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引探教学法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引探教学法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引探教学法论文

篇1

行为引导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培养目标立足于学生思维方式与关键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信息收集、计划制定、方案选择、目标实施、信息反馈、成果评价等环节。它一改往日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在整个过程中对新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从而使其在遇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与全面素质的教学目的。

行为引导教学法的特点与实施方法

行为引导教学法的特点(1)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行为引导教学法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信息收集、计划制定、方案选择、目标实施、信息反馈、成果评价这些教学环节中,学生全程参与,从而使其亲历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整体,又清楚问题解决的每一个细节。(2)学生相互协作主动解决实际问题。行为引导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即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3)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行为引导教学法由于需要学生全程参与,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的鼓励、同学间的合作以及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4)教师在教学中角色与作用发生变化。在行为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并要进行及时的行为引导。虽然从教学过程主要承担者的角色中淡出,但并不影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这反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行为引导教学法的实施方法在实施行为引导教学法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通常以分小组与独立工作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学,即分组教学。首先由教师提出教学的项目课题,然后每个学习小组进行组内讨论,让每个小组成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工作计划,在这一过程中,每组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个人的知识欠缺可以通过共同讨论、集思广益加以弥补。经过讨论,每个学习小组最终确定较好的项目课题方案,并进行独立的工作任务分配,这期间指导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按照确定的最优解决方案,学员独自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各自独立制定的工作计划指导下完成工作。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预定的目标对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检查,并判断项目完成得效果如何。概括起来,行为引导教学法在教学中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提出问题或任务阶段、收集信息阶段、制定工作计划阶段、决定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评估阶段。在各个阶段都应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学生经过十几个项目课题的不断强化,完成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教师的不断启发与引导,在完成课题的活动中使学生懂得遵循行为科学原理,形成自觉的行为意识,培养完整的职业行为方式。

在项目教学中应用行为引导教学法

高职教育的实训单元教学常采用项目教学法。所谓项目教学是指教师在传授某一部分知识时,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理论、实验、实际动手操作与学生独立完成,构成能够使学生从中得到理论与操作的完整知识结构的一体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只是起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际进行,可以使所有学生了解和掌握完成项目的每一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

行为引导教学法正是以项目教学为实践教学形式,扩充了项目教学的单方面能力培养。在项目教学中应用行为引导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项目教学任务的制定。教师制定项目教学的工作任务,明确项目教学的目的与计划。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提出问题,并描述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及时准确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第二阶段:项目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教师将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后,由学生了解该项目工作的要求与目的,独立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

第三阶段:项目教学中学生工作计划与工艺的制定。学生应根据教师对项目的说明及有关要求,独立或分组制定项目的具体工作计划与制作工艺。制定计划的同时,应对各环节所需时间做出计划,以提高和增强学生对工作效率的认识。

第四阶段:项目教学的具体实施。教师组织学生依据项目教学的计划指导学生按步进行操作。学生在工作的同时,应进行有关数据的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填写测试报告,进行记录、分析和总结。在学生完成项目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引导式提问,以促进学生对项目原理知识的认识及对实际工作中有关疑难问题的解决,必要时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引导。

第五阶段:制定项目教学的评分标准和方式,对项目进行检查。在教师评分之前,可让学生自检、自评、互检、互评,或由小组共同评估检查。教师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后应给出准确的评分,并应当面指出学员项目中所出现的错误及扣分的原因。在教师检测之后,可对项目设置一定的故障,组织学生调试,或让学生自行排除。教师在学生调试完成后,应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提问、讨论和解答,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在整个项目教学完成之后,应将全体学生召集起来开展必要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在工作中采纳最佳方案的思想。

我校从2003年起在CNC、模具、机电一体化、机电工程、CAD技术等专业的课堂教学中使用了行为引导式项目教学,实践证明,该方法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篇2

    (1)什么是贪小便宜?

    (2)为什么不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害处是什么?

    (3)怎样做到不贪小便宜?

    根据以上三题引导学生自己设疑,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就形成了一个激情引趣的良好开端。

    二、根据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由简单向复杂方向发展的特点,由课文情节引导探索,在特定的情境中 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教育。在学文明理中引导学生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遇到关键处停下来进行讨论、分析,教 师强调认识构建的过程:

    第一部分由开头至“怎么多找回一元钱”。这部分是遇到问题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设想:“赵虹发现买东 西时售货员阿姨多找回一元钱时,会怎样想?”学生会从正反两个方面设想赵虹的想法。接着引导学生讨论: “如果你是赵虹,你会怎样想?为什么?”此问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评价前一个问题中的正 反两种想法。在评价的过程中,所重视的不是知识性的结论,而是在讨论中的给思想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 自己分析问题、判断是非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同时教师也掌握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真正思想动态,为及时 反馈、调控教学提供了有利的信息。

    第二部分由“这时弟弟”至“赵虹飞快地向商店跑去”。这部分写思想矛盾斗争及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是实现认知目标的关键部分。所以要引导学生着重体会爸爸的话,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机会。在讨论中按独立思 考共同讨论检查核对初步评价的程序开展学习。教师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通过生 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形成网络化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思想与智慧能得 到激发与共享,从而明确贪小便宜的害处,解决教学难点。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听了爸爸的话,赵虹与 弟弟分别会想些什么”。设计这一问题是引导思想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上述的讨论与探索,形成统一道德 观点——不贪小便宜。

    第三部分由“你买什么”至结束。这一部分是赵虹不贪小便宜的道德行为实施的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进 行心理体验。通过对售货员收到返还的一元钱时的感激与敬佩及赵虹听到表扬时的高兴与自豪的情感体验,使 学生自然地产生“我也不贪小便宜”“贪小便宜可耻”的思想,促进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为形成道德行为奠 定基础。

    三、根据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由不稳定性向稳定性发展的特点,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新课开始 时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汇报学习成果,从而达到认知目标。

    (1 )通过举例上升为理论:有机会得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没有据为己有,就是不贪小便宜。

    (2)贪小便宜的害处大:给自己种下了坏思想的种子, 给他人带来损失。

篇3

表1 教师基本信息

两位教师所在学校均为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学生层次差别不大,同时两位教师今年均不在高一任教,均使用借班上课。

1.课前准备

1.1课程要求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是鲁科版必修化学2第三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第二课时,根据鲁科版必修模块有机化学的特点,通过有机物的结构和有机物的性质两条线进行编排,在学习有机物的结构和有机物的性质过程中,使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初步形成有机化学科学素养。

听课对象是霞浦一中高一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查询、检索和整理能力,在学习中与同伴合作,并且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和表达能力。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课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包括甲烷的化学性质、取代反应等,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乙醇、乙酸等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对有机化合物的概念有初步认识,但未学习过烃的知识。

1.2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体会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同时以甲烷及烷烃的结构特点为例,知道有机化合物中存在同分异构体和同分异构现象,能够书写结构式、结构简式。在具体实践中,通过拼装烷烃的模型,学生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立体结构,逐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通过组装有机分子的模型的实践活动,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多校性,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知识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

1.3教学方法

1.3.1“先学后教”教学法

“先学后教”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由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全过程都让学生参与,从而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其特点是学生先“学”(看书并检测看书效果),然后才“教”(解决“学”中暴露出的问题)。自学为主,以学定教。

其基本环节为学生课前通过导学案自学、课堂中教师检测学生自学情况、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根据学生问题进行点评,最后当堂巩固。

1.3.2“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以探究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通过教师的课堂组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同时通过不同类型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团体协作精神,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提升能力两方面和谐发展。

其基本环节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或实验,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再进行反思和提高。

2.课堂实录

以下两位老师的上课,“先学后教”教学法以“先”代表,“探究式”教学法以“探”代表,学生以“学”代表。

2.1复习旧课

两位教师均使用语言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学生通过引导回忆甲烷的性质。

2.2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

先:通过课前发放导学案,学生在前一天晚上依导学案进行课前自学,已经了解本节课需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在上课开始的PPT上直接打出本节课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学:已经自学完成,知道本节课需要上什么内容,不需要老师引入。

探:提出问题,甲烷的性质由什么决定?结构决定性质。制造悬念。

学:对甲烷的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感到好奇,对新课充满兴趣。

2.3新知学习

先:发放检测卷,学生根据自己课前自学情况进行作答。教师不做讲解,由学生自行处理。学生完成课前检测后,小组内开始讨论,得出小组内的共同意见。每小组派一位代表将本组内的意见板演到黑板上,各小组继续讨论。本部分完成“自学检测、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几个环节,基本未使用PPT。

学:老师未传授知识,只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完成,不清楚的地方由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对与不对都需要自己探索,虽然不知道结论是否正确,但每个同学都必须参与,协作完成。

探:教师通过精美的PPT进行情境创设,通过电子式引出结构式、结构简式教学,以及展示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学生被深深地吸引住,依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路。通过课堂学案表,依教材内容进行活动探究。

学:老师讲得非常精彩,认真预习和认真听讲的同学收获很大,不认真或课前未预习过的同学,只好顺着老师,听多少是多少,以待课后巩固。

2.4活动探究

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各组结果,小组讨论出现问题的原因,引导学生用桌面模型进行组装,通过实践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小组内讨论交流个人的看法,对前一个阶段认识进行纠正。教师并未讲解,由学生自行组装。

学:通过自己动手,以及和同学间的协作,逐步消除原先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并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认识。由于教师未讲解,拼出了各种奇怪的模型。

探:实施活动探究二,进行猜想和假设,用桌面上的模型组装丁烷的结构,通过学生组装出的结构模型,讲解丁烷、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现象,教师细致讲解,学生认真学习。

学:通过自己动手,完成两种类型的丁烷结构,待老师讲解后,学会教材中的知识点,由于时间关系,目标比较明确,完成丁烷结构,未进行发散,以拼出其他模型。

2.5难点突破

先:引导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所做的模型,通过实物展台和PPT,由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和设想,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思索,提出质疑或咨询,教师一一分析和讲解,消除学生疑惑。

学:通过展示和老师讲解,发现自己原先的看法正确还是错误,由于是亲自动手探究,并在未知情况下进行思索,当正确结果出现后,印象深刻,消除存在疑惑。

探: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以PPT形式展示,不同结构是否属于同分异构体?二氯甲烷有几种同分异构体?学生根据老师上课中传授的知识进行比对、分析、判断,得出结论,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消除学生疑惑。

学:刚学完丁烷,老师又推出其他结构,用本节课现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解决问题,老师的讲解非常重要,学生认真听讲,消除疑惑。

2.6当堂巩固

先:发放当堂巩固练习,本练习对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有效,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进行提高和延伸,结束练习后,继续小组交流、教师点评等环节,最后消除完全部疑问后小结,不布置课后作业。

学:新发的练习难度加大,需要认真反思本节课的知识点,完成后,经过老师的点评,对本节课的收获很大,课后没有作业,负荷降低。

探:教师通过总结得出结论,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提高,以练习形式进行巩固和小结,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课后布置一定量的作业,进行知识巩固和提升。

学:通过老师的讲解,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回家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安排一定时间完成课后作业。

3.课后反思

美国科学研究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兹说过:当学生面临困难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时,通过努力得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就不断成长,就能处理越来越复杂的问题,当他们养成探索的习惯时,他们就成了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容量大,光名词,如“烃”、“结构式”、“结构简式”、“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体”等就达三十多个,学生需要在极短时间内了解课内知识,难度较大。

“先学后教”教学法,学生通过课前教师发放的导学案自主学习,可以将本节内容消化大部分,然后课内,教师通过检测发现学生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可以解决个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点拨时,激励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无论正确与否,教师均不急于发表意见,以免限制学生思维,而是鼓励学生相互评价,使课堂呈现“思维活跃,反馈畅通、小组协作、不断创新”的局面,然后教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给学生以启迪。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虽然整节课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通过严密的课堂环节,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把学生置于生动、开放、多元、探究的环境中,学生全方位得到获取知识体验的方式,以及通过亲身实践、合作探究体会到探索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寻求真理、认真探索的精神,并重现历史上科学发现的过程。全体学生均能主动参与,效果良好。

“探究式”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教师把探究式教学有机融入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方法,在情境创设中,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化学方法,体验发现过程,锻炼思维的严密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体形成和发展。教师在探究活动策略与方法的制定方面起决定作用,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从教学整个过程来看,课堂设计合理,教学内容密度适中。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课堂讨论,老师讲授时机把握较为准确、恰当,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较好,对学生认识素养的发展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先学后教”教学法,教师通过组织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散性好,“探究性”教学法,教师通过引导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条理清晰,通过本节课教学,两位教师均达到了自己最初的教学设想,同时让我们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无论使用哪种教学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需要教师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靠教师启发和发散。

参考文献:

篇4

摘要:“锚点”探究教学法源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较好地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能够围绕“锚”有计划地、主动地、灵活地、有效地学习,通过合作、探究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锚点”,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其课堂操作流程包括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归纳总结、检测反馈、评价提升这五个环节。

关键词:“锚点”探究教学法基本内涵操作流程实施建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即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是学生的学术顾问;教师要从台前退到幕后,要从“演员”转变为“导演”。我校在积极调研和充分实践的基础上,研讨、实践“锚点”探究教学法,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促进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步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一、 “锚点”探究教学法的基本内涵

“锚点”探究教学法,是指通过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锚点”,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探究过程中,“消解”具体的“锚”,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方法。它以活动为主轴,以训练为主线,突出基础,突出精讲,突出归纳,突出反馈,突出评价。“锚点”探究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其中包含三个核心概念:

一是“锚”。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开展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作为其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之一的抛锚式教学,要求让学生在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探究事件、解决问题,并自主地理解事件、建构意义——这些真实的事件或问题被称为“锚”。

二是“锚点”。为了解决“锚”中的问题,需要根据教材内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真实情境的“锚”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小问题)。每步一个探究活动(点),就叫“锚点”。这些问题和“锚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和层次。学生按照“锚点”的编排顺序和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地展开学习,拾级而上、有序思考。

三是“锚点”探究。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直至解决所有的“锚点”。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二、 “锚点”探究教学法的课堂操作流程

教学过程共由5个环节组成,如图1所示。

下面以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分式的基本性质(1)”一节内容为例,简述“锚点”探究教学法的具体操作。

(一) 创设情境——引“锚”

课始,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与真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路程问题,并从情境中选择出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分式的基本性质,(论文范文 7139.com)即“锚”,以引入新课,启动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二) 自主合作——探“锚”

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自主合作”环节遵循“自学尝试—合作交流—展示点评”的步骤。第一步,自学尝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自学尝试可以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过程,取得行为复杂层次更高的成果,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内容进行推理、解决问题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学生根据学校编印的《“锚点探究”课堂活动手册》中的探究内容,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并尝试完成。第二步,合作交流。在自学尝试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自学成果,讨论普遍存在的模糊认识,探究学习难点、疑点和易错点,修正、加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其间,教师要密切关注讨论的进程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引导;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并善于发现学生中的多种结论,特别关注和自己备课时不一致的结论。第三步,展示点评。根据合作交流的进程,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给予恰如其分的点评、强化或奖励,并促使他们作进一步的反应;对学生合作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包括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适当提示,及时点拨;对回答不完善、不到位的问题,及时追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或举一反三,直到准确、全面、深刻理解为止。

本节课的“自主合作”环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围绕教学目标,紧扣重难点,重组与改造教材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共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其中,“探究活动一”旨在引导学生类比分数的学习,清晰地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而培养类比推理能力;“探究活动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相关的分式变形;“探究活动三”则是让学生感受分式的分子、分母的符号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有时可根据需要改变,以便能够熟练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分式的变形。

探究活动一:

(1) 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

(2) 类比分数的基本性质,你能猜想出分式有什么性质?分式的基本性质为:,用字母可以表示为:。

(3) 阅读课本第37页例1上面的内容,小组交流各自的猜想是否正确,要注意什么。

探究活动二:

(1) 下列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可参照课本第37页例1)

思考:为什么第①题给了条件而第②题没有给条件?

(2) 完成课本第38页练习1。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的注意点。

探究活动三:

(1) 不改变分式的值,把下列各式的分子、分母中各项的系数都化为整数:

问题1:怎样才能不改变分式的值?

问题2:如何将分子、分母的系数化为整数?

(2)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分母都不含“-”号:

分式的变号法则及注意点:。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最高次项的系数是正数(可参照课本第38页例2):

试写出你的解题思路:。

(三) 归纳总结——悟“锚”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以和我们分享,还有什么疑问需要我们共同解决?

归纳总结是教师在课堂的终结阶段,旨在引导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再认识、再总结、再实践、再升华。它既是一堂课的总结和拓展,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准备。精彩的总结可以激起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重新组织所学内容,建构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画龙点睛、启迪智慧的效果。

(四) 检测反馈——固“锚”

师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以及简单运用,大家掌握得怎么样?请快速完成“检测反馈”的内容。

教学最实质的内容在于学生得到了什么,知识和内容的掌握是学习所得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设计了适量的与本课重难点、易错点相匹配的,又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巩固性练习(具体检测内容略),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行间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的问题,共性问题集体纠错,个别问题当面辅导,以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从而达到符合要求的意义建构。

(五) 评价提升——省“锚”

师请同学们根据评价提升表(如表1)的内容,认真自评和组评。老师也会根据课堂上的表现,给出一个中肯的评价。

“锚点”探究教学法不仅要让学生解决“锚”中的问题,更要通过教学促使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课尾组织学生对一节课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自省和评价,可以帮助他们自觉调节学习行为,优化学习方式,提升认知水平和认知品质。

三、 “锚点”探究教学法的实施建议

教学模式的建构可以“迈上高效课堂的快车道”,但实施中不能模式化,而要把握教学流程各个环节的实质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并融会贯通。

篇5

文秘专业课程大多是实践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秘书实务,档案管理,秘书礼仪等。因此,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打破单一教学模式,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引探教学法等。教无定法是指在实际教学时,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不同的教师、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师不同的学生、同样的教师和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都不相同,因为每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各自的优点、缺陷和适用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般的做法是:一个知识开端的教学通常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进行教学,如概念的教学;比较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在教到关键之处采用演示法、实验法进行教学;对于一些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可采用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和练习法进行教学。但是,在一节课中所用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教学的进程交替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有的教学内容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择优选择。

现在国外很多大学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者是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效果很好。而我国高校运用并不广泛,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导致学生的独立创造性被日渐消蚀。因此很多案例讨论课因冷场而不了了之。另外,教育经费的紧张与逐年扩大招生的现实矛盾使很多大学的硬件建设受到忽视,教学设施差,教室安排紧,导致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单一。文秘专业的实践课程如果能适当采用案例教学法,效果会很好。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为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关注哪些是要让学生获得的终身必备的知识与技能,最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进取,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扩大知识面,积极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二、应用情境性、任务型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以满堂灌的方法对课本重难点进行教学。此法实际上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只是人云亦云,培养不了创新精神。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结合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如情境性、任务型教学。

情境性教学,由于确定实际问题或真实性任务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问题或任务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因此,情境性教学又称抛锚式教学。

情境性教学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如在教授秘书值班工作时,可以创设一个值班办公室,准备好桌椅、电话、值班日志等。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如在值班时接到紧急电话或遇到突发事件该如何处理。

3.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如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发展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包括确定完成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和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协作学习。学生间进行讨论、交流,以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最后由老师根据各组的表现进行评价。

"任务型"教学,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以任务为中心,强调做事情的过程,这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如在教授秘书接待工作这一章时,在课前先安排接待一个参观团体的任务。经过学生两人之间、四人之间或在小组内开展"任务型"的学习活动,他们带着问题思考、讨论、组织材料。学生之间的互动,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直接影响着任务的完成。等到课堂讲授时就可以先让各小组讲解自己的接待程序和步骤,然后再结合新课程边学习边评价。

在"任务型"学习中应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尊重个性差异,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能力的机会,都有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学到了课本知识,又在组织、动手能力方面得到锻练,培养了他们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高校教师学历合格率不断上升,一大批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成为教学的主力军,但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尤其是年轻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缺乏专业实践,加之课务繁重,学历进修压力大,实践锻炼的时间严重缺乏,实际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因而在其指导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时自然底气不足,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欠佳。

针对年轻教师缺乏教学技能与实践经验这一情况,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应做的工作:一是对所有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进行教师职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使他们树立职业观念,具备职业道德和技能。二是为教师提供各种继续受教育的机会。发达国家大学一般每隔3~4年就为在职教师提供一次带薪学习的机会,为教师了解和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提供了方便,不仅教师和学校受益,学生更受益。三是为教师创造条件,定期到有关部门、公司、企业挂职锻炼,为教师进行科研和社会调查研究提供机会。四是聘请知名高校实践能力强、理论水平高的教授作兼职教授,定期对教师开设讲座,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五是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青年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化能力提高的新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角色的转变和新的知识结构需要教师之间合作、配合与研究,共同思考,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形成开放的教学和研究的工作方式,避免闭门造车,共同提高业务素质。

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是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物质保障

近年来一些高校在条件尚未具备的情况下,扩招速度较快,致使办学经费严重缺乏,实践教学基地无法保证,实践教学进一步被削弱。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素质不高,动手能力不强。

大力营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是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物质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条件。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属于仿真型建设,主要是指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学校要大力投资建设各类模拟实验室,改善实验条件,引进先进的管理信息应用技术。特别要发挥高校资源共享的优势,组建高校实验中心,这在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在校园里要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各种学派、学术思想的自由讨论和不同观点的平等对话,保证和支持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把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挖掘和保护学生创新的"灵感",宽容学生的失败。同时要树立一种严谨求实的作风,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扎扎实实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篇6

一、根据岗位需求,灵活设置专业

由于商务英语专业的目的性、针对性极强,特别是企业对学生的期望值很高,因此,该专业方向的设置,必须紧紧围绕企事业的实际岗位需求。为了保证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校企双方针对企事业目前和将来岗位需求及具体岗位工作的技能要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学院与相关教学系部根据已有专业特点,坚持“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与企事业发展相协调,与岗位需求相一致”的原则,确定了专业开设方向。例如,服贸英语班、旅游英语班都是根据社会需要增设的专业。

二、行业岗位调研,动态开发课程

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对学生培养的具体内容,关系到学生未来的能力结构。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既不照搬照抄传统的课程计划,也不简单地移植和模仿,而是创造性地开展这项工作。首先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把握培养意向和目标,然后深入用人单位,对其整体和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查研究,进行职业岗位和样板人才分析,由此归纳出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道德、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等各种职业素质;再征求用人单位意见,根据现代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趋势,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以及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加以选择和提炼,据此确定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双证融合”的课程结构方案。将语言、商务、纺织服装三种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有机融通;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商务知识与商务技能有机融通;将学校考核和社会考证有机融通。这种课程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更具有企业个性和职业特色。课程开发须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之中,课程计划的内容不断地被修订和改善。

图1 双证融通结构图

三、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实践性课程设置

实践课程设置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一条主线、一个重点。作为应用英语专业人才,以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主线,使之贯穿于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作为应用型商务人才,以商务操作技能的培养为重点。实践教学把商务技能训练放在突出地位,以英语为实践课程的教学语言和目标语言,进行商务技能的训练,从而融合语言训练和商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的设置特别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拓展,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首先,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希望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其次,专业教学要求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广泛的学生学术和实践活动,一方面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学术潜力,另一方面,学生得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加以深化和提高,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所长、学以致用。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教学实习是专业教学的要求,也是专业教学的补充。第三,为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和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学生除了参加教学指定的社会实践外,还千方百计的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一而再、再而三地参加实习。因此有必要增加一系列具有专业特色、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教学内容, 如知识模块实训、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生涯设计、心理素质训练、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不仅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

四、市场导向型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方案与成效

1.坚持工学结合的双元化课程建设

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国家职业标准调整教学计划,“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标准为尺度”构建课程体系,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职业分析、专业剖析,确定具体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对教学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重组与整合,,进一步完善“双元”之路的课程建设。通过本课程教学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有能力参加英国剑桥委员会、国家海关总署、国家质检总局、商务部外经贸企业协会举办的剑桥商务英语、报关员、报检员、国际商务单证员等外贸执(职)业资格考试,取得外贸行业的上岗证书;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将课程与考证、教学与就业有效地融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的需求,实现了“一教多证”的多元化课程目标。

图2 工学结合的双元化课程建设结构图

2.优化培养职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应是围绕企业实际岗位群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展开,包括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创业能力等几个方面。结合职业能力分析,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构成是:语言应用技能+商务知识和商务操作技能+综合技能,尤其重要的是商务英语的沟通能力和商务操作技能。所以实用型实践体系为:专业综合能力(定岗实习、毕业实习)+专业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模拟英语商务谈判、模拟进出口贸易、外贸综合模拟、涉外礼仪训练、英语课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英语交际能力和商务操作技能(商务视听说训练、商务口语训练、商务阅读训练、商务翻译训练、商务综合技能训练;国际贸易操练、商务函电操练、单证操练、跟单操练、涉外合同操练) 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学和做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独立自主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面对未来工作有信心、上岗有特色、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创业有希望。

3.实施与企业“无缝接轨”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方式

全方位、多样化地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形式,形成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双边多赢的教育环境。利用区位和行业优势,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图3 “校企合作联盟”模式

4.推广应用能力本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认知规律,围绕教学任务或单元,来进行课程的整体和单元设计,以教学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不断吸纳、引入现代新技术、新工艺,把明天的技术教给今天的学生,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实践训练,培养创造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目前已探索出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启发、引导、自主学习和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等方式,实施“案例引入、项目综合”教学法,“引探式”教学法,“问题牵引”教学法, “多维多层次”教学法;适合操作性的 “教、学、做”三明治教学法,“项目递进驱动”教学法,“双层循环”教学法和“应用项目开发驱动”教学法等。并充分协调校企双方的教学资源,从经济、方便等角度来考虑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大量采用“实例”和“真实环境”方式培训,如顶岗实习、现场参观、学习考察、案例研究、实物演示、模拟实训等,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相结合,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能力培养同集体协作、共同交流能力培养相结合,确保了实践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5.构建与就业挂钩的立体多元化评价体系

依据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在评价方法上,围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下工夫,不再单凭一纸试卷,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主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评定成绩。借鉴国外多元整合的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如技能测试、模拟测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观察等,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职业标准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制度,使考试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内容相衔接。同时改变原有的仅以理论性为主的毕业设计方案,一方面从企业引进实际课题,如与企业合作的项目策划;另一方面,导师与学生的毕业论文的双向选题,这样既有理论性又有实战性的双向式毕业设计教学。为毕业生今后有研究型和应用型两个方向发展做好选择准备,既符合了学生的愿望,又符合了市场的需求。让学生参与动起来,让学生感到能学会,让学生今后用的上,让学生有成功喜悦!充分发挥了学生潜能,张扬了个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五、结束语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必须本着“以我国教育十年发展纲要为依据,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突破口,构建以专业知识为依托,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这一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和社会适应性”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即“面向一线、立足岗位、产学结合、注重素质、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二十一世纪是实现专科英语教学根本转型的时期,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预见未来的教学发展趋势。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目标不仅要求毕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且还要有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其尽快融入工作环境,缩减学校与社会之间衔接的时间,因此,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实施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徐鲁亚:商务英语的学科定位与实践教学.民族教育研究,2005.6

[2]梁志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探讨.职业教育与研究,2007.4

[3]马庆发: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基于哲学的思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

篇7

在中学教学中,为了有目的性,针对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将来适应大学的研究性教学形式,我认为,中学教学教育中,也可以根据中学生特点,采取“提问质疑--自学求索--讨论研究--总结提高”的中学教学研究式教学方法。

提问质疑。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或数学讲座上,根据学生水平,教材内容,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对学习某种知识的需要,产生学习研究的动机,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来说,也起到引导他们正确学习方向的把关作用,防止无目的不切实际的“乱学”,即一是“引趣”二是“定向”。

自学求索。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或有关课外阅读材料,书籍,学习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知识,要求学生精读教材或课外书。掌握有关知识或提出不懂问题。

讨论研究。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在教材范围内且与大多数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有关)或在课外(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由集体(小组或教师与个别有关学生)进行探索研究,介绍自己的学习体会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结提高。由老师或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结论,进行归纳小结,可采用老师在课堂上或数学讲座中总结规律,解答疑难,也可由学生写读书笔记或小论文。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谈出自己学习心得或独立见解。

在《不等式》一章教学中,课本对基本不等式“A=≥=G”的证明,只要求对n=2.3的情况进行证明,当学生运用公式达到一定熟悉程度时,便对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中等以下则要求不要去研究,以免加重负担),提出怎样证明公式一般情形,介绍有关学生阅读华罗庚的《数学归纳法》或其他教学参考书,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兴趣很浓,翻阅有关书籍学习,并对常见两种证法提出不懂问题进行热烈讨论。最后,教师在数学讲座中给以讲解,并对教学归纳法证明中的一些技巧或“变着”进行介绍,加深了数学爱好者对数学归纳法的深入理解。其中有一个学生在一本课外书上看到关于这个公式证明的简单介绍:可用“如果a1a2…=a=1(a1a2…an∈R+)则a1+a2+an≥n”(实际上是公式A≥G的特例)证明公式“A≥G”而前者则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他学习研究有困难,教师加以指导。这个学生终于解决这一问题,则让他归纳总结,写成小论文,后发表在《中学生数学报》1985年第5期。这种证法介绍给其他学生,学生感到较前面两种证明方法易懂。通过这样做,使学生带着问题,围绕当前学的基础知识去自学研究,使知识面扩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是主动地,独创性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的见解,解决新的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能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里的创造,不是指科学家的发明创造,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是说他们所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往往是人类不曾发现和解决的新事物,而学生的发现、创造和解决问题仅仅是对于他本人来说是一种新鲜事物。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有助于他们将来进行更大的创造。“(章永生:《教育心理与教学法》)诚然培养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会有利于中学生将来到大学深造时主动地有创见性的学习。中学的研究式的教学法与大学少年班的研究式有不少差别:如对象不同---少数数学优等生与群体优等生(且优的程度差别很大)。性质不同--解决尚未学懂的问题与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方式不同---以发挥老师主导作用解疑为主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主。但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的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动机、方法和能力。前面介绍研究“A≥G”公式证明有创见(即通过学习探讨获得新知识)的学生,尔后学数学的兴趣愈浓,参加1986年全国数学竞赛获自治区三等奖,他所在班级(即笔者任教并试行此法的八七理二班)学数学,研究数学的空气很浓,参加1986年全国高中学生数学竞赛时,有12人获地区一、二、三等奖,有一人获自治区一等奖,二人获自治区二等奖,有一人获自治区三等奖,体现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提问质疑,其目和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好奇心,必须难度适当,不能脱离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而应该是能体现教学大纲,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能理解并感到克服学习困难产生一种乐趣的这种适当难度。可以这样说,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树上的果子。若伸手可得或高不可攀都是不可取的,适当的质疑,让学生经常“跳一跳”摘到果子,这样多跳几次,“弹跳力”---自学能力,分析能力等就随之提高了。

在“自学求索”这一阶段,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读书的方法和钻研的精神,即自学能力。例如在立体几何关于《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一节中,在课前预习提出下列问题:1、直线与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判定方法怎样?2、直线与平面判定定理怎样证明?还有其他方法吗?课堂上,学生都可以回答上述两个问题,特别是对第二问题讨论热烈,列举各种证法,经过总结,提高了学生对反证法的运用能力。然而,向学生提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是怎样思考到的?”这一问题时,学生都无从回答,其原因是学生在“自学求索”这一过程中,学生仅在预习课本时,直接记出定理,没有求索探因,对第一个问题(这是本节最基本问题)觉得似乎易懂而放弃思索研究,笔者带领学生再进一步研究直线与平面的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平行三种位置的特点:用一支细直棍(代表直线)在一平面进行“在平面内”“平行”的变化过程的演示。

将直线先从在平面内,再平行移动到平面外,来找到线向平行的判定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教材深入钻研,自学求索。过去,笔者是先从上述演示而引起线与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再证明,这样做可称“启发式”,而现在采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经过自学研究等阶段来总结提高,可称“研究式”。

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可应用于课堂教学(如立几的线面平行判定定理一节)中,可与其他教学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课堂教学,也可应用于课外研究,数学讲座,数学课外活动小组,指导个别数学优等生学习。(如公式“A≥G”的证明)

对某个数学问题的研究,不应毕其功于一役,而应该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引导学生在“自学求索”“讨论研究”两个阶段中逐渐深入研究问题。

在解析几何《椭圆》一节中有这样一个例题: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是以地球的中心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近地点A距地面439公里,远地点B距地面2384公里,地球半径为6371公里,求卫星轨道方程。

此题计算不难,学生很容易掌握,但下课前,提出问题,为什么地球的近地点和远地点分别在椭圆长轴两端点(实际上,在预习此课时,已有少数养成研究习惯的学生提出此问题),并结合题目分析归纳成一个极值问题:为什么椭圆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的最远点和最近点分别这椭圆长轴的两端点?

课后,有的学生利用代数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但不少学生在遇到函数自变量为二个变量x.y时忘记了,“曲线上的点的坐标必满足这曲线方程”这一基本概念,或者运算化简过程中配方法不熟练。

当学习到圆锥曲线统一定义时,第二次提出此问题让学生研究,掌握用“求圆锥曲线点到焦点的距离可化这点到准线距离”来解决,减少变量个数。

当学习参数方程时,第三次提出此问题,让学生学会利用以角为参数方程,使代数极值问题化为三角函数极值问题来解决。

篇8

一、引言

2015年,教育部印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教学研究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对近十年中职英语教学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和梳理,为今后中职英语教学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范围是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10年间发表的文章,采用了篇名检索、主题检索和摘要检索以及手工排查相结合的方式,并剔除了重复的文章,收集到与中职英语教育教学相关的核心期刊文章共127篇。在本研究中,“中职”包括中等专业学校(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

二、研究主题分析

(一)专业建设

主要指中职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类研究:一是中职英语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研究。分析了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名称、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等方面存在衔接问题[1][2],建议加强中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改进专业设置与招生、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过程与教学评价的衔接;二是中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探索了构建适应地方经济、产业发展需求,符合工作岗位对人才职业能力要求的商务英语课程体系[3][4][5],采用项目教学模式,开展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等。以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为主,如宁波、广东,但缺乏中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研究。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包括研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下简称《大纲》)中规定的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的课程与教材开发建设的论文,以及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商务英语、国际商务、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教材建设研究论文[6][7][8][9]。这些研究展现了职业教育英语课程建设以学生为本,基于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认知发展规律,以岗位群能力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标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将来工作,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但总体而言,近10年来缺乏对中职英语课程评价的相关研究。

(三)教学模式改革

1.整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研究

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方法、学生个体差异、情感兴趣、学习方式、信息化手段应用等。

教学理念和方法研究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理论的应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前五年与后五年的研究主题并无显著的差别,表明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并没有在中职英语教学上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其中生本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应用研究居多,主张针对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困难,根据中职学生的不同智能类型和需要,转变学习观和教学观,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研究在这10年中以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主,从语言习得的角度开展研究,与普通中学的英语教学研究相类似。在后期出现了以“项目教学”为代表的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特有模式[10],但数量少。教学方法研究以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和课型研究为主,通过创设英语学习的生活情境、工作情境和任务驱动等方法,使英语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今后的工作需求。

学生个体差异研究集中在前五年,以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为主。从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方法分层、评价分层以及分层教学取得的成效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梳理。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主要局限在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的水平差异,研究中职学生这一群体学习者特有的智力类型差异、多元智能、认知风格。

情感和兴趣是影响中职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因,近10年引起了较多的关注。如何激发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信心是提高中职英语教学有效性的突破口之一。主要的研究角度是如何消除英语学习的焦虑、激发兴趣的策略方法,包括创设情境、表扬激励、和谐师生关系、采用游戏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等等。其中对于中职学生学习困难的表述多,从形式上解决英语学习问题的研究较多,缺乏充分利用中职学生特点和优点的正面因素,通过设计实用、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导学生热爱英语学习的研究。

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聚焦于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针对中职大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中职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进行了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形式等方面研究。大部分研究将合作学习简单理解为分组学习,局限于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分配不同难度的任务,而“合作”的必要性和意义鲜有体现。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有研究通过调查中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包括制定目标、计划,通过评价引导促进等,而如何设计自主学习的任务以及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和条件,以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研究,目前还十分缺乏。

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英语教学的研究既有整体上分析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的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研究[11][12][13][14],也有具体到信息化手段用于提高某一种语言技能的研究[15]。这些研究显示,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利用信息化手段的主要作用是创设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兴趣,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虽然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革中职课堂教学的要求已经提出多年,并且随着科技突飞猛进,信息化手段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但在近10年的研究中,仅限于影视资源的应用、互联网搜索、教学课件(PPT)等形式。而利用目前大众化的、便利的交流手段和技术促进英语教学的研究还十分缺乏。

2.教学内容的方法与模式研究

该类研究首先提出了中职学生听、说、读、写技能和语言知识基础薄弱的主要共同原因是: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当,缺乏自信心;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乏英语语言实践的环境。

在这一类研究当中,词汇语法教学的研究数量最多,显示出中职学生语言知识基础薄弱问题受到较多的关注。词汇教学关注词汇的音、义、用学习以及构词法和记忆策略[16][17],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词汇[18][19],增强词汇学习的趣味性[20]。语法教学主要研究如何在交际情境中讲解和练习语法知识,讲练结合,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21]。

研究口语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文章提出提高中职学生口语水平首先要营造宽松友善的课堂气氛,消除中职学生由于基础薄弱而造成的心理焦虑,同时夯实英语语音基础,树立自信心,激发兴趣,创造英语学习环境,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建议教师须加强口语策略的理论应用,改进教学方法,组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式的活动,结合其他技能相互促进培养。

关于阅读教学的研究,主要围绕阅读教学的阅读前、中、后三个环节的教学方法提出建议[22][23],指出要选择适合中职学生的题材、体裁、难度的阅读材料[24][25],主张在阅读前先做好语言准备,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阅读材料背景知识,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关于听力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研究提出了提高听力的若干对策或途径:一是从内容和手段[26][27]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取多样性、层次性的听力材料,注重职场针对性和实用性,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语言环境;二是加强听力策略和技巧的训练,抓住听前、听时、听后三个环节;三是注意与读、写等其他技能的互相促进培养;四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五是构建多元评价方法。

关于写作教学的研究,有论文探讨关于利用微博来提高技校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利用微博移动化、微型化、生活化和协作化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项准试验研究未能验证微博对于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28]。

(四)考核与评价改革

主要是针对《大纲》中对于中职学生的终结性和形成性考核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研究:一是开展了区域或学校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改革研究[29][30],对不同基础、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表现性、真实性评价。二是开发适应中职学生需求的英语等级证书,依托行业企业、出版社开发商务英语等级考试[31],以明确中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并为企业录用员工提供参考。三是高考研究,考虑到了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升学要求,根据本省、区域的高考政策,研究中职学生参加高考的备考策略[32][33]。总体而言,评价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0年以前,近年来缺乏对于中职英语教学评价的探索。而且研究中介绍“做法”为多,缺乏适应社会和中职学生需求的评价内容和方法的深入研究。

(五)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较有深度,且集中在近3年间。研究的角度主要是中职英语教师专业结构的特点、专业发展状况和教师培训现状。对于专业结构特别提出将ESP(专门用途英语)作为中职英语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性[34],以及企业实践促进英语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性。专业发展状况分别以四川省和广东省中职英语教师为样本的研究,指出了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以及知识技能有待提高,教学理念较为陈旧、教科研意识和能力薄弱、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等问题[35][36]。教师对培训的要求主要包括提高自身英语口语水平、课堂教学法和对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能力等。提出了促进中职英语教师发展的最重要方面是加强教师自我发展意识。

三、研究特点

(一)发文数量

图2所示的是各年份文章发表数量及趋势。总体而言,2005年至2014年,在国内核心期刊共刊登了关于中职英语教学研究的文章127篇,平均每年发表12.7篇。文献数量每年动态变化,2010年发表最多,共22篇,可能是由于2009年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引起广大中职英语教师的关注和研究。从整体研究趋势看,2010年还是十年研究的一个分水岭,2005年至2010年中职英语研究一直处于攀升的趋势,在2011至2013年急剧下降。在2011年,国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然而研究者却未能抓住中职英语教学研究的契机,出现了中职英语教学研究落后于我国职业教育整体研究水平的被动局面。直至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职英语教学研究才又呈上升趋势。

(二)研究主题

近10年受到最多关注的研究主题是整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类研究,共有67篇,占总量的53%。显然,近10年中职英语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应用研究,重视对影响语言学习的教学理论等外因和个体差异、情感兴趣等内因的研究。这与我国其他教育类型的英语教学研究以对语言技能教学研究为主有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我国中职英语教学面临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困难,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借鉴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符合中职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模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中职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

对于中职英语专业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远远不足,英语教师缺乏专业建设研究的意识,尚未形成职业教育的英语专业观和课程观。教学内容的方法与模式研究远远少于整体的教学方法与模式研究,显示出中职英语教学研究尚未深入到语言能力培养的微观层面,而较多地停留在中观的理念转变的层面。

(三)研究方法

10年间中职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与非实证研究所占的比例悬殊,以非实证研究为主,占八成左右。而在仅占两成的实证研究当中,90%左右发生在后五年,当中大多数是对于整体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大部分实证研究用于检验某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的效果,主要用实验法和调查法,采用测试、问卷和访谈等研究工具,对教学方法或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检验。有个别研究调查了社会、行业、企业对中职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实际需求。研究对象的数量在30人到1200人不等,研究周期从一个单元的教学时间到两个学期不等。整体而言,中职英语教学研究的研究方法单一,以经验总结式的主观思辨为主,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及规范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的研究结果缺乏说服力。

四、问题与思考

一是研究者缺乏对我国语言教育和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的理解和把握。近10年研究中对于中职英语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对于中职英语学习困难的分析和所采取的对策和方法等,并无显著的职业教育特色。中职英语教学研究必须放置于我国各项宏观教育政策的大背景中考虑,因此,研究者须有一定的政策敏感度,以开阔的视野,将中职英语教学研究的工作与不同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动向紧密结合起来,使英语课程与教学真正发挥促进人才培养的作用。

二是对于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缺乏研究。现有研究鲜有对中职学生英语学习正面因素的研究。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间的学习差异相对于普通教育学生而言更为显著,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较差,缺乏自信心,给英语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但另一方面,中职学生也有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特点或优势,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学习内容,较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是研究内容失衡。关于整体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多,教学内容的方法与模式的研究少。说明学界受到职业教育研究发展大方向的影响,重视对于各种教学理念和理论,特别是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理论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但是,将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中职英语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中职英语教学发展的效果并未体现出来。研究内容数量的差异,如课程与教材研究、评价研究的缺失,直接影响到中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四是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实证研究。定性和定量研究都不完善,定性研究占多数,且多为总结性的思辨文章,缺乏开展多方验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

从整体上看,近10年广大中职英语教师和研究者对于中职英语教学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达成了对中职英语教学困难的共同认识,并对突破瓶颈、提高教学水平进行了思考与实践。今后的研究,建议在中观层面加强职业教育理论与英语教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充分认识和研究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形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结合的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特色。在微观层面,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研究水平,加强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工具、数据处理等技术的学习,丰富研究手段。

参考文献

[1]代唯良,钟永发.关于中、高职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J].职教论坛,2010(11):54-56.

[2]程宇.天津职业大学中高职“三・二”对接合作办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1.

[3]叶卫军.中职外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46-48.

[4]蔡勤.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导向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导刊,2011(3):69-71.

[5]罗运金.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导刊,2013(1):64-65.

[6]蔡少芬.锤炼专业技能形成适岗能力提升就业优势――中职商务英语实训教学的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1(12):116-117.

[7]董智馨.基于实践导向构建中职旅游英语教材[J].商场现代化,2010(21):189-190.

[8]吴曼华.以就业为导向开发中职烹饪英语校本课程――以广州市某职业学校为例[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4):120-124.

[9]赵子伟.中职酒店管理专业英语校本教材的开发与教改[J].职业时空.2011(7):109-110.

[10]薛辉.中职英语课程改革的本质生活化回归[J].教育与职业,2011(23):135-136.

[11]郑丽娟.网络环境下中职专业英语课堂教学的策略[J].职教论坛,2005(11):32-33.

[12]王际平.浅谈运用多媒体创新英语课堂教学――基于中职学校的视角[J].消费导刊,2009(16):184.

[13]李悦.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307-308.

[14]文怡.英文影视资源引入中职英语教学初探[J].教育导刊,2014(2):69-71.

[15]王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中职生英语口语能力[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4):40-41.

[16]陈祖斌.谈谈中职生学英语[J].成才与就业,2006(7):72-73.

[17]袁晓文.中职专业英语教学浅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105-107.

[18]曹华.中职英语词汇快乐教学法初探[J].职教论坛,2013(32):72-74.

[19]马利娟.中职英语核心词汇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3):18-21.

[20]蒋鸿雁,卢红梅,田毅.中职英语“快乐英链教学法”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3):68-69,72.

[21]郭军花.中职英语句型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应用能力[J].中外企业家,2014(6):166.

[22]杜鹦.中职英语综合教学法初探[J].职教论坛,2005(32):27-28.

[23]李晓琴.运用任务型研究性学习进行中职英语阅读课教学初探[J].教育导刊,2006(5):58-60.

[24]李萌.中专英语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浅见[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0):151-152.

[25]丁晓青.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中阅读教学方式的作用[J].职业时空,2014(5):78-80.

[26]王建斌.改进中职英语听力教学的对策[J].职业时空,2011(3):97-98.

[27]林少娟.提高中职学校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途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8):155-156.

[28]常承阳,杨芳.基于微博的技校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4):104-106,120.

[29]林海燕.构建开放的中职英语口语评价体系――杭州市中职英语口语评价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9-51.

[30]王笃勤,梁明晖,李仁平,等.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评价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24-28.

[31]刘玉丹.中职院校职业化标准考试的构建[J].中国市场,2010(36):164-165.

[32]乔丽华.高校报考资格的放宽对中职英语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5(17):62-63.

[33]李铭.如何提高中职学生英语升学考试成绩[J].职业技术教育,2007(2):64.

[34]李欣蔚.新形势下中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外研社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说起[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4(2):116-121.

[35]尹毅,刘顺佳,黄建华,等.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探析[J].中国培训,2014(5):40-42.

[36]张艳,许竹君.中职英语教师发展与培训现状调查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155-158.

篇9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是新世纪人类教育理念的呼唤,是21世纪人类在教育观念上的一次根本性的变革——教育对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生命体的肯定即关注生命、关注人本教育。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与思想性的基本属性,语文教材的生动活泼与丰富多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文学造诣,而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来看,它有益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但从当前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成果的对应来看,语文教学不是把学生“人文化”了,而是愈加“理性化”了。语文教学只有以人为本,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来思考问题,设计教学,才能获得重大的发展。

1. 选题理由

首先,是教学改革的需要。目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我地区大范围的展开,语文教学也在实施教育中摸索着前进,语文教学并非简单的实现其交际工具的效用,而它的本身所蕴涵的更多的是实现人的总体的和谐发展。

其次,是转变观念的需要。目前,升学考试还发挥重要的作用,多数学校仍然处在升学第一,为考试而奋斗的应试教育的状态之中。虽各学校也都在倡导着素质教育,但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做法并不熟悉,所以要找到一条能把学校从“分数第一”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的方法,就得把学生从“为分奋斗”引向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把学校变成培养人才的基地,改变“上大学才是人才,才是唯一出路”、“分数是唯一标准”的观念。

再次,是经验积累的需要。新理念下的探究教学,为我们的教师展示了新的舞台,记下自己在教学中的点滴心得,为今后教学发展储备资本。

2. 目标确定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联想能力、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自主的意识和钻研的精神,巩固和加强课内所学,拓宽知识视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施教方法

(1)引探导学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在课内外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练习;敢于独立思考、判断、求新;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落到学生身上,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上下功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例如以《土地的誓言》为例,教师可以有这样的步骤,分环节的引导学习:1、让学生自由的读并把读懂的内容大胆的说出来;2、朗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原野上怪诞的狂风”精美片段时,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语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认识;3、在学生欣赏和分析完这段精美的语段时,设计了一个写自己家乡的小练笔,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写作中去。学生在教学中不是消极的受教,而是主动的探求,探求的兴趣引发了,探求的能力得到培养,基本学习能力和积极学习能力也就提高了。

(2)情趣教学

关注体验教学,合理的设计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在人的知识结构中,显性知识可以通过理性的方法去获得,而隐性知识的获得要复杂的多。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是获得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

例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的过程中,我带着学生们去了校外的北山,那座山有一块突出的大石头,虽不陡峭,但也很险。小的时候,我常和伙伴们去那里玩耍,那时的孩子,家家很多,个个淘气,不像现在的孩子,一家一个,个个宝贝,父母整日看管着,很怕磕着碰着,有危险的地方更是去不得的。我决定带他们到那里创设一个文中的“我”脱险的情景,使学生深刻体验、感悟课文中的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及课文的主题,即请几位同学扮演文中的角色:小朋友们对“我”的嘲笑、岩石上“我”的恐惧、“父亲”对“我”的鼓励……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深刻地领悟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向前勇敢的迈出一步,哪怕是一小步,一步一步走下去,就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学生们从情景中感悟了这个人生的哲理。整个教学过程,我没有作深奥的逻辑分析,学生已经自然地达到了真正的理解,实现了教学目的。

(3)质疑启思教学

“思之有序,才能言之有序;学起于思,思源有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无疑——有疑——解疑,就是发散——集中、纵横开合训练升华认识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的过程是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随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维的确立,问答法教学颇为盛行。有的人称问答法是各种教学法的一把钥匙,教学的艺术性全在于如何巧妙的提出问题。提问的艺术,反映了教师水平的高下。提出的问题要在精巧上下功夫,有计划的选择最佳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问题问得好,提问得法,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变接受为探索,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在教的主导下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可以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发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能以较高的效率全面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根据教材特点,运用各种质疑方法,努力创造问题情境,消除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提供质疑契机,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对重点语句进行质疑;对标题进行质疑;对矛盾处进行质疑;.对篇章中的详略安排,叙述顺序的变化,标点符号运用质疑;甚至对课文插图质疑,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例如笔者在教《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在充分的预习之后,学生的疑问一个接着一个“小山把整个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着点口。”作者为什么这么写?是不是存在着语言上的错误?“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有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和济南的冬天没什么大的联系,我把这一段删掉行不行?“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这一句作者为什么这么说?”等等,他们正用“?”这把钥匙开启智慧之门。经小组讨论——解决——记录——作答——教师点拨,他们理解了,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只有北边缺了点口,这一句是作者的语言习惯,在生活中我们有时说话,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这一自然段,在文中起着过渡作用,删掉反而觉得文章不够完整。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有的学生说是冬天的反衬结果,河边是白雪,反而觉得水藻真绿;有的学生说,这句话是为了突出水藻在冬天不结冰的水里看上去最绿,也许在济南的其他季节里,并不很绿……经老师点拨,学生理解这句主要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理解了通篇文章之后,学生们又冒出了许多新奇想法:这个说,作者在文中最后一句写“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要是文章的标题也写成“冬天的济南”而不是“济南的冬天”这样不就更扣题了吗?那个说,作者要是任选济南其他的一个季节跟冬天对比来写,就更能突出济南冬天的特色和韵味来……一个个联想的火花在闪烁,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探求知识的过程,才能孕育学生创造的能量,点燃创造的火花。

(4)创新教学

教学的至高境界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具体目标”和“教学过程”中都规定了在教学实施过程要采取新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探索创新,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我在施教的过程中,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正确处理了课程教材和教学这一矛盾,既要遵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使我从课程教材的被动执行者,变为主动研究者,把课程教材的创新与教学的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了教与学创新的统一。

例如我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将课文处理为“一曲童年时代的恋歌”这样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激起他们的心灵共鸣,吸引学生探究学习。我带领学生在文中的后部分“三味书屋生活”中挖掘使人怀念的童年生活,内容仍然很丰富,老先生很严厉,但也不乏善良,从不罚跪,从不用戒尺打人;生活枯燥,但也时有乐趣,可以折腊梅花,捉苍蝇、喂蚂蚁;读书乏味,但可以画画,作指头戏……这样处理合乎初一学生的实际,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合理,适当地取舍教学内容,吸纳最新的人类文明、文化成果,开阔学生视野,陶冶情操。

4. 实施效果

新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一改昔日“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教师重在指导、启发和引导发现。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形成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对学生“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知识,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重视新教法的引入,使课程教学在师生互动中愉快地完成。让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所设的问题最有情趣;让学生的理智受到挑战,对自我有更高的期待;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对所学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发现知识的个性意义,在这样的情境教学里,他们会学得更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 巩固措施

继续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在自我更新教学理念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和实施新式教学,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下,愉快的获取新知,全面提高综合能力。

篇10

语言功能与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而言语行为理论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更是引起了诸多学者的探讨与思考。

由于功能教学法对整个语言教学界的冲击,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影响已显而易见,而且语言功能无疑总是溶于教学大纲与教材设计之中的。Hawkins (1981)认为语言功能教学大纲可以追溯到Sweet所著}’he Practical Stu方of Lan-guages (1899)一书,继而得以进一步发展,许多学者对此都做出很大的贡献.例如:Palmer(1917), Ogden and Richards(1923),然而,当代功能教学大纲的发展与推广可归功于Wilkins (1973,1976)与他所提议的“意念大纲”。

依据Jespersen在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1924)一文中对意念的分类,Wilkins提出了三种意义单位的语言观:语义语法范畴;形式范畴;以及交际功能范畴。而交际功能范畴正是与 Austin (1962)和Searle(1969)的言语行为理论息息相关的。

二、言语行为理论之背景

众所周知,言语行为理论是Austin (1962)最早提出,进而得到Searle (1969 ,1975)等学者的补充和发展。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人们说话不是没话找话,而是有目的地通过语言完成若干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说话就是做事”( Austin,1962 ) 。说话人只要说出了有意义、可为听话人理解的话语,就可以说他实施了某个行为,即言语行为。

Austin认为语言有两种基本功能,即“表述性功能”(lo-cutionary)与“施为性功能”(illocutionary)。表述性功能指人们利用语言来传达词语的字面意义以及话语的语法结构,它所关注的是真实信息的传递;而施为性功能所关注的则是话语对受话人所产生的效应,即话语的“施为力”(illocutionary force)以及对信息的理解。当然,一个语段不会为了实现一种功能而去排除另一种功能,通常它会在实施“表述性行为”(语内行为)(locutionary act)的同时也实施了“施为性行为”(语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J. R. Searle在1969和1979年发表的著述中,对言语行为重新分类,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认为一个施为性行为常常通过实施另一个行为而实施(1975:60)。例如,It’s cold in here.就是一个间接的表示请求的言语行为,而它却是通过直接陈述事实的言语行为而实施的。同时,Searle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人们应积极地研究话语规则,并遵循这些规则去构建话语行为。他把本身有差异的语外行为的范围与适切条件(felic-ity condition)结合了起来。通过把语外行为与基本条件相结合,把心理活动与真诚条件相结合;把命题内容与命题内容条件相结合,来解决话语与客观世界的吻合问题,话语与语境的关系问题。

三、言语行为之分类

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关注语言行为,焦点问题是如何操作分类并把它们融人教学大纲之中。许多语言学家和哲学家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Levinson (1981)称之“语言学家与哲学家们在分类问题上倾注了巨大的热情”。

Austin(1962)是最早对言语行为进行分类的,其分类对后来的分类提供了某种模式。Austin从英语中的施为性动词着手(他认为英语中大概有一千到一万个施为性动词),并尝试着把言语行为分为五类:

1) Verdictives裁决行为

2 ) Exercitives施权行为

3 ) Commissives承诺行为

4 ) Behabitive,表态行为

5 )Expositives阐述行为

Wilkins却把言语行为分为六类,我们可以进行比较:

1)Judgement and evaluation判决与评价

2)Suasion说服与劝告

3) Argument论述与辩明

4)Rational enquiry and exposition推理与说明

5)Personal emotions情感与表达

6)Emotional relations情感关系

Wilkins的分类在许多方面可以说与Austin类似,但是区别的确存在。Austin的“判定”与Wilkin。的“判决与评价”,Austin的“施权”与Wilkin,的“劝说”+分接近,而Austin的“阐述”大致能包括Wilkin,的“论述与辩明”和“推理与说明”两类;另外,Austin的“表态”似乎被Wilkins分为“情感与表达”与“情感关系”两类。又之,在Wilkin。的分类里,好像并没有为Austin的“承诺”留下一席之地。

《人门水平》(Threshold Level) (van EK & Alexander,1975)以Wilkins的研究为基点,对欧洲诸语言学习者在初期必须掌握的语言知识做了详尽的阐述,并把“语言功能”分为六类:

1)传达与寻找真实信息(Imparting and seeking factual information );

2)表达与发现智力观(Expressing and finding out intel-leetual attitudes);

3)表达与发现情感观(Expressing and finding out e-motional attitudes);

4)表达与发现道德观(Expressing and finding out moral attitudes);

5)说服与劝告(Getting things done );

6)社会交际(Socialising)。

尽管Austin, Wilkins和van EK都努力强调各自分类的特点与优势,不少学者还是对这些分类提出了异议。Searle (1976)认为Austin的分类存在六个问题:1)施为性动词与施为性行为混为一体;2)并非所有的动词都是施为性动词;3)分类重叠太多;4)分类杂乱;5)许多动词并不适合它们的归类;6)分类没有一致的原则。而对于Wilkins的分类争论也不少。例如,Stratton(1977)就抱怨说,Wilkins的分类不太完整,而且它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分析者本人的主观决定。

Searle一直试图对言语行为进行一种更为有原则、有依据的分类。最初他曾考虑到通过详实地分析“适宜性条件”而进行分类的可能性,结果发现此方法并不可行,因为“要说明不同的行为所需的条件太多了”(1969)。因此,Searlo采取了另一种不同的方式,即把他的分类基于12个原则之上,其中三个原则尤其重要:1)施为点( illocutionary point); 2)得体性(direction of fit); 3)心态(psychological state)。运用这些原则,Searle进而把言语行为分为五类:

1)representatives断言,对一个陈述的真实性表达自己的观念;

2 ) directive。指令,让受话人做某事;

3 ) commissives承诺,对将要发生的事件承担责任;

4 ) expressives表情,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

5 ) declarations宣告,说话人的语句导致事物的外部条件的产生或改变。

Searle对言语行为的分类受到最广泛的认可。Hancher(1979)对五种((Austin,1962; Searle,1976; Vendler,1972;Ohmann,1972; and Fraser,1974)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Searle的分类体系比Austin“更紧凑、更一致”,比其他几种分类“更经济”。然而,他又提议在Searle的分类体系基础上再增加两类,“条件式”(conditionals,它既有“承诺”施为力,又有“指令”施为力);“合作行为”(cooperative acts,涉及多方面的行为)。

Bach与Harnish(1979)也同样接受了 Searle的分类框架。在他们对言语行为进行的分类中,断言(constatives),指令(di-rectives),承诺(commissives),承认(acknowledgments)与Searle的分类中前四项相呼应,而对Searle的第五类“宜告”,他们则冠以“常规性施为行为”(conventional illocutionary acts)。

Coulthard (1985)虽然对Searle的分类方法表示赞许,支持态度却更为含蓄,很明显,Searle的提议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意义的分类尝试。

然而,Edmondson (1981)却提出T异议,他认为Searle的分类有两个缺陷。首先,尽管Searle已经注意到Austin在分类时只关注英语的施为动词而不是施为行为,而Searle似乎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另外,Searle的五类言语行为的分类似乎也太武断,为什么语言只能够做这五类事情?再者,Searle所谓的标准并没有得以系统的应用。

Leech (1983)也对Searle的分类框架提出了修改建议,他非常谨慎地指出Searle只是对施为动词做出分类,而不是针对施为行为,他表示能接受Searle的前四类言语行为,而排除了第五类,因为他认为它太“程式化”,所以不应属于典型的施为性行为。Leech建议用“查询”(rogative)来取而代之。“查询”具有“调查”、“询问”之含义,它可以包括许多动词(例如:ask, inquire, query and question )。

由于始终考虑到教学大纲的设计,Willis(1983)对Searle的分类提出了有趣的改动建议。Willi。认为,言语行为理论关注的是互不相连的话语,而在不断变化的语篇中更应重视某些话语的功能是如何与其他话语的功能相关联的,即话语的互动作用。因此,他增加了另外三种言语行为:(1)纯理交际行为(metacommunicatives); (2)结构行为(structives ) ; (3)引探行为(elicitation )。纯理行为指的是在交际中能注怠到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修正,通常是一些问句,例如:Sorry?What? Why do you say that?结构行为的功能常常表示篇章的分界线。他们往往出现在开端,表示着交际的开始;或者尾端,表示着交际的结束。例如:1 wonder if you could help me?会标志着一个交际活动的开始.而O.K. that’s it, then,See you next week却标志着一个交际活动的结束。Searle把引探归属于指令行为(directives),而Willi,却倾向于把引探视为一个独立的范畴,因为它在交际活动中总会起着一种互动的作用。

与Willis同样,Arndt与Ryan (1986)也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探讨言语行为,并充分意识到话语的互动特点。他们不仅充分考虑到语篇中施为行为的关联,而且也充分关注表述行为或者说是命题意义的相互关联。因此,他们对交际功能提出一个三维分类法:参照功能(the referential function)—基本上是对Searle分类的改头换面;互动功能(the referential function话语之间是如何互相关联的;连贯功能(the to-herential function)—命题意义是如何互相关联的。

Martin (1981)对言语行为分类进行了不同于他人的探索。在Halliday功能语法理论框架的影响下,他研究了言语功能在“情绪状态”体系恤ood system)中的语义与作用。Martin详细具体地分析了17类言语行为,而这些言语行为都可以产生于下面的网络图中(Martin,1981:58) :

通过情绪状态体系,Marlin克服了其他体系分类所面临的问题。而且这种分类体系还可以进行更进一步的操作,臂如当考虑到礼貌因素时,就要使它与不同的语域相呼应。

显而言之,Txvinson的确一语中的,哲学家与语言学家们确实对言语行为的分类倾注了巨大的热情。

四、言语行为与语言教学

就言语行为研究的实际意义而言,一个直接目的就在于了解言语行为与语言功能之问的必然联系,不同言语行为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实现模式、手段、语言资源及其实现机制,了解实施相同言语行为所需采用的不同言语手段,对比它们在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的异同及其原因,而最终为语言教学、语言学习及跨文化交际服务。

(一)语言功能的互动性

言语行为的本质就是交际者借助话语所传达的交际目的或意图。当我们向他人提出请求或者表示道歉时,只要所说的话语传达了一定的交际意图,就完成了一定的功能,也就是说我们在实施言语行为。然而,研究言语行为不仅要关注说话人的言语行为,也要探讨听话人做出反应时的言语行为,即语言功能的互动性。

Widdowson (1979:248)早就明确指出早期的功能教学大纲所存在的主要不足就在于它们总是孤立地对待不同的言语行为。用他的话来讲,言语行为或者语言功能并不是“语篇本身”而是“语篇的组成部分”。

Trim (1984)一方面承认这是尚未被探索的一个领域,一方面又声称欧洲委员会早就认识到语言学习者处理与应用“言语行为链"(chains of speech acts)的必要性。他曾做过这样一个形象的类比(1984:124):在象棋游戏中,了解游戏规则与下棋步骤,并不能保证能赢一盘棋。语言功能的本质是互动性的,譬如,当我们实施表示反对的言语行为时,既要阐明反对什么,又要关注他人会做出如何的反应。所以,语言教学中各个单元不仅要讨论孤立的言语行为,还要同时涉及到一系列有关联的种种语言功能。

Munby (1983:7)建议把交际语言教学大纲形成某种组合模式,就是把一些较小的语篇单位(言语行为)聚成语列。当我们仔细观察一些当时比较流行的英语教科书时,我们会发现这种新的意识所带来的效果。人们开始注重如何把种种语言功能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与练习,((Strategies)(Abbs, Ayton &Frcebairn,1975)是最早做出这种尝试的系列教科书之一。这本书的第一单元介绍了“提议”、“邀请”语言功能,同时也探讨了“接受”、“拒绝”语言功能;第二单元介绍的是“咨询”与“询问”以及与之关联的如何“提供信息”。这样学生可以很快在互动语列中练习一种语言功能与另一种语言功能的有机结合。编撰《当代英语》(Contemporary Englis句时,作者(Rossner, Shaw, Sh即herd, Taylor and Davies,1979)就把“互动语列”(interaction sequence)作为他们教材中语言功能连线的组织原则,他们不是分别列举孤立的功能,而是提供了一个语列索引。譬如,语列包括“请求”、“回应”与“认可”;而另一个语列包括’‘邀请’,、“谢绝”与“接受”;再一个语列则包括“抱怨”、“道歉”与“接受道歉”。另一本教科书《日常英语》(English for Life, Cook,1982),是根据“交换”(ex-changes)而组成其语言功能结构的。这里“交换”指的是一个含有种种语言功能的完整对话的组成部分。总而言之,会话语篇是由言语行为序列组成的,是由若干交替进行的言语行为构成的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因此,对言语行为的研究不仅要关注说话人的言语行为,也要探讨听话人做出反应时的言语行为。因为不仅说话人说出的话语是言语行为,而且听话人针对说话人做出回答的行为也是实施言语行为的行为。把言语行为的互动作为英语教科书的组织原则已经成为国内外语言教学的一种趋势。如此以来,在语言教学中人们会更加关注语篇、对话的整体结构;注重言语行为的有效结合与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言语行为的社会性

我们仍需进一步地探讨言语行为是否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不同语言的词汇系统、句子与篇章结构是不同的,看似相等的词汇往往携带不同的意义。因此,即使当言语行为的概念看似对某两种语言相同时,它很有可能只是一种幻觉。例如,英语中“greet"可以翻译成汉语“打招呼”,“致意”,然而,它们有可能指的是两种语言不同的会话语境中,不同的行为与功能。同样,英语中许多施为词,如promise, complain,congratulate, claim等,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指的是不同的行为。简言之,一门语言中的promise, complaint,或者con-gratulation在另一门语言中也许是另一回事。Wierubicka(1985)对这个问题做了详尽的讨论。

换言之,言语行为属于社会行为,其构成、运行及效果均受社会因素以及社交情景因素的制约。执行同一种言语行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身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所使用的语言表述是不一样的;对同一种言语行为的理解也同样受社会诸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我们既不能忽视构成会话活动的各个言语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不能忽视不同语言的言语行为差异背后的社会根源。

篇11

目前,高校课程开设仅集中于传统的会计科目,而且会计专业课开设划分过细,会计科目、课程仅局限于一般的会计专业课程,对会计专业知识的重点与非重点划分不清,缺乏坚实的知识基础,知识面太窄[1]。课程体系的结构不够合理首先体现在各种课程的课时比例不协调,具体包括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不合理、各项专业课的课时比例不够合理、课堂教学课时与实践教学课时不够合理、课堂教学的课时要远远大于实践课程的课时,这就导致了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失衡。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固定不变,令学生在课堂缺少应有的积极性。国内的课程注重课堂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外国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这种课程体系更体现出“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特点。此外,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体现在课程内容更偏重于理论教学,课程内容只关注和满足教学理论,教学的内容忽视了会计实践操作这部分内容,会计实践教学仅仅占课程体系的一小部分,这就导致了课程体系达不到会计教学的目标。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的设置过细、过窄,设置会计领域的相关课程比较多,这就占据了整个体系的大部分,因而缺乏会计课程的实践部分,不利于卓越会计人才的培养。

2.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内容交叉重复

目前,各院校会计专业使用会计课程体系的教材,主要是国家规划教材、各院校自编教材、专家学者编写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存在规范、系统、协调、制备过程中衔接等问题,使得它变成多个部分内容重叠的课程体系[2]。比如,会计理论与会计职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等式、会计报表编制和其他内容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教材中交叉重复;成本计划、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等在《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的内容中交叉重复,预测决策、货币时间价值、定价决策、财务分析的方法等在《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教材内容中交叉重复,企业成本核算内容在《会计学》、《成本会计》等教材中交叉重复。课程体系内容的衔接不当,导致了不同课程学科之间的差别不大,容易让学生们陷入误区,另外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浪费。

3.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趋同化

近年来,国内各大学校和学院都是基于“学习领域”、“宽基础、活模块”等课程模式,试图改变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的主干,并取得了课程改革的丰硕成果。但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实质上并未完全改变学科型课程模式,大多数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趋同化,专业课的设置趋同化[3]。大多数院校的课程都基本相同,主要都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课程成为了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每个院校的课程开设并没有多大不同,缺乏学校自身的特色,缺乏自身的创新。虽然有的院校采用了模块式教学,但只是改变了会计课程的形式,实质上是没有本质差别的,不能突出学校的特点,也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卓越会计人才市场。

4.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材滞后于经济发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收政策等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变,会计本身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因而会计教材也应该随着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变化而更新改变,但是会计教材内容总是在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税收政策执行一段时间以后都难以更新,导致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内容总是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如2006年颁布新会计准则至今,会计教材内容的更新还在缓慢的进行中。这也反映出学校课程体系从某个角度来讲是不够完善、不够完整的。

二、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改善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结构

目前,各高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不协调,偏重于课堂理论教学,各院校应该适当合并专业课课程,降低专业科目的课程数,合理开设专业选修课,多开设实践课程,使两者处于平衡的状态,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另外,应该加大基础课的比重,全面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口径,扩展学生们的知识面。优化课程体系的结构,调整基础课与专业课课时的比例关系,更关注实践课程的设置,增加实践操作课程的课时,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关于使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达到最优化,可以某财经类大学会计学专业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为例[4]。

理论主线: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专业方向选修课程。

实践主线:基础会计实验―专业综合实训―公司创建运营―年级校内学年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其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定位准确,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具有特色。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更新及时,具有创新性、科学性、操作性,重视知识、才能、高素质的协调发展,这些课程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技术性、实用性和实践性,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模式的重要支撑。

2.调整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内容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是大家一直关注的问题,各校应适当的增加或减少课程安排,可以按照初级会计、中级会计、高级会计三个层次来设置课程,在内容上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内容上尽可能的避免交叉重复,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卓越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应该考虑各类院校教育层次的特点以及相互关联的问题,衡量从初级到高级的课程体系的开设情况。调整传统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形式,删减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的内容,突出不同学科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依据会计工作的工作性质对会计工作和会计系统知识的实际要求以及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实时变化,要认真研究会计教材的增减和修改。更要尽可能地调动教师们的主观动力和积极性,认真钻研会计教材的内容,广泛地征求会计教师对会计教材内容的修改及增减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讨论研究,对修改、删减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和归纳,形成统一的意见后再进行统一的修改[5]。

3.改革卓越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的设置

篇12

教导处在校领导的正确带领下,贯彻教育局精神,全面落实学校工作意见,以生为本,以实践有效教学为主题,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加强教师业务素质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加大常规教学管理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力争以后取得更好成绩,现将学校教导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水平

不断丰富校本教研活动的资料和方式,坚持以高效课堂为基础,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在本学期举行推门听课制度、常规业务学习制度、语数听课评课比赛等,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又活跃了学校的教研气氛,又为教师搭建了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交流的展示平台。二是各教研组每周定期进行年组教研活动,学期初制订教研计划,明确研究重点任务。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保证每位教师都能深入参与活动。一如既往地利用每周二、周三开展团体学习备课、传帮带等多种形式进行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切磋教法学法,上好每一堂课,进取开展评课交流,不断总结提高。活动做到有主题,有资料。

二、加强教学检查,规范教学过程

教学常规是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准则,良好的管理体制是我们顺利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始终抓实抓好,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1、抓常规,促进管理更加规范

本学期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做到了“开齐、开足、教好”,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学期加强了检查力度,也加大了对课堂教学的监控力度,每个教室都安了监控,校长全权监控教室动态,每一天按时巡视教师进入课堂情景、使用教学器材情景、学生上课纪律情景等等。

每月组织考核组人员进行检查教师教案、业务笔记、听课笔记及学生作业等。并进行全面总结并提出整改意见。教导处与教研组长在业务校长的带领下进取参与听课、评课,从而引领大家深层次地解读新课程标准。每位教师都能按要求完成听课评课任务。大部分教师听课、评课记录都比较认真、详细,所有教师都在听课笔记上对授课教师的教学环节进行了评价。组织所有教师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每月除完成业务学习外,教师还进行自学新课标。

本学期继续抓好五大环节的实施与管理。合理使用教学器材,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教学常规工作的管理。

(1)抓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大家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学期教导处对各教师的教案检查了四次。每次检查后,教导处都认真总结,如实反馈,促使教师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2)抓上课。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上好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继续加强听课,采用推门听课制度,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尽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提高了课堂效率。

(3)抓作业布置与批改。教导处每月对各科作业批改情景检查了四次,大多数学生作业书写规范,书写习惯很好,作业本比较整洁。任课教师批改认真及时,作业量少而精,每次检查后教导处都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处理,及时让学生辅导改正。

(4)抓课外辅导。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本事,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课后辅导,引导学生加强对学习的职责心。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本学期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有条不紊地进行了期中期末测试。根据并要求各教师写了期中,期末总结。

2、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没有优质高效的课堂不行,但仅靠课堂也不行,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本事存在着差异,再加上学生中留守儿童较多,家长不能与学校共同配合做好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给学校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带来必须的难度。针对这些实际情景,开学初,学校提出把目标定位在关注各班后进生的提高上,全面提高合格率。一是要求各任课教师对待学困生要做到“五个优先”:靠前座位安排优先、课上提问优先、课后作业面批优先、活动参与优先、表扬鼓励优先。二是建立学困生帮扶计划,落实补养措施,努力促使所有正常儿童能到达课程标准确立的基本要求。注重特长生各后进生的培养。

3、加强学籍管理,认真做好控辍工作,实现零辍学。严管电子新学籍,做到手续完备,材料齐全,管理更加规范化。

三、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搭建学生成长平台。

我们在搞好文化课教学的同时,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不但使学生学到很多相关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受到很好的教育。本学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展示活动,培育高雅学校文化。根据校情学情,有序组织开展系列活动:阳光长跑活动、我的梦想演讲比赛,学校十佳歌手比赛活动、“国学经典”进课堂、六个一等系列活动,为学生供给展示风采的平台,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内涵。每次活动到达了“人人参与,人人欢乐,人人有收获”的效果,学生在活动中欢乐成长,每一位学生有了这些经历,不仅仅没有影响学习,反而促进学习,知识拓展、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礼貌素养得到提升。

四、加强毕业班的教学管理力度。

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无不从毕业班展现出来。自本学期以来,学校提高对毕业班教师的要求,同时又给予支持鼓励。

(1)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

①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这些看似简单的、基础的东西,要及早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否则,随意的书写,任意的做答,一旦养成习惯,每次的失分都是一个不小的、可怕地数字。所以我们毕业班十分重视学生的基本功。

②、重视学生的积累。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学习,都离不开积累。良好的积累习惯,是十分重要的,异常是小学毕业班,对所学知识有做系统积累。

③、重视学生知识学习后的巩固、变化训练、强化训练。学生知识学过以后,往往因为知识留下的印象不深而很快忘掉。所以对于每次出现的新的知识点,在学习之后,就要进行巩固,不是题目的巩固,而是就新的知识点,专题进行巩固。做到基本训练,变化训练,强化训练。最终总结出方法,规律。要想方设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能是讲完了,练完了,忘完了。要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重点突出,简言之就是精讲,精炼。

④、重视学生建立自我的知识架构。知识点经过反复的训练之后,还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识记,自主消化,自主总结,最终建立自我的知识架构。做教师总是以为什么都讲给学生了,甚至很多题目都是原题讲过的,学生做过的,甚至有的都做了几次了,可就是再次考试的时候依然会错。原因就在于没有构成学生自我的知识体系

⑤、重视学生的做题方法的积累和使用。语文、数学和英语,每一道题都有方法,语文的答题思路,数学的解题方法技巧,英语的语法常识,都是“有法可依”的。

(2)加强毕业班的思想教育。毕业班成绩固然重要,可是一味强调要提高成绩,对学生施加学习压力,而忽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那只会适得其反。而相对的,我们注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处理事件于萌芽状态,针对毕业班开展青春期思想观念教育。及时纠正学生的思想动态。

回顾本学期,工作是忙碌的,可是我们教导处的各位成员凝心聚力,团结合作,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好。当然,我们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例如管理的理念不够新,研究事情还不够周全等。可是我们相信,在今后的日子中,我们必须会学习着,工作着,切切实实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

新学期学校教导处工作总结2

本学期,教务处工作在校长室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学校办学思路,科学合理的计划安排,扎实有效的工作,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教务处指导监督、整合推进的功能,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学检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出色地完成了学期初制定的各项工作计划。期末将至,为了能够使今后的工作在质量上、效率上再上一个台阶,特就本学期具体工作情景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小结:

一、加强教学常规检查,促进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1、本学期在各年级组长的配合下,我们每月对教师的履行职责情景进行检查,实行定量和定性打分相结合,由于督查检查及时,本学期,教师教学行为规范了,作业布置适量,批改及时高效。

2、加强早、晚自习及教师上课情景的检查。教务处每一天安排人员轮流值班检查,让早晚自习当班的教师亲自签到,并及时公示。为了体现早读的特点,凸显早读的效果,我们要求:在早读课上,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早读,教室里要有朗朗的读书声,晚自习当班的教师要全程在岗、确保学生安全、安静、安心地学习,有针对性的的辅导,我们在努力尝试各种做法,以求到达更好的早读、晚自习学习效果最优化。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景,我们经过窗外听课和走访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改善。

二、认真组织教学质量检测,并做好质量分析。

每次月考、期中、期末考试,按教务处的安排严格监考,实行交叉编排,狠抓考风、考纪,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和进取进取的精神。从考务安排、监考、阅卷、到成绩统计的各个环节,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真正做到客观合理科学,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以考风促进我校学风。在每次月考后的质量分析会上,经过对数据的分析比较,引领教师们对各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异常是结合教学成绩分析“实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会上,教务部门负责人结合成绩谈了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教学管理的精细化、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强化质量意识、把握工作细节、关注后进生等问题,是目前不断提升中学部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本期质量分析会,一改以往单一的分析形式,采取自下而上的分析流程:教师个人——学科组——教研组分析;班级质量分析会——年级组的质量分析会。这样的分析流程重在经过“微观分析,具体分析”,直面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准问题根源,提出解决措施。在总结成功经验、查找问题源头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三、突出重点,加强毕业班工作。

毕业班的教学质量与考试结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社会地位,是学校的一项标志性工程,所以,教务处强化了毕业班工作,并主动细致地加以落实。我们召开20__届九年级毕业班会议,在会上,各任课教师代表围绕20__年中考研讨会以及近期的一模考试情景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究,并就接下来的复习策略安排进行了汇报。李云校长强调,应对当前公办学校的状况,全体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增强信心,坚定目标不动摇

2、明确政策、进一步明确职责

3、齐抓共管,强化中考氛围。李校长呼吁:全体教师紧密团结起来,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争取今年经开区学校的中考再创新辉煌!在20__届毕业生出征中考动员会,教研室主任王恒贵就中考考试注意事项以及网上填报志愿相关工作作了具体的讲解和部署。教务处谢长华主任就中考前及中考期间的注意事项给同学们提了几点提议和要求,异常是规范答题方面以及应试技巧等方面。

中学部副校长滕文进就中考期间的安全等方面给同学们提出具体要求,他代表学校全体教师祝愿同学们取得优异的成绩。

本学期九年级举行了三次中考模拟考试。每次测试后,教务处及时通报成绩,激发教师和学生们的竞争意识,进取营造赶帮超的拼学氛围;每次测试后各学科组都会碰头集思广益,及时总结分析考试情景,查漏补缺,认清问题,理清思路、制定下一步改善措施。经过段考、模考,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成绩在稳重求进、进中求快。这样的局面,这样的发展势头,我们有理由相信2018中考定能向家长、社会和学校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四、以教研促教学,以创新促发展。

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教学与教研是密不可分的,仅有不断地更新观念,拓展思路,静心思考教学、潜心研究教学,才能与时俱进,不断超越。实践证明一个闭关自守的学校,一支固守原有教学模式,总是重复“昨日故事”的教师队伍必将会落伍于时代,在竞争中被淘汰。

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十分重视教学研究,经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为教师们供给竟可能多的学习交流的平台:本学期我们先后承担了“合肥市历史学科”、和“肥东县初中英语优质课大赛”等一些列主题教研活动;在县教师进修学校的统一组织下我校谢长华和徐利成两位教师送教到全县各乡镇。经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各种教研形式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开阔了教师们的眼界,增长了见识,更新了理念,创新了教法,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五、工作中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本学期的工作即将结束,有成有败有得有失,经过反思,感到工作中还存在以下的诸多问题不尽人意:

1.部分教师职业倦怠、思想懈怠,对待工作缺少内驱力,对待教学缺少钻研精神,日复一日重复“昨日的故事”,教育方法单调,学生产生疲劳。

2.少数教师岗位意识、职责意识不强,疏于控制课堂纪律,沉迷于网络游戏,影响教学效果。

3.有的教师观课不到课堂,观课记录抄袭的痕迹明显,网上议课参与人少,质量不高,合作交流,齐头并进的气氛不浓。

4.提议学校对中小幼的布局应重新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好课间音乐播放的时间,幼儿园喇叭头应掉个方向,部与部之间竟可能地减少噪音干扰,尽可能为给学生创造一个宁静的学习氛围。

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提高,学生在变化,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我们,必须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工作中的新情景、新问题,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工作。为学校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新学期学校教导处工作总结3

本学期我校教导处在校领导班子的正确指导下,以区教育局提出的“队伍建设年”为契机,以创立“扬州市中小学校本教研三星级学校”活动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核心,以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全面优化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提升了我校教学水平,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任务。下头就本学期教导处工作做如下回顾:

一、落实课程管理,全面实施课程计划

为了保证学生知识结构完整、身心发展和谐、个性训练充分、素质培养全面。本学期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加强课程计划的执行和管理,做到了“开齐、上足、教好”各类课程,加大课程管理的巡查力度,由每一天的学校行政总值对课表执行情景进行检查。

我校进取实施体艺“2+1”工程和大课间活动,严格按照国家课程上好体育课,认真抓好“两操”和课外活动课,确保学生每一天在校体育活动1小时,学期末认真组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确保优秀率、合格率到达国家规定标准。

本学期,我校成立了二十多个社团,为了让社团成为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本事和提升教育质量的新的增长点。每个社团都有专人负责,严格按照学期初的计划开展活动。社团活动的广泛开展,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强化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常规是教师开展日常教学工作的准则,良好的管理体制是我们顺利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我们始终抓实抓好。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1、业务检平时

我校对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方式比较灵活,注重日常的业务检查与指导,原则上每月进行一次业务抽查,期中期末各一次普查,并能做及时反馈。按照“检查—反馈—改善—复查”的方式,使得教师的各项教学业务工作在平时就落到实处,为教学服务。继续进行推门听课制度,我们采取“听课评课捆绑制”,使教师的业务学习与听课务实有效。

2、规范常规做保障

本学期教导处继续加强教学“七认真”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设计等都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要求。

(1)抓团体备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本学期我们优化了团体备课制度。遵循个人教研与团体研讨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恰当地选择教学方式和方法。将个人智慧转化为团体优势,即保证了教学进度的统一,也能保障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本学期教导处对各教师的备课笔记检查了四次。每次检查后,教导处都认真总结,如实反馈,促使教师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2)抓上课。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上好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继续加强听课,经过教研组的研讨课、示范课、教师的一人一课、领导的推门课,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3)抓作业设计。本学期对各年级各学科布置的作业,做到了资料统一化,题型多样化,练习层次化。教导处对各科作业检查了4次。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构成书面材料,并及时对相关教师提出整改措施。

(4)抓教后反思。《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后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使自我的教学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的备课笔记80%以上,其他教师至少60%要及时进行反思,并对反思进行具体要求,以书面、小组等形式进行教学反思,到达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目的。

3、教学管理提质量

教学工作的管理,以教学质量管理最为重要,课堂教学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学期我校重点抓课堂教学管理,经过严格的教学管理求得良好的教学质量。

(1)加强日常教学监控管理。经过一人一课、教研课、随堂听课等形式,发现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及时与执教者共同分析并研究解决办法。

(2)改善教学质量监控方法。本学期教导处随机对各年级各学科的质量进行抽测,并对抽测中发现的问题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帮忙他们找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在以后教学中改正的方法。加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检测,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教学质量。

(3)抓实提优补差落实工作。在课堂上总有学生“吃不饱”、“吃不了”,针对这些现象,教导处要求各年级、各学科制定了确实可行的提优补差计划,在课堂上每节课中关注优秀生的发展。课后各年级各学科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共同讨论补差资料,统一印发。学校确定各学科补差时间。教导处督促检查,让提优补差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总体成绩;

(4)重视毕业班教学管理。本学期,学校对毕业班各学科教学提出具体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措施。围绕“全面提高各科教学质量”多次召开毕业班教师会议。召开了两次毕业班家长会,从思想上提高学生的认识,引导学生把对班对校的热爱转化为学习动力。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增强了学校的教育合力。

三、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对照区教育局“队伍建设年”的要求,为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多种途径长学识

为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我校坚持每月一次校内业务学习与有计划地组织部分教师外出学习与培训。

各教研组开展了观看名师录像课、听专家名师讲座等业务学习活动。本学年学校还先后组织了二十人次教师参加了省市培训、听课、观摩活动。

认真落实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方案,本学期40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每人认真研读一本教育专著,教导处经过举行微课教学演示赛、沙龙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2、有效教研促成长

各教研组结合扬州市中小学校本教研三星级学校创立活动,严格按照教研组活动计划,加强共同协作与探讨,认真落实好每一次的教研活动。

各教研组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开展同题异构、同课异教、青年教师磨课等教研活动,并利用教研活动和团体备课的时间进行评议,不断总结,构成各年级各学科的经典教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保证每位教师都能深入参与活动。

3、各项赛事提本事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推动我校青年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努力造就一批“为人师表、爱岗敬业、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为我校青年教师搭建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舞台,营造一种进取竞争、勇于探索实践、挑战自我的氛围,以赛促研、促学习、促业务本事的提高,实现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本学期,我校举办了“课堂作业设计比赛”、“教师说课比赛”、“教师命题大赛”。我校的张晶教师获得区英语教学竞赛一等奖,李静教师获得区小学语文竞赛二等奖。张铖、郭越两位教师在区新教师“三字一话”比赛中获奖。倪茜、刘霞、陈燕三位教师的送教下乡示范课,受到了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

四、开展多彩活动,搭建学生成长平台

1、经典书香润童心

为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引领我校学生经过诵读经典诗词,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人文精神熏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勤学自强的优良品质,努力营造浓郁的书香学校氛围,进一步推进学校文化的建设。成功举办了校内经典阅读选拔比赛、学校读书节,让童心在“经典诵读”中润泽和飞扬。

2、系列活动增才干

我校举行的“各年级计算比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计算本事。经过“中年级作文竞赛”,使孩子们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他们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生活的感受和成长过程的点滴,让他们在学会作文的同时学会做人,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联想力以及作文写作的水平。经过“低年级朗读比赛”、“中高年级阅读竞赛”、“低年级写字比赛”、“中高年级订正错别字比赛”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三至六年级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系列活动”、“高年级英语拓展性阅读竞赛”、“六年级创新作文小竞赛”系列活动,激发全校学生学英语、用英语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开口讲英语、动手写英语的本事。营造了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让英语走进了每个孩子,使他们想说,敢说,能说,乐说。

本学期举行的“校级运动会”,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中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发挥智力和个性特点,创设礼貌、健康、活泼、和谐的学校文化生活。展现了新时代小学生形象,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用健康的身体投身于学习之中,发掘和培养了体育后备人才。

五、优化管理体制,提高装备使用效率。

我校切实把教育技术工作置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位置。在硬件建设到位的基础上,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发挥装备效应。确保了教育技术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图书馆全天候开放,全开架借阅,各班按照阅读课表认真上好阅读课,本学期生均借阅图书8册。按课程标准要求合理编排实验周课表,开齐上足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完成率100%。信息中心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同时,进取配合各部门完成各项工作。其它专用教室本学期也实施网上使用监管,各室负责人上完课后,及时登记网上各项记录。

在过去一学期,教导处的整体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更面临许多的困惑。在新的学年中,必将以百倍的信心,不懈的努力、昂扬的姿态,把教导处工作推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台阶!

新学期学校教导处工作总结4

一、教导处工作理念

教导处工作三个要:学生要有学号、管理要有创新、导教要抓基础

学生知教三必须:必须说普通话、必须写规范、必须做乐学者

二、本学期工作心得

非心不教、非博不导

三、回顾与总结

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我继续坚持国家教育方针的正确指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景,努力开拓新的工作局面,立足“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做教师助手、成教师知己”的思想,教导处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成长经验,为打造更优化、更高效、更谐和的教导处工作奠定了基础。

1、开辟“学号”利用前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在本学期学生学号的利用方面,仍然发挥了它的便捷、快速的特点,提高了教学操作过程的工作效率。在成绩录入、学籍统计中节俭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不足之处亦显,从运用情景看,教师或同学对学号的认识犹显浅薄,没能深入心中。其主要原因是其功用的单一性。

据此分析,我们有必要在目前时机的基础上,延伸学号功能,将其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估牵起手来,以方便、灵活的特点带动具体活动的开展,与素质教育完美接轨,这是接下来的工作中必须研究的。

2.打造“双非”应用理念,探索教学管理创新

“双非”的教导理念是本学期我的教导工作心得,即“非心不教、非博不导”。

随着教导处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学校实际师资水平及教学本事情景下,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教导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心域视界。对教师的指教,不“用心”无以指“向”;不“专心”无以谈“教”;不“精心”无以为“服”。所谓之“非心不教”。而不博学,则无以为“引”;不博识,则无以为“匡”;不博精,则无以论“导”。所谓之“非博不导”。

本学期我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资料,将必要的、必须的理论知识深入而又细致的进行了把握,同时扩展学习资料相互融通,结合工作实际对“备课”、“作业”、“学生评价”、“教学方法”等资料展开问题调查与汇总,找出目前存在的根本性症结,同时,模拟了创新工作的措施。

以备课为例:本期我采用了“三查”的方式(个人自查、组查、教导处查)使所有教师对自我的教案优劣有一个相对明确的认识,在这一过程的观察中,我借鉴外校“组备课”的经验,尝试性地总结出以“启案”为蓝本的备课过程的构思,大致链条是“演说书备启案反馈”。为今后的工作改善供给了清晰的思路。

3.重视“基础”教学底线,确保学生拙壮成长

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学生,作为一名小学生未来成长的前景根在“基础“。在对教师的教学引导中,我一向坚持从课堂做起、面向全体,要放开课堂,要关注学生,要重理解、重活动、重实效,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本,进取探讨个性的、高效的教学形为。于此,在本学期我在“淡化分数、综合评价”方面加强了思考,从实际工作中重新建立起正确的教学引导方向,草拟了学生评价的基本框架,具体实践的回归已在准备之中。

4.学生知教三必须

普通话

我的感触是(师生):都能说的话,又是都说不起的话

规范

我的感触是(生):不是都能写好,可是都能好好写

乐学者

我的感触是(师):“对牛弹琴”要投入,只待来日多产奶

感想:

“三必须”工作的实践,必须与具体活动巧妙衔接,才能切实落到实处。

四、展望

打造出科学、和谐、务实、高效的教导环境。力为:出名校重在出名师,出名师贵在出名生。扬我个性,加速发展!

__市__小学教导处

__-06-22

新学期学校教导处工作总结5

一学期来,我们以教科研为突破口,以落实素质化教育目标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本事为出发点,在校长室领导下,在乡教研处的支持下,围绕“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的工作思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拓进取。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必须的成绩。下头作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常规管理规范合理。

学校工作抓得实,常规工作才会规范化,一学期来,我们以县教研室的《缙云县教师教学工作常规》为学校常规工作的准绳,有重点地抓好常规工作。加强教研组的建设。

1.抓教研组长的学习。定期召集组长理论学习、听课、评课;赋于组长职责,让他们带动全组的教师开展互听、互学、互研活动,提高每一位教师的素质。

2.抓课前教案检查制度。不定期检查教师的教案,督促每一位教师切实做好本职工作,并在期中、期末组织了两次全面的常规检查。

3.做好课堂教学评估。协同教师就如何“减负增效”、“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进行全面深入的讨论与研究。本学期,校领导、教研组长到课堂听课均在25节以上。

4.做好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教导处认真做好后进生的期中、期末试卷分析工作,并建立完备的后进生档案,以点带面,抓全校的质量的提高。

经过努力,现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能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本事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二、教研成绩突出。

本学期我校教研工作在语文教研组的市级课题《小学语文“探疑求新、主动发展”教学模式的研究》、数学教研组的县级课题《小学数学“问题—建模—应用”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案》的带动下,经过全校教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教师论文获奖县级以上8人次:

陈建秋教师的生劳论文《向双手要创新》获中央教科所、《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征文活动二等奖;张叔阳教师的体育论文获市三等奖、县一等奖;陈建秋教师的生劳论文获县一等奖;徐远敏教师的体育论文获县二等奖;王春丽、徐银仙、丁海潮教师的作文论文分别获县二等奖、县三等奖。

2、教师教案、教学设计获奖县级以上4人次:

徐远敏教师的体育教案获市三等奖、县二等奖;徐远敏、张叔阳教师的数学教学设计分获县二等奖、县三等奖。

3、教学本事竞赛获奖县级以上3人次:

张叔阳教师参加县教导主任上课比赛获优秀奖;丁海潮教师参加思品优质课获县二等奖;王春丽教师参加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获县二等奖。

三、青年教师成长迅速。

一向以来,对于青年教师,我们给他们压担子,也予以他们机会如:听课——青年教师优先、严要求、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多提不足;外出学习——青年教师优先;县教研室组织的各项观摩课让好学的青年教师参加;县外的活动,更是让青年教师参加。经过几年的努力,现我校的青年教师均函授或自考即将毕业,并在县、市级的比赛中频频获奖。本学期的学区教坛新秀评比中,我校王春丽、张叔阳、陈建秋、丁海潮四位教师出线,这在同类学校中是出类拔萃的。

四、教学质量稳步前进。

学校教育是以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为目标。我校教科研工作所取得好成绩,其归宿就是为更好地质量服务。为提高学校的质量:在校长的直接领导下,我们建立了教学质量奖励制度,精心组织好校内的教研活动,经常性地开展学生竞赛,促学校质量的提高。一学期来,我校教师乐教苦教、学生爱学好学,现学校已消除了“落后班”,学校质量提高较快。

五、学生轻负担、全面发展。

创造性的人才观,需要我们在创新性和开拓性上下功夫,重视让学生有足够的自我支配时间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构成自我的本事和特长,就是我们所想的,也就是我们所做的。

1.组织各类比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本学期,我们配合学校组织了达标运动会、书画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这样,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了,更又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