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专业技能训练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专业技能训练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专业技能训练论文

篇1

开展电子应用专业技能训练一体化模式的研究,首先要对本专业未来就业行业、领域的人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了解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岗位的任务、技能要求以及所需掌握的知识等方面状况,将其细分为电子整机装配、维修电工以及家电维修等不同的培养方向。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置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项技能以及综合技能等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求,编写教学计划与方案,组织开展教学训练活动。另外,还要对学生的知识点掌握以及技能训练要求等方面进行评估,对教学成效开展检验。

3.一体化技能训练模式的实施要点

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技能训练模式的运用中,教师要注重理念创新与过程优化,紧扣实施要点开展教学工作,重点要抓住“四个三”。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培养方向进行三个方面的细化,依据实际情况调整为电子整机装配、维修电工以及家电维修等三个不同侧重点的方向。其次,要对不同方向培养内容进行三个版块的划分,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版块、专项技能版块、综合技能版块。第三,要将一体化训练内容划分为三个不同的要求与层级,最基础的要求为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获得毕业的资格,第二个层面的要求为专业技能获得认可,取得专业技能证书,第三个层面的要求为培养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另外,教师在这一模式的运用中,要紧扣住“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互动反馈”这三个基本环节,这也是整个教学训练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项目引导是将技能训练的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以项目训练为载体开展教学训练。任务驱动是指教学中依据项目要求,将知识点掌握以及技能训练的目标要求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将这样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去完成,依靠自己的努力以及相互的合作去突破学习难点。互动反馈是指在整个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任务,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与辅导,尤其是思维方式方面的点拨显得较为重要,并及时搜集学生在自主学习训练中的各类信息进行分析评估,从而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调试”教学为例,笔者将教学训练项目设置为8个方面的学习任务:识读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工作原理、选择元器件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依照电路图装配电路、分析直流稳压电路的工作过程与原理、电路的测试、装配制作直流稳压电路板、测试调试电路板、制作电路板的实际应用。整个教学训练的难点要点也在这一组学习任务中有效体现出来,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揭示出来,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相互协作,以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学生在不同学习任务的项目训练中,依据自己的独立思考、想和合作,能够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在“识读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工作原理”任务中,学生对电路图原理的分析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在“选择元器件并对其性能进行测试”任务中,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在“依照电路图装配电路”任务中,学生的焊接技术及其电路安装工艺等方面得到了训练与培养;在“分析直流稳压电路的工作过程与原理”任务中,学生对电子电路图识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电路的测试”任务中,学生能够提高电路检测与分析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类电子仪表的运用;在“测试调试电路板”的任务中,学生调试与排除电路故障能力以及综合处理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在“制作电路板的实际应用”任务中,学生学以致用和改革创新的能力能够得到有效培养。

篇2

大学生实践教学(包括课堂实验和工厂实习)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是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尤其是食品学院各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及思考能力等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实践教学在工科培养人才过程中有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1]。而专业技能训练是增强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其灵活性与实用性并存,有着传统的课程实验、专业定期实习、工厂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验实习与毕业论文的过度和铺垫。

随着现代食品分析及检测技术的发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要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等基本理论,还要掌握食品加工技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管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食品法律法规体系、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技术[2],能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食品检验机构、监督管理部门和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从事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产品销售、分析检测、检验检疫、安全评价、监督管理、技术开发、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高等教育与中职教育在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中职教育以培养动作技能为主,通常是“工厂熟练工”的训练,辅以少量的智力专业技能训练。高等教育在专业技能上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而高级专门人才应以掌握专业的智力技能为主,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3,4]。因此,食品类专业的高等教育在设计专业技能训练项目的时间及安排上,都要突出食品专业智力技能训练为主的特性,并兼顾动作技能训练。下面以食品类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谈谈技能训练项目的设计思路与探索。

一、技能训练项目设计的依据

技能训练项目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专业实践锻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规定要求的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实现培养目标,以满足科研单位或企业岗位用人能力标准的要求。

专业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实践教学活动,技能教学训练项目的设计必须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要求学习生物学和食品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质量检测和安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专业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参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标准》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和人才标准,以此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和专业训练项目设计的依据,同时参照企业岗位及检测单位的实际工作任务,确定出不同年级训练项目大类和二级子项目,再对各个专业技能训练项目的二级小类子项目进行教学设计,制订成为专业技能训练的实施方案。

二、以智力技能为主的专业技能项目设计

根据已确定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标准,按照专业能力进阶培养规律,选取适合的专业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训练项目,并对这些项目进行分析和整体教学设计,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技能训练的实施方案。

(一)项目的选择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可以根据不同年级,按照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设置。每个一级项目可分解成若干个二级(见表1)。

(二)二级项目的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以表1中的二级项目:同一食品不同工艺的制作,以山楂果胶提取实验说明该项目的具体教学与训练实施过程。

1.选择实验过程的表达方案。学生先查阅相关资料,将山楂果胶提取方法查到,资料篇数在10~20篇,并精读。一般每位教师的学生人数在6~8人,可以把学生分成2~3个小组,由各小组学生讨论每种提取方法的优缺点。

2.分析实验方法。讨论结束后每个学生向教师汇报资料阅读心得,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了解山楂果胶的提取方法、种类和特征等。在此基础上分析每种提取方法的优缺点,需用到的相关药品、仪器等,以及与实验室相关配合的要求,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确定一种可行的实验方法。在分析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分析,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3.准备实验材料。指导学生根据实验资料上的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并准备所需实验用品,包括玻璃器皿、药品、需用到的仪器等。根据以前的要求对玻璃器皿进行清洗、干燥,以备用。

4.实验过程操作及结果分析处理。根据实验方案,要求每组学生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规范每个操作步骤,包括仪器使用过程中记录的填写、实验台面的清洁等,并对实验结果加以对比分析,找出实验的误差原因并分析。

(三)技能训练的特色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技能训练有3个显著特点:(1)覆盖面宽。以一年级为例,在一年级未开设专业课,但技能训练中包括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及查阅资料等科学的实验方法。(2)系统性强。技能训练(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涉及该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形成了食品加工工艺、品质控制、食品安全检测(重金属、有毒有机物、致病微生物、激素等)、食品营养功能组分及有害组分分析、食品标准熟悉及制定、食品卫生学评价、食品活性成分提取分离、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和数据处理等系统性训练,对于强化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力培养十分有必要。(3)与其他实践教学形式互补性强。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形势和食品企业生产经营有的放矢且机动灵活地开展综合性强的技能培养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更显著,这是课程实验与生产性实习的有益补充,也是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铺垫和过度。

三、实际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探索和改进智力技能训练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效。一是想做实验的学生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较大的提高,并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要求实施。二是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比之前有了较大提高,动手操作、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三是从学生问卷调查统计看出,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比两年前提高了13%。综上所述,食品类专业智力技能训练项目研究、设计与实践,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发挥了较好的积极作用,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项目的设计还不能完全与实际操作相融合,学生的专业基础与培养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等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待今后在专业技能训练及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素稳,朱凤妹,常学东.浅谈食品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教育创新[J].职业时空,2014,10(9):98-100.

篇3

教高厅[2004]14号文件强调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充分体现其职业性和岗位性。文件指出:“高职高专学生的毕业设计要与所学专业及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可以采取岗前实践和毕业综合训练等形式,由学校教师与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选题,确定训练内容和任务要求。时间应不少于半年。对高职高专学生要加强毕业设计环节的规范管理,加强过程监控,严格考核,采取评阅、答辩、实际操作等形式,检查和验收毕业设计成果。”

一、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的矛盾。

目前高职教学进程一般在第5学期安排毕业设计,而此时正是学院推荐顶岗实习就业的时期,各种招聘会的到来,学生忙于个人就业的准备。部分学生一旦找到合适的岗位后,便立即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有的学生所选岗位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因此,查阅资料、指导教师集中定期辅导的毕业设计形式均存在很多困难。

2.毕业设计课题与学生就业的实际不符合。

由于在实习前布置的课题,很难预料学生的实际实习岗位,有的学生带着课题去实习,但课题与实际就业的岗位不符,加之课题类型比较单一,很多学生属于被动接受,虽然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也能完成设计任务,但学生受益不多。

3.毕业设计成果与答辩质量差。

(1)设计成果抄袭现象严重

分组的课题,一个组一般只有1—2人能够独立来完成,大部分学生是抄袭、拷贝,更有甚者连图纸的设计者名称都未作改变。

(2)答辩质量差

答辩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知之甚少,有的几乎一问三不知。

有鉴于此,改变毕业设计的形式与内容应是高职高专迫在眉睫的事情。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学生可选择以下不同的方式完成毕业设计环节,可能效果更佳。

二、毕业设计改进措施

1.以专业技能训练代替毕业设计。

湖南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制度是全国首创,这一制度使职业教育的质量监控常态化,并且更加全面。以抽查促改进,以抽查促建设,以抽查促质量提升,这一制度的创新、完善和落实,已成为湖南切实加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保障。抽查依据为各专业的技能抽查标准,技能抽查标准分为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两个部分。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包括了在学校期间学习的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的理论与技能,体现了岗位的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因此,以专业技能抽查标准制定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方案代替毕业设计是一个好的创举。

2.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与实习单位相结合的课题。

学生已找到实习单位的,可允许其自主选择适合工作岗位的课题,也可以选择所在单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作为指导教师。由于学生所选课题紧贴工作岗位,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性较强,课题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大幅度提高。这样可使学生迅速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应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具体实施时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学生选择课并确定课题后必须到学校备案,学校应定期派教师走访,跟踪进程,防止课题研究缺乏真实性,二是强调毕业论文的严谨性,防止流于形式。在毕业答辩前,各系部应组织答辩教师提前阅读论文,提出合适的答辩问题,顺利完成毕业答辩工作,这样充分体现了毕业设计的职业性和岗位性。

3.以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设计。

对一些在实习期间已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有法律效力的用人合同的学生,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盖章同意,可考虑取消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实习报告代替毕业设计。若学生因为单位原因不能按时参加毕业答辩,允许取消毕业答辩。以实习报告成绩代替毕业设计与答辩成绩。符合毕业设计的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

4.学生选择指导教师提供的课题。

指导教师提供课题,学生选择,一般要求在第5学期集中4周内完成。指导教师应认真履行指导义务,帮助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实践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达到实用性、专业性与基础性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一些在外实习但仍然选择校内教师指导课题的学生,答辩时间可延长到第6学期。实践指导教师应该多想办法,利用见面答疑、电话咨询、网络、QQ联系等多种渠道,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提高专业应用能力,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与毕业答辩。

笔者认为,如此实施毕业设计环节,真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真正体现了毕业设计的职业性和岗位性。

三、改革后毕业设计与答辩的实施办法

1.各系部根据实际情况,可灵活决定某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

2.各系部按专业班级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形式,于专业第5学期毕业设计前2周,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报教务处实训中心备案。

3.改革后的毕业设计答辩形式由系部自行决定。

4.改革后的毕业设计与答辩成绩评定方法由系部自行决定。

5.改革后的毕业设计仍然按要求建档,档案内容包括如下。

(1)有课题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毕业答辩记录、毕业答辩成绩单。

(2)实习报告形式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表(盖单位章)。

(3)技能测试形式

技能测试试卷、技能测试模块成绩单、技能测试总成绩单。

四、应注意的问题

1.毕业设计的时间灵活化。

原来毕业设计安排在第5学期课程结束后,集中4周进行,然后进行答辩,现在改为课程结束后至毕业前夕。答辩仍然安排为2次集中答辩时间,一次是集中设4周后,一次是毕业前一周。毕业设计的时间不少于半年,毕业设计的时间可以灵活化。

2.辅导形式的多样化。

过去毕业设计辅导时采用集中定点答疑,由于学生实习单位的分散性,不可能定点定时地答疑,现在利用网络、QQ、视频等手段进行答疑。这样实现了辅导形式的多样化,对于在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很有好处。

3.过程监控的全程化。

利用职教新干线平台,指导教师和指导的学生加为好友,每周定期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实现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监控。

4.毕业设计考核形式的多样化、成绩评定的科学化。

毕业设计成果的考核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毕业设计成果的答辩,可以是实习报告的评阅,可以是技能训练的考核。成绩评定可根据具体的成果来评定,毕业设计按照毕业设计的评分要求评分,实习报告按照报告的评分要求评分,技能训练按照技能训练的考核要求评分,实现成绩评定的科学化。

篇4

(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

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时间不长,还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其专业建设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其课程体系的建构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小教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能有效融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小学教育相脱节;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并没有作为一种课程去建设,实习内容单一,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教育科研、教育行政、教育调查等其他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极大地忽视,因而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难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此,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要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建立实践课程体系,促进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三)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如果像过去一样,将学习期和工作期截然分开为两个阶段,人们仅仅拥有学校学到的知识,那将难以适应知识的更新速度和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需求。由此,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备持续学习能力,满足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早在1991年,美国劳工部就对终身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做出明确的规定,包括: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交流思想和信息;计划和组织资源;理解和设计系统;解决问题;使用技术;运用数学概念和技术;与他人共事。目前的高等教育课程常常只限于特定领域的知识技能,从终身学习的需要出发,坎迪等呼吁大学课程改革要以终身学习知识技能作为核心,其次一级是通用性知识技能,最后表面层为各学科内容和情景性知识。终身学习的社会现实使传统高等教育课程面临巨大挑战。作为培养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应该在教学目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成为兼具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性精神的人才。

二、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构想

人才培养是一个完整、动态和渐进的过程,高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构建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这一构筑思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框架如下:在时间维度上,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学年八学期,体现全程性;在目标内容维度上,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情意、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体现综合性;在实践课程的实施上,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体现开放性;在实践课程评价维度上,通过课程考核、职业技能展示。

三、小学教育专业全程教育实践的实践探索

(一)在教育实践的时间上安排体现全程性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新生入学第一学年举办专业认知教育活动,同时开始学科教学和教学基本功训练;第二学年是组织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等,同时组织教育见习,主要是组织师范生到小学进行观察,深入地了解小学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小学班队会的组织与实施等;第三学年安排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以及教育实习,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教案、并且能够站上讲台讲课,让学生体验课堂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同时,通过组织班队活动,培养班级管理能力;并初步学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第四学年就业(顶岗)实习和进行理论提升,围绕教育见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论文。

(二)在教育实践的目标与内容上体现综合性

1.专业情意培养。专业情意培养主要是通过第一学年举办专业认知教育活动,以及学科教学,还有各个学期的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来进行培养。首先是新生入学阶段就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其次,结合教育科学类课程,引领学生形成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等良好职业意识;第三,通过课程和课外相结合,组织教育见(实)习以及志愿支教活动,帮助学生直接的感知和体验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感受体验中培养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将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2.专业技能训练。教师专业技能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必备技能。按照《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大纲》的要求,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普通话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工作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书写规范汉字,教育工作文本写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结合我校实际,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专业技能主要通过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育实践三个方面来训练。

(1)教学基本功。内容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儿童歌舞、琴法、简笔画等。主要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分别开设普通话、书法和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同时安排学生通过早读、晚自习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每学期安排基本功验收以及各项基本功比赛,促进学生进行训练。

(2)教学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第一,教学的设计技能,主要表现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对学习方式进行选择,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或设计板书等方面;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课的导入、讲解、提问、课堂组织、交往互动、作业的设计与批改技能等,主要通过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以及教育实习进行训练。

(3)教育实践。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顶岗(就业)实习以及综合社会实践部分。第一阶段是教育见习。目的在于通过专业见习活动,让师范生对小学教育教学常规活动的构成,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心理特点和活动形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帮助其对未来职业有比较清晰的认知。一般安排在一年级、二年级,每学期集中安排一周时间。第二阶段是教育实习,要求学生在对教育理论进行学习之后,结合学科教学法课程和班主任工作课程到中小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级,大约安排五周左右。平时每周安排一个下午到小学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辅导与课外活动。第三阶段是就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阶段,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等内容,要求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学会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和学习做好个别学生的引导工作,在充分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完成教育调查报告。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大约13周时间。

3.班级管理能力培养。班级管理能力是合格小学教师的必备条件。这主要包括:第一,组建班集体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班风建设等方面;第二,进行个别教育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实施发展性评价等方面;第三,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主要表现在根据班级特点和学校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活动方案,组

织班队主题活动;第四,与学生、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沟通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和学生交往、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协调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等。4.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教育研究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技能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论文的撰写等。结合学生实际,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案例研究分析。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

(2)教育问题调研。能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照要求制订调查问卷,列出调研提纲,在调研中能做好相关记录并进行相关分析,写出调研报告。

(3)教育论文写作。能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做好教育论文的选题、研究、写作。主要安排在毕业学年。

(三)在教育实践的实施上安排体现开放性

1.结合教师技能课程,规范校内的常规训练。技能必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依托校内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培训中心,统一规范和安排了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门的教师专业技能课程的训练和学生自主练习。一是修订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如开设了《口语训练》《书法》《美术》《儿童舞蹈》《琴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技能类课程,通过课程促进学生对教师专业技能的掌握。二是统一安排低年级学生的课余训练。课内学习时间和效果毕竟受到限制,因此,我们统一安排学生的早晚练习,要求全体学生在练习时间到相应的多媒体教室、琴房、舞蹈室、书画技能室等去练习技能。主要安排有:早读、每日一画(简笔画)、每日一写、每周一歌(舞)等,每学期末按年级组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成果验收。三是抓好学生的自主练习。其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主选择特长项目加以练习。确保每个学生的基础技能和特长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结合教育实践课程,组织学生深入小学接受培养和检验。首先,组织学生到小学开展专业认知,请优秀小学教师给学生讲授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的信息,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的动态,同时,初步接触小学生以及小学教师的工作;其次,让学生走进小学开展教育见习活动,全方位地了解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以及安排,协助小学教师评改作业、组织班队活动等,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与合格教师的差距,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再次,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小学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中接受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围绕教育见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四)在教育实践的评价上体现形成性

1.建立训练规范,完善课程评价机制。规范的评价机制对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既有监督又有指导作用。首先,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建立规范:小学教学技能考核标准、小学教学技能训练方案、小学教学技能训练检测办法等;其次,按照标准,自我检测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更正,促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确保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篇5

传统的师范教育主要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其弊端较多。为了培养出优秀的教师,应加强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一 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的内涵及其价值

专业技能是指通过特定的专业学习所形成的为特定专业活动服务的技能。师范生专业技能是指师范生在专业学习中运用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通过练习而获得的为从事教育职业、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准备的一整套复杂的操作系统。师范生专业技能与教师职业技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促使学生学习、实现教育目标的比较稳定而系统的行为方式。师范生专业技能与教师职业技能在内涵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但在程度和阶段上有区别。教师职业技能指教师作为一种职业资格所具备的各种技能;而师范生专业技能指师范生通过专业学习为将来从事教师职业所应具备的各种技能。因此,教师职业技能是在师范生专业技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师范生专业技能是师范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是师范生成为优秀教师的必要条件。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渐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主流,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都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要目标,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于1966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关于教师地位各国政府间的特别会议,此次会议通过一项题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的文件,这对近几十年各国教师的培训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份由会议主席约翰・托马和联合国教科文事务局长鲁奈・莫共同签署的建议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先后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教师及教师专业化改革的研究报告,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相继加大了教师专业化教育制度的改革力度。近年来中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的法律、法规,如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和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使得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开始全面实施。2002年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很显然,教师专业化日益受到国家的关注,已成为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为了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需要,很多国家都明确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教师的专业标准。早在1858年美国师范学校协会(ANSA)制定了师范学校的教学标准;1899年,美国全国教育协会(NEA)规定了教师教育课程的最低限度要求;1923年,美国师范学院联合会(AATC)第一次正式实施师范院校办学最低标准;1954年,负责全美教师教育机构资格鉴定工作的全国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NCATE)正式成立。在我国,国家教委教师司也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如〔1992〕39号文件《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和〔1994〕2号文件《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要求对高师学生切实加强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并且印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基本要求》。根据上述文件的基本精神,国内关于师范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相继发表出版了一些关于师范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论文和著作,一些师范院校制定了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方案并付诸实施。由此可见,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对师范生开展系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

就全国而言,虽然对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不尽如人意,甚至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下面以中文师范专业为例做概括的说明。中文师范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少师范院校仍过分强调专业专才教育,学科及专业划分过细,致使学生知识面不宽,视野狭窄,思路不够开阔。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传授,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重视不够,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强调基础理论教学与学科知识的传授,对应用性课程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重视学术性而忽视师范性。由于以上原因,不少师范院校不重视至少不太重视师范生的教

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对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逐渐实现大众化,中国的师范教育也实现了由原来的中师、专科、本科“老三级”向专科、本科、研究生“新三级”的过渡。纵观历史,中等师范学校在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中等师范学校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江苏省保留下来的中等师范学校全部演变为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从而跨入高等学校系列的今天,有不少高等师范学校丢弃了过去重视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的优良传统,盲目地向普通高校看齐,以至于培养出来的高师毕业生专业技能不强,在师范生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不能较快地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

全国各地对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过去和现在基本上局限在本科师范生的层面,很少有以培养小学师资为主要方向和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研究,以至于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中文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研究,几乎就是个空白。因此,研究五年制高等师范中文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目前尤其有必要。

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不仅是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的前提条件,更是其获得教师专业化发展、走向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专业技能训练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合格教师的必要途径。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根据中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实际,探索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一体化、系统化,对促进深化教师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育人才市场进一步放开,师范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重视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具有提高师范生就业竞争力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的训练对象是“五年制高等师范中文专业学生”。这些学生是初中毕业后考取高等师范学校中文专业,培养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学习和实践,获得大学专科文凭,然后到小学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本课题侧重在实践研究,重点研究在职前专业教育中对这些学生要进行哪些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如何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问题。

二 中文专业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的内容

根据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宿迁分院中文专业师范生的具体情况,我们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

1.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

第一,阅读指定名著30部。一年级阅读6部,二年级阅读8部,三年级阅读8部,四年级阅读8部。在校期间至少阅读这30部。五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再选择其他名著阅读。

第二,阅读每部名著都要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第三,阅读文学名著,要多摘抄,勤积累;先感知,重体验;细品读,抓感悟。开展读书月活动,举办征文比赛,读书笔记展览和评比。系部安排教师开设专题讲座,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读书笔记每学期不少于1万字。

2.背诵古诗文

第一,一年级背诵50首(篇),二年级背诵30首(篇),三年级背诵20首(篇)。在校期间至少背诵指定的100首(篇)。四年级、五年级学生除巩固这100首(篇)之外,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选择其他古诗文若干首(篇)背诵。

第二,所有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同时要求会默写。

第三,背诵与默写相结合,每学期检查背诵两次,默写两次。建立“个人背诵默写古诗文档案”,档案存在系部。语文课任课老师在上课之初用三五分钟检查学生背诵情况。期中、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安排一道古诗文默写题目。

3.学说普通话

第一,分年级要求。

一年级:(1)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掌握按词连写的基本规则,能直呼音节,能阅读纯拼音的读物,具有一定汉语音节的拼写能力;(2)能发准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3)能基本上发准普通话的400个基本音节;(4)能给2500个常用汉字注音;(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指定课文,课堂上能使用普通话发言。

二年级:(1)掌握普通话轻声、变调、儿化韵的发音,能辨别一些常用的轻声词、儿化词;(2)掌握本地人学习普通话的主要难点,具有方音辨正、纠正误读的基本技能;(3)有准备地讲话时语音正确,语句通顺、流畅,语音的错误率在15%以内,在校内的公共场合能用普通话进行交谈;(4)能给2500个常用、1000个次常用汉字注音。

三、四年级:掌握小学汉语拼音教学法,能指导小学生学习和运用汉语拼音,能使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自由交谈,语音错误率不超过20%;在见习实践中能坚持说普通话,将其作为教育和教学语言来使用;能给3500个常用、次常用汉字注音;普通话水平经过测试达到二级甲等。

五年级:在达到四年级水平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

第二,结合普通话、教师口语、现代汉语、语文等课程教学普通话。加大推普课的训练力度,从高年级选派普通话水平优秀的学生到低年级担任推普小先生。各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推普活动,每学期至少开展两次课外普通话活动,并上报系部。重视普通话考核工作,对学生逐个考核,考核成绩计入档案。学生到四年级按《江苏省普通话测试管理细则(试行)》的要求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应不低于二级甲等,合格者发给全国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不合格者缓发毕业证书,不得参加优秀毕业生评选。

4.学写“三字”

第一,“三字”指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第二,提倡写规范字,练习写正楷字,消灭畸形字。写规范字从规范笔画开始,每个学生都要掌握8类43种笔画。练习从背诵“15字诀”开始:“看字形、析结构、记位置、写端正、比美丑。”

第三,每个学生都要备好“三字”练习工具:一支毛笔一瓶墨,一支钢笔一本帖,一块木板两面黑。

第四,每人每周用毛笔描红1张(28字),用钢笔练仿影5张(500字),每天用粉笔练写小黑板1块(28字),由班主任收缴检查。粉笔字每天每班展览10块小黑板,毛笔字和钢笔字系部定期举办展览、评比。报名参加由市教育局组织的书法等级考试。

第五,经过一至三年级的三年练习,到四年级写字要达到以下标准:姿势端正,执笔方法正确;字形规范,笔画位置恰当,笔顺正确;笔画宽窄相称,疏密相同,间隔均匀;笔画配置上下左右均衡,重心稳;大小均匀,行款整齐;纸面干净;有一定速度。

5.学写应用文

第一,以一至三年级的语文课为有效载体,通过语文教师的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应用文的写作规范,并通过写作课加强学生应用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的写作能力。有针对性地以板报、应用文写作比赛等形式强化应用文知识,提高学生写作应用文的能力。

第二,分年级要求如下。一年级:掌握便条(包括请假条、留言条、托事条、意见条)、收据(包括借据、收条、领条、欠条)的写作规范,并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二年级:掌握启事(包括寻物启事、招领启事)、专用书信(包括倡议书、申请书、表扬信、检讨书)的写作规范,并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三年级:掌握通知、通报、请示、演讲稿的写作规范,并能在生活中正确运用。四年级、五年级:进一步巩固上述应用文的写作,达到熟练的程度。

6.开展文学社团等活动

开展文学社团等活动,要有时间、地点、内容、载体,按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我们成立了以下社团类组织开展活动:

第一,组建黑白文学社,为文学爱好者打开一扇窗户,为有一定文学创作能力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活动,活动内容以学习、交流、审核来稿为主;定期邀请专家来讲座;编辑出版《黑白》社刊,每两个月1期,每学期2期。

第二,成立蓝靛紫戏剧社,招收具有一定表演能力的学生入社;每周二课外活动时间为学习创作和表演排练时间;每学期汇报表演一次。

第三,成立朗诵协会,在学好普通话的基础上培养有较高水准朗诵和演讲的人才;各班说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可加入协会成为会员;每天晚自习设有推普课,各班推普组长带领全班学生学说普通话;朗诵协会每周集体活动一次,主要研究“每日一拼”的授课内容;每月举行一次小范围的朗诵会,每学期举行一次演讲比赛或朗诵会。

第四,成立书法兴趣小组,引导书法爱好者入门,提高学生书法修养,传承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在笔画笔顺正确、正楷字形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如通过笔画走势的变化、笔力的轻重运作、结构的美观、章法的巧妙、通篇的气势来传达作者赋予作品的韵味和意境;每周活动两次,每学期举办两次“中文系书法作品展”,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一年一度的“金秋书画展”;检查和辅导中文系学生“三字”规范书写。

三 中文专业师范生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的途径与方法

我们采用了两条线并行推进的途径:一条线是在课题组老师的领导、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专业技能训练;另一条线是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与学生的实践训练同步进行,用本课题的理念指导学生实践,及时发现并解决训练中的问题,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保证课题按预定的方案实施,并且从理论上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撰写课题论文和实验报告等。

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训练方法:

1.课堂集中训练与小组合作演练相结合

教育理论要转化为学生的专业技能,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练,课堂集中训练则是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起点。在课堂训练中,指导教师精讲有关专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组成要素、操作程序、基本要求、训练目标、训练方式方法等,使学生掌握每项技能的特点和基本规律,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演练的方式互学互练,逐步掌握相关技能,实现课堂集中训练与小组合作演练的有机结合。

2.课后活动拓展与学生自学自练相结合

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组建各种社团,开展社团活动,如文学社、戏剧社、朗诵协会、书法兴趣小组等;课后定期开展各种训练活动和比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练,达到促使学生常练技艺、努力提高职业能力的目的,为学生搭建提高与展现技艺的平台。

3.教学观摩、教育见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

充分利用周边教育教学资源,组织学生现场观摩有关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学习优秀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组织学生到小学开展教育见习活动,接受小学教师的指导,协助小学教师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受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安排学生到小学顶岗实习,让学生开始以教师的身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和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

4.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技能训练的实效性

首先,情境模拟法。训练过程中,教师创设一个个仿真的教学情境,让受训学生扮演教师去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演练,经过反复演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逐步掌握专业技能。其次,案例分析法。教师精选教学案例,组织学生研讨,师生共同评析案例中的教学行为,归纳和总结教学原则与方法。最后,示范模仿演练法。对于三笔字、普通话等教师基本功训练,可以教师先示范,后让学生模仿练习,或者由教师提供训练材料,学生边练习教师边纠正。

在各项专业技能训练活动中,表现好、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表现差、专业技能测试不过关的,给予批评,限期整改过关。

课题组成员负责领导、指导学生从事专业技能训练,总结实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每学年举办一次“中文系学生专业技能汇报演出”活动,向全校领导师生展示专业技能训练的成果,接受大家的评判,以便进一步做好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工作。

在中文专业师范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的引领下,各师范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异彩纷呈。在最近两年的江苏省本专科师范生专业技能大赛活动中,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宿迁分院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毕业生到小学任教,受到了所在学校的广泛好评。

四 结束语

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渐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主流。为了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应重视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及其研究工作。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应构建以技能为主要培养要素的体系。

篇6

我国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小学教师的培养在学历层次上的提高,更意味着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程度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大纲》中的关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改革的要求。基于城镇教师编制饱和,乡村教师紧缺的实际情况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现有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进行重新地建构,这就要求教师教育从专业设置、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特别是以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达标为牵引,着力提高师范生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原则

本着继承、更新与发展的态度,我们对原《大纲》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进行了重新审视,设计并实施符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培养要求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在重构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可持续性原则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小学阶段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同时笔者在两个县六所乡镇小学调研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增多,村完小一级学校有住宿生,很多学校都缺少音乐、美术及体育类专业教师,需要语文、数学等教师从能教授小学一门课程向多学科教学发展。因此,需要在原《大纲》基础上拓展师范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校本课程的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艺体活动技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生活管理技能训练等内容。只有这样,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才能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与农村教育实际,构建自己应有的技能结构,增强就业和创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二)整体优化原则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体现。要完成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就迫切需要构建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相协调的课程体系。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因此,整体优化原则就要求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实践技能课程、微型课程等各类课程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凸显教师教育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如我院小学教育(语文教育方向)专业,重视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2008,2009级的实践教学分别占总学分比例为35.7% ,43. 1%;注重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认真修订教学计划,力求音乐基础、课件制作、学科教学论等课程的开设,体现从基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能训练的逐步深化过程。低年级侧重解决基本技能与技能特长问题,高年级侧重解决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与教育研究技能问题。让师范生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训练,初步掌握从事小学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三)个性化原则

《大纲》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具有普适性。作为师范生,除了具备从事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技能外,不同具体专业方向的师范生还应具备进行小学某一学科教学所需的专业技能,以实现同一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个性特征。如语文教育方向对普通话、朗读、文本细读技能;数学教育方向专业对速算、绘图技能;英语教育方向对英语歌曲教唱、英语游戏组织技能等都有专业的特殊要求。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两者应互补互促。教师要根据专业、年级和个体的差异,有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培养训练。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体系

根据原《大纲》的要求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细化为六大类17个项目(见表1)。

三、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重构的实施

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长期研究和探索。在重构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应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技能培养训练问题,二是技能考核问题。如何开展这项工作,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实践经验,和调研获取的资料,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与思考。

(一)加强课程渗透,坚持课内指导与课外自练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应具体渗透在学科教学法等相关课程中,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上,应注意发挥案例教学的示范作用,并对师范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养训练。如教师口语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应考虑做到简约性,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训练的实效性。用于讲授学时为30%,用于实践训练的学时为70 %,督促师范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技能训练活动,保证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有计划、有教材、有指导地训练。同时,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强化教师自身的引领示范作用,让每节课都成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示范课,让教师以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开展常规训练活动,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

教师职业技能必须在教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指导任务尽管已渗透到相关的具体课程教学中,但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学生的社团活动及学生自觉的训练,难以达到师范生在校期间的理想水平。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需要学校或各院系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师范生技能训练进行统一规范和安排。一是将重构的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表1),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手册》下发给每位学生,让师范生一人学就能够了解到各年段训练内容与考核要求,并让其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自主训练、自主学习的动力;二是将琴房、舞蹈室、书画技能室在课余、休息日开放,同时制定《早自习、晚自修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安排》,如主要包括:“开展晨读课”—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晨读练习。“每日一写”—学生每日都写粉笔字或钢笔字,每个学生一块小黑板,每日写一板;“每月一作”—指多媒体课件制作或简易教具制作。“每周一歌”—每周月晚上7 :30一8 ; 00练习唱歌。保证学生有时间、有场地、按要求进行训练。辅导员要按计划组织各班班干部安排好“每日、每周、每月一练活动”,并经常检查督促。其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科专业技能的训练。从人学开始,四年不断线,确保每个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建立教师职业技能竞赛长效机制,以赛促教,以赛促练详

根据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鲜明的实践性特点,除了开展常规训练活动外,每年各院系要定期举办“未来教师杯”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练。可采用班级为单位初赛和院系决赛的参赛体系,围绕各个竞赛项目,通过教学设计、课件制作、上课、说课、粉笔字展示等多种方式,以及舞蹈比赛、美术书法比赛等方式,营造氛围,给学生提供展示和汇报舞台,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热情。各教研室还可根据专业特点,定期举办师范生学科竞赛或教研活动。如文科教研室组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朗诵比赛等;理科教研室组织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多年的实践证明,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促进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而且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造就复合型人才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努力发挥校园文化在师范生职业技能形成中的渗透功能

与专业文化素质教育一样,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同样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氛围。一是应科学设计和正确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围绕教师职业技能成立学生社团组织,活跃校园文化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以点带面的积极作用,激发他们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二是定期请小学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杰出校友来校开展“说课、评课”等专题讲座或开设微型课程,传经送宝,为师范生搭建理论和实践沟通的桥梁,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确立师范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观念,在校园网或各院系网站上开辟“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网站。把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课件、讲义及优秀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新课程的案例研究等优质教育资源挂到网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化教学手段,让他们网上学习优秀教学设计或观看视频课程,以满足学生自主性学习、自我训练、自我培养的需要。积极创设、营造培养学生从教技能的实践环境,使练就从教技能成为高师院校校园文化的主流。

(五)在实习支教活动中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

舒尔曼认为,“教学实习是经过认真设计的教学范例,而且都伴随着严格管理的、为学生提供容易进人实践的教学阶段,以确保学生学会所需的技能,并表现出恰当的工作表现、方法和价值观。”教学实习是促使师范生专业化的关键环节,在一个教师的专业准备阶段是最有力的介人。教育部2007年7月下发《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实习支教是师范生掌握教师职业技能的良好平台,”顶岗实习支教与以往的常规实习相比,时间为一个学期,具有全职性质,将实习生作为全职教师进行要求和考核。由于实习时间的延长,实习生上课课时、做班主任工作的时间大大增加,而且实习内容丰富,更加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借助这一平台,重点做好三项工作,已达到夯实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的目的。实习支教之前,力求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重点对师范生的课堂教学技能进行强化培训,将师范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上课模拟教学,培训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模拟教学同学的教态表情、课堂语言、板书等逐一点评,促使他们反思、修改、反复训练中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实习支教过程中,一是要求师范生参加所在实习学校的教研组学习、研究活动(如集体备课),这是师范生快速成长的途径;二是实习后阶段,上教学汇报课并进行课后反思。通过教学的展示与反思,促使师范生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寻求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方法与途径,或进行一些带有探索性的尝试;三是在实习学校搜集原始材料、开展问卷调查、进行教育研究,或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选择并确定毕业论文选题。实习支教结束后,一是引导师范生开展课题研究,撰写教学论文或调研报告,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研究技能;二是要进行全面的总结和经验交流。针对师范生在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拾遗补I},有针对性地补充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和缺憾,以期尽可能完美地进人到未来的工作领域。如我院教师教育学院在实习生回校后,针对部分师范生教学技能欠缺等问题,仍然坚持开设《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和《小学数学教学技能训练》课程进行强化训练,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建立科学考核评价机制,规范评价考核

篇7

一、明确离职教育中国际斑易专业技能体系

三年的国际贸易专业学习,要完成sa多门的课程,这些课程中,哪些课程与技能教学有关呢?这还要从什么是技能谈起。这里所说的技能,是指涵盖完成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的任务的必播的一切技术和应用能力,是指把专业基础知识应用到实际岗位工作中去的能力。国际贸易专业技能体系包括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含岗位技能)。

基本技能包括:演讲与口才;英语听、说、读、写、译;中英文录人;计算机应用;公关礼仪。专业技能包括四个方面:谈判前的准备阶段:包括国际市场调研、与国外客户建立贸易关系;交易磋商与合同的签订阶段:包括成本核算预报价、商务洽谈、外贸合同的拟定;合同的履行与善后处理阶段:包括单证业务、储运保险、报关报验、国际仲裁;进出口业务全程仿真模拟训练。

二、国际贸易专业各项技能训练的目的和相关的苍础课程

〔一)基本技能训练。其目的是:通过对有关基本技能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本专业将来职业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 岗位拥有专业技能,胜任基本工作打好基础。其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在兰年的学习过程中,必须通过下列基本技 能课程的训练。(见表)

基本技能训练必须有组织与考进行,最后还要考核。应由专职教师结合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相关项目的教学、实训,实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现场观摩模拟操作、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进行,最终达到考核要求。考核方法可通过现场操作和综合打分等形式进行,其中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能熟练攀握计算机办公室自动化软件及其他外贸应用软件,并达到浙江省高校计算机应用能力一级。英语要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并达到CET--4或英语应用能力A级,三校生英语应达到应用能力A级或CET-3 。

(二)专业技能训练。国际贸易专业技能训练项目是围绕进出口业务的开展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谈判前的准备阶段。这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国际市场调研。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就必须研究国际市场的变化规律。该项技能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广大学生掌握如何在国际市场商搜集商品信息和做好商品定位、市场细分等国市场营销的基本技能。相关的课程主要包括“进出口业务”、“外贸英文函电”、“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其次是与国际客户建立业务关系。该项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寻找海外客户的能力。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客户关系外贸英文函电的处理,寻找海外客户的各种途径。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外贸英文函电”、“进出口业务”、“国际经贸地理”等。

第二阶段:交易的磋商与合同期签订阶段。包括:(1)成本核算与报价:这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产品的成本核算,外贸商品报价技能,不同的贸易术语(主要是FOB.CFR,CIF)的报价转换,不同报价货币的报价转换,相关的课程主要有“进出口实务”、“国际结算”、“国际金融”等。(2)国

际商务谈判。这旨在培养学生国际商务谈判的组织能力,国际商务谈判的策略和技巧,以及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基本礼仪,相关的课程主要有“英语听说”、“公关礼仪”、“国际商务洽谈”、“国际商法”、“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贸易实务“等。(3)外贸合同拟定训练,包括商品的品质、数量、包装、价格等合同条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对外贸易合同中各条款拟定应注意的间题。相关的课程主要有“进出口实务”、“国际商法”,"WTO概论”等。 的培养。 第三阶段:合同的履行与善后处理阶段。包括:(1)单证业务技能训练。单证业务包括开证、审证训练和单据制作和修改等方面。通过单证业务的技能训练.使学生熟悉进口商申请开立信用证的业务流程(模拟进口商)掌握进口业务开证的相关技能,通过单据的制作的修改训练,使学生拳握发票、汇票BlL等专业单据的制作,具备单证员的业务能力,相关专业课程有“单证业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国际金融”、“进出口实务”。{2)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训练,使学生掌握货物储存、运输、保险等实际业务操作能力,使学生能胜任货代员的工作。相关的课程有“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进出口业务”、“外贸商品学”等 (3)报关报脸技能训练。该项训练目的使学生掌握商品报关、商品检验、商品检疫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胜任报关员、报检员的工作,涉及的相关课程有“进出口实务”、“报关实务”等。(4)国际仲裁训练。这是使学生掌握进出口业务中出现纠纷后进行国际仲裁应具备的应对能力,涉及的相关课程有“国际商法”、"WTO概论”、“进出口业务”等。

第四阶段:进出口业务全程仿真模拟实训。该阶段的技能训练是通过完成一笔进口(或出口)业务的综合模拟训练,使学生掌握掌综合外贸业务能力,并具备一般国际贸易业务人员的综合能力。涉及的相关课程有“进出口业务”、“外贸英文函电”、“单证业务”等。

三、专业技能教学应该特别注惫的若干问题

篇8

1 引言

矿山机电专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的改变,整个社会需要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专业性人才,对矿山机电专业来说更是如此。为了顺应这中趋势,在教学中需要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据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是根据高职矿山机电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对就业市场的适应能力,它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就业范围和主要岗位

调查显示,矿山机电专业的就业范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煤矿企业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检修和维护;煤矿机械设备的运行、维护、检修、安装、调试、管理;煤矿机械设备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检修;机电技术的革新和改造。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包括:矿井维修电工、矿井维修机工、设备安装工、变配电工、机电技术人员等等。

2.2 人才培养目标的再定位

高职学校将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煤炭行业、厂矿企业机电技术岗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他们具备矿山机电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机电设备的安装、维护、管理、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技能,满足生产第一线岗位所需要的实际工作技能,培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2.3 毕业学生的职业能力

毕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十几项能力模块和一百多单项职业技能。在所有这些职业技能中,矿山机械设备、煤矿供电系统、矿山机械设备的安装、检修、维护、管理是核心专业能力。学生只有熟练的掌握这些技能,才能在就业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根据就业岗位的需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工作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与此同时,还将教学与行业的实际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并根据就业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重视相关证书的获得,学生在毕业之前可以取得制图员、机修工、矿井维修电工、钳工等相关的专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对他们就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3 高职矿山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矿山机电专业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1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主要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培养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对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本技能训练。基本技能训练包括最基本的操作能力训练,这些技能是职业岗位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机械基本技能、电气基本技能、基础课程实验、机械制图测试、电子电工实训等等。对于学生这方面技能的训练,主要是在校内实验室内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自己完成操作。教师需要做好实践教学的设计,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操作方法。

第二、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是指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基本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专业技能的训练。例如,矿山机械设备安装、调试、故障分析与处理的训练,电气控制系统故障分析与处理训练等,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专业技能训练还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相关证书,比如维修技工、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等等,这些证书对学生就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包括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这种技能的训练不再局限于校内,大多数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即通过顶岗实习的形式,训练学生的综合技能,是学生就业前的实战训练,为工作做好准备。通过综合技能的训练,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各种技能,并根据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工作。

3.2 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在高职校企一体化、工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顶岗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人才培养模式成败的关键内容。为了保证顶岗实习的效果,避免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学校需要高度重视顶岗实习环节,加强与厂矿企业的合作,与厂矿企业共同制定实习内容和教学计划,确定实习岗位、实习内容,共同组织教学计划,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共同完成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与鉴定工作。当学生的顶岗实习完成并经考核合格之后,颁发相应的工作经历证书。

3.3 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课程体系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面向就业岗位,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一一对应,相互融合,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关键,它们共同形成高职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我们要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实际情况,从实践教学环节、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入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多年来,在“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个补充”等思想观念的指导下,高师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课程结构不合理,实践课时少,并且实践类课程都为考查课程,教师和学生不重视,时间安排随意,实践技能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

(二)实践教学内容更新太慢

实践教学的突出特征就是要求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创新能力。然而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没有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没有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用的教材,使用的教材多为统一版本,存在着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难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教师的素质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当前我国高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高等院校毕业生,他们尽管学历较高,但缺乏与所教学科相对应的系统的实践和技术,对工作的流程规范不够了解,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实践教学专职教师数量不足,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尤其缺乏具备“双师型”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

(四)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不规范

长期以来,理论教学有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而实践教学没有建立规范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更谈不上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科学、规范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五)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使相当数量的实验室设施落后。同时很多高校没有建立足够的、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即使已经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缺乏重视和管理,大多数也是名存实亡,种种原因,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依托黑龙江省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基地和网络教学“三个平台”,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综合技能“三种技能”实施项目化训练,建立相应的技能考核和质量监控“两个体系”,做到分项训练、递进提高,四年不断线。

(二)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构成

1专业技能训练

依托黑龙江省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课堂教学采用“三层次”,第一层次基础性实验,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体,如植物种子结构,培养基配制,氨基酸的纸层析等;第二层次综合性实验,重点涉及综合性、实践应用性较强及知识面较广的实验,如植物种子萌发,植物组织培养,酵母RNA的分离纯化及含量测定等;第三层次探究性(创新性)实验,如植物组织培养中激素含量的探究,从中草药中提取多糖的优化工艺研究等,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和教学方法,拓展实验内容并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实践证明,“三层次”的实验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职业技能训练

高师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就是培养教育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未来从事教师教育工作必备的职业能力[3],依托实习基地和教学平台,实行校内实训“三结合”,校外实践“三位一体”,强调全面、全程、全员,使学生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说课、口语表达等教学技能明显提高。

(1)校内实训“三结合”

按照《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大纲》要求和岗位需要,将教师基本技能细化为十大类:包括普通话技能、口语表达技能、书写及书面表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技能、课堂教学实施技能、组织和指导综合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十大类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每个技能都能得到有效训练。训练采用“三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是教师教育类课程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在生物教学论授课中,采用“案例分析+实践演练+精评+反馈提高”的教学模式,对于有些实践性强的章节内容(如课堂教学技能、说课等),采用“分段式”教学,教师讲授占1/3学时,学生模拟课堂教学占1/3学时,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及教师评价占1/3学时,通过课程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受益,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二是学生互训与教师验收相结合。利用微格教室对教师基本技能进行项目化训练,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我训练、自我管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编制微格教学技能训练评价表、说课及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及现场评价表等,实行目标管理、分阶段考核、对学生各项技能进行逐项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每一技能或训练项目的标准和具体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训练项目的内容,使其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自主训练、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技能训练的任务细化到每个学期、每个指导教师、每个学生,并加强考核,使每个同学达到标准。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强调全面、全程、全员贯穿四年的本科学习,而且训练分年级、有针对性、侧重有序地进行,在训练期间开辟出一些固定的空间,如教学楼的走廊、教室的墙壁等,用小黑板或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生的课业成果。在此基础上,定期举办讲演比赛、朗读比赛、板书比赛、钢笔字比赛、课件制作等丰富多彩为学生所喜爱的一系列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形成了努力练好自身基本功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基本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

(2)校外实践“三位一体”

与大庆所属的中学建立了105个教育实习基地,依托教育实习基地实现了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三位一体”。通过三次见习使学生了解中学课堂教学的氛围,通过1周的研习进一步研究整个教学过程,在26周的集中教育实习中,以学科教学论和班主任工作课程为基础,开展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实习,参加实习学校各项活动,开展个别指导工作等,积累育人工作经验。结合中学生物课程改革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学生感知、体验、锻炼、总结、反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3综合技能训练

以毕业论文为核心的科研综合训练和教学研究训练,不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升华,也是对综合能力的全面检验。毕业论文(设计)具有本科教学中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4]。学生在大三开始选题,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结合学年论文和课程论文,连续举办了大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大学生科技论文大赛”,获奖论文汇编成册。通过此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毕业论文的质量明显提高。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进行师生、生生交流、讨论相关的教学内容或前沿知识,网络教学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学生可以分层次的学习、复习、预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利用网络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根据教学计划,第二学期安排两周的动植物野外实习(大连、镜泊湖)。在野外实习中,同学们学会了分析环境,掌握动、植物识别特征、生活习性、繁殖等,从了解和认识中激发了学习兴趣,从兴趣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野外实习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充分体现,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意志品质,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4建立相应的多维度技能考核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

技能考核体系围绕训练项目进行,不同技能训练项目,建立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多维度技能考核体系的建立,突破了单一的理论知识考核和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注重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考核通过将得到相应的学分,这样的改革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促进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不仅注重理论学习,更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同时,建立各项管理制度,构建科学可行、具有导向性的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息反馈的“三全”质量监控体系,多方面、多层次监控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技能训练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总之,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适应经济社会的客观需要。能否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优劣、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志。因此,需要我们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不断研究和探索,使其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陶秋燕.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9):20-23.

篇10

(二)以小教岗位素质要求为依据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通过实践检验,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强化,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打造。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应用为重点,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对接为突破口,构建了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12345”实践课程体系,对实践类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改变以往实践教学形式的单一、封闭,通过技能强化训练和针对性指导,将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到实践教学全过程中,突出专业实训,强化专业实操,多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符合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进一步明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了“一主线、二模块、三层次、四结合、五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主线”:指专业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围绕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而展开,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综合教学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主要是指专业岗位或岗位群最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专业教学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岗位应具备的最基本操作能力,有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语言表达与沟通(演讲、朗诵、讲故事)、教案撰写、课件制作、说课、讲课等;实践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包括制定各种教学计划或方案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观察记录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等;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各种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训练,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四个方面。[2]

“二模块”: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课内实践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课外修炼以教师素质修炼指南为主。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课程教学加大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比例,如《小学生心理学》实践目标除了观察小学生的行为发展以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心理测量或实验等活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小学组织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课外制定《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素质修炼手册》,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自行组成兴趣小组、特长小组或学生社团,自主开展三笔字、表达与沟通、教学活动设计等技能修炼活动。

“三层次”:为课程实践(学中做),包括随堂实践、实验室实验、教学模拟等各种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等理论教学中穿插的实践环节。各课程实践以“点”的形式散布,实践的内容围绕着各独立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二是专项实践(做中学),每学期进行一项有针对性的专项技能训练活动,如三笔字、表达与沟通等,实践的内容是用相对完整的单项技能以“线”的形式贯穿整个学期的技能训练。三是综合实践(学做结合),在课堂外进行的教育调查、见习、参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的内容以“面”的形式覆盖前三年所学课程和技能,以实际项目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校用人的标准和要求。

“四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如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辅导室等)和校外实践基地(如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等),由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包括理论与技能类的学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学生按特长分组,针对不同专长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证集中指导的有效性。分散训练则根据实践内容、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目标的不同,自行组建兴趣小组或进行个别训练,合理、灵活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查漏补缺,通过小组模拟训练、社团活动、各种教学竞赛等活动,强化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技能,在全面的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

“五环节”是指把大学四年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为“讲习—见习—演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五个环节,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价值取向。讲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去小学前,通过书本、录像、讲座等形式,初步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教师和小学生的情况,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工作的专业思想,建立做小学教师初步的感性知识。教育见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参与到小学活动中,感受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及小学生活动,充当教师助手,观摩优秀教师的“演示课”等,让学生与职业进行“零距离”接触。演习则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和微格教室,模拟创设小学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的实际训练。实习是指通过毕业综合实践,为毕业生提供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能以真实的教师身份去亲历整个教育过程,深入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全面提升专业技能。教育研习是指通过教育实习后的回忆、反思等认识活动,关注自身的理论缺失,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从教育教学活动中选择和确定有价值的研究专题,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能力。

三凸显: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特色

(一)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些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如第一学年以讲习为主,课内有入学初期的入学教育,有专业的现状、前景介绍和为期二周的下校观摩,有与专业学习结合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有教师书法技能训练、表达与沟通、教师口语等专业技能修炼。第二学年以见习为主,专门的实践教学包括每学期2周的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一共4个学期),每次带着不同的任务深入到不同的小学观摩、调查,填写见习报告;开设有声乐、形体训练、素描与简笔画、写作与创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相关职业技能训练。第三学年以演习为主,除了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教师技能培训等专门实践课程继续开设外,专业课程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心理辅导与咨询、班主任工作艺术、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的教学中包括大量的实践内容,还有微格教室中的说课、试上课、评课等教学技能的培训。第四学年以实习和研习为主,主要有为期12周的教育实习、2周教育调查和8周毕业论文撰写。教育实了课堂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外,学校管理、教研活动、教职工会议、家长会甚至在职教师培训等活动也被纳入实践内容。

(二)对接工作环境,建立实训基地根据小学教师岗位的需求,按照实践教学实施要求,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如微格教室、感统训练室、心理观察室、琴房、舞蹈室等,提出模拟训练的任务,创设学校环境,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理解教育的理论;校外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是学生进行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基地,成员由三部分人构成:小学一线教师、小学专业学生、大学专业教师。实践基地提供的指导教师需有丰富教学指导经验,要求指导教师“导教、导研、导管”,不只是知识的、理论的、技能的学习,更包括价值的、理念的、感性的、态度的学习。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听取指导教师的示范课,说课、评课、上试教课等,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熟悉并逐步开展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班队活动,参与课题研究等。通过传、帮、带过程中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初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和整合实践基地丰富的教学资源,让高校教师深入小学一线,与一线教师共同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实现研究者和行动者紧密结合,让研究者参加行动,让行动者参加研究,在进修培训、联合攻关、合作研究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互补共进的多赢局面。

篇11

电类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既要求学生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高的工程实践技能。毕业设计是电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之一,能够提高学生独立、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进一步训练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毕业设计教学效果直接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当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一些客观因素和问题,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2]。

1.毕业设计和毕业生就业、考研等在时间上重叠,大部分学生都在忙于就业或疲于考研,没有心思和精力认真完成毕业设计任务,为毕业设计教学的有效开展造成了影响。

2.大多数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就业实习,所以已找好工作单位的学生并不能安心在学校进行毕业设计,而是靠实习之余加班完成,这致使毕设任务在时间上无法保障。课题要求的电路制作和软件编程、调试等任务没时间完成,毕业论文大多为“纸上谈兵”,“真题真做”成为一句空谈,严重降低了毕业设计教学的预期效果。

3.学生在毕业设计选题时时间一般比较仓促,对题目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对题目要求的专业知识、能力,以及自身具备的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否满足任务需要等缺乏正确评判,因此选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后期完成题目时难度大,任务重,难以取得较好的设计结果。

4.部分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期间缺乏教师引导,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技能训练缺乏针对性,导致毕业设计时不具备课题必需的基本技能,给后期毕业设计完成效果造成很大的影响。

5.如今毕业设计都集中在短短十周之内完成,而教师所指导学生一般都在10个左右。教师同时还承担着其他繁重的教学任务,用于指导毕业设计的精力非常有限。此外,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参差不齐。在时间短、任务重的客观现实下,导师在指导中难以做到因人施教、细致入微、面面俱到。

二、改革内容与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许多高校都开展了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探索[3,4]。我们以推行导师制为核心,进行了电子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1.改革内容。①加强对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过程指导,让学生具有明确的、感兴趣的专业主攻方向,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特长,为后期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②改变传统在大四下学期做毕业设计的教学体制,根据情况让学生在大三就开始进入毕业设计的选题和设计过程。这样不仅可以避开毕业设计阶段与学生就业、考研之间的时间冲突,又可以相对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既能确保学生有时间在校安心完成课题任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又能让导师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毕设指导效果。③进行毕业设计环节相关制度的修订和完善,严格过程管理与考核。让指导教师切实负起责任,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2.改革措施。在实践中,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建立了专业导师负责体制[5]。所谓专业导师负责制,是指每一个学生都在大三开始选择一名专业指导教师,并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最后由专业导师布置和指导其毕业设计课题。

实施专业导师制,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发挥教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有利于促进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3.实施办法。①建立专业导师制度。从学生大三开始,为每个学生分配一名专业指导教师。学生和导师之间可通过双向选择确定,由专业导师指引学生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指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引导学生构筑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毕业设计阶段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毕业设计课题的顺利有效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运行模式上,由学科专业带头人和科研、教学骨干教师担任专职专业导师,同时注重从企业聘任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专业导师。每个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并通过参与导师承担的项目开发、技术服务项目、实训指导项目,以及参加每学期由导师制定的专业训练项目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在培养模式上,大三为导学阶段。导师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并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就业或读研)来指导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学习要求,并帮助其正确认识职业特点,强化职业意识和创业意识,指导学生做出职业生涯规划;大四为导能阶段。导师为学生制定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课题。②加强专业导师队伍建设。专业导师须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熟悉本专业工程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关注相邻的交叉学科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因此,保证专业导师制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导师队伍。在专业导师制下,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理论功底厚、工程实践能力强、科研水平高、教学质量好、工作态度认真的老师。这就敦促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真正地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要建立一支良好的专业导师队伍,就要鼓励教师重视教学和科研,争取各类课题;此外,还要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以此带动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理论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③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环节。在专业导师制基础上,由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在大三就开始熟悉毕业设计课题,并提前进入毕业设计的选题、调研和实施工作,这就相对延长了毕业设计的时间。专业导师通过强化毕业设计的组织与管理,跟踪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既有利于搞好毕设环节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就业选择。学生可以安心做设计、写论文,并能合理制订求职计划和安排求职时间。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大三上学期就让学生熟悉毕业设计课题,并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之余,围绕课题的设计内容和要求进行文献检索,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为后续的课题设计与制作奠定基础;大四上学期,导师指导学生按照毕业设计题目所要求的设计内容,完成硬件电路的设计制作和软件的编写、调试,最后完成系统的安装、调试、测试和分析;大四下学期,导师按照学士学位论文撰写的规范和要求,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培养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因为学生已经真正完成了题目要求的设计任务,所以在撰写毕业论文时就会有丰富的内容和切身的体会,论文的撰写也就变得非常容易。④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建立与专业导师制相适应的监督、考核制度和管理办法,激发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提高对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的考核和评定标准,强化毕业设计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修改当前对毕业设计结果验收与考核的标准,并严格按照“真题真做”的原则对教师的指导效果和学生的毕业作品进行评判和成绩评定。

三、改革效果

通过导师制的实施,我院教师队伍综合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学条件更加完善,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们以教师科研项目为载体,以教授、博士为主体,建立了12个博士、教授工作室,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在毕业设计题目申报上,我们进行严格论证和把关,确保90%以上题目为工程设计型,所有题目在三年内不得重复,并做到一生一题,真题真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全国性专业竞赛,包括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等。近两年来,学生在多项赛事中屡获佳绩。2012年,获“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西部赛区二等奖3项。获“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2项,西北赛区二等奖1项;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全国个人一等奖2项、团体二等奖2项;在2013年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华北赛区现场比赛中,本专业选派的6支参赛队伍分别获得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并有两支队伍进入了全国总决赛,分别获得国家一等奖和二等奖。

四、结语

在电子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中,我们主要是让学生在前期专业课学习中做到目的明确,方法正确,系统地开展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为毕业设计课题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调整毕业设计的时间,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真正实现了“真题真做”。大部分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学业成就感。通过改革,切实提高了我校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我校其他工科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玉敏,孙永河.毕业设计形状分析[J].价值工程,2012:167-168.

[2]成强,张奇惠.电子信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84-87.

[3]李庆武,霍冠英.电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电子电气教学学报,2011,33(1):9-10.

[4]詹华伟,张瑜.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质量控制[J].理工高教研究,2010,29(1):74-77.

篇12

(1)传统观念有待转变。由于受到医学科学学位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许多导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往往对学生临床轮训时间过长,学位论文要求相对偏低表示不理解,担心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培养过程往往为了追求毕业论文的科研份量,从临床轮训时间中抽出过多时间去做实验、准备论文,直接影响了临床型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造成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两不精的局面。

(2) 学位课程设置没有很好地突出临床能力培养的特点。目前为研究生开设的学位课程较适合于科研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针对临床型研究生培养需要所开设的临床基础课和临床技能课,不利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的掌握。

(3) 研究生临床水平参差不齐,给临床带教工作带来难度。研究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学校,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各有不同,因此,对临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如果按统一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达不到个性化培养的目的,也会给科室临床带教带来困难。

(4)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成熟。医学临床学位的核心是临床能力的培养,客观有效的评价方法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如何评价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质量尚未形成一套完整、客观公正的评价方法。

以上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阻碍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实施相应改革势在必行。

2 改革实践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进行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培养方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学习年限、培养方式、课程学习要求、学位论文标准等内容。为了规范研究生的培养行为,我院在制定出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措施包括:

    2.1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特点,我院压缩了原来的4门研究生学位课程(政治、外语、DME、医学统计学)的学习,把原来1个学期完成的课程,压缩到10周内完成,腾出的时间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目的是在研究生进入临床之前对其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进行全面地训练,为进入临床作准备。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内容包括:基础教育、护理技能训练、医技技能训练、药学技能训练、中医传统技能训练、基本诊疗技能训练、术科诊疗技能训练等7个方面,时间安排在第11周。上课形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多媒体示教以及分批操作训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

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的开设填补了目前研究生临床学位课程的空白,为临床型研究生进入轮训以及专科培养做好准备。

2.2实施个性化培养

针对临床专业研究生入学前临床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特点,我院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轮训计划作了相应的调整,使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更切合实际。

(1) 入学前曾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并已取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方法》中第一或第二阶段培训证书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教研室审核后、可直接进入专科培养。

(2) 应届或入学前未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的研究生,经二级学科临床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进入专科培养。

(3) 进入专科培养并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研究生,经导师同意、科室考核、医教部批准后,可以参加一线独立值班。

2.3增设临床前期训练的内容

临床轮训是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研究生临床诊疗思维和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临床前期训练的目的是让研究生早曰了解医院运作模式、医院文化氛围、以及本专科诊疗常规,为进入科室轮训和专科培养做前期准备。

2.4明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毕业论文标准针对许多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标准不明确的情况,我们在做好宣传和解释工

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方论证,确定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和形式:①利用现有临床资料分析总结;②设计新的研究课题,收集临床资料,并作分析总结。③临床个案总结。论文标准的调整,减轻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负担,从而可以专心进行临床轮训和专科培养。

2.5加强临床能力考核

临床能力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也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为了切实提高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院加强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的力度。

(1) 在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中突出临床操作能力的考核,考核采用“必考+选考”方式进行,必考项目(占总分70%)共15个项目,内容包括:医德医风、病历书写和医疗法规、传染病防治、临床检验项目、无菌操作、X光教学读片、中药临床应用、西药临床应用、针灸基本技能、问诊、专科体格检査、常用诊疗技术、心肺复苏术和临床医技学等内容,考核分理论和和实践两部分,分别占40%和60%。

选考项目(占总分的30%),共8个项目,研究生可根据专业方向的培养需要,在8个选考项目中任选4项,任选项目的考核以实践操作为主。取各项操作的平均分为选考项目的总分。

(2) 加强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出科考核。出科考核是临床型研究生在各科室轮科质量的保证,只有严把各科室的临床质量,才能提高整个临床轮训的质量。因此,我院制订了〈〈第二临床医学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轮训出科考核规范》,在原来出科考核的基础上,重新明确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科考核的内容和方法,严格把好各科出口。出科考核由3部分组成:平时情况(根据〈〈临床轮训考核表》的内容进行考察)、现场考核(临床技能、理论知识、病历检査等)及医德评价,采取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合格者方可出科。

(3) 提高毕业前临床考核标准。 毕业前临床考核是衡量研究生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操作技能的重要方法,也是衡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为了客观反映我院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培养情况,我院建立了临床医学专家库,按专业不同随机抽取成立各个考核小组,并且聘请校外、院外专家参加研究生毕业前临床考核,考核以国家中管局颁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中西医部分临床能力考核指标体系》为标准,重点在于考核研究生是否掌握规范的临床操作、是否具备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的能力。

3 改革成效

主要以座谈和问卷调査的方法考察了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方案的实施效果,向实施改革的2004级临床型研究生80名同学下发问卷,回收71份,有效问卷68份,调査结果如下??

(1)对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开课情况看法,见表1。

从以上调査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赞同增设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并且有98.48%的学生认为开设该门课程是有必要的;89.39%的学生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收获较大;学生对讲课内容、讲课质量、考试方式的设计也比较满意,有92.42%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帮助;80.30%的学生认为课程对强化诊疗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有帮助;有78.79%的学生认为课程对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有帮助。

(2)对临床前期训练的看法,见表2。

从以上调査显示?学生对开展“临床前期训练表示充分肯定。有98.48%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对熟悉诊疗常规是有帮助的;有90.91%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过渡的磨合期;有78.79%认为“临床前期训练”增强了进入正式临床轮训的信心;有81.82%的学生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及早了解自身专业特点;认为“临床前期训练”有助于熟悉临床的运作规律的学生有84.85%。

(3) 学生对根据术科、非术科的特点安排轮训计划的看法。认为合理的有86.39%,认为不合理的有12.12%。

(4) 对整个改革方案的看法,见表3。

学生对整个改革方案持肯定的态度。有60.61%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要比传统的培养方案好;有74.24%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对临床型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有好处;有72.73%的学生认为改革方案强化了临床能力的培养,对促进临床研究生培养质量很有帮助;54.55%的学生认为改革加强临床技能训练,有利于査漏补缺,掌握各科常用操作技能;有78.79%的学生认为该改革方案是可行和值得推广的。

以上调査结果显示,改革方案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表现在更加符合临床专业学位培养的目标,突出了临床思维能力和诊疗技能的培养,从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试方式、轮训安排各环节都体现了以上特点,切实地提高了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同时改革方案突出了研究生培养的个性化特点,有利于高级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整个培养方案改革中,我们一方面坚持质量第一的宗旨,另一方面突出了学生个性培养的特点。根据术科和非术科以及入学前的知识结构的个别差异,安排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轮训工作,绝大多数的学生表示赞同。

另外,改革方案实施过程还注意了对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医德医风是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基本的思想素质,本方案通过增设医德医风以及医院文化教育,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良好医德医风的形成,为研究生尽快地融入医院文化作了充分准备。

4改革思路的进一步完善

(1) 学位课程时间的调整。改革方案中,学位课程在时间上作了适当的调整,但从调査的结果来看,学生对目前学位课程安排的时间感到过紧,学习压力较大。根据以上情况,我院将争取学校研究生处的支持,进一步压缩原来4门研究生课程的学时,把临床医技与技能训练课往前移,让学生有消化知识的时间。

篇13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高师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以技能训练为核心,依托黑龙江省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基地和网络教学“三个平台”,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技能、综合技能“三种技能”实施项目化训练,建立相应的技能考核和质量监控“两个体系”,做到分项训练、递进提高,四年不断线。

(二)实践教学体系内容构成

1专业技能训练

依托黑龙江省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课堂教学采用“三层次”,第一层次基础性实验,以基本技能训练为主体,如植物种子结构,培养基配制,氨基酸的纸层析等;第二层次综合性实验,重点涉及综合性、实践应用性较强及知识面较广的实验,如植物种子萌发,植物组织培养,酵母RNA的分离纯化及含量测定等;第三层次探究性(创新性)实验,如植物组织培养中激素含量的探究,从中草药中提取多糖的优化工艺研究等,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和教学方法,拓展实验内容并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实践证明,“三层次”的实验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职业技能训练

高师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就是培养教育实践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未来从事教师教育工作必备的职业能力,依托实习基地和教学平台,实行校内实训“三结合”,校外实践“三位一体”,强调全面、全程、全员,使学生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说课、口语表达等教学技能明显提高。

校内实训“三结合”

按照《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大纲》要求和岗位需要,将教师基本技能细化为十大类:包括普通话技能、口语表达技能、书写及书面表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技能、课堂教学实施技能、组织和指导综合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和班主任工作技能。十大类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每个技能都能得到有效训练。训练采用“三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是教师教育类课程与实践实训相结合。在生物教学论授课中,采用“案例分析+实践演练+精评+反馈提高”的教学模式,对于有些实践性强的章节内容(如课堂教学技能、说课等),采用“分段式”教学,教师讲授占1/3学时,学生模拟课堂教学占1/3学时,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及教师评价占1/3学时,通过课程与实践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从中受益,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二是学生互训与教师验收相结合。利用微格教室对教师基本技能进行项目化训练,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我训练、自我管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编制微格教学技能训练评价表、说课及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及现场评价表等,实行目标管理、分阶段考核、对学生各项技能进行逐项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是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每一技能或训练项目的标准和具体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训练项目的内容,使其成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成为自主训练、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技能训练的任务细化到每个学期、每个指导教师、每个学生,并加强考核,使每个同学达到标准。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强调全面、全程、全员贯穿四年的本科学习,而且训练分年级、有针对性、侧重有序地进行,在训练期间开辟出一些固定的空间,如教学楼的走廊、教室的墙壁等,用小黑板或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学生的课业成果。在此基础上,定期举办讲演比赛、朗读比赛、板书比赛、钢笔字比赛、课件制作等丰富多彩为学生所喜爱的一系列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形成了努力练好自身基本功的良好氛围,学生的基本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校外实践“三位一体”

与大庆所属的中学建立了105个教育实习基地,依托教育实习基地实现了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三位一体”。通过三次见习使学生了解中学课堂教学的氛围,通过1周的研习进一步研究整个教学过程,在26周的集中教育实习中,以学科教学论和班主任工作课程为基础,开展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实习,参加实习学校各项活动,开展个别指导工作等,积累育人工作经验。结合中学生物课程改革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学生感知、体验、锻炼、总结、反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3综合技能训练

以毕业论文为核心的科研综合训练和教学研究训练,不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升华,也是对综合能力的全面检验。毕业论文(设计)具有本科教学中其他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大三开始选题,进入实验室进行课题研究。结合学年论文和课程论文,连续举办了大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大学生科技论文大赛”,获奖论文汇编成册。通过此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毕业论文的质量明显提高。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进行师生、生生交流、讨论相关的教学内容或前沿知识,网络教学平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学生可以分层次的学习、复习、预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利用网络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专业的重要实践环节。根据教学计划,第二学期安排两周的动植物野外实习(大连、镜泊湖)。在野外实习中,同学们学会了分析环境,掌握动、植物识别特征、生活习性、繁殖等,从了解和认识中激发了学习兴趣,从兴趣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野外实习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充分体现,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意志品质,综合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