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艺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艺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艺术论文

篇1

关键词:

儿童;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6岁至14岁”的儿童时代开展艺术教育是世界教育共通点,通过对儿童开展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增强儿童的感知能力,培养儿童对美的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增进儿童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更进一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能力都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但是,历来对儿童的教育着眼点在于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人格与情感方面,专注于儿童日常行为的规范指导,而艺术方面的教育只是附带其中。本文就儿童艺术教育的审美特征,艺术教育与儿童教育的关系,儿童艺术教育与自然的关系,艺术教育与儿童所处的环境几方面加以分析。

1艺术教育的基本特征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环节。“是指关于艺术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创作规律、鉴赏规律的教育。……还包括艺术实践、艺术创作技巧、手法的专门教育和训练。……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和文化艺术素养教育,包含着美育的内容,具有形象性、生动性、愉悦性等特征。”因此,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为重点,并致力于艺术教育。美国政府曾颁布一项《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文件明确规定艺术对教育的贡献远远超出了其内部的价值,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并强调指出艺术是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断言“在教育中,艺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连接世间难以描述的和情感深刻的各种事物的桥梁。用最简单的话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进而系统介绍了艺术教育拥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另外法国和德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和艺术传统,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艺术教学的价值,都将普及艺术教育纳入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之中,使其成为国家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早在十九世纪初,达尔文就提出:“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对艺术爱好的丧失会引起心灵的另一部分———能够产生更高的意识状态的那一部分能力的———丧失。……事实上,失去这种趣味和能力就意味着失去了幸福,而且还能进一步损害理智,甚至可能因为本性中情感成分的退化而危及道德心。”如今,我国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指出:“没有艺术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枯燥无味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艺术的教育就没有完全的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全生命的教育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也极可能成为当代整个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改变之突破口。”

2艺术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部分

篇2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在深化改革中,正在重组创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在更广阔的人类文化背景中整合、发掘民族文化的新资源,以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的民族本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2002年的“世界遗产年”,中国召开了将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引入高等教育的专题会议,促使艺术教育工作者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内涵、价值与意义的进一步认识,全社会对艺术教育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开始予以热烈的人文关怀。构建有自身特点的创造性艺术教育办学特色,成为近年来高校教改的中心议题,重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挖掘、开发、应用已成为国内外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开始将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现代艺术基础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在追求现代艺术新浪潮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原创的本土精神。在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发展民族的艺术教育事业,重塑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现代艺术教育理念,打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这种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教育体系应该是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全方位、开放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它既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外来优秀文化不具有排他性,又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本土优秀文化传统善于发扬光大;同时,它也应是现代科技与民间文化传统、东方与西方审美理念完美结合的科学教育模式。

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同时也是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知识资源,而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地方本科性院校要以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己任,着重发挥主流文化传承教育认知功能,在追求民族文化教育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并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一门新学科,并以主动性姿态特征进入专业艺术教育,建立促进民族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推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教育者既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者,又是发展者、实践和创造者。地方本科院校在建立新艺术教育模式中应发挥根本作用,要发挥作为知识群体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创造的历史作用。把大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作为传承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实施手段,根据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确立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把本土地方性艺术资源运用于艺术教育实践,将现代教育理念与民间艺术资源相结合,寻找民族民间艺术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发展的共同脉络,加强对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审美心理的感知与理解,注重东方艺术元素与西方现代艺术教育理念的融合。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实践”的基本办学原则,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复合实用型艺术人才,实现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总体目标。中国民族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民间造型艺术的雄浑、博大、秀丽、丰富,民间表演艺术高亢、辽阔、豪迈、委婉的意境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丰富多彩的不同表现手段和表现形式。五千年的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感怀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温暖,带给我们的是不一般的美感和不一般的使命感。就笔者所在的地区来说,湘南五千年的湖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美术(民间木刻、民间石雕、民间挑花刺绣)、瑶族歌舞(盘王大歌、蝴蝶歌、长鼓舞)等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极其丰富。华夏大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异彩纷呈。将这些地方民间艺术资源融合进艺术基础教育,是对地方性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有益补充,同时也是对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实践性体验。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历史上形成的艺术形式,启示传播延续着古老文明的智慧光芒,其艺术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更具有民族审美广泛认知性和应用的普及性;将民间艺术的实用性、题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融合在艺术基础教育中,并与现代艺术教育学科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拓宽现代艺术教育与本土艺术语言互通、互动、互补的广阔空间,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以现代教育意义的创造与更新,实现民间艺术教育功能的现代转换。通过田野采风收集的地方性民间艺术原始素材再回到课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学术化、创新化之后来指导教学,使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多元化、形象化,更富有感染力。民间艺术的历史背景及艺术形象所包含的生活状况、心理背景、形式创造元素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在原始的民间艺术素材中提炼创造出既有民族特点又有鲜明时代感的优秀艺术作品,使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本土化、民族化的教育特点,在历史发展动态中保持艺术教育的民族文化特征。

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应立足于不同地域性民族民间艺术资源。首先确立民族民间艺术特色课程在地方性高等院校艺术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开展地方性民族民间艺术教育理论基础研究与应用工作,立足本土文化优势,有重点、有计划地根据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特点来调整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修订艺术教学大纲,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艺术基础教育的特色课程模块,开设地方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器乐等特色课程。依托民间艺术特点鲜明的资源优势,在现代性、前沿性的基础上撰写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教材,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在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的实践中,实现教学科研的双向良性互动,使地方本科院校艺术基础教育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创新性,从而全面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人类创造的多元文化体系带来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多元化,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走进艺术教育,将极大地推动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力资源。民族民间艺术与地方性高等艺术教育结合在一起,立足地方文化优势建构起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理念,既达到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目的,又形成有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艺术教育模式。提高全民族对民族文化基因的认同,使艺术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地方方言”教育特色;多层次艺术教育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将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分享不同的文化经验,支持文化差异的发展,形成文化与教育的多元化,从而加快文化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的教育公平与平等,实现全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价值平衡。在迎接新世纪全球一体化的大挑战的同时,保持增强国家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

篇3

艺术教育可以爆发学生内在潜力,非普通教育所能比拟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是对学生的道德、意志以及气节、个性等心理因素进行完美触发的特殊教育。比如,在课堂上我们欣赏中国传统绘画《溪山行旅图》的时候,首先会感觉到这是一副描绘山水画的巨作,笔墨浑厚,气势磅礴,仿佛画里的山峰耸立于我们面前,山峰嶙峋,挺拔坚硬,让后直落千尺,将整个山川的生机与活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山尖茂林密密,山腰巨石突起,老树盘根,山间小溪可以让人感觉到潺潺水声;古道上驼队的点缀,更是加强了生命力。宏伟磅礴的挥笔用墨,将国画技巧运用到如此精准,气象宏伟的自然景观,把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独特意境得到充分的展现。一部作品给学生的审美情操更是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让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着自然的爱慕,这种特殊的爱慕情感会让学生感受到,以画感人,了解祖国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加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教学中,将学生的情感融入,使其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国画的灵魂、国画的传神、国画的自然巧妙指出,通过整体的方式来感受,让学生感受到美术专业对他们人格魅力的熏陶;用美术的角度去感受,是艺术教育的完美表达;以传统教育去体会,是传统教育所展现的情绪反映以及情感上的完美体会。

三、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艺术情感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审美的大众,艺术是按照美的原则来触发灵感创造作品的;反之,也会对学生从心灵上起着没的教育熏陶和情感上的作用。艺术是一种听觉和视觉相互融合相互传神的过程,它将有艺术的和谐力、节奏的感染力来体现生活、表达生活、热爱生活,通过栩栩如生的形象和身临其境的意境来触发学生们的大胆想象力和丰富的联想力,最重要的是心灵上的触动也必须是由感性来呈现出来的。艺术所反映的是生活现实的一面,是心灵触动之后的一种自然感悟上的冲动,将现实生活的心灵化与艺术作品的心灵化完美融合。艺术家用心灵的呼喊或心灵上的动态、线条以及色彩用美术的形式来创造作品,正式艺术家通过作品向世人表达心理和传递情感的一种体现,更是艺术家带给世人生活上的感受和感悟,对生活上的向往和体现。例如,在课堂上学生们在观赏齐白石老先生《虾》的作品时,就能从这幅绘画中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展现,以及齐白石老人独特的人格魅力的体现。学生们需要学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展现自己,对于学生来讲,自我展现的机会越多,就会最大的限度的去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美术专业为学生建设了创建展现个人情感的发展性及可能性的,在美术专业教学中,不仅要学习美术本身的基本知识、技能、技巧以外,而且还要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自然等方面的知识补充。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见识、增强思维能力等具有新时代的个性空间发展的空间的全面发展。

四、培养学生个性的创作能力,逐步成为创新型人才

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的创作能力,加强学生创新的能力,也是完善和全方位增强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在创作活动、创作思维的过程中,让学生的人格魅力得到全面的培养,使学生在通过自己的灵感去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的时候,可以表达学生对整个人类环境、对祖国的大好河川、对社会文明有深刻的认识,然后通过这种思想情感,让学生逐步去寻找内心的自己,慢慢的认识自己、最后掌握自己,了解当今时代的传统文化,使学生的艺术感得到升华;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底蕴。美术专业在艺术教育中的完美之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自己独特的创作能力,让学生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美丽景观的感叹、当今社会文明的感悟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把生活中的真、善、美用美术专业的独特魅力去展现自己认识的美、自己人生的独特,用美术专业的方式去激发学生对创作的追求、刺激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爆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当代艺术教育有着特殊的历史使命感,只将赋予艺术教育的独特创意,将美术的形象、色彩、形态可以完美的融合,才能体现出艺术的奇迹,艺术的真善美。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力,扩展艺术的联想力,爆发学生的灵感,永远都从创意的角度去展现艺术的独特魅力。

五、加强美术教师教师素质的培养

美术教师自然是美术专业的重要力量,本身所具备的素质好坏、能力高低会直接影响到美术教育的效果。

(一)不断充实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的掌握能力。当今社会,科技经济告诉发展,艺术也更多元化,新的艺术形式不断出现。因此要结合时代的要求培养美术人才,美术教师要不断更新的自己的知识体系,把“专”“精”的知识体系与“博”“深”“广”相结合。

(二)加强美术教师教学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

美术教师若能是有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创作能力三者结合的理想教师,那是完美的境界。有创造能力的教师,一般专业技能和技巧也会较强。这类教师一般在基本的功的训练上,在引导创造行,都会影响学生。所以,高水平的教师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在这里特别注重一点,当今社会创造要有时代的精神的体现,敢于大胆摸索新的方法、创造新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有个性、有风格的美术作品。

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施

目前社会都在积极地推行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现代的教学体系,来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教育方法和思想的改革:

(一)改革三中传统教学观念

首先是改变教学质量观,树立完善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其二改革单一的教学观,树立多个教学观;其三改革整齐的教学观,树立灵活多元化的教学观。第一中教学观念最重要。通过事实发现,知识、智力、和非智力的因素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基础是知识,重点是智力,前提是非智力,三者必须完美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学质量的理想效果。

(二)改革传统堂课气氛

调动教师与学生在美术课堂的互动积极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心情、态度与美术教师的交流配合,都会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提供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乐趣在于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收获;学习中矛盾的解决关系教师的灵活处理。美术课程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要素各个最优化的综合效果,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要靠有强烈能动性作用的教师,在于美术教师对所有教学因素最佳的设计和实施,更主要是学生自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篇4

一.生源质量的下降,导致教学质量滑坡。

由于教学改革的推进,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大大提增,一些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混入高等音乐专业队伍,学生对音乐的敏感度较差,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感觉、音乐理解力等方面相当欠缺,给音乐教学(特别是技能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以往的艺术类专业,由于专业上要求较高,而一些学生在专业上花的时间较多、下的功夫较深,专业好的学生往往文化课成绩较差些,考虑到这一点,国家教委降低了艺术类的分数线,目的是能让专业水平较高的考生有机会进入艺术类高校。如今,高师音乐专业也同其它艺术类高校一样,扩大了招生规模,考生的进校几率大大增加,艺术类的分数线下降就意味着艺术类学生文化水平低于其它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师音乐院校成为“低分考生的收容所”,一些文化成绩较差的考生,经过几个月的突击,就能轻而易举地考上高师音乐院校。而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音乐知识接受能力和悟性往往都比较差,很难完成学业。

二.师资的缺乏、教师压力过重,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时代要求高师音乐教师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准和教学水平,还要有较深的理论研究水平,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一些高校先后进行体制改革,对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量化考核,音乐教师也不列外,高师音乐教师(特别是技能专业教师)不同于其它专业教师,他们的专业除了其他专业教师所共有的知识性部分以外,还有技能性部分,而技能性部分是靠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使专业水平得到保持和提高。因此,高师音乐教师在此情况下出现一系列问题:1.由于扩大教育规模,造成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一些水平较差的新手加入到高师音乐教师队伍中来,于是出现了教学质量下降的趋势;2.一部分教师由于课时量大大增加,忙于教学,无暇顾及科研,长此以往,音乐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行为严重缺乏,出现音乐专业教师科研成果匮乏的滞后现象。而科研的提高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3.另一部分教师为了保证搞科研、写论文的时间,在教学上马马虎虎,应付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把精力放在看书、写论文上,影响了教学质量。有的科研和论文即使出来了,也像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离教学实际越来越远。

三.教学设施和设备跟不上教学实际的需要。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音乐教育不仅要有足够数量、水平和能力的专业教师,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施与设备,才能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随着教学形势的不断发展,一些院校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已有了极大的改善。由于扩大了招生,现有的教学设施和设备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实际需要。多媒体设备、学生教室、琴房、乐器等设备远远不够,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

四.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不相符合。

从八十年代开始,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高师音乐教育不断地进行改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近几年招生规模的扩大,师生比例的调整,现代化教学的需要,高师音乐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正在具体实施中,还未见成效。主要目的是研究在扩大教学规模的基础上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而中小学音乐教育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所实施的种种教育教学改革层出不穷,这给高师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许多中小学教师呼吁高师音乐教育改革要倾听来自中小学的声音。事实上,这两种改革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纵上情况在一些高师音乐院校普遍存在。在知识经济时代,倡导人文教育,特别是加强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文教育,培养高层次、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师资人才。为了改变目前的状况,保证教学质量,必须采取一些合理的、符合实际的改革措施:

一.提高艺术类文化科分数线,以提高生源质量。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应着眼长远,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能力,确定扩大招生规模,提高生源质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音乐教师,未来的音乐教师不仅应

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面,而后者对一个人

专业的发展和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音乐专业考生中历届生的比例逐渐减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考生的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这给提高文化科分数线,提高生源质量提供了可能。

文化水平能确立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学生的文化水平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的习惯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等方面就会加强,要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首先要具备这些能力。贫乏的文化知识,必定会扼制学生艺术教育才能的发展。

二.加快多媒体远程教育的步伐,扩大继续教育。

加大教学投资,实行多媒体远程教育,即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的新型教育形式,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扩大教育规模,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办好大教育的重大战略措施。

1.远程教育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缺乏的问题,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能从紧张的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在教学之余,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教学总结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2.加强成人继续教育,为普通中小学音乐教师提供进一步的培训。多媒体远程教育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音乐教育的机会,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成人继续教育主要为工作了一段时间的成年人提供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培训。继续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水平,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能够充分挖掘学校的教学资源为社会培养人才。同时也达到了扩大教学的目的。

3.扩大了教学,同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益,学校就有能力进一步地增加教学投资,增添教学设施和设备,保证教学用房、教学用琴和其他一些乐器、多媒体设备等,以达到保证教学质量的目的。

4.远程教育能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源,增大教学信息量,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范围广,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和教学基础,再进行一些教学范围内的改革。如:(1)在教学中进行“双向选择”;“公开授课”形式和“讲座”形式等,把一系列竞争机制引入高师音乐教学中,使教师间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在竞争中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2)把中小学音乐教学新的课程标准作为高师音乐教学中学习的内容,采取一些教育实习以外的“实习课”,让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师生共同探讨音乐教学法。使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能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相信不久的将来高师音乐教育能真正起到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确实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篇5

庞薰琹在当时艺术设计刚刚起步、国内艺术教育相对狭隘的社会条件下,其艺术设计教育思想对于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是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艺术设计教育是多样化学科的综合表现,需要美学、艺术学、工学或哲学的交叉研究,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指明发展的方向。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庞薰琹在管理和指导教学活动中提出,设计要突破“绘画”的局限,实现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综合,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指明发展的方向。首先,确定的艺术设计的实用性原则,摆脱了传统概念中“艺术”只是单指绘画的基本概念,为创建更加广阔的艺术设计领域和获得更多的创作题材,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理论支撑。该种艺术设计思想为推动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代化,促进我国艺术设计理念与世界早日接轨,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学术支撑。

(二)本土民族工艺文化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基石,发展现代设计科学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思想。庞薰琹的工艺美术思想是建立在深入研究传统装饰图案的原理和效果基础上,是美学和艺术学结合的产物。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庞薰琹便开始针对我国装饰艺术研究,在其著作《论工艺美术》中总结了传统图形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等大量思考和经验。“在装饰绘画设计工作中,必须根据不同对象,各种不同材料,各种不同生产方法和各种不同题材内容等等的要求来进行设计,它受到各种各样限制。所以,学装饰艺术的人,必须严格锻炼自己,训练自己的眼睛,使它能识别好坏。训练自己的头脑,使思路能比较宽广,思索能比较敏捷。同时还要训练一双手,熟练各种表现技法。”庞薰琹通过传统纹样和装饰图案的研究,借鉴西方先进的图像学和艺术学研究方法,使自己的装饰艺术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并在设计实践中具有实用性的效果。因此,在设计教育方面,他提出首先要对中国传统工艺美学思想进行科学的梳理和继承;其次要赋予传统工艺新的生命力,为中国现代设计奠定创造审美价值的基础,提高工艺美术教育的学科价值和意义。

(三)创造性的将传统艺术设计与当代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庞薰琹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坚信传统艺术创作和现代艺术设计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因此他在具体的教学中,十分注意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其画作《小憩》便是在保持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同时兼顾了西方绘画的优势,庞薰琹十分注重在具体的教学中对其进行讲解。艺术设计思想不仅仅在艺术设计教学上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艺术作品的评价标准,也建立起了新的评价标准。

篇6

而不是指责、宣泄和埋怨。班主任批评学生要有的放矢,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学生心悦诚服,这样的批评才有效果,否则会适得其反,即使自己说的非常正确,有时也会遇到学生的对抗和反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学生犯了错误后,由于自身的防范意识,或多或少都会为自己找点理由开脱,惯犯的学生久而久之心理就形成一座坚固的防范堡垒。教师找不到这个堡垒的突破口、批评的切入点,学生就不可能听进教师的意见。由此可见,批评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找准了“切入口”。找准了,如庖丁解牛;找不准,如乱砍滥伐。那么,切入点应该在哪里呢?这是批评的关键所在。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如何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同时,我们要在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接受能力的高低,创造出一种有利于他们承认错误、改正缺点的教育情境,这也是突破的关键一点。我认为学生的过错不在大小上,而在学生能不能“明白”自己错在了哪里。教师的批评不在于呵斥与指责,而在于能否让学生明白错在哪。只有让学生明白了错处,才能挖掉根源,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让他们静下心来听你的循序善诱,并反思自己的行为。

篇7

1.创造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

良好轻松的交流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教师要想让语言艺术在幼儿教育中发挥作用,首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在这里重点强调的,是幼儿教育对于普通话的运用和对学生主观感受的培养。幼儿教师必须用普通话和幼儿交流而非地方方言或是其他语言,并且不刻意询问一些专业性高年级的问题,让幼儿不知所措,而是应该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积极探讨,引发幼儿交流的欲望和情绪,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谈及自己的主观看法,然后逐渐将之发扬光大,让幼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够自觉主动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每个幼儿都能够有畅谈自己的机会,逐渐处在了一个较为轻松的氛围中,相互不断交流,促进幼儿自身语言能力的运用。

2.形成简单明了的语言

教师是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除了父母外接触最多的人,自然会无意识地去模仿教师的说话方式和行为,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幼儿的每一天的成长都非常重要。因此,在实际教学生活中,教师必须能够简单明了地让幼儿明白自己说话的内容。例如在平时的对话中,如果教师希望幼儿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诸如勤洗手,就要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幼儿为什么要洗手,洗手有什么好处,让幼儿能够理解教师的意图。而讲大道理说大话,幼儿并不能有效分析出话中真正的重点,很容易导致出现幼儿常见的厌烦心理。3.语言更具趣味性,行为更加合理化语言技能是幼儿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但是语言艺术对于幼儿教师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语言技巧的选择和运用,因此,幼儿教师要注意自身语言的趣味性,这是基于幼儿教育,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出发,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的方式。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里,幼儿往往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如果幼儿教育没有掌握良好的语言技巧,很难继续开展教学,集中幼儿注意力。当幼儿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游戏,在游戏中体会语言的乐趣,例如带领学生扮演《三只小猪》的故事人物,在扮演中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展开教学。而在行为方式上,由于幼儿对于很多语言本身不具备理解能力,因此肢体动作能够更直接地传递信息,所以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肢体动作给幼儿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要尽可能地用轻柔的声音和母亲的动作让幼儿有归属感,感到轻松,不会产生焦虑情绪,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篇8

(一)戏剧公共空间建设

将现实问题进行戏剧化的展示,是戏剧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的本质。要使戏剧真正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就必须抓住高等院校这一艺术培育的摇篮。但当下在高校的专业素养密集教育下,学生活动的公共空间日益萎缩,对学生而言,好像只有学习而无行动,只有生活而无艺术。因此,高等院校必须在戏剧实践方面搭建一个公共空间领域。这个空间领域作为学生行动实现的场所,为学生创造社会化情绪、提供治疗效应,也为学生与学校平等对话,参与学校建设、社会建设提供舞台。高校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的特点是理论性强,学科间界限分明,对学生而言,必须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专业学习修满学分,学生必须服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专业学习使学生形成专业素养,但是学生面临的仍然是物的世界而不是人的世界,只有行动才面临人的世界,行动不仅通过他人的在场确立个人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存在,而且也提示着主体惟一的自由。一个只专注于学习而无暇参与行动的学生,绝不可能是真正快乐的。德国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Han-nahArendt,1906—1975)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要参与到公共领域中,与同类一起行动。戏剧艺术实践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超越个人的“小我”从而建构超越的“自我”,体验个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当然,正如布莱希特所主张的,戏剧就是戏剧,好的戏剧一定是娱乐的。戏剧的娱乐功能是最重要的,但是在中外戏剧史上戏剧“寓教于乐”的社会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从春秋时期的“优孟衣冠”到唐代的优伶,戏剧的“讽谏”传统一直在传承。《旧唐书•李实传》就写到“瞽诵箴谏,取其诙谐,以托讽谏,优伶旧事也”。法国戏剧家狄德罗也重视戏剧的社会功能,认为戏剧应该成为“善良的学校”,“坏人看到自己也曾做过的坏事感到愤慨,对自己给旁人造成的苦痛感到同情”⑨。学生的戏剧行动离不开社会当下的话语和语境,在戏剧公共领域中,学生只有通过话语才能和其他人发生关联,通过沟通才能成为交往共同体的成员。在学习之外,戏剧公共空间领域也可以作为学生政治生活的空间,在其中他们可以自由地讨论国家事务,关心人民生活。在实践中突破校园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获得历史与时空的自由,以多元文化形式展现他们不同的需要、情感,最后形成社会介入的意愿和群体共识。

(二)释放情感,介入现实

戏剧形式的创新不仅是形式与结构的创新,而且也是参与、介入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完成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造。鲁迅弃医从文,希望拯救旧社会中国人麻木的灵魂。今天我们不需要学生放弃自己的专业技能,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拯救商品经济社会下学生的冷漠。造成学生对世事、人事不关心的原因很多,但是作为当代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门来学习的态度是与培养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的目标相悖的,这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戏剧艺术实践就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热情,爱祖国、爱人民、助人为乐不是喊出来的,而应该是做出来的。从戏剧实践的技术特点来看,虚拟性和超越性是戏剧美学的重要特征。因而,针对学生的各种情绪以及他们对社会本身的认识和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戏剧艺术实践中会涉及一系列假定性的情境,以使现实中的问题得到假定性、戏剧化的解决。也就是说,设计假定的情境空间本身并不是目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和提高其多媒体技术、数字技术、舞台设计、舞台美术等艺术技能,而且可以在支撑戏剧动作的前提下鲜明有效地传达戏剧演出所蕴涵的深刻而强烈的情感内容。这里的情感内容已经是积淀了的审美情感,是一种在人生的深刻体验基础上,对生命、社会、人生的情感体验,是超越个体直达生活的深层情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常常陷入机械的、自动化的程式中,而在设定的戏剧空间中,如果他们被程式化束缚的,被日常生活体验遮蔽的真情实感被激发出来,这对塑造完善的人格不无裨益。若学生认为现实是残酷的,那么没必要怨天尤人,没必要厌弃人生,鼓励他们把他们认为的所谓的“残酷现实”再现出来,把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不要去回避现实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戏剧情境中再现“黑暗”,营造残酷的剧情来获得群体的认同,来检验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观众一起来应对这样的现实,在虚拟性情境中寻找可能的解决途径,这种思考有利于他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社会现实。

篇9

(2)我言出必行,不管多忙,只要向学生许诺过的事我就一定会完成,自己做不了的事绝不轻易许诺。有布置,有检查。不管有没有课,我都会到班级走动观察班级情况。

(3)持之以恒,班主任工作是长期的,不断反复的过程,由于高中学生主动性不是很强,所以许多方面我都会反复讲解,不断提醒。如提醒他们平常不会的题目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还有每次放假我都会强调交通安全问题等。

(4)一视同仁,奖罚分明。不管是普通学生还是班干部,只要犯错了,都会进行批评教育。当然我也会教育学生不管犯了什么错,都尽可能地找主观原因,少找客观原因。

(5)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班主任需具备的能力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如果你的课堂很精彩,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学生的考试成绩又不错,学生必然会很佩服你,从心里信服你,那么你的教育才会更有底气,更有说服力。

二、班务工作的管理艺术

1.班干部选拔任用的艺术

班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是班集体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班干部,班主任就成了光杆司令,班级是管理不好的。所以说班干部的选拔和任用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这个工作做得好,以后的工作会得心应手;这项工作做不好,以后的工作会磕磕绊绊,事倍功半。

(1)干部民主选举法。班级干部的选拔任用通过全班学生民主选举来实现。这是一种好办法,尤其是对高中学生,更是如此。班主任接手一个新班更应做好选举前的组织动员工作。

(2)特约委任法。班主任为了某种特殊教育目的,如帮助某后进生,调动他的积极性,可以委任他担任某一班级干部。应注意的是,这种委任不应是班主任教师一个人说了算,最好是通过班委会进行委任。

2.违规违纪处罚的艺术

没有处罚的教育可以说是不完整的教育。人并不是完全自觉的,对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所以,对违规违纪的学生必须有适当的处罚,对被处罚的人有利,对他人更是一种保护措施。处罚手段是班级管理的一种方式,运用得好,有利于班集体建设;运用得不好,不仅起不到正面教育效果,还会产生副作用。所以,运用处罚手段应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1)适度原则:班主任要根据所犯错误的性质、程度、影响及学生自己的认识,对照学校有关违规违纪处罚条文,给予适度的处罚。如果“量刑”太重,当事学生不服,则产生逆反抵触心理;如果“量刑”太轻,既起不到教育当事人的作用,又起不到警示的效果。

(2)及时原则:学生犯了错误,班级发生了问题,班主任必须及时处理。如果班主任过了很长时间再处理,学生对自己所犯错误记忆淡漠,处理也就起不到教育作用了。

(3)公正原则:对班里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切忌偏心。

(4)情感原则:不管何种形式的处罚,都必须以爱护被教育者,唤起被教育者的自知为目的。如果违背了这一点,任何形式的处罚都是不足取的。

3.班主任赞美表扬的艺术

表扬是教育最主要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班主任可以想出的方法很多,我的常用做法是:

(1)口头表扬法。

(2)喜报表扬法。

(3)“奖品”表扬法。当然根据具体的情况,各个班主任可以想出一些好的奖励表扬的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与科任老师及家长的沟通艺术

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是同事,也是班级建设的合作者。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提倡教师之间相互尊重与合作,应做到坦诚相见、善于倾听、理解宽容、巧用语言、珍惜情谊。沟通中应注意,每位班主任要做到谦虚为怀,虚心接受科任老师提出的建议,与科任老师齐心合力,共同治理好班级。同时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科任老师的威信,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超越知识的智慧。班主任需结合实际,根据不同的家长采取灵活多样的沟通方法,使双方在沟通过程中达成共识,互相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1)加强对班级学生情况的了解,做好家长沟通的前期工作。

(2)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展示班主任的育人能力。

篇10

1、美育教育

公共教育是一种美育教育,美育教育的概念美学家席勒曾在其所著书中提出“想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美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使其拥有感知美的能力,成为审美的人。公共艺术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性的课程,它并不具有很强烈的目的性,不强求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某种技能,而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对学生精神的净化和思维的引导。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是为了塑造拥有健康情感和心理的大学生,笔者认为美育教育中的美,并不是单纯的体现在构图、色彩配比、音符的精妙或文字的艺术,美育是通过艺术去熏陶学生心中对美的触感,拨动人们最原始和单纯的心弦。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健全,富有爱心与感恩之心的人,对和谐与友爱心之向往。在艺术中畅游,感受身心愉悦的奇妙体验。陶冶情操,净化情感。

2、德育教育

公共艺术课还是一种德育教育。所谓“德,才之帅也。”一个人最大的才能便是德行端正,正直孝义。礼义廉耻皆为德行,一个人德行的培养是来自多方面的影响,然而本质都来源于自身对外界影响的感知和理解。艺术教育是培养一个人德行和品质的重要手段,对于当今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德本来就是一种美的体现,自古至今音乐都是一种最强烈的表现情感的艺术,“礼”与“乐”相辅相成的美,谦谦君子“立于礼,成于乐”。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欣赏好的艺术作品,令大学生理解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抽象的艺术形象和传递的艺术情感,艺术能美化心灵,美好的心灵自然滋生美德。

3、形象思维的培育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思维和智力进一步提升有帮助,目前已经得到证明。艺术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艺术形象的记忆,记忆会深化学生对其的感知能力进而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思维和创新的能力。科学家用抽象思维解释世界而艺术家则用想象思维来感知世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创造力,知识则是产物。任何创造都来源于想象,而想象力的培养恰恰是形象思维的影响。所以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都有积极的影响。

4、心理素质的培养

这一代大学生都在家长的呵护和陪伴下长大,他们没有经历过动荡的年代,没有饥寒交迫的体验、没有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涯。他们生活在幸福的和谐社会,在成长过程中处于比较单纯和相对顺利的环境中。所以大学生对于挫折和压力的心理素质往往表现的易怒和急功近利。而从心理学角度看,艺术教育是精神的体验,在感知艺术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发展中,这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探索的过程。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从未有过的坎,他们能够借助艺术课程中的形象,理解他们从未经历过的情感。对个体和社会、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思考,在思索中,能够对从前无法想通和无法认同的事件,能够以从容淡定的姿态面对。这就是艺术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

篇11

其次,高校中普遍存在艺术教育课程定位不明晰的问题,相当部分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是由本校进行专业艺术教学的院系来承担,教学特点的不一致性,凸显了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尴尬处境。教师在这种体制下,也缺乏积极创新研究教法的动力,基本是以尽义务的心态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这就违背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初衷。从公共艺术教育办学比较成功的兄弟院校的经验来看,完成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学的剥离是必要的,并成立独立完善的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客观地讲,能借助本校丰富的专业艺术教育资源来充实、公共艺术教学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举措,但是需要反思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引导教师注重教学方法的因人制宜,来满足非专业艺术学生的知识诉求。而在教师的管理方面,则宜予采取艺术教育中心聘任、管理,一方面有利于进行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的扩大;另外一方面,经过竞聘上岗的专业教师也更愿意投身到公共艺术教学活动中,并且可以从艺术教育中心的课时中获得相应的物质回报,打通艺术教育教学的衔接环节。

再次,目前绝大数高校中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紧缺,尤其是熟悉公共艺术教育基本规律的人员更为匮乏,部分高校还存在着因人设岗、因人设课的奇怪现象。要打破这一局面,亟需厘清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从源头上下手,建立起稳定可靠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鼓励有兴趣、有余力的专业艺术教师作为师资补充,积累师资储备,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公共艺术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认知与课程体系建设

要提升公共艺术教育的办学水平,课程设置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如何处理好学生的审美诉求与课程安排的问题,是公共艺术教育能否最终走入学生内心并且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本着以学生为主导的基本方略,公共艺术教育要以全面的艺术鉴赏课程为主,以理论讲述为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自觉融入到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来,感受艺术所带来的审美和情感宣泄,并辅以必要的、生动的理论探讨,启发学生的心智,并促进对于艺术现象和风格生成更加全面的理解。因而课程设置与安排是进行公共艺术教学办学模式探索的重要方面。

第一,公共艺术教育要注重体验式教学方法,而不是专业化的理论教学,这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必须清晰了解且加以把握的重要方面,因而如何使学生与艺术作品产生共鸣、互动,从而实现人文关怀是衡量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指标。奥地利音乐家阿诺德•勋伯格(ArnoldSchoenberg)在《风格与思想》中曾经指出:“‘音乐欣赏’通常给音乐学生提供的不过是一部作品的气氛。音乐所发散的麻醉性对感官起作用,而不包括理智。”在课程设置方面,《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的八门艺术教育公共课程:《音乐鉴赏》、《美术鉴赏》、《舞蹈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影视鉴赏》、《书法鉴赏》、《艺术导论》(有些院校称《艺术概论》),均是以艺术鉴赏和基本艺术知识普及为基本立足点,以作品和理论的融合为教学目标,以艺术审美精神为授课主旨,引领学生充分了解古今中外大量的艺术作品和风格。若采取“满堂灌”式的传统理论化的教学范式,势必使大量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感到无趣和厌倦,从而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效果。在具体的课程讲述中,教师不应囿于自己的专业兴趣而对课程有所倾斜。如在《音乐鉴赏》中,不仅仅要引领学生了解、欣赏中西方传统艺术作品,对于当代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当代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也应采取宽容、兼容并蓄的视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层次。从公共艺术教学规律看,只有让学生以轻松自由的心态充分融入课堂,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抛弃以往“艺术学不学都一样”、“艺术是让那些有艺术天赋的学生学习的”陈旧观念,使艺术真正走入大学生的内心,当是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目的的正确有效途径。

第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构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相对独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而使得教学难以实现由点及面,这需要我们首先解决课程之间的关联性问题。客观地讲,美国目前所执行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是十分强调艺术各门类间以及艺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的,“各门艺术学科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要求在各门类艺术之间以及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寻求合理的联系。”这种针对艺术教育的观念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印证和确立,公共艺术教育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感知精神和创造能力,构建起对艺术活动的兴趣,丰富人类的感性能力,而并非掌握一两门具体的艺术技能。公共艺术教学应打破艺术各个门类之间所谓的壁垒,以综合化的课程体系进行教学。瑞士音乐理论家恩斯特•库尔特(ErnstKurth)在《浪漫主义和声及其心理基础》中认为,“综合艺术”的观念,早在瓦格纳以前就全神贯注于精神探索了。它不是基于感情表现的文学、音乐、绘画和雕塑在乐剧形式中的简单的汇聚,而是根植于对一切艺术本原的综合领会之中。在综合艺术里,它的展开不在于量的多少,也不在于形式上的联合,而是天然一致。归根结底,其艺术创作的内在的、深刻的根源,是一种表达意志的作用。这种表达意志,不是音乐、不是文学、不是绘画、也不是造型艺术,更不是某种概念,而是一种情绪似的感觉所拥有的深沉而广泛的统一;当它在进入每种艺术各自的表达语气时,才分散开来,从最深沉的源泉向着意识的光明发展。”当然,在具体的课程安排上,应以一门课程为主,作为引领,辅之以艺术表现手段,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例如在介绍唐代乐舞精神的课程中,除了介绍音乐、舞蹈艺术之外,唐代的“颠张醉素”的狂草艺术作品是否可以作为公孙大娘剑器舞极佳的注脚呢,此外吴道子婉转飞动如“莼菜条”般的线描作品亦是否可加以一并介绍,使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那个辉煌宏大,充满生命力的民族所迸发出来的时代声音。所以艺术教育的呈现应为多元化、多样化的,通过丰富的艺术语言表达和精神世界的构建,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感性的艺术世界。此外,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亦不能被忽视,艺术与科学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已被广泛认同,李政道博士在“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中说:“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他们象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爱因斯坦一生酷爱小提琴,英国前首相希恩曾经是一位音乐指挥家,而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同志文采盖世,尤擅书法,创制了“毛体”;李岚清同志常年治学于音乐理论领域,这种儒雅平和的艺术气质,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文化作用。由此不难看出,找准艺术教育的定位,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育塑造人性,完善人的本质属性,消解异化方面的作用,对于当下的高等教育科学化目标是何等的重要。

第三,对于艺术理论该不该教,如何教一直是广大公共艺术教育一线教师所面临的十分棘手的问题。毫无疑问,充分理解艺术理论的基本命题、范畴对于深入挖掘艺术作品的内涵与本质,揭示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真理,促进学生思考艺术产生根源和发展的内在依据,从而启发心智,引导学生进入更加完满的欣赏境界是大有裨益的。而现实的情况则是教师认为艺术理论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毫无助益,没必要讲授艺术的基本理论问题;另外一方面学生也觉得艺术理论枯燥乏味,味同嚼蜡,在课堂上心猿意马。但据笔者看来,这一现象的产生根源自我们尚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缺乏对于艺术理论课程的正确认知,而任课教师也没有正确理解和掌握艺术理论课程的授课技巧。面对广大的非艺术专业的莘莘学子,教师应该结合专业、时代、学生心理对于艺术理论作出新的理解,从新的切入点引入艺术理论的基本问题,是艺术理论课程摆摊“枯燥、无聊”的现实处境。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一种新的“多学科艺术教育”模式开始滥觞、萌蘖,在全美的中小学、大学中逐渐流行开来,这种全新的艺术教育理念,不仅仅带来了艺术教育的新的阶段,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更加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种教学模式对于艺术理论体系教学实验的新方法、新视野,我们不仅要广开言路,还要打开视野,充分汲取积极合理的教育经验。《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这本书指出,“这种模式通过综合利用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等四个学科的互动互补关系,试图将艺术教育的多重效应与美国国民的人文素质”,“显然,这种互补性的合作方式旨在把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等四门人文学科与艺术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艺术教育这门交叉性的人文学科。”在这种模式的带动下,美国的艺术教育得以广泛展开,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模式的成功主要在于将艺术理论细化并以整体关联的方式引入艺术教学过程中,如教师可在课堂播放或演奏一段乐曲,让学生体验品味作品中所蕴涵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分别将自己对这个作品进行解读,在陈述完毕后,教师应再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艺术史内涵;以美学的视角分析这件作品的内容美与形式美,并总结音乐美学的一般规律,提升学生的艺术美学修养;以艺术批评的视界重估艺术作品的当代意义,以丰富的批评素养挖掘艺术作品背后的人类学、社会学依据,对艺术作品做出更加深入的分析。正如《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中所说的“多学科艺术教育是以多门人文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实际上是以四门相互关联的人文学科为基础,来阐释视觉艺术的教学活动与综合方法。在这四门人文学科中,艺术创作即艺术作品制作,属于创造的艺术(artofcreation);艺术史重在理解历史语境中的艺术作品,属于传承的艺术(artofheritage);艺术评论关涉艺术作品的表述,属于沟通的艺术(artofcommunication);美学致力于揭示艺术表述并从哲学角度分析审美概念性的评论,属于批评的艺术(artofcriticism)。”

篇12

作者:余俊华 陈福北 单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石油与化学工程系

在上课时如何切入课题十分重要,建议用丰富多采的事例或一些能激起悬念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风趣的小笑话,幽默的表情等等都能够调动课堂气氛,触动学生“麻木”的神经,重新唤回学生的注意力。此外,授课过程中穿插一些简单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设计学生对于“学习”这一概念的理解是单一而狭隘的,所谓“课堂、课本、老师、学生”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学习”。

事实上,这是一种传统的观念,如从“现代学习”的角度而言,它的内涵十分丰富:(1)包括学理论,也包括学技能;(2)在课堂学、也在课外学;(3)既学前人的经验,又能发展和突破,即创新学习;(4)以任务为驱动,教学做一体化。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若干个项目或者任务,以任务为驱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每个教学项目或任务,在项目学习开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积极收集资料;项目开展过程中,相互交流意见,分析各工作小组遇到的问题,积极参与到各项目或任务中去,从中提高自己对工作项目的理解,增强学习兴趣。通过典型任务的完成,学生能掌握常见的有机化学品检验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能熟练地使用常规分析仪器设备、控制检验条件、进行产品检验操作;培养查阅了解分析方法、选择分析方案的基础,为能在实际岗位发挥专业技能打下基础。以教学为中心,利用各种载体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方法不当,就会事倍而功半,甚至学疲、厌学,这无异于浪费时间。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如利用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班级QQ群、及时各种学习信息、交流学习经验,共享一些课件、教案、技能竞赛题目、习题练习、习题答疑等学习资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项目化教学如在实验教学中用实际的产品检验作为任务载体,精心设计了与真实职业岗位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置身于企业检验岗位,模拟企业化验室的产品检测,把学生置于一个“接受任务———分析解决———实际操作———作出结论”的学习情景中,将由教师课程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以完成化验工作、出具检验报告的过程。以内容为中心的课堂艺术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能较好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便于教师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揭示和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具体任务为载体,按照知道、会做、能用的路径,从应用入手,从实践到理论,由典型到一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学会操作又掌握理论,构建完整工作过程。以思考题为线索,呼应课堂教学,每个实验或任务完成后,教师提出一些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思考题进一步提炼和归纳本课或任务的重点,拓展学生的思维,举一而反三。

大学的办学理念核心还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及“如何培养人”,高职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渴望、乐趣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同时还要培育学生终身学习和爱岗敬业的良好品德。因此,在高职化学实践类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项目化等教学方式,以任务为载体,让学生利用实验室条件,大胆设计方案,然后通过课堂讨论、实验验证、结果剖析、点评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合理、有效的课堂艺术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心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13

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音乐教育是一种新的途径。首先,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属于美育的范畴,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古今中外经典的声乐、器乐曲目进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顺应了大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展特点,而且通过对音乐作品鉴赏,学生还能获得审美愉悦。其次,音乐赏析教学是在正确的审美思想和审美观念的指导下,学会正确地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音乐对于加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机有着特殊的价值,它可以帮助学生知善恶,辨美丑,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也是人们精神上的宣泄与寄托。而音乐作品向学生展示了丰富的社会画卷,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提高学生对人生价值、社会发展趋势等诸多思考。

(二)音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成长起来的这一代青年大学生,不论是生活上还是性格上都表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普遍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协作互助精神。在音乐课堂中,一首歌曲的演唱可以由独唱、合唱、对唱、二重唱等不同方式来完成。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但领略了艺术的魅力获得美的享受和教育,而且与他人协作中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在无形中加深了集体主义观念。在器乐艺术中,各种乐器共同合作完成一首曲子,互相彰显,缺一不可,同等重要。因而,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集体参与的方式懂得了团结与合作的意义,这种主体性获得的效果远远优于填鸭式说教模式。

(三)音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而爱国主义在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内容,音乐的民族特色和绵绵乡情是这些音乐作品具有不朽价值和最容易打动人心的因素之一。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可以运用具有强烈民族艺术风格的音乐作品来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可以以蕴藏在音乐作品中的背景故事为案例来对某个政治理论或道德观念进行形象的讲解和分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音乐有利于大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与信息的高速更新和变换给人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现代人患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疾病,已经成了社会的普遍现象。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社会群体,承受着感情、竞争、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而这个时期的青年人血气方刚,往往会因为一些原因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在道德和行为上自觉追求更高尚、更完美的境界,通过人道德内省力量的改变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音乐优美的旋律和悦耳的节奏调节生活情趣,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压力,使学生以更放松愉悦的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音乐欣赏活动中需要借助自由联想感受艺术形象的无穷魅力,同时音乐本身具有形象生动、情绪丰富的特点,欣赏音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高思维的灵活度,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音乐教育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和音乐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出具有纯正审美趣味和良好艺术鉴赏力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将音乐艺术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

认识了音乐教育对于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就要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使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愿景真正得以实现。首先,要抓好以音乐为代表的美学素质教育,以高雅的音乐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音乐文化的灵魂,在高校普及高雅音乐可以直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水平。鉴于此,为提升高校学生音乐文化素养,一方面高校可以将音乐教育课程纳入常规教学计划,由选修转为必修,选拔优秀的专业音乐教育工作者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日常工作,对学生进行针对性音乐教育和指导;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多组织一些音乐会或是一些相关的公开演出,大力推广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邀请专业文艺团体举办欣赏音乐会,通过对名家、名曲进行讲解和分析,让音乐文化遍布校园角落,为校园营造良好的音乐美育教育氛围。以此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其对音乐的兴趣,从而诱发其创造、审美和艺术鉴赏等能力。其次,将音乐纳入思想教育中,以生动的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语言和新颖活泼的教学气氛,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将空洞僵化的说教内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启迪学生对人生、社会等广阔内容的思考,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