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

篇1

1.2施工人员准备

高支模板施工前应做好施工人员准备,应做到项目部管理人员合理有效分工。具体人员准备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项目技术负责人应根据获得批准和通过的方案与项目管理和施工人员及时对技术要求进行沟通交流,同时还应对项目部的技术水平进行考核,以确保质量达标。第二,项目木工长应对工程中涉及的技术进行相关传授并对工程的实施进行监督;工程竣工时应考察是否达到验收标准。第三,项目专职质检员要及时检查工程质量,质量不合格的应勒令其施工人员及时修改,尤其是要对项目中使用的材料进行严格考核以确保其达标。第四,项目测量员认真负责工程的测量工作。第五,项目专职安全员应对将要竣工的项目及时履行检查职责,对项目不合格地方尽快做出调整。如果项目中存在支架时安全员也应对其进行检查,以免漏掉。

1.3施工材料准备

一般而言,高支模板施工选用的建筑胶合板为18毫米,且为扣件式钢管支撑。相关负责人在对施工材料进行购买前,应对材料的出产厂家进行仔细考察,同时进场检验钢管、扣件的规格,确保其规格与施工设计方案一致,高要求地保证施工质量。

2、建筑工程模板支撑体系构造设计要求

2.1一些经常被忽略设计要求

第一,设置的立杆间距难以保证水平横杆贯通。设计模板支撑系统的时候,要按水平构件的尺寸大小对荷载进行计算,再分别对立杆间距进行准确的确定。如果板下立杆间距和主、次梁不一致时、纵横不成行时,因为构造上的不足,水平横杆不能纵横贯通,就会削弱架体整体的稳定性。但是如果在设计方案时,依据荷载的大小,主、次梁下的立杆排距做到一致,并对梁下每排立杆的间距和根数进行核定,对于板下的立杆间距,应选为梁下的整数倍,这样才可做到水平横杆的完全贯通,提高架体的整体稳定性。第二,边梁下的模板系统缺乏有具体详细且具有针对性的节点图。高层建筑框架梁下的模板系统边缘多为临空面,一旦在设计方案时不充分重视,会导致施工工人把支撑杆联接到外脚手架上,对模板支撑系统和外脚手架和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第三,连墙杆的结构特点和设置方式不符合要求,给实际操作带来不便。大部分工程的几个面或某一面没有剪力墙,多数没根据工程特点设计方案,不具有针对性的,应对连墙杆的连接措施和连接部位进行规定。第四,容易对后浇带结构特点进行忽略,对主体结构施工质量和安全带来影响。对高支模施工方案进行编制时,应对浇带的结构特点进行综合考虑,并在后浇带处设置独立的支撑带,同时在进行连续施工时,逐一对应设置上下层的立杆。第五,忽略顶部支撑点的设计要求。立杆顶部最好设置支托板,且与支架层顶横杆高度距离最好不要大于400毫米。当顶部支撑点在顶层横杆时,应向立杆靠近,最好不要超过200毫米。

2.2高支模板施工时应注意的构造要求

高支模板施工时应注意两方面的构造要求。第一,应全面对支撑架搭设的要求进行了解并掌握。搭设时应严格按照设计尺寸进行,水平杆和立杆的接头应在不同的框格层中全部错开进行设置;对于横杆的水平偏差和立杆的垂直偏差应确保小于扣件架的规范要求;对于钢管和扣件的质量应该和扣件架规范要求符合;设计地基结构层支座时应该符合承载力要求。第二,应注意整体性构造层的构造要求。如果支撑架的横向高与宽比大于或等于6或高度大于或等于20米时,应该对双向水平加强层或整体性单向进行设置;对单向水平加强层设置剪刀撑或水平斜杆时应按照每4至6米沿水平结构层进行设置;在支撑的中部和顶部每隔10至15米设置双向水平加强层;时刻确保高支撑架的底部和顶部必需设置水平加强层。

篇2

(二)学制时间有限

高职专科学习时间是三年,在这三年中学生学开基础课程,如英语、计算机等级过级而开设的课程,而真正专业的学习往往从大二才开始接触,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的教育离不开扎实的美术基础技能,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上要做好充分的教学计划,才能体现出本专业建设的教学特色,也才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学生的学习心态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大多从未接触过美术教育理论,学生对学术基础技能对专业的影响程度了解不够深入,认为美术基础的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事情,目前的专业课学习用不到,甚至完全想象不到它的实用性,进而直接延伸到对美术基础学习过程的重视度,实际上,这种普遍性心理阻碍学生的长远发展,如果仅有懂不懂无所谓,只要学好专业施工技术理论和相关操作软件即可的学习心态则万万不可取,这偏离了专业技能学习的最终目标。其实,这种心态和社会上从未接触大学美术基础学习而在做施工设计的人是没有任何分别的。这样,既浪费了三年时间,即使毕业到了社会工作,也很容易随波逐流,没有任何长期发展可言。因此,需要给学生灌输一个观念,美学功底的扎实与否直接决定了其今后工作的品质;只有具备了美术基础,才能将其作品质量提高等级,才能鹤立鸡群,才能在装饰行业中备受关注。

(四)课程设置特点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有装饰工程制图、装饰材料、装饰构造、装饰工程施工技术、装饰设计、装饰工程概预算、建筑工程资料管理等。美术基础类包括:素描与速写、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等基础课程;专业应用软件有AutoCAD、Pho-toshop、3dsMax、VR等。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以装饰施工类理论知识为主,美术基础类课程课时太少,但不可忽视的学生的就业导向也有设计类,所以艺术类美术课程课时应与其他主干课程一样,对等平衡。

(五)硬件不足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比起其他建筑、水利类专业而言是小专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有限,目前来看,缺少固定的绘图实训室和绘图设备,条件较刻苦,而本专业的美术基础的学习练习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有固定的宽敞的场地。因此,教师增加了每次要提前通知学生改变教室的工作量,也让教师多了很多调课的工作,这样的地点时间变动,不利于教学秩序的进行,也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能力的持续提高。

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美术基础教育改革方案

根据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本专业美术基础教育的现状,提出以下改革方案的建议。

(一)加强入学专业教育,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在校学习的内容用处不大,导致大部分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感到迷茫。因此,就需要专业教师尤其在学生入学教育的时候,进行介绍本专业和其职业发展展望。使学生对将所学专业有一个清晰明确、正确的认识与定位,从而提高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目标。

(二)改革课堂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美术积极性

在专业课教学中,调整教学计划学时比例,教师讲授的学时减少纯理论讲课时间,增加教室里进行操作、训练的演练时间。实现“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即通过这种多实训的方式,教师布置实际的课题,运用各种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强化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比如,个别辅导、优秀作品展示等的方式,使得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学生增强自我认识,提高其学习动力主动性。同时培养学会多角度思维的动手操作技能和审美能力。教师在其中的角色主要起引导作用,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同时动手解决问题,实现师生关系的交流,在“乐中学,学中做”,共同探讨寻求表现方式的最优化。

(三)调整课程编排,注重与专业企业的合作,拓宽思路,不断提高审美能力

高职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特别重视美术基础技能的专业,而美术基础教学作为专业学习前的必修课程,需要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编排中,多角度体现美术基础的重要性,把握理论和纯艺术两者的关联。以《素描与色彩》课程为例,首先,根据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编排上,把《素描和色彩》课提前到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学习;其次,在内容上,《素描与色彩》几乎都是绘画类光影素描,这实际上既浪费时间,又达不到良好的美术基础,我们需要对素描与色彩及其构成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结合此专业特点,把训练重点放在课程中重视速写和创意造型思维训练,这种改革学习,学生的快速表现能力会得到加强,也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创造条件。同时,可利用校外教学,组织参观相关企业的实际场所,模拟职场。在实训课中,可组织鼓励学生多参观与专业有关的展览,开阔视野、拓宽创作思路,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必然有兴趣,也可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入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素描的基础是训练造型艺术的重要课程,素描基础的打的好坏决定其后续专业学习中对于造型能力的表达。良好的色彩基础可助学生养成对于色彩的应用、搭配等培养习惯性思维能力。为此,教师需要做到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在课常教学中,可实行启发讨论式教学,在辅导学习实训课程时教师也需要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熟悉程度,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个性与全面发展。尤其在枯燥的理论教学中,坚持“必须、够用”为尺度,在实践教学上,加强实用性、针对性,为专业课程的学习铺垫。

篇3

普通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进入高校学习的门槛越来越低,学生整体基础水平下降;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互联网的发达,为学生自主学习、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提供了方便,也使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论文参考资料并拼接成自己的论文变得很容易。在市场经济下,社会上急功近利、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也不可避免地侵蚀学生。

(二)学校方面

广州大学2009年以前制定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本科化”的模式仍比较突出,缺乏适合成教人才培养理念的实践环节培养模式。广州大学成人高等教育实行一级管理模式,继续教育学院为办学实体,仅有少量的专职教师,办学规模大,专业(专业方向)杂,校外办学点多,在调用与管理本校教师资源,统一、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以及进行质量监控方面还不足

(三)学生方面

成人学生业余学习,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缺少论文写作基础训练;多数面临工作与家庭的压力,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获得毕业文凭,内部动力不足。为了达到顺利毕业的目标,学生往往采取的是避免失败的做法,或者是没有挑战性的任务,认真思考、独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态度普遍欠缺。

(四)教师方面

指导教师来源不一,缺乏统一审核、把关,水平良莠不齐;由于多数是兼职教师指导论文,教师责任心差的不在少数。

二、多管齐下,实施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改革的举措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应用型,提高写作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高等人才培养目标与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具体实施措施,是学校组织教学和管理人才培养过程的主要依据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否切合实际,注重应用型、实践性,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2008年,为使成人高等教育更适应成人的特点和需求,学校全面修订了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在2009年版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学生写作能力欠缺、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状况,加强了课程的人文特色,专科和专升本的课程设置分别增加了《应用写作》和《大学语文》这两门公共课程,增强学生的写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力求打好论文写作的基础;在课程的总体设置上,精简理论,强化实践,不仅在实践教学平台适当增加集中实施的实践课程比例,增强实践性课程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在其它课程平台的课程,特别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也减少理论学时,适当增加课内实践学时,力求减少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存在差距,培养学生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使撰写毕业论文有料可写,而不是盲目抄袭、拼凑。

(二)改变单一的论文写作形式,采取更为适合成人特点的多种毕业论文形式

从2009年开始,学校决定,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应充分利用成人学生丰富的社会经验,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和专业开展选题工作。从写作形式上,改变当前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写作形式单一,非论文即设计的状况,紧密结合学生的工作实际,允许毕业论文形式采取更为适合成人特点的方案设计、实验研究、社会调查、经济分析、案例分析、读书报告等,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同时最大限度减少抄袭现象。为此,学校专门发通知说明,申报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不申报学位的学生按专业特点可选择上述毕业论文(设计)的各种写作形式,并列出29个专业建议选择写作形式一览表。

(三)加强各个环节的管理,建立全面系统的质量监控体系

1. 建立规范系统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文件资料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文件资料是完成指导任务的指南与依据,为了使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有统一规范的依据,学校从2009年起逐步修订、完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的有关资料,目前已建立一套系统规范的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文件,包括表格6份,撰写规范及格式模板1份,各专业撰写要求及范文19份,以及论文指导实施细则、有关通知等。这些文件资料全部分类有序地挂在网上,为学生、教师使用提供了方便。

2. 统一选拔与管理指导教师,集中辅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由校本部统筹安排校本部及校外点聘请广州大学专业学院相关专业具有讲师(中级职称)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在广州大学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校外点可以自行聘请非广州大学教师担任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所聘指导教师任职资格必须先报校本部审核批准。同时严格控制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理工类专业原则上不超过7人,人文管理类专业原则上不超过10人;初次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可减少2-3人;已有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经验的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可适当增加,最多不超过15人。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论文(设计)至少3次并做好记录(指导市区内教学点学生,至少面授1次),指导形式包括面授、电话、电子邮件、书信等。指导教师必须督促学生将教师指导的主要内容如实填写在《导师工作记录表》中,同时也要妥善保存与学生联系并指导的记录,以作为进行指导的依据。有效控制了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质量。

3. 严格答辩工作

从2009年开始,为统一答辩标准,把好质量关,学校将由各专业学院自行组织的答辩活动改为由继续教育学院在校本部统一组织,同时在答辩学生较多或较远的教学点设4个校外答辩点。学校规定,成立答辩领导小组对校外答辩点的答辩工作进行检查监督,校外答辩点的答辩组长必须由广州大学派出的教师担任。对答辩的工作要求、答辩过程有关问题的指南学校都有统一的、明确到位的文字解说。通过组织严格的毕业论文集中答辩,能从中发现和纠正教师个别指导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确保学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4. 加强过程管理,规范操作模式

第一阶段,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任务分配给老师之后,要求指导老师转发国家教育部《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34号令)给所指导的学生并进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宣传教育,强调指导老师对制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作假行为负有责任。同时向指导教师提供班主任(或主管)和学生的联系电话,要求班主任为每一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组选一组长,主要负责协助指导教师联系组内其他同学和传达有关要求,并负责收取全组同学完成的论文(设计)集中交教务科或函授部及所辖各教学点。

第二阶段,在第二学期开学初,发通知提醒教师、学生按计划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任务,督促需参加答辩的学生及早完成定稿,催促未与指导教师联系或进度慢的学生要抓紧时间。继续电话抽查,检查落实指导教师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进展情况。

第三阶段,发通知对答辩问题、论文(设计)缴交问题进行具体安排。由于成人学生业余学习的特点,加上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不全是任课教师,指导主要是通过现代通讯手段来完成,每到毕业论文(设计)资料缴交期间,指导教师如何尽快收齐学生全部论文(设计)材料再交管理部门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过去论文(设计)缴交往往会拖延时间,为此滞后成绩的录入并影响其他后续工作。从2012年开始,在强调指导教师必须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设计)资料在内容与格式上严格把关,符合规范要求才能评分和同意学生提交正式的论文(设计)资料打印件的基础上,学校将老师要交的资料与学生要交的资料分开收缴:教务科与函授部分别负责接收教师缴交的校本部与校外点论文(设计)资料;学生要交的论文(设计)资料,要求每个论文(设计)组学生组长集中收齐后就近在所属教学点提交。为了方便师生,校本部专门安排一周的值班时间接收论文(设计)资料。这样做,加快了毕业论文(设计)资料缴交的进度,也使管理部门忙而不乱、工作有序进行。

三、设想与展望

(一)在利用计算机教务系统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进行管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资料以及师生互动交流指导还有待开发。

(二)如何有效监控学生论文(设计)是否抄袭、造假等,教师指导论文(设计)的工作量是否饱满、指导是否到位还需进一步研究。

(三)班主任是联系学生与管理部门的桥梁,班主任对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的辅助作用较大,应得到相应报酬并进一步有效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四)非论文形式的写作指导资料还需进一步修订、细化,使之覆盖的专业面更广。

篇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从王文章教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涵盖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统及其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地方理工类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一般以通识教育为主要途径,课程设置以开设单一的通识公共选修课程为主,教学形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赏析为主,课程名称多以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赏析、民间文学艺术赏析、民族地区手工艺制作技艺赏析等民俗学和民间文艺为主,教学内容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民间长期口耳相传的诗歌、神话、史诗、故事、传说、谣谚;2)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木偶、皮影等民间表演艺术;3)广大民众世代传承的节庆礼仪、民间体育、竞技等;4)蜡染、刺绣、雕刻、首饰等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赏析等。教学理念也部分触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中蕴涵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对于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调动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而且还能够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

一、地方理工类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文化传承的需要

高等教育肩负着传播文化的责任和传授知识的义务,是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要渠道。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拥有独特的教育文化资源,聚集着大量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把高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教育的基地,对于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的优势,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为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承提供理论依据和知识基础。

2.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因而对该领域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既要培养高素质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又要培养优秀的文化传承人,同时也要通过培育一大批关心、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文化新人,扩大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为此,高校需要加快学科专业建设,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以便更好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的培养服务。

2.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建设是科学研究的需要

高校应发挥科研和人才的优势,创造出更多的优秀科研成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体制更加健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加丰富,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为更多的受众群体服务。为此,高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到一定的学术带动作用,把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付诸实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更高的台阶。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1.确立课程的教学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括华夏灿烂的汉文化遗产,也包括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遗产,因而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使用科学的方法来搜集、整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养更多、更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和管理者,使其参与到遗产保护活动中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课程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原则、目录分类和保护技术等,增强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鼓励大学生勇于肩负起传承保护华夏传统文化的重担,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观,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2.构建课程体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