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专业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工程机械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程机械专业论文

篇1

课程教学及课内实验教学环节分为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个部分,每部分。含课内实验,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如下:机械原理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机构运动设计与分析的技术基础课,主要研究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常用机构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机械系统传动方案的规划与设计,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掌握机构运动方案设计的能力。第三,具有机械系统运动简图的绘制,计算机辅助机构分析和设计的能力。机械原理实验教学是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在实验中通过安排部分课程基本理论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增设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与实际项目需求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设立较多的选修实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创新思维,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机器中各种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机械结构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通过设立部分验证性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通过设立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机械结构设计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强调学生参与实验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设立较多的选做实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基础设计能力培养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类课程的重要实践性环节,通过对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设计,使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际知识,熟悉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掌握机械通用零部件及简单机械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设计思想,树立工程意识,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设计和以后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第一,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第二,学会从机器的功能要求出发,合理选择传动机构的类型,制定传动设计方案,正确计算零件的工作能力,确定它的结构、形状、尺寸及材料,并考虑制造工艺、使用、维护、经济和安全等问题,培养机械设计能力。第三,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训练,例如计算、绘图,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和设计资料,以及使用经验数据和处理数据等。第四,通过编写设计说明书,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掌握撰写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撰写论文的能力。第五,训练学生用CAD绘图的能力。机械综合课程设计是形成机械装备设计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以车床或铣床的主传动系统设计为主线,以所学过的机械制造装备的基础知识为支撑,完成主传动系统设计、操纵装置布置、工程分析计算等环节的训练。其目的是在相关先修课程学习后,进行机械结构设计综合训练,使学生掌握机械系统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4创新设计能力培养

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包括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仿真和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两个环节:机械产品创新设计与仿真是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自主开展的为期一年的研发与制作项目,在学院的统一命题下完成一项任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问题求解、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综合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设计思维,通过机构综合模拟现实自然界生物的动作行为,并辅以相应的控制系统达到机构的协调运动。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地进行相关内容科技文献检索、方案设计、虚拟仿真、绘制加工图纸、撰写设计说明书并进行答辩,通过工程实践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机械设计知识的能力。

篇2

一、传统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授课内容以专业词汇为主导目前,一些研究生对于专业英语的认知仍是学习专业词汇,而部分专业英语课堂的授课内容也是以专业词汇的介绍为主导。然而,专业词汇的学习是本科阶段的学习要求,研究生学习阶段应加强英文科技论文写作格式及规范要求等。

(二)研究局限性及负面结果刻意回避我们在开展科学研究过程中,一般会对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简化,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通常也会做出一定假设。因此,针对某一科学问题的研究过程及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结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负面结果。事实上,我们对研究局限性及负面结果的讨论越充分,论文的可靠性越高。而教师在传统课程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研究方法局限性的讨论及负面结果的呈现。

(三)结果讨论与展望不够重视在科技论文中,我们对研究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和展望,可以使论文的内容和结构更完整,是科技论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英文科技论文撰写及授课更加重视对研究结果的客观描述,缺乏对研究结果的合理解释分析。例如,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多种解释,我们可以致力于分析讨论多种可能,并深入展开。结果讨论和展望的内容越饱满,表明作者对研究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更深刻。[1]

二、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设计

篇3

1、本工程总占地面积约3.36万平方米,工程基坑南北宽126m,东西长238m,基坑深度11.650m,承台和集水坑、电梯井位置开挖深度在12.35~16.10m。整个工程共5座塔楼及裙楼。

2、本工程甲方给定的水准点位于南海路与宏达街交叉口,高程4.162米。在发达街上给定两个基准点,详见附图1。

3、根据实际情况,本工程引测水准点6个,基准点16个。

二、测量控制点的保护

1、甲方给定的基准点附近,禁止堆放材料,并派专人看管,定期对基准点进行复核。

2、引测的控制桩必须用混凝土保护,需要时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作好测量标记。

篇4

1.人才数量需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人员的培养培训已被纳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据人才市场的有关统计印证了这一说法,近年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技师一直位列无锡市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前三名。

工程机械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每个工程机械企业都少不了维护人才、管理人才。近几年我校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早早被企业预订一空,也反映出工程机械维护人才的紧缺程度。

2.人才质量需求。当前无锡工程机械维修业的技术水平已有整体提高,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大专、本科人才加入,以无锡富力达(徐工)公司为例,该企业对工程机械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尤其需要,目前他们只有3名大学生,这些人才在一线维修前沿锻炼1至2年后,多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但现状依然滞后于新型工程机械带来的对维修技术的要求。

目前,先进的工程机械维修方式已从在工程机械出现了故障后再去维修,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方向转变。此外,工程机械维修从“修旧式”向“换件式”转变。近年来,更出现了工程机械远程诊断技术。因此行业对高技能人才也产生了大量需求,提高了对工程机械修理人员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

二、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对无锡市数十家工程机械检测与维修行业、企业进行了有计划的调研工作,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学校的专业教学能注重实践能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培养,尽量与岗位对接,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有一段短暂的工作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约有75%以上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因为工程机械维修事关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所以工程机械维修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确保维修质量的首要因素。工程机械人才在技术等级上有高低之分,但在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上基本相同。

综合上述的考虑,我们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工程机械维修服务公司,从事工程机械驾驶、检测、维修、技术服务技能及管理技术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制约学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校企深层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缺乏政府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如学生的安全问题,责任重大,一直是学校和企业最头痛的事情。工程机械行业涉及的机器设备、工作环境,安全问题尤为凸现。我国应依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可在制定相关法规时,明文规定先进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积极参与产学研的企业享受一定的减免税,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加强学校自身建设。产学研结合是创新性技术和产业的结合,不是中低技术和产业相结合,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改变重教不重研的观念意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专业研究所,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鼓励教师去著名院校进修学习,具备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要求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积极申请项目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方面,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设立科研基金,为教师进行科研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科研队伍,能够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3.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的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第一,企业应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培养高水平的人才。第二,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应该制定配套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企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保障了学生能在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应用得到最有经验、最实际的指导,在操作中学习,能力水平迅速提高。对于工程机械企业,在人才短缺的现状下,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更多高技能创新人才,为企业服务,提升企业等级,实现三赢。

4.提高社会的参与性。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除了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参与保障外,还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如何,需要社会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社会的评价反馈,改进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构建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1.课程种类、门数及学时

设置0.5学年的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导致其余各类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如何进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专业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重组与优化,成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借鉴其他专业的基本经验,确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思路为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及与岗位技能训练密切相关的课程,精简文化课及非专业主干课,以适应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的要求

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实施期间开设2-3门非专业主干课程,既体现了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改革思路,又能有效弥补总课程学时减少过多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工、学、教的融合。

根据以上建构思路,形成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含基本素质教育)课程12门(472学时)、专业基础课程10门(496学时)、专业课程10门(448学时)及实践课程14门(计51周);其中工余学习课程3门,分别为工学结合岗位工艺、驾驶、维修技术等;工学结合实习项目1项(25周、20学分),理论课程总学时为1416学时。

与原先建构的课程体系相比较,文化课程门数减少5门,专业基础课程门数不变,专业课程门数增加1门,理论课程总学时减少144学时。实践课程门数虽然减少1门,但总学时则增加14周,充分体现了高职课程体系注重实践的特色。

2.课程安排原则及顺序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课程安排原则之一是突出文化课程的“普通性”功能定位。文化课程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培养高职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而为后续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性”服务功能只是在少数课程中才能体现,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将文化课程集中在入学初的学期中。为此提出“伸长文化课教学跨度”的建构思路,将原先过度集中于第1学期内的文化课程伸长为第1-5学期,通过减少第1学期文化课学时,适当安排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教学,实现学生入学初就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及单项技能训练的目标。

课程安排原则之二是工学结合实习课程实施前完成制图测绘、发动机拆装、底盘拆装、电气连线等基本技能训练课程,为工学结合实习奠定必要的基本技能基础。工学结合实习期间开设3门工余结合课程,实现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教改思路。

课程安排原则之三是必须确保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质量要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电器构造与维修专用周,这些课程的学时、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必须得到充分保障,并且不作为工余学习课程。

3.课程结构形态的变化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形态为文化课分配的学时数最多、专业基础课次之、专业课则最少,呈“三角”形格局。三类课程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顺序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学时大致相当,呈“目”形格局。课程安排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顺序安排,文化课、非机类课程在1-5学期内穿插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彻底打破了三段式课程的结构形态,数控技术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的核心地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

五、开发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课程标准及特色教材

1.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重点将工程机械操作与维护、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排除等核心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2.开发专业课程及课程标准

根据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学包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培育为中心,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国内外工程机械企业技术服务资格标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方法建议、评价标准、老师与教材要求、学习方法要求、课程资源等。

3.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

配合工学包教学方案的实施,完成6个工学包内各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加强校本教材和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工作,重点完成《工程机械电气系统检修》、《工程机械管理》等特色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形式上体现融纸质、电子、网络的特色,内容上注入相关故障案例,体现“源于生产任务”特色。其中,纸质教材图文并茂包括理论教材、学习指导、实训指导书等;媒体化电子教材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相关数据素材库等。

4.以工程机械设备等为载体设计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将美国康明斯公司、中国徐工股份公司等企业先进的培训理念、培训资料、培训模式、教学方式引入工学单元教学中,贯穿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创新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学体系,制定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案。以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和推土机等设备、故障现象或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设备操作流程、故障检测、修理过程、工程任务等工作过程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各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六、教学质量体系建设

1.校内监控

注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师质量的监控。教学过程的监控又是整个校内监控系统的重点,主要由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督导组成。对此采取如下措施: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完善督促制度,完善实习生管理和考核制度,加入企业对实习生考核的评价份量。通过建立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过程管理严格化,从而形成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校外监控

由于本专业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才培养模式,因此加强“校外”的教学监控很有必要。主要是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明确并落实双方管理职责。学校要求实习带队教师进行各个环节的监控管理及技术答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网络或电话定期进行论文指导,班主任定期探访,学校相关领导要不定期督查。

参考文献

[1]普林林.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5

一、“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符含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应用,由专业基础到专业技能,由企业培训到顶岗实习直到就业,实行四个阶段循环。

第一阶段:人文学科、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有机地穿插

进行,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工作类别,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必须够用为度,主要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专业技术课打基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在校学习三个学期。

第二阶段:与企业合作进行生产过程培训,时间第四学期,利用合作企业提

供的《装载机的维修与故障排除》和《沃尔沃挖掘机的故障排除》作为教材,以及企业提供的有关产品PPT和视频介绍,由我院机电系的两名教师和企业公司的三名工程师或技师做培训指导教师。授课地点安排在企业的修理工间,利用该公司的旧机和总成件作为教具,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重任在肩的感觉。考核办法是根据平时表现和实训报告综合评价,例如在操作实训过程中装配一个总成件、能够用语言清楚的描述其原理、认知其构件名称或在整机上排除一个故障,都可以作为学生培训的成绩。

第三阶段:拓展能力、强化学习,利用企业冬闲期让学生返校完成后续课程的教学,如进行机-电-液一体化的专业知识、专业外语、售后服务和营销技巧等强化学习,教学以在校教师为主,还可邀请企业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和教师对市场的认识以及对专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培训了学生,也培训了老师。

第四阶段:顶岗实习,毕业生产顶岗实习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后,即将毕业时的综合性生产实习。让学生深入实际,开阔眼界,深化与充实工程机械专业知识,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的技能参加顶岗劳动,每人掌握2—4个主要工位的操作技能,参与某一个科室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从而获得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

“双循环’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有针对性地应用了当前生产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相对减少了理论教学时数,增加了实践教学时数。如2007级教学计划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比调整为55:45。此教学模式成功做到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与穿插。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紧密结合,克服了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弊端,减弱了以往各学科各自强调的学科系统性。

二、“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培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其专业应用能力,明确了在培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主干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及工程机械市场,结合理论教学体系和与之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工程机械维护环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密切的产学合作机制,请企业的专家参与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由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共同担任教学任务;请企业的专家参与培训教材的编写,由企业提供专业技术资料结合我们的教学特点融入教材中,拓宽产学合作人才培养途径;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促进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三、改革课程设置,构建与“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适应“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1、专业基础课强调应用,即以“必需、够用为度’与应用密切结含。例如,为优化课程结构,对一些课程的内容、结构进行了改革。如对《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原理》3门课程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整合为《机械基础》;

2、对《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工程机械发动机维修》2门课程根据工作过程的紧密联系要求,整合为《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3、同样,对《工程机械底盘构造》、《工程机械底盘维修》2门课程也整合为《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

4、对《液压与液力传动》课程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分析上,而对基础知识做到够用就行。

5、能力拓展课程上,我们以订单企业的要求,在授课中主要按企业销售的机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应用能力的提高上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

四、改革实践应用,构建与“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栝习题课、课堂讨论、总成拆装、实训、顶岗实习等,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5%以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突出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体系上形成了工程工程机械拆装训练三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1、工程机械实训课;适当增加学时,充实实训内容,减少演示性实验项目。实训均要结合生产实践,以充分体现专科特色,实训课单独评定成绩。

2.校企合作培训;校企联合共同进行教学,在企业进行生产过程培训,针对一种项目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技能、团队合作的精神

3、结合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尝试在2007级教学计划中增加了校企合作培训环节,在第五、六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并要求写出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还要进行答辩。这也是在毕业生实习、求职和就业等环节所作的一些有益而成功的探索。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多年的理论实践证明,采用“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充分体现了区域和行业的产业特征,体现了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毕业生普遍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事业心和责任感,适应能力强,作风朴实,踏实肯干,得到了社会各界和行业很高的赞誉及认可。从最近两年的反馈情况来看,该专业平均就业率高达98%,对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调查反映表明总体评价优良率为85%。

2009年4月我院机电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筑机D071、筑机K071班的学生安排在企业进行生产过程实习,两星期后我们收集了他们的体会,学生普遍反映在企业学到的知识即快又扎实,而且能够很快应用到工作中。该班学生在企业进行理论授课时打瞌睡的少了,问问题的多了,甚至有学生说如果再让我们回校学习,我们将是另外一种精神面貌。这说明实际工作还是需要理论指导,理论和实践必须充分融合,才能使我们的毕业生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当代经济的发展,也符合市场的需求,这种培养模式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2.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3.教职成[2004]12号《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篇6

0 前言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保护自然资源、地球环境的意识也越来越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全球各个企业现有的产业结构也持续做了调整,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绿色战略趋势,这些企业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具有较高的绿色环保性,而工程机械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推进的重要机械产品之一,这些产品在超过使用年限之后的回收再制造。但是,我国机械退役产品的回收再制造过程中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只有加强对工程机械退役产品信息塑造系统的研究并为其制定全新的工程机械退役产品信息追溯制度才能保证所追溯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1 工程机械退役产品现状

1.1 工程机械退役产品再制造研究现状

工程机械再制造退役产品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一项新兴起的绿色产业,而再制造产品的主要特征就是其质量与性能不低于新品,产品涉及成本较低,节能性较强,可以有效的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缓解我国现有的自然环境压力。而开展退役产品的信息追溯工作对于一些再制造产业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因此,在开展退役产品信息追溯过程中要保证其具有现代化信息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信息追溯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但是,我国各个企业在开展工程机械退役产品信息追溯工作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信息分散、追溯不关系不明确、信息缺失等。只有将现有的信息追溯方式进行创新、完善才能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提高产品的质量与效率。

1.2 工程退役产品信息追溯现状研究

工程退役产品的回收再制造工作是一种结合产品全新生命周期的内容,以产品的寿命、管理进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设计出来的产品具有一定的优质、高校、节能、环保效果。以现代化信息技术和产业化产生为手段,来修复工程机械退役产品。而信息追溯可以有效的对企业进行工程机械产品召回机制、质量管理、责任追究、提供信息等,从而保证工程退役产品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与功能价值。

2 工程机械退役产品信息追溯模型的研究

2.1 工程机械信息追溯制度

工程机械退役产品信息追溯工作必须要建立在一项完整的信息追溯制度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追溯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另外,在开展信息追溯工作时,要制定一项全新的追溯制度,其中包括了对原材料供应、生产管理、仓储物流、销售维护等。完整的信息追溯制度要包括了以下几点:

(1)信息记录:建立完整的信息追溯信息对于完整的信息链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信息采集管理:在进行信息管理工作时,可以采用现代化自动化信息采集技术,而RFID技术就是现代化采集技术中的一种。只有采用这一种技术才能保证每一个追溯环节都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3)查询管理:企业客户可以根据产品的编码系想信息进行查询,并通过Web浏览器窗口制定对应的产品数据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查询工程机械退役产品从设计、制造、生产、维修等所有过程。

(4)激励与约束管理:在产品追溯过程中可以为产品提供完整的追溯信息链,并为信息追溯系统提供对应的奖励报酬,保证退役产品信息追溯工作的准确性。

(5)责任追究:通过RFID标签对退役产品进行管理,如果产品发现质量问题,就可以对各个制造环境进行明确处理,提高退役产品售后服务质量。

2.2 工程机械退役产品再制造模式

现阶段,我国工程机械退役产品在设计过程中主要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退役产品进行回收、修复,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全新的机械产品,并保证其质量与性能。同时,对于不同的机械产品可以使用不同的信息塑造系统进行操作,常见的机械产品信息追溯制造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1)OME模式:这种模式在实际操作时主要通过对应的设计制造商将工程机械退役产品进行回收、制造,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中的技术、手段更好的发挥出来。同时这种模式还可以保证这些退役产品具有较高的掌控能力,从而为退役产品的信息追溯提供有效的信息源。

(2)生产商联合体模式:主要通过再制造企业对OEM模式进行授权,并通过OEM模式对产品再生产、制造。再制造企业还可以采购产品进行生产,与再制造企业形成一种全新的联合模式。同时,再制造企业所制造出的商品还可以使用原有厂家的标签进行销售,而自己没有任何的品牌权利。

(3)第三方独立模式:这种模式在使用过程中不用经过OEM模式对产品授权制造,退役产品在再制造可以保留原有的商标,也可以贴上属于资金的商标。这种模式的主要优点就是可以从一些分散的用户手中收回产品,同时这种模式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其缺点是产品的延续性和质量较差。

这三种制造模型在使用过程中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获取对应的上游供应商,从而保证信息追溯工作可以顺利进行下去。OEM模式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仅以制造商品为主,同时还能对退役产品的质量与生命周期进行管理。而其他两种模式在使用过程中主要以工程一些退役产品的回收为主。

3 总结

在开展工程机械退役产品信息追溯工作时,必须要建立一项完整的信息追溯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退役产品信息追溯工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本文对工程机械退役产品信息追溯系统工作进行了简单的研究,文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希望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工程机械退役产品信息追溯系统工作的研究。

篇7

(一)提高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我国公路系统改革的深入与基础建设水平的提高都促使公路施工不断向着高技术、高质量、高速度的方向发展,在公路施工机械化程度快速提高的背景下,如何通过高效的设备管理实现建设目标和经济效益,就成为了现代筑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承包和完成工程任务的物质基础,工程机械设备的数量、质量、先进程度都是企业高效、安全、优质、低耗地完成施工任务的重要保障,然而就目前的设备管理现状而言,其水平仍未完全满足现代施工的要求,因此,提高工程机械的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进度及企业效益的实现,就成为了筑路企业管理者的当务之急。

(二)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管理机制不完善与管理观念的误区。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使企业对机械设备的管理意识始终跟不上施工管理与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机械设备管理缺乏统一的调配、指挥制度,机械管理人员的队伍也不够专业、稳定,甚至仅靠其他部门人员兼职负责,致使生产设备不配套,特殊设备不到位,设备的档案管理分散、混乱,常造成设备损毁丢失、企业资产流失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重施工轻养护”的思想导致项目部为缩短个别项目的工期,使设备长时间、超负荷,甚至带病运行,直接影响了设备性能的发挥及其使用寿命,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及长期效益的实现。

生产施工与设备管理脱节。由于专业设备管理人员对工程项目部工作参与较少,而项目部的生产管理者则多为路桥技术人员,对机械的施工方法、保养知识及设备施工管理等知之甚少,生产与管理双方的交流机会也不多,因此现场操作管理水平必然会受到影响,一些较先进、特殊的设备无法充分发挥其性能优势为生产服务。

设备利用效率差,失修情况严重。各自为政的各施工部门因缺乏统筹安排而无法实现协调合作,工程建设阶段设备资源不足与非建设阶段设备闲置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短缺和挤压都导致了设备投资效益的低下。另一方面,由于许多企业对人才培养过度专注于路桥建设方面,忽视了对工程机械人才的选拔培训以及专业机械保养管理队伍的建设,导致项目结束后常留有大量需要修理、更新的设备,对企业造成资金和时间成本的极大浪费。

二、提高设备管理效率的对策分析

(一)以企业长期效益为着眼点,完善机械设备管理机制建设

完善机制建设首先需要企业管理者与设备负责人一道,深化对工程机械设备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培养高素质的机械管理人才开始,建设一支现代化、具有专业技能和先进管理理念的设备管理队伍,确保施工使用的需要。 转贴于

其次,应针对筑路工程点多、线长、面广,部门复杂,流动作业频繁等特点建立统一的设备调配、核算中心,结合设备管理目标进行采购、租赁,并监督指导项目部的机械管理工作。机械管理部门应根据工期负责对机械设备进行优化配置,以保证机械以最高效率来完成生产,应根据企业设备状况和各施工项目对设备的要求,对机械设备实行集中管理,计算调遣费用和租赁费用,优选机械施工方案。施工期间,应定期地对机械进行养护,冬休期间设备应统一存放,由专人负责看管,并进行彻底的保养和修理。

此外,完备的设备档案管理也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尽快掌握设备情况,及时总结施工经验。档案管理应对设备统一分类编号,妥善保管和准确记录,并应用计算机软件等管理辅助手段,实现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以便其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

(二)全面、高效管理的实现

除人员、档案的管理外,要实现设备全面、高效的管理,还必须加强现场管理、日常保养管理、维修管理以及备件管理等环节的监管力度。施工中,应采取强制措施,赋予机械操作人员每天强保机械设备的权力,施工组织者也应从企业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避免过度使用设备的短视行为。设备的保养可由日常维护和巡检两个方面组成,日常维护由机械操作人员完成,巡检的工作则由修理人员负责。项目部应根据工地的实际情况,把所运行的设备具体责任到人,并对相关人员进行经济上的奖惩。在维修方面,维修的及时性及故障判断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应组织专人维修、并作维修记录,以提高维修质量。一些维修工艺复杂,维修费投入高的项目则应联系外协单位进行外修。

此外,还应做好设备易损件、专用件的储备工作,其余大部分零配件也应选择质量、信誉俱佳的配件生产单位,以保证施工使用的需要。

(三)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

在机械设备大型化、精密化、高附加值的背景下,设备的价格一般都在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以上。这种情况下,单靠企业自身确实力不从心。因此,必须转换经营机制,通过职工集资入股、债转股、合资等各种融资渠道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转和设备管理的效益最大化。对闲置的机械设备,则可通过租赁方式把各类机械设备有偿租给其他单位使用,并用租金这个经济杠杆来调动租赁双方爱护设备的积极性,使机械设备的忙闲得到调剂,从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有效地实现机械设备的优化配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筑路、养路总需求的不断增大使道路施工企业面临巨大的机遇,而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效率就成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实现长期效益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根本保障。设备管理人员应认识到管理体制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方法,不断加强工程机械专业素质的知识储备与实践,力争对设备资源做到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及时养护,提高其利用效率,以最终实现其对企业发展及基础建设事业的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篇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设工程项目正向高标准、大规模方向发展,大量现代化工程机械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对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等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由于工程机械工作环境十分恶劣,且经常在各工地流动作业分散性极强,再加上工期及设备配置等原因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情况下,因此故障现象十分频繁,尤其是大型化、机电一体化、连续化机械设备的大量运用,使得传统的设备维修管理方式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工程设备维护管理的要求,极容易造成工程机械在施工过程中大量停机、超长检修等现象,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改进工程机械的维修管理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下面,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机械故障分析方面就工程机械维修现状和前期管理进行分析。

2.工程机械故障维修分析的特点

工程机械在投入使用后,其各个部件受到环境因素、使用因素、设计因素等的影响,均会出技术性能下降和技术状况恶化等现象,逐步偏离理想工作状态,当这种偏离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能再满足使用要求表现出故障现象,对工程机械进行维修管理就是为了使其回到理想工作状态。虽然维修工作需要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但终究是围绕机械设备故障问题而进行的,是通过机械故障现象,运用设备结构原理以及各种故障理论,分析故障部件发生的整个过程、故障内因以及外因。整个过程中,需要应用大量现代维修理论、基础学科理论、各种检测技术、检测工艺手段等。

机械故障维修分析有着明确的目的,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确定机械运行状况、寻找故障部位、分析故障产生的原因,最终制定出经济有效的故障维修方案。在整个故障分析过程中,需要涉及摩擦学、材料学、力学、化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运用机械制造、液压、金属结构、电气、制动等相关专业理论,采用焊接、铸造等多种工艺技术,知识技术的交叉性极强。同时,所有的故障分析方法和技术都必须以机械实际状况作为基础,是一项以理论为指导注重于实践的活动。

3.工程机械故障分析

3.1 工程机械故障形式

工程机械故障按其发生的原因分有劣化故障、人为故障;按故障持续时间分有临时性故障、持久性故障;按故障形成速度分有突发性故障、渐发性故障;按故障性质分有功能性故障、参数故障。

劣化故障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零部件发生磨损、疲劳、腐蚀以及金属材料组织改变等不可逆变化过程,造成机械设备功能降低的故障;人为故障是由于管理不善违规操作等引起的故障;临时性故障是短时间发生丧失某些功能后,不需要进行修复只需调整即恢复正常的故障;持久性故障是功能丧失后一直持续到更换或修复故障零部件后才能恢复正常工作能力的故障;突发性故障是因设备本身不利因素和偶然外界因素作用,迅速产生的故障;渐发性故障是由于设备在老化或工作负荷下缓慢造成的故障;功能性故障是设备个别零件损坏或卡涩造成的,不能继续完成预定功能的故障;参数故障是设备参数超出极限值造成的故障。

3.2 工程机械故障表现

工程机械故障通常表现为裂纹、磨损、腐蚀、变形、断裂、剥落、烧伤等现象。

裂纹现象多是由于机械疲劳、应力突变、腐蚀等原因引起的,裂纹故障极容易造成突发性事故,尤其是压力容器、连杆、大型旋转轴系、齿轮等零件,一旦裂纹故障扩展将会直接造成灾难性事件。

磨损是由于设备运动部件相对摩擦所造成的,尤其是当存在缺少、颗粒物料冲击等现象时,运动部件磨损将更为严重,使得设备配合精度降低,产生振动、噪音、发热等现象,影响机器工作效率和使用性能。

腐蚀故障严格的来说是一种化学反应所造成的故障,腐蚀会使设备构件材料变薄、强度降低,影响设备工作性能,严重的可以引发其它故障,是一种极为危险且较常见的潜在故障,工程机械由于使用环境恶劣,养护管理措施不足等原因,极容易产生腐蚀故障。

变形故障是由于荷载过大、荷载不均匀、热膨胀不均匀、物料冲击等原因所造成的设备构件变形,变形故障会影响设备零部件的精度,造成静元件摩擦,降低零部件间的契合能力,使机械性能降低甚至失去某些性能。

断裂故障是由于设备负荷过大,局部应力过于集中,循环荷载过大产生金属疲劳等原因引起的零部件断裂现象,断裂故障将直接引起机器损坏,油液气体外泄,丧失工作性能等严重结果。

剥落烧伤故障多是由于缺少滑润,零部件工作面接触应力过大等原因造成的,剥落烧伤故障将会引起设备精度降低,产生振动,噪音过大等现象。严重者甚至造成设备某结性能丧失结果,如齿轮、轴承较容易产生这类故障。

4.故障分析过程

故障分析包括故障检测与故障诊断两个部分,我们常说的设备工作正常是指设备能够发挥应有的功能,但并不是指设备不存在缺陷,部分陷存在但在设备容限范围内时,设备依然能够发挥应有的功能。但当缺陷进一步扩展后,设备功能状态将会发生变化性能恶化。设备故障是是通过其运行状态所反映出来的,对设备故障进行监测是在设备不停机情况下,以其状态信号作为依据,如振动、噪声、温升、气味、磨损、油耗等信号进行故障判断。设备状态信号是故障信息的唯一载体,也是地故障分析诊断的唯一依据。

对状态信号的获取,主要是能过传感器以及其它监测手段进行的,一般包括信号测取、中间变换、数据采集几个过程。在获取信号之后,需要根据获取的状态信号提取出与设备故障有关的特征信息,从而差别设备状态是否存在异常,并以此寻找故障源,根据故障异常情况和故障源预测故障未来发展趋势和造成的影响,以此决定故障处理微略,对其进行控制、维修、调整等以干预故障工作过程,降低或消除其对设备性能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尹敏.工程机械远程故障诊断及维护系统构架[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

篇9

1现代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弊端

1.1企业工程机械管理机构与制度的不健全

现如今很多企业对于企业工程机械管理上还存在很多的缺陷,企业缺乏对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制定的意识,现如今很多的企业缺乏完整、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档案的建立上扔不完善,工程机械管理工作处于混乱的局面,没有明确的制度和机构去进行控制,尤其是有些公司对于新设备的购入,入账时候存在很大的遗漏,这使得现如今管理工作比较被动,公司管理的责任主体尚不明确。

1.2追求短期利润没有合理投资

尽管现如今很多企业都能够积极地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管理部门的设置,然后不完善的管理体制导致了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的流动量较大,设备专管人员的专业技能不高,在进行专业教育的时候,很多管理人员本着走形式的原则,因此对设备的管理概念与认识尚不清晰,管理和维修能力也有着较大的差距。现如今企业对于利润的追求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企业宁可花费大量的金额去购买设备,却在对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上的投资却十分的吝啬,不愿意在管理人员的技能培养和专业素质提升上花费过多,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企业虽然说拥有先进的设备,然而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这就是因为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程度达不到要求,因此很难形成自动化,一体化的设备管理需求。

1.3使用与维护保养脱节

企业目前在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的意识不高,很多时候在追求生产的时候定制了一人一机的工作原则,然而,定点人员对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得专业能力和意识不高,而且在机械进行定期维护的时候,维护人员也草草了事,在发生问题的时候,经常出现,维护人员与操作人员之间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正因为操作人仅仅负责生产的使用对维护和保养上漠不关心,企业内部管理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得制度尚未明确。导致了企业的生产质量和产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其维修费用也不断的增加。在利润面前,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被其所蒙蔽,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对于长远发展的战略意识越来越淡薄,因为产值决定着利益,所以在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时候经常会出现,高负荷的使用低频率的维护保养,为了能够满足生产需要,有些时候在机械出现一些小问题的时候依旧让其高频工作,导致小问题最终发展成为难题,增加了企业的维修费用,往往在结束一次工程之后,设备通常都处于过度疲劳甚至满目疮痍的情况,企业在通过大量时间和花费的进行维修,这种情况使得维修费用直线上涨,固定资产在不知不觉中消耗流失。

1.4维修意识淡薄

现如今很多企业在保养得实施控制上仍存在滞后性,很多时候设备的修护和保养管理往往在完成工程项目之后才开始进行,企业对设备的事情维护和保养工作上的缺乏导致了很多时候设备存在严重的老化和故障,以至于工期的拖延等状况的频繁发生。工程机械设备的浪费性维护保养也存在这很大的问题,有些外包维护和保养公司为了追求利益对一些不需要进行更换和仍有维修和保养价值的机件进行随意的报废,更换,有的时候甚至不考虑机械的整体性能,对机械设备随意的改换差补,为了能够完成维修任务,对设备的使用性能上考虑不当,使得很多时候的维护保养工作仅仅是形式上和表面上。

2机械设备管理改进方法

2.1在使用方面

因此,企业应当加强操作人员对设备的使用和操作的教育工作,使其充分的了解手中的机械设备,防止机械设备高频工作和过度使用,保障机械的使用正常,使用机械维持在平缓的负荷变动,也就是说,我们要采用均匀的操作方式,保障机械和装置能够平稳的进行,防止大起大落的工作。在针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教育上,我们应当注重最操作人员对机械设备的了解和掌控,使得企业能够熟悉的掌握手中机械设备的性能和原理,提高操作人员的保养,检查维护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人为失误导致的机械损坏。坚持一人一机,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可以适当配合奖惩制度,通过日常的考核工作提高操作人员对操作机械的认识和细致程度,同时调动操作人员对设备爱护的积极性,加强对操作人员责任心的培养。

2.2.在保养方面

设备的定期保养和维护是保障机械设备能力正常运转的基础,对工程机械的保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保障机械的,零件的磨损以及对因为日常工作所造成的材料老化问题,这些都是工程机械设备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尤其是零件的日常工作磨损是机械设备问题的主要因素,通常,机械零件磨损是导致机械设备走向极限技术状态的首要因素之一。所以说,对于机械零件的磨损问题,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保障机械设备的合理,并通过采用优质材料和现代化的制造工艺。根据日常的机械设备管理统计,很多机械故障是因为不良造成的。因为工程机械零件的精密度以及优质的效果能够保障工程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正常合理的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减少机械故障。一个是选择合适的剂,根据机械结构的不同种类和应用程序与普通剂类别,选择合适的质量等级根据机械的要求,根据机械的工作环境和不同的季节选择合适的油品牌。第二,检查油的数量和质量。及时补充不足,需要更改质量差。三是根据维护周期,设备技术条件、工作环境等因素,使义务维护计划,时间必须维护停机时间。

2.3维修方面

在机械的使用时候难免会发生各种突发的故障情况,在出现这些故障的时候,有的时候对机械设备的影响程度较低,有些比较严重,甚至威胁到了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有些时候还会造成很大的危险。根据调查显示,很多时候严重的故障通常是因为一些不起眼的小故障引起的,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操作人员对设备的小故障的忽视,在出现小故障的时候,往往因为生产的要求,对小故障处理不及时,甚至不进行处理,因此在维修方面上,对于小故障我们要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不能任由小故障发展成为大事故,要保障能够及时的对小故障进行处理。我们要通过事前维护与定期维护相结合的维护和保养制度,在使用设备之前对一些小故障进行处理,操作人员也要通过日常对设备的使用观察,及时总结和分析,机械损坏和故障的规律,通过日常工作的总结,定期定时的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要坚持着定期检查,定期维护的原则,通过对机械设备的实际情况的分析来进行维护保养,这样就能够避免浪费和机械设备的损坏,为企业的生产需求提供基础保障。

3总结

不论多么先进的机械设备,再其投入使用之后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产工作中,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应该有所加强,通过科学使用,及时维护保养以及准确适时的维修,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有效的提高企业机械设备的利用效率,保障机械设备能够更好的投入生产。

参考文献

[1]李爱平.关于加强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的探析.中国鸣网.2012年03月.

[2]王涛.浅析工程项目中机械设备管理.百度文库.2011年10月.

[3]朱景昌.浅议公路工程机械设备的管理..2010年11月.

篇10

1机械维修工作的性质与特点

机械维修,并非一种简单的零部件更换的重复劳动,而是通过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使机械达到、恢复和保持其技术性能及可靠性、耐用性,使之发挥最大的机械效能的重要手段。工程机械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在工程机械上的普遍应用,使机械的整体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这种科技含量的增加,给维修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应针对工程机械使用的特点,在配置上、措施上全面提高维修技术水平,建立一种高效快速的维修机制。

高等级公路建设施工,在北方地区受气候条件的限制,每年仅几个月的施工期,给野外作业环境恶劣的工程机械在点多、面广、线长的情况下增加了作业难度。为有效减少无效的作业台时,减少机械的故障频次,应有针对性的在施工计划安排、人员配备、机械配件的供应保证、检测手段的完善、保养作业时间等方面给维修保养工作及技术保证合理的组织。

由于受季节性影响,在施工淡季,往往会对技术状况下降的施工机械视情进行恢复性维修(我公司习惯称机械冬修,以下简称冬修)。冬修不同于施工现场的抢修保养,它是辅之以厂房设施,工具仪器设备等由具有一定维修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员予以完成。这些集中进行修理的工程机械因机型复杂、结构不同难以实现流水作业,往往采取就车修理法。这种修理方法,要求维修人员技术相对全面,却对维修质量的保证或提高带来不利因素。来自技能的、责任心的、机配件的、工艺装备的诸多影响,客观上把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应通过强有力的组织手段形成有效的质量检验体系,严格技术规范,利用先进的修理手段,改进作业方式并不断总结加以完善,以达到实现维修质量目标。这一维修质量的要求与通常所说的质量没有本质区别,但就工程机械而言,使用条件的苛刻,应该说在程度上更为严格。

2机械维修工作原则

维修工作不是简单的通过各自的技术劳动,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而是需要不同类别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解决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并拿出最佳方案,以最经济的方式予以解决。

机械维修工作原则应从原则规定和技术(具体)要求两个层面理解。首先,所规定的维修原则必须能保证工程机械通过维修达到使用要求,且可靠性、耐用性达到标准要求;同时,必须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较短的时间消耗达到这一要求。从以上两方面看,第一个方面主要是维修工作应达到的目标;第二个方面是讲经济性的问题。制定机械维修原则,不仅要考虑应达到的目标,而且必须考虑其经济效果,这不仅有利于机械维修工作的开展,也是机械设备管理的主要内容。转

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束缚,机械维修工作偏重维修技术,忽视经济管理,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机管部门大胆探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先后出台了《机械维修成本考核办法》及《机械统计核算细则》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通过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就如何强化机械管理,加强薄弱环节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收集整理的原始数据为开展企业的经济分析提供了可靠依据。

机械设备管理,倡导以经济效率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力求减少机械寿命周期费用的投入,在施工中对机械进行合理的技术使用,并提高维修工作的经济性。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生产条件,采用不同的维修方式。在定期维修的基础上,推行状态监视维修,努力提高维修质量与效率。

人是机械维修的行为主体,因此在机械维修原则中涵盖的主要内容是人的因素,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人是第一位的,围绕维修对象——机械,核心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要通过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使维修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维修技能适应现代化机械的维修要求。

篇11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唯一以土建类学科专业为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高校,机械专业是土建类学科群中重点专业之一,也是其支持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2012年3月,我校机械专业负责人牵头召集了安徽大学、合肥学院、皖西学院等高校机械专业负责人开展了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研讨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广泛共识,开展了以下研究与实践。

一、以工程机械为主要方向、机电液一体化为专业特色,规划CDIO课程群模块,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结构

结合我校特色与安徽省机械制造产业发展形势的要求,以及安徽高校各机械学科特点,我校机械专业在设立之初就确定了以工程机械为专业方向,以机电液一体化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为主要任务。为在CDIO教育模式培养计划中突出“学中做、做中学”的工程教育模式、体现工程机械专业方向,规划了我校机械专业CDIO课程群模块,调整了实践项目与内容,建立以工程机械学科为特色、CDIO项目为引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二、研究构建CDIO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的支撑体系,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调整工作研究方向,研究新型教学方式、方法与管理制度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机电液卓越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包含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要求。为此,我们通过研讨与实践探索,优化本课程体系的支撑要素与结构:学生、教师、教学资源、管理模式。在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快速发展,机械专业不断引进与培育出大批博士、副教授、教授,教学科研条件(特别是实践教学条件)大大改善之际,选取2009级机械专业和2011级机械专业(入学超一本分数线)班级学生为主要对象,开展了CDIO教学模式改革。同时,通过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交流、校外进修(包括专项培训与学历深造)和自我研修等模式,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具有扎实的机电液领域综合知识与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在课程体系确定后,修订了所有课程项目的教学大纲;通过多种学习讨论交流、听课考评、专家指导等手段,促进教学方法方式的改变与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颁布与修改新教学模式相对应的学生管理、教师管理与资源管理制度,保证新课程体系的执行。

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统一,大力建设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实践教学内容,通过课程设计、CDIO二三级项目和课外实践、科技竞赛等相结合,促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遵循人类认知与创造活动的客观规律,在机、电、液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中,遵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分工程认识、工程实践、综合与创新三个层次,按照“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为支撑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申报建设大型装备故障诊断及预警工程技术中心、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内独特的机电液技术教学科研机构,构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扩展实践教学内容,还利用周末开展了学生科技兴趣小组活动、职业技能培训、见习机械工程师培训;同时,开展实践基地课堂教学、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及CDIO项目和理论课一体化教学等教学方法研究。为解决二三级CDIO项目实施难的问题,我们创新其实施模式,紧抓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采取将部分CDIO项目与课外实践与科技竞赛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以赛代练、以赛促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国家级竞赛奖项12项,省级奖项40余项。

四、联合机电液领域的相关企业,改变脱离亲身实践的参观式生产与毕业实习,开展与企业生产结合的工程实践,同时完成毕业设计项目,培育卓越工程人才

2008年以来,机械专业与相关机电液技术领域如徐工集团、合肥锻压、凯盛重工、合肥科振、安徽建机、博一流体、合肥赛特等企业开展多项产学研合作,在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就业以及科技开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我校和日立公司合作建立了联合办学机构,我校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和上海HCS公司建立了联合培训基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专家教授和一线教学人员,为企业培训与输送销售、维修等方面中级技术工程师;利用技术、市场、信息、设备等企业资源和企业管理模式,培养我校应用型机械专业本科生。目前,已经为日立建机培养长期班学员400余名,经考核大部分学员获得销售维修工程师(中级)资格,并成为各地公司技术骨干或领导;同时,该联合办学机构为我校学生提供生产实习、毕业设计1000余人次。在双方合作交流过程中,带动学校30名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加深了对企业管理模式和工程机械产品的熟悉。2012年,我校进一步与合力叉车集团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设立“合力叉车高级营销本科班”。机电学院2009级共38名学生在校内完成半年的营销知识学习,2013年初入驻企业半年,深入企业一线岗位,在企业与校方双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企业课题或工程机械产品相关技术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也是课程体系中的一级项目),其中10余名同学获得优秀毕业论文,顺利完成本科阶段卓越人才培养过程。目前,这些学生已通过企业销售工程师考核,进入全国各地的销售公司。通过与日立建机、合力叉车等企业的合作,结合CDIO教育方法,我校机电专业已实现了3+1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

五、认真进行成果总结,注重成果宣传推广

在机械专业CDIO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广大教师认真总结成功与不足,并积极向其他专业与校外推广。共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申报与承担教学研究项目30余项,编制了大量的教学文件,积极制定与修改了相关教学管理模式与制度。本研究得到广大同行的高度认可,相关实践与经验得到多家网站、报刊、电视台宣传报道,并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育教学二等奖。通过成果总结与宣传等举措增加了与教育同行、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学者的交流机会,也激发师生成就感,促进改革有效地推进。

总结:我校机械专业通过4年的CDIO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我们仍然需要看到本课程体系中的问题与需要解决的难题。比如:如何解决目前项目指导师资不足、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如何将CDIO模式教学改革成效由部分学生深入地推广到全体学生,如何让学生在CDIO团队中每人都发挥自己作用,杜绝滥竽充数,真正投入到CDIO项目中锻炼自己,在设计项目与任务分配时,充分考虑与相关专业知识联系,科学合理,等等。

参考文献:

[1]朱达荣,姚燕生,张克仁,等.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机电液一体

化技术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体系[Z].2013.

[2]姚燕生,张克仁,李大华,等.CDIO模式在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中的

篇12

韩慧仙与工程机械结缘于1996年。在此之前,一直生活在农村的她对工程机械一无所知。那一年,她考入长安大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而选择了学费较便宜的机械工程专业。

大一第一个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制图。制图的要求非常高,机械的外形、内部结构、每一个细小的零件都要呈现出来,这就需要足够的细心和耐心。韩慧仙用了两个星期才画出一个减速器,却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倒十分有成就感。从那时起,韩慧仙就对机械制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经过四年本科和两年研究生学习后,机械制造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爱它就要让它变得更好。毕业后进入机电学院担任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师的韩慧仙发现,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现有的工程机械产品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油耗高、操作复杂、驾驶劳动强度大等。为此,她做了大量研究和试验,以提高工程机械的性能,包括节能性、操控性和操作的舒适性等。

在韩慧仙看来,解决现有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如何实现节能?韩慧仙最初的想法是从工程机械的发动机、变速箱、液压系统、减速机和驱动桥这条能量传递链条中,找出各个环节中的能量浪费,达到省油的目的。经过大量试验,她找到了能量浪费的源头。经过总结,韩慧仙的节能观从“减少浪费”转变为“多干活、干活快”。以挖掘机挖土装车为例,挖掘机每分钟装6斗土比装5斗土节能。这是因为虽然挖掘机的发动机的小时油耗是相同的,但挖掘机在单位时间内干的活多了,自然更省油。

工程机械作业效率的提高也有极限,接下来又该如何节能?一个偶然的机会,韩慧仙了解到国外一些科研机构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把已用掉的能量再收回一些。于是,她收集了大量国外的技术资料,研究其中的原理和技术要点,再结合我国挖掘机、装载机等工程机械的实际情况,终于研究出了适合我国工程机械作业特点的能量回收技术。

随着韩慧仙对工程机械的不断改进,科研成果也不断涌出。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她发表或被录用论文约30篇,其中被EI收录7篇,主持或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了10项科研项目,被授权了1项发明专利和12项实用新型专利。

教育创新路上的践行者

对韩慧仙来说,教书育人是她的天职。在成为一名好老师的路上,韩慧仙不断努力着。

在工作第一年的教师讲课比赛中,韩慧仙便获得院级三等奖,然而,韩慧仙并不满足。“我的上课方式还需要改进。” 韩慧仙坦承,“那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90多个人的大班,平均每节课只有20多人来听课。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很难受,就一直摸索着如何进行创新,办好高职教育。”

韩慧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教材。在高职院校的机械类专业中,液压传动课程是主要的专业课,但高职院校所使用的教材是对本科教材内容进行删减和压缩而成,“并不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此,从2009年开始,韩慧仙将自己想要的内容在电脑上一字一句地敲打出来,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公开出版了《液压系统装配与调试》。新教材中,一个个完整的项目取代了以往的章节形式;增加了液压新技术、液压故障诊断知识,减少了对原理等的描述;增加了图例,减少了公式推导。

与此同时,韩慧仙还尝试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大家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增强学生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的能力。慢慢地,她发现来上课的人越来越多。2014年,韩慧仙的液压系统装配与调试课程被立项为湖南省名师空间课程。

篇13

工程机械是当前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生产极其重要的工具。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工程机械在现代化施工中的作用已尤为突出,机械设备管理在施工企业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施工企业在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仍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设法搞好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正确分析与解决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管好、用好、养好、修好施工机械,对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机械设备管理现状 

1.1 机械设备管理力量薄弱,影响正常施工秩序 

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往往点多面广,机械设备、人员调动频繁。管理部门盲目地精简机械设备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或将其职能并入其他部门兼管,导致管理层与操作层之间脱节,致使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力量薄弱。还有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没有形成完整、严格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对机械设备台账、技术资料档案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混乱,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施工。 

1.2 机械设备保养制度落实不到位,致使机械设备完好率降低 

施工企业在设备管理使用上常常是重使用轻保养,虽然实行定人定机制度,却忽视了机械设备保养制度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没有能明确落实到人。操作人员只是注重使用,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另外,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维修时,许多维修人员责任心不强,应付差事,不从根本上解决故障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从而造成设备故障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当出现问题时,操作与维修人员往往互相推卸责任,不能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这不仅影响施工的质量和进度,也增加了维修费用、运转费用,致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降低。 

1.3 机械设备使用不规范,加速机械设备磨损老化 

由于部分操作人员对施工技术、设备使用知识所知甚少,尤其是短期聘用人员的技术素质低,不注重具体的施工条件和作业方法,一味地赶工期、抢进度,使机械设备一直处于超负荷,或带“病”作业状态,甚至违章操作等状况,从而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磨损老化。此外,在工程项目结束后,设备不能按规定进行认真的保养、维护和大修,被调配到新的工程项目后,机械设备常常出现故障。既花费了较大精力与高额费用进行整修,又严重贻误了正常施工工期。 

1.4 忽视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造成施工效率低下 

目前,部分施工企业对机械设备的故障及老化现象重视程度不够,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较慢。部分管理人员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贪图方便,不考虑机械设备的整体性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甚至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继续使用破旧机械和报废机械,致使机械的故障率大大增加。不仅给施工人员带来安全威胁,而且造成整体的施工效率低下,整体施工成本增加,结果是工程收益降低,企业竞争力下降,最终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 

2 工程施工项目中的机械设备具体管理 

2.1 完善机械设备管理体制,规范机械设备管理工作 

施工企业要搞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就需要做到4点:1)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构,这是机械设备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组织保证,定岗到人,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2)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统计制度,加强机械设备的统一管理,建立详细的设备技术档案,并定期组织检查,技术档案要有专人负责保管;3)实行绩效制度,充分发挥工程机械管理、操作、维修人员的工作积极性;4)在实际工作中,实行“三定一包”制度,即定机、定人、定岗位、包维护。“三定一包”制度的执行情况将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工作效率、施工安全和工程机械的完好程度。 

2.2 严格落实机械设备保养制度,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 

保养好坏是影响到设备是否出现故障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和定期保养制度。机械设备管理人员要按照机械保养使用说明书制定切实有效的保养计划,并与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随时抽查督导保养的落实情况。同时建立奖惩机制,把机械设备的技术状况、维修保养、安全运行、消耗费用等列入奖惩内容,以加强广大操作人员的责任心、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延长机械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修成本。 

2.3 加大机械设备技术培训力度,强化专业队伍技术素质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施工和技术人员不断地加强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科学地使用机械设备。施工企业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就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培训”的方法,加大技术培训力度,选拔和培养一批懂技术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今后的发展需要。同时,有重点地组织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参加机械设备操作竞赛,形成学技术、比技术、钻业务的良好氛围,并根据施工的具体情况,采用示范表演、技术知识讲座、观摩学习等形式,及时推广、宣传有实效的经验体会,以点带面,逐步提高工程机械操作人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2.4 落实机械设备更新换代,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 

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直接影响企业的施工效率和竞争力。因此,作为企业要以长远利益着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必须严格落实设备报废制度,做好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要遵循机械更新换代的原则,通过科学检测,将磨损严重、技术性能落后、耗能高、效率低、修理维护费用高、已不能达到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的机械设备,坚决进行更新,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另外,属于国家明令禁止淘汰的工程机械,一律做报废处理,不得以各种原因继续使用,防止给企业造成不良后果。只有确保了机械设备的良好状态,才能在工程项目建设中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5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使机械设备发挥最佳效能 

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它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息息相关。操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积极性、责任感对工程机械的使用性能有很大的影响,一个合格的操作人员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服从领导的管理和指派,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执行工程机械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并出色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当前企业设备使用与管理上存在的野蛮操作、缺乏保养、随意浪费、马虎维修、以劣充优等行为,都是缺乏职业道德的表现。企业需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广大职工树立爱惜设备的良好风气,使机械设备发挥最佳效能。 

3 结论 

施工企业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机械设备管理水平的好坏,关系到施工操作安全性及工程承包信誉度,进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因此,切实加强机械设备的有效管理,合理监控与协调,积极研究、探索和采用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提高采用先进方法的设备管理能力,逐步完善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使之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