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理知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地理学科的学习是枯燥的,再加上高中地理知识的复杂性,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词语、谚语、歇后语、生活例子等来对地理教材中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传统工业区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伦敦这个例子为学生讲解工业区地理位置的选址因素,让学生尝试着分析伦敦的区位因素,区位因素中很多抽象的术语就能够具体起来,学生能够对工业区知识更加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懂得地理知识,也能够学以致用起来。再如,在学习气候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早穿棉袄晚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这一谚语来为学生分析西北气候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此外还有“春城昆明”“避暑之都贵阳”等,通过这些形象的比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再带领学生利用专业的地理知识分析谚语中的科学合理性,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也提高了。
篇2
生态学所强调的“整体性”原则,使得保护学家从珍稀、濒危水禽的个体生态和种群生态水平上将视野拓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重视水禽栖息地的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湿地物种减少和致危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是湿地大面积损和生境破碎化。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干)外,更主要的是人类的强度干扰。现在,湿地那些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价值都得到广泛的注意。随着对这类生态系统的呼声日渐提高,对湿地的生态系统水平的研究也逐渐加强。
1.湿地的生态性质
湿地是一种多类型、多层次的复杂的生态系统。任何特定类型的湿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都占有一定生态位,这个生态位来自于水文、气候、基底沉积物、地形和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环境复合体,以此支撑着一个特定生产力水平下的某些物种的生存和繁衍(J.G.Gosselink&R.ETurner1978)。湿地生态系统有别于其他类型生态系统的突出标志和最根本的成因是其水分的盈余。水文过程是主宰湿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最重要的因子,其动力条件决定着湿地的基质或沉积物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其深度和水质决定着湿地的植被类型和群落结构。因此,湿地的生态性质的所有体现皆与其水文特征密切相关。
1.1水陆过渡性
水陆过渡性是湿地最重要的生态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1.1空间分布上:许多湿地是处于水体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带上,如滨海盐沼、红树林、湖滨滩地等,“由于液相物质和固相物质的相互作用,出现了一个既不同于水体也不同于土体的生态交错带”(牛文元1990)。这类湿地的水文过程往往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的特点,水化学性质或水量呈规律性的交替。
1.1.2生态性质上:由于地表长期处于水淹状态,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水-沉积物(土壤)界面,它在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主要特点是:界面发生的所有反应都是在一定水深和缺氧条件下,而且都是在有机质和微生物细菌的间接或直接参与下进行的反应(吴丰昌1996)这些界面反应深刻地作用于湿地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和过程,使其具有与陆地和水体都不相同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缺氧和多水和由此而产生的毒素。湿地生物对此种生境条件表现出极强的适应能力。其适应机制有的忍耐,有的是调节。由于湿地的水文状况,包括水周期、水量、水化学性质等方面在不同类型的湿地中有不同的差异,因而其生物的适应性呈现明显的多样化。
1.2系统脆弱性
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水源的稳定性。水文条件能直接改变湿地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而影响到物种组成和丰度、第一性生产力、有机物质的积累和营养循环(刘厚田1996)。水导致独特的植物组成,但限制或增加种的丰度。静水湿地或连续深水湿地的生产力都很低。通常有高能量的水流,或有脉冲性水周期的湿地生产力最高。在积水覆盖的条件下,其基质长期处于还原状态,限制了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较高的生物量得不到充分的分解,有机物质便以泥炭的形式积累储存起来。土壤-水界面的交互作用,使湿地土壤以还原性质为主的同时,在其表层有一薄氧化层,承担着湿地物质的化学转化和营养循环,构成湿地生态过程的重要一环。可见,湿地生态系统的一切生态过程都是以固定的水文为基础的,正是由于其系统结构对水文条件的依赖性,湿地生态系统才湿得如此脆弱,以致于一旦失去水,其系统面貌便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不同类型的湿地的脆弱性有所差异,高水能湿地中由于有机质积累很少,只要其水源被截断,其生态系统类型就迅速转变;如果水源恢复,系统就会基本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如吉林省西部向海附近的芦苇湿地,在干旱年份没有水源的情况下,形成大片的碱蓬群落,而在丰水年份,地面被积水覆盖后,芦苇群落便得以迅速恢复。而低水能的湿地,由于具有保水性能的泥炭层的存在,可以对气候的干湿变化在系统内部进行调节,其生态敏感性则相对较低;除此之外,泥炭沼泽对阈限内的排水亦有较强的恢复能力。
1.3功能多样性
湿地的水陆过渡性使环境要素湿地中的耦合和交汇作用复杂化,它对自然环境的反馈作用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湿地的功能可分为两个方面,即自然功能和社会功能。
1.3.1自然功能:主要体现在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维护、水量平衡、气候调节等方面。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殊性是有机质和许多元素从生物循环不断进入地质循环,这在沼泽生态系统中最为突出。这对温室气体的增加使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就显得尤为重要。湿地是地球上可以将CO2固定于地层之中的为数极少的生态系统之一,尽管它们向大气中释放一定量的甲烷等温室气体,但对于大气中碳的固定总量是显而易见的。湿地的生物功能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维护方面。由于其水陆过渡性,为众多的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湿地的独特环境使得其拥有独特的生物类群。猪笼草、毛膏菜、狸藻等食虫植物是沼泽生态系统中所特有的植物种;丹顶鹤、天鹅、大鸨等珍稀濒危水禽无法脱离湿地环境。湿地对水量平衡方面的贡献是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由于湿地具有较强的蓄水能力,对河川径流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湿地的丧失会引起相邻地区的地下水位的下降、湖泊和河流淤浅、地表切割加强。对气候的调节作用除体现在温室气体方面以外,湿地对温度和降水等方面的直接作用更为明显,这种功能在干旱地区尤为突出。
1.3.2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资源、休闲旅游和环境演变信息等方面。由于其自然资源的丰富,湿地成为许多地区农、牧、渔业和重要基地,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条件,这也正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主要集中在大河流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恰恰因为如此,自有人类文明开始,湿地就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而且逐渐加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湿地面积的逐渐减少,湿地的旅游价值越来越显著,许多湿地具有旖旎的风光和独特的动物类群。在稳定的积水环境中,有机质和水中携带的颗粒物质沉积下来,形成多种类型的沉积物。在沉积过程中,周围环境的变化必然在沉积物中打下坚实的烙印,因而沉积物成为具有标志意义的信息载体,特别是泥炭,其积累速率较快,全球平均年积累速率达1mm/a,因此以厚层泥炭作为信息载体来研究过去环境变化具有高分辨率的特点。
1.4结构复杂性
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有湿生、沼生和水生植物,生活型多种多样。从外部形态来看,有一年生或多年生细弱小草,如苔草,有高大的草本植物,如芦苇、香蒲,有的是矮小的灌木,如细叶杜香、甸杜,有的是高大的乔木,如落叶松、水松等。湿地植物群落丰富多彩,因逆境条件和植物的适应性而异。包括浮游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灌木乃至森林。优势植物往往是湿地类型辨识的主要标志,所以常以植物群落来命名,如芦苇沼泽,小叶樟沼泽、苔草沼泽、红树林沼泽等。湿地植被具有沿水文或地形特征梯度变化的分带特点,无论是高位泥炭沼泽还是滨海或湖滨湿地,这一特点都是非常鲜明的。
湿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无脊椎动物主要有蠓、蚊等昆虫,许多种类在其成为成虫之后为草食性。许多昆虫在幼虫阶段栖于水底,成为鱼、蛙、和潜鸟的食物。鸟类,特别是水禽常常构成湿地的重要景观特征,几乎所有的湿地都能为水禽提供丰富的食物和多种多样的繁殖和停歇的栖息地,这些水禽中既有草食性的也有肉食性的,构成湿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无论是淡水的还是咸水的亦或是半咸水的湿地,都支持着丰富的鱼、虾、蚌等水生动物。
对滋生于湿地水下的微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还知之甚少,但它们往往却是湿地中重要的分解者。在湿地中线虫和线蚓虫等微体小分解者比大型分解者的作用更加明显。对湿地生态系统来说,分解者亚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湿地的缺氧环境使其中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类群和数量大大减少,沼泽植物又多含有较多的纤维,所以有相当大比例的生物量得不到充分的分解,在静水条件下,有机质输出量很小,因而植物残体积累形成泥炭。
2.湿地定义的议论
尽管对世界上的各类湿地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迄今为止,国际上对湿地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从不同学科角度和区域特点出发而提出的定义形形,争论焦点在于如何限定湿地的水深。《湿地公约》把浅海湿地的水深界限定为6m,有的学者把湖泊湿地的水深限定为2m(佟凤勤等1995),但没有给出这些限定的科学依据。实际上水陆过渡区域的空间尺度是模糊的,并且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难于把握一个同一的标准,因此任何明确的数据指标都显得过于机械。美国的米茨(W.J.Mitsch)等在其著作《Wetlands》(1993)中对形形的定义给予客观的评价。著名对鱼类和野生生物署的定义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但这个定义突出地强调了湿地是水体和陆地之间的空间过渡性,却忽略了其生态性质上的过渡性,因而就把湿地的概念仅仅限定在水体的沿岸带,排除了非邻近水体的湿地,如欧洲大陆西岸的高度湿润地区的披盖式沼泽(Blanketbog)等。工程兵部队的定义由于强调湿地植被特征,易于在法律和管理方面的实际应用。加拿大的定义更加强调湿地的水文和土壤特征,对植被特征没有足够的重视。
除上述以外,英国的湿地定义代表着欧洲的普遍观点。E.Maltby(1986)在其著作《Waterloggedwealth》中阐述:“湿地是水支配其形成、控制其过程和特征的生态系统的集合,即在足够长的时间内足够湿润使得具有特殊适应性的植物或其他生物体发育的地方”。显然他所重视的是湿地的成因的主导因子--水文因素,而对土壤和植被条件则是轻描淡写。
就《湿地公约》湿地定义而言,严格说来还算不上是科学的定义,因为它只是枚举了湿地的外延,并没有对湿地的本质属性予以论述。
分析湿地的自然生态结构和性质,不难看出,水是湿地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其生态过程的主要控制因子,而还原性的水成土壤和湿生或水生植被是其水文生态过程的必然结果。因此,湿地的定义应做如下陈述:“湿地是指一类在生态性质上介于水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由于常年或周期性的水分潴积或过度湿润,造成基底的嫌气性条件,维持绿色高等水生或湿生植物群落长期赋存的土地。”这样定义就使湿地的概念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据此,无需通过人为限定水域的深度来确定水体的湿地部分,只要是绿色高等植物生长的范围即可划为湿地的范畴之内。其主要依据是:(1)湿地相对较高的生物生产力主要体现在高等植物群落的生产力上;(2)在作为水禽为代表的濒危珍稀物种的栖息地意义方面,高等植物同时为动物提供着丰富的食物来源、良好的隐蔽场所和必要的筑巢材料;(3)湿地的一些生态环境功能是通过其中的高等植物来实现的,如净化污水主要依靠植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收;(4)所谓植物对湿生和水生环境的特殊适应主要表现在一些高等植物的生理结构上。因此,水域湿地的边界限定可以依据高等沉水和挺水植物的分布范围来确定,不必机构地圈定一个具体的水深指标。
3.湿地分类问题
湿地的分类是湿地研究的基础,由于学科领域和目标的不同,学者们提出了形形的分类系统。其中对某一湿地类型的有欧洲的泥炭地分类(MooreandBellamy1974),美国鱼类和野生生物署“湿地和深水栖息地分类”,中国的泥炭沼泽分类(柴岫1990;郎惠卿1983),沼泽分类(牛焕光等1985),美国东北部冰川遗迹区的淡水湿地分类(GoletandLarson1974),美国冰川高原草原地区的天然池塘与湖泊分类(ShawandFredine1956),佛罗里达森林湿地分类(Wharton1976)等,这些分类虽是类型或区域等级上的,但对湿地的系统分类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而且对其目标也是极为实用的。
英文针对各种不同的沼泽类湿地皆有不同的术语,汉语中却没有对等的固定词汇译之,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带来诸多不便,为此有必要对这些类型概念加以明确分并赋予固定的译法。Marsh是指基底为水成矿质土壤,生长挺水草本植被的沼泽,以"草本沼泽"译之为宜。swamp是指以乔木或灌木为建群植物的沼泽,无论基底是否积累泥炭,都可以“木本沼泽”译之,然而欧洲习惯上仍把芦苇沼泽称为reedswamp,为特殊情况。Mire是泛指有泥炭积累的所有生态系统,即"泥炭沼泽"。Fen是指接受周围地下水补给,有泥炭积累,并以草本或藓类植物为优势的沼泽,应译为“泉生(泥炭)沼泽”。bog是指主要接受降水补给并生长适于酸性环境的藓类,特别是泥炭藓为优势的高位沼泽,应译为“藓类(泥炭)沼泽”moor是泥炭地(peatland)的同义词,highmoor指中央隆起的高位泥炭沼泽,而lowmoor是指发育在盆地里,中央低洼的低位沼泽。Muskeg是指分布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半岛的大片的泥炭沼泽。
由于湿地生态条件的区域差异性、空间分布的广泛性和生态过程的多变性,不难理解,湿地的科学分类要求一套完整严密的分类依据和分类系统。要在不同的层次上区分那些具有均质性特征的生态单位,根据其生态结构和功能的相似和差异性进行科学的分类,以便于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进行湿地编目与制图,为研究和管理湿地提供科学依据。
湿地可以根据人类是否参与湿地的生态过程分为两大类群:即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由于其运行机制不同,所以其较低等级的划分依据可以是不同的。
在自然湿地群中,湿地的水文特征应是湿地分类的最重要的依据。而在水文诸要素中,水质决定着湿地总的生态系统,因而第二级划分可以水质类型为依据,以“族”为单位。分为咸水族,淡水族和半咸水。水的来源是湿地起源和发生类型的重要指示因子,以此作为第三级划分依据,以“系”为单位,分为河成系,湖成系,泉成系,海成系和雨成系。湿地的基底特征响应于水文状况并影响植物生长状况和植被类型,将此作第四级划分依据,以“类”为单位,分为泥质类,沙砾质类和泥炭类。湿地的植被特征是其生态性质和结构最直接的反映,植物的生活型是环境的综合体现,以此作为第五级分类依据,以“型”为单位,分为沉水型,浮水型,挺水型,草本型,灌木型和乔木型。还可以根据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或建群种来划分第六级单位,在此不予赘述。
人工湿地可以据其支持的产业类型进行第三级划分(系),即种植业系和养殖业系。把其产品类型作为第四级划分的依据(类),即种植业系可分为经济作物类和粮食作物类;养殖业系可分为鸟兽类和水产类。
中国的湿地分类
根据中国的湿地现状以及《湿地公约》分类系统,初步确定了全国湿地分类框架,共分为5大类28个类型。各湿地类型及其划分标准如下:
沼泽湿地
1藓类沼泽:以藓类植物为主,盖度100%的泥炭沼泽。
2草本沼泽:植被盖度≥30%、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沼泽。
3沼泽化草甸:包括分布在平原地区的沼泽化草甸以及高山和高原地区具有高寒性质的沼泽化草甸、冻原池塘、融雪形成的临时水域。
4灌丛沼泽:以灌木为主的沼泽,植被盖度≥30%。
5森林沼泽:有明显主干、高于6m、郁闭度≥0.2的木本植物群落沼泽。
6内陆盐沼: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盐沼。由一年生和多年生盐生植物群落组成,水含盐量达0.6%以上,植被盖度≥30%。
7地热湿地:由温泉水补给的沼泽湿地。
8淡水泉或绿洲湿地。
湖泊湿地
1永久性淡水湖:常年积水的海岸带范围以外的淡水湖泊。
2季节性淡水湖:季节性或临时性的泛洪平原湖。
3永久性咸水湖:常年积水的咸水湖。
4季节性咸水湖:季节性或临时性积水的咸水湖。
河流湿地
1永久性河流:仅包括河床,同时也包括河流中面积小于100hm2的水库(塘)。
2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
3泛洪平原湿地:河水泛滥淹没(以多年平均洪水位为准)的河流两岸地势平坦地区,包括河滩、泛滥的河谷、季节性泛滥的草地。
滨海湿地
1浅海水域: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永久水域,植被盖度<30%,包括海湾、海峡。
2潮下水生层:海洋低潮线以下,植被盖度≥30%,包括海草层、海洋草地。
3珊瑚礁:由珊瑚聚集生长而成的湿地。包括珊瑚岛及其有珊瑚生长的海域。
4岩石性海岸:底部基质75%以上是岩石,盖度<30%的植被覆盖的硬质海岸,包括岩石性沿海岛屿、海岩峭壁。本次调查指低潮水线至浪花所及地带。
5潮间沙石海滩:潮间植被盖度<30%,底质以砂、砾石为主。
6潮间淤泥海滩:植被盖度<30%,底质以淤泥为主。
7潮间盐水沼泽:植被盖度≥30%的盐沼。
8红树林沼泽:以红树植物群落为主的潮间沼泽。
9海岸性咸水湖:海岸带范围内的咸水湖泊。
10海岸性淡水湖:海岸带范围内的淡水湖泊。
11河口水域:从近口段的潮区界(潮差为零)至口外海滨段的淡水舌锋缘之间的永久性水域。
12三角洲湿地:河口区由沙岛、沙洲、沙嘴等发育而成的低冲积平原。
人工湿地
1水产池塘:例如鱼、虾养殖池塘。
2水塘:包括农用池塘、储水池塘,一般面积小于8公顷。
3灌溉地:包括灌溉渠系和稻田。
4农用泛洪湿地:季节性泛滥的农用地,包括集约管理或放牧的草地。
5盐田:晒盐池、采盐场等。
6蓄水区:水库、拦河坝、堤坝形成的一般大于8公顷的储水区。
7采掘区:积水取土坑、采矿地。
篇3
另外,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发掘人头骨化石,测定为二百多万年以前的遗物,因此推断人类在二、三百万 年以前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了。与教材第四纪出现人类相吻合。
我国从夏朝开始制定了“夏历”;商朝人们认识许多星座,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记录;春秋时 代鲁国天文学家经观测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通过实测得出了子午线的 长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测得子午线长度。……备课面广,讲课内容就丰富,就会造成良好的地理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二、地理课教学过程中,要精选与地理课堂内容相关联的历史内容。巧妙地与地理新知识加以联系。这样 联系历史,反映现实的地理知识,突出了地理教学的特点。如讲述东欧政治地图的变化时,可简介俄国在17世 纪中期,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18世纪,俄国夺取了芬兰湾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地区, 然后向东扩张一直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19世纪沙俄又从伊朗手中夺取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 把外高加索完全并吞了。以后,沙俄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和新疆大片领土,共侵 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我国太平洋沿岸的海参崴,沙俄侵占后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从19世 纪20年代起到80年代,沙俄逐步侵占了包括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塔吉克人居住的 中亚、西亚广大地区。从1922年至1940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等15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先后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为一个统一国家,首都莫斯科。从1990年3月到1 991年12月,苏联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原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前苏联外,其余均先后 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从而改变了东欧的版图。1990年10月3日,战后分裂长达41年有德国统一,南斯拉夫199 2年“一分为五”,因领土、民族等原因,爆发了“波黑战争”,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末也恢复战前的两个国家 。在教学中较好地联系上述知识,能起到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本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增添学科趣味性 等方面的作用。
三、地理教材的许多内容,从历史角度举例联系,更能确切地表述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地理的现象。运 用“洋流”知识,可进一步讲解国际人口迁移;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的“三角贸易”,欧洲的奴隶贩子利用 洋流运输贩卖黑人到美洲,归程利用加那利寒流到非洲,中程利用大西洋南赤道暖流、圭亚那暖流等到美洲, 归程利用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回欧洲。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航海七次,最 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除当时具有的先进航海技术和帆船外,还借助于季风(东北季风、西南季风) 和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篇4
一、人的需要的特点与激励
“激励”一词,作为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励,在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使人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任何激励活动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而进行的。现代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源泉,推动着人朝向一定的目标努力,使自己得到满足。需要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人的需要具有4个特点。第一是生物性特点,也就是说人与其他动物有相同的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如追求饮食、安全、性等等;其次是社会性特点。即人除了具有动物的本能之外,还有许多动物所没有的高级社会需求;第三是动力性特点,需要总是伴随着某种心理紧张,牵动人的情感,紧张程度同追求的迫切性成正比。需要是人类活动的内在动力,是积极性的源泉。第四是周期性特点。即需要得到满足后,在一定时间内就停止追求,过了一定时间又会产生需要与追求,如此周而复始,生生不息,人的追求也就不会停止。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积极探索中低级职称教师的优势需要,因势利导,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的需要结构特点
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由于其拥有的资源、知识结构、经历和角色地位、职业生涯阶段特征的特殊性,他们在需求结构上具有某些共同的人群特征。
(一)中低级职称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主要是追求晋级升等
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由于职称较低,因此职称晋级等成为其主要的需要。为了职称而努力工作出成果成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职业发展价值目标单一、纯粹。
尤其在国家规定师资条件达标的大背景下,许多教师还面临着“学历突围”的问题。然而,职称低并不意味着“能力低”。
在许多高校管理者心目中,教学质量和职称成正比,这就势必挫伤中低级职称教师积极性。导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的消极怠工的不良教学现象屡次发生。
(二)工作职责单一需要变化
与第一点需求相关,中低级职称教师对工作职责内容的需要相应地单一。除了上课就是上课,或者辅导做实验、改作业,整天为备课和上课疲于奔命。能把课上好、不出差错就很满足。需要点拨和指导,需要开阔眼界和胸襟。同时,中低级职称教师中不乏很早就胜任教学的佼佼者。这种实际意义上的重复劳动对他们来说,缺乏更新和变化。形式单调,导致工作激情不高。需要用各种手段进行丰富和更新。
(三)自主和创造的需要
中低级职称教师往往具有独立的个性,他们对工作中的自主性和创造需求较强烈。然而,论资排辈、轮流坐庄情况的现实存在,使得这些教师在发展方面步履维艰。尤其是一些留校生教师处境更是窘迫,面对“热了女婿冷了儿”和“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时代大潮,其实际上已处于无人理睬的境地。北大校长曾在媒体上公开宣布北大以后不再接收本校毕业的博士生担任教师,就很有代表性。高职称独霸科研在高校已成为不争事实。尤其在国家级项目申报上。中低级职称教师不被信任的恶果造成了不自信,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然而,渴望自立和创造仍然是这些中低级职称教师的主流。
(四)良好生活、工作环境和条件的需求
良好生活、工作环境和条件的需求同样是中低级职称教师对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一个基本期望。只有基本生活需要满足了,才能全力投入事业。然而,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由于职称低,生活条件、薪酬待遇、生活质量相对较低。
同时,对良好工作条件和环境的需求,已超出了简单的生活上的物质需求的满足。陕西部分高校的调研情况表明,高校中许多优秀的中低级职称教师的流动往往起因于对良好研究条件的寻求①。所以对这种需求的满足是学校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的一个前提条件。
三、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的激励
(一)认识内部激励对提高中低级职称教师工作动机的重要性
提供给教师的激励和其他职业的激励一样,是内部满足(如令人激动的工作内涵、成就、完成挑战性工作所获得的喜悦和社会认可等)和外部满足(如良好的资源和工作条件、晋升、薪酬、良好同事关系,以及宽松的工作环境等)的复合体。
针对有限的资源,高校所用的激励系统应当具有针对性。其实,许多管理者都知道,年轻人吃苦耐劳肯钻研,且天性烂漫,一句好话(认可)远比物质刺激更有效。认识到对中低级职称教师的激励应当重点强调内部激励和符号性,而不是外部激励和物质性,可以提高中低级职称教师激励的针对性。
同时有研究表明教师对来自学生和工作内容的成就获取的内在激励更为敏感。像薪酬、福利等外在激励措施固然对于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起着重要作用,但教师13常的工作热情和努力更主要是由教师的工作成就和工作本身提供的乐趣所激发的。
(二)中低级职称教师激励的一些具体措施
对需要的最有效激励手段是满足合理需要,高校中低级职称教师需要满足来自主体自身的满足能力,依赖于社会与学校的客观环境条件。教育部门管理者须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中低级职称教师的需要。
1.满足最低层次的生活需要。作为管理者,就要从生活上、点滴小事上关心中低级职称教师,尽最大可能在条件许可范围内,为其解决生活上的眼前困难和后顾之忧。把政策留人、爱心留人、事业留人落到实处,把管理和服务等同起来。切实让中低级职称教师感受到高校大家庭的温暖。
2.参与管理决策。大学中低级职称教师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着扩招后的高校的教学、科研的重大任务。
年轻人精力充沛,思维灵活,可塑性强,他们对学校的工作充满热情和信心。因此,学校管理者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中重大问题的讨论,使其参与某些计划的制定,不仅可以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还可以充分满足中低级职称教师参与管理决策,扩大工作职责和获得社会尊重、体现价值的需求,实现激励参与积极性的目的。
3.配备导师。人力资源管理学领域的研究表明,“组织中资深员工充当新员工指导人角色可以有效提高双方的工作满意感、组织承诺和组织业绩”。学校管理可以制定“指导人计划”,推行“一帮一,手拉手”活动。聘请高级职称教师充当年轻教师的指导人,包括业务指导和生活指导。这种指导人计划对学校、资深教师和年轻教师三方均有非常显著的益处。会彻底改变“技术封锁”和“各顾各”的现状,形成合力,并促使年轻教师在教学、科研上早日上路。
4.奖励成绩。目前,许多高校在推行科研绩分制。这一制度的推出,有效地激发了中低级职称的科研积极性,起到了奖勤罚懒的作用。许多高校的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有较大的增加。当中低级职称教师取得成绩时,学校管理者应当在政策上予以充分的认可和奖励,包括荣誉、公开的承认,以及必要的物质激励,对优秀教师缩短见习或晋职年限(各高校在中低级职称评审工作中有自),出台“中低级职称”破格晋职办法等,还可以仿高级职称教师例,根据中低级职称教师的贡献和工作业绩提供各种福利,如交通补贴、膳食补贴、住房补贴、重大科研奖励办法、年度休假制度、低职高聘、终身职位制等等。
5.为中低级职称教师提供研究资助和各种培训。一方面,这是学校为了整体提高科研水平,承接重大研究项目和促成高水平研究成果产生必备的先决条件之一。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中低级职称教师实现成就抱负创造工作条件。既给任务,又压担子;既给压力,又有动力。更重要的是,这一措施可以极大提高中低级职称教师对学校的满意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此外,结合国家评职升等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免费开设一些外语、计算机、考研辅导培训,真正为中低级职称教师做些实事。毋庸讳言,这些措施在促成中低级职称教师多出成果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和锻造后备教师队伍,对提高学校整体师资队伍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5
新生界下第三系主要为断陷湖泊沉积,纵向上在附近凹陷发育出出现两个沉积旋回,即沙二段—东营组、沙四段—沙三段。这两个沉积旋回都处于比较完整的状态,其水体变化过程为浅—深—浅,岩性的变化过程为粗——细——粗。因为该地区的构造出现继承性的发育,下第三系沙四期到东营早期,致使从凹陷中心向隆起部位出现逐层超覆的沉积现象,一直至东营中期才呈现出覆盖潜山构造顶部的现象[2]。下第三系在沉积之后,受喜山期东营幕的影响,因此与渤海湾盆地等地区一样,出现上升的现象,因此遭受剥蚀。上第三系处在坳陷沉积期时,馆陶组—明化镇组出现河流相沉积等特点,在纵向方向,出现从粗至细的正旋回,其旋回比较完整。同时出现多旋回等沉积现状,因此出现了多套生、储以及盖的组合;在横向方向,沉积层的展布范围出现逐层扩大的现象。在沉积方面,该地区不仅具备多旋回性的特征,而且还具备多次沉积间断的特征,多次沉积间断主要由燕山及喜山期出现多次区域性抬升而形成的,该地区受中生界和下第三系之间的沉积间断的影响比较大,其间断期也比较长。同时,此外,第三系内部也出现两次重大的沉积间断,其一位于上、下第三系之间,其二位于沙二段和沙三段之间。这几次沉积间断是潜山油气藏形成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前第三系和下第三系之间的沉积间断,对潜山油气藏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中生界超覆式(底超)沉积
该地区在印支运动挤压应力场的影响下,古生界出现逆断与褶皱的现象,背斜轴部出现在埕北20井区域处,古生界受剥蚀作用明显,相反,两翼古生界可以保留较全的地层层序,相比其厚度也比较大,中生界下侏罗统在沉积过程中,在构造翼部出现逐层超覆式(底超)的沉积。
勘探潜力
1石油勘探面积大
胜利埕岛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而渤海湾盆地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最重要的阵地之一,为我国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在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实践中,渤海湾油田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重要,是我国东部石油勘探与开发的重中之重。在渤海海域中,山东海域领域占的比率比较大,大约占33.3%以上,仅胜利油田管辖领域的就有414km海岸线周围的4870km2的浅海面积以及极浅海面积。同时,由山东省管辖的胶东半岛渤海海域也拥有广阔的浅海面积,但因为各个方面的原因,浅海海域石油的勘探程度依然处于低级的状态。目前,渤海浅海海域主要的勘探区域为老黄河口之北埕北低潜山600~700km2的范围内,其余区域的勘探程度依然处于预探阶段,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勘探观察,以便开发出更多的油气资源。
篇6
1.1水利水电工程与地震问题水库等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蓄水后,由于地应力的调整或水体下渗等原因,触发了地质断层的复活而诱发地震。研究表明,要触发一个比较大的地震需具备以下三个条件:①水库岩石比较破碎,且处理效果不十分理想;②存在有利于应力集中的地质环境条件;③水库水荷载所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足够大。关于水库诱发地震的事件国内外均有报道,一般而言,水库的坝址没有较大的断裂带存在,仅仅是水荷载引起的地应力,诱发地震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如果诱发大的地震,那将是灾难性的。从1987年的资料至今,我国已建设的坝高在15米以上的水库共18000多座,已发现水库诱发地震的有13座。
1.2水利水电工程与水文问题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或周围环境水域的分布,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例如:①大坝水库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还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会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流,并引起周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②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因断绝水的来源而干涸;③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④入海口因河水流量减少引起河口淤积,造成海水倒灌;⑤因河流流量减少,使得河流自净能力降低;⑥以发电为主的水库,多在电力系统中担任峰荷,下泄流量的日变化幅度较大,致使下游河道水位变化较大,对航运、灌溉引水和养鱼等均有较大影响;⑦当水库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以至断流时,势必造成水质的恶化。由此可见,水利水电工程对水文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1.3水利水电工程与气候问题一般情况下,区域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和水体分布所控制。如果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当地水体的分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如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局部地表空气变得较以前更加湿润,形成新的小气候,对当地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方面。
1.4水利水电工程与鱼类、生物物种问题①对鱼类的影响:切断了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水库深孔下泄的水温较低,影响下游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下泄清水,影响了下游鱼类的饵料,从而影响鱼类的产量;高坝溢流泄洪时,高速水流造成水中氮氧含量过于饱和,致使鱼类产生气泡病。②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库区淹没和永久性的工程建筑物对植物和动物都会造成直接破坏;同时局部气候变化、土壤沼泽化、盐碱化等都会对动植物的种类、结构及生活环境等造成影响。
二、工程地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工程地质勘察的质量问题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①工程概念不清,勘探侧重点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方法不当,手段落后;②工程地质分析工作中所选择的理论、方法、计算公式等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其适应条件的物理意义混淆不清;③地质报告中基本地质条件不清楚。我们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①界定不准确或论证不充分,有问题遗漏甚至结论性错误;②有些地质报告没有地质结论,也有些工程没有做多少地质工作就先下结论,极不严肃。此类问题产生往往造成阶段性工程审查不能一次性通过,可能延误开发时机;或者尽管通过了审查,但却给工程留下了隐患,这种情况的危险性极大。
2.2勘测周期不合理的问题从工程地质勘察到地质报告的提交需要一定的工作周期,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然而有些工程却没有进行基础性的前期投入。主要存在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一旦需要申报项目,立即就要求提交地质报告;②今天刚刚提交可研报告,明天就要求提交初设报告。此类情况多为地方性工程,一般国家投资的大型工程出现这种局面的不多。没有足够的勘测周期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由于地质条件不清楚,直接导致投资控制不住,施工后修改设计等情况。更可怕的是留下了工程隐患,可能造成重大的工程事故。:
三、结语
工程地质学是20世纪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地球科学。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是所有行业中涉及面最广、问题最复杂、任务最艰巨、声望最高、最具权威性的龙头行业,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是水利水电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之一。保护和改善工程环境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的需要,是现代化大生产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是保证工程永久利益的必须条件。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轻则修改设计延误工期,严重时造成工程失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近年来。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有下滑趋势,工程地质分析不够深入,有时甚至出现工程地质评价结论性错误这样严重的问题。笔者认为,总结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妙月.区域构造稳定性及地震性危险评价问题[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8:99-100.
篇7
2.1施工技术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不良的施工技术交底工作、缺乏标准的工程质量监测、不恰当的施工技术运用等问题,都会使施工人员在面临突况时,难以采取较为科学恰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安全隐患的扩大。因此务必要构建防洪堤工程施工技术交底的责任机制,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大对竣工过程的质量监测、控制、管理力度,从而实现在根本上解决工程质量问题。除此以外,要确保防洪堤工程的施工质量,务必要严格依据国家颁布的施工技术规定以及质量监测标准来实施工程项目的各项质量监测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工程质量监测管理机制。
2.2施工质量
在实际的施工期间,务必要依据法人负责、施工单位承担、政府监控以及社会参与监督的全面管理方式,且要采取透明化的招投标方式来明确防洪堤工程的施工单位。对于工程项目,法人承担着资金筹集、人员与施工周期协调、质量监管等责任;施工单位应当贯切落实工程项目的责任制度,在施工项目的全过程开展质量检测工作,严格实施自检、互检、终检三步骤。而监理方则应当承担着整个施工项目的监理责任,对施工设施、施工人员、工程管理人员、施工项目进行严格地监管,从而使各方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共同合作,保证防洪堤工程的施工质量。
2.3建设原材料
建设材料是工程施工质量有所保障的根本环节,施工原材料的质量对防洪堤工程的质量以及使用寿命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运用各项建设材料之前,应当对所需的材料实施抽样检测,并且要贯切落实“先检查后使用”的施工规定。在实际的施工现场,应当按照工程项目的实际状况,构建施工项目原材料实验室,实时地对建设材料的质量等性质进行检验,只有建设材料质量达标才能够将其投放至正常的施工项目当中。此外,还应当构建专业化的建设材料管理人员责任制度,将工作落实到具体人员,且要求其将建设材料详细的数据资料记录在案。
3加大对关键环节技术应用的管理力度
做好防洪堤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项目,是实施工程监理的关键步骤。在以往的防洪堤工程施工项目当中,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理工程一般都具有滞后性,即在察觉隐患之后才进行返工,这样大大延迟了竣工周期,更严重的会阻碍防洪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应当把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以及质量管理提前至工程施工的准备阶段,尽可能做到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的质量管理,特别要强调对工程关键部分、关键步骤与隐蔽工程等施工项目实施严格的质量监测与复查。实时解决存在于施工过程以及建立期间的问题,在隐患萌芽时期将其消除。根据防洪堤工程的具体状况,施工单位应当对以下几环节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
3.1施工项目的基础工程
在过去的防洪堤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时常会忽视基坑开挖的施工项目,会把工程施工以及管理的核心投放至立模或者混凝土浇筑等步骤。可事实上,基坑开挖是防洪堤工程施工的基础,时常会发生施工情况和实际设计规划方案不一致的问题。除此以外现阶段许多施工单位对基坑的深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若工程遇上雨季,这必定会大大提高工程施工项目的难度系数。所以,施工单位务必要转变传统的观念,关注施工项目的基础工程,尽可能在基础工程的层面上确保施工质量。
3.2工程项目的钻孔桩工程
钻孔桩工程属于防洪堤工程当中的隐蔽工程项目,无疑也是较多施工事故以及安全隐患产生的环节,其所涵盖的施工技术都比较繁杂,并且防洪堤工程的施工工期一般都较为短,所以会极其容易疏忽检查。若出现测量不精细或者钻杆划线不规范等细节,会很容易使得钻孔的空位出现倾斜或者钻孔深度不达标。所以在钻孔之前,施工人员都务必了解掌握孔位以及钻孔的大小等数据,尽可能控制柱间差距,从而降低钻孔桩工程削弱防渗墙性能的概率。除此以外,还应当对钻孔的数目与所需的钻头实施严格的质量检测,运用科学合理的吊尺测量方法,从而保证工程的实际施工与设计方案相符。
3.3工程项目的混凝土应用
混凝土是加强防洪堤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关键,这是由于混凝土工程所包含的工程工艺以及细节较多,任一步骤或者阶段的施工内容落实不到位,都会导致工程出现质量隐患。所以,工程监理方应当前往到施工现场进行具体的监理工作,协调施工单位的具体工作,共同控制防洪堤工程施工质量。与此同时,施工单位还应当对工程所需试件的真实性开展具体的校对检验工作,从而确定防洪堤工程的全过程都在自身的监管控制范围内。
4注重各项土工试验工作
对于水利工程,其所需的取土场应当开设在施工现场的滩区区域,且对于土质、含水量不相同的区域,应当科学恰当地挑选、使用土料,从而确保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为工程后续工程的顺利实施打好基础。而且在填筑土方前,应当对土场上面的上堤土料以及地基土料的质量性能实施严格的质量检验,从而确保防洪堤工程的施工质量。检验工作内容主要有土料含水量检验、击实检验等项目,与此同时,防洪堤工程的施工单位、建立人员都应当参与到这一检验工程。而且在正式开展填筑土方工作前,施工单位还应当利用“碾压试验”以明确具体压实的数据参数以及所需运用的措施,并且可以通过碾压机来对土料实施压实试验工作,进而获取具体的铺土厚度等参数资料。与此同时还应当明确取土场中土料的含水量、干密度等信息,只有土料的质量以及性能检验达标后,才能够将其投入防洪堤工程的施工过程中。
5贯切落实好施工质量的验收工作
防洪堤工程施工质量评估工作,是工程项目验收工作的关键环节,无疑也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所以相关部门应当贯切落实好工程每一环节、每一阶段的施工质量验收工作,为防洪堤工程的整体质量打好根基。工程每一环节、每一阶段的质量验收工作,都应当满足“实时、正确、认真”的工作要求,要切实地体现防洪堤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对于每一环节、每一阶段的施工质量评估工作都应当由设计人员、监理人员、施工人员共同参与监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防洪堤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可信度、公正度。而对于一些隐蔽性的工程项目,施工单位在进行隐蔽前务必要通过具体的质量检查以及验收工作,待其质量达标之后才能够将其覆盖。防洪堤工程的参建单位应当落实好工程实际数据的整理储存工作,保证数据信息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真实性、针对性以及完整性,让施工过程有依可循。
篇8
一、地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模块的新阐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运行前的有针对性的教学准备即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为教学过程制定蓝图,规定教学方向和大致进程,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为宗旨,促成教学目标实现的一整套有序的方案。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能够减少和克服地理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和提高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达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目的。可见,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对地理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分两个模块进行:一是教学设计水平的评价,二是教学过程运行的评价,前者是静态的,但规划了动态的教学过程,后者是动态的,是对静态的教学设计的实施。
二、促进地理教师成长的教学质量评价指导思想
1.对教师教学设计水平进行评价,指标渗透课程和教学设计理念对教师教学设计水平进行评价,指标要着眼于地理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学设计理论。通过全面细致的指标设计来促进教师对系统理论、学习理论、地理教育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四大设计基础理论的学习与应用,促进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专业知识的深入钻研,完善教学设计要素,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掌握课堂教学技巧,达成课堂教学实效。通过奠定科学的教学设计评价指标的导向性地位,确实为有效教学提供前提和保障,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2.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指标体现“为学而教”“以学论教”地理新课程教学过程评价应打破关注教师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模式,而建立起“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发展”的“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新机制。“为学而教”即评价指标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考虑学生“学”法的认知特点,在知识传授上强调为学生重组认知结构,搭建认知桥梁;在知识的理解上,关注学生经历与体验,注重创设情境;在知识的应用上,极力为学生提供实践或练习的机会;在方法上不仅教学生学会,还教学生会学的方法;在情感上,采取多种策略让学生好学、乐学、勤学。
“以学论教”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地理教育国际表明:2l世纪要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活跃、责任应通过学生的地理课堂参与度中行为来显现和培养,生动而富活力的课堂互动景象,正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馈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对学生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生成状态、思维状态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六大“状态”全面捕捉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获得以及相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动态变化与发展。
基于“为学而教”“以学论教”体现“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观,是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新突破,是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着力点。
3.评价指标的陈述应具有诊断性、可操作性传统的评价指标内涵有着外延无限、“空、范、大”等弊端,增加了指标把握难度。我们认为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套可供比照甄别的价值判断标准,指标设计的科学、合理则能事半功倍,达成评价的目的,起到信息反馈,改进教学的作用,否则评价工作流于形式,使师生产生抵触、厌倦情绪。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实际是对教师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课堂中的教学策略、方法、师生互动景象及教学课堂氛围等等内容进行达标衡量的一系列评价标准或评价目标。根据马杰行为目标陈述法,目标陈述应当可观察、可测量,能使教师根据目标陈述对学生标作出清晰准确的判断与评价。同理,对地理教师教学过程评价指标的陈述也应当是具有可测量性的,应当用易诊断、可操作性的语言加以陈述与界定,即指标的陈述可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实际观察、测量得出较准确的评价结论,亦即使参评人员一语读之可诊断,一笔评之可操作,如“提问设计具有启发性、激思性”。对于部分评价指标还可以“条件+目的”的结构形式作细致化的陈述,加强指标的易诊断性、易操作性(如例1、例2)。
其中“条件”是教师从学出发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目的”则是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或行为所发生的变化。
三、促进地理教师成长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教学设计水平模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完整的教学设计要素由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等内容组成(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指标在后面单独构建)。其中背景分析常常是绝大多数地理教师教学设计中易忽视和缺失的部分;教学目标陈述模糊也是地理教师的共性,其陈述技术应体现现1受学设计理论中的“行为目标法”“内外结合法”“表现性目标”三种价值取向的灵活性;教学策略和媒体的运用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并基于地理知识属性采用相应的策略,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技能的形成,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评价指标设计的重点所在。
2.教学过程模块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为学而教”指标体系构建,从知识传授、理解、应用、方法等方面进行基于地理学科特色的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评价设计(见表2);“以学论教”指标从反映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六大“状态”进行构建与设计。
篇9
一、医院低值易耗品的定义及特点
医院低值易耗品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经过多次重复地参加医疗、管理等方面的服务而不改变原有的实物形态,但单位价值在规定的限额以下,使用年限在一年以内,或达不到固定资产的标准,但又不属于材料范围的用具设备。
医院低值易耗品种类繁多,按部门分类可分为医用低值易耗品和行政用低值易耗品两大类。按种类可分为医疗器械、办公用品、棉织品及其他工具等,具体包括血压计、容器器皿、手术器材、仪表、仪器、桌椅、计算器、被服等。医院低值易耗品主要有以下特点:单位价值低、种类繁多、易消耗、分布广、不易管理。
医院低值易耗品涉及医院的临床、医技、医辅、行政及后勤管理等部门,与医院的发展息息相关,在资产管理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完善医院低值易耗品管理是医院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医院低值易耗品管理存在的问题
1、医院低值易耗品的采购环节不规范
医院低值易耗品是医院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在药品和固定资产的采购过程都比较规范,但在低值易耗品采购方面,很多医院在采购之前没有进行可行性分析,且对一些单位价值较高的低值易耗品也没有进行招标采购、没有购前询价等,采购过程较随意,使得供应商鱼龙混杂,造成所采购的低值易耗品材质良莠不齐,盲目采购等,加大了医院的医疗服务成本。
2、医院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制度不健全
医院低值易耗品在使用管理上存在着随意性。使用科室无专门管理人员,只是派人负责兼管,没有及时做好低值易耗品的增加、维修、更换、调配、报废等记录;各科室无具体管理人员,也没有定期对低值易耗品进行全面清查盘点,一旦出现问题时,无人负责,责权划分不明确,使各科室的低值易耗品游离于监控之外,形成账、物管理工作脱节,造成资源流失与浪费,使医院的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3、医院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效益不高
医院管理部门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考核机制,侧重于考核医院的各项经济指标,往往不会对使用科室的资产管理情况及使用效益进行考评,造成使用科室在管理上不够重视;在使用上没有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没有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与指导、没有定期做好维护与保养工作,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又因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地提高,仪器、设备淘汰更新的速度更快,如果在早期不提高低值易耗品的使用率,就会无形中增加医疗服务成本,造成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效益下降。
4、医院低值易耗品的领用制度不规范
大部分医院一般没有对低值易耗品实行“定额管理、以旧换新”的管理制度。使用科室在领用前,没有对低值易耗品的实际消耗进行详细统计,分析它的特点、耐用性及使用量,只是盲目的领用,这样一来不仅会导致科室内存量过多,还会使低值易耗品的利用率不高,甚者会出现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
5、医院低值易耗品的报废手续不完善
大部分使用科室通常没有及时对已损坏的、在技术性能上落后的、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的、在市场上丧失迎合力的、已达使用期限无法继续使用的和长期闲置的低值易耗品,上报归口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报废手续,造成财务科与使用科室之间的工作环节脱节,形成财务数量总账与使用科室的实物相差甚远。又因缺乏协调,使低值易耗品的信息未能及时、准确、完整地反映,使各归口管理部门无法及时掌握准确信息,造成家底不清,资产管理难度加大。
三、完善医院低值易耗品的管理
由于低值易耗品的单位价值低,多数医院忽视对其的管理,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从而加大了医院的医疗服务成本,所以从管理的角度上看,完善医院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工作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点。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来完善医院低值易耗品管理。
1、完善医院低值易耗品的采购管理
医院应建立健全低值易耗品的采购管理制度,由使用科室提出采购申请,交各归口管理部门进行可行性分析,报主管院长审批后,进行采购。对一般经常使用且价值较低的低值易耗品,实行院内统一批量采购;对个别单位价值较高的低值易耗品,实行单位统一招标的方式采购,而在招标采购的过程中,应由申请科室、主管院长、各归口管理部门、设备维修组、财务科、审计、纪检等部门参加,各司其责,层层把关,从管理机制上防范购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正之风,确保整个招标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做到货比三家,严格把好入门关,采购价格低、质量优的低值易耗品。通过招标采购,可以大大地降低采购成本,从源头上节约资金,降低消耗成本,有效地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2、完善医院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制度
医院对低值易耗品应实行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明确到个人的管理责任制。医院低值易耗品分别由财务科、医学装备管理科、总务科、信息科负责监督与管理。财务科设置数量总账,各归口管理部门设置数量明细账,使用科室设置备查账。各归口管理部门应定期对使用科室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与监管,按照分级管理要求,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进行管理。使用科室的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并指定科内一名工作人员负责兼管科内低值易耗品,负责登记低值易耗品备查账,及时做好增加、维修、更换、调配、报废等记录。年末财务科都会组织各归口管理部门、科内负责人及兼管人员对低值易耗品进行全面清查盘点,清查时,对于发现短缺的低值易耗品应及时记录,查明原因,并按医院管理制度,提出处理意见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从而确保了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使低值易耗品得以监控,有效地防止低值易耗品的损失和浪费,从而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提高低值易耗品利用率。
3、提高医院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效率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越发展,医院低值易耗品占医院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好低值易耗品,是提高医院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效率和降低医疗服务成本的重要手段,因此医院各管理部门应重视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并将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效率列入各科室的考核指标,定期对其进行考评。要提高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效率,就应从低值易耗品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开始,各归口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培训与考核各科室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熟练程度,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使之有能力担负起自己的职责,积极主动地做好日常低值易耗品的维护和保养工作,以延长低值易耗品的使用寿命,提高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效率,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4、完善医院低值易耗品的领用制度
医院应建立健全低值易耗品的领用管理制度,对使用科室实行“定额管理、以旧换新”的管理办法进行领用。使用科室应对易损耗或使用频率较高的低值易耗品进行统计,报归口管理部门进行调研分析,考察它的特点、耐用性,并按日常的使用量,合理地制定使用科室的领用额。使用科室在领用低值易耗品时,要确保低值易耗品安全、完整的存放及合理、科学、有效的使用;还要在低值易耗品的使用期限里,合理安排好领用新的低值易耗品,确保低值易耗品在使用中耗尽或报废清理时,能够及时有新的低值易耗品进行替换,这样有效地防范低值易耗品在医疗服务中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和不良的影响。使用科室还应对于领用金额较大的低值易耗品,采用“以旧换新”的方式进行更换与领用,使医院的低值易耗品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5、完善医院低值易耗品的报废手续
医院应建立健全低值易耗品的报废管理制度,对使用科室采取“以旧换新”的管理办法进行购置与领用。医院可根据不同种类的低值易耗品,设置不同的使用期限,对于在使用过程中已损坏的低值易耗品,能够维修的,应尽量维修;对于无法维修或维修成本过高的、或在技术性能上落后的、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的、在市场上丧失迎合力的、已达使用期限无法继续使用的和长期闲置的低值易耗品,应及时上报归口管理部门进行技术性能鉴定,并编制报废清单加署同意处理意见,然后上报主管院长审批后,办理相应的注销手续,最后由归口管理部门和财务科统一处理,这样可以有效地防范国有资产的损失及流失,从而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四、结语
医院低值易耗品在医疗服务中同样也是医院的重要资产之一,根据以上几点来完善医院低值易耗品管理,既能提高医院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水平、使用效益、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又能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因此医院应发挥好低值易耗品应有的作用,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也要不断地对低值易耗品管理进行探究、总结经验和开拓创新,使医院低值易耗品管理工作不断地完善和加强起来,这对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0
一、前言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每个单位都渴望。怎样知人善用?往往人事档案就是提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人事档案是详细地记录着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经历、业绩和才能的文件,包含着种种的个人隐私。目前,随着地质部门的不断改革,尤其是在地质部门人才战略上,人们越发地感受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地质部门人事档案上的管理水平,我们就必需充分利用人事档案的优势及其作用,改进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二、改革中地质部门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的数量不足
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繁琐、复杂,任务庞大,并且具有极高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因此,其这样的特点对于人力数量上的投入也是相当多的,不然人事档案管理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在地质部门当中,会出现专门管理人事档案的工作人员较少,或者没有的一种现象。这样的现象会大大的淡化了大家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而且也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事档案管理的水平及其质量。
2.人事档案管理的设备与制度不完善
领导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越来越重视,但是在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的投入还是不够。比如,在设备上,人事档案管理依旧采取纸质记录,缺乏时效性和先进性。在制度上,条文规定通常都笼统地制定,没有与本部门的特点和文化相结合,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加上“手工模式”的管理会很大程度上拖慢管理工作的进度,降低人事档案保存的质量和工作人员的效率。
3.人事档案记录材料作用不理想
在审核人事档案内容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某些项目内容单一而且参考价值低,某几项项目内容相似,造成资料繁杂多余。同时,浪费人力物力,导致管理成本的增加。另外,由于部分职工对人事档案的不重视,对资料的填写随意不真实,内容前后不一致。这样的行为将会导致档案所传递的信息失去其作用,也会使领导者得不到可靠的人事信息和人事档案就不会产生其应有的价值。
4.低下的人事档案管理水平
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在资料审核的这一阶段的工作就会做得相对马虎。一大部分的材料还是靠手工分类排序再分别加工,整理装订,整个程序不仅复杂费时,而且一环扣一环,前面误则后面错,这样就会降低效率。
三、改进地质部门人事档案管理的建议
1.务求档案管理员专业化
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是具有高度的系统性、条理性与严密性。在其位则谋其政。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相当的职业素养和高度的责任感,不得随意传播档案中的隐私而影响地质部门的团结与工作。对档案管理人员需进行具有地主部门特色的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程度。再深一层,必须增添人事档案工作团队的人数,务必做到量上与质上的改变。除此之外,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挑选熟悉信息技术的年轻工作人员担任本职务,确保有精力有耐心的对待档案的繁琐工作。
2.保证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化
为了使得本部门人事档案管理透明化、规范化,对人事档案管理的措施和规章制度进行的进一步的完善是势在必行。特别是地质部门的上级领导们的对人事档案管理提高相应的重视,不然,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就难以落到实处,人事档案的价值就不易体现。对于档案材料的收集的制度,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单位非管理人员必须遵守。
3.确保人事档案内容真实化
结合地质部门发展的特点,更深一层根据个人事实丰富材料的内容,目的是未来得到更加全面更加完整的人事资料,强化地质部门的人才发展战略,增强地质部门人才建设服务的功能。建议根据地质部门职工岗位的类别设置对人事档案进行重新分类,制定对各类型人才的材料的收集、审核、管理的标准,增强针对性和具体性。
4.力求档案管理设备先进化
一改以往的手工模式,跟进科技的步伐,把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数字化。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相关的应用程序应用到人事档案管理中,构建管理信息化的高效模式,争取最大限度发挥人力物力资源的价值。建立人事档案的数据库系统,利用扫描仪等先进的现代化设施,把数据录入系统,不仅高效,而且文字图片并存,实现了形式多样化,信息具体化。实行人事档案动态管理,对本部门的职工个人情况及时更新,提高效率,而且电子化的档案占用空间少,使用期限却很长,可谓功能强大。
四、结束语
地质部门人事档案管理的改革是必然的。破旧立新,管理才能得以完善,才能符合新环境下的地质部门对人事的需求。积极改善部门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加强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利用档案的信息资源,才能够为地质部门的各个岗位提供更有能力的人才,才能尽最大的可能为本部门提供优质的服务。
篇11
(2)人为影响因素。
在人为影响因素的分析过程中,当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在地质钻探施工过程中,施工队伍中的施工人员大多数都是农民工,农民工存在的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这些施工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非常低。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知识培训,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很多的安全施工细节缺乏重视,这就为施工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安全生产管理隐患。在安全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管理问题,制度和体系不完善,使得施工人员缺乏责任感,在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弄虚作假,从而给安全施工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安全管理隐患。
(3)机械设备影响因素。
地质钻探施工过程中,除了人为影响因素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地质勘探设备,机械设备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地质钻探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在安全施工管理过程中,很多机械设备和技术是比较落后的,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就缺乏计算机控制设备。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就没有办法实现地质勘探施工的自动化生产和实施,增加了整个生产管理成本,对于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给安全施工带来了很大的生产隐患。
2煤田地质钻探施工钻机的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2.1加强煤田地质钻探工作的生产现场施工管理
在煤田地质安全施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现场的生产施工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做好现场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针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加强现场的安全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在现场设置专职的现场安全人员,做好现场安全施工管理,了解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情况,做好相应的监督管理工作;在安全施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有相应的监督管理人员进行煤田钻探现场的安全管理。在生产现场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企业还需要加强对整个施工钻探过程的安全管理,在煤田地质钻探施工钻机生产过程中,需要设立专职的、高素质的质量检验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检验制度,能够保证检验员在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做到严谨、认真、细致地开展安全施工管理工作,在安全监督检验过程中,相关质量检验人员需要严格地审查和监督,对于每一项钻探施工环节都需要进行严密的审查,逐一对施工现场做好质量检验和把握,保证施工人员能够严格的按施工设计开展钻探工作,达到相应的技术指标。比如HGY-1500A钻机使用过程中,就必须将其各项指标参数进行有效控制,这样才能够在安全生产过程中逐渐提高煤田钻探施工工艺水平。在生产过程中,质量监督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管理过程中,除了要做好施工企业自身的施工管理工作外,还必须保证工程质量万无一失。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施工监督管理。在选择监理公司或者是监理管理人员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信誉良好、技术水平较高、专业性较强的公司或者是员工实施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对工程施工现场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开展,加强合作,保证整个钻探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高效生产。做好对整个过程中的全局把握,进行多系统、多科学的监督管理,使得整个煤田地质钻探施工钻机的安全生产管理效率不断提高。
2.2形成煤田地质钻探施工钻机的安全生产体系
要形成统一的安全生产体系,在施工过程中,就必须保证各个施工环节都有制度可以依靠,主要是开展如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建立完善的安全监督生产管理制度,煤田地质开采生产是属于国家危险性较高的行业,那么在勘查施工过程中,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我国有关煤田地质勘探的法律法规,结合煤田钻探过程中的施工特点,不断地完善其施工管理制度,为安全生产提供更多的制度保证。②树立安全管理理念,在煤田地质施工钻机安全生产过程中,需要树立安全管理理念,加强设计、施工以及检验等各个工作阶段的安全管理理念认识,将安全管理理念贯彻到整个生产施工过程中。③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制定,在地质钻探施工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将施工责任落实到个人或者是小组,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重视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问题,在施工过程中,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小组或者是个人的安全管理教育开展,从根本上不断提升整个煤田钻探施工钻机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2.3施工人员素质提升
在地质钻探生产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要求是较高的,施工程序是复杂的,那么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就需要较多的施工管理人员来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在地质钻探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施工人员、技术操作人员、管理监督人员、维护管理人员等是非常复杂的,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就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保证相关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员素质也不断提升。在施工过程中,重视施工人员个人的施工技术和整个施工组织的施工技术水平提升,建立现代化的施工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施工队伍,提高农民工对于安全施工的认识。在生产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提升全员素质,推动整个煤田地质钻探施工钻机的安全生产运行。
2.4机械设备管理
在地质钻探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质量和钻孔的数量、质量等有着重要联系。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定期做好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降低了故障发生率,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对于机械设备相关的维护管理人员,需要提高其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重视培训工作的开展,提高其维护技术水平,避免造成维护工作开展过程中对机械设备的损害,从而保证设备的良好施工运行,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效率。
篇12
1水文地质勘察的内容
在以往常规的岩土工程勘察中,由于缺少结合基础设计和施工需要评价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作用和危害,在很多地区已发生多起因地下水造成的建筑基础下沉及建筑物开裂的质量事故。针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在以后的水文地质勘察中应主要考虑岩土的水理性质对建筑工程施工地区的水文地质问题做出客观评价。与岩土的物理性质相类似,岩土的水理性质也是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重要标志。岩土水理性质指的是岩土与地下水之间相互作用而显现出来的一些性质,会直接影响到岩土的强度,进而影响到建筑工程的稳定性。过去的勘察工作往往比较重视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而水文地质勘察往往被当做一种象征性的工作,继而忽略了对岩土水理性质的重要性,所以对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评价不够全面。
2 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性
水文地质勘察是工程地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地下水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不仅关系到建筑工程的顺利施工和正常使用,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它可以分析地下水对建筑工程地区岩土工程地质性质的影响,作出客观的评价和预测。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地下水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水文地质勘察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地下水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位变化包括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位频繁升降三个方面。地下水位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主要包括可能引起建筑物的破坏和膨胀性岩土胀缩变形。
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位一般是季节性变化,雨季水位上升,旱季水位下降。这种天然变化是区域性的,渐变的,而且变化幅度较小。但是,人为因素引起的局部性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往往比自然变化的幅度大,导致的岩土工程危害也更加严重。地下水位的升降超过一定程度有可能引起粉土以及粉细砂饱和液化而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也可能导致土壤盐渍化、沼泽化而腐蚀建筑物;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的威胁。
2.2 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
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但是在建筑工程活动当中,由于改变了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在一定的动水压力作用下,也会导致一些后果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管涌、流砂、基坑突涌等,造成安全隐患,并影响工程质量,所以需要及时做好这方面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当建议采用桩基时,应评价采用桩的适宜性;对桩的类型、平面布置、直径、长度和桩基持力层,提出建议;对桩尖持力层的选择进行论证;提出桩的侧摩阻力和端阻力;提出单桩承载力的建议;在大面积堆载及欠压密地区,尚应分析桩周土对桩的负摩阻力;对预制桩或沉管桩的沉桩可能性,进行论证;挖孔桩、钻孔桩、冲孔桩的成孔工艺,成孔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施工技术措施,桩的施工质量控制方法和要求;对桩基工程设计、施工、检测、监测的其他建议;一般应提出以桩的静载荷试验验证以确定单桩承载力的建议。
2.3地下水位对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严重者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低层或轻型建筑物的破坏。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或变化幅度大时,不仅使岩土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加大。因此,在膨胀性岩土地区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应特别注意对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特别是地下水在升降变化中的高度和变化规律,这对地基基础深度的选择(宜选在地下水位以上或地下水位以下,不宜选在地下水位变动带内)有主要的参考价值。
在建筑工程的地基内,当地下水位在基础底面以下压缩层范围内发生变化时,就能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若水位在压缩层范围内上升时,软化地基土,使其强度降低、压缩性增大,建筑物可能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若水位在压缩层范围下降时,岩土的自重应力增加,可能引起地基基础的附加沉降,如果土质不均匀或地下水位的突然下降也可能使建筑物发生变形破坏。
在地下水位以上、地下水位变动带和地下水位以下,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土体从上到下,有天然含水量、孔隙比由小一大一小,压缩模量、承载力由大一小一大的变化规律。这是由于地下水位以上部位,经长期淋滤作用,铁铝富集,并对土颗粒起胶结和充填作用,增大了土粒间粘接力,往往形成“硬壳层”,因而含水、孔隙比小而压缩模和承载力增高,而位于地下水位变动带的土层,由于地下水积极交替,土中的铁铝成分淋失,土质变松,因而含水量、孔隙比增大,压缩模量、承载力降低。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由于地下水交替缓慢,氧化、水解作用减弱,加之上部土层的自重压力作用,土质比较密实,因而含水量、孔隙比减小,压缩模、承载力增高。
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的与地下水位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尤其是那些风化残积土、软质岩石以及不同成因的粘性土等。所以要高度重视地下水位对岩土物理力学变化的影响,做好预测和指导工作,避免建筑工程出现因工程地质问题而导致的质量安全事故。
3 结论
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在今后的工程勘察中,应对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主要考虑以下内容:一是应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和影响,预测可能产生的岩土工程危害,提出防治措施。二是工程勘察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的需要,查明有关水文质问题,提供选型所需的水文地质资料。三是应从工程角度,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不同条件下应当着重评价的地质问题,如: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评价、水对砼及砼内钢筋的腐蚀性;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的建筑场地,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土时,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当基础下部存在承压含水层,应对基坑开挖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可能性进行计算和评价;在地下水位以下开挖基坑,应进行渗透和抽水试验,并评价由于人工降水引起地面沉降、边坡失稳进而影响建筑物稳定性的可能。
岩土工程问题中,地下水问题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准确合理地查明地下水位,不仅使资料的可靠程度更高,而且可更好地利用岩土体的潜在能力。因此,为提高工程勘察质量,在工程勘察中不仅要求查明岩土工程问题,而且要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以消除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随着工程勘察的发展,其必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切实做好水文地质工作将对勘察水平的提高起极大的推动用。
参考文献
[1] 韩爱臣.水文地质问题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重要性[J].今日科苑,2009.
篇13
电力网中的“接地”是指将地面上的金属物体电气回路中的某一节点通过导体与大地相连,使该物体或节点与大地保持等电位。埋入地中的金属接地体与接地线的总和,称为接地装置。接地装置可区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和防雷接地,接地是避雷技术最重要的环节,不管是直击雷、感应雷或其它形式的雷,都将通过接地装置导入大地。因此,没有合理而良好的接地装置,就不能有效地防雷。
2电力系统接地装置的常见问题
(1)用结构钢材代替避雷针(网)及其引下线,存在五种主要错误现象:其一母线构架通过水泥杆的主筋接地。其二开关构架之间利用串联的金属构件作通道,通过连接部位的螺栓接地。其三避雷针引下线通过水泥杆主筋导通。其四避雷针另敷引下线被包围在加固的水泥墩之内。其五室内开关设备通过开关柜体接地,开关柜体放在基础槽钢上,未与接地干线连接。
(2)接地装置施工质量差。存在五种主要错误现象:其一引下线、均压环、避雷带搭接的搭接长度不够,扁钢小于宽度的2倍,圆钢小于直径的6倍,焊接不饱满,焊接处有夹渣、焊瘤、虚焊、咬肉和气孔,没有敲掉焊渣等缺陷。其二接地体安装埋设深度不够,距地面高度小于0. 6 m。其三接地体的引出线未作防腐处理,使用镀锌扁钢时,引出线的焊接部位未补刷防腐涂料。其四螺栓连接的连接片未经处理,镀锌或镀锡面不完整,片与片接触不严密。其五接地线跨越建筑物变形缝处时,未加设补偿器,穿墙体时未加保护管。
(3)中性点接地引下线未在主网两点可靠接地。有些110 kV变电所中性点接地引下线存在一点接地。变压器中性点应有两根与主接地网不同地点连接的接地引下线,且每根接地引下线均应符合热稳定的要求,重要设备及设备构架等宜有两根与主接地网不同地点连接的接地引下线,且每根接地引下线均应符合热稳定的要求,连接引线还应便于定期检查测试。
(4)中性点放电间隙安装不规范。
(5)扩建地网与原接地网应多点连接。接地网接地电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身的腐蚀,接地电阻会发生改变,有的甚至超标,为了降低主网接地电阻,另行敷设地网不失为一个好举措,但有的变电所根据地形地貌采取在原主网的末端,加打接地桩单处延伸,与主地网只有一点联系,主网接地电阻时高时低。
(6)避雷针地网与主接地网的安全距离不够。独立避雷针应设置独立的集中接地装置,当确有困难可与主接地网连接,但需满足过电压保护技术要求:①独立避雷针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至35 kV及以下设备与主接地网的地下连接点,沿接地体的长度不得小于15 m。②独立避雷针的接地装置与主接地网的地中距离应不小于3 m。③独立避雷针与配电装置带电部分的空气中最短途径的长度应不小于5 m。
(7) 10 kV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保护距离。日常设备运行管理通常忽视了避雷器与变压器的最大电气距离,导致运行中的避雷器与被保护的变压器的电气距离严重超标,所装设的避雷器没有起到保护作用。
(8) 10 kV 避雷器接地引下线应与干线单独连接,不允许串接。10 kV 出线由于回路数较多,有些施工人员图方便,往往将10 kV出线避雷器三相的接地引下线串联接在一起,再通过单根引下线与干线连在一起,构成接地装置,客观上造成了一个接地线中串接了多个需要接地部分。
(9)配电变压器中低压避雷器引下线接线正确。配电变压器低压侧装设了低压避雷器,但有的施工人员把低压避雷器与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线及变压器金属外壳一起接地,组成变压器所谓的“三位一体”接线方式。低压侧避雷器引下线利用变压器的外壳作为避雷器的泄流通道,这是不符合技术要求的。
(10)地网开挖不及时。
(11)避雷器的选型和配置不正确。现场设计施工中出现配电型避雷器(如Y5WS - 12. 7 /50)安装至变电所10 kV 母线和TV 上, 将线路型避雷器(Y10WX - 42 /220)安装到变电所35 kV母线和TV上。将金属氧化物避雷器作为更新换代产品,种类繁多,性能差异较大,设计、施工人员必须熟悉避雷器的类型、电压等级和使用场所,要特别注意其电压等级和使用场所是否相符,不能张冠李戴,降低功效。
(12)校核接地装置热稳定容量不及时。
3防雷接地系统质量的控制措施
3. 1严把防雷接地的设计关
要仔细地审查设计图纸。不仅要熟悉电气图,还要对建筑设计中的结构、设备布置进行认真分析,要充分领会设计中有关说明,及时发现设计中的问题。要注意避雷器的正确选型和合理配置,防止选错避雷器型号。注意土建设计图纸和电气设计图纸的衔接问题,各专业要协调配合,避免施工错漏。
(2)注意典型设计和反事故技术措施要求的执行。国家电网公司对防雷接地提出了一些新的反事故技术要求,但与典型设计的要求有不一致的地方。比如,反措要求在变电站内35 kV~220 kV的出线间隔的线路侧均应加装电站型避雷器进行防雷保护。但典型设计没有该项要求,设计时常忽略这些地方。
(3)注意二次防雷的设计问题。电气设计中对监控系统、自动化系统、通讯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二次或弱电系统中接地问题常常忽视,其接地点和设置在设计平面图纸中一般都没有明确标注。设计审查时要求明确,或以规范、标准要求提醒施工单位进行预留预埋。
3. 2严控材料质量控制关
防雷接地所用材料有角钢、圆钢、扁钢,其中主控内容是:一是验材料三证;二是看材料规格;三是查在施工中是否使用设计和规范规定的镀锌材料。在施工监理过程中,作业人员往往随手拿普通结构用钢筋做帮条焊接,或用普通钢材代替镀锌材料。这一错用材质的毛病,一定要严格纠正。
3. 3加强对接地关键部位和工序的施工质量控制
(1)接地环网敷设质量是接地施工中的首要环节。其一是要控制接地体顶面的埋深要满足设计规定,当无规定时至少不小于0. 6 m。其二是接地体导体截面要满足热稳定和机械强度要求,且不得小于最小规格要求。其三是垂直接地体的间距不宜小于其长度的2倍,水平接地体的间距应符合设计规定,无规定时不宜小于5 m。其四接地体(线)的焊接应采用搭接焊,其搭接长度必须满足扁钢为其宽度的2倍,且至少3个棱边焊接,圆钢为其直径的6倍等要求。其五对接地线跨越伸缩缝、沉降缝处是否设置补偿器跨接连通进行确认。
(2)重视电气设备的接地质量,一是要求每个电气装置的接地应以单独的接地线与接地干线相连接,不得在一个接地线中串接几个需要接地的电气装置,不能以设备金属构件作为接地通道。二是接地线也应该焊接或用接线铜鼻子可靠压接,不能缠绕接地。三是电气设备柜体应焊接在基础槽钢上并满足焊接面积要求,或用专用的接地线焊接到接地干线上。四是接地引下线及接地装置的紧固件均应使用镀锌制品,当采用没有镀锌的地角螺栓时要采取防腐措施,接地装置与不同材质的电气设备搭接时要按规定进行搪锡、镀锌或采取过渡措施,保证搭接面的防腐能力。
(3)对于避雷针和避雷网,它们是避雷系统中重要元件,也直接影响防雷接地的可靠性。一是要注意其规格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必须有合格证、使用说明及各种技术资料,安装要牢固可靠。二是独立避雷针接地装置与其他电气设备、与道路或建筑物出入口、与主接地网的距离要满足设计要求,至少不低于规程要求。三是屋顶上装设的防雷网和建筑物顶部的避雷针及金属物体应焊接成一个整体。四是从接地体引到屋顶上的引线和避雷网焊接处要做明显的标志。五是发电厂和变电站避雷线线档内不应有接头。
3. 4按规范要求进行防雷接地工程施工质量验收
防雷接地工程验收时要严格执行相关规范的文件规定,“三级验收”制度:应由施工人员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再进行工序之间的交接检验和专职人员的检查,检查结果应有完整的记录,再由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和确认,并及时做好隐蔽验收。检验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时,应及时进行处理,直至合格。
施工完后应按照GB50150―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进行交接试验,包括接地网电气完整性和接地电阻值的测试。地网电气完整性测试是测试与连接于同一接地网的各相邻设备接地线之间的电气导通情况,直流电阻值不应大于0. 2Ω。测试接地电阻值,常常有个误区,认为达到通常规程要求的是10Ω、4Ω 或1Ω 的接地电阻就满足了设计要求,而没有考虑季节因数。因为,土壤电阻率是随季节变化的,规范所要求的接地电阻实际是接地电阻的最大许可值,为了满足这个要求,地网的接地电阻要求达到:
式中Rmax ――接地电阻最大值,就是大家说的10Ω、4Ω或1Ω的接地电阻;
ω――是季节因数,根据地区和工程性质取值,常用值为1. 45。
所以,大家所说的接地电阻实际是:
R = 6. 9 Ω (Rmax = 10 Ω ) , R = 2. 75 Ω (Rmax = 4Ω) , R = 0. 65Ω (Rmax = 1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