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技政策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技政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技政策论文

篇1

(二)缺乏全国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

目前,我国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体系并不健全,没有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全国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特别是能够直接发放政策性贷款的机构,而仅有的一些政策性担保机构和政策性产业基金作用非常有限,并不能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

(三)财政支持体系缺乏通盘考虑,支持针对性不足

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的结构存在着失衡,针对性不够,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所占比重大,而对公共产品类型的支出则存在很大的不足。这样的支出结构会造成财政科技支出的针对性不够,同社会资金投入覆盖重叠,从而降低了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对于科技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例如,我国的股权投资基金的成立属于各省独自管辖的领域,但股权投资基金的业务属于全国甚至全球的,其业务存在集中于一些市场前景好的领域,没有形成差异化和专业化的业务模式,降低了财政资金整体使用效益。

(四)财政支持科技金融的重点选择有所偏差

目前,中央与地方财政支持科技金融发展的重点是担保体系建设和科技信贷,但实际效果不佳。从银行方面考虑,小额贷款、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都较高,经济效益差。一旦资金面趋紧,首先会缩减科技小额信贷。从政府角度考虑,科技信贷与政策性担保都需要政府长期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其对财政依赖性较大,且越是经济形势欠佳,财政收入趋紧时,支出要求却越高,财政压力越大。从科技型中小企业角度看,科技信贷抵质押或反担保物欠缺,可贷款额度小、期限短,通常年内(资金需求时限内)难以有效解决企业的长期资金需求。从担保机构看,资本金有限,科技企业的反担保物欠缺、风险收益不对称,作为主营业务是不可持续的。这些因素决定了科技担保与信贷在支持科技企业融资方面的效果是有限。综合来看,资本市场融资特别是区域性股权资本市场融资,应该是科技金融体系发展的关键,也应是财政支持的重点,但目前这方面的相关支持政策不多且力度不大。

(五)财政科技支出的持续性不强和管理不佳

科技创新包括了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其过程比较长,需要持续性的投入。但财政科技支出往往很难持续发挥作用,其更多的是一次性投入,持续性不强。且对不同阶段投入的资金管理不佳,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理念缺乏,存在重立项、轻绩效问题,战略性综合性绩效评价和机构绩效评价开展少,评价结果运用不充分,项目绩效评价流于形式等问题。(六)财政对于科技金融发展的支撑条件投入不够。科技金融市场发展完善需要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大量专业的科技项目评估机构等提供支撑,目前我国服务于科技成果定价、评估、转移的市场、机构等尚不完善。虽然各项专项资金中虽然明确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给予支持,但规定过于原则,也没有专业化的运行机构,财政对这些支撑科技金融发展的基础条件投入不足,难以较快速地改善支撑科技金融系统发展的基础状况。

二、构建和完善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

总的来看,我国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是基本完善的,但是由于上述的缺乏政策性机构、市场不完备、统筹考虑不足等,使得该体系还有着调整完善的空间。财政支持是多种支持方式和支持渠道的组合搭配,只有各方方式和渠道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良好的政策效应。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应按照风险共担、服务多元、财务可持续、规则简化、政策差异化的原则,在政策缺失部分创新供给,逐步完善构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并对原有的支持政策部分,不断优化完善,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具体来说,我们建议从完善组织机构、培养市场主体、建设服务平台和引导创新服务等四个方面来构建完善我国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

(一)构建完善提供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组织机构

1.支持成立国家级的科技银行。2009年来,我国各地科技支行、科技分行和科技银行的相继出现,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具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但是这些科技银行都是立足于区域,服务范围有限,并且科技银行可能存在服务领域集中的问题。再由于科技银行始终是商业银行,即使在有财政资金给予贷款补贴的情况下,基于自利考虑,也不一定愿意给予一些科技企业和科技创新项目贷款。这种情况下,以财政资金出资成立国家级的政策性科技银行显得就有必要。国家科技银行可以在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直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项目提供低息贷款、甚至无息贷款;二是为支持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的项目,如科技型中小企业征信系统、知识产权评估系统构建等提供资金支持;三是能够实现国家创新战略,统筹协调全国的科技项目获取金融支持。国家级的科研银行在全国开展业务,并在统一的事业部研究安排贷款项目。

2.支持建立在国家层面设立再保险机构。目前我国的科技保险主要立足于区域,服务于区域内的企业。一般来说,同一个区域内会聚集相似的企业,这就造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同质。如此,风险将会聚集在保险企业方面,保险企业不得不要求较高的保费。鉴此,通过设立政府完全出资或者政府参股的国家级的政策性再保险机构,为科技保险提供再保险,分担保险企业风险,消除保险企业的后顾之忧,推动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保险服务将十分必要。国家层面的再保险机构,可能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在不同领域进行风险匹配,改变风险结构、化解风险,从而降低科技保险保费,让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获取更好相关服务支持。

3.支持建立区域性金融服务机构。大型商业银行在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方面是有明显缺陷的,其不如区域性的、专业性的中小金融机构。而在我国,县域银行、社区银行缺失,小额贷款公司在服务科技型企业上专业化程度不够,科技性专业机构数量又十分有限。在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建设方面,财政资金大有可为。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基建专项支持、参股等形式,充分调动银行、风投机构、证券公司、担保公司、行业协会、高科技园区、中介机构以及企业等各方面资源,积极构建区域性的金融机构。

(二)培育金融服务主体,促进多样性科技金融服务市场发展

1.加大财政奖励、风险补偿等财政扶持政策的力度,提升风险投资机构的市场生存力,鼓励机构创新,丰富投资者结构。活跃繁荣的科技金融市场存在的前提是在市场中必须存在足够多的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以契合不同融资需求的科技企业。因此,培育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风险投资者,提升其市场生存力,扩大投资者范围,是活跃繁荣科技金融市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进一步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的支持力度,通过提供包括利差补贴、特殊费用补贴、业务贴息等方式对参与科技企业投资的商业银行、创业投资公司、天使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保险公司、担保机构、金融租赁企业、信托机构、产业投资基金等按照其开展科技金融相关业务的年度规模给予合理的补助,对年度业务增长规模的一定比例给予的适当财政奖励,风险投资损失的一定比例给予补偿,以激励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参与科技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和增强机构自身的市场生存力。鼓励现有金融机构设立针对科技型企业的专营服务机构,推动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科技担保公司、科技保险公司等更具专业性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的设立和业务开展,对这些新兴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的创设与发展给予更为优惠的财政奖励、风险补偿政策。

2.应用财政奖补,培育和发展股权交易市场,特别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制度和市场体系。科技金融资本市场是我国构建科技金融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盘活科技金融资本,活跃科技金融市场的加速器。目前,我国场外股权市场对多数处于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来说,门槛较高,并容纳的企业数量有限。进一步推动适应更广泛科技型企业的场外交易市场(类似美国的信息公告栏市场、粉红单市场)十分必要。2013年1月16日,全国非上市公司股份交易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在京揭牌,预示着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从小范围、区域性市场开始走向全国性市场运作。但由于这些市场在建立初期交易的活跃度和规模有限,没有足额的佣金收入维持市场的存续和发展。因此,在构建初期应从公共产品的角度对培育运营这些市场的实体给予财政补贴和奖励支持。除了股权交易市场外,为了进一步推动科技金融资本的流通,鼓励包括科技信贷、科技债券等流通市场的建立。同时鼓励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以推动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其他有形和无形资产的交易,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财务特征的科技型企业融资需求。对于这些市场的建立,同样应从公共产品的视角在构建的初期给予财政支持。

3.完善顶层设计,转型引导基金方式,运用市场化FOF支持创投机构。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统计,2006年至2012年全国各级地方政府成立引导基金近90支、总规模超过450亿美元,参股子基金超过200支。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引导基金致力于推动地方创投行业发展及中小企业融资,但随着VC/PE市场的成熟,引导基金所扮演角色也略显尴尬。在政府引导逐步让位于市场配置的趋势下,政府需要从顶层设计入手,从新给引导基金在中国VC/PE市场中角色进行定位。目前,在众多政府引导基金中,部分已经开始了市场FOFs尝试,比如苏州工业园区引导基金(苏州创投)、浦东新区引导基金(浦东科投)、成都高新区引导基金(银科创投)等。在现实实践已经开始的情况下,政府要进行大胆的顶层设计,在把握引导基金承担一定政府引导职能基础上,放开对引导基金的限制,逐步实现引导基金转型为市场化FOFs,通过FOF模式支持市场中服务于科技企业的创投机构。通过支持服务于科技企业的创投机构,增长培养市场化的金融服务主体来间接实现促进科技金融发展的目标。

(三)加快建设各类别、各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1.支持建立全国性科技型企业投融资信息交流平台。目前,在我国科技型企业较为集中,科技金融资源较为集中的部分区域和城市已经建立了推动科技型企业与科技投资者接洽对接的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在公共服务平台上的集中展示与交流,撮合科技型企业与投资者间投融资意向的达成。这些区域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在促进地方科技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些资源通常是地方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动用区域资源建设而成,难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自我服务意识”,区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机制,限制了科技型企业和投资者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和市场中上进行投融资的双向选择,增加的投融资双方的交易成本,形成了典型的市场分割行为。因此,有必要动用政府资源从资金、技术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整合分散在各个区域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全国联网建立全国性的科技型企业投融资信息平台,实现资源体系、服务体系、网络环境三个层面的跨区域整合与互动,为科技企业、金融机构所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体系,形成全国性的科技企业投融资大平台、大市场,促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科技部、财政部可以为此单独设立专项资金推动大平台建设和建设初期的日常维护,待市场形成气候时,通过会员制收费方式为主并辅以财政补贴解决平台运营维护资金需求。

2.以政府采购等方式培育和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市场。培育和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市场体系是提升科技金融市场运作效率、增强透明度、法制化和规范化的重要基础。但是,市场化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务收费对科技型小微企业而言是一笔不小开支,从而降低了金融资本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可得性”。因此,可以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选择部分优质的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组织,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包括财务会计在内的相关科技金融配套服务。这些服务本身又提升了科技型小微企业在金融市场的认可度,从而增加了科技小微企业的获得融资的可能性,降低融资成本。而政府采购本身也增加了中介组织的收入来源和稳定性,成为培育和发展科技金融中介市场的重要力量。目前这种做法在上海等地区已经采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设立政府专项资金推动全国性科技企业征信体系建设。目前我国权威性的征信体系主要是人民银行的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登记咨询系统,其信息量和企业覆盖范围远远不能满足科技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大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并未纳入人行的征信系统,并且人行的征信系统的信息量通常仅局限于一般性的企业财务金融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科技企业融资而言是不足的,例如缺少关于科技企业的技术认证等涉及知识产权的企业信息,这些信息又恰恰是科技企业融资不可或缺的信息。因此,有必要单独建立有关科技企业征信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在人行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独立出一个子系统,也可以根据科技企业的特点完全独立开发出一套系统。财政、科技部门应从公共服务的角度设立专项资金对这一全国系统及地方子系统的数据库建设运营维护以及相关人员培训和业务开展提供资金支持,并联合其他部门(税务、工商等)实现数据信息跨部门、跨区域信息共享机制,以使金融机构能够更高效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并能持续关注、跟踪科技企业的发展成长过程。

4.以政策性金融推动科技担保和保险体系建设。科技保险与科技担保体系是我国目前科技金融体系的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不仅有实力的机构较少,服务能力有限,而且服务的成本也较高。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动科技保险与担保体系的发展。通过政策性金融的方式带动商业金融保险与担保机构共同服务科技企业是发展壮大科技保险与担保市场体系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设立政府完全出资或者政府参股的政策性再保险和再担保机构,为开展科技保险业务的商业性保险机构和科技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提供再保险和再担保业务,以政府信誉和资金,降低商业保险机构和担保机构开展科技保险和担保业务的顾虑,鼓励商业保险企业为科技企业提供“科技创新险”、“新产品开发险”、“贷款保证保险”等保险品种,不断丰富间接融资担保和直接融资担保服务。

(四)激励引导开展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

运用政采、补贴、风险补偿等多种财政支持方式鼓励科技金融服务创新。科技型企业的差异化决定了科技金融服务的多样性,从而决定了科技金融产品在标准化服务的基础上又必须通过各种金融产品的有机组合满足科技企业的差异化融资需求,这就要求金融机构不断推进服务创新。但是,创新必然存在风险,金融机构的创新必然会引发风险损失,较高的创新成本降低金融机构服务科技企业的积极性。因此,从支持科技发展、推动科技金融服务的角度看,政府部门应通过不同方式来支持金融机构的科技金融服务创新行为。

1.改进科技财政支出资金管理,提高支持科技企业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在立项环节,引入行业专家筛选和金融机构筛选相结合的机制。在财政支持的科技项目领域立项阶段,政府部门组织相关行业专家进行技术筛选,同时引入市场金融机构进行经济筛选,结合两者筛选结果,确定立项项目。二是推行财政资金后资助方式。后资助方式对由企业为主承担,利用其自有资金先行投入,开展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活动,并经省级科技计划立项,预期可取得经济效益的科技项目,在项目结束或完成后,经审核、评估或验收,按一定比例进行相应补助的财政资助方式。三是引入行业自评管理,严格产出管理考核。建议利用行业组织,结合高校专家等资源,开展行业内部企业项目自评管理,行业专家对相关企业和项目进行指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财政资金资助项目产出管理的主要依据。

2.规范政府引导基金的政策定位和运作模式,积极培育天使投资。种子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最大的阶段,也是VC、PE等不愿投资的领域,因此政府需要特别关注这一阶段的金融环境和支持环境。在政府引导基金转型FOF的同时,保留并规范部分政府引导基金的运作,通过引导基金来纠正“市场失灵”。政府引导基金应采用预算内资金等资金来源,以事业法人的形式,不应以盈利为目的。严格限定政府引导基金所支持项目的政策定位,将其限定在支撑一些早期的、前端的、有市场前景的专利技术,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政府有意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等关键领域,或者处于种子期、成长期等早期的创业企业。

3.建立科技型企业融资联合担保平台,并应用财政补贴和奖励等方式推动银保联动和投贷联保。由于我国担保行业本身规模偏小、风险收益不匹配、发展不成熟等因素的作用,使传统的信用担保不能有效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各地可在借鉴杭州市信用联合担保机制探索的基础上,克服传统担保机制的缺陷,成立专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科技担保公司,利用政府科技专项提供的政策性担保资金,通过政、银、保合作联动,基于风险和收益的对等原则,创新设计担保融资品种,在政府、担保公司和银行之间实现风险的合理分摊比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低门槛、低成本的担保融资服务。

4.通过利息补贴、创新奖励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债券等金融产品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集合票据和债券都是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研究探索全国范围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债券是一个金融多样化的创新方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搭配在一个区域内未必能有较好效果,如果能够考虑将全国范围内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债券,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和收益在全国内搭配或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另外,以产业链金融为纽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和收益放在其所处的产业链中来综合考量,通过上下游的优质企业的担保来降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这些显然都需要金融服务机构大胆创新,提供新的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应用利息补贴、财政奖励等方式促进金融产品的创新。

篇2

在中国,非营利科技机构跟它的上层概念“非营利组织”一样,目前还没有相应法律法规来规范、支持它的发展,只是2000年由科技部、中编办、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制定的并由国务院转发的《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有所涉及。根据意见中“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以推进科技进步为宗旨,以营利为目的,主要从事社会公益为主的学科研究、技术咨询与服务活动”“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自主管理”“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出资者的约定,制定章程,明确机构宗旨、业务领域、组织结构、决策监督程序、内部管理制度”等捕述(不是定义),对这类机构有了一些抽象概念。

1.非营利科技机构的法律定位

在国内,由于非营利科技机构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实际存在形式有的是事业单位,有的是非企业法人、有的是实质上的财团法人(我国没有明确提出此概念),形式多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非营利科技机构也在逐步发展壮大。与之相适应,国家也出台了一些与非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科技机构相关的不成体系的“补丁式”文件。但始终没有涉及到法律定位这一根本问题。为达到既要保持稳定又要加快发展的目的,在参照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建议对“民法通则”关于法人的章节尽快做出修改,并同时修改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相应的条款,存事业单位没有完全退出;我国法律框架之前,新增非营利科技机构法人作为过渡。

从图1可以看出,社团法人可根据科教文卫等不同目标,建立相应的非营利机构。

2.非营利科技机构的认定与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非营利科技机构的认定与管理的正式法律。2000年民政部颁布了《科技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我国唯一涉及科技类非营利机构认定的部门规章,其中只涉及了民政部登记和科技部负责审查,缺乏实际运行和管理的条款,实际操作较困难。另外,虽然在《关于非营利性科研机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中有“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机构运行和管理的认定条件、规章制度和配套政策等,由科技部会同财政部、中编办、国家税务总局另行制定”的规定,但到日前为止,这“另行制定”的政策毫无踪影,因此近10年来科技类非营利机构没有得到大的促进和发展。建议我国应尽快制定“科技类非营利机构条例”,指导各地方政府制定非营利科技组织认定与管职实施细则,从而健全非营利科技机构法律体系。

由于非营利科技机构实际仔存形式很多,此建议新制定的条例和符地的实施细则中应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

(1)财务与会计。

改革现行的事业单位会汁制度,创建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会汁模式和统一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构建起我旧政府会计、非营利科技机构会计和业会计大会计体系的新模式。

一是非营利科技机构会汁准则?涉及的内容与事业单位会汁准则基本相同,其日的、意义及作用存此不作阐述,县就具体内容提出建议。①会计基本前提。与事业单位一致,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记帐本位币。但对会计主体再新确定,对于非营利科技组织来说,应引进“项目”概念,进行项只管理,以确立新的会计主体②会计要素、建议增加财务状况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现金流人、现金支、现金净流量)。

二是非营利科技机构财务与基金管理。涉及这方面的规定很多,在此只做框架描述①制定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如盈余分配约束、支出比例、行政方而开支比例、财务公开制度等。②制定投资活动有关规定、如投资的基本原则、理事会责任追究制、专业咨询和投资经理制、投资类的限制等。③制定财务督制度。如非营利性的约束、受赠财产支出比例约束等。④有关财务控制的舰定如支出权限的流转、预算的调整等.⑤基金管理规定如基金投资原则、基金投资策略与注意事项等。

(2)桶利与保险

结合我同发展现状,就非营利科技机构从业人员的编利需求提出建议。

①津贴: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从业人员少应留目前事业单位所享有的保健、误餐、交通等各项津贴;津贴汁人员工个人所得;津贴标准的制定及变更由非营利科技机构理事会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标准议定。

②假期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从业人员除享受国家法定节假H和其他假期之外,还可享受特别休假(取代公休假),可参照的标准:非营利科技机构从业人员自服务于本机构满一年起享受特别休假:服务1年以上3年未满者7日;服务3年以上5年未满者lO日;服务5年以上10年末满者14日;服务10年以上者,每一年加1日,加至30日为止。:

③培训。非营利科技机构的从业人员依照组织规定之程序可享受培训福利;组织为此项福利所列支经费不计人员工个人所得,可按组织运行成本处置;非营利科技机构年度培训经费需由理事会审议批准。

④社会统筹保险:非营利科技机构从业人员应按照国家规定参加失业、医疗等各类社会统筹保险。

⑤个人帐户养老保险。非营利科技机构需为其从业人员建立个人养老保险帐户,由国家、非营利科技机构、员个人分摊保险费用,且员工个人分摊不超过50%。其中组织承担部分不计人员工个人所得,而是纳入运行成本。

⑥附加体保险。非营利科技机构可为其从业人员投保团体保险,具体险种、范用、保额及保费分摊标准南组织理事会确定。其中组织承担部分计人员工个人所得,可纳入运行成本。

(3)审计。

建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汁法实施条例》和有关非营利科技机构的认定和管理办法制汀具体的(可参照行业性)《非营利科技机构负责人离任审计实施细则》《非营利科技组织年度审计实施细则》和《非营利科技机构内部审计实施细则》等法规,从而让非营利科技机构的公益性、道德感和使命感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

3.非营利科技机构的税收政策

目前我国对非营利机构规定了名日繁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基本上涵盖了向非营利组织征收的各个税种,如所得税、营业税、增值说、消费税、关税、房产税、土地税和车辆购置税等。在此仅讨论所得税、营业税。

篇3

(二)抓住引进环节。引进是重点,完善人才、之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大项目、积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

(三)抓住使用环节。使用是关键,健全人才配置和激励机制,围绕营造人才环境,完善政策体系,加强人才市场建设,留住、用好人才,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辽宁科技人才资源现状分析

(一)辽宁人才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人才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大

篇4

一、我国现行科技税收政策分析

(一)科技税收政策的基本分析

我国有关科技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分布在研究与开发、应用和转让等诸多环节。从税种上看,涉及到营业税、增值税、关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从优惠方式上看,包括减免税(额式减免,率式减免)、优惠退税(即征即退、先征后返、出口退税)、纳税扣除、加速折旧和税收抵免等。

1.对研究与开发的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关税、增值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优惠上,优惠方式主要有减免税、纳税扣除和加速折旧等。

对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校,不以营利为目的,在合理数量范围内的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用品,直接用于科学研究或教学的(除国家明令不予减免进口税的20种商品外),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印花税制度规定,技术合同的计税依据是合同所载的价款、报酬或使用费。为了鼓励技术研究开发,对技术开发合同,仅就合同所载的报酬计税,研究开发经费不作为计税依据。

企业所得税制度规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税的内外资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等(以下统称企业),其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包括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整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试制费,技术图书资料费,未纳人国家计划的中间实验费,研究机构人员的工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设备的折旧,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进行科研试制的费用,与新产品的试制和技术研究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在按规定实行100%扣除的基础上,允许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当年不足抵扣的部分,可在以后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中结转抵扣,抵扣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实际上,这项优惠政策是通过加计扣除的办法,让渡所得税收人,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和风险,对企业技术研发活动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同时规定,对企业2006年1月1日以后新购进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计人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不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允许其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实行加速折旧。这样,就加大了企业前期费用扣除额,使前期纳税额少、后期纳税额多,起到递延纳税的作用,相当于为企业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

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对个人取得的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免征个人所得税。

另外,为鼓励社会各界对研发活动的支持,对内资企业、单位通过中国境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对非关联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经费的资助支出,在缴纳企业所得税时,可以全额在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足抵扣的,不得结转抵扣。对个人将其所得(不含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用于非关联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科技经费资助的,可以全额在下月(工资、薪金所得)或下次(按次计征的所得)或当年(按年计征的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时,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不足抵扣的,不得结转抵扣。

2.对高科技企业的税收优惠。高科技企业既是科技成果的研发者,也是科技成果的应用者。在技术研发阶段,与其他研发者一样,享受上述税收优惠政策。在科技成果应用阶段,还可以享受应用阶段的税收优惠待遇。这一阶段的优惠主要体现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优惠上,优惠方式有优惠退税、纳税扣除、减免税、优惠税率和税收抵免等。

增值税制度规定,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2010年前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对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为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强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行零税率政策。

企业所得税制度规定:(1)符合规定条件的软件开发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据实扣除。(2)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咨询业(包括科技、法律、会计、审计、税务等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免征所得税2年。(3)自2006年1月1日起,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新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获利年度起2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免税期满后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获利年度是指投产经营后第一个获得利润的纳税年度;企业开办初期有亏损的,可以依照税法规定逐年结转弥补(5年),以弥补后有利润的纳税年度为获利年度。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1)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的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在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设立的被认定为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自被认定之日所属的纳税年度起,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设立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其经营项目属于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项目(即主导产品属于科技部制定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范围,且当年主导产品销售收入超过企业全年产品销售收入的50%)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3)外商投资企业举办的先进技术企业,依照税法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如两免三减半)期满后仍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可以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延长3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减半后的税率低于10%的,应按1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另外,为鼓励外国投资者将其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税后利润在中国境内直接再投资举办、扩建先进技术企业的,可以全部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款。但再投资不满5年撤出的,应当缴回已退的税款。

另外,为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稳定发展,对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从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如果当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额不足抵免时,未予抵免的投资额,可用以后年度比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额延续抵免,但抵免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5年。

3.对科技成果转让的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上,优惠方式主要是减免税。

营业税制度规定,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

企业所得税制度规定,对高等学校、各类职业学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超过30万元的部分,依法缴纳所得税。

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为科学研究、开发能源、发展交通事业、农林牧业生产以及开发重要技术提供专有技术所取得的特许权使用费,经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减按10%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其中技术先进或者条件优惠的,可以免征所得税。

(二)科技税收政策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毫无疑问,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政策,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税收法律级次偏低。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大多是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颁布实施的,与税收法律相比,级次较低。同时,由于税收优惠规定比较零散,有些政策还有优惠时间限定,且经常变动,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稳定性,影响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

2.税收优惠存在区域限定。企业所得税减免和优惠税率主要侧重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只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才能享受这种优惠,而区外企业一般享受不到。即使是区内企业,还区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适用不同的税收优惠待遇。对于外商投资举办的先进技术企业,不论设立在境内哪个区域,都享受所得税优惠待遇。这样,在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之间、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存在税负不公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与应用。

3.税收优惠政策尚未完全到位。从研究与开发环节看,其执行主体主要是企业,应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而现行的税收优惠形式主要是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研发所需设备加速折旧等,其他优惠方式的运用欠缺,尤其是“生产型”增值税的施行,使得企业技术创新的负担依然较重。从科技成果应用阶段看,税收优惠政策缺乏普遍性。从科技成果转让环节看,个人所得税优惠措施缺失,不利于调动个人科技研发的积极性。

二、完善科技税收政策的基本思路

(一)完善科技税收政策应遵循的原则

1.以产业优惠为主,产业优惠与区域优惠相结合。税收优惠必须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与国家科技发展计划保持一致,优先鼓励科技水平高,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并能使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项目的发展。为促进科技进步,实施区域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必要的。但从长远看,应突破区域限制,突出产业政策导向,对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予以税收支持,促进企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以重点项目为主,重点支持与普遍支持相结合。一方面,按照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确定重点扶持对象,加大税收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牢固确立企业科技研发的主体地位。目前,大中型工业企业已经成为科技研发的主体,研发投入增长快速,但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大力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大幅度提升国民经济骨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税收应当有所作为。

3.以间接优惠为主,间接优惠与直接优惠相结合。我国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大多采取的是直接优惠方式,通过减免税、优惠退税、优惠税率等来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采用这种优惠方式,政策透明度高,也便于征纳双方操作,但容易产生漏洞,造成税收流失。同时,这种优惠一般是属于事后优惠,对于投资多、风险大的研发活动而言,作用不十分显著。我国对企业科技研发也采取了间接优惠方式,如加计扣除、加速折旧等,促进了企业的研发投人。但是,优惠的税种、优惠的方式仍需进一步拓展。

(二)完善科技税收政策的建议

1.以法律形式确立科技税收政策。支持科技进步、保证科技领先地位是我国的一项长期任务。国家应以法律形式确立科技税收政策,提升税收法律级次。在立法时,一方面,应对现行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作适当调整,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继续执行;另一方面,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和税制改革方向,制定一些新的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税收法规,加大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

2.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之前,对增值税抵扣范围可作如下调整:(1)允许工业企业新购进的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所支付的增值税金从销项税额抵扣,降低企业研发成本。(2)在全国范围内,对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冶金工业、船舶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军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允许抵扣新购进的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金,以减轻企业负担,增强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

3.扩大优惠退税范围。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和应用高新技术成果生产的新产品,可以比照软件开发企业的增值税优惠办法,在一定时期内实行即征即退或先征后返一定数额增值税的政策。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技术研发资金;另一方面,可以激励企业积极采用新的科技成果,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允许工业企业提取研究与开发基金。可以借鉴韩国的做法,允许工业企业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研究与开发基金,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以解决有些企业有技术开发和应用高新技术的愿望而无资金支撑的问题。在具体实施时,为避免与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重复扣除,可以规定:企业将提取的研究与开发基金用于技术研发,因其在计提年度已在税前扣除,所以,实际用作技术开发费的部分不再在研发当年的税前扣除,但可以按当年技术开发费(包括使用的基金)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扣除。

5.在较大范围内实行加速折旧或摊销办法。按照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对工业企业使用的机器设备进行等级划分,适当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对其无形资产实施加速摊销,使高科技企业尽快收回成本,增加科技投入。

篇5

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教学效果,通常会设置课堂讨论。但经过调查发现,讨论的实际效果通常不如预期。

一、思想政治课设置课堂讨论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课课堂讨论题目设计不合理

主要体现为设置的讨论题目难易度不当,教师往往是根据书本上的知识点来设置问题,有些问题过于简单,直接从书本上就能够找到答案,使学生不会认真讨论,只是机械的从书本上总结出答案,而起不到激发学生自主性的效果。另外有些问题与书本联系不大。学生讨论容易偏离知识点,导致课堂的无序性。有些问题设置得过难,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思想政治课堂讨论分组不当

1.分组的随意性。教师设置课堂讨论的分组通常由于场地和时间的原因采取前后四人或同桌两人为一个小组的方式,而忽视问题本身对组员的需求。这样的分组讨论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小组更多的会讨论与课题无关的内容,如此一来课堂讨论也就只成为一种形式,很难真正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所启发,最终也只是依赖教师的总结得到知识而失去讨论的意义。2.小组缺乏分工。固定小组和固定同桌的分组会导致小组成员由于思维定势认为总是由同一名优等生或上课积极的学生发言,从而在课堂讨论中不认真,不能完全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而发言的同学在讨论中也只会注重个人观点的阐述而忽视同组其他同学的见解,导致课堂讨论的参与度低。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暂差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讨论过程的无序性

1.在讨论前缺乏知识的准备和对自己观点的酝酿,导致讨论内容的肤浅和无序化。由于教师在开展课堂讨论时通常不会提前让学生进行知识预习和讨论准备,因此在课堂讨论中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入手,讨论内容会背离问题本身,甚至讨论与课堂无关的内容。不能及时引发学生的兴趣,是导致讨论无效性的重要原因。2.教师在讨论中甚少起作用。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往往不会参与小组讨论或只是象征性的加入某组或某几组的讨论,而不会听取每一组的讨论内容和同学意见。因此学生在讨论中也就不重视问题的解决,而是把任务交给每组回答问题的同学,依赖老师的总结。因此教师在讨论中未能起到“引导、启发、指正”的作用,也是导致课堂讨论无序性的原因之一。

(四)思想政治课课堂讨论总结的单一性

1.教师总结。教师在课堂上设置讨论的目的是引出知识点,因此在课堂讨论后往往是由教师进行总结。基于此点学生通常不会在讨论中尽力解决问题得出结果,而是依赖与教师的最后总结。2.典型学生总结。教师在讨论结束后会请同学阐述小组观点,经过观察,一般发言的都是固定的几位平时课堂发言积极的同学或优等生,其不一定能很好地结合小组的意见,更多是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得小组讨论缺少实际意义。

三、关于思想政治课课堂讨论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讨论问题设置的生活化、故事化

贴近生活、与学生有情感共鸣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问题高论的参与度。如生活与哲学中“运动是有规律的”一框中,若老师让同学空谈规律的含义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样的知识点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但若教师举生活化的例子让学生参与讨论并自己得出结论,如“苹果落地”不是规律是因为其揭示的是“万有引力”的规律,体现了规律是事物间本质的联系;“守株待兔”不是规律是由于规律是事物间必然的联系等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规律的含义自行进行总结,有更深刻的领会和记忆,也更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建立有效的估计评价机制

目的在于通过树立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使得小组的每个成员在课堂讨论和课程学习中发挥主动性,促进高效的学习。如教师可以对小组的讨论前准备、讨论的创新点和小组总结的情况进行评价,或是设置小组之间的互评。对于每次讨论的评价结果赋予一定的分值,再按月或学期进行班级各小组间的评比。对分值高的小组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因此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

(三)采用新颖的课堂讨论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改变成果汇报模式。不再由同学主动举手回答本小组结论,而是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让每个小组的每位成员都有可能成为小组讨论成果的总结者。小组汇报的结果与评价机制直接挂钩,这样有助于每一名同学为了集体荣誉而认真的参与讨论和总结。2.设置新颖的讨论形式,如辩论赛。比如让学生课前经过分组和资料收集,分析一个情景材料:市民沈女士在去县城卖水果的路上被歹徒抢走了一车水果,沈女士去派出所报案,听了案情后值班民警说:现在已经下班了,况且一车水果也不值多少钱,你明天上班时间再来吧,然后扬长而去。围绕“民警应不应该管”这个焦点,开展一场辩论赛,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辩论明白民主监督的实质及意义。这显然比老师单纯设置讨论让同学们总结民主监督的意义更为有效,也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主动去发掘和总结知识点,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形成师生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篇6

二、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从教学手段来看,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还是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有的教师虽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大多停留在文字搬家层面上,不能很好地把多媒体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结合起来。

从教学方法来看,虽然我们早已进入21世纪,但很多教师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方法,由教师控制整个课堂,一讲到底,从而忽视学生的创造性与主体性。而且,许多高职院校只是模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死守教材,教学内容的理论性过强,不符合高职学生特点,虽然有时教师也运用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并采用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但还没有形成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能将教材内容和电脑等多媒体教学完美结合的教师屈指可数,这些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变得更枯燥乏味。

三、考核方法不科学,方式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考核内容上重知识、轻能力。试题往往是书上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偏重于教师课堂所讲,主观发挥题目较少。卷面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高,几乎是一考定终身。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少,对学生评价不起主要作用。因此,思想政治课的考试功能被简化和强化为检验和测评学生的唯一工具。死记硬背,唯书是上,使学生沦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考试的机器。殊不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日常行为及品德修养。

四、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继续教育不足

思想政治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有一定的灵活性,必须与时俱进,增强授课效果。针对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很少,并且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因而即便想要提高教学质量,有时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针对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遵循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这一原则,采取以下改革措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提高高职院校管理层的思想认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正常与否与高职高专管理层的思想认识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端正该方面认识对正常有效的教学有着决定性影响。加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教育学生首先学会做人,然后才学会做事,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才能适应多元化社会对人才的重视与需求,而这正是思想政治课的意义所在。

(二)推动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创新

1.丰富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的特点,弱化理论体系,把学生关注的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案例引入课堂中,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必须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制作精美的课件,同时借鉴相关视频资料,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创新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理论教学”与“学生互动式教学”结合起来,将单向“填鸭式”教学方法逐渐向教师、学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转变,根据不同阶段学生表现出来的特点、类型的不同,采用案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等教学方式,采用辩论、专题演讲、课堂讨论等不同方法,力求整体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高校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在于考核方式的改革。我们重视知识掌握,更应该注重能力考察,改变过去一支笔、一张卷的单一考核模式,从平时表现、课堂表现,社会实践、期末考试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考试内容应该与时俱进,重点考查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判断、分析、解决能力,使考试真正起到考查学生能力的作用。同时重视社会实践,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进行社会调研,撰写调查报告,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讨论。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真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篇7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普遍存在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的问题,教学中大多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大多沿袭“满堂灌”现象,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环节较为薄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强调理论需要灌输,加强课堂理论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对理论教育的理解程度。但部分老师授课形式较为单一传统,教材教学中缺乏创新的案例,忽视了理论课的开放,从而降低教学效果。部分高校教师只注重教育信息从师到生的单向流动,导致学生对理论产生反感心理,不利于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1.2 教学实践无章可循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局限于课堂教学,由于实践环节无章可循,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明普遍存在以下现象:没有拟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缺乏晚上的教育体系;教学要求及教学标准不明确等。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划分为“课内”、“课外”,从而减少了实践教育教学总时数。

1.3 操作难度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具有宏观、广泛等特征,不利于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的顺利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难度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难以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课堂;难以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实践教育教学效果评估较为困难等。

2.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对策

2.1 合理设计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方法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中,首先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与特征,落实各项实践教育教学目标,明确设计教学方法和途径的分类。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包括:基本原理课程、中国化课程、日常思想品德及法律行为规范课程等类型。各类型课程相辅相成,各具特色,侧重点各不相同。比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进行调查社会专题,了解社区到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法律与思想品德类课程教学中,可根据实际的理论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与校园环境,积极开展以下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思想道德调查”等,通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形成规范的思想道德行为,增强社会实践教育环节的可操作。

2.2 实现教学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其关键在于全面整合学校、社会、教学资源等,提高校内外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实际的教学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拓展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统筹结合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比如:“三下乡”活动、社团活动、结合考察和实习实训等。同时,制定统一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方案,整合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强大的合力。比如,在每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由教学主管院系与相关的部门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从而制定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落实可行性的考核评估办法,并共同组织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

2.3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正确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确保较高效率的理论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从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做到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次教学,有机结合教材、教学与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参观和社会实践活动,认真学习先进社会实践教育教学方法,实践教育教学环节中正确指导学生开展高效的实践活动。

2.4 指导大学生投身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

作为大学生应该具备文明礼貌意识、助人为乐意识、爱护公物意识、保护环境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民族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历史使命意识等。比如,通过利用校园宣传栏、橱窗、宣传碑、板报等环境进行宣传诠释国内外名人、名言、名句等,从而对学生的为人处事原则及其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提高广大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指导中,应该指导大学生体验机关、企业、农村、社区等环境生活,积极参与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活动,在各实践活动中了解我国具体国情,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2.5 推动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建设

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必须从源头抓起,高校党政领导必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原则,设立实践性教育教学专项基金,为制度、人力、经费、交通等条件的实施提供充分的保障,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展开。同时,应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址、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资源,进行建设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在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中进行磨炼学生奋斗意志,使其形成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大多存在形式单一、无章可循、操作难度高等问题,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实施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积极推动社会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建设进程,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树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毛廷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广西教育,2010,30(18):41-42.

[2]张丽,贺彦凤,王桂枝.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2,30(11):160-161.

篇8

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化教学因其较强的实践性、灵动性为众多高校思政教师提倡与践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则明确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

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现状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中教师指导学生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的实践活动,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灵动性强,形式丰富,包括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案例分析、模拟教学、撰写论文和心得体会等等,这些参与性极强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为提高,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授课教师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切实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难题,增强这门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当前,实践化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面临着某些困境和难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本文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做简要分析。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大学生主体意识欠缺

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是实践活动的本质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主体意识,是课堂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大学生主体意识欠缺存在以下几方面客观原因: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堂教学有待规范。在大部分高校中,实践课堂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直接影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感兴趣及有责任压力者会较投入,反之则使自己成为旁观者。二是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受不良社会思潮影响,部分学生认为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被洗脑”,对课程表现一种抗拒的态度,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和创新思维性。三是大学生对自身的主体意识价值认识不到位。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大学生刚及成年,他们在思维上趋向独立自主,对自身的现实中主体意识有一定的认识,有了突出自我、投入社会的愿望。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还需要依赖他人,特别是在大学前的教育长期处于被动和服从状态,认为学校教师是主体,自己是客体,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因此,难以找到主人翁的感觉,在课堂上也就难以表现出自主意识、自觉意识和创新意识。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运行机制尚待健全和规范

机制的规范和保障是任何一项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以其生动活泼的方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可是在落实中却遇到诸多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健全的运行机制作为保障。

首先在于考核评价体系的缺失,导致实践化课堂教学活动缺乏有效指导。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是教学活动进行价值评判的过程和不可缺少的环节。没有教学评价的教学活动是不完整的,也是不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化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被众多高校所认同,也组织开展了一些举措,但也仅限于此,并没有制定相关的实施规范和保障机制,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教学的开展达不到教学的实际要求,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如人意。

其次在于实践化课堂教学管理有待规范。一是对学生的管理方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大班教学方式使授课教师在课堂实践中难以对每个学生做到具体的指导和管理,少部分学生本来积极性就不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往往采取置身事外的消极态度。二在教学组织管理方面。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尚缺统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对于如何进行这项工作的问题,各教师各行其是,没有形成严密的计划方案,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及内容没有得到合理安排,不仅达不到理想的预期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充分调动,课堂实践教学的功能性被大打折扣。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没有得到学校各级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高校没有能够提供足够的设备设施、场地、音响、电脑设备这些辅助工具,音像资料、图书资料、信息资料等等更新补充工作也不够及时。课堂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2.3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化课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度”难以把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强调注重课堂教学实践性,另一方面则不能冲淡理论内容的教学。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也是简单的;拒绝理论指导的实践是愚蠢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在教学中常常出现了顾此失彼的局面,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在教学中较好达到两者兼顾,是众多授课教师纠结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化课堂理论与实践脱节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组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课程内容组织的缺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难以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比如有些内容的过于抽象或过于形式使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要花费多过的精力去讲解,减少了学生课堂实践锻炼的机会,达不到原有的目标;有些内容过于繁琐且针对性不强,不够简明的理论内容给大学生的学习造成了相当的难度,出现了学生既不愿意学习理论更不愿意投入课堂实践的状况。

二是在于教师自身现场实践指导技术有待提高。学生是实践化课堂的主体,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启发,主体将不容易把握在课程中的思路及方向。在实践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情况和问题会随时出现,容易偏离课堂教学中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如何化解问题,做到及时的、有效的引导,是相当一部分授课教师尚需加强的素质。

3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化课堂教学实效的对策

篇9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在逐年增长,这就意味着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当今的人才市场竞争激烈,急需一批掌握精湛技术的毕业生投身于企业中。现代学徒制就是一种集校园教学与企业实习与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在学习与工作的相互协调下,学生能学有所用、即学即用,并在工作中反思、继续学习。但是,当前,我国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学徒制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发展。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传统化,难以满足当代企业的人才需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都引导学生学习课程时“死记硬背知识点”,没有使学生培养成良好的理解思维与能力。在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基础课程,尤其是理工科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教育意义。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方向上要与国家保持一致,所以要注重熟记,把政治教学内容熟记于脑海中,于是就出现了“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但是,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企业需要的不是没有主见的人,而是希望学生能理解好理论知识,懂得这些知识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

2.校企两点,管理困难

在学徒制模式下,学生要在学校与企业两点之间经常往返,而这给院校的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徒制的最大优势是使学生早早进入企业,而不是等到学生毕业了才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学徒制使学生在企业中真正成为其中的一员,为学生带来了归属感。但是,在学校与企业间,学生的经常往返不仅给院校管理带来了困难,而且还会增加学生的疲惫感,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的对策

1.提高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在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目标上,要本着以德立人的教学目标来进行理论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一个学生的道德败坏,那么即使他掌握丰富的政治理论知识也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甚至有可能会危害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学习党的先进性以外,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勇于探索理论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在教学中,要确保学生能熟练理解、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术,以便学生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能将课本的道德理论知识加以运用与实践。

2.校企共建,双元育人

学徒制的两大主体是学校与企业,两者缺一不可,所以院校要与企业签订学徒制联合培养协议,使院校与企业共同育人,发挥双方的优势,弥补自身的缺点。在校企合作培养学徒的过程中,院校的教师主要负责教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给学生;企业的师傅则负责带领学徒,把职业岗位中的实际操作技能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起来。由于学校与企业是共同合作的,所以在对学生的考核中要由校企双方来共同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学校里的教师主要通过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卷面成绩来评定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情况,而企业中的师傅则负责评价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并通过实践操作来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企双方的合作下,学徒制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为企业培养了优秀的人才。

3.合理安排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解决学生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时间冲突的问题,校方要合理安排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学校要与企业商量,应当怎样安排课程才能不影响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同时也能使学生有效掌握实践技能。在实际的教学中,院校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安排整合课程,使学生学习的课程能有效弥补在企业中当学徒的缺点,一方面能对学生的实践进行引导,另一方面能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总结、归纳,以良好促进学生的学习。企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安排必要的实践环节,而且要定期对学生进行培训,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与企业中的实践技能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同时也为我国人才市场培养一批批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但是院校要善于调查与发现,找出当前学徒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院校要与企业合作,合理安排课程,共同考核学生,携手培养人才,为我国培养优秀的思想政治人才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篇10

小组合作教学是指在班级授课过程中,将学生分成结构合理、能力相当、人数大致相同的学习小组进行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仍存在许多的问题,为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小组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习小组组建不合理。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的前提。但是目前由学生自由组合的方式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学生们往往选择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经常一起玩的同学组成一组,这样组建的合作小组成员具有相同的性格和共同的兴趣爱好,且组员间成绩高低、能力大小差别不大,这就违背了合作学习小组组建的“组内异质”的原则,导致小组内部成员在合作学习时无法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火花,也难以做到成员间优化组合、优势互补,这样最终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明显,课堂效率不高。

2.小组合作教学的内容选择不当。小组合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但并非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小组合作。目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形式化,为合作而合作,无论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动不动就让学生合作。对于某些答案直白、学生容易理解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点,本应适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教师也盲目采取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合作教学就显得多余、牵强,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3.小组成员合作参与度不均衡。思想政治理论课小组合作教学的开展本是想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活跃整个课堂气氛,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发言的总是一些固定的小组成员。这些小组成员一般是班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总是充当权威者的角色,每次遇到发言机会,总是一个人独揽。而其他小组成员由于学习成绩较差,其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比成绩优秀的学生逊色,再加上这些小组成员缺乏主动性,懒得思考或回避发言,因此在小组合作中自然而然地成了听众。这样的合作教学不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没有给每位学生充分的交流学习机会,导致合作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达不到让每位学生共同进步的目标,更使合作教学失去了开展的意义。

4.教师对小组合作教学缺乏有效的指导。在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变成了旁观者和看客,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在交流讨论,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即使有教师的指导,也只是局限于个别讨论比较热烈的小组。这样就会导致得不到教师有效指导的小组逐渐对合作教学失去兴趣,表面上看似课堂气氛热闹,而实际上大部分合作小组学生都在讨论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或干脆就自己看书不参与讨论。

5.合作教学评价不全面,缺少有效的评价方法。教学评价是小组合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直接关系着合作教学的完整性和再发展。但在实际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存在问题,不科学的评价方法抑制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让学生领会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

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的对策

科学地分组是进行合作教学的首要条件,为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合作学习小组人数规模要适当。高效合理的合作小组人数一般应控制在4~6人左右。如果合作小组人数太少,不仅会使合作小组内成员相互之间得到的启发较少,不能集思广益,而且会导致班级中合作小组数目太多,在合作讨论结束后,每组发表看法时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对每小组进行评价也较困难。如果合作学习小组人数过多,会导致部分小组成员失去参与机会,使其处于边缘位置,限制其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合作小组成员内部的整体交流和团结协作局面的形成。

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教学所倡导和强调的是“异质”分组。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指在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教师把学习成绩、性格、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所谓“组间同质”是指所构建的班级合作小组之间的总体水平是一样的,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这样就能通过公平竞争来促进小组间合作学习的实施。

2.选择适当的合作教学内容。教师必须在合作教学前选择适当的合作教学内容,使小组合作教学发挥最佳作用。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适合采取小组合作教学的教学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出现争辩的教学内容。通过小组合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围绕出现争辩的理论问题,开展小组内或小组间充分讨论探究。(2)答案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对于答案不唯一、多元化的开放性问题,可以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阔视野,改善学习效果。

总之,采取小组合作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可操作性,是适合多人之间共同努力来完成的,不能太简单或者太难,否则对学生将会失去吸引力,达不到合作教学的目的。

3.落实责任,做到小组成员人人参与。个人责任的落实是思想政治课堂小组合作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因此,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人人动手,人人动脑,人人动口”。也就是教师要给每个小组成员分配任务,明确责任,比如教师可以将小组成员安排为组长、资料收集员、记录员、报告员等职务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只有把责任落实到人,让每个小组成员有事做,让每个小组成员在做事,才能形成小组成员人人参与的局面。这样也可以避免在合作教学过程中,有些组员包办小组全部工作和学习任务,或者有些组员置身组外,拒绝参与的现象。

4.教师要做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在小组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随时关注每小组成员的合作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在学生们合作学习时,教师不应该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要走到学生中间去或参与到学生的合作讨论中,倾听学生的观点。不过教师在参与学生合作讨论时要做到两点:第一,不宜在某一组停留的时间太长,否则不利于该小组成员自由放松地发表自己观点,会造成一种紧张和约束感。第二,教师在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时还应该顾及到班里所有的合作学习小组,否则会使没有教师参与的学习小组产生一种不受重视的感觉,渐而失去对合作学习的兴趣。

5.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价体系的科学与否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必须建立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注意把多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1)要注重把对小组集体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发每个小组成员最大潜能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教师要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2)要注重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评价时,要改变以往只注重单纯的学习结果评价,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学习态度、情感体验等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只有把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保证评价的全面而准确。

(3)要注重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小组成员相互评价、小组间互评结合起来。健全的小组学习评价机制应该使学生与教师都能参与其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上进心和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在评价时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小组成员内部互评的评价、小组之间的互评以及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

篇11

一、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管理不规范。

当前,许多高校对开设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没有硬性规定,缺少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无课程计划,无教学大纲,实践教学随机性强。即使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往往也是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二)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主要局限于校外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校外参观访问等常规性教学实践活动。如何根据课程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实践教学与学校团委、学工处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易冲突,协调整合困难。

(三)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与广泛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方式一般采取合班上大课、系统讲授的模式。学校在校外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时,因经费和安全问题,只能安排一部分同学参加,难以保证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广泛性。实践教学作为正常的教学环节,应根据教学计划持续开展,但许多高校实践教学随意性较强。

二、原因分析

(一)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统一。

只有认真搞好实践教学,才能大大提高理论课的吸引力。在开展实践教学过程中,因为认识上的不统一,致使实践教学的安排不协调,达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有的领导认为思政课不是专业课,不重视,造成上级主管部门对思政课的相关要求和制度落实不到位,实践教学过程不规范,统筹安排随机性强,教师的积极性不容易提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务部门认为如何搞好实践教学是教师自己的事。教师认为需要领导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才能顺利开展实践教学。在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看中的是专业水平,不关心思政课学得怎么样,影响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实践教学需要足够的教学资源。由于部分高校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支撑,实践教学很难有效开展。第一,教师少。由于高校扩招,生源倍增,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不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第二,活动经费少。实践教学作为思政教学的一部分,每个学生都应参加。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最基本要有路费、食宿费等。目前,经费不足是导致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展开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三,实践教学基地太少。实践教学不但需要充足的实践基地,而且需要不同类型实践基地的保证,才能满足不同的实践教学需求。高校思政课的实践基地太少,有的在校外没有固定的实践基地,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不少高校对思政实践教学缺乏科学评价。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主要看实践活动是否开展、课时数量是不是达标,但对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考虑不够。对学生的评价只看是否参与社会实践,对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却没有纳入考核。有些学校在实践活动Y束后,没能及时将考核情况反馈到班级,学生不能及时了解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三、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计算机、手机的普及,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畅通,获取新知识又快又广,传统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新常态。只有加强实践教学,才能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实践教学能否有效开展,关键取决于学校领导、部门领导和教师重视程度的高低。无论校领导还是师生,都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学校要建立领导机制,为实践教学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大胆实践,制订科学的实践教学计划,并在教学方法上精心准备、合理安排。

(二)拓宽思路,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具体表现为:社会调查、公益活动、案例教学、校园活动等。正确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加强课堂实践教学。把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作为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将课堂知识进一步活化,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社团的作用,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寓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逐步提高素质,增强沟通协作能力。

三是认真开展社会实践。通过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逐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的能力。组织学生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围绕当地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认真开展调研活动,形成调研报告,为当地社会发展积极献计献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完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相关保障措施。

制定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管理制度要做到目标明确、过程规范、管理科学。一是要制订实践教学规划。为了给实践教学提供可靠依据,要详细制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容、授课计划、组织实施形式、考评办法等;二是要把实践教学成绩纳入日常教学管理范围。三是学校要组建专门的实践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学校实践教学相关工作。

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的投入。没有充足的经费保证,难以有效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开展比课堂教学要复杂。实践教学还涉及组织、场地、交通、住宿等一系列问题。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工作难度大,学生活动的范围广,需要的活动经费多,学校应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的投入,解决实践教学中产生的场地费、交通费、讲课费等费用问题,确保实践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加快建设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好校内校外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在校内,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结合学生社团认真组织开展演讲赛、辩论赛、座谈会等课外学生实践活动。利用校园网、QQ群、微信群开辟论坛,引导学生围绕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明事理、学知识、长见识,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校外,学校要利用各种资源,加强与校外相关单位的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逐步形成多个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应加强与展览馆、博物馆、福利院、纪念馆等单位的联系,建立“立德树人基地”,组织学生经常参观、访问、开展志愿服务等活动。学校还可以考虑把学生的实习基地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的专业实习不仅成为他们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的有效途径,而且是他们了解国情、了解民情的窗口。

(四)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一是成立实践教学评估小组。实践教学评估小组由校领导、教务部门和思政教学专家组成,负责督导学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对实践教学经费的投入与使用进行指导监督,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监测,确保践教学各环节的有序开展。二是对教师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看实践教学的选题是否科学,组织是否周密,成绩评定是否认真,教学成效是否显著等。三是对学生的考核。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评价,既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报告的评定,又要注重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评价。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成绩纳入日常教学管理的范围,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发展学生党员及各种评优活动的重要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黄焕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界定[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12

长期以来,思政课的教学更加重视传统的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导致我国的实践教学还是处于一个初步探索阶段。同时,在高校扩招之后,教师与学生的配比数量不等,教师数量相较于学生的数量比较少,思政课属于全校性质的公共课,教师的教学任务比较重。这样一方面会导致教师缺少时间和精力做实践教学的研究,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校学生人数众多,组织一次实践教学需要多个教师一起合作、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大学生的学习观念,由“要他们学习”变成“他们要学习”,进而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2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对实践教学进行了尝试,但是对其重视程度还是不高。一方面,思政课老师学时少、教学任务重、教学方法传统单一,缺乏时间和精力再去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学校并没有给实践教学充分的保障和支持,教学资源分配失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少、硬件匮乏。

3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当前,实践教学是必然趋势,虽然高校都对实践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正确的实践路径选择对于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是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首先,大学思政课教师提高自身的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相较于实验专业课老师其实践知识比较缺乏,无法将哲学方法论与具体实践结合,只能止步于空洞的理论说教,自然对学生没有吸引力。通过将哲学思维方法与具体专业实验相结合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其次,克服大学思政课教师做重复教学的“炒冷饭”现象。学生在中学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学习政治理论课,重在应付考试。大学思政课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将中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重在思考和运用。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领悟哲学方法论的真谛,拓宽思路。

3.2探索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不等同于社会实践,不能一直把视阈放在校外,忽视了校内。其实有许许多多的校内实践教学形式,比如辩论赛、模拟法庭、微电影、读书报告会、心理小组等多种多样的实践形式,这些实践教学既有学生个体发挥,也有需要团队配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思政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但是这些都是局部环节的调整。评价一样事物、一种理论是否有用,不能局限于眼前,而是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能局限于功利,而是要注重精神修养。从短期看,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人文学科的直接功效性视乎不强,但是从长远的角度看,对于丰厚涵养、提升素质、培养健全人格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还会对人的学习、工作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3.3丰富实践教学的载体与平台

现在网络的发展和普遍,大学生是无人不网、无时不网的信息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网络发挥网络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作用,拓宽教学载体。

篇13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5-182-03

引言

虽然多年来党和政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高度重视,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深度还不够。大量的研究文章,一方面重复党和政府有关的文件精神和词句,以此确立文章的理论高度和依据;另一方面又反复研究常规教学方法的得失,缺乏科学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深度越是不够,就越依赖党和政府关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作为理论依据,而党和政府关于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件和政策反过来也只能依据这样的研究成果,这近乎行成了一个封闭循环,空洞的理论说教导致思想政治课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本课题采取了调查问卷的形式,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诸多困难,影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困难的因素有国家、社会背景、教师以及学生各个方面,因此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对策建议主要从教师因素谈起,与国家、社会背景以及学生方面相互配合,以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本次调查对象为福建省部分高校2014、2015、2016级在校学生,为了保证本次调研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合理性,此次调查问卷我们均采取网络问卷,采取抽样调查即选取2014、2015、2016级部分学生进行问卷作答。我们项目组老师联合其他学校合作老师要求学生务必用手机点击链接,并以此次回答问卷作为平常考核的加分项目,所以大部分学生都很积极配合。本次有效问卷1500份,有效性达100%。

一、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课很有必要,因为它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在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很有必要

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开设思想政治课很有必要。在回答“思想政治课开设是否有必要”时,回答“非常有必要的”占44.28%,回答“有必要”的占35.01%,二者相加的比例达到了89.29;回答“如果思想政治课是选修课,你是否会选”,回答“绝大多数同学会选”的比例为14.84%,认为“大部分同学会选”的比例为41.85%,二者相加的比例达到了56.69%。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绝大多数还是认同思想政治课开设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合格的大学生,除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高的能力素质外,思想政治素质也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因为大学生成才之前先要学会成长,而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发挥起导向作用,而这恰恰是高校思想政治课开设的必要意义之所在。

(二)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可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让大学生以后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回答“你为什么来上思想政治课”,回答“可以提高理论素质的”人数比例为55.72%,占了绝大多数。回答“您认为思想政治课对您未来有什么影响”时,选择“能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比例为47.69%,“使自己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比例为37.96%。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还是会普遍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使自己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能让自己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大学生是建设未来中国的主体力量,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才能更好地理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也才能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学会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把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整体上评价为满意居多

在课堂上表现认真的同学占大多数,但也认为思想政治课堂气氛稍显压抑,学生积极性不强,部分同学会逃课旷课。回答“你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总体印象是什么”,回答“非常满意”比例为19.46%,回答“你在思想政治课课堂的表现如何时”,回答“认真听讲做笔记”比例为42.43%,“只听不做笔记”比例为52.38%,二者相加比例为94.81%。在回答“您觉得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气氛怎样时”,回答“学生在课堂没有什么积极性,气氛压抑“比例为43.55%,回答”请假旷课逃课”学生比例为2.68%,回答“学生自做自己的事情的”比例为4.62%。三者相加比例为50.85%,超过了一半。调查数据说明大学生整体还是满意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上课认真的学生也还是占大多数,但同时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能算很高,旷课逃课的现象不容忽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形式有待优化和提高。好的课堂教学通常座无虚席,而成长中的大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都很高,学生都认同思想政治课开设有其必要性,也承认思想政治课的开设对学生有积极的意义,但课堂效果未达到预期效果,说明思想政治课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上存在不足,也警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要紧跟时代和学生思想与时俱进。

二、大学生认为教学效果就是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但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而其根源在于社会环境以及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

(一)好的教学效果就是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教学课程的知识,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

但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你认为什么是教学效果时”选项时,选择“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教学课程的知识”的占23.84%,“能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占31.39%。调查数据说明学生认为开设一门课就是能够通过上课让学生掌握教学课程的知识,并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才是教学效果好的标准。

(二)好的思想政治课课应该是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而不是因为是必修课程,要拿学分,被学校课堂纪律约束而不得不上

在“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选项时,“必修课必须上”占到了31.14%,“单纯应付考试拿学分占”4.14%,“受学校课堂纪律约束”占1.46%,三者相加比例达到了36.74%。调查数据说明很多学生上课并非出于对思想政治课的喜欢,而是学校的纪律和学分影响。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思想政治课还远未达到让大多数同学发自内心的喜欢。如果不能学到想学的东西,如果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思想政治课也就很难成为让学生真正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三)大学生上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之所以不够高,其根源在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师教学素质能力的提高,它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你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选择社会环境问题”占25.55%,“选择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比例分别为15.09%、14.11%、16.79%。三者相加的比例达到了45.99%。上述调查数据说明,社会环境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时效性不高的一个制约因素。社会大环境对思想政治课的忽视,而在高校环境中,是否为教师认真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激励机制,是否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提供了足够完善的条件,都有可能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W方法都属于教师教学能力和素质范畴,它们的比例占到了45.88%,说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影响力,对于学生是否爱上思想政治课,是否是一堂高质量的课,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时效性,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抓好教师这一环节。

三、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是学生是否爱上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因素

好的教学效果必然是本门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吸引学生,因为它是关系到一门课是否受欢迎、评价是否高的主要参考标准。教师灵活有趣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关系到学生是否有上课听课的积极性;除教师素质外,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加强社会实践环节也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一)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想政治课老师是学生是否爱上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因素

在“你喜欢什么样的思想政治课老师”这一选项,这是多选题。从高到低依次是:理论素养深厚、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占77.62%、对时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占76.89%、了解同学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占50.61%、语言风趣幽默占74.45%,激发同学的课堂参与感66.86%。调查数据显示学生遇到理论功底深厚、专业功底扎实的老师,还是会喜欢上思想政治课。如果老师对时事能有独到的见解、语言风趣幽默、能了解同学的问题并给予解答,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这种老师也比较受学生欢迎,由此说明思想政治课上好的关键在老师,而这就需要老师认真研究,紧跟时代,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和专业功底,通过多种方式形成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关心和了解学生,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二)好的教学效果必然是本门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吸引学生,因为它是关系到一门课是否受欢迎、评价是否高的主要参考标准

在“您所希望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是怎么样的”选项中,对教学内容要求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教学内容取材于大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或者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教学内容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教学内容能够时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教学内容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不要太抽象。它们的比例分别为83.45%、58.88%、53.53%、42.82%。在“您对当前上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有何感受时”的选项中,对当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的感受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很感兴趣;理论知识过多,不贴近实际生活,枯燥无味;教学内容未能与时俱进;内容深奥,难以理解。它们的比例分别为:55.72%、40.63%、26.76%、19.22%。调查数据说明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更容易吸引学生来上课并认真听课。他们喜欢那些大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能够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引起学生共鸣和思考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内容他们不仅有兴趣,而且有共鸣,能够学到东西,也能让他们懂得如何才能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教学内容不能一成不变,思想政治课是紧跟党和时代的,所以要时时更新,与时俱进,不要太深奥,不要太抽象,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疲惫,因为“政治的空谈往往能淹没一切。”{1}

(三)教师灵活有趣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关系到学生是否有上课听课的积极性

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体体验,着眼于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唤起学生的内心共鸣,唯此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主动的行为。{2}在“按优先顺序选择您喜欢哪些教学方式”一题中,选项“纯理论性教学”的只占16.3%,“开展课外学习及社会实践活动”比例为61.07%,“课堂材料分析和案例教学”占到了51.58%,“主题讨论式教学”比例为51.58%,“交流座谈”为37.23%。调查数据说明除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也是能否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的重要影响手段。在这些手段中,开展课外及社会实践活动占的比例最高,说明相对于深奥枯燥的课堂教学,学生更渴望走出社会,在社会实践中理解运用理论。相比较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老师一言堂,学生更喜欢老师开展案例分析和讨论,不管是主题式讨论还是交流座谈,学生都希望能有机会参与进来。能够谈出自己的想法、能够得到老师的指点和启发,能够在和同学、老师的交流探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四)好的社会宣传和教育能够影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单纯政策性宣传的工具印象,而更多地关注思想政治课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除社会环境的因素和教师素质决定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外,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加强社会实践环节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在“您认为除教师素质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的选项中,“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占到了50.45%,”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占到了47.2%。在“您最喜欢的社会实践方式”选项中,答案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微电影”、“志愿者服务”、“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它们的比例分别为56.45%、53.77%、51.58&、49.88%。调查数据说明,传统的一张试卷定学生成绩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他们认为更科学更合理的考核方式,比如理论考试加学生实践成绩,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深奥的理论只有应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体验,才能让他们有更好的体验和理解。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课和科技化,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采取微电影、志愿者服务、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多种实践手段,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和组织能力,又能在志愿者服务当中感受帮助人的喜悦。在社会考察中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比单纯上课听老师讲述社会现状和社会问题,会让学生更有同感,也让他们更接近社会的本质,以后更好的融入和适应社会。

四、综合调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存在的困难问题

总结上述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大学生上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不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教师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与整体素质在相当大程度上与教学要求不相适应,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以及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要求。具体表现:一是师资队伍的人员增加的缓慢,知识结构以及学历机构的不均衡。二是高校教学科研一体化是对思想政治课老师的要求,因为本身承担的教学任务量繁重,常年用一成不变的内容与方法授课,只为完成表面的工作量而忽视教学质量。三是部分教师不愿意花时间认真钻研党的文件和理论,认真学习各门学科的知识让自己变的博学,也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学生的现状与学生的需求。久而久之,学生对提到思想政治课几个字就觉得反感,学生的漠视反过来打击教师上课的积极性,继而造成教学效果恶化的恶性循环。

2.学生方面。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和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更多关注在校期间专业课学得有多好,获得的奖有多少,取得的证书有多少,过分关注学生智力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对德与做人的认识,“思政课就是在垃圾的时间上垃圾的课”的流行就是鲜明写照。与成为一个有德的人相比,学生更关心是否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成功的人的标准就是实用意义上的能不能成为有钱人。对于思想政治课给予学生“三观”的培养,思想政治课学生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意义和价值学生认识不到,充其量作为公共必修课的思想政治课只是让他们完成所修的学分就可以了。

3.高校管理层面。高校管理层面对思想政治课的相关配套措施也不尽如人意,对教师的激励机制未能落到实处,也是不能忽视的因素。比如思想政治课的授课时间的安排、授课班级的分配、多媒体设施的质量以及开展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经费,诸多限制导致教学手段只能单一化操作,再加上以课题文章作为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标准,必然导致教师以重课题为倾向从而轻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

4.社会环境方面。造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困境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带来了很多新问题,引起了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再加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多以实用主义为判断,结果就是不少大学生在学习上,只对主科、专业课程感兴趣,对非专业课不感兴趣,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根本不想学习。

另一方面,W校不良环境和家庭不良环境也给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教育的欠缺;社会上的少数领导干部以及个别教师的不道德行为;社会上在暴利驱使下的餐饮、网吧、歌舞厅等学校周边环境恶劣,都让学生的思想深受其害。

(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1.高校方面:高校思想政治课一般都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的,对于刚刚有独立意识,对社会有批判思考的学生来说,他们并非天然地讨厌思想政治课单调的灌输,而是这方面缺少环境方面的有效引导。在这方面高校领导必须要明确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建设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而不是上面强调要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时候才重视一下,其他时间都把思想政治课教学抛之脑后。对于教师上课的硬件设施,教师队伍的师资建设和激励机制以及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实践教学所需要的配套措施等环节都有一系列的制度加以落实。

2.教师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学术魅力、人格魅力以及教学魅力,因为这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首先要理解透彻经典理论,能够用接近社会现实与学生实际需要的语言,深入浅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三观”的培养以及对德和做人重要性的认识。其次,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这就给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博览群书,要关注社会动态,要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课上的生动、有趣并具有方向性。

3.教育环境方面:第一,优化宏观教育环境,也就是国家和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公平、公正,更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要构建良好有序的经济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物质基础;文化环境的优化,要倡导先进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受教育者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优化微观教育环境,也就是校园环境。高校大学生最直接的教育环境就是校园环境,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拥有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更容易接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结语

结合调查数据及分析结论可见,高校开设思想政治课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它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好的教学效果就是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但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其根源在于社会环境以及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高素质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学生是否爱上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因素,教师必须博览群书,与时俱进,才能把思想政治课上成大学生终身受益、终身喜爱的课程;好的教学效果就是本门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吸引学生,因为它是关系到一门课是否受欢迎、评价是否高的主要参考标准。教师灵活有趣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关系到学生是否有上课听课的积极性;除教师素质外,改革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加强社会实践环节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本文为2015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面临的困难问题及对策研究”(JAS151506)的课题成果。]

注释: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N]人民日报,1978-12-13

{2}林雪原.加强“两课”实践教学研究[J]思想政治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