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

篇1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就是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和激励,以保证建筑施工企业任务的完成。管理在所有的企业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经济学家指出;“管理是资源”、“管理是利润”,管理是起飞的翅膀,管理是企业时刻面临的繁杂的具体活动。

一、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

员工包括各类管理干部和工人。无论干好哪项工作,人是第一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是搞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基础和保证。而建筑施工企业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高尤其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特点的制约—劳动强度大、施工环境艰苦、安全风险大、劳动报酬相对偏低,培养、引进和留住人才与其它行业相比都有一定的困难。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层出不穷,这就加大了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需求的矛盾。员工素质的提高,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技术素质、文化道德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等等;员工素质的提高也包括员工的不同层面。

就我单位来说,经营层领导需要不断地学习掌握现代新的管理和技术知识,中层领导存在着经验丰富的同志,学历偏低,学历较高的工作经难和管理方法有待提高;技术干部相对缺乏:基层一线工人人数不少,但“过得硬”的拨尘人才缺乏。当然,我们已经和正在采取不同的措施逐步解决。

二、先进的科技装备水平

企业的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是两个方面,一靠科技,二靠管理,这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先进的雄厚的科技装备,是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志。企业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看人员多少,而主要看科技装备的情况;不是单看完成工程量的多少,而主要看效率的高低,效益的好坏和技术含量的大小。建筑群体的高低、大小、豪华程度,以及功能情况,是社会状况的体现,是社会的“服装”,是社会的形象。所有这些无不受到科技装备的制约。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先进的科技装备水平,是建筑施工企业经营者考虑的重大问题,也是广义管理的关键环节。谁能够抓好了这一环节,谁就能主动,就有竞争力,就有效益,就会发展。任何短期行为,不思长远的经营者,对企业迟早都是有害的。

这里所说的先进的科技装备水平,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先进的科技装备的投入决策,其二是先进科技装备的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机械设备,是建筑施工的重要手段,是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施工企业从开工到竣工,都要靠各种施工机械为主要手段来完成。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筑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施工企业将会需要更多、更先进的施工机械,施工机械化水平也将不断提高,这就需要经营者在机械装备投入的决策上高度重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对机械装备的投入。其次对新的机械装备要管好、用好、养好、修好,使其充分发挥效能—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等。

三、信息的流通与管理

当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信息是支配人类基本活动的要素之一,企业的各种决策和活动无不与信息密切相关。

信息管理应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来对待。要把握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无论是市场动态信息、科技动态信息、企业竞争信息、本企业自身的信息、社会经济、政治动向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等都要全面地有重点地收集、归纳、分析、判断和使用。要建立健全内外部信息管理系统,重视培养和发挥信息管理人员的作用。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信息量大,既有文字资料信息,又有图象信息,既有内部专业信息,又有社会可视信息,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好信息流通的有效载体。

四、处理好高效率与低成本的关系

1、建筑施工企业的效率

没有高效率,就没有高速度,就难以保证工期,就难以有高效益。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速度、质量、价格的竞争,速度和价格是与效率和成本直接相关的。

影响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有:施工人员的合理组织、施工方案和措施的正确制定、机械设备的合理与先进性、技术工人的操作熟练程度、材料构件的及时有效供应、施工及环境的难易程度等等。施工进度是施工企业的“领头羊”,质量、技术、安全、效益都寓于施工进度之中,也就是说没有施工进度,其它一切要素无从谈起。加快工程进度,主要是提高施工效率。施工效率包括个人单独操作效率、群体操作及配合的效率、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与工程相关的其它工作效率,比如设计图纸,措施的制定和审批,材料、成品、半成品的供应,资金的供应等等。

2、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成本

工程成本是建筑施工企业是否盈利的关键因素。成本的合理降低是取得效益的最主要的途径。成本降低是指施工图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对比。成本有工程成本和企业成本两部分。

工程成本是指直接参加工程施工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以及材料、成品、半成品、机械消耗和其它费用的总和。企业成本反映施工企业工程成本及其它开支。就工程成本而言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有:人员的合理利用和效率的提高,材料机械的合理使用和单价的降低,工程质量的保证,非施工人员的减少,外购件单价降低等等。就企业成本而言,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有:工程成本的降低,非主业企业成本的降低,辅助人员和管理人员费用的减少,闲置设备和材料的减少;其它人员(离退休人员、工伤人员)的减少,其它费用(住房、医疗、保险、待业人员的费用)和管理费用降低等(后两项的费用基本上是固定的,企业具有不可控制性)。企业的成败最直接地反映在企业成本的长期稳定降低上。这就需要企业强化各环节的费用管理,制定有效的具体措施和考核机制,使企业的成本控制在同行业同类型企业的良好状态。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上述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在管理的进程中是整体推进的,不分先后的,而且这些环节的工作质量和力度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

参考文献:

篇2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现状;对策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体现了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人员、设备繁多,工序复杂,良好的现场管理不仅是建筑工程有序、顺利实施的基础要件,也是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进而对于施工企业进行项目建设能否实现预订经济效益有着重要影响,是现代化建筑企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1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建筑施工企业缺乏对建筑工程项目招投标的充分认识和理解建筑工程招投标是为了保护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业主、施工单位等各方面合法利益,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维护建筑市场和谐有序,促进建筑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程序。许多施工企业对项目工程招投标的真正含义认识不透彻,单纯将招投标作为竞争项目的程序,为了获得施工项目,单纯采用降低承包价格的手段。而建设单位为了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也往往选择价格最低的投标企业,而忽视其它方面的考量。其结果就是工程施工价款远远低于项目建设实际需求,导致施工企业承包项目的经济效益水平太低,甚至存在亏本的可能。为了保障企业经济效益,施工企业一般都会采取牺牲工程质量安全的方式来降低工程建设实际发生费用。这就是大量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和建筑质量纠纷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施工企业还经常采取“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的手段,用较低的价格取得施工合同,在工程具体施工过程中频繁设计变更,增加造价,以提高最后的经济收益。这些行为,扭曲了工程项目招投标的根本意义,造成建筑工程市场混乱,对建筑产业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

1.2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我国建筑企业有部分存在时间较长,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思维、手段方法跟不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快节奏。还有部分企业虽然诞生于改革开放以后,但由于管理者主观认识的问题,相较于企业经济水平,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由于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施与开展缺乏规范性、科学性。这也为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从长远角度看,对企业发展十分不利。

1.3资金匮乏是制约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建筑工程施工涉及大量的人员、材料、设备的运用,再加上各种管理和专项费用,使得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为了取得标的,大幅压缩投标价格,致使工程造价偏低。同时,我国建筑行业普遍实行施工企业垫款施工的方式,进一步加剧了施工企业的经济压力。再加上货款拖欠等情况,使得建筑企业资金极为紧张。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运转困难。企业为了提高利润空间,经常采用设计变更、清单漏项、现场签证等方法,从而导致额外的单据、文件大幅增多,提高了施工管理工作难度,由于计划外的情况增多,许多单据不能及时收集,使得工程款项不能按时到位,反过来又增加了施工企业的经济困难。

1.4成本控制效果不佳现代企业竞争压力巨大,要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就必须实行严格的成本控制。我国企业开始实施成本控制时间较短,许多企业尚未形成成本控制的理论认识,仅凭经验开展工作,造成成本控制工作科学水平不高,效果欠佳。成本控制是门专业水平极高的工作。工作开展的好坏和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很大影响。目前,我国建筑企业成本控制工作缺乏专职人员,往往由其它岗位人员兼职,不仅精力无法集中,而且相关专业知识、经验都较为不足,成本控制工作效果很不理想。由于成本控制不到位,企业经济利润流失严重。

1.5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多发招投标把关不严、资金缺乏、管理混乱等因素直接导致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缺乏保障,质量、安全事故在施工和后续使用过程中多有发生,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从业人员和建筑业主人身安全。这些事故的发生,损害了施工企业经济利益,企业为了增加效益,往往又会采取前文所述的各项违规手段,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1.6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有限,主观能动性不高我国建筑行业管理工作目前尚未形成规范化体系,管理工作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的高低。由于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多数都不是管理专业毕业,工作后也很少接受相关专业培训,故而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而建筑企业制度规范的缺位,特别是激励机制设置不科学,导致管理人员主观能动性较差,工作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薄弱,这些都阻碍了建筑企业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2整改建议及对策

2.1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规模庞大,内容繁多,结构复杂,要保证各项工作实施规范有序,必须做好监督管理工作。企业要制定完善的监管制度措施,规范工作程序,通过严密的监管工作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要积极开展员工在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员工业务水平,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增强员工对企业制度的认识和理解,确保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

2.2建立完善的企业项目管理机制针对现代化的工程项目实施需要,建筑企业必须实施项目管理制。围绕项目建设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体系。作为工程项目施工的总负责人,项目经理必须具有足够的,能够使之充分履行工作职责的管理权限。要建立配套的绩效管理制度,将项目建设目标细化分解成多个指标,根据最终指标完成情况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奖惩。

2.3建立规范的投标执行程序建筑企业要充分认识工程招投标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认真履行项目投标相关程序。在投标工作正式开始前,要组成专门的投标小组,针对标的项目及市场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科学编制标书,确保内容全面、细节具体、数据精准、可行性高。实际可行性,既要保证企业可以获得足够的经济利益,又要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3结束语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市场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国内建筑企业受到国外企业的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建筑企业必须认清现实,积极谋求体制创新,推动技术升级,做好资源配置优化,提高管理水平,适应市场需求,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越来越严苛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进而谋求更大的发展。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筑企业管理者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建立起适应企业长期发展的管理体系,并不断完善,要夯实制度保障,加强监督制约,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各项工作的顺畅开展。

参考文献

篇3

Keywords: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financial management, enterprise brand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就是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和激励,以保证建筑施工企业任务的完成。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范围、事项、内容是极其繁杂的,反应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重点在于以下6个关键因素。

1、完善规章制度

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作为员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员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员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因此,施工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正常经营管理所必需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优秀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必然是科学、完整、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

1.1管理制度柔性化

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应是动态的柔性的,需要随着企业内外环境变化而有所改变、取舍或彻底变革。其目的是适应环境变化,调控企业行为,保证企业稳健、快速、健康运行。

1.2实行以人为本的制度

施工企业管理制度一方面要体现制度严谨、公正、高度的制约性、严肃性,同时要考虑人性的特点,避免不近情、不合理等情况出现。在制度规范的制约方面,要充分发扬自我约束、激励机制的作用,避免过分使用强制手段。

1.3确保施工企业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

制定的制度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根据本企业的规模、业务特点、行业类型、技术特性及管理沟通的需要等方面考虑,制度要体现企业特点,保证制度规范具有可行性、适用性,切忌不切全实际。对不切合实际的管理制度进行革新,补充新的管理内容,确保制度的可操作性。

2、强有力的组织机构

企业管理组织为了保证完成任务,实现企业的目标,把每一个职工的力量集中起来组成一个整体,而且使各自明确自己的任务,围绕企业的总目标运转。企业组织设计应以事为中心,因事设岗,因岗设人。

图1:施工企业管理组织结构

施工企业组织结构既要严谨又不能规定过死,需具有一定的弹性,能适应新情况的变化,尤其是需适应企业战略规划的变化。施工企业的战略决定组织架构,有什么样的战略就有什么样的组织架构;另一方面,组织架构又支持战略的发展,是实施战略的一项重要工具,一个好的企业战略要通过与企业相适应的组织架构去完成方能起作用。

3、企业加强公司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思想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其核心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管理理念的培育,是企业职工思想道德风貌的提高。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实施,使企业人文素质得以优化,归根结底是推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促进企业业务的增长。

1)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强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和信任人。企业团体意识的形成,首先是企业的全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有一致的奋斗目标,才能形成向心力,才能成为一个具有战斗力的整体。

2)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首先从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防止搞形式主义,言行不一。形式主义不仅不能建设好企业文化,而且是对企业文化概念的歪曲。

3)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经营特点,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企业有了自己的特色,而且被顾客所公认,才能在企业之林中独树一帜,才有竞争的优势。

4、健全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的触角,常常伸向施工企业管理的各个角落。每一个部门都会通过资金的使用都与财务部门发生联系。每一个部门也都要在合理使用资金、节约资金支出等方面接受财务部门的指导,受到财务制度的约束,以此来保证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图2: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4.1配备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队伍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特殊性,我们施工单位要建立一支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会计队伍,以预算为为主体牵头,实行全面全过程预算控制。加强资金管理,加速资金运转,提高资金的增值能力、利用效果。财务管理部门还要明确划分与企业管理、生产销售和决策等部门之间的职权范围,形成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管理网络系统。

4.2提高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能力

1)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对于财务风险的评估与防范,想要提高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及敏感度,针对风险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对某种存在风险的可能性进行合理假设与评估,及时防范潜在风险。

2)规范投标行为。施工企业在项目投标时,应严格遵循“四不接”原则,即业主资金不到位的工程不接、低于企业成本的工程不接、需大量垫付资金的工程不接、业主信誉差的工程不接。

3)完善资金管理。要对企业的一些重大活动实行联签制度,企业应该对各级经营者与所有者的权利与责任进行明确划分,不断完善自身的决策制度,财务人员应该参加一些重要的投资活动或贸易活动的决策,最后集体做出决定之后,进行分头把关。

5、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量大,既有文字资料信息,又有图象信息,既有内部专业信息,又有社会可视信息,建筑施工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好信息流通的有效载体,营建较高的企业信息化水平。

加强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重点推进建筑企业管理与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和专项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涵盖设计、施工全过程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快关键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促进行业信息共享。运用信息技术强化项目过程管理、企业集约化管理、协同工作,提高项目管理、设计、建造、工程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促进行业管理的技术进步。

6、打出企业品牌

企业的品牌力、创新力是品牌影响力的源泉;品牌是企业技术、管理、人才、市场、文化创新的价值表现形式。企业提高诚信度、知名度,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在加强施工管理、提升工程质量方面,施工单位要不断加大力度,保证投入,确保每年都有一批创省、市优工程。

1)施工企业要正确认识效益、成本、质量、安全之间的辩证关系,强化施工管理,稳步提高工程质量。

2)施工企业的品牌竞争力集中体现在科技研发、工程设计、施工生产、投标经营、社会服务等企业价值链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它是企业应用自己的资金、设备、人才、管理、信誉等综合实力,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能力,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3)施工企业不仅要向用户提供名牌工程,还要提供名牌服务。要扩大服务的内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简单服务为全功能服务。这种服务,也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竣工后的回访保修,而且是贯穿于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生产、交付使用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依靠优质的工程服务赢取客户忠诚。

4)施工企业如能洞悉先机,多提供优质美观的建筑工程产品,提供特色的、人性化的工程服务,为政府业主提供独特深入的解决方案,用特色服务支撑企业发展新业务,必然商机无限。

7、结束语

施工企业要长远发展需要有与本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强势的品牌形象和高超的施工技术水平,这样的企业管理工作才能杂而不乱、繁而不烦、张弛有度。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等技术管理措施,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才能够增强施工企业活力和发展建筑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篇4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和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在建筑领域的同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建筑施工企业是国家的基本建设企业,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风风雨雨,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迁与改革的洗礼,起起伏伏,以螺旋的方式不断地向前发展、创新。要想建立一个模式新颖、体制健全、后劲充足的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就要在管理上创新。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是现代建筑企业制度建设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是建筑市场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的要求,是先进的管理科学理论的要求。建筑工程企业施工管理的创新,有得于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适应市场的需求,有利于企业文化及品牌效应的提升。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落脚点应该是不断创新和完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

那么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要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思想观念上有所创新。只有从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关键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重视,提高经费的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凝聚,切实加强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即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要深刻认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的紧迫性、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建筑施工企业应将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放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并将创新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创新方案,并不是要固定某一种模式,而是要不断寻求符合实际的模式并不断创新完善。这一方案就是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建筑施工管理模式。创新方案要具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企业施工管理的内在要求,要根据时代要求和遵循创新原则去提出创新案。进一步加强市场观念、将产值观念转变成利润观念,将指令管理观念转变成科学决策管理观念,将经验管理观念转变成科学技术管理观念,将因循守旧的观念转变成追求创新的观念。经营观念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树立科学的经营观念,适应新的经济形式的要求,企业才能够发不断发展状大。加强思想导向。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

篇5

因此,打破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方式至关重要。随着管理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涌现。本文提出了“建筑材料精准物流管理”模式,能够解决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的缺陷,并防范新的问题的出现。

2.精准物流管理的基础

2.1技术支持——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技术支持,必须辅助企业各管理层次,其核心是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一般包括合同管理、进度管理、预算管理、物资管理、人劳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八个基本的模块,能够辅助各层次的管理:对企业物资统一分类、统一编号,编制物资数据库;从进度管理模块导出阶段性计划工程量;根据计划工程量预算管理模块计算出物资计划;依据物资计划,物资管理模块实施物资采购管理。

以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为技术基础,对物流进行精准控制,实现物资料采购渠道多元化和透明化,物资库存管理、现场管理的实时化和精准性,最终达到物资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浪费小,保证建筑施工企业顺利建造。

2.2组织环境基础——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是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共享数据库、EDI、WEB等信息技术,将策划单位、业主、勘测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的各个部门有机的连接起来,对整个建筑产品供应链实行有效的管理,实现精准物流管理,缩短建造周期,减少非生产性无价值的工序、简化工作流程,实现企业内外部组合的一些列活动的总称。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打破了原有部门界限,加快了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反馈速度,节省了潜在的时间、节约了潜在的成本、为建筑施工企业精准物流管理提供了组织环境基础。

2.3组织文化基础——精准建造思想

精准建造(LeanConstruction)是一种基于建筑产品管理,通过精确的建筑产品定义、合理有效的建造单元的分解、精准产品策划、精准设计,在物资的精准供应、全过程的产品控制、及时的信息流通和反馈、全体人员早期介入下实现建筑产品的成功交付、资源浪费的最小化、价值创造的最大化的建造管理方法,以提高建筑产品的价值、优化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流、构建合理有效的产品流、降低资源浪费、合理控制工期、整个项目达到最佳效能为目标的管理活动的总称。精准建造的根本目的是使整个建造过程持续时间缩短、精准物流管理、建造成本最小、整个建造价值链创造价值最大、客户满意度最高。

因此,将精准建造作为组织文化的基础,指导组织的建造生产,其目标是实现建造过程的“零浪费”,其中包含了物资的“零库存”,即将工程建造过程与物资供应相连接流水化,最大化地减少中间库存、消除中间搬运、等待的时间浪费,达到精准物流管理。

3.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3.2精准物流管理的目标

在建筑产品的整个建造过程中,工程项目是一个临时的产品系统而独立的存在,紧密的与物流联系在一起。加强物流管理是工程项目精准建造的资源保证。精准物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加强供应商的管理,改变传统的竞争和短期合作为长期有效合作;规范物资采购机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电子商务化和批量化,缩短物资采购周期,降低采购成本,简化采购程序;加强物资入库、出库、调拨、报损管理,使库存最小化;加强物资入场、加工建造、退场、损耗管理,降低物资浪费,减少物资的二次搬运;物流信息及时、准确,便于物流的有效控制。精准物流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物资的“零库存”和“零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最大化的满足客户满意度。

3.3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精准物流管理是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现物资库存状况监控和物资现场管理监控,精准预测和计划物资,选择最佳供应商和租赁公司,实现物资的精准、均衡供应。精准物流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范围广的一系列活动。精准物流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1)预测物资用量、编制物资供应计划;(2)组织、采购或者调剂物资;(3)物资的验收、储备、领用和配送;(4)物资的统计、核算和盘点。

3.3实施的关键

3.3.1工程项目物资现场动态平衡

工程项目物资现场动态平衡是物资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和保证,是优化企业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动态平衡是按照项目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施工阶段的物资投入,并对物资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以保证整个建造过程的均衡性、实现物资供应的动态配置、平衡协调和均衡投入的过程。因此,在工程项目中,有机、紧密地结合物资投入数量、结构、时间、范围的计划与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使物资、人员均衡地投入到工程项目中,实现物资综合控制、工程项目均衡节奏性地建造,达到预期进度目标,实现精准物流管理,减少物资浪费,降低建造成本。

3.3.2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

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时的获取物资现状、工程项目进度状况和阶段性计划,精准预测工程物资需求。在工程项目立项之后,工程管理子系统将总体进度计划录入到工程项目数据库中。在工程项目实施后,仓库管理子系统实时动态追踪物资库存状况,并及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库。物资现场管理子系统实时记载物资入场、物资损耗、物资生产、物资回收、物资退回仓库等详细内容,快捷的统计现场物资状况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库;工程管理子系统实时追踪工程项目进展状况,报告累计未完成工程以及变更工程,并依据约束限制条件,动态制定阶段性进度计划;预算管理子系统依据实时更新的物资信息精准预测物资需求。

因此,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是精准物流管理的关键要素之一,是达到精准建造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3.3.3供应渠道的选择

供应渠道的选择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核心业务之一,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地位非常突出,是物资的源头。供应渠道的选择的目标是使物资从采购、租赁到材料入库的总成本达到最小,质量、交货期、服务水平达到顶期水平,尤其是物资供应商、租赁公司的选择。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线性规划模型。

设Q、L、S是企业对供货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的要求水平,D是需求总量。设阶段性一次需要采购m种材料,每一种材料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或者租赁公司)有n个,则xij表示第i种材料供应商j供应量,Di是第i种材料的总需求量,tij是材料xij的运输成本,pij.qij,lij,和sij分别是有关供应商价格、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水平的参数。可得到如下的线性规划模型:

物资采购、租赁总成本最小

利用上述模型计算时,需要将供货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的要求水平等进行量化,其量化的标准如图2所示,也需要事先确定,作为物资采购的标准。通过线性规划计算的结果说明了供应商供应的物资和租赁公司租赁的物资设备。

篇6

1“互联网+”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应用技术

1.1移动智能终端

这是一种可以联网的操作系统,其应用于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之中,具体包括以下技术内容。①工程设计图纸的模型化展示和呈现。移动智能终端可以将设计方案审核、技术交底等环节清晰、直观、立体地呈现出来,让施工操作人员清楚地了解工程设计内容和方案,为后续施工操作奠定基础。②移动智能终端能快速便捷地实现对施工方案、CAD设计图纸、施工规范的实时查询。③施工操作人员通过应用移动智能终端技术,可以使施工进度、安全管理、质量验收等方面更为有序和实时化。④在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支撑下,施工操作人员可以实现对现场施工及管理的实时拍照、检查,增强施工检查报告的可信度,为工程施工的改进提供依据。⑤移动智能终端通过BIM技术方式,规划建筑楼层的结构,并对建筑通道设计、材料设施管理、卫生、消防等施工内容进行模拟漫游,与施工实际进行对比和评估,从而更好地达到施工标准和要求。

1.2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技术是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程序,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进行精准运算和分析。用户可以通过服务器系统实现对分析结果的搜索和阅览,更为合理地取用资源,为决策做准备。具体来说,云计算技术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①降低系统的故障风险。在硬件采购与维护、程序运行监控与问题处理等方面,建筑施工企业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以实现对系统的监督和故障管理,以更好地降低系统的故障风险。②云计算技术能够实现对系统硬件的优化配置,提升服务器的协同作业能力,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利用云计算和云共享技术,更为便捷地实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

1.3大数据分析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涉及的材料价格、仪器设备成本、劳动力薪酬待遇、工程质量验收与评估等内容,都需要大量的数据整理和分析,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数据分析的精准度,充分发挥出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数据价值。

2“互联网+”对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影响

2.1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移动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依托之下,“互联网+”可以较好地实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费用的管理与控制,并贯穿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互联网+”可以使企业管理者在全面分析数据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施工环节的有序衔接,在节约施工成本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保证施工质量,更好地实现施工资源的优化配置。

2.2促进建筑施工管理的科学化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之下,建筑施工企业能够对市场变化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合理地制订与市场情况相契合的工程招投标计划,更为准确地把握市场的供需情况,并实现对施工的数据分析,从而使施工管理更加科学化。同时,建筑施工企业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建筑施工的决策部署,实现对网络资源的整合,建构施工现场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科学的风险预防,降低企业运营风险,进一步促进建筑施工管理的科学化。

2.3促进建筑施工的网络化

“互联网+”技术促进建筑施工的网络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建构网络化施工费用平台,模拟分析费用与时间的线性关系,在费用和工艺之间选择最佳方案。其次,在“互联网+”技术运用下,建筑施工企业还可以改变关键线路施工工序的持续时间,合理地调整网络计划工期,达到资源需求量的均衡与一致。最后,建筑施工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还可以建构施工现场材料、设备一体化资源控制平台,实现对现场施工材料的网络化控制,提升施工现场资源的应用效能。

2.4促进建筑施工的智能化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建立人工智能仿真系统,实施建筑施工的现场无人化作业,通过先进而成熟的遥感测绘信息化技术,实现对施工区域的3D三维立体绘制和远程化监控,并对危险施工区域的作业采用轻型化机器人作业,因而可以预见未来的建筑施工生产将是工厂化的智能制造,成为建筑施工质量和安全的保证。同时,建筑施工的智能化还可以较好地实现建筑施工生态环境的优化,减少建筑施工生产区域的废水、噪音、灰尘等污染,并实现对重大污染源的无害化处理和回收。

2.5促进建筑施工的数字化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和深入的趋势下,建筑施工生产过程必将走向数字化的操作方向。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采用模块化的集成装配式的施工工艺,实现建筑施工生产过程的无人化、可视化、多维化,进一步实现数字化管理、运营和操作,全面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互联网+”在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在“互联网+”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可以通过搭建信息化项目管理平台,实现对各业务部门、丰富信息资源的整合,在完整、良好的信息化管理机制之下,能够更好地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降耗增效。

3.1成本管理模块

在“互联网+”技术的依托下,建筑施工企业通过成本管理平台可以实现项目成本动态管理。成本管理模块具体包括有:①项目成本预算子模块。其中有总分包预算、直接费及间接费、措施费、税金和附加预算等。②项目成本控制子模块。该模块可以将项目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畴之内,避免超出成本预算范围。③项目成本核算子模块。该模块从信息化系统中实时归集项目成本各项数据,并实现物料、设备、人工、合同、财务相关数据流的链接和连通。④项目成本分析子模块。该模块主要实现对项目的汇总分析、成本科目汇总分析等,涉及项目预算数、实际数、比率等信息数据。⑤项目成本控制子模块。该模块实现对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合同价和项目决算等关键数据点的投资控制与管理。

3.2进度管理模块

在“互联网+”技术的依托下,该模块贯穿项目的全程管理,包括项目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完工全程。其中:①项目计划是对施工项目的时间进度、资源、费用等进行安排。②项目执行与监控是对项目进度、资源、费用等工程数据的系统计算和协调控制,确保项目目标的达成。③项目竣工管理是对项目的竣工验收情况加以记录、分类管理和快速检索等。

4结语

建筑施工企业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可以较好地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施工效率,增强对建筑施工信息的共享、管理和整合应用,全面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马玉海.基于“互联网+”的建筑企业转型升级途径探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7(2).

[2]蒋孝云.施工企业“互联网+”项目施工管理行动方案的思考与对策[J].铁道建筑技术,2015(12).

[3]千素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建筑工程管理[J].科技经济市场,2016(2).

[4]莫海生.互联网+建筑业:基于电商的虚拟建筑企业[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6(10).

篇7

一、一般施工企业在管理上存在问题的现状

1、资金、物资管理制度不健全

施工企业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相当多的施工企业尚未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施工企业对于机械设备、材料等方面的管理,也存在突出的问题 如在建筑材料的采购方面,缺乏系统的管理制度,没有科学可行的采购供应计划 不能做到依据管理会计方法来合理确定经济合理的采购批量,另外,许多施工企业建立了内部租赁公司或租赁站,对机械设备、周转材料等,实行内部资源市场运作,总体情况是好的,但突出的问题是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比较薄弱 隐患较多,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比较突出,周转材料的丢失、缺损比较严重,亟待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2、人力资源管理薄弱

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相当薄弱,根本的问题在于缺乏科学合理制度,缺乏合理的、有效的、适应于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体系。一些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还仅仅停留在劳动工资管理的层次上,没有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及办法等,从而带走了他们的经验教训以及业主和市场还间接影响了项目团队的凝聚力、 战斗力以及员工素质的提高,尤其是项目经理的素质有待提高。

3、项目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不考虑使用成本的管理,严重的影响了施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削弱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现今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成本控制观念不强

虽然绝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意义有深刻认识,并且各有一套管理办法,但是全员参与,全面、全过程控制的系统控制观念还不强,还停留在堵漏洞阶段,即堵材料、设备采购、工程分包、劳务分包、非生产性开支等漏洞。技术革新对利润增长贡献的价值认同度还比较低,对施工部署、施工组织对成本的重大影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等。

②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和方法体系

许多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过于简单,人为地简化了成本核算环节,或是成本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不配比,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不对应,不能满足成本分析和考核的需要。成本管理制度缺失,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制度等得不到有效地贯彻实施。

③全员成本意识差

领导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轻视成本降低的重要性,成本决策随意性强,不惜以提高成本为代价争创名优工程;员工由于责任成本分解不到位,奖罚不明确,在工作中不注重精打细算,损失浪费较为普遍。

4、过分依赖于外包力量,使企业缺乏发展后劲

由于前几年经济过热,一些施工企业盲目追赶过热的经济形势,过份追求生产规模,使一些民工队在无营业执照,无经营能力情况下,依附于大中型企业, 这样,使得一些建筑企业承包能力快速扩展,建筑规模迅速壮大,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市场压价因素更大。企业过分依赖外包力量,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带来了隐患,主要表现为:

①严重地消弱了施工企业自身的生产能力,职工的业务素质、技术素质下 降,产品的质量下降,企业的信誉受到影响,企业竞争力变弱,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副作用。

②施工企业经济效益滑坡,因为许多外包力量的短期行为,和职工的素质较差,造成了生产效率低下,生产成本上升,势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解决方法探析

1、建立现代化的组织结构

有效运作的管理组织是企业实现各项管理目标的保证。面对我国不断开放的市场,尤其是加人WTO后,激烈的国际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内部管理组织必须不断变革才能适应需求的多样性。从整体层面上,要实行多层分开,形成企业内部各层次之间、各单位之间单独核算的经济往来关系,以取代行政协调、行政干预、行政调拨的行政管理。从管理层面上,要变直线职能制为反应灵敏、协调得力、办事高效的事业部制。

2、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

首先要选好承包人,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通过竞争和组织考核产生承包人,使领导权掌握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手中。其次,要确定一个合理的承包基数,要根据工程的难易程度,技术装备优劣,外部施工环境等因素全面衡量,在充分考虑中标工程报价的合理性和市场变化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承包技术,既不能“层层剥皮”,也不能执行“三光政策”。第三,建立风险机制,提倡抵押承包。可考虑按承包人的经济能力收取适当的抵押金(可从每月的工资中扣除),待审计和决算后按盈亏(政策性盈亏和管理型盈亏)。第四,建立克服短期化行为的制约之急。两权分离后,由于风险和利益不对称,承包主体往往把近期物质利益作为追求目标,不惜用工资成本蚕食利润和挤占发展基金,忽视企业自我积累和发展。建议对承包主体的经济活动实施有效监督,对承揽任务,设备更新,固定资产增值,发展基金积累、技术进步、单位施工能力、人员素质等指标进行量化,完善约束机制,规范承包主体行为,从而使企业发展不乏后劲。

3、强化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和科学合理地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和方法:人力资源规划与设计方法、人力资源甄选与配置方法、人力资源招聘培训与开发方法、人力资源激励方法、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方法、薪酬管理方法等。

有了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对管理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数量要求越来越大。另外,企业要造就利于人才发挥才能的机制,通过人事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吸纳人才、留住人才。

4、加强资金与资产管理

资金是企业资产的货币价值反映是企业生存的血液,资金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资金管理的范畴和方法主要包括:

①资金需求量的预测

施工企业是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由此形成大量而繁多的物资财产,必须在对这些资金资产的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的支出渠道也比较复杂,其资金需求除可以按照一般方法预测外,也可以根据发包方的概预算和以往本企业的经验比例 (如毛利率、间接费用比例等)来确定。

②收入的管理

取得收入是企业经营的目标,也是企业资金的流入,施工企业收入管理的目标在于扩大边际贡献且加速资金回收,常用的管理方法包括本量利分析、保本分析、边际贡献分析、敏感分析等,而对于加速资金回收的管理方法主要体现在对应收账款的管理策略如合理制订信用政策等。

③严格成本管理

根据预算成本,从整个工程项目到分项分部工程,建立完整的经济核算体系,将个人收入严格与成本、利益挂起钩来,要按人、材、机、运、定额和施工条件核定单位工程成本,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机尽其能。

5、建立建筑施工企业的文化

篇8

1 管理创新涵义及理论意义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是建筑过程中对整个建筑物质量保证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管理创新,是指把新的管理要素,通过多种手段与手法对建筑过程中的各种施工手段和色剂因素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今,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管理方式难以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在竞争中要想占据优势地位,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企业必须尽快创新自身的管理体制,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同时,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市场的要求,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要求。建筑市场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企业只有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创造性地满足需求,由被动地适应外界需求转变为主动地、创造性地适应市场转变。建筑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它的完善要求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创新是一种理念,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合理,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配置。

2 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核心理念

2.1 思想观念方面的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指在企业管理中需要比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对企业进行管理,结合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和当前市场的需要,制定企业管理发展战略,贴近市场,乘势而上,围绕市场引导创新的理念,引领推动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在人才管理上投入一定的经费对人才进行凝聚、培养和引进,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内容中。

2.2 管理制度创新

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夯实发展根基的有效手段。为适应市场竞争形势,针对企业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按照《公司法》及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重新制定各部门层次的职能标准,理清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关系,对原有的生产、经营、财务、资金、质量、安全、文明、设备等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疏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职责分清、赏罚分明,营造以制度管人,以规章管事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2.3 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方式的特殊性表现在工程项目建设地点的不断变化、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和交易时间长。这些特点要求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必须有很高的管理能力。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表现在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范围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纷繁复杂的管理要素推动项目生产要素运作方式的创新。

2.4 施工技术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是以产业化为目的的。在管理某一项建筑工地时,要确保这工程能够安全、按质、按量地完成,不但要有一定的技术之长,而且还要有科学的管理。在施工管理上,何为科学管理,就是注重良好集体的建设。施工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项目,就是“加工”某类建筑物的服务能力,服务品种多少、服务质量高低、服务能力大小就是其竞争制胜的决定因素,资质门类和等级、质量认证都是对综合服务能力的认定,相当于工业企业的产品许可证。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服务能力,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建好某一个特定的建筑物。建筑企业业绩越多,技术创新的成果和施工经验就越多,施工能力就越强,就越能承揽到更多的同类工程,实现规模化“生产”即产业化的目的。

2.5 成本控制措施创新

项目是成本中心,成本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成本”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问题,绝大多数管理活动都是围绕成本而展开的。成本管理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从投标承揽任务开始到工程竣工验交,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事先预测,认真核算和监控。一个工程的成本包括很多方面,有现场成本,通过现场管理降低成本;有机械设备成本,通过缩短机械使用周期来提高效益;有材料成本,通过控制材料的质差、价差、量差来减低消耗;有劳动力成本,有效地使用劳动力,不搞人海战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质量成本,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减少无效劳动;有文化成本,通过提高凝聚力来调动积极性。

明确施工目标的同时,应强化施工管理力度。得力有技能的人员是我们施工技术员工作的好帮手。注意理顺施工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协作配合关系,落实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使施工人员在施工中心情舒畅,精神饱满。

2.6 人力资源的创新

篇9

管理创新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所谓管理创新,是指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方法、手段、模式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当今,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管理方式难以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在竞争中要想占据优势地位,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企业必须尽快创新自身的管理体制,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同时,企业的管理创新是市场的要求,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要求。建筑市场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企业只有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创造性地满足需求,由被动地适应外界需求转变为主动地、创造性地适应市场转变。建筑市场是整个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它的完善要求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来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创新是一种理念,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合理,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建筑施工企业管理创新核心理念

(一)思想观念方面的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指在企业管理中需要比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创新的思维对企业进行管理,结合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和当前市场的需要,制定企业管理发展战略,贴近市场,乘势而上,围绕市场引导创新的理念,引领推动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在人才管理上投入一定的经费对人才进行凝聚、培养和引进,将创新意识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工作内容中。

(二)管理制度创新

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夯实发展根基的有效手段。为适应市场竞争形势,针对企业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按照《公司法》及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重新制定各部门层次的职能标准,理清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关系,对原有的生产、经营、财务、资金、质量、安全、文明、设备等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疏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职责分清、赏罚分明,营造以制度管人,以规章管事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三)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方式的特殊性表现在工程项目建设地点的不断变化、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和交易时间长。这些特点要求建筑企业对工程项目必须有很高的管理能力。工程项目的管理能力表现在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范围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费用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安全、健康和环境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纷繁复杂的管理要素推动项目生产要素运作方式的创新。

(四)施工技术创新

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是以产业化为目的的。施工企业的产品就是服务项目,就是“加工”某类建筑物的服务能力,服务品种多少、服务质量高低、服务能力大小就是其竞争制胜的决定因素,资质门类和等级、质量认证都是对综合服务能力的认定,相当于工业企业的产品许可证。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服务能力,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建好某一个特定的建筑物。建筑企业业绩越多,技术创新的成果和施工经验就越多,施工能力就越强,就越能承揽到更多的同类工程,实现规模化“生产”即产业化的目的。

(五)成本控制措施创新

项目是成本中心,成本控制是至关重要的。“成本”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问题,绝大多数管理活动都是围绕成本而展开的。成本管理是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从投标承揽任务开始到工程竣工验交,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要事先预测,认真核算和监控。一个工程的成本包括很多方面,有现场成本,通过现场管理降低成本;有机械设备成本,通过缩短机械使用周期来提高效益;有材料成本,通过控制材料的质差、价差、量差来减低消耗;有劳动力成本,有效地使用劳动力,不搞人海战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质量成本,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来减少无效劳动;有文化成本,通过提高凝聚力来调动积极性。还有运输成本、财务管理成本、安全成本等。完善的项目合同管理也是成本控制的一项关键因素。

(六)人力资源的创新

当今社会,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拥有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能吃苦、甘奉献的拳头队伍,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和企业文化。作为施工企业来讲,施工项目点多面广、人员流动频繁,必须针对流动性强的特点,创新施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调动一线施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最终实现工程优质、干部优秀的双赢,顺利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三、结束语

总之,管理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管理一个系统复杂实践性的课题。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人员的流动性、施工的分散性、项目的多样性是其显著的特点,这给施工企业管理创新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只有不断更新观念,对传统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因此广大施工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探索,把管理创新做成企业成长、发展壮大过程中一个永恒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杨杜.现代管理理论[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

篇10

三、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四、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五、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六、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安全生产副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在经理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令、法规、标准及上级的指示决议。

二、从组织、管理、指挥生产方面负安全责任,认真贯彻“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协助经理组织本公司的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对查出的问题督促有关人员及时整改,对违章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理。

三、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及时总结推广安全生产先进经验。

四、负责对新工人的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和对各科人员的安全责任教育,并检查其落实执行情况。

五、在深入基层,现场检查施工进展情况的同时,认真检查安全生产情况,并组织有关人员对施工现场彻底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对查出的问题,责成有关人员及时整改。

六、每季度定期进行各级各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目标考核。

七、监督检查各施工单位的安全防护品的发放和使用情况。

总工(技术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安全技术标准、规范,结合单位技术情况,制订贯彻实施的具体措施,并检查落实执行情况。

二、对施工生产中一切安全技术工作全面负责,经常把安全技术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次研究,安排施工生产技术工作时,必须同时研究,安排安全技术工作。

三、组织编制、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时,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从工程设计的图纸审核,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械设备,垂直运输设备的选用,以及确定架设工程的实施方案等每个环节,都要有安全技术措施,要针对性强,实用效果好,成为科学指导施工的技术依据。

四、对企业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和严重职业危害问题应列为重大科研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下达科研任务,组织力量攻克技术难关,彻底改善劳动条件。

五、组织学习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制定特殊施工工艺的技术措施,督促各生产单位实施和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工艺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

六、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审查或提出设计方案时,必须同时提出安全技术、工业卫生设施方案,同时要检查实施情况。

安全科长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和公司颁发的各项安全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搞好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

二、认真检查监督各单位劳动保护用品的购置和使用,以及安全生产执行落实情况。

三、负责对职工进行安全施工思想教育,对新工人进行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劳动纪律的教育,编写教育材料。

四、定期组织安全大检查,对查出的问题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并进行复查,经常深入工地进行安全检查指导。

五、负责组织审批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并检查监督执行情况。

六、组织好安全方面的会议,总结安全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推广安全管理先进典型。

七、按照伤亡事故管理办法规定,做好事故的处理,分析总结和上报工作。

总会计师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在总经理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二、指导项目部编制保证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计划。

三、协助安全部门编制安全教育计划。新晨

四、领导财务部门确保公司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生产资金及时拨付。

项目经理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项目经理应对本单位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工作负具体领导责任,认真督促检查工地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的落实,不违章指挥。

篇11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建筑企业时刻都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危险,建筑施工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从企业的内部着手,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为企业的运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由于建筑企业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特点,因此,通过财务管理工作,能够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为企业决策者的每一个决定提供必要的支持,也能通过财务管理工作,使企业的资金能够得到合理的使用。而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有效的融合,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

一、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差异

1.工作侧重点不同

首先,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工作的侧重点上有着显著的区别。管理会计的工作重点集中体现在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中,更加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工作。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财务分析报告,以便于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在制定公司发展计划的过程中,能够有财务数据作为参考,能够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使企业的资金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足够的支持。而财务会计的工作侧重点是对企业过去数据的反映,通过记录企业的资金去向,生成企业的财务报表,通过财务报表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向以及企业的经营情况。

2.时效性的区别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时效性上有着显著的差别。管理会计主要的工作内容是针对企业的整体运行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给出针对性的建议,为决策者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管理会计的工作是针对某一个阶段而展开的。反观财管会计则与管理会计有着明显的差别,财务会计主要是针对企业运营过程中企业资金的流向进行实时的记录。

3.信息特征不同

相较于财务会计的信息采集而言,管理会计的信息采集方式更加灵活,渠道也更加广泛。管理会计的主要侧重点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合理的规划,为企业的决策者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管理会计的信息采集不仅会包括企业的财务信息,还会涉及到一些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等。而财务信息的采集主要就集中在企业运营中的资金流向,并且对于信息的呈现形式有一定的要求,最终信息的呈现必须是以财务报表的形式进行呈现的。

4.运行规范不同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运行规范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财务会计的记账原理都是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来记账的,也就是说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并且在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年都需要依据会计法则和会计准则对公司的盈利情况进行核算,并将相关的财务信息制作成财务报表。对于管理会计则没有严格的要求,只要管理会计的报告能够为建筑企业的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提供有效的参考就足够了,因此,管理会计更具灵活性。

二、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意义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建筑施工企业应如何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使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进行有机融合,是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都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建筑施工企业首先提高会计价值。首先,从会计信息质量上来说,基于建筑施工行业具有工程项目造价大、分散范围广、周期性长、涉及环节多等特点,因此,建筑行业在建筑工程的财务处理工作中会出现跨会计核算期间,数据归集困难,准确性难以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有效结合,结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从而核实双方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与关联性,克服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问题,也能帮助企业的决策者更好的掌握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决策。其次,从会计信息的数量上来看,建筑施工企业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受市场行情的影响比较大,经常会出现原材料的价格上涨、业务数据信息采集滞后的情况,这对财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有效的融合,就能丰富财务信息的数量,能够将不同渠道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完善,从而有效的提升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联系

1.同是会计工作的组成部分

无论是管理会计还是财务会计都是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少了任何一方,都会对企业的财务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财务会计通过计量的方式形成财务报告,既可以为内部的管理人员使用,又可以对外公开,提高信息的透明度。而管理会计则是根据财务会计的财务报告,以及一些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形成分析报告,帮助企业决策者的每一个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和支撑。因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均不能缺少。

2.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相辅相成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财务会计在工作的过程之中,会将企业运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财务信息以及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收集和整理,并生成财务报表。而管理会计则需要根据财务会计所生成的财务报表,并参考一些与之相关的资料,对企业的规划发展以及考核评价等做出详细的规划,给出合理的建议,从而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筑施工企业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策略

1.构建完善的融合体系

基于建筑施工企业本身就具有建筑周期长、且分散广的特性,因此,对于财务管理工作有着较高的要求。现阶段,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中并未设置独立的会计管理的部门,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很难及时的掌握相关的财务信息,很难为建筑施工企业的决策者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想要对建筑施工企业中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有效的融合,就需要构建完善的融合体系。首先,建筑施工企业应在财务管理部门设立独立的会计管理部门,将会计管理部门划分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科室,并分别针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进行详细的划分,明确每个科室不同的职能。通过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提供的不同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更加完整、更加全面和更加准确的财务信息,让企业的管理者能够全面的了解到企业的财务情况,为企业的管理者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的制定提供良好的支持。

2.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

建筑施工企业的每一项建筑工程,都需要较长的建筑周期,并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现阶段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建筑施工企业中的财务管理较为混乱,并未进行精细化的管理,在分工问题上也出现了分工不明确的情况,因此,一旦出现财务方面的问题,就很难判定是谁的责任,出现了权责不清的情况。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充分意识到现阶段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创新财务管理方式,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有效的融合,用科学化的方式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而科学化管理方式的实现,还需要切实的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充分意识到会计人员对于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应聘请专业的专家,定期的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考核,帮助会计人员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不仅能够掌握财务会计的专业知识,还能掌握管理会计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从而有效的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此外,建筑施工企业也可以聘请专业的综合性会计人才,快速的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3.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开始快速的渗透到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建筑施工企业因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因此涉及到的财务信息也比较繁多,传统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建筑施工企业日益发展的需求,为了使财务信息的传递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了避免财务信息的丢失,需要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利用信息技术构建ERP系统,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信息相连,从而为建筑施工企业提供更加完整和全面的信息,更好的满足企业内部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4.构建建筑施工企业完善的会计法律制度

完善的会计法律制度的建设,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在财务会计以及管理会计两个方面都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制度,规范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工作。但是,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上却没有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因此,很难规范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融合后的一些工作。为了更好的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我国应在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方面,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

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都是财务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只有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够为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完整的财务信息,才能够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的水平和质量。这就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构建完善的融合体系,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养,从而,更好的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更好的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12

一、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当前的形势所趋

我们目前所处的21世纪是个特殊的时段,既面临一些难得的机遇,也有一些挑战需要去克服。这些机遇可以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家提供的优惠政策,如减轻企业贷款的压力,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简化企业申请的审批流程等等;另一类则是这个社会所机遇每个人的发展空间,这是个自由的信息化时代,成功掌握在掌握高科技、知识丰富的人的手中。同时,我们所面临的压力也不能小觑,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分享信息化社会所带来的成果,这就诞生了各行各业间的巨大竞争。若自己想要发展,就不得不利用信息化这项资产更好地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提升自己。

(二)建筑行业自身所需

建筑行业作为21世纪一门热门的行业,源于近代。虽然它诞生的时间不长,但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已是有目共睹。建筑行业作为新兴的行业,由于它的发展历程不长,所以在当下这种竞争激烈、行业稂莠不齐的背景下,无形会促使建筑行业内部衍生不良因子。当下的建筑行业,既作为国家大力扶持的新兴行业,但同时也是公民关心并唾骂声最多的行业。面对当前一件件楼塌事件的曝光,人们对建筑企业的公信力不断下降,建筑企业犹如站在风间浪口,没有躲避的退路,只有想办法去解决以重拾公众对自己的信任,这样才能保证建筑行业的长效发展。

二、建筑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前面我们简析了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这是客观事实,我们不得不为。仔细探析,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便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建筑企业工作效率

建筑企业的信息化,首先带来的效益就是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如建筑企业竞标信息的除了以前陈旧的方式如报纸、电视、广播的宣传,现在可以很轻松地开通企业的网站进行,不仅速度快,而且很有实效,让那些有这方面需求的人可以很轻松地了解到这些信息。除了企业竞标外,如企业采购原材料,以前可能还需采购部门的相关人员逐个去实地查看原材料供应单位的材料,对比哪家的原材料物美价廉。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采购部门的人员可以在办公室内通过进入原材料供货单位的网站来详细了解该单位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等多方面的问题。

(二)降低建筑企业的运行成本

既然建筑企业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那么必然会减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在以前的建筑企业中,一份工作可能需要两个人做,但企业信息化后,这份工作可能只需一个人做。各企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节约了不必要的企业使用资源的成本。企业各部门之间,通过网络传媒等信息化技术来传递信息,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人员的流动,这就将减少劳动力的成本,这也将使公司对中高层领导的需求量更大,而缩小了普通业务能力下层人民的需要,企业也就将不必为招工底层劳动难的问题担心了。

(三)推动建筑企业资源的共享

如果说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那么它同时又是一个合作的社会。“一个篱笆三个桩”,在当下,要想本企业能发展得更好,那么就必须实现合作。特别是企业信息化过后,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变得更加便利。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优势和缺点,只有在吸取别人优点后改掉自己的缺点,你才能得到发展。对于一个企业也同样如此,企业是一个系统庞大的组织网构成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需要管理、呵护好每一个子系统网络。这就需要各个子系统网络通过信息的共享,才能共同前进,不至于哪个落后,最终演变成为“木桶效应”。

(四)增加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当下,员工是企业中的顶梁柱,面对当下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形势,未来几年可能出现用工荒的现象。所以,现代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保证企业员工的不流失。但据最近企业员工流失的调查现状来看,企业员工流失现象严重,建筑施工企业也同样面临这类困扰。如何保证企业员工的不流失,无疑要加强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让企业的员工愿意留在公司发展,想为本公司的发展献一份力。建筑企业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后,一方面,必将保证企业运行的高效化,这将使得企业能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它将有效地实现企业资源的共享、企业信息的公开透明化、企业奖惩机制的民主化,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会为员工提供一个舒适、和谐的工作环境,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三、建筑施工企业现代化的管理领域

建筑企业信息化的运用与调整,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建筑施工管理的现代化。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建筑施工管理的现代化,而建筑施工管理的现代化,使得建筑企业信息化朝着正确的方向稳定地前进。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在建筑企业管理方面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施工审批流程现代化

当下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施工审批流程中常常因为繁琐的审批流程而耽误预定的施工日期,造成不必要的延误工期之责。随着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建筑施工单位可以将传统的工程施工审批流程精简化,通过网络这个媒介,及时使审批流程高速转起来。如在传统的方法中各线、各部门会对本线、本部门所要施工的工程进行立项,然后部门负责人写出书面申请的施工申请,交行政部审核,最后经总经理核定等一系列繁琐的程序。在信息化的今天,书面申请可以直接省去,只需各部门通过网络进行文件的传输,并留下底稿就可。

(二)原材料签收过程现代化

原材料是建筑施工顺利进行的基础,只有保证原材料供应齐全,原材料的质量合格,建筑施工公司才能有效地建起合格的建筑楼。原材料在建筑施工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在传统的原材料签收过程中,先由采购部根据负责人所拟定的清单去采购货物,将采购的货物送到仓库,然后仓库的相关人员会根据《采购单》进行对照,包括数量、质量、体积、重量等多个方面。如果合格即进行验收,反之,联络相关部门进行退货处理。但传统的这种签收方式,会导致货物的漏发,货物容易混淆。在信息化的当代,可以对货物进行贴码处理,每个标码中写清货物的具体信息,然后经相关人员的扫码即可知晓。不仅速度快、保证货物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人力,为公司节约了一定的劳动力成本。

(三)施工工程质量监管的现代化

为了有效防止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危害因素的发生,做好施工工程质量的监管变得极为重要。对施工工程的监管,涉及多个方面,如原材料不丢失、不挪用、不替换、施工工程交期是否一致、施工工程的进度是否合理、施工人员是否有违规违纪操作、偷工减料、期满谎报等违纪行为。但在现实中,这些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监管工作做得不到位。在当前,要有效地杜绝此种这种现象的发生,可以通过监测仪器的安装,如工程外部安装施工进度监测器,使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可以时时了解到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队要定期进行相关情况的汇报,这种汇报不必要进行面对面,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可以在建筑楼的上方进行卫星定位监测,对其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全局掌握。

(四)工程验收过程的管理现代化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如果说对施工工程的监管是第一重要要素,那么施工工程竣工后的验收工作对建筑施工楼的质量保证有着一锤定音之效。在传统的建筑施工工程验收过程中,主要由公司的主管部门对建筑物的工程材料、工程质量、工程进度等方面做一个评价,然后决定这项工程是否符合规定而对外进行出售。但在这过程中,常有人员无视规定,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渠道使那些不合规定的房子出售出去,这也就是当前震级不大的地震也能让高楼瞬间坍塌,有些新买的房子雨天也会漏雨等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

四、结束语

建筑企业信息化的运用在当前还是处于一个摸索阶段,需要日后的不断探索。建筑企业信息化,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建筑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只有管理的现代信息化的完结,才能标志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完全实施,也能有效验证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成效。

参考文献:

篇13

我国从工业发达国家引进项目管理的概念、理论、组织、方法和手段,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应认识到,在项目管理中最薄弱的工作环节是信息管理。至今多数业主方和施工方的信息管理还相当落后,其落后表现在对信息管理的理解,以及信息管理的组织、方法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和模式上。

现在很多企业在硬件上应该说有了一定的基础,大家也都在用电脑办公,很多还组建了局域网络,使用软件替代了很多原来手工操作的工作,但是效率并没有得到提高,就比如说作个报表之类的,似乎用电脑做只是为了美观,有的人是把各种数据都算好了再一个个录入电脑,感觉上用电脑反而效率更低了,殊不知作表格的Excel软件本身具有极强大的计算功能、数据库功能,而且还能进行判断、分类汇总、排序、形成图表等。这还只是对单项程序运用的不到位,至于各部门之间的集成共享那就更谈不上了。

2、运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那么是不是说作为一个施工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已经很好了,并不需要那么高深的信息技术呢?事实并非如此,管理出效益,传统管理方式的突出问题是:业务流程混乱;沟通不畅、信息迟滞。据国际有关文献资料介绍,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三分之二与信息交流(信息沟通)的问题有关;建设工程项目10%~33%的费用增加与信息交流存在的问题有关;在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中,信息交流的问题导致工程变更和工程实施的错误约占工程总成本的3%~5%。由此可见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2.1施工管理信息化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需要

信息是一种资源,如不能进行有效的存储,处理,传递,便是对资源的浪费,如以建筑物建造过程中混凝土浇灌为例,浇灌之前的数据除了混凝土的强度标号、数量外几乎全被忽略。而被忽略的混凝土的供应厂、搅拌者情况、水泥、沙石等原料物理、化学品质、出厂时间、出厂时的天气情况、运输时间及道路交通情况等都关联着混凝土的质量。浇灌之后除了浇灌部位和立方数之外的数据也几乎全被忽略,而被忽略的混凝土捣固操作者情况、试块情况、养护情况、钢筋制作情况等同样也关系着工程质量。信息化过程处理是有序的、及时的和成批的方式储存。这里强调可追朔性、可公示性和可传递性是对信息化过程特征的要求。可追朔性就是信息具有一定的正向或反向查阅功能;可公示性表明数据有条件查阅功能,不是个人行为管理;可传递性表明所有的情况不局限在某地,有能在网上传输能力等。

2.2信息技术能及时反馈使项目处于受控状态

项目管理的过程同许多系统的运行过程是一样的,应该是一个PDCA的循环过程。这中间最重要的是一个反馈机制,工业生产之所以能实现自动化,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反馈机制,能够及时把运行过程的偏差反馈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才能及时进行调整,从而保持生产过程的相对稳定和受控。而我们的项目运行有时并不是受控的,我们有的项目管理者可能有体会,有时向职能部门要一个数据总是半天拿不出来,大家都不清楚系统的运行状态,又怎么谈得上去控制它呢?比如说砼的量差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了,但往往是工程结束后对帐才知道。那么对这个问题,理想的状态是怎样的呢,那就是现场人员在向砼公司要砼时,就知道将要浇筑部位的准确砼量,而不是估计一个数,并且要知道具体比如一个基础的砼量,比如说一个基础是10立方,如果浇了两车砼都十二方了还没浇满,那就要考虑是不是什么地方有问题了。而且每次浇筑后马上就可以知道量差的多少,就不会积累到最后差几千方还不知道是差在哪里。这是对工程成本的控制。

成本、工期、质量的互动影响及工程中众多的不确定因素等等,对项目成本管理者而言,最头疼的问题莫过于不能“实时”掌握准确的项目的成本信息,等成本核算后的成本信息对项目管理决策已是“昨日黄花”。所有这些都强烈呼唤着项目成本管理的“信息化”。

3、信息技术能够在施工管理的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良好的项目管理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因素:1)对项目的认知: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施,将项目进行工作分解、流程重组,使项目结构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有利于对项目的整体认知和把握;2)为项目提供良好的协同环境:通过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各部门、各参与方对自身的职能以及在整个项目中的位置都有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分工合作;3)进行有效的控制:信息系统的最大优点是资源共享和反馈及时,有利于实施有效控制。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在以下方面大有可为:

3.1工程管理方面

1)投标:工程量计算、投标标书制作。

2)施工组织:施工平面图;网络计划(占有丰富的,准确的信息,先进的分析方法,是决策、计划的前提。现在的网络计划,往往只是一个粗线条,编的时候也不是通过很准确的计算,都是凭经验,过程控制也是针对几个大的节点,甚至于其是否科学也不得而知,相应的资源计划也是一本糊涂帐);钢筋翻样;模板及脚手设计、计算及配置;深基坑围护方案、设计、计算等。

3)控制:预决算、成本控制;财务管理;质量安全管理;施工现场监控;统计报表等。

4)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材料、机具管理;合同管理;图纸管理。

3.2办公自动化

财务、统计、报表、文字处理、档案管理,办公信息资料管理、人事管理 ,固定资产、决策等。包括:信息传递、电子邮件、公文流转、工作日程安排、协同办公、工作流程自动化等。

3.3信息共享与运用

包括:市场信息、项目信息、设备信息、竞争信息;

知识积累:一个系统要能够长期发展,持续进步,关键在于要变人治为法制,人治就是一个系统本身没有生命力,离开了领导就不能正常运行,好的系统就是领导并不需要事必躬亲,领导离开了,还能按照某种规则运行,这个规则就是法,就是制度,就是一代代领导不断充实完善的运行机制。好的系统是一个学习型的系统,每一代领导科学的经验方法都能够积累下来,而不是换个领导一切又重新开始。这中间传承的就是一种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东西都是以信息的方式存在,这才是信息技术最根本的应用。

3.4企业管理数字化

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将企业在管理、工程、造价、成本、物资、计划、统计、技术、质量、安全、行政等方面的信息,经集成并综合处理为企业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如:施工进度、物资供应、成本核算等,以利于进行实时管理、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各子系统间密切协作,使各个业务部门都能及时、准确地查阅所需的相关信息,从而使企业达到“管理工作信息化、复杂工作简单化、发现问题及时化、成本核算科学化”的目的。

4、结束语

总之:随着单竞争的加剧,施工企业亟需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而且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不是高深莫测,利用好现有的资源通过一定的组织便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说,信息技术在施工中的运用必须进行而且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