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禅茶文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茶文化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不同品种的茶叶可以品味出不同的人生情感,还在于给现代高速和忙碌的社会提供一个停留的地点,一方宁静的天地。在我国古代,茶馆酒肆布满城市的大小街道,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息、聊天的场所。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为了追求更舒适与优渥的生活,每天都在不停地奔波与劳碌,茶馆逐渐失去了其作用,很少有人歇下脚来看看自己的人生。近些年来,快节奏的生活给人们造成了许多的不良后果,越来越多的人倡导停下来,休息下,正视自己的生活。这就给了茶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在我国重庆,茶馆一直是老年人的最佳去处,而现在,随着人们对生活看法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学会了找一方安静的天地,细细品茶,感悟人生。因此近些年来我国茶馆的数量逐渐上升,茶文化再一次重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与此同时,一同发展的还有我国的传统茶艺。茶艺作为艺术欣赏的一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茶艺在我国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地位,被人们忽视,因此,茶馆的复兴也给茶艺的发展带来了一线生机。我国当前许多城市的茶馆都有相关的茶艺表演,通过茶文化的传播,向新一代的青少年传递着我国传统、古老的文化。
3茶文化推动品牌的产生
中国人爱茶,不仅与传统的茶文化有关,也与当代社会对茶的精心包装有关。茶本是作为一种十分普通的商业经济产品推向市场,但由于千百年来的历史积淀与名人渲染,茶就被赋予了更高更深的精神价值,所象征的对象也具有了一定的独特性。商人在对茶进行包装与生产时,重视茶的品牌,通过有效的品牌效应,使得茶被人们所熟知。并通过不同的分类标准,如茶水的色泽、口感、茶叶的新鲜、烘焙时间等,对茶进行了品种和等级的分类。如西湖龙井、安徽黄山毛峰,都是十分出名的茶叶,而黄山毛峰甚至在一度以50克8.5万的价格对外销售,不得不承认品牌的效应使得茶经济获得了巨大的收益。此外,还有些爱茶者偏爱去具有文化底蕴的特殊地点进行品茶,如上海湖心亭茶楼,湖心亭茶楼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当前是许多爱茶者进行品茶的地方,其每年的收入达到几千万元。这也是商家利用与茶文化有关的地点进行的品牌宣传与品牌效应,并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巨大收益。
篇2
位列“全国百个重点产茶县”第一位的安溪县,2012年拥有超60万亩的茶园,居全国之冠,生态茶园近25万亩,大坪、西坪等地方保留有古茶园、茶村,各大茶企也建有自己的生态茶园,如八马森林中的高山茶园,铁观音集团的祥华基地和凤山基地;除了茶园资源外,安溪县拥有“铁观音”“黄金桂”“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奇兰”“白牡丹”等64个优质茶种,被誉为中国“茶树良种宝库”,其中“安溪铁观音”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此外,安溪县茶人继承了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足火等传统的乌龙茶独特加工制作技艺,茶技严谨精巧;安溪铁观音集团还拥有20世纪50年代使用至今的、独特的木石结构陈年仓库。
(二)茶心态文化旅游资源
安溪县拥有铁观音“王说”与“魏说”起源、“乌龙太子传乌龙”、“半壁长毛蟹”等广远流传的茶话;拥有以清末安溪诗人兼茶商林鹤年《福雅堂诗钞》的茶诗词为代表的从唐代到现代的诗人和学者的大量茶诗词;拥有以文人歌咏茶叶的诗歌作品为原本,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日常休闲喝茶所唱等多种类型的茶歌;拥有以茶的生产、饮用为主题的舞蹈艺术———采茶灯及现代安溪县茶文化工作者创排的舞台表演型茶舞;拥有由安溪县茶人蔡建明和文化人李波韵共同创作的舞台表演式的安溪茶艺和包括洁具、下茶、备水、洗茶、冲泡、分茶、奉茶、品饮等基本流程的生活待客式安溪茶艺及“纯、雅、礼、和”的安溪茶道精神。
(三)茶行为文化旅游资源
安溪县拥有超过千年的产茶历史,是一个茶俗丰富的茶乡,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迎宾送客、礼尚往来、婚庆习俗、丧葬礼仪、宗教祭祀等活动中,其中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有以茶相待、赠送茶叶的日常活动,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安溪民众有向佛祖、观音菩萨、地方神灵敬奉清茶的敬佛茶俗;每年1至2月,有场面热闹,比拼茶技的安溪茶王赛;同时,还有茶文化旅游节、茶文化旅游摄影艺术节、安溪铁观音茶庄园旅游节等节事活动资源。
二、安溪县茶文化旅游产品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安溪县茶文化旅游产品现状分析
目前安溪县茶文化旅游由中国茶都、凤山茶叶大观园、魏荫茗茶园、龙涓茶庄园(中闽魏氏、华祥苑休闲体验)等景点搭配组成一日游和两日游线路。安溪县茶文化旅游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茶文化旅游产品包括拥有茶文化博物馆、万壶馆、紫砂阁、茶诗长廊、茶都公园等产品的集茶业贸易、茶文化研究、旅游于一体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茶都;包括茶树品种观赏园、茶作坊、凤苑,集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景区———凤山茶叶大观园;拥有铁观音的起源的“魏说”和“王说”两处遗迹,包括铁观音母树、生态茶园、家庭博物馆的西坪铁观音发源地;包括有机茶园、有机茶初制加工厂、科研评茶室、茶文化馆、观光木屋集生产、示范、培训、旅游于一体中闽魏氏和华祥苑铁观音茶庄园;集茶文化旅游和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研究于一体的魏荫茗茶园、八马和铁观音集团总部。同时,还有茶王赛、中国茶都(安溪)茶文化旅游节、安溪铁观音制茶师(初制)大赛、茶文化旅游摄影艺术节、安溪铁观音茶庄园旅游节等节事旅游产品。
(二)安溪县茶文化旅游产品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茶文化旅游意识淡薄
受安溪县整个旅游业发展和内部交通条件的制约,特别是茶文化旅游意识淡薄的影响,目前主要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中除了位于县城的中国茶都、茶博会、凤山茶叶大观园、魏荫茗茶园和八马茶业体验店外,没有便捷的交通设施去其他旅游景点。同时,中国茶都虽有茶文化旅游景点,但相对面积巨大的茶叶店铺显得弱小的多,且周一至周五开放而周末却不对开放,没有将其真正展现给游客,周末去的游客扫兴而归;目前运营的中闽魏氏和华祥苑两座铁观音茶庄园位于龙涓乡,除了交通的限制外,虽然“中国安溪铁观音茶庄园旅游节”华祥苑茶庄园体验之旅行程丰富多彩,茶文化内涵展示充分,活动参与性强,但茶企业主要将茶庄园作为企业的高端会所平台,周一到周五经营,还没有发展茶文化旅游的意识,没有将旅游节中的活动开发为日常的旅游产品。这些阻碍了安溪县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2.茶文化旅游产品形象模糊
虽然安溪县已有生态茶园、茶文化博物馆、茶庄园等茶文化旅游产品,但目前游客对其没有直观的印象,没有像漳州天福茶博物院和武夷山印象大红袍等代表性的茶文化旅游景区和产品,茶文化旅游产品形象模糊。
3.茶文化旅游产品功能单一
目前安溪县茶文化旅游产品集中在县城、西坪、大坪、龙涓等地,中闽魏氏和华祥苑铁观音茶庄园没有将茶文化体验项目日常化。总体上看,安溪县茶文化旅游产品主要以茶园、茶壶、茶长廊、茶叶制作观光为主,体验性的产品缺乏,旅游功能单一,没有形成多样化的茶文化旅游线路。
4.茶文化旅游产品文化缺失
目前安溪县茶文化旅游产品虽然融入了茶人、茶诗、茶联、茶艺表演、茶节事等元素,但仅停留在雕像、长廊、碑林和少数的节事表演中;总体上看,安溪县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心态和行为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茶文化旅游产品缺乏当地特色。如凤山茶叶大观园,虽然融入了茶圣、茶叶制作流程、茶叶景观小品,让游客眼前一亮,但没有对茶圣、茶联等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展示。大坪生态茶园,只有茶园观光项目,没有将其古老茶歌等挖掘出来。
三、安溪县茶文化旅游产品优化对策
(一)提高茶文化旅游意识
安溪县政府应大力宣传和倡导发展茶文化旅游,提高安溪县全民茶文化旅游意识,充分发挥茶文化旅游在弘扬安溪茶文化,促进茶产业发展,活跃旅游市场中的作用。做好安溪县茶文化旅游的整体营销工作,并改善安溪县内部交通条件,提高游客到各茶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开设通往各茶文化旅游景点便捷的公交或旅游大巴专线,并做好茶文化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和茶文化旅游集散中心等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安溪县政府可采取政策、税收优惠、政府扶持等措施积极引导茶企和已有的茶文化旅游景点转变观念,重视茶文化旅游,提供满足游客需求的茶旅游产品,做好旅游服务,促进安溪县茶文化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确定茶文化旅游产品定位
2008年以来,安溪县着力推进茶叶庄园建设,把茶叶庄园作为拓展现代茶业文化功能、生态功能、产品功能和观光休闲功能的重要载体,鼓励龙头企业建设茶叶庄园。安溪县茶文化旅游应遵循安溪现代茶业生产发展的规划,突出茶庄园的地位,将茶庄园作为安溪县茶文化旅游产品的代表和特色,形成以茶庄园为主体,以其他茶文化旅游产品为补充的产品定位。
(三)打造茶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针对安溪县目前茶文化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旅游功能单一的现象,根据安溪县茶文化旅游产品以茶庄园为主,其他茶文化旅游产品为辅的定位,结合安溪县茶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以茶庄园度假为主,茶文化与茶节事体验、茶园观光、茶乡休闲、茶生产研学为辅的综合性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各茶文化旅游景点应根据各自的功能进行改善和提升,增加休闲、体验和研学旅游产品。
篇3
为适应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我国物业管理机构应该建立自己的经营管理服务理念,探索先进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和崭新的物管企业运营机制,充分发掘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着眼于打造物业管理品牌,才能在房地产营销中保持主动。
二、绿色生态概念
房地产业内绿色生态概念风行。绿色营销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营销活动应该是以人类的绿色消费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是实现公司赢利、消费者需求满足和社会长远利益三者动态平衡的新型营销。绿色营销观念强调企业的营销活动要保护环境,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污染,避免资源浪费,提供亲近自然的、无害化产品和消费。
这股绿色生态概念之风自然很快吹向房地产业。企业在房产营销中打出了环保、绿色、生态的口号,在营销全过程力图体现“绿色”关怀。例如,地段选择尽可能远离污染源,墙体和窗户采用新型保温隔热隔音材料,拒绝使用粘土红砖(减少土地资源消耗),装修装饰使用新型无污染、无刺激、无公害的材料,房屋建筑尽可能减少光污染、降低噪音、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等。在生态营造方面,则普遍强调小区景观的配套和环境的绿化,强调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性。这些都成为楼盘中的USP,成为吸引顾客的“卖点”。
三、欧式概念
欧式概念几乎是全国房地产市场上最普遍、最常见的概念模式。从我国房地产业起步伊始的沿海和南方城市,到今天的内陆城市,欧式概念之风一直在热吹之中,成为竞相模仿和攀比的焦点之一。无论是建筑的外观造型,还是小区环境的布局,力图体现欧式建筑的古典美、现代美。在很多城市,稍有实力的开发商,稍大的楼盘,就要请海外设计师担纲设计。外观设计则往往是欧式圆形拱门,欧式窗户、罗马立柱,欧式门楼、檐口和墙面浮雕装饰;小区景观则城堡式建筑、欧式雕塑小品、欧式风景树、欧式花园草坪等;还有实力雄厚的开发商,甚至将整个小区“欧化”。
四、品位概念
追求品位,是现代社会逐步富裕起来的人们的共同向往。
有一句几乎成为经典的广告语——“我选择的是家,不是房子”。这句话似于把房子和家对立了起来。其实不然,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它恰恰体现了房子之于家的重要性。房为家的载体,没有房,何以为家?在某种意义上说,房子是家的代名词。对普通百姓而言,房子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大件商品”,它是人们享受生活的基本条件。无房的人梦想有房,有了房的人则无不希望把“家”建设得温馨、高雅和舒适。因此,在善于制造概念的房地产营销人士头脑里,品位概念自然又是一个重要的“噱头”。
五、人文概念
现代都市人,每天奔波于繁华闹市,车水马龙,喧嚣尘扬,更希望能寻得幽雅高尚之所,置业安家,与高尚人士为邻,受文化环境熏陶,修身养性,让自己和家人在享受生活的安逸、温馨的同时,还能够浸润在一个文明、高尚的文化氛围里。对人文氛围的追求,是都市人在满足了基本温饱之后,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上的更高要求。
于是,在房地产营销的概念演进中,人文概念的流行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开发商和企划人都希望借助人文概念来提升楼盘的内涵和品质。什么“与高尚人士为邻”、“某某家园,墨香中的家”,什么“某某花园,书香门第”之类的广告,一个比一个喊得更响亮。
六、旅游休闲概念
现代人在紧张。工作之余,希望获得休闲、旅游度假,调节心情,放松精神。休闲将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因此,那些在城郊结合部开发的项目,特别是别墅项目区,则着力营造旅游休闲概念。如泳池、沙滩、戏水池之外,辟有野趣烧烤乐园,随物业赠送小型花圃或农庄(可代为打理),还有的项目干脆建在远郊的旅游度假区。最近,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公开发表一种观点——拥有两套住房才算小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他所说的另一套房主要被用作周末和节假日度假之用。可见,学者分析的和身体力行者们“想到一块儿去了”。这说明旅游度假概念反映了房地产开发的一种重要趋势,难怪开发商和企划人们开始热衷于营造这一概念。
七、会所概念
从字面意思上讲,会所就是项目业主或小区内居民聚会之所。顾客在接受房地产广告信息和作出购房选择时,面对的大多数是期房或半期房,所以尽管很多发展商在楼书和规划图中展示了漂亮的会所“效果图”,但更多的发展商主要是把它作为一个销售卖点而已,至于会所何时能真正建成,提供哪些服务,由谁经营和如何经营等细节问题,并没有确定,所以顾客得到的仅仅是一个美丽含混的承诺。
然而,深入考察一下,可以发现,会所概念在实际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一是会所的功能定位问题。一般大型社区或比较成熟的物业,均配备有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那么,会所为入住的业主提供的服务如何同物业管理区别开来,避免重复或空白呢?这就需要对会所作功能定位。我认为,会所应该定位于人际沟通和社区文化交流,应该成为社区居民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场所、渠道。让小区居民从家庭自我封闭中走出来,多作人际沟通,开展有特色的小区文化活动,如文化沙龙、小型图书馆、游艺活动、健身、聚会、社区教育等,面向社区大家庭,敞开心扉,亲善友好,至于洗衣送餐、孩童托管之类的家政服务,则应该由物业管理部门承担。
二是会所经营权和经营方式问题。即会所应该由谁经营,如何经营的问题。也许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缘故,我们看到会所普遍由开发商经营。由于开发商的主业不在于此,如果开发商经营上出现问题,这就容易造成与业主的矛盾。因此,我们提倡会所可以引入社会的专业机构来经营,以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准。在如何经营的问题,有开放式经营、封闭式经营和半开放式经营三种观点。因服务的对象范围大小不同,经营方式和对业主的影响也就有不同。更多的业主希望会所实行封闭式经营,以享受优越的服务,但这也会增加经营成本,提高会所消费代价。
八、亲水概念
水也是21世纪最珍贵的资源。而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在很多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缺水严重,水就更显珍贵。因此,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如果能选择亲水居住,是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惬意人生。在这种追求下,亲水概念不知不觉风行房地产界。不少开发商把项目用地由原来首选地段因素转向临水因素。于是乎,那些临湖、临江、临河的项目开发一下子热了起来。只要看看如今楼盘项目的名称,便可以看到与水的关系:蓝湾俊园、金色港湾、银河湾、秀水公寓、海岸花园、恋湖公寓、玫瑰湖畔、碧水湾、锦绣香江、星河湾、山水庭苑、临溪居……。
九、智能E化概念
篇4
1.2示范推广重修剪和台刈生产技术
老茶园面积较大,是制约竹山茶叶产业效益的瓶颈问题。从2007年开始,竹山县以大观山茶区和九华山茶区为中心坚持开展茶园茶蓬标准化改造,在春茶采摘结束后对茶园茶蓬进行统一的的重修剪,修剪后的茶蓬高度控制在50cm、幅宽30cm。对衰老茶园实行台刈和茶园土壤土质改造,台刈后的茶园每亩投入饼肥75kg,茶叶专用配方肥每亩75kg(分两次施入),同时将修剪下的茶树枝条经过腐熟杀毒后施入茶园,以节省改造成本。通过实施茶园重修剪,使一部分低老茶园重换生机,茶叶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茶园效益由原来的亩产值920元提高到3400元以上。
1.3开展绿色防控生产技术示范推广
根据全县茶园分布状况与病虫害发生特点,重点加强生物防控能力建设。一是利用农业防治技术,通过加强茶园管理,增施肥料,提高茶树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二是利用物理防治技术,在大观山、大泉山、九里岗等主要茶区安装太阳能灭虫灯、杀虫黄板,控制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三是规范化学防治技术使用,按国家农药使用规定,推广应用高效、低残留农药。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大观山、霍河、圣水、大泉山等茶园获得了中农有机茶认证,认证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
2开展平衡施肥生产技术示范推广
平衡施肥的前提是测土。竹山县对全县已建的18.5万亩茶园和计划兴建的茶园进行了全面的土壤调查,取回土样3000个,通过检测,系统掌握土壤所缺营养元素,根据检测结果实行配方施肥。其次是配方施肥。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氮、磷、钾三要素配合施用,重视基肥,分期追肥。在肥料品种上,以速效氮肥和茶叶专用肥为主。严格把握追肥时间及次数,成龄茶园每年追肥2~3次,第一次在3月上中旬(又叫“催芽”肥),第二次在5月下旬,第三次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追肥用量上掌握“前多后少”,第一次占全年追肥总量2/3,第二次占1/3。施肥方法:沿树冠垂直向下开沟或打穴,深10~15cm,追肥时随施随盖土。再者是套种绿肥。秋季在茶园套种红花草籽,开花以后进行绿肥压青,改良茶园土壤,增加茶园有机质,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通过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茶园偏施氮肥现象得到了有效纠正,茶叶产出率大幅度提高,由此竹山县获得了“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中国产茶大县”和“优质茶板块建设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篇5
唐代;茶文化;茶经
1.绪论
茶文化广义上包括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即茶具、茶馆、运茶、制茶、茶道、茶政、茶礼、茶艺等等,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指其人文科学内容。而本论文则从广义的方向入手来研究中国唐代社会经济对茶文化的推动以及茶文化对后世之影响。从茶物质开始,在延伸至与其相关的人文精神素养。“茶文化是茶的物质产生和饮品利用过程的物质、记忆以及形成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其内容包含物质层面,技艺层面和精神层面。”[1]随着唐代疆域的扩大,饮茶文化也逐渐从南方传播开来。直至边疆地区,对后世在经济、文化、名俗乃至于民族融合上影响深远。如唐代有言:“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2]可见,饮茶、贩茶在唐之前已经广为流传与普及。饮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乃至上古,唐代以前并无“茶”字,只有“荼”的记载。茶圣陆羽首先提出了茶的起源是“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至于全民品茶,论茶,斗茶,将茶发展出其专属的文化品位,则源自于唐朝,它起到了加强经济、融合文化、丰富艺术、促进交流、开源国库的作用,有着无法预计的社会提升作用和效果。
2.唐代社会经济对茶文化的推动
秦汉之际,中华民族的祖先饮茶始于药用。有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3]“荼”即古代的“茶”(《尔雅》记载)。南北朝时佛教兴起为茶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而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到了唐代,随着国力、经济的大力发展,中西方交流日益增多促成了茶文化的发展条件。安史之乱后,虽然经济有所动荡,但茶文化的发展趋势仍未受到影响。正是在这种多元的文化氛围下,茶饮文化正式的开始了发展和壮大。由此,茶叶贸易,贡茶制度,茶书著作,茶禅联系都蓬勃发展起来。
2.1唐代茶叶贸易的盛行。白居易《琵琶行》有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是唐朝疆域里最东南的一个集散地,经济交易十分频繁。唐中叶以后,由于交易的经一步推进,使得茶叶文化从南向北扩散,呈网状结构覆盖全国。陆羽在《茶经》中更是罗列了无数的产茶州县,现阶段已经明确知道的茶业产区已有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覆盖大江南北。这样的网状结构,在唐代这样的广泛交流时代,为茶叶的传播和茶风的普遍化提供有利条件。
2.2贡茶制度的施行。由唐代开始,朝廷开始在名茶产区设立贡茶院,由官府监督。当时最著名的贡茶院设在湖州、常州以及顾渚山等地。每年清明前,都需将上好的明前茶上贡至朝廷。贡茶制度劳民伤财,每次运输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有其负面性。但另一方面该制度确实对茶叶质量的提升意义非凡。皇家饮茶习惯的发展带动民间饮茶消费,当时宫廷里产生的许多新兴茶饮模式成为民间习俗的风向标。自唐代开元以来对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甚至在产茶地设下御用制茶场。此外,唐代朝廷增收茶叶税加以立法管理,也促成了茶文化的蓬勃发展。
2.3茶书发展及流传。唐代社会经济推动茶文化发展的标志性产性—茶书兴盛,对茶文化系统理论性研究愈加广泛。自公元七六〇年左右茶圣陆羽所著《茶经》问世以来,陆续撰写了《茶记、《顾渚山记》等卷,系统介绍采茶、制茶、煎茶、饮茶之法并分列等级[4]。《新唐书-陆羽传》记载:“羽嗜茶,着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以。”[5]另外诗僧皎然、张又新、温庭筠等著作《茶诀》、《煎茶水记》、《采茶录》、《十六汤品》、《茶述》、《茶学大典》、《茶谱》等较为著名。这些茶书将饮茶学问详细地论述,更加推动茶经济贸易的发展。
2.4茶禅关系的发展。由于茶味先苦后甘,与禅境十分相像,故自东晋后,饮茶便被列入禅规之中[6]。僧徒行踪遍布全国,也使南方饮茶之风传播到北方。茶对于僧人而言,其妙用在于精神层面,茶道所言清雅、宁静、和谐、自由俭德等精神领悟与佛法之六度五戒暗暗相合。喝茶既可以通晓茶品、体验自然、又可以通过观茶色品茶味,识解佛性。总而言之,其共同特点在于,领悟自然的神妙。[7]同时,寺庙因为其清幽雅致、古朴无华的环境,成为了文人墨客与僧人进行儒释文化交流的绝佳之地。这些活动与交往,扩大了茶文化的传播。[8]
3.茶文化对饮茶物品贸易的带动
《茶经》对采茶天气、制茶工序、煮茶用水、品茶方法等的详细说明,[9]明确了茶文化除茶叶贸易外,还存在饮茶物品的交易。其中所列的饮茶器具总共有二十八种,并称为茶器。而采茶所用器具则称为茶具。唐代茶器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陆羽所言,乃文人学士所用。二是在陕西出土的金银、秘色瓷、琉璃茶器,乃是皇室王孙贵族和宫廷所用。比如风炉、水方、碗、札等,平时并不一定要用全套茶器,但最好还是备齐全套,否则,“茶废矣”。
4.结论
在唐以前一千多年里,茶饮文化经过了漫长的孕育期,在唐朝国富力强的时代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起来,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甚至人民的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除了与饮茶实物的贸易外,茶文化在茶馆、家庭消费等奠定了不容忽视的基础,迄今不衰。茶饮已逐渐艺术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论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郑永球
[2]《封氏闻见录》,[唐]封演著,《雅雨堂丛书》本
[3]《茶经》,[宋]陆羽著,1956,百部丛书集成,艺文印书馆出版
[4]《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秦汉时期
[5]《新唐书-陆羽传》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
[6]《饮茶与禅修》,沈柏村,国立国父纪念馆馆刊,2000.5
[7]《中国唐宋茶道》,梁子著,1997,陕西人民出版社
篇6
参与茶修的知名茶人有哪些?
茶人普遍参与茶修,在各地寻茶、参与茶事活动,抑或守着杯盏,度过茶中岁月。在举国皆办茶博会的大潮之下,茶人们更是按捺不住,每年开春时节就像候鸟一样飞到茶区。而此时,现代意义上的茶修更多展示了在茶中旅行,以茶悟道、以茶修行的过程。比较有代表性的茶修人物有:
范增平—茶修一直在路上
范增平是第一位把茶艺带进中国大陆的使者,深入参访大陆18个省市产茶区及台湾的茶园,在北京、天津、上海等20多个城市公开演讲和表演茶艺,推动并参与中华茶艺专业教育的设立和茶艺师认证考试制度的完成。曾应邀前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港澳等地讲学,开班授徒。接受中外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专访,不计其数。也数次担任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报告人兼主持人。现任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台湾明新科技大学教授,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和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理事。出版《台湾茶文化论》、《台湾茶业发展史》、《中华茶艺学》、《生活茶艺馆》、《生活茶叶学》、《喝杯好茶》、《台湾茶人采访录》、《中华茶人采访录》、《台湾茶艺观》等多部著作,多篇。20多年来,专业从事茶文化研究发展,不遗余力。
范增平在台湾东吴大学读书时,曾一度钻研哲学、禅学,在禅学公案中读到“吃茶趣”的内容,很感兴趣。此后,他对茶开始情有独钟。自1979年开始,他向台湾茶文化大师林馥泉先生学茶。那段时间,他跑遍了台湾各地的茶园,他住在茶农家里体验生活。为了开阔眼界,他还先后去了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等地考察茶文化。
范增平说,在台湾时,大约有3年时间,他不看报、不看电视,只是潜心钻研并领悟茶艺的精髓。作为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他发明的茶艺“三段十八步”。据他说,这套很民族化的茶艺,是根据中国传统,汲取日本、韩国等茶文化的精髓,有机结合而发明的。
20年来,他曾应邀赴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等地讲述茶艺学,并开班授徒,多次担任过国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报告人兼主持人。他还着有《茶文化的传播及其社会影响》、《喝杯好茶》、《台湾茶叶发展简史》、《台湾茶文化论》等10余部著作。
研究并推广茶艺成了范增平矢志不渝的信念。他说:“我的愿望,就是用茶文化沟通两岸关系,让两岸人民通过品茶、谈茶,增进了解,通过对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传播,加深两岸人民同祖同根的血肉亲情,从而携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范增平频繁往来于台湾与祖国大陆之间,苦心孤诣地从事茶文化的教学与传播,北京、上海、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湖南、辽宁、内蒙古……祖国大江南北的18个省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听过他讲授茶艺的直接听众数以万计。
许玉莲—约会茶修
《喝茶慢》的前言中悄凌所撰写的很细腻地刻画了许玉莲老师的茶形象:爱茶,从来没有间断喝茶,是否像玉莲那样喝出丰润的心呢?依我看未必,以茶为师,能像玉莲那样学到师父神髓的人不多吧,她是唯茶是命,处处留了心。从这么一杯茶里学会如何运用触觉、视觉、嗅觉、味觉去感觉去生活。以前她任由不喜欢她的人不喜欢她,有茶作伴之后,“现在的我,比较像一个应门人,凡叩门的,我必为他开门。”有这么一句话,真是太好了。一杯茶不只是一杯茶,人生况味,尽人茶,才叫好茶,玉莲乃此高手。“生活像泡茶,不一定要百年普洱,不一定要雨前龙井,只要有足够对生活的善意,在普通的茶里有无尽的滋味”,泡茶喝茶则不只是生活,而是“走进自然美学的生活”。
许玉莲是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的茶艺老师,同时也是马来西亚许多报刊的专栏作者,本刊专栏作者,已出版《约会中国茶》、《喝茶慢》、《茶人的第三只眼》等书籍。她以一位女性独特敏感的视角品茶、讲茶、说茶,传达着茶人最真实和深刻的感受。
跟随她的笔下可以到各地区茶修,马来、欧美和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品味各种各样的茶,认识各种各样的人,体会各种茶文化,种种激荡之后,最后是透彻心灵的茶修箴言:“我在想,有茶喝,能喝茶,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那怕你是恶婆娘、伪淑女、真好人或天涯沦落人,只要你喝,茶就能滋润你干涸的心。”
的确,不是每个人都是天生爱茶的,爱茶是一个过程。希望你有空约会茶修:当我心疲倦,让我心沉淀。
林治—茶修的境地
林治自从1969年从西安下放到福建武夷山茶户插队劳动,从此茶成了“穷通行止常相伴”的良师益友。1994年读《金刚经》悟透人生“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如泡影”,决心“潜花惜月惜情惜缘惜人生”,因此从福建南平地区财政局领导岗位上辞政下海,执著于自己心灵的追求,在武夷山创办了六如茶文化研究所。十年来编著出版了《武夷茶话》、《中国茶道》、《中国茶艺》、《中国茶情》、《神州问茶》、《铁观音》、《中国茶艺集锦》。2004年当选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2005年当选为全国茶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回到西安创办茶道养生中心。
茶修的主要方式
茶旅
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复兴和旅游产业发展,以茶文化为主体的茶文化旅游得到了飞速发展。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文化及其衍生艺术形式为主要吸引物,以了解茶文化、认识茶文化、欣赏茶文化为主要目的,融观景、品尝、参与、购物于一体的一种文化主题旅游。茶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解、鉴赏和体验茶文化外涵,而对茶文化旅游区进行的旅行,从而使旅游者获得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
茶文化旅游具有很强的休闲娱乐性和文化性。在茶文化旅游中,主要是通过有关茶的艺术呈现形式来突出这一特点,特别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它在表演历程中,所展示出来茶的休闲、养生的文化都能使旅游者得到身心的愉悦。除了茶道之外,茶文化旅游的其他形式所追寻的目的也是使旅游者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得以休闲娱乐。其次,茶文化旅游的文化性是有关茶叶的生产、加工以及饮用等方面而产生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在这些呈现形式中,都是围绕茶的这个核心来表达,如让旅游者参加茶叶的采摘、炒制历程,使游客体验到茶叶的生产文化;通过茶艺表演,使旅游者体验中国茶的“廉、美、和、敬”的茶德文化;通过旅游者欣赏茶诗、茶画和茶歌等艺术,使游客体验茶文化的精神外涵。
再次,节会旅游带动茶文化旅游发展。近年来,节会旅游在很大程度下带动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的一些茶叶产区开展的茶文化节,吸引了小量游客前来参加。许多地方政府改变了过去“茶叶搭台,经贸唱戏”的老传统,纷纷在茶文化节时把旅游要素也整合进去,这样达到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下带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禅茶的觉他
禅茶文化的精神“正、清、和、雅”;禅茶文化的功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将正气融入感恩中,将清气融入包容中,将和气融入分享中,将雅气融入结缘中;在弘扬禅茶文化的精神和落实禅茶文化的同时,发挥禅茶文化凝集人心、化解矛盾、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弘扬禅茶文化的根本社会价值所在。
篇7
饭后我将这“重大消息”告诉了范增平老师和丁以寿兄。并一起制定了详尽的“活动”方案,地点就选在福鼎市内一家茶楼里――“茶福楼”茶艺馆。人员有来自“三国四地”的茶文化专家、学者和茶友。三国指的是中国、日本、韩国,四地则指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内地的茶友们。因为还安排了一场小型的“中日韩茶禅文化研讨会”,所以特别邀请了日本仓泽行洋教授、韩国崔锡焕先生、台湾范增平教授、北大滕军教授、安徽农大丁以寿教授、河北茶文化学者舒曼先生等十多人,可谓群贤毕至,所以今年给寇老安排的祝寿活动更加隆重和有意思了。
三天的禅茶文化交流活动很快就接近尾声了。明天大家就要互相道别、各自返程了,所以今晚的聚会令人珍惜。
因为下雨,给寇老特制的生日蛋糕稍稍晚到了一会儿,蛋糕一上桌,大家就迫不及待地催促寇老“动刀”。寇老却指着坐在对面的仓泽行洋教授说:“我和仓泽是多年老朋友了,我们两个人今年恰好都是七十六岁,所以今天的生日应该是我们两个人一起过!一起来切蛋糕!”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这大概就是茶人间的友谊吧――不分国籍、不分彼此,像茶汤一样淡泊而宁静,却香味隽永。依照去年“惯例”,生日晚会应该有主持人、有祝寿辞,应该有联句,应该有吟唱,这样才是茶人间的聚会――热闹而高雅。晚会依然由范增平老师主持,来自河北的舒曼先生首先致祝寿辞,大家纷纷随喜。来自终南山的心一居士则为大家吟唱一曲《云水吟》,叹为稀有。然后大家依次联句,将生日晚会推向。
雨声不断,茶楼里歌声盈耳,笑语盈盈。寇老与仓泽先生以高龄之身奔赴茶会,实情系茶文化之兴衰,亦为茶人情谊所牵。太姥山下谈禅论道,亦是因缘再现而已。
篇8
1992年,寇丹先生第一次应邀访韩时,知道了韩国宗教界对石屋禅师研究很关切,迫切想知道目前他们祖庭的状况,而湖州对这一段历史几乎一无所知。回国后,寇丹先生和朱敏女士多次去霞雾山考察,在杂草树林中寻找天湖庵遗址和颓败的经幢、残存的僧侣灵塔。此后,他俩在河北禅学研究所和韩国《禅文化》社的支持帮助下,花了多年时间点校了石屋的《山居诗》、语录和普愚的《太古庵歌》、语录等著作,特别是收集到石屋在普愚返国后他们之间的三封通信及普愚的年谱,这都是第一次让中国佛学界知道的珍贵资料。后来,他俩把它们合编在一起并出版,在2005年10月在河北赵州召开的第一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上分赠中外学者,并且把稿费全部捐献给了民间文化交流工作。
篇9
篇10
1茶文化概述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摇篮,拥有近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最初,人们对于茶叶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其解毒、败火、提神、醒脑等药用价值之上,而后人们逐渐发现了茶叶显著的保健功效,遂将其发展成为一种大众保健饮品,特别是魏晋南北朝以后,饮茶成为了礼仪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仪式,饮茶之风在整个社会散播开来。隋唐时期,茶文化渐成体系,全民饮茶的风尚正式形成,茶馆、茶社等纷纷建立,烹茶技艺不断优化,世界上第一部文化专著《茶经》问世,将茶文化推上了系统发展的道路。元、明、清时期,城市范围显著扩大,茶馆渐渐成为了人们文化活动的场所,在茶馆中,人们把茶与各类民间文化活动融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茶馆文化”,至今仍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民间有俗语曰“民不可一日无茶”、“柴米油盐酱醋茶”、“客来敬茶”等,都反映出了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也体现出了茶文化的大众性与普遍性。中国茶叶品类繁多,主要有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花草茶等七类,品饮方式一般为清饮。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茶文化对于茶具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基于各类茶具的优缺点,紫砂茶具凭借其“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的特点成为了诸多爱茶之人的首选。中国人饮茶好独饮,或者邀上三两好友静静品饮。对中国茶文化而言,饮茶的目的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所以人们通常会在素雅、宁静、自然的环境中饮茶,以期透过饮茶读懂人生的真谛。英国茶文化的形成时间较短,直到十六七世纪左右,茶叶才进入英国。美国茶学家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中指出:“饮茶代酒之习惯,东西方同样重视,惟东方饮茶之风盛行数世纪之后,欧洲才开始饮之。”尽管只有不足五百年的发展历史,但这仍然掩盖不了英国茶文化作为世界茶文化中最典型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的事实。饮茶之风在英国社会流传开来是受“饮茶皇后”凯瑟琳的影响。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入英国王室时带来了一些上等茶叶作为嫁妆,她深谙茶叶提神健体的功效,不仅自己每日饮茶,也经常邀请其他王室贵族共同品茶,于是,王室贵族争相效仿,有的甚至在家中开设茶室、举办茶会,就这样,饮茶的风气以一种自上而下的形式在社会中形成。后来,公爵夫人安娜为了打发午后至晚餐之间漫长而无聊的时间,便在下午三点至四点左右邀请亲友到家中品尝醇厚的红茶和精致的点心,既能避免挨饿,又能促进社交,逐步得到了家庭主妇的青睐,随后则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做法。英国的下午茶文化以维多利亚时期的下午茶文化最为典型:主人要选择家庭中光线和布置最好的房间作为饮茶场所,所用的茶叶和茶具都要尽可能的高档,配搭的点心、蛋糕则要尽可能的精美,饮茶者则通常要着正装出席。随着东西方贸易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茶叶商品涌入英国,成为了人们的日常消费品。在当地饮食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将牛奶、糖、蜂蜜、肉桂等辅料与茶融合,形成了香浓醇厚、营养丰富的健康饮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饮食内容,也奠定了英国茶文化的最终确立。如今,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进口国与消费国之一,人们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饮茶,具体可以细分为早茶、上午茶、午茶、下午茶、晚餐茶、晚安茶等。由此可见,尽管英国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同根同源,但在当地环境的影响下,两者均具备了典型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拥有浓郁的本土化色彩。
2中英茶文化内涵对比
中国茶文化源于古老的农耕文明,提倡回归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英国茶文化则源于先进的工业文明,其中既承载着欧洲宫廷贵族的高贵优雅,也彰显着工业社会所强调的务实性与目的性。两者在文化内涵方面各有千秋。中国茶文化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变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儒、释、道三家精神的统一。道家思想认为,天、地、人是平等而趋同的,茶生长于山野之中,得天地之精华,承丰壤之玉露,正是道家所说的极尽自然之物,蕴含着淡泊宁静、返璞归真的神韵,透过饮茶这一活动,人们可以真真切切地从茶道之中感悟天道、地道、人道。儒家思想提倡“中庸”和“仁礼”,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佛家文化则有禅茶的传统,主张通过饮茶反躬自省。在饮茶的过程中,人们将三家精神合而为一,体会“和、静、怡、真”的深刻哲思。“和”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茶道的灵魂,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与和谐;“静”是修习茶道的不二法门,强调人在饮茶的过程中应当平心静气、心和神宁;“怡”是茶道修行所带来的心灵感受,通过饮茶实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获得情感上的开怀与舒畅;“真”则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通过饮茶返璞归真,看透人生真谛,深谙自然真理。与之相对,英国茶文化源于西方个人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无论何时何地,人们总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在他人面前,喝茶也不例外。英国下午茶对于环境与形式的要求可谓极致,环境必须要优雅高贵,衣着一定要典雅得体,茶点一定要高档精致,待客一定要体贴周到。对于英国人而言,饮茶不仅仅是个人的休闲娱乐,更是一种大型的社交盛宴,通过饮茶活动,人们可以展现自我风采、拓展社交脉络。可以看出,英国茶文化中的饮茶目的与中国茶文化有着很大差异,它不再追求修身养性、净化心灵,而是注重饱腹、娱乐与社交,其务实性不言自明。
3基于茶文化对比的英语教学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与英国文化中相通的部分,是人们易于理解、易于把握的内容,也是文学教学最容易切入的部分。所以,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熟练把握中英茶文化的对比分析,将茶文化的相关内容融入到语言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提升教学效果。一方面,英语教师应当以“茶语”为内容要素,通过中英茶文化表达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度。在英语中有大量与茶相关的表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acupoftea”了,其内涵并不仅仅是“一杯茶”那么简单,而是用于表达对于人或事物的喜欢程度,以及对事物的擅长或熟练程度。而“differentcupoftea”则是指完全不同的人、事或者情况,可以看出,英国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一样,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所以,英语教学也应当贴近生活,将日常“茶语”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语言积淀与语感能力。另一方面,英语教学应当以营造语境、培养语感、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运用原汁原味的英文作品构建英语氛围。茶文化作为中英两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很多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在中英两国的文学论坛中,有很多文学作品都反映着两国独特的饮茶文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们对茶的热爱,通过英文茶文化专著品评,教师可以为学生开辟出别具一格的英语文化世界,理解惯用表达之后的特殊文化背景,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茶文化电影,赏评茶诗、茶词、茶曲等,促进学生理解中英文化美学的异同,提升学生的品味修养与文化内涵,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参考文献
[1][美]威廉•乌克斯.侬佳,刘涛,姜海蒂译.茶叶全书[M].东方出版社.2011.
[2]孟丹.中英茶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篇11
众所周知,决定茶之品质优劣的,除了它的天赋性味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冲茶之水与盛茶之器了,可以说,无好水精器不足以论茶道。月照上人因而曾说:“水为茶之母,壶乃茶之父。”而壶中的宜兴紫砂,正是中华茶道最宝贵的载体之一,是久远灿烂的民族工艺美术的杰出代表。从古至今,在具眼方家及鉴藏之士的眼中,紫砂器都是有灵性之物,它可以自由呼吸,可与自然沟通,可与人的心灵交流。紫砂之性温润如玉,如果长久地把玩、养护,还可使它滋长如黄金紫铜一样古朴厚重的美感和品德,故而有了“紫玉金砂”的美誉。于是它的价值也超越了世间诸般珍奇,无可方物了,诚如古人诗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紫砂艺术兴盛于明清,流传至今,大匠圣手代不乏人。而李昌鸿大师,就是我国当代陶瓷艺术和宜兴紫砂领域的一位杰出代表。
李昌鸿先生,1937年生于江苏宜兴,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宜兴紫砂壶艺术领域十大师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宜兴紫砂文化艺术研究专委会副会长,曾任宜兴紫砂工艺厂副厂长、总工艺师,现任宜兴鸿成陶艺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昌鸿先生与其夫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沈遽华女士皆为已故紫砂艺术泰斗顾景舟先生第一代人室弟子。伉俪二人洵承顾老文人派壶艺风貌,并博采各家之长,铸成自家面貌。作品构思巧妙出新,造型端丽大气,风格儒雅隽秀,驰誉海内外,深获茶人及藏家喜爱及追捧。1984年,大师与沈遽华女士合作的“竹简茶具”荣获德国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成为首次荣获国际大奖的中国当代紫砂作品。大师的“丙寅大吉”、“九龙组壶”、“四方特奎壶”、“青玉四方茶具”、“一衡茶具”、“高八方壶”、“斗方壶”等一批作品,先后二十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金、银奖或一等奖。
大师早年与顾景舟、徐秀棠合编了《宜兴紫砂珍赏》,与唐伯年、叶龙耕合编了《宜兴紫砂茶具实用功能的研究》等多部鉴赏类或理论研究书籍。2002年编写的《紫田耕陶》一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中记载了大师及夫人沈遽华女士的重要作品及艺术理论,对后人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价值。大师还先后发表了三十余篇有关紫砂艺术研究的论文,理论功底扎实,见解独到,对推动宜兴紫砂文化的研究和紫砂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师为人谦厚,尊师重道,提携后进,培育新人,在紫砂行业默默耕耘了五十春秋,其业绩被海内外众多媒体广泛报道。鉴于大师在紫砂艺术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他的名字和生平被载入1997年《英国剑桥名人录》和《国际名人录》。1989年被国家授予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2000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后又被授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大师夫人沈遽华女士及公子、著名陶艺家李铭先生并夫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徐萍女士都是杰出的陶艺大师,这是一个真正的紫砂艺术世家!
2007年,月照上人为了寻找合作设计、开发贴合月照禅茶品牌精髓,且具有脱俗品位的尚品紫砂茶具的伙伴,数度亲赴江苏宜兴考察宜兴紫砂壶的文化传承和制造工艺,受到了李昌鸿大师偕夫人沈遽华女士及公子李铭先生、夫人徐萍女士阖家上下的热忱欢迎和接待。双方在探讨禅画与紫砂艺术话题过程中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共鸣,上人与李府老少两代“大师伉俪”结为艺术知己,并达成了当代极为罕见的禅画与紫砂艺术领域的“强强联合”。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2008北京奥运年(农历戊子新年),五位大师特别合作命意,设计出了一整套以中华哲学传统中的五行学说为灵感之源的新品方案,包括了象征五行之德的传统“五灵”和蕴藏丰富佛教吉祥祈福意味的五种标识物这两大系列,创意可谓“迁想妙得”,别出机杼,具有的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与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和水准。作为五位大师向北京奥运献礼的联袂之作,“五德壶”的问世,自然引起了业界及鉴藏爱好人士的广泛瞩目与持久关注。尽管北京奥运会已经圆满地落幕了,但是人们购藏“五德壶”的热度至今也远未消退。
08年初,由李昌鸿、沈遽华两位大师设计,月照上人书绘,李铭先生和徐萍女士共同制作的月照禅茶――“烟霞鼎”问世。该系列由李昌鸿先生亲为题名,得名自月照上人禅诗“不求闻达只烟霞”这一名句。“烟霞鼎”尚品紫砂系列以其卓异的文化品味,精绝的艺术匠心、高超的工艺水准以及形神兼备、表里相当的特点,准确地传达出了月照禅融合佛法正理,饱含释、儒、道三家精义,会通中西方哲理的形式及内容,面世不久,即获得了众多禅学知识、茶道友人、鉴藏方家及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肯定和赞誉。
而今,由李、沈两位大师特别为月照上人量身设计打造的“月照十景”壶也经过了几度方案修改,现已开始前期试制。相信过不了多久,另一道令人耳目一新的紫砂文化景观又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篇12
1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具体指向
关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具体内涵,学者们主要从网络社会、全球化、工业文明、民族性文化等视角予以把握,整体上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匡正于一个“现代性”的范畴中。结合现代性的维度、现代艺术的特点和当代茶空间设计的一些趋势与审美价值,本文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倾向于以下几点认识:
1.1情感化设计:注重把握人的情感体验现代性在反抗前现代性的过程中,最大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将人的主体地位从一切落后的宗教神学和封建制度当中解放出来,因此现代艺术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注重人对作品的“情感化设计”,也就是在艺术作品中充分地考虑和融入进“人的情感关照和情绪体验”,通过物质性的艺术设计来引起审美的主体的精神反思,从而引导主体去追求某种现代性的艺术价值———比如独立思考、自由、平等、独立的人格等。
1.2实用化设计:注重捕捉人的现实功利需求现代性艺术设计是现代性哲学在艺术界的一个表征,这个理论认为,现代人应当是理性导向的、实用主义导向的、“完整的人”导向的,人的现实需求是最大的合理性,以至于这种理性化运动一度将“工具理性”无限放大,造成了现代人的“异化”,即人成了劳动的工具,丧失了其目的理性价值导向。受这种工具理性的驱使,现代艺术设计追求满足现实人的实用化需求,在这方面比如包括要照顾到人的时尚追求、人的快节奏生活追求、人的压力释放需要、人的适度古典艺术审美需要等。
1.3人性化设计:注重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设计的终极导向著名艺术大师罗素曾经指出,“严格地来说,看见东西的并不是眼睛,看见东西的是大脑或心灵”,这即是说评判艺术设计的标准在终极的意义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符合审美主体心灵需要的艺术设计就是最合适的。有学者认为,现代艺术设计区别于传统艺术设计的主要方面在于一个“继承与创新”,而创新遵循的尺度则是人的需要、人性化的需要。从而,在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中,如何基于人性化考量,从细节、立意、活用、整体设计等方面给审美主体带来一种“诗意的栖息”感官,从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一种艺术氛围,是它孜孜以求的一种追求。
2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应用于我国饮茶空间设计的基本立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是历史学家的一种史学观。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来讲其实也存在着类似的主张,我们仿佛可以这样认为,一切艺术设计理念都是当念。当前的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一个未来导向的创新的过程,还包括继承、对话、包容的内涵,而这些正是将其应用于我国饮茶空间设计时应当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或者说基本立场。
2.1时间:吸收我国古典艺术、民族艺术设计理念精华我们正处于一个新媒体网络渗透于社会诸领域的时代,网络科技、数码产品、网络新媒体仿佛成了现代人生活的必备,艺术设计也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国际化”的趋势,甚至说后现代主义那种颠覆传统文化、颠覆艺术权威的不良倾向也在向艺术设计领域渗透。对此,包括在我国饮茶空间艺术设计中的现代艺术设计的一个基本立场应当是坚守艺术的民族性和传统性,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融入到现代化的艺术设计中,做到“世界的就是中国的”和“中国的就是世界的”,不能在艺术的国际化趋势中丧失本民族、本区域、本国度的艺术个性。比如说,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的青花瓷文化、中国红文化、篆刻文化、龙凤文化等都可以在艺术设计的现代性中找到适合的位置呈献给受众。
2.2空间:吸收国外现代艺术的精华说到底,现代艺术设计是一种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思潮和哲学理念,艺术设计的现代性实际上是基于西方社会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生活观、艺术观和审美观形成的一种全球化艺术实践活动。面对这种空间形态互相对话的艺术设计潮流,我们的艺术设计现代化路程在坚守艺术民族性、民族魂的前提下,应当遵循着“包容”、“兼收并蓄”的原则,大胆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的理念,比如说“人性化设计理念”、“情感性设计理念”等,使我们的饮茶空间的艺术设计达到一种兼具古典与现代、兼具审美与实用化、兼具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兼具艺术性与人性化的一种审美享受。
2.3价值:坚守绿色设计的底线如上文所讲,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面包括艺术的情感化设计、实用化设计、人性化设计等方面,将这些宝贵的价值融入到茶空间设计中去还应当遵循“绿色设计”的逻辑。简单来讲,绿色设计的精髓在于使艺术设计在满足人们正常的实用化、情感化需求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满足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要求”。在绿色设计理念的框架下,广泛地采用环保节能型材料进行设计、使艺术设计更好地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立场。
3现代艺术应用于我国茶饮空间设计的基本策略
相比较于一般的商业空间,茶饮空间的艺术设计带有自身的个性和特殊性,我们在考虑茶饮空间的物质消费需要的便利性、舒适性、实用性、经济性等特征的同时,也要照顾到茶饮空间的审美价值关怀,将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的“和”、“雅”、“静”、“禅”等理念尽可能地呈献给消费者,使消费者可以在茶饮空间中获得一种身体和精神双重层面的获得感。
3.1情感化设计策略:营造一种宾至如归的茶饮体验首先我们应当在现代茶饮空间中适当地应用诸如古代茶文化的屏风、隔扇、字画、古琴等古典元素,同时将禅文化、道法自然文化等借助于书画、图片等展现出来,在直接的行为层面上使消费者产生一种“恍如前世”的情感冲击,为释放现代人的精神压力提供一个温床。其次,在茶饮空间的灯光效果选择上,不应当采取中央灯光的模式,而应当开启“个性化”的灯光模式,在不同的小包间实施不同色调的主题色彩或者音乐等柔性设计要素,照顾到不同消费者前来体验消费的不同心情与感受。
3.2实用化设计策略:使茶饮空间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节奏现代茶饮空间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在于其实用性,过多地强调艺术性会丧失其商业价值和消费价值,因此我们的现代艺术设计在应用于茶饮空间时要牢牢地将“实用性”、“市场性”作为设计的一个重要向度。在此,本文以香港市中心某中式茶楼为例,该茶楼由伦敦国际化设计团队Studioilse所设计,在功能设计上充分地考虑到了现代人举办派对、商务宴请等不同的茶饮要求,将极具亚洲色彩的格子窗作为重要的视窗,在十分有限的设计空间中,为了突出设计的“实用性”,将“一张桌子”“多种场景”进行动态的调换,可以适应多样化的消费群体前来就餐、饮茶、聚会、喝咖啡、休闲等,充分地照顾到了现代人的多种需求。
3.3人性化设计策略:在细节上展现出对现代人的关爱现代艺术设计的本质就在于其人性化的追求,正如一名知名设计师所讲的“什么是好设计的永恒标准,就是设计中对人的关注,把人放在第一位”。对于茶饮空间的现代化艺术设计思路来讲,我们可以这样着手:其一,在整体的茶空间功能区划上,要合理划分为若干个既可以互相交流又能相对私密地进行对话的饮茶空间;其二,茶饮空间中的茶具、文化符号、色彩、温度、湿度、休息室的布局等细节因素都要充分考虑到形形的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给消费者带来“小众化”、“个性化”的享受,而不是大众化的审美享受;其三,向消费者尽可能地提供除了茶饮、餐饮、休息之外的一些艺术体验,比如书法体验、制茶体验、茶事体验、对话体验、书画体验、艺术欣赏体验、商务洽谈体验等;其四,在设计材料、设计语言、设计色彩等方面要遵循着绿色设计的理念,广泛使用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和设计语言。
作者:屠辰飞 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6.
[2]周维娜.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3(8):116.
篇13
二、研究意义及泰安饮食资源状况
(一)研究意义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它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方特色饮食可以满足旅游者口腹之欲、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和好奇的心理、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作为旅游购物品。[1]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饮食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在旅游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可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拉动当地农业、餐饮业、制造业的发展。
泰山雄伟壮丽,成为中国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底蕴丰厚,泰山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加大对泰山饮食文化的开发力度,有利于更深刻地挖掘泰山文化内涵,使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感受泰山的浩瀚与深邃。
(二)泰安饮食资源状况
泰安地处我国古代齐鲁大地的腹地,其饮食文化属我国四大菜系的鲁菜系。中国历代都有对泰山的封典祭祀,由此而形成的泰山祭祀性的饮食文化一脉传承,至今仍绵延不断。泰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其位于华北大平原的东部、山东省的中部,北依济南,南接孔子故里曲阜,因此泰安的饮食文化深受济南菜和孔府菜的影响。泰安属泰山所在地,泰安的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泰山文化的痕迹,泰山是一座神山、圣山,包罗万象,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着人世沧桑,佛、道、儒相安于泰山,泰安的饮食文化必然有佛、道、儒文化不同程度的渗入,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洋洋大观的泰安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各种文化兼蓄并存。泰安依托于泰山,泰山的物产是泰安特色菜的主要用料来源,泰山的儒、道、佛文化又从素食方面对泰安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外延,使得泰安菜呈现出多样而质朴的特点。以泰山物产和泰山儒、佛、道文化为基本内涵的泰安饮食文化主要表现为泰山豆腐宴、泰山药膳宴、泰山野菜宴、泰山赤鳞鱼等。
不同文化的聚拢,促成了泰安丰富多样的特色饮食,主要有泰安煎饼、野菜宴、东阿阿胶、泰山女儿茶、泰山板栗、泰山灵芝等。
三、泰山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专门经营具有地方特色餐饮的酒店不多,地方餐饮质量较低
国内外游客来到泰山,除了感受泰山的雄伟壮丽、探寻历代帝王在泰山上留下的足迹、体验泰安的民族风情外,同时对依托于泰山文化底蕴下的泰安的饮食充满了期待,对此,并没有引起泰安政府和旅游行业的重视,“正宗四川风味”、“沙县小吃”、“佛跳墙”、“韩国休闲餐厅”、“哈尔滨餐厅”、“客家水煮鱼”、“东北餐馆”等餐厅在泰城林立,而“鲁菜馆”仅有“泰山一家人”一家连锁餐厅,对于以“泰安名吃”命名的正规餐厅却几乎没有,泰安回民聚居区最为著名的早餐———糁,只在路边的小摊位有,却没有环境优雅、制作工序精良的正规饭店,没有打造属于泰安的字号,同样泰安煎饼、泰山赤鳞鱼、泰山豆腐宴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字号,没有专门的饮食文化管理部门,这种现象时间长了,易使本地独有的工艺和技术慢慢退化,宝贵的本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逐渐消失;有一些经营者单纯追求利润,在工艺和选料以及加工上偷工减料,使游客花了钱却品尝不到正宗的泰安美食,从而对泰安饮食大失所望,严重影响了泰安饮食文化的口碑。
(二)宣传力度不够,营销体系不完善
“山东煎饼”、“东阿阿胶”闻名中外,泰安因依托于泰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拥有“泰山豆腐宴”、“泰山药膳宴”、“泰山煎饼”、“泰山板栗”、“泰山三美”、“泰山野菜宴”等独一无二的饮食资源,游泰山、品泰安美食成为游客游玩的主要目的,但如此优越的先天条件却并没有得到政府和业内人士的重视,对泰安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进行整合营销。人们谈到北京,就能想到“全聚德烤鸭”等老字号;来到重庆,说起火锅,就能想到“德庄”、“小天鹅”等火锅名店;提起扬州的早茶文化,那肯定离不开“富春茶社”,提起泰安,却没有一家代表泰安当地特色饮食文化的餐饮名店,所以,必须加大泰安饮食的宣传力度,将泰安饮食文化作为一个品牌来包装,完善营销体系,实现泰安餐饮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2]
(三)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参与性不强
目前泰安餐饮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开发主要以品尝美味佳肴为主,开发者忽视了菜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游客已不满足于吃饱、吃好,而是追求吃得有品位,所以挖掘饮食背后的文化是适应市场需求所必须的。泰山作为国人心目中的神山、圣山,受到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的顶礼膜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泰安的饮食文化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对于游客来说,能够亲身体验菜肴的制作会得到更大的满足,这方面应该引起泰安饮食企业的重视。
四、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基础,笔者对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实现泰安饮食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将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泰山、济南饮食资源进行整合营销,充分利用“山水圣人线”的优势,推出“品孔府宴、尝泰山煎饼、饮泰山女儿茶、感受济南菜”的饮食线路。
(二)推出饮食文化旅游专项产品
1.泰山农家乐体验游
“农家乐”是一种依托农业的“寄生”产业。因此,“农家乐”不是毁农造景,而是以农为景;不是抛弃农业原有的生产价值,简单追求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而是在农业原有的生产价值基础上,增加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
泰山北麓“农家乐”已颇具规模,“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农业观光休闲游正在成为都市人群休闲消费的时尚,泰山野菜、泰山炒鸡、泰山山珍正是发展泰山农家乐体验游的优良先决条件。泰安要充分利用泰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泰山北麓清幽的农户庭院,以农户的菜园、花园、果圃、鱼塘,配合上泰山悠久的文化氛围和民风民俗,如泰山封禅文化、东岳庙会等,要让游客动手采摘菜园、果园的菜品、果品,这些成为游客的用餐原料;要为游客准备野鸡蛋、板栗、核桃等“农”味十足的土特产供游客选购带回家。
2.泰山豆腐宴专线游
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山豆腐被誉为“泰山神豆腐”,豆腐宴大概始于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祭祀时,“食素斋,整洁身心”。经过历代厨师的挖掘整理,泰山豆腐宴已成为鲁菜中的一朵奇葩。宴会时有多达150多道豆腐菜可供选择。以豆腐为主料烹制的名菜有:一品豆腐、八仙瑶池聚会、佛手豆腐、人参豆腐、芙蓉豆腐、荷花豆腐等,色香味形,美仑美奂。泰安开发豆腐宴旅游专线,让游客在品泰山豆腐宴尝泰山美食的同时,遐想帝王封禅泰山时的情形。
3.在现有泰山观光游中添加饮食文化元素
泰山文化底蕴深厚,饮食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元素,在对泰山进行旅游开发时,在泰山观光游中添加饮食文化元素,使游客在感受泰山雄伟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体味泰山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内涵,得到心灵的净化与灵魂的升华,泰山野菜宴、豆腐宴食用历史悠久,始于古代帝王来泰山封山祭祀时“食素斋,整洁身心”。如“在体验泰山封禅文化的同时,感受豆腐宴、野菜宴”,则一定能给泰山旅游增添更多的乐趣。
4.大力开发饮食类购物品
泰山当地特产丰富,有泰山煎饼、泰山女儿茶、泰山板栗、泰山灵芝等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各种品质优良、品种多样的饮食类购物品,可以考虑自建直营店、零售店并且通过与旅游购物店合作,销售独具特色的泰山饮食类购物品,作为游客返家携带当地特产或旅游观光式购买,通过游客的无意识营销,对泰山饮食类购物品进行推广,同时实现宣传泰山文化的双赢效果。
5.兴建泰安美食文化街
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能力,建立泰安饮食文化一条街,美食街的整个设计要结合泰山封禅文化、民俗文化,如泰山石敢当信仰、泰山山神崇拜、东岳庙会等,使游客置身于泰山浩如烟海的文化氛围中品尝泰安美食,让游客对泰山美食在口感和内涵上都被吸引,同时结合泰山东岳庙会,借助泰山东岳庙会的影响力,策划泰安美食节,借此平台宣传泰安美食。
6.宗教饮食文化体验游
泰山佛、道、儒三教合一,普照寺、灵岩寺成为泰山佛教的神髓所在,开发佛教素食文化体验游,使游客体验泰山佛教的空灵和浩瀚;碧霞祠、岱庙为道教神灵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神府,给了无数善男信女以寄托,定期举办道教饮食养生论坛,在提高现代人养生意识的同时,宣传泰安饮食文化及宗教文化。
7.加大泰安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美食节、洽谈会、旅游大篷车、建立旅游饮食推广网站等平台,宣传泰山饮食文化,通过旅游包机、旅游专列等活动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在对外的媒体宣传片中加入对泰安饮食及文化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