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博物馆文化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博物馆文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博物馆文化论文

篇1

笔者参加了乌兰察布博物馆的驻场设计工作,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乌兰察布博物馆终于开馆。笔者对该地文化产生巨大兴趣,并且希望设计出精致的文化产品来体现自己对我国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的观点。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乌兰察布自战国至汉末都是匈奴的领地;北魏前夕,鲜卑设立北都;隋唐时,突厥又建大利城进行管辖;以后的宋元明清,这里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相继生息之地。乌兰察布博物馆以历史为线索,展厅以“走上乌兰察布”为主题,创造出萧索神秘悠远的游牧风情。博物馆文化产品的设计使笔者在视觉传达和博物馆展陈设计这两个专业中找到了交汇点。乌兰察布博物也使笔者的很多设计想法有了实际意义。明信片便于承载文化,成本偏低,成为笔者设计的选择。

三、设计特殊性——民族融合的大背景

乌兰察布对民族问题尤为重视,街上的店铺无一不要求汉蒙双语,足见国家对于民族平等的重视。民族的共存、融合、发展,是乌兰察布的一大主题。同时,乌兰察布博物馆也体现出了一点,即这不仅仅是汉民族的博物馆,或仅仅是少数民族的博物馆,而是讲述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从古至今交流弥合,最终融为一体、共同促进发展的博物馆。在这个前提下,明信片在人物选择上就有了依据:契丹神秘悠远,拓跋珪与檀石槐恢宏壮阔,这都是乌兰察布历史上少数民族游牧风情的特征体现;冯太后和拓跋宏推行“孝文改革”,在北魏中后期全面推进汉化,体现出我国的民族融合。

四、设计目标——现代的通史类博物馆文化产品设计

乌兰察布博物馆是当地历史的承载,对当地的历史传承影响巨大。对于参与历史类博物馆设计的人员来说,讲述并传承历史是一种责任。乌兰察布的历史厚重深沉。相对于秦皇汉武,檀石槐、拓跋珪显得并不那么如雷贯耳;相对于唐宋元明,鲜卑、北魏在大家心中只是个很模糊的概念。但听到这些名词,我们可能联想到北地的朔风劲草、古老的战马嘶鸣、草原游牧民族特有的豪放、神秘而宏阔,使得这个博物馆有着独特的魅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视觉语言把这些魅力讲述出来,但这种讲述不是枯燥的背书,我们要让观者易于接受这些知识,这就需要用现代的视觉语言来表述这些知识。比如,真正阅读过《三国志》的人并不多,然而明代有《三国演义》,使这段历史家喻户晓;《百家讲坛》里品三国的出现掀起了风潮,即使不同时代、不同语言,却同样引人入胜、同样成功地推广文化。这也是我们在为博物馆设计相关礼品时应注意的。历史是有趣的,但不是所有人都会迅速产生兴趣,陌生也会产生抵触,历史类博物馆礼品设计应该努力把这种历史的趣味性外化,与观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设计形式可以轻松现代,但内容必须严谨。许多文化产品在历史内容上错误百出,而博物馆是以文化传播为目的的,正确性是第一位的。在乌兰察布博物馆明信片设计中,笔者参考了《二十四史》的相关段落,在人物绘制中对服饰等元素进行了考据,避免纰漏。

篇2

2)藏品出入库管理是藏品数字化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

①藏品出库时必须提供有效的审查口令;②查询藏品的数量、当前状况及其存放位置;③对藏品的具体出库时间、出库理由及其去向,都有详细的记录;④藏品归还入库时,藏品的现状及数量也有详细的记录。博物馆的管理人员便于从本系统中及时了解藏品的情况。

3)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统计功能,便于工作人员根据各种不同的条件,对博物馆藏品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

4)通过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环境技术相互结合,能够开展数字化的藏品展览,使展厅变的丰富多彩。

数字博物馆管理系统必须确保藏品影像符合要求,存储符合规范。通过以下过程控制,完成在藏品影像整个工作:安全检查采集对象题库填写藏品声像采集表数字影像采集影像编号存储影像质量审核导入系统数据库。

2系统功能设计

经过分析,深圳数字博物馆馆藏品影像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二个部分:藏品影像管理用户子系统、系统管理员用户子系统,分别面向藏品影像管理人员、系统管理员用户。系统管理员用户子系统主要负责为管理员提供一个管理藏品影像过程中各种信息的一个平台,包括用户部门管理、日志管理、藏品类别管理、数据库维护等功能。藏品影像管理用户子系统为藏品影像管理人员管理博物馆藏品影像资料提供维护功能,包括影像录入,影像维护,影像查看,影像导入功能等。

3数据库设计

通过对数字博物馆影像管理系统的具体分析,本系统主要设计了Vod_Catalog、Vod_Chatlog、Vod_Class、Vod_File、Vod_Image、Vod_Log、Vod_User、MS_IB_Multimedi-a、MS_IB_Range等数据表。

4系统实现

篇3

1982年,从斯蒂文・贝勒举办的第一个专业设计展“商业与文化”开始,伦敦设计博物馆精心策划了大量富有深意的主题设计展来探讨设计的价值,展示工业革命以来设计对生活的影响。这些设计展覆盖了包括建筑、产品、家具、服装、平面、多媒体、时尚等所有设计及设计相关行业的不同领域,让人们重新审视文化和商业的关系。

从被称为设计鬼才的法国设计师PhillipeStarek设计的强调审美尺度的“法国设计”展,到“一个世纪的椅子”展;从回顾英国设计史的“设计现代英国”,到“欧洲设计双年展”,再到被称为该馆20年来最具野心的项目之一的“超级当代”等经典设计展,让人们见识到设计的魅力。此外,设计博物馆每年还要举办被认可的国际设计大师特别展,脍炙人口的包括被称为“英国平面设计教父”的艾伦・弗莱彻(AlanFletcher)五十年回顾展、意大利激进设计团体“孟菲斯”创始人艾托・索扎斯(Ettore Sottsass)六十年回顾展……2007年,当代英国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梦幻“建筑与设计”作品展更是吸引了大批观众,当时布朗政府的文化大臣也亲自来到博物馆,与扎哈探讨2012伦敦奥运会的场馆设计。从2003年开始,伦敦设计博物馆每年还有一个重要的年度设计作品展,最终的年度设计师奖将会把高达25000英镑的奖金颁发给年度最具创新、最具前瞻性的设计师。苹果电脑公司的首席设计师Jonathan Ive就曾获得了首个2003年度设计师奖。一些经典的设计展还巡展于英国国内和众多国际城市,如“一个世纪的椅子”展,从2004年起已先后在德国、加拿大、奥地利、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巡展,不仅吸引了不同国家的观众,还极大地提升了设计博物馆的品牌美誉度。

英国设计教育的助推器

篇4

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当代交通设施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社区文化更是由于大量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混杂而居,居民之间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呈现出高度异质化的特点。在这样一个高度异质化的社区中,要使居民形成一个普遍认同的社区精神,最终促进城市社区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并非易事。它需要社区中各个机构通力合作,各展所长,共同构建一种和谐的社区文化。在这当中,作为一个城市社区公益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自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下文将以贵州省博物馆为例,浅谈博物馆在社区文化构建中的一些尝试。

一、 博物馆建筑特性与社区文化中心的形成

作为社区的一部分,博物馆首先是以建筑物的形式存在于社区之中,而由于博物馆建筑外观造型受所处地域文化积淀和内在藏品特性的双重影响,是融建筑艺术、园林设计、地方文化内涵于一体的建筑物。这样一个极具表现力的建筑也就常常成为社区标志性建筑,赋予社区景观浓墨重彩的文化气息,使社区景观具有独特的文脉灵魂,从而成为社区景观营造的重点。

贵州省博物馆在新馆建设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博物馆作为社区文化组成的重要性,从建筑设计上就努力体现区域文化内涵。新馆的主体建筑采用五块被切削的菱石形象,体现贵州多元的山地文化。并在外墙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展示贵州的自然、历史等文化图像。

而为适应从传统的收藏展览机构到多元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转变,贵州省博物馆新馆在功能上还有很多突破性的革新。建筑设计除考虑到传统的收藏、展示功能外,更设计有城市客厅、礼仪大厅、教育与培训中心、消费区和公众服务等设施,形成一个集休闲、观光、学习、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综合体。此外,新馆内还建有大型的公共广场,既是社区居民举行各种大型活动的公共场所,又满足了公众的日常集会、表演、健身等文化休闲需求。

新建的贵州省博物馆将走进社区的新理念融入其建筑设计中,使博物馆不仅仅只是文物标本收藏、保管和研究机构,还要成为社区的文化景观,更是一个为社区和公众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娱乐休闲场所和信息资料咨询中心,以及社区的文化中心。

二、 博物馆收藏科研职能的发挥与社区文化的传承保护

收藏文物标本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是博物馆的传统职能。在社区发展中,博物馆通过收藏、科研功能的发挥,积极担负起传承保护社区文化的独特使命。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的快速更替,以及社区人口的高度异质化趋势,传统的社区文化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承载着社区历史的物件和习俗正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而新移入的文化又难以融入传统,得到社区居民,尤其是老一代社区居民的认可。社区的文化发展因此而缺乏连贯性、延续性,居民对社区也少有认同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博物馆对社区文化的承上启下、继承创新就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博物馆收集保管文物标本和各种历史实物资料,借以记录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保留社区文明的轨迹。使公众不仅能在书本中探寻社区过去,更可以到博物馆中,通过实物更为具体、真实、贴切地感受社区历史。

自建馆以来,贵州省博物馆一直十分重视对本社区文化遗存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藏品征集工作中不仅考虑大区域的历史文化,也充分重视所处小区域的文化传统。不仅征集那些古老而精致的文物,同时也留意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逐渐被淘汰的物件,对于那些反映社区当前的经济、文化、艺术和风貌变迁的物质遗存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充分整理发掘城市社区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对这些文化遗存进行了考证、研究、发掘藏品价值,复原藏品背后的文化背景,使之得以保存其文化记忆,也为保存社区今天的文化而努力。

贵州省博物馆就收藏整理了贵阳市从清末至今的系列照片。通过图片生动的反应了百年来贵阳市社会、经济、文化、市政建设、风俗人情等各个层面,使城市社区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得以保存。而书画藏品中还有大量反映百年来贵阳市文化变迁的书画作品,并与贵州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贵阳百年书画》一书。

这种让博物馆职能与本地区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工作方式,既可以让社区历史文化及其物质遗存得到集中保存、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也让博物馆真正成为城市社区的记忆仓库,帮助公众理解社区文化传统,形成统一的社区精神,为社区发展服务。

三、 博物馆在陈列展览中与社区的良性互动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特有的语言,是博物馆与公众进行交流的方法和途径。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传播文化知识,满足了公众的好奇心理、求真意识、美学理念,契合公众自身的精神追求。因此,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参与构建社区文化,建立社区居民文化认同感的最重要途径。

然而,很大一部分社区居民对博物馆仍然相当陌生,没有时间或没有打算走进博物馆。针对这种现状,在融入社区新理念的指导下,贵州省博物馆确立了走进社区与公众共建社区文化的工作方针,积极策划开展“送展览进校园”、“送展览进小区”、“送展览进军队”等活动。

比如针对中小学生设立的“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展”和“贵州古生物王国图片巡回展”、“贵州龙巡展”,展览先后走进贵乌路小学,南明小学、甲秀小学等十余所学校,参观学生人数达万余人,收到良好效果。

考虑到博物馆所面对的公众不仅有学生和单位职员,还有大量的退休老人、家庭主妇、流动人口等。为充分兼顾其它群体的观展要求,还专门策划了“动感中国小区巡回展览”,分别送到了万江小区、浣纱小区、岳英小区、中天小区等十余个人口较为密集的生活小区。并和贵州画院长期合作,定期开展《美术专业比赛获奖作品展》、《青年画展》等。

贵州省博物馆这种大胆走出庭院、走进社区,努力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做法,不仅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也帮助公众扩展文化知识,提高审美欣赏,并促进其精神品格的塑造,受到了广大公众的欢迎,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与此同时,我们还主动贴近社区,设计了一些取材于社区的展览,让社区居民的文化成果可以走进博物馆。如《夕阳红老了书画展》、《我爱贵阳摄影作品展》、《贵阳市获奖书画作品展》等。这些源于社区又走进服务社区的展览,为社区文化生活的开展搭建了平台,从而更好地实现博物馆和社区的良好互动。

贵州省博物馆除举办基础展览外,还不断推出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鲜明现实特点的陈列展览,围绕相关主题,通过展示对热点、焦点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满足社区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丰富社区文化内涵。如近年来举办的《开国之路――庆祝建国60走了红色经典油画展》、《名人名枪――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馆藏枪械精品特展》、《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中青年画家作品展》、《云南古代佛教艺术展》、《千年瓷都――江西省博物馆馆藏景德镇瓷器展》等。

在贵州省博物馆的积极努力下,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逐渐加强,参观博物馆的人也越来越多,以往门可罗雀的状况明显改善。尤其是实现全面免费开放以来,有些展览甚至出现人员爆满的现象。无论是对博物馆还是社区而言,这都是一种可喜的进步。

四、博物馆为构建社区文化注入新活力

在博物馆成为社区文化中心的背景下,对社区居民而言,一座理想的、现代意义的博物馆不仅是奇异珍宝的集中地和收藏所,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设施和社会传统文化的记忆者,而是要作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者而为社会服务。并成为增强文化理解、交流与融合的工具,作为多元文化的精神家园,以及社区新文化、新风尚的创造者和发生器,为社区新文化构建中起到催化作用。

因此,博物馆应突破传统功能,利用现有的资源,结合地方特点和民族传统节日多举办一些开放性的公益活动,让社区居民更多地体会到多元文化的魅力,使各民族文化借博物馆这个平台得以融合共生,进而形成一种开发的、包容的、积极的社区新文化。

为了实现这种新功能的突破,贵州省博物馆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的传统民族文化主题讲座。讲座的重点是向公众介绍本地区的民族构成,各民族的传统生活情况,以及如何欣赏博物馆中的民族文化展品等多个方面。讲座通过生动的语言、精美的文物,并辅以鲜活的事例,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感悟民族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同时,贵州省博物馆还在“世界文化遗产日”和“国际博物馆日”等特殊节日,以及农历新年、中秋佳节传统节日到来时,邀请其它文化单位以及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到馆举行民间工艺现场表演,大型游园等活动。而在2012年,贵州省博物还在重阳佳节和国际残疾人日等节庆日,分别邀请社区离退休老人以及贵阳市盲聋哑学校的师生到馆参观,丰富了特殊民众群体的业余生活。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大众生活,弘扬了传统文化,也真正把博物馆变成社区的文化中心,公众的精神家园,让公众享受到多元文化的深层意义,真正感受到博物馆在我身边。

篇5

引言

美国博物馆协会认为:博物馆是收集、保存最能有效地说明自然现象及人类生活的资料,并使之用于增进人们的知识和启蒙教育的机关。可以看出,人类不论创造多么辉煌的文明,都无—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逐渐湮没,我们需要寻找这些文明踪迹的途径,其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博物馆。如今,我国的博物馆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博物馆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就博物馆的发展而言,似乎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博物馆的定义也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而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年来中国文化领域备受关注的论题,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七次亚太地区大会上,已有不少专家专门讨论过遗产概念的进化过程。特别是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已从有形的文化遗产,扩展到无形的文化遗产”。这就使得博物馆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参与保护利用的任务愈来愈艰巨。

1、博物馆在文化传承的中地位和作用

博物馆是人类的文化宝库,其本身便是一种文化积累。当今,随着博物馆外延与内涵的不断扩展,它在文化传递、传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博物馆是可移动文物的主要收藏机构,起着重要的收藏和保护作用

博物馆是可移动文物的主要收藏和保护机构。这决定了博物馆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好文物征集工作不断增加博物馆的文物藏品。藏品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基础,也是它所拥有的社会宝贵财富。文物标本是博物馆的主要特征,博物馆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以收藏和保护文物标本为第一要务。一个博物馆如果没有藏品,就无法开展业务活动。文物收藏是博物馆的重要任务,博物馆工作者总是千方百计地征集珍贵文物,以丰富博物馆的馆藏。中国有不少博物馆,以文物藏品数量多和质量好而闻名,其中有的文物价值连城,因而这些博物馆在世界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开展文物征集工作,既是博物馆自身业务工作的需要,也是文物保护的要求。

(2)博物馆是不可移动文物的重要管理机构,发挥着重要的管理和保护作用

在中国现有的博物馆中,有相当多博物馆是利用文物建筑开展活动的。

首先是对古建筑和近代建筑的使用保护。利用文物建筑开展活动的博物馆,既是文物的使用单位,又是文物的管理保护机构。据查,全世界有35000座博物馆,其中一半是使用旧建筑的改建馆,剩下的一万多座是专门的博物馆建筑。中国有2000座博物馆,比例也差不多,1000座左右是新建筑的。因此,中国大多数博物馆是利用文物建筑开展业务工作的,这些博物馆在使用文物建筑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也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对历史纪念性、革命纪念性建筑和名人故居的使用保护。这些博物馆、纪念馆的创建,其一切活动的起步,往往是从这些建筑开始的。因此,这些博物馆、纪念馆同样担负博物馆、纪念馆的建设和文物保护的双重任务。当新馆建成后,这些原有的文物建筑,也是这个馆重要的展品之一,博物馆、纪念馆对这些建筑仍然负维护的责任。

最后,对古文化遗址的保护。在古遗址所在地建立博物馆是博物馆直接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这是博物馆从保护可移动文物向保护不可移动文物的延伸,如半坡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南京明城墙博物馆等。

我国的博物馆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发挥了直接的作用。博物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作用,还表现在对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上。有时因工作需要,博物馆接受上级部门的委托,在—特定时期,对所在行政区域内的不可移动文物代行管理。从而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方面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的。博物馆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

(3)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和传承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提出了挑战,并在悄悄地替代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逐步消失的危险,如激光照排、现代印染、电脑机绣等,使古老的雕版印刷、蓝印花布、传统刺绣等传统技艺在人们的脑海中逐渐被淡忘。因此,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博物馆在这方面也可发挥重要作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些传统文化,如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民间传统文化形式,是通过口传心授来传承的。另一些民间传统文化,如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杂技与竞技等民间手工技艺,则是通过手传心授来传承的。手工制作技艺的最大特点就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物质文化的形式来体现的,物质形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因此,博物馆是通过收藏、保护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来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的。

2、新时期,如何努力做好文化的传播者

(1)熟悉博物馆的文物

博物馆要进行文化传播,首先当然要熟悉要传播的文化,也即博物馆物。物是博物馆的工作核心,一切业务工作皆要以其为基础。对之进行收藏、保管和研究是手段,目的是展出和传播。长期以来,博物馆注重对文物的收藏和保管,而忽视对它的利用,以致被人指责为“文物收藏所”。现在认识不同了,对文物的利用日益为文博界所重视。但对文物的利用是建立在对它们的保护和研究之上的。不展开对物的保护和研究,没有物,或者没有对它的研究,如何传播?只有保护好了,研究好了,才能为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重视对博物馆物的关注是十分必要的。对博物馆物的熟悉,并不是像以往一样只是一部分保管人员和研究人员的业务,而应该是参与博物馆业务工作的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熟悉的基本内容包括物的基本特性、物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等等。当然不一定要求每个工作者对物都有一定的研究,但也需要对当前的研究状况有一些基本的了解。因为对文物的价值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作为传播者应该对这种认识的发展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有创新。

(2)认清传播的含义,分工合作

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还需要掌握传播艺术,而且需要将这门艺术与博物馆业务实践联系起来。在很多博物馆中常常把传播等同于以往的社会教育,把这部分业务工作归于宣教部门。这种认识上的误区直接导致了实践中的偏面,表现在工作环节的不连贯、服务水平低等等。如果把文化传播看作为博物馆业务工作的一个主要目的,收藏、研究、展示及社会教育(包括讲解服务、送展等)都是为了传播文化,在这一目的下各部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博物馆的社会职责,应该可以收到不错的社会效益。当前,大多数的博物馆主要通过举办展览、提供讲解服务来进行文化传播,形式比较单一,实际效果也不明显。不可否认,推出展览是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最为主要的途径,但是展览只是基础,在此之上展开的文化活动不可忽视,如优质高效的讲解服务、适时推出的专业讲座、灵活多样的研习班、巡回展览、刊物出版、纪念品开发等等都可以充分考虑,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掘展览的文化内涵。这些工作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有统筹,有分工,有合作,而不是一两个部门的工作。

(3)发挥社会传播的力量以前博物馆不重视社会宣传,成了高深莫测的“象牙塔”,其社会效益当然也无从彰显。如今进入了信息时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博物馆也需要推广自身,充分展示自身独具的魅力。博物馆与社会媒体建立广泛合作关系,依靠它们来进行推介,是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除了大众传媒之外,学校、社区、旅游部门等也是博物馆可以利用的媒介。它们有组织本系统或行业内群体观众的先天优势,极易延伸推广效应。另外,有实力的博物馆也可以通过广告的形式来进行推广。总而言之,只有充分发挥了社会资源的推动作用,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播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认清本质,坚持原则

虽然博物馆应该借助社会力量,多渠道地来开展传播工作,但期间也应注意到博物馆的特殊性。作为非赢利性的社会公益性组织,博物馆应该着眼于社会公众的利益,为社会提供优秀的、真实的文化信息,引导公众的欣赏取向,而决不能为赢利的目的来迎合大众,提供粗俗的、甚至是虚假的文化信息。博物馆也不能为了争取到企业的赞助,而妥协于商家,放弃博物馆应有的学术尊严和价值取向。不论是与企业或是与社会各部门合作的过程中,应贯彻互利双赢的理念,当合作条件与博物馆的宗旨、使命相冲突时,应坚持原则,放弃合作。

篇6

1. 博物馆信息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

1.1 博物馆信息化

我们利用先进的数据库进行资料管理;利用多媒体影像或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展览;利用网络建设网上博物馆,制作博物馆主页,利用国际互联网络的广泛的传播范围,迅速的传播速度,来满足观众的新要求。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我们有条件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合理保护和利用我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得到最大的维护,西方主要的发达国家在21的主要文化战略方针之一就是发展“信息内容产业”,文化的竞争日益激烈,作为保存和展出传统文化的博物馆,对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责无旁贷的,而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除了保护以外,博物馆在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宣传、推广以及对后代的教育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将信息技术用于其中势必对文化的真正的保护和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4年12月3日,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2.传统表演艺术。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技能。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2. 博物馆信息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作用以及遇到的问题

2.1博物馆信息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信息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意义应在于利用计算机技术收集、整理、保存、加工和展示各类信息,利用应用软件进行研发,加强全国范围内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必须建立具有独立操作性质和广泛合作方式的科研与教学并重的信息基地,而博物馆正是建立这种基地的最佳地点,利用现在的信息技术,博物馆应该在关注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中国本原文化基因的认知,推动当代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民间、民族优秀传统创作性的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学科的普及和建立,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规划管理的专门人才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博物馆信息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整理、研究、交流、展示和公众教育等相关领域会其到非常巨大的作用,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观众来到博物馆后通过充分享受到种种优越和便利的同时能接受和领悟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而随着数字化多媒体展示技术和网络流媒体传播手段的日趋成熟,以网络为平台的网上虚拟博物馆传递给观众相关信息的能力将与传统博物馆不相上下,如果对异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但是因为条件限制而无法亲自领略其独特韵味的博物馆观众将会乐于在网上通过虚拟的博物馆展厅而得到足够的精神享受或知识追求。

2.2博物馆网络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

1.利用网络加强国内博物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联系。2.利用网络博物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展示给社会公众。3.加强博物馆与个人的互动。4.适当利用博物馆网络进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商业活动。5.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化处理。6.利用博物馆多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理和保护。

2.3遇到的问题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经济价值问题。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条件。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经济价值与其他价值关系。4.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所有权属。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营方法不当。6. 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分配。

为了加强研究和教学,博物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室。加强原生态文化抢救和可持续发展参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媒和规划工作室。建立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库,建立民间美术(科研和教学)信息库。这些都是我们国家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遗产的时候所建立的,但是笔者认为,如同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认识中说到的“能否继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最终能否为社会实践带来利益”,博物馆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时候应该灵活运用自己的信息化手段和技术,与其他部门协同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不但自己可以创造利润,也能够很大程度上扩大博物馆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3. 展望博物馆未来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尽管我们强调博物馆是一个非赢利机构,但是在当前形式下,一个不赢利或者薄利的博物馆不但无法做到对文物的良好保护,甚至自身生存都有问题,面对市场经济的潮流,博物馆应该想的时候如何通过其他途径来达到赢利的目的。网站的建置和运用,几已成为各博物馆的一项基本配备。无论是已经利用网站提供服务与信息的博物馆,或是正积极地筹备上线的博物馆,不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博物馆是将网站视为电子化或在线的简介,还是希望藉由网站开发更大的观众。目前国际上营销与科技媒体结合的研讨中,特别针对日益普遍的博物馆网站进行了分析,提醒各类博物馆如何利用本身的网站作为有效的营销工具,作为中国的各个博物馆应该及时从中获得有利自己发展的信息。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文化的消失是很难避免的,那么我们通过各种方式所保存下来的该文化遗产的信息就非常珍贵。因此未来的博物馆的信息化建设,或者说信息时代博物馆的定位,应当是博物馆运营与数字化技术两者间全方位、多层次地有机结合。博物馆与数字化的关系,应当既是无形的,同时又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根据博物馆的战略发展规划、运营管理、科学研究、教育展示联系起来。未来博物馆对从实体收藏品的管理到相关信息的再挖掘等等诸多方面都应当体现出“数字化无所不在”的原则。首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未来博物馆信息化发展计划。其次,建立灵活的博物馆信息化管理机构。再次,提高未来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工作透明度和互动性。最后,用未来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薛超.博物馆数字化与数字采集中需改进的问题[J].文物世界,2004,01.

[2]王裕昌.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甘肃科技,2004,10.

篇7

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国家、省、市“十一五”期间的重大文化工程,是国家级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和科学研究的专题性博物馆。在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诞生地安阳,建设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对于促进我国的文字、文化、文明的保护、展示、传承和研究,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中国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在我国数千年历史长卷中,中国文字对传承华夏文明、促进国家统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一部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以振兴民族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已任,以出土的文字文物为支撑,以中国文字发展历程为主线,向公众全面展示汉字起源、发展和演变,让观众充分感悟中国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启迪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真正发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的作用。

二、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是展示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中华文化绵延5000年,源远流长,中国文字就是凝聚全民族精神意志的共同纽带和精神家园。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充分体现公益性、公共性和专业性的特征,肩负推广文化、传承文明的重大社会责任,中国文字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藏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保护重大工程,加强文字文物的抢救、搜集、保管、展示和研究,广开渠道,创新形式,传承历史文明、传播历史知识,让公众在参观学习中认知和感受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厚重积淀,使中国文字博物馆成为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窗口。

三、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是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阵地

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国家“十一五”期间的重大文化工程,充分发挥了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阵地作用,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加强管理,完善服务,创新理念,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使文字博物馆真正成为高品位的科普中心和文化窗口。同时,充分发挥了文字博物馆的综合价值,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以文物为依托,以文字为题材,积极进行文艺创作,打造文艺精品,提升服务内涵,使博物馆更好的发挥在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公民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是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是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字博览工程,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文字博物馆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向世界传播我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展示中国文字的独特魄力,提升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今后,中国文字博物馆将积极开展专业研讨和学术交流,以字搭台、以字会友、以字引客,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掀起合作发展的热潮,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中国文字博物馆是彰显安阳在国内古文字研究方面重要地位的根本途径

中国文字博物馆建成后,和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形成合力,对促进中国古文字的学术研究产生强劲的推动作用,也将带动安阳和河南文化艺术事业的飞速发展。中国文字博物馆对安阳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文素质的提高以及促进安阳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知名度,提升安阳城市品味,促进安阳旅游产业经济的发展等将有深远的意义。

六、中国文字博物馆是集休闲与知识为一体的主要场所

中国文字博物馆具有特殊的娱乐休闲作用。娱乐文化实质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等多种感官的感受而达到精神消费的一种文化,博物馆的藏品文化和职能文化能够使人们得到这种精神上的享受。中国文字博物馆与专业教育不同,具有社会化教育、辅教育、休闲性教育、业余知识型教育等特点。它不是专业性的学校,但可以起到学校教育中同样学习知识的作用;它不是专门的科研单位,但是它研究的对象,又是社会科研工作者可以借用的重要的科研分支;它不是社会娱乐行业中的专业场所,但是它可以给观众以特殊高雅的娱乐方式,在学习知识中得以休闲。它具有明显的业余色彩,又没有严格的学习时限,更没有苛刻的知识考核,这种既没有正规教育的约束,又可以达到学习知识的教育特点,是社会的“校外校”、学校的“第二课堂”、成人的“终身教育”场所。

七、中国文字博物馆是现代旅游业一大亮点

中国文字博物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文物宝库,对当代全世界的游客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因此,中国文字博物馆作为现代旅游业异常重要的人文景观和不可回避的旅游资源亮点,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博物馆的职能文化拓展的社会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赋予博物馆更多的内涵,博物馆作为文化的载体,要凭着天赋的性质和独有的资本,不断完善反映文化特色,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中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刘羽香.论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地位及作用――以长春地区博物馆为例[D].吉林大学,2011.

篇8

打造社会公益服务品牌,是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水平,吸引更多的民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和文脉传承的重要载体。以临沂市博物馆为例,自2013年开始,博物馆每年举行“带着家乡的历史上大学”暑期实践活动。刚毕业的高中青少年学生走进博物馆,参与博物馆日常公益志愿活动,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作为走进大学校园前最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活动每年吸引大批的青少年踊跃报名参加,他们在这里亲身体验了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的魅力,感受到精美的文物藏品带来的震撼,从而激发了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带着这份对家乡厚重文化的自豪感走进大学校园,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宣传使者,这就是这项活动的最大意义所在。2016年,临沂市博物馆先后启动了“十万青少年走进博物馆”、“流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社会公益活动。延伸博物馆开门办馆的传统定位。据统计,一年来全市的11所中小学的7万余名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对弥补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断层”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流动博物馆”更是打破了坐等民众前来参观的服务理念,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带着精美的文物走进社区、校园,上门提供科普宣传教育,很受老百姓的喜爱。这些创新的举措,是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水平的重要探索,从效果来看,值得地方博物馆借鉴学习和推广。

二、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几点思考

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在文化遗产宣传普及教育中的功用,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是有效的载体,不是最终的目的和哗众取宠的手段。尤其是地方博物馆,要重点定位自身的存在价值,切不可在争取免费开放资金中喧宾夺主,误入歧途。

首先,要明确的是博物馆的展陈基础。一个博物馆,首先要做的是展陈的效果,展馆、展厅带给民众的感受和思考。以临沂市博物馆为例,博物馆设从史前时期到近现代的“临沂通史展厅”、“汉画像石展厅”、“历史名人展厅”、“陶器展厅”、“铜镜、古钱币展厅”和“书画展厅”。主展厅与专题展厅遥相呼应,清晰展示了临沂市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以及地方独有的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近年来相继策展了“沂蒙红色文化展”、“临沂望族家规家训展”等专题特色展,引进了“齐鲁瑰宝”巡展等高水准的省级展览,组织了沂蒙六姐妹画像展、“孝文化”漫画展等临时展。综合展陈与专题展陈、固定展厅与临时展厅,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办活了展陈,吸引了民众。

其次,要勇于承担文物内涵研究阐发的职责。就地方博物馆而言,研究力量的薄弱一直是困扰内涵阐发的难题。然而,文物内涵的研究与阐发,是做好博物馆内涵研究,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支撑,不可忽视,更不可废弃。就临沂市博物馆而言,利用文物资源与硬件平台,吸引科研力量入驻,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引进高端人才,推出科研成果,成为可借鉴的成功范例。2016年,在与山东省文物考古所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洗砚池晋墓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公开发行。洗砚池晋墓是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也是建国以来山东省魏晋时期考古的重大的发现,这一重要学术成果为洗砚池晋墓这个沉积了十余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同年,临沂市博物馆还与临沂大学合作完成了课题《沂蒙地区汉画像装饰艺术比较研究》,成功获批国家教育部研究课题立项。

篇9

作为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生,对博物馆发展问题的关注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之所以选取“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为调查主题,是想从调查中了解当今博物馆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当今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作为博物馆专业的学生,我们该怎样努力才能使博物馆得到更良好的发展。该论文的研究进入尾声阶段,我们认为,本研究成果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首先,该研究让我们了解了博物馆的现状――非专业的学生对博物馆的兴趣不高,即使博物馆现在对外免费开放,但真正兴趣使然走进博物馆的同学寥寥无几;其次,该研究给我们以警示作用――目前人们对博物馆的热情越来越冷,我们作为博物馆学的学生,博物馆的发展问题及其严峻,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就业还关系到我国文化的兴衰;最后,该研究对我们博物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针对当前博物馆冷门现象,博物馆学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是否需要调整学习内容以适应潮流发展。以上就是本论文的研究成果的价值,它给我们抛出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也鞭策我们努力学习,解决问题,随着这些问题一个个被解决,我们的博物馆事业才能蓬勃发展,我国的文化才能越来越博大流长。

本论文主要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在问卷调查法中我们采取的是抽样调查法,它是一种非全面调查,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规定是大学生,而大学生群体“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让我们无法进行全面调查,因此抽样调查的好处便突显出来。我们将江西师范大学学生作为抽样总体,又从中选取了10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该1000名学生来自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我们还随机找寻了10位博物馆专业和非博物馆专业学生,对其进行采访,询问他们对博物馆的看法。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0.5%学生从未去过博物馆;11.5%的学生是跟随家长而去的博物馆;少部分学生是因为学校组织而去的博物馆。在采访中有同学提到:“我都不知道博物馆是什么时候开放”,“我路过博物馆见门前没有什么人,也不知道可不可以进去”……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有同学不知道博物馆是对公民免费开放的,提出了“免费开放就去”的建议。问卷结果显示,51.6%的同学认为博物馆是教育、科研文化机构,38.5%同学认为博物馆的主要职能在于收藏古物及艺术品(如图);

大多数学生都对博物馆的职能有较清晰的认识,但为什么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却不多呢?在采访中有同学这样回答:“博物馆一听就是学术性的地方,历史不好……也不太想去。” 国际博物馆协会章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免费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见证进行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在问卷调查中少数大学生认为博物馆是展览地域文化的地方。由此,我们博物馆在未来建设中可以采取形式多样化,表现形式科技化的特点。

论文问卷中调查了1000名大学生去博物馆的原因:30.6%因为个人对展品及博物馆有浓厚兴趣;41.4%感受文化熏陶;16.7%参加集体活动,纯属娱乐;4.3%为提高自身品味满足虚荣;7.0%专业课程需要。问卷分析中着重研究了因为个人对展品及博物馆的兴趣和感受文化熏陶而参观博物馆的这部分学生在参观博物馆是的态度。

大部分对博物馆有兴趣的同学大多采用自己看展品并看文字解析的方式,为什么不愿意讲解员讲解?或许这位同学的的回答可以讲述这一原因,“博物馆我是很少看到讲解员的,基本很少看见一次,学校组织的才有……,不过我还是喜欢自己看,更自由”。大多数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愿意用自己的眼光看待藏品。但,不需要并不代表不该有,博物馆在当展必须以人民为本,讲解员的适当设置可以让广大民众更了解历史,更了解博物馆。

抽样调查法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资料的标准化程度较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和概括,能了解总体的一般状况和特征,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个案研究法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尽管个案研究以某个或某几个个体作为研究的对象,但这并不排除将研究结果推广到一般情况,也不排除在个案之间作比较后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对个案研究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属于判断范畴,而非分析范畴,个案研究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判断提供经过整理的经验报告,并为判断提供依据。从以上对两种方法的分析可看出这样的研究方法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在整个调查过程中,从问卷的起草到调查对象的选取,我们都有一定的依据以及公平性,因此,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较高。

本论文的研究并不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研究的次数也非常之多,但纵观各类研究,大多是从调查问卷中得出认识,看到问题然后寻找解决的方法,但是,即使找到问题也找到解决办法,解决只是纸上谈兵,真正能从论文结题后继续实践的并不多,这就是该研究的局限性。学术性论文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纸面上,除了研究过程中资料的收集需要实践外,其他,研究结果的分析等等都是书面工作,我们认为,从研究中发现问题是好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亦是好的,但是,我们更应该把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把研究投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既从中有所收获,更改将收获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实践,才能切实改变现状,真正解决问题。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不仅仅与学校的教育有关,还跟家庭的教育环境,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及对博物馆的认知程度有关,此外,博物馆自身的宣传力度也占据着重要地位。23%的学生提出对博物馆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博物馆的陈列与设计过于陈旧,没有吸引参观者眼球的地方,且交通不方便,另一方面博物馆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学生接收博物馆的相关信息不及时、不全面,以致大家对博物馆的认知不足,对其兴趣不大。

研究表明,与博物馆专业相关的学生跟非博物馆专业的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与博物馆一点不相关的专业对博物馆的兴趣不大,且对博物馆的认识浅薄。与博物馆相关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课程的需要,且老师对学生专业要求较高,对博物馆的重视程度高,所以学生对博物馆的认识较为深刻。

为了更好地加强博物馆建设,提高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更方面的素质,了解更方面的知识,定期召开与博物馆有关的讲座。

2.家长应加强孩子的人文修养,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或世博会等文化气息较浓的场所,陶冶情操,开阔视野。

3.应加强博物馆的建设,改善博物馆古板而陈旧的陈列与设计,吸收国外不同的设计方式与理念,建设更现代化、更富有文化涵养的博物馆;同时,还应加大宣传力度,与学校合作,由学校组织学生去博物馆参观;定期开展藏品会展,不断更新展品,创新展示方式,吸引参观者的眼球;提高博物馆的多媒体建设等。

4.邀请一些名人嘉宾到博物馆参观座谈,讲解博物馆的价值与发展状况、前景。

5.加紧文物的勘探与挖掘。

博物馆作为新兴产业,承载着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城市的历史文化及发展状况的象征。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指出,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以研究、教育和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见证进行收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览”。所以国家应该重视博物馆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博物馆的认知,还需要深入研究我国博物馆面临的现状,我国博物馆与发达国家博物馆的差异性。对比差异,吸收发达国家创新的博物馆管理理念,发展方式及规划,更好地建设我国的博物馆。(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彬:《博物馆社会教育》,北京燕京出版社,2006年7月北京第1版;

[2]陈淑:《关于重构博物馆教育学的思考》,《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8页;

[3]田静:《论讲解员的发展方向》,《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302页;

[4][英国]肯尼斯・赫德森著:《八十年代博物馆》,紫禁城出版社,1986年6月第一版,第18页

[5]陈淑:《关于重构博物馆教育学的思考》,《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19页;

[6]宋向光《当代博物馆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9页;

[7]郭俊英、段冬冬:《浅谈建立博物馆教育评估体系》,《科学发展观与博物馆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篇10

据《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安徽省高校博物馆登记在册的仅有2家[2]。课题组分别向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9所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参观者和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对博物馆展厅整体的规模、布局、环境、参观频率、服务水平、育人功能发挥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共计900份,其中有效问卷866份,总回收率为96.2%,数据统计如下。

(一)在肥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开放程度和参观频次总体偏低。课题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无特殊目的几乎不去博物馆,只有少数学生比较频繁。调查显示,78.5%的人选择平均每年参观高校博物馆“0—3次”,18.3%的人选择“4—7次”,3.2%的人选择“8次及以上”。在肥高校博物馆普遍存在开放程度较低的问题,11%的人认为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程度“非常好”,12%的人认为“较好”,认为“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38.5%和17.8%,10.3%的人认为“很不好”,还有10.4%的人表示“不了解”。

针对馆藏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中显示,认为“一般”的人数占47.5%,认为布局环境“死板沉闷”的人数占12.5%,认为“较好”的人数占35%,仅仅有5%的人认为环境“舒适优雅”。调查中发现,3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最需改进的是展览方式,其余依次为硬件设施(20%)、馆藏品(17%)、服务态度(14%)、讲解水平(14%)、其他(4%)。不少受调查者表示现有硬件设施陈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展览方式趋于单调。

对讲解员的讲解服务相关调查中,选择“很满意”的人数仅占7.5%,选择“满意”和“较满意”的占50%,有42.5%的人表示没经历过讲解服务。一项针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学历期望值的调查显示,4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且知识面丰富,能掌握基本的操作知识;22%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有较强表现力;29%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熟练掌握业务知识,8%选择“其他”。这表明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学历期望值较高。

(二)在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发挥情况分析

针对在校学生参观目的调查中,出于“兴趣”而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2.5%,选择“集体活动需要”的占30%,选择“学习研究”的占20%,选择“娱乐游玩”的占12.5%,还有5%的人选择“其他”。在对博物馆展览内容的期望调查中,选择展览“历史”和“科学技术”内容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8.4%和25.7%,选择“人物”的占14.9%,选择“艺术”的占13.5%,选择“军事”的占9.5%,选择“民俗”的占5.4%,选择“工业”的占2.6%。

针对高校博物馆应发挥的作用,3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培育高校学生的科技素养”,其余依次为“普及科学知识”(26%),“从事科研活动及科技交流”(21%),“提供讲解及培训服务”(14%), “其他”(4%)。此外,课题组对高校博物馆育人影响做了调查,认为“更好地了解学校历史和文化”的人占到了52.5%,认为博物馆可以“开阔知识面,提升科学知识素养”的占35%,对其育人功能发挥“无太大期望”的占10%,2.5%选择“其他”。

通过调研发现,受访大学生对在肥地区高校博物馆的满意程度一般,在肥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场馆建设与管理问题。在调查中发现,不少高校博物馆的建馆积极性不高,博物馆面积较小,有的甚至蜗居一隅,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直接限制了其育人功效的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发挥。其次,展品资源问题。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博物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很多受访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展品收集方面存在很大困难,若从校内其他部门收集,展品的归属难以划定,而若从社会搜集,除了归属划定问题,也会涉及资金问题。再次是场馆开放问题。调查结果显示,9所高校目前均主要对在校师生开放,对社会成员的开放程度很低,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的主要受体是在校师生,育人功能发挥的覆盖面窄。再次是管理队伍问题。高校博物馆的工作队伍受编制待遇的影响较大,很多高校缺乏与之匹配的人事管理政策,导致专业人士不愿来、待不住。调研的9所高校中,有的高校采取招募志愿者的方式解决人员空缺问题,但志愿者的专业程度不够,流动性大,不利于工作队伍的稳定,影响博物馆的长期发展。最后,资金投入问题。无论是场馆建设还是人员问题,都需要资金支持。高校博物馆资金目前均来自于学校,而学校资金的投入大部分集中于科研与教学,因此会造成高校博物馆资金投入较少,这对场馆建设、维护以及发展都是很不利的,从而也大大影响了博物馆育人功能的发挥。  尽管合肥是一座科教城市,但仅通过《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就不难看出,地处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高校博物馆,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胜于中部地区的高校博物馆。早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立之前,上海地区就已成立了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北京地区成立了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3],并已逐步向社会开放,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地 区性高校博物馆联盟的成立业已成为推动本地区高校博物馆建设运营、交流合作、文化辐射的重要平台。身处江淮大地,承载浓郁徽文化,又沐浴着科技创新之风的合肥高校,应当充分认识高校博物馆在当今文化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整合资源,形成联动,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拓展博物馆的育人职能,带动整个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良性发展。

二、高校博物馆的准确定位

目前部分高校博物馆社会开放程度一般,育人功能没能得以很好的发挥,高校博物馆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从“校内博物馆”走向“大众博物馆”,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由单一的服务学校拓展为服务社会公众,使高校里的“宝藏”走进人们的视野,实现它应有的价值。针对育人功能定位,应当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一)对象

    高校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人群:一是在校师生。高校博物馆不同于社会博物馆,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利用高校自身学科特点和科研优势,辅助课堂教学,服务于师生的成长成才。二是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高校博物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是中小学生拓宽知识,开阔眼界的第二课堂。高校博物馆既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通过易于为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三是海内外校友。随着国际化教育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出国门,海内外校友已成为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的新型对象。阔别母校多年,海内外校友可通过参观学校博物馆(或是浏览网上数字博物馆),了解母校的变化与发展,增强对母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校友的爱校热情。四是国际友人。随着国内外的交流日趋频繁,留学生等外国人士也成为高校博物馆服务的对象,高校博物馆俨然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和知晓学校的名片。

(二)主题

对于服务的主题,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普及科学知识。高校博物馆可结合研究领域和专业特色,将最新科研成果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公众,同时可聘请学校专家对这些科研成果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通过资源共享、知识渗透,使观众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信息。

二是传承学校历史。高校博物馆是学校鲜活的名片,其馆藏文物承载着学校历史,通过若干富有生命力的文物,可以清晰地展示学校每阶段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发展的脉络,从而实现传承学校历史,弘扬学校精神的作用。

三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目前,不少高校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标本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传下来的珍宝,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明的实物鉴证。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可以让参观者从展品中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于祖国的自豪感。

四是传播民族文化。高校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展彰显学校特色的活动,举办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向参观者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有的专业性较为突出的高校博物馆可以联合地方博物馆举行地方文化展览,通过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实物展示,进一步传播本地文化精髓,使得参观者深深地体会到所在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校博物馆一般是依照所在学校的专业强项和主要研究领域设立,其主要作用也是围绕教学和科研展开。因此,与一般重视科普性和趣味性的社会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比较强,这就决定了高校博物馆在先天方面难以对本专业之外的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高校缺乏主动宣传的动力,就不会被公众所知晓。有的高校采取不作为态度,仅将博物馆作为科研、教学的载体,而忽略了它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作用,就会造成高校博物馆门可罗雀,教育功能甚微。

在履行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时,高校博物馆应利用自身特点,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积极服务于大学人才培养。通过开放式、全方位、专业化的展陈,使大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和书本中,而是延伸到更广的领域中去。高校博物馆在育人功能方面所起到的教学示范与思想引导作用巨大,已逐步成为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三、高校博物馆教育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高校博物馆作为国家博物馆事业中的一股特殊力量,既肩负着对高校师生的教育责任,又承担着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能,面对新时期的挑战,高校博物馆必须转变思想、合理定位,在展品内容、展览形式、传播渠道、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从而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发展。

(一)丰富展品内容,陈列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博物馆藏品多达数万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精品;有的高校博物馆依托于学校专业特色而设立,藏品主要集中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的高校还未曾开办博物馆。高校应整合校友及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征集藏品,提升展品的数量和质量。在陈列形式上要突破现有的“柜台展示”,引入声光电等高科技的手段,不定期地开展临时布展、讨论会、沙龙、演讲会、报告会及科普知识讲座;经常性地举办博物馆展览创意设计比赛;积极鼓励在校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现场讲学;把博物馆变为在校大学生的重要实践基地。

(二)主动融入社会,育人功能广泛化

高校博物馆除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之外,还承担着科普教育、素质教育的职能。免费开放形势下的高校博物馆,要主动打开馆门,并根据公共文化需求的特点,改革创新展品内容和形式,增强高校博物馆的休闲性和艺术性,开展例如“大手拉小手”参观博物馆、“万人进校园”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以赢得更多的观众。同时高校博物馆要主动加入地方文博系统,扩大与其他高校博物馆、社会博物馆、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好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发挥高校信息技术优势,传播手段立体化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 建设以馆藏信息系统、虚拟展厅以及新媒体手段为主的全方位教育传播互动平台。信息时代下的数字博物馆的出现,给传统的博物馆带来新的气息,有效克服了传统博物馆在空间、时间、距离、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的需求,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广泛化和多样化的发挥。加快推进数字博物馆进程,注重宣传平台建设,既要稳步推进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形象推介,更要重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宣传力量,新老媒体集体发声,合力扩大高校博物馆的影响,使之真正成为各高校对外宣传的“名片”。

(四)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机制长效化

管理队伍建设是高校博物馆科学发展的重要瓶颈,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博物馆管理队伍是必然趋势。新形势下的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除熟悉馆藏品管理维护外,还应掌握博物馆学、信息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同时了解某些领域专业学科知识。然而,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很多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被“边缘化”,有的高校甚至因为没有稳定的管理队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高校博物馆要科学设置岗位,完善岗位管理,健全发展的长效机制,吸引专业技术人员,稳定管理队伍,不断提升学生志愿者队伍的业务素质、专业志向和公益精神。

高校博物馆彰显着大学精神、地方文明与民族文化,它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高校博物馆不仅要在数量上得以扩展,更应当在质量上得以提升,找准定位,丰富馆藏,扩大宣传,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机制,切实担当起教育使命,为大学精神的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篇11

博物馆作为恒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一座特殊的知识宝库,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服务于大众的高尚的文化休憩场所;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高雅文化的殿堂,它所给予人民的高层次、高品味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其它任何一种文化行为、教育方式所无法替代的。怎样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研究公众的精神消费心理,提供更多更好的优秀精神产品,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营造一个良好的博物馆文化氛围,走出一条融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社会化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博物馆人面前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增强博物馆文化与社会的亲融性

博物馆应关注社会、深入社会、走出馆门、深入生活、贴近大众。以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服务于社会,更多的利用文物固有的文化魅力,以独特的文化手段去吸引观众,满足社会需求、满足观众需要。改变远离社会、脱离民众的状况。社会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博物馆的产品是精神产品、文化产品,与社会存在着供需关系,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大众不断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要而产生的。这种精神产品必须与社会的热点问题,大众的品味相融合,博物馆工作者只有经常深入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倾听民众对博物馆的要求,关注民生,走近大众,才能生产出符合时展、社会需求,大众口味的受欢迎的精神产品。论文参考网。博物馆从以“物”为中心,向以社会为中心转移,关注社会热点,融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新的发展趋势,是博物馆向社会化、现代化迈进之必然。

以往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工作只局限于对藏品的研究、对博物馆学的研究,而对于社会及社会人群的研究、与外部关系等研究很欠缺甚至于空白。博物馆要走出“门庭冷落”的困境、寻求大发展,就应首先大力加强对社会问题、对社会各层次、各类人群的研究,从而扩展博物馆研究工作的领域,深化博物馆研究工作的内涵。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对社会的研究、对人的研究、以及人和物的结合的研究,对博物馆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是今后博物馆研究工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博物馆在实现由对“物”的研究到对“人”的研究这一过程中必须对社会进行扎扎实实、广泛深入地研究,这是博物馆工作创新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实现博物馆文化全力服务于大众

任何一种事物、事业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和人群做基础。国际博物馆协会一直以来的舆论导向,就致力于博物馆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的关注实际上就是更广泛的对人的关注。因而构成了当代博物馆新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人的需要,体现为所有的人服务的宗旨。“物”不是博物馆的一切,博物馆对人的研究、对大众的全力服务、对人的关注、对社会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博物馆向社会化和大众化迈进的可喜的一步。

时代越是进步,人们的文化水平越是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越加强烈,对博物馆的信赖和依恋就越大。人们视博物馆为高雅的文化殿堂,是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欣赏艺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精神上的高等享受。博物馆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如何满足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社会公众的需求,则是当今博物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全新的研究课题。研究公众的精神消费心理,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为观众提供各种喜闻乐见的高水平的陈列展览,以促进国民思想道德、文化艺术素养的全面提高,是现代社会赋予博物馆的神圣使命。

完成这一神圣使命,就必须借鉴市场经济中商家的经营之道,视观众为“上帝”,实施“品牌”战略。创造“精品”展览,使观众在享用人文资源、高层次的愉悦中得到探索的乐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服务意识,研究观众心理,对工人、农民、军人、干部、学生等社会各阶层、各类人群的各种精神需求作认真的社会调查,改变编年体式的表现历史的陈旧手段,推出迎合大众心理,适应各阶层民众所接受的展览,通过将专业知识科普化、抽象内容形象化等手段,从根本上改变观众“冷待”博物馆的现状。

大众是博物馆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是当今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主攻方向。更加关注人、更加体贴人,对博物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服务于大众、方便各类观众,为观众提供全方位的细致周到的服务,使观众在博物馆通俗性的展览中得到高雅文化的精神享受,在舒适性的服务中渡过美好时光,是博物馆事业创造辉煌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博物馆文化寻求大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实现博物馆文化藏品资源的共享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收藏机构、保护机构,是国家文物收藏的重地,集存着十分丰富的文物资源。但是多年来形成的“重藏轻用”,重收藏轻服务,重内部业务工作研究轻外向传递交流的局面,注重文物数量的丰富,轻社会使用的价值的充分体现。对这一严重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已有专家学者倡导把博物馆由半封闭型的“文物库”展示给社会,使博物馆由“死”的文物标本保存场所,转变为“活”的文化传播阵地。博物馆在藏品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如何从藏品导向转为社会需求导向,合理利用藏品资源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也是博物馆实现社会化发展目标的重要标志。

博物馆所拥有的藏品资源是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理应为社会所共享,必须走出“深闺”,为大众服务,更大地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藏品资源的共享是博物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博物馆运用藏品资源进行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达到更深入的融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目的。只有这样,博物馆事业和博物馆文化才能获得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博物馆藏品资源的开发利用要达到我们所预期的目的,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寻求规律性的东西,甚至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制度。博物馆的藏品是国家宝贵的科学文化财富,维护藏品的安全是每个博物馆人的天职。在保护的前提下,加速提高展品以外藏品的利用率,拓宽藏品的信息传播渠道,加大对藏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今后博物馆藏品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也是博物馆深化改革、寻求社会化大发展的重要内容。

博物馆在实现社会化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把其藏品的开发利用作为恒量一个博物馆工作的标准之一。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规的原则下,博物馆的藏品应逐步向社会有限度的开放。如开办展品以外的藏品展示室,供科研人员和大中专学生参观学习,为学校教育提供实物教具,为观众提供模拟考古的机会,向收藏爱好者提供实物培训的服务。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增强博物馆与外界的沟通,融洽了博物馆与社会、与民众的关系,增强了博物馆自身的活力,也增强了观众自发随意地重返博物馆殿堂的“回头率”。从而,博物馆的社会价值和其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就能够得以充分的体现。

篇12

目前,我对自己将来的研究生生活有以下粗略的规划

1.进行陶瓷考古或民俗学方向的研究,争取做出自己的成果,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自己的论文

2.尽量选修器物学课程,以及古文字学课程。因为我觉得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能对铭文,古籍等有自己的认识和解读是很重要的

3.弥补本科未进行足够的时间工作的遗憾,尽量争取实践活动的经验

对于未来,我还没有太多的想法。研究生结束后,也许仍然感到自己所学不足,继续攻读博士。也许觉得自己过于纸上谈兵,寻觅一份可以让我获得实践经验,并继续学术研究的职业。可能会进入学校,或是博物馆,或是国家或地方文化机关,对我来说都很好。但是我现在有一个明确目标,就是上研。相信三年的缓冲可以让我想很多,成熟很多。也许一年或者两年之后,我就可以真的确定自己步入社会以后,会站在怎样的一个位置上,但是现在我只能等待那个认知的时刻到来。但是对于自己能走上一条通往自己喜欢的职业之路,我感到很荣幸。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向您辛勤的工作致以深深的敬意!同时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自荐材料。我是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化学专业__级的一名学生,即将面临毕业。经历了四年的高师教育和高校生活,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更坚定了“自信、自强、勤奋、谦虚”的人生信条。

福建师范大学是我省著名的教育人材培养基地,素以治

学严谨、育人有方而著称。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切身地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神圣,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素质修养方面,都受益匪浅。 四年来,在师友的真诚帮助和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化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等理论,在各科的结业考试中,成绩优异。同时也具备了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出色的教师素质,具有良好的语音面貌,自然大方的教态,并在教学中善于创新。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书籍,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操作系统,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此外,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握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大学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人才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

一直以来我的人生理想就是在高中里当一名化学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一直在努力。大学里面,我认真学习各门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专业成绩进入专业前20%,并连续两次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__年暑假,我以项目主持人的身份在胡志刚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教育熵的原理及应用》的研究,并撰写了《教育熵的作用原理初探》的学术论文,该论文入选了“福建师范大学__年度校大学生一百篇优秀学术论文”。为了毕业后能当一名合格的、优秀的高中化学教师,我一直在提高自身的个人修养。我一直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学高为师,行为世范”来要求和激励自己!

我热爱贵单位从事的事业,如果贵单位能为我提供一份就业机会,我将深表感谢,并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不负您的选择。

篇13

博物馆商店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依托于博物馆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博物馆商店的经营范围很广,从人们旅行必备的衣食住行,到独具博物馆特色的旅游文化用品、书籍、旅游纪念品等。伴随旅游者消费需求的增多,博物馆商店的经营范围还在不断拓宽。博物馆商店的发展是博物馆市场化建设中的必然趋势,也是发展文博旅游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1文化传播的载体

博物馆是社会历史文化遗产的收藏研究机构。因其收藏和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传播及长久利用,所以教育传播是其主要社会功能。。依托于博物馆开发的文化商品,被赋予了地方特色、文化个性。例如在我国古城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其商店的文化商品多以兵马俑文化为依托,除了仿制的兵马士卒、各种印制精美的画册,小的纪念图章等也以表达秦时期的古文化为主题。通过博物馆商店的经营,历史文化信息被传播出去,商品销售得越多,信息传播得越广。博物馆商店是博物馆文化传播的渠道,有效促进博物馆教育传播的社会功能”。

1.2新的经济增长点

由于文物的收藏、保护、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各国的博物馆面临不同程度的经费不足,除了国家扶持、募捐赞助,商业经营已成为各国博物馆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的博物馆商店总体发展水平较差,但已逐渐加大经营力度,如上海博物馆从1996年至今,开发出1600多种文化商品,去年的销售额达到2400万元,超过了全年的门票收入,有效的发挥博物馆商店的作用。

1.3旅游购物的中心环节

旅游购物是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之一。在文博旅游业中,博物馆商店的合理经营是提高博物馆旅游购物的水平的关键。由于各地的文化信息不同,各地馆藏资源不同,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各具特色,依托于博物馆开发的文化商品,与当地的文化信息相得益彰,是旅游购物中的特色商品。如武汉博物馆以楚文化为主题,设计开发的编钟系列商品,很受中外游客的欢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市场营销学理论,分析消费者心理,利用博物馆的文化优势开发商品,形成有特色的博物馆商店,提高博物馆旅游购物水平。

2影响国内博物馆商店发展的因素

2.1经营理念陈旧

陈旧的经营理念是影响国内博物馆商店发展的首要因素。我国博物馆建设起步较晚,大都依靠国家扶持,“耻于言利”的思想一直严重的影响了博物馆商店的发展。除了收售参观门票,小范围的出售旅游纪念品是国内大多数博物馆商店的现状,规模和作用相当于小商品零售店。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博物馆商店的经营理念亟待更新,它不仅仅关系到博物馆的经济收益,也是现代博物馆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的必然。

2.2经营方式单一

理念的落后,直接导致经营方式单一。现有国内博物馆商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博物馆自主经营,另一类是博物馆把店面转租给个体经营。从经营现状看,商品陈列都以简单的柜台陈列为主,导购缺乏专业训练,经营的商品大同小异。实质完全相同的两种经营方式,既不能吸引顾客的购买也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呈现出经营惨淡的局面。

2.3缺乏具有市场生命力的产品

缺乏有市场生命力的产品。随处可见的仿真饰品、钥匙链、文化衫等,博物馆商店类似旅游景点的小商品零售店,毫无特色。缺乏针对馆藏展品的文化定位的设计,缺乏针对不同消费群的定位设计。产品质量差,缺乏精品。

3构建现代博物馆商店经营体系

3.1更新经营理念——“以文补文”“拓宽博物馆商店经营的领域,实现“以文补文”是现代博物馆商业经营的新理念“)。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给各地博物馆商店的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引起世界的瞩目,西方人开始更多的关注东方文化,旅游业近年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给博物馆商店的规模化发展带来契机。国外博物馆商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早在1955年,就创建了一个具有国际性的组织“博物馆商店协会,简称为M.S.A”(Museum StoreAssociation)。拥有二千多名会员,大多是美国的博物馆,德国、加拿大、澳洲、日本、中国台湾的一些博物馆也加入了该组织,他们经营的商品多与馆藏和文物有关,品种丰富。针对我国博物馆的消费市场进行分析,有组织、有规模的利用各地不同的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商品,让游客通过我们的商品了解我们的文化,让我们的文化通过商品走出国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为博物馆带来收益,真正意义上实现“以文补文”。

3.2细分市场。经营规模化发展

提高博物馆旅游购物消费水平,科学、合理的经营理念是最好的推动力。文博旅游业发展,人们旅游购物呈现出新的消费需求。

3.2.1消费群及其需求分析

通过市场调查,我们把国内博物馆消费群大致分为4类。(1)、大、中、小学生。这类消费者多以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为目的。他们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购买力较低。主要消费食品、小型的纪念品如印章、宣传画册、书签等。(2)、普通国内游客。消费目的是为获得一定的文化体验。他们有固定经济收入,购买力中等。这类游客人数较多,购买商品的种类很多,购买动机各有不同。从食品、服装等生活日用品,到特色的文化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都成为购买的可能。(3)、海外游客。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寻根或对异质文化的向往,来到博物馆。他们经济实力较强,因而购买力较强,购买的商品种类很丰富,特别是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商品最受他们的欢迎,这也是海外游客消费需求的中心。(4)、潜在消费群。这类人群通过书籍、网络等间接手段完成消费。他们的经济实力不同,购买力也很难预测。

3.2.2细分市场

根据对消费群及其消费需求的分析,针对目标顾客细分市场,博物馆商店就可以制定出相应的销售策略,这是现代市场经营的必要手段。根据对博物馆消费群的大体划分,我们把博物馆商店的市场空间也大体划分为4大块,即学生消费市场、国内普通游客市场、海外游客市场以及潜在消费市场,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突出每一个市场的不同特点。如针对学生消费市场,结合学生的消费目的,以文化教育为主旨,消费等级偏低,可以开辟出售食品、饮料、小型文化纪念品为主的学生休闲厅,免费提供一些与博物馆文化相关的书籍、画册等。而对于海外游客的市场,特色的传统文化商品是商店经营的重点。开设海外专柜,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和环境,满足海外游客的消费需要。

目标顾客的确立,使得博物馆经营做到有的放矢,从营销策略的丰富,到不同文化商品的开发都更有针对性。细分市场使博物馆商店的经营从盲目经营走向秩序化。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多,博物馆商店的经营范围将获得更多的拓展空间。

3.2.3扩大经营规模,拓展销售渠道

博物馆商店经营范围扩大,使博物馆商店最终有别于小商品零售店。例如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其博物馆商店的规模很大。馆内有5000多平方米的营业厅,在纽约的一些大商场和其它城市设立销售点。馆内销售的书有6000多种,商品近2万种。博物馆开发商品非常慎重,但销售面很广,每年寄出1300多万本商品目录,为6O万人邮售商品。据前几年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考察的人讲,商店的营业额已超1亿美元大关。已从一个小纪念品中心,发展成推进文化教育的主要延伸机构和博物馆建设的重要经费来源。

国外的成功经验让我们看到博物馆商店在文化传播和商业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打破单一的经营模式,运用现代化的经营手段。例如利用广告和网络资源扩大商品宣传力度,开设连锁店、专营店,直销、邮购、网络销售等多渠道经营,推动博物馆商店的发展。

3.3个性文化商品开发,提升产品的市场生命力

产品是影响消费水平最直接的因素。文化商品开发成为发展博物馆商店的核心问题。首先是文化定位设计。以不同的博物馆资源作为商品开发的文化定位;如北京的故宫博物馆以宫廷文化作为其产品的文化定位,而云南博物馆则以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服装服饰为特色,以突出少数民族风情为文化定位;其次是产品价值定位。根据不同等级的消费需求定位产品开发的等级,不仅要有精品也要有面对大众的消费品;最后是产品质量的定位。这是完成产品开发的关键。目前博物馆商店经营的商品大多直接从小商品生产制造商那里挑选,制造商为了降低成本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现象严重。作为文化的圣殿,劣质的产品只能损害博物馆的形象。在“2002博物馆文化商品研讨会”上,北京故宫博物院参展的文化商品中有4O多件曾经作为国礼馈赠给外宾。运用传统元素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打造文化精品,这是博物馆开发文化商品的优势。

博物馆商店的经营应突出文化性的特征,而其中个性文化商品是体现文化性的根本,也是博物馆商店真正有别于旅游景点的零售店的根本。博物馆除了立足于本馆资源进行产品开发以外,还可以互相利用馆藏资源合作开发,使博物馆的文化产品开发成为一种产业,不断推陈出新,赋有生命力的产品是赢得市场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