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农村规划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1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相较于整体规划而言,该区更注重某个村、某个点的具体规划,这样虽然更具针对性,但因为欠缺通盘考虑,致使各个村的计划无法统一协调发展。与此同时,据调查,每个村在制定规划时,也存在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有的村在规划时起点低、层次低,且执行质量不高,缺乏指导性、科学性;有的村在规划时自我意识过强,没有考虑与全县或所在镇的发展、建设规划相衔接,出现了大量的投资浪费、重复建设等问题;有的村在规划时由于受到自身能力和重视程度的限制,缺乏设计贴合自身实际规划的能力与意愿,便生搬硬套其他村的现有规划,既无法体现自身特色,也不具实际操作意义;有的村即使有了明确且科学的规划,但由于上级领导的更换和干预,无法严格按照规划步骤执行,严重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有的村甚至根本没有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存在“跟着感觉走”、“跟着大形势走”的心里,不利于工作的推进和实施,这是导致很多地方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的根本原因之一。
1.2.2重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根据国家及上级有关要求,该区虽制定了总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其分阶段的建设规划却不够明晰具体,对在何时村容村貌达到何种要求,生产发展达到何种程度,村民生活达到何种水平等,皆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
1.3政策、资金等瓶颈制约要素突出
1.3.1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但其中部分政策存在不连续、不确定、不合理等问题,例如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等等。因为政策的不确定性,大大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参与积极性。
1.3.2资金筹集困难在该区中,绝大多数的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富裕程度偏低,而县、镇两级政府的财力也相对有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建设主体投资乏力。
2破解阻碍新农村建设瓶颈问题的对策
2.1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众多学者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皆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农民的培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引导和塑造。在新农村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了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价值特质。在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方法选择的针对性,突出方法运用的综合性及体现方法时代的创新性。
2.1.1要以多种方式丰富农村活动教育形式这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吸引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活动时,既要考虑农民群众对活动内容的承受力及接受程度,又要考虑活动形式是否能够引起农民的参与兴趣。要针对农民的生活现状、年龄机构、风俗习惯等因素,在确定明确的目标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制定多种活动方案,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做到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
2.1.2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管理制度农村的各项管理制度都是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有效载体,只有不断的完善农村管理制度,加强制度建设,且严格执行,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渗透于农村的各项管理制度中,才能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体制保障。
2.1.3要不断推进教育方式的改革创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即使是在农村,农民的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也受其影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也必将迎来新的挑战。因此,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能一成不变,要在运用传统载体的基础上,创新、广泛运用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力争创造一个承载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泛、易于操作的载体形式。
2.2转变政府职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进行新农村建设,政府是领导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引导、示范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与新农村建设两者密切相关。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程度,都离不开政府职能有效发挥。
2.2.1要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长期以来,政府以行政强制力作为保障,过分强调农民的义务,忽视了政府服务。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新变化,农民诉求也在不断转变,这就必然要求政府为农民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促进其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3.2.2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一个好的干部队伍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可以说,干部队伍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想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就必须选取一批作风硬、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党员干部队伍中来。并且,在完善政府进人机制,优化公务员队伍学历、年龄的结构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经济发展、服务群众能力的意识和和水平,鼓励、支持他们在政策条件允许的条件下,突破常规、积极发展。
2.2.3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具调查了解,由于大部分文化程度高、能力强的农村青年外出就业,使得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陷入困境。农村干部的年龄普遍偏大,他们文化素质不高,缺乏预见性,思想观念陈旧,对国家政策的理解程度有限,更无法跟上时代潮流,习惯用简单、粗暴的工作经验管理基层,他们的水平无法满足社会主义新农建设对基层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大学生进入到农村干部队伍中,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可以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为农村引进很多新鲜的东西,从而影响农村一部分人的传统思想,带动他们走改革创新的道路。
2.3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为新农村建设充当助推器农村公共事业的内容极为广泛,大致分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事业,农村就业、养老保障、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进程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速度的快慢,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要统筹规划、精心谋划,又要协调发展、找准突破口,主攻薄弱环节。
2.3.1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要坚持统筹兼顾原则,以规划为引领,不断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维护、发展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其中,要重点做好农村道路修建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程等。
篇2
2生态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关系
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的连年增长,掩盖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农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反差显而易见,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非常强烈。“年年建新房,就是不见新农村”这是几年来农民最大的抱怨,由于过去注重于城市化,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多数村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许多农村普遍存在“垃圾处理靠洪水,污水处理靠蒸发”的现象。所以,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处置系统,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成为目前一项迫切的任务。
2005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包括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既物质文明又是精神文明。针对具体的考核标准,开展“四化、四改、双清、双治”活动,既四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活动,四改(改坟、改厕、改圈、改路);双清(清理溪流垃圾,清理路道垃圾);双治(治理黄、赌、毒,治理歪风邪气)。村庄基本做到无物品乱堆,无露天粪坑,无乱张贴,房前屋后无暴露垃圾,场地平整,社会风气良好,家畜家禽圈养,庭院栽树植绿,绿化养护,创建文明的、优美的生存空间,形成人人讲卫生、讲文明、讲环境的社会氛围。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又要注重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整治,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也使农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质量。通过村民守则公约,创建农村生态示范户,宣传生态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提升农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呈现一片新农村景象。通过三年来生态示范村镇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村镇生态建设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切入点。
3生态建设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广袤的乡村,是亿万农民的家园,直至今天,仍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环境基础设施极不完善。要建设新农村,各地千差万别,从那里入手,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生态建设,从这几年创建的实践来看,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对于大多数乡镇都是迫切需要的。不管生态示范村镇创建,或者是百村整治示范工程。在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上,是一致的,是异曲同工的。都以创建活动载体——农村清洁大行动开始,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一般说,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那对于有条件的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村是可行的,但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村,只能因地制宜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打“生态牌”。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的过程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脚踏实地,走有特色创建之路。因村制宜营造良好的生态和区域特色生活居住环境。
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中,单单靠上级政府资金。很难有足够创建资金。只有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以主人公精神,自力更生、积极引导富裕了农民参与,多方筹措资金。
新农村建设,需要管理民主,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也需要管理民主,只要民主管理到位了,才能有序、整体推进和谐乡村的建设进程中的各项工作,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让民间组织、资金有效地参与生态示范村建设、让农村先富起来经济能人发挥出更大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并分享生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生态村镇建设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警示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了解环保、认识生态、参与生态建设。
4江西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目前江西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72%,即使做了规划的村庄,也是不完全符合《村庄规划标准》,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有些是平房,有些是楼房,有些是普通砖瓦房,有些是砖混结构房,参差不齐。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庄卫生较差,秩序较乱,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村庄建设过程中通常没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消防设施的安排、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
在对某个设区市的调查中发现,那里的市领导和建设规划部门极为重视村庄建设,已对部分村进行了规划。但是,规划者们一是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在这些规划中遗漏了关键的安全项目,没有考虑建设中心村,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类条件;二是测量底图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虑污水对水井的影响;三是多数规划通过改变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以致基本上丧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风格。即使这样,许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生态新农村所必须的。
5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的必要性
5.1生态理念的内涵
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其本质主要强调: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生态伦理道德观。因此,生态理念就是运用生态规律,在实践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5.2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其中,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
5.3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乃客观之必要
新农村的建设如果不结合生态理念,必将步城市发展的后尘。目前在城市,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困扰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生态理念。也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体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
6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6.1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态新农村发展模式,是基于农村发展现状而又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一种发展战略思考,是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协调问题,应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现代生态学、生态工程原理、景观生态学、生态建筑学、产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对农村进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态化设计,使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整体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其结构、功能最优化,能流、物流最畅通,调节、控制最自如,村庄布局合理,人口规模适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宜人,既有传统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其实质是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发展。
6.2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特征
生态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与一般农村相比,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以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二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三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广大区域的集合体。
7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系统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调控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和依据,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局。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研究和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1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深入而广泛,而且许多效应是无法用货币来计算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能够满足农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二是有助于在农民中间传播环境保护观念;三是有利于生态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7.2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用新的增长方式与新的生产体系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相互统一发展,实现环境支持系统的重新繁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便成为人类共同的必然选择。把生态新理念融入农村规划中,实现农村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综合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目的,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目的。
7.3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强调保护当地资源的发展形式,其对环境的正面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它负有环境保护及维护地方居民福利的双重使命。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有助于培育人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加大全社会的环保力度;二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人们提高回归自然的意识,体验自然,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三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协调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四是在传统农村建设中注入生态理念,能促进地区村镇布局的合理化,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JonRodoek.Protectingecosystemsandopenspacesinurbanizingenvironment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4):3—6.
[2]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3-57.
[3]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8-74.
篇3
1.3践行“工学结合”,突出服务地方现代农业科技的功能农业职业教育应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拓展“校企合作”的领域和“工学结合”的形式,突出服务地方现代农业科技功能。“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无论是共办企业、参股联营、基地开发,还是委托培养或项目合作,都要注重经济社会效益同教育教学效益的统一。实训基地建设是“工学结合”的重要保证。认真进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尽力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成为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展示基地、培训基地、试验基地、研发基地和创业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地方现代农业中的科技服务示范功能、职业岗位培训功能和科学研究功能。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与实习基地一体化”模式,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工学交替”、“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多种“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把学校教学的空间延伸到工厂、企业、田间地头和经营场所,在着力培养服务地方现代农业人才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同时,按照“优势互补、双向互动”的原则,建立“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职业院校应根据地方的要求,积极主动合作进行规划论证、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并运用多种途径和形式,提供各种机会和便利,推动企业专业人员深度参与职业院校的发展咨询、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学指导。
1.4利用网络教学系统的资源优势,创新服务地方现代农业的模式由于农业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坚持把技术服务与开发、成果转化与推广、信息咨询与传播以及促进产业升级与引导等,作为服务地方现代农业的内容。由于受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当前的农业高等职业教育难以将这些内容都安排成实训教学,这对于培养新型农民的能力无疑是一个缺陷。因此,如何在教学手段上实现现代化,以多媒体教学促进教改创新,发挥多媒体信息集成控制的特性,并在实践中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和合理的使用,这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实现农业高职教育目标的关键问题之一。农业职业院校要把网络教学系统的资源优势作为创新服务地方现代农业的新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农场、虚拟工艺和虚拟试验;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开辟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环境。
2农业高职院校为地方现代农业服务的实践
2.1以科学研究为平台,实施“农科教结合工程”2009~2012年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获得省“农业科技支撑项目”2项,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3项,市级农业发展项目25项,每年获得上级支持的各项农业科研经费300余万元。经过科研攻关,先后完成了多项课题研究,如2009年完成了“棉花新品种种子加工中心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2010年完成了“苏北沿海地区耐盐苗木扩繁技术研究”和“有机稻米生产防治病虫草害集成技术研究”;2011年完成了“蚯蚓粪便解决设施草莓连作障碍技术研究”“叶果兼用耐盐桑新品种选育研究”“棉花抗草甘膦品系的筛选和培育”等。在对一些项目进行研究的同时将其应用于生产,起到了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如蚕桑专业教师的科研成果“防治强抗药性桑螟的复配农药”“桑黑枯型疫病的新防治方法”“一种复合桑叶茶液含片及其制备方法”“一种蜂蜜桑椹汁及其制备方法”获国家专利,并成功转让企业批量生产;农学专业教师的“富硒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和“富硒米及其生产方法”也相继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育种专业教师的“棉花新品种盐杂3号的选育和应用”获得了盐城市政府2011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棉花抗草甘膦品系的培育和应用”在国内技术领先。这些科研成果既有科技的先进性,又有一定的经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2以建设实训基地为平台,实现“新农村示范工程”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几年的建设,形成了“南园(都市农业生态园)北场(蚕种场、养殖场、园艺场)一中心(苗木组培中心)”实习基地格局。学校采取学校、专业系和教师共同入股及公司运营的模式,师生同步参与生产和管理,先后创办了3个农业公司,即盐城市育新种业有限公司,盐城金海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盐城绿之家园林绿化公司;校外将省市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常年实习基地,如东台市“仙湖农业园区”,大丰市“丰收大地”,建湖县“九龙园艺”公司,盐都区“台湾郝氏农园”,亭湖区“悦达农园”和“华东盐城农产品交易市场”等50余家大型涉农企业,实现了实习基地与农业实体的有机结合,展现了现代高效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区和农业物流园区的新农村示范工程。在实训基地,教师通过企业锻炼,能够及时了解农业生产最新动态,提高了生产和管理综合技能,增强了博击市场能力,激发了主动为社会服务意识,丰富了教学情境,摆脱了“黑板上种田”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也增加了个人收入。学生参与管理增加,能够早接触生产和社会,加深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情感,使学生学农、爱农,愿意终身从事农业工作,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建设实训基地为平台,实现“新农村示范工程”为师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了“农、科、教”共建、共培、共研、共享、共赢互动发展[7]。
2.3以校办企业为平台,推进“新种子惠民工程”育新种业公司常年生产杂交稻种、啤酒大麦原种和特色小杂粮,在农学专业教师的精心指导下,生产的各类种子质量好、纯度高,享有较高的声誉,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外,校办产业盐城绿之家园林绿化公司通过“苏北沿海地区耐盐苗木扩繁技术研究”项目的开展,使得“海滨木槿、滨梅、杞柳”等一批耐盐苗木在基地茁壮成长;蚕种场“叶果兼用耐盐桑新品种选育研究”获得成功,培育的蛹虫草已批量上市;养殖场引进多个特色畜禽品种(香猪、野鸭、草鸡、羊等),并辐射周边农村,充分发挥了校办企业技术推广功能。通过作物栽培和育种专业教师团队多年的研究,学校育新种业公司先后育成“盐杂3号”和“苏棉26”2个棉花新品种,2012年有大麦、水稻、棉花、杂豆等8个优良品系参加省内外各项比较试验。“盐杂3号”和“苏棉26”2个棉种累计推广17余万hm2,60余万农户受用,为公司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为社会创造效益3亿余元,较好地推进了“新种子惠民工程”。
2.4以政府特色项目为平台,参与“挂县强农富民工程”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积极参与江苏省2009年实施的“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即每个农业科研院及其所对接挂钩一个县区,进行农业科技帮扶。选派技术精、作风实、能吃苦的25名农科专业教师驻点到建湖县5个乡镇5个村。围绕盐城市政府提出的“一村一品”“一户一棚”等项目,每个教师全年驻村100天以上,开展农民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几年来建成了“颜单镇三虹村千亩有机稻米”“九龙口镇梅苏村花卉苗木”“庆丰镇北秦村水稻杂交制种”“上冈镇冈北村设施葡萄”“恒济镇强为村特种蔬菜加工”5个产业特色专业村,培育220个科技示范户,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一村一品”建设发挥示范指导作用。例如,水稻组教师指导的“颜单镇三虹村有机稻米生产”效益是种植常规稻的3倍,种植面积从起初的14hm2,2012年发展到的167余hm2,帮助该村成立有机稻米生产专业合作社,吸纳社员108户,同时为有机稻米注册了“三虹牌”商标。并获得2011年中国稻米博览会金奖,产品供不应求,受到了省委领导和各级专家的好评,真正做到了“做给农民看、帮着农民干”“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装进农民口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