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管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教学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教学管理论文

篇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管理像学校管理一样,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一经制订,就要坚决执行,不能随意放松要求,而且要体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如果第一个违反制度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那么你的规章制度也就形同虚设了,你的首应效应也就发挥不了正面的作用。在这方面,全国优秀班主任孙维刚老师做得很好,凡是要求学生做的,他本人样样都做到。

二、巧用“南风效应”,走进学生心灵。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与南风比威风的故事,看谁有办法让行人先把大衣脱掉。北风不假思索首先来一阵凛冽刺骨的冷风,行人为了抵御寒风便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毫无脱意。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行人暖意渐生,在不知不觉中解开了纽扣,继而脱掉了大衣。“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处理师生关系中,要让学生感觉到温暖。没有人不希望被尊重,没有人不希望得到师爱。作为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从学习到生活再到个性的全面了解,把自己无微不至的爱传达给每一个学生。学生会在老师对他的尊重与爱护中拉近自己与老师的距离,愿意与老师做朋友,在双方共同构建的以尊重对方为前提的平台上进行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心交心,以情传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人师,除了关心爱护学生外,还应该学会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如同赏识自己一样,让学生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善于发挥‘情感效应’,教师对学生真挚深厚的感情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教育教学管理中,要让南风效应永存。学生盼望赏识、渴求关爱,如枯萎的禾苗盼望甘霖。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就好像给学生的学习、成长注入了一支兴奋剂,学生会永远沐浴着一片阳光。学会运用南风效应,它会助你走进学生的心灵,助你的教育教学管理如虎添翼。

篇2

2.加强教学细节的管理

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喜欢上课堂,喜欢上教课的老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保持和谐、民主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方案应该具有灵活性,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帮助和指导。对于成绩较优秀的学生应该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精神。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应该给予耐心和鼓励,使学生增加信心,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该具有创新性,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为他们才是课堂真正的主导者,而不只是听众,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探索,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后可根据互动情况,将经验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反响效果明显的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存在问题的可以进行改进。

3.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

教学管理者应该深入课堂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从写教案、备课、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氛围、课上的互动、对课堂突发状态的处理、教学态度、课后作业的批改等与课堂有关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估,从而提出问题、改进问题,将教学作为重点,对于表现优异的可以给予表彰,促进大家共同学习。对于教师的评估不能仅停留在学生的成绩上,因为学生有个体的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才是教育教学的重点。教师在科学的考核中才能发现自身教学的问题,及时地调整改进,才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4“.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是指管理者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激发被管理者的潜在能力和自主性,而不是依靠权力影响教师或学生。中小学校教师是中小学校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有力体现,打造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队伍对于中小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应该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尊重教师、关爱教师,让教师有信任感,注重教师专业的发展,提供教师间交流的平台、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勇于创新,适当地给予奖励。教师应该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关注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实践、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地发展。经常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想法,得到学生的信任,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况,挖掘学生的潜能。

5.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计划管理

中小学校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学常规管理、学籍管理、校本教研、教职工考评教学设备管理和使用制度,中小学校在实施教学管理制度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发挥管理的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领导应该以身作则,做好表率,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并在实施各项管理制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教学计划主要包括教学工作计划、备课组计划和学科教学计划。这三种计划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合理有效地实施了调控,做到了各层次的落实,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是否对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6.校园文化的建设

文化是一定的群体在一定时间内通过长期的生活和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思想、理念、社会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等的整合。校园文化是学校良好风气的代表,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校园关系,营造积极的校园学习氛围。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学生受到学校种规章制度的影响,和谐的、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发展,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心态。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篇3

1.2只根据成绩好坏判定学生优劣

我们知道,随着社会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从小学学习任务就开始就越来重。所以社会上也开始了减负的呼声,但是在教育变革的压力下,不是减压,反而小学生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小学生现在都面临着竞争尤为激烈的升学压力,为了能考上好的中学,小学生们整天都在努力的奋战学习。所以小学生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都是填鸭式的接受一切,学习没有兴趣,学习的效果也不明显。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降低,教师的教学的创造性。学生都必须遵循老师学校既定的规定和学习内容,使学生没有了个性发展,一旦不合要求,就会被制止,不允许有违规,一旦违规,会受到惩罚。在只看成绩的时代,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整天都会一直强调成绩很重要。如果有些学生有艺术,歌曲或其他方面的优势,也会在成绩的驱动下被埋没。小学时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可能会形成一生的学习习惯。所以只看成绩,压制了洽谈方面,以后学生的发展会受限。每个人都只会成绩,其他什么方面都没有创新能力了。而且如果强制的学生学习,整天在书海题海作业中,会让学生产生烦躁感,对以后极为不好。所以一人为本就变得更加重要,应该将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结合管理者,开展小学教育工作,那么小学教育才会发展的长久。

2.以人为本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开展的措施

2.1改变管理层的思想

对于传统的管理层,他们都是以学校的传统规则制度为主导,应该转变管理层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管理层应该从教室和学生的角度,观察他们的特殊的特点,从而制定出合理的有效的以人为本的制度。管理层首先应该参与到课程教育中来,偶尔的兼职老师的课,体会一下实际的课堂实质怎样的。深入课堂,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同时也有助于让管理层和老师有种平等的感觉,消除长期以来上下级的距离感,使得真的融入一起。其次就是管理层在设定规定时时时刻刻站在教室的角度去考虑,了解教室真实的需求,让教师有归属感。还有就是要尊重老师,激励老师,让教师调整自己,与学校的同步发展。

2.2小学教育管理中必须设定以人为本的制度

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必须体现以人为本,这时在制度中做以规定,教师学生管理者才会重视这个的重要性。学校应该从以前的严格条条框框,,改革成教师可以出去到别的学校学习。制定制度老师可以有自己的创新教育,如果有成果,就要积极及时的进行奖励,设定具体的激励体制,让老师可以有动力去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也不是一味的按成绩评定学生的好坏,如果学生有其他特点,可以制定制度,符合要求并做的很好,也是可以给予相应的鼓励。对于教师,可以实行岗位责任制,实施岗位津贴,对老师的劳动多劳多得,只要是工作业绩好久奖励,竞争上岗,从而创造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些都应该以学生和老师为主,秉承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去指定制度,让教师学生看到努力的希望。

2.3多关心教师和学生的情感

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尽量考虑到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待遇,工作强度,工作情感。这样才能给教师一种宽松的,充满工作动力,又有领导同事关心的工作氛围。对于企业,关心员工会使员工对企业有家的感觉。同时使得教师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有一种家的感觉。让教师对工作充满了动力,让教师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同事之间互帮互助,对学生教学更加认真负责。从而教师会很开心的投入工作之中,这样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有了良好的激励体制,有了关怀,教师的工作热情高涨,从而学生也会有好的影响。同时,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挥,不强制,这样说不定能发挥中他们的特色,在别的方面有一番造诣。

篇4

人本主义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意愿,使自己的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适应;要以学生的意愿为出发点,立足学生的生活习惯,遵从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把学生的发展要求和个性发展放在第一位。在人性化教学中,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尽量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人性化教学,教师要遵从学生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发现自己的天赋。有的教师动辄就对学生进行体罚,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进而达到满足学生需要的目的。

三、由教师指导课堂转变成探究型课堂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以学生实际生活为基础,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不明白的知识点处仔细琢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教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让学生加入教学,才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最终得到对自我的肯定。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通过实践找到学习方法,获取学习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点,提高自己的素质,在解决问题中发现自己在合作、求知、创造等方面的潜能。

四、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授予与接受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主要渠道,所以老师的教学理念与学生接受到的知识量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教师要想学生能够更好地学到知识,就一定要明白自己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更要知道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首先,人性化教学理念让教学从学生被动的学习转变为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知识。同时要适当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发掘本身的潜能,也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并给予学生肯定的鼓励。这就要求教师要遵从学生个人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的发展,教师要在关键的时候给与学生适当的引导,尤其是在比较抽象、知识点的连接处和必须加深理解的地方。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与学生一起学习,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成为主角,这样学生就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比较欠缺的能力,在今后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进行适当表扬,给学生以鼓励。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互动,相互促进。人性化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主动探索、与同学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勇敢质疑创新,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质疑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篇5

一、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

就目前多数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情况来看,管理总体比较乐观,在各个教育部门的大力敦促和宣传下,新时期教育改革在小学中已初步得到了普及。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很长时间的影响,当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尚存在很多问题问题:1.师资队伍水平建设不够完善。在很多学校,特别是偏远些的小学教师的道德水平和专业素养还存在缺陷。不论在专业水平还是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方面上,都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老教师在教学上没能跟上教学变革的脚步,年轻教师对小学教学还比较迷茫。2.传统教学方法,应试教育观念。部分小学教学方法过于陈旧,没能同步新时期的教学方法。无论是教师还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目标就是考试成绩,应试教育观念深入人心。3.教学只以教师为主导。在整个教育界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的时候,很小学教育却还是一直坚守教学以教师为主的观念,未能做到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长进行科学合理的人本教育。4.教学发展目标不够明确。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发展目标还不够明确,受传统教学观念的的影响,很多学校认为学生学好语数就够了,没能满足新时期培训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没有制定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二、新时期小学管理的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改革小学教育管理管理模的关键,也是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重点。首先,学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素质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其次,对老教师多提供教学技能提高的培训,对年轻教师开展技能加强的培训。此外,多注重教师个性的发挥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来提供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来为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打下基础。学校应始终坚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学观念,小学教育应真正做到“言传身教”的教学态度。2.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实践证明,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教学要求,因此学习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同时教师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最主要参与者,教师的教学观念切实关系到学生学习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和学校都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深刻地认识新时期人本教育的重要意义,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和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同时制订相应的考评机制和考评办法,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3.选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在小学教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教学的发展。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特长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步骤,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在符合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的同时要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对于新的教学方法多注重教学效果的反馈与改善。教学方法的制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为主,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为目的。4.借鉴优秀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借鉴优秀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一来可避免学校花时间在教育教学管理方法上走弯路,二来能更快地吸收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学校之间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交流,一来可以相互学习彼此优秀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二来可以相互敦促共同进步,使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方法落到实处。5.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提高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建设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建设一个安全、舒适和良好的校园环境,确保校园和周边的绝对安全,师生之间,保证同学之间的友好相处,为师生营造出一个浓浓学习氛围的学习环境。如果说校园环境是个一个大的环境,那么生班级才则是学生每天置身其中的小环境。学习积极开展和谐班级的建设,开展和谐校园的建设同时加强和谐班级的建设,有学习氛围班级环境有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相互之间的竞争。加强班级秩序的管理,精心布置班级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

由以上论述可知,在新时期,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对于当前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应认真的分析和总结,采用切实可靠的方法去应对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确保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最优化。小学教师要根据新时期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在不断的完善自己的同时,在教学实践和探索中,积极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为更好的促进小学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殷明 单位:甘肃文县石鸡坝学区哈南小学

参考文献:

[1]宋美芳.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初探[J].学周刊,2012,(07).

[2]周多喜.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J].甘肃教育,2015,(06).

篇6

校长是受党和国家委托,领导和管理学校,全面主持学校行政工作的负责人,是一所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这充分说明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只有高素质的校长才能带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办好一所学校。校长要真正成为学校教师队伍中的一面旗帜,一所学校的灵魂,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校长专业化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称《刚要》]要求“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校长重任在肩,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培养,提升他们的办学本领应该是校长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就其培训模式作肤浅的思考。

一、农村中小学校长基本现状调查。

某县中小学校长基本情况抽样调查,从全县24个乡镇抽取了13个乡镇,共30所中小学作为样本,基本情况如下:1.学历层次较高,绝对高于教师队伍学历,但多为后续学历。中小学校长达到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81.6%,专科学历占15.6%,中专学历仅占2.8%,但绝大部分是中师生通过进修和二次进修而取得的;2.职称层次较高,中学,具有高级职称的校长占69%,中级职称的占31%,没有初级职称;小学,具有小学高级以上职称的占93.8%,中级职称的占6.2%;3.年龄结构偏大,男女比例失调。30-40岁占26.5%,40-50岁占56.7%,50岁以上占16.8%,女校长比例不到10%;4.大多数校长参加岗位培训,具备任职任职资格,具有一线教学经历和中层干部管理经历,对新理论、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育管理论文,但职前准备不够充分,缺乏管理知识深度。 二、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基本要求

在《刚要》中,“校长”这个词共出现过20次,对校长的素质和校长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①,“那就是校长要成为教育家”,“不仅理论研究要有成果,更要是个教育实践家”,实现教育家办学,要求校长首先“应当是政治家”,“还应当促进专业化发展,提高管理水平”,因此校长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就是“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出名师,育英才”②。因此可见校长的行政性在淡化,长官化在消减,不再是纯粹的法定代表人,更不是“大当家”,而是专业化专家化的人才。农村中小学校长目前是校长队伍中最大的群体,《刚要》的要求自然是农村中小学校长的追求,是适应当地教育且引领当地教育发展的专家。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的策略。《刚要》要求农村中小学校长要成为教育家,教育家不是天生的,“教育家成长的规律是先成才后成名再成家”,由于农村学校的特殊性,大多数学校校长都是教师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校长专业知识训练,因此,科学系统的培训就成了校长专业化的捷径,要抓好培训工作,培训模式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培训除《纲要》的“校长轮岗交流”“ 海外研修培训”等模式外,目前较为实效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以镇为主,县级联动长效培训模式。由于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分散,要经常性开展全县大规模集中培训,这很不现实,因此可以以镇(或将全县划分为几个片区)为单位开展经常性培训,县教育主管部门督查。

(二)镇县分层培训模式。县教育主管部门重点培训中小学校长教育思想、理论素质、专业化要求,以专家讲座、外出进修等形式,提高校长的专业水平,乡镇重点培训镇域管理、特色发展等。

(三)校本学习与自我反思模式 ③。目前,教师缺编严重,教学管理人员更是紧缺,农村中学校长都承担一定量的上课任务,走出校门学习的机会很少,因此校本学习与自我反思是促进校长专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方法。那就是指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的指导下,校长在学校(或家)里进行的一种培训与学习。主要摘要之间的矛盾,培训时间不受限制,培训的方式灵活,通过学习、研究、反思、实践的方式提升校长素养,是校长终生学习很好的模式。

(四)专题式培训模式 校长最关注的是什么?④调研全国第一期基础教育改革动态专题研修班的95名校长“校长最关注的问题”,在回答“当前办学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和压力”时:教师队伍问题居第一,占35.1%教育管理论文,其次是安全问题,占30.8%,第三是办学经费和校园硬件建设,占15.7%,第四是升学率,占12%。这些观点不一定全面,但至少说明校长在这些方面渴求得到很好的解决办法。调查发现,面对当前办学中所遇到的最大困难,95%的校长希望有高人指点,最好是“药到病除”,农村中小学校长除上述“四个关注”外,校长知识深度更是最大的短板,因此,应该进行这些专题培训,让他们立即走出困境。

(五)个性化培训模式。《纲要》指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学校要办出特色,校长就必须进行个性化培训,即有针对性的根据学校特色,对校长进行特色方面的进一步提升。

(六)分层分岗的培训模式。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校长年龄结构、知识素养、管理水平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分层,比如中学小学、年龄老少、任职长短、学校规模大小等进行分层培训,便于相互间有共同的话题等。

参考文献: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②《中小学校长》2010.12孙宵兵.《<教育规划刚要>对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③《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年12期《促进农村中学校长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的实践研究》;

篇7

办学理念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灵魂,它不仅彰显学校的风格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特色,也是超越自我、追求特色的动力源泉。职业学校一旦确立鲜明特色的办学理念,就应当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如何确立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一是要体现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特色,二是要符合国家教育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三是要结合当地特色和学校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来明确办学理念。既要从实际出发,也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确立鲜明的办学理念,使其成为引领学校科学发展的指南。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劳动者是职业院校的任务,也是办学特色。由于职业教育归根究底是要走入社会,因而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精湛的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三、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内部管理制度是关键。科学的管理制度是落实教育管理的保证,只有建立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根据职业教育不同时期的要求,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及时修订和改革,才能确保全校师生按照学校规定有秩序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规章制度的建立要基于实际工作,符合学校师生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确定确定具有学校办学特色,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体的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改革人事分配管理制度,为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学校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挂钩,工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做到让教职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机制,激发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同时吸引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来兼职,努力实现学校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其次是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聘任制,加大考核力度,提高管理水平。教育要改革就要废除不符合实际教育教学的陈规旧制,设立符合实际需要的教育职能机构,制定科学的考核与考勤制度及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结合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针对考核结果年终给予适当奖惩,有效激发教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育教学的工作效率。

四、发展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说,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行为上缺乏规范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职业学校要帮助学生认清职业教育形式,转变观念,增加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为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意识,改变和创新育人模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适应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需求,应当加强校企合作,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与工学相适应的各项管理制度,还可以根据岗位需求技能要求为导向来制定学生学习的课程标准,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制度,努力实现与企业共建基地、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和共同发展的目的。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岗位的需求,对部分专业学生进行订单式的培养,使企业从招生、培养、实训、就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形成学校与企业全面联系,紧密合作的良好局面。针对学生教育素质参差不齐和行为习惯难以规范的特点,将军事化管理引入校园,对在校学生实行军事化的封闭式管理。通过军事巡林、国防教育及日常军事训练课程等培养学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吃苦耐劳,不畏艰难,严谨求实的军人风范和素养,同时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的思想理念,提高组织纪律性。

五、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发展的成败取决于从业教师的专业素质。要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各种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不仅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要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主要的工作有如下几个方面:

篇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于我们所有一线小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要逐步转变成为一名教学的研究者,甚至最终成为教育家。在这样的要求之下,我们的小学教师必须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创新,逐步成为一个教学实践的研究者。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的学校也应该要求教师积极进行探究和创新,要求教师积极对本学科的课堂教学进行研究。而这一切都应该做到以教师为本。

笔者认为,学校必须要建立起以教师为本的科学研究以及管理制度,进而通过制度化的建设促进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去。例如,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激发教师参与到自我反思、教学个案总结以及学术中去。还可以建立相关的制度促进我们的教师加强与相关的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对话和研究中去。对于具体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积极征求本校教师的意见,让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集众家之长建立起令全体教师都满意的教学管理制度。这种做法是相当必要的,也是非常科学的。切记不能盲目为之,否则很可能会引起教师的不满,进而大大降低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

三、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实施对于我们学校教学观念的转变以及具体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无论是对于我们的一线教师亦或是我们的学生和家长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基于此种情况,我们所有的教师以及教学管理人员都应该进行认真地探索、实践和总结,让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新课程标准中的很多理念都表明我们学校管理的重心在开始下移———从专制逐步走向民主、从集权逐步走向分权。而我们的学校更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建立一个更加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一个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以及社区人士都能够共同参与的教学管理制度。让我们的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当然,在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制定的时候也可以参照国外的一些做法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比较好的学校的做法,吸取其中的优秀之处为我所用。

篇9

2.教学案例内容脱离学生实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代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个性鲜明、喜欢探求身边事物的特点。社会的大环境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造就了其在大学的学习中,不仅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更注重社会实践的良好习惯。高校经管类学生迫切希望早日接触与自己工作相关联的案例教学内容。调查显示,占调查总人数85%以上经管类学生普遍反映管理心理学的教学案例与自己的企业社会实习,平日的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方面相脱离,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企业实习的效果与自我管理的有效性。

二、高校管理心理学课程案例教学改进的建议

1.结合课程知识体系,有效进行教学案例内容选择,体现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案例内容的选择过程中,不论是组织中个体、群体的心理认识与行为管理,还是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心理调节,都需要高校教师选择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经典的、有意义的案例进行教学,不能脱离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应熟练地运用有效案例对管理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正确的解释和引导。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在企业中开展横向科研项目的宝贵经历对同学们进行管理心理学相关知识的传授和解读,这样就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2.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编写相应案例进行教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法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它必须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调研结果发现,高校经管类学生在企业实习及自我管理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相关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比如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调查的经管类学生表示,自己遇到的实习问题、就业困难,以及自己身边发生的自我认识与管理问题才应该是最适合教学的真正案例。上述情况要求高校教师在案例编制与使用过程中,需要把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积极接受新知识的新式课堂,引导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才是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

篇10

针对当前小学教育教学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小学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方法进行改进。由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和社会大众对于应试教育的反思,也由于少子化影响下竞争压力的减小这一客观情况,应试教育理念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也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和实践。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可谓是未来教育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也印证了这一点。同时,在很多城市小学升初中的选拔也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不少城市取消了考试选拔的方式而采取摇号、分地段等方式进行分配生源,为小学生减轻了不少来自于升学的压力。对于小学教育工作者来说,小学教育教学过程可以面临着更小地来自应试教育的压力和升学压力,更好地根据素质教育理念和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和调整。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在实行小学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可以更多地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活泼大胆的教学思路、新颖独到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可以结合书本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向书本之外。例如在语文学习中,教师不仅可以讲解书本知识,还可以开展讲故事、成语接龙等课堂活动。在数学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教学,普及“身边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的概念。在自然、科学等科目中,教师更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带进校园,结合校园中的植被绿化讲解相关内容。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寓教于乐的教学手段也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行的良好调整。

篇11

一、认识不足,意识不强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多数中小学对建设学校文化的认识不足,意识不强。这种状况在农村中小学比较普遍。农村中小学学校管理理念和方式大多停留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以经验型管理为主,主要是应付日常性工作,或按照上面的要求上传下达,重形式,轻内涵,缺少独立思考和个性创新。此外,近几年中小学布局调整,新建中小学数量较多,特别是城镇新建中小学数量较多。新建学校的“硬件”建设堪称一流,但“软件”建设特别是学校文化建设十分薄弱。中小学校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建设?笔者在调研中常常向部分“重视”文化建设的学校校长提出这一问题。多数回答是“为使学校更有特色,更有影响,办成名校”,回答“一些有名的学校在搞,我们觉得很好,学着搞”的也不在少数。可见,多数中小学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缺少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有的甚至人云亦云,没有从深层次上树立起自觉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展现校长教育理念、学校特色的重要平台,是规范办学的重要体现,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中小学校园文化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人文和自然的校园环境等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建设学校文化不能停留在一般性认识上,更不能停留在追求形式上的“花拳绣腿”上,而是要提高到丰富学校教育内涵、真正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措施的高度来认识,提高到是为了追求教育真谛的高度来认识。

二、概念模糊,理解片面

关于学校文化,目前在理论上还没有十分确定的界定。所以,一些中小学校长对其概念的理解更是模糊的、混乱的,也不乏极端片面的理解。很多学校把学校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墙壁文化,强调的是学校环境文化设施的呈现,在这方面舍得花巨资,有些甚至把学校搞得像公园、文化广场或者图画展览馆。学校文化建设在表面上大做文章。我们很难严谨地描述文化的真正内涵,但可以作出这样的理解:文化既是过去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文明,又是正不断创造和不断积累着的文明。文化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造”出来的。教育是传承人类文化的主要渠道。同时,教育也是创造新文化,推动人类文化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校自从人类历史上出现就逐步发展为教育的主要形态,学校文化随之产生并发展。在传承与创造的共同作用下,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具有其特有的属性——传承和创新。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学校文化也必然不断积累、发展,并不断创新、进步。我们需要明确:学校文化不能等同于校园文化,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校文化是上位概念,校园文化仅仅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下位概念。学校文化是深层次内涵和特质的全部概括,校园文化仅仅是浅表层次的部分描述。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如果我们把学校文化等同于校园文化,那就差之千里也失之千里了。

我们从文化是物质和精神的总和的内涵来理解,学校文化可分为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以实物形态存在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建筑设施、师生服饰、标牌展板等;精神文化——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因素,包括教育理念、核心价值、管理方式、课程内容、师生行为、人际关系等。从发展的角度,学校文化还是尊重和敬畏历史、继承、吐纳、扬弃、发展、创新,是理性、科学、规律、规范、秉持、个性,等等。

三、功利驱动,注重形式

我们不能否认有不少的学校领导是源自于对事业的崇高追求和高度的责任感,来进行着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但是,由于我国大多数地方的学校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以行政手段来提拔、任用、考核教育干部和学校校长,这些教育干部和学校校长也同样用行政手段来管理教育和学校。一些教育干部和学校为了获得上级的“青睐”而不遗余力地搞一些“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以尽快出“政绩”,获得提拔重用的资本,也就不足为怪了。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不为少数的学校是出自于功利主义,为了“粉饰门面”。所以,求大、求奇、求怪、求轰轰烈烈的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十分普遍。

学校文化建设的真正目的是建设有丰富内涵的教育机体,培养有教养的学生。真正意义的学校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学校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物质外壳,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我们评价学校文化水平的高低,不应是以校园是否开阔、绿化美化是否豪华、建筑是否漂亮、标语是否响亮等为标准,而是要以学校建设是否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学校发展是否符合教育发展需要、建筑设施是否安全和经济实用、绿化美化是否整洁与和谐等为标准;不应以制度严厉与文本健全、师生行为整齐划一、学生考试分数名列前茅等为标准,而是要以教育理念是否科学、核心价值是否正确、管理方式是否民主、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师生精神是否愉悦、课程建设是否合理、学校氛围是否宽松和谐、教育质量是否全面等为标准。学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也要端正态度,消除功利心理,本着对事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点滴积累,精雕细刻,扎扎实实地锤炼学校文化。四、缺少规划,不能持续

做事没有规划或虽有“规划”但形同虚设,是目前学校文化建设的一大问题。很多学校的学校文化建设缺少整体设计、长远规划、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工作策略。不少学校是今天从哪儿看到些东西感觉挺好,搬过来折腾一番;明天又从哪儿看到些东西感觉挺好,再搬过来折腾一番;今天这位校长是一种规划,明天换了校长就换一种规划。如:来了“国学热”就一窝蜂地搞“国学”,来了“诵读热”就一窝蜂地搞“诵读”,来了“校园舞热”就一窝蜂地搞“校园舞”,等等。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学校要深耕本土,广学博取,汲取精华。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要立足于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立足于优秀的本土地域传统文化,立足于本校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学校要从本校实际出发,花费一些力气,很好地进行研究和论证,确定本校的特色、发展优势和远景目标,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发展行动规划,然后坚持不懈地分步实施。学校要精选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让老师和学生去学习、去受熏陶。传统文化并不都是优秀的,也有糟粕。本土地域是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有爱这片热土的情感,才有爱国的情感。学校要使孩子懂得家乡的历史、熟悉家乡的今天。老学校应该好好整理自己的历史,感悟沧桑变化,体会那些永恒不变的精神;新建学校要重视自身教育精神的凝聚和锤炼、文献资料的积累和丰富,学习优秀学校的文化,不断积淀自己的文化。此外,学校还要重视学习国外优秀的文化,汲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五、研究不足,引领不力

篇12

在新时期乐学教育的理念下,小学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其思维模式比较活跃,只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就可以让学生的优势得到发展,起到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小学教育在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知识的过程中,要避免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否则,新时期小学教育工作依然不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另外,在新时期下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态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一定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避免学生出现不良学习习惯,所以,加强教师的监督指导作用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措施,而教育管理工作中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要不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增强学生、教师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其能够主动学习,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篇13

一、坚持并创新校本教研制度,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坚持开展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当然,在教研制度的建设中,首先必须建立成教师之间学习研讨制度,可将教师按所授课程组成不同的教研组,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定期的集体备课、相互探讨切磋,做到见贤思齐、相互提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校际间的联片教研制度,邀请外校的专业教师一同参加教研活动,通过观看优质示范课堂、相互对话、座谈、研究等形式,使教师充分交流,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其次,注意开展教学反思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均开展反思活动,发现问题,共同分析探讨,及时加以解决,在反思是不断前行、不断进步。这些都是加快教师主动成长与专业发展的有益方法与途径。

二、加强教师学习制度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除此之外,还要注重教师自身学习与进修方面的制度建设,如建立教师自学制度、互助交流制度、师徒结对一对一制度,引导教师加强自身学习,不断充实教育新理念。为此,学校也积极为教师的学习与提升创建良好的平台,如学校组织开展计算机网络知识培养工作,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这个巨大的知识载体,开展网络资源利用、相互学习与交流活动。在学习与教学手段的辅助上,可切实加强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制度建设,尽力引进远程教育资源,既能帮助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也可以帮助其较快地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好地运用在教学活动当中去。对于青年的教师或教学经验尚不丰富的老师,可由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专业能力强的老师,与其结成一帮一的对子,相互听课交流帮助,这样既能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又促进了老教师的知识和观念能够不断的更新。

当然,如何通过学校制度建设来帮助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还要许多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地方,如从建立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制度,建立教学评比制度等来督促老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专业能力,起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效果。