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发展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发展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发展教育论文

篇1

这个“因”,又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果”:天上、废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地上,废水和固体垃圾污染,森林滥伐、矿产滥采,资源匮乏、生物灭绝。生态环境的危机,是内在道德危机的外在表现。探索这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探索人类自身的本质特征危机的根源。

生命生存与毁灭、非生命存在与毁灭,辩证地对立统一于地球一体。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今对全球环境的威胁,已具有危险性质;全球环境的恶化,而今也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危险性质的威胁。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人们有理由担心:如果人类再继续滥用地球资源、破坏并污染生态环境,那么人类将可能像恐龙一样消亡,而导致自我毁灭。

(2)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传统伦理道德依据----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分社会道德和环境道德两大子系统

中国传统道德的实质是调节主体的个人与客体的社会、自然的关系的情感和行为的规范。其体系在“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根本前提下,分两大子系统:“群己和谐”的社会道德系统、“天人合一”的环境道德系统。纵向可以分解为“三纲”: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要素。

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社会道德和环境道德两大子系统中,就含孕了敬天、重地、仁人、善物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萌芽。

我们理解为何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金得主集会宣言中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3)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社会现实依据----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德育,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我国政府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以增强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正是公民必备的基础道德素质之一。

人的因素是拯救地球的关键因素,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联合国要求:各国应减少和消除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应当调动全世界的青年创造性、理想和勇气,以培养全球伙伴精神。“重新确定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方向。”“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需要把环境与发展教育具体为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

未来的21世纪,国家与国家、人与人应该是政治上的平等关系,经济上的契约关系,文化上的相容关系,道德上的规范关系;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关系。只有这样,社会、经济、文化和人类本身,才能可持续发展。

为了社会、经济、自然,实质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必须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德育;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就是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德育其他内容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德育其他教育内容是相互区别又关联的关系。人类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信息或生态文明;从前发展阶段的采猎经济、低发展阶段的自然经济、高发展阶段的商业经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阶段的产品经济。德育目的、内容和方法,必须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和要求。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德育的新课题,正是时代的需要、人类的需要、个体发展的需要,是德育其它教育内容的外延的扩展和内涵的深化。

(1)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爱国主义的扩展和深化

爱国主义教育是永恒的主题,祖国繁荣昌盛、民族兴旺发达是全体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可持续发展正是祖国繁荣昌盛的根基、民族兴旺发达的前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960万平方公里的伟大母亲肌体的毛发光秃秃----森林砍光;血液枯干干----水源掘光;内脏空荡荡----矿藏挖光;皮肤疮斑斑----长满水泥瘤布满沙粒和垃圾;口腔呼吸有毒气体、血管流淌有毒液体、周身粘附有害固体。

……我们生存的根基动摇了、毁灭了,国将焉附、家将安在、人将何生?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永恒扩展,是爱国主义认知、情感、思维、行为的前瞻和深化。一切自私、贪婪的思想情感和近利、狭隘、短浅的行为,都是对人类理想的亵渎、对祖国前途的犯罪、对民族利益的侵犯、对个人命运的玩弄。

(2)可持续发展教育是集体主义价值观

教育的具体化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导向价值观,是社会价值导向一元化和个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的辩证统一。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的内核是集体主义价值观。即使是西方有识之士,生态主义者价值之水也有意或无意的向集体主义渠道流淌。要求人们整体全局看世界:看自己、看身边、看家园、看国家、看邻国、看世界、看宇宙……事物有三种变化形态:一是逐渐而缓慢的变化;二是剧烈而系统的变化,一个模式突然从一种平衡态转变为另一种平衡态;三是临界状态,是美国物理学家P·拜克、K·陈提出的自组织临界态理论,也可以叫“沙堆理论”:小沙堆上一粒一粒地加,沙堆越来越高,沙堆达到临界状态,不可能处于平衡态。即每一沙粒,这时都与沙堆其它沙粒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力学接触,一个或几个沙粒下落,作用力传导给沙堆,使其它沙粒错位,重构整个沙堆,就引起沙崩。人类文明已达到某种临界状态,到达世界共同体或地球村的阶段。为避免人类文明的“沙崩”,就必须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整体、动态平衡地观察、分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才能在实现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和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载体化

社会主义教育是政治方向、思想观念和方法论的教育,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中国的计划生育、保护环境、珍惜耕地三大基本国策;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是两大发展战略。这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政府行为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三大基本国策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导向目标;可持续教育正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载体。舍去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社会主义岂不架空了?

(4)可持续发展教育是环境道德教育的导向化

我国政府提出的促进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强调:“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是规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最高的公德。环境道德教育的方向,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制约环境道德教育的方向、目标和内容。两者是相互区别而又互相联系的整体。区别在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宏观的社会行为,层次高、范围大,制约环境道德教育的观念;环境教育是微观的教育行为,层次低、范围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德具体化。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一的。两者互补,组成21世纪各国公民的必修科目。

篇2

“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这一命题涵盖两个系统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教师的“教”,二是有关学生的“学”。教与学是辩证地、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教学相长。只有教学相互促进。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机制

1.教师“会教”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先导会教是学生进行有价值思维的先导和催化剂。会教,就是教者要思如泉涌,循循善诱,环环妙引,层层巧导;或引导,以激发“情感场”,补充思维的能源,启发思考问题的路线、途径;或指导,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寻找思维的“诱发点”;或疏导,以越过思维的障碍;或疑导,以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想要达到“会教”的境界,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素养,广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而且还要善于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作用。

2.培养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前提

思维由问题而起.问题是思维的“诱发剂”,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闸门。使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因此。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集体中面对同一命题产生的诸多疑问,引导学生共同思索,彼此质疑,相互辩论.使每个学生能够发现自己主观世界里的种种认知冲突,并使各自的想法、见解发生变化,从而使每个学生进入“愤”与“悱”的更高境界。

3.重视思维方法的训练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保证

思维方法是人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门径,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给学生以科学思维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有效的思维方法,并向现实应用发生迁移,是“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保证。

指导思维方法,既要注重抽象(理性)思维方法的指导,充分利用左脑;又要注重形象(感性)思维方法的指导,努力开发右脑;更要注重实践(实际思维)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苦苦质疑的兴趣、主动性和对问题孜孜以求解决的积极心态。指导的重心是教给学生处理问题的策略与能力。其次。教师要善于抓住思维过程来指导。既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维过程;又要有思维过程发展“中介”作用的指导,使学生明白在思维过程中,是“中介”的作用把一件件事、一个个过程、一个个人的本质联系了起来,进而使学生认识“中介”,理解“中介”,学会运用“中介”,有效地进行思维,提高思维能力。

4.思维品质的塑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突破点

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能力差异的表现。也是智力差异的表现,主要包括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塑造是发展思维和智力的一个重大突破点,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抓住思维品质的个别差异、年龄结构差异、性别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训练其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其富有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具体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日常的、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基于“真实问题”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去挖掘知识更广、更深的意义。翻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才能激起学生认识和解决矛盾的心向,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治思维的“盲点”。创设问题情境,一要考虑适时性,二要考虑针对性,三要考虑启发性,同时要兼顾问题本身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特点,并适时启发、点拨,使问题在情境中得以解决,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取得最大收益,提高其分析、理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探究意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就是要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使学生面对所发现或所提出的问题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并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确定解决问题原则、途径和方法.以及从理论和实践上能够检验假设。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质疑创新能力。要多组织有目的的观察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中训练思维的灵敏性、综合性和创新性。问题探究一要注重针对性,二要注重过程性,三要注重创造性。教师要通过指导、点拨,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筛选、综合和分析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使他们在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其创造的能力。

3.重视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就是要选取蕴含着思维结构知识的典型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顺向结构和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逆向结构,理解带有普遍意义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并把科学思维与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统一起来。案例分析法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基本性,即教师要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思维知识结构:二是基础性,即思维内容的教学应该适合学生的目前的智力发展水平,应该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三是典型性,即通过精选的案例剖析,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思维规律与方法,通过对案例的典型性分析,促使学生把所获得的认知进行归类和迁移.进一步探究具有普遍规律性的联系,加强思维的自觉性。

篇3

一、合并型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面临的形势

合并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外部环境方面:其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都给合并后的大学举办高师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把“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作为六大重点工程之一,提出了全面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育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新思路。

其二,我国提出到2020年要普及高中教育,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高质量教育的关键是高质量的师资,提高师资素质的关键是搞好教师教育。

其三,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非常需要一大批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水平师资。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依托综合性、多科性大学举办高师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内部发展方面,合并办学后,传统高等师范学院的封闭性被打破,在全新的、宽广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教育具有了扩大专业规模、提高办学层次、改善学术氛围、拓宽学生视野的客观优势依托。但同时,合并型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一是教师教育办学思路和发展战略要受到大学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制约;二是原来长期形成的教师教育氛围和文化精神要受到合并后的大学校园文化的冲击;三是由于工、管、师等各科人才的培养成本不一样,新生入学时的收费标准不一致而带来的经济收入的差异,都不利于在合并大学内优先发展教师教育,合并后的大学加强并发展教师教育面临着一定的经济困境。

教师教育的现状与未来的需要也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是由于目前我国高师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学科独立,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缺乏整体优化;各类课时比例失调,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课程内容重复,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师范性不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不足;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我们尚缺乏教师教育的整体观念,对教师行业的师资培养缺乏整体性的制度安排,师资培养并没有把从幼儿园到大学,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师资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从而导致教师规格不高,培养和培训一体化程度不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衔接不够,导致教育资源的整合程度不高。教师教育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需要专门的行业内培养;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缺乏衔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辐射与职业教育师资的养成缺乏衔接,教师的双专业特征没有能够体现,不利于教师资源的整合。

合并后的湖南科技大学保留了原有的师范专业。学校一方面要提升学科水平、提高教师教育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因而要追求教师教育专业的学术性和综合性,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大学靠拢;另一方面,要继续保持和发扬教师教育的传统,依托优势的学科资源,使教师教育办出新的特色。这样,如何在新形势下办好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如何发展等战略问题就现实地摆在了学校面前。

二、合并型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发展的战略对策

1.从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发展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尽管合并后的大学内高师教育的社会地位发生了种种变化,但是,“师范教育在我国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变,他们为我国基础教育服务的信念不变。”从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看,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实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的增大,必然引起中小学教育规模的发展和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教师需求量增加。合并办学的综合性大学应把握现阶段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尚需依托教育人才市场的时机,加深认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在学校发展中的影响与作用,要从学校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确定教师教育的战略位置。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努力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中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需求,把师范生培养成具有高尚的师德、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应变能力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努力创建学校品牌。

湖南科技大学自合并之始就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地位,专门出台了《湖南科技大学加强教师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顾问,主管教学工作的校长任组长,另一名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师教育工作相关的职能处室和教学院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教师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艺术三个研究小组,分别由教务处处长和人文学院、教育学院、艺术学院院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和研究小组组长。

注重加强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在学校教研经费中拔专款积极支持教育类课题的立项与申报工作,使教师教育研究常规化并提高针对性,以课题研究带动和提升教师教育整体水平。同时,每年从教学经费拔款中安排专项经费,逐步建设好教师教育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训练的物质平台。所有这些,为学校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2.正确处理好师范性和学术性的关系,加强学科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我们认为,传统的教师教育在封闭的体系内完成,师范院校的专业设置较单一,往往只有教师教育一类专业。随着师范院校的合并,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开放,师范院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师范性”和“非师范性”的界限,加强学科融合,实现专业设置多元化,拓宽专业门类,同时注重建设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贴近社会的学科专业体系。这样,教师教育培养途径宽广、基础深厚,除了能不断扩大高师院校的服务范围,增强师范院校的社会竞争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般来说,我国现阶段师范院校的合并一共有三种类型:一是相近规模的非师范院校和师范院校合并为新的综合大学,如湘潭工学院和湘潭师范学院合并为湖南科技大学;二是小型师范院校并入相对较大型综合院校,如宁波师范学院并入宁波大学;三是小型非师范院校并入相对较大型师范院校,保留师范大学的校名,如浙江财政学校和金华铁路司机学校并入浙江师范大学。其中,前两种类型的合并为师范院校创造了较大的学科融合的空间,在第三种类型中,由于合并进来的院校的学科水平层次较低,很难和师范院校原来的专业进行合作,师范院校合并后的学科融合困难较大。湖南科技大学开展“大学加师范”的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使教师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注重教师教育师范性的同时,加强了学科的融合和优化重组,打通专业限制,由相关专业、学科组成18个学院,所有教师教育专业分置于相关学院之中。这样就利于消除传统教师教育中过于封闭的弊端、实现综合性大学背景下的教师资源和学术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师教育的专业水平。一是在学科门类多、办学规模大、学术层次高的综合性大学中进行教师教育,可以依托综合性大学中占优势的学术资源和师资条件,可以大大地增强教师教育的力量和条件,从而扩大教师教育的内容和范围,促进教师教育专业数量的快速增长和教师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二是将原来教师教育中比较单纯的教育性专业融入到现在的学术水平较高、学科空间较大、师资力量较强的学科群之中,师范专业的学生和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学习专业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打破了传统教师教育中封闭性的教学体系,提高了教师教育的教学层次。特别是学术性发展目标能够开阔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学术视野,增强他们研究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意识,增加他们的学习实验和社会实践机会,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的学术水平。三是由于学校具有多学科、高水平、强师资的优势和长处,因而综合性大学中的教师教育,容易实现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的学科互补、交叉影响和有机融合,既有利于教师教育专业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综合性知识结构的提高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较为宽阔的基础和知识条件。四是由于学校比单纯的师范院校办学规模大、学术层次高,能够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许多适应社会要求的课程和专业,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提供许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帮助教师教育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调整专业结构和方向,为教师教育专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较大的机会和空间。

同时,为了突出教师教育的管理和特色,防止教师教育“师范性”的弱化和湮灭,学校专门成立了教育学院。作为教师教育工作的重要业务单位,教育学院负责了学校课程教学论硕士点(涵盖了若干教学论方向)和专业教育硕士的管理,并承担教师教育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在办学思想、教育目标、学生培养标准和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等方面,学校重视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特点,将师范专业的学生和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区别地对待,按照相应的不同标准、水平和方式进行教学、训练和管理,加强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教育,使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特点得到凸显和发扬。

3.结合学校整体发展状况,深化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首先,拓宽教师培养规格的综合性,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拓宽教师培养规格的综合性,是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其知识结构比一般专业人员更加宽广,蓬勃发展的基础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综合性大学有齐全的学科门类,有利于在广阔的学科背景下培养师范生,但必须找到多学科优势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结合点,运用这些优势有效地拓宽教师教育专业的专业口径,实现学科渗透、文理交融,努力增强教师培养规格的综合性。

其次,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快课程建设步伐。课程体系改革是加强教师教育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快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步伐。其着力点主要是:第一,进行课程结构改革,更新充实课程内容。第二,加强教学设备的更新与科学管理,尽快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第三,要以评促教,变革教师评价模式。再次,改革培养模式,逐步构建新的培养模式。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目前国内有不少学者提出分段培养模式,如“3+l”、“2+2”、“4+1”等,特别是有过合并办学经历的国内各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在总结和探索教师教育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时,纷纷把视点落在分段培养模式上,并认为,从现阶段我国高师本科学制的实际出发,以在四年制的前提下考虑不同的分段组合比较适宜。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形成规律及课程自身的结构特点,借鉴国外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的经验,我们认为,现阶段实行合并办学的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教育,是否可选择“3+1”的分段制培养模式。

湖南科技大学注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凸显综合性大学下教师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创新培养模式,适应不同人才的发展需要。根据教师的双专业性质和学生的不同需求,积极探索教师教育类专业培养方案的“3+l”模式及部分非师范类专业培养方案模块化,努力提高教师质量规格和专业化水准。“3+1”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各院系进行专业养成,后一年进行专门的教师技能训练,享受师范生的待遇。培养方案模块化即非师范类专业在第四年都安排一个教师培养模块和专业深化模块供学生选择,以发挥非定向型师范的学科优势,并培养各种类型的师资(尤其是职业教育方面的师资)。

第二,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提高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教育类课程主要由教育理论课和教育技能课两部分组成。教育理论课开设现代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和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技能课开设教师教学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学科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等。通过调整,逐渐使教育类课程达到了总学时的20%左右。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大了师范类专业的师德教育;公共基础课的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进行了合理的取舍和选择,做到有用和够用;选修课程合理规划,有利于满足专业加深、专业转换或职业适应等需要而系统开设,以利于促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同时,学校协调好了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工作,加强了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推进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加强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一体化设计,发挥CAI课件和网络等媒体资源的作用,实现多种媒体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

第三,加强教育实习,增强实践教学实效。教育实习是教师职前教育中强化实践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基本途径。为了切实增强实习的实效,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强化教育实习:一是加强实训基地和附属学校建设,建立了30所比较稳定的实习学校,每年投入一定建设资金,使其成为教师教育的实训基地和改革阵地,创造条件保证低年级学生每年都有一定的时间到中小学见习,增加师范生对未来职业的感性认识和归属感;二是增加试教、模拟实习的机会,充分利用观摩教学录像、“微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丰富和充实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真实情景感受;三是延长实习时间,逐渐探索10周乃至一个学期的实习模式,让教育实习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一环;四是采用“校内教师+校外导师”相结合的模式,聘任校外有丰富基础教育经验的教师担任专业发展导师,充分利用校外导师所具备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开展专业拓展活动。

第四,改善育人环境,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充分调动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积极性,尤其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示范作用。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二是积极引导师范类学生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理性地分析、对待和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在生活中养成健康的人格。三是针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认识教育、了解教育、热爱教育,引导他们在生活和学习的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优良的团队精神和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职业素养。

4.发扬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和师德教育的特色,加强与基础教育的联系

师德教育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使教师教育的重要特征。我国的国情要求我们培养的中小学教师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良好的育人氛围和行之有效的师德培养体系,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优良传统和特色。开展必要的教师技能培训和教育实践活动,使师范生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职前培养不可缺少的内容。目前,在一些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大学中,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所放松,师德教育也有所淡化。这一问题应当引起重视。要积极探索在新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下进行师德教育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当然,师德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也不应拘泥于传统的内容和方式,应该不断改革,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师应该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加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了解、研究和参与。当前,一些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大学与基础教育的联系有所减弱,师范生与中小学接触的机会有所减少。这种现象不利于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的教师,不利于教师教育自身的改革。要认真组织力量研究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向,积极参与改革实践。要根据中小学课程改革的需要,调整教师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适应性。要对师范生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加强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强化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引导师范生尽早接触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

湖南科技大学的前身湘潭师院有几十年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历史,它凝集了几代人在教师教育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合并形成的湖南科技大学具有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为创办教师教育提供了更加厚实的学科基础。从全省教师教育的综合实力来看,前湘潭师院作为湖南省第二大师范院校,在全校人才培养的实力方面比较具有优势,具有教师教育的良好传统。这是发展教师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合并以来,湖南科技大学发挥教师教育专业的传统优势,强化师范性。

第一,学校继续坚持教师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进一步发扬长期以来实施的“虚心、安心、放心”为核心内容的“三心工程”,将“立足基层、服务基层”定位为学校办学特色。这里蕴含、积淀着一种独特的教师教育文化,使学生在学习中能获得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专业思想得以保证和牢固。

篇4

Abstrat

Studentscharactereducationhasbecometheworld''''shoteducationalresearch.Sincethe1980softhe20thcentury,withtheworld''''srapidtechnologicaldevelopmentofpersonality,theadventoftheinformationsocietywhippedupavigorouseducationreformmovement,nationaleducationexpertssaytheprimarygoalofeducationreformisthepersonalitydevelopmentofstudents.The"people-centered,student''''spersonalitydevelopment"ideologicaleducationisacceptinggraduallybyteachers.

ThispaperfirstlydescribestheChineselanguageeducationstudentspersonalizedattentiontothedevelopmentofatheoreticalfoundation,Chineselanguageeducationforthedevelopmentofthestudent''''spersonalityprovidetheoreticalsupport.FromtheanalysisofthethreeaspectsofChina''''slanguageeducationinthedevelopmentofpersonalitythere,thedevelopmentoflanguageeducationinthestudent''''spersonalityisstillsomedeficiencies.Thefinalarticleinthispaperispartofthefocusofourattentionpersonalizedlanguageeducationforthedevelopmentofcountermeasures,Countermeasuresincludetwomainparts:onedescribedthedevelopmentofthestudent''''spersonalityprocessshouldaddressseveralgroups;anotherpartofmypersonalityimportanceoflanguageeducationforthedevelopmentofcountermeasures.

Keywords:Chineseeducation,developmentofpersonality,suggest

目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一、前言…………………………………………………………4

二、语文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的理论基础………………………4

(一)人本主义:个性发展是人身发展的必然………………4

(二)素质教育: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体现………………5

(三)创新教育:个性发展是个人创新的前提………………5

三、我国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缺失分析………………6

(一)语文教育教育理念:从观念上限制个性的培养………6

(二)语文教育教学模式:从行动上限制个性的培养………7

(三)语文教育评价方法:从成果上限制个性的培养………7

四、我国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对策分析………………8

(一)语文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应处理的几组关系……………8

(二)语文教育发展学生个性的对策思考……………………10

五、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3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然而,多年来我们的语文教育评价主要标准是通过升学考试和教学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模拟升学考试来衡量,将预定的目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把所有精神现象都用简单化的方法加以反映,对复杂的心理现象只看过程不看结果。其方式是采取限时的纸、笔测试的方法从而获得量化的结果,并把量化的结果作为区分学生好坏和教师教学优劣的首要依据。这种教育评价虽然由一定的优势,但它完全忽略了人的行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语文教育过程本身的价值,它的最大缺陷是把人客体化了、简单化了,它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了,唯独忽略了人本身,从而在评价的过程当中完全忽视了人的个性培养,教育的评价完全忽视了人的个性评价。

例如,这是一道初中的语文试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实在B、阿母谢媒人谢:谢绝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迅速D、少无适俗韵韵:个人气质

像这种记忆性的题目涵盖了试卷的所有范围,而彰显学生个性发挥的题目却很少。根本不利于语文的个性发展的评价。

四、我国语文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对策分析

现代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语文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实践领域也应该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实现和发展。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语文主体性教育的实施出现了偏重形式、忽视实质和内涵的倾向。为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我国语文教育必须处理好相关的关系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语文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应处理的几组关系

语文教育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当中会出现一定的矛盾和问题,必须要处理好相关的矛盾和问题,以便有利于个体将语文教育的影响内化为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自身的和谐发展。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6]王纪人:文艺学与语文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7]章永生:教育心理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篇5

好奇可以产生兴趣,在无形中有种极强的吸引力,推动学生去探求问题,揭开事物的奥秘。首先抓住小学生好奇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对于农村一年级小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参加幼儿园教育,学前班的时间短,学前教育基础差,课外读物少,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读过课外书。为了培养他们广泛阅读书籍的能力,拓宽他们文学知识的视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按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实践证明:(1)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导入要风趣精炼。用故事、儿歌或谜语把学生带入课堂学习状态,如:《把信寄给爸爸》一课的导入是用一个信封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出一个小朋友给爸爸寄信,而进入课文的。要讲解精炼,重点突出,要做好课堂的主导,如:学习《青蛙给星星打电话》一课的课堂提问,他还会说什么?如果是你,你又会对星星说什么?立刻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时间禁锢的思维活跃起来,认真思考想象,发言踊跃,形成全体同学互动。同时,教师要注重班级“弱势群体”的活跃、参与程度,做好引导工作,达到不留下死角,保证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2)在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当的讨论式教学,给学生充分的发言,阐明自己观点的时间。学生的讨论发言显示出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反映出了他们接受知识的差异性,为教师提供了可靠的教学反馈信息。这不仅有助于消化理解课堂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是有突出效果的,也为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提供了真实的依据;(3)在每单元结束安排一次读书汇报会或作文讲演会,让学生自己组织,做到学生间互评,力争扩大学生发言范围,尤其要注重内向性格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宏观管理好课堂,并做好恰当点评总结,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对语文课产生探究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写作,语言表达,组织能力。

3、语文课堂要走向社会

要让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的大舞台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可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校外活动纠正学生的错别字;节假日带学生到集镇活动,多注意收集广告、招牌、店名、农贸市场的错别字。也可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错别字纠正比赛,成语解释比赛,诗歌创作朗诵比赛。这样会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巩固、提高、扩展起到很大的作用,也给他们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拓教师教学视野,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教学思路的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关键。

篇6

本文作者:袁玫工作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面临着社会期待与现实体认的矛盾、时代要求与自我评价的冲突,特别是在新课改中,自我受到挑战,能力受到质疑,角色被要求改变,自我认同受到影响,其矛盾、冲突和迷失都有意无意消解其职业认同感。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受到个人特质、文化、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而职业认同是一种与自我概念、自我感知紧密联系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客观条件和外部人员评价的影响。因此,要突破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困境,应从外部环境与教师自身二方面着手。创设具有人文关怀的客观环境“以人为本”的呼声在教育领域里早已如雷贯耳,现实反映出农村学校教师群体往往被忽略了,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更是缺乏人本主义的关怀,许多农村学校依旧是“一个哨子、一块坝子、几个皮球”的有限体育教学条件,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职业的认识偏差也正是由这些物质条件所引发的。良好的工作环境,正是人性化尊重的外在体现,能从学校获得各种精神和物质的回馈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希望的。基于现实需要的人文关怀应得到全方位的关注和落实:第一,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政府应通过系列性的政策、法规来调整地区、城乡间的收入分配,逐步缩小城乡间教师的各种差距,为农村学校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第二,教育主管部门及农村学校负责人在学校管理工作上,应从实际出发,解决好体育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理顺各种关系,实施真诚关怀,为体育教师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促进自我成长的内动力,是指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3]对当代农村学校在岗体育教师而言,很多时候,不是能力能否胜任的问题,而是能否对职业的认同而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个体职业生涯中有“用生命回应职业的需要”和“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两种职业状态存在,调查显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几乎都处前一种状态。因此,让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对自身的工作有高层次的价值认同感是当前的必须,针对现状,增强其职业认同感的路径有:一是革新教师评优评先的制度,增加体育教师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的机会,激发工作热情;二是创新进修培训方式,多渠道、多手段的解决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进修机会少、培训时间短、内容缺乏针对性等问题,突出自我发展的个体构建指导;三是建立校本专业行动纲要、确立共同的专业愿景、形成平等互利的专业共同体,使体育教师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获得专业的乐趣、成就感和专业发展。重视“个体专业化”,提高个体专业自我意识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学习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4]要真正实现专业化发展,加强个体专业自我意识是基础和前提。在制度化“校本培训”的引领下,通过业务学习笔记、定期阅读教育专著与教育教学论文撰写等形式,将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用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用未来发展目标来支配今日的行为,增强自我发展的责任感,确保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取向。其内容包括:认识教师是一种高自律性的职业、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专业精神、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等方面的自我意识;重视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专业发展的过程意识、状态意识和规划意识。强化“专业认同”,养成个体专业自觉行为“教师的生命是从教师职业开始的,教师在自己的职业中和工作要求中寻找生活的满足。因此,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发展和进修同自己的职业紧密地联系起来。”[5]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化依赖于、取决于自身对专业活动的认同、接受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这个过程即为体育教师的专业自觉。实现专业自觉,重点是认同自身的职业,从完成专业认同到养成专业自觉行为:一是通过定期的培训进行强制灌输,使个体了解体育教师职业与专业的基本特点以及道德要求,督促与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二是要求个体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获得,使之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感悟与体验专业的价值,建构属于自己向往的精神生活世界,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不断地梳理自身的教育经验,逐渐形成理论性较强的教研成果。重视“专业反思”,建立个体专业发展规划。当教师专业认同具有较高层次时,教师个体就能够进行自觉的专业反思,并主动地把专业活动当作一项任务去思考,并在反思中感受到快乐并主动地参与变革专业活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必须在对专业发展的环境、个人的专业需求和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自主设计与自我规划。在设计规划中,应重视专业反思,主动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把教育教学创新作为体育教师个体专业自我发展的重点。具体步骤:第一是分析自我,全面认识自己能力、兴趣、优势及缺陷;第二是分析环境,把握专业发展的大方向,把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社会、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第三是确立目标,形成专业发展愿景,列出优先发展领域、长期与短期目标等。第四是拟定发展路径,设计行动方案。坚持“行动研究”,形成专业化发展自主能力教师行动研究,是为了教育教学实践本身的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在行动研究中,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创设问题和设计方案,明确行动研究过程的计划、实施与反思三个环节步骤,在“行动”方案实施中,注意对实施结果进行观察与反思,重视对“行动”全过程与结果总结。在立足于学校体育教学这一最基本的专业活动形式上,可“跳出”学校教育谋发展,把专业发展的资源和思路拓出学校教育,把个人专业发展置于社会与时代的背景之上,如:与不同行业人员接触交流,关注其他行业的发展趋势,从社会生活中吸取养分和灵感,从而改善自己的专业实践,拓展成为一个专业自主和“自由”的体育教师,敢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开展富有成效的个性化研究,坚持长期关注、探索,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理论”,并由此弘扬并辐射教育整体,感悟教育真谛,提升个体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整体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专业化水平,个体专业自我意识是影响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因素(内驱力),它对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起关键作用。以校为本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推动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切入点,也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根本途径。增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督促在岗体育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自我规划,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开展教师行动研究,是农村在岗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篇7

在树立了音乐全球化的基础之上,还需要树立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对于我国音乐教育来讲,首先要立足于我国各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在音乐教育中逐渐引入国外相关的先进理念,使得我国音乐教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从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来看,我国音乐教育主要以汉族音乐为主,在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就需要树立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理念。

3突出民族的特点,促进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多元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多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成为我国多元文化发展的基础。同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音乐形式,这为多元化文化背景发展下实现音乐教育的多元化提供了基础。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在我国音乐教育活动中突出我国民族特点。首先,要设计多元化的文化音乐课程,在音乐课程体系的设计中,要融入我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效率的提升;其次,跟新教材内容。我国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与多元化发展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需要根据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要求以及我国音乐教育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及时跟新我国音乐教育的内容,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

4重视音乐教育的本土化特征

多元化音乐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传统的文化,因此这就需要我国音乐在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以及音乐教育本土化的发展特征。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音乐为我国多元化音乐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虽然国际化发展背景下,国外音乐内容会大量的涌入我国,这就很容易导致我国音乐教育在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下出现偏差,因此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音乐教育必须重视本土化的发展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提升我国音乐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篇8

由于钢琴音乐是一门演奏技术较强的学科,因此,当前的钢琴音乐教师对于理论性较强的钢琴教育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厌烦和抵触心理。很多钢琴教师宁可开个人演奏会或者录制唱片,也不愿意从事钢琴教育理论研究工作,并对国家强制执行的科研理论研究成果的指标颇有怨言。

(二)钢琴教师重教学,轻科研

很多钢琴教师都是一线教师,因此他们更加注重钢琴教学工作,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科研工作在钢琴教学工作中的作用。不少教师对钢琴教学实践工作的态度十分积极,却对钢琴教学的理论研究工作不屑一顾。他们认为,钢琴音乐教育的唯一内容就是钢琴教学实践,钢琴教学科学研究工作只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要求实施的形式主义。

二、钢琴音乐教育科研工作对钢琴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针对钢琴音乐教育科研工作对钢琴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笔者根据个人多年的钢琴学习、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经历,认为钢琴音乐教育科研工作对钢琴音乐教育发展是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的,具体分析如下所述:

(一)钢琴音乐教育科研工作促进了我国钢琴音乐教育体系的形成

多年来,在钢琴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的钢琴音乐教育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并不仅仅是因为我国钢琴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形成的,而必须认识到这也是钢琴音乐教育科研工作持续稳步发展的结果。惟有开展钢琴音乐教育科研工作,才能促使各线教师将其各自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学经验形成理论性的文字,才有可能逐渐形成我国特有的钢琴音乐教育体系。

(二)钢琴音乐教育科研工作有利于加速钢琴音乐教育理念

篇9

吉林省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总生产方面尤其是生产一线,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需求极为迫切,而职业教育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招生生源匮乏以及实验设备投入不足所导致的低质量的教育环境,使得职业教育发展处于尴尬境地,发展乏力,无法及时有效地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储备人才。

(一)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乏力

目前,吉林省职业教育生源严重不足,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与国家的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职业教育模式相对僵化,没有办出“职业”特色,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而对应用性、实践性重视不够,脱离为企业培养技术人员的办学宗旨与定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开展得还不够深入。在专业设置上不能紧跟社会经济需求,重复设置比较突出。一些专业设置所面向的职业早已淘汰,使得学生毕业后面临无业可就的局面。

(二)技能人才的数量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吉林省“十二五”规划期间面临的严峻形势之一即是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和分布不合理,高技能人才短缺,而且人才在城乡、区域、产业间分布不合理。据统计,全省每年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只占全省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3%。而吉林省正处于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发展各类产业所需的人才缺口极大,不仅技能人才而且部分企业的一些职业(工种)已经青黄不接,由于技术岗位后继无人,已退休的老技术工人被重新聘用到岗位上来。

三、推动吉林省职业教育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

目前,吉林省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重要阶段,人才队伍处于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过渡阶段。在这一进程中,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两者只有良性互动才能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借鉴国内外的成熟经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关完善。

(一)职教与普教取长补短,培养经济发展的实用性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也就相对提高。虽然我国教育总体来说,普通高等院校仍然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但是普通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也并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培养的专业技能人才在生产一线发挥的作用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纵观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历程,其发展必然需要高科技的人才的管理带动经济结构的创新转型,但也离不开专业技术人才在经济方针践行到各生产部门过程中的技术指导。更何况,职业教育发展成熟的德国和美国在职教和普教相连接双管齐下发展职业教育方面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可见,加快普教与职教的相辅相成,形成终身化一体学习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政府主导,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针政策,而培养职业技术人才能够很好地为这一方针政策服务。由此看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就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来说,可以从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专项提取规定比例的经费,以该经费支持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还可以加大对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的相关经费投入力度,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更新培训设施。另外,相关部门要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经费的投入,拓宽用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资金的筹措渠道,保障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落到实处。

篇10

1.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构成分析

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普通高校附设的各种培训部门,承办函授、夜大和成人脱产班,以及攻读在职研究生学位。二是成人高等学校,主要包括职工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和广播电视大学。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主要依附于正规普通高校。以2011年为例,天津普通高校附设的继续教育学院以及各种培训部门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人数占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总数的85%,而成人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仅占总数的15%。在成人高等院校中,以职工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最多,占88.04%。从纵向上看,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培养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97562人下降到2011年的80438人。其中,普通高校和成人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总数都有明显下降,而在职研究生学位的人数持续增长。

2.天津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构成分析

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特别是教育部办公厅于2000年7月28日《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之后,发展更为迅猛。至2003年底,试点高校达到68所。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作为天津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经过十几年的试点发展,在软、硬件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校生规模也迅速扩大。2007-2011年,天津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持续稳步增长。2011年比2007年在校生数总数增加了37832人,增长了327.07%。

3.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构成分析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业务上隶属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全国44所省级电大之一,也是天津市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远程高等学校。学校现下辖9个二级学院、17个分校和19个工作站,覆盖全市18个区县和主要行业。学校拥有万兆校园网、广播、电视、卫星数据广播接收系统、双向视频远程教学系统,应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电大在线教学平台、教务平台和办公平台,建有功能完善的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形成“天网地网融合、三级平台互动”、集网上教学、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为一体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学校办学规模稳步发展,在校生数持续保持在5万人。

4.天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构成分析

1981年7月,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正式创立,天津成为首批试点城市。截至2010年底,天津共开考自学考试专业159个,其中本科专业84个,专科专业75个,在籍考生达到104万人,毕业生人数204余万人,在为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以及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自2009年以来,自学考试年度报考科次出现明显下滑趋势,2011年总报考科次仅为2009年的67.26%。

(二)天津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分析

随着各类人员学习需求的增长和日益丰富,高校越来越重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的非学历教育包括各种进修、培训以及研究生班、普通预科、自考助学等类型,内容涉及各类学科进修和各类岗位证书、资格证书培训以及能力和素质提升的其他培训。非学历进修及培训是天津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最主要类型,占全部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90%以上。

二、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基本格局分析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偏低

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补偿的功能日趋降低。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数规模偏低,相对常住人口比率不足1%,且有明显下降趋势,难以满足天津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升级变迁的需要。

(二)非学历继续教育亟待提高

相对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天津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还比较薄弱,尚未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充分重视,人们对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及继续教育的认识也还未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三)远程教育迅速发展

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自学考试出现萎缩的情况下,以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网络教育为重点,覆盖全市城乡,面向成人的现代远程本、专科学历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已经成为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从目前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基本格局可以看出,继续教育仍然是天津教育体系中比较薄弱的一环,还不能适应天津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因此,天津市各级政府必须把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特别是加快发展高等继续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进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以提升继续教育服务天津发展战略的能力。

三、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对策

(一)扩大高等继续教育规模

2012年,天津常住人口总量1413.15万人,较上年增加4.32%。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总量达392.79万人,增幅为13.91%,成为拉动全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因。16岁及以上外来就业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1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43年。按照国家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要求,以及天津常住人口不断增长的实际情况,必须努力扩大高等继续教育规模,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第一,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办学机构与政府、国内外企业和社会团体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办学;第二,鼓励并支持高校申办网络教育学院,发展现代网络教育;第三,实施品牌战略,拓宽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培训的渠道,提升继续教育参与率;第四,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提升继续教育办学层次。

(二)明确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定位

高等继续教育是天津市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切实把加快发展高等继续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明确其发展定位,这是实现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应逐步转移到为在职成人提供学历或非学历的终身化继续教育上,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各种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衔接、融合机制,探索如何面向行业、企业、社会、农村,实现开放式办学。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定位应是:稳步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推进网络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发展,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三)创新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天津各类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基本沿袭了校内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面向成人的,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和网络学习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须改革创新。继续教育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目标,优化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要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突出继续教育的职业性,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以成人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为中心,适时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调整,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继续教育课程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在继续教育中加以运用。

(四)建立高等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全市高等继续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统一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在天津市教委的领导下,根据国家和天津市关于高等继续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对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政策咨询、教学督导、立项研究并协助天津市教委开展相关工作。其主要职责:一是指导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工作;二是为制定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工作相关政策提供咨询;三是参与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管理水平的检查与评估;四是通过科研立项等方式推动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发挥学术性社会团体的作用,如天津市终身教育学会、天津市高教学会等,协助市教委做好高等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工作。(五)实施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试点项目

1.筹建天津开放大学

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挂牌。以此为起点,全国各省市纷纷将本地开放大学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项目加以推动。天津开放大学建设,应在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基础上,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网络教育资源的支持下,整合全市远程教育资源,建立天津开放大学,打造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龙头示范基地。同时,以天津开放大学为基础,建设天津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天津继续教育提供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未来的天津开放大学应是一个开放的新型办学实体,它将在社区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干部教育等许多领域大显身手,还将在社会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教育上做出积极贡献。

2.开展天津继续教育学分银行试点

建设并实施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积累经验。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建立各类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不同类型继续教育间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工作。选择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展校际间继续教育沟通衔接的研究与试点”。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是在继续教育范围内构建并实施的一种学分管理制度。天津的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可以以成人高等院校的学分制改革试点,首先建立区域型的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逐步推广全市不同类型继续教育间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工作。建立成人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委员会,制定统一的学分认证标准以及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保证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工作的顺利进行。

篇11

(二).学生个人问题———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在农村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长时间的缺乏父爱母爱导致任性、偏执等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也就造成了正常的教学工作无法很好的在他们身上开展并得到相应的效果,使得教学工作的困难日益加剧。并且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导,许多儿童的思想顽固不化,身上带有不良的风气,这就给教学工作增加了困难,老师很难的去管理与教育。

二.做好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的方法

(一).加大资金投资力度,切实做好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为了使农村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政策向农村教育倾斜。当地政府应切实把教育工作放在首位,不仅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同时也要积极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努力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

(二).加强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是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一个重要因素,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健全会对小学教育管理起到莫大的作用。因此,面对当前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关键,当地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修建与维护,力图保证孩子们在一个较好的硬件环境中生活与学习。

(三).师资力量的扩充

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生与农村教书的鼓励与支持,并相应的给予物质上的支持与精神上的支持。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中坚力量,是教育事业的最新成果。他们带着无尽的新鲜活力和与时代靠近的知识,让他们去农村教课最合适不过。其次,也要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宣传,使这些大学生知道农村小学教育对于他每年的迫切需要与渴求,使他们懂得自己的社会作用。同时,也要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的思想境界以及人生观,价值观。

(四).完善老师的管理运行机制

老师作为农村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可控对象,如何管理老师,留住老师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工资作为一种调控老师的手段,要与老师的工作和相结合。充分尊重有能力,能者多劳的老师,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局势,让老师真正体会到工作的切实必要性与紧迫性。留守儿童作为一种群体,缺少父母以及周围人的关心,从小心理就会产生变化与阴影。因而心理辅导就极为重要。一个好的心理教育不仅会改变孩子心里的整个世界,同时还会对他以后的健康成长有莫大的帮助。

篇12

2、在职教的需求上,国家需要和个人选择,市场需求和求学取向的矛盾。如:“蓝领”奇缺、技工荒、农民过剩素质低,针对这些现象各地各行各业都在呼唤高技能人才。国家亟需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得到健康发展。然而“出口旺”还是改变不了“进口冷”的局面,新生代、年轻一族不愿意选择淘汰机制下的职业教育,更不愿意将来做蓝领人,家长苦心经营让孩子挤上高考的“成才桥”,这些因素都使生源数量和质量不景气成为职业教育的悲叹。

3、在经费的投入上,办学成本高与实际投资低的矛盾。职业教育是花钱的教育,实训场所、教学设施、操作设备、教师培养、学生实训消耗,这些实际问题都使得我国学校本位的办学模式难以满足上述要求,必然需要政府相当大的投入。但在实际操作上,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中等职教大约占6%的财政预算投入比例,这些不可能保证办学基本条件,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发展职业教育的瓶颈。

4、在管理体制上,统筹协调与部门分割的矛盾。职业教育是一个联动体,部门之间、区域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协调机制和整合资源非常必要。体制也是制约职教发展的主要问题。

5、在驱动机制上,政府责任和市场调节的矛盾。发展职教首先是政府责任。政府通过投资、政策或宣传引导社会观念、引导市场。政府责任的不到位和有时越位、职业教育对市场的若即若离还明显存在。

6、在教育功能上,学历教育为主与职业培训的边缘化矛盾。我国学校本位的模式选择,决定了以正规学历教育的主体地位。中等教育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主,高等职教绝大多数也是高中阶段应届生。理论上,职业教育是最大众化、实用化、社会化、终身化的教育。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将是吸纳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在岗职工、新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职业教育的学历化倾向也会使职业教育遭遇发展极限。

7、在培养模式上,产教结合与校企脱离的矛盾,多样化与单一化的矛盾。首先,教产结合、校企合作、互惠双赢应该是职业教育的最佳道路,但在实践上却难有实质性的进展,主要是企业的支持和参与问题。其次,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就业需要、升学需要、兴趣需要,职业教育要服务于第一、二、三产业类和多个行业和职业工种,职业教育要服务于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不同成绩的学习者,这些都要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多样化,克服单一化。

8、在就业待遇上,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不对等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学历文凭为主导的劳动就业体制,重学术、轻技艺,重文凭、轻能力,是社会评价和劳动工资制度的普遍倾向。缺少大专以上文凭的高级技工或技师工资待遇没有明确说法,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互通或比照等值标准还没能实现。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其待遇长期得不到提高,社会不可能主动选择职业教育。难免造成“技工待遇低、不愿当蓝领、排斥职业教育、技工荒”的恶性循环之中。

如果站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本身的意义,它关系到国家数以亿计劳动者素质和数以千万计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实在不可小视。

二、对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的几点想法

1、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但究竟什么是人才?则有不同的人才观。不同类别的职业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服务、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并都具有相当长时期的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这些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这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是有深刻意义的。对所有的儿童、青少年和社会成员来说,只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强烈的责任心,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无论在哪一行,都会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都会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成为人们尊敬的人才。有位教育家总结数十年教育工作的经验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我认为是说的很有道理的。树立新的人才观,首先是我们教育部门的任务。当今世界,在教育观上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或者革命。教育的空间已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工作场所,教育的时限已由在学校学习,延续为每个人的一生。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育少数“精英”,而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

2、教育体制的转变。当前,体制问题恐怕是最大的困难。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经济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像普教那样,从统筹和管理的角度上可以由教育部门一家来调控。职教的决策与发展要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根本不是教育部门独家能够统揽和决定的。实现“职教一盘棋”是非常困难的,它最需要政府的统筹协调。实现教育创新,观念是根本,体制是关键。职教领域亟待建立和规范三大体制:

一是建立“一主多元”的办学体制,所谓“一主多元”,就是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多种民办形式并有的办学格局。国家在重点办好一批骨干示范校的同时,通过优惠政策扶植和引导一些民办教育,积极探索国有民办、股份制办学、私人办学、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办学等多种形式,用企业化的运作方式,让一些职业教育特别是培训机构直接进入市场。

二是建立多渠道投资、融资体制。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要建立投资主体和经费渠道多样性的机制,制定政策,搭建聚敛资金的平台。积极争取各种基金会、社会团体、中外企业以及个人等办学投入,同时更好地调动学生家长及社会成员的职业教育投资热情。

三是建立“一统多参”的宏观协调管理体制。所谓“一统多参”,是指“教育部门统筹,行业配合?社会参与”的新型管理体制。成立政府统筹的协调机构是必要的,成立职业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理顺教育与劳动以及相关行业部门的责权利关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邢晖,“职业教育有八个矛盾”《光明日报》2005年11月25日.

篇13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