便于其迅速掌握周边道路情况,快速达到指定位置。对于同路段道路交通标志过多或者相同地点信息过多等情况,要标志设置可将其设置在同一根柱子上,并在避免周边建筑、树木、广告牌遮挡的情况下按照由上到下、先左后右的原则进行设置,另外设置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占用建筑界限,确保路面净高、余宽满足要求。比如城市内环道路入口预告标志的设计要尽量在靠近入口位置下游第一出口及1/2位置上设置标志名称,以确保出口匝道落地后行人及司机可迅速看到交叉路口指示标志,确保交通安全,方便交通管理。
2.3标线施工技术
道路交通中的标线是由各种线条、路面标记、突起路标、文字等构成完整的交通安全设施,引导行人、司机向着正确方向行驶,并起到疏导交通流量、方便交通安全管理的作用。在等级较高的路面中标线的设置要使用白色热熔涂料,在涂料中加入玻璃珠进行施划可提升标线反光性能,以便司机在快速行车中可清晰看到各种标线,尤其是在各种交叉口与中分带开口路段,要设置人行道横线,尤其是交通事故高发区域要适当设置减速带,提醒司机及时减慢速度,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夜间要做好轮廓标线的设置,以便及时反射汽车灯光,指导司机夜间行车安全。国际规定轮廓标是50m,就我国实际道路交通状况而言,该间距偏大,指示效果差,因此国内轮廓标的设置多坚持主线20-28m、主线匝道4-8m的数据,以便轮廓标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作用的价值。
篇6
1.1引导车辆行驶
交通信号与标志以及实现诱导标志等交通设施能够很好的指导车辆的行驶位置,为车辆在诛仙与匝道以及交叉口如何行驶提供有效的指引。只有不断的向使用者提供道路的相关信息,车辆才能咋道路上安全与正确的行驶。
1.2提高行车速度
要想在高速公路上发挥车辆的性能,快速且安全行驶,需要完善交通管理,让道路指示标志提供道路信息。确保公路有良好的几何线性,合理设置点、线、面控制中心。通过对国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交通设施如果管理到位,道路使用者的车辆在高速公路行驶时,速度提高30%是完全可能的,同时也将节约20%~25%的行车时间。
1.3保障行车安全
高速公路上的行车速度是非常快,只是一味的重视道路本身的形状与线路的完整度是远远不够的,就必须要建立健全且完善的安全设施。只有建立健全的交通控制系统与完善的交通设施以及较好的交通环境,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来保护行车与行人的安全。
2、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特点及发展历程
2.1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特点
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是公路交通工程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使车辆充分发挥自身性能,并将效益最大化。从这方面来说,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也是公路智能化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路面标示、公路护栏、交通标志等构成了公路交通工程的安全设施,整个交通工程质量取决于交通安全设施的完善与否。为了提前给驾驶员提供公路的路况信息,人们建立了交通安全设施,以此来提升车辆行驶的舒适性,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交通工程管理制度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因素在于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是否得到科学合理地建设。
2.2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发展历程
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是国家重点研究的科技项目之一,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开始了系统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开发,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建设日渐完善。机电交通设施和安全交通设施迅速发展,同时,快速提升设施设计和施工技术是当前大多数公路安全设施的发展方向。例如,加强车辆检测与修理等。此外,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覆盖面广,涉及到电子工程、道路工程以及光学、电学等知识。这就意味着从业人员不仅仅要熟练掌握各学科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为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的发展奠定基础。
3、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建设的内容
3.1护栏
根据护栏在公路中摆放的位置,可以将其分为路侧护栏和中央分隔带护栏,其主要作用是防止车辆失控,避免碰撞道路两侧构造物。根据护栏的结构分类,可以分為混凝土护栏、波形梁护栏和缆索护栏。波形梁护栏主要用于路侧护栏和中央分隔带护栏,其防撞性能良好,养护成本较低,并且比较美观,可以用作道路装饰。
3.2交通标线
施工单位在建设交通标线时,为保持其流畅度,应该尽可能地让标志线贴合道路线性。同时还要使用较为鲜明的颜色,保持其醒目度,以此来保证标志线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引导车辆行驶。
3.3路侧发光标志
在雨雪、清晨以及黄昏等光线昏暗不足的条件下,可视度较低,利用荧光材料和反光膜结合的发光标志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交通工程中也广泛应用发光标志,车辆及行人很容易看到发光标志,能够对接下来道路的方向准确地进行辨认,有利于提高行车的安全性。
4、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建设的质量控制对策
4.1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原材料质量好坏对安全设施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与监督,提高安全设施的有效性。要对材料供应商的生产资质及原材料检测报告等进行检查与监督,防止生产厂家提供的原材料质量不合格,避免安全设施不达标的情况发生。还要对生产材料进行抽样检测,随机不定期检测,保证原材料达到工程施工的技术标准。
4.2对专业人员加强管理
需要提升公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在个人资质和技术水平方面。对施工专业人员进行考核,并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只有当施工人员对建设目标和质量要求有足够的了解,对施工进行严格操作,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4.3建立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
篇7
(1)居中打印“摘要”二字(三号黑体),字间空一字符。
(2)“摘要”二字下空一行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
(3)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个字(小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小四号宋体),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好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2.英文摘要
(1)居中打印“ABSTRACT”,再下空两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
(2)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空字符;
(3)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KEYWORDS”,其后为关键词用小写字母,每一关键词之间用逗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不打标点符号。
3.目录
目录二字为小二号黑体,居中打印;下空一行为章、节、小节及开始页码(小四号宋体)。章、节、小节分别以第1章、1.1、1.1.1等数字一次标出。
4.前言
“前言”二字为三号黑体,居中打印;二字之间控一字符。
5.正文:
1XXX--章级层次
三号黑体居中排,段前段后各0.5行;
1.1XXX--节级层次
四号黑体左起排,段前段后各0.5行;
1.1.1XXX--小节级层次
四号楷体左起排,段前0.5行;
1.1.1.1或1.XXX--条款层次
小四号宋体左起;
(1)XXX(小四号宋体,接排)
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正文用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22磅,标准字距。
6.图
图题采用中文,中文字体为5号宋体。引用图应在图题右上方角标出文献来源。图号以章为单位顺序编号。标号在图下方。
7.表格
表格按章顺序编号,表格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标号在表上方。
8.公式
公式书写应在文中另起一行,居中排列。公式序号按章顺序排列。标号在公式同行右对齐。
9.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按论文中参考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参考文献中每条项目应齐全。
环境工程职称论文范例欣赏:环境工程与环境保护
摘要:环境工程是一项重要工程,关乎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也给与了高度重视,各国都在积极探索环境保护与治理经验。环境保护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发展工程,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普遍关注、共同努力才能够收到成效,本文简要分析了环境工程的内容和管理手段,同时针对环境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环境保护措施。
关键词:环境工程;环境保护;措施
前言:环境工程是一门提出控制、治理工程措施的使用科学,它所跨的专业内容包括化学工程、土木工程、机电工程等,它不仅研究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的措施,而且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改革生产工艺、发展少害或者无害的闭路生产系统以及按区域环境进行运筹学管理,以获得较大的环境效果和经济效益,这些都成为环境工程的重要发展方向。
一、环境工程的内容
(1)水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从技术和工程上解决预防和控制水污染的问题,提供保护水环境质量、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方法以及满足不同用途和要求的用水的工艺技术和工程措施。对废水的处理,一般是根据当地纳污水体的功能与当地污染物总量控制下允许的排放量及浓度来确定处理程度,
(2)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主要研究大气污染物的起因,并提供预防、控制和改善大气质量的工程技术措施。大气污染问题主要为人类活动所造成,主要的大气污染源有三种,即生活污染源、工业及农业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对大气污染的防治,在宏观上应采取综合防治的策略,对主要污染物可采取颗粒污染物净化技术或者气态污染物净化技术。
(3)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的主要任务是从工程的角度,解决城市垃圾、工业废渣、有毒有害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回收利用的问题。由于固体废物来源面广、量大。若管理不当,必将对水体、大气和土壤带来严重污染。其中的有毒有害废物和病原体,还会通过生物和环境介质的传播,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对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4)噪声及放射性污染控制工程。自然环境中除了大气、水、植被等环境要素以外,在我们的生存空间里还充满着各种声波、电磁波、光辐射等。随着核能技术及放射性元素的广泛应用,天然石材制品进入室内装饰领域,放射性污染也在走进我们。电磁、放射性、噪声、热、光污染的防治已经成为众所瞩目的环境保护课题。
(5)污染的综合防治技术。环境工程具有庞大而复杂的技术体系。所研究和要解决的问题,不仅限于防治环境污染的技术措施,还包括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探讨和开发废物的资源化技术,改革生产工艺,以及按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合理地布局与管理,以求得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我们应该从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全方位来考虑,以获得最佳的治理效果。
二、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
(1)水环境保护。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污水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为重点,大力推进工业行业水污染减排和禽畜养殖污染减排。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将污染源普查范围内的重点建制镇纳入污水处理范畴,推进小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全面实施雨污水分流工程,大力推行雨污分流式管道收集系统,新建渗透型雨水收集系统,提高城镇污水管网覆盖率以及城镇污水收集率。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综合整治沿海排污口,实现排海污染物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的双重控制制度。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强化水源地的管理能力。
(2)大气污染保护。空气污染源大致来自于以下方面:工厂排放的大量粉尘和CO2、SO2等废气;汽车尾气;加油站、汽油泄露后蒸发形成的碳氢化合物是很强的致癌物质;家庭中能源的消耗;各种喷雾剂,如各种空气清新剂、杀虫剂,这些化学制品增加了空气中原来没有的成分,造成污染。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①工业合理布局:这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另外,还应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厂放在一起,通过对废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排放量。
②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污染,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有害废气。
③绿化造林:茂密的林丛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有的有绒毛,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飘尘。蒙尘的叶子经雨水冲洗后,能继续吸附飘尘。如此往复拦阻和吸附尘埃,能使空气得到净化。
(3)固体废物综合整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正处于稳步推进阶段,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填埋场污染、加强填埋气体回收利用。垃圾焚烧处理主要适合于可燃垃圾,对于土地资源非常宝贵的东部沿海城市,焚烧处理会逐步发展成为这一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手段。
(4)噪音控制。噪音控制在技术上虽然现在已经成熟,但由于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规模很大,要采取噪音控制的企业和场所为数甚多,因此在防止噪音问题上,必须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在控制室外、设计室、车间或职工长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强度要低,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减振、消声等技术进行治理,减少噪声污染。在库房或少有人去车间或空旷地方,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放松要求,即建设该处的城市绿化水平,减少城市噪声。
篇8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精品课程研究的深度与维度,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照。
(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对已形成的事实的考察和研究。笔者将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和研究计划,多方位、多角度搜集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以揭示我校精品课程的现状,探寻精品课程健康发展的道路。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二、研究结果
(一)精品课程类别分布
教育部精品课程项目启动十多年,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成果斐然。截至2013年9月,我校共建设评审出102门精品课程,其中4门国家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国家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3.92%;14门天津市精品课程(简称市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13.72%;66门校级精品课程(简称校级精品课),所占比例为64.71%;18门校级精品建设课程(简称校级建设课),所占比例为17.65%。具体情况如下页图1所示。内容涉及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学科领域。精品课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精品课程年度分布
自2003年始,我校紧跟国家教育政策的发展,非常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如表1所示,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步伐呈逐年平稳增加的态势。2003—2010年,我校市级精品课与校级精品课两类课程平行有序发展并不断增加,为我校2012年实现建成4门国家级建设课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2009年和2010年,我校还积极探索双语精品课的建设思路,共建设评审出6门双语校级精品课,扩大了精品课程的种类范畴。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我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精品课程院部分布
我校机械学院、自动化学院和汽车学院三个学院既拥有国家级建设课和市级精品课,又拥有校级精品课和校级建设课,说明这些学院无论从层级上还是从数量上来讲,都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职教学院的国家级建设课“职业教育学”在业界亦有较深的影响;信息学院、电子学院和理学院则从数量上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如表2所示。然而,从整体来看,我校精品课程院部发展很不均衡,外语学院等文史经管院部的精品课程建设相对薄弱,这与其他研究者对精品课程的相关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四)精品课程学科分布
根据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本科)分类体系,我校的精品课程学科大致可以分为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和“两课”等四类。为了统计方便,笔者将社科部的两门精品课归为“两课”类。我校理工类、教育学类的精品课程一共有94门,占全部精品课程的92.16%,如表3所示。究其原因,可能与我校拥有强大的特色品牌专业紧密相关。我校拥有11个天津市品牌专业:自动化、机械制造工艺教育、机械维修及检测技术教育、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动画、网络工程、交通运输、教育技术学、电子商务。这些专业包括了我校很多特色学科,在国内业界排名靠前,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依附特色学科而建的精品课程亦显示出强大的专业匹配优势。相对而言,我校管理学和“两课”类精品课程还需要加强建设力度。
(五)精品课程进入方式
课程进入方式犹如打开精品课网站的一把钥匙,醒目的进入方式能让学习者非常容易找到课程网站,对利用精品课资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校精品课网站的进入方式主要有三种:教务处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院部主页进入。图书馆主页进入和教务处主页进入两种方式最终链接的是同一个精品课网站地址,均能找到我校所有的精品课程。但是,通过院部主页能够找到入口的精品课只有26门,占课程总数的25.49%。其中,国家级建设课有2门,占总数的50%;市级精品课有9门,占总数的64.29;校级精品课仅有15门,占总数的22.73%;而校级建设课信息则没有出现在各院部网站上,如表4所示。这些数据表明,各院部在精品课建设上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在课程宣传上还存在很大欠缺。师生为了解信息会经常浏览自己院部的网站,这个途径也是师生最易获得精品课信息的方式,而调查结果却凸显了我校大部分院部对精品课重建设、轻宣传、轻应用的问题。
(六)精品课程可用性
精品课的关键在于建设,核心在于资源的使用,能否成功访问课程网站则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第一关。我校有72门精品课是可以成功访问的,约占课程总数的70.59%。其中,国家级建设课均可使用;85.71%的市级精品课可以使用;77.27%的校级精品课可以使用;只有27.78%的校级建设课可以使用。网站可用性依课程级别高低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精品课不可使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服务器链接不通、网页无法访问、域名解析错误或该地址无效等。国家级建设课因其拥有统一的国家课程平台,技术标准高,维护使用非常方便。而我校其他精品课没有专门平台,基本上都是由图书馆网络课程资源部负责、维护和管理,日常工作比较繁重,导致访问使用率不理想。这从侧面反映出我校精品课网站资源 开放共享性较差,缺乏后期管理维护,从而给师生带来极大的困扰,开放教学理念在精品课中得不到体现,严重偏离了精品课建设的初衷。
(七)精品课程运行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的理念是共享,不仅要有科学丰富的课程资源,更要有资源利用的技术保障。如果课程不能正常运行,再好的资源建设亦是无效的。相比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电子教案等课程资源,教学录像作为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课程资源,在资源大小和使用难度上对课程建设的技术要求更高。教学录像能否正常播放,是检验精品课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我校仅有30门精品课可以在线点击播放,占课程总数的29.41%。其中,个别录像在播放过程中会出现声音画面不同步或者播放不流畅等现象;有16门课程需要安装插件或者下载后才能播放,占15.67%,然而有些课程虽然下载安装了插件,但是依然无法播放;录像无法打开的课程共有10门,占9.8%;还有17门课程没有教学录像。如表5所示。教学录像文件比较大,占用了大量的网络空间,而课程建设中又会存在带宽限制、无法顺畅浏览以及系统等方面的因素,致使教学录像失去其实际应用价值。这些现象对我校日后教学录像的制作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为满足不同带宽学习者的需要,在课程建设中可以考虑提供清晰版和流畅版两个版本的教学录像。
(八)精品课程互动交流
师生互动交流工具的建设是衡量网络课程是否具有开放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校精品课程互动交流工具可用性统计如下页表6所示。在102门课程中,只有34门设置了互动交流工具,仅占课程总数的33.33%。其中,“网上留言”、“网上答疑”和“联系我们”三种传统的异步交流工具应用比较广泛,而像Blog、Wiki和Moodle等新型交流平台,能够很好地促进教学实践和反思,在我校精品课网站中却极少出现。整体而言,我校精品课网站互动交流工具部分建设内容比较薄弱,应该引起课程建设者的重视,要充分考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重视学习者进行人机对话或人人对话的渠道,从而将网络精品课打造成没有学校围墙的第二课堂。
三、几点思考
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资源建设,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资源规模优势,但是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亟须我们努力改进,继续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优质开放教育资源。
(一)精品课程平台存在缺憾
标准统一的技术平台,不但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更能保证课程资源网站的正常运行。我校精品课程由各个参与院部自主确定技术规划方案,独立开发制作,由学校图书馆统一搭建网络平台进行,缺乏一个成熟的课程平台,导致网站的稳定性不高,后期的课程更新和维护更是困难,极大地阻碍了我校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共享。
(二)重评建、轻应用现象有待改变
通过表2、表3可以看到,我校各院部的课程建设投入比较大,课程数量很多,但是根据课程进入方式的调查,大部分院部的精品课程应用效果差,开放性和共享性存在缺憾,课程互动性薄弱,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很多课程为评而建,课程申报成功后缺乏更新和维护,缺乏对课程的大力宣传,导致课程变成无人问津的僵死课程。这些现象需要我校主管部门对精品课程建设进行相应的总体指导与规划。
(三)教师团队意识应加强
在课程建设中,我校各院部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有的院部组建了自己的精品课团队,由学科教师、教育专家和计算机技术人员等组成,大家相互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有的院部则没有组建课程团队,课程建设基本由申报课程的教师负责。这种情况下,主讲教师担负了课程开发者、课程设计者和技术实现者等多重角色,不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课程的资源设计上。因此,导致许多课程网站建设留下了粗制滥造的痕迹,从而使精品的概念在课程中得不到体现,使课程资源共享成为空谈,所以,加强教师的团队意识是当务之急。 [本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篇9
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之一,是全面买方市场开始出现。从生产资料到消费资料,从城镇市场到农村市场,99%以上的产品都处于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状态。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加工工业开工率一般只有6%左右。技术和资金密集性产品大量依赖进口,而出口产品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农村市场适销对路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品种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特别是近一两年来,市场需求不振,物价连续数月出现负增长,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实质上是产业升级滞后于消费和生产发展要求的集中体现。这一新阶段的特征之二是,我国初级产品产量虽已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产业技术落后,造成生产过程中能源、原材料消耗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如一次能源、水泥、钢铁、粮食、棉花、油料、肉类产品等产量已居于世界前列,发电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但国内生产总值只有近1万亿美元,排在世界第7位。我们用同样的能源、原材料消耗,生产出来的价值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我国吨钢耗是164公斤标准煤,而世界先进水平只需要80公斤;我国每吨氧化铝综合能耗为1700公斤标准煤,而国外先进水平只需要650公;我国每生产1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相当于187公斤石油,而日本只需要13公斤,德国18公斤;我国12种主要原料的物耗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只有12.7%,远低于发达国家的30%以上的水平。产业低度化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认真贯彻十五大提出的加速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战略性任务,也是中国经济师肩头的重任。
二、要有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新经济理念
据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估计,在2010年左右信息科学中的软件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将全面超过传统产业。知识经济正在叩击我们的大门,它将对经济建设方式和理念产生重大影响。有关研究预见,将主要体现以下十五个方面:
1、知识生产要素的相对作用最大。知识经济正在使生产力结构由物质要素主导型向智力要素主导型转变,知识已经是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等更重要的生产要素。
2、第四产业将成为社会支柱产业。知识经济社会的产业结构类型四、三、二、一型,第四产业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保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软科学)技术所形成的产业群是支柱产业。
3、第四产业部门的利润率高。工业经济时代使第一产业的利润大大降低,而知识经济的来临,又使利润正在向体现知识经济时代主导技术的第四产业部门转移。
4、基础设施的构成变化。现在我们讲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和通信三个部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把知识的生产、传播、运用各个环节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
5、知识创新和运用将是经济优势。工业经济时代,资源、交通、资本、劳动力价格是竞争力的关键。而在知识时代,知识创新与运用能力的强弱、知识总量的多少和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则成为经济实体综合经营力强弱以及是否有经济优势的关键。
6、知识经济时代的垄断概念不同。知识经济中的垄断一般不会带来生产和技术的停滞,也不会阻碍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影响消费者的利益。
7、经济增长点将发生新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是导致全球经济由总量问题变成结构问题的重要原因;未来经济增长点将主要出现在反映人类消费热点转化的高新技术产业部门。
8、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主要依靠的是智力资源,具有丰富性、可再生性,存在收益递增趋势,这会大大缓解经济运行的周期波动,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所以能够实
现可持续发展。
9、知识经营成为制胜之道。知识经济是企业由资本经营转向知识经营的一大飞跃。知识经营是创造、使用、保存、提升并转让知识和智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10、中小企业受青睐。随着知识经济出现,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靠的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人力资本。在这个技术背景下,一改企业规模越大越好的概念,企业规模小同样也有优势,一是灵活,易发挥积极性;二是企业综合效益与每个员工利益关系更密切,有利经营。
11、电子商务成为发展方向。继PC之后,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场崭新的信息技术革命,随之而来的电子商务代表未来商务的发展方向,跟不上这一潮流,就会失去参与竞争的机会。
12、科教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工业社会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潜在生产力变成现实生产力,科技、教育由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变为经济发展的内在有机组成部分。
13、社会财富分配要素变化。知识经济社会分配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要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占最大比例,而不再是资本、资源等要素,掌握和运用知识的人是这个社会最富裕的人。1997年美国前六位富豪中的五位信息业人士,就是预示。
14、将面对结构性的失业问题。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将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即一方面新的第四产业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智力型劳动力,供需缺口日益拉大;但另一方面传统经济部门不可能吸纳更多的体力型劳动力。
15、将创立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经济生产的主要是知识产品,其生产存在分散化、非标准化的趋势,主要是小批量、多品种、多样化的生产,这样,我们的管理就应该着眼于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建立以激励为主的柔性管理模式。知识经营把体现人的素质和智力等人力资源的主要环节即信息、技术、市场、预测、经营策略和战略等,敏捷、快速地统一起来,使企业得以在激烈竞争中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常言道,天气变了要增减衣服,对象变了要改变方式。面对知识经济将对经济建设方式和观念产业的重大影响,我们中国经济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经济理念。
三、要适应新世纪企业管理目标的新特点
本世纪以来西方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并形成了现代管理的六大学派。这些管理科学的理论是需要认真去学习并且在实践中运用的,而现在有人认为,谁当了厂长(经理)或车间主任,他就自然懂管理了。其实,管理者的知识结构要求很高,不但要有专业的深度,还要有知识的广度。单懂你那一行专业,搞化工的就只懂化工,那就不一定能搞好管理。要了解有关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对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全面了解,能够站在社会、经济等等各个方面看问题,不能只埋头看你这一个企业。另外,还要有远见。成思危教授说,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是四维结构三维空间,再加一维,就是时间维。所以,面向21世纪的管理者,学习任务很重。在我们国家来说,更重要的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面临着一个必须重新学习的过程,不仅要认真树立一种面向市场、面向未来的管理思想,还需要认真地学习管理科学。新世纪的到来,从个人电脑到因特网的广泛使用,怎么样才能够对知识进行更好更有效地搜集、过滤、提炼和传播。这是21世纪企业管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往往是大量的没有过滤的信息,这样,我们的管理者就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了。订了很多报纸、杂志,实际上一天看不了多少。如果再上网的话,在网上随便一呆,就是两三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需要能够有一套对知识信息的精炼和过滤的办法,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最需要的知识拿到手。另外,还需要知道你可以到什么地方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这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非常重要。从国内屡屡爆发的价格大战看,不少企业管理者以为价格就是竞争力。其实这个理解是远远不够的。竞争力应该包含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而非价格竞争力,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竞争力,是指质量、交货期和售后服务。广义的竞争力,还应该包括根据用户的需要灵活调整产品的能力和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概称为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培训,管理的创新靠实践,这几个环节缺一不可。成思危教授指出:一个高中毕业生如果直接学管理,他是学不懂的,容易走火入魔,以为他学的那套管理理论能用之四海而皆准。一旦真正到了企业里工作,他就会碰许多钉子。
美国有许多MBA就是这样。我本人也是MBA。拿到MBA,只能说明他对于管理学理论知识懂得了,但是真正的到了企业里行不行,还很难说。所以学管理的学生不仅一定要高素质。最好事前还要有两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验,效果才有可能比较好一些。由于管理面对的不是一次又一次可以设定完全相同条件的实验环境。而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着的组织的内外环境。因而没有可以一次又一次重复验证的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所以它又含有特定的艺术成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可循,不是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是不存在一次又一次完全相同的实验环境条件可以证明存在,因而似乎是决策因人而异,显出艺术性;第二,管理对同一决策对象而言,决策本身既包含有实验意义,又具有实施价值,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可以重新再来的机会,因而显现出决策者对机遇的把握;第三,管理者的三项重要资源:决策能力、用人和运用自己有限的时间均是因决策者个人而异的,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艺术;第四,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非优秀的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一定能管好一个企业,因而,不仅要求科学严谨而且要求艺术。在21世纪科学技术、社会和各种思想都有了很大进步的情况下,企业管理的目标,除了强调企业本身利益的最大化以外,还要强调用户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这是21世纪管理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服务质量、提高社会效益三者有机联系、紧密结合为一个系统工程。而我国的改革和发展需要从体制、结构、管理等各个方面推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这是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21世纪的管理,在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和内容上,管理方法、管理工具和管理精神上,都会有新的变化。因此,面对新世纪的中国经济师,有必要很好地研究探讨和尽快适应这些新变化。
高级经济师职称论文范文二:经济师论文语言连贯性分析
一、加强语气的前后呼应,使上下文衔接
句子之间,除了内容的连贯以外,还要注意语气的呼应。语句之间缺乏条理性,主要是思维逻辑方面的问题,语气的前后呼应,则主要在于语言技巧。在经济论文写作中,加强语气的呼应,使上下文衔接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恰当运用衔接性的语言。衔接性的语言,以连词为主,还包括某些代词(这里、这样、那样等)、副词(显然、诚然、其实、同时等)和某些固定词组(实践证明、显而易见、由此看来、总而言之等),此外,还有一些承接性的习惯用语,如在这里、所谓是指、这就是说之类。这些词语许多就是复句中所用的关联词语,也有一些是只用在句群之间的。衔接性语言具有两种功能:其一是表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二是使语句前后衔接。因此,缺少了必要的衔接性语言,语气就不连贯。例如下面这段话:作为经营和运用货币信用杠杆的职能机构,①要适应市场经济对信用高度集中的要求。②要适应市场机制要求灵活运用信用,人民银行应在这两方面发挥其调节作用和纽带作用。③不论社会制度如何,货币信用的高度统一集中,已成为当代一切国家经济活动的必然趋势,信用活动都已为该国中央银行加以有效的驾驭。我国社会主义银行当然更应如此。这段话的意思是清楚的,句子的排列顺序也没有什么问题,但读起来却不大通畅,总觉得疙里疙瘩。如果我们在①、②和③处分别添上既、又和事实上,读起来就通畅多了。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并不一定都要用关联词语来体现,不用关联词语而让读者去体会这种关系的叫做意合。在口头表达中,意合的现象比较多,书面表达就比较少,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同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可以用意合方式的却过多地使用了关联词,也会影响语气的通畅。第二,利用代词称呼。为了在语气上呼应,除了运用衔接性词语外,还可以利用代词作呼应。因为代词和它先前所代的词语有一种自然呼应的关系,所以当我们读到代词的时候,会很自然地把它和前面的所称代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使文气衔接,上下贯通。请看下面这段话:在银根放松时,由于贷款利率偏低,加之软约束又没有得到硬化,企业进入资金市场的热情往往并不高,它们通过种种手段最终常常能得到贷款。这显然不利于资金市场的发展。这段话里用了它们、这等代词。通过这些代词的前后呼应,使我们读起来觉得既流畅又简捷,连贯感也非常强。如果把这些代词统统换成它们所指代的词语,行文会显得口罗嗦,自然语气的连贯就更谈不上了。代词除了称代的作用外,还起着关联词语的作用。在所有的代词中,那么、这样的衔接作用更为明显,写作的时候,它们往往是我们行文的助手。
二、应避免语言穿插过多,回复过大的现象
篇10
如何把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事务性、行政性的日常工作解放出来并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人力资源的规划、职业生涯的发展、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等更为关键的任务上去,这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1、人事管理软件的当前状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和知识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它必须是动态的,前瞻性,能够指导实际工作。这要求公司以拥有的单位的管理软件,但在今天的快速增长对市场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广泛的范围内,和所有的软件系统可以不是简单地购买使用的软件产品,软件的发展,它要求软件开发人员的基础上,用户的实际情况的专业发展,并随时跟踪服务。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包括系统规划,系统实施,培训,系统维护和升级,应用管理和系统等诸多方面,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可能会导致在企业或应用程序故障系统的实施,因此企业购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经常被混淆。此外,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每一套系统的价格往往不便宜,少则数千,多则上百万,它是相对一般的中小企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基于上述,我相信,使用访问人事管理中的应用,Access应用程序作为一个独立于平台的设计和发展中小型企业的数据库应用程序的管理人员,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以Access作为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平台的优点 2•1保证安全性能 Microsoft Access是微软Office办公系列的应用领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最早是在1992年推出至今已历时近二十年,它的系统维护和升级技术都非常成熟,选择Access作为数据库设计人员的管理平台,是比较安全的,可以确保数据库设计的有效运作。 2•2可多用户共享应用程序 到网络数据库共享和保护,或使用[分割]功能数据库将分割为多个用户当前数据库中的前端和后端数据库同步。从当前数据库在一个多用户的环境新的后端数据库表的操作会降低对网络流量负担和不影响数据的情况下允许或中断用户的前提下,前端开发的连续性。 2•3友好的用户界面 Access数据库是简单,易学,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免费设计的审美形式,报道,自由创建各种查询,并自动绘制数据图表。因为Microsoft Access是微软Office系列的应用软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可以运行分别与Word,Excel和其他Office组件相互调用数据,数据交换。 2•4以确保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Microsoft Access将有任何所谓的“对象”Access数据库,表的主要对象,查询,表格,报告,数据访问页,宏和模块的名称。由于在Access表,查询和形式的数据交互,在查询表单对象中的数据的任何变化表,和其他对象的数据是否会发生变化,不重复操作,以确保数据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3、 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设计 3•1准备阶段 认真核查本单位的人力资源,可用于本单位的数量,质量,全面核查,并进一步整合现有的人力资源,准确把握本单位的人力资源状况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示范单位的人力资源信息技术战略和总体规划,专为解决数据库问题。 3•2创建基本表和其他附表 图是一个数据库的核心和基础,其中包含所有的数据库中的数据。由于根据核查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战略目标单位创建表,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进入雇员的姓名,性别,身份证及其他性质的个人信息,并在基表主键的定义领域。同时基于运作上的需要,创建了诸如其他附表:合同管理,流动性,票房纪录,恢复,社会保障管理,文档管理,位置ID的...上述各种表格的相同的内容通过现场设立协会建立表之间的关系。 3•3设计查询和和制作报表 如有查询,可根据搜索条件来查找特定的数据的一个或多个表,并共同形成一个全球性的集合,供用户查看。用户可以灵活地使用交叉表查询,查询所需的参数来设计自己的查表,如:查询类别的人员,工作人员留在查询,动态查询等。可以准确地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查询本单位的人力资源。如:使用参数查询,可以设计任何一段时间整个机组的动态条件下,各部门单位的工作人员的人事,人员编制的项目,并分析是否能满足工作要求。 报告可以基于一个数据表上,也可以在一个查询结果的基础,它不仅能进行简单的数据查看和打印功能,而且还大量的原始数据进行比较,总结,并分类汇总。列表和其他用户可以生成所需的输出,易于使用。
例如:人员流动性大的部署,只需要设计一份报告。
一、从员工表,人员表中的运动,表ID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和其他固定物体在查询中提取的流动性需求报告中的领域,建立流动查询,并在动员查询[进入转让日期为准绳。
二、建立流动性的基础上生产人员调动的查询语句。所以,不管其中人员流动性大,只要人员完成部署,进入转让日期,你可以转让的报告。 3•4设计窗体和宏 窗体是联系数据库与用户的桥梁,为用户提供一个交互式图形界面的形式,可用于数据输入,显示和控制应用程序的执行。形成和它是基于表和查询的交互。当您更改一个表或查询数据的形式显示的数据也发生变化。同样,如果你改变表单中的数据,与表或查询相关会发生变化。因此,形式的输入,编辑,显示数据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数据库设计可以按设计部门的工作人员劳动分工为主要形式:人事管理,工资发放,社会保障医疗保健管理,培训发展和管理,文档管理的主要形式。根据每个管理员的工作,根据他们到不同的页面的家庭形式的需要,设计工作需要儿童的形式。在人事档案管理的主要形式是插在人员流动,留下记录,教育,合同管理,恢复,绩效考核和其他各种网页,并在不同的子页面设计适当的形式。当部署人员只需要在流动性的形式可以进入下的子形式的信息。如需要不同的子表单之间切换,只需点击所需的页面名称切换,而主要形式仍然相同,方便快捷。 宏是一个命令集,宏可以打开和执行查询,打开表的,开放的形式,显示报告,修改数据和统计信息和其他业务,也可以运行其他宏和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以促进信息和人员的形式显示在相应的主要形式,以设计一个命令按钮的查询,并让它执行的宏命令,宏使用“按名称查询”作为一个筛选名称打开指定的表格。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如需要Bob的消息,只要按一下命令按钮进入名称为“李四”,“张三”的基本信息的主要形式。 3•5定义主切换面板 总机是一个带有一个按钮的特殊形式,开关面板,不仅提供了一个界面友好,也避免了用户访问的数据库窗口,尤其是窗体或报表的设计视图中,以防止用户无意中修改数据库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可以根据开关面板所需的人力资源管理类设计,而设计,数据库启动属性设置用户打开数据库时自动打开主开关面板。
4、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的应用 通过访问,以建立一个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输入雇员的个人信息,教育材料和工作经验,招聘(包括管理经验,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潜在价值的兴趣或专长),工资数据,工作评价数据,工作态度等,并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到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者不能只减少了工作量,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控制劳动力成本。
(1)人力资源数据库人员的主要工具。通过的人员部署,并使用聚合函数自动保存数据库中,员工可以掌握动态,可以随时根据配置的各单位检查该公司的员工,可以随时检查的历史和统计工作人员的考勤记录和统计报告。
(2)新成立的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库,可以设置提醒了很多小技巧,如:合同到期提醒,试用到期提醒,退休到期提醒提示信息,管理不能只减少人员的工作强度,更重要的日期是为了避免错过了该公司的损失和雇员造成的不满情绪。
(3)掌握公司的人力资源和分析的状态,并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公司的人员发展的需要规划。
篇11
一、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的若干理论
安全就是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负责,安全就是稳定、就是发展、就是生产力、就是效益,安全管理居各项管理工作之首。有关国际资料统计表明,国家或企业组织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产出比是1比80,所以安全生产是最值得投入的高回报项目。布置任务,先布置安全工作;督察生产,先督察安全业绩。
企业制定全年安全生产重大责任性事故的目标,在此总目标下,各基层单位(集体)制定各级各项工作的安全目标,细化量化。
划分安全责任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用严格的制度和规章约束行为,从班组到全公司严格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网络,配备专、兼职安全员,严格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
在具体工作处理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可称之事故预防的重点。安全工作重点,就是找出人和物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安全工作要有抓手,有突破口,通过开展活动把安全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
高速公路是全封闭、多车道、具有中央分隔带、全立体交叉、集中管理、控制出入、多种安全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高标准汽车专用公路。高速公路具有行驶速度高,通行能力大等特点,由于高速公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交通事故大为减少,其事故率只有一般公路的1/3—1/4,但是由于高速公路上车速快,一旦发生事故,其严重性增大,高速公路事故的死亡率是一般公路的两倍。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起数和死伤人数较多,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高速公路起步不久,驾驶员对高速公路不熟悉、不适应,也和高速公路管理水平落后有关。我国正处于高速公路建设迅猛发展时期,高速公路发生重大事故,其政治影响和经济损失都十分严重,所以,研究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职称论文
二、安全管理体系的构成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是一个由人、车、路、管理组成的系统问题,这4个因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任何因素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交通安全。其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高速公路上的事故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占95%。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制动性能、转向操纵性能等对交通安全也有很大影响。高速公路本身的构造、安全设施也是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交通管理,对保障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将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讨论:
1、人的因素
由于高速公路全封闭、全立交,路况良好,所以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不需采用很多措施,这样导致驾驶员警惕性下降,一旦遇到问题,反应不及时,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驾驶员缺少高速公路行驶经验,缺乏高速公路交通常识,驾驶员长时间疲劳驾驶,以及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法规意识薄弱,例如:无证驾驶、酒后开车、超速行驶、违章超车及违章装载、车辆间距过近等。在雨雾天气及路面结冰或雨后积水时,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此外,乘车人在高速公路上随意上下车以及擅自在高速公路上穿行都是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
2、车的因素
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车速高,所以要求车况良好,发动机、轮胎、制动系统都应该在行驶前进行维护和检查。轮胎爆裂是我国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的最普遍原因之一,因此而引起方向失控的情况十分严重,占车辆引起交通事故的19%,其他的原因包括发动机故障、发动机过热、电气故障、燃料用尽等。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要注意规定车速,还要注意应与其他车辆保持一定距离,车速过高或过低都是十分危险的,要注意行车道的占用,还需注意载物的规定,不要超载,不要偏载而造成离心力过大而发生交通事故。
3、路的因素
路的因素主要指高速公路的线形设计和道路结构。其中线形设计与交通事故关系较大,如道路的曲率半径过小、直线距离过长、视距过小、纵坡过大,平纵线形不协调等。此外,路面的强度稳定性、平整度和抗滑性也是影响高速公路安全行驶的原因。由于高速公路车速高的特点,路面上的一个小石粒或路面结构小的破损都可能导致大的交通事故,故高速公路的保养也非常重要。
4、管理的因素
高速公路管理,在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模式,由于“一路两制”即公安部门和交通部门职责不清,使得管理出现问题。此外,管理的硬件设施落后,科学化管理水平低,也是影响高速公路安全的因素。高速公路安全管理部门应对高速公路提供有效的管理,为人民提供安全、舒适、通畅、迅捷的行车环境,从而减少交通事故,保证通行安全。
三、针对安全管理体系提出的几点建议
1、应对驾驶员加强教育和管理,提高驾驶员的素质,针对高速公路的行驶特点,对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让驾驶员懂得高速公路行驶中的注意事项。对违章的驾驶员进行教育处理,使之从中吸取教训。驾驶员在行驶前应注意制定合理的行车计划,不要疲劳驾驶,不要超速行驶,对车辆要进行必要的检查,应按要求使用安全带。此外,要加强对全社会的安全法规教育,使人们了解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的区别,加强高速公路安全附属设施的管理及维护,从而杜绝乘车人在高速公路上随意上下车及行人穿越高速公路现象的发生。
2、保持良好的车况,严禁超速行驶,注意保持车距,严禁超载。对超速、超载的车辆进行必要的处罚,并结合安全教育,使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3、我国的高速公路设计是以汽车的计算行驶速度来决定线形标准的,但是在高速公路上,许多汽车都是以大于计算行驶速度的速度行驶的,所以,笔者认为公路的设计应以一个大于计算行驶速度的速度为标准来计算各种线形指标,这样做,虽然工程造价提高了,但交通事故却会下降,那么社会效益还是比较好的,而且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这样也适应汽车性能不断提高的要求。此外,在道路设计时,选用合适的线形标准,注意道路的平纵线形配合,道路的路面设计及施工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且在道路投入运营后,注意养护与维修,在线形不好的事故多发地带要设立醒目的标志提醒驾驶员注意。
篇12
(一)环境问题与环境会计在环境与社会经济领域,有再次重要的国际会计具有里程碑性质:一次是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另一次是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这两次由世界各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参加的会议之重要性在于,人们开始认真思考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及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环境问题成为政府议事日程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各国在解决环境问题上开始协调行动。
在近30年中,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各阶段都有若干主要标志:第一阶段,1968年罗马俱乐部发表著名的《增长的极限》一书;1972年联合国举行人类环境会议。第二阶段,1987年被确定为欧洲环境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第三阶段,1992年联合国举行环境与发展大会;英国政府著名的《绿色经济计划》。第四阶段,英国颁布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环境管理制度的国家标准文件BS7750,欧共体颁布第一部有关环境管理和环境审计制度的国际性标准文件EMAS;国际标准组织开始起草全球性环境管理和环境审计的标准文件ISO1400系列。由上所述可见,国际上对环境与经济、环境与社会之关系问题的关注,正在日趋具体化和标准化。
在环境会计领域,首先进入实务的是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即披露公司各种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信息。在80年代中期,首先提出的披露方式是在公司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与问题讨论”部分,以后成为年度报告的一个独立组成部分,并最终成为独立的年度环境报告。最近几年中,联合国关于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的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对跨国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问题作了连续的追踪调查和分析,并将其作为每届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秘书处每年的国际会计与报告专题年度评论,在1996年就是以环境会计作为主题。
以斯堪的那维亚(北欧)航空集团公司(SASGroup,由瑞典、挪威、丹麦三个国家的若干航空公司组成,均为上市公司)为例看,1995年SAS单独编制并其第一份年度环境报告,该报告涵盖其航空运输业的机场、机上贸易业务的相关环境信息(旅馆业务的环境信息另外处理),与公司的年度报告同时。这份年度环境报告的内容非常详细,主要包括:(1)SAS的环境战略;(2)SAS在飞行,机上服务,地面服务的各种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平衡表,分为投入与产出两方);(3)总裁就环境事项的年度总结;(4)董事会就环境事项的年度总结;(5)分别各种业务的环境信息;(6)对大气影响的专题分析;(7)公司环境管理实务;(8)为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而进行的新技术开发工作;(9)各种有关的知识栏目;(10)公司环境管理机构及通讯联系,等等。
我们知道,公司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其年度报告,其中与财务会计有关的内容均需经过注册会计师进行独立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书(审计报告)。由此,对于公司的环境信息(特别是与财务会计有关的环境信息),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环境会计法规及环境审计问题。
(二)环境会计与相关法规当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除了引伸出环境审计问题以外,也引伸出了对公司在环境治理、保护、预防、管理等方面费用支出的会计处理(包括确认、计量等)问题。环境会计问题较之环境报告要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如环境会计对象、环境会计基本原则、环境成本计量等,并且最终会落实到是否需要专门订立环境会计准则。可以说,环境会计问题是目前会计界面对着的最大的挑战之一。其困难之处在于,既要适应不断增加、变化和完善着的环境法规(国际的、国家的、地方的),还要建立和健全有关的会计标准,同时还与环境核测和计量技术有关。
二、环境成本之界定及计量
对于环境成本,很难给予精确的定义(从国内外文献资料看,讨论环境成本时往往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可是在会计领域讨论成本项目,又不能不给出较为明确的界定。这里首先从不同的视角对环境成本概念加以阐释,进而讨论其确认与计量。
(一)不同空间范围的环境成本不论怎样界定环境成本的内容,从一个企业看,总是可以区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这种区分是基于当期(会计期间)是否由本企业承担可计量的环境成本。这里的“是否应当由本企业承担”,并不是一个会计问题,而是一个法规问题。内部环境成本指应当由企业承担的环境成本,包括那些由于环境方面因素而引致发生,并且已经明确是由本企业承受和支付的费用,比如排污费、环境破坏罚金或赔偿费,环境治理或环境保护设备投资,等等。
内部环境成本与外部环境成本相比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其已经可以作出货币计量(尽管并非一定合理和精确),从而才可能作为内部成本。外部环境成本是指那些由本企业经济活动所引致但尚且不能精通计量,并由于各种原因而未由本企业承担的不良环境后果。正是由于对这些不良环境后果尚未能作出货币计量,所以尽管已经被认识,却不能追加于始作俑者,因而还不能称之为会计意义上的“成本”。但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环境质量确实已经受到了影响甚至破坏,即事实上已经发生了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的“内部”、“外部”之分,并不是绝对的,对此可以从下述几点理解:
第一,某些情况下内部和外部环境成本同时并存。譬如“排污费”是由于本企业向外部排放有害气体、污水中废弃物质而向环境管理机构交纳的费用,由本企业负担,因而属于内部环境成本。但是外部环境成本亦同时存在:从数量上说,计算交纳排污费是按照环境管理机构制定的标准,在实务中,这种标准往往偏低,不足以弥补环境污染引致的各种损失。从性质上说,即使全部排污费都用于治理环境,也存在污染和恢复之间的一段滞后期。在这段时间内,环境污染的破坏作用已经漫延开来并导致新的更大的环境成本。
第二,某些情况下内部环境成本会早于或晚于外部环境成本而发生。譬如,本企业考虑到某经济事项对环境的潜在损害可能性而提取准备金,在会计处理中先发生了内部环境成本,而外部环境成本此时尚未发生。再譬如,对环境污染受害者的赔偿金,往往由于法律程度而耽延一段时间,而会计处理总是要等到实际赔偿时才作为内部环境成本,这时显然已经晚于外部环境成本。
第三,从会计配比原则讲,外部环境成本最终都应当转为内部环境成本。但是在会计实务中,两种环境成本之间既存在“转化时间差”,还存在“转化数量差”。而且象空气污染导致酸雨以及生态破坏等引发的社会环境成本,几乎不可能做到“会计配比”。因此,究竟外部环境成本在多长时间内和有多大比例可以转化为内部环境成本,取决于环境法规的完善程度及环境会计标准的可操作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法规的建设与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具有同样的重要意义。
(二)不同时间范围的环境成本
着眼于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与其实际发生的时间吻合性,可以将环境成本作三种类别划分:过去环境成本,当期环境成本及未来环境成本。换句话说,在会计期间内作为环境成本而确认处理的有关费用支出项目,其所补偿的可能是以前的环境损失,也可能是当期环境损失,还可能是预见到的将来环境损失。
1.对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清理以前造成的环境污染或补偿以前造成的环境损失。当具有追溯效力的新环境法规或会计法规生效时,这种会计事项就会增多(有时也可能是法律诉讼的结果)。也就是说,企业以前的经济活动在当时并未与环境法规不合,或者在当时的环境检测水准下企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在今天的新条件下情况有了变化,企业不得不为过去的负面“产出”承担后果。在会计处理中,这就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会计盈亏是分期计算的,当期因为以前若干年的经济活动之不良环境影响而增加了了环境性费用,事实上的结果是当期的和以前的会计盈亏都不完全符合实际,那么怎样评价企业的财务业绩才为合理?第二,企业当期的经济活动及产品都可能与以前年份有所不同,如产品已升级换代,甚至已转产完全不相同的产品,这在实务中会有千差万别种情况,那么在实施会计配比原则时,当期的环境支出怎样与以前的活动及产品相对应?可见,对过去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既引发了财务会计方面的经营业绩计量甚至税赋疑问,也引致了管理会计方面的业绩考评疑问。
2.对当期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清理当期环境污染或补偿当期环境损失。从一般意义上说,在会计实务中不会对此产生认识上的疑问,可能存在的难点是怎样在测定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合理地分配和归集环境性费用。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较好的的环境管理和会计计量基础。
3.对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指本会计期间内发生的环境性费用是基于对将来环境污染和损失进行清理和补偿的经费准备。就会计处理特点而言,这使我们联想到了各种会计准备金(如坏账准备金),因而或许可以为了叙述的方便而暂且称其为环境成本准备金。
在会计处理中,设立环境成本准备引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由于环境成本准备金是以对将来不良环境影响的估计为基础,当期并没有发生真正意义上的会计支出,而环境成本准备金列为费用成本项目,会影响当期盈亏进而影响纳税,所以需要有可操作的法规依据。如果企业是以纳税以后净利润中的一部分提取作为环境成本准备金,则需要以企业内部法规(如章程,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等)为依据。第二,当期环境成本准备金的数额提取之估计,与各种经济活动或产品的配比对应,既需要环境测量标准,也需要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可见,对将来环境成本的当期支出,并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还涉及到环境法规和企业规章,并且与如何判断将来的环境事务趋势有关。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三)不同功能的环境成本着眼于企业所发生的环境性支出的功能,可以将环境成本作三种类别划分: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维护环境现状、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利环境影响。这种功能分类也可以表达为基于环境支出动因的分类。
第一种弥补已发生的环境损失所引致的环境性支出,所弥补的可能是以前时期的环境破坏后果,也可能是当期的环境破坏后果。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环境损失已经发生。企业所支出的环境性费用,其目的仅在于或只能够用于弥补已经发生的损失(现实中往往不足以弥补!),而不可能形成任何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针对实物的支出只是对因污染而导致的物质耗损的弥补,针对人的支出则是对因污染而导致的健康耗损的补偿。可见其补动性支出的明显特点。
第二种用于维护环境现状的环境性支出,与不良环境影响是同步发生的,用以维持环境现状而不致于恶化。从会计处理看,应当认识到这样两点:其一,这类环境支出虽然不会形成企业的生产能力增量,但是会形成其他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用于环境保护设施或环境治理设备时增加了资产存量,用于环境保护人员的工薪支出则增加了人员收入。其二,当支出是针对环境保护或治理设施(备)时,本会计期间应当承担的应当只是其一部分,即会计处理中的费用化与资本化之区分问题。总起来看,这类环境支出仍然是被动性支出,但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主动性。
第三种用于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良环境后果的环境性支出,是发生在环境损失出现之前,并不是专门用于弥补性项目,所以属于主动性支出。会计处理中需要考虑到这样三点:其一,这类环境支出不但会形成资产增量或收入增量,而且可能会增加或改善生产能力(比如购置了有助于改进产品环境属性的设施或设备)。其二,对于形成的物持资产增量之会计处理,显然会有分期摊销或折旧计提,这时会与环境法规及会计法规有关。其三,总起来看这类环境性支出更象是一种投资行为,只是其目标具有特殊性,既不属于生产能力投资,又不属于非生产性设施投资。
三、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追踪与分配
由前所述可以联想到,在现行的会计准则框架下,对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会遇到许多疑问,不能不涉及到会计界以外的环境法规根据。毋庸置疑,环境成本的追踪与分配应当作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一个主题,从而对环境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考虑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目前需要着重讨论环境法规和会计法规两方面问题。
第一,所依据的环境法规。没有环境法规就不会有会计意义上的环境成本。在经济社会中,利润是企业经济活动的第一导向作用力或内在基本动力,没有来自社会的环境法规压力,环境会计不可能在企业内部自然生成。回顾环境会计在欧美发达社会的产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即使是许多自觉计量环境影响后果和披露环境信息的大型跨国公司,也是在其长远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而行事,绿色(环境保护)形象与企业长远经济利益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个国家的环境法规都会逐渐增多。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员及财务会计部门主管人员必须对环境法规予以足够的重视,并关注其对本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影响,关注其对本企业远期及近期财务业绩的影响,制定相应的措施。
从务实的角度看,立足于环境法规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可以作这样三种判断:其一,现行环境法规。这是指那些已经由立法机构或政府部门公布并生效的环境法规。当然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守;其二,可预见到的环境法规。这是指那些已经由立法机构或政府部门提出的草案文本(征求意见稿),其实施之日已经可以预见。企业对此应当做积极主动的准备;其三,潜在的环境法规,这是指那些虽然尚未有正式的草案文本,但是已经被人们广泛注意到,并且在专业部门,实务界及各种媒介(如广播、电视、报纸、刊物)成为讨论内容的环境法规题目。企业对此尚不需要在行动上有所准备,但是企业在制订长远战略中不能不予以考虑。
第二,会计法规及原则。从会计实务角度看,大多数环境法规对于会计事项处理并不具有可操作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界就可以因此而忽视环境法规,因为环境法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企业经济活动,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并且必然或迟或早会落实到会计实务中。在会计实务初始阶段,对各种环境事项的处理可能做法不一,久而久之,无论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都会提出对会计法规及会计原则的需求。
从前面所述可以归纳,环境成本的会计处理在会计方法论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会计期间引出的资本化与费用化之划分;二是由配比性(可追踪性)引出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划分。
关于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一般而言比较清楚。企业用于环境有关项目的支出,从受益期间看总会有短期性与长期性之分,从而引出环境成本的资本化与费用化处理之划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不同会计处理的后果,即对当前及未来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对企业持什么态度开展环境管理活动的影响。换句话说,环境成本的资本化或费用化处理之分,其核心问题并不在于会计技术,而是在于后果判断和比较。对此,只要回顾一下研究与开发(R&D)支出在会计处理中的资本化与费用化之几十年争议,就不难理解了。
关于环境成本的追踪,在环境成本核算中,如何针对不同的环境费用起因去追踪环境成本,即针对不同的环境成本核算对象,对已发生的(会计)环境成本鉴别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并加以分配归集,这是一个会计技术问题,也是环境会计中的主要难题。
从设计思想看,立足于环境费用的可追溯性,可以对已经发生的环境费用作这样四种判断:其一,很确切属于直接费用,即费用发生动因很清楚,譬如在某种产品过程中排污量超标发生的环境费用,又譬如针对某种产品生产过程而增加的环境保护设备投资。其二,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直接费用,但不很确切,即若干种费用发生动因有所交错。譬如某种材料使用于若干种产品生产,在该种材料初加工阶段发生的环境费用,就具有这种特点。其三,在很大程度上属于间接费用,但也与直接生产有关,譬如仓库等建筑物改建工程引致的环境费用。其四,很确切属于间接费用。对于上述四种情况,会计处理中对第一和第四很清楚,对第二和第三则比较复杂。特别在环境费用金额比较大时,怎样对之处理,直接关系到企业财务业绩和内部责任业绩评估。这时应当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费用?与哪些产品或设备有关?有没有相关的生产作业记录?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是建立和健全成本会计基础工作,特别是各种基本记录。有了完整详细的工作记录,对成本费用的追踪、计量及分配归集才会有根据。
四、环境成本管理
如同成本会计具有双重目标
生命周期评估(LifeCycleAssessment,LCA)是在环境经济问题研究中建立起来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是指这样一种环境分析体系:对一种产品,一种作业加工或一种作业活动的全过程中对环境施加的负面影响作全面分析和评论,目标在于将其减小到最低取度。与LCA类似的一些概念也常在有关文献资料中看到,包括:LifeCycleAnalysis,GradletoGraveAnalysis/Assessment,Eco-balanceAssessment,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等等。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作为一种环境影响评估体系,LCA包含四个组成部分:设立目标,存量分析,影响分析,改进分析。作为一种实施系统,LCA由三个阶段组成,即上述后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阶段存量分析涉及面很大,对某种产品或作业之生命过程全部环境性能源、资料以及排放物加以确认和计量。第二阶段影响分析,针对第一阶段的存量测定,测算和评估潜在的生态环境影响。第三阶段改进分析,对通过诸如产品和加工的重新设计等各种途径,减少、消除所测定环境影响的潜在可能性作出判断。
3.FCA与LA
全部成本会计(Full-CostAccounting,FCA)将产品带给环境的未来成本(如废弃物的处理)纳入会计核算范围,并追溯分配予各该产品,是一种全新的成本会计架构。就功能而言,FCA的作用在于:(1)从远期看,为公司发展战略提供完整的成本信息基础,让企业管理者对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现时成本和未来成本有清醒的了解和认识;(2)从近期看,为企业产品定价及生产经营调整,提供成本信息基础。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尽管已有企业接受全部成本概念(如英国石油公司年度报告),但是显然还看不到全面运用FCA的案例。因为企业在产品定价中以FCA信息为基础,显然不利于自身的竞争地位。所以FCA作为企业制定长期发展战略中的一种信息工具可能更为现实。这时全部成本可以从几个角度分析: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现时成本和未来成本;生产成本与环境成本。
作为FCA的一种替代,遗留物成本计算(LegacyCosting,LC)出现在了成本会计领域。LC是对企业产品及生产经营活动之环境影响(后果)的专门核算。遗留物成本包括:(1)为了将负面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而发生的预防性费用;(2)评估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估费用;(3)修复环境损失的费用。这里,第三种涉及到的环境损失,又可以分别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来可以通过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使用等环节的预防措施而避免的损失(但未能避免),另一种是由意外因素导致的损失。
五、环境审计及国际“六大”的实践
环境审计(EnvironmentalAudit)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并且目前对其存有许多争议(争议不在于应不应该进行环境审计,而是在于其内容、方法和实施)。一般而言,环境审计是对任何商业性生产经营活动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关系及后果的系统性考察和分析评估。环境审计当然应当有其基本的法规依据,但又不仅仅限于符合法规要求。
环境审计的提出有两个起因:一是作为社会审计延伸出来的一个新的分支,主题在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其中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当就业压力较大时,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怎样对待维护环境标准和生产增长造成的环境破坏(污染)这对矛盾。由于社会审计涉及面非常广泛,社会审计方法又缺少其特性,所以环境审计位于其中也受到了一定局限。环境审计的另一个起因是越来越多的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环境报告)。由于缺少关于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技术标准,当越来越多的大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纷纷加入到环境报告的行列中时,人们就不能不提出这样的疑问:怎样对不同公司的环境报告加以比较呢?如何看公司环境信息的可信程度呢?前一个疑问是针对环境会计(即环境会计标准或准则),后一个疑问是针对环境审计。由于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是经过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会计师行)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于是很自然地,会计师们也就对环境审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注册会计师能够担当环境审计职责吗?毕竟环境审计并不是只针对环境会计事项。第二,注册会计师对所审计的公司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书(审计报告)并签署后,要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鉴于环境事项的复杂性和环境效应的长期性,以及环境标准的变动性,对公司环境报告进行审计并出具签名审计报告,也能承担其法律效应的责任吗?这是目前争议较大的两个问题。我们在这里不再展开讨论。,但是可以提出一些基本想法:(1)注册会计师不可能当然地具有从事环境审计工作的资格和能力,但是对与环境相关的财务收支事项则具备审计能力。(2)环境审计涉及面很广泛(不象财务收支审计那样专门化),应当由一个审计团队集体负责(不同专业的人员)。(3)对环境审计的结果(审计报告)之法律责任要求,可以分别期限,比如在几年以内承担何种责任,几年以后承担何种责任,并辅之以比较清楚的条件界限(比如有重大的法律修改就应除外)。
国际“五大”会计公司在会计和审计各方面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包括实务和研究两方面),在环境会计方面也是如此。近年来,“五大”会计公司都雇用了环境顾问,并积极开拓环境会计方面的业务和开展环境会计方面的问题研究。
ArthurAndersen(AA)会计公司开发出了一种“生态会计”(Eco-Accounting,1994,Chicago)”模型及配套软件程序。其功能在于,帮助企业对环境总成本及其主要组成部分进行确认、追踪、累积、估算及管理。该模型定义了一百多种环境活动,以成本矩阵形式组织和表达所有数据,并对所有各种主要环境活动的业绩加以计量。整个程序包含三个阶段:一是确认环境成本,二是计量环境业绩,三是分析评估并提出替代方案。各个阶段中都包含有一系列的实施步骤。AA生态会计模型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它并不试图取代现行的企业会计体系,而是一种补充和延伸。
DeloitteToucheTohmatsh(DTT)在1992年为一个全球性企业环境管理组织开发出一项“环境自我评估规划”,一方面帮助适应国际商会(ICC)的可持续发展战备,同时帮助公司优化环境改进措施。DTT还在1993年进行了一次公司环境报告实务及动机的调查(对70多家跨国公司),并了详细的分析报告。
KPMG在1992年进行的环境报告国际调查,包含十个国家的近七百家公司。据回答,有四百多家公司将环境话题融入了其年度报告,有一百多家公司编制单独的环境报告。调查表明,大多数公司都将环境信息置于年度报告中的管理分析部分。
PriceWaterhouse(PW),已经在1990、1992、1994作了数次连续性环境报告及环境会计问题调查,每次调查都详尽的调研报告,并且从调研报告之题目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其主题进展:“EnvironmentalCosts:AccountingandDisclosure(1992)”,“AccountingforEnvironmentalCompliance:CrossroadofGAAP,Engineering,andGovernmant(1993)”,
“ProgressontheEnvironmentalChallenge:ASurveyofCorporateAmerica’sEnvironmentalAccountingandManagement(1994)。”先是环境成本核算与披露,进而由环境会计实务延伸到会计准则及政府行为,再进一步将环境会计与环境管理相系。
综上所述,国际性大会计师公司对环境会计问题予以了相当大的重视,这对于推动环境会计实务和理论的发展非常重要。
六、借鉴和启示
如何考虑建立我国环境会计体
系这一课题呢?我们在前面曾经指出,环境会计实务及环境法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更要依据技术处理方面的专业标准。环境会计的建立与发展,有赖于政府有关部门及职业团体的有组织的行为,即建立环境法律(法规),制订和实施专业标准。进入90年代以后,环境会计问题已经不再仅仅是社会团体(如绿色和平组织)和学术界所关注和探索领域,而是进展到了具有政府组织行为的行动领域。
会计职称论文高级会计师,高会评审,财会论文,工业企业制造企业商业外贸房地产建筑施工交通,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高校财务管理,会计教育教学论文论文写作指导。
1.以英美为例看政府行为
先来看英国。英国的“环境管理制度BS7750”作为一项国家标准于1992年正式颁布执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环境管理法规。BS7750对公司环境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及维护都提出明确要求,督促公司实现其已确定的环境目标和政策。在环境报告方面,环境信息披露最早是作为社会责任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90年代以后,官方和公众接受并强化“绿色化”意识,也对公司信息披露产生了更大的压力,所以大公司纷纷在年度报告中增加环境信息部分,甚至单独编制环境报告。1996年7月11日《会计时代》介绍,根据KPMG的一项调查,披露环境信息的大公司,1994年为65%,1995年增长为77%,而最大的100家公司则全部编制和提供环境报告。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第一,众多公司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并没有共同接受和依据的专业标准。正如《每日电讯》1996年12月19日一则短评所说,大公司的“绿色”报告中充满了晦涩的专业词汇表述。第二,目前环境报告中还缺少比较有效的财务信息,因而环境会计及环境审计都有待发展。有鉴于此,英国政府环境部在1997年2月颁布了一份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文件“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它虽然不是强制遵循的,但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份文件,自然是发挥其规范化的作用。
再来看美国。美国的环境会计法规建设分为联邦、州及地方政府三级。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法规可以大体上划归两类:一类是关于环境破坏之清理与复原的责任;另一类是关于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以及与标准有联系的个人或财产损失负债。
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的会计准则架构下,企业对环境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要依据1975年的第5号准则(SFAS5)或有负债会计,以及与之配套的财务会计准则指南FIN14。由于这两个文件都是针对一般性或有负债,所以在确认和计量(估计)环境负债方面并不具体。FASB从1989年起,指定工作小组(EITF)专门研究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并很快提出了“EITF89-13石棉消除成本会计”和“EITF90-8污染处理费用的资本化”。按照这两份文件,环境污染的处理费用,一般都应作为当期费用支出处理(即费用化),只有在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才允许资本化处理:(1)延长了资产使用寿命,增大了资产的生产能力,或改进了其生产效率;(2)减少或防止以后的污染;(3)资产将被出售。以后,1993年提出的“EITE93-5环境负债会计”,要求将潜在的环境负债项目从一般的或有负债中单独列出并加以估计。
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在环境会计方面也作了许多工作,特别是其组织编写的《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一书,不但从概念上澄清了环境会计的三种含义,而且在环境成本计算、成本分配、环境会计信息应用等方面为企业管理实务提供了技术指南。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针对上市公司规则,规定其环境事项的披露要求。
2.国际组织的努力
自从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以后,许多国际组织都设立机构或工作组,研究环境问题。
先看联合国。联合国有一个关于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的政府间专家工作组(SIAR),每年开一次工作会议,环境会计是每届会议的主题之一,并且是1995年会议的核心议题。该工作组也组织专题调查,调查研究报告,内容一般集中在跨国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相关问题。SIAR的工作无疑大大推动了环境会计的推广,但其工作本身主要是讨论和调研,尚无有约束力的规则性文件产生。
再看欧共体。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于1993年3月达成共识(1990年第一次提出草案),通过并了“环境管理与审计计划(EMAS)”,并于当年7月生效。在此之前,1991年曾提出了两项重要的草案“生态审计(Eco-audit)”和“生态认证(ECO-labeling)”,鼓励成员国和成员组织在“自愿”的基础上接受。EMAS鼓励成员国企业设立环境目标和政府,并由外部独立审计师验证其执行结果,为合格的企业颁发“绿色证书”。EMAS被认为是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第一份国际性标准。
最后看国际标准组织(ISO)。ISO于1993年5月成立了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计划在5年内建立若干重要标准作为一般行动指南,这就是ISO-14000系列。其中包含六方面内容:(1)环境管理制度;(2)环境审计;(3)环境标志;(4)环境业绩评价;(5)生命周期分析;(6)环境方面的产品标准。1995年,作为ISO-14000系列之一的“国际环境管理标准ISO-14001”和“ISO-14004”的修订稿完成,经过最后征询后正式生效(由于各国意见不尽一致,生效日期计划表一再推迟,正式颁布于1996年9月)。与此同时,三项审计标准草案“ISO-1410,ISO-14011,ISO-14012”也开始被审议。
以上所述,最重要的是欧共体EMAS和国际标准组织的ISO-14000系列。这两套国际性环境管理标准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都比较接近,但也存在很多差别,以致于已经出现了专门比较ISO-14001和EMAS所谓“桥梁文件(bridgingdocument)”1997年在欧洲和美国举办了一系列的工作会议和学术会议专门讨论研究这两个标准系列,以及环境会计和环境管理的其他问题。由此可见,环境会计和审计法规(标准)的建立,的确不是在短时期内就很容易完成的参考文献:
篇13
一、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概况
2008年福建省小学在校生2471464人,其中农村小学在校生1311091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53%。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少了15.7%,农村教师减少了417%。农村小学生师比从2007年的15.1:1下降到2008年的13.6:1。
2008年福建省初中在校生1512936人,其中农村初中在校生629789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41.63%。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初中在校生减少了3.4%。2008年农村初中教师占初中教师总数的41.58%,其中,调入1568人,调出2732人,净调出人数是1164人。2008年农村初中生师比是15:1,与2007年生师比17:1比较,生师比相对下降。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在校生748828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在校生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14.51%。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教师52531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占全省普通高中教师总数的14.48%。农村普通高中生师比14:1,与2007年生师比16:1相比,有所下降。从农村高中教师的调入与调出来看,2008年农村高中教师净调出36人。高中学生增加26.6%,教师反而流失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特点
(一)师资呈单向性流动为主
根据对2009年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141位校长的问卷调查,141所农村初中三年内调出790人,占10%,辞职138人,占1.74%。根据对参加2010年1月第一期农村校长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工程的76位校长的问卷调查,有教师调动的学校66所,占87%,近三年内共调出教师637人,占教师总数的11%,辞职33人。从流向上看,教师调动是从农村流向县城,从靠近城市的农村流向发达城市,从非重点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办学条件差、待遇差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和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学校。流动情况在农村各地区的分布不均衡,比较偏僻的贫困地区流失的情况反而较少;而距离城镇较近的地区流失情况反而严重。
(二)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出居多
根据对2009年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141位校长的问卷调查,141所农村初中有高级教师727人。仅占教师总数的9%;而农村师资外流,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以本科为主。根据对参加校长培训班的76位农村小学校长的问卷调查,农村小学调出教师的职称绝大多数是小学高级或者一级,年龄绝大部分在35岁以下,学校领导班子和热门学科教师流失率偏高。三明市清流县某农村中学,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9岁,近十年没有分配一位新教师来,而两年内优秀教师调动或者借用达到13人。近两年三明市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论文评审遭淘汰论文比例达到10%,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村教师。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农村教师流失之后,剩余教师素养不高的问题。
(三)优秀教师外流引发生源外流
师资外流的直接后果就是引发优秀生源流失。城市、县城高(完)中与农村高(完)中形成鲜明的反差。龙岩某县城一所独立高中,目前已经扩展到90个教学班,每个年段20~28个班,一个年段有1500名左右的学生。福州某校也有类似情况,为了应对不断膨胀的学生数,一年新招聘青年教师就达到30多人。城区高中教育的绝对优势,对农村普通中学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龙海某农村中学2008年高一只招了279人,临近的某农村中学只招了150人左右。泉州某农村中学,每届学生都有辍学的,最多的曾出现一届辍学100多人。
(四)师资外流的负面影响较大
外流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主要接收地区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都大大高过流出地,造成教师队伍的严重振荡,人心浮动。特别是年轻教师感到十分困惑和茫然,既看不到学校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有的教师一边保留着教师岗位,一边干起了“副业”;还有一些教师干脆不打招呼就辞职走人,使学校领导措手不及。学科骨干流失,使得留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三、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问题分析
(一)守望岗位与心理落差的交织
农村年轻教师大多是20世纪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从本质上说,他们接受过高层次的教育,深受父辈的影响,还是能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但他们讲究更多的是付出与回报的效率比。影响农村教师稳定的因素主要是农村学校提供给农村教师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其实农村教师并不怕苦,他们害怕的是没有希望,得不到认可。故而要解决农村师资均衡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如何让教师留得住和好教师愿意来的问题。
(二)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的缺失
目前农村教师分为三类:一是通过招考进来的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二是中青年的中师毕业生,后已进修大专或者本科,这部分人很多已在学校中层以上岗位;三是老年教师,从民办转正,这部分教师已经不多了。福建省农村普通中学教师占全省中学教师总数的32%,35岁以下的农村中学教师占农村中学教师总数的65%;农村小学教师占全省小学教师总数的60%,35岁以下的农村小学教师占全省农村小学教师的43%。这些35岁以下的教师大部分是招考来的,由于他们是外来人,缺乏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无论是个人价值观还是个人生活都无法真正融入农村,总是希望早日离开农村,迅速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三)学校管理水平与教师发展的矛盾
福建省中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149人,占校长总数的0.92%。高(完)中校长级教师占全省担任校长职务的特级教师总数的54%,其中正职校长占了64%,而初中校长中仅有7位是特级教师。小学校长级教师56人,占小学校长总数的0.5%。普通初中校长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仅8人。
具有专科学历的初中校长占总数的26%。调查的76位农村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仅4人。小学校长中,中专(中师)及以下学历的占小学校长总数的34%。由于学校管理水平问题,部分中老年教师不求进取,一些年轻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甚感担忧,对学校管理现状不满,这也是造成教师流动频繁的原因之一。
四、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的措施及建议
(一)现有的“控流”措施
一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2008年底,福建省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提高到城市学校水平,城市、县镇、农村初中学校统一按员生比1:13:5配备教师;小学在校生200人以上的学校按员生比1:19.5配备教师;在校生31~200人的学校按班师比1:1.7配备教师;在校生10~30人的至少配备2名教师;在校生10人以下的配备1名教师。全省增加6500个编制,优先用于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到2011年底前为农村小学足额配备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教师,使所有农村小学都能开齐开足国家和省规定课程。
二是实行“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2009年底,福建省政府颁发《关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福建省逐步实现县(市、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促进校长、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原则上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教师都要进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学校任(支)教一年或在薄弱学校任教三年以上的经历,其中城镇义务教育学校40周岁以下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任(支)教两年以上的经历。
三是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2008年,福建省财政支出中1/4用于教育,教育财政支出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确保县C市、区)域内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镇教师待遇;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对长期在农村从教、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奖励;适当提高农村学校(含教学点)中、高级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在农村地区学校建设教师周转房;实施农村紧缺教师代偿学费计划,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及以下中小学任教的,可直接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一级。
四是实施农村教师(校长)培训工程,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强化福建教育学院培训、教研功能以及在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启动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到2012年底前将全省农村教师(校长)轮训一遍。2009年福建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达10546人次,共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29个,培训校长3385人次;共举办教师培训班91个,培训中小学教师7161多人次。其中,举办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省级培训班55个班次,培训3760名农村教师;独立举办农村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工程3个培训班,培训239名农村中小学校长。
(二)进一步“控流”建议
一是建立农村教师服务期制度。在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优惠政策前提下,对新补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和靠农村优惠政策评上高一级职称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都需要制定服务期制度,在聘用中给予明确规定。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可以率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方便的地方试行城乡教师双向、定期流动制度,所有教师无条件在城乡学校之间流动,以便彻底杜绝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乡镇领导都要关心农村学校工作,共心农村教师生活,并对他们的工作绩效进行年度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