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化学与药物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化学与药物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化学与药物论文

篇1

2.1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药物化学是一门课时较少的专业基础课,如果将双语教学贯穿整个药物化学课程,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另外,面对高职院校学生薄弱的英文基础也不太现实。为此,我们选择部分章节进行双语教学,如在镇痛药、镇静催眠药、、抗寄生虫病药等章节实施,双语教学内容的课时数约占整个理论课时的三分之一。

2.2加强师资建设

在双语教学中,必须提升教师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因此,可先让英语较好的药物化学老师负责双语教学本分的内容,其他药物化学教师要努力提高英语水平,通过自学和培训等多种方法充实自己,学校应该采取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使双语教学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2.3提高学生兴趣

课前:针对学生英语基础较差的问题,课前把单词发给学生,尤其是一些专业词汇,鼓励学生提前预习。课中:对于课本上的概念,采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反复强调,确保既不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尽量用英语书写板书,针对课本上的问题用英语进行提问,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英语回答。课后:要求学生用英总结,开始时,可给同学准备时间,甚至可以事先打好草稿。待学生水平提高后,再逐步提高要求。考核:考试过程中,适量添加英文题目,提高学生对此门课程的兴趣和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在课件中使用一些具有特色的设计,使上课更加生动、有趣,强化教学效果。教学中,适当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对教学内容尽可能地运用直观形象的表格、图像、动画演示,把讲授内容的中文注解在屏幕上清晰展示,并对相应的英文翻译进行标注,进一步强化多媒体双语教学效果。

篇2

11月3日1时36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从接触到最后锁紧,它们用了8分钟。对接机构完成锁紧后,天宫一号姿态启控,建立起组合体飞行模式,开始组合体运行,进行一系列相关科学试验。11月14日20时,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进行了第二次交会对接。这次对接进一步考核检验了交会对接测量设备和对接机构的功能与性能,获取了相关数据,达到了预期目的。11月17日19时32分,神舟八号飞船降落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继美俄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完整的太空对接技术的国家。

2.“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突破5 000米

7月26日上午,“蛟龙”号在第二次下潜试验中,共有来自

13个单位的96名科研人员参加了本次海试任务,有8人完成15人次下潜,下潜深度分别为4 027米、5 057米、5 188米、5 184米和5 180米。潜水器在海底完成多次坐底试验,并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开展海底照相、摄像、海底地形地貌测量、海洋环境参数测量、海底定点取样等作业试验与应用,完成了各项试验任务。“蛟龙”号载人潜水器5 000米级海试成功,是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到达全球70%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

3.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亩产突破900公斤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

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试验田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18块试验田共107.9亩。9月18日,这片由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正式进行收割、验收。农业部委派的专家组按照严格的测产验收规程,测得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百亩片亩产达到926.6公斤。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

900公斤,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4.首座超导变电站建成

4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承担研制的中国首座超导变电站在甘肃白银市正式投入电网运行。这也是世界首座超导变电站,标志着我国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完整超导变电站系统的运行。这个变电站的运行电压等级为10.5千伏,集成了超导储能系统、超导限流器、超导变压器和三相交流高温超导电缆等多种新型超导电力装置,可大幅改善电网安全性和供电质量,有效降低系统损耗,减少占地面积。这座超导变电站,在核心、关键技术上获得了近70项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5.发现大脑神经网络形成新机制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马兰教授研究团队经3年多研究,发现一种在体内广泛存在的蛋白激酶GRK5,在神经发育和可塑性中有关键作用。这一发现揭示了GRK5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以及调节神经元形态和可塑性的新机制,也给神经元发育异常引起的孤独症和唐氏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发现刊登在美国《细胞生物学杂志》上,被选为研究亮点和封面论文,并被国际医学和生物论文评价系统“Faculty of 1000”选为“必读”论文,《科学》杂志子刊《科学・信号传导》撰文予以重点介绍。

6.世界最大激光快速制造装备问世

华中科技大学史玉升科研团队研制成功工业级的1.2米×1.2米,基于粉末床的激光烧结快速制造装备,这是世界上最大成形空间的此类装备,超过德国和美国的同类产品,使我国在快速制造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已有200多家国内外用户购买和使用这项技术及装备。我国一些铸造企业应用该技术后,将复杂铸件的交货期由传统的3个月左右缩短到10天左右。该技术被欧洲空客公司等单位选中,用于辅助航空航天大型钛合金整体结构件的快速

制造。

7.发现人肝癌预后判断和治疗新靶标

美国《癌细胞》杂志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曹雪涛课题组及其合作者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其通过深度测序技术进行人正常肝脏、病毒性肝炎肝脏、肝硬化肝脏和人肝癌microRNA组学分析,发现了microRNA-199表达高低与肝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证明microRNA-199能靶向抑制促肝癌激酶分子PAK4而显著抑制肝癌生长,从而为肝癌的预防判断提供了新的潜在靶标,为肝癌生物治疗提出了新方法。

8.首座快堆成功实现并网发电

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组织,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具体实施,我国第一个由快中子引起核裂变反应的中国实验快堆7月21日10时成功实现并网发电,标志着我国在占领核能技术制高点,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核能系统上跨出了重要的一步。 该堆采用先进的池式结构,核热功率65兆瓦,实验发电功率20兆瓦,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功率、具备发电功能的实验快堆,其主要系统设置和参数选择与大型快堆电站相同。

9.首座超深水钻井平台在上海交付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建造的“海洋石油981”3 000米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5月23日在上海命名交付。这座钻井平台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装备,是中国实施南海深水海洋石油开发战略的重点配套项目。该钻井平台投资额60亿元,将用于南海深水油田的勘探钻井、生产钻井、完井和修井作业,最大作业水深3 000米,最大钻井深度12 000米,总长约114米,宽90米,高137.8米。平台配置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DP3动力定位系统和卫星导航系统。

篇3

中国的四大发明一直就是国人引以为自豪的风光事。然而,外国人的看法却不尽然。“虽然17世纪的耶稣会士所传播的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纪元表至今仍然在起作用,它使人们把过多的东西看做是东亚发明的。然而同时却又存在着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倾向,认为任何一种重要的发明或发现都绝不可能在欧洲以外的任何地方产生……与此相似,在过去几年当中,有一些谈到后来的物理学、工程学和制陶业的某些方面的历史的论文,也由于与传说的资料不一致,而被不公平地忽视了。在1950年出版的一部关于技术史的有趣的著作中,(西方的一位)作者则没有把一些明明是属于中国人的成就归功于中国人。例如,关于中国人最先认识到磁极性、发明火药以及最早制造铸铁等等,在这部著作中都只字不提。至于(一些)中国科学家本身,也往往忽视了他们自己祖先的贡献。”(《李约瑟文录》)这位为中国科技史受到不公正待遇而鸣不平的老外,不是别人,就是自称为“名誉道家”的李约瑟。他甚至认为,西方的许多科学发明,只是为中国人的发现做了注释,他以此来“使人们想起过去不幸被人忽视和不被承认的许多东西”。

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是一位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胚胎生物化学创始人,也是杰出的人文主义者。他长期致力于在中国和西欧间架设桥梁来沟通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他出生在一个信奉基督教的家庭里,但他却研究中国的儒家与道家。他认为,同情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的人,一定不会抱怨儒家对一切鬼神怀有反感(作者注:反感二字过矣。孔子于鬼神只是“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子不语怪力乱神。”),同时也会承认儒家的神圣是与世间的道德体系结合在一起的。他也同情道教,虽然道家许多哲学观点和基督教义严重相悖(作者注:道教并不全等于道家),但是道家“以柔克刚”,强调阿芙洛狄忒(Aphrodite)胜过阿瑞斯(Ares),相信顺其自然和自然神秘主义,这一切对李约瑟来说都具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特别是后来他埋首于研究中国的创造发明时,才认识到道家思想和技艺在自然知识和技术控制发展方面,在许多世纪中曾经起着主导作用。他发现了“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比较落后,但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而且这种自然观虽然在不同学派那里有不同形式的解释,但它却和近代科学经过机械唯物论统治三个世纪之后被迫采用的自然观又非常相似”的有趣现象。所以当有人问李约瑟,他把自己主要看做是一名科学家还是一名历史学家时,他认为自己最合适的称号应该是“名誉道家”。

为什么李约瑟对道家如此感兴趣呢?原来中国古代的许多科技发明与发现并不是什么科学家所为,而是发端于道家或方士的。

“方士”也叫“方术之士”。这类人以擅长“方术”为特点,同好几类人既有交叉又有区别。如作为“士”,他们同诸子百家有类似处,也是源在民间,因而有别于年代更早或同时在官为职的卜祝巫医。但同时从“方”的角度,他们又与官方的星历、医术专家传承同类知识,而不同于先秦诸子和两汉儒林。“方士”和“道士”的关系也很密切。作为词汇,“方士”是“有方术之士”,“道士”是“有道之士”即“有道术之士”,这在早期文献中,意思是差不多的,只是在出现了道教之后,“道士”才有了宗教性的含义。

在战国时期,方士的“方术”包括天文、历算和占星、气候以及医学、服食、等。只是中国的方士比医药学家有着过分的奢望,他们总是诡言长生不死、羽化成仙以取悦于当时的统治者们。秦始皇时代的徐福就是一个大方士,据说他后来流落到了日本。汉代初年,兴起了炼丹术。方士或道士们主要是以某些矿物为原料,按照设想的配方,放入密闭的器皿中加热升炼,希图用人工的方法制取到可令人长生不死的神丹妙药。《西游记》中孙大圣所推倒的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即是当年炼丹热的缩影。自然,这种炼丹活动在目的上必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方士们却在炼丹中认真地观察了化学反应,做了大量的化学试验,制取到了一系列自然界所不存在的化合物,也人工合成了很多非常纯净的化学试剂。这种活动也唤起了方士们对化学变化的规律进行思考探讨,形成了原始的化学思想。

炼丹活动也许是起源于一种原始迷信的闹剧,它的消亡是必然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炼丹术却对古代化学和制药学做出过重大贡献。炼丹术化学是古代化学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化学的原始形式。此外,炼丹术中那些有价值的科学成果,那些有着医疗效果的制品为后世的医药学家所继承和发扬光大,并且启发了医药学家对化学的研究,致力于新药物的合成。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古代很多大炼丹家、方士、道士其实就是早期的医药学家,并兼通医术。如东晋的葛洪,南朝的陶洪景,唐代的孙思邈、孟诜,五代的大明(道号日华子)等都是很有声望的医药学家,又是大名鼎鼎的炼丹家。

李约瑟这位“名誉道家”关心和研究中国科技史乃至饮食文化,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正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促进了饮食文化的发展。

李约瑟在晚年对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甚至派助手来中国收集烹饪史料。他也许想弄明白,西方近代的一些发现与发明,为什么很早就出现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了。

中国人很早就吃“粒食”。为了吃“粒食”,我们的先人发明了陶鼎,后来又给陶鼎加上箅子、盖子成了蒸饭的甑。而就是这种在中国祖祖辈辈相袭,不论大人小孩都会的用汽蒸饭的方法,直到近代,洋人们才将之用于生活。瓦特是英国发明家,是他将原始的蒸汽机做了改革和发明制成了工业用发动机,出现了蒸汽火车,当时已经是18世纪了。烹饪蒸法只是近百年才在法国出现,而我国在古籍《礼记・曲礼》中就已出现了“饭黍毋以箸”。饭在烹饪意义上的专指意还是把谷物放在炊具上蒸熟,如大米饭、小米饭、秫米饭等粒食食物。

跟蒸法一样,中国烹饪的炒法,靠的是急火,需要用煤来做燃料。而早在宋代,汴梁就将煤用作炊用燃料。马可・波罗管它叫做“能烧的石头”。“急火”烧煤要用风箱,那就是现代鼓风机的前身。“急火”高温烧出了可口的佳肴,可是很少有人想到这种高温热学的创造者竟是炼丹的道士或方士。

“高温”还造就了中国的瓷器。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中国与瓷器在英语中是同一个词。在陶瓷工艺中,陶土、瓷土的选取与精制,陶瓷的焙烧技艺,各种釉料的选配,釉制烧制的火候与气氛的掌握以及瑰丽色彩的成色机理(如钧瓷五彩缤纷的窑变釉,建瓷的兔毫盏、雨点盏等),都是得益于古代方士们对早期化学工艺的贡献。

除了以上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硬件”之外,还有很多“看不见”的“软件”,这就是被民族的哲世观、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制约整合着的那种世代相传的看不见的文化。

中国烹饪的最高境界,公认为是调和。美食家袁枚曾说,芸豆必须配肉,刀豆则切忌有肉。烧芹菜忌用酱油,烧茄子得多用酱油。再加上厨师掌握火候之妙,其中由之而来的化学变化原理以及量化数据,却谁也说不清楚。而西餐则是既讲营养又讲烹饪材料的量化和可操作性。西方的营养学家长于分析,连一根作料香菜都要精确地分析出需用成分几许,而中国美食家就反诘:总共不就几毫克吗?至于小题大作吗?中西研讨会每次都争得不可开交,一派强调科学,一派强调艺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此评论说:“前者(中餐)之所以异于后者(西餐)几希。前者是把肉、鱼、鸡、鸭等与蔬菜合烹,而后者则泾渭分明地分开而已。大多数西方人都认为中国菜好吃,那么你为什么就不能肉菜合烹呢?这连一举手一投足之劳都用不着,可他们就是不这样干。文化交流,盖亦难矣。”难在哪里?难就难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那些“说不清,道不明,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软件”上。

中国饮食最重要的“软件”当属味道。味道是什么?有人说味道是舌头和鼻子的合成感觉,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实际情况却要复杂得多。仅说对嗅觉的解释,至今仍为生理学家们所头疼。2004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就因为发现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气味就更复杂了,传统的“五味”加上鲜味,谁也说不清会产生多少味道。笔者在《“五味”与“天人合一”文化》一文中曾经谈到过,用舌头去尝可以很容易尝出“酸、甜、苦、辣、咸”或“咸、甜、麻、辣、酸”或者“咸、甜、酸、苦、鲜”这五味来,但这仅是从化学味觉的角度上说的。照此还可以从食品质地的物理味觉角度分析出“脆、嫩、细、酥、软”这五味来。但是“丰、腴、爽、适、舒”的口感五味则一定要用化学的味觉、物理的味觉,再通过心理感受来一起整合“品尝”。在这里“品”与“尝”是一个复杂的审美过程,是不可以截然分开的。

篇4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世界万事万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自然规律来运行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知的,这是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如果客观规律是不可探知的,那么科学研究也就是无本之物了。只有这样才能遵循科学的本质,才不会落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陷阱。知识的积累奠定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大量的知识积累。

二、增强科学研究的动力

增强科学研究的动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1、启迪学生去思考,培养科研的兴趣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正面的反馈。启迪学生去思考,一方面要求为师者有渊博的知识,厚重的人文积淀,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还最好要有创新精神。“传道授业解惑”所要求的只是通过知识的积淀,来传授学生知识,解除学生的疑问,并没有指出怎么去发现问题,怎么去创造知识。传道授业解惑———“知识流”单方面从教师流向学生,而没有创新,没有启迪,没有碰撞。很难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想青出于蓝,那么“青”这种颜色必定不是蓝,不管是浅蓝、深蓝,肯定不是蓝,肯定有和蓝相区别,相冲突,但又有相互继承,相互依托的关系。一名优秀的教师不能只甘作为知识的存储器,还需要成为智慧的启迪者,点亮创新之火。培养科研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对科学研究予以正面的支持和反馈

支持学生去想问题,支持学生去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假设。这些支持既包括精神上的,也包括物质上的。有的时候精神上的支持更加重要。科学研究中失败在所难免,这需要人们正视失败,重新审视失败的原因。尤其对于刚从事科研的学生来说,这一点很重要。往往在他们第一次失败的时候,最需要鼓励和安慰,最需要正确的引导。科学研究者需要正确的世界观,需要有坚毅不拔的意志,需要有细心胆大的心态,需要有百折不饶的精神。而这一开始的锻炼和培养都需要教师做良好的引导。

3、尊重科研创新

社会之所以进步,科技之所以发展:都是由于一次次的创新,一次次的变革引起的。创新才是发展的本质和源泉。当今社会鼓励创新,保护知识产权,为科学研究设立基金和奖项等都是通过精神或者物质奖励来刺激求知欲,激励科学研究。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予以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会对科学研究的认可,对科学研究的投入是尊重创新最直接的,最好的体现。尊重创新还体现在去伪存真上。弄虚作假不是科学研究的本质。由于科学研究的前瞻性,创新性,有时很难利用现有的制度或者条例来约束。只有科学家,科研工作者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求知欲,工作中求真务实,从内心敬畏科学,尊重创新,方能在去伪存真。这在培养刚进入科研工作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通过启迪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很好地刺激学生对科研探索的兴趣,而另一方面尊重科研创新又进一步地激励人们去从事科研,去获得创新。

三、树立正确的科研观,用马克思哲学指导科学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中总结并检验真理的正确,并通过实践来完善或者更正这些理论。所谓公理,也就是经过人们长期实践检验、不需要证明同时也无法去证明的客观规律。公理还有一个特点:公理被证明正确了一万次,一亿次,不能说它永远是对的,但只要证明它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错了一次,那么这个公理必将被改写,被完善。这就是实践检验真理的方法。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在于取得科学发展,即在一定的研究领域内不断地突破对客观世界的现有认识,从而实现认识上的理性飞跃,并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形成新的理论,用以指导人们有目的地高级实践活动。在复杂的人类科学研究活动中,实现科学发展和理论进步的关键环节在于创新,而创新性成果又首先源自于创造性思维。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最大程度发挥人的意识能动性作用,鼓励不断创新,是科学研究活动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就创新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用哲学上矛盾和发展的观点并结合人的意识能动性作用进行简要的论述。科学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的主观性很强的一种实践。科学研究是研究某一特定条件下一类科学现象的本质,并用此来检验、修正或者创新理论,更清晰地认识客观规律。世界万物是变化的,但客观规律是不变的。之所以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科学现象,但大的规律还是不变的。并不是人们没有认识到它,它就不存在。只不过是人们认识的深浅,看待问题,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正由于科学研究是在研究者制定的特定的条件下探索客观规律,那么研究结果中只有少数刚好吻合客观规律,肯定相当部分的科学研究的结果是失败的。

这里指的特定的条件是前人没有创造过,或者从前人没有思考过的角度去研究。而科学研究的失败总的分为两个方面:①设计的失败;②新的客观规律导致的失败。在这些失败中,设计的失败占绝大多数。这要求人们进一步改进科学研究的设计,重新创立条件,重新审视研究。而第二种失败正是人们之所以说的“成功之母”,那是新的规律发现的曙光。无论是巧合的发现,还是经历千万次失败换来的成功,这都需要人们有一定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对待科学研究,就应该有科学的态度去认识。时代是进步的,科学是向前发展的。如人们至今尚不能说客观规律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但在人类能预知的未来,都有新的客观规律等待去发现。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即都是客观世界,但二者研究的角度却不同。唯物论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怎么样”,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科学发展的本质就是要更全面地认识客观规律。通过哲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还可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也就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主义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坚持并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科学正确地解决了主体与客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质与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探索真理的正确途径。因此通过深入地学习哲学思想来指导科学研究大有裨益。

四、科研中创新的几个途径

创新引领科学进步。创新可以促进新理论的形成,新的理论又可指导产生新的创新,二者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科研中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意外发现,逆向思维,理论研究,长期积累,挑战权威,辩证思维。在泌尿外科临床研究上,西地那非(Sildenafil,即“伟哥”)的发现到应用就极具戏剧性。它原来是美国辉瑞公司研发合成的一种抗心肌缺血药物,但经过10多年的研究发现其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有限,只能中止临床研究。但研究人员发现虽然此药抗心肌缺血的作用有限,但参与试验的志愿者热情高涨,并且在试验要终止的时候受试者仍不愿意将剩余的西地那非退回。后来经过调查发现该药有很强的改善男性的作用。意外发现需要科研工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逆向思维就是打破故有的思维定势,从问题的另一面去思考问题。药物研发中人们通常关心其原来设计的治疗作用,但历史上新药都是“反其道而行”凭借其副作用声名大噪。原本用来治疗高血压的环孢灵素用于毛发增生,原本用来抗心肌缺血的西地那非用于治疗障碍。临床医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临床医学研究更注重长期的积累。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临床经验、临床决策)以及患者价值观(关注、期望、需求)的结合。EBM是运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指导临床医生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病人。循证医学的产生和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科学研究中,没有“权威”,只有正确与错误、完善与不完善。因此,每一次对“权威”的质疑,就是对理论的深思。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辩证思维方法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角度来揭示事物的关系,侧重于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辩证思维给了人们看问题时新的视角,是从事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维方法。除了这些思维方法外,学术交流和学术探讨是获得新想法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在学术交流和探讨时应该抛弃权威,平等地进行探讨,进行思维的碰撞,这样更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突破性的,划时代意义的研究并不多,大部分从事科学研究的都是在跟进别人的工作,工作做得更细、更透彻,即便在这些科研工作中依然需要我们具有敏锐的思维,独到的眼光,别出心裁的创意和扎实可靠的基本功。而且只有在科研中不断地锻炼思维,提升科研能力才有做出重大的突破性的研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