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精神文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的缺乏
也是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专项资金是展开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基本保障,但是在基层单位中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对于资金的管理和应用也缺乏相应的设计及监管。有些甚至没有专项资金,这都大大影响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
1解决队伍建设的问题
这是制约农村精神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农村精神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有专人来组织引导和参与,这就要求必须有文化专业人员来负责推进。要通过各种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文化底蕴。同时又要引进各种人才,如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和志愿者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为其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及各类资源,利用其专业的文化素养和先进的理念来带动当地的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利用好当地的有利资源,使其加入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把当地文化素养高的退休教师、文化专员、老党员及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组织起来构建一支文化建设的辅助管理队伍,充分利用其特长及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培养农民群众中的文化骨干分子,以吸引农民积极关注并主动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
篇2
建立一个较为和谐完善的卫生监督精神文化体系对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建立这个完善体系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或大或小的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看待或解决这些问题,产生相应的结果也是异常繁琐的,所以说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精神文化体系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2.1完善的精神文化体系具有较强的向心力通过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定义中可知,其组成因素并不只是一个,包括了卫生监督的道德文化、价值文化和执法文化,这些文化是构成监督系统精神文化必不可少的因素。通过这些文化在卫生监督系统中的作用,可以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标准,不断改善人们的行为习惯。换句话说,也就是通过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精神文化体系,可以在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关系到所有的卫生监督工作者,使得这些工作逐渐形成一种保护人民健康、维护卫生监督安全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将会在工作者中间形成一个强大的向心力,该向心力将驱使着人们不断完善卫生监督系统。
2.2有效制约工作者的工作行为卫生监督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因素就是其执法文化,可见每一个公共单位都是需要一个科学又严谨的执法条例,这样才能有效约束员工的行为,避免产生危害集体利益的事情。卫生监督系统同样也是如此,通过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构建,卫生工作者的行为得到有效的约束,这样才会不断推进系统的科学发展。而精神文化在此的主要职能就是约束卫生体系内部工作者的行为规范,有效阻止各项权利的滥用,始终做到以人为本。通过精神文化的大力倡导,使得人们心中有了道德的熏陶和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潜意识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外部的条列约束以及内心的自我约束,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内部的精神文化系统。所以说,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构建可以有效制约工作者的个人行为,也能在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严谨的约束氛围,从而促进人们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让人们自觉遵守和履行职责。
3卫生监督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分析可知,卫生监督系统精神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成千上万的人们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发展,而这个发展的过程也不是那么轻轻松松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问题产生。比如说,在新时期构建卫生监督精神文化,不能简简单单就停留在其灌输模式上,精神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强调其运作形式,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要非常注重卫生监督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体地位,使得工作者得到充分的尊重,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建立完善的精神文化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进行精神文化的构建是要强调出对精神文化的组织和领导,不能如同一般散沙任其发展,要做到内外兼顾,层层面面都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负责和检查,这样才是立足长远的最好办法。
篇3
发展图书馆文化是指图书馆全体员工在管理、服务活动中创造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财富,它涵盖了图书馆人特有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管理作风等。
1.1图书馆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价值的判断,是对客观事物的是非、优劣、主次、正误以及可行性的价值认识。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每所高校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它也必然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和图书馆文化共同的价值取向。
1.2图书馆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图书馆文化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建设和引导,使图书馆在优化育人环境的同时影响校园文化的正确走向。如果将图书馆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将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建文明校园有机结合起来,使文化建设活动呈现出领导重视、目标明确、组织健全、师生共同参与的良好态势,就能充分发挥整体效应,极大地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2图书馆是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机构
2.1图书馆是校园物质文化的核心内容
图书馆通常作为标志性建筑,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图书馆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室内外的空间环境,能体现出一所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宽敞明亮的馆舍、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现代化的服务手段等,这些不仅是高品位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2.2图书馆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阵地
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查阅文献资料、加强理论知识、扩大视野的地方,更是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养、感受时代脉搏的地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让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求知欲望,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充分吸收科学的养分,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和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
二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和流通文献资料,以供读者进行学习和参考研究的文化教育机构,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图书馆文化的内涵与作用,主要是通过图书馆的网络平台、文献检索服务、丰富的馆藏、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科学的管理理念来实现。图书馆文化的引领功能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它在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担负着重大责任,能充分体现高校内在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体现了校园精神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新高度。在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自觉性和热情。如图书馆可以会同系部及教务、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按月、按学期统计各系、各班级的读者到馆总量和人均借阅册数,依次排出名次,并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进行公布,名次靠前的系部和班级给予相应的奖励;还可以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和有奖读书活动等。
2建立实用型馆藏资源,形成特色藏书体系
构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是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因此必须建立实用型的馆藏资源,形成特色藏书体系。
2.1所谓特色馆藏
是指一个图书馆以某类学科专业为主体所特有的、有别于其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很多高校都有自己所处的行业,行业特点突出,因此,特色馆藏的建设应与学校的办学方针、办学规模以及学科专业设置相吻合。图书馆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辅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教务处和各系部沟通,图书馆馆长还可以通过参加教学工作会议,及时掌握学校的教学动态以及了解重点专业、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具体情况,增加该类文献的品种与复本量,并保证其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2.2图书馆还可以与科技处、网络中心联手
将本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的相关资料储存到图书馆的服务器中,并将本校的研究课题、教师论文以及学生的优秀论文、优秀设计成果等做成专题数据库,形成实用型的特色资源。
2.3另外,在文献资源的采购过程中,要树立文献资源优势互补理念,兼顾印刷型文献与非印刷型文献,使各类资源协调发展。
3树立服务意识,提升馆员素质
3.1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
其实质就是服务部门,因此要将“为读者服务”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图书馆工作当中。图书馆员要树立窗口意识,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实际工作中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学会开展微笑服务。
3.2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馆员素质偏低的现象
虽说各校近年来大力引进人才,但总体来说专业人员仍然缺乏。针对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薄弱、业务素质低的现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素质。首先,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闭馆,在该时间段对全馆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并定期组织业务竞赛;组织高专业学历和职称的馆员开办专题讲座。其次,选派人员外出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相关的经验交流会,与会人员回来后写出心得体会并将知识讲授给其他馆员,以求共同进步。另外,可以加强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馆员外出参观考察,吸取兄弟学校图书馆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篇4
用清渠活水陶冶人格个性从调查现状来看,目前因应试教育而被迫异化掉了的语文教学,基本上失去了其培养学生人格品行的功能。它只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与应试能力的培养训练,而完全不在意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充实,更不在意对学生进行人格品行的培养塑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精神残次品,是不能站立起来的人。语文教育缺失、语文教学形式化一直是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这里的原因有很多,固然有评价体制的问题,也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但缺乏对语文学习特殊性的了解,缺乏教学改革的精神是问题的关键之一。
3.什么是语文学习机理及其改革
语文学习机理是指抓住语文水平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通过对系统内部原因(机理)的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让预期结果能与实际更加接近,从而找出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语文教学研究方法。小学语文学习机理及其改革的策略研究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文情境,让教师通过顺应学生的天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从游戏尝创到习得生成;积极引导学生去大量接触语言文字材料,不断去积累语言经验,在积淀腌渍中潜陶内化;诱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语言学习模块,并让它不断增生扩大,达到一定规模,让学生在性灵体悟中移情养性、用清渠活水陶冶人格个性,引领教师更深入地研究语文学习的机理,提高一线教师语文教学的水平和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4.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语文学习机理及其改革
教学内容生活化,让语文课真正“活”起来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生活实践。只有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才能收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扎下语文学习的深根,让语文课堂在坚实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成长成活起来。教学语言幽默化,让语文课突出“真”趣来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的幽默生动非常重要。它使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互动对话显得亲切随和,温馨快乐融洽,使师生之间拉近了距离,贴近了心灵,也使教学成为一件轻松愉快、趣味横生、令人着迷的赏心悦事,更使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默契、合作参与、心心相印的氛围,从而让语文课突出“真”趣来。教学方法艺术化,让语文课使人“好”起来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也应力避平淡死板。如果能把一节课上出点新花样来,让学生觉得有吸引力,有一点趣味而又不花里胡哨,因而对语文从内心深处“好”起来,那就是很大的成功。除了要达到一定的境界,还应常用点小技巧才好,让语文课使人“好”起来。比如在教学《爱如茉莉》一课时,我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当时我布置一项游戏:和自己的父母来“猜猜我有多爱你”,孩子们在游戏中乐此不疲地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我班的很多家长都说:真是太感谢这本书了,让他们从孩子的口中感受到了那久违的浓浓的爱意。另外,让孩子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把绘本变成情景剧也是激发阅读兴趣的好方法,能让孩子充分的感受作品,沉进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之美。
篇5
2.班干部选拔与培养情况这里设计了两道题:“你班中的班干部产生方式是哪一种?”有35%班级采用竞选制,有50%班级仍是班主任任命;“你的班级由谁管理?”有46%由班干部管理,有33%由班主任管理,只有21%由学生自己管理,看来还有不少班主任不愿放手。
3.班风与学风情况班风、学风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设计了6道题:“你认为自己班级的班风属于下列哪一种?”有24%认为班级充满了和谐与竞争向上的氛围,有34%认为“团结友爱”,有32%认为“安静、有秩序”,有10%认为“人心涣散”;“你对你们班目前的学风评价”,有33%答“很好”,有36%答“较好”,有约1/3认为一般;“你班团组织工作状况如何?”认为“能团结协作、基本协作、不能协作”的各占1/3;“你认为班级自习纪律现状如何?”答案中本班级均“有管理者”,但选“能很好管理”的只是1/3多一点,有38%认为班干管理者能力不强、管理无法,有26%认为管理混乱;“关于班级卫生状况”,30%答“很好”,36%答一般,24%答“保洁不好”;关于“班级对你学习的影响”,有31%反映管理过严,有24%反映学业负担重,有25%反映班风、学风对自己有影响。
4.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关于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调查,我们设计了三道题:“你认为一个班级最重要的是什么?”有34%答“归属感”,看来不少学生已经把班级看作自己的“家”,有33%答“学习氛围”,这是学习型学生的答案;“你所在班级凝聚力如何?”有44%答“一般”,只有28%认为很好,更有24%认为“很差”,看来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你对本班级的热爱程度如何?”有26%答“很热爱”,有35%认为无所谓,看来班级精神远没有形成。
5.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对于学生责任感与诚信意识调查,我们设计了六道题:“你觉得个人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是哪一种?”有45%认为是“积极作用”,还有32%认为“没什么作用”,有23%认为起消极作用;关于“建设一个优秀的班级文化主要途径”,有41%认为要靠全班同学的力量自主实施,有25%认为那是班干部的事,有34%认为要加以强制实施,班主任应加强优秀班级文化的传播;关于“你所在班级的获奖情况”,调查的三个班,有一个班不曾获过任何荣誉;谈到“班级的未来”,充满希望的占56%,还有30%表示有些希望;“你对你的班级或对你分管的工作是否有强烈的责任感?”有56%“非常有”,有42%“有一点”;“你给班级或他人承诺的事是否一定尽力办到?”有79%表示一定办到,有21%表示尽力办。通过这六道题可以看出,学生责任感与诚信意识较为薄弱。
6.团队精神与集体舆论关于教育活动开展情况调查设计了四道题:关于“班级开展文体活动的次数及学生的态度”,有1/3班级经常组织活动,但参加的人数少,只有25%热情高涨,偶尔组织的情况高达42%;在调查“部分学生不参加集体活动理由”时,选“活动质量不高,同学们不愿意参与”的占29%,说明学生中的三种意识几乎都是1/3左右,应该提高活动质量;关于“一个班级是否应积极开展活动”时,有68%同意,可见已达广泛共识;关于“班级活动开展方式”时,有34%认为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只有1/4认为学生担任主角,还有28%认为“老师在唱独角戏”。看来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落实起来,老师还有诸多不放心。
7.简答题情况分析本次调查设计一道简答题:如果你想对班主任、班干部、班级管理提些意见或建议,请写出来。对班主任的建议大致有:要理解我们,我们已长大;不要体罚,要相互尊重;多举办一些活动;教室办一个图书角;等等。对班干部的建议有:多数挺满意的;有责任心,但方法要改变;学习委员不称职等。对班级管理的建议有:举办一次艺术节,经常调位有利于眼睛健康,班貌布置应当定期更换,黑板报最好按小组出版……可以看出,许多学生很认真,体现了对班级的关心。
二、结论与建议
1.构建民主、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师生与生生关系调查显示,多数班主任已经与学生初步构建了平等、民主与相互尊重的关系,但也有部分班主任放不下架子,高高在上,与学生存在明显的代沟,这势必影响师生关系,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建立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篇6
企业团队文化是无数个体精神的凝聚,代表着统一和谐的集体意识。其中,团队的价值观起到了树立大局意识、削减发展风险的作用。身处团队之中,个人的意识偏差会影响全局,树立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念就是为了整合企业和员工共同的利益,让员工形成归属感,增强自控力,和企业统一步伐,完成最大的价值创造。团队价值观的培养要从管理提升做起,结合工作实际,导入团队目标,让个人与团队一体化、同步化。另外,实施过程中人本化管理思想必须贯穿始终。例如,我国知名通信设备生产企业华为的成功就离不开培养团队价值观,华为的企业文化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公司”为主导,鲜明的价值认可将政治、民族、企业文化融为一体,提倡员工学习奉献的同时奉行决不让奉献者吃亏的原则。双重的利益标准将物质与精神结合在了一起,而华为员工也在人性驱动的团队价值观引导下激发出了亮眼的活力,诠释了生生不息的团队文化。
篇7
3.农民工总体学历水平偏低,精神文化活动单一,交流互动性差。这种情况造成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追求处于较低层次。在与农民工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是喝酒、打牌、上网、看电视、聊天等,精神生活形式比较枯燥。造成精神文化生活较为粗俗无味,和外界精神文化交流互动性较差。
4.精神文化可享用资源有限,且适合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产品较少。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地级市的农民工当中有33%居住在单位宿舍、有20.5%与人和租、有19.9%独立租赁、有10.9%居住在工地工棚、有6.4%乡外从业人员回家居住、5.8%居住在经营场所、其它占到2.7%。在我们对农民工进行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抚顺市农民工居住地大概符合这个情况。农民工的主体主要居住在企业给提供的居住场所中,即使独立租赁和与人合租的农民工,也主要挑选租房价格较为低廉环境较差的郊区作为首选。这些地区一般其周边可享用文化资源和活动场所都非常有限,限制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现在针对农民工的精神文化产品形式也比较单一,内容较为单调,缺少从他们的视角出发,以他们乐于接受的形式而设计的文化产品和活动。
二、如何提升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1.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确保农民工有一定的空余时间。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较低的首要因素。因此,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是提升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改革,但是由于户籍制度改革十分复杂,远不能一蹴而就,在这种情况下,确保农民工有一定的空余时间开展精神文化生活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劳动法》明确指出,员工每天工作时间不高于八小时,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不高于四十四小时。这一制度能够保证农民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可以去培养和创建文化生活。在目前的条件下,政府要严格监督用工企业执行这一规定,保证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时间。同时农民工也要积极主动地去争取得到社会的公正、公平待遇,特别要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来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
2.提升农民工的修养和素质,全力打造农民工文化生活新境界。
2.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农民工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推动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更快地全面发展,能确保社会的和谐安定。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考察当地发展实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文化生活工作的大力推进。政府要在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引入农民工的文化生活体系。为了更好地协助农民工开展文化生活工作和满足其基本文化生活需求,政府有关部门应明确其承担的主体责任,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保障农民工的权益不受破坏。
2.2充分发挥用工企业在农民工文化生活中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治、经济和文明各方面协调发展,用工企业应全力打造农民工精神家园和文化家园,提升农民工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维护其基本的文化权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文化生活品质,和农民工一起共享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2.3农民工自身要努力提升自己。对农民工而言,要在最短时间内适应城市生活和工厂的工作条件;要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教育培训活动,如技能培训、教育活动等;不管是心理方面和自身素质方面,还是思想道德方面和技能方面,要努力提升自己,尽快实现其在城市自我立足的目标。尤其是对青年农民工而言,在各方面都可看作是人生的上升期,思维转化方式灵活,能快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接受能力强,办事效率高,是最佳学习期,这需要农民工积极主动地树立和增强自我学习意识,提升自身修养和思想素质。农民工要通过多种途径如互联网、报纸和书籍等来提升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促进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积极主动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和文明建设。
篇8
(二)人文情怀缺失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说过“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即以人为本。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大学》中开篇即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所尊崇的是“全人教育”而不是人的“工具化”或者“器化论”,虽然“全人教育”的口号喊了好几年,可实际上为了提高就业率,高校在培养学生中仍然过分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训练,忽视人文教育,导致了优秀人才培养的潜在损失。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教授曾对当下国内优秀人才培养的匮乏提出他的看法,他认为优秀科技人才一定要有创新精神,理工科学生也需要人文艺术熏陶,“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
(三)文化建设的形式主义
大学精神文化体现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校风等价值文化因素。我国目前建有近千所高等院校,然而真正具有个性特色的精神文化的大学并没有多少,多数学校所标榜的精神文化流于表面,并没有内化成为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价值取向,更不可能形成学校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精神文化的创建不是一蹴而就的,当下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为我们的高等教育敲响警钟,我们要正视问题,重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之路。
二、重建大学精神文化的途径
(一)明确学校定位,崇尚学术自由,引导学生价值导向
大学是传授知识与追求真理的殿堂,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大学都应该保持它的本性——追求真理的探索与传播。教育家梅贻琦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言近旨远地说明了大师们独立的人格和求索奉献的精神对大学精神文化的重要意义。学校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工作,一方面要以兼容并包的思想容纳多元化的学术观点、学术行为;另一方面大学行政工作要尽量配合教学研究工作需要,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措施对教学研究的干预,形成学术自由、追求真理、不畏权威的学术氛围。以教师独立的人格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从而重塑大学精神文化。
(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全面育人”观念
优秀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培养作用不可估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虚心求教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道德自律意识……正是这些民族传统文化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品格卓越的士人们。大学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使其成为某一领域的专科人才,更要着力于他们精神力量的熏陶和培养,正如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说过“大学教育在知识以外,更应重视德性的问题”。我国大学教育既可以遵循现代教育体制制度,也可以在制度之上适当地开展优秀民族精神文化传播的活动,以传统文化培育促进人文精神的构建;在保障专业知识及技能传授之余,拓展相关通识教育,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以人文情怀增强大学精神文化的归属感。
篇9
(二)构筑精神文化培育平台
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劳模精神,用崇高的精神激励职工、用明确的目标鼓舞职工、用榜样的力量感召职工,进行道德素质的提升。运用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协会文化、楼道文化等精神文化建设载体,引导广大职工真正成为职工文化的参与者、享有者和受益者。要不断丰富活动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活动一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中国梦劳动美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摄影比赛、“书香农场”读书节、青春飞扬诗朗诵等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职工的精神追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广泛宣传劳动模范的典型先进事迹。
(三)构筑职工教育培训平台
开展“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劳动竞赛和职工建功立业活动。在“同舟共济保增收,建功立业促发展”秋收劳动竞赛中,通过“五比”(比收获进度、比作业质量、比技术创新、比科学管理、比安全生产)使竞赛活动不断深化,涌现出总局级先进集体1个,管理局级劳动模范5人。在农场全面推进岗位比武行动,以技能培训、技能练兵、技能比武、技能晋级、技能帮带等职工素质工程实现“五位一体”的科学布局。全场技能比赛突破20场次,参赛职工达100多人,技能覆盖12个工种。
二、做实企业职工文化阵地建设
(一)活动阵地建设
1.建设三馆一场一园。
其中文化体育中心是农场体育馆、图书馆、场史馆的综合性建筑,它是集文化、体育、会议、展览活动及娱乐休闲为一体的重要场所,其中体育馆和图书馆是文体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容纳2000人,占地面积为64555.6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195.2平方米,建筑规模为3层。“九七”文化广场是以建场97师命名的,占地5万平方米,投资1800万元。御绿文化公园在原有的13.4万平方米基础上新增面积8万平方米。2010年5月进行扩建,增设御绿文化广场,占地83880平方米,投资1500万元,重点投入到各管理站和企事业单位的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基层管理区全部建有“三室二场”,有150平方米以上的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健身室。街道社区建有职工活动指导站,各作业站有50米以上的文体活动室(职工之家)。
2.打造北大荒标准化职工书屋。
在街道社区、公路管理站、中学、小学、10作业站、17作业站、25作业站、27作业站分别建立了职工书屋,藏书总量达5万余册,涉及农学、农机、经济、法律、文学、教育、建筑等30多个科目和应用技术知识,在农闲季节,满足了农户和职工学习应用知识和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需要,为广大群众职工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充分利用职工书屋文化阵地,营造全场职工“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环境氛围。
3.建设职工业校。
农场现有职工业校6所,兼职授课教师15人,年培训职工千余人次。投影仪3台,桌椅415台套。职工业校因职工文化需求适时、适人地制定学习内容,以满足不同职工、不同层次、不同知识面的需求。针对中小学、医院等专业技术比较强的单位,外请、内聘各行业领军人物或专家来办班授课。针对管理区、基层作业站三级干部开办业务知识培训班。针对从事农业生产、农业驾驶的职工开设职工阳光培训班,请农业技术部门的技术人员、种植大户、劳动模范等到田间地头,用实际经验、用生产知识解决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困难。
4.精神关爱指导站:
在街道社区建设“健康文化指导站”“关爱女工指导站”。以家庭为单位、以楼道为单位开展文艺活动、拓展训练、体育比赛,有效缓解了职工心理上的压力,释放了不良情绪,以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工作。
(二)活动平台建设
1.切实把全民健身活动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
在全场广大干部职工中掀起健身热潮。以“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每一天、幸福生活一辈子”为目标,举办了一年一届“和谐杯”职工篮球赛、乒乓球赛、健身操赛,目的是让广大群众更加了解“我参与、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健身意义和快乐。职工趣味运动会、拔河比赛、跳绳比赛、太极拳比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推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夯实了职工活动的平台。
2.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以“女工争四好”开展小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书声朗朗满校园》朗读大赛。以“家庭文明创建”为载体,开展和谐家庭环保时装表演赛活动,活动体现了“家庭”“和谐”“低碳”“环保”等元素,是一场丰富职工文娱生活的文化盛宴。开展“金手指”女职工手工作品展,参展作品60多件。有十字绣、剪纸、手工艺品。第二管理区女职工用蒲棒叶和杆制成的特色作品获得最佳创意奖。欢庆“七•一”“十•一”系列活动包括知识竞赛、环城跑、健身操、演讲、大合唱等,进一步促进农场文化繁荣发展。
三、加强职工文体活动队伍建设
(一)加强活动组织建设。
切实加强全民健身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工会、宣传部、文体局、共青团、妇女组织、体育健身协会的作用。支持文化体育爱好者、活动骨干成为职工群众活动的中坚力量,成为职工群众活动的主力军。
(二)发挥“协会”作用。
充分利用各类协会每天早、晚在机关广场、御绿文化广场、职工医院广场,开展快乐健身舞、太极剑、健身操等群众性健身运动,每天参加人员达2000多人。在参加农场举办的各项大型比赛活动时,由协会负责人、管理者进行统一协调安排,活动开展得有条不紊。
篇10
近年来,虽然我国不断加大农村发展的力度,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在日益丰富的同时,而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滞后。相对滞后的农村文化已经成为我国培育新型农民的严重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精神文化设施落后,不能满足新型农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我国长期以来在农村的文化和教育建设投入相对不足,致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存在一系列问题:长期严重缺失、落后简陋、年久失修等等,造成大多数的状态是“名存实亡”。农村文化设施是农民文化生活的物质基础,而农村文化设施的缺失致使农民难以正常展开文化活动,这就难免会影响农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压缩了农民提升自身素质的空间,最终阻碍了新型农民的发展。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下导致新型农民在文化素质上的低下。在我国农村由于地区的差异和历史的原因,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包括文盲在内占到绝大多数。这就导致绝大多数农民只能成为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农民,缺乏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农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专业素质,因此距离新型农民的“有文化”的要求相差甚远。农村专业技能培训机制不健全、机构不完整,致使农民缺乏技术及管理能力,这与新型农民的要求不相适应。我国农村的技能培训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培训机构数量少,农民数量众多,两者之间形成巨大差额,无法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农民需要实际操作层面的培训,但培训方面却理论知识偏多,实用性差,较难掌握,致使农民不能掌握到培训内容,得不到真正有效的培训。培训形式单一,只有理论授课,实践环节缺失,致使培训最终实用性丧失。
篇11
一、正确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企业文化,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所反映的是一个具体企业的精神、风格和价值标准。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或服务及其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体,是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整体、从组织到社会的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产品文化和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1.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可能不是最直接的表现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决定因素。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有导向、规范、约束、凝聚、融合等作用,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换句话说,企业是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通过一个文化的引导、规范、约束来激励员工,近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效率。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大众展示着企业成功的管理风格、良好的经营状况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从而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2.企业文化与产品文化是紧密联系的。产品或服务是企业生产的成果,任何一种产品和服务都是在企业中生产和形成,既受到一定的企业文化的制约,又凝聚了生产它的企业文化因素。因此,产品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文化的一种体现。一定的产品文化与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紧密联系的,也与生产或提供它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在社会文化背景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产品文化更多地体现的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产品文化是直接作用于社会广大的消费者,消费者更多地是从产品或服务的消费中来体现企业文化的。
3.企业精神对企业的运营制度和经营管理实践起着统摄作用。当我们置身于市场经济变幻莫测的大海时,利益动机也许可以在某个阶段或某种情形下提供足够的创业动力,但短期的利益动机与企业长期发展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以及人们对物质财富边际满足感的下降,都注定了物质动力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此时,惟有秉持坚定的精神动力,才可以不为短暂的荣辱得失所左右,企业也才可以获得持续的生命力。企业短期成功是因为有产品,企业中短期成功是因为会营销,企业的中长期成功是因为有战略,只有有文化的企业才能长期成功,文化的核心是一种精神,能够世世代代成功的企业一定是有精神的企业。
因此,企业文化、产品文化与企业精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有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产品文化和企业精神,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新形势下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的时代,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一是企业文化要适应“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新战略发展的要求。这是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只有做到取长补短、扬优避劣、达成共识,形成“结盟取胜、双赢模式”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才更具生命力、凝聚力和竞争力。二是注意学习氛围的培养。20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它不仅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三是将更注重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形象直接与企业的兴衰、优劣相联系,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市场行为更加规范,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信誉机制”就显得更加重要,常言道“诚实是最好的竞争手段”,可见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四是更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要努力培育”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生死,做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海尔的文化建设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典范。海尔集团极具远见,公司对职工的工作给予不断鼓励,使他们对工作经常保持新鲜度,责任感无形中得到加强。六是企业文化将从商业氛围升华出来,更重视于人。商业化管理的本质特征是以物为中心,以全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人的因素,在管理上着迷于铁的纪律,使劳资之间变成了纯粹的雇用与被雇用关系。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片面的发掘职工体力,更重要的是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更注重于人的因素。因为,企业文化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本”,主张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
三、对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创新途径的思考
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如“艰苦创业”、“主人翁意识”“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等许多优良的企业文化,但也沉积了“官商”、“老大”等不良的行业作风。国有企业要在今后的深化改革与迎接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必须进一步深入发掘几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企业中的文化底蕴,把握时代脉搏,在企业文化的创新途径进行深入的思考。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同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建立一个适应我国经济改革发展需要的经营理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体系。按照循序渐进、逐步到位的原则扎扎实实地策划和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战略。
2.自觉将国有企业文化融入社会文化的洪流之中。企业文化是社会“先进文化”发展与建设的一个子系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和利益主体,有自己的正当权益和利益追求。但是,企业离不开社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一个公正的、法制的和稳定的社会,企业又必须生产满足人类生活不断提高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建设面向市场的企业文化,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南,与社会大环境紧密结合、共同发展,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既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吸取营养,又善于借鉴中外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真正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企业文化,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篇12
麦当劳的“S.Q.C."精神
美国麦当劳快餐店从30多年前经营汉堡包起家,目前,其分支机构已扩展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8400多家分号。麦当劳快餐店之所以能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有赖于其多年来所坚持的“S.Q.C”精神,所谓“S.Q.C”,是英文“服务”、“优质”、“清洁”的第一个字母,“S.Q.C”的企业精神是麦当劳快餐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的立足之本。
麦当劳快餐店从一开始就把为顾客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务放在首位。所有的食物都事先盛放在纸盒或杯里,顾客只需排一次队,就能取得他们所需要的食品,为了适应高速公路上行车人的需要,麦当劳快餐店在高速公路两旁开设了许多分店,他们在距离店面10来米远的地方,都将上通话器,上面标志着醒目的食品名称和价格,当人们驱车经过时,只要打开车门,向通话器报上所需食品,车开到店侧小窗口,便可以一手拿货,一手交钱,马上又驱车上路。
麦当劳在为顾客提供快速服务的同时,十分重视食品的质量,不断改进菜谱、佐料,努力迎合不同年龄、性别、层次、地区消费者的不同口味。为了吸引顾客,麦当劳快餐店把场地清理、纠正,以努力改变公众那种“廉价餐厅不清洁”的偏见。因此,除继承和发扬一些优良传统和保留一些尚能适应新环境的因素处,必须培育和建立以竞争、风险、质量、服务、效率、效益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等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企业文化。
篇13
2.1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精神的需要
我国大学语文教育至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它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发展中却始终存在课程目标模糊、教学定位失准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发挥大学语文在民族文化精神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以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和个人品质”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国高校在语文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过多的强调语文学科工具性和基础性的做法,进一步强化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语文知识的时代性和人文价值,发挥语文教育在在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民族文化精神传承中的作用,将民族文化精神根植于学生心中。
2.2时展的需要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文化实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外来文化的侵入,网络文化的兴起,使社会文化导向和思想意识愈加混乱,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视享乐、炫富、叛逆为时尚,更多的人在物欲思想和现实主义理念的影响下,养成了行为不检点、自私自利、眼高手低的坏毛病,有关大学生炫富、傍大款、情杀的负面新闻也是层出不穷。面对这种让人痛心的现象,我国教育界一致提出“以语文、思想政治课堂为阵地,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的口号。大学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士人精神、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而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3如何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精神
3.1明确语文的学科地位,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在大学语文教学日趋边缘化的情况下,高校首先要确定语文的基础学科地位,并大力推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具体来说,高校首先要更新语文教学内容,创编大学语文新教材,力求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与学生兴趣、民族文化精神培养需求结合起来,使大学语文教材兼具人文性和时代性。其次,重新设置教学大纲,严格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宗旨,摈弃过去那种以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人文精神、文化素养培养为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使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百折不挠、前赴后继的民族斗争精神,去学习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时代精神。其次,高校要适当增加语文课时,加强语文教学设施建设,在语文教学中国文学精华为主开展民族文化精神教育,让学生领略祖国灿烂的文化,吸收更多的民族文化精神养分。
3.2提高教师语文素养,丰富语文教学手段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和参与者,语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严格来说,一个合格大学语文教师不但要具有高尚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操,还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信息素养。为了实现大学语文民族文化精神培养目标,大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加强语文知识学习,以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和语文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自主学习、各类图书涉猎以不断充实民族文化知识,加强专业理论修养,满足大学语文教学需求。其次,大学语文教师要在优化原有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学习网络、多媒体新知识,完善自身信息素养,以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料加大民族文化精神教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