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主科医生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主科医生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主科医生论文

篇1

二、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四、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五、提问中常出现的一些误区及对策

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7)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8)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9)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3)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4)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六、提问常采用的几种具体方式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求同式"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伏笔式"能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自成靶子式"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培养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分割式"提问是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的方法。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直问"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曲问"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番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

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篇2

1.2有序教学实现能力培养,又不忽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既强调教学创新,又不忽视常规基本要求,在适应课程特点、学生差异,而不断升级教学模式优化教育教学结构能让学生注意力的积极性能更大激励。

1.3有序的教学实现了师生关注点更清晰,课堂互动更从容,保证了课堂的条理性和连续性,是学生注意力的重要的逻辑联系关键因素,是教师提高效率地重要前提之一。

实践证明教学越是有序,其越能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

2不断完善科学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的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途径,培养学生那个课堂注意力,就要不断改变原始单一的教学手段,必须改变总是依靠老师讲而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

2.1教学方法必须科学。在一定的基础上和实践的过程中的课堂教学的内容越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就越符合学生的需要,也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加集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2除了直接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外,教师还不能忽视其它学生兴趣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采取合理形式、必要的媒介的丰富而成熟的教学方法能与学生兴趣共鸣,实现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转贴于中国论文

3尽可能提升教育教学技能

学生注意力培养关键必然是教师,在培养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教学实践中,为丰富和成熟教师技能要做到:

3.1教师知识储备要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平常的备课必需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把新教材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合起来,从学习的量的方面扎实“苹果”的吸引力,高层次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篇3

一、注意与大学生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具有选择性和集中性。心理活动的选择性是指人脑信息加工时对刺激的有意的或无意的选择,如在课堂上学生不是对教师所讲的所有内容都予以注意,而是有选择的注意了一些内容;心理活动的集中性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同一时间个体的各种有关的心理活动共同集中于同一刺激,如在课堂上学生聚精会神的听课;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持续而深入的集中于一定的刺激,如在课堂上学生一直注视或倾听教师的教学内容。前苏联的教育学家马申斯基说过:“注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由此观之,注意对于个体而言意义重大,尤其是对于高校课堂教学而言,经过有效管理的注意将极大提高大学生听课的效率。但是,根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与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在北京、上海等8个城市对34个学校的大中学生做过的一项为期两个月的调查显示,58.18%的学生自认为能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39.17%的学生自认为能坚持集中听课30分钟以上,48.16%的学生自认为在自习时能集中注意力[1]。因此,尚有大部分学生不能对课堂上自己的注意力进行有效管理,无疑这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二、注意的特点与大学生注意的特点

注意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和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注意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个体能清楚地观察到的对象的数量,如课堂上学生能注意到的授课内容的量,也称注意的范围,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的特点越鲜明,注意的范围就越广,如教师在授课时声调抑扬顿挫或是采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学习内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二是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换言之,学生在听课同时带着学习任务或是问题听课注意的范围会更广,并且学生对讲解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助于提高注意的广度。当前大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范围较小,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大脑常常开小差,玩手机、看视频、听歌聊天、睡觉或是盯着黑板却心猿意马,自己不能控制思维飘逸。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是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2],使注意持久的集中在某一对象上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注意可以保持在对一定活动的总的指向上,比如听课这件事情,学生可以边思考边做笔记边听课,尽管他进行的活动很多,但都指向学习,这时他的注意是稳定的。并且这种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关,如课堂教学内容如果单调无趣,学生的注意就很难稳定,反之,就容易稳定。同时注意的稳定性与人的积极性也有关,如学生如果对授课教师或授课内容持积极的态度,兴趣浓厚,注意就很容易稳定,否则就很容易分散。当前大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稳定性比较差,一方面注意力容易涣散,易受环境的干扰,教室外的小小动静都能引起注意力的转移,而且长时间不能静心;另一方面注意力很难持久,恨不得三心十用,只有偶尔听到感兴趣的内容时,或是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时才会注意教学内容,即便这样,注意的内容零碎,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一片茫然,学习效率低下。

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在从事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同时注意不同对象的现象。实现注意分配的重要条件是,个体对几种同时进行的活动都是极其熟悉的,并且有一种活动是完全或部分自动化了的,这样个体才能够弱化对这一活动的注意从而将注意分配到其他正在进行的活动上。如课堂上学生记笔记就是一个部分或完全自动化的行为,同时边听课边思考教师讲授的内容,实质上就是注意的快速转移。当前大学生在注意分配方面的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处理课堂上活动与活动之间的注意的分配,要么认真听课记笔记却不进行思考,把自己当成复读机,或是认真听课就没时间记笔记,最终课也没有听到位,笔记也没有做好。

注意的转移是指个体有意将注意在不同对象和活动间转移,如两节课讲解不同的内容,注意力需要从上一节课的内容转移到下一节课的内容上。之前注意的强度越大,转移起来越困难,但是如果下一节讲解的内容更具有吸引力,注意转移起来就越容易。当前大学生注意范围小,稳定性差,在处理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转移上更是不尽如人意,如果两节课是完全不同的内容,经过第一节课之后,第二节课极有可能完全无法专注。

三、大学生注意力疏于管理的原因

当前大学生在课堂注意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注意范围窄,注意稳定性差,注意的分配与转移不能自主,严重影响了听课的效率,荒废了学习资源。造成大学生在注意力上疏于管理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注意力自我管理的意识。主要表现为“任兴”,注意力任兴趣摆布,有兴趣就听,无兴趣就不听的一种被动的注意状态。事实上,大学课程除了是否有趣之外还有是否重要,对于一些重要的原理性科目,其知识内容的特点决定了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而不是有趣,学生是学习知识而不是权当娱乐,这时候就需要学生有意识地去管理自己的注意力,约束自己的注意行为,使自己能够在重要且难的知识点上保持注意力。

(二)教学内容或形式过于单调。教师对教学内容缺乏有效设计,照本宣科或是照着幻灯片念经,不考虑教学内容特点,一味的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师生间缺乏有效互动,学生与知识内容间缺乏互动,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降低,学生的注意力难免涣散。

(三)缺乏注意力分配和转移方面的训练。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有时候是显见的,如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有时候是隐藏的,如学生自我的思考活动,先前知识经验与学习的新知识经验之间的互动,新知识经验内部的互动。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课堂教学生不只是听,还要有能力进行注意的转移和分配用来思考和消化。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是一种需要训练的能力,有人天生在注意力转移和分配方面有优势,像周伯通左右互搏术一学就会,但是大多数人是要通过训练才可以形成的能力。因此,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注意力分配和转移的训练,以提高其听课的能动性和效率。

四、大学生课堂注意力的管理

(一)帮助学生树立注意力自我管理的意识,把握注意管理的主动权

做一个注意力管理方面的课程专题,从心理学的专业视角出发,让学生对注意这一现象本身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对自己注意状态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对自己身上存在的注意问题予以重视,在讨论和交流中形成满足个体需要的注意力管理方案,把握注意力管理的主动权,扩大注意的范围,增强注意的稳定性,不再“任兴”出发,被动的接受注意的安排,进而提高听课效率。

(二)教师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主动管理学生的注意力

注意力转移可以分为主动转移和被动转移,被动转移更多由客观刺激本身决定,比如强度大、生动形象、新异刺激很容易吸引人们注意。而主动转移则更多由主体自身决定,人们会主动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需要、喜欢、感兴趣或熟悉的刺激上[3]。因此,学生如果不知道管理自己的注意力,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管理,由被动进入主动,只不过这个使其进入主动注意状态的管理者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要注意:一教学内容越是有特点,学生注意的范围越广,注意的稳定性也就越强。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要尽可能丰富,除了单纯的理论知识外,辅以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或是热点的新闻事件,作为引出问题或是深入讨论问题的支点,越是贴合学生自身知识经验的教学内容,学生注意的广度越大。二教学形式要尽可能多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越高,注意的稳定性越强,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供学生分组讨论,辩论,或是情景模拟类环节,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设置一定的教学任务或问题,让学生围绕教学任务或是问题进行学习,知觉对象的活动任务影响知觉主体注意的广度,因此,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三)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注意力的训练,增强学生的注意管理能力

管理注意是一种能力,尤其是注意的分配和转移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改善并提高的,因此,要对学生进行注意力的训练。主要分为方法的训练和注意状态的监管。方法的训练主要是给学生讲解介绍一些提升注意力改善注意问题的训练方法如凝视法,冥想基本训练法,感觉能量训练,舒尔特训练法等,介绍给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布置作业任务让学生去操作,并在课堂上抽出一些时间进行效果监测,以监督学生坚持;注意状态监管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注意状态进行监管而非漠视或纵容,要时常提醒注意分散的学生并适当的对注意分散的行为进行惩罚,这种惩罚不是体罚而是通过回答问题,完成作业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进行,迫使其被动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注意。

综上,注意是进入学习状态的中心环节,尽管大学学习不同于中学学习,更强调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但是,大学学习是建立在专业定向基础上的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不一定有趣但是十分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注意管理能力才能使学生在明确自身责任的基础上更好的管理听课过程中的注意力,从而提升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伟.高校学生注意力管理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6):132 -134.

篇4

Grummer(1955)提出将异株克生分为4类:①抗生作用,微生物产生抗生素对其他微生物发生作用;②植物杀菌素,更高级的植物分泌杀菌素对微生物发生影响;③凋萎影响,微生物分泌凋萎物质对比其更高级的植物产生影响;④高等植物的相互影响,高等植物产生化学物质对其他高等植物产生影响。

1984年,Rice在《Allelopa-thy》中将其较完整的定义为: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环境中其他植物或微生物的有利或不利的作用。起异株克生作用的物质称为异株克生物质。到目前为止,植物体内已发现的这类物质包括:有机酸类、醛类、芳香族酸、简单不饱和内酯、香豆素、醌类、类黄酮、生物碱、长链脂肪酸、乙醇等。这些物质,有的是单独起克生作用,有的则需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才有异株克生效果。

异株克生作用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既存在于不同杂草种群之间,如小飞蓬产生C10聚乙炔甲酯抑制豚草种子发芽;也存在于杂草与作物之间,如野燕麦的根系分泌出莨菪碱(Scopo-lamine)及香草酸等抑制小麦的生长发育,小麦的根系分泌物抑制白茅的生长;还存在于杂草同种不同个体或作物与作物之间,如小飞蓬根腐烂产生的他感作用抑制其幼苗的生长,腐烂的小麦残体抑制玉米的生长。老桃园残留桃树皮中扁桃苷的降解产物氰化物对新种植的桃树有毒害作用。玉米、黑麦、烟草植株分解过程中能产生抗真菌化合物,这些作物的残体在土壤中接近杂草种子时,便可防止种子腐烂,使其保持生命力。

异株克生化合物在杂草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在耕地再生的假高粱与向日葵含有的抑制物质能抑制许多其他杂草发芽。因此,应该使用合理的作物布局与作物轮作、选育抗病、抗草的作物品种与种植制度。

1异株克生作用在杂草防治和农业中的应用

1.1作物与杂草之间的克生

有研究表明:对禾谷类作物水提物的研究发现(1989),大麦、燕麦、小麦提取液至少含有5种芳香族酸和一些胺类,它们能使森林杂草覆盖地上部干重分别降低10%、40%和68%。埃及科学家Hassan于1993~1996年开展了水稻与稗草的异株克生关系的研究,发现约有30份材料可以控制田间稗草50%~90%的生长。Putnam(1990)认为燕麦残体可以释放对杂草有克生作用的化学物质DIMBOA(2,4-二羟基-1,4-(2H)苯丙恶嗪-3)及其代谢产物BOA((3H)-苯丙恶唑啉酮),而土壤真菌可将BOA转化成另外一种物质,对杂草的毒性比前者高10多倍。我国李善林等报道(1994),小麦能通过颖壳中的苯甲酸的克生作用抑制白茅的生育。而杂草对作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与作物争夺水、肥、光等生活因子,其产生的异株克生物质也是影响作物生育的一个重要原因。Holm(1984)发现将马唐种子与水以1∶16.7(w/v)提取24h,提取物可明显抑制花生、大豆等作物的发芽,Qasem的研究表明(1993),藜属(C.murale)的地上部水提物原液可抑制大麦、小麦、茄子、甘蓝、胡萝卜、辣椒的发芽,反枝苋地上部水提物原液可抑制茄子、甘蓝等蔬菜的发芽及生长。

1.2作物与作物之间的克生

我国马永青等研究麦秸覆盖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时发现(1993),麦秸与水按1∶10(w/v)提取24h的提取液对玉米发芽有明显克生影响,玉米胚芽生长也受抑制。麦秸覆盖土壤对下茬玉米发芽率、株高、重量及叶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影响可能是作物释放的异株克生物质可在土壤中残留,从而影响下茬作物的生长。在国外有人将成熟向日葵切碎,以32t/hm2鲜重混入土壤表面,结果可使棉花的发芽率降低至86.0%。

1.3杂草与杂草之间的克生

对杂草之间异株克生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少。Hagin(1989)发现,偃麦草体内可分离出5-羟基吲哚乙酸和5-羟基色氨酸,这些物质对其他杂草生长产生抑制作用。Martin(1994)等的试验表明,狗尾草和马唐可使多花黑麦草种子发芽率降低50%以上。杂草之间除了抑制作用以外,还具有促进作用。Kazinczi发现(1991),苘麻的水提液及酒精提取物可促进反枝苋种子发芽。

2异株克生化合物在杂草治理中的应用

2.1异株发生现象利用的途径

(1)直接利用具有克生作用的植物体或微生物体作为除草剂,但这种方法效果并不理想。

(2)采用植物化学的研究手段,对具有克生活性的次生代谢物提取、分离、鉴定,进而人工合成或化学修饰,既可以直接利用,也可能成为新化学农药的先导化合物。稻田除草剂艾割就是国外从桉树的次生代谢物中提取分离仿生的先导化合物,桉树含有1,8-桉树脑。Mnller等发现其是鼠尾草等植物的主要克生植物,为此,人们开发了新除草剂Cinmethylin。但是在国内除草剂方面还局限于提取、分离、鉴定阶段,尚未能形成成熟的产品。

(3)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异株克生基因的转移,将代谢途径或某一关键步骤导入目标作物中,可提高作物的异株克生潜能;或者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优秀的克生资源克隆到作物和覆盖作物体内并表达,使其具有抑制杂草的能力,达到除草目的,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都只局限在探索和尝试阶段。

2.2异株发生现象利用的价值与意义

种植业伊始,作物一直受杂草的危害,人类长期为其所困。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除草技术已有长足进步,但全世界的农业生产始终未能摆脱杂草的巨大危害。异株克生作用作为研究发现新克生作用物质及除草剂先导化合物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对植物种间关系理论的研究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在生产上具有多方面的应用价值。从抗除草剂机理方面看,这一研究方向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目前可以想象的包括代谢过程的异株克生物质、来自微生物的异株克生物质、来自其他植物的异株克生物质,都可能作为利用的资源。在创制新农药品种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异株克生物质的成果,有目的地开发作物己经具备抗性的化合物,提高新农药研制的效率,推动农药工业的发展。近年来,应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人们己分离出许多的异株克生物质,如各种器官或组织异株克生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的关键技术等。此外,利用异株克生现象能克服常规育种的盲目性和耗时等缺点,加强了人类对作物定向改造和设计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除草剂的选择性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除草剂的经济效益。异株克生作用和生物除草剂的改良,减轻了环境对化学除草剂的负荷,可能开发出更优秀的产品。异株克生作用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综合防治(IPM)理论的发展。异株克生作用的大面积推广在提高粮食产量、简化农业生产环节、节约能源和水、降低除草剂的研制与开发成本等诸多方面将产生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3异株克生现象的弊端

3.1异株克生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

异株克生化合物作为一种农药使用时,同样也有其作为农药的一些不利的特征。首先,其具有一定的挥发性,施用后会被周围的植物吸收或经露水浓缩后被吸收,可能对敏感非靶标植物产生药害;其次,其同样具有淋溶性,通过降雨、灌溉、喷雾等使之进入土壤、河流和地下水等。3.2对植物生理与生化影响

异株克生化合物来源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由于它对植物的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较少,它在植物的养分吸收、细胞分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酶活性和蛋白质合成等方面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3浓度变化的不规律性

其作为农药使用时,定量施用后,并不一定象除草剂那样随时间的延长浓度呈一定规律的降低,而是处于植物(供体)—土壤—植物(受体)的变化系统中,作用对象和浓度在不断调整,对植物影响的系统研究仍是空白。

3.4异株克生化合物的提取、分离、鉴定和检测技术不成熟

由于异株克生化合物种类繁多,含量甚微,在一个复杂混合群体,如何提取、分离、鉴定和检测的问题同样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还必须考虑静态和动态有效性。

3.5移动方式的多样性

经物理化学过程而降解、吸附;经土壤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或代谢过程而失去毒性;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结构或构象的变化。

3.6安全性

与其他农药产品一样,异株克生物质同样受到安全性质疑。在开发和使用异株克生物质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安全性问题。异株克生物质可能引发的生态安全性问题有以下几方面:①由于异株克生物质的使用,能否导致杂草抗性的增强;②对野生植物群落和天敌的潜在影响;③使用异株克生物质后,作物的品质及毒性等问题具有不可预知性;④能否产生交互抗性;⑤施用异株克生物质后,其残留浓度对人、畜是否安全。

4对异株克生现象弊端的应对措施

(1)在把用异株克生化合物作为农药前,先调查周围的非靶标植物是否对其具有敏感性。因此,同一种异株克生化合物农药并非适用于任何地方。

(2)针对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植物,调整不同的异株克生化合物浓度。进一步研究植物(供体)—土壤—植物(受体)系统的变化。

(3)提高异株克生化合物的提取、分离、鉴定和检测技术,使之能广泛应用到农业中去。

总之,植物之间存在的异株克生效应是非常普遍的。尽管其中的许多机理尚未揭示清楚,但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的运用定会产生出极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杂草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发展趋势,并将对我国乃至全世界农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为科学务农提供科学依据。

5参考文献

[1]陈杰,吴志伟.用幼苗生测法测定黑麦中他感化学物质的不同活性[J].浙江化工,2002(1):1-4.

[2]房义福,刘元铅,徐迎春,等.植物天然活性物质对有害生物的防御作用及其开发利用前景[J].山东林业科技,1997,(S1):77-79.

[3]郭永霞,孔祥清.转基因技术在杂草防除中的应用及展望[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4,16(4):3-26

[4]黄冬如.异株克生现象在杂草防治中的应用及展望[J].广西植保,2008(21):16-18.

[5]李宝平,苏仙绒.试谈植物相生相克效应的应用[J].运城高专学报,1994(4):23-24.

[6]李立新,崔岩,李怀.浅谈森林植物间的异株克生现象[J].防护林科技,2004(5):73-74.

[7]李善林,李孙荣.小麦克生物质的提取及其对白茅的杀除效力研究[C]∥第五次杂草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昆明:云南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

[8]李善林,由振国,李孙荣.小麦提取液对反枝苋、繁缕生长的化感效应研究[J].中国生物防治,1996,12(2):23-28

[9]李绍文.生态生物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李香菊,李秉华.植物异株克生及其在杂草防除中的应用[J].河北农业科学,1998,2(4):5-8.

[11]马永清,韩庆华.不同玉米品种对麦秸覆盖引起的生化他感作用的差异性分析[J].生态农业研究,1993(4):113-172.

篇5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尤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知识点的学习,就能够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学生的学习就会大打折扣。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语文学科学习的关键时期,只有学生在小学阶段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才能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本文就能够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方法展开论述。

一、教师具有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能否有效的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是否有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意识。如果教师没有较强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意识,自然难以通过有效方法的应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之,教师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意识,要求进一步提升教师授课的科学性。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明白只有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使学生更加高效的获取知识点,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二、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为了很好地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有效的方法与技巧。其中,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注意提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通过教学语言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师的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知识点正是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得以传播的,因此,教师采用何种方式展开教学活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与语文学科的特点相适应,与小学生的特点也相适应。很多小学语文教材上的文章既是育人的精品,同时又宛如一个个小故事,教师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如讲故事般对学生进行文章内容的讲解,自然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紧紧的将学生的注意力锁定于课堂。

三、通过有效互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想要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方法有很多种,并且这些方法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点的过程是被动的,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是机械的,反之,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能够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与学生进行互动,就很好地将学生纳入了教学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的含义,而且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当然,想要通过与学生有效互动的方式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要求教师讲究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个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互动。

四、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为了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好的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法宝。有趣的课堂与枯燥的课堂,能够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通过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呢?本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经验,在这里就几种行之有效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引入趣味因素

小学语文教师在通过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意将一些趣味因素引入课堂教学。教师在引入趣味因素的过程中,应该与小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乐趣。

(二)将趣味因素与教材上的知识点结合起来

教师在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还要积极的与教材上的知识点结合起来。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了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点,因此,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点展开。一些教师在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的热闹度,却忽视了与知识点结合起来,结果虽然课堂教学十分热闹,但是却没有达到很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点的目的,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很好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师在提升n堂教学趣味性的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篇6

1970年2月9日,郭晖出生于河北邯郸市,父亲郭荣茂是河北工程学院副教授,母亲叫徐孔镕,也在该学校行政部门工作。郭晖小时候在邯郸市实验小学读书。1981年5月9日,小学5年级的郭晖在课外练习跳远时,不慎碰伤了左腿的膝盖。没过多久,左腿膝盖处出现红肿现象,医生诊断结果是滑膜炎,连续治疗10多天也不见效果。之后转院到一家中医院,治疗30多天,未见好转。郭晖再次转院,到邯郸市一家较大医院治疗。医生诊断是风湿性关节炎,采用激素用药治疗,不见好转,身体开始浮肿。父母把郭晖转到峰峰矿区总医院。总医院的化验显示,郭晖得了滑膜结核,结核已扩散到身体的腰部等部位,导致胸部以下部位瘫痪。

1983年1月,父母又将女儿转到湖南省人民医院。郭晖进行了第一次开胸手术。这次手术清除了结核症状,但是,扭曲的椎骨仍然挤压着中枢神经。医院方面让回家调养。回家后,郭晖只能躺着,坐不住,妈妈上班前把水、收音机等准备好,她不敢多喝水,因上厕所实在不方便。一次,郭晖口渴得难受,她伸手去拿杯子,不料从床上掉了下去,摔得半天起不来,她再一次想到了死。

1984年年底,父亲听北京结核病院的医生说,孩子虽然瘫痪时间长,但年纪还小,可以再做一次手术。1985年1月,郭晖做了第二次开胸手术,希望去除骨头对中枢神经的压迫。手术30天后,郭晖的左脚大拇指可以动一点了,可没高兴多久就又不会动了。

从首次治疗开始,郭晖就告别了校园。此时,懂事的郭晖心态已平静下来,郭荣茂摸着女儿的头,叹了口气说:“孩子,你虽然不能走路了,但智力却是异常出众的,你如果刻苦读书,也许能改变你的命运。”郭晖点了点头。

父亲找出两年前的5年级课本。由于郭晖躺在床上,只能后背垫得高一点才能看书学习,身体疲劳了就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看。一个星期下来,她的胳膊肘磨破了皮,鲜血直流。母亲心疼得直掉眼泪。

郭晖学完初一课本了,母亲就将初二课本放到枕边,初中、高中6年的课本,郭晖在床上自学了4年终于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也一个不少的都做完了!遇到不会做的,就查字典和看参考书完成。

“孩子,你想考大学吗?”父亲问女儿。“怎么不想?我做梦都想上大学呢!” “可我这不能动弹的腿,哪个大学愿意要我呀?”郭晖这么一说,父亲也一下子犯难了。

1990年9月的一天,郭晖在河北工程学院遇到了一个老师,他告诉郭晖可以去参加自考,因为这种考试可以一科一科地考。老师建议她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在家搞翻译工作。 这对郭晖来说可是天大的喜事儿。

1991年4月,郭晖第一次参加自考,报考的三门课:英语语法、英美概况、英语综合技能都是全市最高分。1991年6月,21岁的郭晖自己摇着轮椅,急匆匆地去邯郸市八一自控厂报到,这是她联系的第一份工作。工资标准是每月60元。郭晖很高兴,她终于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

1993年6月,郭晖获得了全国英语专科自考毕业证书后,开始做英语家教,她教的学生有20多人,学生中学历最高的还有一位硕士生。她把每月做家教的收入交给父母,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1993年10月,郭晖来到河北一家学院应聘教师职位时,校方说:“一是她身体太差,不能走路;二是学历太低,不能胜任学院教师工作。”学校需要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人。这让她真正的体验到求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郭晖很争气,她开始攻读本科学位。1997年6月,郭晖拿到了自考的本科学士学位,顺利地通过了另一门日语的全国统一考试。1997年7月,河北工程学院办了一个英语硕士进修班,进入该班学习3年后,可申请硕士研究生学位。经详细询问,校方说:“我们只招收已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但自考生如果本科已经取得5门主科合格证者,也可以录取。”当时,郭晖已经取得8门主科合格证,这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郭晖在英语本科即将毕业时,又步入硕士研究生班学习。

B:求职遭拒奋力攻读博士生

1998年6月,郭晖考试失败。进修班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授课,郭晖靠个人的努力孜孜不倦的学习,这次还选择了学习一门法语。2001年,由于试卷搞错了的原因,14分的成绩化为乌有,郭晖没能通过考试。2002年6月,郭晖终于以71分的成绩顺利通过考试。她为了这个硕士学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2002年7月,郭晖再次来到河北一家学院求职,而这一次,郭晖已经取得了自考的本科学历,以及在职硕士进修班的资格证明。这一次,郭晖想求得一个心仪的职位。院方说:“郭晖没受过正规的教育,根据规定,不能录用。”残酷的现实,让她再一次领悟到找工作不容易。

2002年12月7日,郭晖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这时,从答辩室走出一位老教授,郭荣茂紧张地问:“我女儿郭晖的论文行吗?”老教授显得很激动:“你的女儿是个人才,这孩子答辩干净利落,十分精彩,日后必成大器。”郭晖的论文顺利通过了答辩,取得英语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郭晖渴望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念头愈加强烈。因为前两次求职遭拒,让她心理感到不平衡。

2003年,郭晖又通过考试,被山东大学录取,毕业时,山东大学授予郭晖“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她的硕士论文是《诗歌翻译的韵律问题》,其诗歌翻译方面的造诣连导师也钦佩不已。

北京大学,郭晖更是视为神圣之地。但是,北京大学会向一个严重残疾,自学成才的女青年敞开大门吗?2002年12月1日,郭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北京大学英语系沈弘教授写了一封信:“我是一个高位截瘫女青年,是坐在轮椅上读完研究生的。我想读考您的博士生,不知是不是可行。”10天后,郭晖收到了沈弘的回信。信里的话让她既惊喜又温暖:“欢迎你报考我的博士生,北大重视的是学生的学识,我们会根据成绩择优录取,请你不要有顾虑。”

读到沈弘教授的回信,郭晖十分激动。由于她选的英语诗歌翻译是个冷门专业,从事研究者寥若晨星,就连找学习资料都是件相当困难的事。父亲郭荣茂走遍省城的各大书店,也找不齐资料,只好向自己当年教过的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求助,终于获得一套完整的书藉资料。

到2002年12月30日这一天,距离博士生考试只剩下75天时间。父亲担心女儿压力过大,就安慰说:“不要有思想负担,这次考不上没关系,咱们下次再考。”女儿只是笑而不语。

2003年3月19日,郭晖的父母陪着她来到北京参加博士生考试。当郭晖出现在考场时,就有热心的同学帮忙抬轮椅,郭晖很是感激,她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

2003年3月26日,5门考试结束。2003年7月3日,郭晖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全家人相拥而泣。为支持郭晖完成学业,邯郸市残联向她赠送了3000元现金和一部轮椅。郭晖在北大的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在拿系里的奖学金。她要用学识和能力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

C:女博士摇着轮椅上哈佛

到北大读书了,她的学习、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郭晖的父母商议决定,由母亲到学校照料女儿的日常生活,父亲则在北京打工挣钱维持生活。

北大宿舍主管人员为郭晖母女提供一个单独宿舍。2003年9月7日,郭晖和母亲一起住进北大一栋宿舍楼内。从此,郭晖每天奔波在课堂、食堂、宿舍的之间,她抓紧时间,拼命学习。由于每次上课下课都得坐轮椅,经常引来许多异样的目光。

对于她的专业,郭晖笑着说:“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消遣,但是做研究则必须下苦功才行。”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英国17世纪的一位叫琼生的诗人,这位诗人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无所不晓;三教九流,无所不知。要研究他的作品,首先得能够看懂有关他的书籍资料。所以郭晖在学会英、日、法和拉丁语之后,增加学习一门古希腊语。一年后,学业成绩也名列前茅。

由于郭晖在英语诗歌翻译方面卓有建树,国内外一些出版社开始注意上她。2003年12月30日,南海出版公司负责人找到她,请她为《海鸥乔纳森》一书担任翻译。郭晖在学习之余,着手翻译书稿。这本书出版后,在市场上引起很大反响。

在学校学习的这几年中,郭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她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得2004年度北大“挑战杯”论文比赛三等奖;翻译出版了长篇译著《尼罗河两岸》,为出版社校对了9万多字的《战争与和平》丛书分册。

在未名湖畔,坐在轮椅上的郭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总会使师生们投以赞许的目光。2007年,团中央、中国青年报社授予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008年8月,郭晖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历和学位,成为该校百年史上第一位残疾女博士。她的研究成果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她两次应邀出席在广州举行的“国际语言论坛”和“世界诗歌研讨会”。郭晖自强不息的事迹深深感染了社会,她先后获中国残联的表彰和奖励,河北省政府、省残联授予她“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200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她“北京奥委会、残奥会优秀志愿者”称号。

篇7

1970年2月9日,郭晖出生于河北邯郸市,父亲郭荣茂是河北工程学院副教授,母亲叫徐孔,也在该学校行政部门工作。郭晖小时候在邯郸市实验小学读书。1981年5月9日,小学5年级的郭晖在课外练习跳远时,不慎碰伤了左腿的膝盖。没过多久,左腿膝盖处出现红肿现象,医生诊断结果是滑膜炎,连续治疗10多天也不见效果。之后转院到一家中医院,治疗30多天,未见好转。郭晖再次转院,到邯郸市一家较大医院治疗。医生诊断是风湿性关节炎,采用激素用药治疗,不见好转,身体开始浮肿。父母把郭晖转到矿区总医院。总医院的化验显示,郭晖得了滑膜结核,结核已扩散到身体的腰部等部位,导致胸部以下部位瘫痪。

10月初的一天,郭晖感冒了,发烧怕冷,在床上滚来滚去,后来就发现双腿发麻、没了知觉。郭晖问妈妈:“我的腿呢?”妈妈愣住了,说:“腿不是在你身上吗?”过了一会儿,妈妈发现郭晖竟然不知不觉地尿在了床上。突然间大小便失禁,让郭晖痛苦万分,她号啕大哭:“我成了废人?我不想活了!”说着,就用头撞墙,母亲拼命地将她拉开。

医院大夫说:“孩子瘫痪了,你们去北京看看吧!” 得知女儿被确诊瘫痪的消息,父亲一夜之间愁白了头,母亲也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1983年1月,父母又将女儿转到湖南省人民医院。郭晖进行了第一次开胸手术。这次手术清除了结核症状,但是,扭曲的椎骨仍然挤压着中枢神经。医院方面让回家调养。回家后,郭晖只能躺着,坐不住,妈妈上班前把水、收音机等准备好,她不敢多喝水,因上厕所实在不方便。一次,郭晖口渴得难受,她伸手去拿杯子,不料从床上掉了下去,摔得半天起不来,她再一次想到了死。

最难的是不能活动,有一次楼上修暖气,叮叮当当的一直在敲,天花板上的抹灰掉在她身上,那种等死的感觉让她心如死灰。

1984年年底,父亲听北京结核病院的医生说,孩子虽然瘫痪时间长,但年纪还小,可以再做一次手术。1985年1月,郭晖做了第二次开胸手术,希望去除骨头对中枢神经的压迫。手术30天后,郭晖的左脚大拇指可以动一点了,可没高兴多久就又不会动了。

从首次治疗开始,郭晖就告别了校园。此时,懂事的郭晖心态已平静下来,郭荣茂摸着女儿的头,叹了口气说:“孩子,你虽然不能走路了,但智力却是异常出众的,你如果刻苦读书,也许能改变你的命运。”郭晖点了点头。

父亲找出两年前的5年级课本。由于郭晖躺在床上,只能后背垫得高一点才能看书学习,身体疲劳了就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看。一个星期下来,她的胳膊肘磨破了皮,鲜血直流。母亲心疼得直掉眼泪。

郭晖学完初一课本了,母亲就将初二课本放到枕边,初中、高中6年的课本,郭晖在床上自学了4年终于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也一个不少的都做完了!遇到不会做的,就查字典和看参考书完成。

“孩子,你想考大学吗?”父亲问女儿。“怎么不想?我做梦都想上大学呢!” “可我这不能动弹的腿,哪个大学愿意要我呀?”郭晖这么一说,父亲也一下子犯难了。

1988年12月,郭晖突然想要参加高考。可是,她那时仍旧不能坐稳,时间一长,腿会抽筋,后背还会痛得受不了。而且,那时高考需要预选,郭晖不是在校学生,没有预选资格。为了能上学参加考试,郭晖抽出半年时间锻炼身体。

1989年6月,当郭晖准备参加高考的时候,她才发现自己不能同正常人相比。自己半年时间锻炼的身体仍然不争气,腿一抽筋,还会摔跟头。她觉得自己是真正的废人。

1990年9月的一天,郭晖在河北工程学院遇到了一个老师,他告诉郭晖可以去参加自考,因为这种考试可以一科一科地考。老师建议她学英语专业,毕业后在家搞翻译工作。 这对郭晖来说可是天大的喜事儿。

当时,郭晖参加了一个培训班,上午上课,下午可以在家自习。她住在家中的客厅里,来了人还可以说说话、解解闷。客人走了,郭晖再看书学习。

1991年4月,郭晖第一次参加自考,报考的三门课:英语语法、英美概况、英语综合技能都是全市最高分。1991年6月,21岁的郭晖自己摇着轮椅,急匆匆地去邯郸市八一自控厂报到,这是她联系的第一份工作。工资标准是每月60元。郭晖很高兴,她终于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了。

1993年6月,郭晖获得了全国英语专科自考毕业证书后,开始做英语家教,她教的学生有20多人,学生中学历最高的还有一位硕士生。她把每月做家教的收入交给父母,从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有些家长听说郭晖的英语水平非常高,就让她业余时间帮助辅导自己的孩子。每个月给25元的报酬,郭晖很喜欢这份工作,这样可以复习自己学过的知识,更让她感到开心的是学生们都管她叫“老师”。

1993年10月,郭晖来到河北一家学院应聘教师职位时,校方说:“一是她身体太差,不能走路;二是学历太低,不能胜任学院教师工作。”学校需要本科和硕士学历的人。这让她真正地体验到求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郭晖很争气,她开始攻读本科学位。1997年6月,郭晖拿到了自考的本科学士学位,顺利地通过了另一门日语的全国统一考试。1997年7月,河北工程学院办了一个英语硕士进修班,进入该班学习3年后,可申请硕士研究生学位。经详细询问,校方说:“我们只招收已获得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但自考生如果本科已经取得5门主科合格证者,也可以录取。”当时,郭晖已经取得8门主科合格证,这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郭晖在英语本科即将毕业时,又步入硕士研究生班学习。

B:真心求职遭拒,

瘫女孩北大奋力攻读博士生

1998年6月,郭晖考试失败。进修班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授课,郭晖靠个人的努力孜孜不倦地学习,这次还选择了学习一门法语。2001年,由于试卷搞错了的原因,14分的成绩化为乌有,郭晖没能通过考试。2002年6月,郭晖终于以71分的成绩顺利通过考试。她为了这个硕士学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2002年7月,郭晖再次来到河北一家学院求职,而这一次,郭晖已经取得了自考的本科学历,以及在职硕士进修班的资格证明。这一次,郭晖想求得一个心仪的职位。院方说:“郭晖没受过正规的教育,根据规定,不能录用。”残酷的现实,让她再一次领悟到找工作不容易。

2002年12月7日,郭晖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这时,从答辩室走出一位老教授,郭荣茂紧张地问:“我女儿郭晖的论文行吗?”老教授显得很激动:“你的女儿是个人才,这孩子答辩干净利落,十分精彩,日后必成大器。”郭晖的论文顺利通过了答辩,取得英语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郭晖渴望考取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念头愈加强烈。因为前两次求职遭拒,让她心理感到不平衡。

2003年,郭晖又通过考试,被山东大学录取,毕业时,山东大学授予郭晖“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她的硕士论文是《诗歌翻译的韵律问题》,其诗歌翻译方面的造诣连导师也钦佩不已。

北京大学,郭晖更是视为神圣之地。但是,北京大学会向一个严重残疾、自学成才的女青年敞开大门吗?2002年12月1日,郭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给北京大学英语系沈弘教授写了一封信:“我是一个高位截瘫的女青年,是坐在轮椅上读完研究生的。我想读考您的博士生,不知是不是可行。”10天后,郭晖收到了沈弘的回信。信里的话让她既惊喜又温暖:“欢迎你报考我的博士生,北大重视的是学生的学识,我们会根据成绩择优录取,请你不要有顾虑。”

读到沈弘教授的回信,郭晖十分激动。由于她选的英语诗歌翻译是个冷门专业,从事研究者寥若晨星,就连找学习资料都是件相当困难的事。父亲郭荣茂走遍省城的各大书店,也找不齐资料,只好向自己当年教过的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求助,终于获得一套完整的书籍资料。

到2002年12月30日这一天,距离博士生考试只剩下75天时间。父亲担心女儿压力过大,就安慰说:“不要有思想负担,这次考不上没关系,咱们下次再考。”女儿只是笑而不语。

2003年3月19日,郭晖的父母陪着她来到北京参加博士生考试。当郭晖出现在考场时,就有热心的同学帮忙抬轮椅,郭晖很是感激,她感受到了阳光般的温暖。

2003年3月26日,5门考试结束。2003年7月3日,郭晖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全家人相拥而泣。为支持郭晖完成学业,邯郸市残联向她赠送了3000元现金和一部轮椅。郭晖在北大的学习成绩很好,一直在拿系里的奖学金。她要用学识和能力向社会证明自己的价值。

C:未名湖畔留下独特的风景,

女博士摇着轮椅上哈佛

到北大读书了,她的学习、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郭晖的父母商议决定,由母亲到学校照料女儿的日常生活,父亲则在北京打工挣钱维持生活。

北大宿舍主管人员为郭晖母女提供一个单独宿舍。2003年9月7日,郭晖和母亲一起住进北大一栋宿舍楼内。从此,郭晖每天奔波在课堂、食堂、宿舍之间,她抓紧时间,拼命学习。由于每次上课下课都得坐轮椅,经常引来许多异样的目光。

郭晖上课前,母亲推着轮椅把女儿送到楼前。旧楼有台阶,需要把轮椅抬上去才行。见母亲推着郭晖来上课,同学们纷纷上前帮忙。

由于教室门窄,轮椅推不进去,郭晖只能被母亲背进教室,坐在椅子上。为了使身体保持平衡,郭晖一动也不敢动,一节课下来,郭晖苍白的脸上直冒虚汗,累得不行。大小便时常失禁,怎么办?每次上课的时候,母亲就拿着女儿在厕所用的木凳,在门口等着。每到课间休息时,就急匆匆地跑进教室,把女儿背进厕所。

对于她的专业,郭晖笑着说:“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消遣,但是做研究则必须下苦功才行。”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关于英国17世纪的一位叫琼生的诗人,这位诗人博学多才,天文地理,无所不晓;三教九流,无所不知。要研究他的作品,首先得能够看懂有关他的书籍资料。所以郭晖在学会英、日、法和拉丁语之后,增加学习一门古希腊语。一年后,学业成绩也名列前茅。

由于郭晖在英语诗歌翻译方面卓有建树,国内外一些出版社开始注意上她。2003年12月30日,南海出版公司负责人找到她,请她为《海鸥乔纳森》一书担任翻译。郭晖在学习之余,着手翻译书稿。这本书出版后,在市场上引起很大反响。

在学校学习的这几年中,郭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她撰写的论文先后获得2004年度北大“挑战杯”论文比赛三等奖;翻译出版了长篇译著《尼罗河两岸》,为出版社校对了9万多字的《战争与和平》丛书分册。

在未名湖畔,坐在轮椅上的郭晖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总会接收到师生们赞许的目光。2007年,团中央、中国青年报社授予她“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008年8月,郭晖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历和学位,成为该校百年史上第一位残疾女博士。她的研究成果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她两次应邀出席在广州举行的“国际语言论坛”和“世界诗歌研讨会”。郭晖自强不息的事迹深深感染了社会,她先后获中国残联的表彰和奖励,河北省政府、省残联授予她“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2008年,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她“北京奥委会、残奥会优秀志愿者”称号。

篇8

纵向项目是指从国家、部委、省(市)政府等拨款资助的研究项目.系统的纵向项目管理主要包括立项登记、过程管理、项目变更管理、结题管理等.由于科研人员需要在各级政府科研管理部门的不同系统中申请纵向项目,因此无需在本系统申报.获得政府批准立项的项目需要在本系统中立项登记,纳入学校科研管理流程.纵向项目信息录入采用个人登记—院系审核—科研院/文科处审核的流程.也允许院系或科研院/文科处直接录入立项登记信息.

1.1.2横向项目管理

横向项目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项目.系统的横向项目管理主要包括立项登记、结题管理等.横向项目管理的特点是要记录比较丰富的委托单位(甲方)信息,系统满足了对甲方单位信息的规范性、完整性要求.横向项目信息录入采用与纵向项目管理相同的流程.

1.1.3校级项目管理

校级项目的管理流程与纵向项目类似,所不同的是增加了申报流程.校级项目申报采用在线填写申报书的模式,通过OFFICE控件以及申报书的预先配置,减少了教师录入信息的量,科研院/文科处可以同时收集到可供统计的校级项目信息和WORD申报书材料.通过专家评审模块,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项目申请书的评审工作.被批准的项目,其申报信息直接纳入立项登记,无需重复填写。

1.1.4项目预算管理

科研人员在填写项目信息时,可以一并填写项目预算,通过学校数据交换平台将预算信息连同项目信息同步到财务系统中.

1.2科研经费管理

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登记项目预算,到款经费的确认、分配与统计,各项管理费的提取、预算执行进度管理等.经费管理流程通过数据交换平台与财务系统实时交互.针对交大科研经费管理的复杂性需求,项目经费管理做了如下流程规范:(1)科研院/文科处可以灵活地设置项目类别、不同学院的经费分配比例;(2)财务系统每天将最新的到款信息同步到科研系统中,供科研人员认领和查询;(3)科研人员在线认领项目经费,只需把来款与本人负责的项目关联即可;(4)院系科研秘书可在线审核认领项目经费,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5)科研院/文科处可以对认领的到帐信息进行经费的分配;(6)科研院/文科处可以打印出经费分配单或分配表,经费认领数据同步至财务系统;(7)系统实现了项目管理费退免/减免申请、经费校内转账审批等科研业务审批流程.

1.3科研成果管理

科研成果管理包括论文、著作、获奖、技术标准和专利等的管理.系统支持期刊库的管理,方便教师准确地找到论文的期刊信息,方便学校对论文等级的评定.交大使用专利事务所的软件管理专利,为使科研管理系统也能实现对专利的管理,系统实现了强大的EXCEL数据导入功能,能根据导入数据的单位、成员姓名等信息,匹配校内单位人员信息,极大地减少了录入工作量.并且对于国内专利、国际专利、PCT专利、软件著作权开发了不同的管理功能.系统还增加了技术标准管理模块.各类成果都能够关联到作者的科研项目上,方便科研项目的结题管理.

1.4科研基地管理

科研基地指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基地管理不仅包含基地相关的科研项目和成果信息,对基地的人、财、物和研究方向等都存在管理需求.本系统实现了对科研基地成员、资源、项目、成果的管理,可以从科研项目、成果模块直接采纳基地成员参与的项目和成果,自动生成基地年报.

1.5查询与统计

在系统的所有管理业务模块都建立了查询功能,还单独设置了主课题查询、子课题查询、科研详情查询等满足不同用户需要的查询模块.例如,科研详情查询满足科研人员查询本人全部科研信息的需求,把个人的科研项目、成果、经费等信息整合在一起.科研统计作为科研管理部门定期开展的工作,是为学校科研决策提供支撑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系统的科研统计功能,不仅方便管理员简单地自定义报表,还可以设置常用报表筛选条件,保存设置条件后,今后需要时只需要选择已保存的条件即能生成需要的报表.

1.6系统权限管理

系统设计了数据管理权限-菜单管理权限-子分类(例如项目类别)管理权限三层权限架构,满足不同的权限管理需求,方便科研院管理员对权限的设置.

2系统创新点

2.1科研与财务一体化

通过学校既有的数据交换平台,打通了科研项目-财务经费管理之间的信息孤岛,加强科研经费预算管理,重构科研经费管理流程,实现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一体化,切实方便教师和管理部门.在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上,学校研究制订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建立了科研经费管理的专门机构和专职岗位,提供编制项目预算、办理到款经费、经费使用过程监督和决算编制与审核等全过程服务.在信息系统中,重新设计并实现新的科研经费管理流程,通过学校数据交换体系,新建或重建财务系统和科研系统中的相关功能模块,保障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数据的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

2.2校级项目在线申报

从2009年开始,教育部、财政部在中央高校全面推广了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制度,用于支持高校的自主科技创新.基本科研业务费已经成为中央高校稳定的政府资助非竞争性科研经费的来源,在学校科研总量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教师通过申请基本科研业务费开展的科研项目在系统中称为校级项目.为了鼓励青年教师及附属医院医务人员投入科研工作,交大开展了各类校级项目的申报工作,针对校级项目的申报流程系统做了一些创新.校级项目由科研院管理整个流程.项目申报是项目管理的起始点,申报方式既要在数据库中采集到有用的数据,又要生成方便阅读的Word文件,还要让青年教师熟悉纵向项目申报方式,交大采用了类似政府纵向项目申报的模式.既可以填写详细的项目数据,也能将申报书通过线上提交.通过采购一套成熟的Office控件,预先将校级项目的申报书模板配置到系统中,并将基本信息中的字段内容配置到该模板上,科研人员填写完整的项目基本信息后,大部分的项目信息都会直接出现于在线申报书上,包括了成员、预算等扩展表内容.完善申报书上其他信息后,即可提交审核.实现了项目信息的入库、申报书生成提交的统一.

2.3专家评审管理

校级项目是否通过立项,需要校内外专家进行评审,系统开发了在线专家评审功能.首先,丰富了专家库的信息,通过增加专家信息,方便将专家通过校内/外、不同领域、不同研究方向进行划分;其次,在遴选专家方式上,既可以通过领域选择专家,也可以在设定专家数量后随机遴选,达到公平的目的.最后,通过邮件将申报书等材料发送专家,专家只需要通过邮件内的链接,即可登录系统进行评审.评审的结果,可以在科研院管理员的页面进行统计和展示.如果专家比较忙,评审较慢,系统还支持邮件催办功能.

2.4科研机构管理

在数字大学整体架构中,交大按照国家标准GB/T29808《高等学校管理信息》中规定的TB02标准集“校内单位基本数据类”的要求统一管理校内组织机构,建立了包括院系部处、附属医院、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在内的组织机构树.该组织机构树通过SOA架构分发到科研系统中.然而,学校的科研管理业务与其他管理业务一样是复杂的,并不是所有部门在科研系统中都完全按照组织树进行管理.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解决方案,通过在已经分发到科研系统中的组织机构树筛选出学院级的科研机构,避免了大量不进行科研活动的单位在系统中出现,同时也解决了某些挂靠学院的机构按学院同等级别进行科研管理的需要.校内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学校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登录科研系统.而对于尚未纳入统一身份管理的校外人员(如附属医院医生、已参与科研活动但尚在办理进校手续的人员),在系统中增加了校外人员维护模块.添加附属医院管理员账号后,附属医院管理员可以维护本院科研人员的登录账号.通过校内统一身份认证和系统后台认证的两种模式,满足校内外人员登录系统的需求.

3建设效果

交大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已存储了1988年至今的全部科研项目,以及科研成果和其他科研信息,通过系统在科研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系统已新生成了28000多个项目、15000多条成果数据.系统的成功应用,有效地改善了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推进了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标准化,提高了科研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篇9

在位于朝阳区甜水园东街的华德眼科医院,我们拜访了83岁的傅教授。老人从医60多年,仅担任同仁眼科主任就长达40多年,2000年才办理了离休手续。她是当代眼科泰斗罗宗贤的亲授弟子。这位健朗而又幽默的老人,提起恩师有诉说不完的美好记忆;而说起李志辉这样的后生晚辈,更有滔滔不绝的赞美之词。她说,她对李志辉最欣赏的,是他身上那一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开拓、创新、争一流的精神。同仁眼科正因为有了李志辉这些后起之秀,才赋予了同仁眼科品牌更新的内涵。

我们聊得正酣之时,精神矍铄的李志辉教授匆匆赶来,加入到了我们的交谈。他主动向傅教授汇报着近日工作的忙碌情况,傅教授时不时地点拨和叮嘱几句,相互间还不忘开几句玩笑。他们是师生,又似母子,更像是朋友。置身在这样一种和谐、默契、友善的氛围之中,尽管外面的气候已是天寒地冻,却让人享受着一种春风扑面的温馨。李教授还向我们讲述着张淑芳教授等前辈先贤对他的言传身教,故事很动人。李教授一再强调:“一日为师,终生是师”。可以肯定地说,“尊师重教”它既是李教授的道德准则,也是同仁眼科光荣的传统。

一块培育眼科人才的沃土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同仁医院眼科是我国治疗眼疾的最高殿堂。当初你选择来同仁眼科工作,是不是奔着她的好名声来的?”

“其实选择眼科工作,并非是我的初衷”。这位已有40多年眼科工作经验的老教授的回答,完全出乎我们意料。

原来,在上世纪50年代的医院里,耳、鼻、喉、眼科被视为“小科”,并不受重视。所以医学院校的学子们都把主攻的方向定在了内、外、妇、儿四大科,而对眼科甚至连起码的解剖知识几近为零。

1959年,23岁的李志辉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毕业时,他的理想是能回上海老家工作,偏偏被分到了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做住院医生。想到将要跟乒乓球大小的眼球打一辈子交道,他显得既被动又极不情愿。可那又是一个崇尚“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时代,他只得服从了分配。

毕竟,同仁眼科是个负有百年盛名的知名老科,她不仅规模大、设备好,而且还在全国眼科界中颇具实力。置身于如此环境中,加上前辈先贤的言传身教,李志辉很快对眼科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从事眼科工作的前期,他主要从事青光眼的研究和治疗。由于刻苦好学和钻研精神,他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在这一领域成绩卓著,成为年轻专家,在病人中有良好名望,在同行中有较好声誉。他到底为多少病人做过手术,为多少患者治愈了眼疾,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但病人却记得他,寄来的感谢信如雪片一样,年节时寄来众多的贺卡就是佐证。更让大家称奇的是,许多老患者,一旦李教授外出后第一天出门诊,他们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们说:“李教授是我们的守护神,只要他出诊,就可为我们留下一片光明!”

当然,医学不是万能的。李志辉也曾遇到过他无法挽救的病例。面对悲痛欲绝的患者和家属,他总是好几天难以平静。为此,李志辉对于专业上的疑难杂症,总是喜欢不断思索、研究、查阅资料,希望多一些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少留一点无奈和遗憾。李教授的勤奋好学和刻苦钻研精神在眼科是出了名的。上世纪80年代,他一家四口挤在一套四十多平米的狭小居室里。晚上,上学的一双儿女要做功课,是全国模范教师的妻子要备课,他只好趁妻儿休息后,才打开书籍和有关资料仔细研究。因此,他养成了熬夜的习惯,还染上了烟瘾。

他对新技术、新知识,更有一种特殊的敏锐力,并勇于涉足加以探究和掌握。当计算机、分子生物学等渗透到眼科领域后,年近六旬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就成为了高手。年轻的医生在遇到连书本上也无法找到解决方法的难题时,总爱向他求教,但与他勤奋的精神和博学的知识相比,又不得不感到汗颜。

在同仁眼科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李志辉成长很快,他先后担任同仁医院眼科青光眼、眼整形、屈光手术专业组组长、眼科教研组组长、眼科副主任和同仁医院副院长,1984年被评为教授,后来又成了同仁眼科第一个临床博士生导师,并近90篇、译文100多篇,出版专著14本、科普著作22种,成为同仁眼科难得的专业面较宽的资深的眼科专家,尤其在青光眼、屈光手术等专业,在国内当属权威专家。

“我很幸运,因为我置身于同仁眼科这样一块沃土上,才有我的今天。”几十年风雨过后,回望曾经走过的人生之旅,李志辉教授无限感慨地说。也许正因为这个缘故,他对同仁有着割舍不了的眷恋之情。听说,在他退休时,单位曾以优厚的待遇,邀他担纲一项他感兴趣又适合他做的重要工作,只因对方要他将人事关系迁出同仁,他断然拒绝了。也许,这叫做“同仁情结”吧。

艰难生活磨砺他成为全职大夫

“”期间,李教授因是“黑苗子”,曾两次下放到北京郊区门头沟的大山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参加医疗队伍,到天远地偏的阿里地区噶尔县巡诊。噶尔县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空气稀薄,寒冷异常,要找一棵树都困难。恶劣的环境造成了这一地区的落后,缺医少药现象十分严重。全县仅有4000人口,且住得十分分散,从一家出发到另一家,骑马需两天方可到达。在这里,李志辉学会了骑马,他在向导的陪同下,走遍了噶尔县每户藏民的家庭,他和藏民同住一顶帐篷,同吃一口锅里的糌粑,喝掺着羊毛的羊奶。在阿里的700多个日日夜夜,他只吃过4斤新鲜蔬菜,生活的艰苦可想而知。然而更缺的是医疗设施。他只好一个人内、外、妇、儿、五官各科都看,既中医又西医,既动手术又打针、开药,什么角色都扮演。这样的条件使他锻炼成为了全职大夫,接触了原先眼科不曾接触的病人,他甚至还为妇女接生过孩子。这都大大开阔了他的医疗视野,使他认识到了身体各部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他日后更好地诊疗眼疾提供了最现实的参数。

几年下放医疗队的生活,使他对百姓的疾苦有了更直接的了解,平民意识更强了,他和山民、藏民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同时,他的业务也更强更娴熟,为他日后开创新的专业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

虽然乡下的生活使这位南方书生经受了一次次脱胎换骨的磨砺,他变黑了,人也瘦了,牙齿坏了,还患上了胃病和心脏病。但他磨炼了意志,具备了不怕万难、勇往直前的品德和毅力,所以他把下放的经历视为自己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时期。

开拓创新 追求永无止境

因为挚爱着同仁,所以李志辉教授常常这样反问自己:“同仁眼科疑难病较多,病人大多冲着‘同仁’这块牌子远道慕名而来,如果我们缺这少那,那我们的优势和实力又在哪里体现出来呢?”1988年,同仁医院眼科尚没有眼整形专业,一些眼有缺陷、畸形、眼睑外翻、肿瘤或烧伤等眼病,在治疗上还是空白,需转诊到专科整形医院。作为在同仁这座眼科圣殿工作的李志辉,每遇到这种不能为之尽力的尴尬时,内心便有一种深深的不安和焦虑。 同时,群众对眼部美容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来医院就诊的人数倍增,于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李志辉在兼顾本专业的同时,在求得医院支持后,他坚定地把目光锁定在了当时尚无人问津的眼整形专业。他同时认识到,光靠一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他一方面在科里建立起整形治疗体系,另一方面又努力争取到两位住院医生破格到整形医院学习的机会。很快,使眼整形技术在同仁医院开花结果,并从此成为一个强项。

后来,李志辉又注意到青少年人群中近视眼患病率居高不下,许多不科学的矫正视力的手段,比如配镜不当,戴OK镜不当等,对眼睛造成了伤害,甚至留下了终生遗憾。因此,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同仁眼科开设了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手术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他又注意到,RK虽然可以很好矫正近视,但风险较大,他又在寻求一种矫正近视的新方法。

篇10

 一、《现汉》“V单+NP”语块及NP的结构类型

根据“V单+NP”语块中NP结构的不同,《现汉》所收录的“V单+NP”语块的类型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NP为可以独立运用的名词,语块结构为“V单+N”。如:

摆架子走钢丝说闲话走后门挖墙脚

上述语块中的“架子”“钢丝”“闲话”“后门”“墙脚”都是独立的名词,语块由单音节动词与名词构成。

(二)NP由名词、形容词或其他成分修饰名词构成,为一个词组,语块结构为“V单+词组”。如:

抱佛脚喝西北风吃枪药 炒冷饭

“佛脚”“西北风”“枪药”由名词修饰名词构成,“冷饭”则是由形容词修饰名词构成。

(三)NP由一个形容词或名词修饰一个名词性成分构成,二者组成的名词性成分不是一个独立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称之为非独立成分。语块结构为“V单+adj/n+N”。如:

喝闷酒拉偏架守活寡睡懒觉打嘴仗夸海口

该类语块是在原有语言成分――“喝酒”“拉架”“守寡”“睡觉”“打仗”“夸口”的基础上嵌入了一个成分,从而形成了一个三音节或三音节以上的固定结构(周荐,2004:187;杨书俊,2005),我们称之为嵌入式语块。在嵌入式语块中,嵌入成分与动词和名词没有直接的语义组合关系,如“闷”与“酒”、“活”与“寡”在语义上并不是直接修饰关系,这类嵌入成分只与“V单+N”所表示的事件有关。因此,“嵌入成分+N”并不能独立使用,只能与动词搭配使用,是一个非独立成分。

二、“V单+NP”语块中NP的注音处理及其改进建议

(一)《现汉》对“V单+NP”语块的注音,采取了一致的处理方式,即将单音节动词与后面的NP成分拼音分写,而NP统一采取了连写的方式。如:

(a)【说闲话】shuǒ xiánhuà【走后门】zǒu hòumén

(b)【吃枪药】chī qiāngyào【抱佛脚】bào fójiǎo

(c)【吃闲饭】chī xiánfàn 【打群架】dǎ qúnjià

(a)中语块的结构为“V单+N”,“闲话”“后门”都是一个独立的词,《现汉》也已收录为词条,在注音时,《现汉》将其拼音连写。(b)中语块的结构为“V单+词组”,“枪药”“佛脚”都是词组,《现汉》也未予以出条;(c)中语块为嵌入式语块,“吃闲饭”“打群架”是在“吃饭”“打架”的基础上嵌入“闲”“群”而形成的,“闲饭”与“群架”并不是一个词,也不是词组。(b)(c)两类中的NP《现汉》在注音时,都采用连写的方式。

《现汉・凡例》指出:“成语、词组按词分写”,即“按词分写”是词组注音,也是“V单+NP”语块注音的基本原则。单音节动词与NP拼音分写并无疑问,问题在于NP的注音。

“按词分写”原则的执行首先要确定什么是词,或者说要先确立分词的标准,《现汉》出条且标注了词性的语言成分则一定为词。因此,我们暂时依据该标准对《现汉》按音序排列的A~D下的所有的“V单+NP”语块中的NP进行了查检。A~D下共收录了172个“V单+NP”语块,其中,139个“V单+NP”语块中的NP《现汉》予以出条,占总数的81%,33个NP在《现汉》并未出条,占总数的19%。在33个未出条的NP中,又有4个在《现代汉语补编》中出条,剩余的29个NP为下文讨论的主要对象。

《现汉》出条且标注词性的NP,毫无疑问属于词,其拼音可以连写。下面重点分析《现汉》未出条的NP,具体如下:

帮倒忙 煲电话粥抱粗腿抱佛脚唱白脸

唱红脸①炒冷饭扯后腿扯闲篇吃独食

吃枪药 吃瓦片儿吃闲饭吃鸭蛋触楣头

闯红灯 打边鼓打吵子打抽丰打寒颤

打连厢 打马虎眼打群架打头阵打退堂鼓

打雪仗 打预防针打嘴仗掉书袋

上述29个NP在《现汉》与《现代汉语词典补编》中并未出条,但是也不能由此断定这些NP不是词。《现汉》只是一部主要记录普通话语汇的中型语文词典,限于规模,必然存在收词不全的问题。下面将分类进行分析。

1.NP为方言词

【闲篇】xiánpiān<方>(~儿)与正事无关的话。(《倒序现代汉语词典》)

【扯闲篇】chě xiánpiān(~儿)谈与正事无关的话;闲谈。也说扯闲天儿。(《现汉》)

“闲篇”在《倒序现代汉语词典》与《汉语大词典》中都出条,指“与正事无关的话”,《倒序现代汉语词典》中将“闲篇”标为方言词。此外,还有“吵子”,《现汉》将“打吵子”明确标为方言词,《汉语大词典》中收录了“吵子”。因此,认定“吵子”为方言词。

2.NP为异形词

【触楣头】chù méitóu 同“触霉头”。(《现汉》)

在异形词的处理上,《现汉・凡例》规定:“国家标准未作规定的,以推荐词形立目并作注解,……非推荐词形如果出条,只注同推荐词形。”据此可知,“触楣头”是非推荐词形,“触霉头”是推荐词形,“霉头”与“楣头”是异形词。“霉头”在《现汉》中出条,“楣头”则未出条。此外还有“寒颤”,为“寒战”的异形词。

3.NP为《现汉》漏收的词

“红灯”“红脸”“白脸”等,这些词在《现汉》中未出条,而在《汉语大词典》中出条。如“红灯”。

【红灯】①红色的灯。②红色信号灯,常表示注意、危险等。如交通管理有红绿灯,红灯表示车辆停止前进。(《汉语大词典》)

《现汉》收录了“绿灯”:

【绿灯】安装在交叉路口,指示可以通行的绿色信号灯开~。(《现汉》)

“绿灯”“红灯”为类义词,收录“绿灯”是考虑到“绿灯”已开始具有比喻义,只是还不太稳定。但“红灯”也特指交通信号灯,具有特指义,且通过语料可以发现,“红灯”也已开始具有比喻义。如:

直到近几个月他的血压和心脏都向他[亮]起了[红灯],他才不得已听从了医生和家人的劝告。

因此,“红灯”属《现汉》漏收词。此外,还有“红脸”“白脸”“预防针”等,都属当收而漏收的词。

4.NP为单用频率非常低的语言成分。

有的NP单用的频率非常低,大多只能与单音节动词构成语块使用。如“打抽丰”“打马虎眼”中的“抽丰”“马虎眼”。我们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网络版,以下简称CCL)中进行了检索。结果显示,“抽丰”共出现3次,都与“打”搭配使用,“马虎眼”共出现39次,未出现单用的语例。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NP在《汉语大词典》中都出条,之所以在《现汉》中未出条,一是鉴于词典的收词规模,二是鉴于这些语言成分单独使用的频率较低,因此,《现汉》不予以出条。

5.NP为词组。如“抱佛脚”“炒冷饭”中的“佛脚”“冷饭”。

有的词组已开始发展出引申义,即有词汇化的趋势,但是尚不稳定,对于这样的词组,《现汉》暂时还未予以出条。如“粗腿”在CCL语料库中除与“抱”搭配使用外,还出现了这样的语例:

要是为了找个鼓钱包找条[粗腿],我早去找别人了。

侯殿坤又得意又殷勤地给他唯一的[粗腿]马希山备酒祝贺。

嗯,村里一定有[粗腿]!

上述语例中,“粗腿”用来比喻有权势的人,但是该临时比喻义的语例仅有3例,为数较少。因此,虽然“粗腿”的比喻义开始出现,但还不足以认为它已经固定化。鉴于此,《现汉》未予以出条。

6.NP为非独立成分。如“帮倒忙”“吃闲饭”“煲电话粥”中的“倒忙”“闲饭”“电话粥”。

综合上述情况,《现汉》未出条的29个NP可列表如下:

在上述29个《现汉》未出条的NP中,为词组及非独立成分的NP比例最高,二者占了总数的一半多;其次为单用频率低的语言成分;方言词、异形词所占比例都较小。

(二)根据以上对29个NP的分析以及“按词分写”的原则,我们认为,《现汉》对“V单+NP”语块中NP的注音应该视具体情况分类处理。

1.“V单+NP”语块中NP为方言词、异形词时,因其非常用性,《现汉》未予以出条,但这些NP都属词的单位,注音可以连写。

2.“V单+NP”语块中NP为《现汉》漏收的词。该类NP当收而未收,《现汉》当补录,并对其注音采取连写方式。

3.“V单+NP”语块中NP为单用频率非常低的语言成分,这类NP也属词的单位,只是因其单用频率低而《现汉》未出条,在注音时仍可采取连写的方式。

4.“V单+NP”语块中NP为词组或非独立成分,这两类NP在上述29个NP中占一半多。这些NP都不是独立的词,不属词的单位,为非词成分,注音却为连写,违背了《现汉》“按词分写”的原则,因此,应当将目前的连写改为分写。如:

【抱佛脚】bào fó jiǎo【吃闲饭】chī xián fàn

三、结语

“按词分写”是成语、词组的注音原则,该原则的贯彻执行仍在于如何确立分词的标准。作为一部权威的语文型词典,《现汉》在分词方面应该具有更为客观的标准。《现汉》对“V单+NP”语块中NP的注音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违背了“成语、词组按词分写”的注音原则,应视NP的具体情况而定。希望在新一轮的修订中,《现汉》对“V单+NP”语块中NP的注音有更为科学和一致的处理。

(本课题为北京语言大学青年自主科研支持计划资助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批准号:09QN03。)

注释:

①“红脸”在《现汉》中出条,为动词,“指害羞。指发怒。”

与“唱红脸”中的“红脸”语义不同。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2]李慧.现代汉语“V单+NP”语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杨书俊.三音节“V单+X+N单”构词分析[J].汉语学报,2005,(4).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倒序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篇11

当前,地方政府在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方面存在哪些问题?质量问题是否仅仅是一个投入问题?如何处理好不同发展阶段的学校和地域中的质量与标准、质量与竞争、质量与利益、质量与主体、质量与选择、质量与专业化等关系问题?就提高质量而言,则涉及到提高什么质量?提高谁的质量?是学习质量、教学质量还是课程质量?是政府要求的质量、社会需要的质量,还是家长诉求的质量,抑或学生心目中的没有表达出来的质量?说到底,我们需要提高什么意义上的质量,提高谁的质量。如果对质量进行细分,则还涉及到数量与质量的区别。数量有多少之别,而质量之“质”则还有同质与异质之分。因此,除了量的多少,还有质的差别,而就质量的可比性而言,则还有可比与不可比之分。就其质与量的关系而言,一般存在的则还有高质量多,高质量少,低质量多,低质量少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判断。对于质量的高低判断,则还涉及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角色的不同评价和看法。可以说,就学校质量而言并非简单之事,各种主体、各种文化背景、各种类型的办学主体都会有不同的质量观,而且认识与事实往往差异极大,事实上的质量认识是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可能更需要关注。

本文名之为“谁之质量”,特别强调质量并非没有主体利益的介人,质量标准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标准,而是往往与各类主体利益相关。所以,我们讨论质量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明确解释是谁的质量,政府的,社会的,家长的,学生的,还是学者的;而“何种质量”,则需要我们追问,我们的质量是什么意义上的质量,对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义务教育而言,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质量?何种性质的质量?现实为什么不能出现我们理想中的质量?为什么不能出现理想社会所期待的质量?提高质量看起来是一个与学校教育活动相关的问题,但涉及的问题则是一个包括全社会在内的多层面、多因素的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本文从本人参与的不同层面、不同类型的学校发展和决策实践研究中,梳理出一些在笔者看来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对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的粗浅思考。

一、单一与多元:教育标准单一化带来质量认识的窄化

如果问,当前我国义务教育乃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教育标准的单一化。这种单一标准带来的结果是学校办学的同质化和趋同化,带来的是办学中的去个性化。一般来说,标准有单一和多元之分,也有高低之别。说到标准,就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变了吗?义务教育阶段标准问题是什么?应该是什么标准?事实上是什么标准?人们看重的学校质量标准是什么?谁来决定最高标准?谁来决定最低标准?谁来评价标准高低?义务教育的义务是否是唯一标准的合法理由?义务是否就等于一致?是否允许多元?而影响我们教育标准多元发展的障碍在哪里等一系列问题。

如果我们拿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领域的变化与教育领域的变化,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分析的话,我觉得,社会领域最大的变化就是人们消费的产品标准多元了,人们看待产品、评价产品的标准多种多样,从日用消费品到汽车、住房等各个领域都反映出消费者的多种需求,而这种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促进了产品标准的多样化,激励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某种意义上,在经济领域,产品极大丰富的前提是产品标准的变化,同样是电视,如果现在还是全国统一生产9寸电视,即使是产权明晰,即使是市场配置资源,照样很难增加社会财富,很难促进社会财富的丰富。而在教育领域,与社会经济领域的一个显著的差异就是教育标准没有变,“我”和“我的孩子”受的教育事实上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尽管义务教育阶段得到了普及,但教育的标准却没有变化,存在着单一化问题。改革开放30年,可以说,人们在看待教育标准,评价教育标准方面依旧单一,即唯升学是举。造成这种教育质量标准单一间题的原因可以看作是多种主体的共谋,是一种包括政府、家长、学校等多种主体的社会选择的结果。有些地方政府也倡导素质教育,鼓励特色,但一旦评价局长、校长起来还是看“升学率”,不少地区在评价学校的时候,主要就是看能否出几个状元,有几个能上北大清华;一些家长虽然也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但迫于升学压力,也只能加码强化,把孩子的兴趣先放一放,等考上了大学再进行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实施教育的学校来说,则表现为左右摇摆,听从政府和家长的命令和要求,而不能保持自己教育专业的独立性。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国家教育供给能力有限,社会投资教育的能力不足,市场经济不发达,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还处于低水平状态,那么,在如今已经普及教育的情况下,还遵循着这样的单一教育标准则是非常不合时宜。在处理质量标准的“一”与“多”的关系方面,我们需要考虑从一向多的转变。在最低质量标准方面可以保有“一”的要求,而基于最低标准的要求就应该提倡更多元的教育标准,倡导一种多元化的教育标准观。当前,这种以考试升学为唯一标准而导致的教育标准的单一化问题日益严重,单一教育标准导致的结果是恶性教育竞争,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来实现少数人的顺利升学和“成功”;以牺牲个体大量的多方面发展的机会来换取个人的学业成绩;以牺牲个人的多方面的兴趣发展而换来多数人的厌学和学习异化。个体在这种单一标准化的学习竞争中消失,而成了分数“排行榜”的奴隶。大量的重复做题、重复做卷,无限制的缺少针对性的重复练习使得学习远离了人的生活。在单一标准下的学生学习是苦学、呆学,而不是乐学和善学。在这种种大量的事实背后,隐含着的是单一教育标准认识。人们在教育质量的认识上是狭窄的、短视的,不利于孩子的终身发展。因此,极端需要呼唤走出单一质量观的办学困境。

二、同质与异质:单一教育质量标准导致过度同质性教育竞争

一般来说,促进质量的提升,需要竞争。按照一般市场规则,只有竞争才能导致产品质量的提升。当前,在多种办学体制改革的条件下,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开始多样化。就办学竞争的范围而言,有公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的竞争,民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竞争。而在学校中,则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竞争,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竞争,具体表现为争时间、争分数、争学生、争课时等,可以说,竞争无时无处不在。而在单一考试升学标准的情况下,我们看到在学校内部大量的是那种争时间,争课时,把学生上厕所的时间都用来进行补习,教师没有时间去研究问题,拓展专业能力,而是把大量的时间投人到各种作业、试卷的批改中。这就使得我们必须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竞争是我们需要的,竞争有没有限度?对于教育而言,竞争有没有边界?竞争在教育发展中是否存在局限性?如何避免过度竞争?在企业市场竞争中,我们看到有破产一说,那就是说,按照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来说,如果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最大化,就需要发挥竞争的最大化,而要保证竞争效益最大化就必须实施破产制度。这是市场法则。但是,这种市场法则能否用在教育上,能否实施学校破产制度,能否将学校之间的竞争效益最大化。表面上看来,似乎学校没有“破产”,学生也没有“破产”一说,但单一标准下的恶性竞争,带来了实际存在着的、大量的“破产”学校和学生。我们冷静思考,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竞争,需要什么样类型的竞争。如果我们在单一标准下强化了单一竞争观,对于学校教育,对于孩子来说,结果是可怕的。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确立单一竞争观点,而需要对学校竞争进行更为细致地竞争类型的划分,从而可以更加清晰地分析得出我们在什么样类型的竞争上需要鼓励,什么样类型的竞争上需要抑制。一般来说,由于学校教育的复杂性,学校作为社会组织,一般包括经营和教育两种活动。同时,就教育而言,还有同质与异质之分。这样,学校之间的竞争大致可以分为经营性竞争和教育性竞争,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的几种类型,组合起来就形成下图所示的类型框架表。

按照上述,如果对经营的性质不做同质异质的区分,至少可以有三种类型的竞争,即经营性竞争、同质教育性竞争(比如考试)和异质教育性竞争(往往表现为校本课程、学校特色)。不同类型的竞争带来的是学校不同质量的发展,异质教育性竞争带来的是学生个性、特色的发展,而评价学校如果是以考试升学为标准,强化的则是同质性教育竞争。如果加上过度和适度的纬度来进行分析的话,应该说,过度的同质教育竞争和过度的经营性竞争会带来学校整体办学方向的偏差。当然,适度的经营有利于学校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这是不言而喻的。当我们按照这样的竞争类型划分框架来透视当前现实中的办学竞争的话,很明显,在单一教育标准导向下,强化的不是学校异质性教育竞争,而是同质性的教育竞争。以同质性教育竞争评价学校和学生水平高低,将学校或学生分层分等的结果是普遍存在着的教育异化和办学异化。这表现在校内和校际两个方面。对于校内而言,教师与教师之间是以简单的消耗战来竞争的,而不是比专业竞争。这种只看分数,不看效益的结果,导致那些锐意改革,通过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来提高效益的教师与“简单加苦干”的教师在学校领导和管理中视而不见,在评价教师绩效的时候,只看分数,却不看分母即单位时间内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这种竞争带来的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封闭,合作和分享不能成为学校主导的组织文化,而最终带来学校组织总体发展效益的降低。同样,在校际之间,同质性的教育竞争,带来学校办学中强化的只是学科教学,而且是主学科即考试学科的教学,弱化的则是德育、美育,比如很多学校没有年级组,或者班主任只是一种兼职,随意削减美术、音乐课时,体育课也是在放松的意义上开设,而把大量的时间投放在学科学习和考试测评上。由于政府、社会和家长各个方面都把成绩和升学作为评价学校的尺度,把以升学率或升人上一级好的学校比例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其结果必然导致同质教育竞争,从而更加强化和巩固了单一化的质量文化,也可以称为“应试文化”。

在质量标准单一并且以此作为评价学校的情况下,学校是办不出特色的。在质量标准单一的情况下,所谓教育选择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所谓家长、学生选择教育,实际上,只是选择学校而已,以学校的高升学率为选择依据。家长、学生选择的是学校,而不是学校的教育。因为,对于没有特色的学校而言,根本无选择可言。学校只是以升学率高低进人“排行榜”。大学不就是这样吗?按照高考分数,先后把各类学校划分成等级。学生按照自己的分数依次填写志愿,根本谈不上自己的专业理想。高中如此,义务教育阶段实际上也是这样,只不过去选择了民办学校而已。而选择民办学校的动机和依据也是因为升学率高而已。所以,这样的选择,对家长和学生来说,实际上无选择可言,表面上看是家长在选择学校,实际上,是学校按分数高低在选拔学生。没有真正的教育选择带来的结果是学校教育主体性的丧失,而只能沦落为一种选拔机器,很难发挥出引导社会教育文明的功能。没有选择的教育,必然带来学校功能的窄化和泛化,作为专业机构的专业性彻底丧失。由于选择什么样的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之间的割裂,由于按照分数将学校排行,使得我们看起来那么多的学校,结果却仍然是千人一面,教育普及了,但普及的却是一种如同瘟疫一般的“考试文化”。民办学校的“应试教育”比公办学校还要厉害,就是同质性教育竞争的结果,而学校成绩“排行榜”的流行,自然使得“应试教育”“雪上加霜”,这是一种不打招呼的合谋。

三、经营与公益:过度经营带来办学质量发展方向性偏差

民办学校作为体制改革的产物,本身意在表达和改变已有对教育标准的看法,促进更多特色学校的诞生。但是,实际上,就现实的办学情况来看,离这样的期望差得很远。作为办学体制改革的产物,只是在获取资源方面发挥了体制改革的价值,而在引导教育标准的多元化方面,却不力。除了整体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的单一阻碍了民办学校的特色化发展之外,与民办学校的生存状态,与民办学校主要以经营来获取发展资源的状态相关。作为教育的公益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毫无争议地坚持。但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的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不正当竞争,严重弱化了公办学校公益功能的发挥。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初中来说,如上海等地区,相比小学和高中,目前处境更为困难。一方面,要保证义务教育阶段的全部合格率,有的地区提出100%合格;另一方面,同时出口又看优秀率和升人重点高中的比率,加上高初中脱离政策后,好师资上移,再有民办学校的争夺生源和师资的竞争,使得公办初中普遍薄弱。可以说,民办学校的发展,打破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益均衡,使得经营、利润导向扩大,这样,不但不能发挥教育的特色化,而且还强化了同质竞争。民办学校利用自己的体制优势,没有有效引导社会的教育标准的多元,反而“助诌为虐”,强化了单一标准和单一评价机制,引导社会朝向单一竞争方向发展,打破了质量调节的均衡,促使学校质量两极分化,这些都是“私益”惹得祸。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民办学校靠钱、权、分三重择校方式,加上政府的调节不当或调节不利,使得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严重不平衡,比如在上海就形成了体制之间的不均衡,即初中段,强民办,弱公办;而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则是强公办,弱民办,形成了严重的结构失衡,抑制了教育公平的发展,阻碍了教育公益的发挥,推迟了教育均衡的实现,而最终很可能带来公办义务教育段的弱化、甚至退化,最终无法保证整体义务教育阶段的正常健康发展。比如,在很多民办学校为了打造英语品牌,大量增加课时量,学生使用教材一般超过一套,使用两套甚至三套;至于简单地靠削弱其他课时,而大量增加主科时间则更是家常便饭。当然,除了这种以同质竞争为导向的质量竞争外,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则更多地是以经营为导向的办学,特别是大量的过度经营带来的教育功利化,使得民办学校的办学方向发生严重偏差。虽然,民办学校的产生本身就是作为体制改革的产物而诞生,但教育改革虽沧桑,却难有正道可循。

四、一致与冲突:利益冲突导致教育共识难以形成,迟滞多元质量改进进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利益主体,按层次可以分为学校、社会和政府;按人来分,可以分为局长、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不同主体有不同的质量观,对学校质量有不同的诉求,诉求背后实际上反映出的是利益动机。。在标准单一、竞争同质的条件下,不同主体在同一利益诉求下,在同一质量标准控制下,利益冲突带来的结果是使得教育改革步履艰难。在推进素质教育中,更多地表现为,多元利益的冲突带来的教育质量认识与改进的推进困难,在课程开发、个性发展、差异化竞争等方面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阻力。比如义务教育的义务应该是政府承担,但政府却有可能将义务转嫁到学校,把矛盾推给社会和家长。同时,家长利益的驱动使得他们对政府提出各种要求,使得政府总是在各种利益之间平衡摇摆,这些冲突的后果,往往带来内耗和做重复功,不能有效推进质量的提升。究竟义务教育的义务是政府的,学校的,校长的,教师的,还是社会的,不清楚。政府为了出政绩,为了公平,有的地方出现了毕业合格率需100%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要求,给学校自主办学的空间极小,而且最终在学校教育层面伤害的是所有孩子。为了达到100,必然学校将精力投人“最差的”学生,为了应付考试的及格,必然是对这些学生“恶补”,而结果对于优秀的学生或其他学生投人的精力放松,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也是灾难,追求卓越是空话,而政府则拿着义务教育的“义务、责任和公平”,炫耀自己100。说起来,头头是道,理由充分,背后实际上是个“不懂教育”,这倒也并非官员是外行,而是政府逻辑使然。在我看来,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在达到基本水平后,如果有一门课较好或有所特长的话,就可以毕业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另一方面,在多元利益的冲突中,学校的课程特色、一些创新做法却经常受到不少家长的外行或短视的阻碍,家长只关心能否进好大学,好中学,多学一点,如果和升学无关,如没有直接与考试成绩发生效应的探究活动,则一概拒绝和反对,这些又成为形成学校特色的障碍。因此,政府评价与社会评价,乃至分数、考试评价本身就直接决定了学校很难办出特色来,从而继续在原来的升学质量的沧桑之道上越走越远,加上如果把升学率作为考核局长官员的标准的话,那对于一个区域乃至地域的孩子来说,可以说是灾难。义务教育,原本应该是捍卫生命发展机会与尊严的圣地,却成了厌学、逃避、反社会行为、心理疾患等的发生地。

五、行政与专业:过度行政干预抑制专业主体质量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