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更多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中的实例来明白一些小道理,学到一些小知识。但这并非课本的全部内容,还有一些内容相对来说理论化比较强,那么,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处理,我们采用了情景模拟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为自己所用。例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寻路与行路”,在学习这一单元的时候,我们通过场景设置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带到凤凰公园中去,首先跟他们讲明白这一堂课这样学习的目标和规则,然后借助公园里的迷宫,进行一个分组小游戏,学生通过走迷宫的过程,就逐渐掌握了寻找路线的要领和方法———会看路线平面图,识记东、西、南、北的方向,注意路线上的标志物,在行路的过程中注意做好标记,并且要注意避开路上的危险地等等。一堂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可,让他们在快乐的学习和实践中收获了很多。另外,在讲授“做一个诚信的小公民”的时候,让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小故事进行讲述,并且还通过现场情境模拟的方式:如一次课堂小测验结束了,有的孩子取得了比较优秀的成绩,有的孩子成绩不是太理想,老师要求将检测结果回家反馈给家长,有一些检测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碍于自尊心的表现,不想告诉家长真实的检测成绩,面对这样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自主选择,选择结果统计出来之后,老师进行点评,学生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完成了思想教育的升华。
篇2
一、教材编写理念与价值追求
1.生活性
人教版品德课将小学低年级学段和高年级学段的教材版本分别命名为《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可见生活性是低年级学段品德课的最根本特性。《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品德与生活课程定义为“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教材内容例如《我的一家人》《家人的爱》都充分地体现这一特性。
2. 活动性
《品德与生活》以活动单元分类,每一单元下再分设小标题。旨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和感悟,让活动成为中介,分析教材学生的活动主要为问答式,常识性问题涉及较多,关注于儿童的自理能力和基本的生活知识储备,主要涉及家庭、自然和同伴关系。
3. 综合性
以一年级下册《走进大自然》为例,让学生通过寻找春天,喜欢春天的什么并画下来,开展种植小实验,观察光影,将品德与绘画、科学常识有效地结合,并力求贴近于学生的生活本身,亲近生活。
二、 《品德与生活》教学实践问题
1.学校教育和生活实践容易脱节
在《小苗快快长》一课中,同学们都表现出对于植物种植的乐趣,并纷纷表示愿意回家开展种植小实验并会把小苗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来。但半个月后,能够记录并把小苗带到展示会的学生并不多。 由于处于低年级学段,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薄弱,无法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对于老师课堂上布置的任务很多学生放学回家后就已经抛诸脑后。大部分家长也未能对孩子在家中的品德实践进行及时地指导帮助和监督。对于过程性的活动,家庭和学校还是处于脱节的状态,未能形成一股有效的教育合力。
2. 评价机制过于单一,远离生活
在小学低年级学段的品德检测进本上都是常识性知识的检测,在起始的一年级阶段,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检测的环节,这样对品德课的实施情况没有一个很好的考量,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形成不了有效的监督。基于书面形式的考核,也很难对学生的品德素养进行有效的考核。书本内容也很多脱离了生活本身,呈现出一种知识体系,主要以学科的知识形态的呈现,在教学上不能很好地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内心感受,强调概念地讲解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传授。学生主要表现为对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却缺少实践这些道德要求的机会。
三、 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有效策略
1.教学目标的制定可操作化、生活化
“我们一开始生活 ,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1] 生活的教育当然包括道德的教育 ,或者说道德的教育占有很大的比例。真正的道德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进行,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好动性和注意力不集中的特性,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其应适合低年级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尽量设计一些易操作的活动,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这些活动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指导策略,避免过多的常识性和逻辑知识的教学,教师眼中有儿童,让孩子在活动中,在生活中成长,在活动中提高品德素养。
2.家校结合,使用多种方式对学生活动监督、评价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应更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2]我们的品德课的考评方式需要改革,很多老师抱怨过程性评价难以量化,可操作性不强,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其智慧,例如学生作品档案袋地制作,学生在校外开展的活动,可以利用家校互动平台对学生活动成果进行展示,教师也可将具体明确的要求发送给家长,这样有效的家校合作,能够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并且提供有效的帮助。
3.开发多种资源,丰富学生实践形式
现阶段教师的教学主要以品德课本为依托,但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有其特色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这些资源地开发,[3]并有意识地和品德课进行有效地整合,开发出更具有特色的品德课程,例如芜湖地区的奇瑞汽车、傻子瓜子这些资源都是品德课教授可以利用的地方特色资源,并且学生对本土的课程资源都有着很大的兴趣,并乐于接触了解。
总而言之,品德课终究应当植根在生活的土壤中,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养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成长,让品德课高效有趣起来。
【参考文献】
篇3
小学品德教师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任重道远。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通过品德课的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水平,是我们每一位小学品德教师重点关注与研究的课题。上好品德课,涉及诸多方面,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具体的做法和感受,与各位老师共勉。
一、目前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的现状
1.品德课在人们心目中仍是“副课”,其地位亟须提高
我们都知道,前几年各个学校根据课改要求都开设了品德课,但兼职教师和“剩闲老师”执教的多,很多老师一直奋斗在迷茫的教学环境中,缺少专业引领,缺少教育科研指导,缺少同行间的交流与学习。但是,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中央到地方,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品德学科也受到更多的关注。小学品德老师不仅能像语文、数学老师一样听到优质课,而且也有机会参与一些论文、优质课的评选活动……各级政府教育部门都为我们每一位小学品德老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小学品德这门学科在课改春风的吹拂下,焕发了活力。
但令人不容乐观的是,当前还有一部分学校、家长和学生仍然把小学品德课看做是“副课”,未能从思想上认识到学好这门课的重要性。因此,学生可能在品德课上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但课堂外,学生我行我素,坏行为、坏习惯时有发生,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如何上好小学品德课,真正充分发挥小学品德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2.教师对品德课的认识仍需提高
有些品德老师认为自己所教的学科无足轻重,常常是上课铃响之际,匆匆来到教室,翻开精美的品德课本,往往只是看看插图,讲讲故事,匆忙开场,草率收场。其实,现在的品德教材,不论是《品德与生活》还是《品德与社会》,不仅融入了品德课中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教育,也融入了社会课中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的教育,教学内容涉及很多知识领域,如政治、法律、哲学、伦理等等。因此它对品德教师的文化修养有着特殊的要求:既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要有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所以,我们每一位小学品德老师都应该在思想上重视自己所教的这门学科,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只有我们的品德课上好了,学生才会终身受益,社会长久受益。
3.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薄弱,应进一步加强
由于农村小学师资少、条件差,教师工作任务重,制约着品德课的正常教学,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教学轻育人的现象。为了保证学校品德教育的主渠道畅通无阻,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学校要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更优化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挥品德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堂的主阵地作用,提高品德教学质量。
二、研究新课标,用好新教材
1.充分理解新课标要求,精心备课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促使我们在平时加强学习,不断充电,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在寒暑假及平时备课期间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在把握好课标大方向的同时正确理解教学目标,并按课文内容找出所教的教学重点,再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总之,在备课时,我们应该做到:心中有课标,手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
在备课中,许多老师可能从网上或书本上参考别人的教学设计,当然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但一定要注意做到活学活用,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选择好教学事例。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事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基础知识出发,寓情于理,把道理深入浅出、全面透彻地教给学生。如:我在上《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祝你平安》一课时,就列举了发生在班里的一个真实事例:当时,正在上语文课。突然,一位学生因病晕倒,语文老师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抢救了他。通过学生对这件事的回忆和描述,引导学生说出“急救电话120”的正确使用方法,从而掌握最基本的紧急求助方法,远离危险。鲜活的事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课堂教学更有现实感。
篇4
本年度,品德学科重点做好区域整体发展的谋篇布局工作、学科中心组建设工作、教师队伍情况调研工作、教材研究分类指导工作、学科基地建设工作、课题研究工作等。围绕教研室工作的总体部署,确立深化课改,服务课改,以课改推动各项工作展开的总体工作思路,建立“培训、实施、研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提高”的工作策略,充分发挥品德学科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能,努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二、重点工作
(一)做好全市品德学科谋篇布局工作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市品德学科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课程地位逐步确立,陈旧观念不断转变,教研方式突显创新,教师研究水平得到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明显提高,学科课程的发展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认可。与此同时,品德学科发展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材研究实效的问题,学科在区域内整体发展的问题等。通过对多年来品德学科发展状况的分析与研究,学科中心组一致认为,要抓住全市“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契机,着眼于学科长远、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做好全市品德学科谋篇布局的工作。
(二)做好全市品德学科中心组建设工作
全市品德学科中心组成员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的学科素养。我们一致认为,中心组成员能力的增强将大大促进学科的发展。为此,本年度将进一步思考学科中心组建设问题。要求中心组成员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主动参加学校调研,主动进行教学实践,主动领衔课题研究,主动承担学术沙龙的主持工作,积极撰写能指导实践的论文。坚持中心组每二周一次的集体活动,将研究水平的提高作为衡量中心组成员工作情况的重要指标。积极吸引教学一线有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充实到中心组队伍中来。
(三)做好全市品德学科教师队伍情况的调研工作
目前,全市品德学科教师队伍主要呈现不稳定、专业化弱的状态。为此,本年度,我们将开展全市品德学科教师队伍情况大型调研工作。采用问卷、访谈、分片分区研讨等形式掌握学科教师队伍现状,并认真分析完成调研报告,由此思考改善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有效策略。
(四)做好品德教材研究分类指导工作
品德学科教材分主题呈螺旋上升的形态展现给师生。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对于教材的钻研存在很大的空间。同时,由于目前任课教师多为兼职,导致了对教材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局限,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我们认为做好品德教材研究分类指导工作十分必要。本年度,我们将在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集中中心组力量,对教材进行更为合理的整合。首先将十二册教材进行重组,按内容重点进行分类,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市实际情况提出各主题单元目标,每专题至少由三名教师进行课堂呈现,并将优秀教学方案整理成册,建设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库,在次基础上探索教学方式的革新和评价标准。从而逐步完善本市品德学科从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的完整的、可行的课程体系。
(五)做好品德学科基地建设工作
目前,全市品德学科有2所基地学校,他们分别开展基地学校研讨活动,发挥了引领和辐射作用。但仅有这2所基地学校是不够的。本年度,我们要求辖市区教研员在本辖区内确定2所学科发展情况较好的学校为区级学科教研基地。由基地学校带动区域学科发展。要求所有基地学校在组织管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发展绩效等方面成为表率。
(六)做好品德学科年会论文评比工作
二年一度的年会将在十二月召开。在此之前,我们将做好年会论文的评比工作。本次论文评比将采取匿名评选的方式,杜绝搞地区平衡的不良做法,努力做到公平、公正,确保论文质量,促进广大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
(七)做好品德学科课题研究工作
篇5
二、 学科指导小组菜单式服务
三月份,根据市教研室的安排,学科指导小组的成员进行城乡联手,组织携手农村大课堂活动如火如荼地举行,作为上虞中学学区,在全市起着骨干带头的作用,作为学科指导小组的一员,每位成员都进行了精彩的课堂展示和学科报告,如师范附小的马晓颖,实验小学的汤金华,百官小学的李可苹、吕凌燕,文澜小学的江海囡、丁淑珍等等,这样的菜单式服务,引领了农村品德课堂,为农村小学送去了一缕春风。
三、各校品德教研活动新颖有效
教研活动是各校活动的基点,每个学校都很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比如3月24日,百官小学的“百小讲坛”拉开了品德教研组工作的序幕,她们在阶梯教室开展了品德课的名师讲坛活动,下属小学、第三届师徒结对的徒弟和苍南县领雁工程的老师和百官小学的老师们一起参加了百小讲坛活动,教研室傅老师评价说:“百小讲坛,打开的坛坛都是好酒。”在这次活动中,吕凌燕老师的课堂展示《塑料和我们的生活》精彩纷呈,李可苹老师点评《合作 探究 感悟》客观灵动,经校长的主题报告《追求理想中的品德课堂》受益匪浅,这次教研活动可以说是百小品德教研组的一次精彩的展示,是百小品德教研组智慧的结晶。
阳光学校教师在本学期里除了坚持理论学习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扎扎实实的探索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手段的实效性”这一中心课题。她们还认真研究课程大目标、结合本册的单元目标以及学情精心设计每一次的活动目的,并在活动的过程设计中逐步分解目标,坚持从细节入手考虑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让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滨江小学开出了三节品德教研课,街道级教研活动分别是陈林君老师的《争做清洁小卫士》和叶丹丹老师的《养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好习惯》,校级教研活动是范宇芳老师的《五十六个民族》。参与上课的老师通过精心备课,数次试教,改进教案,课后收获颇多,教研活动的开展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发展的平台。
四、课题引航——成就和谐、合作的教研团队。
学区内的教师都很重视课题的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成就和谐、合作的教研团队。鹤琴小学针对品德教学说教为主,学生缺乏参与和体验的问题,提出了《品德教学树课模式的实践探索》的课题。主张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夯实“树课”之根,于大自然大社会中,建构“树课”之干,于生命的活力中,绽放“树课”之花,于幸福的课堂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全体参与、全心参与、全情参与。本学期着重进行树课模式博客的充实。
华维文澜小学的教师根据品社课自身的学科特点,提出了以 “让故事成为品德教学的好朋友”的课题研究。这则课题方案成为了绍兴市普通中小学2010年教改项目第一批立项项目之一。自从故事教学的课题方案理想以后,教研组马上以该项目研究实施为中心,推出了一系列的项目研究教研活动。
百官小学结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结合《德育与心育课题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在德育课堂中融入心育教育,使德育课堂更加人文化,多元化,希望德育课堂和心育课堂能够齐头并进
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希望我们在新的学期里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又到写总结的时候了,才觉得匆匆间时间又晃过去了,回首这个学期,我们学区的品德教研活动,主要是借市教研室组织活动来展开的。
一、以联谊为契机,发展品德队伍
从自己开始当这个学区组长以来,一直有个心愿,能在学区里组建起一支属于品德学科的教学队伍,也一直在作主要的努力。可往往努力去发现了,可下个学期人事调动就又不见了,队伍总是不稳定,也就谈不上什么发展。这个学期在市教研室的关心照顾下,我们学区引来了两次学科指导小组的联谊活动:在章镇镇小迎来了傅老师精彩的讲座,为章镇的品德教学点一盏明灯,省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实验小学的汤金华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他的教学艺术,让大家一睹了高手风范;在汤浦镇小华维文澜的江海囡老师以她的沉稳和大气又给大家展示了别样的风采。通过这次活动,让很多老师眼前一亮,得到或多或少的启示。在这两次活动中,才出现了很多新的面孔,每个乡镇都有那么一些喜欢品德老师,看见了品德学科的新的面孔,那是一种新的希望。相信只要的教研氛围可以让我们章镇品德这块贫瘠的土地有新的气象,新的发展。
二、 以活动为台阶,促进个人发展
推出新人是一支可持续发展的队伍必不可少的一步,章镇学区特别重视这一点,凭借着与学科指导小组的亲密接触的良机,我们学区又推出了两个新人。朱婷婷老师以她日趋成熟的教学状态展示了——《我们是集体的一员》,图片中故事是“绿色”的,足见匠心独具;韩世玉老师虽然品德学科才起步,但是她的认真和课堂呈现的那种自若也值得一提。本人也参与了这次指导小组的活动,分别执教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1】
2010年品德教研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三、以故事为载体,提高课题效率
故事是本学期我们学区的一个重头戏,从收集、整理,到使用都让一线老师有不同的感悟。故事联系习惯,故事联系课堂,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别人的故事。在品德学科相对薄弱的课堂里,我们主张添加合适的故事,让课堂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09年上半年又在我们忙忙碌碌的工作中匆匆走过了。回首这个学期品德教研组的工作,我们品德教研组的每一位老师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根据开学初制定的教研组工作计划,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一学期来有让人会心微笑的成绩,但也有还需努力的地方,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思品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1、我们思品教研组非常重视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学习。我们具有良好的业务学习气氛,一学期来,我们利用教研时间,组织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深入分析并领会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材料的精神,统一认识,从教学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组内老师还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并认真领会和贯彻其精神,自觉加强业务学习,通过上网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交流教改动态、教学经验等信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2、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技能的提高。一学期来,组内教师积极完成进修和培训任务,不断补充新知识。并积极参加市级公开课的听课活动,学区内几所学校进行交流,积极听课、评课,学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通过观摩,听课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有长足的进步。
3、积极组织参加市、学区级公开课教学,组内教师认真参与听课、评课,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本学区,永和镇小的罗彩芳老师就为我们执教了市级公开课《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二、完善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有明确的教学计划。
为使各项教学活动有目的、按步骤地进行,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到计划在先,活动在后。本学期开学初,教师均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学期教学计划,然后再由教研组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落实计划的实施,不让计划留于形式。
2、教学工作继续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
教师们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本学期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提倡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地转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这个学期,我们教研组的多数成员虽然都是担任了语文教学、数学教学,有的还兼班主任工作,但依然能在品德的教学中开创出一片美好的天地,有了一定的收获。4月3日,上虞市品德学科菜单式服务行动在丰惠学区永和镇小如期开展。学区各乡镇品德学科教研组长和品德骨干教师齐聚在永和镇小,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中,百官小学的吕凌燕老师和永和镇小的罗彩芳老师分别为我们执教了四下《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和五下《日新月异的交通》,百官小学科李可萍老师和教研室傅老师还为我们做了精彩讲座。在活动结束时,还有我学区的好多青年教师纷纷表示如有机会,将会积极参加这么有意义的教研活动。在参加09年的学科论文评比中,我教研组成员多人获市一、二、三等奖,如下管镇小的任芳芳老师所撰写的品德论文《孩子,让我们用真心交流——品德教学呼唤真诚的课堂对话》获市一等奖。
三、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不少的问题:
①教材方面。某些教学活动内容较多,对刚接触品德教学的教师难以正确把握,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处理,而学生就会因教师的理解水平、处理方式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②在教研活动方面。由于个别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未完全转变,对于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德育课程的教学就有所懈怠,对学生的思品知识与言行的统一也有所脱节,与家长、任课教师、班主任的沟通也不够,学生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品德。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蓦然回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小越中学学区品德教研组老师们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谱写教育教学生动的乐章。一曲曲悠扬的旋律从心底溢出……
一、团结协作,练队伍
我们小越学区品德教研组全体组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每次活动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我们的教研活动从书本上某一副图的的分析到教学内容难点、重点的把握,从教学方法的应用到学生学法的研讨,点点滴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倾注着教师们的真知灼见,发挥着集体的力量,体现着团队的精神。我们组开设的教研课、调研课等,每一堂课都集中大家的智慧,从选题开始,一起备课、一起研讨。因为组员们都不是同一所学校的老师,聚集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所以为了能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钻研,我们学区品德教研组建立起了一个qq群。让每位教研组成员都把自己备好的课、想提的建议统一放在了qq群共享上,同时大家一起来群聊,各自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每一位成员都参与进来了,讨论之后,执教老师进行试教,再修改,再试教……让每一位成员都来重视我们的学科,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是品德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方法。 (2)
2010年品德教研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二、钻研教学,促教研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我们教研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多多阅读《中国德育》、《小学德育》等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播放有关的名优教师优秀课例视频,尽可能地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学习、扩展的学习空间;在本学期中,禹峰小学的郭芳老师在市级调研活动中执教的《少数民族之乡——云南》一课,两位老师参加了上虞市品德学科菜单式服务行动活动(均承担了上课任务),都得到了市教研员及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前认真地查阅读资料,共同商讨、集体备课,在品德教研组这个“练技场”上学习、研讨、跌滚摔打,洒下我们的汗水,流下我们的心血,只为了共同的目标“建设我们的品牌课堂”。
三、课题领先,显特色
一位专家曾讲过“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是在于思想的彻底改变,只有将思想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将课程改革落在实处”!是啊,思想的不到位课程改革的实践则为夸夸其谈、蜻蜓点水,仅在于局面的方位上进行着。因此本学期我们继续鼓励老师们采取“多阅读、多反思、多执笔”的方法,不断促进对课程改革实质内容的进一步领悟,利用好学校的网络资源,经常上网浏览、查阅相关的材料,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扩大自身的视野,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便更好服务于课改实践。当然最能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是从自身的实际问题出发,针对这点再结合我组思品老师的实际情况,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以改进教学提升教师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为任务目标,根据品社课自身的学科特点,我们提出了以《叙事德育运用于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小学品德教学质量监测实践与研究》、《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活动》的课题,在10年度市级及以上立项。
在这一学期中我们组的品德老师通过不断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谢林燕老师的《落花有情 马蹄留香》和邵璐老师的《莫让“情境图”留在暗房》两篇论文获市一等奖;徐益锋老师的《让教材中的活性因子充分激活》和张瑾老师的《被品德课遗忘的角落》两篇论文获上虞市二等奖;其中三篇已送绍兴市参评。谢林燕老师被评为上虞市第九届教坛新秀。并组织开展了一次菜单式服务行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沐浴着春风,和着时代的节拍,在市教研员和学校领导多方面的关心支持下,不懈地努力,去构建一道品德教育教学的亮丽风景线。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学区品德与社会(生活)教研组结合课例开展校本教研研究,立足课堂,以品德实验教师为基本研究主体,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教学研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们品德教研组的教师团结协作、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现就一学期来我们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1、认真制订教学计划
我们品德教研组的教师坚持学校有关教育教学计划,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地在教导处的领导下完成各项任务。开学初,大家就一起根据本学期的各项要求认真制订了教学计划。以使每位老师在开展教学时能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而不至于开“无轨电车”。
2、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继续加强健全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由于有几位老师今年刚接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为了更快地使大家了解《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性质与特点,更顺利地投入到品德的教学中去,本学期我们全组教师继续以学习新课标为主要的学习内容,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们把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教学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注重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已经接触过品德课程的老师,在交流活动中,能以自己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与大家一起交流,避免大家多走一些弯路。
3、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
本学期我们仍旧采用了集体备课的方式,集合大家的智慧,力求备出优质的教案,备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重视教学过程的复备与反思,每节课后教师都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由于我们几位品德任课老师的办公室比较近,所以,我们可以及时交流在上课过程中的好的经验,做法;碰到了困难,大家也能及时地进行交流,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
4、走出去请进来,以课例为载体,提高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
本学期刚开学,就组织老师去夏?D尊小学,聆听了四位教师的精彩课堂,并学习了傅老师的讲话。同时,在4月28日在三汇小学成功承办了教研室开展以“绿色故事快乐课堂”为主题的小学品德学科指导组菜单式服务活动。活动中三汇小学孙艺老师执教 二下《美丽的家园》;沥海小学应晓玲老师执教二下《动物、植物和我们》;金近小学邵瑞老师执教三下《快乐的秘诀》;师范附小马晓颖老师执教四下《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教研室傅智红老师主讲《网络研训:农村品德教师专业成长的绿色通道》。使每位参与活动的教师,都得到了很好的学习和提高。 [3]
2010年品德教研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到 栏目查看更多内容 >>
总的来说,这个学期,我们教研组的多数成员虽然都是担任了语文教学、数学教学,有的还兼班主任工作,但依然能在品德的教学中开创出一片美好的天地,有了一定的收获。如应晓玲教师参加全国首届录像课例比赛获得二等奖;赵丽萍老师的论文获上虞市一等奖,并送绍兴市参评。
但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不少的问题:
①教材方面。某些教学活动内容较多,对刚接触品德教学的教师难以正确把握,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处理,而学生就会因教师的理解水平、处理方式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②资料的问题。由于活动的开设,需要教师作大量的准备,而实际上,教师不可能只准备品德与生活的授课材料,还要准备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材料,这无形中为教师增添了很大的工作量。建议出版社能提供一些教辅资料,相应地减少教师的这种付出,而把精力集中到思考如何创设氛围、 组织教学上,那么,品德课程的教学质量将会大有提高。
③在教研活动方面。由于个别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未完全转变,对于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德育课程的教学就有所懈怠,对学生的思品知识与言行的统一也有所脱节,与家长、任课教师、班主任的沟通也不够,学生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品德。
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实施,在我国小学一二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这门课程除了对学生的品德方面进行良好的教育之外,还承担起了对学生社会化教育目标进行实现的作用,对于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学校实际对这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使得这门课程的德育功能过分被强调,而社会化功能却被弱化的现象出现。基于此,本论文将着重讨厌如何能够使本课程的社会化教育功能进行有效的强化。
2.小学品德和生活课程中社会化教育功能的弱化表现
2.1品德与生活课程体系中,社会化教育功能被窄化
从现行的课程教材中来说,其在设计以及对学生进行呈现的过程中就对其中的社会化功能造成了弱化。在我国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但是,在不同的课程教材中,却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解读,而往往使得虽然课程中的这两部门内容同时存在,但是在其两者之间却并没有存在过多的整合。这种两个知识体系不相关理念中编写出的教材,则对其社会化教育功能进行了明显的弱化。
2.2学校教学管理中,品德与生活课程被边缘化,社会化教育功能被漠视
从目前我国学校中对此课程进行开展情况来看,这门课程有种被边缘化的趋势,其无论是在教师配备、课程开设还是相关的教学评价中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往往存在课时安排不足、临时被其他课程教师挪用的现象。而在对其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这门课程也经常被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在学校的相关管理体系中也更为注重德育而轻视社会化教育功能,开展这门课程的目标往往着眼于其德育功能,而其本身的社会化教育功能却在这个过程被漠视。
2.3课堂教学以品德知识灌输为主,缺乏和社会联系的意识和途径
在实际品生课授课中,鉴于课程时间有限、支持手段单一等客观条件,教师通常采用简单的知识灌输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起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往往忽视了该课程同社会之间应有的联系,这使得这门课程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课程效果上都同社会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不能够同社会进行有效的沟通。
3.品德和生活课程社会化教育功能弱化的原因
3.1受我国教育传统模式的影响
对于学校来说,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更重视知识性教育而忽视品生课程的社会化教育功能,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目前社会现实的理解与认识形成偏差,对于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及个人的社会化进程造成较大的无形障碍。
3.2我国小学德育实行以科学认识论为哲学基础的道德教育
在很长的时间内,我国对于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的德育知识都以单纯的知识形态来进行体现,仅仅对意义内涵以及价值取向方面进行追求。在学生德育课程进行实施的过程中,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起到足够的认识。而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仅仅以原来的哲学为基础进行教学,不能够对学生同现实之间的沟通了解进行保证。课改之后,由于品生课的主体受众年龄偏小,自我认知能力差,不能够成为有效的学习主体,其能力的获得仍亟需外界的引导。
3.3学界对品德与生活课程理解的偏差
对于该课程的教材编写来说,其应当是一个对课程要求、课程目标进行二次认识的过程。而在我国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编写过程中,其在编写的过程中就更加倾向于品德教育,而仅仅将社会部分内容看做为品德的一种辅证与完善。同时,其对于社会学方面也没有起到足够的认识,对于哪些社会学成果应当纳入教材之中也没有一个计划目标,从而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产生了偏差。
3.4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足
在我国,对于课程开发所实行的往往是较为集中的统一化管理方式,其主要目标往往在教学方法和教材之中,而对于授课过程所需要的材料、器材等往往达不到授课的要求。同时,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师队伍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的培训跟不上、兼课现象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兼职品生教师仍然存在等现象都是对这门课程人力投入不足的表现。
3.5学校管理中缺乏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的管理意识和经验
在我国以往的教学理念中,都是将德育放在教学的首位,所以在很多学校中都对学生德育教育有着一定的经验。而由于我国的社会化教育发展时间较短,作为学校而言对于这方面无论是管理的经验还是管理的意识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也对社会化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4.强化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社会化教育功能的方法
4.1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设计
首先,应当对这门课程进行准确的解读以及设计,并在这门课程的教育过程中对于社会化教育意识进行加强、对社会化教育的载体以及目标进行明确,而这也正是对学生社会化教育功能进行加强的基础。同时应当对品德与生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的审视,应当对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强调,即对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部分直接或者间接的经验进行加强,从而使课程能够更接近学生的生活。
4.2提升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教师是直接面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重要人员,授课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以及教学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学校为课程配备拥有良好素质的授课人员,从而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保证。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门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也正是这门课程学校影响力高低的体现。同时,在授课教师的知识结构中也应当要求教师从以往的单一、局部知识转变为拥有跨学科知识的处理能力,从而真正的对这门综合课程的作用以及价值进行发挥。而作为学校也应当以多种措施对学生的教学水平进行提高,从而真正的为课程质量进行保证。
4.3在课程管理中提升社会化教育功能的地位
以往在教育部门对品生课程管理上的缺失,不仅对教师以及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造成了影响,也对我国社会化教育目标的实现产生了阻碍。在部分学校的管理中,社会化教育功能这门学科的教学地位甚至比以往公认的薄弱学科还要弱。这就需要学校应当通过对教学、学生以培训、监管的方式使其对课程中社会化教育功能的地位起到足够的重视,并在实际的课程管理中对其进行加强,从而为社会化教育的良好实行做出保障。
5.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国小学目前开设的品德与生活课程对于学生的今后升学发展以及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学校及时的改变以往观念,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起到足够的认识,同时在授课的过程中以教育功能与社会化功能并重的方式进行,从而有效的对其中的社会化教育功能进行强化,实现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民.桃李如何遍天下芬芳应该满校园――例谈十年课改对小学德育带来的新变化[J].中小学德育.2011(02):20-23.
篇7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 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 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 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 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 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 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 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 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 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 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 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 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 评价研究
(1) 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 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 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 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 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 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19年12月,开题会。
2019年1月~2019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19年3月~2019年6月,各
这篇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的关键词是品德课,小学,报告,开发,研究, 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019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 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 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 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 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 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 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19年12月,开题会。
2019年1月~2019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19年3月~2019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19年7月~2019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 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 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篇8
开学初,我们学区根据教研室的安排,收集和整理第八册品社的故事资源,各个学校分别接受了这个任务,认真收集了第八册每一课中跟课文有关的故事,经过精心选择与筛选,与各位老师共享故事资源,丰富了课外的故事链接,使品德老师可以拿来就用,非常方便。
二、学科指导小组菜单式服务
三月份,根据市教研室的安排,学科指导小组的成员进行城乡联手,组织携手农村大课堂活动如火如荼地举行,作为上虞中学学区,在全市起着骨干带头的作用,作为学科指导小组的一员,每位成员都进行了精彩的课堂展示和学科报告,如师范附小的马晓颖,实验小学的汤金华,百官小学的李可苹、吕凌燕,文澜小学的江海囡、丁淑珍等等,这样的菜单式服务,引领了农村品德课堂,为农村小学送去了一缕春风。
三、各校品德教研活动新颖有效
教研活动是各校活动的基点,每个学校都很重视教研活动的开展,比如3月24日,百官小学的“百小讲坛”拉开了品德教研组工作的序幕,她们在阶梯教室开展了品德课的名师讲坛活动,下属小学、第三届师徒结对的徒弟和苍南县领雁工程的老师和百官小学的老师们一起参加了百小讲坛活动,教研室傅老师评价说:“百小讲坛,打开的坛坛都是好酒。”在这次活动中,吕凌燕老师的课堂展示《塑料和我们的生活》精彩纷呈,李可苹老师点评《合作探究感悟》客观灵动,经校长的主题报告《追求理想中的品德课堂》受益匪浅,这次教研活动可以说是百小品德教研组的一次精彩的展示,是百小品德教研组智慧的结晶。
阳光学校教师在本学期里除了坚持理论学习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扎扎实实的探索着“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手段的实效性”这一中心课题。她们还认真研究课程大目标、结合本册的单元目标以及学情精心设计每一次的活动目的,并在活动的过程设计中逐步分解目标,坚持从细节入手考虑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让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滨江小学开出了三节品德教研课,街道级教研活动分别是陈林君老师的《争做清洁小卫士》和叶丹丹老师的《养成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好习惯》,校级教研活动是范宇芳老师的《五十六个民族》。参与上课的老师通过精心备课,数次试教,改进教案,课后收获颇多,教研活动的开展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发展的平台。
四、课题引航——成就和谐、合作的教研团队。
学区内的教师都很重视课题的研究,通过课题的研究,成就和谐、合作的教研团队。鹤琴小学针对品德教学说教为主,学生缺乏参与和体验的问题,提出了《品德教学树课模式的实践探索》的课题。主张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夯实“树课”之根,于大自然大社会中,建构“树课”之干,于生命的活力中,绽放“树课”之花,于幸福的课堂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全体参与、全心参与、全情参与。本学期着重进行树课模式博客的充实。
华维文澜小学的教师根据品社课自身的学科特点,提出了以“让故事成为品德教学的好朋友”的课题研究。这则课题方案成为了绍兴市普通中小学2015年教改项目第一批立项项目之一。自从故事教学的课题方案理想以后,教研组马上以该项目研究实施为中心,推出了一系列的项目研究教研活动。
百官小学结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结合《德育与心育课题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课题,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在德育课堂中融入心育教育,使德育课堂更加人文化,多元化,希望德育课堂和心育课堂能够齐头并进
一个学期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希望我们在新的学期里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又到写总结的时候了,才觉得匆匆间时间又晃过去了,回首这个学期,我们学区的品德教研活动,主要是借市教研室组织活动来展开的。
一、以联谊为契机,发展品德队伍
从自己开始当这个学区组长以来,一直有个心愿,能在学区里组建起一支属于品德学科的教学队伍,也一直在作主要的努力。可往往努力去发现了,可下个学期人事调动就又不见了,队伍总是不稳定,也就谈不上什么发展。这个学期在市教研室的关心照顾下,我们学区引来了两次学科指导小组的联谊活动:在章镇镇小迎来了傅老师精彩的讲座,为章镇的品德教学点一盏明灯,省赛课一等奖获得者实验小学的汤金华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他的教学艺术,让大家一睹了高手风范;在汤浦镇小华维文澜的江海囡老师以她的沉稳和大气又给大家展示了别样的风采。通过这次活动,让很多老师眼前一亮,得到或多或少的启示。在这两次活动中,才出现了很多新的面孔,每个乡镇都有那么一些喜欢品德老师,看见了品德学科的新的面孔,那是一种新的希望。相信只要的教研氛围可以让我们章镇品德这块贫瘠的土地有新的气象,新的发展。
二、以活动为台阶,促进个人发展
推出新人是一支可持续发展的队伍必不可少的一步,章镇学区特别重视这一点,凭借着与学科指导小组的亲密接触的良机,我们学区又推出了两个新人。朱婷婷老师以她日趋成熟的教学状态展示了——《我们是集体的一员》,图片中故事是“绿色”的,足见匠心独具;韩世玉老师虽然品德学科才起步,但是她的认真和课堂呈现的那种自若也值得一提。本人也参与了这次指导小组的活动,分别执教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以故事为载体,提高课题效率
故事是本学期我们学区的一个重头戏,从收集、整理,到使用都让一线老师有不同的感悟。故事联系习惯,故事联系课堂,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别人的故事。在品德学科相对薄弱的课堂里,我们主张添加合适的故事,让课堂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09年上半年又在我们忙忙碌碌的工作中匆匆走过了。回首这个学期品德教研组的工作,我们品德教研组的每一位老师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根据开学初制定的教研组工作计划,以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一学期来有让人会心微笑的成绩,但也有还需努力的地方,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思品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1、我们思品教研组非常重视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学习。
我们具有良好的业务学习气氛,一学期来,我们利用教研时间,组织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深入分析并领会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材料的精神,统一认识,从教学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组内老师还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并认真领会和贯彻其精神,自觉加强业务学习,通过上网查找、收集相关的资料,交流教改动态、教学经验等信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2、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技能的提高。
一学期来,组内教师积极完成进修和培训任务,不断补充新知识。并积极参加市级公开课的听课活动,学区内几所学校进行交流,积极听课、评课,学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通过观摩,听课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有长足的进步。
3、积极组织参加市、学区级公开课教学,组内教师认真参与听课、评课,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本学区,永和镇小的罗彩芳老师就为我们执教了市级公开课《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二、完善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有明确的教学计划。
为使各项教学活动有目的、按步骤地进行,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到计划在先,活动在后。本学期开学初,教师均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学期教学计划,然后再由教研组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落实计划的实施,不让计划留于形式。
2、教学工作继续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
教师们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本学期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提倡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地转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这个学期,我们教研组的多数成员虽然都是担任了语文教学、数学教学,有的还兼班主任工作,但依然能在品德的教学中开创出一片美好的天地,有了一定的收获。4月3日,上虞市品德学科菜单式服务行动在丰惠学区永和镇小如期开展。学区各乡镇品德学科教研组长和品德骨干教师齐聚在永和镇小,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中,百官小学的吕凌燕老师和永和镇小的罗彩芳老师分别为我们执教了四下《塑料与我们的生活》和五下《日新月异的交通》,百官小学科李可萍老师和教研室傅老师还为我们做了精彩讲座。在活动结束时,还有我学区的好多青年教师纷纷表示如有机会,将会积极参加这么有意义的教研活动。在参加09年的学科论文评比中,我教研组成员多人获市一、二、三等奖,如下管镇小的任芳芳老师所撰写的品德论文《孩子,让我们用真心交流——品德教学呼唤真诚的课堂对话》获市一等奖。
三、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不少的问题:
①教材方面。某些教学活动内容较多,对刚接触品德教学的教师难以正确把握,不同理解会导致不同的处理,而学生就会因教师的理解水平、处理方式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②在教研活动方面。由于个别教师的教育观念并未完全转变,对于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德育课程的教学就有所懈怠,对学生的思品知识与言行的统一也有所脱节,与家长、任课教师、班主任的沟通也不够,学生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品德。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蓦然回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小越中学学区品德教研组老师们齐心协力,同甘共苦,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谱写教育教学生动的乐章。一曲曲悠扬的旋律从心底溢出……
一、团结协作,练队伍
我们小越学区品德教研组全体组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每次活动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我们的教研活动从书本上某一副图的的分析到教学内容难点、重点的把握,从教学方法的应用到学生学法的研讨,点点滴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倾注着教师们的真知灼见,发挥着集体的力量,体现着团队的精神。我们组开设的教研课、调研课等,每一堂课都集中大家的智慧,从选题开始,一起备课、一起研讨。因为组员们都不是同一所学校的老师,聚集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所以为了能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钻研,我们学区品德教研组建立起了一个qq群。让每位教研组成员都把自己备好的课、想提的建议统一放在了qq群共享上,同时大家一起来群聊,各自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每一位成员都参与进来了,讨论之后,执教老师进行试教,再修改,再试教……让每一位成员都来重视我们的学科,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是品德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方法。
二、钻研教学,促教研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为此我们教研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多多阅读《中国德育》、《小学德育》等相关教育刊物上的教学实例,播放有关的名优教师优秀课例视频,尽可能地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学习、扩展的学习空间;在本学期中,禹峰小学的郭芳老师在市级调研活动中执教的《少数民族之乡——云南》一课,两位老师参加了上虞市品德学科菜单式服务行动活动(均承担了上课任务),都得到了市教研员及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课前认真地查阅读资料,共同商讨、集体备课,在品德教研组这个“练技场”上学习、研讨、跌滚摔打,洒下我们的汗水,流下我们的心血,只为了共同的目标“建设我们的品牌课堂”。
三、课题领先,显特色
一位专家曾讲过“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是在于思想的彻底改变,只有将思想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将课程改革落在实处”!是啊,思想的不到位课程改革的实践则为夸夸其谈、蜻蜓点水,仅在于局面的方位上进行着。因此本学期我们继续鼓励老师们采取“多阅读、多反思、多执笔”的方法,不断促进对课程改革实质内容的进一步领悟,利用好学校的网络资源,经常上网浏览、查阅相关的材料,及时了解课改动态,扩大自身的视野,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便更好服务于课改实践。当然最能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和成长的是从自身的实际问题出发,针对这点再结合我组思品老师的实际情况,以具体实践为落脚点,以改进教学提升教师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为任务目标,根据品社课自身的学科特点,我们提出了以《叙事德育运用于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小学品德教学质量监测实践与研究》、《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活动》的课题,在10年度市级及以上立项。
在这一学期中我们组的品德老师通过不断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谢林燕老师的《落花有情马蹄留香》和邵璐老师的《莫让“情境图”留在暗房》两篇论文获市一等奖;徐益锋老师的《让教材中的活性因子充分激活》和张瑾老师的《被品德课遗忘的角落》两篇论文获上虞市二等奖;其中三篇已送绍兴市参评。谢林燕老师被评为上虞市第九届教坛新秀。并组织开展了一次菜单式服务行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沐浴着春风,和着时代的节拍,在市教研员和学校领导多方面的关心支持下,不懈地努力,去构建一道品德教育教学的亮丽风景线。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学区品德与社会(生活)教研组结合课例开展校本教研研究,立足课堂,以品德实验教师为基本研究主体,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教学研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我们品德教研组的教师团结协作、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现就一学期来我们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1、认真制订教学计划
我们品德教研组的教师坚持学校有关教育教学计划,在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地在教导处的领导下完成各项任务。开学初,大家就一起根据本学期的各项要求认真制订了教学计划。以使每位老师在开展教学时能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而不至于开“无轨电车”。
2、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继续加强健全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由于有几位老师今年刚接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为了更快地使大家了解《品德与生活(社会)》的课程性质与特点,更顺利地投入到品德的教学中去,本学期我们全组教师继续以学习新课标为主要的学习内容,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们把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教学注重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注重尊重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已经接触过品德课程的老师,在交流活动中,能以自己教学中的经验教训与大家一起交流,避免大家多走一些弯路。
3、力求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和教学效益。
本学期我们仍旧采用了集体备课的方式,集合大家的智慧,力求备出优质的教案,备课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案中重在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重视教学过程的复备与反思,每节课后教师都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由于我们几位品德任课老师的办公室比较近,所以,我们可以及时交流在上课过程中的好的经验,做法;碰到了困难,大家也能及时地进行交流,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法。
4、走出去请进来,以课例为载体,提高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
篇9
同时,工作中处处有德育的要求,如品德课就是搞德育的、学科中也有渗透的任务、班会课和队会课也有德育任务、搞活动推进素质教育也有德育功能、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德育举措等等。但据我们观察,这些工作都是分散的、孤立的,没有统一的具体的目标,各块工作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各自为阵,这就使德育工作事倍功半,甚至不到“功半”。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我们认为:努力实践、探索怎样追求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把德育工作做成真正意义上的而非形式上的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切切实实地为培养学生品德服务,研究怎样通过确定具体、统一的目标,把品德课、学科渗透、主题班会课、主题队会活动、国旗下的讲话活动、组织大型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有实际效果的德育工作体系,即我们主张的“大德育体系”,是具有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的。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们在这个问题中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德育实践问题。德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规定有多种形式表现。例如,小学的品德课在一二年级为《品德与生活》,三到六年级为《品德与社会》。另外,在各学科教学目标中,都有渗透德育的要求。还有学校的少先队工作等。但据观察,真正把德育工作像考试科目一样认真抓的学校总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目标是精英化的而非大众化的,相当一部分教育学生的案例都是英雄式的,而常人是无法达到的。既然如此,品德教育做起来就觉得空泛,教师在进行教育时自己都觉得无法说服自己,遑论教育学生。二是教师的观念问题。由于德育工作不及教学工作那么见效快,体现不出教学业绩,所以教师总是热衷于抓教学质量而淡于做德育工作。品德课基本上是照本宣科,学科渗透更是应付了事。至于其他德育工作,只是上级要求严格检查时随意做一下,能应付过检查就行了。三是社会影响。实话说,我们的社会表面看起来好像并不重视人的品德修养,因为很多在学生眼中或所受教育中被认为是缺乏道德的人却是成功人士。这样的导向就这样影响学生,即人主要是要有本事,品德并不是重要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德育实践才成为一个研究的课题。我们搞这项研究,就是要使德育工作切切实实地能培养学生的品德,并在教育实践中从基本的道德目标层面使学生接受品德教育,包括公民素质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教育、感恩教育。
研究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是德育工作的各种手段的整合问题。德育工作,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外乎是组织大型教育活动、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教育。但这些工作都没有统一在一个具体的目标下,于是各个方面的德育工作,就各自为阵。基于这种状况,我们进行这项研究,就是在德育实践中探索整合各种德育工作手段,以追求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解决学生德育的需要和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之间的矛盾。通过德育实践,从实际出发,放弃高标的、不切实际的空洞德育,定立具体的、有助于学生提高素养的、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德育目标,让学校德育工作就教师而言,不会成为一种教师不愿做而又不得不做的无用功、苦差事,不再是觉得应该这样、应该那样的枯燥说教。我们的研究,就是要让学校德育工作切合实际、讲求实效,做真正的德育工作。二是解决德育工作需要有统一的目标而谋求实效与德育工作各种手段过分分散的矛盾。目前,德育工作各种形式手段各自为阵,用力分散,效果并不明显。如果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一步步明确具体的目标,把德育工作的各种形式和手段统一在这个目标之下,使得各种德育形式手段就在短期内形成了合力,便于把德育根本目标的难度进行分解,使学生品德培养工作步入渐进的、有效的良性工作循环,使德育工作的各种形式手段增强其有效性,不至于打空拳。
三、怎样进行大德育实践
(一)运用的主要方法。
1.实践法。在课题观念指导下确定目标,再在目标指导下确定德育工作的形式和内容;然后在工作中实践,在实践中追求效果、总结经验、提炼观点。
2.比较法。比较实施课题前后学生的品德表现,即验证德育实践的效果,从而验证观点的正确性和方法的有效性。
3.观察法。观察德育工作中学生的品德表现,验证观点的正确性和方法的有效性,并发现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篇10
(2)明确各年段行为评价内容。低段行为评价课,评价内容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重点。我们选择了低段教材中八个专题内容,设计了相应的行为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去践行。行为评价内容有会课前准备、上课大胆发言、学会倾听;课间会做文明游戏;会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房间等。对这些行为进行评价促进了小学低段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中段行为评价课,评价内容以良好品德形成为重点。具体有:学会一种技能;在岗位上尽责;乐于与他人分享;做人讲诚信;学会自我管理等内容。这些评价内容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了学生在行为实践过程中,形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能力。高段行为评价课,评价内容以学生社会性发展为重点。具体有给班级或学校提一个金点子;给自己订个计划或目标;做个文明小公民。设计这些行为评价内容是基于学生真实的社会生活,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3)评价方式体现年段特点。低段行为评价课在评价方式上突出以学习评价为主要特点。老师根据评价重点,通过学生展示汇报、当堂竞赛、榜样示范等活动不断深化学生体验,让学生逐步学会评价。中段行为评价课在评价方式上突出以引导评价为主要特点。老师引导学生提炼评价标准,并据此开展自评组评活动,在榜样引领中激励践行。高段行为评价课在评价方式上突出以自主评价为主要特点。学生根据评价内容分组合作总结评价标准,主持开展自评组评活动,在矫正行为习惯中讨论、思辨,通过榜样示范,明确努力方向。
(4)评价激励性作用凸显。①“老师点评”重激励。评价课的评价语特别关注孩子的发展,注重德育的引导,让老师评价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比如老师的评价课上在学生汇报自己的实践成果时,老师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环节小结和过渡语、采访提示语对学生的行为实践给予评价和引领,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实践成果,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课堂上学生发言后适时地点评,点评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也找到了今后努力的方向。②“评价活动”树榜样。在《我的岗位,我的责任》行为评价课“找一找”这个环节中,老师让学生发现身边有责任心的同学。比如:“早上到校,总是领着我们早读的,是谁?”“每天为我们领学生牛奶的,是谁?”同学们总能大声地叫出这个同学的名字,大家彼此欣赏,互相学习。在寻找“我心中的巴蜀榜样”的活动中,学生民主推荐、投票选举,为全班同学树立了在班级服务岗位上主动做、认真做、坚持做的好榜样。
2.取得的效果
(1)学生行为习惯有较大转变。通过教师观察、师生交流与家长沟通、社会人士反馈等方式,我们发现,参加课题研究班级的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自信心等有较大提升,行为习惯、文明礼仪有更好的改进,学校校风、学风有较大转变,家长满意度、社会美誉度提高。
篇11
2009年6月12日,我省在规范办学行为方面出台了“五严”禁令的文件,其中对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几年下来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尤其是一些小学科教学质量到底如何呢?对此,笔者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就当前小学品德学科的教学现状,对本县以及周边的部分市、县、乡镇学校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了解的数据以及相关的资料分析显示,当前的小学品德学科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应对策略如下: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管理理念
小学品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各学校都应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不得随意减少课时或提前结束课程,并按照班级数额和课时要求配齐教师,学校的管理和教师的有效参与是品德课程实施的关键。那么这就要求乡镇一级的教学管理者要认真贯彻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明确自己的管理职责,准确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理念、性质、目标和内容,要树立正确的课程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对本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和指导,并适时利用行政会、教师会、家长会等向他们灌输和渗透实施本课程的重要意义,争取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努力转变教干、教师轻视小学科这种思想观念,尽快建立相应的课程管理机制。
二、开展扎实有效的校本培训
新课标提出:学校要选拔合格的教师进行本学科的教学工作,因为《品德与生活(社会)》与教师熟悉的学科课程差异很大,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开展有效的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通道。
1.全面理解和掌握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依据,但是90%以上的教师对新课标的内容知之甚少,几乎从不阅读。这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兼课太多,他们把这些小学科当成是自己的“副业”,无暇顾及也无心顾及。另外年轻教师职称评定所申报的专业与本学科不一致,这也是教师对这门学科不重视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来要求教师去学习。可以每个学期组织一次新课标知识考试(分低年级段和中高年级段进行),然后将其考试成绩计入教师的绩效考核,以此来促使教师积极学习,认真钻研。
2.专家指导。定期邀请县级教研员来校举办专题讲座,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并对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指导。
3.广借“他山之石”。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学校要积极安排这些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取经,让广大教师眼界大开,把品德学科教研的这汪“死水”激活。
4.定期举行“教研沙龙”。针对一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最好利用正反两方面的观点进行辩论,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交流思维的优势,有助于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5.课题引领。课题研究能够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所调查的这些乡镇学校中,有本学科研究课题的学校寥寥无几,大部分的教干、教师认为搞课题研究那是专家的事情,所以笔者觉得需要从三个方面去引领我们的广大教干、教师。一是要增强教干教师们的研究意识;二是要寻求专家的指导和帮扶;三是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
三、充分发挥评价的杠杆作用
课程标准要求:要运用符合本课程标准精神的督导评价机制来调动学校和教师实施本课程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导向,推动课程落实,并促进教师成长。
1.对学校的评价:中心校要不定期地组织教干对所辖村小学校开展检查,看是否按照课表上课,是否组织和开展了本学科的教研活动,并对部分班级的学生进行质量抽测,将抽测结果与学校的考核管理挂钩,以此来调动所辖学校教干对本课程管理的积极性,努力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2.对教师的评价:一是坚持每学期初的新课标知识考试;二是学期中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检测并及时反馈;三是学期末对任课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检查并评比;四是对在省、市、县、校组织的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比、说课比赛、论文写作、教学案例撰写以及课题研究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老师给予适当的加分;五是对那些能够根据课程要求及本班的具体情况,充分挖掘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并能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能力的教师在评优评先方面予以优先考虑。通过这些评价来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并不断激励品德学科教师有效地实施本课程的积极性。
3.对学生的评价:课标提出教师可以采用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改变过去那种全部使用书面量化的办法对学生进行评价,还要关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以此来激励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健康地成长。
篇12
二、明确教学目标,注重教学效果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目标是初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了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我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中我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我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现象、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师,我首先是对自己有信心,对学生有信心,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态度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远离权威性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深感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帮、导、带的重要作用,努力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学最终实现它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学有成效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教研工作必须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于是,在每次的教学研讨活动中都认真作好充分准备,主动讨论,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同伴学习中,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以改进工作,在教学之后,我都十分注重将感悟特深的教学成功和失败体验、经验、教训进行发思、总结,这对于今后促进自己的教学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四、以鼓励为主,评价方式多样化
评价应求全,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生活动和实践过程等,进行全面而有针对性和合理性的评价。其次是评价渠道多样化,采用教师评、学生小组互评、自评、家长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并且评价讲究及时、适度,这样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和学习引导,充分地发挥评价的功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老师及时的表扬、激励,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通过品德与生活课与班级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大部分保持良好的品德与生活学习兴趣,并养成了良好的品德与生活习惯。
基于以上思考,实际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一、开放性的教学处理。我在教学中重视用开放的视角处理教学。其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我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这有利于完成教育目标,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其二,学习方式的开放,学生的学习没有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来自于课外,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篇13
1.小学英语1名、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1名、科学1名、综合实践1名。
2.初中语文1名、化学1名、历史1名、地理1名、生物1名。
二、任职条件
1.年龄在45周岁以下,特别优秀的可适当放宽。
2.中学兼职教研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小学兼职教研员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
3.教龄在10年以上。
4.有强烈的从事教学研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所在县(区)范围内有较大影响。
5.教育教学水平高、能力强,成绩优秀。
6.具有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和实验的能力。
三、责任和义务
1.积极配合区教研室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机制,参与学科教学质量监控的命题、阅卷、试卷分析工作。
2.积极参与区教研室组织的教学视导、教学调研、业务研讨、学科培训、送教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活动。
3.积极开展课堂听课、评课、上示范课等活动,促进本区、本校、本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每学期听课节数30节以上。
4.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每学年参与指导一个市级以上研究课题,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和教研成果。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经验文章。
5.积极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每学年在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活动中开展2次以上专题讲座。
6、接受区教研室指派参与区教研室相关工作。
四、选拔聘任程序
1.报名。本人申报、单位推荐。
2. 初审。所在学校或单位审核申报者材料后,将符合基本条件的人员进行公示,公示后将名单报区教研室。上报材料和推荐表务必于2016年2月26日前交区教研室李国凯老师处,逾期不候。
3.考核。内容为说课,根据说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队,确定拟招聘人员。
4. 公示。网上公示7天。
5.聘任。公示结束后,对无异议人员,由区教育体育局下发《庐阳区兼职教研员证书》。每届兼职教研员任期3年。聘任期满自行解除聘任关系。对聘任期间工作业绩突出,研究成果丰硕的兼职教研员可以续聘。
点击下载>>>
庐阳区兼职教研员申请表.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