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技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水利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水利技术论文

篇1

2水利技术创新的应用

2.1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相对于其他技术而言,信息化技术可以说是水利技术创新当中的领头者。首先,应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准确的制定防汛预案。随着人为环境破坏的程度不断增加,各种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也在增加,按照当下的速度,一旦夏季来临,汛期也会如约而至,并且对广大的城市地区造成较大影响。通过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搜集到汛期的很多信息,包括降雨量、降雨时间、洪水暴发的概率等等,通过综合统计,制定更好的防汛工作。其次,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很快搜集到往年的相关信息,包括抗洪方式、防汛方案、降雨量、降水量等信息,为当下工作提供一个准确的指导。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手段的应用需要持续性更新,固有的系统并不符合当下的需求。当下主要采用的信息系统是GIS系统。此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①GIS系统可以直接在手机上运行,通过智能型的方式提供各种资料的查阅,实时查看电子地图。由于天气变化对水利管理具有很大影响,因此要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应用GIS系统,可以随时搜集到想要的信息,为水利管理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指导。

②应用GIS系统,可以将各个资源进行空间性的定位,对各项信息直接实时的查询和浏览等相关功能。

2.2RTK技术的应用

水利管理工作在当下的进行当中,遇到了很多的难题,GIS技术虽然具备的优势较多,也融入了很多的创新元素,但是面对大范围的问题,此种技术仍然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RTK技术则不同,这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技术,面对水利管理的各项问题,RTK技术的应对方式和应对手段,似乎更加符合当下的需求。

①应用RTK技术,可以实时实地的在野外采集时,直接得到精确度为厘米级的数据。水利管理工作不仅仅要在室内进行,同时还需要对野外数据的精确收集,供室内工作人员进行参考和上层管理者做决策。精度较高的数据,有助于制定更好的管理方案,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得到一个更加理想的成果。

②RTK技术在载波相位的基础上可以实时并且动态的得到定位值,能够直接准确得到坐标中的相应的三维数据,并且实时的将数据精度达到厘米级。由此可见,RTK技术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不仅可以解决水利管理的数据和资料问题,还可以为水利管理建立良性管理方案,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注意的是,RTK技术的综合性较强,GIS技术的专业性较强,两种技术的应用领域不同,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单一应用或者是联合应用,才能够得到一个较好的工作成果。

篇2

2信息化系统在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中的应用

具体到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中对于信息化系统的落实应用来说,因为其确实表现出了较为理想的积极作用效果,相应的实用性和先进性较为明显,相对于传统的水利技术标准管理手段来看,其存在着较为突出的价值,因此,重点加强对于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也就显得极为必要。在相应的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中,必须要切实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内容和要点:(1)明确各个功能模块。对于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有效构建来说,必须要首先明确相应的功能模块,围绕着相应的管理需求进行分析,如此才能够较好规定该信息化系统中需要设计的相关功能模块,并且确保这些功能模块能够发挥出相应的积极作用和效果。结合当前水利技术标准管理工作的基本需求而言,相应的信息化系统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功能模块:立项模块,主要就是完成对于相应水利技术标准的提出,明确大体的技术标准;起草模块,主要就是针对相应的立项内容进行具体细化,起草具体的技术标准内容,促使其能够较好解释相应的技术标准;征求意见模块,主要就是广泛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技术标准;审查模块,将相应的技术标准送达相关单位进行审稿;报批模块,审查技术标准,不存在问题后就可以通过审批;模块,主要就是针对审批完成的技术标准进行,供人们查询应用;备案模块,针对技术标准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记录保存;宣贯模块,针对技术标准的宣贯内容进行处理,促使其能够被查询和应用;实施模块,主要就是针对技术标准的落实效果,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解析记录;复审模块,结合技术标准应用状况进行复审,将复审内容及其流程进行重点记录保存;监管模块,监督管理技术标准的应用状况,并且促使其具备可查询效果;变更模块,针对相应的技术标准所有变更信息进行记录保存。(2)做好水利技术标准的流程管理。针对整个水利技术标准管理的基本流程进行具体管理和控制同样也应该在信息化系统中得到较好的体现,尤其是对于各个流程的基本执行时间以及具体内容,更是应该在信息化系统中得到较为全面的记录和保存,促使其能够较好维系相应的数据信息完整性和可查阅特点,如此才能够有效提升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中涉及到的各项功能。这种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中的流程相关内容可以通过流程图的方式进行呈现,如此也就能够较好提升其数据信息的直观性和可靠性效果。这种流程管理在各个方面均能够得到较好应用,比如对于起草模块的运用如下图1所示:月报表管理。基于这种信息化系统在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中的有效应用来说,还需要重点针对相应的月报表进行有效管理,这种月报表的设计需要重点围绕着月报表的基本内容和相关板块进行全面分析和设计,促使其能够在月报表的形成中体现出较为理想的可查性。这种月报表的设计应该促使其综合体现所有的数据信息内容,尤其是对于月报表中涉及到的各项基本内容,及其进度状况,更是需要进行详细统计记录,如此也就能够体现出信息化系统的综合作用效果。

3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技术支持

对于信息化系统在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中的有效应用来看,还需要重点关注于相应的技术支持,这种技术支持主要就是指水利技术标准数据库的构建,该数据库的构建必须要重点围绕着上述相应的功能需求进行重点分析和设置,并且促使其不仅仅具备数据信息保存和记录功能,还需要从查修以及修改方面具备较为便捷的应用效果,进而才能够提升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价值。

4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信息化系统在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中的应用来看,其在当前仍然表现出了一定的问题和缺陷,这种问题表现也就需要在今后的水利技术标准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中围绕着相应的系统模块及其具体功能进行全面分析,切实提升应用实效性。

作者:孟庆婕 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有限公司

篇3

1.2设备方面的原因

设备的好坏会对项目的施工技术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的说能够影响到技术的落实,影响到品质。所以,在具体选购的时候,不仅要分析其技术特点,还要分析设备的适用性等,经过多重要素的对比进而选择那些便于操控,性能优越的设备。除此之外,为了增加设备的使用时间,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养护制度,确保使用能够处在最佳的状态之中。

1.3方式方面的原因

使用的施工技术和方案不同,会对项目的建设品质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假如使用方案不正确,就会导致后续的品质无法保证。

1.4材料方面的原因

除了上述的要素之外,材料的品质和性能等同样会对施工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要认真的掌控材料的品质。在具体的开展工作的时候,要不定期的检查材料的品质,降低资源浪费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施工工作顺畅开展。

2现阶段水利施工技术改革的途径

2.1确保管理体系完善

众所周知,施工技术进步了,单位的效益也会随之增加。然而要想提升施工技术,就必须要做好管理工作。因此在当前时期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目前我们国家绝大部分的水利单位的运行机制不是很健全,缺少合理的监管模式。在大的市场背景之下,单位面对的竞争很激烈,要想获取发展必须进行合理的体制改革,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提升施工品质的前提下,提升竞争水平。

2.2积极的进行技术创新工作

任何工程的发展都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水利项目获取了非常好的发展。水利施工单位要积极的进行技术创新工作,要不断的拓宽创新渠道,比如可以开展校企合作,以此来共同带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该设立专门的资金,将其用到技术创新工作之中,要不断的鼓励工作者积极的开展创新工作,提升其创新的热情,提升综合素养。

2.3明确技术和市场间的关联

市场的发展会在无形中对施工技术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项目的施工单位要想获取发展,就必须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认真的和同行开展技术层面的沟通工作。同时还要强化自身的竞争水平,积极的参加到市场竞争之中,在吸收国外的优秀发展技术的前提之下,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加以合理的利用,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2.4改进技术人员与水利施工技术的关系

优化改进技术人员与水利施工技术的关系,是改进我国现阶段的水利施工的重要措施。只有改进了技术人员与水利施工技术的关系才能够促进我国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进步,而水利施工技术的发展关键还是要靠技术人员。为此,应高度重视对技术人员的培养,树立良好的观念,进一步提升其技术水平。同时,还要树立劳酬相当的分配观念,不断向多劳多得的观念转变,技术人员要根据自己实际创造的效益来获得合理性的收益,企业要在最大程度上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给予技术人员丰厚的报酬,这样能够促进技术的研发和升级。企业还应强化责与利的观念,建立健全管理机制,促进企业的发展。

2.5具体施工技术的改革要点

土石坝施工技术改革。对于水利工程中土石坝施工技术的改革,应认真的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规划料场。土石坝施工中,料场的合理规划和使用,是土石坝施工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它小仅关系到坝体的施工质量、工期和工程造价,甚至还会影响到周围的农林业生产。施工前,应配合施工组织设计,对各类料场作进一步的勘探和总体规划、分期开采计划。使各种坝料有计划、有次序地开采出来,以满足坝体施工的要求,含水量高料场夏季用,含水量低料场冬季用。施工强度高时利用近料,强度低时利用远料,平衡运输强度,避免窝工。对料场高程与相应的填筑部位,应选择恰当,布置合理,有利于重车下坡。作到就近取料,低料低用,高料高用;避免上下游料过坝的交叉运输,减少干扰。二是加工土料。由于新开采的土料中含水量均较大,因此在填筑前应控制土料的含水率,保证在填筑压实时土料的含水率在最优含水率上下2%左右。如果工程使用的是台地和河滩地的土料,其含水量较高,在加工土料时就应采用自然蒸发、翻晒、掺料等方法进行处理,使土料含水量达到了填筑料的标准。在进行坝体填筑前,还应对土料中含有的超径石进行清除。导流施工技术的改革。对于水利工程中导流施工技术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认真的选择堤坝的位置。在具体的开展设计工作之前,必须要对项目堤坝所要选取的方位进行综合化的分析论证,要将不利要素都考虑在内,设计中选坝是有效勘测地形的最重要环节。在实际的选坝的过程中,通常根据地质条件、地形地势的优缺点、水能的指标差异、工程施工难度、工程量的大小、施工工期的长短等各方面来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第二,水电枢纽工程的布置方案。这是在选坝过程中最重要的研究问题,当坝址确定之后,为了能够达到工程的分布规律、合理,一般情况下都会先从导流明渠开始进行布置。第三,编制施工计划。编制施工计划是工程实施的前提条件。在具体的编制施工计划过程中,不仅需要采用合理的施工方案,还需要考虑是否可以采用施工导流技术。

篇4

1.2绿色混凝土技术

水利工程的强度和稳定性,是延长水利工程使用寿命,确保其质量的关键,因此加强对于混凝土边坡的防护对于水利工程施工来说至关重要。通常采用使混凝土厚度增加,设置防护结构或者防护层的方式,然而这种传统做法的缺点是成本较高,工程造价也随之上升。因此,绿色混凝土技术应用而生,给混凝土技术带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结构、功能和技术等方面获得了质的飞跃,充分利用了混凝土和绿色植物在结构以及防护方面的不同优势,并达到了很好的环保效果。在进行施工时应按照一定的施工步骤进行,通过混凝土的预制,形成不规则孔径,从而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获得提升。为了促进绿色植物的生长,还需要在孔内填充适合的土壤和肥料。

1.3围堰技术

闸门和坝体在水利工程中是较为常见的建筑类型,通常需要进行水下的建设,施工环境较为复杂,而围堰技术的应用则可以使复杂的施工环境变得简单化。新型围堰技术侧重于导流,在使围堰结构的稳定性获得提高的同时,也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新型围堰技术以控制河床和水系中的水流为侧重点,采用导流的方式,来对水流进行控制,使得水流保持在稳定的状态。因此,新型围堰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并在实际的施工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1.4防水毯技术

在水利施工中,防水毯技术也是一种新型的施工技术,并具有防水和防渗,保护生态环境的优点。防水毯应用了高科技的纳米技术,由土工织物和钠基膨胀土等材料复合而成,新型环保,在水利工程开挖的前期应用较为广泛。传统的防水防渗施工,会对水体和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防水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一现象。遇到水后钠基膨润土会产生膨胀,施工时在相应的部位铺设防水毯,进而形成黏土状的连续交替,从而有效地封堵渗水部位。防水毯技术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并且具有简单、可操作性强、费用不高等特点,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较为广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我国水利施工新技术发展与探索的趋势

2.1差异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气候和水文条件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各地所表现出来的水问题和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制订水利工程施工计划、确定施工技术和施工进度时,应根据各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对于本地区的现有条件,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制订计划时既要满足当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的利益。水利工程是一个长期的、长远的工程,不应局限于现状,应该与该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针对没设防或防洪标准低的城市,首要的工作是防洪排涝的建设。对于缺水干旱的地区,应先解决用水的问题。采取排污措施以及水资源的开发,来对水域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治理。水利建设任务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较为复杂,其核心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以防洪为主题,有的则注重景观建设,有的重在生态的平衡,然而其实现的基础都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

2.2阶段性

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离不开水资源,在长期的治理水资源的进程中,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发展阶段做出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即水利建设可以分为防洪-水资源保护-供水-生态-景观五个阶段。水利发展的阶段性非常明确,其发展进程不能颠倒,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从低级到高级的要求。例如,防洪是人们对于水利建设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其他较高层次的要求才有其现实意义。目前,一部分城市没有按照水利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建设,在水资源保护不到位的情况下,实施景观建设,兴建林带、绿地、楼台亭榭等设施,河流被污染,根本无法体现设计的美感。

篇5

2绿色混凝土技术水利工程的强度和稳定性

是延长水利工程使用寿命,确保其质量的关键,因此加强对于混凝土边坡的防护对于水利工程施工来说至关重要。通常采用使混凝土厚度增加,设置防护结构或者防护层的方式,然而这种传统做法的缺点是成本较高,工程造价也随之上升。因此,绿色混凝土技术应用而生,给混凝土技术带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结构、功能和技术等方面获得了质的飞跃,充分利用了混凝土和绿色植物在结构以及防护方面的不同优势,并达到了很好的环保效果。在进行施工时应按照一定的施工步骤进行,通过混凝土的预制,形成不规则孔径,从而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获得提升。为了促进绿色植物的生长,还需要在孔内填充适合的土壤和肥料。

3围堰技术闸门和坝体

在水利工程中是较为常见的建筑类型,通常需要进行水下的建设,施工环境较为复杂,而围堰技术的应用则可以使复杂的施工环境变得简单化。新型围堰技术侧重于导流,在使围堰结构的稳定性获得提高的同时,也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新型围堰技术以控制河床和水系中的水流为侧重点,采用导流的方式,来对水流进行控制,使得水流保持在稳定的状态。因此,新型围堰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并在实际的施工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4防水毯技术在水利施工中

防水毯技术也是一种新型的施工技术,并具有防水和防渗,保护生态环境的优点。防水毯应用了高科技的纳米技术,由土工织物和钠基膨胀土等材料复合而成,新型环保,在水利工程开挖的前期应用较为广泛。传统的防水防渗施工,会对水体和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而防水毯技术的应用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一现象。遇到水后钠基膨润土会产生膨胀,施工时在相应的部位铺设防水毯,进而形成黏土状的连续交替,从而有效地封堵渗水部位。防水毯技术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并且具有简单、可操作性强、费用不高等特点,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用较为广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我国水利施工新技术发展与探索的趋势

1差异性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在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气候和水文条件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同时,各地所表现出来的水问题和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制订水利工程施工计划、确定施工技术和施工进度时,应根据各地的特色因地制宜,对于本地区的现有条件,必须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制订计划时既要满足当前利益,又要兼顾长远的利益。水利工程是一个长期的、长远的工程,不应局限于现状,应该与该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针对没设防或防洪标准低的城市,首要的工作是防洪排涝的建设。对于缺水干旱的地区,应先解决用水的问题。采取排污措施以及水资源的开发,来对水域污染严重的地区进行治理。水利建设任务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较为复杂,其核心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以防洪为主题,有的则注重景观建设,有的重在生态的平衡,然而其实现的基础都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

2阶段性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离不开水资源

在长期的治理水资源的进程中,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发展阶段做出了精辟的概括和总结,即水利建设可以分为防洪-水资源保护-供水-生态-景观五个阶段。水利发展的阶段性非常明确,其发展进程不能颠倒,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从低级到高级的要求。例如,防洪是人们对于水利建设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其他较高层次的要求才有其现实意义。目前,一部分城市没有按照水利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建设,在水资源保护不到位的情况下,实施景观建设,兴建林带、绿地、楼台亭榭等设施,河流被污染,根本无法体现设计的美感。

篇6

1.2导流条件分析

导流工作对水利施工非常重要,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加以考虑。首先是地形地质,施工现场可能是平原、也可能在山区或丘陵,地形不同,导流方式也有所差异。平原地带多选择明渠或分期导流的方式,如松嫩平原等地;山区施工则应根据地形具体考虑,如秦岭使用隧洞导流比较合适。其次是水文条件,导流主要是对河流进行拦截引导,所以水流量、水流速度、泥沙含量及混合液等都应纳入考虑范围。夏季多数地方都是雨季,降水丰富,会使得河流水量增加,在河道较狭窄处,极易出现河水淹没基坑的情况。泥沙含量较大又容易使基坑变浅,进而影响到施工进度。此时排水较为关键,多选择河床、明渠等排水方式,尽量不要选择涵管或隧洞排水;此外还要考虑枢纽因素,不同的枢纽类型,相对应的导流方式也不同。一般而言,混凝土枢纽多选择分期导流,但在土坝施工中不太适用,土坝在水流的冲击下容易被毁,所以多选择拦截导流方式。如果是高水头水利枢纽,尽量分区分段进行导流,先采用隧洞倒流的方式,然后利用泄水孔,最终促进工程顺利完成。

2水利施工中的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是水利施工中不可或缺的材料,随着对水利工程要求的提升,对混凝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凝土施工多经过搅拌配置、运输、施工几个环节,运输则是指从配置点将混凝土运至仓面。

2.1运输条件

混凝土在搅拌后通常需要立刻运至施工现场,若在途中发生质变、分离等情况,必将会影响到施工质量。所以要重视混凝土的运输,以保证混凝土质量。在运输中须确保容器的严密性,内壁要光滑平整,不能粘附太多的混凝土,应方便清洗;运输要具有连续性,尽量不要中断,否则可能会错过施工的最佳时机;运输道路要平坦,如果颠簸太过严重,极易出现离析现象。另外还需注意一些事项,搅拌后待混凝土完全凝固方可运输,到达现场卸载时,高度不得超过2m,否则易破坏混凝土的稳定性。而且在卸载时,应保持出口通地面的垂直状。

2.2运输方式

混凝土搅拌好后运往施工现场多为水平运输,包括混凝土泵、汽车、皮带机、搅拌运输车等。在运至现场后还需利用缆机、塔机等将混凝土运至指定地点,多为垂直运输。运输类型和运输方式不同,在工具选择方面有所差异,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汽车运输和机车运输较为常见,前者比较灵活,为避免出现分离现象,对运输距离和坍落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运输距离不超过1.5Km、坍落度不超过5cm时。工程量较大时,要考虑经济性,可选用机车运输,无需过多的设备,作业效率较高,而且成本低、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在实际中有着广泛应用。

3实例分析导流和混凝土运输技术在水利施工中的应用

3.1工程实例

某工程为库内取水工程,坝址附近地貌属典型的河谷地貌,断面呈“U”形,河床底宽116m,开口宽335m,右岸有残存一级堆积阶地发育,地形总体较平坦,微向河床倾斜。本流域的洪水是由暴雨形成的,暴雨多发生6月~9月,而7月中上旬到8月下旬一般是暴雨最为活跃的多发季节。本地区暴雨特点是面积小、强度大、历时短。由于本流域下垫面为沙土丘陵区,遇到小雨时基本不产流,遇到大暴雨时,汇流速度快,历时短,洪水陡涨陡落,一次洪水历时最多不超过24h。

3.2施工导流

结合实际情况,从水库抽水下排的方式为:将离心泵站设在坝肩一侧,从水库内抽水翻越坝顶排至下游河道;离心泵站由两台IS150-125-250型单极单吸式离心泵组成。关于挡水建筑物的设计,根据地勘所进行的区域地质调查,勘察区及与其相近区均无符合坝体防渗要求的天然土料,因此设计采用编织袋内装粉细沙土来填筑堰体,防渗土工膜做防渗心墙的形式;上下游边坡为1∶1.5,考虑交通及抢险,围堰顶宽取7.0m。经计算,考虑波浪爬高和安全超高后的围堰顶高程为1029.3m。

3.3混凝土运输

该工程所需混凝土总量为0.94万立方米,主要集中在岸边泵站。运输时选择的是机车运输,确保混凝土在搅拌凝结后及时运至现场,路面平坦干燥,没有大幅的颠簸。最终混凝土在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及时运到现场,使得施工工作顺利完成。

篇7

我国水利标准化工作起步于建国初期,随着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中心任务的需要不断发展壮大。水利技术标准体系作为国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化发展进程引领下,先后了四版技术标准体系表。

2.11988年版《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标准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标准化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88年,原能源部、水利部联合了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制定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标准体系》。该体系表采用了一维多层框架结构,共规划标准项目127项。这是我国正式的第一个水利水电技术标准体系表。从此,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迈开了整体化、系统化的步伐。

2.21994年版《水利水电技术标准体系表》

1994年,水利部刊印了第一个覆盖整个领域的水利水电技术标准体系表。该表仍然采用一维多层框架结构,按工程建设标准和产品标准两大类,共规划标准项目473项。它标志着我国水利技术标准的基本分类和管理体制初步形成。

2.32001年版《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

“1998年大洪水”促使人们对自然规律、治水理念等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进行重新思考与探索,建设现代化水利、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水利发展的目标。随着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标准涉及的专业领域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入,不同专业领域以及专业领域内部不同标准之间的重复、交叉和矛盾现象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01年5月,水利部正式了2001年版《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提出了由专业序列、专业门类和层次构成的三维框架结构,共规划标准项目615项。2003年4月,根据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突出需要,水利部又补充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进一步完善了水利技术标准体系。之后,根据工作需要,又先后补充了多项应急标准,水利技术标准体系稳步充实。

2.42008年版《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

可持续治水思路的不断发展和水利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利技术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时期水利工作的需求,在总结多项标准体系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经反复论证、多方案比选,水利部修订了2008年版《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以下简称2008年版《体系表》)。2008年版《体系表》沿袭了2001年版《体系表》的框架结构,采用专业门类、功能序列和层次构成的三维坐标(见图1),共规划标准项目942项(含已颁、在编和拟编的标准)。截至2012年12月,实施的现行有效水利技术标准共713项,其中国家标准138项,行业标准575项,与2002年相比,现行有效标准数量提高了69%,标准覆盖率由44%提高到74%[2],基本满足了水利改革发展对技术标准的需求。

32008年版《体系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3.1体系框架中层次维作用问题及对策

三维结构是一个空间的思维概念,对标准的定位科学准确,逻辑层次分明。体系框架中层次维反映了各项标准所属的技术领域拥有的共性特征和适用范围。但是,在2008年版《体系表》执行过程中,层次维没有发挥显著作用。2008年版《体系表》的层次维是指一定范围内一定数量的共性标准的集合,反映了各项标准之间的内在联系,包括基础、通用、专用三个层次。层次的划分,是按“共性提升”的原则,把下一层标准中的共性内容,提到上一层。层次之间体现的是标准间的主从关系,上一层标准制约着下一层标准,下一层标准应遵守上一层标准的规定。层次的高低表明了标准在一定范围内共性的内容及覆盖面的广度。因此,层次维能够很好的控制标准的级别,从而调节体系中标准颗粒度。随着标准从基础标准到专用标准的提升,标准化对象也就越精确,颗粒度越小。而目前,层次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也就导致了体系内的标准存在着交叉重复、偏小偏细等问题。层次维作用的利用,应从分析水利部各项主体业务工作中入手,梳理为支撑业务工作所需要的一整套标准。通过研究标准之间的共性和个性,明确标准主从关系,更好的发挥层次维的作用,进而能够剔除或优化部分交叉重复的标准。

3.2交叉重复问题及对策

水利技术标准体系的交叉重复含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体系框架内部的交叉重复问题,二是标准之间的交叉重复问题。

3.2.1体系框架内部的交叉重复问题及解决对策

体系框架中最突出的交叉重复问题体现在“专业门类”中。“专业门类”是从水利行业的特色和管理角度出发,反映了水利事业的主要对象、作用和目标。2008年版《体系表》的“专业门类”中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是工程等别,而“水资源”、“水文水环境”、“防洪抗旱”等是按照专业分类的,分类的尺度不同,也就导致了框架的交叉重复。然而,标准体系表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便于管理。目前,水利技术标准实行的是分级管理,即主管机构、主持机构和主编单位三级管理。“专业门类”综合反映了水利各专业领域对技术标准的需求,对应的是各主持机构的管理范围。因此,应在便于管理的基础上,通过框架研究,尽可能减少框架内部的交叉重复。

3.2.2标准之间的交叉重复问题及解决对策

现行的水利技术标准,一般是根据当时的需要独立确定的,在历经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标准之间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不协调、不配套、相互重复或矛盾等问题。尤其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标准之间的交叉重复问题更为突出,主要体现在:(1)部门之间(主持机构)业务交叉造成的标准重复,如大部分水工标准内均包含安全监测章节,对监测项目、监测设施的布置等都有规定,但篇幅不大,而《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试行)》(SDJ336-89)、《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551-2012)等又详细的对安全监测工作做了全面的规定;(2)相近内容的标准重复立项,如《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Z322-2005)和《水利水电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525-2011);(3)行标上升为国标或拆分为多项标准,而原有标准未进行及时清理等。这些人为因素导致了标准之间未经协调或协调不足,体系越来越庞大。目前,应通过体系框架中层次维作用的研究,全面清理整合现行水利技术标准,尽可能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标准之间的交叉重复。然而,由于体系中的标准之间应是紧密联系的,几乎每项标准的制定都会或多或少的引用与其关系密切标准中的相关内容,这也就造成了在实际中适度的交叉重复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有时交叉并非致命缺陷,只能是尽可能提高标准之间的衔接程度,尽量保持交叉部分的一致,从而保持水利技术标准体系的整体协调性。

3.3标准偏小偏细问题及对策

目前,由于同一标准化对象或同一用途的标准被拆分为多项标准,造成体系中有些标准存在偏小偏细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应针对每个标准化对象编制一项单独的技术标准。但是,当标准的适用范围过小时,总体思想是将标准化对象范围适当扩大,运用系列化的标准化形式,对同一类标准化对象进行通盘规划后,再将一项技术标准划分为若干个单独的部分。划分部分时可使用两种方式:一是每个部分涉及标准化对象的一个特定方面,并且能够单独使用;二是标准化对象具有通用和特殊两个方面,通用方面作为第一部分,特殊方面作为其他部分。例如,使用第一种划分部分的方法可将同一类标准化对象的不同类型仪器的校验方法整合在一起。针对2008版《体系表》中110~118号:《切土环刀校验方法》(SL110-95)、《透水板校验方法》(SL111-95)等9个校验方法标准,可以考虑合并,建议总名称为《土工试验常用仪器校验方法》,包括9部分内容,以后还可以增加。总之,对仪器设备校验方法标准,很多标准都可进行类似处理,如混凝土试验常用仪器校验方法、沥青试验常用仪器校验方法、岩石试验常用仪器校验方法、土工合成材料测试常用仪器校验方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专用计量仪器校(检)验方法等。经过整合,减少了体系中标准的数量,标准的颗粒度也就趋于均衡,标准的整体结构较为合理,也更利于标准用户的使用。而对于目前体系中标准名称含有“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的5个标准,可使用第二种划分部分的方法,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拟编)作为通用的规定,并将《小型水电站建设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SL356-2006)、《水利信息系统项目建议书编制规定》(SL/Z346-2006)、《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SL447-2009)和《水文设施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SL504-2011)的特殊要求附在其后,合并为一本标准。同样,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标准、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标准等也可用此方法进行整合。

3.4标准缺失问题及对策

标准具有政策导向、战略定位、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引导作用。近几年来,水利部虽然加大了标准编制工作的力度,但现代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水利技术标准体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例如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生态文明等,特别是一些民生问题,这些内容在2008年版《体系表》制定时还是不够完善的,造成了体系目前的缺项漏项问题。针对关键技术标准缺少的问题,应加强技术标准对水利部中心工作的响应和服务,把安全、环保、节约资源和民生等作为强制性规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对水资源节约与利用、水电可持续利用、先进的试验方法等标准制定力度,解决标准滞后于发展、覆盖面不全的问题。例如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从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到运行管理各环节,制定环境、社会、经济和安全的综合评价规范,进一步促进水电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洪水管理、降低洪涝灾害风险,需要制定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宜的预报预警等规避性技术标准,重点加强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成果的标准转化工作;针对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从水资源配置、取水、供水和用水等多个环节制定规范化评价体系等等,如绿色小水电评价标准、藻类评价标准、饮水健康风险评价标准、湖泊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标准和水大流量计检定规程等。

3.5标准特征名使用不规范问题及对策

2008年版《体系表》中,水利技术标准的特征名除了规范、规程、导则、标准,还运用了通则、准则、条件、规约、方法、指南和模式等形式,与水利行业使用到的六个大类标准编写体例格式标准中对标准特征名的规定不符。根据《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的规定,标准名称无须描述文件的类型,不应使用“……标准”、“……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等表述形式。《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建标〔2008〕182号)规定,标准名称宜由标准的对象、用途和特征名三部分组成,标准应根据其特点和性质,采用“标准”、“规范”或“规程”作为特征名。《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建标〔2007〕144号)规定,建设标准的名称,宜由建设标准的对象和建设标准的类别属名(特征名)两部分组成;建设标准的类别属名,应根据标准的特征和性质确定,可采用“建设标准”、“面积定额”。《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JJF1002-2010)和《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JF1071-2010)明确提出了计量检定类标准的特征名为“规程”,计量校准类标准的特征名为“规范”。《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宣贯指南》中指出,按标准的形式(或特征名),标准分为规范、规程、规定、导则等。由此可见,在上述标准的规定中,标准的特征名除“检定规程”、“校准规范”、“建设标准”和“面积定额”已经明确外,其他特征名的使用方式不明确,甚至在《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GB/T1.1-2009)和《工程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建标〔2008〕182号)中对“标准”二字的使用规定是矛盾的。综合考虑水利行业使用到的六大类标准编写体例格式标准中对标准特征名的规定,水利技术标准特征名宜采用“规范”、“规程”、“规定”、“导则”、“通则”、“指南”和“建设标准”等表述形式。特征名定义及适用范围见表1。

3.6标准国际接轨问题及对策

我国的水利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标准相比,在水利工程设计、施工、泥沙问题处理、小水电等领域的多项技术标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而在2008年版《体系表》中,仅有5项国际标准,标准国际化力度明显不足。标准是畅通国际贸易和科技关系的纽带。随着与国外先进技术交流空间的拓展,应逐步通过水利技术标准权威外文版、利用现有国际学术组织平台进行推广、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相关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联系等途径,加快筑坝技术、小水电、灌溉排水和泥沙等水利优势技术标准的输出,加快水文、机电技术等领域标准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融合,加快我国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国际化的形成。

篇8

2.1散装水泥使用的施工新技术

从如今的发展来看,对水利工程混凝土施工有比较严格的使用规定,应该优先使用散装水泥,主要原因是散装水泥自身所具有的操作简便、能够满足大批量需要的优势,所以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并且保证了工程的可靠性和使用的安全性,还能有效减轻环境污染,缓解人与环境的矛盾,其如今应经是相对成熟的施工技术了。

2.2重视水利工程混凝土中掺合料的应用

想要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实现方式也比较多,诸如改良混凝土、使用混凝土添加剂等。主要的操作方法是,将高炉矿渣微粉、微硅粉、煤灰粉等掺合料加入到混凝土中,以便达到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的目的,来抑制对碱骨料反应,进而减少水泥的使用量,减少资金投入力度,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3水利工程混凝土中外加剂的应用

现在我国的各类工程中混凝土施用的越来越多,混凝土在中外加剂技术的作用下,显现出了诸多优点:多功能、高效、浓缩,施工的技术也在不断完善。节水、增体、环保等功能在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得到了良好的发挥。普通减水剂、增强阻裂粉、早强剂是现阶段经常使用到的外加剂。混凝土的和易性能够在外加剂的试用下得到极大的改善,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可以进行有效调整,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各项物理性能均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了混凝土对施工环境很好的适应能力的终极目标。

3水利工程大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近年来,我国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加大了投入的力度,水利施工不断增多,施工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一般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的施工量都比较大、周期长,整体要求高,使用混凝土的数量比较多。作为一项施工技术,混凝土的施工中其材料配合比、浇筑温度都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很有可能导致施工裂缝,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才是大型水利工程的关键所在。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的水利工程施工使用了改良后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经实践证明收到的效果还是令人欣喜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得出了应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中,既要控制好温度,又要加强周围混凝土的约束力的结论。高质量的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在保证水利施工质量上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作用力。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施工除了要满足常规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要求外,还应特别注意控制混凝土强度等级,减少施工裂缝问题的发生。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应力和温度应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所应有的施工工艺应该更高,施工的中心环节是混凝的混合和浇筑。(1)施工前,应准确测量浇注体的温度,减少温度应力,评估施工中可能遇到的温度差值、内部速度的升降温速率等指标,以便把握好温度控制的指标和技术方法。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入模前的绝热温度的变化值在45℃左右,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应超过30℃,降温速率为每天2.5℃。下一步就是混凝土的振捣,这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先要选择好振捣的插入点,进行均匀布置,振捣速度应快慢适中,再二次振捣以便保证质量。最后,在浇筑上应采用连续浇筑的方法,也是为了降低裂缝的产生。还要特别提醒现场的施工人员必须熟练的掌握施工技术,严格按照一定规范进行操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施工质量。

篇9

1.2防旱防风防汛决策管理方面

主要是分别针对这三类信息的采集系统(主要是工情信息采集系统、水雨情信息采集系统以及灾情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信息采集,网络、数据库将作统一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于防旱防风防汛的预警,主要是以计算机网络、监测技术、信息处理及多媒体技术为支撑,在深入研究防汛抗旱监控特点的基础上,使流域内及相关地区的水情、工情、旱情、雨情、灾情等要素可以构成一体化数字集成平台、虚拟环境,可以做到在可视化条件下为预警提供决策支持,以增强决策的预见性和科学性。如在防洪预警预报中,主要包括两个系统:前端水雨情采集系统和预警信息系统。前端水雨情采集系统主要通过应用基于物联网M2M通信技术的无线RTU实时采集现场的水雨情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单位时间内的降雨强度和降雨量,河流水速,水库放闸水速、水量以及河流水库的水位等各种水文数据。然后通过GPRS/CDMA网络将这些信息传输到预警主控中心,以便为主控中心提供原始的水文数据。预警信息系统的设备主要包括喇叭、LED显示屏以及无线预警广播等设备。无线预警广播设备接收预警信息有三种通信方式:一,通过GPRS/CDMA网络保持与控制中心的链接,以实时侦听控制中心发出的预警通告;二,通过语音通道为紧急灾害情况提供直接的语音通告;三,通过短信通道控制中心及移动电话的终端,向预警广播设备及时预警信息。对于没有GSM/GPRS/CDMA网络的那些区域,预警信息则可以通过调频网络得以传到预警现场。

1.3在传统农业及灌溉方面

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土壤养分以及水质的检测,以实现对水文环境及水生态的监控,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应。

篇10

(2)混凝土连续性比较好。

(3)混凝土的光洁度比较好。

(4)能杜绝裂缝的产生,而且能够减少原料的损耗。

(5)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模板的周转和支护时间能够大量降低,工程提前完成,工程施工中的不安全隐患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

2水利工程施工滑模施工的技术要点

水利工程由于该功能体现着防水防渗的特点,所以就必须使用优质的混凝土。尽管滑模技术自身有着诸多的优势,但在具体的施工中严格控制混凝土的质量还是必须要重视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工程的具体施工情况进行计算混凝土的配置比例,一旦配置比例没有达到科学合理,就会使得混凝土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做到充分科学操作,才能在施工中顺利的使用滑模技术。

(2)选择水泥砂石这些混凝土所需原料时,要严格按照计算好的配置比例实施,必须选择优质的原料,针对购进的混凝土,必须仔细检验出场的混凝土。

(3)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滑模技术由于自身的特点,对混凝土的传输时间和保温时间都有比较严格的的要求,除此之外,初凝时间的精准度要求也比较高。

(4)针对混凝土的和易性实施适时检测,和易性能够对滑模技术的施工进度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5)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千万要注意防止液压油对钢筋和混凝土表面的污染,因为一旦出现污染,还要清洗污染物,浪费时间,这对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和工序会带来不利影响。

(6)不应变速升起滑模,而且把握好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将其保持在同一速度内,实施混凝土分层进仓和振捣,不要从填料口往滑模里一次性浇筑混凝土的拌合料,这样一旦不能适时的振捣,结果会影响混凝土的良好性能。当滑模提升和移动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初次滑动嫩模时,必须控制其运动间距,不要过大,这样会造成脱模,或者发生某些另外的安全问题。在移动时要掌握一个较慢的速度,需要使滑模的运动速度和时间固定好,从而确保后续工作能够加速进行。

(7)精确懂得和掌握滑模的移动速度和时间后,混凝土的浇筑高度也要掌握好,通常一层高度处于20cm以上,最高控制在30cm,从而使得混凝土的振捣和浇筑质量达到要求的标准。

(8)由于处于不间断的滑模施工中,所以钢筋在制作安装中所需要的数量比较大,所以要在滑模施工的同时,恰当的安排时间,做好先导工作———安装钢筋,大大有利于滑模的施工。

(9)在滑模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滑模移动中出现任何误差,都要及时的给予纠正,以便减少不安全的施工事件的发生几率。

篇11

1.2灌浆施工条件

因防渗的高要求性,接缝的灌浆的作业条件要求较多。主要需把握好温度、施工顺序等必要条件。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灌浆操作才能确保分段的坝体链接紧密,能够较好的结合为一个受力整体。具体的条件要求。

1.3灌浆施工顺序

水利施工中,灌浆作业必须遵循先固结后接缝的顺序。另外,对于各个坝段接缝部分的高程和类型应遵循图1所示的具体施工循序。

1.4施工工艺

1.4.1灌区的接缝灌浆工序

灌浆的具体操作应该遵循由低到高,由基础到坝体的顺序进行。一般灌浆操作从基础开始,逐步向上逐层灌浆。在进行当次灌浆操作时要确保上次灌浆以及相邻区域灌浆已经完成。减小浆材的串漏概率,保证灌浆的密封性和质量。当施工中遇到多种浆材要一起操作时,必须遵循先接缝后化学的灌浆次序。灌浆时出现操作事故要迅速处理,保质保量,减少维护阶段的压力和成本。坝段高层相同时,灌浆需严格遵循中间向两端的施工顺序。同时,在对相邻灌区进行灌浆时要确保施工的间隔在4天以上。如若工程的人力、设备等条件充足或者工期紧迫,各坝段接缝可以进行连续灌浆施工。但施工作业时需确保施工的间隔小于8h。另外,若坝段间接缝存在若干独立灌区,灌注施工间隔要求更加严格。单独作业时间隔需控制在10d以上。连续作业时间隔小于4h。

1.4.2接缝灌浆的压力与控制

在坝体接缝灌浆时,要先对接缝表面与相邻接缝同时进行起压和水平压。平压压力需保持在0.2MPa以下。在上层接缝灌浆准备阶段和灌浆作业阶段均要进行水循环。且灌浆施工完工后也需进行至少6h的通水循环维护。控制好灌浆压力一方面可以确保浆材经管道运输的顺畅性,提高作业的封闭效果以及浆材与混凝土界面的结合质量。另一方面适当的压力可以对浆材起到压力泌水的作用,提升灌浆的密实性。在压力控制方面可以使用双向控制法,使用上层排气槽的压力进行主控制,使用下层进浆管压力进行辅助调控。其中,有盖重灌区和无盖重灌区的压力值需分别控制在0.25~0.35MPa和0.1~0.15MPa。灌浆作业时也可以使用接缝增开度主控、压力值辅控调节的双孔方法对增开度进行控制。

1.4.3接缝灌浆施工作业

灌浆作业的准备阶段需要对灌浆设备进行严格的检查,保证灌浆的顺畅性。其中要着重检查设备的进浆管的通透性和排气、回浆管的通畅。检查完毕后可以进行单开出水率的实验,当其不小于30L/min且水流无外漏时表示设备运转正常,可进行灌浆作业。灌浆时,配好的浆材经灌浆管输送至接缝处。同时,使用放浆口进行辅助排出接缝内空气、水等。灌浆作业快结束时,注意观察浆比,当其大于1.7g/cm3时,按照作业的先后顺序对管口进行逐一关闭。为了控制作业压力值,使其符合设计规定,作业过程中可以采用加大灌浆量、间歇性开启排气口等方式。2.4.4灌浆结束条件灌浆作业的结束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判断,一方面需检查回浆管,观察浆材比值是否接近浓度最大值。另一方面需观察灌浆压力值的变化及接缝增开面的大小,确保符合设计规范。同时,需要测定出浆管的出浆率,当其小于0.4L/min时进行计时,20min后才能停止作业。停止灌浆作业后,按照先阀门后机械的顺序进行关闭,且需控制闭浆持续时间大于36h。灌浆完成后,需组织人员对接缝和裂缝处的增开度进行测定和记录,并联合监理方进行作业质量的检测,评估质量合格后才允许进行余下工程的施工。

2接缝灌浆施工质量控制

2.1注浆质量控制

浆材的灌注阶段是整个灌浆作业的核心,注浆作业的质量直接决定整个灌浆施工阶段工程质量。为了避免注浆时出现串浆、压力控制不稳定以及突发事件处理经验不足等诸多问题,保证施工质量,作业时需注意到以下几点。

2.1.1注浆压力

注浆压力是浆材在管中输送的直接动力,直接关系到出浆的流畅性和连续性。同时,稳定、适当的压力值有利于接缝灌浆的泌水和保证密封性,促进浆材密实度和与界面的粘合性。对于地基破碎带、裂缝等进行注浆时,首先要对基底岩石的性质进行判断。当岩体较为完整时,可以逐步提升注浆压力,使其满足设计标准值。如若基底岩体较为破碎或形成溶洞,需控制压力由低至高依次提升,减少因压力提升过快导致的浆材浪费、流失。

2.1.2封孔作业

注浆作业完成后,需要对留下的注浆孔进行封孔作业,保护连接浆材。封孔的质量控制主要是对反出浆进行浓度和比重的监测,若数值过大需改为纯压方法进行封孔作业。

2.2接缝灌浆完工质量检查

灌浆作业完成后,需要组织检测人员与监理单位对灌浆的质量进行检查、评估。一方面可以查缺补漏,提高灌浆工程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检测数据进行记录备份,便于学习施工中的不足,改进以后的施工技术。检测措施主要是压水检测,对于质量较差的部分需要进行取芯检测。

篇12

2.1水闸施工前的准备技术

水闸施工技术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对水闸工程各项工作的审核。审核内容包括水闸施工技术施工方案,及相关质量保证管理制度,还需对水闸施工中技术人员的数量、综合素质加以审查、评测。在审查施工设计图纸时,应将重点放在技术质量指标等问题上,一旦发现问题,须及时调整和修改,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2.2水闸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技术

做好每一项质量控制工作,加强水闸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施工过程中,需对施工时所需设备的材质和强度加以检测和记录,严格控制水闸施工工艺,在完成所有质检工作后,需对水闸施工工程重点部位进行管理工作。

2.2.1开挖工程每一项水利工程都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需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开挖工程的质量直接影响水闸的质量。在土石方开挖上,关键要选择好开挖断面,过大的开挖断面会造成资源浪费,过小的开挖断面则无法保障水闸的强度。因此,开挖之前,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好具体方案,在开挖时尽量按照中腰线进行施工。

2.2.2混凝土工程在整个水闸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需求量最大,因此,对原材料混凝土的质量要严格把关。做好混凝土质量控制工作最核心的是定期检测和不定期检测,二种检测方式的有效结合能更好地掌握混凝土的质量情况。为更有效控制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结构物混凝土,混凝土的配制应当遵循科学配制原则。

2.2.3金属结构工程金属结构工程的施工需严格按照相关技术规定和标准来实施。对所有材料进行质量检测,实时监控安装工程,谨慎选择加工方式,从而保障水闸的施工质量。金属结构工程的施工需结合厂内生产、整体运输和现场安装的方法,制作材料须选择正规厂家提供,并有详细质保单。使用材料前,做好样品的检测与复测工作。另外,选取合理的施工工艺安装水闸门槽预埋件,随时观察焊接过程中出现的形变,及时对其进行矫正。

3加强水闸施工技术的管理策略

3.1建立专业的管理部门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离不开水闸施工质量管理部门的建设。施工前应建立水闸管理小组,选举水利部门领导作为小组组长,各业务科室科长作为组员,并制定相关的施工管理制度。每一个小组都应当有自己专门的任务,例如后勤保障、技术服务、质量检测等。水闸工程施工小组主要的任务是负责收集水泥浇筑工程、水闸挖掘过程中的相关数据,施工结束后由质量检测小组负责验收。技术服务小组主要负责整理数据,设计水闸施工的规划草案,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质量检测小组主要负责实时监测水闸施工过程中的相关环节,保证施工顺利进行。施工结束后要进行验收,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提出解决措施。后勤保障小组主要负责水闸施工过程中水闸门吊装、试压等环节。

3.2建立水闸安全运作管理规章

为确保水闸安全运作,建立水闸安全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十分必要,需制定相关岗位责任制度,明确每个员工的责任,做到责任落实到人。作为领导,应充分掌握水利相关业务,制定相关事故解决方案;作为水利技术人员,应对水闸施工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熟练掌握日常运作方式,服从领导安排。

3.3定期检查病险水闸

水闸施工过程中,应对病险水闸进行检查,检查分为定期、不定期和特别检查。定期检查是每一个月对水闸的闸门、启闭机等设计及周围的环境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关记录。汛期结束后,要及时检查水闸工程是否有磨损,并将此作为保养方案制定的依据。在出现风暴、洪水等自然灾害时,应使用特别检查,特别检查是由临时组织负责的。检查水闸后,要做好保养工作,包括局部保养、更换部件等,以保证水闸安全运作。汛期之前发生的水利安全隐患,应当及时向上级部门上报保养方案,得到批准后组织保养工作。汛期结束时,水利部门人员以水闸工程磨损程度作为依据,及时保养,在选择保养方案时,除保证水闸的正常运作外,还需考虑经济等因素。

篇13

(3)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所以在水利施工的过程中很多新的技术得到了应用,这也使得我国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建设水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于水利工程的施工地貌不断的发生变化,为满足施工的要求很多新的工程机械被应用在工程施工中,这样的方式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水利工程的施工的机械化程度,从而逐渐的提升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机械化程度。

(4)由于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大多是在江河等区域上进行的,所以在正常施工的情况下,会受到季节以及温度的影响。水利工程设施在进行冬季施工的时候,所面临的环境就会变得极为恶劣,并且施工的方式方法也会因此受到一定的局限。所以,绝大多数的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都会将主要的施工期放在江河等的枯水期,并且要求在施工开始前明确施工的进度的安排,同时如果确定水利工程项目在冬季进行施工,则需要对施工的技术水平进行提升。

2可能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

2.1水利工程的设计对工程的建设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确定水利工程的建设以后,就需要对其进行建设,然而水利工程的设计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工艺以及设备,并且可以对水利工程的生产流程进行设计,从而有效的提升水利工程项目的生产效益,控制生产成本,这可可以有效的保证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

2.2水利工程项目的环境因素

一般来讲由于水利工程的施工地点决定了其施工环境相对复杂,所以需要依据施工的环境情况,选择与其相匹配的施工技术以及方法,并且施工的环境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需要对水利工程的施工环境进行严格的管控。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施工现场,需要注意文明施工以及生产文明,从而有效的确保施工质量。

2.3施工设备以及材料等方面的因素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些材料以及设备等都有可能对施工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好采购关,确保采购的工程施工用料都是高质量的产品,同时做好建筑材料的保存、管理,确保材料的合理使用,杜绝出现浪费等情况。同时可以构建起相关的监测体系,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管控,并且对一些建筑剩余材料进行合理的使用。另外,在对水利工程施工机械设备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具有较高经济性、合理性以及操作性的机械设备,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水利工程具有较高的施工质量。

2.4施工人员的影响因素

在项目施工测过程中,施工人员主要包括项目管理技术人员以及具体的施工人员,这些人员来自不同的环境,他们的素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管理人员来讲,必须要提升对人员管理的重视程度。

3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进行水利工程项目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技术就是对工程进行防水处理,这主要包含着防渗技术、防水技术等等,如果水利工程周边的基坑降水没有满足设计的标准时,不能对其进行强制性的施工。并且当出现停电或是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情况时,基坑内的水位就会出现上涨,这样就会给施工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混凝土搅拌不均匀或是振捣不到位的情况下就会造成渗水情况的出现。

4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应用

4.1地基处理技术

针对不同的地基工况,应采取具体的处理措施。一般的地基处理方法是挖出地基表面的覆盖层和风化破碎岩石,或采用灌浆技术截断地下渗流,如接触灌浆、固结灌浆、帷幕灌浆和回填灌浆技术,也可采用混凝土防渗墙技术,采用换土垫层法、桩基础、挤密法等对软弱地基进行加固。

4.2水坠坝施工技术

水坠坝所指的是通过水利冲刷方法修筑的土坝工程,和其他修筑方法比较,水力冲刷方法更省时省力,其造价水平也比较低。所以,在实际施工中,水坠坝工程就成为重要的水利综合治理方法,并且水利工程还能应用在水土流失严重区域,为避免水土流失做出了积极贡献。水坠坝的基本条件是水,在工程施工准备中,需要足够水量来满足水力的冲刷需求。一般状况下,水坝坝体的总土方量与实际所需水量是基本相等的,但与储备土料数量的比例是2∶3。实际操作中,常用坝体充填方法有畦冲填、一岸冲填与两岸交替冲填等,不论采取何种方法,均应符合稠、早、坚、匀与排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