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概预算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土木工程概预算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土木工程概预算论文

篇1

正确理解、认识土木工程中的概预算工作,并将其看做工程监督、校审的关键环节,核心任务,从理念、意识上,纠正在制定生产经济计划、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认识问题。一方面,坚定“三公”原则,不偏向于“计划经济”,时刻以工程质量额定指标为原则,开展工作,如有特殊要求,工程预算人员应与工程负责人及时取得联系,并针对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尽可能削弱意识影响。另一方面,加强土木工程预概算工作的监督与校审工作,围绕国家制定的“财经纪律”,制定生产经济计划,开展预算管理工作,让工程概预算工作起到完善体制、改革建设行为的作用,使其能够正确控制、管理土木工程的流通资金,最大限度降低“经济意识”的负面影响。

1.2完善编制工程预算的额定体系

针对土木工程不确定干扰因素太多这一问题,土木工程应予以高度重视,并采用一系列改革措施,完善编制工程预算的额定体系,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2.1充分考虑“动态因素”在土木工程预概算、规划,拟定管理方案之初,预算人员需结合以往工作经验,按地域分布、经济影响程度,把土木工程中的相关经济元素分类,并确定它们的“风险类型”、“风险度”,为土木工程预算提供可靠的规划、计算、统筹依据。

1.2.2逐步完善额定机制按照预先设定好的土木工程定额,灵活调整各动态因素的分布和影响范围,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工程的施工难度差异、工程建设的经济影响作用大小、工程预算风险程度的深浅,确定额定标准的最低限额,以及额定标准的变化浮动范围,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工程额定机制的经济效益影响。

1.3制定标准、加强工程概预算的制度建设

土木工程建设的相关要素固然很难搜集,很给预概算工作带来诸多困扰,但为了要规划工程成本、宏观调控工程的经济发展趋向,工程必须学会正确处理无法确定、验证困难的“工程量”。

1.3.1确立预算科目体系将工程所需的“工程量”罗列出来,根据勘测、考量的复杂程度、难易程度进行编辑管理,制定计算周期,按照定额周期,开展预算工作。如发现工程量存在误差,则需明确标记出来,并记录误差方向,当计算周期到来时,将存疑工程量统一列入计算体系中,如此,可大大降低预概算工作量。

1.3.2逐步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在标准执行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逐步形成企业自身的成本、费用定额标准。同时针对企业预算管理中的难题,完善明确责任中心的权责,界定预算目标,编制预算、汇总、复核与审批、预算执行与控制管理、业绩报告及差异分析、预算指标考核等一系列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1.4完善土木工程概预算相关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培养工作

依靠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优势,改编、整顿土木工程的概预算工作模式,采用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信息平台,并与土木工程各施工、管理部门创建信息沟通渠道,让工程变量信息及时传送到预算人员手中。除技术革新之外,土木工程还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人力资源培养活动。一方面,利用技术培训、能力培养,提高预算人员解决复杂经济问题、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让他们拥有预控投资的行为意识。同时,引入资质考核机制,切实落实持证上岗,所有工程预算人员都要参加资格审查。另一方面,让预算人员进入现代化的概预算工作体系,鼓励他们主动改变、完善自身的概预算编制理念与行为模式,当发现管理工作有不足、漏洞时,应及时与工程负责人联系,协同解决问题。

篇2

基金项目:本文系石河子大学校级教改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建设”、兵团精品课建设项目“混凝土结构”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88-02

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是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的能力以及初步的项目规划、研究开发的能力。[1]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提高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关键途径与手段。[2]石河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结合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校自身办学条件,主要注重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培养人才,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即邀请工程单位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去的探索思路,与兵团设计院、天筑建设集团等多家工程实践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逐渐建立一套基于“强化工程素质”为出发点的土木工程专业全程(涵盖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专业竞赛)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本文将阐述石河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索经验,以供参考。

一、实验教学环节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实验主要有材料实验和结构实验,传统的实验课程相对独立的从属于各自的理论课程,学时量小,学生在课程中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去完成,对于实验的目的、重要性等都缺乏深入的理解,甚至有些实验逐步演化成演示实验,其弊端显而易见,急需改变。目前,石河子大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优化实验内容和改变教学方式两方面入手进行改革。

1.优化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课程从材料性质到结构性能实验,其过程有其内在逻辑性,学生必须在深入了解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后才能将材料制作为各种受力构件,并通过结构实验去认识构件的受力性能。因此,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可以将材料实验和结构实验进行统筹安排。例如,混凝土结构构件实验与混凝土实验、钢材力学性能实验可以进行综合设置,提前给出一个按实际工程受荷、选材的构件,让学生通过所学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知识来循序渐进地完成该构件的混凝土制作、钢筋指标测验、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承载力实验,并与理论计算进行比较。通过一个细小的构件完成,让学生充分实践到结构设计和施工的过程中。

2.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方式改革

在实验教学方式方面,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采用:

(1)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开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2)实验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从构件制作、实验操作都以学生摸索为主,老师只提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3]《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4]等相关规范和标准。

(3)应对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的异同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4)针对实验内容,到工地、质监站等相关联合培养基地进行观摩,让学生聆听各项实验在工程实践中的意义,强化学生工程意识。

二、推进校企联合模式的实习改革

实习是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在学习阶段第一次直接接触工程实践,也是校企联合培养优势体现最为明显的环节。石河子大学的实习分为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包括测量实习和工地生产实习)两个环节,在实习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

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认识实习,使学生对工程有感性认识

所谓集中认识实习,即是在老师的带领和讲解下对已建和在建的各种结构形式的建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石河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集中认识实习为期一周,开设时间在大三的第一周,主要在联合培养单位完成,实习的开展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实践认知,也是为后续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所以在实习科目的安排上应尽可能地做到广泛和全面。另外,考虑到专业课程的抽象性,石河子大学在改善教学方法上亦有尝试,即将部分理论课时与分散的认识实习结合,开展工程现场教学。例如,在混凝土课程讲解钢筋的布置时将学生带到施工现场进行讲解,使得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在讲述梁格布置时,直接以所在教学楼结构布置为例进行分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双导师制”、“专题讨论”、“循环实习”提高工地生产实习成效

工地生产实习是指学生进入施工现场对在建建筑进行跟踪实习,是学生第一次与实际工程的亲密接触,让学生了解工程人员的艰辛与责任,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前最为接近实际的实践环节。如何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真正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长实践经验是生产实习的主要目的,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双导师制”进行实习指导,即学校老师和施工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使学生既可以从施工技术人员处获取实践经验,也可以从老师处获取相关实践内容的理论解答。

(2)适当引入“专题讨论”,学生进入的可能是不同结构形式的工地,如有框架、剪力墙、底框、钢结构等等,也有可能进入的是不同的施工阶段,有的在主体阶段,有的在装修阶段等等。针对不同的实习环境,可以事先设置一些专业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并在实习过程中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3)为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充分参与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采取了“循环实习”的方式,即每组学生在一个工地上实习一定时间后,与在其他不同结构形式或不同施工阶段的学生进行交换。该措施使得学生的实习成效进一步增强。

三、强化设计环节的实战性

1.系统化设置课程设计群,模拟工程设计和施工流程

课程设计是锻炼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步骤,也是毕业设计前必要的分解练习。因此,对课程设计环节应尤为重视,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选题上选择应用最为广泛的工业、民用建筑。

(2)在课程设计先后顺序上的安排也按照实际工程的建设程序进行设置,按照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概预算的步骤逐步开展。

(3)在设计深度上基本与工程实际贴合,同时强调作为工程人员的重要素质――手算和手工绘图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这一实践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各门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查阅技术资料、绘制工程图的能力,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2.以就业去向为依据,突出毕业设计实战性

毕业设计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前最为重要的实战演习。经过毕业设计,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学会了如何查阅规范、图集等相关资料,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分析工程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了让毕业设计更加具有针对行、实践性,主要进行了以下探索:

(1)考虑目前我校毕业生流向主要有设计院、施工单位以及继续深造三个方面,毕业设计分设建筑结构组、结构施工组、论文组。其中,建筑结构组主要完成建筑设计、结构设计工作,为学生进入设计院后从事建筑设计或结构设计奠定宽泛的基础;结构施工组主要完成结构设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概预算等内容,为有意去建设单位就业的同学提供一次宝贵的锻炼机会;论文组主要针对毕业后将进一步深造的同学而设置,论文题目组要和相关指导教师课题相结合。

(2)毕业设计题目应充分反映社会的需求,通过与设计单位经常性保持沟通,课程组对毕业设计相关资料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目前积累各种实际工程建筑施工图100余份供学生选择进行结构设计。毕业设计题目涵盖了住宅、商场、办公楼、车站、会议中心、展厅、医院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

(3)邀请了设计院资深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和答辩工作,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相互弥补和促进,最终使广大学生受益的目的。同时,也使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得到提高。

四、专业竞赛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建立团队意识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复杂性要求毕业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完成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复杂、挑战性强的工程任务,专业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前模拟工程实践的平台。石河子大学主要设置了“建筑模型大赛”和“结构设计大赛”两项竞赛,要求参赛学生按分组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条件下完成模型的构思、设计、计算、制作等流程,并撰写设计说明和计算书,最后在现场进行模型的展示和答辩。通过整个过程基本模拟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建设程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在竞赛过程中邀请相关单位的工程技术专家参与指导、现场点评,使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

五、结语

综上所述,石河子大学以“请进来、走出去”为指导思想,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建设,逐步建立了贯穿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工程单位的反馈意见不断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改革,确保了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行业输送了大批的工程技术人才,为兵团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玫,潘志忠,赵艳.浅析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3):373-375.

篇3

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其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满足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如下五大课程模块[5]。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总体上可以分为五大模块:(1)政治类基础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2)数学类公共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3)英语类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等课程;(4)计算机类基础课程;(5)实践环节类公共基础课,如军事训练及国防教育等。公共基础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以及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包括以下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原理类、经济学基础类、法律基础类。

(三)专业课

专业课是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有关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该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合并内容相近的课程。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和工程学科的结合,因此专业课应兼顾管理类课程与工科类课程。根据专业课与基础课相对应的特点,专业课同样应包括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学类、法律类。

(四)专业实践类课程

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同,实践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管理专业认知实习、制图实习、测量实习、施工组织设计实习、生产实习、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选修课

选修课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选修课主要体现专业特点,加深理论基础,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需求,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以上五大课程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

(一)工程及技术知识体系

建筑识图、AutoCAD制图、工程测量是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共同基础,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是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为土木工程施工及施工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它们将土木工程类的专业知识整合起来,为工程造价、土建装饰及安装工程概预算做理论与技术准备。

(二)管理学知识体系

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是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普及,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做理论准备,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工程合同管理是普遍管理学在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深化与拓展,研究如何运用管理知识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增值。

(三)经济学知识体系

以财务管理为基础,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建筑领域,对工程成本会计进行研究,支持可行性研究的财务分析。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掌握这一知识有利于进行工程投资与融资分析,进而开展可行性研究与建设项目评估的经济评价环节。

篇4

一、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其人才培养模式应确立以“面向社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突出应用、强化实践、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高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和应用并重为宗旨构建其教学体系。其培养目标为: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和工程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建造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和注册监理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较高的创新、敬业、协作精神的高级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定位。第一,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学科通才教育。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既不是重点大学的研究型教育,也不是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它的培养模式应该是理论知识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宽度,即学科基础要体现工程学科平台的要求,但又不过分拘泥于理论的严谨性而对工程实践给予一定的重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通才教育;第二,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是基础理论与工程能力、技能并重的教育。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并重,在基础理论知识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对实践、 省略 实训教学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注重实效,注重能力的培养,强化工程训练,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力求培养出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有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第三,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土木工程专业面临国内、国际两方面的变革要求:[1]在国内,土木工程中多学科及其知识的融合,综合性工程项目的增加,特别是经济体制、就业机制的变化,使得综合素质高、专业口径宽、适应性强成为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开始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向着注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进了一步,土木工程类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逐步增大,国外企业也逐步进入国内市场。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主动适应国内、国际两方面对人才的要求,并把这种指导思想落实到新的教学计划中去。

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

广东工业大学建设学院从历年的毕业生就业调查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除少部分人(10%左右)继续攻读高一级学位、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大多数主要从事工程设计、工程施工、施工管理、物业开发、工程预算、工程监理、工程鉴定、改造加固等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服务工作。这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第一,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及应用前景;

第二,掌握工程力学、土力学、水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建筑机械、建筑电气、给水排水、工程测量、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第三,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基本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

第四,了解土木工程主要法规;

第五,具有进行工程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根据建设部高等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有关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原则[2]和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经验,我们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调整,表现为:

1.制定和完善了切实可行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

为了很好地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了旧教学计划,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为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创造了条件(见表1)。考虑到学生考研、找工作的压力,对各学期的开课量做了合理的安排,把课程适当提前,减少四年级的开课量。

2.保证各门课的知识链连续但不重复

在制订教学计划时,仔细研究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重新定位每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整合优化,打破各个课程之间的条块分割与各自为政的局面,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根据整合后的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并严格按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如“基础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与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这几门课程对实践内容部分没有明确的界定,由教师灵活掌握,有些内容会造成重复或遗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在制定新的教学计划时,首先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梳理,然后对其进行整合优化;在教学大纲中,我们明确规定“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包括排架设计和浅基础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做桩基础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要包括楼和框架设计,毕业设计做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并调整了相关课程的学时,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3.强化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总体培养目标,新教学计划中除了“两课”社会实践,还设立了:军训、认识实习、工程测量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房屋建筑课程设计、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共计39周。

为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施,我们与设计单位、科研单位、施工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多元化的实习基地,探索有效的新型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学术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中,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提高其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4.重视外语学习和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184-02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然而,目前的工程管理教育与工程实际、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工程教育的培养层次、结构体系和人才类型与企业需求不适应,工程教育培养的学生素质不全面。许多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体系不清晰,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岗位知识及专业化与职业化要求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实验室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应对工程实践提出的挑战,工程管理教育需要从系统性和学科体系出发组织专业教学,并通过实践教育环节验证和巩固学到的理论与知识,解决理论知识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因此,研究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既是工程管理专业理论教学的延伸,也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对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是甘肃省特色专业,学校按照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通过卓越工程师计划,加强课程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等基本建设,以增强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能力。同时提出了三级教育模式,促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勤奋踏实、勇于创新”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逐渐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一、夯实基础强化技能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强主干”和“重创新、高素质、强技能”的教育思想,结合铁路特色的办学特点和优势,通过“教”与“学”的改革与创新,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充分调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1.以精品课程提高学习兴趣

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的指导下,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结合铁路特色的办学特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科研工作,依托“工程经济学”、“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等精品课程体系,引入实际案例教学手段,通过典型生动的工程案例与精品课程教材的结合,将枯燥乏味的专业知识具体化、生动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专业知识。

2.四大平台促进学科融合

工程管理交叉学科的特点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多学科知识和技能,单一的学科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建筑领域对工程管理学生的要求。为了与市场对接,满足“知识全面”的培养目标,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提出“四个平台”(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的技术型培养体系。

(1)技术类课程:土木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结构设计原理、建筑工程概预算、交通工程概预算、土木工程施工。

(2)管理类课程:管理运筹学、管理学原理、工程项目管理。

(3)经济类课程:工程经济学、工程财务管理、会计学原理。

(4)法律类课程: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建设法规。

通过这四个平台的建设,使得技术型培养体系逐渐得到完善和扩展,同时促进多学科多专业的经验交流和相互促进,拓宽学生的学习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专业前景的认知度。

3.以课程设计强化技能

项目管理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本质。作为管理类人才,除了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具备制定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实施、控制项目成本与防范风险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制定课程体系平台的同时提出了基础教学与课程设计同步强化的教学手段,将贴近实际的工程案例与课程设计相结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强化练习。通过“工程经济学课程设计”、“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交通工程结构课程设计”等专业课程的实战训练使学生在巩固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其分析决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风险应变能力。在多次项目训练中,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强化,同时对工程项目的性质和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项目管理能力逐渐形成。

4.多种考查形式检验学习成果

传统的学习效果检验往往以期末考试为主,但这一考查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工程管理专业提出弱化集中考试、强化多种手段的考查形式。配合案例分析、论文写作、课题大作业、团队讨论等多种手段,通过团队合作、分工负责等形式发挥个人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将枯燥的考试变得生动具体,学生学习的热情得到很大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决策能力逐渐形成。这一创新在“工程识图”、“工程财务管理”、“交通工程概预算”等课程中得到实验和推广。考查形式的改变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而且使得学习氛围得到明显改善,“教”与“学”变得轻松和谐。

二、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模拟演练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或真实性的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更大程度地发挥了他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1.问题构建方案

问题是PBL 的起点和焦点,是影响PBL 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问题构建方案如表1所示。利用已有实验设备,合理且贴近实际的问题创建与选择,既能够与培养目标中基础扎实和勇于创新的要求环环相扣,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踏实认真地完成实训任务。

表1 问题构建方案表

问题情境 案例资源 解决途径 目标要求 参与实施课程

什么是工程项目施工管理 项目管理施工组织案例 项目管理沙盘实验 熟悉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过程及风险防范机制,强化合同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

项目变更及风险防范案例 斯维尔项目管理软件 土木工程施工

怎样做好工程项目概预算 工程预算案例 广联达算量软件 掌握编制工程预算及投标书的方法 建筑工程概预算

纵横预算软件 设备安装工程概预算

交通工程概预算

案例资源是影响PBL 效果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深入探讨问题的各个方面,充足的案例资源能够为问题解决提供有力支撑,避免学生陷入无思路、无头绪的困境之中。

2.PBL演练组织实施

结合项目施工分工协作的特点,在实验前将学生按照自愿组合的形式分组,并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模拟施工企业某项目部,每一小组由3~5名学生组成,分别担任施工管理过程中的主要人员,每组选一个组长起协调作用。

在完成团队组建后发放实际工程图纸,图纸一般为框架结构的图书馆、幼儿园、餐厅等施工设计图。团队在接到图纸后开始读图并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利用实际工程案例获取相关知识,并讨论如何利用所获得的知识促进问题的解决,同时制定工程实施方案,并由教师组成的团队模拟建设主管部门进行审批。

按照团队制定的工程方案,小组成员利用实验设备进行模拟操作。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一些新的专业知识,小组成员就需要反复循环地查找资源并讨论问题解答,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如果遇到施工风险因素或工程变更就必须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整并不断改进。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工程项目施工的精彩与艰辛,体验承担责任的乐趣与烦恼,进而体悟工程项目施工的关键。

实验结束后,学生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

3.绩效评价检验能力

绩效评价是对实践操作能力检验的必要手段。在小组提交结果后,利用工程对量软件和评分软件等工具对演练结果进行分析评分及成果展示,针对同学们的提问进行相互答辩,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横向对比,直观展现成果的优势与不足,最终结合实际评出优胜团队。

三、校企合作促进市场对接

为了改善大学生在校实习机会少的困境,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积极创建教学实习基地,先后成立了一批校内、外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测量实习、认识实习及施工生产实习的需要。学校设有下属的勘察设计院、建筑安装公司、工程咨询公司等单位,为师生的实践提供了便利,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实习环境,以确保实习效果。

1.小学期专项训练

为了增加大学生实习时间,保证实习效果,在第四学期末实行小学期专项实习计划,学生在没有课业压力的情况下深入工地和实习基地展开土木工程测量实习与认识实习等专项训练,在实践中磨练意志,熟悉建筑工程施工流程和管理方式。学生在实习中通过与工程管理人员的交流,既丰富了实践经验又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通过课堂教学与实际工程的对比强化知识结构,为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2.以竞赛促进技能提高

利用广联达算量大赛、工程测量大赛、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竞赛和沙盘交流会等多种形式促进与其他院校的学习交流。学生通过竞赛发现自己的优势及不足,取长补短,通过交流相互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最终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重在实践”的实践教学目标。

3.生产实习与职前磨练相结合

在完成了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后,为了使毕业生能够提前进入岗位角色,掌握工程管理的业务流程,工程管理专业提出了生产实习与职前磨练相结合的方式,在第八学期进行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圆满衔接的培养模式。前4周为生产实习,毕业生提前进入已签订的就业单位实习并且接受岗前培训,在这种模式下毕业生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工作,深入钻研专业技术,努力学习工程管理经验;后13周为毕业设计,通过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的实战演练,使毕业生在实践中提前适应工作环境,融入企业文化。同时,这一措施也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好评。

4.效果反馈

近年来,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喜人,就业率均在 97%以上。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是“用得上,靠得住,留得下”。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各铁路局、中交集团、中建公司、中铁公司等单位的管理者、业务骨干和技术负责人。通过效果反馈来看,以目标为导向的金字塔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结语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管理人才,以适应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不断需求。然而要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如对实践能力多样化培养模式的探索,包括不同工程阶段管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同参与方工程管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同领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不同工程类型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等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工程管理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鲍学英,王恩茂,黄山.兰州交通大学工程管理省级特色专业建设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4):49-53.

[3]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

19(1):89-94.

篇6

我国道路桥梁行业的发展,对交通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施工企业结构调整,特别是近10年来,施工企业已划分为3个结构层次: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及劳务企业。由于行业的结构调整,施工行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行业内部分施工企业的调研表明:交通土建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对象是大中型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从事施工现场技术和管理工作,施工企业在承担工程中的多样性,决定高校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土木专业中相关专业方向的初步知识。

(2)施工行业同其他行业一样,改制为有限公司,企业的改制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企业为了减少运行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必然要求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一专多能,对应这种要求,土木专业学生除了要强化本专业施工和管理能力外,对其他专业方向也应有一定的了解,才能适应企业发展和需要。

(3)交通土建行业执业准入制的实施。执业准入制包括执业注册制度和岗位资格证书。比如,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中,其业务范围较宽,具体包含建筑、给排水、水利水电、市政、道路桥梁、园林绿化工程等。由此可见,对于从事工程施工的毕业生,除了要求主修某个专业方向外,对其他专业方向也必须有所了解,以适应施工行业的执业准入制的要求。

(4)现代交通事业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点随经济的飞速发展更加突出,纵观近几年道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难发现,很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胜任一些道路专业方面的工作,要做到独挡一面还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因此,为了给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本科人才,我们有必要对道桥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进行改革。

二、土木工程路桥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评估的要求,结合土木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并考虑我校冶金背景浓厚的特点及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的师资结构和专业优势,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

在对土木专业往届毕业生和建设单位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征求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了我校土木工程(交通土建)专业的培养理念:在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等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大批能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营、会管理,有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突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过程,突出和强化以人为本、产学研结合的育人特色,将素质教育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提供不同层次的选修课,同时开设注册师考试系列课程,将执业注册制度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选修课学分达2分,占课内学时比例17%,占总学分比例15%,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体系以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教育为核心,按照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培养3个层次来构建,如图1所示。

基础知识中,数学、外语、计算机能力、工程力学、建筑制图、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结构力学等知识是土木专业的学科基础。

专业知识:开设结构设计原理、道路设计、桥梁设计等课程。其中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将建筑结构设计和桥梁设计的共同基础内容提取出来,包括各类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承载力等,这部分具有共性的内容形成知识模块,达到了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目的,又构成较宽的结构设计知识平台。另外,在专业选修课中,除了设置交通土建方面的专业选修课之外,特别还设置了土木专业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方面的选修课程,以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以实现在有限的学时内培养专业性强、适应面更宽的人才。

实践能力培养,包括制图、实验、实习,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特别是综合性课程设计,它在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与创新能力。此外生产实习开设的第七学期,鼓励任课教师进行选修课考试考核方法改革,将有能力的学生的生产实习延长至半年,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结合就业逐步在工程一线进行,鼓励学生赴校外进行毕业设计,学生在工地进行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概预算等工程实践锻炼,以达到技术硬,管理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目标。

三、土木工程专业成组课建设

按照强施工、能设计、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并与国家执业注册制度相协调,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和发展奠定基础。对学科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分5个成组课模块进行优化整合,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基础模块:道路工程制图与CAD、土木工程概论

力学模块:土木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水力学

专业基础模块:道路建筑材料、结构设计原理

设计基础模块: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桥梁工程、基础工程,公路小桥涵设计

施工管理模块:道路工程测量、道路施工、桥梁施工、施工组织设计和工程造价

素质拓展模块:注册建造师或注册造价师相关课程

基础模块培养学生的道路工程基本知识和工程制图能力,力学模块培养学生的工程力学基础。专业基础模块和设计基础模块培养学生的结构知识、道路工程理论和设计能力,使学生初步达到“能设计”。施工管理模块培养学生的强施工、懂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素质拓展模块有利于学生尽早适应建筑市场的大环境。

对于专业课模块,分别确立核心课程进行课程建设,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在学习自身专业课模块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的个人兴趣和将来的就业去向,从结构和岩土方向的课程模块中选择课程作为选修课,从而拓宽其知识面,使学生毕业后既能胜任相应专业方向的工作和学习,又能了解其他专业方向的特点。

四、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聘请部分有实践经验的专业工程师任兼职教师,与企业建立固定的产学合作机制。

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和在工程实践中的创新思维和技术革新作为改革的中心课题。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采取4层次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第l层次:基本的动手能力,包括认识实习、道路工程制图和CAD、测量实习等。在大一学年和大二学年进行。

第2层次:专项能力训练,包括道路建筑材料材料实验、土木工程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在大二学年和大三学年进行。

第3层次:工程应用能力的全面训练,包括路桥试验检测、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在大三学年和短三学期进行。

第4层次:综合能力训练,包括新技术专题课题、综合性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交通土建综合性课程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道路勘测课程设计、路基路面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桥梁课程设计。

工程管理综合性课程设计包括:道路与桥梁施工组织设计、道路工程概预算编制。

同时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创建了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五、结语

学校的发展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特点和优势方向,制定适当的人才培养计划,为社会和施工一线单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所以,必须根据其自身的具体情况,扬长避短,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自身的生源、地域、需求等发展战略,力争培养出一批能扎根工程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施于庆,管爱枝,祝邦文等面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改革[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5:456-458.

[2]李杰,李娜.交通土建方向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2:66-68.

[3]新世纪复合型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论文集[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34-67.

篇7

二、专业综合实习情况调查

1.问卷调查内容。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在专业综合实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问卷调查力求覆盖实习工作开展的全过程,能够让学生做出科学、客观地评判,主要包括实习安排与动员、实习过程、实习效果反馈等,为进一步改进实习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学生实习返校后提交问卷调查,该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实习的联系情况、实习专业分布情况、实习待遇情况、从事实习工作类型、需要的工作技能、实习收获与不足、对今后实习工作改进建议等内容。

2.调查结果分析(1)实习安排情况。专业综合实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小集中实习和个人分散实习两种:小集中实习:由指导教师联系实习单位,每个单位安排2~5名实习生,指导教师负责安排指导工程师。个人分散实习:由实习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生联系工程单位指导工程师。配合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实纲要求和实习项目的特点制订实习计划,并按计划完成专业综合实习的各部分实习内容。2012—2014年三年中,实习工地联系情况与教师联系比例依次为56.5%、44.4%、38.5%。联系实习单位也是社会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调查数据表明: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工地的比例逐年增加,这说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逐年在提升。(2)实习专业类型及工作情况。2012—2014年三年中,学生实习专业类型主要分布在道路(35.2%、44.4%、33.9%)、桥梁(27.8%、24.8%、27.5%)、隧道与房建(30.6%、24.1%、29.4%)、科研课题(6.5%、6.8%、9.2%)等四大实习方向。总体上来说道路方向实习占比较大,2014年尤为凸出,占比达44.4%。学生主要在土木工程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进行实习,从事材料试验检测、测量放样、现场施工技术指导、CAD绘图、概预算编制、工程量计量、资料整理等专业工作,配备“1(指导教师)+1(工程师)”进行全程指导。其中参与科研项目平均约8%,科研课题指参加大学生创新性项目(SIT、SRIP等)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3)实习效果评价及建议。2012—2014年三年中实习生实习补助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每年80%以上的学生均获取了实习补助,2012年平均约800元/月,2012年平均约1000元/月,2013年接近1500元/月。实习补助的逐年增加表明实习单位对学生能力提高的肯定,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信、自立的精神,相应的减轻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实习中90%以上的学生反馈实习效果优秀或良好,学生结合在工地实习的情况,反馈建议主要有:进一步延长实习时间;加强专业软件(CAD、OFFICE、设计软件、计量软件)的学习;加强全站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的技能训练;加强行业规范的学习;加强专业规范图纸的学习等。

三、专业综合实践模式效果分析

专业综合实践模式通过2012—2014年三年的实施及调研分析取得了显著效果。

1.实习周期长、时段佳、安排易。新实习模式安排在每年6~10月,为土木工程建设集中时段,建设单位用人需求量大,随着劳动力市场紧缺及劳务成本增加,建设单位在有效安全保障下非常乐于接收实习生,并让实习生切实承担一部分专业工作,完全解决了学校因扩招实习学生人数多、集中实习安排困难、实习单位难接收、实习效果难保障等一系列问题,并且确保了学生能到专业对口的单位进行实习。

2.安全监控模式有效保障了学生的实习效果佳和实习安全高。学生主要在土木工程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进行实习,从事试验检测、测量放样、现场施工技术指导、CAD绘图、概预算编制、工程量计量、资料整理等专业工作,配备“1(指导教师)+1(工程师)”进行全程指导,实习成绩严格考核,有效确保了学生的实习效果和质量。学生实习期间,学生、家长、指导教师、系部、学院、学校均参与到学生安全管理中,通过让学生签订安全承诺协议,学院统一为实习学生购买安全意外保险(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定期通过手机短信、QQ信息或Email邮件等方式监控学生的实习安全动态。在该实习模式执行六年期间,取得了实习学生零事故的安全成效。该实习模式完全克服了原有集中实习式走马观花、安全隐患大、实习效果差等一系列问题。

3.有效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有劳有获意识等综合素质。实习期间,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正确运用到工程实际中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突发事件,并锻炼了与管理层、指导工程师、工作同伴、农民工等人员的关系处理和工作协作能力,而且实习单位解决了实习学生吃住的同时,会定期给予他们一定的劳动补助。随着劳务成本的增加,实习生劳务补助也从最初的平均800元/月增加到目前的1500元/月,劳务补助的增加表明实习生承担的专业工作越来越多,能力也越来越强,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有劳有获意识,并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家庭经济压力。

4.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平台。该实习模式给用人单位与就业学生提供了相互了解的平台,学生可以到心仪的单位实习,用人单位可以对实习生进行切实的综合考查,实习中相互深度了解如果满意可签订就业协议,该实习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自信,并在10~11月安排4周就业假,让学生就业更趋合理,就业选择更加多样,就业成功率更高。三年里,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一直名列学校前茅。

5.给学生提供了科研创新与探索的平台。结合国家级与省级SIT、校级SRIP等大学生创新项目开展,该实习模式允许学生实习期间进行SIT与SRIP等项目科研实践探索或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有效培养了对科研有追求学生的文献学习力、创新意识、试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报告撰写能力等科研素养,三年里平均每年约8%的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实习,实习学生获得科技竞赛国家级奖励6项、省级奖励43项、校级奖励300余人次,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考研率一直稳定在10%以上,并逐年递增。

篇8

引 言

路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本科学习阶段知识的系统总结,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单位前对知识的梳理和工作技能的准备[1-2]。毕业设计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弥补和巩固在专业课程学习中部分知识的疏漏[3];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程案例设计和未来的工作中去。

目前,在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4-5],例如:毕业设计时间过短,缺乏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过多地依赖计算机,评价和考核机制不健全等等,导致了毕业设计效果不显著。很多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单位,还是不能尽快适应单位工作内容。如能够更好地发挥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缩短学生从校园到单位的工作过渡期,是值得探讨和思考的。

毕业设计中的突出问题

结合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公路工程方向)专业,就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论述。

1.毕业设计时间短

毕业设计开始时间一般为大四下学期,各个学校安排的时间有所差异,大部分为10周~18周。与国外相比,总体上时间较短,日本的本科生毕业设计一般安排1年。在时间相对较短的10周~18周中,除去学生找工作,研究生面试、复试等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真正投入到毕业设计中的时间更短。

2.缺乏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

高校引进的师资多为刚走出校门的博士,这些新老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虽然有一些科研经历和成果,但大部分没有实际工程的经历,也没有教学和设计指导经验,因此承担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往往停留在专业课本上,起不到联系结合实际的效果。此外,很多老师忙于完成科研任务,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热情不高,导致学生的毕业设计完成质量不高。

3.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往往采取课堂授课的形式,学生也习惯接受这样的形式,这种灌输式的指导方式,导致学生在遇到问题后不会积极思考,不善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主动解决问题,而是习惯于向老师求助,直接询问老师获取答案。

4.设计工作过分依赖计算机

计算机的普及为设计工作带来的便利,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采用计算机进行毕业设计十分普遍,学生更注重对软件的操作和应用,而忽略了设计中应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往往是知道结果,但是不知道设计结果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同时,计算机软件在设计出图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错误,学生在设计中缺失了基础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的学习,往往不能够发现和认识这些错误。

5.答辩考核的机制不健全

毕业设计的考核主要通过小组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一般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在10分钟~20分钟左右,这种短时间的考核效果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在较长一段时间的成果。此外,大四的学生面临就业和上研,学校从就业率的角度出发,一般很少让学生不通过答辩,这也给了部分不努力完成设计的学生可乘之机。

改革建议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结合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中积累的成熟经验,提出相关的改革建议。

1.提早布局毕业设计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安排布置时间可以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初期的指导时间间隔可以拉长,两周一次,且初期主要以文献检索,资料查阅,软件熟悉等内容为主,这样布置工作可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准备,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路基路面的现场实习中,带领学生观察和学习路基路面排水工程的各种类型和布置情况,对于提高毕业设计中相关内容的设计质量效果良好。充分利用现场实体工程实习环节,讲解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困惑较多的问题,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团队的形式指导毕业设计

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应采用团队搭配的形式更为合理。指导团队中应老中青结合,应配备具有工程经验的老师和中青年教师。同时,土木工程毕业设计中设计的内容广泛,例如道路工程设计中每位老师的教学重点不同,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团队指导有利于知识结构组合。在团队毕业设计指导的过程中,年青老师也在学习和提高。此外,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设计院和学校共同指导的形式,邀请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辅助指导,能够弥补毕业设计与实际工作脱节的不足。

3.加强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

在毕业设计指导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指导的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去搜集、阅读相关的书籍和国内外资料,并作读书笔记,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一起座谈,谈谈各自的想法,指导老师进行总结和指点;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也是为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学习作必要的铺垫,这一过程中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也十分重要,因此在指导的内容体系上,也可作必要的拓展,可以就某一项的设计内容要求学生进行深入的设计和思考,提交更为详细的设计说明和报告,必要时可以补充室内试验等工作。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讲,发现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解决,在一些不合常规的设计中,老师应当鼓励学生的创新性。

4.丰富设计内容

设计内容多样化在很多高校的实施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学生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减小了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工作量,因此教师在毕业设计任务的安排方面,除了主体的设计任务外,可以增加部分选择设计内容;另一方面,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直接进入施工单位较多,因此施工组织和概预算部分、道路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学习更为实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进入单位后尽快适应岗位有直接的影响。例如公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除了完成路线的平纵横、路基路面设计以及必要的排水、桥涵等附属工程设计外,还可以增加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概预算编制、道路施工技术等可选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就业方向等选择一项内容详细设计。

5.加大管理力度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考核内容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在这方面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出台相应的文件,明确规章制度。对于指导教师,应严格考核指导时间和次数,限制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确保设计成果的质量;对于学生,应当使其认识到毕业设计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建立淘汰机制,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应采取延期毕业答辩等措施。同时,规范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标准,结合整个设计期间的表现和现场答辩情况综合评分。部分高校在这块有些较好的经验,例如,按3%~5%比例抽查学生提前参加学校组织的答辩,其余学生参加系级答辩,参加院级或校级答辩的学生应具有示范作用;聘请校内外专家组成答辩小组,采用指导教师和答辩小组综合评分制等等。

结 语

毕业设计是学生本科阶段进入工作单位或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除了掌握本专业的相关设计工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如何更好地发挥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作用,提高设计质量和学生的能力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总结、改革和创新,真正调动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核心,在指导设计的过程中,完成从一个监督者到辅助者的转变,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综合能力,增加学生在工作和科研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11,(11):56~58.

[2]袁保伦,韩松来.工程设计型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方法的思考与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3):69-71.

[3]张志英.模糊评价法在本科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的应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28(3):467-470.

篇9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0904

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开办可追溯到1980年,经过30余年的发展与演变,目前该专业的专业课程不仅包括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还包括经济、工程法律、项目管理等学科知识。中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因此,应积极推进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全国有近300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从专业开设基础来看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普通高校在教育部 1997 年撤并部分本科专业过程中,把与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如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技术经济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进行重新组合,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二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投资经济、建筑经济等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改设工程管理专业;三是少数高校在学科建设和师资力量并不完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也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1]。由于这些原因,工程管理专业教育存在问题较多,特别是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较多、关联性较差,造成本已紧张的课时资源的浪费。目前,中国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已有不少。陈建国[2]等从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实践教学的方式和实践教学的基本架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针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曾德珩[3]等提出了“技能—能力—创新”三个训练层次,并对实习、实验、设计等多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优化,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合理化建议。许娜[4]等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培养目标及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提出“脉络式”与“自助式”的教学方法,并对案例教学的案例编制与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笔者主要就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作了一些探讨。

一、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知识点

招投标程序的相关介绍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中的采购管理、土木工程建设法规中的招投标法、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招投标阶段的合同管理等内容中均有涉及。资金的时间价值在工程经济学、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等课程都有介绍。资金筹措与资金成本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都有介绍。项目经济评价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中的介绍内容基本一致。工程造价的构成在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中有介绍。项目投资的构成及投资估算在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课程中有重复。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标价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估价、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均有介绍。索赔管理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设法规等课程中均有介绍。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的介绍是重复的。方案的评价比选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财务管理等课程中均有涉及。设备更新的相关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中都有介绍。质量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安全与环境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中均有介绍。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建设法规(合同风险策划)、项目决策与评估中均有介绍。进度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中均有介绍。

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其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满足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如下五大课程模块[5]。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总体上可以分为五大模块:(1)政治类基础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2)数学类公共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3)英语类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等课程;(4)计算机类基础课程;(5)实践环节类公共基础课,如军事训练及国防教育等。公共基础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以及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包括以下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原理类、经济学基础类、法律基础类。

(三)专业课

专业课是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有关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 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该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合并内容相近的课程。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和工程学科的结合,因此专业课应兼顾管理类课程与工科类课程。根据专业课与基础课相对应的特点,专业课同样应包括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学类、法律类。

(四)专业实践类课程

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同,实践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管理专业认知实习、制图实习、测量实习、施工组织设计实习、生产实习、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选修课

选修课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选修课主要体现专业特点,加深理论基础,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需求,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

以上五大课程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与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这一培养目标,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可具体划分为如下四大知识体系[6]。

(一)工程及技术知识体系

建筑识图、AutoCAD制图、工程测量是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共同基础,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是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为土木工程施工及施工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它们将土木工程类的专业知识整合起来,为工程造价、土建装饰及安装工程概预算做理论与技术准备。

(二)管理学知识体系

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是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普及,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做理论准备,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工程合同管理是普遍管理学在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深化与拓展,研究如何运用管理知识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增值。

(三)经济学知识体系

以财务管理为基础,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建筑领域,对工程成本会计进行研究,支持可行性研究的财务分析。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掌握这一知识有利于进行工程投资与融资分析,进而开展可行性研究与建设项目评估的经济评价环节。

(四)法律知识体系

以经济法为基础,在延伸过程中逐一细分,从体现专业性的建设法规到工程合同管理,研究内容层层深入。

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课程结构如图2。

四、结语

通过整理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结构,尽可能地查找各课程之间重复的知识点,以理顺专业内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从而优化课程内容,避免专业知识点的重复,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使本来有限的课时得到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 杜小武,胥卫平.石油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7):280-281.

[2] 陈建国,许凤.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89-94.

[3] 曾德珩,曹小琳.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1(1):119-123.

[4] XU Na, WANG Li, WANG Wenshun.The 3rd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Hu Nan: China academic journals electronice press, 2012: 144-147.

[5] 王晓燕.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2 (4): 21-23.

[6] 王立国,高平.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整合的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3):92-94.[ZK)]

Research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and the correlation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ZHANG Mingyuan, GAO Ying, YUAN Yongbo

(Faculty of Infrastructure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116023, P. R. China)

篇10

众所周知,地方应用型高校一般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行业为己任,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1]。在“双一流”与“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成为高等学校建设的必经之路[2]。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研究型“双一流”高校不同,并不是追求“世界一流”,而是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条件,明确服务面向和专业定位培养,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一流本科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真正把一流专业建扎实、办出高水平、办出特色,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3]。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因此在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做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举,相互促进、相互融合。2017年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学科成功入围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B类)名单。2019年土木工程专业成功申请了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在一流学科以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无论是一流专业学科建设,还是一流学科建设,其最终目的均为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更应该聚焦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探索依托专业教学、实验与科研、工程项目等适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育模式[4]。实践证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系统的课程体系、合适的教材、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需要将学生实践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与创新实践等实现整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性强、涉及学科多且广,因此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程度直接影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近几年不断地实践探索,我系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互促互进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多元化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拓展实践教学,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以及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

2问题现状

2.1师资、教学资源

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我系平均师生比在1∶20左右,曾经一度达到了1∶25的严峻局面;我校属于民办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及设施设备相关的费用等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办学经费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由于我校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2.2专业培养计划以及课程体系

办学之初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是在母体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成,课程的设置虽然进行了修改但与母体学校相差不大,课程多且难度大,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压力。这样专业培养计划无法实现因材施教,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此外,课程选择、类型划分以及比例设置缺乏合理性,尤其对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以及跨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更是缺乏科学性地安排。

2.3实践创新平台

办学初期教学安排主要是根据培养计划设置的理论教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实践课程。教师疲于备课、上课,忽视了学生第一课堂以外的实践教学活动,缺少课外的实践创新平台,特别是缺少与知名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实训平台等,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校企融合深度不够、与社会需求脱轨等问题。

3改革的措施与成效

3.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分层次,增设针对考研学生的提高课程与教学环节;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狠抓立德树人、教风与学风建设,强化教师严谨治学、敬业精神及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健全教学规范化制度,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师听课制度》《教学业绩年终考核制度》等文件,落实备、教、批、辅、考、评等各环节的过程管理;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坚持督导和学生评教两个维度的教学效果评价,形成了“问题反馈、跟踪督改”的质量监控闭合体系。通过金课、专业课程思政、互联网+教学模式等课程建设,优化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明显的提高,专业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显著地增强。我系在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开展专业建设,在课程体系融入数字化、网络、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教学方式,着力建设一批省级“五大金课”和一流教材。目前已经建设了省级一流课程3门、编著了省级教材1部,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7项。

3.2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优化

人才的专业培养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文件,是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5]。培养计划的制定要基于高等教育运行规律,反映社会和时代需求,体现专业自我特质和特色,将构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诸多要素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机组合,以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6]。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不断地让我们认识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对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优化。优化专业培养计划要充分掌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生源的特点,同时也要注意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目标性和高效性,既要依托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又要具有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的特色。在专业培养计划优化调整过程中,实现土木类人才培养计划、理论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效衔接,实现专业与企业、学科与行业紧密结合[7]。根据地方行业对复合型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我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融入经管、商务、轨道交通等学科的内容,实施“土木+工商管理”“土木+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为复合型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目标设置相关的课程。专业课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基础性知识,也要体现出全面的专业性知识,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根据土木工程行业的需求,我系在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拓展了专业特色课程模块方向,开拓了建筑设计、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建筑结构智能检测四个特色课程模块。同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以课程群构建了教学团队以提升专业建设和教学的水平。目前建有混凝土教学团队、钢结构教学团队、BIM实训技术教学团队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系积极推进教学成果的完善和深化,一方面积极进行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另一方面结合互联网+元素,建设在线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编著国家规划教材等。在此基础上,我系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主要教育学生要有工匠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3.3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提高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比重。课内的实践活动主要为与课程设置相配套的教学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专业实验、数值仿真和现场试验等环节。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经过近几年一系列的针对实践教学的改革活动,我系实践教学学分在培养计划总学分中的比例从原来17%增加到了25%。目前,全国土建行业和相关企业都极度缺乏BIM应用型人才,具有技能的本科人才已经成为行业和企业推进BIM发展的制约性条件。针对社会和行业反馈的需求,地方应用型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保质保量地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BIM技术人才输送至社会及行业。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8]。我系对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将“1+X”中X(专业技能与特色)“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建筑装配化技术”纳入专业培养计划。BIM实训课程充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培养体系,内容完全覆盖了“1+X”BIM证书所有的考核内容。此项教学改革探索了独具特色的、本科阶段的专业+技能教育培养模式,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利用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培养阶段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毕业设计往往仅针对土木建筑全过程设计中的某一环节(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暖设计、概预算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进行训练,对于行业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有所欠缺。土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需要土木类技术或管理人员掌握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全过程内容,其对各个环节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毋庸置疑是决定项目成败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进行基于设计、施工一体化全过程设计的毕业设计实践训练。在全过程毕业设计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将本科生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例如通过建筑设计环节总结房屋建筑学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基坑设计环节总结土力学、地基基础相关课程知识,通过结构设计环节总结力学、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砌体结构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设备设计环节总结建筑设备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施工组织设计环节总结土木工程施工、建筑施工、概预算等相关课程知识,最后将总结的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通过全过程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再次,实践教学改革体现在课外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我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的新苗人才计划、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第二课堂等多样的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需要借助平台才能开展,平台建设是专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奠基石[9]。为了确保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我系搭建了本科生专业导师平台,在此平台上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企业工程等专业实践等活动。专业导师平台营造良好的课外实践与创新拓展的氛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2020年度取得的成绩为例,在第六届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系报送项目19项,其中获校级一等奖1项、省级优胜奖1项;在第七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2项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获一等奖;在第八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有3项入选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7项入选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在专业类第二课堂项目中,23项专业类第二课堂获得校级立项。

3.4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

近年来我系积极推进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实施了校-系两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进一步明确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思路,在完善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同时,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培养计划和考核标准,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项目,共同指导实践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共同管理实践全过程,共同考评学生,形成了校企共建、共育、共管、共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上,实践教学的内容更为注重模拟和利用企业真实的生产工作状况;学生参与的工程项目、横向课题与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近三年我系与50多家企业、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产教融合共同体,近500多名学生在校外的26家实践基地实习与实训,多名教师到政府业务部门和企业挂职,几十名企业技术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授课和讲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化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上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此外为了弥补高校教师企业工作经验的不足,通过专业导师平台,加强与企业合作,选聘浙江上嘉建设、浙江宝业、浙江绿筑、上海建筑设计院等多家企业的12名企业负责人或工程师担当学生的企业导师。

3.5重点实验室平台

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目前土木工程系利用土木与环境高性能功能材料市级重点实验室广泛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我系先后有100余名学生通过创新基金、教师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参与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本科生参与20余篇,申请专利10余件。专业教师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此类毕业论文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校企合作的横向项目展开,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能够受到“真刀真枪”的科技创新训练,既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又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的效果。此外,我系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积极倡导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增强他们的科研项目申报以及服务地方企业的意识。2020年度我系新增9项纵向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市厅级基金项目6项。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2020年实验室新增横向项目12项。

3.6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积极物色并引进高水平人才。目前成功引进了教学科研俱佳的教授、国内外土木专业名列前茅的博士青年教师多名,我系的师资队伍质量、学术竞争力显著地提升。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我系加大人才引进的资助力度,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注重面试环节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综合素养、国际视野、发展潜力等全方位的评价;实施45岁以下青年教师4年个人学术发展规划制度,促进青年教师有路线图、有目标追求、有适度压力地良好发展;实施入职新教师旁听教学质量高的年长教师主讲的课程制度;实施专业教师听课、评课、试讲制度;要求新进专业教师参加系内每月一次的教学研讨会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授课技能,主要体现在专家听课、学生评课的优秀率不断提高以及青年教师主持或参与省级教改项目和人次逐年增多。此外,我系积极倡导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增强科研项目申报意识。近年来,教师获得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工程项目增多,科研能力增强并带动了教学水平提升。第二,大力推进系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安排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我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0%以上,50%的教师具有企业高级工程师职称或相关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例如,土木工程专业拥有专业教师12名,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和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教师6人,专业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4存在问题及总结

4.1存在问题

独立学院师资问题由来已久,是一流学科及一流专业发展的一大“软肋”。目前独立学院师资仍是以返聘的母体院校的派遣教师、公办离退休教师、刚毕业的硕博士生、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企业工程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等人员组成。教师队伍呈现出年龄分布不均,人才容易流失,队伍不稳的现象。加之独立学院正处于“转设”的关键期间,师资队伍的人才流失增多,师资问题依旧凸显。此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也存在着方向不明确的问题,是培养“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创新应用型”还是具有技术的、复合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需要与企业和行业做全方位的对接,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

4.2总结

土木工程系依托母体资源作为学院实力最强、最具有潜力的重点系部之一,其今后发展对学校的整体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一流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举的、相促相融的建设策略,在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同时带动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在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背景下,土木工程系尝试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的拓展、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融合平台拓展、重点实验室平台的搭建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多元化模式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为其他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朱爱民,李洪华.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及其评估体系构建思考: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J].山东教育(高教),2020(增刊1):88-91.

[2]张炳生,王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43-45.

[3]王蕾,葛军.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究[J].江苏高教,2021(5):68-71.

[4]严玛丽.“五位一体、竞教结合”努力培养理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J].公关世界,2021(12):146-147.

[5]童昕,张积林.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建设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21(6):69-72.

[6]卢艳军,张晓东,徐涛.成果导向理念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8):29-80.

[7]王静,王聪.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21,47(12):183-184.

篇11

土木工程;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扩招以来,经过近20年的跨越式发展,大学的入学率已接近40%.伴随着高校扩招,一大批新升本科院校也开始开展本科教育.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院校由于本科办学历史短,其在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结构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其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行业及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企业加大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力度.在新的形势下,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已成为当务之急[1-4].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发〔2014〕19号《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5].这为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新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环节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是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工程思维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分析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构建,并提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6].

1实践教学现状

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环节组成[7-8].平心而论,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然而,由于客观原因,目前实践教学环节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1.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目前,实践教学体系在制定时没有真实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标准的需求,与社会需要脱节.另外,实践环节内容的设置比较分散,几乎每学期都有,但时间较短,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衔接性.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形成环环相扣的教学体系,不符合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1.2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单一

目前,多数新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或多或少地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资源不足,实验仪器过时落伍,不能反映当下新技术、新工艺的情况.实验课程以围观教师演示为主,学生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且实验课程中开放性和综合性实验较少;校外认识实习、施工实习也多以参观走访的方式,学生只能参与极少部分的工序,其余的大部分工序不得不采用放映施工视频的方式,缺少直观接触现场的机会.

1.3校内专职教师实践能力不强

高校的专职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懂理论知识、缺实践经验,导致其在实践教学中照本宣科,不能逼真地讲授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的内涵.另外,在目前的体制下,校企合作机制未真正地建立起来,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没有一个顺畅的通道到高校传授实践知识.

1.4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制度不严格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没为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专门的考核评价办法.实践环节的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往往依附于理论课程同时讲授,成绩评定过多地参照理论课程的成绩.学生的实习调查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成果通过抄袭的手段就能过关.此外,缺乏对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及发表学术论文的学分奖励机制,阻断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

2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2.1转型背景下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紧密联系社会,挖掘专业潜能,拓展实践平台,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是高校必须面对的课题.在高校转型的背景下,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思路是:围绕满足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实践环节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实践环节教学从单一的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从传授知识向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转变,从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转变[9].

2.2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对策

2.2.1优化课程结构

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的构建不能仅仅是对各个实践环节的简单排列,而应整合多门理论课程的实践内容,突出综合性、开放性、先进性及实用性.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首先,要精简理论课程的课时,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实践训练要注重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和学分比重,使得实践环节所占学分达到总学分的40%以上.再次,要将土木工程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及时地补充到实践课程教学环节上,以实现实践教学内容的动态优化.

2.2.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行业用人单位对土建人才的需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构建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职业技能”四个模块为核心的实践能力结构[10].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全过程的纵向体系[11].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建筑五大员及CAD绘图员等资格认定,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适应工作岗位,从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2.3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硬件环境

基于“实践环节分层组织、实践场地整合重组、设备资源利用共享、教学内容推陈出新、人力资源优化组合、管理机制利于教学”的原则[12].构建“电脑仿真平台”“实验室平台”“工程实训基地平台”“校外产学研基地平台”四个硬件平台.(1)电脑仿真平台.主要承担工程CAD、工程概预算、PKPM软件、BIM软件学习及计算机技能训练等10余项实验任务和数学建模大赛、建筑结构大赛等竞赛任务.仿真平台采用计算机仿真和实物计算两种方式达到实训目的.例如工程造价采用计算机软件和手算相对比,还可以模拟建筑施工各个环境等.(2)实验室平台.包括建筑材料、力学、模型、土工、交通土建、工程测量及道路与桥梁等实验室,分别承担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建筑材料、土力学、工程测量与测绘、混凝土结构设计等相关课程的拉伸压缩、纯弯曲梁正应力测试、水泥试验、土壤密度测试等实验任务.(3)工程实训基地平台.加强实训、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训基地[13],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条件,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完成包括基坑开挖、地基处理、模板制作与拼装、钢筋加工与绑扎、混凝土浇筑、门窗安装及工程测量等实训项目.实训基地平台提供真实的生产实训环境.例如工程测量实训基地,让学生对工程测量的全过程进行训练.(4)校外产学研基地平台.建立教学与社会行业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让企业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中,逐步形成学校与企业协同合作的育人共同体.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中,教师可参与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在利用自己的深厚理论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了解企业的技术工艺、施工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2.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在教师队伍上,应用技术类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师具有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和技术应用能力,即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从行业企业选聘一批高职称、高学历,既懂理论又精于实践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二是鼓励实践教学骨干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或者考取行业资格证书,参与项目建设,服务生产一线,到生产现场熟悉实践技能,及时了解施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自己的实践技能.

2.2.5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主要由信息监控、督导监控和管理监控三个子系统组成.实践教学信息监控主要通过建立实践教学秩序检查、实践教学信息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满意度,同时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调整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实践教学督导主要对实践教学环节和管理制度进行督促和引导,通过制定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对实践教学工作进行评估,从而实现实践教学不断优化完善,实践教学督导监控是促进实践教学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管理监控是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中心,它主要任务是通过搜集、分析和整理实践动态,为实践教学提供决策依据;并保证实践教学决策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

3结束语

转型背景下,实践教学对保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探索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方案,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职业技能四个核心层面,构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结构体系.这对于提升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加速高校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新征 贾涵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定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以巢湖学院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14(5):15-20.

[2]唐永泽.“转型建设”是客观需要与时势所迫[J].职教论坛,2014(36):19-21.

[3]罗明东.我们怎样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新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8):1-5.

[4]胡天佑.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理论问题[J].职教论坛,2014(25):31-35.

[5]国发〔2014〕19号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2014.

[6]周林聪,邱建慧.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4):130-132.

[7]吴晓,李宝斌.“三维一体”教学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155-158.

[8]刘勇健,李友群,刘广静.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J].高等建筑教育,2008(5):107-109.

[9]曹邦卿.土木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116-119.

[10]任国灿,汪宋良,邵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0):157-158.

篇12

根据调研,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可以总结为六点:一是要求掌握扎实的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要求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三是要求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四是要求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五是要求毕业生具有施工、测量、材料等方向的初步实践能力;六是要求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由此,本文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首先,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从岗位需求、精化岗位知识和技能出发,设定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应该包括建筑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测量、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监理、物业管理等。2.其次,根据专业主干课程的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工程管理专业应设置四大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一是工程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建筑设备、工程力学等;二是经济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统计学等;三是管理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工程财务管理等;四是法律类平台课程,主要包括经济法、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由于该部分课程较多,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轻重点抉择,以便突出自身特色。3.最后,结合公共基础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共同构建系统、务实,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才能构建出系统,合理、务实和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篇13

一、概括地讲解概预算定额的概念、编制过程及简单的应用

目前的教材都会用大量篇幅讲解定额的概念、定额的编制、定额的应用,整个讲解过程都是一大堆很难理解的文字,学生为应付考试只能硬背,久而久之便对该课程失去兴趣。因此这部分内容不能用太多时间讲,应先让学生理解什么叫定额,然后循序渐进讲解什么叫建筑工程定额,其实定额就是消耗量标准,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再简单讲讲这些消耗量数据编制原理及过程,最后打开预算定额,教学生简单的应用,即如何查找定额就足够了。

二、介绍概预算的概念及工程量清单编制步骤

概预算的编制其实就是应用定额的过程,即将建筑物分解成分项工程后,对各分项工程进行组价再汇总的过程。懂得了这个道理也就理解了概预算的定义。对于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先得理解工程量清单的概念,工程量清单就是将各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的名称、特征和数量填写在一张表里,即清单表。有了这样的认识,这部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详细讲解工程量计算规则

这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讲工程量计算规则时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背文字,要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以往我们也采用了工程范例,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为范例图都是平面的,往往看一个构件要翻好几张图纸,学生一则看不懂,二来觉得没兴趣,不少学生最后干脆放弃。现在有了工程算量软件,老师可以提前用软件画好图形,讲到哪条计算规则时就将图形打开给学生看,要看平面图就看平面图,平面看不懂就看立体图,这样学生一下就豁然开朗了,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每讲解完一条工程量计算规则后,举一实例将工程量计算出来(包括清单和定额工程量一起算出)。下面我以“神机妙算四维算量软件”为例讲解工程算量软件在《建筑工程概预算》课程中的应用。

从建筑面积的计算规则开始,利用四维算量软件画好一些图形,有单层的,多层的;有坡屋顶的,也有平屋顶的;有楼梯间及电梯井的;室外有阳台、雨篷及台阶的,等等。总之,规则里有的类型都在图形中体现出来,然后要讲哪条规则就将对应的图形调出来,边讲规则边看实物图,平面图及三维图都能看到,易于学生理解。

接下来讲实物工程量的计算规则,先是基础工程。根据基础的类型画好一些图,讲到哪种基础将对应的图调出,学生不但学会了计算规则,就连以前不认识的基础也认识了。然后讲主体工程,按结构类型画好几种不同结构的房屋,如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剪结构等。将每种结构的三维图一个个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们“开窍”后,各种构件的计算规则不讲都知道怎么回事了。最难的可能是钢筋的计算了,钢筋的计算规则倒很好理解,但是构件里钢筋根数太多,要看懂钢筋图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以往学生就是因为看不懂图而没法下手,现在有了算量软件就再也不用怕了。“神机妙算三维钢筋”中有各种构件的钢筋配筋图,我们可以打开图例详细讲解每根钢筋的计算过程,然后以工程范例为例,边做边讲解,整个过程都可以见到三维实体,学生们既感兴趣又容量理解。

对于装饰工程的工程量计算,我们也可用“四维算量软件”画好房屋的装饰图形,告诉学生楼地面、墙柱面、天棚及其他需装修构件的位置,学生看到了实物很快就懂得了计算方法,然后对着实物图讲解各种装饰类型的工程量计算规则。

讲完实体工程量的计算规则,接下来要讲措施项目工程量计算规则。打开前面画好的图形,对应各砼构件实物图讲解砼模板是如何支的,有的构件在浇筑时还必须搭设脚手架,通过这种方式的讲解,砼构件的模板及脚手架工程量计算规则也就掌握了。对砌筑工程及装饰工程的脚手架计算规则也可用类似的方法讲解。

四、详细讲解清单综合单价的构成

综合单价是指完成一个规定计量单位的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或措施清单项目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和企业管理费与利润,以及一定范围内的风险费用[2]。

有了前面的知识作铺垫,计算各项清单的综合单价也就不难了,此时教学生套定额,查出定额人、材、机消耗量,用消耗量乘以实际单价得出人、材、机费用,再定出管理费率与利润率及风险率,这样综合单价就出来了。在具体操作时可利用“神机妙算套价软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介绍项目费用构成及汇总打印项目费用报表

前面主要部分介绍完后,费用构成及汇总就容易理解了,此时先详细讲解每一种费用的概念及计算,再使用“神机妙算套价软件”,结合工程实例将清单计价法与定额计价法各演练一遍。大致的操作步骤是新建文件、选择已预设好的取费表模板、找出清单编码及定额子目、输入工程量计算汇总,马上就生成我们需要的报表。计价、汇总、分析、显示,打印一气呵成,效率及概预算的质量大大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工程算量软件及多媒体的运用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有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讲授模式,积极采用启发思维式的对话教学。教师再也不能用僵硬的教案和法则对待学生,要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发展为出发点,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使自己的教学与学生的发展真正同步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积极参与讨论,主动修正自己的不足。同时,各种工程算量软件及多媒体技术并非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即。只要肯钻研,我们就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